一、小穴状整地种柠条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任强,任和平,屈佳,黄敏[1](2021)在《延安市石油天然气管道设施地面绿化技术》文中指出在分析延安市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及石油天然气管道设施铺设地面特点基础上,提出了延安市石油天然气管道设施地面绿化原则和技术,主要包括树种选择、整地、栽植、后期管理等,对延安市及周边地区管道设施地面绿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韩跃峰[2](2020)在《五台山林区侧柏混交造林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侧柏耐干旱、严寒、瘠薄土壤,是五台山林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介绍了侧柏、刺槐混交,侧柏、柠条混交,侧柏、沙棘混交,侧柏、天然灌木混交以及侧柏、山杏混交等多种侧柏混交造林模式。
李建苗[3](2019)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柠条营造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文中认为西北干旱、半干旱等地区,尤其是立地条件恶劣的"三北"地区,通过大面积营造柠条林,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土地退化、沙化,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而且能快速扩大灌木林地面积,加快沙区、荒山荒坡等立地条件差区域的绿化进程。加强柠条林分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在确保林木健康生长的同时,可以为后期的林分质量的提升与改良打下基础,保证国土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池树学[4](2017)在《冀北山地主要造林方法及其技术要点》文中研究说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是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过渡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7502 067 m,是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余脉与燕山余脉的结合部。经过多年探索治理经验和造林模式,总结出冀北山地9种主要造林方法及其技术要点。1植苗锹窄缝造林技术适用于阴坡、半阴坡厚土层。造林密度167222株/亩。植苗用"三锹半窄缝栽植法",即:苗木选择12年生裸根苗,根系长度小于20 cm,根系较长适
胡畔[5](2012)在《基于耗水规律的密云水源林营造技术与设计的研究》文中认为在以往的水源林造林规划设计里,存在功能目标模糊不清、树种选择及配置单靠经验和标准随意组合、缺乏对某个具体功能目标的定量描述与验证等问题。根据“十二五”关于开展低耗水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的研究,本文总结了北京地区关于低耗水特性树种分类、林分结构对森林水文的影响、部分乡土树种的耗水量经验模拟公式以及基于“近自然理念”的密云不同立地条件水源林树种配置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考北京市水源保护林建设技术规程,以密云古北口镇北甸子村人工造林为例,进行了以相对低耗水量水平为目标(林分生长季耗水量不超过195mm,约占设计水平年降水量的35%)、兼顾经济景观效益的造林规划设计,总结了一套通过林分结构指标(树种、郁闭度、密度、林龄)与气象资料估算林地的林冠截留量、枯落物截留量、径流量、土壤蒸发量和耗水量(5-10月份累计值)的计算方法,并以此验证了规划设计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在密云“低阳薄坚”立地条件下,需采取综合抗旱造林措施以改善立地条件;应选取耐旱能力强、具备单位叶面积低蒸腾速率或中等蒸腾速率的侧柏、油松、栓皮栎、刺槐、五角枫(元宝枫)为建群树种;为兼顾景观和林产游憩效益,选取黄栌、山杏等灌木作为搭配树种;营造初植密度为70株/亩的灌木-稀植乔木混交林能够满足耗水量目标。
周金光[6](2011)在《府谷县绿色通道工程规划设计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绿色通道建设是我国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对公路、铁路、河渠、堤坝沿线进行绿化美化。实施绿色通道工程,不仅能够保护公路、铁路、河渠、堤坝,改善沿线生态环境,全面推进全国城乡绿化美化向纵深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的林业结构调整,改善和优化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绿色通道建设工程是府谷县委、县政府建设秀美山川,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大举措。随着工矿业的迅猛发展,府谷的经济逐步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但也出现了一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不相协调的现象。府谷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经过认真调研,明确提出了“环境立县、资源富县、工业强县”的三大建设目标,“环境立县”被摆在三大目标的首位,体现了府谷人民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家园的迫切愿望。开展绿色通道建设,构建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骨架,以城镇、乡村绿化为依托,以公路、铁路、河渠、堤坝等沿线绿化为主体,带、网、片、点相结合,乔、灌、草、花合理配置,绿化美化融为一体的绿色长廊,是进一步改善府谷县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全省经济强县重要途径。县境内的府(谷)店(塔)公路和神(木)朔(州)铁路横贯县境东西,是进出府谷最重要的通道,交通量大,污染严重,被列为府谷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地段。府谷县绿色通道工程府店路绿化建设项目总体布局为两坡两带合一体。即府店一级公路与神朔铁路府谷段南北两侧山脊线以内坡面绿化;府店一级公路府谷段及路基两侧各50米防护林带绿化;神朔铁路府谷段及路基两侧各100米防护林带绿化。通过府店路绿色通道建设不仅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空气质量,而且对于绿化美化沿途环境,提高府谷形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高岗[7](2009)在《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有效的保护水资源是当前重要的生态任务之一。森林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在水源涵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人工林结构单一,难以起到高效发挥森林水源涵养的功能。为此,需要对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人工林分进行结构调整,使其有效地发挥高水源涵养的功效。本文以赤峰市敖汉旗大五家流域境内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从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因素入手,着重讨论了林分结构、土壤结构等方面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并对流域内各种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本着操作性强、科学性高的原则筛选出影响水源涵养功能发挥的林分外在表现因子和辅助因子,针对流域及流域周边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林分的特点提出低功能林的概念、界定标准和定向更新技术措施;尝试用干扰指数来定量描述林分结构,提出了该流域内发挥水源涵养功能人工林的目标林分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各种森林类型合理面积的配置和以水源涵养为目标区域森林覆被率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调整建议和目标结构。研究结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运用邻体干扰模型研究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等林分结构得到,林分干扰指数与林木的胸径、树高和树冠面积呈负相关关系,而与林木的高径比呈正相关关系;确定了林分类型在特定条件下的邻体干扰半径,即丘陵小叶杨柠条(Caragana microphylla)混交林、浅山小叶杨纯林、平原小叶杨林带杨树邻体影响半径分别为3m、5m、6m;油松纯林邻体影响半径为5m;华北落叶松邻体影响半径为3m。(2)通过树干解析资料,对流域内主要乔木树种小叶杨、白榆(Ulmus pumila)、油松、华北落叶松的生长过程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树种的树高、胸径、材积累积生长量遵循3次多项式曲线;同时各树种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原因除受立地环境尤其是水分因子的限制外,也与林分密度有关;小叶杨、白榆、油松、华北落叶松等树种数量成熟龄分别为14a,20a,13a,17a。(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角度,对流域境内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水源涵养功能量化指标变动范围为1.95~8.91,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阔灌混交林>针灌混交林>灌木混交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在该流域内表现较好,其次是阔叶林、针叶林、阔灌混交林、针灌混交林,桑(Morus mongolica)杏(Prunus sibirica )灌木混交林、柠条灌木纯林水源涵养功能较低。(4)通过对枯落物层、土壤层涵蓄水分因子与林分表现因子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种森林植被类型14项林分表现因子对涵蓄水分因子典型相关性均较大,其中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为树高、胸径、公顷蓄积量、年蓄积生长量、郁闭度、地被物盖度、下木盖度、群落结构等8项因子,依此可运于划分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高低的林分指标因子。(5)通过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贝叶斯判别分析、典型判别分析等方法分别对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等级进行判别,并对功能等级属于第Ⅳ类的低功能林分列出划分技术参数。(6)通过层次分析法对敖汉旗以水源涵养功能为目标的森林植被类型组成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树种结构组合为针阔叶林21.78%,杨树林21.54%,油松针叶林为20.97%,山杏林12.28%,柠条林11.8%,经济林果11.63%;区域目标规划森林覆盖率为47.86%,流域规划森林覆被率为69%。(7)通过综合效果测度对研究区主要乔木树种、灌木树种、混交树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0种乔木树种达到适生要求,其中杨树和榆树表现出较广的适生范围,其次是柳树、油松成为当地荒山荒坡生态治理的主栽树种;灌木树种在该地区适生性较强,其中山杏表现出较广的适生范围,其次是沙棘、柠条、杨柴;乔木树种混交中,阔叶树混交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针阔叶树种混交表现出强的适宜性、其次是乔灌混交。(8)根据低功能林分布的特点、立地条件和所处的龄级等,在近自然理论和森林健康理论的指导下,经过调查、规划、改造等步骤稳步推进杨树、油松、华北落叶松和灌木低功能林分的更新技术,提出了各种林分更新改造模式。
刘艳[8](2009)在《山东省石质山地直播造林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直播造林,是把种子直接播种到造林地而培育森林的造林方法,是一项传统的造林技术。与植苗造林相比,直播造林尽管见效慢,但具有苗木根系完整,对造林地适应性强,施工简单,节约开支等优点。随着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不断深入,低山近山都已绿化,深山、远山、贫瘠山区已成为造林绿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简单易行、省工省力、节约资金、宜大面积工程造林的直播造林技术已是现在和将来我国山地造林的重点应用技术。1山东省是个少林省份,按照林业建设规划,至2010年,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24%提高到28%。为实现荒山绿化,山东省林业局自2004年开始直播造林试点,探索适合当前荒山造林绿化特点的应用技术,经过几年的试点,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为总结经验,促进荒山直播造林技术的推广应用,采用座谈、实地考察、典型调查等方式对我省山地直播造林进行了专题调研。目的是筛选出适应不同立地类型的直播造林树种,并研究其配套造林技术,总结造林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对全省类似地类的树种改造和绿化造林摸索一整套科学、合理、实用的直播造林技术和方法,来指导这些地类的造林绿化工作。2通过调研,发现水分和春天动物危害是影响直播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因此,选取刺槐、国槐、紫穗槐、皂荚、臭椿、侧柏、君迁子7个树种进行露地、覆膜(覆膜1)、覆石块、覆草、保水剂拌土、生根粉浸种的试验,通过几种处理方式对7个树种直播造林地微环境(地温,土壤含水量)和出苗率影响的研究,以进一步规范直播造林技术。同时提出一种新的覆膜方式(覆膜2):穴状整地,规格30×30×30cm,回填土10cm,沿长径方向在穴中间犁沟播种,覆土后种子与地面有15cm的距离,覆膜后扎眼若干,以使雨水下渗。结果表明:(1)地膜覆盖增加了土壤日平均温度;覆膜1提高了日平均温度,有效地增加了土壤各层温度,为种子的萌发提供了适宜的温度;覆膜2表层温度低于土壤表层温度,适于晚春播种;覆草和覆石块降低了土壤温度。(2)覆膜、覆草和保水剂拌土提高了土壤含水量,提高了土壤抗旱的能力。(3)君迁子、皂荚、臭椿出苗率较高,刺槐、国槐、紫穗槐出苗率较低;几种处理方式均能一定程度提高树种的出苗速率和出苗率,多数树种覆膜2、覆膜1效果较其它处理好,覆膜2是一项成功的直播造林技术。(4)覆膜均能提高各树种出苗率和苗高,覆膜1对小粒种子较好,覆膜2对大粒种子效果最好。对于瘠薄山地的直播造林,应多选取一些大粒种子,对于小粒种子,应加大单穴的播种粒数。3枣庄薛城邹坞镇石质山地1993年时选取臭椿、苦楝、侧柏进行了直播造林。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直播造林区和未直播造林山地灌草丛(撂荒区)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及二者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结果表明:1)直播造林区乔木层苦楝为优势种,重要值最高,灌木层火炬树为优势种。撂荒区灌木层以荆条为优势种。直播造林区和撂荒区无直播树种外的乔木物种分布。2)直播造林区显着增加了乔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一定程度增加了灌木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着低于撂荒区。3)直播造林区土层较厚,有机质、全氮、有效麟、速效钾和电导率均显着高于撂荒区。
庞琪伟[9](2009)在《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柠条能源林适生立地、合理密度及生物量研究》文中提出柠条(Caragana microphyla Lam)是豆科锦鸡儿属(Caragana)植物栽培种的统称,具有速生、高热值、生物量大、萌蘖能力强、适应性强等特性,广泛分布和栽培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在黄土丘陵地区栽培面积非常广阔。本文以典型的黄土丘陵地区-山西省偏关县的柠条现有林为研究对象,对柠条的适生种、立地条件和合理密度进行了研究,并用多谱辐射仪探索了一套柠条林生物量研究的新方法。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现存两种立地类型下的两种柠条年平均生物量对比,柠条均好于白柠条,白柠条长的高而粗,但分枝数少,柠条的灌丛分枝较多,生物量大,两者的营养成分差异很小,该地区的适生种为柠条。黄土丘陵阴向陡坡4年生柠条单丛年平均生物量为0.51kg,超出14年生白柠条70%,年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为2.12 t/hm2,超出后者3.4倍。黄土丘陵阳向陡坡4年生柠条年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19 t/hm2,超出14年生白柠条1.12倍。(2)通过对比合理密度及相同密度不同立地类型的生物量,得出柠条在各立地类型条件下的适宜程度:黄土丘陵阴向陡坡和黄土丘陵阳向陡坡最适合,黄土丘陵平沙地较为适合,黄土丘陵阴向斜缓坡,黄土丘陵梁峁顶及黄土丘陵阳向斜缓坡不很适合。但黄土丘陵阴向斜缓坡、黄土丘陵梁峁顶及黄土丘陵阳向斜缓坡这3种立地类型的柠条面积达到70%以上,所以在生产实践中不应放弃这3种立地类型。(3)各立地类型合理密度分别为黄土丘陵梁峁顶密度3301-5000丛/hm2,单位面积总生物量达到7.28t/hm2;黄土丘陵平沙地3301-5000丛/hm2,单位面积总生物量达到11.54t/hm2;黄土丘陵阴向斜缓坡3301-5000丛/hm2,单位面积总生物量达到7.86t/hm2;黄土丘陵阳向斜缓坡2501-3300丛/hm2,单位面积总生物量达到6.32t/hm2;黄土丘陵阴向陡坡密度3301-5000丛/hm2,单位面积总生物量达到14.44t/hm2;黄土丘陵阳向陡坡密度5000-10000丛/hm2,单位面积总生物量达到13.88t/hm2。(4)以偏关县二类清查数据为基础,利用调查数据估算整个地区的柠条生物量。偏关县柠条资源量约为8.25万t,其中饲用生物量约为2.17万t,能用生物量约为6.08万t,能用生物量相当于3.73万t标准煤。整个晋北地区柠条资源约为71.44万t,饲用资源约为18.82万t,能用资源约为52.62万t,折合为32.28万t标准煤。总生物量为98.56万t,饲用生物量为25.97万t,能用生物量为72.59万t,相当于44.53万t标准煤。柠条的开发利用方面,应该饲能两用结合,以能源利用为主,兼顾柠条的其它功能。(5)CROPSCAN多谱辐射仪560nm光谱值与黄土丘陵区柠条林地上部分干生物量的相关系数r是7个波段中最大的,达到了0.635,所以选择560nm光谱值与柠条地上部分干生物量建立回归模型。柠条生物量与光谱值建立的模型均在0.01水平上显着。柠条鲜重与光谱值建立的模型中黄土丘陵阴向斜缓坡最优模型乘幂曲线w=1.653r0.628的相对误差为2.54%,均方根差(RMSE)为0.501;黄土丘陵阳向斜缓坡最优模型线性方程w=2.108+0.5013r的相对误差为7.59%,均方根差为0.524;整个地区综合立地条件最优.模型乘幂曲线w=1.89h0.535的相对误差为0.62%,均方根差为0.438。柠条干重与光谱值建立的模型中黄土丘陵阴向斜缓坡最优模型乘幂曲线w=0.965r0.626的相对误差为1.81%,均方根差为0.279;黄土丘陵阳向斜缓坡最优模型线性方程w=1.056+0.243r的相对误差为10.64%,均方根差为0.395;整个地区综合立地条件最优模型对数方程w=0.937+0.949lnr的相对误差为21.17%,均方根差为0.565。本次研究初步筛选出柠条的适生立地条件,及各立地条件下柠条能源林的合理密度,这为柠条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实际生产也有实践指导意义。论文建议继续推动对柠条能源林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柠条能源林并合理经营,为我国能源安全及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贡献。
曳红玉[10](2009)在《晋西北盆地丘陵立地亚区造林模式研究——山西省立地类型划分与造林模式研究(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晋西北盆地丘陵立地亚区立地条件和造林树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各个立地类型小区的治理技术,共配置造林模式27种,并对其中12种主要的造林模式进行了介绍。
二、小穴状整地种柠条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穴状整地种柠条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市石油天然气管道设施地面绿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延安市自然概况 |
2 管道设施地面特点 |
3 延安市管道设施地面绿化原则 |
4 管道设施地面绿化技术 |
4.1 管道设施地面绿化配置 |
4.1.1 阳向平缓坡面 |
4.1.2 阳向斜陡坡面 |
4.1.3 阴向平缓坡面 |
4.1.4 阴向斜陡坡面 |
4.1.5 极陡坡 |
4.2 绿化技术措施 |
4.2.1 整地 |
4.2.2 栽植时间及密度 |
4.2.3 栽植方式及苗木规格 |
4.3 后期管理 |
4.3.1 松土除草 |
4.3.2 施肥 |
4.3.3 加强管护 |
(2)五台山林区侧柏混交造林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侧柏+刺槐生态林模式 |
2 侧柏+柠条水土保持林模式 |
3 侧柏+沙棘混交林模式 |
4 侧柏+天然灌木混交林模式 |
5 侧柏+山杏混交林模式 |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柠条营造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柠条林的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 |
1.1 柠条林的生态功能 |
1.2 柠条林的经济价值[3] |
2 柠条造林营林技术 |
2.1 营造林技术 |
2.1.1 营造林区域规划 |
2.1.2 整地模式 |
2.1.3 营造林初植密度 |
2.1.4 造林方法 |
2.2 柠条营林后的管护措施 |
2.2.1 当年新造林越冬保护 |
2.2.2 幼林区严禁放牧 |
2.2.3 柠条林平茬抚育管理 |
3 柠条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
3.1 营林措施防治 |
3.2 生物防治 |
3.3 物理防治 |
3.4 化学防治 |
(4)冀北山地主要造林方法及其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植苗锹窄缝造林技术 |
2 容器苗造林技术 |
3 土坨移植造林技术 |
4 座水造林技术 |
4.1 杨树、果树造林技术。 |
4.2 容器大苗 (6年生以上) 造林技术。 |
5 客土造林技术 |
6 网格工程固沙技术 |
6.1 沙障治理技术措施。 |
6.2 工程造林技术措施。 |
7 节水造林技术 |
8 坝上、高山曼甸草田林网造林技术 |
8.1 小反坡整地。 |
8.2 带状整地。 |
9 针阔混交林造林技术 |
(5)基于耗水规律的密云水源林营造技术与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国内外水源涵养林研究现状与进展 |
2.1. 水源涵养林水文与生态效益 |
2.1.1. 水源涵养林的降水再分布作用过程 |
2.1.2. 水源涵养林的水土保持效益 |
2.1.3. 水源涵养林的水质净化功能 |
2.1.4. 水源涵养林的其他功能 |
2.2. 水源涵养林的功能效益评价 |
2.3. 水源涵养林的营造技术 |
2.3.1. 水源涵养林的营造基本原则 |
2.3.2. 北京水源涵养人工林造林技术 |
2.4. 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对功能的影响及低功能水源林改造 |
2.4.1. 林分结构对功能的影响 |
2.4.2. 低功能水源涵养林的原因与改造方法 |
2.5. 研究展望与低耗水水源涵养林建设 |
3. 研究区概况 |
3.1. 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 |
3.2. 地形地貌 |
3.3. 气候水文 |
3.4. 地质土壤 |
3.5. 植被状况 |
3.6. 试验区概况 |
4. 研究方法 |
4.1. 研究思路 |
4.2. 技术路线 |
5. 低耗水水源涵养林耗水规律分析 |
5.1. 林地蒸发散 |
5.2. 植物蒸腾 |
5.3. 低耗水水源涵养林造林树种选择及其单木耗水规律 |
5.4. 植物蒸腾耗水的林分尺度扩展及估算 |
5.5. 基于林分蒸腾耗水的适宜林分密度范围 |
5.6. 典型树种不同年龄阶段单木耗水估算 |
5.7. 林冠截留特征与结构功能模型 |
5.8. 典型林地枯落物结构对截留减沙效益的影响 |
5.9. 林分结构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
5.10. 基于近自然理论的密云人工水源林树种配置模式 |
6. 密云低山区水源林造林技术体系的构建 |
6.1. 密云水源涵养林人工造林及经营基本原则 |
6.2. 立地类型划分、树种选择与搭配 |
6.3. 营林模式与造林技术措施 |
6.4. 林分密度与耗水量水平 |
7. 密云低山区低耗水水源涵养林造林规划设计 |
7.1. 造林地立地类型概况 |
7.2. 造林地小班划分 |
7.3. 古北口北甸子人工林造林规划设计原则与典型设计 |
7.3.1. 北甸子造林规划设计依据 |
7.3.2. 北甸子造林规划设计目标 |
7.3.3. 北甸子造林模式典型设计 |
7.3.4. 综合抗旱科技措施 |
8. 水源林典型造林模式的耗水量与水文效益估算 |
8.1. 林分典型配置模式与估算内容 |
8.2. 气象特征与设计典型年 |
8.2.1. 降雨特征与年际差异 |
8.2.2. 大气相对湿度 |
8.3. 新造林生态水文效益估算 |
8.3.1. 不同林分配置下的林冠截留特征 |
8.3.2. 新造林坡面静态径流产沙特征 |
8.3.3. 不同林分配置下新造林的土壤蒸发特征 |
8.3.4. 林分耗水量 |
8.3.5. 基于不同结构配置下的林地水文分配 |
8.4. 中龄林生态水文效益估算 |
8.4.1. 中龄林不同配置林分的林冠截留特征 |
8.4.2. 中龄林不同配置下枯落物截留与静态径流产沙特征 |
8.4.3. 中龄林不同配置下的土壤蒸发特征 |
8.4.4. 中龄林林分耗水量估算 |
8.4.5. 基于不同结构配置下的中龄林林地水文分配 |
9. 结论与讨论 |
9.1. 结果讨论 |
9.2.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介绍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6)府谷县绿色通道工程规划设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项目建设背景 |
1.1.1 区位背景 |
1.1.2 社会经济背景 |
1.1.3 发展背景 |
1.2 项目建设必要性 |
1.2.1 绿色通道建设是保护公路、铁路安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
1.2.2 绿色通道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尽快实现小康生活的迫切需要 |
1.2.3 绿色通道建设是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
1.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
1.3.1 用地条件有一定保证 |
1.3.2 气候条件能适宜一定量的植物生长 |
1.3.3 土壤条件适宜乡土树种的生长 |
1.3.4 有充足的苗木来源 |
1.3.5 有良好的管理机制和丰富的造林管理队伍 |
1.3.6 属地有关单位有极高的积极性 |
1.4 项目建设位置 |
第二章 建设环境分析 |
2.1 环境概况 |
2.1.1 地质地貌 |
2.1.2 气候 |
2.1.3 土壤 |
2.1.4 水文 |
2.1.5 矿产 |
2.1.6 植被 |
2.1.7 野生动物 |
2.1.8 社会经济状况 |
2.2 环境分析 |
2.2.1 有利因素 |
2.2.2 制约因素 |
2.3 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总体布局 |
3.1 指导思想 |
3.2 规划原则 |
3.2.1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原则 |
3.2.2 坚持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 |
3.2.3 坚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因段制宜和适地适树的原则 |
3.2.4 坚持协调发展,景观、生态和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 |
3.2.5 坚持合理配置,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的原则 |
3.2.6 坚持依靠科学技术的原则 |
3.3 规划依据 |
3.4 总体布局 |
3.4.1 总体布局 |
3.4.2 建设期限 |
3.4.3 建设任务 |
第四章 府店路两侧坡面绿化设计 |
4.1 坡面绿化区划 |
4.1.1 区划范围 |
4.1.2 坡面绿化区划 |
4.2 坡面绿化地点 |
4.3 坡面绿化作业区基本情况 |
4.4 坡面绿化作业区土地资源状况 |
4.5 坡面绿化设计 |
4.5.1 坡面绿化区立地类型划分与绿化模式设计 |
4.5.2 绿化周期安排 |
4.5.3 绿化地分权属 |
4.5.4 混交设计 |
4.5.5 主要绿化造林技术措施 |
4.5.6 绿化造林种苗 |
4.5.7 用工量及用料量 |
4.6 绿化附属工程设计 |
4.6.1 灌溉工程设计 |
4.6.2 防火工程设计 |
4.6.3 交通工程设计 |
4.6.4 景观工程设计 |
4.7 坡面绿化投资概算 |
4.7.1 预算依据 |
4.7.2 主要经济指标 |
4.7.3 投资概算 |
4.7.4 资金来源 |
第五章 府店一级公路府谷段绿化设计 |
5.1 绿化范围 |
5.2 绿化地点 |
5.3 绿化作业区基本情况 |
5.4 公路绿化设计 |
5.4.1 立地类型划分 |
5.4.2 绿化树种选择 |
5.4.3 绿化模式设计 |
5.4.4 主要绿化造林技术措施 |
5.4.5 绿化种苗 |
5.4.6 用工量及用料量 |
5.5 绿化附属工程设计 |
5.5.1 灌溉工程设计 |
5.5.2 防火工程设计 |
5.5.3 交通工程设计 |
5.6 公路绿化投资概算 |
5.6.1 种苗价格 |
5.6.2 设施设备数量及价格 |
5.6.3 其它费用 |
5.6.4 投资概算 |
5.6.5 资金来源 |
第六章 神朔铁路府谷段绿化设计 |
6.1 绿化范围 |
6.2 绿化地点 |
6.3 绿化作业区基本情况 |
6.4 铁路绿化设计 |
6.4.1 立地类型划分 |
6.4.2 绿化树种选择 |
6.4.3 绿化模式设计 |
6.4.4 铁路绿化区段规划设计 |
6.4.5 主要绿化造林技术措施 |
6.4.6 铁路绿化造林种苗 |
6.4.7 用工量及用料量 |
6.4.8 铁路绿化附属工程设计 |
6.4.9 交通工程设计 |
6.5 铁路绿化投资概算 |
6.5.1 种苗价格 |
6.5.2 设施设备数量及价格 |
6.5.3 其它费用 |
6.5.4 投资概算 |
6.5.5 资金来源 |
第七章 建设顺序与投资效益分析 |
7.1 建设顺序 |
7.1.1 建设顺序原则 |
7.1.2 建设顺序安排 |
7.2 投资概算 |
7.2.1 投资概算 |
7.2.2 资金来源 |
7.3 效益分析 |
7.3.1 经济效益 |
7.3.2 社会效益 |
7.3.3 生态效益 |
第八章 保障措施 |
8.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
8.2 全民参与,积极投资 |
8.3 严格财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
8.4 推行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 |
8.5 精心组织,建设精品工程 |
8.6 严格档案管理 |
8.7 加强管护,巩固成果 |
8.8 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机理研究 |
1.2.2 林分结构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
1.2.3 土壤结构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
1.2.4 森林空间配置对水源涵养功能影响研究 |
1.2.5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价研究 |
1.2.6 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改造研究 |
1.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1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1.3.2 低质低效人工林更新改造研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 |
2.1.4 土壤 |
2.1.5 植被 |
2.1.6 水文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3 森林资源概况 |
2.4 试验区概况 |
2.4.1 自然环境概况 |
2.4.2 流域土地利用 |
2.4.3 森林资源分布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内容 |
3.2.1 流域内主要森林植被结构特征分析 |
3.2.2 流域内主要树种生长过程及生物量研究 |
3.2.3 流域内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及综合评价 |
3.2.4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 |
3.2.5 流域内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技术 |
3.3 研究方法 |
3.3.1 流域内森林植被状况及生长效应调查 |
3.3.2 流域内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研究方法 |
3.3.3 流域内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研究方法 |
3.3.4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研究方法 |
3.3.5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定向恢复与重建技术 |
3.4 资料整理与数据处理 |
3.5 研究技术路线 |
4 流域内主要森林植被结构特征分析 |
4.1 小叶杨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
4.1.1 小叶杨人工林树种组成 |
4.1.2 小叶杨人工林树高分布 |
4.1.3 小叶杨人工林直径分布 |
4.1.4 小叶杨林分树高与直径关系 |
4.1.5 小叶杨林分树高与直径回归模型 |
4.1.6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小叶杨林分结构 |
4.1.7 小叶杨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
4.2 油松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
4.2.1 油松人工林树种组成 |
4.2.2 油松人工林树高分布 |
4.2.3 油松人工林直径分布 |
4.2.4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油松林分结构 |
4.2.5 油松树种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
4.3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
4.3.1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人工林林分树种组成 |
4.3.2 混交人工林林分树高分布 |
4.3.3 混交人工林林分直径分布 |
4.3.4 邻体干扰指数分析落叶松~白榆混交林林分结构 |
4.3.5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林邻体影响半径的确定 |
4.4 灌木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
4.5 小结 |
5 流域内主要树种生长过程及生物量研究 |
5.1 流域主要树种生长过程 |
5.1.1 小叶杨生长过程 |
5.1.2 油松生长过程 |
5.1.3 白榆生长过程 |
5.1.4 华北落叶松生长过程 |
5.1.5 生长过程曲线拟合 |
5.2 流域主要林木及林分生物量 |
5.2.1 小叶杨柠条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
5.2.2 华北落叶松白榆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
5.2.3 油松沙棘混交林分地上生物量 |
5.3 小结 |
6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与综合评价 |
6.1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
6.1.1 流域内不同森林植被枯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特点 |
6.1.2 流域内森林植被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 |
6.1.3 流域不同森林植被林地蓄水量 |
6.2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
6.2.1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
6.2.2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2.3 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主成份分析法) |
6.3 森林植被类型涵蓄水功能与林分因子关系的探讨 |
6.3.1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层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
6.3.2 林分因子与土壤层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
6.3.3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层、土壤层综合涵蓄水分功能的关系 |
6.4 小结 |
7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标准研究 |
7.1 低功能林概念的提出 |
7.2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因子选择 |
7.3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
7.3.1 杨树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
7.3.2 油松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评判 |
7.3.3 华北落叶松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评判 |
7.3.4 灌木林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的评判 |
7.4 小结 |
8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森林植被更新改造技术研究 |
8.1 低水源涵养功能类型划分和采取的经营措施 |
8.2 低功能水源涵养型森林植被的更新改造 |
8.2.1 树种结构的调整 |
8.2.2 目标林相的选择 |
8.2.3 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区域森林覆被率确定 |
8.2.4 更新改造树种的选择 |
8.3 低水源涵养功能型林分改造技术措施 |
8.3.1 杨树林分改造技术 |
8.3.2 油松林分改造技术 |
8.3.3 华北落叶松林分改造技术 |
8.3.4 灌木林分改造技术 |
8.4 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山东省石质山地直播造林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直播造林技术发展 |
1.2 直播造林树种选择 |
1.3 种子处理对直播造林效果的影响 |
1.4 整地对直播造林效果的影响 |
1.5 播种季节对直播造林效果的影响 |
1.6 播种技术对直播造林效果的影响 |
1.7 抚育管理措施对直播造林效果的影响 |
1.8 直播造林中新技术的应用 |
1.8.1 保水拌种液的应用 |
1.8.2 种衣剂播种(拌种)造林、覆膜或覆盖灌草技术 |
1.8.3 Pt 菌剂生物技术 |
1.8.4 PEG 的应用 |
1.8.5 外生菌根菌剂的应用 |
1.8.6 ABT 生根粉 |
1.8.7 多效复合剂 |
1.9 直播造林的展望 |
1.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1.1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概况 |
2.1.2 鲁东低山丘陵区概况 |
2.1.3 泰山概况 |
2.1.4 薛城邹钨镇直播造林区 |
2.2 试验材料 |
2.2.1 试验树种简介 |
2.2.2 试验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鲁中南和鲁东丘陵调研方法 |
2.3.2 7 树种不同处理试验方法 |
2.3.2.1 试验设计 |
2.3.2.2 播种方法 |
2.3.2.3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3 直播造林中长期效果试验方法 |
2.3.3.1 样地设置 |
2.3.3.2 生物多样性测定方法 |
2.3.3.3 土壤化学性质的测定 |
2.4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不同区域直播造林技术特点及效果分析 |
3.1.1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直播造林技术特点及效果分析 |
3.1.1.1 章丘市直播造林技术特点及效果分析 |
3.1.1.2 淄博市淄川区直播造林技术特点及效果分析 |
3.1.1.3 潍坊市昌乐直播造林技术特点及效果分析 |
3.1.1.4 泰安市直播造林技术特点及效果分析 |
3.1.1.5 枣庄市直播造林技术特点及效果分析 |
3.1.2 鲁东低山丘陵区直播造林技术特点及效果分析 |
3.1.2.1 莱阳市直播造林技术特点及效果分析 |
3.1.2.2 招远市直播造林技术特点及效果分析 |
3.1.2.3 牟平县直播造林技术特点及效果分析 |
3.1.3 各区域直播造林技术特点与效果比较 |
3.1.3.1 各区域直播造林树种选择 |
3.1.3.2 各区域整地特点及效果比较 |
3.1.3.3 各区域播种季节、种子处理特点及效果分析比较 |
3.1.3.4 各区域覆土厚度特点及效果分析比较 |
3.1.3.5 各区域幼林抚育特点及效果分析比较 |
3.2 各处理对7 个树种直播造林地微环境和出苗率的 |
3.2.1 各处理对7 个树种直播造林地微环境的影响 |
3.2.1.1 不同处理对地温的影响 |
3.2.1.2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3.2.2 各处理对7 个树种出苗率、保存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 |
3.2.2.1 各处理对刺槐出苗率、保存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 |
3.2.2.2 各处理对君迁子出苗率、保存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 |
3.2.2.3 各处理对国槐出苗率、保存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 |
3.2.2.4 各处理对紫穗槐出苗率、保存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 |
3.2.2.5 各处理对皂荚出苗率、保存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 |
3.2.2.6 各处理对臭椿出苗率、保存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 |
3.3 直播造中长期林效果分析 |
3.3.1 群落结构特征 |
3.3.2 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
3.3.3 群落土壤化学性质特征 |
4 讨论 |
4.1 山东省各试点直播造林技术总结和探讨 |
4.1.1 山东省石质山地直播造林选择树种 |
4.1.2 直播造林的组织与实施 |
4.1.2.1 直播造林规划 |
4.1.2.2 直播造林组织实施形式 |
4.1.2.3 直播造林检查验收 |
4.1.3 直播造林技术选择 |
4.1.3.1 造林技术原则 |
4.1.3.2 造林地的抚育管理 |
4.2 不同处理方式对造林地土壤微环境和出苗情况的影响 |
4.2.1 地温对直播造林效果影响 |
4.2.2 含水量对直播造林的影响 |
4.2.3 处理方式对直播造林的影响 |
4.3 石质山地直播造林效果评价 |
4.3.1 直播造林对造林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4.3.2 直播造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5 结论 |
5.1 山东省石质山地直播造林树种及技术 |
5.1.1 山东省石质山地直播造林树种选择 |
5.1.2 各树种直播造林技术 |
5.1.2.1 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各树种直播造林技术 |
5.1.2.2 鲁东低山地丘陵区各树种直播造林技术 |
5.2 不同处理方式对直播造林影响 |
5.2.1 处理方式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 |
5.2.2 处理方式对直播造林出苗和生长情况影响 |
5.3 直播造林林分效果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柠条能源林适生立地、合理密度及生物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1.1 国内外能源林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国外能源林的研究现状 |
1.1.2 国内能源林的研究现状 |
1.2 柠条的研究进展 |
1.2.1 分类学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2 植物区系分布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3 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3.1 药用方面的研究 |
1.2.3.2 饲用方面的研究 |
1.2.3.3 能用方面的研究 |
1.2.3.4 其他方面的研究情况 |
1.2.4 柠条栽培技术研究 |
1.2.4.1 立地条件 |
1.2.4.2 造林整地 |
1.2.4.3 造林方法 |
1.2.4.4 主要病虫害防治 |
1.3 小结 |
2 研究地区和试验地概况 |
3 研究方法 |
3.1 适生立地及合理密度研究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调查立地条件类型选择和保留密度分级 |
3.1.3 样地调查方法及调查指标 |
3.1.3.1 不同立地类型柠条林合理密度研究 |
3.1.3.2 柠条林适生立地研究 |
3.1.3.3 生长指标调查及测定方法 |
3.1.3.4 能用及饲用指标测定 |
3.1.4 数据分析方法 |
3.2 多谱辐射仪估测生物量 |
3.2.1 多谱辐射仪原理 |
3.2.2 仪器使用方法 |
3.2.3 柠条林光谱测定及生物量研究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同一立地类型不同密度柠条林生长对比 |
4.1.1 黄土丘陵梁峁顶不同密度柠条林生长比较 |
4.1.1.1 丛高、地径、灌丛分枝数 |
4.1.1.2 生物量比较 |
4.1.2 黄土丘陵平沙地不同密度柠条林生长比较 |
4.1.2.1 丛高、地径、灌丛分枝数 |
4.1.2.2 生物量比较 |
4.1.3 黄土丘陵阴向斜缓坡不同密度柠条林生长比较 |
4.1.3.1 丛高、地径、灌丛分枝数 |
4.1.3.2 生物量比较 |
4.1.4 黄土丘陵阳向斜缓坡不同密度柠条林生长比较 |
4.1.4.1 丛高、地径、灌丛分枝数 |
4.1.4.2 生物量比较 |
4.1.5 黄土丘陵阴向陡坡不同密度柠条林生长比较 |
4.1.5.1 29年生柠条林比较 |
4.1.5.2 4年生柠条林比较 |
4.1.6 黄土丘陵阳向陡坡不同密度柠条林生长比较 |
4.1.6.1 29年生柠条林比较 |
4.1.6.2 4年生柠条林比较 |
4.1.7 小结 |
4.2 适生立地研究 |
4.2.1 不同立地条件类型29年生柠条林合理密度柠条林生长比较 |
4.2.1.1 丛高、地径、灌丛分枝数 |
4.2.1.2 生物量比较 |
4.2.2 黄土丘陵阴、阳向陡坡间柠条林的比较 |
4.2.3 密度为2501-3300丛/HM2不同立地类型柠条林生长比较 |
4.2.3.1 丛高、地径、灌丛分枝数 |
4.2.3.2 生物量比较 |
4.2.4 小结 |
4.3 柠条与白柠条生长的比较 |
4.4 柠条应用价值及资源开发利用 |
4.4.1 柠条林的能用与饲用价值评价 |
4.4.1.1 不同立地类型柠条热值比较 |
4.4.1.2 营养成分分析 |
4.4.2 偏关县柠条资源的估算 |
4.4.2.1 现存柠条林按密度分类 |
4.4.2.2 计算方法 |
4.4.2.3 估算 |
4.4.3 山西柠条资源的估算 |
4.4.3.1 晋西北地区柠条资源估算 |
4.4.3.2 山西柠条资源的估算 |
4.4.4 柠条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
4.5 生物量预测的新方法——多谱辐射仪估测生物量 |
4.5.1 利用多谱辐射仪测定柠条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波段选择 |
4.5.2 柠条干生物量的光谱估算回归模型 |
4.5.2.1 黄土丘陵阴向斜缓坡柠条地上部分干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
4.5.2.2 黄土丘陵阳向斜缓坡柠条地上部分干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
4.5.2.3 黄土丘陵地区综合立地条件柠条地上部分干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
4.5.2.4 柠条生物量的光谱估算回归模型的精度分析 |
4.5.3 柠条鲜生物量的光谱估算回归模型 |
4.5.3.1 黄土丘陵阴向斜缓坡柠条地上部分鲜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
4.5.3.2 黄土丘陵阳向斜缓坡柠条地上部分鲜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
4.5.3.3 黄土丘陵地区综合立地条件柠条地上部分鲜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
4.5.3.4 柠条生物量的光谱估算回归模型的精度分析 |
4.5.4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晋西北盆地丘陵立地亚区造林模式研究——山西省立地类型划分与造林模式研究(Ⅳ)(论文提纲范文)
1 立地条件特征 |
2 治理技术策略 |
2.1 土石山立地类型小区 |
2.2 黄土丘陵立地类型小区 |
2.3 盆地河滩立地类型小区 |
3 造林模式配置 |
1) 华北落叶松与阔叶乔灌树种混交模式 (图1) |
2) 华北落叶松与沙棘等混交模式 (图2) |
3) 油松与柠条等混交模式 (图3) |
4) 油松 (或樟子松、侧柏) 与阔叶乔灌混交模式 (图4) |
5) 樟子松与沙棘等灌木树种混交模式 (图5) |
6) 侧柏与刺槐混交模式 (图6) |
7) 侧柏与柠条、沙棘等混交模式 (图7) |
8) 杨树 (或柳树) 与其他乔灌混交模式 (图8) |
9) 晋北农田防护林乔灌混交模式 (图9) |
10) 沙化土地与缓坡地灌草间作模式 (图10) |
11) 水果经济林林草复合经营模式 (图11) |
12) 沙质盐碱地灌草间作模式 (图12) |
四、小穴状整地种柠条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市石油天然气管道设施地面绿化技术[J]. 任强,任和平,屈佳,黄敏. 陕西林业科技, 2021(02)
- [2]五台山林区侧柏混交造林模式探讨[J]. 韩跃峰. 山西林业, 2020(06)
- [3]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柠条营造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 李建苗.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10)
- [4]冀北山地主要造林方法及其技术要点[J]. 池树学. 现代农村科技, 2017(08)
- [5]基于耗水规律的密云水源林营造技术与设计的研究[D]. 胡畔.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9)
- [6]府谷县绿色通道工程规划设计初探[D]. 周金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7]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D]. 高岗.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1)
- [8]山东省石质山地直播造林技术研究与应用[D]. 刘艳.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
- [9]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柠条能源林适生立地、合理密度及生物量研究[D]. 庞琪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10]晋西北盆地丘陵立地亚区造林模式研究——山西省立地类型划分与造林模式研究(Ⅳ)[J]. 曳红玉. 山西林业科技,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