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RO/ENGINEER中的用户自定义特征的建立和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婷[1](2019)在《对数螺旋锥齿轮三维参数化建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齿轮作为汽车、飞机、机床等机械行业中必不可少的零部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对齿轮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直齿轮和斜齿轮具有传动效率低、易磨损、啮合重叠系数低、传动不平稳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工作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能克服上述齿轮缺点的新型齿轮,螺旋锥齿轮就是这样的一种新型齿轮。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常规螺旋锥齿轮制造技术几乎被美国Gleason公司、瑞士的Oerlikon公司和德国的Klingelnberg公司三巨头所垄断,中国用户基本都是通过购买国外制造系统来完成常规螺旋齿轮的制造,但其核心设计技术一直尚未公开,使得我们对螺旋锥齿轮的设计及制造无法深入研究。螺旋锥齿轮在传动中齿向线上的螺旋角是不等的,这一问题使得传动过程中摩擦磨损严重、传动效率低、传动不平稳,使之不能达到最理想的啮合状态。对数螺旋锥齿轮的出现,则很好的解决了齿向线上螺旋角不等这一问题,对数螺旋锥齿轮具有等螺旋角传动的优点:其齿向线上任意点螺旋角相等,齿高线上在任意点啮合时的啮合力变化为最小,从而保证了螺旋锥齿轮传动的平稳性,改善了齿面接触状态,减小了传动过程中的振动、冲击和噪声。但其本身齿面形状复杂、加工齿面的精度无法保证,目前对螺旋锥齿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齿轮的后期加工修整处理上,期望通过人为地、低效率的工艺改善来弥补其设计中的瑕疵,缺少前期设计方面的创新与突破。本文通过对对数螺旋锥齿轮的生成方式的研究,讨论了对数螺旋锥齿轮的轮齿基本轮廓曲线和齿向线的数学描述以及这些曲线的特点。通过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基于齿向曲线和齿廓曲线构造轮齿的齿廓曲面,并得到完整轮齿面的数学描述。以Pro/ENGINEER中的Pro/toolkit为二次开发工具,开发了一套界面友好、交互性强的对数螺旋锥齿轮三维参数化精确建模模块,来满足设计人员快速设计及提高对数螺旋锥齿轮设计质量的目的,极大地降低设计者的劳动强度,有效地提高产品的设计效率、质量,迅速地缩短设计周期。最后利用ANSYS Workbench分析软件,对对数螺旋锥齿轮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动态仿真分析。
李倩[2](2016)在《基于CAD系统的印刷机械零件库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在我国印刷机械行业,随着对印刷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开发周期要求越来越短,传统的印刷机械设备设计方式已经跟不上日益激烈的市场需求。提高印刷机械设备的研发设计能力,降低开发成本成为重中之重。CAD/CAM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印刷机械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平台。Pro/Engineer软件是机械设计行业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三维软件之一,广泛应用在电子行业、轻工行业、汽车行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本文针对印刷机械设计过程中,零件种类繁多,在设计过程中重复绘制零件费时费力,对印刷机械零件基于成组技术进行分类编码,结合Pro/Engineer软件二次开发技术,开发满足企业印刷机械设计需求的印刷机械零件库系统。本文首先运用成组技术,通过对印刷机械零件从功能、结构和工艺等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制定了一套适合印刷机械零件的分类编码系统。该分类编码系统比较完整地描述了印刷机械零件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信息。依据本文制定的印刷机械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对印刷机械零件进行编码分类。在此分类基础上,使用Pro/Engineer族表和特征建模,对印刷机械零件进行三维模型创建。将建模后的印刷机械零件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组织、储存在Access数据库中,以方便印刷机械零件库调用。最后在Windows7操作系统上,采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编程平台对印刷机械零件库进行了开发。印刷机械零件库主要是由用户菜单和操作界面两部分组成。使用Pro/Toolkit在Pro/Engineer系统菜单中添加印刷机械零件库菜单;MFC技术调用Access数据库开发可动态添加零件的用户操作管理界面,实现印刷机械零件的选择,示意图、参数规格和基本信息的浏览,打开和添加等功能。再通过动态链接库DLL方式实现Pro/Toolkit和MFC两者之间的通信。印刷机械零件分类编码系统和零件库系统的建立,为印刷机械零件的设计、工艺信息的检索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同时极大的促进了印刷机械设备研发和设计的速度,降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出错率,缩短了整个产品设计周期,减少了成本。
孟庆当[3](2015)在《基于Pro/TOOLKIT智能出图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Pro/Engineer具有参数化设计、基于特征建模、全相关、虚拟现实等特点,在三维设计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Pro/Engineer采用的设计标准、使用习惯等与国内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Pro/Engineer工程图模块难以满足设计人员的正常需要,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本论文依托于我校与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Creo2.0工程图二次开发定制”,通过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10平台和Pro/TOOLKIT工具研发了一个智能出图系统。论文以设计人员能够在Creo2.0工程图中快速、准确地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工程图为目标,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1)三维模型二次开发。三维模型二次开发部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工程图二次开发,主要讨论三维模型模板的定制、参数的赋值、打开三维模型生成的工程图或者调用工程图模板生成工程图。(2)工程图二次开发。工程图二次开发围绕视图比例为1:1、图幅尺寸随着视图改变展开,讨论了工程图模板的定制、坐标系统及其转换、添加图框、创建注解、插入标题栏与明细表、修改工程图的配置选项、修改工程图的名称;阐述工程图符号(包括表面粗糙度、焊接符号、形位公差与基准、倒角、锥度、斜度)的自定义过程,并对自定义符号的调用进行说明;最后讨论了中心线的绘制与批量转换。通过智能出图系统,设计人员能够很方便地设计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工程图,显着提高了设计效率与产品设计的规范化,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林金德[4](2014)在《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参数化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以其复杂多变的装配体结构,在模型创建过程中耗费设计人员许多宝贵的时间,不仅如此,由于设计人员及其设计经验的不同,造成设计失误重复,设计经验继承性差。针对该情况,本文将Pro/E系统与VS2008集成开发环境相结合,开发出了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的快速设计系统。本系统开发出应用程序来控制三维基础模型的参数及其拓扑关系,即把这两者相结合,再利用Pro/E提供的二次开发工具Pro/Toolkit设计出相应模块。通过模型调取、参数修改、模型再生等操作实现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的快速设计工作。首先对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进行最大化调研,选取27.5KV的产品作为开发对象,创建三维模型放入基础模型库,在建模过程中,添加相应的参数,为后续程序的开发做好准备。其次,将模型分块处理,把装配体分成电容器参数化设计模块、电容器数量计算模块、电容支架参数化设计模块,其他零部件的参数化模块。最后,通过对Pro/E环境下参数化设计技术的深入研究,建立零件参数化设计流程框图。利用Pro/E下的二次开发工具Pro/Toolkit创建控制程序,并且开发出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本系统创建的三维模型,是从基础模型库调用、再生而成,极大的缩短了设计周期,避免了设计人员对系列化产品的重复工作,把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的设计工作变的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本系统的开发为CAD软件在电气硬件设备方面的应用研究提出了新的途径。
郑玉迪[5](2014)在《基于Pro/TOOLKIT的工程图与装配体的二次开发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工程图和装配体分别是Pro/Engineer软件在产品生产设计中的重要技术语言和设计目标。随着CAD技术的发展,Pro/Engineer的生产设计中的各个环节,包括工程图与装配体,也在二次开发技术下越来越面向客户实际生产应用需求,走向本土化,精细化。基于对Pro/Engineer的基础理论研究,并针对于工程图和装配体的特定需求,本文通过Visual Studio2008平台和Pro/TOOLKIT工具包对Pro/Engineer的工程图和装配体进行二次开发:结合用户需求对视图进行定位,最终生成具有特定格式的工程图;对装配体进行去约束处理,捕获装配体中零件的约束信息,实现装配体中约束未发生变化的零件的再装配。并深入研究了机构运动干涉检查的方法,分析了检查原理,提出了在干涉检查中的不足之处,最后对机构运动干涉进行了二次开发的可行性分析。Pro/Engineer的二次开发技术,为设计者和生产制造者都提供了便利,可以致力于各自关注的重点,同时也缩短了产品的设计、仿真测试、检查、生产的时间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徐鹏[6](2013)在《联合收割机底盘传动系零件参数化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稻麦联合收割机底盘零部件建模方法研究是“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机专业底盘数字化设计与复杂件精益制造”(课题编号:2011BAD20B01)的研究任务之一。联合收割机底盘零部件具有种类系列多、相似性强的特点,若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开发,从设计到样机试制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完善,产品开发的周期长,成本高,质量也难以达到最优。若建立一个底盘零部件的参数化设计系统,则设计人员只需按照设计要求,通过修改零部件的参数,即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满意的设计结果。这对于提高联合收割机底盘设计的效率,缩短设计周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基于Pro/Engineer的几种二次开发方式,并确定了以Pro/Toolkit作为二次开发工具创建联合收割机底盘零部件参数化设计系统的方案。(2)研究了Pro/Toolkit的二次开发过程,确定了参数化设计系统界面的创建方式,利用VC语言编译应用程序并实现与Pro/Engineer系统的联接,建立参数化系统的菜单框架及可视化界面。(3)阐述了参数化设计和特征技术的基本理论,介绍了参数化设计的几种实现方法,总结了基于特征的参数化建模的过程。(4)查找联合收割机底盘零部件的相关资料并绘制零件模型,利用Pro/Toolkit提供的动作函数及用户自定义的编码,实现模型参数的检索、获取、修改以及模型的再生,从而成功实现零件模型的参数化设计。
吴娜[7](2012)在《基于Pro/E的注塑模标准件库与模架库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通常,注塑模具的80%以上零件为标准件,标准件的使用可极大地提高模具的设计效率、节省模具的制造成本。建立符合我国设计规范的模具标准件库和模架库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为此,本论文在分析国标新版GB/T12555-2006《塑料注射模模架》内容构成的基础上,借助Pro/E三维设计软件自带的族表和Pro/Program功能模块,分别建立了国标新版GB/T12555-2006《塑料注射模模架》的注塑模标准件库及标准模架库。论文首先使用Pro/ENGINEER系统的族表工具,建立了2006版国标注塑模的标准件库及标准模架库。其中标准件库包括导向类标准件(如导柱、导套等)、紧固类标准件(如内六角螺钉、定位销钉)、推出类零件(如推杆)、定位圈、浇口套等轴类零件和垫块、动(定)模板、动(定)模座板等板类零件;标准模架库包括直浇口型模架系列的四种结构,标准模架库的建立是通过在已建立的原始模架模型中通过设置组件族表和族表项来实现的。论文通过表格驱动的方式,实现了新国家标准在Pro/ENGINEER环境下的数字化。论文还使用Pro/ENGINEER的Pro/Program程序作为二次开发工具,通过参数化草绘、参数化建模、关系表达式、编写程序、装配造型等技术,再次建立了一组注塑模标准件库和标准模架库。注塑模标准模架库系统的开发是以直浇口B型模架为原始模型,通过编写程序段实现模架类型间切换和组件与零件间的数据传递;以提问方式进行人机交互,最终完成整个直浇口系列四种模架的建立。试运行表明:论文建立的两种注塑模标准件库和标准模架库,调用方便、运行迅速、可扩展性强,便于后续的修改和完善。论文运用的族表和Pro/Program程序两种二次开发方法,可充分发挥Pro/ENGINEER系统参数化建模特长,实现模架系列化参数化,可将企业的设计思想和知识融入到开发中,以更好服务于模具设计工作。本次开发对后续的Pro/E标准件库和模架库系统开发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胡雯婧[8](2012)在《基于Pro/E平台的虚拟装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虚拟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虚拟装配技术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建立产品数字化装配模型,能够方便地对产品的装配过程进行模拟与分析、预估产品的装配性能,及早发现潜在的装配干涉与缺陷,并将这些装配信息反馈给设计人员,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而目前的虚拟装配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论文就是基于通用的商品化CAD软件Pro/Engineer平台,针对虚拟装配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在装配模型中引入装配特征概念,给出装配特征定义及表达方法,通过装配特征库的建立及装配特征识别的方法将装配特征引入CAD系统,其中核心内容是基于属性邻接图的装配特征识别。而装配特征识别的基石是属性邻接图的匹配,其实质是分析零件模型的属性邻接图并提取出可能存在特征的子图,将子图与已保存的装配特征属性邻接图进行对比,经过装配特征识别得到零件的归一化定义。其次,介绍了装配语义的概念,明确了装配操作向装配语义映射的条件。通过装配语义约束分解和约束驱动,将装配语义从语言意义转变成计算机可处理的具体信息。装配语义更符合设计师的思维、表达习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装配效率。最后,在CAD软件Pro/Engineer中引入语音系统。通过了解语音开发工具包的现状,选定微软公司的Speech SDK作为本文语音模块的开发工具。并研究分析了Speech SDK实现语音合成、语音识别的主要接口以及用户自定义字典使用的XML语言在Speech SDK中的应用,提出了语音模块实现的具体流程及实现集成语音系统于虚拟装配的关键技术。
王桃元[9](2012)在《冲压模具用零部件智能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模具CAD/CAM的推广及应用已成为保证模具设计制造质量、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基于CAD平台的模具设计多以通用性为原则,更多关注曲面造型和分模等工作,在进行模具结构设计时,仍采用传统的建模方式,效率低,设计繁琐,致使结构设计成为模具设计中耗时耗力的一环。另一方面,从冲压模结构设计来看,所涉及的零件多为导正销、固定块、导柱、导套等已经系列化标准化的零件,或者是如上、下模座等包含相似结构单元的典型件。如果采用人工建模与绘制,必然会增加重复劳动,且容易出现人为错误。因此,在通用CAD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建立标准件库以及智能设计辅助工具,已成为提高设计效率,减少设计错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必然趋势。基于此背景,结合某跨国企业的实际需求,本课题组开发了适用于当前市场上的三大CAD软件AutoCAD、NX和Pro/E,并可支持在WEB环境及没有CAD平台环境下运行的冲压模具辅助设计软件系统。该系统不同于传统CAD系统独立开发的模式,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即用户交互界面统一定制,采用VC++编程,将有关功能和界面模块制作成标准的COM组件或DLL,使用户界面与各CAD模块的开发独立进行,并且不受平台限制。AutoCAD、NX和Pro/E的二次开发程序可以通过接口,访问公共用户界面返回的型号、规格、尺寸等参数,用户只需选择这些参数即可得到零件的三维模型、工程图以及BOM表等。在CAD模块实现部分,本文着重研究了基于Pro/E平台的实现技术,对利用Pro/Toolkit工具开发三维智能化标准件系统的方法进行了论述,开发了集标准件快速、灵活检索与选型、规格参数动态计算、三维模型预览、CAD参数化建模、零件装配定位及BOM表自动生成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标准件库系统。用户安装了相应的软件包之后,根据所使用的CAD系统,只需要通过图文并茂的三级界面直接选择型号,或使用无处不在的快捷键功能进行搜索,就可以实现标准件的参数化建模和装配定位,快速完成模具设计,并生成BOM表或标准零部件订单。目前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有效提高了冲模设计效率,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
奚泉,展龙[10](2010)在《Pro/Engineer中参数化设计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在Pro/Engineer中零件的参数化及产品的参数化设计,详细论述了关系式、族表、UDF(用户自定义特征)及骨架模型等参数化设计方法,并以实例加以说明。基于特征的参数化造型设计为产品的系列化、可变性、及并行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应用这种方法可以缩短产品设计周期、避免了大量重复操作,从而提高了设计效率。
二、PRO/ENGINEER中的用户自定义特征的建立和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RO/ENGINEER中的用户自定义特征的建立和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对数螺旋锥齿轮三维参数化建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参数化与特征建模理论 |
1.1.3 对数螺旋锥齿轮的特点与应用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及可行性 |
1.3.1 本课题的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
第2章 对数螺旋锥齿轮的设计 |
2.1 对数螺旋锥齿轮参数的选择 |
2.1.1 对数螺旋锥齿轮主要参数 |
2.1.2 对数螺旋锥齿轮精确三维建模思路 |
2.2 球面渐开线数学方程 |
2.2.1 球面渐开线方程的建立 |
2.2.2 大端面齿廓的形成 |
2.2.3 小端面齿廓的形成 |
2.3 对数螺旋线数学方程 |
2.3.1 平面对数螺旋线及其特性 |
2.3.2 圆锥对数螺旋线及其特性 |
2.3.3 圆锥对数螺旋线的啮合特性 |
2.4 基于齿向线和齿廓线构造齿廓曲面 |
2.4.1 齿面构建分析方法 |
2.4.2 左齿面的构建 |
2.4.3 右齿面的构建 |
2.4.4 齿面方程中参数的取值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对数螺旋锥齿轮三维参数化精确建模 |
3.1 Pro/E软件二次开发概述 |
3.1.1 Pro/E二次开发方法 |
3.2 三维参数化精确建模的程序开发 |
3.2.1 模型与模型项 |
3.2.2 尺寸对象(ProDimension) |
3.2.3 参数对象(ProParameter) |
3.2.4 特征对象(ProFeature) |
3.3 对数螺旋锥齿轮参数化建模程序设计 |
3.3.1 对数螺旋锥齿轮齿向线的创建 |
3.3.2 对数螺旋锥齿轮齿廓截面的创建 |
3.3.3 三维不规则形状特征对象的创建 |
3.3.4 对数螺旋锥齿轮参数化建模的参数表 |
3.3.5 对数螺旋锥齿轮三维参数化精确建模结果 |
3.4 小结 |
第4章 对数螺旋锥齿轮啮合过程分析 |
4.1 有限元(ANSYS)仿真分析 |
4.2 有限元(ANSYS)分析重要的三个步骤 |
4.3 对数螺旋锥齿轮瞬态动力学分析前处理 |
4.3.1 有限元网格模型的建立 |
4.3.2 设置材料数据及定义接触 |
4.3.3 建立运动副及Mesh(网格) |
4.3.4 瞬态分析及加载设置 |
4.4 仿真及结果分析 |
4.4.1 15r/min时的仿真 |
4.4.2 210r/min时的仿真 |
4.5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基于CAD系统的印刷机械零件库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论文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印刷机械零件库系统介绍 |
2.1 印刷机械零件库系统概述 |
2.2 印刷机械零件库系统结构 |
2.2.1 Pro/Engineer二次开发 |
2.2.2 零件三维模型库 |
2.2.3 用户管理界面 |
2.2.4 零件关系数据库 |
2.3 印刷机械零件库系统开发工具 |
2.4 印刷机械零件库系统开发步骤 |
2.5 本章小结 |
3 印刷机械零件分类编码及建模 |
3.1 成组技术 |
3.2 零件分类编码系统 |
3.2.1 机械零件的相似性 |
3.2.2 零件分类编码的作用 |
3.3 常用的分类编码系统介绍 |
3.4 印刷机械零件成组技术分析 |
3.5 印刷机械零件分类编码的制定 |
3.5.1 印刷机械零件分类 |
3.5.2 印刷机械零件编码 |
3.5.3 各码位详细信息 |
3.5.4 印刷机械零件分类编码应用举例 |
3.6 印刷机械零件建模 |
3.6.1 Pro/Engineer介绍 |
3.6.2 印刷机械零件模型创建 |
3.7 本章小结 |
4 印刷机械零件数据库设计 |
4.1 数据库功能需求分析 |
4.2 数据库具体设计 |
4.2.1 数据的组织 |
4.2.2 数据的存储 |
4.2.3 数据的访问 |
4.3 可动态扩充的数据库结构 |
4.4 数据库链接技术 |
4.5 本章小结 |
5 印刷机械零件库的实现 |
5.1 系统界面功能设计 |
5.2 印刷机械零件库开发流程 |
5.3 Pro/Engineer二次开发设置 |
5.3.1 创建Pro/Toolkit应用程序框架 |
5.3.2 设置文件路径 |
5.3.3 项目属性设置 |
5.4 印刷机械零件库程序设计 |
5.4.1 菜单接口程序设计 |
5.4.2 用户操作界面程序设计 |
5.5 系统运行 |
5.5.1 应用程序运行方式 |
5.5.2 系统实例运行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结论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基于Pro/TOOLKIT智能出图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插图清单 |
表格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Pro/Engineer |
1.2 Pro/Engineer二次开发技术的发展探索 |
1.3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Pro/Engineer二次开发关键技术 |
2.1 Pro/Engineer二次开发工具 |
2.1.1 基于J-Link的二次开发 |
2.1.2 基于Pro/weblink的二次开发 |
2.1.3 利用VB进行二次开发 |
2.1.4 基于Pro/TOOLKIT的二次开发 |
2.2 Pro/TOOLKIT开发模式 |
2.2.1 同步模式和异步模式 |
2.2.2 标准模式和多线程模式 |
2.3 对话框 |
2.3.1 UI对话框 |
2.3.2 MFC对话框 |
2.4 选项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系统设计原则 |
3.3 系统模块组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模型二次开发 |
4.1 系统配置文件 |
4.2 实体模板的定制 |
4.3 参数二次开发 |
4.4 生成工程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图二次开发 |
5.1 定制工程图模板 |
5.1.1 新建绘图模板 |
5.1.2 进入绘图模板模式 |
5.1.3 设置工程图配置文件选项 |
5.2 坐标系统及转换 |
5.2.1 坐标系统 |
5.2.2 坐标系间的转换 |
5.3 添加工程图框架 |
5.4 修改工程图名称 |
5.5 修改工程图配置 |
5.6 工程图符号的定制 |
5.6.1 自定义表面粗糙度 |
5.6.2 表面粗糙度的调用 |
5.6.3 焊接符号的调用 |
5.6.4 形位公差与基准符号的调用 |
5.6.5 倒角锥度斜度的调用 |
5.7 添加多行注解 |
5.8 格式刷 |
5.9 中心线的绘制 |
5.9.1 中心线 |
5.9.2 圆的中心线 |
5.9.3 两圆的连线 |
5.9.4 修改中心线的长度 |
5.10 批量转换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用户报告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程序文件清单 |
(4)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参数化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1.1.1 参数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
1.1.2 Pro/Engineer二次开发现状分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于Pro/E的参数化设计技术 |
2.1 二维草图的参数化设计 |
2.1.1 二维草图的参数化设计概述 |
2.1.2 草绘环境下的关系命令 |
2.2 实体特征的参数化设计 |
2.3 组件的参数化设计 |
2.3.1 组件的参数化设计 |
2.3.2 TOP-DOWN参数化设计 |
2.4 族表技术 |
2.5 用户自定义特征 |
2.6 Pro/Program功能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整体设计 |
3.1 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参数化设计系统模型库的创建 |
3.1.1 电能质量产品前期调研及三维装配体模型分析 |
3.2 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分块进行参数化设计策略 |
3.2.1 支架创建方法 |
3.2.2 电容器参数化建模 |
3.2.3 电容器安装与固定 |
3.3 基础模型参数控制及放置列表 |
3.4 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参数化设计系统中模型数据的修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界面设计 |
4.1 Pro/E系统中菜单创建流程 |
4.1.1 编写信息资源文件 |
4.1.2 编写C程序代码 |
4.1.3 编写注册文件 |
4.2 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参数化设计系统中的菜单创建 |
4.3 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参数化设计系统中的对话框创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三维模型的参数化设计系统 |
5.1 利用Pro/Toolkit开发参数化设计系统 |
5.2 参数化设计系统开发流程及模块划分 |
5.3 零件模块的参数化设计 |
5.3.1 模型文件的调入与检索 |
5.3.2 模型中参数对象的检索、参数值的获得、修改及模型更新 |
5.3.4 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中零件参数化的实现 |
5.4 装配体模块的参数化设计 |
5.5 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参数化设计系统验证 |
5.5.1 以27.5KV产品为例验证本系统 |
5.5.2 手动修改装配体模型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5)基于Pro/TOOLKIT的工程图与装配体的二次开发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来源与需求 |
1.3 Pro/TOOLKIT 二次开发技术的发展探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工程图与装配体二次开发环境 |
2.1 三维造型软件 Pro/Engineer |
2.1.1 Pro/Engineer 简介 |
2.1.2 Pro/Engineer 中的工程图 |
2.1.3 Pro/Engineer 中的装配体 |
2.1.4 Pro/TOOLKIT 模块简介 |
2.2 软件开发工具 Visual Studio 2008 |
2.2.1 Visual Studio 2008 简介 |
2.2.2 动态链接库的生成 |
2.2.3 MFC 中的对话框处理 |
2.3 Pro/TOOLKIT 的配置和基础应用 |
2.3.1 Pro/TOOLKIT 在 Visual Studio 2008 中的配置 |
2.3.2 Pro/TOOLKIT 二次开发技术的基础应用 |
2.3.3 Pro/TOOLKIT 的注册文件 |
2.4 Pro/TOOLKIT 二次开发技术流程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系统的基本策略与设计思想 |
3.2.1 基本策略 |
3.2.2 设计思想 |
3.3 系统模块组成 |
3.4 系统总体流程图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Pro/TOOLKIT 的特定工程图生成的二次开发 |
4.1 Pro/Engineer 中的视图保存 |
4.1.1 视图保存的方法 |
4.1.2 视图旋转中的人机交互界面的搭建 |
4.2 坐标系的处理 |
4.3 工程图下的基准坐标轴系、点、面的显示控制 |
4.3.1 基于宏操作的显示控制 |
4.3.2 基于模型树的层操作的显示控制 |
4.3.3 基于配置选项操作的显示控制 |
4.4 特定格式的工程图的生成 |
4.5 系统工程图界面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Pro/TOOLKIT 的装配体再装配的二次开发 |
5.1 装配体的约束方式与约束关系 |
5.2 装配体的去约束处理 |
5.3 零件的再装配和信息提取 |
5.3.1 装配体中零件的再装配 |
5.3.2 零件信息的捕获 |
5.4 系统装配体界面 |
5.5 Pro/Engineer 的机构运动干涉检查 |
5.5.1 机构干涉的检查方法 |
5.5.2 机构动态干涉检查示例 |
5.5.3 机构动态干涉的不足 |
5.5.4 机构动态干涉不足的应对策略 |
5.5.5 机构运动干涉检查二次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
5.6 二次开发中的类与功能的分类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算法的应用检测 |
6.1 检测的意义 |
6.2 系统软件的检测 |
6.3 检测效果展示 |
6.3.1 自动旋转与轴系旋转检测 |
6.3.2 视图与工程图生成检测 |
6.3.3 视图旋转、视图和工程图生成的文本检测 |
6.4 实例检测的作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联合收割机底盘传动系零件参数化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标准件库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案 |
1.4.2 技术路线 |
2 系统界面的设计 |
2.1 PRO/ENGINEER 二次开发工具简介 |
2.2 基于 PRO/TOOLKIT 的二次开发过程 |
2.2.1 编写源文件 |
2.2.2 编译和连接,生成可执行文件 |
2.2.3 注册 Pro/Toolkit 应用程序 |
2.2.4 运行应用程序 |
2.3 系统菜单设计 |
2.3.1 确定菜单的结构 |
2.3.2 编写信息资源文件 |
2.3.3 编写菜单操作源程序 |
2.3.4 注册运行 |
2.4 系统对话框设计 |
2.4.1 创建对话框 |
2.4.2 对话框控件添加及布局 |
2.4.3 对话框程序编写 |
3 零件三维模型的参数化设计实现 |
3.1 参数化设计模型库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 |
3.1.1 参数化设计技术 |
3.1.2 特征建模 |
3.1.3 动态链接库技术 |
3.1.4 知识工程 |
3.1.5 参数化设计模型库发展趋势 |
3.2 参数化设计的实现 |
3.2.1 参数化设计的方法 |
3.2.2 基于 Pro/Toolkit 三维参数化设计的开发 |
3.2.3 接口技术与通信方式 |
3.2.4 初始零件模型参数的建立 |
3.2.5 参数对象的检索、参数值的获取、参数值的修改以及模型更新 |
3.3 实例 |
3.3.1 创建膜片弹簧离合器初始零件模型 |
3.3.2 内外部参数关联 |
3.3.3 模型的参数化设计界面 |
3.3.4 编写控制程序 |
4 系统运行及扩充 |
4.1 注册启动 |
4.2 菜单及参数化设计界面 |
4.3 模型参数化设计演示 |
4.4 参数化模型库的扩充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与创新点 |
5.1.1 结论 |
5.1.2 创新点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基于Pro/E的注塑模标准件库与模架库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塑料模具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1.1 我国塑料模具行业发展现状 |
1.1.2 我国塑料模具行业发展趋势 |
1.2 参数化设计概述 |
1.3 国内外模具标准件库和模架库的研究现状 |
1.4 选题意义和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开发平台及二次开发工具 |
2.1 系统开发平台Pro/ENGINEER介绍 |
2.2 Pro/ENGINEER软件二次开发工具简介 |
2.2.1 族表(Family Table) |
2.2.2 用户自定义特征(UDF) |
2.2.3 Pro/Program |
2.2.4 J-Link |
2.2.5 Pro/Toolkit |
2.3 本系统开发方法 |
2.3.1 族表功能介绍及其特点 |
2.3.2 Pro/Program功能介绍及其特点 |
第三章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3.1 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流程和原则 |
3.1.1 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流程 |
3.1.2 Pro/Program标准件库建立原则 |
3.2 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关键技术 |
3.2.1 参数化草绘技术在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中的应用 |
3.2.2 参数化建模技术在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中的应用 |
3.2.3 关系表达式在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中的应用 |
3.2.4 编写程序语句在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中的应用 |
3.2.5 装配造型技术在Pro/Program标准件库开发中的应用 |
第四章 注塑模标准件库的建立 |
4.1 建立模具标准件库的意义 |
4.2 基于Pro/Program建库流程 |
4.2.1 板类标准零件开发 |
4.2.2 轴类标准零件开发 |
4.3 基于族表(Family Table)建库流程 |
4.3.1 创建父零件 |
4.3.2 编辑尺寸文本 |
4.3.3 生成族表 |
4.3.4 校验实例 |
4.3.5 调用标准件 |
4.4 两种标准件库建库方法比较 |
第五章 注塑模模架库的建立 |
5.1 注塑模模架标准 |
5.2 基于Program程序建立注塑模模架库的开发流程 |
5.2.1 建立标准模架 |
5.2.2 设置参数 |
5.2.3 设置组件关系 |
5.2.4 编写Execute程序段实现数据在组件和零件间传递 |
5.2.5 保存程序文件退出编写 |
5.2.6 输入数据完成模架调用 |
5.3 基于族表建立注塑模模架库的开发流程 |
5.3.1 建立标准模架 |
5.3.2 建立模架族表 |
5.3.3 调用模架 |
5.4 两种模架库建库方法比较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Pro/E平台的虚拟装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虚拟装配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装配环境及关键技术研究状况 |
1.2.2 虚拟装配应用系统研究状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1.3.1 本文主要工作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装配特征研究 |
2.1 引言 |
2.2 装配特征定义与表达方法 |
2.2.1 装配特征定义 |
2.2.2 装配特征表达方法 |
2.3 CAD 系统中引入装配特征 |
2.3.1 零件级装配特征库 |
2.3.2 装配特征自动识别 |
2.3.2.1 边的凹凸性判定 |
2.3.2.2 装配特征的属性邻接图 |
2.3.2.3 基于图同构匹配的装配特征识别算法 |
2.3.2.4 特征识别在Pro/E中的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装配语义归纳及驱动方法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装配语义归纳及约束分解 |
3.2.1 装配操作向装配语义的映射 |
3.2.2 常用装配语义的归纳 |
3.2.3 分解装配语义所包含的约束 |
3.2.4 装配语义约束的驱动操作过程 |
3.3 特征装配在Pro/E系统中的实现 |
3.3.1 特征装配关键函数介绍 |
3.3.2 干涉检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语音识别模块的开发 |
4.1 引言 |
4.2 Microsoft Speech SDK工具包 |
4.2.1 Speech SDK简介 |
4.2.2 语音识别接口 |
4.2.3 语音合成接口 |
4.2.4 语音识别流程 |
4.3 Speech SDK命令文件 |
4.3.1 XML语言 |
4.3.2 XML在Speech SDK中的应用 |
4.4 语音系统在Pro/E中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虚拟装配系统的软件实现 |
5.1 开发环境 |
5.1.1 Pro/E系统的二次开发 |
5.1.2 VC环境配置 |
5.1.3 数据库接口 |
5.2 虚拟装配系统的实现 |
5.2.1 虚拟装配系统总体框架 |
5.2.2 人机界面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6.2 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9)冲压模具用零部件智能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CAD 技术的发展概况 |
1.2 模具CAD 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模具CAD 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模具CAD 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模具标准化技术 |
1.3.1 标准化在模具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
1.3.2 标准件库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1.4 本课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框架与开发平台 |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1 系统需求 |
2.1.2 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
2.2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2.2.1 用户界面的统一开发 |
2.2.2 标准件数据库的建立 |
2.3 系统开发平台介绍 |
2.3.1 Pro/E、NX 、ACIS 软件概述 |
2.3.2 Pro/E、NX 二次开发技术介绍 |
2.3.3 ACIS 系统开发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标准件库系统的实现与接口技术 |
3.1 系统接口 |
3.2 基于ADO 的数据访问 |
3.3 基于COM 的Excel 操作 |
3.4 基于AcitveX 程序设计 |
3.4.1 ActiveX 控件简介 |
3.4.2 ActiveX 控件编写 |
3.4.3 ActiveX 控件注册和使用 |
3.5 标准件规格参数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Pro/E 的智能系统的实现 |
4.1 参数化设计及标准模型库的建立 |
4.1.1 参数化设计概述 |
4.1.2 基于Pro/E 平台的参数化设计 |
4.2 零件导入的自动定位 |
4.2.1 剪切模型 |
4.2.2 零件导入时自动生成标准孔 |
4.3 零件追加加工的实现 |
4.3.1 阵列法追加加工 |
4.3.2 逐个特征抑制法追加加工 |
4.4 工程图与BOM 表的生成 |
4.4.1 工程图的更新与尺寸标注 |
4.4.2 BOM 表的自动生成 |
4.5 Pro/E 系统的主控程序 |
4.5.1 Pro/Toolkit 的程序结构 |
4.5.2 本系统中Pro/Toolkit 应用程序的编写过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运行实例 |
5.1 系统简介 |
5.2 系统实际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论文 |
附件 |
(10)Pro/Engineer中参数化设计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Pro/Engineer中参数化的特点 |
二、参数化设计的几种方式 |
三、自动化产品设计 |
4.结论 |
四、PRO/ENGINEER中的用户自定义特征的建立和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数螺旋锥齿轮三维参数化建模与应用[D]. 张婷婷.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2]基于CAD系统的印刷机械零件库研究与实现[D]. 李倩. 西安工业大学, 2016(02)
- [3]基于Pro/TOOLKIT智能出图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孟庆当.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7)
- [4]电能质量非柜体产品参数化系统设计[D]. 林金德.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5]基于Pro/TOOLKIT的工程图与装配体的二次开发系统[D]. 郑玉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1)
- [6]联合收割机底盘传动系零件参数化系统的设计[D]. 徐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13(05)
- [7]基于Pro/E的注塑模标准件库与模架库的开发[D]. 吴娜. 太原理工大学, 2012(10)
- [8]基于Pro/E平台的虚拟装配技术研究[D]. 胡雯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 [9]冲压模具用零部件智能CAD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王桃元. 上海交通大学, 2012(07)
- [10]Pro/Engineer中参数化设计的应用[J]. 奚泉,展龙.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