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形势下地方电视台办好对农节目之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陈权[1](2020)在《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总体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农信息的传播。传统的电视媒介在对农信息传播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国3000多家电视频道中,省级对农电视频道作为专业对农的细分领域,直接受众就是省级区域内广大农民群体。从2001年第一家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开播至今,大约20年的时间,发展至今已经趋于成熟。但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如同大多数电视频道一样,省级对农频道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再加上城乡结构的变化,对农电视频道的受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受众、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等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省级对农电视该怎么发展,如何定位受众?如何精准高效传播?如何构建传播渠道,拥抱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本文将省级对农电视频道这一特定的对象,主要研究对农电视的发展脉络、内外部环境分析,指出当前省级对农电视的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节目资源匮乏、节目内容失当、传播视角、受众定位不准、营收不足、融媒体建设方面滞后等问题。通过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分析该频道的发展历程、节目内容分析、特色编排、新媒体端发力、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剖析其在开播后两年左右,迅速在对农频道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最后一章,通过前面提出的省级农业频道的困惑以及案例分析,初步探索当前环境下,省级对农频道如何在内容传播、受众定位、多渠道发展、多产业经营以及政策支持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打造农业传媒产业链。
徐红萍[2](2020)在《融媒环境下地方台做好三农宣传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广播电视地方台的三农宣传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接收信息方式的转变,融媒宣传已是必然的选择和趋势。各个地方台如何适应形势变化,利用现有的平台优势,积极转变思维方式,有效地进行融媒宣传,将三农节目打造成政府大农业工作的宣传窗口,城市居民喜爱的乡村信息平台,农民朋友贴心的农业服务媒体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本研究对当前地方台三农融媒宣传的机遇、要求、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常熟市广播电视总台以及其他地方台的三农融媒宣传实践,进行理论归纳总结,探寻下阶段三农融媒宣传的发展之路。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了三农报道在我国宣传报道中的地位,第二章梳理了我国三农宣传报道的渠道和队伍建设,第三章则以常熟台为例,介绍媒介融合与地方台三农宣传的主要策略,第四章分析了目前地方台三农融媒宣传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出今后地方台三农融媒宣传的发展建议。结语在回顾并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概括了研究的结论。本文基于对地方台三农融媒实践的了解,大量运用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详细分析了三农融媒宣传的要求、现状以及优势与不足,提出了一些今后发展的观点和意见。
依茹赛罕[3](2019)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新疆广播电视台对农节目发展路径探究》文中指出2013年,习近平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思想,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山东、广西等全国十余家专业对农媒体纷纷打出“组合拳”,专业对农媒体通过一系列新栏目、新板块、新角标等设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筑牢坚实等舆论基础。分析了精准扶贫背景下新疆广播电视台对农节目的发展路径,首先根据中共中央有关脱贫攻坚工作的会议报告以及习近平讲话摘编,分别以习近平考察十八洞村、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为时间节点,将精准扶贫分为“思想萌芽期”、“思想初步确立期”、“攻坚拔寨冲刺期”和“小康社会决胜期”四大阶段,并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分别分析国内典型对农节目的发展变化、尤其是新疆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宣传报道阶段性特点,并概括与之对应的发展路径。其次,研究了如何发挥新疆对农节目在农村地区的作用,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及访谈法对新疆广播电视台对农节目近年来的发展情况作了细致的梳理,并选取新疆人民广播电台fm96.1《金土地》栏目和新疆电视台11频道《致富田园》栏目进行具体案例分析,结合全国对农节目现状,从基本特点、内容定位等方面研究新疆广播电视台对农节目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发展方向与策略。并最终提出合理化建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体系不动摇的前提下,以我区区情实际出发,创新节目内容、运营思维,加快对农节目载体资源共享进程。
吴圆圆[4](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李彦冰[5](2019)在《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建、管、用”实践调研》文中研究说明“三农”工作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地域的差异导致发展的不均衡,如何保障农民均等地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这是当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各级党委政府需要解决的难题。广播作为从建国以来就存在的公共文化传播工具,很好地保障了农民文化权益的实现,虽然几起几落,但目前依然存在较强的生命力。文章对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的基本概况作了介绍,围绕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管理、使用三个关键词,介绍了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的建设脉络与管理举措,研究了湖南农村广播的运行模式与作用,具体表现在:湖南省在资金、体制、标准等多方面支持“村村响”发展,现如今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网络平台与层级传播,在维护社会稳定、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以及在应急事件中迅速传达相关讯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历时两个月完成了“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受众调查问卷”,结合问卷调查进行的数据分析表明:目前,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用户呈现出年龄偏大、学历和收入偏低的特点。同时,近一半的受访者不听或者很少收听农村广播,对农节目设置上也呈现出供需不匹配、播出时间不固定等问题。但“村村响”在以应急信息发布、播放频率、声音效果等方面运行情况良好。根据问卷调查,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的发展现状。结合与湖南省广电局管理部门领导进行的实地调查、面访和问卷调查数据,研究还发现: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在“建设、管理、使用”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覆盖不均衡、管理不顺畅、投入资金有限、专业人才匮乏、评估体系不完善、节目内容单一、后期维护不力等。针对问题,文章提出:在建设方面,应该努力提升覆盖率、建设智慧广播、加强设备维护;管理方面,增强资金供给同时引入民间资本、聘请专业人才、完善管理制度;使用方面,在增强节目质量的同时应该加强与各地的联系等等建议。文章还尝试着给出了群众满意度量表,以对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加以优化和完善。
项琦[6](2018)在《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广播对农节目——以北碚嘉陵之声电台《出发,我们的新农村》节目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社会保障政策得到落实。当前,农村建设发展应改革和创新对农节目。本文以北碚嘉陵之声电台《出发,我们的新农村》节目为例,对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广播对农节目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和借鉴。
葛芳[7](2018)在《广播在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农村节目》文中指出在我国,对农广播节目的制作及其传播,不但能够给广大的农民提供有利的帮助,使农民受益,同时也担负着作为媒体应负的社会责任。文章主要针对广播在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农村节目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孙江宇[8](2018)在《地市电视台新形势下如何将农村栏目做出特色、做成品牌》文中研究指明"拉着农民兄弟的手,跟着市场走",电视农村栏目特色鲜明,对象性强,易于农村观众接受。尤其是地市级电视媒体,与中央、省级电视台相比,更容易把节目做深做细,更容易贴近农民观众。所以地市级电视台应不失时机办好农村栏目,要把对农栏目当作品牌来办,办出特色、办成招牌,成为展示农村新变化、提供农业新信息、讴歌农民新形象的平台和载体。本文是营口广电的探索思考。
吴生华[9](2017)在《以“有形之手”推动对农传播的坚守和创新——广电媒体对农传播浙江模式剖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办好对农节目是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重要任务。自1996年以来,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原浙江省广电局)以"有形之手"推动对农传播的坚持和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和组织推动,做大了浙江省对农传播的规模,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广播电视对农传播的立体格局,以对目标受众的全方位贴近,增进了对农传播的实际效果,为各地加强对农传播提供了启示。
同关村[10](2016)在《为农村雪中送炭——新形势下中央电视台的对农宣传》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离不开一个名词,这就是"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农村是中国最广阔的天地,农业是中国最基础的产业,农民是中国人数最多的群体。对当代中国来说,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仍是最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把"三农"问题解决好,除了要有中央的政策指导外,各级广播电视台做好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也非常重要。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必须充分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把党和政
二、新形势下地方电视台办好对农节目之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形势下地方电视台办好对农节目之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分析 |
1.3.2 国外研究分析 |
1.4 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概况 |
2.1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的概念界定 |
2.2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的环境分析 |
2.2.1 外部环境: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 |
2.2.2 内部环境:对农信息的迫切需求 |
2.3 省级对农电视的发展历程 |
2.2.1 萌芽期(1980年-1990年) |
2.2.2 上升期(1990年-2001年) |
2.2.3 繁荣期(2001年-2009年) |
2.2.4 成熟期(2009年-至今) |
2.4 省级对农频道的社会功能 |
2.4.1 经济功能:激活农村电视市场潜能 |
2.4.2 文化功能:促进城乡文化生态平衡 |
2.4.3 社会功能:提升“三农场域”社会影响力 |
第3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主要类型 |
3.1 市场化运作型 |
3.1.1 市场化运作型频道的特点 |
3.1.2 湖北垄上频道 |
3.1.3 陕西农林卫视 |
3.2 市场与公益兼具型 |
3.2.1 兼具型对农电视频道的特点 |
3.2.2 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 |
3.2.3 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 |
3.2.4 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 |
3.3 政策支持型 |
3.3.1 政策支持型频道的特点 |
3.3.2 江西公共·农业频道 |
第4章 案例分析:江西公共·农业频道 |
4.1 江西公共·农业频道发展演变 |
1. 初创期(1999年-2004年) |
2. 品牌塑造期(2004年-2016年) |
3. 转型探索期(2016年——至今) |
4.2 传播的基本特征 |
4.2.1 传播内容覆盖面广 |
4.2.2 表达方式贴近受众 |
4.2.3 节目编排科学合理 |
4.3 传播的影响外延 |
4.3.1 全媒体矩阵传播 |
4.3.2 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 |
4.3.3 塑造线下品牌活动 |
第5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问题分析 |
5.1 节目资源匾乏播出时长不足 |
5.2 传播内容失当传播效果削弱 |
5.2.1 受众需求错位 |
5.2.2 节目形式老化 |
5.3 受众定位模糊营收持续走低 |
5.3.1 受众定位模糊 |
5.3.2 广告冲击较大 |
5.4 融媒体建设薄弱 |
第6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对策 |
6.1 精准传播城乡差异定位 |
6.1.1 满足农民多样化信息需求 |
6.1.2 为农民提供发声渠道 |
6.1.3 抓住城里人的眼球 |
6.2 贴近受众输出优质内容 |
6.2.1 做活内容——形式活泼贴近受众 |
6.2.2 盘活内容——广告融合隐性植入 |
6.2.3 激活内容——培植原创发力版权营销 |
6.3 多屏互动发力短视频营销 |
6.3.1 联合MCN头部机构打造农业IP |
6.3.2 聚焦“新农人”短视频农产品营销 |
6.3.3 打通“线上、线下”构建全产业链 |
6.4 激活体制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
6.4.1 争取政策扶持 |
6.4.2 寻找市场化路线 |
6.4.3 打造对农电视联盟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融媒环境下地方台做好三农宣传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三农报道在我国宣传报道中的地位 |
第一节 我国三农政策的回顾与梳理 |
第二节 三农报道在我国宣传报道中的重要性 |
第二章 我国三农宣传报道的渠道和队伍建设 |
第一节 我国三农报道的阵地建设情况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三农报道的传播格局 |
第三节 地方台在三农报道中的位置和作用 |
第三章 媒介融合与地方台三农宣传的主要策略——以常熟台为例 |
第一节 常熟台三农融媒宣传的阵地建设 |
第二节 常熟台三农融媒宣传的队伍建设 |
第三节 常熟台三农融媒宣传的内容建设 |
第四章 地方台三农融媒宣传的思考与发展建议 |
第一节 地方台三农融媒宣传的效果与不足 |
第二节 地方台三农融媒宣传的优势与前瞻分析 |
第三节 地方台三农融媒宣传的发展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获奖发表情况 |
(3)精准扶贫背景下新疆广播电视台对农节目发展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现象及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1.国家扶贫政策的相关要求 |
2.新疆精准扶贫工作执行情况 |
3.新疆对农节目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
1.国外层面 |
2.国内层面 |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国内对农节目的发展路径概述 |
(一)我国精准扶贫的不同发展阶段 |
1.我国扶贫历史发展时期(2013年11月前) |
2.思想初步确立期(2013年11月-2015年11月) |
3.攻坚拔寨冲刺期(2015年11月-2017年10月) |
4.小康社会决胜期:(2017年10月-至今) |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对农节目发展演变分析 |
1.时代大潮中的政策重心转换 |
2.城乡融合下的受众群体扩大 |
3.技术革新里的传播策略升级 |
(三)本章小结——我国对农节目发展路径趋势分析 |
三、新疆广播电视台对农节目发展路径历程分析 |
(一)起步发展阶段 |
1.广播节目《金土地》的起步 |
2.电视节目《农牧天地》初获肯定 |
(二)瓶颈探索阶段 |
1.广播节目《金土地》进一步探索发展 |
2.专业电视对农节目发展进入瓶颈 |
(三)再次复兴阶段 |
1.广播栏目《金土地》快速发展壮大 |
2.全新电视栏目《致富田园》引领新一轮专业对农宣传热潮 |
(四)完善发展阶段 |
1.广播节目《金土地》风格定位更加明确 |
2.电视节目《致富田园》渐获好评 |
(五)本章小结——新疆广播电视台对农节目发展经验分析 |
四、对农节目发展路径特点分析 |
(一)内容——呈现“志智双扶”的特点 |
1.政治功能: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扶志” |
2.经济功能:增加贫困群众行动活力——“扶智” |
(二)渠道——双向传播优势明显 |
1.“平台模式”为传统媒体融合转型提供有效路径 |
2.媒体融合将实现不同传播媒介的效果最大化 |
(三)受众——从“受者”到“用户”的转变 |
(四)本章小结——对农节目发展路径实践总结分析 |
五、新疆对农节目创新研究 |
(一)创新中继承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体系 |
2.新疆地域特色扶贫举措 |
(二)继承中创新 |
1.理念创新 |
2.内容、手段创新 |
3.体制机制创新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5)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建、管、用”实践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的基本情况 |
2.1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的建设脉络 |
2.1.1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的前身 |
2.1.2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的发展 |
2.2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的管理举措 |
2.2.1 统一思想落实资金投入 |
2.2.2 细分责任建立长效机制 |
2.2.3 规范标准分级规划建设 |
2.3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的运行模式 |
2.3.1 县级播控中心 |
2.3.2 乡镇广播站 |
2.3.3 村组广播室 |
2.4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的作用 |
2.4.1 解决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
2.4.2 对农节目助力精准扶贫 |
2.4.3 应急广播保障群众安全 |
第3章 基于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受众反映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
3.1 调研问卷设计 |
3.2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的用户情况 |
3.2.1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用户性别比例均衡 |
3.2.2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用户中老年居多 |
3.2.3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用户学历普遍偏低 |
3.2.4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用户收入较低 |
3.3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的收听情况 |
3.3.1 近半数被调查者不爱听广播“村村响”节目 |
3.3.2 “村村响”节目内容与受众需求存在较大偏差 |
3.4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的运行情况 |
3.4.1 应急信息发布较及时 |
3.4.2 日常播放频次偏少 |
3.4.3 音质音效效果良好 |
第4章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存在的问题 |
4.1 建设方面 |
4.1.1 网络覆盖不均衡,覆盖率有待提升 |
4.1.2 事业体制为主导,公益属性亟待强化 |
4.2 管理方面 |
4.2.1 资金缺口较大,财政问题突出 |
4.2.2 缺乏专业人才,管理队伍薄弱 |
4.2.3 评估体系欠缺,评价指标单一 |
4.3 使用方面 |
4.3.1 节目内容单一,供给需求失衡 |
4.3.2 设备易损易坏,后期维护不力 |
第5章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的优化建议 |
5.1 加强“村村响”的前期建设 |
5.1.1 提升传输网覆盖率 |
5.1.2 建设智慧广播平台 |
5.1.3 加强设备售后维护 |
5.2 优化“村村响”的中期管理 |
5.2.1 多渠道引入资金流 |
5.2.2 打造专业人才高地 |
5.2.3 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
5.3 规范“村村响”的后期使用 |
5.3.1 提高对农节目质量 |
5.3.2 加强对外学习交流 |
5.4 构建群众满意度指标体系 |
5.4.1 群众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具体因子 |
5.4.2 制定切实可测的群众满意度量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受众反映调查问卷 |
致谢 |
(6)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广播对农节目——以北碚嘉陵之声电台《出发,我们的新农村》节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进一步拓展对农广播节目选材空间 |
2 对农广播节目的传播形式进行创新 |
3 针对对农广播节目内容进行创新 |
4 对农广播节目应贴近群众生活 |
5 结语 |
(7)广播在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农村节目(论文提纲范文)
1 现阶段我国农村广播节目存在的问题 |
2 新形势下农村广播节目的创新发展措施 |
2.1 拓宽对农广播节目选材的空间 |
2.2 创新对农广播节目的传播形式 |
2.3 创新对农广播节目内容 |
2.4 使对农广播节目更加贴近生活 |
2.5 对农广播节目要提高农民认同度 |
2.6 对农广播节目要使农民从中受益 |
3 结论 |
(8)地市电视台新形势下如何将农村栏目做出特色、做成品牌(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与问题 |
二、主打地方牌, 突出对农节目的“农味、农色” |
三、要加大节目的服务性和针对性 |
四、发挥先手优势, 有效传递政策信息 |
(一) 利用好“活动”载体 |
(二) 与新媒体形成互动 |
(9)以“有形之手”推动对农传播的坚守和创新——广电媒体对农传播浙江模式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持续发力, 以“有形之手”推动对农传播做大规模 |
二、分级定位, 以政策引导构建对农传播的立体格局 |
三、积极引导, 以贴近目标增进对农传播的实际效果 |
1. 公益属性, 需要加强节目政策扶持 |
2. 联动机制, 助力对农传播创新增效 |
3. 通用节目, 打开对农传播广阔视野 |
4. 政策引导, 增强采编人员职业自豪 |
(10)为农村雪中送炭——新形势下中央电视台的对农宣传(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央电视台对农宣传频道和栏目建设情况 |
二、中央电视台近年来“三农”宣传情况 |
三、中央电视台“三农”宣传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
1. 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对农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
2. 农民思想文化素质日益提高,对农宣传的内涵外延、方法手段、形式载体有待进一步丰富。 |
3. 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发达,对农宣传的频道资源管理机制和节目覆盖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拓展。 |
四、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三农”宣传的重要意义 |
1. 加强“三农”宣传,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中国梦”和“中国道路”的必然要求。 |
2. 加强“三农”宣传,是贯彻“三贴近”、提升国家主流媒体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有力保障。 |
五、中央电视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三农”宣传的对策与建议 |
1. 加强对农宣传阵地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
2. 健全完善农业节目生产制作管理流程机制,确保国家电视台对农宣传的正确导向和节目品质。 |
3. 依靠科技进步和广播电视卫星直播融合一体化建设,扩大对农宣传的覆盖落地和市场竞争力。 |
四、新形势下地方电视台办好对农节目之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为例[D]. 陈权. 南昌大学, 2020(01)
- [2]融媒环境下地方台做好三农宣传的策略研究[D]. 徐红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精准扶贫背景下新疆广播电视台对农节目发展路径探究[D]. 依茹赛罕. 新疆大学, 2019(12)
- [4]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5]湖南农村广播村村响“建、管、用”实践调研[D]. 李彦冰. 湖南大学, 2019(07)
- [6]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广播对农节目——以北碚嘉陵之声电台《出发,我们的新农村》节目为例[J]. 项琦. 西部广播电视, 2018(20)
- [7]广播在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农村节目[J]. 葛芳. 科技传播, 2018(17)
- [8]地市电视台新形势下如何将农村栏目做出特色、做成品牌[J]. 孙江宇. 中国记者, 2018(08)
- [9]以“有形之手”推动对农传播的坚守和创新——广电媒体对农传播浙江模式剖析[J]. 吴生华. 中国广播, 2017(09)
- [10]为农村雪中送炭——新形势下中央电视台的对农宣传[J]. 同关村. 当代电视,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