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研院所政治干部的素质要求

浅谈科研院所政治干部的素质要求

一、浅谈科研所政工干部的素质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于娅娥[1](2020)在《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干部教育研究 ——以“红军大学”为例》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对于加强军队建设和培养优秀干部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干部教育问题是中共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长征时期的红军干部教育,可以更好地探寻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来龙去脉与实践方法,进一步深化认识党的干部教育的基本规律,为新时代强化干部教育和管理军事院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为中国梦、强军梦奠定组织基础。长征时期的红军干部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一方面,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途中,中国工农红军继承了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领导下,组建“红军大学”,完善学校的组织管理机构,选调优秀教员和红军干部进入“红军大学”执教或者进修,解决红军队伍中出现的干部短缺和红军战士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的问题;另一方面,红军干部需要不断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提高自己的整体能力与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战争形势的发展。综合当时红军干部队伍自身出现的问题和中国革命发展面临的挑战,“红军大学”从文化知识、政治理论、军事理论、实战技能和部队管理五个方面入手,对干部学员进行培训。在长期的红军干部教育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时代烙印的四大特征:高度重视学员的政治学习、重在红军干部综合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和短训速成的培养模式。长征时期红军干部教育在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正确指导下,通过“红军大学”这个“大熔炉”,使红军干部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积极的发展,为提高红军队伍的战斗力奠定了组织基础;“红军大学”这块阵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实践基础,同时也有效地宣传了我党的民族政策,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矛盾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红军大学”全体师生所展现的精神与作风,参与并塑造了长征精神。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长征时期红军干部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如红军干部教育带有一定的“游击性”、学制较短,不利于干部的系统培养;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个别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总体上看,大批红军干部经受住了考验,快速成长为合格的革命干部。

李明蔚[2](2020)在《新时期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策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党的十九大的顺利召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句就话早已深入人心,对于国企而言,青年正是中流砥柱,所以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是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国企想要得到进一步发展,需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模式,但是,截至目前,我国依旧存在着在对年轻干部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有问题的国企,这需要相关领导尽快提高重视,改变现状。文章通过阐述新时期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必要性、新时期国企干部素质和能力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时期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策略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新时期国企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培养提供了相关策略。

刘锐旭[3](2019)在《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研究 ——以4370厂、4542厂、音响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共中央作出建设三线的决策后,山西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大部分地区被纳入三线建设的范围。主要包括国防工业建设、铁路建设以及能源、冶金、机械等领域的建设。本文以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晋东南电子工业基地的4370厂、4542厂及音响厂为例,从其群体的来源构成、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思想情况、社会流动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变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各方面状况的变迁。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分三部分介绍了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形成的背景,包括国家的三线建设、山西省的三线建设以及本文所选的4370厂、4542厂、音响厂的建设。对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形成的历史条件进行了概括。第三章介绍了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在三线企业建设的不同阶段的来源与构成,交待了三线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人员变迁情况。第四章从三线企业的组织机构的变迁、工作时间、工作环境和任务、“文革”影响、薪资待遇等方面介绍了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工作情况。第五章介绍了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生活情况。从交通出行、住房条件、子弟教育、医疗卫生四方面介绍了其基本生活情况;从学习活动、娱乐活动、劳动竞赛、体育运动四方面介绍了其文化娱乐活动;从职工对三线建设的情感变迁、社会认同变迁两方面介绍了其心理状况变迁。第六章从山西省三线职工及其子弟生活发展现状、三线职工群体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关于三线建设职工群体的现实启示三方面介绍了三线建设职工群体的影响及启示。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来源构成、工作情况、生活情况、社会流动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影响是山西省乃至全国三线建设进程的一个缩影但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山西省三线职工群体的变迁既反应了公有制企业职工群体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工作生活状态,也呈现了其在社会变革过程中经历的种种问题。其整个过程将为我国国企改革工程中其工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启示。

王堃[4](2018)在《新时期我国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文中指出自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国家、政府和社会各个层面都进行着一场围绕着“简政放权”“依法治国”展开的治理变革。相应地,作为重要社会组织的高校,完善其治理体系、提高其治理能力,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高考制度恢复的40年中,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一直在探索中不断地调整、改革、完善,高等院校的发展与扩张十分迅速,布局趋向合理化。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其自身担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使其在与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中具有不同于其他层次教育的独特性。虽然我国高等院校在宏观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高校治理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治理模式单一,治理结构不够合理,运行机制不完善,规章制度不健全,贪腐现象严重,学术“异化”等。因此,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成为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现代化治理更加强调多元主体对大学共同的治理,即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落实,教师、学生的积极参与,社会组织的介入治理。通过一种共治的路径,最终实现高校善治的目标。政府合理定位是大学善治的关键,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实现政校分离,管办分离。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通过一系列现代化的手段来进行治理,诸如健全法律体系,完善大学章程,借助大数据优化高校的素质教育,推动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还原高校的学术属性,还要构建好现代大学制度。高等院校是贯彻实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在多种合力的推动下,未来的高校治理必将会走向善治。这不仅是高校治理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治理的正确理念的体现。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

周晓瑾[5](2018)在《《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文中研究表明《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是党的政治宣传的具体方式之一,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贡献了巨大力量。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宣传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思想宝库。但是,时代的发展却暴露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局限性,民众主体意识的高涨、价值观的多元化、新媒体的勃兴、使《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巨大挑战,于此,非改进其报道无以阻止《人民日报》“英模报道”之颓势。本文在绪论部分梳理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研究的历史和界定了相关核心概念。第一章分别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苏联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并介绍了《人民日报》创刊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其“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与报道栏目变化。第二章分析了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情况。通过结合不同时期《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数量和类型的变化统计表,分析了变化的整体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态势。在第三章中,论文分时期呈现了英模报道数量变化和英模报道类型变化、分析了报道英模的形象变化和形象变化的原因,最后阐述了《人民日报》“英模报道”形象变化造成的社会效应。论文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人民日报》“英模报道”构成的挑战和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具体而言,《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面临宣传理论更新的挑战、社会价值多元和英模精神单一的挑战以及政治宣传效应衰退的挑战。应对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其次,要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再次,要改进报道方式、技巧和风格,最后,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英模报道的实效性。

蔡二雨[6](2018)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无处不在,覆盖了企业科研、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全过程以及人、财、物的各个方面。本文将“资源”认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大命题,从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境遇入手,本着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和比较研究理念,针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企业管理并在企业发展中发展、完善自己的问题,以思想政治工作“现实资源”、“可能资源”为研究对象,对“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做了新的界定,对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建设重大机遇做了新的探讨,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研究的价值、意义。通过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树立大宣传理念、强化大资源意识、依托大管理构架、构建大政工格局、探索大教育路径的深入思考,解析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三个维度,即“现实资源”、“可能资源”、“互为资源”维度,研究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文化管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潜在的、可能的、未来的新资源所具有的新价值,即企业管理的载体价值、企业文化的文化价值、文化管理的综合价值,并将融合-综合确认为“现实资源”、“可能资源”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共同价值,将其价值概括为总体价值即信念和信仰价值、生产及产出价值即精神生产及其消费价值,论证了“可能资源”能够变为“现实资源”并使“现实资源”更为有效。通过揭示“交往理性”及其思想文化交往的理论自觉、取径自觉,论证了“现实资源”与“可能资源”的互识、互证、互动、互补和共生、共存、共荣,确认了“思想文化交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建设的主线,即,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优化确认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主体”之间思想文化交往的实践活动过程,亦即国企人在其所处的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是在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和工作生活中进行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通过交往的交互作用,促使“双主体”不断生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动力。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优化的新维度,即“融合-综合”的维度,旨在造就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力量;共同境遇下的维度,旨在为着“保发展”而考虑“转方式”、“调结构”,转变“单打独斗”方式和说教灌输方式,调整资源结构特别是“可能资源”结构,将工作对象定位于企业管理现象和管理活动的维度;内在逻辑上的维度,旨在强化互为背景、互为资源、共同愿景、共同意志、共享价值观基础上共同的国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恪守坚持国企改革、建设、发展的维度;理念创新对应的维度,旨在进一步创新融合的维度。本文主张将国企的特定资源、独特资源注入思想政治工作,也特别参照作为“可能资源”的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文化管理,推动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也许是痛苦的但却是重大的战略转型。为此论证了“现实资源”与“可能资源”的统一,主张“完全主体”的全面资源观。完全主体,一是指国企人是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主体,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意义上的主体;二是指作为客体的“可能资源”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转化而成的主体性;三是指这两个意义上的主体,都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主体。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唤醒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问题意识,启发发现问题的能力,树立回应问题的勇气,紧扣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确立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思维,形成开发资源、组织资源、管理资源、发展资源、保障资源、优化资源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关注国企广泛存在的、影响深刻的、支撑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能资源,强化国企对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价值、意义的关注,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管理,在资源重构的基础上,把握创新发展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新趋势、大走向。

李静[7](2016)在《新形势下做好农业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文中认为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激发人不断提高、继续创造的动力源泉。农业科研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为科研院所服务,服从深化改革和科研事业体制调整的大局,为单位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随着机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科研单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给科研人员的思想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分析了当前农业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的做法,并结合本单位实际,介绍了自己在平时工作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徐荣梅[8](2012)在《政治传播视阈下的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以来,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相比之下,对于军队这一政治武装集团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特殊性的关注和思考较少。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关新的时代条件下军队是否会变质这一根本问题,当前军队面临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加强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政治传播共同的功能性内核,使得从政治传播视角研究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可能。近年来,政治传播学研究的兴起为我们适应社会转型,从新角度研究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学理支撑。将马克思主义还原为政治信息本身,以现代政治传播理论为基本依托,不仅仅是视角的变更和理论层次的完善,事实上也在进一步探索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的途径与方式,总结遵循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规律,开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的崭新领域,提升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度与深度,无疑这对拓展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视角,深化对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规律的认识,保证新军事变革的政治方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需要掌握官兵并变成现实物质力量,需要从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官兵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理念,这一过程绝不是通俗化、具体化或普及化等就可以实现的,需要从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核心要素:传播内容、政治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方式之间的内在理路和传播环境变迁的外缘影响的结合上进行剖析。从横向来看,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政治传播的内在逻辑关联,成为政治传播视阈研究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立论基础。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是一个政治传播过程,而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符合政治传播的规律。将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政治传播过程,对其传播体系所具备的核心要素——传播者、受众、传播信息、传播渠道及其要素的主要构成情况和不同特性进行具体的分析。在传播内容上,突出体现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重点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始终呈现两种具体形态,一种是理论探索成果,另一种是实践探索成果。因而决定了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点内容是理论形态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形态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播内容的理论与实践形态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天然的政治传播主体,同时也决定了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官兵自身内向传播的多维传播渠道,促进官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认同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践行。从纵向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军队持久而广泛传播的动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道路,而中国的社会环境满足了马克思主义在军队中实现大众化的条件。因而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军队创建同步,与军队的发展同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是在中国政治环境中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状态存在方式的显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构成了传播内容变化的重要因变量,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在一个国家不是静止而是动态发展的,因而形成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程度决定该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具体内容。环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依赖良好的传播环境,而传播环境对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制约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全新的传播环境。面对世情、国情、军情以及信息环境的变化给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现实制约因素,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现实关照不能满足官兵的需要、政治传播者的个体失范效应、以及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应对当代复杂环境能力不足,制约着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取得。提升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之途径,需要从政治传播系统性的角度,综合考虑影响传播的挑战和制约因素,吸收借鉴最新的政治传播理论成果,在承继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超越,遵循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在规律,从影响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的传播内容、政治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接受心理、传播环境这几个主要传播要素入手,形成整体配合的立体式的提升传播效果的路径。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使马克思主义作为政治传播信息本身要实现三个维度的与时俱进:内容维度注重理论创新的时代性和持续性,表达维度注重话语方式的鲜活性和大众性,实践维度注重理论转化的现实性和应用性,不断增强作为政治传播信息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军队政治传播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肩负起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科学化、落实政策化、践行人格化以及言行传播一致化的角色使命,坚持正确解读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传播者的引领和主导作用。现代传播理论中受者中心论给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在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坚持受者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官兵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对广大官兵合理需求的满足;对官兵的不合理要求要加以教育与引导,要创造民主环境激发广大官兵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传播方式上,灵活地选择多种传播方式,通过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相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互补、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相配合、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相契、经常性传播与集中传播相辅、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相补、理论说服与情感激发相融,以拓宽有效传播的途径。从创新和发展军营文化、营造和谐军营环境、加强传播技术支持、增强社会舆论的引导等方面优化传播环境,形成有利于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环境支持系统,提升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从政治传播视角分析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种尝试,囿于知识储备和自身能力有限,文中某些问题的论证尚有不周。

梁旭[9](2010)在《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文中认为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是其良性运行的生命线,是其正常运转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实效性是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如何提高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以促进军工科研院所的改革、转型、升级,是当前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态势是良好的,正确的,并且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面对扩大开放中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渗透和颠覆,面对“法轮功”邪教等不法活动的侵蚀,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挑战,目前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以及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为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和“生命线”地位,充分发挥好“政治优势”,努力为军工科研院所的改革和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本文从军工科研院所自身的特点和特殊性质以及军工科研人员的特点角度出发,对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论体系研究。对于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涵义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初步探讨了合理评估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标准和原则;阐明了指导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针对当前的现状,深刻剖析了制约提高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探求出了提高实效性的行之有效的对策。本文把军工科研院所“第三次创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利益矛盾作为制约提高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之一来分析研究,并提出和谐处理“第三次创业”改革过程中的利益矛盾,是提高实效性的根本的观点;在针对军工科研院所的特点和特殊性质以及军工科研人员的特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新、方法动态创新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对策。本文希望以此对进一步加强、改进和提高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胡雪琼[10](2005)在《关于加强科研单位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考》文中提出政工队伍是科研单位管理队伍之一,随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政工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浅谈科研所政工干部的素质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科研所政工干部的素质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干部教育研究 ——以“红军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长征时期红军干部教育的决策背景与准备
    一、长征时期红军干部教育的决策背景
        (一) 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优良传统
        (二) 红军队伍中军政干部不足
        (三) 红军干部队伍的整体能力与素质有待提高
        (四) 红军队伍的管理建设亟待加强
    二、长征时期红军干部教育的前期准备
        (一) 组建“红军大学”,健全组织机构
        (二) 选配“红军大学”教员
        (三) 选派“红军大学”学员
第二章 长征时期红军干部教育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一、长征时期红军干部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 文化知识
        (二) 思想政治理论
        (三) 军事理论
        (四) 实战技能
        (五) 部队管理理论
    二、长征时期红军干部教育的特点
        (一) 高度重视干部学员的政治学习
        (二) 重视干部学员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 速成短训的培养模式
        (四)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第三章 长征时期红军干部教育的历史贡献及局限性
    一、长征时期红军干部教育的历史贡献
        (一) 培养了大批优秀军政干部
        (二) 加强了红军队伍的管理与建设
        (三) 宣传了我党的民族政策
        (四) 传播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五) 塑造了“红军大学”精神
    二、长征时期红军干部教育的历史局限性
        (一) 红军干部教育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二) 忽视了个别学员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四章 长征时期红军干部教育的启示
    一、对新时代干部教育的启示
        (一) 干部教育要常态化
        (二) 干部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三) 干部教育要重视干部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对新时期军事院校管理与建设的启示
        (一) 军事院校教育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 加强军事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军委干部团的概况
    一、军委干部团的发展历程
    二、军委干部团的组织机构与主要负责人
    三、军委干部团部分学员名单及个人简介
附录二: 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的概况
    一、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的组织机构与主要负责人
    二、中国工农红军大学部分学员名单及个人简介
附录三: 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的概况
    一、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的发展历程
    二、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的组织机构与主要负责人
    三、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部分学员名单及个人简介
附录四: 红二方面军红军大学的概况
    一、红二方面军红军大学的发展历程
    二、红二方面军红军大学的组织机构与主要负责人
    三、红二方面军红军大学部分学员名单及个人简介
附录五: 陕甘支队随营学校的概况
    一、陕甘支队随营学校组织机构与主要负责人
    二、陕甘支队随营学校部分学员名单及个人简介
致谢

(2)新时期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必要性
二、新时期国企干部素质和能力存在的问题
三、新时期国企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策略
四、结语

(3)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研究 ——以4370厂、4542厂、音响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的形成背景
    2.1 国家三线建设
    2.2 山西省三线建设
    2.3 4370 厂、4542 厂、音响厂的建设
        2.3.1 4370 厂
        2.3.2 4542 厂
        2.3.3 音响厂
第三章 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的构成
    3.1 三线建设职工群体来源
    3.2 三线建设职工构成
第四章 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的工作情况
    4.1 组织机构的变迁
        4.1.1 基建时期的组织机构
        4.1.2 军宣队入驻时期的组织机构
        4.1.3 投产时期的组织机构
        4.1.4 调整改造时期的组织机构
    4.2 工作状况
        4.2.1 工作时间
        4.2.2 工作任务
        4.2.3 “文革”影响
    4.3 薪资待遇
        4.3.1 工资标准
        4.3.2 加班费
        4.3.3 退休金
第五章 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的生活情况
    5.1 基本生活情况
        5.1.1 交通出行
        5.1.2 住房条件
        5.1.3 子弟教育
        5.1.4 医疗卫生
    5.2 文化娱乐活动
        5.2.1 学习活动
        5.2.2 娱乐活动
        5.2.3 劳动竞赛
        5.2.4 体育运动
    5.3 思想状况变迁
        5.3.1 对三线建设的情感变迁
        5.3.2 社会认同变迁
第六章 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的影响及启示
    6.1 三线职工及其子弟生活发展现状
    6.2 三线职工群体对当地居民的影响
    6.3 关于三线建设职工群体的现实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新时期我国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当前我国高校的发展状况及其功能
    一、我国高校发展概况
        (一)高等院校数量
        (二)在校学生规模
        (三)毕业学生占比
        (四)各类人才培养
        (五)科技成果创新
    二、我国高校发展的特点
        (一)发展扩张迅速
        (二)布局趋向合理
        (三)紧扣社会需求
        (四)注重国际接轨
    三、我国高校的基本功能
        (一)立德树人
        (二)科学研究
        (三)社会服务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二章 我国高校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的治理结构不完善
        (一)治理主体单一
        (二)政府越位缺位
        (三)自治能力偏弱
        (四)社会参与不够
    二、高校的治理方法不理想
        (一)人治现象依然存在
        (二)行政化管理盛行
        (三)管理过程乱象四起
        (四)规章制度不健全
    三、“清水衙门水不清”
        (一)高校贪腐现象触目惊心
        (二)高校贪腐案多发的领域
        (三)高校腐败灾难性的后果
    四、“象牙塔”里风不正
        (一)大学官场化
        (二)作风形式化
        (三)折腾频繁化
        (四)机构膨胀化
    五、“学术殿堂不神圣”
        (一)资源垄断、拉帮结派
        (二)学术异化、论文买卖
        (三)弄虚作假、价值迷失
第三章 高校的治理主体和治理目标
    一、构建高校多元治理主体
        (一)校党委领导的实施
        (二)校长负责制的落实
        (三)教师的组织化参与
        (四)学生扮演的角色
        (五)社会组织作用的发挥
    二、政府合理定位是大学善治的关键
        (一)制定规划
        (二)重在服务
        (三)逐步放权
        (四)加强监督
    三、明确现代高校治理的目标
        (一)依法办学
        (二)自主管理
        (三)民主监督
        (四)社会参与
第四章 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一、创新高校的治理方法
        (一)坚持依法治校
        (二)完善大学制度
        (三)落实办学自主权
        (四)重视大数据治理
    二、推动高校“去行政化”改革
        (一)精减高校的管理机构
        (二)取消管理机构的行政级别
        (三)切实落实选举制和聘用制
        (四)多数管理岗位由教师兼任
    三、实行高校善治的其他措施
        (一)加强高校党的建设
        (二)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借鉴国外大学的治理方法
        (四)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5)《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方法
        (二)核心概念界定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第一章 政治宣传与《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概述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在苏联的实践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宣传理论的中国化
    第二节《人民日报》的创刊
        一、创刊及发展
        二、功能地位
    第三节《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英模报道的历史起源
        二、“英模报道”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栏目变化
第二章 英模报道中的“英模”构成
    第一节 历年英模报道总量统计
        一、报道统计概述
        二、报道数量与分布
    第二节 英模构成的类型分布
        一、英模行业结构分布
        二、英模性别结构分析
        三、英模的政治面貌结构统计
    第三节 英模报道的品质结构分析
        一、政治品质
        二、劳动品质
        三、道德品质
第三章 《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演变
    第一节 建国头十七年《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二节 极“左”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数量变化
        二、英模形象
        三、变化原因分析
        四、社会效应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
        一、报道数量变化
        二、形象分析
        三、形象变化之原因
        四、社会效应
第四章 《人民日报》英模报道的挑战及其应对
    第一节 英模报道的挑战
        一、新时代需要新宣传理论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英模精神单一
        三、政治宣传的效应衰退
    第二节 改进英模报道的建议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宣传理论的基本原则、立场、方法
        二、群众路线理论的实践与坚持新闻宣传的“三贴近原则”
        三、改进报道方式、技巧、风格
        四、新媒体技术运用与提升英模报道实效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50 年—1965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二:1966 年—1976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附录三:1977 年—2002 年《人民日报》英模报道题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及其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国企人”假设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
        1.2.2 国外文献
        1.2.3 现有研究点评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设想
        1.3.2 研究依据与实践依据
        1.3.3 框架结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4.3 实证分析法
    1.5 本文立论之新视角
第2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界定
    2.1 资源概念解说与界定
        2.1.1 资源概念解说
        2.1.2 资源概念界定
    2.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内涵、维度
        2.2.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内涵
        2.2.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三个维度
    2.3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配置的原则
        2.3.1 服务大局原则
        2.3.2 贴近实际原则
        2.3.3 统筹规划原则
    2.4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价值
        2.4.1 “现实资源”的价值
        2.4.2 “可能资源”的价值
        2.4.3 “现实资源”“可能资源”共同拥有的价值
第3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管理资源
    3.1 从思想政治工作资源角度思考企业管理
        3.1.1 企业管理的思想文化属性
        3.1.2 从“组成部分”来看“可能资源”
    3.2 企业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
        3.2.1 国企管理实务:承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性资源
        3.2.2 国企管理创新:生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资源
第4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文化资源
    4.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内涵
        4.1.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属性
        4.1.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张力、合力
    4.2 企业文化是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
        4.2.1 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看待企业文化作用
        4.2.2 企业文化作为精神、思想、文化资源
        4.2.3 企业文化作为文化资源
第5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管理资源
    5.1 文化管理是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新资源
        5.1.1 新文化、新资源
        5.1.2 新综合、新起点
    5.2 文化管理作为资源的本质和机制
        5.2.1 人本、人文、国企人:“可能资源”的本质
        5.2.2 价值观内驱:动力机制
第6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6.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开发和整合
        6.1.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自主开发、合理使用
        6.1.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有效配置、科学整合
    6.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管理
        6.2.1 基于人本理论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管理
        6.2.2 走向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路
    6.3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优化
        6.3.1 思想文化交往构建
        6.3.2 思想文化交往情境创制
        6.3.3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优化模式和机制
        6.3.4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融合-综合
    6.4 结论
参考文献
    一、经典文献类
    二、着作类
    三、期刊类
    四、学位论文类
    五、报纸类
    六、其他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新形势下做好农业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二、农业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的难题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
    (二)对思想政治工作形势研究不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实效性
    (三)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跟踪不够,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单一
    (四) “事企脱钩”对人员思想冲击较大,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三、探讨该如何做好农业科研院所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提高科技人员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切实加强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三)针对科研人员特点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自己在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二)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三)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

(8)政治传播视阈下的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
        三、政治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四、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五、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内涵与关联:政治传播与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一节 政治传播的基本理论
        一、政治传播的概念及内涵
        二、政治传播的功能
        三、政治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学术界关于政治传播的研究现状
        一、西方学者关于政治传播的研究现状
        二、我国学者关于政治传播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政治传播之相关性分析
        一、什么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政治传播的内在逻辑关联
        三、政治传播对于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第二章 动因与理念: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基点
    第一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动因
        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本质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价值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民族精神源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实践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推动力
        四、军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持久生命力
    第二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理念
        一、政治性理念: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官兵的思想
        二、实践性理念: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官兵服务人民的行动指南
        三、主体性理念:发挥官兵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体作用
        四、实效性理念:注重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用
        一、对军队整体的作用
        二、对军人个体的作用
第三章 构成与要素: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体系
    第一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
        一、党在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导地位
        二、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基本构成
        三、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职能
    第二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渠道
        一、组织传播
        二、大众传播
        三、人际传播
        四、人内传播
    第三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受众
        一、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受众的构成
        二、新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受众之基本特点
        三、传播受众的角色意志和角色行为
    第四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
        一、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
        二、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
第四章 脉络与经验: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史及其经验概括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脉络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二、抗日战争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三、解放战争时期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
    第二节 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历史经验
        一、在不断实现与中国国情军情相结合的过程中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
        二、在克服“左”和右的错误倾向的过程中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
        三、运用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促进官兵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内化
        四、根据传播环境的变化调整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五、保持传播渠道通畅是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第五章 挑战与制约: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环境的变迁
        一、传播环境与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
        二、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全新的传播环境
    第二节 环境变迁给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一、世情变化对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二、国情变化给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三、军情变化给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四、信息环境变化给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
    第三节 当前制约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因素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对现实的关照不能满足官兵的需要
        二、传播者的个体行为失范效应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
        三、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应对当代复杂传播环境能力不足
第六章 承继与超越:提升当代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之途径
    第一节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作为政治传播信息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
        一、内容维度——注重理论创新的时代性和持续性
        二、表达维度——注重话语方式的鲜活性和大众性
        三、实践维度——注重理论转化的现实性和应用性
    第二节 坚持正确解读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政治传播者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一、传播者对政治传播的影响
        二、军队政治传播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应肩负的角色使命
        三、提升政治传播者在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引领和主导作用的途径
    第三节 坚持“受者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官兵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一、现代传播理论对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二、创造民主环境:保证广大官兵对传播信息的及时接收和反馈
        三、实施活化教育:激发广大官兵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自觉性、积极性
    第四节 多种传播方式并举——拓宽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途径
        一、刚性传播与柔性传播相济
        二、传统媒体传播与新媒体传播互补
        三、双向传播与单向传播相配
        四、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相契
        五、经常性传播与集中传播相辅
        六、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相补
        七、理论说服与情感激发相融
    第五节 优化传播环境——构建有利于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支持系统
        一、创新和发展军营文化
        二、营造和谐军营环境
        三、加强传播技术支持
        四、增强社会舆论的引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分析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1.2.4 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的创新点
    1.3 选题意义
第2章 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概述
    2.1 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涵义阐释
        2.1.1 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的涵义
        2.1.2 实效性的涵义
        2.1.3 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涵义的界定
    2.2 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相关理论依据
        2.2.1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相关论述
        2.2.2 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论述
        2.2.3 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相关学科借鉴
    2.3 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合理评估
        2.3.1 评估实效性的标准
        2.3.2 评估实效性的基本原则
第3章 制约提高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3.1 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3.2 对"第三次创业"改革中存在的利益矛盾有待妥善处理
    3.3 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3.4 思想政治工作的部分内容与实际脱钩
    3.5 思想政治工作的部分形式不能与时俱进
    3.6 未有机融合地借鉴企业文化
    3.7 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第4章 提高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4.1 前提——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
        4.1.1 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4.1.2 端正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4.2 根本——和谐处理"第三次创业"改革中的利益矛盾
        4.2.1 妥善解决军工科研人员的利益矛盾
        4.2.2 保障军工科研人员的正当权益
        4.2.3 全面贯彻和谐处理利益矛盾的工作理念
    4.3 基础——加速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4.3.1 加大专职政工干部培训力度
        4.3.2 发挥领导干部的指导作用
        4.3.3 整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构
        4.3.4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综合素质能力
    4.4 重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
        4.4.1 弘扬军工科研精神
        4.4.2 推进内容创新
    4.5 关键——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力
        4.5.1 推进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创新
        4.5.2 增强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4.6 手段——有机融合企业文化之情感管理
        4.6.1 建立内部交流平台
        4.6.2 融入人性化管理
        4.6.3 树立感恩意识
        4.6.4 营造和谐氛围
        4.6.5 创造奋发的动力
    4.7 保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与军工科研的无缝对接机制
        4.7.1 建立及时快速的启动机制
        4.7.2 健全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4.7.3 建立周密的协调反馈机制
        4.7.4 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关于加强科研单位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工干部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政工干部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
三、政工干部要具备优良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良心
四、政工干部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一) 要有较强的办事能力。
    (二) 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 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
    (四) 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群众中有较强的威信。

四、浅谈科研所政工干部的素质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干部教育研究 ——以“红军大学”为例[D]. 于娅娥.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2]新时期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策略[J]. 李明蔚. 人力资源, 2020(02)
  • [3]山西省三线建设职工群体研究 ——以4370厂、4542厂、音响厂为例[D]. 刘锐旭.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4]新时期我国高校治理现代化研究[D]. 王堃.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5]《人民日报》的“英模报道”研究(1950-2002)[D]. 周晓瑾.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6]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研究[D]. 蔡二雨.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7]新形势下做好农业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A]. 李静. 首都科研院所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优秀论文研究成果集, 2016
  • [8]政治传播视阈下的军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徐荣梅. 陕西师范大学, 2012(04)
  • [9]军工科研院所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研究[D]. 梁旭. 湖北工业大学, 2010(03)
  • [10]关于加强科研单位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考[J]. 胡雪琼. 云南科技管理, 2005(04)

标签:;  ;  ;  ;  ;  

浅谈科研院所政治干部的素质要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