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氏消症汤治疗卵巢囊肿30例临床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1](2021)在《行气活血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卵巢囊肿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行气活血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卵巢囊肿的临床效果。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候、卵巢囊肿大小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进而评估中药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卵巢囊肿的有效性,探讨一种治疗气滞血瘀型卵巢囊肿有效方法。方法:本次研究筛选了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妇科门诊自2019年01月至2020年12月的气滞血瘀型卵巢囊肿患者60例,按照患者就诊的顺序编号,使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即中药组和对照组即中成药组,两组各30例患者,其中2例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退出本次研究。治疗组治疗方法:30例患者自月经周期的第一天起口服行气活血方,药物组成:桃仁15g、牡丹皮15g、三棱15g、莪术15g、香附15g、枳壳15g、青皮10g、瞿麦10g、王不留行15g、路路通15g、皂角刺15g、橘核10g、荔枝核10g、茯苓15g、麦冬15g,服药方法:月经周期第一天开始服用中药,日一剂,水煎至200ml,煎两次服两次,连续用药3个月。中成药组则内服红金消结胶囊,患者所口服的药物均来自于我院中药房,该药物都为同一批号的药物,生产于云南佑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药物的规格为每粒装0.4g,国药准字Z20026032)。药物的用法从行经第一天开始,一日三次,一次4粒,口服,服药3个月。三个月后,通过观察中药组和中成药组的中医证候以及卵巢囊肿的大小来判定中药方的疗效,并通过SPSS26.0对以上指标来分析运算,以此评估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通过对中药治疗组和中成药对照组治疗之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之间的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之间的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了行气活血方和红金消结胶囊对于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作用,且行气活血方的疗效优于红金消结胶囊。2.卵巢囊肿大小情况治疗之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卵巢囊肿均较前缩小,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气活血方与红金消结胶囊在用药期间均能有效缩小卵巢囊肿的大小,且行气活血方的治疗效果优于红金消结胶囊。3.总有效率比较:观察所有患者治疗三个月后的总体疗效,其中治疗组28例,痊愈的2例,显效的11例,有效的10例,无效的5例,总有效率为82.14%;对照组30例,痊愈的0例,显效的5例,有效的12例,无效的13例,总有效率为56.67%。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中药方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疗效有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考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复查血液分析、尿液分析、肝肾功能以及十二导联心电图,均未出现异常指标,也未出现其他的副作用,说明两组药物的安全性较为可观。结论:通过对本次研究的相关评分指标进行统计计算分析,观察行气活血方对比红金消结胶囊治疗气滞血瘀型卵巢囊肿的效果,可得出以下结论:以行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气滞血瘀型卵巢囊肿患者,能有效减小卵巢囊肿的大小,且能明显改善患者伴随的中医证候,药物安全。
甘东伶[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索数据库收集关于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文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该病的常见中医证型及药物组方进行分析,探讨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药规律。方法:检索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纳入的文献提取相关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2016.0进行频数分析,IMB SPSS Modeler18.0进行关联规则,使用SPSS25.0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对取得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的218篇文献,出现了352首方,气滞血瘀67首,肾虚血瘀117首,寒凝血瘀66首,气虚血瘀37首。总共出现了238味中药,使用频次累计为4417次。气滞血瘀型的药物有123味,累计频次为797次,肾虚血瘀型的药物有172味,累计频次为1585次,寒凝血瘀型的药物有125味,累计频次为789次,气虚血瘀型药物有96味,累计频次为416次。1.频数分析:气滞血瘀型的四性以温、寒、平常见;五味以苦、辛、甘多见;多入肝、脾、心、肾、胃、肺经;常见药物为:当归、延胡索、赤芍、川芎、莪术;肾虚血瘀型的四性以温、平、寒常见;五味以甘、苦、辛多见;多入肝、脾、肾、心、肺、胃经;常见药物为:当归、延胡索、赤芍、川芎、莪术;寒凝血瘀型的四性以温、平、寒常见;五味以辛、苦、甘多见;多入肝、脾、心、肾、肺、胃经;常见药物为:当归、延胡索、赤芍、川芎、莪术;气虚血瘀型的四性以温、平、寒常见;五味以甘、苦、辛多见;多入肝、脾、心、肺、胃、肾经;常见药物为:当归、延胡索、赤芍、川芎、莪术。2.关联规则: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活血化瘀核心药对为当归、川芎,三棱、莪术;气滞血瘀型共有19条关联规律,核心药物组成为桃仁、红花、延胡索、赤芍;肾虚血瘀型共有20条,核心药物组成为:山药、山茱萸、熟地黄、菟丝子、白芍;寒凝血瘀型共有16条,核心药物组成为延胡索、小茴香、吴茱萸、桂枝、白芍、甘草、乌药、赤芍等;气虚血瘀17条,核心药物组成为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赤芍、莪术、三棱。4.聚类分析结果:气滞血瘀型:有4条聚类。肾虚血瘀型:4条。寒凝血瘀型:3条。气虚血瘀型:2条。结论:1.气滞血瘀型、肾虚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气虚血瘀型药物的四性以温、寒、平常见;五味以苦、辛、甘多见;归经多入肝脾肾心肺胃,尤其与肝脾关系更为密切。2.核心药对:治疗内异症常见的活血化瘀药对为当归、川芎;三棱、莪术;气滞血瘀型的核心药对:桃仁、红花;肾虚血瘀型的核心药对:山药、山茱萸、熟地黄;寒凝血瘀型的核心药对:延胡索、小茴香、吴茱萸;桂枝、白芍、甘草气虚血瘀型的核心药对:黄芪、党参;白术、茯苓。3.从聚类分析可以看出,气滞血瘀型常用方剂为桂枝茯苓丸、失笑散及血府逐瘀汤等,配伍疏肝、健脾药物;肾虚血瘀血型常用方剂为六味地黄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配伍温肾阳、补肝肾的药物;寒凝血瘀型常用方剂为当归四逆汤、少腹逐瘀汤、四逆汤等,配伍益气养血药物;气虚血瘀型常用四君子汤、桃红四物汤加减,配伍滋阴养血药物。
谢宝珍[3](2020)在《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传承研究方法,阐述导师刘雁峰教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简称内异症)的病机认识及立论依据,总结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方思路、配伍规律及用药特点。2通过临床研究,围绕疼痛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卵巢异位囊肿的大小、女性激素水平以及CA-125水平这5个主要方面,评价温肾暖肝散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调取2010年01月至2019年09月就诊于刘雁峰教授门诊的内异症患者的病历资料,共480例患者,1172诊次。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后筛选出104例患者,共207诊次。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软件进行中药物频数及药物组合频数统计、中药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复杂网络分析,挖掘导师治疗内异症的核心用药、药物组合及药物属性,并将挖掘结果整理成文稿形式交由导师审阅。结合半结构化专家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邀请导师围绕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立法依据、组方思路、用药配伍及加减规律进行探讨。根据访谈的内容,补充完善挖掘的结果。2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刘雁峰教授门诊的内异症患者共42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患者进行筛选,共纳入24例。给予温肾暖肝散结方中药口服治疗12周,方药组成包括:乌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元胡、郁金、没药、片姜黄等。采用自身对照的观察方法,以0、4、8、12周为观察时间点,动态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痛经视觉模拟评分、痛经症状量表及中医证候积分,并在治疗前后检测卵泡期女性激素6项、CA-125及月经干净后3-5天测量并计算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共6个项目。从缓解疼痛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缩小病灶、调节激素水平以及降低CA-125共5个方面评价温肾暖肝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于“人机结合”方法的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1)数据挖掘本研究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207张处方进行药物统计,共得162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3394次。通过中药频数统计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导师治疗内异症的核心药物包括:乌药、肉桂、葫芦巴、小茴香、红藤、元胡、没药、姜黄、郁金、丹参、巴戟天、忍冬藤、吴茱萸等。通过药物组合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物组合包括:“乌药-吴茱萸”、“小茴香-肉桂”、“元胡-郁金”、“没药-姜黄”、“丹参-鳖甲”、“红藤-忍冬藤”等。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温补肾阳、暖肝行气及活血散结三个治疗方向的药物类群。其中,温补肾阳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葫芦巴、元胡、肉桂、小茴香、乌药、没药、姜黄等;暖肝行气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巴戟天、郁金、吴茱萸等;活血散结类群中的药物组成包括丹参、鳖甲、茯苓。通过药物属性分析得出导师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平为主,味多辛、甘,主入肾、肝、脾经;药物功效以活血止痛、行气止痛及温通经脉为主。(2)专家采访通过半结构化的专家访谈,刘雁峰教授阐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为“肾阳虚损,寒滞肝脉,瘀结成症”,该病的关键病位在肾、肝。基于对病机的认识,导师提出温肾暖肝散结法作为内异症的治疗法则,以温肾暖肝为主,兼以活血散结,强调标本兼顾的治疗原则。导师的组方思路亦以该法为指导,方从法出,自拟“温肾暖肝散结方”,方药组成包括:乌药、吴茱萸、肉桂、小茴香、元胡、郁金、没药、姜黄、红藤、忍冬藤等。导师用药平和,一药多用,注重药物间同类相须、异类相使及相反相成的配伍特点。2温肾暖肝散结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1)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VAS疗效判定,治疗12周后,治愈4人,显效6人,有效5人,无效9人,总有效率为62.50%,治愈率为16.67%。VAS评分随服药周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P<0.001)。(2)痛经症状量表(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痛经及其伴随症状的CMSS总体评分、症状发生频率及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根据该量表的结构条目,将该量表分为消化道症状、情绪症状、躯体症状及头面部症状进行分析。①消化道相关症状随服药周期的延长,消化道相关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逐渐下降。其中,治疗8周及治疗12周的消化道相关症状的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治疗8周、治疗12周消化道相关症状的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1);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消化道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01,P<0.001)。②情绪相关症状随服药周期的延长,情绪相关症状的发作频率及程度均逐渐下降。其中,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1);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04);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情绪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P=0.003,P<0.001)。③躯体相关症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躯体相关症状总体评分、频率评分及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头面部相关症状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总体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P=0.017,P=0.004);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频率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17);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的头面部症状程度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5,P=0.001)。(3)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12周后,显效3人,显效率为12.50%,有效12人,有效率为50%,总有效率为62.50%。中医证候积分随服药周期的延长而逐渐下降,治疗4周、治疗8周、治疗12周患者的阳虚寒凝血瘀型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1)。(4)卵巢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治疗前后异位囊肿最大横截面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t=0.180,P=0.859)。(5)女性激素6项治疗前后E2、P、PRL、FSH、LH及T水平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CA-125治疗前后血清CA-12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0.052,P=0.959)。结论1刘雁峰教授对内异症的病机、病位有独到的认识,运用温阳散寒法以治病之本,活血消症法以治病之标。导师谨守病机,辨证施治,制方严谨,方证相应,随证加减。临证时,导师讲究用药平和,顾护阴血,并注重一药多用,配伍巧妙。2“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法在总结导师学术经验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定性的专家访谈方法能较好地补充并完善定量的挖掘的数据资料,使研究结果更全面、确切地反映导师的学术观点。3温肾暖肝散结方能有效缓解内异症相关性痛经及其伴随症状,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改善阳虚寒凝血瘀证候,疗效持久且稳定。另外,温肾暖肝散结方在控制病灶大小的同时,并未抑制患者的卵巢内分泌功能。
刘霞[4](2020)在《化瘀消症方防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化瘀消症方联合Gn Rh-α(戈舍瑞林)与单用Gn Rh-α(戈舍瑞林)在治疗腹腔镜下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varian endometriosis cyst,OEC)剥除术术后的复发率、中医证候改善率、痛经积分的变化以及妊娠情况等,综合评估中药复方化瘀消症方干预术后复发的总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09月就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二院妇科住院部行腹腔镜下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且辨证为肾虚血瘀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66例,按照住院号先后顺序编号,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戈舍瑞林)和治疗组(化瘀消症方+戈舍瑞林),每组各33例,术后共随访7个月,最终完成随访60例。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中医证候改善率、痛经积分、AMH、CA-125数值变化、围绝经期症状评分以及妊娠情况等,记录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综合评估疗效,得出结论。结果:(1)AMH值变化:两组患者术前及停药2个月后AMH值分别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个月后AMH值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MH值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说明术后存在卵巢功能受损情况;治疗组停药4个月后AMH值与术前行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差异明显(P<0.05),说明化瘀消症方可明显改善卵巢功能。(2)CA-125变化:两组患者术前CA-125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个月及停药4个月后CA-125值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组内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均有一定疗效。(3)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术前及停药2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化瘀消症方能够有效改善肾虚血瘀证证候。(4)痛经积分的变化:两组患者术前及停药2个月后痛经积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个月后痛经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痛经症状。(5)复发率:治疗组停药2个月及停药4个月后复发比率低于对照组同期复发比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化瘀消症方能够有效防治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术后复发。(6)围绝经期症状评分:两组患者术前围绝经期症状评分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停药后第2月及停药后第4月围绝经期症状分级比较,P<0.0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化瘀消症方能够改善围绝经期的不适症状,减轻术后使用戈舍瑞林的副反应。(7)妊娠率:治疗组妊娠率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良反应: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卵巢巧克力剥除术术后存在一定的复发率,术后皮下注射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商品名:诺雷得)加口服化瘀消症方可以有效抑制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改善术后受损的卵巢功能,减轻醋酸戈舍瑞林缓释植入剂引起的副反应等,说明化瘀消症方在有效预防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等各方面更具优势,体现了中医复方作用的特色性,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李青霖(Lee Ching Lam Jessica)[5](2019)在《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收集,在挖掘近20年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2013年开始出现以中医活血化瘀法为观察组研究文献,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并以中医活血化瘀法、单用中药内服方为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作研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期望能探索出新的临床治疗和处方用药思路。方法:通过电子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利用统计软件Revman 5.3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及归纳出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电子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利用统计软件Revman 5.3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及归纳出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1.Meta分析:系统评价用方法学评价主要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文献;对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随机法、样本含量、盲法的运用、治疗方法、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纳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统计软件Revman 5.3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2.中医药的频数及聚类分析:检索1998-2018年中医活血化瘀法、单纯中药内服药物,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利用Excel软件及SPSS 2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用药规律的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Meta分析:检索1998-2018年期间有关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共检索出1,032篇,经文献质量评价,本研究纳入30篇文献均为C级文献,总体文献质量偏低。纳入30篇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1)中医活血化瘀法(包括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米非司酮)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中医活血化瘀法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0.17,0.29),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总有效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子宫体积缩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8.60,95%,CI(-67.22,-49.97),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子宫体积缩小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雌二醇(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9.70,95%,CI(-52.86,-46.55),P<0.00001],雌二醇(E2)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95%,CI(-2.65,-1.66),P<0.00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8,95%,CI(1.59,3.56),P<0.0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2)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的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月经量减少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观察组)对米非司酮(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1,95%,CI(0.16,0.28),P<0.00001],总有效率在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子宫体积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04,95%,CI(-68.11,-49.98),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子宫体积缩小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雌二醇(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0.05,95%,CI(-53.26,-46.84),P<0.00001],P<0.00001],雌二醇(E2)水平降低在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95%,CI(-2.68,-1.61),P<0.00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21,95%,CI(1.41,3.47),P=0.0006],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P<0.01)。2.频次分析:(1)中医活血化瘀法常用的药物种类频次依次是理气药(21.75%)、活血化瘀药(21.28%)、清热药(17.97%)、利水渗湿药(14.89%)、补虚药(14.89%)。常用的药物频次依次是赤芍(8.75%)、丹皮(8.51%)、桂枝(8.27%)、桃仁(8.27%)、茯苓(8.27%)、当归(8.04%)、香附(7.57%)、枳壳(7.09%)、乌药(7.09%)、薏苡仁(6.62%)。(2)单纯内服中药方常用的药物种类频次依次是活血化瘀药(27.17%)、补虚药(19.29%)、清热药(16.00%)、理气药(9.42%)、利水渗湿药(6.40%)。常用的药物频次依次是桃仁(4.77%)、赤芍(4.43%)、获苓(4.28%)、桂枝(4.12%)、丹皮(4.00%)、莪术(3.94%)、三棱(3.69%)、当归(3.69%)、香附(2.58%)、黄芪(2.34%)。虫类药在175味药物占6味,占所有药物3.43%,使用频次79味次,占全部用药频次达2.43%。按出现频数计算,依次是水蛭、±鳖虫、地龙、僵蚕、蜈蚣、虻虫。消食药占5味,是所有药物的2.86%,使用频次48味次,占全部用药频次达1.48%。按出现频数计算,依次是鸡内金、山楂、谷芽、莱菔子、神曲。3.聚类分析结果:C1:莪术、三棱C2:乌药、鸡血藤、薏苡仁、枳壳、香附、红花C3:穿山甲、水蛭、牛膝、海藻、昆布、鳖甲、丹参、夏枯草、牡蛎、甘草、川芎、白术、党参、黄芪C4:当归C5:茯苓、桂枝、丹皮、桃仁、赤芍结论:本文的研究运用统计学Meta分析、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做了系统整理研究以及比较中西药的有效率,综合起来,本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中医活血化瘀法(包括单用中医活血化疲法、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米非司酮)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的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月经量减少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在不同方面有优势,中医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西药米非司酮疗法的不良反应明显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P<0.01),其疗效不确定且易复发,容易诱发闭经。随着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研究日渐增加,为未来单纯中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是有一定成效,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低,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以后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应严谨地遵循循证医学相关原则,严格把握控制质量,并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和优势,为中医药物疗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2.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活血化瘀法及单纯内服中药方的药物包含首五味药赤芍、丹皮、桂枝、桃仁、茯苓,提示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桂枝茯苓丸作基础方;治法治则以活血化瘀法、补益肝肾脾、滋养阴血疗法、益气扶正法;治疗子宫肌瘤不同阶段使用的中药剂型。虫类药药性猛、起效速、疗效佳,适用于子宫肌瘤重症。应用虫类药时宜辨证论治,严格掌握剂量,中病即止。配伍消食药助消食化积,防止药物伤脾,护脾胃以免进一步损伤正气。本文的创新性:在挖掘近20年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2013年开始出现以中医活血化瘀法为观察组研究文献,2013年至2018年40篇文献研究共选出3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以38篇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为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作为研究。随着未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增加,为单纯中药治疗或中西药结合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的不足与展望:关于用药规律的研究局限于单纯内服中药方,未有全面包括中西药结合治疗、针灸法治疗、针灸结合中药等的文献研究,希望将来能更深层地挖掘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通过研究获取更有价值的临床用药规律。由于个人时间与能力所限,未能有系统全面地评价子宫肌瘤的文献,希望以后能再加以补充深入研究。
陈狄麟(Chan Dick Lun)[6](2019)在《近15年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及临床疗效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循证医学系统分析的方法,配合META分析以及用药规律分析,全面地评价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在科研设计、实施过程、疗效评价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现状和存有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水平、文献质量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及纳入标准以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传统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试验使用随机对照设计的方案,如使用抛硬币或以计算机产生随机号的方法,或试验提及“随机分组”等字样;(2)治疗效果标准采用总有效率、子宫与子宫肌瘤体积的检测、性激素变化等作为疗效指标,并有统一的疗效标准;(3)试验选择的研究对象为子宫肌瘤的患者;(4)研究干预措施:以中药制剂(单味药、中成药、汤剂等))与西药组、其他中药或中成药、安慰剂或空白组等对比,以及中药配合特定治法与单用其治法的对比的文献,给药途径不受限制。2.检索策略透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MEDLINE、EMBASE等外文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检索文献。检索年限范围定为2004-2018。以主题词为文献检索的主要途径。中文主题词的主要条件为:子宫肌瘤;干预措施的主题词:中医,中药,中成药;研究方案设计的中文主题词为:“随机”,“空白”,“对照”;英文主题词的主要条件为:“fibromyoma uteri”,“uterine leiomyoma”,“uterus myoma”;干预措施的英文主题词为:“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Chinese patent medicine”,“medicine complementary”;研 究 方 案 设 计 的 英 文 主 题 词 为:“randomize”,“placebo”,“control”。3.方法学评价遵循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方法的原则,制订规范统一的《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系统评价表》,由两位评价人员阅读全文,并按照统一的评价表独立对所有研究试验进行评阅。若双方存在分歧,则两位评价者再深入研究或邀请第三方辅助评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Jadad评分量表对文献作出随机序列的产生、随机化隐藏、盲法、撤出与退出4部分的质量评分。每部分的积分根据标准订为0-2分,总积分为0-7分。1-3视为低质量研究,4-7分视为高质量研究。同时,对文献的一般情况、随机方法、盲法的运用、分配隐藏、组间均衡性、不良反应、失访、统计学方法、结论推导等方面作出描述性的分析。4.统计分析本研究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创建数据库,并录入和管理有关数据。Meta分析利用Cochrane平台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协助完成系统评价的分析计算过程。如果分析指标是二分变量,则应将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RR)用作合并统计量;如果有必要分析数值变量,则采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为合并统计量。对各实验结果作出异质性检验,如果存有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表达。反之则使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表达。结果:通过搜索各个数据库,最初获得原始856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212篇,留下644篇,在阅览了题目及摘要后,剔除其他疾病21篇,留下623篇,仔细阅读全文后,依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后纳入126篇,均为中文文献。近年来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量呈增加的趋势,在纳入的126篇文献当中,有56篇文献(44.4%)发表于2016至2018年之间。基金支持有2篇(1.6%),无一篇多中心研究者。文献中38篇(30.2%)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没有作出具体描述;84篇(66.7%)提及“随机”等字眼,未对其方法作出详细描述。只有一篇论文(0.8%)采用双盲法。本研究中的118篇文献(93.7%)的组间均衡性好。有37篇(29.4%)报告了每组不良反应的例数和症状,并作出统计学检验。仅得3篇(2.4%)文章提到失访。35篇(27.8%)提供了实际的检测统计量与P值范围;有90篇文献(71.4%)只给出P值的范围。126篇文献中,有40篇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并可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示,血府逐瘀汤治疗子宫肌瘤在总疗效、降低血性激素水平方面优胜于使用米非司酮。桂枝茯苓胶囊结合米非司酮在总疗效,缩减肌瘤体积,降低血激素水平方面优胜于独立使用米非司酮。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不大。宫瘤清胶囊结合米非司酮治疗本病在总疗效,缩减肌瘤体积,降低雌孕激素水平方面优胜于独立使用米非司酮,在不良反应上宫瘤清胶囊结合米非司酮低于独立使用米非司酮。棱甲消症汤在总疗效和缩减肌瘤体积方面优胜于桂枝茯苓胶囊。本研究亦分析了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对药物药类、四性、五味及归经的的分析,可以得出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用药倾向,药类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方面以寒凉药多于平性药及温热药,归经以肝、心、脾为主。常用中药包括桃仁、赤芍、茯苓、三棱、当归、莪术、桂枝、柴胡、丹皮和牡蛎。结论:1.中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子宫肌瘤在总疗效,缩减肌瘤体积,降低血激素水平方面优胜于西药,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2.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用药倾向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寒凉药多于平性药及温热药,归经以肝、心、脾为主;3.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普遍不高,将来在中药治疗肌瘤的研究中,应提高科研方法学质量。由于本研究所纳入的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不高,会削减其论证的力度,本系统评价仍未能够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立下确切的定论。展望未来学者要追求更高质量的研究,从而提高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推广中药在现今医学领域的发展。
赵静[7](2019)在《《金匮要略》理血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心肝脾”与“血”关系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理血法这一中医重要治法。本文以仲景所着《金匮要略》中与理血法相关的条文以及方药为基础,整理《金匮要略》关于理血法所属方剂的分类、病机及治法,和分析不同时期医家对于理血法应用的相关文献,通过1、张仲景理血法的历史渊源;2、理血法在《金匮要略》中的具体应用;3、理血法的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从中对于理血法有了更深更广泛的认知,对于不同病因病机导致的出血和瘀血情况,应使用相对应的理血法中不同分类的方剂,使之在临床上更好的应用理血法的方剂,深入了解理血法的理论渊源和不同时期医家的见解,对于理血法在现代临床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孟晓丹[8](2019)在《化瘀消症合疏肝调神法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化瘀消症合疏肝调神法”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痛经的临床疗效,为中药治疗EMT痛经提供临床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47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予气滞痛经汤加减配合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22例,予止痛化症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CA125水平、卵巢囊肿平均径线的变化情况。结果:1.临床总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54.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治疗痛经疗效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总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59.1%,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在缓解中医证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体征积分、CA125水平和卵巢囊肿平均径线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改善痛经症状、痛经程度、中医证侯、体征情况和降低CA125水平和卵巢囊肿平均径线。4.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在体征积分和卵巢囊肿平均径线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体征情况和缩小卵巢囊肿平均径线方面疗效相当。在其他观察指标方面,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痛经症状、痛经程度,减轻中医证候和降低CA125水平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化瘀消症合疏肝调神法”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痛经症状、痛经程度,减轻中医证候、体征情况、降低CA125水平,缩小卵巢囊肿径线。
吴静[9](2019)在《平冲化瘀通络化痰方治疗痰瘀互结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前瞻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为评估平冲化瘀通络化痰方治疗痰瘀互结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其意在为该患者寻求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使用前瞻性、单组、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本研究筛选了自2016年9月1日至2018年6月31日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患者,收集了符合纳入标准,同时又不满足排除脱落标准54例的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史资料,连续口服平冲化瘀通络化痰方6个月,分别测量治疗前、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治疗6个月经周期后的卵巢异位囊肿平均直径、血清CA125水平、中医证候评分等指标,最后使用SPSS23.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在卵巢异位囊肿大小、血清CA125水平以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方面,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与治疗6个月经周期后分别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着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卵巢异位囊肿平均减少(1.20±0.30)cm,囊肿治疗有效率为74.07%;血清CA125水平下降了(6.99±5.76)U/ml;中医证候评分下降了(4.85±3.88)分,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51.85%;治疗6个月经周期后,卵巢异位囊肿平均减少(1.60±0.29)cm,囊肿治疗有效率为90.74%;血清CA125水平下降了(15.01±6.83)U/ml;中医证候评分下降了(8.93±3.06)分,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96.30%。结论:平冲化瘀通络化痰方对痰瘀互结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明显临床疗效,其能缩小卵巢异位囊肿,降低血清CA125水平、改善中医证候,且无不良反应。
刘佳倩[10](2019)在《司徒仪教授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学术思想传承》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中医药知识显性化与智能处理系统对司徒仪教授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门诊病历进行数据挖掘,结合面对面访谈,总结梳理司徒仪教授辨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遣方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有利于名医经验的传承与发扬。方法筛选和收集2007年-2018年12月31日广东省中医院名老中医司徒仪教授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门诊病历,共543份病历资料,运用由广东省中医院大数据团队研发的中医药知识显性化与智能处理系统,对门诊病历进行数据挖掘,以司徒仪教授的个人意见为主要参考对数据挖掘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针对数据挖掘的结果进行面对面访谈,总结归纳司徒仪教授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遣方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结果1.通过统计分析543份病历资料得出,症状以“痛经、经色暗红夹血块、肛门坠胀、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为主。证型主要以气滞血瘀、肾虚血瘀为主。此次统计共160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数≥200的中药有9味,根据中药使用频数从高至低依次排列为:白芍、桑寄生、赤芍、丹参、枳壳、莪术、三棱、茯苓、郁金;中药四气多为温、平、微寒性;中药五味多为苦、甘、辛味;中药归经主要以肝、脾、肾经为主;中药功效主要以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补阳药、理气药、补气药为主。结合中药知识地图、网络聚类、频数分析、频繁项集及关联规则等多种数据挖掘方法的统计结果,以及司徒仪教授的临床经验等综合考虑,可得出司徒仪教授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常用的药物10味,常用药对16对,核心方1个。2.结合数据挖掘结果和面对面访谈梳理司徒仪教授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遣方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三大部分,分别为司徒仪教授的学术渊源、司徒仪教授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司徒仪教授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主要学术思想。司徒仪教授认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主要病因病机为血瘀,多种因素均可致瘀,需综合考虑分析;其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治病求本,治瘀为要”、“辨清虚实,调周论治”、“衷中参西,个体治疗”、“内外调治,协同增效”等4方面。结论1.通过数据挖掘与访谈梳理总结出符合司徒仪教授临床实践的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学术思想理论,有助于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与发扬。2.数据挖掘与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张氏消症汤治疗卵巢囊肿30例临床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氏消症汤治疗卵巢囊肿30例临床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行气活血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卵巢囊肿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史采集 |
1.3 病例分组 |
2.诊断标准 |
2.1 中医卵巢囊肿诊断标准 |
2.2 西医卵巢囊肿诊断标准 |
2.3 中医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
2.4 病例纳入 |
2.5 病例排除标准 |
2.6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7 观察指标 |
2.8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3.治疗方法 |
3.1 中药方治疗组 |
3.2 中成药对照组 |
3.3 随访记录 |
4.统计学处理 |
5.研究结果 |
5.1 最终病例数 |
5.2 治疗前基本资料 |
5.3 治疗后效果评估 |
5.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中医对气滞血瘀型卵巢囊肿的认识 |
2.西医对卵巢肿瘤病因的认识 |
3.西医对卵巢良性肿瘤的诊断 |
3.1 超声诊断 |
3.2 CT诊断 |
3.3 MRI诊断 |
4.西医对卵巢囊肿的治疗 |
5.行气活血方分析 |
6.结果分析 |
7.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卵巢囊肿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学术情况 |
致谢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来源 |
2 检索方法 |
3 文献纳入标准 |
4 文献排除标准 |
5 文献整理 |
6 数据预处理 |
6.1 证型规范化 |
6.2 中药名称规范化 |
7 建立数据库 |
8 数据挖掘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频数分析 |
1.1 证型分析 |
1.2 药物频次分析 |
1.3 药性频次分析 |
1.4 药物的药味分析 |
1.5 药物归经分析 |
2 关联规则分析 |
3 聚类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证型分析 |
2 高频药物分析 |
3 药性分析 |
4 药味分析 |
5 药物归经分析 |
6 关联分析 |
6.1 总的药物关联规则 |
6.2 气滞血瘀型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6.3 肾虚血瘀型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6.4 寒凝血瘀型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6.5 气虚血瘀型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7 聚类分析 |
7.1 238味药物的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7.2 气滞血瘀型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7.3 肾虚血瘀型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7.4 寒凝血瘀型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7.5 气虚血瘀型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发病机制 |
2 诊断 |
3 临床病理分型 |
4 临床分期 |
5 治疗策略与方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概况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引言 |
第二部分 基于“人机结合”的刘雁峰教授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资料 |
3.1 数据来源 |
3.2 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数据清洗与筛选 |
4.2 数据导入与核对 |
4.3 中药处方数据规范化处理 |
4.4 数据挖掘与分析 |
4.5 专家访谈 |
4.6 研究流程图 |
5 研究结果 |
5.1 数据录入情况 |
5.2 药物频次分析 |
5.3 药物组合频次分析 |
5.4 药物四气统计 |
5.5 药物五味统计 |
5.6 药物归经统计 |
5.7 药物功效统计 |
5.8 关联规则分析 |
5.9 聚类分析 |
5.10 复杂网络分析 |
5.11 专家访谈 |
6 讨论 |
6.1 导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立论依据 |
6.2 温肾暖肝散结方的组方思路及配伍规律 |
6.3 用药特点 |
6.4 “人机结合”在学术经验传承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
7 小结 |
第三部分 刘雁峰教授治疗阳虚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 |
3 研究资料 |
3.1 研究对象 |
3.2 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剔除标准 |
3.6 脱落标准及脱落病例处理 |
3.7 中止试验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治疗药物 |
4.2 疗程及观察时间 |
4.3 合并用药记录 |
4.4 观察指标 |
4.5 疗效判定与评价标准 |
4.6 统计分析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纳入病例情况 |
5.2 一般情况 |
5.3 治疗结果 |
5.4 不良反应记录情况 |
6 讨论 |
6.1 立法依据及方药分析 |
6.2 疗效分析 |
7 小结 |
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 |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化瘀消症方防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项目 |
3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4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基本资料 |
1.1 基本资料比较 |
1.2 治疗前后AMH比较 |
1.3 治疗前后CA-125比较 |
1.4 治疗前后痛经积分比较 |
1.5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1.6 术中R-AFS评分比较 |
1.7 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率比较 |
1.8 治疗前后围绝经期症状评分分布 |
1.9 停药后复发率比较 |
1.10 治疗后妊娠率比较 |
1.11 观察期间药物不良反应 |
2 脱落病例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研究 |
1.1 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病因病理 |
1.2 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治疗方式 |
2 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3 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中医辨证治疗 |
4 导师经验方组成、方义 |
5 现代药理研究 |
6 术后临床疗效观察 |
6.1 治疗前后AMH数值比较 |
6.2 治疗前后CA-125比较 |
6.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6.4 治疗前后围绝经期症状评分分布 |
6.5 停药后第2月、第4月复发率 |
6.6 自然妊娠情况 |
6.7 观察期间药物不良反应 |
7 问题展望与思考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封面 |
附录 B:知情同意书 |
附录 C:入院病例报告表 |
附录 D:痛经积分表 |
附录 E:围绝经期症状评分表 |
附录 F:中医证候评分 |
附录 G:R-AFS分期表 |
附录 H:临床疗效调查表 |
附录 I:检查项目表 |
附录 J:研究完成情况总结表 |
综述 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一、研究进展 |
1 西医学对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研究 |
1.1 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病因及病理机制 |
1.2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与妊娠结局 |
1.3 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手术治疗 |
1.4 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介入治疗 |
1.5 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药物治疗 |
1.6 其他治疗 |
1.7 辅助生殖技术治疗 |
2 中医学对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2.3 卵巢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专方治疗 |
2.4 中医周期疗法 |
2.5 中药外敷 |
2.6 中药灌肠 |
2.7 针灸 |
2.8 其他 |
二、结语 |
参考文献 |
(5)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一节 西医研究概况 |
一、西医学病因 |
二、西医学诊断标准 |
三、西医学治疗现状 |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
一、中医学病因 |
二、中医学病机 |
三、证型 |
四、中医诊断标准 |
五、中医学治疗现状 |
第二章 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一、制定检索策略 |
二、文献检索 |
三、献纳入排除标准 |
四、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方法 |
五、Meta分析方法 |
六、评价结果 |
七、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文献检索 |
四、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五、统计分析与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一、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 |
二、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6)近15年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及临床疗效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西医学治疗子宫肌瘤的进展 |
1.1 概述 |
1.2 中医学治疗子宫肌瘤的进展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医学治疗子宫肌瘤的治则治法 |
1.2.3 子宫肌瘤的中医药治疗 |
1.3 现代西医学治疗子宫肌瘤的进展 |
1.3.1 子宫肌瘤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2 宫肌瘤的西医治疗 |
1.4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系统评价 |
1.4.1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1.4.2 系统评价的定义 |
1.4.3 近年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系统评价 |
1.4.4 本研究展开系统评价的重要性 |
1.5 小结 |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系统评价 |
2.1 研究对象 |
2.1.1 文献检索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2.2 《评价表》的内容 |
2.2.3 文献质量评价 |
2.3 研究结果 |
2.3.1 文献的一般情况 |
2.3.2 纳入研究文献中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3 疗效评价标准 |
2.3.4 科研方案设计的质量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确定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1.2 制定检索策略与筛选文献 |
3.1.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1.4 资料提取 |
3.1.5 统计分析(进行META分析) |
3.2 研究结果 |
3.2.1 文献情况 |
3.2.2 不同中药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比较 |
3.2.3 不同中药或中药结合米非司酮与独立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比较 |
3.2.4 不同中药与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比较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研究 |
4.1 文献一般情况 |
4.2 辨证分型、经典方剂、用药频数分析 |
4.2.1 辨证分型 |
4.2.2 经典方剂频数分析 |
4.2.3 用药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5.1 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结果、其临床意义及研究不足 |
5.1.1 合并的META分析结果 |
5.1.2 本研究META分析的不足 |
5.2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研究 |
5.2.1 活血化瘀为主 |
5.2.2 治疗子宫肌瘤须同时注重补虚 |
5.2.3 重视热邪、气滞、水湿 |
5.2.4 肝、心、脾、肾同治 |
5.3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
5.3.1 文献的一般情况 |
5.3.2 样本含量的估算 |
5.3.3 方法学质量 |
5.3.4 随机化 |
5.3.5 盲法的运用 |
5.3.6 分配隐藏 |
5.3.7 组间均衡性 |
5.3.8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
5.3.9 疗效判定指标与疗效标准 |
5.3.10 不良反应报告及失访 |
5.3.11 统计方法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金匮要略》理血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一 古代文献对于“心、肝、脾”与“血”关系的论述 |
二 理血法的渊源 |
(一)理血法的理论来源 |
(二)后世医家对理血法的继承和发挥 |
1.隋唐时期 |
2.宋代、金元时期 |
3.明清时期 |
4.新中国成立后 |
三 理血法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 |
(一)《金匮要略》中理血法的病因病机和治法 |
1.病因病机 |
2.治法 |
(二)理血法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 |
1.止血方剂 |
2.化瘀方剂 |
四 《金匮要略》理血法代表方剂的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 |
(一)《金匮要略》理血法代表方剂的现代研究 |
1.1 现代理论研究 |
1.2 现代实验研究 |
(二)《金匮要略》理血法代表方剂的临床应用 |
2.1 遵其法 |
2.2 用其方 |
本文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化瘀消症合疏肝调神法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案 |
研究结果 |
1 基线比较 |
2 临床疗效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认识 |
2 吾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认识 |
3 组方用药分析 |
4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1.临床研究观察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9)平冲化瘀通络化痰方治疗痰瘀互结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不良事件 |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
2.1 一般情况 |
2.2 疗效观察指标 |
3 结果分析 |
4 脱落率及安全性分析 |
5 讨论 |
5.1 立题依据 |
5.2 方药分析 |
5.3 平冲化瘀通络化痰方治疗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证的疗效分析 |
5.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历 |
(10)司徒仪教授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学术思想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 |
1.1.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概述 |
1.1.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 |
1.1.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治疗 |
1.2 中医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
1.2.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论述 |
1.2.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 |
1.2.3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药治疗 |
1.3 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研究现状 |
1.3.1 数据挖掘的研究概况 |
1.3.2 数据挖掘在名医经验中的应用 |
第二章 司徒仪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用药规律的研究 |
2.1 司徒仪教授简介 |
2.2 数据挖掘 |
2.2.1 研究资料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研究结果 |
2.2.4 分析与讨论 |
2.3 名医访谈 |
2.3.1 研究方法 |
2.3.2 研究技术路线 |
2.4 司徒仪教授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学术思想总结 |
2.4.1 司徒仪教授学术渊源 |
2.4.2 司徒仪教授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
2.4.3 司徒仪教授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主要学术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四、张氏消症汤治疗卵巢囊肿30例临床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行气活血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卵巢囊肿的临床观察[D]. 王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药规律[D]. 甘东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刘雁峰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经验总结及临床疗效观察[D]. 谢宝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化瘀消症方防治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复发肾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刘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D]. 李青霖(Lee Ching Lam Jessic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近15年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及临床疗效系统评价[D]. 陈狄麟(Chan Dick Lu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金匮要略》理血法的研究[D]. 赵静.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化瘀消症合疏肝调神法治疗气滞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观察[D]. 孟晓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平冲化瘀通络化痰方治疗痰瘀互结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前瞻性研究[D]. 吴静.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司徒仪教授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学术思想传承[D]. 刘佳倩.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中医论文; 活血化瘀论文; 卵巢囊肿论文; 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法论文;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