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送我上蓝天——《元流》杂志工作研讨会暨优秀作家论坛旁记

好风送我上蓝天——《元流》杂志工作研讨会暨优秀作家论坛旁记

一、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源流》杂志工作研讨暨优秀作者座谈会侧记(论文文献综述)

刘堂江[1](2020)在《媒体人与名师的情缘》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春深之时,李吉林老师来电话,说她正在做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将这些年发表在《人民教育》上的文章,辑为一本册子,并希望我写一个序。我立即推辞:"李老师好创意,但《人民教育》发表的李老师论文结集出版,还是由《人民教育》现任总编辑作序为好,本人就免了吧!"转念一想,与李老师近40年交情,总有必要加以记录。于是我建议加这个"代跋",李老师欣然应允。

唐小芹[2](2016)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学理学术层面较为精深,而实务实践方面则较有欠缺。为纠正重学理之偏,以“途径与方法”为视角,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遇来客观评判,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有较大进展亦取得不菲成绩,但也呈现出整体发展不均衡、运行效能偏低、官民冷热不均的现象。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大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绝不可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来空谈、虚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的解答和难题的解决,将有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现,亦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更加富有实践活力和生命张力。沿着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的纵向演进线索,截取理论创新、契合使命、重视民生、通俗话语、鲜活方法及思想交锋六个横断面,以分述其历史特点、有益做法为出发点,以夹叙夹议引出其固有的现实启迪为归结点,对拓展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历史经验予以梳理和简析。时移世易,传统的途径与方法已面临着全新的格局,但仍蕴藏着值得开掘的现实价值,并借此发挥有益历史经验的当代功用。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遵循确立基本原则、聚焦重要途径、瞻望发展前景的思路,在明确指引、抓住重点、思虑未来中将论述层层展开。论文提出了以有效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五大基本原则:即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用群众中先进典型教育群众、从“小众”到“大众”逐步推进、区别对象的分众分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三化”战略视点中推进。这五大原则,是根本性原则、示范性原则、渐进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及整体性原则的有机统一,更成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遵循和宏观指引。论文的主体和重点是从精神旗帜、核心途径、话语体系、网络平台、当代经验及国际传播六个方面,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现实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其一,以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举旗定向。凭借话语体系的转换、真理力量与道德力量的合力推进、进到社会各层面的深广影响,实现中国梦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起了聚集深厚人心、指明趋赴方向的精神旗帜。其二,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同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思想理论建设打牢信仰支撑、以高压反腐优化政治环境、以党建实践机制创新增强保障力、以强化基层党建夯实组织基础,这四个方面呼应联动、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立足党建自身、全面从严治党统率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途径。其三,以话语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本身的大众化。在话语体系创新的多维动因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历史前提、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实践基础、摆脱西方话语体系束缚孕育重要契机、理论体系自身发展构成内部驱动。在话语体系创新实践中,习近平等在使用亲民话语、提倡平易文风、借助柔性叙事、活用历史典故、营造商谈语境、凸显时代气息等方面作出了独特性贡献。“习氏”风格的话语已渐渐内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当代话语体系的风骨,并将在时间延续和理论发展中得到应有的沉淀和升华。其四,以强化网络宣传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型平台。抓住中国从网络大国发展为网络强国的历史契机,突破西方网络话语霸权的重围,紧跟时代潮流,引领主流价值,打造专业化宣教队伍,以网民为本因人施策,巧用图像化的传播方式和精致化的网言网语,建设党员网络学习平台,督促政府在依法治网上履职尽责。只有充分、有效、规范地利用好网络公共话语空间,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主动走进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契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五,以典型实证分析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经验。《理论热点面对面》以其通俗性而见长,《共产党员手机报》以巧用网络新媒体而取胜,“长沙地铁廉政主题文化站”以提供红色公共文化产品而显优,三个现实例证,折射当代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把理论性与通俗性紧相结合,应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汇,应让党的创新理论走出书斋、打开面向民众的社会窗口。其六,以开辟多元途径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对外传播。为此:应将中国梦作为标示性符号,加强官方海外宣讲的力度,拓宽民间人文交流的渠道,巧借新媒体、短视频以增强对外吸引力等。总之,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也理应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项与宏远战略。以上六个方面现实途径的重点阐释和集中论述,从历史跨越到现实,从党的建设再到其他方面的建设,从理论阐述进到实证分析,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新媒体,从现实社会贯通虚拟社会,从国内辐射到国际,借此不仅实现了学术性与现实性更紧密的耦合,更在理性探讨中构建起了一个由多维路径组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体系。展望未来,既前途漫漫又信心满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获得经济基础、政治环境及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更好现实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将伴随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更加深入人心、将在多元途径的力拓深耕中更具国际渗透力和影响力。承载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使命,紧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大众之运命,只要把准时代的脉搏,只要贴近民众的实际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与方法的创新就会始终生机勃勃,永具无限可能性。

殷晓锐[3](2012)在《社会变迁与《人民日报》改版研究(1978-20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抽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人民日报》改版进行研究,在时代变迁的视角下考察报纸改版的变化与趋向。文章主要从内容、形式、版面三个方面探讨《人民日报》的革新与变化。其一,在内容上,不断扩版增加信息量、遵循新闻规律提高新闻质量,报道题材更为贴近群众实际生活,焦点难点、网络热点等也成为报道的重要方面。其二,不断创新报道形式。文体更为多样,交叉融合的新文体成为报纸与新媒介形式竞争的特色;新闻语言更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一改往日僵硬面孔,呈现出清新活泼的文风;逐渐脱离“假大空”的陈述方式,而是注重在平时说理、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注重刻画细节、突出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采用多元化的叙事手段。其三,报纸版面形成了庄重大气的风格,版式设计更为精致,版面编排更具有现代化、国际化气息。《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是我国新闻宣传工作中的核心媒体,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各个历史阶段,《人民日报》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服务于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随着时代变迁不断革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发挥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的重任,为社会建设事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媒介格局剧烈变革的互联网时代,《人民日报》还将面临国内外的严峻挑战,时代在不断变迁,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点也在不断调整,《人民日报》还需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提出的新需求。

李兴亮[4](2005)在《世纪之交的清朝题材电视剧现象研究》文中指出90年代中期以后,历史题材电视剧,尤其是清朝题材电视剧的盛行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遵从人们的习惯说法,将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简称为“清朝剧”。清朝剧与历史电视剧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本文利用相关资料,多角度、多侧面分析了清朝剧的盛行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本文要解答的问题是:作为一种重要的传媒文化现象,清朝题材电视剧为何盛行、如何盛行以及发展前景。笔者认为,清代题材的历史消费价值、人们对电视剧的意识形态解读、清朝题材电视剧的自觉顺应大众文化的叙事策略和电视剧市场相对良好的市场环境构成了清朝剧盛行的主要原因。清朝剧在各级电视台播出量大,播出时间长,影响范围大。从发展前景来看,清朝剧(也可能转换成明代剧或其它朝代),作为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一个亚类型,坚持走类型片的道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有巨大的市场。 全文共分为6个章节。第一章:绪言;第二章:清朝剧与历史消费;第三章:清朝剧的社会意识形态关联;第四章:清朝剧的叙事策略;第五章:清朝剧与电视剧市场;结束语。 第一章主要内容是对文献的综述以及本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特色的介绍。本章首先梳理了既有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概括为:从文化消费出发,认识到清朝剧的娱乐性和消费性;从清朝剧的意识形态出发,论述清朝剧与权谋文化的关系,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从知识传授出发,论述清朝剧(一般泛及历史题材电视剧)对历史学习的促进和误导作用;也有不少电视界从业人员从电视剧的生产和管理出发,论述清朝剧的选题设想、编剧要略以及

陈郁健[5](2002)在《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源流》杂志工作研讨暨优秀作者座谈会侧记》文中提出 省老促会和省关工委的领导来了、省扶贫办和老游击战士联谊会的同志来了、各地作者代表来了、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来了……去年12月5日至7日,为期3天的《源流》杂志工作研讨暨优秀作者座谈会在新兴县拉开了帷幕。会议开始,社长骆德民同志宣布了一个重要消息——省老促会理事长兼省关工委第一主任林若同志,决定从2002年l月起省关工委参与办刊,成为本刊的主办单位之一。林若同志指出,《源流》杂志本来就有一项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有一定的基础。而关工委目前还没有公开发行的刊物,但关工委的网络已经延伸到全省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有广泛的读者对象。因此,关工委参与联合主办《源流》是该杂志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紧接着,骆社长宣读了省老促会对办好刊物的复函和人

二、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源流》杂志工作研讨暨优秀作者座谈会侧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源流》杂志工作研讨暨优秀作者座谈会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1)媒体人与名师的情缘(论文提纲范文)

《李吉林文集(卷八):我是播种者》序
为中国教育家走向世界喝彩
李吉林:八大成长基因
    1. 草根底色
    2. 职业认同
    3. 挚爱儿童
    4. 勇于创新
    5. 百折不挠
    6. 思考写作
    7. 学界互动
    8. 文化滋养
李吉林成长五点启示
    1.“情怀”启示:以教育家情怀育人
    2.“学力”启示:精益多师成一家
    3.“沃土”启示:植根实践沃土
    4.“周边”启示:借力周边学科
    5.“感悟”启示:感悟提升理论概括
大会主持词(节选)
补记: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选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选题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现状及难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一、“大众”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解析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的逻辑关联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时代化各有其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三节 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成因
        一、“进展不小、成绩不少”及其成因
        二、“上热下冷、官热民冷”及其成因
        三、“差别较大、发展失衡”及其成因
        四、“偏重形式、效能较低”及其成因
第二章 用有效途径和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注重理论创新并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一、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与活力源泉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借助民众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第二节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并契合历史使命
        一、认识党的性质及使命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点
        二、抗战的全民总动员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赢得历史契机
        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成为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
    第三节 满足群众根本利益及践行群众路线
        一、对群众根本利益的满足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民心
        二、践行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现实途径
    第四节 民族化话语体系的构建与普及范本的创就
        一、民族化话语体系的构建
        二、通俗化普及范本的创就
    第五节 独创了一整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效方法
        一、利用夜校干校在工农群众及党员干部中传播革命理论
        二、延安整风成为普及广、影响深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
        三、发挥歌曲戏剧等革命文艺的感染力来传播马克思主义
        四、利用标语口号、报刊广播等媒介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
    第六节 与党内错误思想及各种敌对思想的交锋斗争
        一、在与“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斗争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在警惕和平演变、辩驳错误思潮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三章 拓展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根本性原则: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一、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体
        二、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在诸原则居核心地位
    第二节 示范性原则:用群众中的先进典型教育群众
        一、先进典型以其亲近性和可信性对群众产生辐射效应
        二、先进典型以其感化性和引领性对群众产生渗透式影响
    第三节 渐进性原则:从“小众”到“大众”逐步推进
        一、在整体地域上从城市向乡村渐次推进
        二、在政治群体上从党内向党外渐次推进
        三、在行政层级上从领导干部向广大普通党员渐次推进
        四、在市场主体上从大型国企向其他企业渐次推进
    第四节 层次性原则:区别对象的分众分类教育
        一、清醒认识我国社会利益群体和阶层分化的明显趋势
        二、遵循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实施区别对象的“分众”教育
    第五节 整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三化”战略视点中推进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二、在马克思主义“三化”之四重维度中推进大众化
第四章 激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举起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旗帜
        一、转换话语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走向深入
        二、合真理力量与道德力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以深广影响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到社会各层面
    第二节 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同步推进
        一、以补精神之“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牢信仰支撑
        二、用高压反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优化政治环境
        三、以党建实践机制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保障力
        四、借强化基层党建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夯实组织基础
    第三节 以话语创新推动理论本身大众化
        一、创新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命力之所在
        二、习近平等对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话语体系的贡献
    第四节 有效利用网络公共话语空间
        一、潮流与方向:指导观念的时代化与价值引领的主流化
        二、主体与受众:宣传队伍的专业化与受众满足的层次化
        三、生动与易识:传播方式的图像化与文本语言的精微化
        四、创建与管控:党员学习的平台化与舆情监控的法制化
    第五节 以典型实证分析总结鲜活的当代经验
        一、《理论热点面对面》的启迪:创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性的理论读本
        二、长沙地铁廉政主题文化站的的启示:创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入民众的社会窗口
        三、《共产党员手机报》的启发:利用网络新媒体打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平台
    第六节 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对外传播
        一、将中国梦作为标示性符号
        二、加强官方海外宣讲的力度
        三、拓宽民间人文交流的渠道
        四、借助新媒体短视频吸引力
第五章 用有效途径与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景展望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获得更好现实条件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更好物质基础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长效性与法制化将打造优质政治环境
        三、文化强国战略及党的人民文艺政策的实施提供软实力支撑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将更加深入人心
        一、改革宏利释放及民众获得感增强将力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重大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将大大增强民众的价值认同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将更具国际影响力
        一、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增添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二、“大文化交往”的理念创新将助推其对外传播
        三、对外传播将在深耕有效途径中得到大力推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社会变迁与《人民日报》改版研究(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抽样分析法
        二、文献研究法
第一章 1978-1991《人民日报》改版研究
    第一节 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背景及进程
        一、改革开放为传媒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方针政策的调整为新闻改革提供了保障
        三、相关探讨促使新闻改革不断深化
        四、本阶段《人民日报》的改版进程
    第二节 报道内容有所丰富
        一、信息量增加
        二、报道面逐步拓展
    第三节 报道形式逐渐丰富
        一、报道文体多样化
        二、新闻语言艰难的蜕变
        三、陈述方式尚为空泛
    第四节 版面趋向庄重简洁
第二章 1992-2002《人民日报》改版研究
    第一节 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背景及进程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传媒发展获得新契机
        二、传媒大众化浪潮的兴起对党报带来严峻挑战
        三、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成为新闻工作的主要导向
        四、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进程
    第二节 报道题材更注重贴近实际
        一、注重服务性
        二、注重趣味性
        三、注重调查分析
        四、新闻价值提炼有所不足
    第三节 报道形式不断创新
        一、报道文体新变化
        二、新闻用语趋向简洁准确
        三、陈述方式更为客观平衡
    第四节 版面大方美观
第三章 2003-2012《人民日报》改版研究
    第一节 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背景及进程
        一、社会转型为党报改革带来契机
        二、相关政策为传媒发展提供保障
        三、多元竞争为党报发展带来挑战
        四、本阶段《人民日报》改版进程
    第二节 报道题材不断拓展
        一、增加国际新闻
        二、增设新媒体版
        三、突出民生题材
        四、拓展评议话题
    第三节 报道形式丰富灵活
        一、交叉融合的新文体出现
        二、新闻语言更富表现力
        三、平等互动的陈述方式
    第四节 版面清新大气
结语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传媒改革相互作用
        一、社会变迁决定传媒的变革
        二、传媒不断革新推动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
    第二节 党报改革之路仍艰
        一、舆论监督亟需加强
        二、国际传播能力仍显不足
        三、“三贴近”仍需“走转改”
结束的话
参考文献
后记

(4)世纪之交的清朝题材电视剧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论文基本结构
        1.1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2 本论文的基本结构
    2 清朝剧现象描述
    3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4 研究思路及方法
        4.1 研究视角的多重性
        4.2 关于引入类型片的分析角度的重点说明
    5 特色与创新
        5.1 以媒体文化为突破口实现历史剧研究的范式转换
        5.2 提出“清朝剧文化”的概念
第二章 清朝剧与历史消费
    1 历史消费概念的含义及提出背景
        1.1 清朝剧作为基本话题的理解
        1.2 传媒文化语境与清朝剧文化的生成(以“慈禧”形象为例)
        1.3 历史消费概念提出及其时代内涵
    2 清朝剧与历史学习
        2.1 有关清朝剧搬演“历史”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2.2“时代的精神状况”与历史学习
    3 商业美学中的历史真实
    4 媒介教育对影视历史消费的引导作用
第三章 清朝剧的社会意识形态关联
    1 清朝剧与权谋文化观念
        1.1 舆论领域对清朝剧权谋文化的批评
        1.2 对“权谋文化批判”的反批评
        1.3 清朝剧权谋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基础
    2 荧屏镜像中的改革与反腐
        2.1 清朝剧自觉配合主流意识形态
        2.2 改革与反腐意识的影像投射
    3 现实投影的社会心理基础
        3.1 电视剧收视人群的基本结构及心理特征
        3.2 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地利用清朝剧的“安抚功能”
    4 清朝剧与电视剧的批评导向
第四章 清朝剧的叙事策略
    1 强调故事性
    2 故事模式化
        2.1 结构合理,主线清晰
        2.2 人物性格的二元对立和结局的可预见性
        2.3 结构模式化
    3 叙事民间化
        3.1 民间叙事与大众欣赏心理积淀
        3.2 民间叙事与戏说的内在关联
    4 权力的权威化与游戏化
        4.1 清朝剧的两种权力叙事
        4.2 权力戏说的消费意义
第五章 清朝剧与电视剧市场
    1 清朝剧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1.1 传媒的市场化变革
        1.2 民营资本是清朝剧的重要投资来源之一
    2 清朝剧拥有广大海外市场
        2.1 面向海外的国内电视台的状况
        2.2 清朝剧的海外市场
    3 清朝剧的跟风现象分析
        3.1 跟风是媒体文化的基本特征
        3.2 清朝剧跟风的两种表现
    4 清朝剧的质量意识解析
        4.1 清朝剧数量巨大优质片少
        4.2 《雍正王朝》质量意识的个案剖析
    5 清朝剧的类型学审视
结语
    1 清朝剧盛行是转型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2 清朝剧盛行的根本外部因素是媒体的市场化改革
    3 清朝剧的阐释和研究必须放在媒体文化语境下进行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四、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源流》杂志工作研讨暨优秀作者座谈会侧记(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体人与名师的情缘[J]. 刘堂江. 未来教育家, 2020(07)
  •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与方法研究[D]. 唐小芹.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8)
  • [3]社会变迁与《人民日报》改版研究(1978-2012)[D]. 殷晓锐. 南京大学, 2012(10)
  • [4]世纪之交的清朝题材电视剧现象研究[D]. 李兴亮. 四川大学, 2005(06)
  • [5]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源流》杂志工作研讨暨优秀作者座谈会侧记[J]. 陈郁健. 源流, 2002(01)

标签:;  ;  ;  ;  ;  

好风送我上蓝天——《元流》杂志工作研讨会暨优秀作家论坛旁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