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合细菌的特性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解维俊,姜海滨[1](2021)在《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导致抗生素的滥用,大部分细菌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更有甚者成为超级细菌,致使大多数抗生素失去作用,并且抗生素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缺点,若长时间向水产养殖动物投喂,会间接危害人类健康。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微生态制剂具有净化水质、促进水产动物生长等功能,且使用后无毒副作用、无污染、无耐药性和投入成本低,给水产养殖业增加了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理念。该文主要从微生态制剂的发展历史、基本特征、使用方式、作用原理、注意事项、存在不足、发展趋势和展望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着重介绍了光合细菌作为水质改良剂和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王守全[2](2021)在《枯草芽孢杆菌影响红螯螯虾生长和免疫性能及其肠道菌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螯螯虾是我国新兴的重要经济虾类。属于无脊椎动物,仅靠体表甲壳和肝胰腺来抵抗外来病原菌和病毒的侵害。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激发水产动物的先天免疫力,从而提高抗病力。本研究通过饲喂含有不同浓度(1.5×106 CFU/g、1.5×107CFU/g、1.5×108 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对比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对红螯螯虾生长和非特异免疫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能够得到系统的试验数据,为解决我国螯虾养殖中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提供参考和依据,在实现饲料中枯草芽孢杆菌添加科学化和使用准确化的同时,增加红螯螯虾健康养殖的相关基础研究。养殖试验选用体重0.45±0.05 g的红螯螯虾,随机分为四个处理组,每处理组设3个平行重复。分别用含PBS(对照组)、1.5×106 CFU/g、1.5×107 CFU/g、1.5×108 CFU/g枯草芽孢杆菌的饲料投喂45 d,养殖试验第15、30、45天时,对每尾虾测定体重。结果表明,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红螯螯虾的末重量和特定生长率均呈现先缓慢上升后显着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1.5×106 CFU/g试验组末重量和特定增长率最高,可知1.5×106CFU/g的添加量更有利于促进红螯螯虾的生长发育。在试验第45 d,分别从四个处理组中各随机取9尾幼虾,采集肝胰腺组织,测定肝胰腺中α-淀粉酶(α-AL)、胰蛋白酶、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分析结果显示:幼虾肝胰腺中α-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活力在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后均显着上升,以1.5×106 CFU/g试验组的为最高;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力无明显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在饲喂枯草芽孢杆菌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以添加量为1.5×108 CFU/g浓度的试验组为最高。检测肝胰腺组织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5×107 CFU/g和1.5×108 CFU/g试验组的ALF和SOD基因的表达量均极显着上调(P<0.01)。养殖试验的第15、30、45天时,分别从四个处理组的幼虾中随机取6尾,采集肠道内容物,进行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变形菌门为红螯螯虾肠道内最丰富的定植菌,且隶属α-变形菌纲的红杆菌科有成为枯草芽孢杆菌影响红螯螯虾的肠道微生物的指示菌科的潜在可能,而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的丰度在养殖的不同时期均有所提高,养殖前期气单胞菌属被抑制,但效果不显着。对三个时期的四个处理组的Chao1、ACE、Shannon、Simpson指数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估了红螯螯虾在不同时期、不同处理浓度下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基于功能性PICRUSt预测,发现红螯螯虾肠道微生物菌群具有丰富的代谢功能,其中有45.28%为代谢类通路,在代谢类通路中,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22.69%)、氨基酸代谢(20.38%)、能量代谢(9.71%),其中主要Level2层级功能通路有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疾病类通路。养殖试验结束后,各组再饲喂基础饲料一周,断料24 h后,各组剩余螯虾进行维氏气单胞菌试验室人工感染试验,试验分四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每尾虾腹腔注射20μL浓度为1.5×107CFU/m L的维氏气单胞菌的PBS悬浊液。24 h后每个重复组采集3尾濒死虾,取肝胰腺组织,测定肝胰腺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结果显示:幼虾肝胰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在攻毒24 h后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以1.5×107 CFU/g试验组最高;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在攻毒24 h后,1.5×107 CFU/g试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析比较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差异,结果显示,1.5×106 CFU/g、1.5×107 CFU/g和1.5×108 CFU/g试验组的ALF基因表达量均极显着上调(P<0.01),1.5×106 CFU/g试验组SOD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1.5×107CFU/g试验组SOD基因表达量极显着上调(P<0.01)。试验结果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枯草芽孢杆菌,不仅可以显着促进红螯螯虾的生长发育,提高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同时对抗病性和免疫力均具有显着影响,可以显着提高红螯螯虾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抵抗力。在养殖过程中,综合考虑成本等各种因素,建议以1.5×106CFU/g浓度的添加量为适。
王涛[3](2020)在《光合细菌菌肥对农田重金属镉污染油麦菜的修复作用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探讨光合细菌菌肥和纳米单质硒对铜污染油麦菜(Lacttuca sativa var longifoliaf Lam)的修复作用,本学位论文采用盆栽实验,设置了对照组(Control,CK)、镉(Cadmium,Cd)处理组 10 mg·kg-1 的、硒(Selenium,Se)处理组 2.0 mmol·L-1;光合细菌(Photosynthetic Bacteria,PSB)菌肥处理组:0.5 g·kg-1、1.0 g·kg-1、1.5 g·kg-1;菌肥+镉处理组:0.5 g·kg-1 PBS+10 mg·kg-1Cd、1.0 g·kg-1 PBS+10 mg·kg-1Cd、1.5 g·kg-1 PBS+10 mg·kg-1Cd,菌肥+镉+硒处理组:0.5 g·kg-1 PBS+10 mg·kg-1 Cd+2.0 mmol·L-1Se、1.0 g·kg-1 PBS+10 mg·kg’1 Cd+2.0 mmol·L’1Se、1.5 g·kg-1 PBS+10 mg·kg-1 Cd+2.0 mmol·L-1Se。研究了不同浓度PSB和纳米单质Se处理,对Cd污染油麦菜株高、叶绿素(Chlorophyll)、谷胱甘肽含量(Glutathione,GSH)、丙二醛含量(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及PSB对土壤和油麦菜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如下:1.光合细菌菌肥对油麦菜生长势的影响 采用盆栽实验,分别使用设置的各组条件进行处理,在油麦菜培养的第1、7、14、21、28d,用卷尺分别测量对照组和处理组油麦菜的株高(测量部位为:油麦菜地上部),记录测量的数据。之后,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待油麦菜成熟后,称取新鲜叶片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显示,Cd对油麦菜株高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在Cd处理14d,与对照相比,抑制作用呈显着性降低(P<0.01);然而,当土壤中添加一定剂量的Se元素后,可以显着促进叶片中叶绿素的形成(P<0.01);当施用PSB菌肥时,可以有效提高Cd处理组油麦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当PSB浓度为0.5 g·kg-1和1 g·kg-1时,PSB对油麦菜株高无显着性促进作用(P>0.05);当PSB浓度为1.5 g·kg-1时,可显着促进油麦菜后期的生长(21d后)(P<0.01);不同浓度的PSB对Cd污染油麦菜的生长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具体表现为:与Cd处理组油麦菜的株高相比,施用PSB的Cd处理组油麦菜的株高较高,并且,当PSB浓度为1.5 g· kg-1时,缓解作用呈显着性增加趋势(P<0.01)。同时,油麦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呈显着性增加(P<0.01)。表明在PSB浓度为1.5 g·kg-1时,可显着促进油麦菜的生长;但是,在PSB+Cd处理组中加入Se后,对油麦菜的株高具有抑制作用,其中,1.5 g·kg-1PSB+Cd+Se处理组的抑制作用较明显(P>0.05);对油麦菜叶绿素含量有促进作用,且在PSB浓度0.5 g·kg-1时,促进作用显着(P<0.01)。2.光合细菌菌肥对油麦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本实验测定并比较了各组SGH、SGH-Px和MDA三种酶活,验证了光合细菌菌肥和纳米单质硒对镉污染油麦菜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结果发现,Cd胁迫致使油麦菜的GSH含量和GSH-Px活性均下降,但MDA含量升高。PSB能够将Cd转化为CdS化合物,促使Cd沉淀,从而缓解了游离Cd对植物的毒害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PSB浓度为1.5 g·kg-1时,可以显着促进油麦菜GSH-Px活性的上升,减少MDA含量,从而增强对Cd的抗性。但是,对GSH含量的影响不显着。Se作为GSH-Px的必需成份,对GSH-Px的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增强油麦菜对Cd的抗性。3.光合细菌菌肥对土壤和油麦菜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处理组油麦菜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发现,施加Cd后,Cd组中油麦菜叶片和土壤中Cd含量均较对照组显着增加;而Se组中没有明显变化;在PSB组中,随着PSB浓度的升高,油麦菜叶片中的Cd含量逐渐降低,土壤中Cd含量逐渐增加;在PSB+Cd组中,油麦菜叶片Cd含量较Cd组的下降,且随着PSB浓度的升高,油麦菜叶片中Cd含量显着降低;而土壤Cd含量较Cd组的增加,且随着PSB浓度的升高,土壤中Cd含量显着增加。从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一是,Cd胁迫可显着抑制油麦菜的生长。施用PSB对油麦菜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有效缓解Cd胁迫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Se主要通过影响酶促和非酶促系统增强油麦菜对Cd的抗性。PSB和Se在促进植物生长中存在拮抗作用,但是,在叶绿素积累方面存在协同作用,其作用机理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二是,Se对GSH-Px的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而增强油麦菜对Cd的抗性。施用PSB对保护油麦菜免受氧化胁迫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有效缓解Cd胁迫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SB和Se在促进植物抗氧化反应中存在协同作用。三是,Cd胁迫会在油麦菜中产生积累效应。PSB可以通过阻止Cd进入油麦菜来缓解Cd对油麦菜的毒性作用,且随着PSB浓度升高,抑制作用越显着,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因此,施用PSB对降低油麦菜Cd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Cd-Se交互作用,以及PSB和Se可能存在的协同作用对农作物对Cd的吸收,转运和积累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查。
吴振超[4](2020)在《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筛选及其粘附特性分析》文中提出目前水产养殖中常用益生菌制剂的菌种多数筛选自畜禽动物肠道或者其生存环境中,这类益生菌在鱼类肠道中的粘附定植效果较差,导致它们对鱼类的益生作用并不理想。因此,从鱼类肠道中筛选鱼源益生菌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吉林省特色经济鱼类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Dybowski,1869)为研究对象,从其肠道分离筛选具有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能力的益生菌,通过产酶能力检测、体外抑菌试验及对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筛选出产酶能力强的细菌,进一步通过检测细菌的耐高温能力、耐酸性能力、耐胃液能力、耐肠液能力、耐胆盐能力及菌株安全性对细菌益生特性作出评价,并通过体外粘附模型研究了潜在益生菌的粘附能力和粘附机制。相关试验结果如下:试验一:本试验共从健康洛氏鱥肠道分离出214株细菌,其中具有:产蛋白酶能力的细菌86株,占40.19%;产淀粉酶的细菌53株,占24.77%;产脂肪酶的细菌47株,占21.96%;能同时产三种酶的细菌28株,占13.08%。采用琼脂打孔扩散法测定了15株产酶能力较强的细菌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等常见病原菌的拮抗能力。然后根据拮抗试验结果筛选出10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进一步采用纸片法测定这10株细菌对17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最终筛选出8株产酶能力和拮抗病原菌能力较强,且携带耐药因子较少的细菌作为潜在益生菌,分别命名为LSG1-1、LSG2-1、LSG2-3-2、LSG2-5、LSG2-8、LSG3-3、LSG3-7和LSG3-8。试验二: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序列分析对8株潜在益生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菌株LSG1-1、LSG2-1、LSG2-3-2、LSG2-5、LSG2-8、LSG3-3、LSG3-7和LSG3-8分别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 ilis)、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 s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和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具有最高的相似性。构建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后最终鉴定8株细菌分别为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特基拉芽孢杆菌、阿氏芽孢杆菌和莫海威芽孢杆菌。试验三:体外模拟鱼类肠道消化环境检测细菌的益生特性。通过细菌的耐高温试验、耐酸性试验、耐胆盐试验、耐胃液试验、耐肠液试验和安全性检测试验对细菌的益生特性作出评价。试验结果显示:各菌株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其中LSG2-1和LSG2-8对高温的耐受能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而LSG2-3-2和LSG3-6对高温的耐受能力显着较低(P<0.05);LSG3-7耐酸能力显着较高(P<0.05),LSG2-5耐酸能力显着较低(P<0.05);LSG3-7对胃液的耐受能力显着较高(P<0.05),LSG2-1和LSG3-8对胃液的耐受能力显着较低(P<0.05);LSG2-5对肠液耐受能力较高(P<0.05),LSG3-8的对肠液的耐受能力显着较低(P<0.05);LSG3-6对胆盐的耐受能力较高(P<0.05),LSG2-3-2对胆盐的耐受能力显着较低(P<0.05)。菌株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各菌株对洛氏鱥均有很好的安全性。试验四:采用洛氏鱥的肠道黏液蛋白建立体外肠道黏液蛋白模型,结合荧光标记物hoechst3325标记细菌法,检测了8株潜在益生菌对洛氏鱥肠道黏液蛋白的粘附能力。试验结果显示:LSG1-1的粘附率为10%,LSG2-1的粘附率为16%,LSG2-3-2粘附率为18%,LSG2-5粘附率为35%,LSG2-8粘附率为36%,LSG3-6粘附率为24%,LSG3-7粘附率为34%,LSG3-8粘附率为33%。再以高碘酸钠、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分别修饰各细菌及洛氏鱥肠道黏液蛋白,分析各细菌表面凝集素和肠道黏液蛋白上粘附受体的主要性质,结果显示:LSG1-1、LSG2-1、LSG2-5、LSG2-8、LSG3-6和LSG3-7细胞表面凝结素主要表现出的是糖蛋白性质,而LSG2-3-2和LSG3-8菌株细胞表面的凝结素主要表现出蛋白质性质;LSG1-1、LSG2-3-2、LSG2-5、LSG2-8和LSG3-6在黏液蛋白中的粘附受体为蛋白质类物质,而LSG2-1、LSG3-7和LSG3-8在黏液蛋白中的粘附受体为糖蛋白类物质。最后分别采用排斥、竞争和取代试验研究了8株潜在益生菌对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2株病原菌的粘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竞争试验中LSG2-5、LSG2-8和LSG3-6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而LSG1-1和LSG2-1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排斥试验中LSG2-5、LSG2-8和LSG3-6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LSG3-8和LSG2-8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取代试验中LSG2-5、LSG2-8和LSG3-6对嗜水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LSG3-7和LSG2-8对维氏气单胞菌的粘附抑制力显着高于其它菌株(P<0.05)。试验最终筛选出8株洛氏鱥源芽孢杆菌,均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其中LSG3-3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LSG3-7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LSG3-8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均是首次在鱼体内筛选出来,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为洛氏鱥益生菌制剂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菌株参考和科学依据。
田启文[5](2020)在《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与发酵条件优化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高密度、集约化和工厂化的养殖模式对养殖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残余饵料、水产动物排泄物和浮游生物残体的堆积,使养殖水体无机三态氮浓度超标,危害水产动物健康,不利于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益生菌制剂中的光合细菌具有独特的代谢方式,能够有效地去除养殖水体中无机三态氮,提高养殖水体溶氧量,净化养殖水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淡水养殖基地底泥中分离筛选出两株光合细菌HG315-1和HG315-2,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 DNA序列测定,对菌株HG315-1和HG315-2进行鉴定,并且优化两株菌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条件,然后探讨两株菌在不同污染程度的氨氮、亚硝氮和硝态氮为唯一氮源的模拟污水中的生长情况,最后将模拟污水实验中性能较好的菌株结合纳米Fe3O4,建立高密度快速发酵技术,并应用于当地长吻鮠鱼养殖,探究其在长吻鮠鱼养殖中水质净化效果。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 DNA序列测定等实验,鉴定出菌株HG315-1和HG315-2分别为紫色非硫细菌科、红细菌属Rhodobacter sp.和紫色非硫细菌科、红细菌属、荚膜红细菌Rhodobacter capsulatus。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实验表明:菌株HG315-1的培养基最优配方为乙酸钠3.5 g/L、氯化铵0.5 g/L、酵母膏2.5 g/L、磷酸氢二钾0.9 g/L、硫酸镁0.5g/L、微量元素1 ml、生长因子1 ml、p H 8.0;菌株HG315-2的培养基最优配方为乙酸钠3g/L、氯化铵0.7 g/L、酵母膏2.5 g/L、磷酸氢二钾0.9 g/L、硫酸镁0.5 g/L、微量元素1 ml、生长因子1 ml、p H 7.0。去除模拟污水中无机三态氮实验表明:HG315-1和HG315-2均对氨氮有高效的去除能力,当氨氮浓度为29.69 mmol/L时,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1.88%、76.7%;HG315-1和HG315-2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的亚硝氮,当亚硝氮浓度为13.54 mmol/L时,亚硝氮的去除率分别为68.18%、58.82%;HG315-1和HG315-2对硝态氮去除效果最好,当硝态氮浓度为19.12 mmol/L时,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1.83%和100%;长吻鮠鱼养殖水体净化实验表明: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修饰后的纳米Fe3O4结合光合细菌HG315-1进行高密度快速发酵,发酵浓度提高14.6%,菌液细胞浓度达到2×109个/cfu,按照1 kg/亩泼洒在长吻鮠鱼养殖池塘,使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浓度均降低90%左右,稳定养殖水体p H,增加养殖水体溶氧量,将养殖水体透明度提高6 cm左右,在水产养殖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赵亚宣[6](2019)在《光合细菌固定化及其去除污水中氮磷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合细菌广泛应用于废水处理领域,其优点是代谢方式多样,对有机物的耐受能力高。但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光合细菌菌体容易被冲走,造成菌体流失,严重限制了光合细菌在废水处理中的效果和成本。本研究从光合细菌的吸附固定和絮凝固定两方面入手探究了固定化光合细菌对污水中氮磷及COD的去除情况。首先针对接种量和初始pH这两个因素对光合细菌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在接种量为10%、20%、30%的条件下对光合细菌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探究。在接种量为20%时,5天后细菌就进入稳定阶段,OD660nm高达1.74±0.06。不同初始pH(5.0、6.0、7.0、8.0、9.0、10.0)对光合细菌生长影响显着。当pH为8.0时,最终细胞量积累最多,OD660nm稳定在1.70左右。选择玻璃纤维、短切活性炭纤维、毡状活性炭纤维为光合细菌附着固定的材料。通过对悬浮菌液OD660nm的测定和扫描电镜的观察,表明了玻璃纤维较活性炭纤维更加适合该光合细菌的附着。将悬浮培养的细菌作为对照,与玻璃纤维(干热、湿热预处理)固定后的细菌对比,探究了附着固定化光合细菌对污水中氮磷及COD的去除效果。将整个实验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8天)是将不同预处理后的玻璃纤维和菌种投加至模拟污水中进行培养。第二阶段(8-14天)是在第一阶段完成后,重新更换模拟污水。第三阶段(14-22天)是在第二阶段完成后重新更换模拟污水。实验结果表明,干热预处理组的玻璃纤维在前两个阶段对氨氮和磷酸盐去除效果最好,第二阶段结束后,污水中氨氮的浓度为48.86±2.07 mg/L,去除率达到75.00%,磷酸盐的浓度为51.70±0.56 mg/L,去除率达到64.90%。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较,出现少量菌体流失现象,导致氨氮、磷酸盐的去除率有所降低。三阶段结束干热预处理组的COD去除量达到1079.56 mg/L。综上,干热预处理后的玻璃纤维效果最优。絮凝固定的实验中,选择硫酸铁、六水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铝、壳聚糖四种絮凝剂对光合细菌的絮凝效率进行了探究。硫酸铁、六水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铝对光合细菌的絮凝效率均达到99%以上;壳聚糖可达89%。但考虑到铁盐和铝盐对生物活性的影响,此外还有絮凝剂的用量和成本问题,壳聚糖更适合用来絮凝光合细菌,且适宜浓度为0.012 g/L。随后探究了壳聚糖絮凝固定后,絮凝体对模拟污水中氨氮、磷酸盐、COD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固定光合细菌后的絮凝体在投加量为10%时处理效果最好,氨氮浓度降至39.64±8.47 mg/L,磷酸盐降至60.26±4.83 mg/L,COD的去除量为 1163.72 mg/L。
李凌志[7](2019)在《一株光合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在对虾养殖系统水质净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光合细菌(Photosynthethetic Bacteria,PSB)作为一类最早出现在地球上具有原始光能合成体系的原核生物,由于同时具有光能代谢和氧化代谢功能,从而能够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光合细菌可以高效利用环境中小分子脂肪酸和醇,对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硫化氢等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和养殖水体净化中应用广泛。此外,光合细菌富含维生素B12、生物素、辅酶Q、类胡萝卜素以及赖氨酸等多种氨基酸,不仅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提高动物产量,而且在食品、制药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新能源领域,光合细菌具有产氢速率快、纯度高,能源利用比高等优势,可以在废水处理的同时产生新能源,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本研究从海洋环境当中分离筛选到1株光合细菌,采用16S rDNA方法测序鉴定该菌株为Ectothiorhodospira magna。研究了温度、盐度和外加碳源等条件下,菌株对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的转化过程,探究了光合细菌联合其它微生物制剂在凡纳对虾养殖水体中的应用。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比较分析了乙酸钠、丁二酸钠、丙酸钠、丙酮酸钠、苹果酸钠5种碳源对光合细菌去除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钠作为外加碳源的去除效果最好,并且投加乙酸钠的浓度越高光合细菌菌株E.magna SQD.C08对无机氮的转化能力就越强。在初始投加40mM/L乙酸钠条件下,7d对20mM/L氨氮的去除率为81.83%;在初始投加72mM/L乙酸钠条件下,7d对8mM/L亚硝酸钠的去除率为46.21%;初始投加2mM/L的乙酸钠,7d对8mM/L硝酸盐氮去除率为89.70%。在3种无机氮共存的条件下,光合细菌对无机氮的转化能力受到乙酸钠浓度的影响,乙酸钠浓度越高光合细菌对无机氮转化效率就越快,且光合细菌会优先去除水体中的氨氮。(2)通过菌株对对虾饲料中氮源转化结果可知,菌株可以有效转化对虾饲料产生的氨氮,且13d内可将水体中氨氮浓度降低到1mg/L以下,并对由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氮也具有一定的转化能力。但菌株去除亚硝酸盐氮的能力相对较弱,在水产养殖系统中应联合其他菌株使用。(3)分别使用聚酯纤维球和陶粒作为载体,通过投加光合细菌+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的方式构建了3套生物膜系统。研究其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联合使用3种微生物制剂以及利用聚酯纤维球作为载体的养殖系统硝化功能建立时间更快,对氨氮去除能力最强。利用增加氨氮负荷方法来提高生物膜系统的硝化能力,在初始氨氮浓度为9mg/L条件下,24h氨氮去除率为35.39%。(4)投加该菌株对养殖系统中对弧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投加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利用聚酯纤维球作为载体的养殖系统中弧菌最高数量为50 CFU/mL。
信艳杰[8](2019)在《渔用光合细菌菌剂对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文中认为光合细菌菌剂(Inoculant of photosynthetic bacteria),是以培养基为原料、活性光合细菌为菌种,经过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研制而成的一种微生物制剂。因其具有降解养殖环境中有害氮素、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渔用光合细菌菌剂呈现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作用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已有的研究更多地关注高效光合细菌菌株的分离筛选、作用效果等方面,而目前对光合细菌菌剂的组成、作用机制及其在降解水质因子的同时对水体微生物群落影响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本研究选择市场占有率高且市场反映应用效果良好的典型光合细菌菌剂PG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计数法、双层平板培养法、高通量测序法分析菌剂PG的细菌总量、活菌状况、优势菌组成;以荧光定量分析法测定该菌剂中编码氨单加氧酶的amoA基因、编码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的nxrA基因及编码亚硝酸盐还原酶的nirS基因的含量,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法分析携带此功能基因的微生物组成;最后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不同初始浓度的光合细菌菌剂PG在低氮弱光、高氮弱光及高氮强光条件下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作用效果,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水体微生物群落变化。以期为光合细菌菌剂产品的研发、效果评价,以及实际生产应用等提供参考。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光合细菌菌剂PG细菌总量为3.25×108个·mL-1;双层平板上有菌落生长;该菌剂PG为包含多菌种的复合菌剂,其主要优势菌为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菌株,相对丰度达50.58%;其数量为1.64×108个·mL-1。2.菌剂PG中nirS基因含量为5.33×103 copies/μL,但amoA基因和nxrA基因未检出;编码亚硝酸盐还原酶的nirS基因主要存在于假单胞菌属菌株(Pseudomonas)中,其在携带nirS基因的菌群中的相对丰度为96.70%。3.不同的光照和氮浓度条件下,初始菌量为104个·mL-1和106个·mL-1的菌剂PG在实验7 d内对实验水体中氮磷营养盐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实验组水体的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也均发生了变化。其中,在低氮弱光条件下,菌剂PG对实验水体中磷酸盐(PO43--P)、硝氮(NO3--N)、亚硝氮(NO2--N)的最大降解率分别为40.98%、28.28%、20.12%,总菌量增长至108个·mL-1,优势菌转变为假单胞菌属;在高氮弱光条件下对氨氮(NH4+-N)、NO2--N、NO3--N、PO43--P的最大降解率分别为33.18%、26.77%、24.16%和45.24%,总菌量增长至108个·mL-1,优势菌转变为副球菌属(Paracoccus);在高氮强光条件下对NH4+-N、NO2--N、NO3--N、PO43--P的最大降解率分别为18.13%、48.07%、62.97%和8.78%,总菌量增长至108个·mL-1,优势菌转变为副球菌属。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菌剂PG为包含多菌种的复合菌剂,其优势菌为红假单胞菌属,其总菌量为3.25×108个·mL-1,与菌剂标签标注有效活菌数相近(5×108CFU·mL-1)。菌剂PG具有降解氨氮和亚硝氮的功能,且在高氮强光条件下(NH4+-N、NO2--N、NO3--N初始浓度在8-13 mg/L之间,光照强度为3000 Lx左右)对亚硝氮、硝氮的降解效果良好;实验水体中氮素的初始浓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其中高氮条件(NH4+-N、NO2--N、NO3--N初始浓度在8-13 mg/L)下优势菌变为副球菌属,低氮条件下(NH4+-N、NO2--N初始浓度在1-3 mg/L、NO3--N初始浓度在0.5-1.5 mg/L)变为假单胞菌属。从最大降解率来看,除低氮弱光条件下的磷酸盐、高氮弱光条件下的硝氮、高氮强光条件下的氨氮以外,不同初始菌量的菌剂PG对水体无机氮磷的降解效果差异不显着;不同初始菌量的菌剂PG组实验结束时水体微生物群落主要优势菌组成一致。
汪毅[9](2019)在《光合细菌和β-葡聚糖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光合细菌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以商品饲料为对照组(A组),喷洒混合光合细菌(B组)、沼泽红假单胞菌(C组)和深红红螺菌(D组)作为实验组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幼虾(1.21±0.24 g)。在投喂后的2周称重、计算生长率、检测肝胰腺消化酶活力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对细菌的16S RNA基因进行测序,鉴定虾肠道的微生物多样性的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增重率均显着高于A组(P<0.05)。C组和D组肝胰腺淀粉酶活力显着高于A组(P<0.05),添加3种不同光合细菌后脂肪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蛋白酶活性在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中γ-变形细菌纲是含量最多的纲,添加三种不同的光和细菌后γ-变形细菌纲所占百分比减少。对照组2周后肠道γ-变形细菌纲占74.39%,而B组、C组和D组γ-变形细菌纲占比例分别为71.51%、63.41%和44.73%。其中C组和D组γ-变形细菌纲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占比例大于0.5%的主要属中,各组之间存在三个属差异显着(P<0.05),分别是Spartobacterigeneraincertaesedis、Blastopirellula、Chlorophyta。实验结果表明,投喂带有3种不同的光合细菌均能提高对虾的生长,肝胰腺消化酶活力也有所升高。同时,投喂带这些有光合细菌的饲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凡纳滨对虾肠道的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在生产性池塘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光合细菌研究水体泼洒光和细菌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水环境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实验设对照组(A组)未使用光合细菌池塘和实验组(B组)定期使用光合细菌池塘,分别在实验开始前以及开始后的第10、20、30、40和50天采集两组的水和对虾肠道样品,检测水质并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水及肠道菌群组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B组虾生长速度逐渐优于A组。将水质指标与水体微生物组成作CCA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结果显示,水体微生物组成会受到总磷(TP)、铵根离子(NH4+)、亚硝离子(NO2-)和磷酸根离子(PO43-)的影响;经过50天的养殖,A组和B组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组成逐渐改变。PCA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结果显示,虾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早期差异较大,随着养殖时间延长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减少。Venn结果显示A、B两组的肠道和水中所共有的OTU数(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为566,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mycete)在肠道和水中各个阶段都具有很高含量。A组和B组共同拥有,且只在养殖水体中出现的OUT数为63,其中已确定门的分属13个门,其中27个OTU属变形菌门。A组和B组共同拥有,且只在肠道中出现的OTU数为98,已确定门的分属10个不同的门,其中26个OTU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光和细菌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同时水体微生物群落组成会逐渐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光合细菌改变水质有关。虾肠道可能会对肠道微生物产生选择压力,使后期肠道微生物群落相对稳定。所检出的大多数OUT为肠道和水中共有。为探究在养殖中使用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组成、消化酶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不使用β-葡聚糖对照组(AO),以饲料中添加0.3%的β-1,3葡聚糖发酵液(BO组)、水体泼洒(5mL/m3/日)β-1,3葡聚糖发酵液(AP组)和饲料中添加0.3%的β-1,3葡聚糖发酵液且水体泼洒5mL/m3/日β-1,3葡聚糖发酵液(BP组)为试验组,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1.97±0.03 g)60日。结果显示:AP组和BP组的存活率分别为97.5%和99.0%,显着高于对照组AO的84.5%。AP组和BP组的终末质量分别为15.04g和15.16g,显着高于对照组AO的13.45g。泼洒使用β-葡聚糖会显着提高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和终末质量(P<0.05)。研究还发现,泼洒与饲料中添加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有交互作用,对脂肪酶和蛋白酶无显着影响。β-葡聚糖会影响凡纳滨对虾免疫基因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实验结果表明,泼洒β-葡聚糖会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饲料添加0.3%的β-1,3葡聚糖发酵液不会显着改善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泼洒β-葡聚糖和在饲料中添加对消化酶改善不显着。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有一定促进作用。
田雅洁[10](2018)在《水产硝化菌的优选及其净化水体有害氮素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氨氮和亚硝酸盐容易在集约化养殖水体中大量积累,致使水质恶化,严重危害养殖水产动物的健康生长。因此,有效调控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氮素的含量是养殖水处理的关键环节。当前,去除养殖水体有害氮素的方法主要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法等,其中利用微生物技术来调控有害氮素已成为该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微生物制剂、生物絮凝技术、循环水系统、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转筒、固定化微生物等,其中微生物制剂因其使用方便,安全无毒,应用效果显着,得到了水产养殖业界的广泛认可。硝化菌是能够高效去除氨氮和亚硝酸盐的一类微生物,然而其存在生长繁殖缓慢,对环境敏感等问题,实际应用时发现大多硝化菌对有害氮素的去除效果不佳、功能稳定性差,尚待进一步研究。本实验室前期从对虾集约化养殖水体中获得了土着硝化菌群,并从中分离筛选了XH1和XH2两株菌。本研究首先以单因素实验方法明确盐度、pH、温度、溶氧等环境因子对以上两株菌的氨氮去除效果和生长特性的影响,优选出环境适应性和氨氮去除效果更佳的菌株。然后,将优选菌株、沼泽红假单胞菌、干酪乳杆菌及上述硝化菌群以单独和不同配伍组合的方式分别置于养殖水体营养环境下进行培养,分析它们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效果及生长特性。进而可为后续进一步研发硝化功能高效稳定的水产硝化菌制剂产品提供参考与支持。研究结果如下:1、菌株XH1对盐度、pH、温度等主要环境因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在盐度545、pH 6.09.0、1545℃及通气量12 L/min的条件下生长良好,菌量最高可达2.34×109 cells/mL;在盐度535、pH6.09.0、1530℃、通气量1 L/min的条件下,其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显着(P<0.05),在第13 d对培养液中氨氮的最高去除率可达8697%,但培养液中的氨氮浓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菌株XH1对亚硝酸盐的去除效果不明显。经鉴定该菌株为硫氧化柠檬胞菌(Citreicella thiooxidans)。2、菌株XH2在盐度545、pH 6.09.0、1545℃及通气量12 L/min的条件下生长良好,菌量最高可达1.03×109 cells/mL;在盐度2545、pH 6.09.0、1530℃、通气量12 L/min的条件下,菌株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显着(P<0.05),在第13 d对培养液中氨氮的最高去除率可达90100%,此后培养液中的氨氮浓度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其对各实验组中的亚硝酸盐氮浓度无明显影响。经鉴定该菌株为玫瑰红红球菌(Rhodococcus rhodochrous)。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且比菌株XH1的氨氮去除效果更优且更稳定,可作为养殖池塘水体氨氮防控菌剂产品研发的备选菌株。故将其定为优选菌株用于后续相关实验。3、硝化菌群组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效果显着且稳定性好,菌株XH2组对氨氮的去除效果及稳定性略次于硝化菌群组,而沼泽红假单胞菌组与干酪乳杆菌组则对氨氮和亚硝酸盐无明显去除效果。配伍实验过程中,将菌株XH2和沼泽红假单胞菌分别添加至硝化菌群中能明显提升氨氮的去除效率,且效果稳定,其中又以菌株XH2配伍组的效果更优。相较而言,干酪乳杆菌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硝化菌群对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功能。因此,将菌株XH2或沼泽红假单胞菌与硝化菌群配伍使用更有助于强化后者的应用效果。另外,转接的硝化菌群在水体中的比例较小时,其将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至较低水平的时间变长,并且它的氨氮去除效果明显减弱,而其亚硝酸盐去除效果受到的影响较小。
二、光合细菌的特性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光合细菌的特性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现状和污染情况 |
2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 |
2.1 发展历史 |
2.2 分类 |
2.3 常用的微生态制剂 |
2.4 微生态制剂的特征和理想菌株的特点 |
2.5微生态制剂的使用方式和作用机理 |
2.6 微生态制剂使用的注意事项 |
2.7 微生态制剂应用存在的不足 |
3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3.1 光合细菌的发展历史 |
3.2 光合细菌的定义和特性 |
3.3 光合细菌作为水质改良剂的应用 |
3.4 光合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 |
4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
(2)枯草芽孢杆菌影响红螯螯虾生长和免疫性能及其肠道菌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红螯螯虾的生物学特性 |
1.1.1 红螯螯虾的形态结构 |
1.1.2 红螯螯虾的生态发育习性 |
1.1.3 红螯螯虾的营养价值 |
1.2 红螯螯虾相关的研究进展 |
1.2.1 与红螯螯虾生长相关的研究 |
1.2.2 与红螯螯虾免疫性能相关的研究 |
1.3 微生态制剂简介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3.1 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
1.3.2 微生态制剂的种类 |
1.3.3 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4 枯草芽孢杆菌简介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4.1 枯草芽孢杆菌简介 |
1.4.2 芽孢杆菌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种活化 |
2.2.2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验证菌种 |
2.2.3 菌种生化鉴定 |
2.2.4 养殖试验设计 |
2.2.5 饲养管理 |
2.2.6 样品采集 |
2.2.7 检测指标的测定 |
2.2.8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枯草芽孢杆菌生化鉴定结果 |
3.2 枯草芽孢杆菌对红螯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 红螯螯虾肝胰腺的酶活性测定及分析 |
3.4 红螯螯虾肠道菌群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
3.4.1 OTU统计分析 |
3.4.2 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 |
3.4.3 15、30和45天的组间差异物种分析 |
3.4.4 不同水平的肠道微生物物种丰度分析 |
3.4.5 Tax4Fun功能分析 |
3.5 维氏气单胞菌处理后肝胰腺内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量的检测及分析 |
4 讨论 |
4.1 枯草芽孢杆菌对红螯螯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 枯草芽孢杆菌对红螯螯虾肝胰腺的酶活性影响 |
4.3 枯草芽孢杆菌对红螯螯虾肠道菌群的影响 |
4.3.1 肠道微生物丰富多样性分析和比较 |
4.3.2 肠道微生物组成、相对丰度分析和比较 |
4.3.3 肠道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 |
4.4 枯草芽孢杆菌对红螯螯虾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光合细菌菌肥对农田重金属镉污染油麦菜的修复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光合细菌 |
1.1 光合细菌简介 |
1.2 光合细菌的应用 |
2 重金属污染 |
2.1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
2.2 镉和硒 |
3 利用光合细菌处理重金属污染的意义及前景 |
4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光合细菌菌肥对油麦菜生长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土壤样品的处理 |
1.2 油麦菜的培养 |
1.3 化学试剂 |
1.4 培养基的配置和光合细菌的培养 |
1.5 监测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对油麦菜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组对油麦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光合细菌菌肥对油麦菜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处理组对油麦菜叶片中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油麦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对油麦菜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光合细菌菌肥对土壤和油麦菜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光合细菌菌肥对油麦菜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2.2 光合细菌菌肥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筛选及其粘附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Symbol description)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应用现状及危害 |
2 益生菌的研究进展 |
2.1 益生菌的定义 |
2.2 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业上的应用与研究 |
2.3 益生菌的作用及机理 |
3 益生菌常用种类 |
4 存在问题与对策 |
4.1 益生菌种缺乏 |
4.2 活菌制剂易失活 |
4.3 菌种在体内耐受性差 |
4.4 难以形成优势菌群 |
4.5 益生菌的安全性 |
4.6 作用机理不清晰 |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筛选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鉴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益生特性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粘附机制分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与发酵条件优化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淡水养殖现状 |
1.3 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
1.4 益生菌制剂 |
1.4.1 益生菌制剂的发展状况 |
1.4.2 益生菌制剂的分类 |
1.4.3 益生菌在淡水养殖中的应用 |
1.5 光合细菌介绍 |
1.6 光合细菌的发展状况及概述 |
1.7 光合细菌的应用 |
1.8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8.1 研究目的意义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光合细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菌种来源 |
2.2.2 实验试剂 |
2.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4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光合细菌的富集 |
2.3.2 光合细菌的分离与纯化 |
2.3.3 光合细菌形态观察 |
2.3.4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 |
2.3.5 16SrDNA序列测定 |
2.3.6 菌株系统发育树构建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光合细菌生长特性及培养基成份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菌种来源 |
3.2.2 培养基 |
3.2.3 主要仪器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培养基成分优化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培养基成分优化 |
3.4.2 培养条件优化 |
3.4.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前后生长曲线对比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光合细菌对模拟污水中无机三态氮去除实验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菌株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所需主要仪器 |
4.2.4 实验方法 |
4.2.5 实验所需溶液配制 |
4.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7 无机三态氮的测量与计算 |
4.3 结果与分析 |
4.3.0 氨氮、亚硝氮、硝态氮标准曲线的绘制 |
4.3.1 两株菌对氨氮去除特性比较 |
4.3.2 两株菌对亚硝氮去除特性比较 |
4.3.3 两株菌对硝态氮去除特性比较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光合细菌高密度快速发酵及在长吻鮠鱼养殖中的水质净化作用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对象 |
5.2.3 实验菌株 |
5.2.4 主要试剂 |
5.2.5 主要仪器和设备 |
5.2.6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纳米Fe_3O_4的制备与修饰 |
5.3.2 光合细菌和纳米Fe_3O_4 Zeta电位的测定 |
5.3.3 纳米Fe_3O_4促进光合细菌生长实验 |
5.3.4 光合细菌大规模发酵培养 |
5.3.5 泼洒前养殖水体指标检测 |
5.3.6 泼洒前氨氮和亚硝氮指标检测 |
5.3.7 光合细菌泼洒 |
5.3.8 泼洒后养殖池塘指标变化 |
5.3.9 泼洒后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指标变化 |
5.3.10 光合细菌泼洒后养殖水体透明度变化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文章成果展示 |
致谢 |
(6)光合细菌固定化及其去除污水中氮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光合细菌的概述 |
1.1.1 光合细菌的特性 |
1.1.2 光合细菌的分类 |
1.2 光合细菌的应用 |
1.2.1 在污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
1.2.2 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 |
1.2.3 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
1.2.4 在活性物质提取方面的应用 |
1.2.5 在生物制氢方面的应用 |
1.3 光合细菌的固定化 |
1.3.1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
1.3.2 固定化光合细菌技术 |
1.3.3 载体的分类与选择 |
1.3.4 絮凝固定化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培养条件的优化 |
2.1 菌种 |
2.2 培养基 |
2.3 实验材料 |
2.3.1 实验主要试剂 |
2.3.2 实验主要仪器 |
2.4 实验方法 |
2.4.1 光合细菌菌种形态的观察 |
2.4.2 光合细菌的活细胞光谱扫描 |
2.4.3 菌体浓度的测定 |
2.4.4 接种量影响光合细菌生长的实验方法 |
2.4.5 初始pH影响光合细菌生长的实验方法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光合细菌的形态 |
2.5.2 光合细菌活细胞光谱扫描 |
2.5.3 接种量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
2.5.4 初始pH值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3 光合细菌附着固定及其对去除污水中氮磷的研究 |
3.1 模拟污水的各项指标 |
3.2 实验材料 |
3.2.1 吸附材料 |
3.2.2 实验主要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三种附着载体的投加对光合细菌菌液浓度的测定 |
3.3.2 扫描电镜的观察 |
3.3.3 玻璃纤维的预处理方法 |
3.3.4 氨氮浓度的测定 |
3.3.5 磷酸盐浓度的测定 |
3.3.6 COD的测定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三种附着载体的投加对光合细菌生长的影响 |
3.4.2 菌体附着在载体上的微观表征 |
3.4.3 玻璃纤维附着固定化光合细菌去除污水中氮磷COD的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光合细菌的絮凝固定及其去除污水中氮磷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絮凝效率 |
4.2.2 絮凝剂的配制方法 |
4.2.3 壳聚糖絮凝固定化光合细菌处理污水中氮磷COD的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硫酸铁对光合细菌的絮凝固定 |
4.3.2 六水合氯化铝对光合细菌的絮凝固定 |
4.3.3 聚合硫酸铝对光合细菌的絮凝固定 |
4.3.4 壳聚糖对光合细菌的絮凝固定 |
4.3.5 壳聚糖絮凝固定化光合细菌去除污水中氮磷的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6 附录 |
7 参考文献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 致谢 |
(7)一株光合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在对虾养殖系统水质净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光合细菌的定义 |
1.1.2 光合细菌的分类与性质 |
1.1.3 光合细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
1.1.4 光合细菌的应用研究 |
1.1.5 生物絮团与生物膜技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2.1 项目来源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光合细菌的富集培养及分离筛选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研究技术路线 |
2.2.4 分析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光合细菌的富集 |
2.3.2 光合细菌的分离 |
2.3.3 光合细菌的扩大培养 |
2.3.4 菌株的形态特征 |
2.3.5碳源利用实验 |
2.3.6 菌液特征吸收波峰测定 |
2.3.7 光合细菌16SrDNA法鉴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光合细菌菌株E.magna SQD.C08对无机氮转化作用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研究技术路线 |
3.2.4 分析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碳源种类对菌株E.magna SQD.C08无机氮转化效果的影响 |
3.3.2 乙酸钠浓度对菌株E.magna SQD.C08无机氮转化效果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光合细菌菌株E.magna SQD.C08对3 种无机氮共存条件下的转化作用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研究技术路线 |
4.2.4 分析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乙酸钠浓度对菌株E.magna SQD.C08氨氮转化效果的影响 |
4.3.2 乙酸钠浓度对菌株E.magna SQD.C08亚硝酸盐氮转化效果的影响… |
4.3.3 乙酸钠浓度对菌株E.magna SQD.C08硝酸盐氮转化效果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光合细菌菌株E.magna SQD.C08在对虾养殖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2.2 实验方法 |
5.2.3 研究技术路线 |
5.2.4 分析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E.magnaSQD.C08对对虾饲料氮源转化的影响 |
5.3.2 E.magnaSQD.C08在载体上建立硝化系统的研究 |
5.3.3 E.magnaSQD.C08对对虾养殖水体的调控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8)渔用光合细菌菌剂对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光合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 |
1.1.1 光合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
1.1.2 光合细菌的功能 |
1.1.2.1 净化水体 |
1.1.2.2 营养功能 |
1.1.2.3 增强动植物抗病力和抵抗力 |
1.1.2.4 产氢功能 |
1.1.2.5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2 养殖池塘环境营养特征及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
1.2.1 养殖池塘环境营养特征 |
1.2.2 养殖生产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
1.3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3.1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
1.3.1.1 净化养殖水体环境 |
1.3.1.2 提高养殖生物的抗病能力 |
1.3.1.3 促进养殖生物健康生长 |
1.3.2 光合细菌净化水质的作用机理 |
1.3.3 常用渔用光合细菌的种类 |
1.3.4 光合细菌菌剂的国内现状 |
1.4 光合细菌对养殖环境的影响 |
1.4.1 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氮磷营养盐的影响 |
1.4.2 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光合细菌菌剂PG的优势菌组成及氮循环相关功能基因分析 |
2.1 菌剂PG的优势菌组成分析 |
2.1.1 实验材料 |
2.1.1.1 菌剂来源 |
2.1.1.2 培养基 |
2.1.1.3 实验器材及设备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菌剂PG的总菌数量分析 |
2.1.2.2 双层平板培养法 |
2.1.2.3 菌剂PG优势菌组成分析 |
2.1.2.4 菌剂PG中的光合细菌数量分析 |
2.1.3 数据分析 |
2.1.4 实验结果 |
2.1.4.1 菌剂PG总菌量分析 |
2.1.4.2 菌剂PG活菌与否分析 |
2.1.4.3 菌剂PG优势菌组成分析 |
2.1.4.4 菌剂PG中的光合细菌数量分析 |
2.1.5 讨论与小结 |
2.1.5.1 讨论 |
2.1.5.2 小结 |
2.2 菌剂PG氮循环相关微生物功能基因含量及携带该基因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2.2.1 实验材料 |
2.2.1.1 菌剂来源 |
2.2.1.2 实验器材及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2.2 功能基因含量检测 |
2.2.2.3 携带功能基因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2.2.3 数据分析 |
2.2.4 实验结果 |
2.2.4.1 菌剂PG中氮循环相关功能基因定量分析 |
2.2.4.2 菌剂PG中携带功能基因的微生物群落分析 |
2.2.5 讨论与小结 |
2.2.5.1 讨论 |
2.2.5.2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条件下菌剂PG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1 低氮弱光条件下菌剂PG对实验水体的影响 |
3.1.1 实验材料 |
3.1.1.1 菌剂来源 |
3.1.1.2 实验体系的构建 |
3.1.1.3 实验器材及设备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菌剂PG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作用 |
3.1.2.2 菌剂PG对实验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1.3 数据分析 |
3.1.4 实验结果 |
3.1.4.1 菌剂PG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作用分析 |
3.1.4.2 实验结束时水体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3.1.5 讨论与小结 |
3.1.5.1 讨论 |
3.1.5.2 小结 |
3.2 高氮弱光条件下菌剂PG对实验水体的影响 |
3.2.1 实验材料 |
3.2.1.1 菌剂来源 |
3.2.1.2 实验体系的构建 |
3.2.1.3 实验器材及设备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菌剂PG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作用 |
3.2.2.2 菌剂PG对实验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2.3 数据分析 |
3.2.4 实验结果 |
3.2.4.1 菌剂PG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作用分析 |
3.2.4.2 水体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3.2.5 讨论与小结 |
3.2.5.1 讨论 |
3.2.5.2 小结 |
3.3 高氮强光条件下菌剂PG对实验水体的影响 |
3.3.1 实验材料 |
3.3.1.1 菌剂来源 |
3.3.1.2 实验体系的构建 |
3.3.1.3 实验器材及设备 |
3.3.2 实验方法 |
3.3.2.1 菌剂PG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作用 |
3.3.2.2 菌剂PG对实验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3.3 数据分析 |
3.3.4 实验结果 |
3.3.4.1 菌剂PG对实验水体氮磷营养盐的作用分析 |
3.3.4.2 水体细菌数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3.3.5 讨论与小结 |
3.3.5.1 讨论 |
3.3.5.2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
致谢 |
(9)光合细菌和β-葡聚糖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光合细菌研究概述 |
1.1 光合细菌研究现状 |
1.2 光合细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
1.2.1 净化养殖水体 |
1.2.2 提高抗病能力 |
1.2.3 促进生长 |
1.2.4 生物饵料 |
1.2.5 饲料添加剂 |
2.β-葡聚糖研究概述 |
2.1 β-葡聚糖研究现状 |
2.2 β-葡聚糖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
3.本次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饲料喷涂光合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酶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1.1 材料和方法 |
1.1.1 试验虾苗及管理 |
1.1.2 试验设置 |
1.1.3 试验样品的采集 |
1.1.4 消化酶的测定 |
1.1.5 DNA的抽提与质检 |
1.1.6 目标区域扩增及产物纯化 |
1.1.7 数据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不同光合细菌喷涂饲料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1.2.2 不同光合细菌喷涂饲料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及丰富度的影响 |
1.2.3 不同光合细菌喷涂饲料对凡纳滨对虾肠道主要微生物群组成及变化 |
1.2.3.1 肠道微生物群在纲阶元上的差异 |
1.2.3.2 肠道微生物群在属阶元上的差异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影响 |
第一节 使用光合细菌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塘水质、水体微生物和藻类的影响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1.1 实验地点 |
2.1.1.2 试验设置与管理 |
2.1.1.3 试验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检测 |
2.1.1.4 DNA的抽提与质检 |
2.1.1.5 目标区域扩增及产物纯化 |
2.1.1.6 数据分析 |
2.1.2 结果 |
2.1.2.1 泼洒光合细菌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质的影响 |
2.1.2.2 泼洒光合细菌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藻相的影响 |
2.1.2.3 泼洒光合细菌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水体细菌组成的影响 |
2.1.2.4 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CCA分析 |
2.1.3 讨论 |
2.1.3.1 光合细菌对水质与微藻的影响 |
2.1.3.2 光合细菌的使用对水体微生物 |
2.1.4 小结 |
第二节 使用光合细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肠道微生物、消化酶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2.2.1 材料和方法 |
2.2.1.1 实验地点 |
2.2.1.2 试验设置与管理 |
2.2.1.3 试验样品的采集及分析检测 |
2.2.1.4 RNA的抽提与荧光定量 |
2.2.1.5 DNA的抽提与质检 |
2.2.1.6 目标区域扩增及产物纯化 |
2.2.1.7 数据分析 |
2.2.2 结果 |
2.2.2.1 对虾的生长及产量情况 |
2.2.2.2 光合细菌的使用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消化酶的影响 |
2.2.2.3 光合细菌的使用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2.2.2.4 光合细菌使用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2.2.3 讨论 |
2.2.3.1 光合细菌的使用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消化酶的影响 |
2.2.3.2 光合细菌的使用对凡纳滨对虾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
2.2.3.3 光合细菌使用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2.2.4 小结 |
第三章 养殖中使用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组成、消化酶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饲料制备 |
3.1.2 试验的设置与虾养殖管理 |
3.1.3 试验样品采集 |
3.1.4 副溶血弧菌人工急性感染实验 |
3.1.5 鳃组织中溶菌酶、Toll受体和IMD mRNA表达量的测定 |
3.1.6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影响 |
3.2.2 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肌肉常规组成影响 |
3.2.3 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影响 |
3.2.4 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抗副溶血弧菌能力影响 |
3.2.5 β-葡聚糖对感染副溶血弧菌的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的影响 |
3.3.2 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影响 |
3.3.3 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抗菌能力的影响 |
3.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水产硝化菌的优选及其净化水体有害氮素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氨氮和亚硝酸盐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
1.1.1 养殖水体中氮素的形态变化 |
1.1.2 养殖水体中氨氮及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 |
1.1.3 氨氮及亚硝酸盐对水产动物的危害 |
1.2 养殖水体中有害氮素的去除方法 |
1.2.1 物理方法 |
1.2.2 化学方法 |
1.2.3 生物方法 |
1.3 微生物去除有害氮素的研究概况 |
1.3.1 具有硝化功能的微生物种类 |
1.3.2 微生物的硝化机制 |
1.3.3 微生物的硝化效果 |
1.3.4 环境因子对微生物去除有害氮素效果的影响 |
1.4 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概况 |
1.4.1 微生物制剂分类 |
1.4.2 芽孢杆菌 |
1.4.3 光合细菌 |
1.4.4 乳酸菌 |
1.4.5 复合微生物制剂 |
1.5 微生物处理有害氮素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四种因子对菌株XH1硝化效果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培养基 |
2.1.3 实验器材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不同因子对菌株XH1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
2.2.2 菌株鉴定 |
2.3 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盐度对菌株XH1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
2.4.2 pH对菌株XH1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
2.4.3 温度对菌株XH1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
2.4.4 通气量对菌株XH1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
2.4.5 菌株XH1的鉴定 |
2.5 讨论与小结 |
2.5.1 讨论 |
2.5.2 小结 |
第三章 四种因子对菌株XH2硝化效果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供试菌株 |
3.1.2 培养基 |
3.1.3 实验器材及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不同因子对菌株XH2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
3.2.2 菌株鉴定 |
3.3 数据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盐度对菌株XH2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
3.4.2 pH对菌株XH2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
3.4.3 温度对菌株XH2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
3.4.4 通气量对菌株XH2生长及其硝化效果的影响 |
3.4.5 菌株XH2的鉴定 |
3.5 讨论与小结 |
3.5.1 讨论 |
3.5.2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种类微生物对水体有害氮素去除效果的比较 |
4.1 实验材料 |
4.1.1 供试菌株 |
4.1.2 培养基 |
4.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种子液的制备及检测方法 |
4.2.2 不同种类微生物对水体有害氮素的去除效果 |
4.2.3 不同种类微生物配伍对水体有害氮素的去除效果 |
4.3 数据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不同种类微生物对水体有害氮素的去除效果 |
4.4.2 不同种类微生物配伍对水体有害氮素的去除效果 |
4.5 讨论与小结 |
4.5.1 讨论 |
4.5.2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情况 |
致谢 |
四、光合细菌的特性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解维俊,姜海滨. 安徽农学通报, 2021(22)
- [2]枯草芽孢杆菌影响红螯螯虾生长和免疫性能及其肠道菌群的研究[D]. 王守全.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光合细菌菌肥对农田重金属镉污染油麦菜的修复作用研究[D]. 王涛. 山西大学, 2020(01)
- [4]洛氏鱥肠道产酶益生菌的筛选及其粘附特性分析[D]. 吴振超.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5]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与发酵条件优化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D]. 田启文. 淮阴工学院, 2020(02)
- [6]光合细菌固定化及其去除污水中氮磷的研究[D]. 赵亚宣.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8)
- [7]一株光合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在对虾养殖系统水质净化中的应用[D]. 李凌志.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8]渔用光合细菌菌剂对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信艳杰.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9]光合细菌和β-葡聚糖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研究[D]. 汪毅.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7)
- [10]水产硝化菌的优选及其净化水体有害氮素的效果分析[D]. 田雅洁.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