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九义”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吴霞[1](2020)在《农村初中生生命教育的研究 ——基于南江县五所中学的调研》文中指出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无价之宝。但近年来,电视、报纸、自媒体上不时报道校园欺凌现象严重。部分青少年轻视别人生命,进行侮辱、殴打、残害等暴力行为;一些学生因学习压力、社会交往不顺利而轻生,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这些现象给教育者敲响警钟,加强对青少年生命教育已成必然的趋势。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农村初中生。初中生初涉人世,多年留守生活,缺少与父母情感交流,生理心理较为稚嫩,同时存在极大的逆反心理,不愿听从引导教育,不尊重别人生命。所以,加强对初中生的生命教育,对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起到指引的作用。根据深入调研南江县正直学区五所中学,对当前农村初中生生命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剖析其主要原因是: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学校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对生命教育的忽视;以及学生自身对生命教育的不够重视。针对这些问题探索其原因从而提出解决策略,做好生命教育的开展。所以,生命教育的开展需要道德与法治教师、农村初中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共同做出努力,缺一不可。本文从五个部分对农村初中生的生命教育的问题进行了论述。第一部分,阐述选题背景和意义,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选题的思路与主要内容、选题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研究的创新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界定相关概念,罗列出生命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为农村初中生生命教育的研究打好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分析南江县五所中学实施生命教育工作现状,找寻初中生生命教育的实施所遇到的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分析问题找寻农村初中生命教育实施困难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针对生命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提出解决策略,为农村初中开展生命教育提供意见和建议。
杨怡[2](2020)在《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学习不可绕开的一环,同时也是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打好拼音的基础对后期识字、阅读等方面学习具有积极的影响。一直以来,拼音教学面临着不少问题,一线教师付出了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学生在学习拼音过程中依然显露不少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对拼音教学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明确要求汉语拼音教学应具有趣味性。当前,全面推广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儿童视角出发,教材编写充分凸显了情境化、童趣性、生活化的色彩,为情境化的拼音教学提供了凭借。本研究正是从上述背景出发,综合采取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展开了情境化拼音教学的探索,结合情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将其应用于拼音教学的必要性和解决的实际问题,重点提出了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以期针对一部分汉语拼音现状问题取得实质性改善,发挥一定的效用。文章内容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阐述本研究的缘起、综述相关研究,其次明确研究目的及意义、聚焦研究问题,最后确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界定相关概念、论述相关指导理论,并探讨将情境化教学应用于拼音教学的必要性,为后续研究工作做好铺垫。在研究初期主要通过文献回顾和初步现状调查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经前期的文献调研,深入了解情境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在前人研究成果和初步的现状调查中获知拼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章分别概述情境化教学的特点、类型与原则,并确定理论依据,最后分别从课标要求、学生心理、学习理论、教师教学、教材特点等几个角度切入,论述了在拼音教学中实施情境化教学的必要性。第二章对小学语文情境化拼音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以小学低段学生为主,调查方法涉及问卷、访谈与课堂观察形式。通过对教师展开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于教材认识、教法使用与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情况,获悉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现象与问题;通过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和真实的学习兴趣与倾向。最后对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并整合资料得出调查结论,为接下来的策略构建做好铺垫。第三章提出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实施策略。力避提出的教学策略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在前期深入了解相关理论基础和一线实际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展开探讨。教学实施策略具体分别从教学任务、内容、方法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并针对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部分问题,提出改进教学的策略。第四章选取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此次课堂教学实践,从中发现教学问题,以此总结反思,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聚焦的研究问题作出回答,重申核心观点,并指明研究的不足之处,展望在今后的实际教学中逐步完善。情境化拼音教学秉承儿童本位理念,切中儿童的基本学情,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与心理需求,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工作证明得出,情境化拼音教学能有效改善儿童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对提升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效果显着,具有推广的价值。
杨跃琼[3](2018)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教学现状研究 ——基于32所双语教学试点学校的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使用着多种语言和文字。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除汉族以外,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除回、满、水3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他22个少数民族共使用26种语言,14个民族使用着22种文字或拼音方案。云南民族地区普遍有民族语和汉语并存并用的情况和少数民族发展的需要,在民族生占绝大多数的幼儿园和小学,应当实行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双语教学的措施。2011年9月,云南省教育厅将分布在13个州市27个县市的14个民族18个语种的32所小学设立为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设立试点学校至今已有6年,但目前缺乏对该32所试点学校双语教学实施情况的研究。《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双语教育”的发展目标。通过调查32所学校双语教学试点实施情况,分析6年来试点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我国和云南双语教学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选取云南32所双语教学试点学校为研究对象,向33位校长(副校长)、186名双语教师、10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向15位校长和13位州市民族教育专兼职干部进行了电话访谈,结合课堂观察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本次研究的主要结论:云南双语教学在政策实施、经费落实、教材编印、师资建设、学生认可、实施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学校、州市、省级层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同时也存在部分领导重视不够、整体经费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民族文字辅助读物较少、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地区及学校之间缺少经验交流等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改进云南双语教学的建议:一是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和双语教学学校领导对双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监督和指导;二是加大双语教学经费投入;三是加大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四是加强双语教学教材建设;五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六是加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
付海[4](2017)在《“九义”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整合研究》文中认为古诗词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古诗词难教难学,一直以来是广大师生的困惑。成都高新滨河学校整合北师版、人教版、苏教版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编写了校本教材《诗韵》,利用阅读课组织学习和诵读,帮助学生积累大量优秀诗文,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国学素养。
曾燕[5](2017)在《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在不断的实践和改革中得到了发展与完善,然而就当前国情而言,尽管城市的教育水平深化与完善较快,但农村小学的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跟不上城市的教育发展的速度。其中体育教育更为明显,许多农村小学受限于教学场地、学校师资等诸多因素,没有办法正常开展体育教学,这严重的影响到农村小学学生接受体育教育与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权利。本文基于这一当前形势,以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对简阳市20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学生、当地教育局和文体局的相关负责人为调查对象,采用查阅文献、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及实地走访等调查方法,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并总结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研究的结果表明:1.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学历较低,虽然体育教师的数量能基本满足现实教学需求,但体育专职教师数量仍然处于一种相对匮乏的状态。另外,现有的年轻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男女体育教师比例失衡等,都是目前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结构的不合理之处;2.简阳市农村小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观念比城市小学体育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氛围不浓,以致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课略显枯燥,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与兴趣没能充分调动起来;3.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对体育的理解不够专业和深入,而参加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4.体育教学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简阳市农村小学许多体育器材破损老旧,达不到小学生体育器材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活动的展开;针对上述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后,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1.优化体育教师结构,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教学水平,增加专项教师的数量、积极引入年轻体育教师,来更好的完成体育教学工作;2.教学理念是专业技能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创新、合理的教学理念能够推动体育教师合理选用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给课堂带来新鲜感与活力;3.加强简阳市农村体育教师职后的再教育培训,学习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掌握新技术动作的应用,积极投身到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当中来;4.加大对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专项资金投入,合理规划,进一步改善农村小学体育的教学条件。
徐建星[6](2011)在《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GX实验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初中数学教改实验”的简称(“G”、“X”分别为“高效”一词的汉语拼音Gao Xiao的首字母),是陈重穆先生、宋乃庆教授于1992年正式提出并实施,以“减负提质”为核心,旨在通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师生负担、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是一项融教育思想、教材编写、教学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数学教学改革实验。GX实验教学原则的“32字诀”是:积极前进,循环上升;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开门见山,适当集中;先做后说,师生共作。它是GX实验的基本理念,其中“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等观念已渗透到数学教育中,影响广泛。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否则“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减负提质要落实到中小学各科的课程与教学中,但反思当下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师生负担过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现象,更有必要对GX实验的教学原则进行传承与挖掘。数学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这些改革构成了数学学科教育的发展史,在数学教学的历史长河中,不是今天的教学创造了教学的历史,而是教学的历史造就着今天的教学。教学的传统与历史远比我们所能认识的要丰富、深厚与完整,它们是先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的智慧累积,是人类教学发展的“源”与“流”。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人们对数学课程改革理解的偏见或缺失,课堂教学改革出现的简单与重复等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遗忘了以前许多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经验,割裂了数学教学改革的历史,不前返教学改革的历史就失去了继承传统的阶梯,没有“源”与“流”的改革与发展将会迷失正确的路向。本研究主要在素质教育视域下,审视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以期在当下教育背景下挖掘与激活GX实验的教学原则,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同时也反思GX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过程中主要以GX实验教学原则的集中体现——“GX32字诀”为研究基点与核心,具体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学、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教育改革涵盖的教育理论与改革理论二个维度上,结合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相关教学问题展开研究。除导言、文献综述与结语外,论文还有6章,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第3、4、5、6章,主要参照教育改革的阶段性理论框架,把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历程划分为酝酿、启动、实施、提升四个阶段。对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研究,首先梳理本阶段中影响改革的因素,力图把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置于当时的背景下进行思考,然后根据教育改革的两大构成要素:教育理论——改什么的问题;改革理论——如何改的问题。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教育理论维度上的分析,主要在当代素质教育视域下,本源性的梳理每一个发展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在每一个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是什么;其次,在改革理论维度上的分析,主要在GX实验教学原则构思、启动、实施与提升的历程中,窥视其改革实践的策略与方法。基于两个维度的分析,系统探讨了GX实验教学原则由散到聚,由教材到教法,再到教材与教法融合于一体的教学改革实验的内涵及其实践的方法策略。通过教学改革事件的衔接,还原了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从数学观、数学教学观、数学学习观等角度系统梳理了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整体概貌。第二个部分为第7章,主要对GX实验作一个方法上的考量。由于GX实验是一项数学的教学实验,因此把讨论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把GX实验置于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下来思考,从GX实验的发展路径来看,GX实验属于经验的——科学家的研究传统。从GX实验教学原则构建的路向来分析,GX实验属于数学——归纳的研究范式:二是把GX实验置于教学实验的视角下来审视,GX实验是一项自然教学环境下的准实验,通过其改革事件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GX实验的实验假设、实验变量、实验评价等。并试图回答人们对GX实验科学性、方法论上的追问。第三部分为第8章,主要根据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启示当下的数学课程改革要认识数学形式化谱系,构建学校数学的知识体系;切实物化理念,构建易于师生操作的一体化课程资源;高效课堂释放课外,突破减负提质的现实困境;加强教师培训的“数学化”,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等。反思认为GX实验教学原则的研究要进一步提高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水平,加强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传播与发展。研究的拟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从改革史的角度,首次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尽管对GX实验研究的硕博学位论文有十余篇,期刊论文有一百四十余篇,但这些主要是对GX实验教材编写、教学效果、学习策略等某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缺少整体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弥补了这一缺失;二是研究中采用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大量的改革史料从质与量两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按教学理论与改革理论两个维度,通过改革事件的续接,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进行全景式的发展性透视;三是通过对GX实验教学原则的历史挖掘,为数学教学改革史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增添了一份素材,为当下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当然,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如对GX实验研究史料的挖掘还不是很全面,对GX实验史料的理论提炼还有待提高,如何进一步继承与深化GX实验教学原则的内涵与特色,当下GX实验如何再发展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以后将继续探讨的问题。
聂吉凤[7](2011)在《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及纠正 ——基于西双版纳勐遮镇的实地调查》文中认为民族教育之所以称为民族教育,因为与普通的国民教育甚至是农村教育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是体现在受教育的对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而在于教育内容和文化属性上的差别。民族教育因其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决定了民族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传承文化和繁荣各民族。因此,本研究坚持民族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应定位于民族个体依托本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完好的生存,其个性、身心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而成为幸福的个体。但是民族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的社会工具性价值取向影响下,表现为文化传承功能的缺失及教育中“人”的缺席。深究民族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原因及构建基础教育应有价值取向成为一种必须。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厘定相关维度。第二部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应然状态。首先对实地调查地点——勐遮镇的地理经济文化和学校教育状况进行了概述;其次,提出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应然状态的确立。第三部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之实然状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民族基础教育中“人”的缺席;二是民族基础教育文化功能的缺失;第四部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偏差之归因。归其原因有:历史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及社会方面的因素。第五部分: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应然状态的回归。针对构建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应有价值的途径提出了四条建议:开发多元文化课程,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培养多元文化民族教师,提高多元文化素养;重视民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扩大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
吴章贵[8](2002)在《怎样处理好中学语文新教材》文中认为文章根据中学语文新教材的特点,分别论述了各自的处理方法。
邱德辉,王景春[9](2001)在《教育科研为先导,素质教育育英才——蜀城中学开展教育科研实验概况》文中提出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批合格人才的当代,蜀城中学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科研与教改课题实验,使学校已步入“教育科研强师,教改实验兴校”的轨道。
陆巧玲[10](2001)在《广西小学英语教学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近期 ,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外语系联合组成的调研组 ,对广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市、县51所小学进行了以师资情况、学生素质、教学过程和教材使用情况为主要内容的研调。从调研的情况和数据看 ,广西小学英语教师素质较高 ,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和提高 ,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英语教材与教学实际有一定距离 ,编撰一套适合广西小学英语水平的教材很有必要
二、结合“九义”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合“九义”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初中生生命教育的研究 ——基于南江县五所中学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六、研究的重难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难点 |
七、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 |
(二)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生命 |
(二)生命教育 |
(三)农村初中 |
二、生命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二)叔本华生命哲学理论 |
(三)尼采生命哲学理论 |
(四)中国传统生命哲学理论 |
(五)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生命教育联系 |
四、研究农村初中生中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
(一)有利于弥补农村初中生生生命教育的缺失 |
(二)有利于农村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
(三)有利于整体提升国民素质 |
第三章 南江县五所中学生命教育的现状 |
一、调查情况简介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设计 |
(四)调查实施 |
二、调研结果呈现 |
(一)南江县五所中学实施生命教育取得成效 |
(二)南江县五所中学实施生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南江县五所中学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农村初中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
(一)学校行政主管部门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 |
(二)学校忽视对教师生命教育专业素养的培养 |
(三)学校传统的教学评价机制忽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生命教育的专业素养不够 |
(一)教师忽视对学生的人格尊重 |
(二)教师的生命教育专业理论修养不高 |
(三)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生命教育挖掘不足 |
(四)课堂上教师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 |
三、农村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 |
(一)留守儿童较多缺乏与父母沟通 |
(二)农村家庭孩子多导致父母忽视对子女生命意识的引导 |
(三)父母文化水平低不能正确引导子女的生命观念建立 |
四、农村初中生自身对生命教育的不够重视 |
(一)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生命教育不够重视 |
(二)学生对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不够重视 |
(三)学生对家庭开展生命教育不够重视 |
第五章 加强农村初中生生命教育的策略 |
一、强化农村学校的生命教育职责 |
(一)加强对于农村教师的生命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 |
(二)开设校本课程,丰富校园生命教育内涵 |
(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生命的体验 |
(四)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
二、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知 |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 |
(二)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生命教育专业文化素养 |
(三)丰富和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生命教育内容 |
(四)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生命教育意识 |
三、紧密联系农村家庭配合学生的生命教育 |
(一)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生命教育专题讲座 |
(二)建立家校网,共享生命教育经验 |
(三)开展生命教育亲子活动,促进家庭生命观念的形成 |
四、提升农村初中生自身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
(一)学生积极参与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掌握生命教育知识 |
(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生命教育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生命体验 |
(三)学生积极主动的联络家庭成员,构建和谐家庭 |
(四)学生用健康的生命观来影响身边人的生命观念的形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农村初中生生命教育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关于农村初中生生命教育的访谈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2)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问题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指导理论与必要性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情境 |
二、情境图 |
三、情境化拼音教学 |
第二节 情境化教学的特点、类型与原则 |
一、情境化教学的特点 |
二、情境化教学的类型 |
三、情境化教学的原则 |
第三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理论依据 |
一、注重联系旧知的建构主义理论 |
二、强调知识情境性的情境学习理论 |
三、重视知情统一的人本主义理论 |
四、李吉林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
第四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必要性 |
一、新课标理念的倡导 |
二、拼音知识客观要求 |
三、儿童认知心理诉求 |
四、学习受情境的制约 |
五、教材编写特点启示 |
六、教师适应课改需求 |
第二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第二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家长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教师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三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现状调查结论 |
第三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的实施策略 |
第一节 明确拼音教学任务 |
一、遵循课标教学定位,实现合理教学 |
二、落实课标实施建议,实现科学教学 |
三、注重教学情境整合,实现有效教学 |
四、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实现趣味教学 |
第二节 完善拼音教学内容 |
一、拼音与识字圆融:利用汉字帮助学生掌握拼音 |
二、知识与能力兼顾: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能力 |
三、方法与训练结合:方法的习得需要立足于训练 |
四、认知与情感统一:促使学生在和谐愉悦中学习 |
第三节 优化情境创设方法 |
一、依托教材情境图,助力汉语拼音教学 |
二、引入游戏化情境,促进学生玩中巩固 |
三、借助生活化情境,调动已有生活经验 |
四、采取歌诀化形式,加强音与形的联结 |
五、巧用形象化手段,突破拼音认知障碍 |
第四节 聚焦教学改进策略 |
一、紧扣教学目标,设置有效情境 |
二、关照儿童本位,实现以人为本 |
三、综合教学方法,呈现浓厚情趣 |
四、加强理论培训,注重教材研究 |
五、增强家校合作,提高推广力度 |
第四章 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反思 |
第一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案例分析 |
一、教学案例展示 |
二、教学案例分析 |
第二节 情境化拼音教学课堂实践与反思 |
一、课堂教学实践 |
二、教学实践反思 |
第三节 情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各领域中的应用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教学现状研究 ——基于32所双语教学试点学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国家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重视 |
二、云南省实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
三、双语教学的目标——民汉兼通 |
四、云南省双语学校基本情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双语教育 |
二、双语教学 |
第五节 研究依据的理论基础——语言习得理论 |
一、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
二、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设 |
三、语言与智力的关系研究 |
第六节 文献综述 |
一、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相关着作概述 |
二、我国双语教学相关论文概述 |
三、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相关着作概述 |
四、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相关论文概述 |
五、对近十年云南省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的简单评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二节 研究工具的编制 |
一、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情况调查统计表 |
二、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情况问卷调查(校长问卷) |
三、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双语教师问卷) |
四、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学生问卷) |
五、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情况访谈提纲(校长和行政人员) |
六、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情况访谈提纲(双语教师) |
七、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情况访谈提纲(学生) |
第三节 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一、数据收集 |
二、数据分析 |
第三章 调查结果 |
第一节 试点学校基本情况 |
一、学校类型及师生规模 |
二、幼小衔接情况 |
三、小结 |
第二节 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政策实施情况 |
一、开始实施双语教学的时间 |
二、实施双语教学连贯情况 |
三、双语教学模式情况 |
四、小结 |
第三节 试点学校双语教学经费落实情况 |
一、试点学校双语教学经费落实情况统计 |
二、小结 |
第四节 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教材情况 |
一、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民族文字教材基本情况 |
二、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教材基本情况 |
三、小结 |
第五节 试点学校双语教学师资情况 |
一、试点学校教师整体情况 |
二、试点学校双语教师基本情况 |
三、试点学校双语教师紧缺情况 |
四、试点学校双语教师普通话水平情况 |
五、试点学校双语教师本民族语言文字掌握情况 |
六、试点学校双语教师培训情况 |
七、试点学校双语教师工作现状 |
八、小结 |
第六节 试点学校在校学生情况 |
一、本研究所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
二、试点学校学生民族情况 |
三、试点学校学生语言情况 |
四、试点学校学生语言态度 |
五、小结 |
第七节 试点学校双语教学实施效果 |
一、小升初考试成绩在当地遥遥领先的学校 |
二、语文成绩较好,但数学成绩较差的学校 |
三、实施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班级与未实施双语教学的汉族为主班级成绩差距不大且时有超过的学校 |
四、成绩不够突出但语文和数学成绩相当,并逐年提高的学校 |
五、小结 |
第八节 课堂及访谈实录 |
一、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伦镇常乐小学二年级傣语课实录 |
二、昆明市石林县圭山镇大糯黑小学校长(兼彝语文教师)和学生实地访谈实录(节选) |
三、版纳州教育局民族教育专干电话访谈实录(节选) |
四、红河州绿春县大兴镇大寨小学校长电话访谈实录(节选) |
第九节 典型经验 |
一、试点学校经验 |
二、州市经验 |
三、省级经验 |
第四章 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存在问题 |
一、双语教学政策实施方面,部分领导重视不够,执行不力,缺少监督指导 |
二、双语教学经费方面,整体经费不足,学校之间不平衡,部分学校硬件设施较差 |
三、双语教学师资方面,师资力量不足,培训力度不够,培训内容有待丰富 |
四、双语教学教材方面,新教材启用后民文翻译未跟上,民族文字辅助读物较少 |
五、课堂教学方面,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六、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缺少经验交流 |
第二节 对解决存在问题的建议 |
一、提高各级教育部门和双语教学学校领导对双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监督和指导 |
二、加大双语教学经费投入 |
三、加大双语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
四、加强双语教学教材建设 |
五、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
六、加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 |
结论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 |
三、后续的问题 |
四、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 A 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情况调查统计表 |
附录 B 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情况问卷调查(校长问卷) |
附录 C 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双语教师问卷) |
附录 D 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 E 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情况访谈提纲(校长和行政人员) |
附录 F 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情况访谈提纲(双语教师) |
附录 G 云南省双语教学试点学校双语教学情况访谈提纲(学生) |
致谢 |
(4)“九义”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韵》编写的背景 |
(一) 整合教材中的古诗词, 符合课改的需要 |
(二) 《诗韵》的编写落实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 |
(三) 《诗韵》的编排有利于学生系统地阅读、运用古诗词 |
二、《诗韵》是多角度整合的结晶 |
(一) 《诗韵》整合教材中古诗词的概况 |
(二) 《诗韵》整合教材中古诗词的策略 |
三、《诗韵》的使用 |
(一) 内修内功, 外请专家, 提高教师古诗歌阅读兴趣 |
(二) 目标明确, 确保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
(三) 活动丰富, 激发学生学习《诗韵》的兴趣 |
四、《诗韵》的评价体系 |
五、《诗韵》教学取得的成果 |
(一) 聚焦学校课程一体化, 提升学校发展内动力 |
(二) 《诗韵》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
(三) 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
六、继续深化研究, 探索《诗韵》教学的深度 |
(5)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际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研究现状 |
2.1.1 关于我国农村小学体育现状的研究 |
2.1.2 关于农村小学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 |
2.1.3 关于农村小学学生特点的研究 |
2.1.4 关于制约农村小学体育发展因素的研究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农村 |
2.2.2 简阳市 |
2.2.3 小学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目标、《新课标》及课程目标实施情况 |
4.1.1 教学目标设置情况 |
4.1.2 《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要求 |
4.1.3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目标情况 |
4.2 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学校场地器材情况 |
4.2.1 体育教学场地情况 |
4.2.2 体育教学器材情况 |
4.3 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状况 |
4.3.1 教师的人数、性别等基本情况 |
4.3.2 教师教龄 |
4.3.3 教师近三年参加教育培训 |
4.3.4 教师月工资待遇 |
4.3.5 师资水平满足体育教学任务 |
4.3.6 教师执教态度调查 |
4.4 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状况 |
4.4.1 教材使用方面 |
4.4.2 教学内容选择方面 |
4.4.3 教学周课时安排方面 |
4.4.4 教学组织方法采用方面 |
4.4.5 教学成绩评定方面 |
4.5 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课学生学习情况 |
4.5.1 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调查 |
4.5.2 学生体育学习效果情况 |
4.6 简阳市农村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
4.6.1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态度调查 |
4.6.2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情况 |
4.6.3 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调查 |
4.6.4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调查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
5.1.2 简阳市农村小学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 |
5.1.3 简阳市农村小学教学组织方法较为落后 |
5.1.4 简阳市农村小学教学成绩评定考虑不够完善 |
5.1.5 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资金紧缺、场地器材匮乏 |
5.2 建议 |
5.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5.2.2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
5.2.3 改革体育教学方法 |
5.2.4 完善学生成绩评定机制 |
5.2.5 多渠道扩大资金投入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需要 |
1.1.2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素质教育概述 |
2.1.1 素质教育的提出 |
2.1.2 素质教育的内涵 |
2.1.3 素质教育的特征 |
2.2 GX实验教学原则概述 |
2.2.1 教学原则概述 |
2.2.2 数学教学的主要原则 |
2.2.3 GX实验的数学教学原则 |
2.3 GX实验研究述评 |
2.3.1 GX实验的经验总结性研究 |
2.3.2 GX实验的理论基础研究 |
2.3.3 GX实验的推广与迁移研究 |
2.4 GX实验的阶段划分 |
2.4.1 教学改革过程的阶段性理论 |
2.4.2 GX实验的四个阶段 第3章 GX实验对中学数学形式化的批判与重建 |
3.1 对中学数学形式化的批判 |
3.1.1 基础教育改革的社会背景 |
3.1.2 数学教学改革的传统 |
3.1.3 数学教学内容的过度形式化 |
3.1.4 数学教学过度形式化的批判 |
3.2 GX实验淡化形式的提出与初步形成 |
3.2.1 淡化数学形式的思想溯源 |
3.2.2 GX实验教学原则初步形成的主要路径 |
3.2.3 酝酿阶段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教材呈现 |
3.3 GX实验教学原则初步形成的基础 |
3.3.1 丰厚的学术背景奠定了重建的数学基础 |
3.3.2 多元化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重建的平台 |
3.3.3 多套教材的编写提供了重建的实践经验 第4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由教材到教法的渗透与融合 |
4.1 教法改革启动的影响因素 |
4.1.1 教材多样化的政策 |
4.1.2 教师参与改革的阻力 |
4.1.3 改革理念由教材到教法的发展 |
4.1.4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事件的道德诱因 |
4.2 教材与教法融合的初步试验 |
4.2.1 编写GX实验教材与启动实验 |
4.2.2 初步试验的效果 |
4.3 教材与教学融合的改革策略 |
4.3.1 关注智力、政策和精神的有机融合 |
4.3.2 构建数学教学原则表达的民族话语 |
4.3.3 切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实施与形成 |
5.1 GX实验数学教学原则的实践与澄清 |
5.1.1 教学改革核心观点的实践与澄清 |
5.1.2 形式化与非形式化之争 |
5.1.3 GX实验教学原则的确认 |
5.2 实施阶段的GX实验教学原则 |
5.2.1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形成 |
5.2.2 "积极前进,循环上升"的形成 |
5.2.3 "开门见山,适当集中"的形成 |
5.2.4 "先做后说,师生共作"的形成 |
5.3 GX实验教学原则实施与形成的对策 |
5.3.1 构建观点澄清的多元化路径 |
5.3.2 构建学导研三级互动的培训制度 |
5.3.3 构建基于教学现实的改革策略 第6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 |
6.1 实施后的追问 |
6.1.1 追问GX实验"32字诀"的内涵 |
6.1.2 追问GX实验的理论基础 |
6.1.3 追问GX实验的方法 |
6.1.4 追问GX实验的推广 |
6.2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发展 |
6.2.1 GX实验数学观的分析 |
6.2.2 GX实验教学观的构建 |
6.2.3 GX实验学习观的发展 |
6.2.4 GX实验教材意涵的挖掘 |
6.2.5 GX实验教学原则的整体认识 |
6.3 GX实验教学原则提升与完善的路向 |
6.3.1 演绎与归纳的双向理论构建 |
6.3.2 科学精神的改革导引 |
6.3.3 学术传播推动改革的发展 第7章 GX实验研究的方法考量 |
7.1 基于数学教育研究范式的审视 |
7.1.1 数学教育研究概述 |
7.1.2 数学教育研究的范式 |
7.1.3 GX实验的研究范式 |
7.2 基于教学实验方法的审视 |
7.2.1 教学实验的内涵与特征 |
7.2.2 GX实验的实验设计 |
7.2.3 GX实验的实施程序 |
7.2.4 GX实验的实验评价 |
7.3 实验方法的现实反思 第8章 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启示与反思 |
8.1 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启示 |
8.1.1 认识数学形式化谱系,构建学校数学的知识体系 |
8.1.2 切实物化理念,构建易于师生操作的一体化课程资源 |
8.1.3 高效课堂释放课外,突破减负提质的现实困境 |
8.1.4 加强教师培训的"数学化",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 |
8.1.5 协调利益与力量,构建和谐改革共同体 |
8.1.6 遵循实践的理性,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稳步发展 |
8.2 对GX实验教学原则研究的反思 |
8.2.1 GX实验教学原则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
8.2.2 GX实验教学原则的实证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
附录一:1993-2008年以GX实验为主题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GX实验的博硕学位论文统计表 |
附录三:陈重穆先生关于GX实验的部分报告、信件、手稿 |
附录四:宋乃庆教授组织教材编写活动的文件 |
附录五:GX实验学校的实验计划 |
附录六:沙坪坝区实验学校考试通知、考试成绩与教师概况统计表 |
附录七:GX实验教师的调查问卷 |
附录八:GX实验教研员的访谈提纲 后记 |
(7)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及纠正 ——基于西双版纳勐遮镇的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问题的提出 |
(三) 概念界定 |
(四) 研究综述 |
(五)研究意义 |
(六) 研究方法及内容 |
一、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应然状态 |
(一)勐遮镇地理经济文化介绍 |
(二)勐遮镇学校教育状况 |
(三)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应然状态的确立 |
二、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之实然状态 |
(一) 民族基础教育中“人”的缺席 |
(二) 民族基础教育文化功能的缺失 |
三、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偏差的归因分析 |
(一) 历史因素 |
(二) 学校方面的因素 |
(三) 社会方面的因素 |
四、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应然状态的回归 |
(一) 开发多元文化课程,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
(二) 培养多元文化民族教师,提高其多元文化素养 |
(三) 以双语教学推进民族文化交融 |
(四) 扩大民族文化传承的主体 |
(五) 重视民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广西小学英语教学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
1.方案设计的性质: |
2.调查手段: |
3.调查对象: |
4.调查内容: |
三、统计结果以及数据分析 |
1.师资情况。 |
2.学生情况。 |
3.教学过程分析。 |
4.教材使用反馈情况。 |
5.访谈要点。 |
四、结论与建议 |
1.师资问题。 |
2.学生状况。 |
3.教材问题。 |
4.建议。 |
四、结合“九义”教材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初中生生命教育的研究 ——基于南江县五所中学的调研[D]. 吴霞.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2]情境化拼音教学研究[D]. 杨怡.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3]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教学现状研究 ——基于32所双语教学试点学校的调查[D]. 杨跃琼.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4]“九义”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整合研究[J]. 付海. 教育科学论坛, 2017(29)
- [5]简阳市农村小学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D]. 曾燕. 成都体育学院, 2017(01)
- [6]GX实验教学原则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 徐建星. 西南大学, 2011(06)
- [7]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及纠正 ——基于西双版纳勐遮镇的实地调查[D]. 聂吉凤. 西南大学, 2011(09)
- [8]怎样处理好中学语文新教材[J]. 吴章贵.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04)
- [9]教育科研为先导,素质教育育英才——蜀城中学开展教育科研实验概况[J]. 邱德辉,王景春.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1(10)
- [10]广西小学英语教学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陆巧玲. 广西社会科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