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雀及乌骨鸡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李天芝[1](2020)在《警惕鸡白冠病的发生与流行》文中研究说明鸡白冠病又称鸡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住白细胞原虫引起的一种鸡冠发白、下痢、咳血、内脏和肌肉组织广泛出血和白色裂殖体小结节为主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1]。1909年越南首先报道该病[2],随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均有相关报道,我国1964年在福建省最先爆发该病,随后广东、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均有报道。住白细胞原虫有多个不同品
于新友,李天芝[2](2020)在《警惕鸡白冠病的发生与流行》文中研究表明鸡白冠病是由卡氏住白细胞虫引起的一种鸡冠发白、下痢、咳血、内脏和肌肉组织广泛出血和白色裂殖体小结节为主的寄生性原虫病。各品种和日龄鸡均可感染发病,雏鸡死亡率高,蛋鸡表现为产蛋下降,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鸡白冠病主要通过库蠓和蚋等吸血昆虫传播,高温高湿夏秋季节为疾病高发期。本文对鸡白冠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控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余琼,何忠平,蔡前茂,李富育[3](2013)在《利用中草药防治鸡住白细胞虫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发展有机食品生产中,位于大巴山南麓的四川省通江县,十分重视开发巴山土鸡产品。为控制鸡住白细胞虫病的传播,我们从2006年开始利用本地中草药对其进行了防治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将情况报告于后。一、发病情况及病原诊断巴山土鸡主要有旧院黑鸡、红毛乌皮鸡、山地梅花鸡三个品种,原产于川陕两省接壤的秦巴地区,我们于1957-1971年、1984-1990年两次进行畜禽寄生虫调查均未发现鸡的住白细胞虫。1995年以来,养
赵立军,张涛,乌仁高娃[4](2009)在《禽病临床症状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多数禽病均有其一定的病理变化,并表现为某些临床症状。主要从禽的营养状况、精神状态、运动行为、神经症状、声音,以及羽毛、头颈部、鸡冠、肉髯、喙、眼睛等部位病理变化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禽病的相关临床症状,以期为禽病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丘丽玲,翁亚彪,朱兴全[5](2008)在《我国家禽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文中指出寄生虫病对家禽业的影响日益得到重视。目前我国主要的家禽寄生虫有哪些,它们的流行情况如何,对家禽的危害程度怎样,文章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为寄生虫病的防制提供借鉴。
奉佳[6](2008)在《鸡沙氏住白细胞虫体染色技术的优化》文中提出目的鸡沙氏住白细胞虫病是由疟原虫科、住白细胞虫属的住白细胞虫体寄生于鸡的血液细胞和内脏器官的组织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它对蛋鸡和育成鸡存在危害,影响生长发育及产蛋性能;对雏鸡的危害也十分严重,发病率高,能引起大批鸡只死亡,给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同时,我国住白细胞虫体的科学研究又以卡氏住白细胞虫病为主,沙氏住白细胞虫病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湖南省鸡沙氏住白细胞虫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血液生化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对不同动物模型感染性进行了初步构建,以期为沙氏住白细胞虫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在鸡沙氏住白细胞虫配子体染色方面,采用12种不同染色方法:革兰氏染色法、美蓝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瑞特氏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复红染色法、阿伯特染色法、瑞—姬混合染色法、立克次氏体染色法、梅古氏染色法、梅—姬染色法、伊红—亚甲基兰染色法对鸡沙氏住白细胞虫配子体染色,并比较染色结果。2.在流行病学调查方面,通过血液涂片染色对湘西自治州鸡沙氏住白细胞虫感染情况,与鸡品种、年龄、饲养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传播媒介-蚋采用昆虫网进行捕捉、辨种,进行初步研究。3.在不同动物模型探讨方面,采集患病鸡只血液按照不同感染方式(腹腔接种、静脉接种、皮下接种、混合接种)接种雏鸡、雏鸭,观察鸡沙氏住白细胞虫首现期、高峰期、消退起情况,高峰期配子体数目及雌雄配子体比例,配子体在外周血液中昼夜变化。4.在动物感染后生化指标的测定方面,对雏鸡、雏鸭进行每周体重测量,外周血液学指标测定:感染后70天血清生化指标测定、脏器重量的测量、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1.瑞—姬混合染色法、梅—姬染色法、伊红—亚甲基兰染色法效果最好;其次为革兰氏染色法、美蓝染色法、瑞特氏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梅古氏染色法、立克次氏体染色法等染色方法;抗酸染色法、复红染色法、阿伯特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差。美蓝染色法由于其染色时间短、操作简单、层次对比明显、结构完整性好,虽然高倍镜下清晰度不高,但低倍镜下检出率高。瑞—姬混合染色法、梅—姬染色法、伊红—亚甲基兰染色法为复染色法,虽然染色时间长,但层次对比明显、结构最完整、最清晰。2.湘西自治州共检查365羽鸡,总感染率为26.5%(0.5%-85.7%),平均白细胞染虫率为3.0%-10.3%,其中以湘西吉首市的感染率最高。本次检查中,长沙黄鸡的感染率(37.5%)高于本地鸡(31.3%);不同年龄段的鸡,以中鸡的感染率最高,为42.9%;放养鸡感染率(27.9%)高于舍饲鸡(22.5%);雄性配子体大小为11.0um×17.4um,雌性配子体大小为11.6um×18.3um。传播媒介—蚋的调查中,采集后宽绳蚋17只,感染率为23.5%。3.雏鸡在接种病鸡后,最早由混合饲养的方法中于36天检测出鸡沙氏住白细胞虫配子体,随后静脉接种(40天)、腹腔接种(43天)和皮下接种(44天)的方法,都在血涂片中检测出了鸡沙氏住白细胞虫配子体,这说明鸡沙氏住白细胞虫雏鸡动物模型初步建成。而雏鸭在接种70天的过程中,没有在血涂片中检测出沙氏住白细胞虫的配子体,说明鸡沙氏住白细胞虫雏鸭模型没有建成。沙氏住白细胞虫的最早首现期为第36天,高峰期为第49天,消退期为第60天。高峰期中,雌雄配子体的比例86:65。同时沙氏住白虫具有日多夜少的生物学特征。4.各实验组体重增长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性差异(P>0.05),说明各组在本实验条件下对雏鸡、雏鸭的生长无明显影响。各组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性差异(P>0.05),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也均无显着影响,说明各组在本试验条件下对雏鸡、雏鸭的血液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在接种第70天后,与对照组相比各组胸腺、脾脏、法氏囊等脏器系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均未见异常。结论1.瑞—姬混合染色法、梅—姬染色法、伊红—亚甲基兰染色法在鸡沙氏住白细胞虫血液涂片的染色效果最好;美蓝染色法适应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伊红—亚甲基兰染色法可以代替瑞特氏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瑞—姬混合染色法在基层推广。2.湘西地区普遍存在着鸡沙氏住白细胞虫的流行,所查5个县市中4个县市有沙氏住白细胞虫分布,感染率为0.5%-85.7%。湘西自治州中吉首塘坝村由于地处水库,自然环境适宜传播媒介—蚋的生长,感染率最高(85.7%)。同时,鸡沙氏住白细胞虫对不同鸡只品种、年龄易感性不同,本次调查的结果中品种以长沙黄鸡、年龄以中鸡最为易感。这与林宇光(1979)结论中童鸡感染率最高(75.45%)不同,可能与调查地点、季节有关。调查中放养鸡与文献资料中一致,感染率要高于舍饲鸡只。配子体大小与刘毅(2002)调查结果一致。蚋的采集说明后宽绳蚋确为沙氏住白细胞虫的传播媒介。3.雏鸡动物模型建立成功。感染后虫体首现期最早为第36天,消退期最晚为第70天,高峰期雌雄配子体为86:65,与文献资料鸡感染后8.5天出现虫体高峰期,雌雄配子体为260:240不同,可能由于感染方式的不同以及接种鸡只品种而有所差别。配子体在外周血液中的昼夜变化存在白天多、夜间少的周期性与Noblet(1976)报道火鸡斯密氏住白虫配子体相同。4.生化指标的测定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着影响,说明各组在本试验条件下对雏鸡、雏鸭的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
奉佳,贺宋文,李海辉,李芬,刘伟,刘毅[7](2008)在《12种方法对鸡沙氏住白细胞虫血液涂片的染色效果》文中认为目的为了筛选出比较理想的鸡沙氏住白细胞虫血液涂片染色方法。方法分别采用12种染色方法对鸡沙氏住白细胞虫血液涂片进行染色,根据染色时间长短、层次对比、结构完整性、结构清晰度、分辨难易来判定染色方法的优缺点。结果瑞-姬混合染色法、梅-姬染色法、伊红-亚甲基兰染色法效果最好;其次为革兰氏染色法、美蓝染色法、瑞特氏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梅古氏染色法、立克次氏体染色法等染色方法;抗酸染色法、复红染色法、阿伯特染色法染色效果较差。美蓝染色法由于其染色时间短、操作简单、层次对比明显、结构完整性好,虽然高倍镜下清晰度不高,但低倍镜下检出率高。瑞-姬混合染色法、梅-姬染色法、伊红-亚甲基兰染色法为复染色法,虽然染色时间长,但层次对比明显、结构最完整、最清晰。结论瑞-姬混合染色法、梅-姬染色法、伊红-亚甲基兰染色法在鸡沙氏住白细胞虫血液涂片的染色效果最好;美蓝染色法适应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伊红-亚甲基兰染色法可以代替瑞特氏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瑞-姬混合染色法在基层推广。
李进萍,纪新华,戚风霞[8](2000)在《孔雀及乌骨鸡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认为
李国清,薛红,林辉环,谢明权,张健非,吴惠贤[9](2002)在《卡氏住白细胞虫配子体的浓集和纯化》文中认为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和生理盐水为介质 ,分别按不同比例配制成 3种不同密度 (1.0 6 0g/ml、1.0 70g/ml、1.0 73/ml)的分离液 ,并通过无菌采集患卡氏住白细胞虫病的病鸡血液获得了卡氏住白细胞虫的配子体。采用单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多密度梯度离心法对该配子体进行了浓集和纯化。进行最佳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的筛选结果显示 ,15 0 0r/min离心 2 5分钟分离效果最佳 ;经多密度法离心后可同时获得浓集和纯化的配子体 ;经单密度法离心后 ,只能得到浓集的配子体 ;对浓集的虫体进一步纯化 ,结果显示纯化率可达 95 %以上。通过密度梯度离心的结果判定 ,配子体的密度介于 1.0 70~ 1.0 73g/ml之间。实验结果表明若需要大量分离纯化配子体 ,应以单密度法分二步进行为佳 ;若只需少量纯化的虫体 ,则可用多密度法一步来完成
殷中琼,汪开毓[10](2001)在《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在我国许多省市呈大规模爆发 ,引起鸡只大批死亡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方法、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二、孔雀及乌骨鸡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孔雀及乌骨鸡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警惕鸡白冠病的发生与流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症状 |
4 病理变化 |
5 诊断 |
6 防控措施 |
(2)警惕鸡白冠病的发生与流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症状 |
4 病理变化 |
5 诊断 |
6 防控措施 |
(3)利用中草药防治鸡住白细胞虫病(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病情况及病原诊断 |
二、防治研究及应用效果 |
三、分析、讨论和建议 |
(4)禽病临床症状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状况 |
2 精神状态 |
2.1 精神委靡, 食欲废绝, 反应迟钝, 缩颈垂翅, 离群独居, 闭目呆立或卧伏, 尾羽下垂, 体温高 |
2.2 精神差, 食欲不振, 体温正常或偏高 |
2.3 精神极度委顿、体温下降、缩颈闭目、蹲卧伏地、不愿站立 |
3 运动行为 |
3.1 行走摇晃, 步态不稳 |
3.2 两肢行走无力, 行走间常呈蹲伏姿势 |
3.3 运步摇晃, 呈不同程度的“O”型或“X”型外观或运动失调倒向一侧 |
3.4 两肢交叉行走或运动失调, 跗关节着地 |
3.5 两肢不能站立, 仰头蹲伏呈观星姿势 |
3.6 两肢麻痹或趾爪蜷缩、瘫痪、不能站立 |
3.7 一肢前伸, 一肢后伸, 呈劈叉姿势 |
3.8 企鹅样立起或行走 |
4 呼吸动作 |
4.1 气喘、咳嗽、呼吸困难 |
4.2 气喘、咳嗽、出现气管啰音 |
4.3 气喘、张口呼吸、吸气困难 |
5 神经症状 |
5.1 头颈弯曲、共济失调 |
5.2 头颈向后屈曲、角弓反张 |
5.3 头颈震颤、共济失调 |
5.4 头颈麻痹、昏迷瘫痪 |
5.5 伸颈麻痹、共济失调 |
6 声音 |
6.1 叫声嘶哑 |
6.2 叫声停止、张口无音 |
7 羽毛 |
7.1 羽毛蓬松、污秽、无光泽 |
7.2 羽毛稀少或脱色 |
7.3 羽毛松乱或脱落 |
7.4 羽毛蓬松、竖立 |
7.5 羽毛松乱、容易拔落 |
7.6 羽毛变脆、断裂或脱落 |
8 头颈部 |
8.1 头部肿大 |
8.2 头部皮下胶胨样水肿 |
8.3 颌下水肿 |
8.4 头颈部肿大 |
8.5 头颈部皮下气肿 |
9 鸡冠、肉髯 |
9.1 鸡冠、肉髯呈深紫色、触之高热 |
9.2 鸡冠、肉髯呈紫黑色、温度降低 |
9.3 鸡冠、肉髯色泽苍白 |
9.4 鸡冠、肉髯有棕色或黑褐色结痂 |
9.5 鸡冠、肉髯有黄白色鳞片状结痂 |
9.6 肉髯水肿、肥厚 |
9.7 鸡冠、肉髯发育不良 |
1 0 喙 |
1 0.1 喙色泽淡 |
1 0.2 喙尖色泽发紫 |
1 0.3 喙变形上翘 |
1 0.4 喙变软、易扭曲 |
1 1 眼睛 |
1 1.1 眼睑肿胀、流泪 |
1 1.2 眼睑肿胀、瞬膜下形成球状干酪样物质 |
1 1.3 眶下窦肿胀, 内有黏液性分泌物或干酪样物质 |
1 1.4 眼结膜充血、潮红 |
1 1.5 眼结膜充血或眼内出血 |
1 1.6 眼结膜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
1 1.7 眼结膜有出血斑点 |
1 1.8 眼结膜苍白 |
1 1.9 眼球下陷 |
1 1.1 0 角膜混浊、流泪 |
1 1.1 1 角膜混浊、形成溃疡 |
1 1.1 2 瞳孔缩小、变形、虹膜褪色 |
1 1.1 3 瞳孔散大 |
1 1.1 4 瞳孔反射消失、晶状体混浊 |
1 2 鼻腔 |
1 2.1 鼻腔有黏液性或浆液性分泌物 |
1 2.2 鼻腔内有牛奶样或豆腐渣样物质 |
1 3 口腔 |
1 3.1 口腔温度增高、干燥 |
1 3.2 口腔温度过低 |
1 3.3 口腔黏液及唾液分泌增多 |
1 3.4 口腔流涎 |
1 3.5 口腔流出水样混浊液体 |
1 3.6 口腔流血或口角流血 |
1 3.7 口腔内有刺鼻气味 |
1 3.8 口腔黏膜有黄白色隆起的小结节 |
1 3.9 口腔黏膜形成黄白色干酪样假膜或溃疡 |
1 3.1 0 口腔上腭内有淡黄色干酪样物质 |
1 3.1 1 口腔外部嘴角形成黄白色假膜 |
1 4 嗉囊 |
1 4.1 嗉囊积液、有波动感 |
1 4.2 嗉囊呈捏粉状、消化不良 |
1 4.3 嗉囊内容物少 |
1 4.4 嗉囊坚硬、缺乏弹性 |
1 4.5 嗉囊过度膨大或下垂 |
1 4.6 嗉囊空虚 |
1 5 腹围 |
1 5.1 腹围增大 |
1 5.2 腹围缩小 |
16 关节 |
16.1 关节肿胀、有热痛感, 关节囊内化脓或有炎性渗出物 |
16.2 胫跖关节肿大、畸形, 长骨粗短、质地坚硬 |
16.3 跖趾关节和趾间关节肿大 (非炎性) |
16.4 关节肿大、触之硬实, 关节腔内有多量黏稠的尿酸盐沉积物 |
17 脚爪或脚蹼 |
17.1 脚爪或脚蹼皮肤干燥 |
17.2 脚爪或脚蹼皮肤发紫或者有出血点 |
17.3 脚爪或脚蹼趾爪蜷曲、麻痹 |
17.4 脚下部及脚趾皮肤结痂干裂或脱落 |
17.5 脚蹼变形结痂 |
17.6 脚足部及脚趾部皮肤鳞片上有灰白色结痂 |
17.7 脚掌枕部及趾枕部组织增生或肿胀、化脓 |
17.8 趾骨软、易折 |
18 肛门和泄殖腔 |
18.1 肛门周围有炎症、坏死和结痂病灶 |
18.2 肛门肿胀、周围覆盖有多量黏液状的蛋白分泌物 |
18.3 肛门周围有稀粪沾污 |
18.4 肛门突出或外翻, 黏膜充血, 肿胀变色 |
18.5 泄殖腔黏膜充血或有出血点 |
18.6 泄殖腔黏膜出血, 有假膜结痂或形成溃疡 |
18.7 泄殖腔黏膜充血、肿胀、发红或发紫并且肛门周围组织溃烂脱落 |
19 粪便 |
19.1 粪便稀 |
19.2 粪便稀, 混有黏稠、半透明的蛋白或蛋黄 |
19.3 粪便稀、呈灰白色, 并混有白色米粒样物质 (绦虫节片) |
19.4 粪便稀并混有暗红或紫色血黏液 |
19.5 粪便呈血水样 |
19.6 粪便稀、呈青绿色或黄绿色 |
19.7 粪便稀、呈淡黄色 |
19.8 粪便软、排出量多、周围带水 |
19.9 粪便稀、多为黏液状, 并混有小气泡 |
19.10 粪便呈乳白色奶油状 |
19.11 粪便稀、呈水样白色 |
20 禽蛋 |
20.1 薄壳蛋 |
20.2 软壳蛋 |
20.3 血壳蛋 |
20.4 裂纹蛋 (蛋壳骨质层表面可见明显裂缝) |
20.5 沙皮蛋 (子宫内分泌物的钙质未得到酸化而以颗粒状沉积于蛋表面) |
20.6 皱纹蛋 (即蛋壳有皱褶) |
20.7 血斑蛋 |
20.8 肉斑蛋 |
20.9 小黄蛋 (即蛋黄体较正常蛋黄小) |
20.10 无黄蛋 |
20.11 粉皮蛋 (即蛋壳颜色变淡或呈苍白色) |
20.12 无壳蛋 |
20.13 双黄蛋 |
20.14 双壳蛋 (即具有两层蛋壳的蛋) |
(5)我国家禽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现状及危害 |
1.1 蠕虫病 |
1.1.1 吸虫病 |
1.1.2 绦虫病 |
1.1.3 线虫病 |
1.2 原虫病 |
1.2.1 球虫病 |
1.2.2 住白细胞虫病 |
1.2.3 组织滴虫病 |
1.3 外寄生虫病 |
1.3.1 新勋恙螨病 |
1.3.2 鸡刺皮螨病 |
1.3.3 禽虱病 |
2 防控对策 |
2.1 防控原则 |
2.2 基本措施 |
2.2.1 创造条件, 提高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
2.2.2 建立场内兽医卫生制度 |
2.2.3 加强饲养管理 |
2.2.4 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
(6)鸡沙氏住白细胞虫体染色技术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鸡沙氏住白细胞虫病研究概况 |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鸡沙氏住白细胞虫成熟配子体染色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湘西地区沙氏住白细胞虫流行病学调查与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鸡沙氏住白细胞虫不同动物模型的初步探讨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感染鸡沙氏住白细胞虫后血液生化指标的测定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下一步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12种方法对鸡沙氏住白细胞虫血液涂片的染色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沙氏住白细胞虫病鸡 |
1.2.1 血液涂片 |
1.2 方法 |
1.2.1 阳性鸡选择 |
1.2.2 染色方法 |
1.2.3 染色效果评价标准 |
1.2.3.1 染色时间长短 |
1.2.3.2 层次对比 |
1.2.3.3 结构完整性 |
1.2.3.4 结构清晰度 |
1.2.3.5 分辨难易 |
2 结果 |
2.1 染色结果观察 |
2.1.1 革兰氏染色法 |
2.1.2 美蓝染色法 |
2.1.3 抗酸染色法 |
2.1.4 瑞特氏染色法 |
2.1.5 姬姆萨染色法 |
2.1.6 复红染色法 |
2.1.7 阿伯特染色法 |
2.1.8 瑞-姬混合染色法 |
2.1.9 立克次氏体染色法 |
2.1.10 梅古氏染色法 |
2.1.11 梅-姬染色法 |
2.1.12 伊红-亚甲基兰染色法 |
2.2 染色结果比较 |
3 讨论 |
(9)卡氏住白细胞虫配子体的浓集和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分离液的制备 |
1.2 配子体样本的收集和处理 |
1.3 虫体的浓集、纯化 |
1.3.1 多密度分离法: |
1.3.2 单密度分离法: |
1.3.3 配子体的纯化: |
1.4 计数统计方法 |
2 结 果 |
2.1 最佳离心时间和离心速度 |
2.2 多密度一步法浓集、纯化结果 |
2.3 单密度法浓集效果 |
2.4 浓集后配子体进一步纯化的结果 |
3 讨 论 |
(10)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4 诊断方法 |
5 防治 |
5.1 灭蠓 |
5.2 抗病育种 |
5.3 免疫防治 |
5.4 药物防治 |
四、孔雀及乌骨鸡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警惕鸡白冠病的发生与流行[J]. 李天芝. 家禽科学, 2020(07)
- [2]警惕鸡白冠病的发生与流行[J]. 于新友,李天芝.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20(05)
- [3]利用中草药防治鸡住白细胞虫病[J]. 余琼,何忠平,蔡前茂,李富育. 兽医导刊, 2013(01)
- [4]禽病临床症状的观察[J]. 赵立军,张涛,乌仁高娃.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Z2)
- [5]我国家禽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J]. 丘丽玲,翁亚彪,朱兴全. 中国家禽, 2008(12)
- [6]鸡沙氏住白细胞虫体染色技术的优化[D]. 奉佳.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7]12种方法对鸡沙氏住白细胞虫血液涂片的染色效果[J]. 奉佳,贺宋文,李海辉,李芬,刘伟,刘毅.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8(03)
- [8]孔雀及乌骨鸡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 李进萍,纪新华,戚风霞. 中国家禽, 2000(01)
- [9]卡氏住白细胞虫配子体的浓集和纯化[J]. 李国清,薛红,林辉环,谢明权,张健非,吴惠贤.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02(05)
- [10]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病的研究进展[J]. 殷中琼,汪开毓.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学报,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