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强者我行

沙龙:强者我行

一、沙龙:强势下一意孤行(论文文献综述)

薛祯[1](2021)在《美国与耶路撒冷问题(1947-2018)》文中研究表明

姜文莉[2](2021)在《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碰撞 ——威廉·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创作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江健三郎(Oe Kenzaburo)一直以追求与世界文学同步的“先锋派作家”的姿态存在于日本文学界。他扎根于东亚版图边缘的家乡,在作品中融合了西方的异质文化,逐渐形成了表现人类普遍性主题的独特文体。曾翻译包括大江获诺奖的《个人的体验》等多部作品的美国译者约翰·纳森(John Nathan)称其为“日本最后一位伟大的现代主义作家”。大江健三郎的许多作品在创作主题和叙事技巧方面等方面都受到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与西方现代主义作家、诗人,如福克纳、叶芝、R.S.托马斯、艾略特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作品也反映出现代人的孤独、异化、彷徨与痛苦,关注现代人尤其是日本战后青年一代心灵普遍存在的问题,具有现代意识。而美国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家福克纳一直是包括大江健三郎、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等小说家学习的榜样。大江健三郎曾坦言自己的创作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而且他走向创作高峰的契机之一正是从1966年春开始为创作长篇小说而系统阅读福克纳的作品。本论文为大江文学研究提供了以福克纳文学为比较对象的参照系。以文本细读、平行研究为主的方法,以跨文化的视角,对这两位既不同时代,也不同地域,分属于东西方不同文化圈的诺奖作家的作品群进行全景式的比较研究,探究他们在创作思想渊源与历程、创作主题、叙事技巧与文体特征等方面的契合与差异,从而更深入地挖掘和分辨大江文学创作中所包含的西方文学元素,进一步解析大江创作与西方现代文学的互文关系,以期在动态视野之中考察其文学文本的构建过程。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福克纳和大江健三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较为详实的梳理,特别加强了对日本的大江研究、美国的大江研究、中国的大江研究现状的综述,分析并探寻现有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以及与本选题相关的尚待开拓的研究空间。论文正文由四章组成,分别从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的创作思想渊源与创作历程、创作主题、现代主义叙事策略、互文性文体特征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第一章以传记研究的方式梳理和比较了福克纳和大江健三郎创作的思想渊源与创作历程。阅读两位作家的传记与作品群不难发现,他们创作的思想渊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怀乡情节浓重的乡土作家。福克纳基于家乡密西西比北部地区的风土人情与地理环境,构筑了其15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地——位于美国南方的“约克纳帕塔法郡”和它的县城杰弗森镇。而大江健三郎则在作品中回归故乡日本四国的森林峡谷村庄,将故乡作为灵魂的救赎、回归与再生之所。在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源自怀乡想象的文学创作中,除了汲取地域文化、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透射出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表达了他们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对异域的感受和跨文化体验,体现出两位诺奖作家超越地域、超越国家、超越种族的恢弘视野。两位作家都将个人的地域性、历史性的独特创作资源与异域的个人生命体验及对国家乃至人类的时代困境的体察相融合,创作出洞察人性、救赎人类心灵的经典作品。第二章通过比较这两位作家创作中所共通的的三个现代性主题——身份主题、女性创伤主题与反战主题,探寻他们各自作品中揭示人性的善恶本质与自我灵魂救赎的途径。大江健三郎创作中的救赎思想和女性人物塑造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福克纳文学的影响,这成为二者可比性的基石。而福克纳和大江健三郎都是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作家,在他们殊途同归的主题书写中,无不透射出人类所共有的矛盾、痛苦、焦虑与挣扎等复杂情感倾向,构建出心灵异化的现代人的内心冲突与精神图景。第三章探讨大江健三郎的现代主义想象力的源泉,以及与他所喜爱并系统阅读过的福克纳作品中所共有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叙事策略与叙事时间的多样化运用。福克纳和大江既是各自民族地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又是现代主义创作技法的实验家,形成了与本民族文学传统风格迥异的独特文体,以他们的现代主义文学想象力,为读者呈现出战后东方和西方不同的政治、社会、文化图景,并且从中折射出人类共通的情感倾向与心理特征,体现出时代特征鲜明的人物的“非理性意识”。本论文通过比较他们所采用的“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叙事手法的共性与差异,挖掘出其中的道德伦理意义。随着两位作家对作品中主人公意识与心理描摹的多样化与不断深入,他们对叙事时间的运用也体现出了非凡的现代主义想象力。通过“闪回”来追述挥之不去的家族与历史记忆,并凸显出时代特征;通过“时光交错”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使作品产生“时空变异”,并成为关于“记忆”和“启示”的经典之作。第四章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比较了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互文性创作的契合与差异。他们的互文性创作既有对自我作品的指涉,也有对他者文学经典的记忆。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在自我指涉的互文性创作中,都通过家宅空间意象的构建、蛛网式作品群内人物的穿梭与再现,以及对前文本的利用与改写,使作品的精神内涵与文学传统得以传承。另一方面,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都在与他者的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获得灵感,创作出力图救赎人类灵魂的作品:在与宗教文学经典《圣经》的互文中,折射出他们对人类的拯救意识;在与詹姆斯·弗雷泽《金枝》的互文中,凸显出他们各自文化语境下不同的社会与政治意蕴;在与西方现代诗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透射他们各自的文学记忆与时代精神。两位诺奖作家的作品有着共通的精神内核,宣扬人性中正直与善良的本质,关注人内心的冲突,呼吁全人类的爱与良知,倡导人类拥有同情、牺牲与忍耐的灵魂,承担起道义和责任,寻找人类美好而安宁的精神家园。这也是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作品中共通的、最为突出的精神财富。

崔晓纯[3](2021)在《当代中国民营美术馆的自主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民营美术馆作为文化空间的载体,以艺术作品、设计思维、展览理念等为原动力,是集艺术作品、设计理念、服务和消费为一体的,推动文化发展与明确文化形象的重要平台。1995年,随着重庆华人当代美术馆的成立,我国民营美术馆的建设正式拉开序幕。但总的来说,在这20余年间,中国的民营美术馆事业不仅经受住了大风大浪的考验,还在发展的过程中百花齐放。1996年马未都先生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而真正形成中国民营美术馆第一波浪潮的是1997年在广西桂林愚自兴办的桂林愚自雕塑园,由台湾商人曹日章创办。自此之后,我国民营美术馆的创办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先后出现了于1998年创办的沈阳东宇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成都上河美术馆,以及1999年创办的具有半官方、半民营色彩的成都现代艺术馆等。从1995年至今,我国兴建民营美术馆的热潮依然在持续,并获得了阶段性的成绩,截至2019年底,我国民营美术馆的总数约为864家。民营美术馆逐渐成为了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补充了国营美术馆在某些艺术领域的空白,并为我国艺术的学术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民营“美术馆”现象已经切切实实成为了一股来势凶猛的新浪潮,对固有的艺术体制与格局展开了冲击改造。本文将以对民营美术馆的发展状况分析为切入点,通过对今日美术馆、木木美术馆等民营美术馆的战略规划、产业布局、运营模式、政府角色、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分析,探讨影响民营美术馆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和如何在坚持文化、艺术理想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从而得到更多的支持,实现美术馆的良性运转。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营美术馆的自主品牌建设便成为建设当代民营美术馆值得探讨的问题。当代民营美术馆品牌建设的价值在于,通过对美术馆与各利益相关者间关系的价值性管理,例如捐赠者的支持、与同类竞争者的异质化和与政府的有效互动等,影响美术馆对各相关资源包括人力、金融和政策在数量和质量层面的获取,品牌能够使美术馆借助与其组织精神一致的信息与所有受众者进行有效对话。因此,一个鲜明的美术馆品牌往往能够使利益相关者对美术馆身份有更为清晰的识别,重新定位与美术馆间的关系,产生对服务和产品的支持认可,并有助于美术馆使命的实现。本文以多家民营美术馆在管理的各方面(展览、馆藏、公教活动、观众建设、企业合作、筹款渠道)为现实案例作为分析对象,结合生命周期分析法的理论架构,进行批判性地分析,探索当代中国民营美术馆自主品牌建设的可行性途径。但我国现阶段对民营美术馆的自主品牌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做大量田野调查获取一手资料。在论文撰写过程也会中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生命周期论等跨学科内容。

董柏林[4](2021)在《组织与使命:民国大学学生自治会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士强[5](2021)在《疫情时期诗歌的“常”与“变”——2020年诗歌散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冠疫情成为2020年诗歌绕不过去的背景。在这期间,诗歌按下暂停键、慢进键,诗歌不复往年之"热闹",其内容、基调、传播方式等均有一些变化。疫情期间的诗歌更具反思精神和独立品格,直观和回返诗歌之"常",它需要更多朝向永恒、面对更具普遍性的人类处境。

刘文瀚[6](2020)在《果尔达·梅厄的外交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果尔达·梅厄是以色列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之一,有“以色列的助产士”、“中东铁娘子”之称,以色列开国总理本·古里安评价其为“内阁中唯一的男人”。她历任犹太代办处政治部主任、以色列驻苏联首任公使、劳工部长、外交部长、工党总书记、以色列总理等要职,为以色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多年的从政经历促使她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外交思想,这一思想对当时以色列的对外政策和中东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这一外交思想的研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现实意义。果尔达·梅厄的外交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一方面,以色列自建国以来持续和周边阿拉伯国家进行军事对抗,冲突不断;另一方面,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苏展开对中东的争夺,频繁插手中东事务,造成了中东局势更加动荡。再加之复杂的国内政治环境并结合其本人多年从政经验,使她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交思想体系。在出任外交部长之初,她提出了通过技术援助非洲实现外交“突围”的理念,而后在其政治生涯中后期,特别是总理任内又提出了在大国外交中彻底倒向美国和在巴以冲突上“寸土不让”的思想,从而构成了其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外交思想指导了以色列建立与新兴非洲国家的外交关系,深化发展美以特殊关系以及1967年到1973年期间的对阿政策,尤其是消耗战和赎罪日战争中的外交活动等诸多实践,并在这些实践中得以不断完善。毫无疑问,果尔达·梅厄是一位独具魅力的女性政治家,在西方世界中一直享有较高声誉。她的外交思想和对外政策强硬有力地保障了国家安全,为以色列赢得了美国的长期支持和一定的国际声誉,使以色列在阿以冲突中占据了战略主动权。虽然从现有资料来看,她本人是渴望阿以和解的,并在政治生涯早期做出过现实努力,但是当时以色列严峻的安全形势和不断激化的阿以矛盾促使她的对阿立场和外交政策逐渐强硬,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阿以和解的进程。

彭子君[7](2020)在《追续权入法的质疑》文中指出追续权自1920年于法国诞生距今已有百年历史。2012年,我国将追续权作为一项新的权利内容加入到《着作权法》修订草案当中,由此引发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激烈讨论。学术界的讨论集中在追续权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规定,而产业界则聚焦于我国是否具备引入追续权的社会环境。本文拟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追续权的源头出发,厘清有关追续权的理论,明确追续权在域外的实施效果,结合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环境对我国引入追续权的必要性提出质疑。追续权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拥有深刻的经济政策和文化背景,如今社会现实已与100年前的法国有巨大差异,追续权的引入必须结合我国的现实背景加以考虑。首先,分析追续权的理论基础。以利益平衡理论衡量追续权入法的必要性,发现追续权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艺术家与艺术商的利益平衡,但却容易造成艺术家群体内部及外部的利益失衡;追续权与非常损失规则没有可比性,也并不符合科斯定理的理论主张,不能促进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较好实现;追续权与权利穷竭原则相冲突,间接影响艺术品的流通销售。其次,分析世界主要国家的实施效果,发现确有证据表明引入追续权的消极影响,表现为扩大成功艺术家与普通艺术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打击艺术家整体的创作热情以及流失艺术市场交易的风险。最后,通过研究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和各个交易主体的需要及意愿,证实我国艺术市场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两级市场都存在突出问题,并不是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状态,而且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画廊都没有对追续权有充分的理解,我国并不具备引入追续权的社会环境。追续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却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能在现实中发挥良好的作用,我国引入追续权需要三思而后行。

李方木[8](2020)在《福克纳后期作品中的家族关系与国家认同》文中指出福克纳在文学生涯的后二十年间(1942—1962)共创作了七部小说和两个短篇故事集,在历史意识和艺术手法上有别于前期作品。除《寓言》外,八部作品基本围绕人物的家族关系构建故事情节,通过错综复杂的家族谱系和深厚的历史记忆展现美国南方家族核心成员对历史的回望,对现实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构想。论文选取《去吧,摩西》《坟墓的闯入者》《修女安魂曲》《小镇》《大宅》《掠夺者》六部小说以及《骑士的策略》和《大森林》两个短篇故事集,结合福克纳在这一时期发表的相关散文与公开演讲,探讨作品的主题意义及其与文学形式的关系。论文在小说叙事理论框架内,借用社会历史批评,分析南方家族变迁主题及其罗曼史的形式与特点,辨析人物国家认同机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历史隐喻。论文按照家族罗曼史的叙事样式与题材对目标文本进行解读,致力于实现两个研究目的。一是通过剖析主要家族的人物关系与历代变迁,审视家族记忆与外部社会关系对人物身份构建带来的多层面影响,发掘人物对待家族遗产差异化态度背后的历史与社会文化因素。二是结合二战前后南方社会的深刻变化,重新认识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家族题材,探求人物在地域文化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相切点和平衡点,凸显福克纳作品中人类命运关切之下的美国文化背景。福克纳的后期创作深化了前期作品的主题,同时也改变了写作手法。家族是福克纳写作的重要题材,聚合了人物的历史意识和外部社会现实,作家通过罗曼史的形式展现复杂的家族关系与南方社会的历史变迁。后期创作的家族罗曼史表现出较强的地方性色彩,在充分考量南方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构建了人物的国家认同。福克纳既延续了前期作品中标志性的意识流手法,又以罗曼史为中心借鉴了多样化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与现实性。论文突破了黑白种族、贫富阶级的二元阐释范式,着眼于各个人物群体在性别、种族和阶级身份上的共性。不同作品之间主、次要人物在文本中的叙事位置经常发生变化,这强化了福克纳小说体系统一性,也映衬着外部社会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人员流动性的增强也破除了南方社会封闭、单一性的神话。福克纳后期作品将社会理想置于南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中间地带,揭示南方家族揉入的异质性,用乐观的笔调描述混血对家族生命力的积极意义。通过对人物时间观的整合,论文明确了福克纳在对南方过去的执着回望中依稀建构出的未来社会愿景,指出作品暗含的乌托邦色彩。

杨羽彤[9](2020)在《现代维纳斯的塑造 ——苏珊娜·瓦拉东与莫迪里阿尼的卧女图式研究》文中认为维纳斯图式作为西方艺术史上常画常新的题材,经由艺术家苏珊娜·瓦拉东和莫迪里阿尼的塑造,被赋予了焕然一新的面貌和复杂多样的社会内涵。本文选取了生活在20世纪巴黎的两位艺术家,探究他们在时代共性与个体个性彼此作用的情况下,怎样呈现出迥然相异的维纳斯,并试图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其中包括二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与艺术圈同仁的交往情况,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各自的艺术思想源流。本文不仅尝试梳理了维纳斯图式的发展脉络,还揭露了女性艺术家倍受阻碍的学艺道路以及维纳斯图式在视觉文化时代所引发的身体学效应。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性别意识如何影响对经典图式的塑造以及现代艺术观念的走向。

战丽阳[10](2020)在《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多元外交决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多元外交决策模式为研究对象,考察和分析其运作机制、理论内涵、表现形式以及突出特征,以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对朝鲜政策为主要案例,通过多个外交决策模式详细分析与总结,还原冷战结束后历届美国政府对朝鲜外交决策运作过程,将外交决策理论与外交决策实践结合在一起。论文包括绪论、正文以及结论三大组成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同时通过文献分类,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解释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1章论述冷战后与美国对朝鲜外交决策的“理性行为体决策”模式。理性行为体分析模式与博弈论、国际关系现实主义流派息息相关。纵观世界各国外交决策的丰富实践,“理性”原则的成功运用无疑是一个成功外交决策必备要素。本章选用的四个案例,即克林顿政府时期朝美《日内瓦框架协议》签署的“理性博弈”、小布什政府转变对朝政策背后的国内及国际“理性逻辑”、奥巴马政府对朝“战略忍耐”政策“理性考量”,以及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路径从“极限施压”转为“极限对话”的“理性运用”,都体现了美国决策者在面对朝核问题时的理性思考与理性选择。第2章论述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外交决策的“官僚政治决策”模式。本章一方面对美国政府内部的主要外交决策行为体进行介绍与梳理,主要包括总统本人、国务院、国务卿、国家安全委员会以及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另一方面集中对美国政府内部对朝政策制定权与修正权的争夺进行分析。作为“范式应用”案例包括:克林顿政府内部对“接触政策”的“官僚政治博弈”、小布什政府以“鹰式接触”取代“鸽式接触”的对朝政策转变过程中官僚政治斗争、奥巴马政府推行的对朝“战略忍耐”政策“官僚政治选择”,以及特朗普政府掌握对朝政策主导权的“官僚政治竞争”等四个方面。第3章论述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外交决策“小集团式决策”模式。“小集团式的决策”或“小集团性”是由集团内部“一致性”决定,决策集团内部“一致性”的程度越高,其“小集团性”的氛围也就越浓厚,做出失败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决策集团内部“一致性”的程度的高低则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同最高决策者之间的关系、决策者们及最高决策者的偏好、决策过程中的主观臆断等等。特朗普政府对朝决策的“小集团决策模式”更具有代表性,展现特朗普本人的独断专行以及决策团队成员的妥协,排斥“异己”与“异见”等“小集团性现象”尤为显着。第4章论述冷战后美国对朝鲜政策“最高领导人决策”模式。总统个人的个性特征、价值观念以及行事风格会对政策制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总统权力的不断扩大,更为美国的外交决策染上了浓厚的“最高领导人倾向”。本章引入了“领导人性格类型”的分析框架,分别引用总统的个人自传,以及他人所写的人物传记中的内容,同时借鉴其他资料展开对于克林顿、小布什以及奥巴马这三位总统的分析,确定其类型所属。特朗普鲜明的性格尤其被赋予了最高领导人决策模式的特征。第5章论述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决策“国内政治决策”模式。“国内政治决策”既强调对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生活中各方力量进行宏观考察,同时又对各组成部分中的微观要素——关键个人及社会形势的研究与分析。因此该模式在外交决策研究中至关重要且运用广泛。可以看出,反对意见绝不仅仅来自国会“政治内层”,也来自一个社会群体,媒体、智库、宗教团体、军工复合体等“政治外层”,上述“内层与外层”同样给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造成强大的压力与阻碍。最后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归纳、整理和总结。

二、沙龙:强势下一意孤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龙:强势下一意孤行(论文提纲范文)

(2)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碰撞 ——威廉·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创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福克纳研究综述
    三、大江健三郎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怀乡想象与时代精神的碰撞
    第一节 从“故乡传统”到“异乡体验”
        一、灵感之源:密西西比传说与四国森林峡谷村庄神话
        二、转折点:异乡体验激发的创作转向与崛起
    第二节 从“边缘文学”到“世界文学的中心”
        一、“爱恨交织”的美国南方与“暧昧”的日本
        二、从“个人体验”到“人类共相”
第二章 殊途同归的现代性主题
    第一节 身份主题——以《八月之光》和《个人的体验》的比较为例
        一、身份主题的历史语境
        二、意象书写中折射出的身份焦虑
        三、精神危机与道德困境引发的身份逃离
        四、绝望中人性的闪光——身份觉醒与身份重建
    第二节 女性创伤主题——历史记忆下悲观与乐观的两极
        一、福克纳笔下的女性创伤与复仇
        二、大江健三郎笔下的女性创伤与复原
    第三节 反战主题——异质文化背景下共通的反战宣言
        一、战争创伤书写折射出的反战思想——以《士兵的报酬》和《迟到的青年》的比较为例
        二、异质文化文本中的和平意识——以《寓言》和《广岛札记》的比较为中心
第三章 历史记忆与现代主义想象力
    第一节 意识流构筑的作品迷宫
        一、绝望中的内心独白:穿越心灵地狱向死而生
        二、自由联想:潜意识底层的“本我”
    第二节 融合“记忆”与“启示”的叙事时间
        一、在“闪回”的记忆中洞见历史
        二、在“时光交错”中警示未来
第四章 互文性创作的契合与差异
    第一节 作品群内的自我指涉
        一、互文性书写中空间意象的构建
        二、蛛网式创作中人物的穿梭与再现
        三、对前文本的利用与改写——重复中凸显出隐喻的力量
    第二节 跨越时空的文学记忆与互文性创作
        一、与《圣经》互文中折射出的拯救意识
        二、与《金枝》互文中凸显出的社会与政治意蕴
        三、“语言诗化”的互文性创作:小说家与诗人跨时空的对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江健三郎主要作品创作年表
附录2 福克纳主要作品创作年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当代中国民营美术馆的自主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民营美术馆
        1.概念分析
        2.身份定位
    (二)民营美术馆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发展历程
        2.民营美术馆的价值
二、当代中国民营美术馆的自主品牌与生命周期分析
    (一)当代中国民营美术馆的自主品牌建设
        1.品牌的定义
        2.品牌与商业
    (二)当代中国民营美术馆的主要品牌分析
        1.木木美术馆
        2.今日美术馆
    (三)当代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品牌生命周期
        1.品牌的生命周期
        2.当代中国民营美术馆的运营模式与发展瓶颈
三、自主品牌建设对当代中国民营美术馆的影响
    (一)品牌化的优势
        1.观众忠诚度大大提升
        2.与从业者形成心理契约
        3.加强了艺术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二)当代中国民营美术馆品牌化的前景分析
        1.提升民营美术馆的自身质量
        2.当代中国民营美术馆品牌化的阶段性
四、当代中国民营美术馆如何实现自主品牌建设
    (一)美术馆“变现”
    (二)做好品牌化策略定位
    (三)加大美术馆的绩效评估
    (四)找准自身定位的突破点
    (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果尔达·梅厄的外交思想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果尔达·梅厄外交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果尔达·梅厄的个人经历
    二、果尔达·梅厄外交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果尔达·梅厄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倡导技术援助非洲
    二、放弃平衡思维,彻底倒向美国
    三、阿以关系:从渴望和解到安全至上
第三章 果尔达·梅厄外交思想的实践
    一、发展对非洲新兴国家的外交关系
    二、“消耗战”中的外交博弈
    三、赎罪日战争的外交策略
第四章 对果尔达·梅厄外交思想的评价
    一、果尔达·梅厄外交思想的核心
    二、果尔达·梅厄外交思想的现实影响
    三、果尔达·梅厄外交思想的局限
    四、果尔达·梅厄外交思想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追续权入法的质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追续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追续权的含义
    第二节 追续权制度的产生
        一、经济因素:艺术家与艺术商的利益严重失衡
        二、思想因素: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觉醒
        三、政治因素: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影响
    第三节 追续权制度的发展
        一、追续权的早期发展:分立与多元
        二、追续权的中期发展:完善与统一
        三、追续权的现期发展:犹豫与怀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追续权的理论质疑
    第一节 追续权的性质争议
        一、追续权性质的学说争议
        二、追续权性质的再思考
    第二节 追续权的理论基础不实
        一、利益平衡理论
        二、非常损失规则
        三、成本效益原则
    第三节 追续权与权利穷竭原则的冲突
        一、权利穷竭原则的原理
        二、追续权违反权利穷竭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域外追续权制度实施效果不佳
    第一节 法国追续权立法及其实施效果
        一、法国追续权的具体设计
        二、法国追续权的实施效果
    第二节 德国追续权立法及其实施效果
        一、德国追续权立法的创新与经验
        二、德国追续权的实施效果
    第三节 英国追续权立法及其实施效果
        一、英国追续权立法的抗争与妥协
        二、英国追续权立法的冲击效果
    第四节 美国追续权立法及其实施效果
        一、美国追续权立法的多次尝试
        二、美国追续权立法的实施效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追续权入法的市场环境质疑
    第一节 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尚不成熟
        一、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突出问题
        三、追续权对我国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艺术品交易主体态度迟疑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的数据分析
        三、调查的初步结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追续权入法的再思考
    第一节 追续权入法的变与不变
        一、追续权入法的改变
        二、追续权入法的不变
    第二节 追续权入法的利与弊
        一、追续权入法的益处
        二、追续权入法的弊端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福克纳后期作品中的家族关系与国家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文献缩略表
导论
    一、福克纳创作生涯及学术史分期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第一章 约克纳帕塔法的家族罗曼史
    第一节 白人家族的创始与传承
    第二节 同族兄弟姐妹的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家族联姻的理想与现实
第二章 家族女性人物的多元塑形
    第一节 “南方淑女”的身份转变
    第二节 二战对青年女性的重塑
    第三节 中老年女性形象的转型
第三章 家族历史的跨种族建构
    第一节 “白人负担”的阴影与反拨
    第二节 弃儿叙事缺位的家族关系
    第三节 犹太家族融入南方的历程
第四章 家族变迁中的阶级融合
    第一节 家族内外的阶级差异
    第二节 亲属冲突的阶级动因
    第三节 家族阶级差异的消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福克纳后期作品涉及的主要家族图谱
    二、福克纳后期生涯年表(1942—1962)
    三、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现代维纳斯的塑造 ——苏珊娜·瓦拉东与莫迪里阿尼的卧女图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巴黎画派
    一 苏珊娜·瓦拉东其人
        (一)瓦拉东的成长经历和性格养成
        (二)与艺术大师的交往和对艺术的探索
        (三)瓦拉东更名为苏珊娜
        1.“苏珊娜”承载的欲望眼光
        2.女性艺术家笔下的苏珊娜
        (四)情人劳特累克与“伯乐”雷诺阿
        (五)瓦拉东的艺术成就
        (六)瓦拉东的儿子郁特里罗
    二 莫迪里阿尼其人其事
        (一)被意大利古典艺术滋养的青少年时期:
        (二)在巴黎逐梦的艺术成熟时期
        1.时代背景与蒙马特高地
        2.莫迪里阿尼的巴黎时期:
第二章 瓦拉东与莫迪里阿尼的裸女图式对比研究
    一 作为欲望符号被凝视的维纳斯
    二 维纳斯斜卧图式的形成与流变
    三 莫迪里阿尼对维纳斯图式的继承与创新
        (一)莫迪里阿尼独特的艺术语言
        (二)维纳斯女神身份的消解
    四 莫迪里阿尼与瓦拉东笔下维纳斯的差异及原因
        (一)共性:时代背景造成的美学思想转变:
        (二)个性:男权意识压迫下的女性学艺道路:
        1.阻力重重的女性学艺道路
        2.时代引发的真谛莱斯基式悲剧
        3.19 世纪的上层社会女性学艺道路
        4.以瓦拉东为代表的下层女性学艺道路
        (三)性格差异造就不同人生
        (四)艺术理念的差异
        1.瓦拉东的艺术思想理念
        2.莫迪里阿尼的艺术思想源流
        3.不同艺术思想造就不同的维纳斯图式
第三章 维纳斯式图式带来的社会效应
    一 视觉文化下的身体社会学
        (一)维纳斯图式扩大社会影响的历程
        (二)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
        (三)视觉文化时代下对身体外貌的重视
        (四)个体为求美而进行的身体塑造
    二 权力的眼光与女性的觉醒
    三 欲望的眼光——被观看与反观自我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多元外交决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分类与文献综述
        (一)有关外交决策模式理论研究
        (二)有关期刊文章及博士学位论文
        (三)中国方面关于美朝关系研究
        (四)有关网络文献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与难点
第1章 冷战后美国对朝“理性行为体决策”
    1.1 理性行为体决策之“理性博弈”
        1.1.1 理性行为体决策的内涵
        1.1.2 理性行为体决策的特征
        1.1.3 理性行为体决策的优劣
    1.2 冷战后美国对朝“理性行为体决策”案例
        1.2.1 克林顿政府:美朝“理性博弈”
        1.2.2 小布什政府:对朝政策转变“理性逻辑”
        1.2.3 奥巴马政府:“战略忍耐”的“理性考量”
    1.3 特朗普政府:“极限政策”的“理性原则”
        1.3.1 “极限施压”的“理性思维”
        1.3.2 “美国优先”的“理性目标”
        1.3.3 “拉打结合”的“理性运用”
    小结
第2章 冷战后美国对朝“官僚政治决策”
    2.1 “官僚政治决策”之形态
        2.1.1 官僚政治决策模式的内涵
        2.1.2 官僚政治决策模式的特征
        2.1.3 官僚政治决策模式的缺陷
        2.1.4 美国官僚政治决策的主要行为体
    2.2 冷战后美国对朝官僚政治决策案例
        2.2.1 克林顿政府:对朝“接触政策”的官僚政治博弈
        2.2.2 小布什政府:对朝“鹰式接触”的官僚政治竞争
        2.2.3 奥巴马政府:对朝“战略忍耐”的官僚政治选择
    2.3 特朗普政府对朝决策中的官僚政治斗争
        2.3.1 特朗普本人
        2.3.2 蓬佩奥与博尔顿
    小结
第3章 冷战后美国对朝“小集团式决策”
    3.1 “小集团式决策”之理论内涵
        3.1.1 小集团模式的提出及发展
        3.1.2 小集团模式的理论要点及特征
    3.2 美国对朝“小集团式决策”的经典案例
        3.2.1 冷战后美国对朝决策中的“小集团魔咒”
    3.3 特朗普政府对朝决策中的“小集团思维”
        3.3.1 “特朗普式”的“排除异已”
        3.3.2 “内部一致”的“鹰派属性”
        3.3.3 “极限施压”的“边缘决策”
    小结
第4章 冷战后美国对朝“最高领导人决策”
    4.1 “最高领导人决策”的理论内容
        4.1.1 “最高领导人决策”的缘起
        4.1.2 “最高领导人决策”的要义
        4.1.3 “最高决策者”的性格类型
    4.2 领导人性格影响美国对朝决策的案例分析
        4.2.1 克林顿:“主动积极型”的对朝决策者
        4.2.2 小布什:“被动积极型”的对朝决策者
        4.2.3 奥巴马:“守成强迫型”的对朝决策者
    4.3 特朗普:“独断争斗型”的对朝决策操盘者
        4.3.1 特朗普的性格特征
        4.3.2 “特朗普主义”与非“建制派属性”
        4.3.3 特朗普对朝决策的“个性表现”
    小结
第5章 冷战后美国对朝“国内政治决策”
    5.1 国内政治决策的“内层与外层”
        5.1.1 国内政治决策中的“组织过程”
        5.1.2 “政治内层”在美国外交决策中的影响力
        5.1.3 “政治外层”在美国外交决策中的影响力
    5.2 冷战后美国对朝“国内政治决策”案例
        5.2.1 克林顿政府:对朝政策的“国会阻力”
        5.2.2 小布什政府:对朝政策“外层阻滞”
        5.2.3 奥巴马政府:“战略忍耐”政策的“内外反应”
    5.3 特朗普政府对朝决策“政治外圈”的影响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四、沙龙:强势下一意孤行(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与耶路撒冷问题(1947-2018)[D]. 薛祯.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的碰撞 ——威廉·福克纳与大江健三郎创作的比较研究[D]. 姜文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3]当代中国民营美术馆的自主品牌建设研究[D]. 崔晓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4]组织与使命:民国大学学生自治会的历史演进研究[D]. 董柏林.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疫情时期诗歌的“常”与“变”——2020年诗歌散记[J]. 王士强. 文艺论坛, 2021(01)
  • [6]果尔达·梅厄的外交思想及实践研究[D]. 刘文瀚. 河南大学, 2020(04)
  • [7]追续权入法的质疑[D]. 彭子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福克纳后期作品中的家族关系与国家认同[D]. 李方木.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9]现代维纳斯的塑造 ——苏珊娜·瓦拉东与莫迪里阿尼的卧女图式研究[D]. 杨羽彤. 天津美术学院, 2020(12)
  • [10]冷战后美国对朝鲜多元外交决策模式研究[D]. 战丽阳.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沙龙:强者我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