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训练的生物学效应

高原训练的生物学效应

一、高原训练的生物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孟志军[1](2020)在《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赛艇运动员干预前、中和后经皮微循环的测试,分别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探讨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对于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微血管机制;分别通过对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引起的经皮微循环功能变化与有氧能力变化进行相关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实验,均经过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批(102772019RT033)。(1)研究对象:实验一招募上海赛艇队的24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平均分为高住高练低训组(living high,training high and training low,HHL,12人)和常氧训练组(Normoxia training,NOM,12人)。所有运动员均训练4周。HHL组在低氧环境中每周训练3天,居住6天(2500-3000米),且每周还有3天的常氧环境高强度训练。常氧组在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完成(海拔100米)。实验二招募上海赛艇队的36名男子赛艇运动员参加本次实验,他们被分为高原训练组(altitude training,AT,18人)和平原训练组(sea level training,ST,18人)。受试者完成8周的高原或平原训练计划。AT组在高原居住和训练(云南会泽,2280米,低压低氧),而ST组在平原居住和训练(浙江杭州,50米)。(2)测试指标:经皮微循环功能,包括血流量、移动血细胞浓度(CMBC)、血流速度(velocity)、经皮氧分压(TcPO2)等;运动能力指标包括峰值摄氧量(VO2peak)、P4和测功仪6/5km专项运动能力;血液学指标包括白细胞(WBC)、HIF、NO、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内皮素(ET)等。研究结果:(1)运动能力结果:HHL组VO2peak显着提高(5553.1±457.1 vs.6217.0±463.6 ml/min,p<0.01)。而NOM组VO2peak提高幅度较小(4984.9±498.3 vs.5134.8±788.3 ml/min,p=0.677),且P4显示了相似的趋势。AT组VO2peak在干预后提高8.8%(4708.9±455.2 vs.5123.3±391.2 ml/min,p<0.01)。而ST组有3.1%的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975.4±501.1 vs.5128.0±499.3 ml/min,p=0.125)。RVO2peak同样具有时间和组别的交互效应,p<0.01。AT组RVO2peak在干预后显着提高(58.9±4.9 vs.66.0±5.1 ml/min/kg,p<0.01),而ST组在干预后没有显着性提高(61.3±7.4 vs.62.8±7.4 ml/min/kg,p=0.217)。AT组测功仪5km成绩在干预后显着提高(1040.3±26.3 vs.1033.2±27.5 seconds,p=0.038)。(2)经皮微循环功能结果:实验一的血氧饱和度(SpO2)、CMBC、Heat和TcPO2在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HHL组前臂血流量和CMBC在第1周显着增,(8.9(7.0,12.8)vs.13.0(8.0,15.0)PU,p<0.05;112.0(75.3,142.0)vs.151.0(105.0,159.0),p<0.05),但在干预后恢复到干预前值。实验二的AT组前臂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储备在8周训练后显着提高(3.6(3.2,4.3)vs.4.6(3.9,6.8),p<0.05)。PORH最高血流量在干预后增加(44.5(35.0,60.0)vs.54.0(38.0,83.5)PU,0.05<p<0.1)。同时,AT组大腿基础血流量、CMBC和血管传导系数(CVC)也比干预前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而ST组大腿TcPO2、CMBC和CVC在8周训练后显着下降。VO2peak在高原训练前后的变化与大腿血流量的变化(week 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5,p=0.01,与大腿CVC的变化(week6 vs.baseline)呈正相关,r=0.43,p=0.01。(3)血液学指标结果:与基础值相比,HHL组EPO和HIF在第2周升高(10.4(8.8,13.1)vs.12.7(10.1,13.5)mIU/ml;27.0(19.8,66.4)vs.27.7(15.4,75.5)pg/ml,p>0.05),且HIF在第4周升高(27.0(19.8,66.4)vs.31.1(25.4,66.2)pg/ml,0.05<p<0.1)。HHL组NO水平在第4周显着升高(0.05(0.04,0.15)vs.0.08(0.06,0.14)μmol/l,p<0.05),但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OS)在第4周没有显着的差异。在第4周和干预后,HHL组的VEGF水平比基础值提高(0.05<p<0.1)。HHL组丙二醛(MDA)在干预的第4周及干预后与基础值相比有显着下降(0.66(0.47,1.50)vs.0.43(0.35,0.94)nmol/l,0.66(0.47,1.50)vs.0.50(0.33,0.90)nmol/l,p<0.05),HHL组活性氧(ROS)在干预第2周虽有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43.3(25.6,146.9)vs.46.8(25.0,135.8)IU/ml,p>0.05),HHL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干预后有升高的趋势(11.9(6.9,42.3)vs.12.9(9.9,24.6)U/mol,0.05<p<0.1)。而NOM组MDA在第4周和干预后显着下降(0.98(0.65,2.31)vs.0.54(0.34,1.56)nmol/,p<0.05),且SOD在干预第2周有显着性下降(24.2(13.1,61.6)vs.17.5(9.7,42.4)U/ml,p<0.05)。实验二的AT组NO和eNOS在干预后显着升高(0.05(0.04,0.09)vs.0.10(0.05,0.20)μmol/l,p<0.05;2.2(1.3,3.4)vs.3.7(2.0,7.8)IU/ml,p<0.05)。AT组ET在第3周显着升高,6.0(4.2,9.9)vs.10.1(5.0,15.6)ng/ml,p<0.05,且在干预后仍然显着高于干预前,6.0(4.2,9.9)vs.9.5(5.0,15.6)pg/ml,p<0.05。AT组环前列腺素(PGI2)在干预后显着高于干预前,7.4(3.9,12.4)vs.12.1(6.8,22.7)mIU/ml,p<0.05。AT组VEGF在干预期间显着升高。研究结论:(1)4周高住高练低训和8周高原训练都能显着的提高赛艇运动员峰值摄氧量,但8周高原训练同时能够提高赛艇运动员的测功仪5千米专项有氧能力;(2)4周高住高练低训仅提高赛艇运动员前臂血流量,而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大腿血流量和内皮功能,这可能与8周高原训练显着提高赛艇运动员一氧化氮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关;(3)8周高原训练后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与有氧能力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经皮微循环功能的改善可能是运动表现提高的机制之一。

钱红胜[2](2019)在《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的信号途径:HIF-1α与pVHL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高原或低氧训练(以下统称低氧训练)是利用“缺氧”和运动负荷双重刺激引起机体的生理适应,从而提高了机体有氧能力的训练方法。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作为细胞应答低氧的关键调节因子,其分子驱动效应在低氧训练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常氧时,肿瘤抑制蛋白(von Hippel–Lindau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pVHL)通过调控降解羟基化的HIF-1α来抑制HIF-1功能;而低氧环境或低氧训练时,HIF-1α羟基化的几率被抑制,从而使细胞内形成了具有功能活性的HIF-1蛋白,实现了机体对低氧的应答,这也是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原理。虽然目前pVHL调控HIF-1α的机制已经清楚,但是其动力学过程和其他热力学信息尚不清楚。多数研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MDs)从不同的pVHL突变体入手,研究pVHL与HIF-1α的动力学过程,为癌症和缺血疾病治疗提供了科学指引。然而,目前缺乏以运动训练为视角入手,探讨常氧和低氧状态下HIF-1与pVHL的动力学过程。因此,本文利用MDs研究常氧和低氧两种状态下的HIF-1α与pVHL复合物,以探讨该复合物的结构特征以及二者作用过程,以期望为从分子层面为低氧训练献言建策。研究方法:利用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以界定相关概念,阐述相关研究基础,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利用MDs分析HIF-1α与pVHL复合物的结构稳定性、相互作用情况等动力学信息,所有MDs均是利用Gromacs4.5.3软件包和Amber99SB-ILDNP力场做模拟计算。研究结果:(1)常氧Pro564羟基化时,HIF-1α/pVHL复合物RMSD值较低,而低氧Pro564羟基化被抑制,HIF-1α/pVHL复合物RMSD值相对较大;对比结构柔性发现,低氧时,复合物整体RMSF值较大,常氧Pro564羟基化的复合物RMSF值明显减小,在pVHL的α-域(V155-P192)的RMSF值减小显着。(2)Pro564羟基化时,在HIF-1α结合位点的远端pVHL的α-域(V155-P192)RMSF值明显减小,即变构效应。本文计算的变构路径是:从HIF-1α的Hyp564开始,经由pVHL蛋白β-域S111,I109,R107,T100,L101,V84,A122与T124,最后传到至pVHL蛋白α-域的氨基酸S168,并随之扩散到整个α-域。(3)常氧时,Hyp564与pVHL形成了两个较为强烈的氢键,而低氧时该氢键并未存在,不仅如此,在常氧时由于Pro564被羟基化,HIF-1α与pVHL之间形成的氢键强度均有增强现象;此外,由于氢键的存在和加强,HIF-1α与pVHL之间的接触面积在常氧时也有所增加,这些变化主要来自于Hyp564及其相邻氨基酸的贡献。(4)通过评估HIF-1α与pVHL之间的结合自由能发现,低氧情况下HIF-1α与pVHL的结合能力较常氧时弱,相差9.88 kcal/mol,该结果与实验观察结论一致。研究结论:常氧时,Pro564羟基化为Hyp564是HIF-1α与pVHL结合的关键原因,HIF-1α与pVHL结合可能由氢键直接引起,从而导致结合面积、结合自由能、整体结构稳定性增加等一些列连锁反应;而HIF-1α与pVHL结合会变构地引起pVHL的α-域刚性增强,这可能进一步影响E3泛素连接酶的形成与功能发挥。

赵丽丽[3](2019)在《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大鼠骨骼肌p53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低氧运动可以提高机体血液运输氧和肌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以达到提高有氧耐力素质的目的。p53作为一种调节细胞能量代谢信号通路的转录因子,位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核心位置,当细胞受到低氧环境和运动训练等外界刺激时,p53在调节细胞能量代谢、维持氧化应激水平和生物稳态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通过诱导SCO2和GLS2基因表达促使线粒体有氧呼吸功能增强。近年来有关运动与线粒体能量代谢及p53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方面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p53调控能量代谢、衰老与细胞凋亡和线粒体生物合成等方面,低氧训练对p53调控能量代谢信号通路方面的研究较少。但低氧条件下p53对调节细胞能量代谢信号通路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及适宜运动可能是维持p53信号通路稳态的有效手段,促使机体细胞氧化酶、调节蛋白、肌原纤维蛋白等发生明显变化,诱导细胞能量代谢水平产生一系列良好地适应性改变。因此,本研究将p53对骨骼肌线粒体有氧代谢、氧化应激作用的调节等作为理论基础,结合人工模拟低氧环境与低氧训练方案,以p53调节机体能量代谢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和酶活性作为研究重点,探讨不同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p53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及p53信号转录因子SCO2、GLS2和mtco1基因表达和骨骼肌线粒体酶活性或酶含量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低氧训练对机体维持氧化应激平衡和线粒体有氧呼吸功能增强的生理学机制,归纳并分析不同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p53调控线粒体能量代谢信号通路产生适应性改变的影响,为寻求有效的低氧训练方法在改善机体机能状况和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根据模拟低压低氧训练方法,结合3种低氧训练模式,即高住低练、低住高练和高住高练低训,并制定实验大鼠训练安排表。采用50只2月龄Wistar雄性大鼠,体重为180±20g,普通干燥饲料饲养,自由饮水,室内温度为23℃25℃,40%60%的湿度。常氧环境以兰州市海拔高度1500m为准,人工模拟低压低氧海拔高度为3500m,并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即对照组低住低练组(NN)、高住高练组(HH)、高住低练组(HN)、低住高练组(NH)和高住高练低训组(HHN),按常氧和低氧训练安排表训练5周。5周训练结束后,大鼠休息一天,次日取材,按体重与戊巴比妥钠溶液为0.3mL/100g的剂量,腹腔注射麻醉大鼠,心脏取血35mL用于血液三项指标测定和血清提取,分离股四头肌放入液氮数小时后取出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骨骼肌线粒体分离采用组织匀浆、蛋白酶消化和差速离心,线粒体蛋白浓度采用BCA试剂盒(Thermo Science,23225)测定,骨骼肌线粒体酶活性和含量的测定均采用试剂盒,q-PCR检测p53、GLS2、SCO2和mtco1的基因表达量,Westernblot检测骨骼肌目的蛋白表达量。结果:(1)2周训练结束后,与HH组相比,HHN组大鼠体重降低;4周训练结束后,与HH组相比,HHN和NN体重降低。5周训练结束后,与NH相比,HH组大鼠骨骼肌重量增加,其它组变化均不明显。(2)5周训练结束后,与NN组相比,HH组和HN组大鼠血液RBC数量增加,与HH组相比,HHN组大鼠血液RBC数量降低。与NN组相比,HHN组、HH组、HN组和NH组大鼠血液WBC数量增加;与HH组相比,HHN组大鼠血液Hb含量降低;与NN组相比,HH组大鼠血液Hb含量增加。(3)5周训练结束后,与NN相比,HHN组、HH组和HN组大鼠血清ROS含量下降,NH组大鼠血清ROS含量增加;与NH组相比,HHN组、HH组和HN组大鼠血清ROS含量下降。与NN组相比,HHN组、HH组和HN组大鼠血清SOD活力降低;与NH组相比,HH组和HN组大鼠血清SOD活力降低。(4)5周训练结束后,与NN相比,HHN组、HN组和NH组大鼠骨骼肌α-KGDHC活性增加;与HH组相比,HHN组大鼠α-KGDHC活性增加;与NH组相比,HH组大鼠α-KGDHC活性降低;与NN组相比,HH组大鼠α-KGDHC活性较低。与NN组相比,HHN组、HN组和NH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COXⅣ活性增加,且HH组下降;与HN组和NH组相比,HHN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COXⅣ活性增加,HH组下降。与NN组比较,HHN组、HH组、HN组和NH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ATP合成酶总活性增加,与NH组相比,HHN组、HH组和HN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ATP合成酶活性增加;与HH组相比,HHN组大鼠骨骼肌线粒ATP合成酶总活性下降;与HN组相比,HH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ATP合成酶总活性增加。(5)5周训练结束后,与NN组相比,HHN组和NH组大鼠骨骼肌GLS2酶含量增加;与HH组相比,HHN组和NH组大鼠骨骼肌GLS2酶含量增加;与HN组比较,HH组大鼠骨骼肌GLS2酶含量下降。(6)5周训练结束后,与NN组比较,HHN组、HH组、HN、NH组大鼠骨骼肌p53基因表达量增加,HHN组、HN组和NH组p53蛋白含量降低;与NH组比较,HHN组大鼠骨骼肌p53基因表达量增加,HN组下降;与HN组比较,HHN组和HH组大鼠骨骼肌p53基因表达量增加;与HH组比较,HHN组大鼠骨骼肌p53基因表达量增加,p53蛋白含量较低。与NN组、HN组和NH组比较,HHN组和HH组大鼠骨骼肌SCO2基因表达量增加;与HH组比较,HHN组大鼠骨骼肌SCO2基因表达量增加;与NN组比较,HHN组、HH组、HN组和NH组SCO2蛋白表达增加;与NH组比较,HH组、HN组、HHN组SCO2蛋白表达增加;与HH组比较,HHN组大鼠骨骼肌SCO2蛋白表达下降。与NN组、HN组和NH组相比,HHN组和HH组大鼠骨骼肌GLS2基因表达量增加,HHN组和NH组GLS2蛋白表达量下降;与HH组比较,HHN组大鼠骨骼肌GLS2基因表达量增加,GLS2蛋白表达下降。与NN组、HH组、HN组和NH组相比,HHN组大鼠骨骼肌mtco1基因表达量增加,与NN组、HN组和NH组相比,HH组大鼠骨骼肌mtco1基因表达量下降,HH组、HN组和HHN组大鼠骨骼肌mtco1蛋白表达量增加;与HH组和NH组相比,HN组大鼠骨骼肌mtco1基因表达量上升。结论:(1)1周低氧训练后大鼠体重均出现下降趋势,HHN组下降最明显。5周低氧训练后,大鼠体重变化不明显,这说明低氧训练对大鼠体重变化没有影响。(2)低氧训练后大鼠骨骼肌重量出现不同程度变化,HH组骨骼肌重量增加最明显,运动能力与骨骼肌重量不相关,与毛细管增生及肌细胞器肿胀有密切的关系。(3)低氧训练后大鼠血液RBC和WBC数量及Hb含量增加,导致机体Hb运输氧的能力和有氧运动能力提高。(4)低氧训练后大鼠SOD活性与ROS含量相辅相成,机体抗氧化能力和氧化应激水平整体提高。(5)低氧训练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α-KGDHC活性及COXⅣ和ATP合成酶活性增加,GLS2酶含量增加,导致ATP产生增多,有氧运动能力增强,HHN组效果最好。(6)低氧训练后大鼠骨骼肌p53、SCO2、GLS2和mtco1mtRNA基因表达量增加,其蛋白表达量出现不同程度变化,这则说明低氧训练刺激p53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通路的靶蛋白含量增加,对提高线粒体有氧呼吸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敬艳[4](2018)在《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备战里约奥运会年度训练安排研究》文中提出为提升我国女子竞走项目科学化训练水平,运用专家访谈法、测试分析法、跟踪观察法以及个案分析法等,以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备战里约奥运会年度训练安排为研究对象,对奥运年全年训练周期、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负荷安排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包括:(1)全年在双周期安排模式下,通过小周期的板块训练,实现全年训练负荷的平稳有序发展。(2)全年训练内容以专项有氧能力为核心,技术为关键,重视技术性小力量,强调有氧能力发展的同时提升技术能力,力量和速度训练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冬训初期力量训练占比大,夏训占比小,而速度训练安排相反。其中,一般准备阶段,以有氧能力和力量耐力为主,重视技术改进和完善;专门准备阶段,提升有氧能力的基础上发展混氧能力,强调建立技术动力定型;比赛期注重有氧和混氧能力向比赛转化,突出稳定的技术能力。(3)全年训练手段安排方面,以大负荷量课为核心,大强度课为突破口,技术训练强调体能化、系统化以及技术与速度协调发展。其中,刘虹和切阳什姐注重功能性力量,技术训练强调整体技术协调能力。吕秀芝强调下肢力量,技术训练突出纠正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个人技术风格。(4)由刘虹和切阳什姐全年负荷安排可知,两位运动员常年坚持中、低强度大负荷量积累,两个周期均重点发展专项有氧能力,并通过适当安排大强度负荷,促使机体完成“刺激-适应-再刺激-再适应”过程,逐步提升竞技能力。而由吕秀芝全年负荷安排可知,其将中、低强度有氧训练作为全年训练主体内容,冬训与夏训阶段分别侧重于发展基础有氧能力与提高专项有氧能力,在低强度、大运动量累积效应的基础上,通过适时穿插大强度内容,引起机体新异刺激,提高竞技能力。(5)全年训练中,三位运动员均具有在保证有氧能力厚度的基础上,通过适当安排大强度混氧和无氧能力训练“拉动”有氧能力的特点,即“提低—限高—增量”的总体特点。高原训练前均注重有氧能力的沉淀,高原训练过程中强调高原训练平原化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递增专项有氧能力负荷强度;赛前阶段,均安排两周时间的减量训练进行调整,表现为减负荷量和负荷强度。但是,由负荷变化可知,刘虹和切阳什姐全年负荷强度以专项有氧能力为核心,强调长期持续高质、大负荷量、大强度刺激的训练理念,而吕秀芝呈现出“平台”与“阶梯”相结合的强度增加特点。

姚一鸣[5](2018)在《3周亚高原训练对花样滑冰运动员生理机能及运动表现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花样滑冰运动员进行亚高原训练的可行性,通过对国家花样滑冰青年队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的科研监控,对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和运动能力指标进行科学监测,研究该项目运动员在亚高原训练期间运动机能变化的规律特点,为教练员制定和实施高原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以10名花样滑冰国家青年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动员在海拔1650米的新疆冰上运动中心进行3周亚高原训练。在亚高原训练期间进行生理生化机能监控,监测训练期间每日晨脉、血氧饱和度,测定亚高原训练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在亚高原训练前、后进行运动能力测试,包括有氧运动能力测试(YOYO测试)和专项运动能力测试(冰上专项测试),测定测试过程中心率、测试后血乳酸,并计算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速率。通过配对T检验计算亚高原训练前、后同一指标的差异性,并通过计算亚高原训练前、后同一指标变化的效应量来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亚高原训练期间,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晨脉在第2天和第3天达到最高值,随后出现下降趋势;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从第9天开始达到并维持在97%以上。(2)亚高原训练对运动员红细胞压积的增加有较大影响,对男、女运动员肌酸激酶的增加有较大或中等影响,对运动员血尿素的增加均有较大影响。(3)亚高原训练对男、女运动员YOYO测试成绩的提高均有较大影响;对女运动员测试中平均心率、最高心率的降低有较大影响;对男运动员测试后即刻乳酸的增加有较大影响;对男运动员冰上专项测试后乳酸清除率的降低有中等影响;运动员在冰上专项测试中所能完成的动作难度有所提高,而动作质量没有下降。研究结论:(1)花样滑冰运动员在3周亚高原训练期间,晨脉适应性降低,血氧饱和度逐渐升高,在生理机能上对亚高原环境下的训练产生适应。(2)3周的亚高原训练后,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提高,专项运动能力有改善的趋势。

周瑾[6](2016)在《白藜芦醇和精氨酸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萎缩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白藜芦醇能否通过减少氧化应激抑制高住低训导致的肌肉萎缩;二,L-精氨酸能否提高大鼠骨骼肌N0,改善氧供应水平,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对抗高住低训导致的骨骼肌萎缩。研究方法:8周龄SD雄性大鼠120只,适应性训练1周后随机分为12组,每组大鼠平均体重一致:常氧安静组、低氧暴露组、常氧运动组、高住低训组、白藜芦醇对照组、白藜芦醇低氧组、白藜芦醇运动组、白藜芦醇高住低训组、精氨酸对照组、精氨酸低氧组、精氨酸运动组、精氨酸高住低训组。建立模拟海拔3500米(氧分压12.5%)每日暴露10小时、白天常氧中等强度高住低训2周的动物模型(跑台坡度10%,跑速25米/分,持续运动1小时/天,5次/周)。对照组自由常规饲料喂养,白藜芦醇组采用常规喂养加白藜芦醇灌胃和精氨酸组采用常规喂养加L-精氨酸灌胃。2周后测定身体成分、趾长伸肌和比目鱼肌湿重、TP、MDA、SOD活力、NO和BUN等。RT-PCR测量趾长伸肌NF-K B、MURF1、AKT mRNA、AKT/mTOR mRNA 表达。研究结果:1.高住低训组大鼠体重、肌肉重量和TP显着减少;白藜芦醇和精氨酸干预后高住低训组体重、肌肉重量和TP均显着增加;2.低氧暴露和高住低训大鼠MDA显着增加,SOD无显着差异;白藜芦醇干预后MDA显着下降,SOD显着提高;精氨酸干预后高住低训大鼠MDA和BUN显着下降,N0和SOD均显着提高;3.低氧暴露和高住低训大鼠Akt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NF-κ B、MuRf1 mRNA表达量均显着增加;白藜芦醇干预后Akt mRNA表达量显着上升,NF-κ B mRNA表达量显着增加,MuRf1 mRNA无显着变化;4.低氧暴露和高住低训大鼠Akt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mTOR mRNA表达量无显着变化;精氨酸干预后Akt、mTOR mRNA表达量均显着增加。研究结论:1.高住低训会引起大鼠体重、肌肉、骨骼肌蛋白质减少;2.氧化应激是高住低训导致骨骼肌萎缩的一个重要因素。补充白藜芦醇和精氨酸可以提高骨骼肌抗氧化力,降低氧化应激;3.白藜芦醇可以阻断NFK B途径激活,上调Akt mRNA表达,减少骨骼肌蛋白质分解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L-精氨酸可激活Akt/mTOR通路,促进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代谢。

宋小波[7](2014)在《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应激与适应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高原训练在游泳项目中的应用主要针对高水平运动员,青少年运动员身体机能及器官功能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阶段,是否应该过早参加高原训练,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山西省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共33人为研究对象,分为高年龄组(≥13岁,平均年龄13.53±0.87岁)和低年龄组(<13岁,平均年龄11.25±0.86岁),在青海多巴基地(海拔2366米)进行为期2周的高原训练(总体包括高原前适应期、高原训练期、高原后去适应期3个阶段)。通过观察青少年游泳运动员在血清HIF-lα、EPO、RBC和HGB的变化特点,研究高原训练青少年运动员红细胞生成参数的变化特点;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研究高原训练过程中青少年运动员心脏功能的变化特点,同时估测PASP,结合分析ET-1和NO的变化,研究高原低氧肺动脉压力变化对青少年运动员心脏功能的影响;通过5×200米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试个体乳酸阈,研究高原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1.高原训练,运动员血清HIF-1α和血清EPO在各个时间点之间存在显着差异(F=23.141, P<0.05; F=1.138, P<0.05),而组间比较没有显着差异性。2.高原训练,运动员RBC、HGB、HCT各个时间点存在显着差异,组间比较没有显着差异。3.高原训练,两组运动员心脏功能参数没有显着性差异,初入高原运动员SV下降、HR升高,而CO维持相对稳定;高原后平原第2周运动员左心室tei指数、右心室tei指数显着低于高原前水平;初入高原两组运动员PASP均升高,高年龄组具有显着性。4.高原训练前后,两组运动员OBLA速度、OBLA乳酸未发生显着变化;乳酸速度曲线未发生显着变化。研究结论:1.高原训练低年龄组运动员血清HIF-1α、EPO的变化同高年龄组运动员一致;2.高原训练低年龄组运动员同高年龄组运动员红细胞生成参数的变化一致;3.高原低氧暴露不会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心脏功能;高原训练能够提高运动员高原后平原的心脏功能;4.高原低氧暴露可以引起PASP的升高,但不足以对运动员心功能构成影响;5.2周高原训练未能有效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

宋涛[8](2014)在《夏季项目(竞走)与冬季项目(速度滑冰)高原训练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在高原低压缺氧的环境下进行训练,通过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双重刺激可以使训练者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生理适应变化。高原训练以其显着的效果和可重复操作性得到了体育界的认同,本文通过对竞走和速度滑冰高原训练体系的比较探讨,为能够更好的在速度滑冰项目中应用高原训练,并为初步建立我国速度滑冰项目高原训练体系提供一定指导的意义。本文以竞走和速度滑冰高原训练内容体系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通过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专家访谈法等科学方法,对竞走和速度滑冰的高原训练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我国竞走与速度滑冰运动开展高原训练均较早,但发展现状差异较大;高原训练对竞走与速度滑冰运动员竞走成绩的均有影响,但影响的方式与效果略有差异;我国竞走运动高原训练具备较为完善的时间、周期、负荷、监控等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而速度滑冰则数据指标还仍未成体系;竞走运动的高原训练对于速度滑冰高原训练训练方式、运动员选材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对结论的总结和整理得到相关建议:(1)应加强速度滑冰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先应明确高原训练在速度滑冰训练中的作用地位,即是常规训练还是辅助训练。(2)应加强速度滑冰训练的学习交流,积极吸取我国竞走运动以及国外最新、最好的高原训练技术方法,建立有我国特色的速度滑冰高原训练体系。(3)积极开展训练合作,通过合作的方式,修订高原训练的不足,通过高原训练中的竞赛,提高训练竞赛成绩。(4)开拓速度滑冰项目发展和选材思路,尝试性的在高原地区选拔速度滑冰运动员,在高原地区建设几座高水平速滑馆,对高海拔地区的速度滑冰运动开展进行积极尝试。

任志勇,乔玉成[9](2013)在《高原训练效果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高原训练的随机对照和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研究文献。按照Meta分析要求整理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RevMan 4.2.2软件对各研究中的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共纳入研究文献69篇,研究组别119组,研究对象826名。Meta分析显示:与高原训练前相比,高原训练后血液中的RBC、Hb、HCT,心每博输出量、射血分数等指标均有显着升高,并可一直持续到赛前;机体的免疫功能指标、睾酮水平等在高原训练期间显着降低,但回到平原经过2—3周的调整可回复到高原训练前水平。结论: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提高心肺功能和血氧运输能力方面,对其他指标影响不大。建议:进一步开展设计严谨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对研究结论予以进一步证实。

葛艺明,吕晶红,郭晓明,冯长坤[10](2012)在《速度滑冰运动员高原训练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国家速度滑冰集训队和解放军冰上基地运动员高原训练前后肺活量、气体代谢、能量代谢、酶活性、血乳酸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试,旨在探索高原训练对速滑运动员机体代谢水平的影响及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为高原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高原训练后能量代谢活跃,高原训练前后测值显示差异较大,酶活性指标改变不明显。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机体产生应激作用较大,可以作为提高速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应用过程中还要根据受试者个体差异合理安排训练计划。

二、高原训练的生物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训练的生物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高原低氧训练研究现状
        2.1.1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
        2.1.2 高原训练和低氧训练的异同与争议
        2.1.3 高原低氧训练的分类
        2.1.4 高原低氧训练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物学机制
    2.2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
        2.2.1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客观因素
        2.2.2 影响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主观因素
    2.3 高原低氧训练的未来研究方向
        2.3.1 高原低氧训练效果的评估
        2.3.2 高原低氧训练的个体差异化
        2.3.3 高原低氧训练后最佳比赛时间的探索
    2.4 微循环基础
        2.4.1 微循环的定义
        2.4.2 微循环的功能
        2.4.3 微循环的调节
        2.4.4 人体主要的微循环
    2.5 经皮微循环
        2.5.1 经皮微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
        2.5.2 运动对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患者微循环功能的改善
        2.5.3 运动员和普通健康人经皮微循环功能
        2.5.4 激光多普勒技术在微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2.6 高原低氧训练与微循环
        2.6.1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功能的影响
        2.6.2 高原低氧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2.6.3 红细胞与NO
    2.7 耐力训练与微循环
        2.7.1 耐力训练对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2.7.2 耐力训练对微血管生成的影响
        2.7.3 NO和运动疲劳的关系
    2.8 NO在微循环调节中的作用
        2.8.1 NO和NOS的舒血管作用
        2.8.2 eNOS的舒血管机制
        2.8.3 微循环中的NO信号通路
    2.9 总结与展望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训练安排
    3.3 指标测试与方法
        3.3.1 经皮微循环功能测试
        3.3.2 VO_(2peak)测试
        3.3.3 P4测试
        3.3.4 测功仪6/5km测试
        3.3.5 血液指标测试
    3.4 数理统计
4 研究结果
    4.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4.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4.3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4.4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4.5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4.6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4.7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和有氧能力影响的相关关系
    4.8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微血管功能和生成的影响
    4.9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炎症和自由基指标的影响
5 分析讨论
    5.1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
    5.2 高住高练低训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5.3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
    5.4 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NO、VEGF、炎症和自由基等的影响
    5.5 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影响的比较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7 研究创新与局限
    7.1 研究创新
    7.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的信号途径:HIF-1α与pVHL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1 选题目的
        1.3.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低氧训练概述
    2.2 有氧能力概述
    2.3 低氧训练与有氧能力
        2.3.1 低氧训练对VO2max的影响
        2.3.2 低氧训练对LT和 ILAT的影响
        2.3.3 低氧训练对其他指标的影响
    2.4 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的机制
        2.4.1 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的血液学机制
        2.4.2 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的非血液学机制
    2.5 HIF-1 概述
        2.5.1 HIF-1 的结构
        2.5.2 HIF-1 的表达
        2.5.3 HIF-1 的生理功能
        2.5.4 低氧训练与HIF-1 的研究
    2.6 分子动力学模拟概述
        2.6.1 分子动力学模拟
        2.6.2 体育领域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2.6.3 HIF-1α/pVHL复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2.7 文献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HIF-1α/pVHL复合体结构特征分析
    4.2 常氧或低氧情况下HIF-1α/pVHL复合体结构稳定性分析
    4.3 HIF-1α至pVHL蛋白α-域的变构路径分析
    4.4 常氧或低氧情况下HIF-1α与pVHL之间的氢键分析
    4.5 常氧或低氧情况下HIF-1α与pVHL之间接触面积分析
    4.6 常氧或低氧情况下HIF-1α与pVHL之间结合自由能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大鼠骨骼肌p53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研究背景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高原训练的概述
        2.1.1 高原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2.1.2 高原训练对机体机能水平的影响
        2.1.3 高原训练存在的不足
    2.2 低氧训练的概述
        2.2.1 低氧训练的提出与发展
        2.2.2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2.2.3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2.2.4 低氧训练对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3 p53及其调节能量代谢信号通路的概述
        2.3.1 p53简介
        2.3.2 p53结构与功能
        2.3.3 p53信号通路与能量代谢的调节作用
        2.3.4 低氧及运动对p53介导缺氧引起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2.3.5 低氧及运动对p53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信号通路的影响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动物
    3.2 实验药品与试剂
    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方法
        3.4.1 动物环境适应性训练及筛选
        3.4.2 动物分组及低氧训练方案
        3.4.3 取材与线粒体的分离
        3.4.4 实验指标的测定方法
        3.4.5 实验数据采集与统计学方法
    3.5 实验流程
4 实验结果
    4.1 各组大鼠体重与骨骼肌重量的变化
    4.2 各组大鼠血液及自由基代谢指标的测定结果
        4.2.1 各组大鼠血液RBC、WBC和Hb的变化
        4.2.2 各组大鼠ROS含量和SOD活力的变化
    4.3 各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酶活性及含量的测定结果
        4.3.1 各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关键酶ɑ-KGDHC活性的变化
        4.3.2 各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COXⅣ和ATP合酶活性的变化
        4.3.3 各组大鼠骨骼肌GLS2酶含量的变化
    4.4 各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调控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结果
        4.4.1 各组大鼠骨骼肌p53和SCO2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
        4.4.2 各组大鼠骨骼肌GLS2和mtco1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
5 分析与讨论
    5.1 不同低氧训练对大鼠体重和股四头肌重量的影响
        5.1.1 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5.1.2 对大鼠股四头肌重量的影响
    5.2 不同低氧训练对大鼠血液指标及自由基代谢指标的影响
        5.2.1 对大鼠血液RBC、WBC和Hb的影响
        5.2.2 对大鼠血清抗氧化物SOD活力和氧自由基ROS含量的影响
    5.3 不同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p53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5.3.1 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关键酶ɑ-KGDHC活性的影响
        5.3.2 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COXⅣ和ATP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5.3.3 对大鼠骨骼肌线粒体GLS2酶含量的影响
    5.4 不同低氧训练对大鼠骨骼肌p53、SCO2、GLS2和mtco1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5.4.1 对大鼠骨骼肌p53和SCO2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5.4.2 对大鼠骨骼肌GLS2和mtco1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备战里约奥运会年度训练安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女子竞走项目发展现状分析
        1.1.2 我国女子竞走项目发展现状分析
    1.2 选题依据
        1.2.1 我国女子竞走项目重回世界之巅的发展之实
        1.2.2 竞走专项训练理论亟待深化之需
        1.2.3 提升竞走项目科学化训练水平的实践之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2.1 竞走项目训练周期安排研究
        2.2.2 竞走项目身体素质训练研究
        2.2.3 竞走项目技术运动学研究
        2.2.4 竞走项目训练负荷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3.1 竞走项目技术运动学研究
        2.3.2 竞走项目训练相关研究
    2.4 述评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测试分析法
        3.2.4 跟踪观察法
        3.2.5 个案分析法
        3.2.6 对比分析法
        3.2.7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基本情况分析
        4.1.1 年龄特点分析
        4.1.2 身体形态特点分析
        4.1.3 身体素质特点分析
        4.1.4 运动技术特点分析
        4.1.5 小结
    4.2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里约奥运会备战目标的确定
    4.3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全年参赛安排分析
    4.4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全年训练安排分析
        4.4.1 全年训练周期安排
        4.4.2 全年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安排
        4.4.3 全年训练负荷安排
        4.4.4 小结
    4.5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第一周期训练安排分析
        4.5.1 准备期训练安排分析
        4.5.2 比赛期训练安排分析
        4.5.3 小结
    4.6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第二周期训练安排分析
        4.6.1 准备期训练安排分析
        4.6.2 比赛期训练安排分析
        4.6.3 小结
    4.7 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奥运年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
        4.7.1 身体素质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
        4.7.2 技术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
        4.7.3 奥运会参赛成绩的检查评定
        4.7.4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3周亚高原训练对花样滑冰运动员生理机能及运动表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花样滑冰项目
        2.1.1 花样滑冰项目概述
        2.1.2 花样滑冰项目特点
        2.1.3 花样滑冰项目体能特点
    2.2 高原训练
        2.2.1 高原训练的定义及特点
        2.2.2 高原训练开展情况
        2.2.3 高原训练与有氧运动能力
        2.2.4 亚高原训练
        2.2.5 高原训练的指标监控
    2.3 花样滑冰与高原
        2.3.1 高原环境对花样滑冰项目的影响
        2.3.2 花样滑冰项目的高原训练情况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亚高原训练安排
    3.3 研究方法
        3.3.1 测试指标与方法
        3.3.2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亚高原训练期间生理指标的变化
    4.2 亚高原训练前、后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4.2.1 红细胞相关参数与铁蛋白指标的变化
        4.2.2 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4.3 亚高原训练前、后运动能力测试结果
        4.3.1 YOYO测试结果
        4.3.2 冰上专项测试结果
5 分析与讨论
    5.1 亚高原训练对花样滑冰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影响
    5.2 亚高原训练对花样滑冰运动员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5.2.1 亚高原训练对花样滑冰运动员红细胞相关参数与铁蛋白指标的影响
        5.2.2 亚高原训练对花样滑冰运动员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5.3 亚高原训练对花样滑冰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5.3.1 亚高原训练对花样滑冰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
        5.3.2 亚高原训练对花样滑冰运动员专项运动能力的影响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白藜芦醇和精氨酸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萎缩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实验假设
    1.4 实验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高原训练对身体成分的影响
        2.1.1 高原训练对体重和身体成分的影响
        2.1.2 高原/低氧对骨骼肌的影响
    2.2 高原训练导致肌肉萎缩可能机制
        2.2.1 蛋白水解调节通路:NF-κB通路
        2.2.2 蛋白合成调节通路:IGF1-Akt-mTOR通路
    2.3 高原训练导致骨骼肌萎缩的营养干预
        2.3.1 白藜芦醇与蛋白质降解通路
        2.3.2 精氨酸与蛋白质合成通路
3 实验一 白藜芦醇和L-精氨酸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身体成分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案
        3.2.3 实验标本取样
        3.2.4 大鼠身体成分测试
        3.2.5 骨骼肌总蛋白含量测试
        3.2.6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低氧和运动对大鼠体重、身体成分的影响
        3.3.2 白藜芦醇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身体成分的影响
        3.3.3 L-精氨酸营养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身体成分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低氧和运动对大鼠体重身体成分的影响
        3.4.2 白藜芦醇的营养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身体成分的影响
        3.4.3 L-精氨酸的营养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身体成分的影响
    3.5 小结
4 实验二 高住低训时白藜芦醇和L-精氨酸对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案
        4.2.3 实验标本取样
        4.2.4 骨骼肌MDA测定
        4.2.5 骨骼肌SOD测定
        4.2.6 骨骼肌总蛋白含量测试
        4.2.7 骨骼肌NO测定
        4.2.8 BUN测定
        4.2.9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运动和低氧对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2 白藜芦醇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3 L-精氨酸营养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 讨论
        4.4.1 运动和低氧对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2 白藜芦醇补充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4.3 L-精氨酸的营养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抗氧化力的影响
    4.5 小结
5 高住低训时白藜芦醇对骨骼肌NFκB和AKT通路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案
        5.2.3 实验标本取样
        5.2.4 qRT-PCR
        5.2.5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白藜芦醇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Akt mRNA表达量的影响
        5.3.2 白藜芦醇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NF-κB/MuRf1 mRNA表达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6 高住低训时L-精氨酸对骨骼肌Akt-mTOR通路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动物分组及干预方案
        6.2.3 实验标本取样
        6.2.4 qR/T-PCR
        6.2.5 统计学分析
    6.3 结果
        6.3.1 精氨酸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Akt mRNA表达量的影响
        6.3.2 精氨酸干预对高住低训大鼠mTOR mRNA表达量的影响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7.2.1 创新点
        7.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应激与适应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高原训练概述
    2.2 高原训练在游泳项目中的应用
    2.3 HIF-1α在高原低氧应激与适应过程中的作用
    2.4 EPO在高原低氧应激与适应过程中的作用
    2.5 高原低氧暴露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2.6 小结
3 实验对象和方法
    3.1 实验对象
    3.2 实验安排和技术路线
    3.3 主要仪器和试剂
    3.4 实验方法
    3.5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高原训练前两组运动员各参数比较
    4.2 运动员高原训练血清HIF-1α、血清EPO的变化
    4.3 运动员高原训练红细胞生成指标的变化
    4.4 运动员高原训练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4.5 高原训练前后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变化
5 分析讨论
    5.1 高原训练前运动员各参数比较
    5.2 高原训练运动员血清HIF-1α、血清EPO的变化
    5.3 高原训练运动员红细胞生成参数的变化
    5.4 高原训练运动员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5.5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6 研究结论
7 研究创新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夏季项目(竞走)与冬季项目(速度滑冰)高原训练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1 高原
        1.1.1.2 高原训练
        1.1.1.3 竞走
        1.1.1.4 速度滑冰
        1.1.2 高原训练的实施的有关要素
        1.1.2.1 影响高原训练的主要因素
        1.1.2.1.1 与项目特征相适宜的高度选择
        1.1.2.1.2 高原训练的时间
        1.1.2.1.3 高原训练的负荷
        1.1.2.1.4 至比赛的时间间隔
        1.1.2.1.5 高原训练前后的负荷结构
        1.1.2.1.6 全年高原训练的计划实施
        1.1.2.1.7 高原训练中的辅助练习
        1.1.3 高原训练的监测指标
        1.1.3.1 心率(静息及运动时)
        1.1.3.2 体重
        1.1.3.3 屏气实验
        1.1.3.4 尿蛋白
        1.1.3.5 尿浅血
        1.1.3.6 血红蛋白
        1.1.4 高原训练的训练学概述
        1.1.4.1 高原训练的分类
        1.1.4.1.1 以参加比赛的时间关系划分
        1.1.4.1.2 以训练地点的高度来划分
        1.1.4.1.3 以比赛地点的高度和运动员平时长期居住的高度划分
        1.1.4.2 可开展高原训练的项目
        1.1.4.3 高原训练的方案设计
        1.1.4.3.1 高原训练前(2~3 周)
        1.1.4.3.2 高原训练期(3~4 周)
        1.1.4.3.3 高原训练后(2.5~3 周)
        1.1.5 我国高原训练的发展现状
        1.1.6 国外高原训练的发展现状
        1.1.6.1 欧美国家高原训练开展状况
        1.1.6.2 亚洲(日本)高原训练开展情况
    1.2 选题依据
        1.2.1 提高我国高原训练水平在竞走和短道速滑项目中应用的需要
        1.2.2 初步建立我国竞走和短道速滑项目高原训练体系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归纳总结法
        2.2.3 专家访谈法
3 竞走与速度滑冰高原训练的比较研究
    3.1 竞走运动的项目特征及其高原训练
        3.1.1 我国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方法、手段
        3.1.2 国外优秀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方法、手段
        3.1.3 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的高度、强度及生理参数
        3.1.4 竞走高原训练体系
    3.2 速滑运动的项目特征及其高原训练
        3.2.1 高原环境对速滑成绩的影响
        3.2.2 我国速滑高原训练的方法、手段
        3.2.3 国外优秀速滑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方法、手段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比赛时间因素对高原训练体系的影响
        4.1.2 比赛海拔高度对高原训练体系的影响
        4.1.3 供能系统对高原训练体系的影响
    4.2 建议
参考文献

(9)高原训练效果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纳入文献描述
    2.2 高原训练的效果分析
        2.2.1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血液成分的影响
        2.2.2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2.3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2.2.4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呼吸功能的影响
        2.2.5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2.2.6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
    2.3 敏感性分析
    2.4 异质性分析
    2.5 发表偏倚的评估
3 讨论
    3.1 高原训练的有效性分析
    3.2 本研究的局限

(10)速度滑冰运动员高原训练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测试指标的制定
        1.2.2 实验器材设备
    1.3 数理统计法
2 结果
    2.1 高原训练常见综合症
    2.2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心肺机能的影响
    2.3 血乳酸测试评估高原训练强度
    2.4 高原训练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2.5 高原训练的生物学效应
    2.6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免疫指标的影响
    2.7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无氧功能的影响
    2.8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
3 讨论
    3.1 高原训练中常见的医学问题
    3.2 高原训练对最大摄氧量和肺活量等指标的影响
    3.3 高原训练对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
    3.4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酶活性的影响
    3.5 高原训练对免疫机能的影响
    3.6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四、高原训练的生物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住高练低训和高原训练对赛艇运动员经皮微循环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研究[D]. 孟志军. 上海体育学院, 2020
  • [2]低氧训练提高有氧能力的信号途径:HIF-1α与pVHL作用机制研究[D]. 钱红胜.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3]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对大鼠骨骼肌p53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信号通路的影响[D]. 赵丽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4]我国三名女子竞走运动员备战里约奥运会年度训练安排研究[D]. 敬艳.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5]3周亚高原训练对花样滑冰运动员生理机能及运动表现的影响[D]. 姚一鸣.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6]白藜芦醇和精氨酸对高住低训大鼠骨骼肌萎缩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周瑾.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4)
  • [7]青少年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应激与适应的观察[D]. 宋小波. 北京体育大学, 2014(04)
  • [8]夏季项目(竞走)与冬季项目(速度滑冰)高原训练之比较研究[D]. 宋涛.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14(02)
  • [9]高原训练效果的系统评价[J]. 任志勇,乔玉成.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06)
  • [10]速度滑冰运动员高原训练效果的研究[J]. 葛艺明,吕晶红,郭晓明,冯长坤.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03)

标签:;  ;  ;  ;  

高原训练的生物学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