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林钟香教授从肝论治心律失常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胡倩[1](2021)在《国医大师伍炳彩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文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的临床医案进行分析,分析国医大师伍炳彩治疗心悸的辨证思路及用药组方规律,为中医治疗心悸提供用药借鉴和辨证思路参考。研究方法:选取伍炳彩教授从2016年7月到2020年11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治疗心悸的临床医案,收集并整理以此作为原始材料,严格按照心悸的临床诊断标准纳入样本。其中符合条件的有260例(494次就诊记录)。全部临床资料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办公软件进行录入并建立电子病历数据库,按照患者的一般情况、就诊症状、治法方药等进行进一步数据处理,规范病历中的药物名及中医术语。采用SPSS Statistics 22、SPSS Modeler18、Gephi0.9.2软件分别进行频数分析、药物聚类分析、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核心药物类型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共收集心悸完整医案260例,其中女性166例,占比63.8%,男性94例,占比36.2%。此次入选病例中年龄跨度从最小的患者为7岁,到最大的患者年龄为90岁。在年龄分布情况中,40岁-59岁年龄段出现心悸的患者频数较高,占比27.73%。女性患者在40-59岁这一年龄段人数占所有年龄段人数的58.43%,倍于其他年龄段。2.频数分析:症状频数统计中心悸最为多见,其次为胸闷、疲乏、口干渴、寐差、头晕、自汗、畏寒、口苦、烦躁、口腻、咽红。舌象频数最高的为舌质红、舌质暗、苔黄腻等。脉象频数最高的为寸旺、寸浮、脉软、脉弦细、脉弦。药物频数统计显示甘草、茯苓、陈皮、当归、生姜、柴胡、法半夏、白芍、大枣、党参、首乌藤、白术运用次数较多。将核心药物进行药物类型分类,其中药物类型频数最高的为清热药,其次为补虚药、解表药。3.关联规则分析:通过对494个中药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分析,常用药对有陈皮-竹茹、金银花-马勃、牛蒡子-马勃、连翘-射干、当归-苍术、杜仲-槲寄生。常用药组有陈皮-竹茹-法半夏。4.聚类分析:将494个中药处方中,频率≥70次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4类。聚类1包含马勃,射干,牛蒡子,金银花,连翘,郁金,枇杷叶,苦杏仁、甘草、香附,紫苏梗,厚朴,法半夏,竹茹,陈皮,炒枳壳,炒枳实。聚类2包含杜仲、槲寄生、当归,白术,神曲,苍术,黄芪,黄柏,麦冬,五味子,泽泻,党参,葛根、丹参。聚类3包含焦栀子,薄荷,柴胡,牡丹皮,白芍,茯苓、知母,川芎,酸枣仁,夜交藤。聚类4中黄芩,桂枝,生姜,大枣,浮小麦、炙甘草。研究结论:1.结合舌象、脉象及药物频数分布表及关联关系分析,心悸的致病因素主要为湿、热、血瘀、痰。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辨证仔细,其辨证思路为审察阴阳,注重气血;从五脏论治,以心肝脾为主;重视湿、热与瘀血;凭脉辨证。2.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时其注重先清湿热,后以补虚。3.从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药物聚类分析可得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常用药对有陈皮-竹茹、当归-苍术、香附-紫苏梗、郁金-枇杷叶、杜仲-槲寄生。核心方有银马温胆汤、丹栀逍遥散、李氏清暑益气汤、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桂枝甘草汤。
杨月[2](2020)在《心律失常合并OSAHS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心律失常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OSAHS病变程度、相关客观指标等因素的关系,同时探究心律失常合并OSAHS病变程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为中医治疗心律失常合并OSAHS提供早期辨证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住院平素打鼾的心律失常患者共146例,收集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行PSG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心律失常合并OSAHS组(116例)与心律失常非OSAHS组(30例)。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史、生化指标、心脏彩超以及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结果等相关信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相关病情资料,由两名心血管科高级职称医师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中医内科常见病症诊疗指南》及《中医内科学》中对心悸的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心虚胆怯证、心脾两虚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瘀阻心脉证、痰火扰心证以及水饮凌心证。建立Excel数据库,利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行统计分析。结果1.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与心律失常非OSAHS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年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心律失常非OSAHS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心律失常合并OSAHS组中青年患者AHI、BMI大于老年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患者AHI大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AHI大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高脂血症患者AHI大于无高脂血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AHI大于无2型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的LAD、LVEDD以及IVS大于心律失常非OSAHS患者(P值均<0.05);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中,重度组TG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HDL-C水平较轻度组降低(P值均<0.05)。4.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中医证型频次分布如下:心脾两虚证>痰火扰心证>心虚胆怯证>瘀阻心脉证>阴虚火旺证>心阳不振证>水饮凌心证。5.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各中医证型间,年龄由大到小依次为心脾两虚证>心虚胆怯证>瘀阻心脉证>痰火扰心证,痰火扰心证患者年龄小于心脾两虚证及心虚胆怯证患者(P值均<0.01)。6.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各中医证型间BMI比较,痰火扰心证患者BMI大于心脾两虚证患者(P<0.01)。7.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各中医证型间PSG相关指标比较,痰火扰心证AHI大于心脾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火扰心证氧减指数大于心脾两虚及心虚胆怯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8.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各中医证型间血脂水平比较,痰火扰心证以及瘀阻心脉证患者CHO水平高于心脾两虚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1.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年龄、高血压患病率、LAD、LVEDD、IVS均高于心律失常非OSAHS患者,提示这些因素对心律失常合并OSAHS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2.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中,男性、中青年、肥胖、合并有高脂血症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程度较重;3.心脾两虚、痰火扰心、心虚胆怯以及瘀阻心脉是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常见中医证型;4.年龄、BMI、AHI、氧减指数以及CHO对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影响,心脾两虚证患者年龄较大,痰火扰心证患者年龄较小,且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程度较重。
张东泽[3](2020)在《健脾和胃,理气化痰法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痰浊阻滞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探索健脾和胃,理气化痰法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痰浊阻滞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8年在吉林省中医院姜丽红教授门诊就诊过的室早患者中,筛选出符合入组条件的7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西药美西律,试验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导师健脾和胃,理气化痰中药汤剂自拟方。治疗四周后,通过利用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对两组前、中、后期证候量表积分、心电图室早次数、安全性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等试验数据加以对比统计分析,1个月后随访,评价远期疗效。从而探讨健脾和胃,理气化痰法对室性期前收缩(痰浊阻滞证)的临床疗效,为室早的诊治提供经验。结果:1.健脾和胃,理气化痰法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痰浊阻滞证)临床疗效显着,明显优于对照组。2.用健脾和胃,理气化痰法(自拟方)可降低(痰浊阻滞证)室性期前收缩发作的次数;3.用健脾和胃,理气化痰法(自拟方)可明显降低(痰浊阻滞证)中医证候症状积分;4.姜教授治疗痰浊阻滞证自拟方临床应用较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且远期疗效更明显。结论:西药联合健脾和胃,理气化痰法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痰浊阻滞证),能明显降低中医症候积分以及室早次数,此试验有意义。
方子寒,谢盈彧,张军平[4](2019)在《柴胡类方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科的常见病,严重危害着人民健康。中医认为肝郁气滞是心律失常的重要病机,治法当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柴胡类方作为其治法的代表方在心律失常的治疗上取得了满意疗效。文章归纳整理近几年相关研究,将名老中医对柴胡类方的运用思路以及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等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拓宽经方的临床应用范围,以及为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曹玉,王立玉,金燕,毛艺霖,刘睿斯,沈雁[5](2019)在《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文中研究表明医圣张仲景首提"心悸"以及辨证论治之法之方,为后世垂范。现代医家基于经典、结合临床,拓展了心悸的论治方法,现归纳总结当代部分名老中医对心悸的认识及特色经验,包括从虚实论治、脏腑相关论治以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论治。
程小波[6](2019)在《董波教授治疗心悸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董波教授治疗心悸用药规律。材料与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一科及国医堂门诊经董波教授诊治并符合研究标准的心悸病例为研究对象。将病例中所涉及的一般信息及首诊处方用药,用WPS office 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s 25及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通过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纳入病例中首诊处方用药进行分析,总结出董波教授治疗心悸用药规律。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03例,其中男性24例,占总人数23.30%;女性79例,占总人数76.70%,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患者年龄范围为18-83岁,最小年龄为18岁,最大年龄为83岁,平均年龄为(50.54±16.17)岁,年龄18-40岁有35人,占总人数33.98%;年龄41-65岁有50人,占总人数48.54%;年龄≧66有18人,占总人数17.48%,心悸患者以中老年居多。2.董波教授治疗心悸的103例首诊处方中共涉及81味中药,纳入研究79味中药,其前10味中药分别为:炙甘草、桂枝、茯苓、陈皮、当归、郁金、柴胡、牡蛎、白芍、白术。使用前6类药物分别为补虚药、理气药、安神药、清热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药物使用频率大于30%药类中,补虚药中主要用炙甘草、当归、白芍、白术、太子参;理气药中主要用陈皮、枳壳、檀香;活血化瘀药中主要用郁金、丹参;解表药中主要用桂枝、柴胡;安神药中主要用龙骨;平肝潜阳药中主要用牡蛎;利水渗湿药中主要用茯苓;化痰药中主要用半夏。3.通过关联分析,董波教授常用药对为龙骨-牡蛎、桂枝-炙甘草;常用方剂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4.通过聚类分析,董波教授常用药对组合为苦参-甘松、远志-石菖蒲、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常用药物组合为丹参、檀香、砂仁;郁金、白术、当归、陈皮、茯苓、白芍、半夏、柴胡、枳壳;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结论:1.董波教授治疗心悸,善从肝论治,常用药物为柴胡、郁金等;从虚论治,喜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常用药物为炙甘草、桂枝等。2.董波教授治疗心悸,无论偏实偏虚也,都善加些活血化瘀之品,喜用丹参饮方,常用当归、丹参等,同时董波教授治疗心悸常顾护脾胃,常用茯苓、白术、陈皮、枳壳等健脾理气之品,喜于方中加姜枣。3.董波教授治疗心悸,常用药对为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苦参-甘松、远志-石菖蒲。
马聪燕[7](2019)在《心悸1号方治疗肝郁化火型功能性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心悸1号方对肝郁化火型功能性室性早搏的临床疗效性和安全性,探讨清心养心镇心法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西医功能性室性早搏和中医心悸肝郁化火证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心悸1号方干预,对照组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干预,治疗周期为4周。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室性早搏总数和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记录服药时不良事件。结果:1.一般资料:治疗组21例,男9例,女12例;年龄平均(53.05±9.20)岁;治疗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76.81±8.23)次/分,治疗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10088.10±11777.04)次;中医证候总积分(15.00±4.06)分;对照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平均(54.24±10.67)岁;治疗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79.48±7.32)次/分,治疗前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9931.00±10097.57)次;中医证候总积分(14.23±3.63)分。两组患者入组时性别、年龄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和室性早搏次数,中医证候总积分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总有效率:心悸1号方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总有效率为76.19%,对照组为71.42%,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均有疗效,心悸1号方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疗效相当。3.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室性早搏次数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予药物治疗4周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室性早搏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具有显着差异(P<0.01)。比较两组治疗后平均心率、室性早搏次数,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悸1号方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均可明显改善平均心率、减少室性早搏次数,二者疗效相当。4.中医证候疗效率:心悸1号方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率为90.48%,对照组为52.38%,疗效比较差异显着(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心悸1号方改善中医证候优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5.单项中医症状疗效比较:心悸1号方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均可改善患者心悸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在心悸不宁、烦躁不安、口干或口苦、失眠多梦的单项症状方面,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心悸1号方优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在头晕头胀、两胁胀痛、大便秘结症状的单项症状方面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心悸1号方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疗效相当。6.本研究进行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心悸1号方临床应用安全。结论:心悸1号方治疗肝郁化火型功能性室性早搏有效,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疗效相当。心悸1号方能减少患者平均心率、室性早搏发作次数,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疗效相当。两者均可有效改善中医肝郁化火证候和单项中医症状,心悸1号方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和部分单项症状方面优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清心养心镇心法是治疗肝郁化火证型室性早搏的有效治法,符合临床实际,适合临床推广。
张帅,沈琳,林钟香,徐佳悦[8](2018)在《疏肝定悸汤对肝郁气滞型期前收缩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疏肝定悸汤联合普罗帕酮治疗肝郁气滞型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郁气滞型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普罗帕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服疏肝定悸汤。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比较24 h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5%、37.9%;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组间比较,24 h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心悸不宁、胸胁胀痛、抑郁烦躁、夜寐不安、善太息评分及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未见异常。结论疏肝定悸汤联合普罗帕酮治疗肝郁气滞型期前收缩的疗效优于单用西药,可明显改善患者早搏等临床症状。
周季青[9](2016)在《沈琳辨治心律失常经验撷析》文中认为沈琳是上海龙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师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病专家林钟香教授及全国名老中医严世芸教授,参与复律宁、舒心饮等院内制剂的临床研究研发,并运用于临床,均取得较好疗效。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工作,具有扎实的中医功底,组织并参与开展了多项国家级、市局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已发表专业论文四十余篇。沈老师善于运用中医药防治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疾病,尤其擅长心律失常的防治,本文介绍了沈琳医师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一些经验。
朱宇婷[10](2016)在《贾海忠教授运用微循环与升清降浊理论治疗室性早搏的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室性早搏是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又称室性期前收缩(venticular premature beat, VPB),是指希式束分叉以下部位过早发生的,提前使心肌除极的单个或成对的心搏。它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它可以是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临床多种疾病的一种病理表现。室性早搏的症状因其类型及患者个体不同而有差异,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恶心、头晕、黑蒙、乏力、喘憋、脉律紊乱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常分为功能性室性早搏和器质性室性早搏。现代医学治疗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室性早搏,疗效有限,且存在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患者不耐受或出现复发。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的鲜明特色。目的:贾海忠教授通过多年中西医结合理论及临床研究,创造性提出从微循环与升清降浊角度入手治疗室性早搏。本文旨在总结其运用微循环与升清降浊理论认识和治疗室性早搏的临床经验,为室性早搏提供新的理论认识、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方法: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通过检索文献,整理归纳现代医学对室性早搏的病因诱因、发生机制、分类、诊断、常用治疗手段和进展,并分析了现代医学治疗室性早搏出现的问题和局限。梳理并归纳了“心悸”学术源流和传统病因病机认识,举例说明近现代中医学家对心悸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创新和特点,并运用药物、针刺、牵引等多种手段治疗心悸,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疗效,患者接受度和满意度高。第二部分为经验总结,通过跟诊、查房及讲授,从病因病机认识、辨证要点、辨证分型治疗等方面,总结贾海忠教授从微循环与升清降浊角度诊治室性早搏的临床经验,并提供典型病案以供学习讨论。结果:贾海忠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从中西医结合角度,运用微循环与升清降浊的关系认识和治疗室性早搏。贾教授认为心、脾两脏气、血、阴、阳的亏虚与室性早搏的发生关系密切,痰饮、血瘀、热毒、外邪等是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病理因素。贾海忠教授认为“清”为正常微循环代谢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浊”则为微循环的代谢产物。二者在微循环水平上的动态平衡,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若清浊升降失司,清者不能荣养微环境、浊者蓄积则生多病。“升清”指提供心肌正常功能活动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改善心肌微循环,纠正微循环障碍,使“浊”得以正常代谢,即为“降浊”。临床上需辨明微循环障碍的部位,以“升清”为主要手段,微循环为关键环节,“降浊”为主要目的,治疗室性早搏。将室性早搏分为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脾胃虚弱证,分别以升解通瘀汤、血府逐瘀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为主方加减化裁治疗,并根据患者兼证加减运用葛根、茯苓、黄连、苦参、丹参、瓜萎、薤白、菟丝子、桑寄生等,在微循环水平改善物质、能量代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林钟香教授从肝论治心律失常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钟香教授从肝论治心律失常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国医大师伍炳彩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 古今医家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古今医家对心悸的辨证论治 |
3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运用 |
第二部分 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的经验探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数据挖掘方法 |
2.1 病案采集 |
2.2 数据规范化处理 |
2.3 数据库建立 |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数据挖掘结果 |
3.1 频数结果 |
3.2 关联结果 |
3.3 药物聚类分析 |
3.4 核心药物类型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频数分析 |
4.2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4.3 药物聚类分析 |
4.4 核心药物类型分析 |
第三部分 伍炳彩教授辨治心悸经验总结 |
1 心悸的病因 |
1.1 饮食不节 |
1.2 情志不舒 |
1.3 感受外邪 |
1.4 劳倦过度 |
2 心悸的辨治思路 |
2.1 审察阴阳,注重气血 |
2.2 从五脏论治,以心肝脾为主 |
2.3 注重湿、热与瘀血 |
2.4 凭脉辨证 |
3 心悸的辨证施治 |
第四部分 伍炳彩教授治疗心悸典型验案举隅 |
1 肝郁脾虚 |
2 脾虚夹湿 |
3 胆郁痰扰 |
4 心肾两虚 |
5 心脾两虚 |
6 阴虚血少 |
7 外感湿热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介 |
(2)心律失常合并OSAHS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
资料与方法 2 |
研究结果 2.1 |
基线资料 2.2 |
A、B |
两组间一般情况差异 2.3 |
A组患者一般情况与AHI相关性 2.4 |
心律失常患者合并OSAHS情况与相关客观指标 2.5 |
心律失常类型与OSAHS严重程度 2.6 |
中医证型分布 2.7 |
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中医证型间一般情况分布 2.8 |
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中医证型与PSG相关指标 2.9 |
心律失常合并OSAHS患者中医证型与相关客观指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
心律失常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
中医对心悸及鼾症的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3)健脾和胃,理气化痰法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痰浊阻滞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室性期前收缩的中医研究进展 |
1.1 病名认识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辨证分型 |
1.4 辨证论治 |
1.5 展望中医药 |
2 现代医学对室性期前收缩的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病因及机制 |
2.3 临床表现 |
2.4 辅助检查 |
2.5 诊断 |
2.6 治疗 |
2.7 研究进展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来源 |
3 筛选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病例标准 |
3.5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
3.6 患者监督管理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西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4.3 安全性观测 |
4.4 疗效性指标 |
5 试验方法 |
5.1 试验设计 |
5.2 确定样本数 |
5.3 试验用药 |
5.4 疗程 |
5.5 伦理学要求和知情同意 |
5.6 统计处理 |
5.7 技术路线 |
6 研究结果 |
6.1 基线资料 |
6.2 治疗前,两组证候积分比较 |
6.3 治疗前,两组心悸病相关症状积分比较 |
6.4 治疗后证候积分统计比较 |
6.5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6.6 治疗前与治疗4 周后两组24h室早次数比较 |
6.7 治疗4 周后两组24h室早次数疗效分级比较 |
6.8 安全性指标观察 |
6.9 不良事件 |
6.10 随访 |
讨论 |
1 健脾和胃,理气化痰法对室性期前收缩(痰浊阻滞证)的作用机制 |
1.1 痰浊阻滞证形成的病因病机 |
1.2 自拟方的组方分析 |
1.3 从分子生物学方面分析组方 |
2 总结分析 |
3 结果 |
4 本课题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柴胡类方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柴胡类方治疗心律失常的理论基础 |
2 柴胡类方的名家运用经验 |
3 柴胡类方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
3.1 小柴胡汤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
3.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
3.3 其他柴胡类方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
4 柴胡类方治疗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
5 本院经验 |
(5)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论文提纲范文)
1 祛邪治心悸 |
1.1 从痰瘀论治 |
1.2 从水饮论治 |
2 补虚治心悸 |
2.1 从阴阳虚损论治 |
2.2 从气血不足论治 |
3 脏腑相关治心悸 |
3.1 心脾相关论治 |
3.2 心肾相关论治 |
3.3 心与肝胆相关论治 |
4 病证结合治疗心悸 |
5 小结 |
(6)董波教授治疗心悸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心悸1号方治疗肝郁化火型功能性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功能性室性早搏(心悸)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心悸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对心悸病因的认识 |
3 中医对心悸病机的认识 |
4 中医对心悸的分型的认识 |
5 中医对心悸的治疗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室性早搏的认识 |
1 功能性室性早搏的流行病学 |
2 功能性室性早搏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3 功能性室性早搏的临床表现 |
4 功能性室性早搏的诊断 |
5 功能性室性早搏的治疗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病例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设计类型 |
2.2 治疗方案 |
2.3 评价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疗效分析 |
3.3 不良反应记录 |
4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和中医对功能性室性早搏的认识 |
4.2 导师从肝郁化火论治功能性室性早搏 |
4.3 导师提出清心养心镇心治法 |
4.4 心悸1号方药物组成分析 |
4.5 心悸1号方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4.6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8)疏肝定悸汤对肝郁气滞型期前收缩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1.1 诊断标准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脱落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治疗组 |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 |
1.4.1 临床疗效 |
1.4.2 中医证候 |
1.4.3 安全性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疗效及早搏次数变化情况 |
2.2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 |
2.3 用药安全性比较 |
3 讨论 |
(10)贾海忠教授运用微循环与升清降浊理论治疗室性早搏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室性早搏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室性早搏的发生率 |
3 室性早搏的发生机制 |
3.1 心室内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 |
3.2 触发冲动 |
3.3 折返激动 |
3.4 室早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
4 室性早搏的分类 |
4.1 根据起源部位分类 |
4.2 根据发生机制分类 |
4.3 根据发生频度分类 |
4.4 其他分类 |
5 室性早搏的病因 |
5.1 生理性因素 |
5.2 病理性因素 |
6 室性早搏的诊断 |
6.1 临床表现 |
6.2 病史及体格检查 |
6.3 相关检查 |
7 室性早搏的治疗 |
7.1 功能性和器质性室性早搏的判断 |
7.2 功能性室性早搏的治疗 |
7.3 器质性室性早搏的治疗 |
8 室性早搏治疗存在的问题 |
8.1 治疗时机 |
8.2 治疗方法的选择 |
8.3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 |
综述二 心悸的中医药治疗源流及进展 |
1 概述 |
1.1 心悸病名、病因病机源流 |
1.2 现代医家对心悸病因病机的大体认识 |
1.3 心悸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
2 病因病机 |
2.1 心脏的生理功能 |
2.2 不同现代医家对心律失常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现代中医治疗心律失常举隅 |
3.1 治疗原则及辨证要点 |
3.2 药物治疗 |
3.3 抗心律失常的单味药物 |
3.4 非药物治疗 |
3.5 小结 |
4 疗效评价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贾海忠教授治疗室性早搏的经验总结 |
1 病因病机 |
1.1 心脏微循环与升清降浊 |
1.2 运用微循环与升清降浊理论阐述室早的病因病机 |
2 辨证要点及治疗关键 |
3 室性早搏的辨证分型及治疗 |
3.1 气虚血瘀证 |
3.2 气滞血瘀证 |
3.3 脾胃虚弱证 |
3.4 小结 |
3.5 加减化裁 |
4 非药物治疗 |
5 调护 |
6 典型病案 |
6.1 冠心病室性早搏 |
6.2 频发室性早搏 |
6.3 心肌炎后频发室性早搏 |
7 小结 |
8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林钟香教授从肝论治心律失常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医大师伍炳彩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探究[D]. 胡倩.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心律失常合并OSAHS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杨月.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健脾和胃,理气化痰法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痰浊阻滞证)的临床研究[D]. 张东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柴胡类方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J]. 方子寒,谢盈彧,张军平. 辽宁中医杂志, 2019(12)
- [5]名老中医诊治心悸荟萃[J]. 曹玉,王立玉,金燕,毛艺霖,刘睿斯,沈雁.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19)
- [6]董波教授治疗心悸用药规律研究[D]. 程小波.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心悸1号方治疗肝郁化火型功能性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D]. 马聪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8]疏肝定悸汤对肝郁气滞型期前收缩影响的临床研究[J]. 张帅,沈琳,林钟香,徐佳悦.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07)
- [9]沈琳辨治心律失常经验撷析[A]. 周季青. 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10]贾海忠教授运用微循环与升清降浊理论治疗室性早搏的经验总结[D]. 朱宇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