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型螺杆数控磨床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朱殿璞,汪旭辉,魏丹丹,吕伟领[1](2020)在《船用五螺杆泵低噪声工艺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对现有的某船用五螺杆泵的频谱特征和振动特性进行分析,找出主要振动噪声源。通过改进进口流道面积,并对现有的螺杆加工工艺进行研究和优化改进,通过样机制造和对比试验,进一步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预期减振效果。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型线可采用螺杆磨加工方式进行加工,改进工艺有效;改进后五螺杆泵额定压力点流量在改进前后变化不明显,可保证原有性能;泵机脚振动加速度在10 Hz~1 kHz频率范围内有一定改善,其中轴频及倍频有明显降低。
库祥臣,曹贝贝,张国庆[2](2017)在《基于OpenGL的异形螺杆虚拟车床加工仿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目前异形螺杆形式多样复杂、加工困难的现状,避免或者减少试切法在实际加工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浪费,分析了异形螺杆的形状特点及传统加工工艺;并在Visual Studio 2012环境下,以三维开放图形库OpenGL为工具,研究开发了异形螺杆车削动态仿真系统,实现了在参数输入、刀具库设计、工件设置等条件下几种异形螺杆的动态切削仿真。着重阐述了毛坯离散化的建模方法以及刀具与毛坯间的布尔减运算,利用OpenGL的双缓存技术,采用不断更新显示毛坯形状和刀具位置,以实现车削加工异形螺杆去除材料的过程。系统具有良好的实时性、三维图形显示能力以及一定的实用性。
曹贝贝[3](2017)在《异形螺杆的虚拟数控车削加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螺杆作为一类多见的工业机械零件,广泛应用于压缩机、冷冻机、螺杆泵、橡塑机械、食品膨化机和石油螺杆钻具等机械产品。在这些产品中螺杆作为核心组成部分,一般用于原料的加工、供送等工序中,它的加工质量和精度与这类机械产品的工作效率息息相关。异形螺杆由于应用目的不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需求量快速增长,并且螺杆形式复杂多样,这些都给异形螺杆的加工制造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对于异形螺杆的加工,国际上多采用铣削加工方法,但这种加工方法存在精度低、成本高等不足;中小型企业多采用加长的普通车床加工螺杆,其加工精度完全取决于操作人员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质量波动性较大。因此,对于异形螺杆进行数控车床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几种常用的几何建模方法,选用基于单元体的方法对毛坯进行离散化三维建模,提出了一种简化的数据存储方式,结合异形螺杆的数学模型,推导了刀具和工件间去除材料的算法;采用等残留高度法计算走刀步长,从而可以自动确定走刀次数。根据切屑的数理模型和应变条件,确定了系统中切屑模型参数化构造的方法以及折断条件。然后采用AABB包围盒进行粗碰撞检测,可以有效的排除不发生碰撞的情况,再采用平面间的细碰撞检测方法,实现快速有效的碰撞检测,以达到对异形螺杆相关加工参数检验的目的。最后在Visual Studio环境下,使用C#编程语言,调用OpenGL三维图形库函数,开发了集参数输入、刀具设置、工件设置、碰撞检测等功能模块的异形螺杆虚拟数控车削加工系统。本文通过对毛坯离散化建模方法和去除材料算法的研究,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异形螺杆虚拟车削加工系统,实现了异形螺杆车削加工去除材料的过程。通过实例验证了系统具有良好的实时性、交互性以及动态仿真能力,对异形螺杆的实际数控车削加工提供了保障。
胡靖宇[4](2014)在《螺杆抛磨机床结构设计分析与数控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说明螺杆是橡塑挤出机的核心部件,其型线多为变螺距、变螺棱高、变螺棱宽、变底径及变螺纹前后角中的一种或是多种的组合,这种尺寸多变的螺杆被称为异型螺杆。目前国内对这种螺杆的加工,采用专用数控铣床进行角铣,其表面粗糙度很差,之后采用人工角磨或半机械式打磨方式去除接刀刀痕,效率低,质量差,影响了挤出物料的性能指标,也大大降低了橡胶挤出机的性价比。因此,对这种多参数渐变挤出螺杆的加工需要进一步磨削及抛光,以提高螺杆表面精度,才能准确控制挤出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保证挤出物料性能的要求。为实现高精度加工要求,有必要开发高性能的数控系统对螺杆的精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研制用于橡塑挤出机螺杆抛磨加工的专用数控机床,可以准确地对螺杆的抛磨过程进行实时控制,以加工出高质量的挤出螺杆。不但能够节约研制经费,还可以大幅缩短挤出螺杆的生产周期,极具研究开发价值。本文首先对数控机床的概念以及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进行论述,并阐述了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与内容。然后介绍了数控螺杆抛磨机床的加工原理和机械结构,包括机械结构的设计、传动系统的选择与选型、主要部件的强度与寿命的校核。论述了数控系统硬件和基于PC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结构形式和特点,确定了本课题开发的数控系统为以北京和利时推出的6050多轴运动控制卡作控制核心,NC嵌入PC型开放式体系结构。研究了6050板卡的功能、通讯设置及硬件接口,电路设计和交流伺服电机的选型。最后阐述数控系统软件的设计,运用VC++6.0、OpenGL技术等搭建了螺杆抛磨机数控系统软件框架。
张彦坤[5](2014)在《螺杆转子成形磨削与砂轮修整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高精度复杂截面螺杆转子加工技术是制约我国制冷压缩机、工业泵、空压机等行业快速发展的瓶颈,砂轮修整作为螺杆转子成形磨削加工技术的核心,直接影响着螺杆转子最终的齿形精度和表面质量。针对实际加工中螺杆转子齿形为离散点的情况,以齿轮啮合原理为基础,通过分析成形砂轮磨削螺旋齿面时的位置关系建立了螺杆转子磨削加工的数学模型,依据砂轮与螺旋面的相切条件推导了空间接触线方程,经坐标系转换将空间接触线方程投影到砂轮的轴截面上最终得到了砂轮的廓形。砂轮廓形计算的关键在于接触线方程的求解,接触线方程的求解涉及到离散点处斜率的计算和超越方程的求解。本文中综合使用三次样条函数法、追赶法和最小二乘法成功计算出了砂轮的廓形。砂轮的廓形为列表曲线,为了满足数控加工精度的需要,采用局部光顺法、三次样条函数、等间距法分别对其进行了光顺、拟合、插值处理,获得了比较理想的拟合效果。根据砂轮修整器的结构特点和列表曲线的处理结果设计了砂轮的修整方案,详细分析了砂轮的修整路线和部分工艺参数选择的问题,进而对其修整过程进行了“R”参数编程,最终得到了砂轮的数控修整程序。为了获得更广泛、更便捷的应用,基于MATLAB中GUIDE模块开发了一款螺杆转子成形磨削用砂轮修整软件,可用于砂轮廓形的计算和数控程序的自动生成。
路洪飞[6](2013)在《基于成形磨削的螺杆转子误差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螺杆转子作为螺杆压缩机的核心部件其加工精度直接影响螺杆压缩机的工作性能。目前成形磨削已逐渐取代铣削加工成为转子精加工的主要方式,但国内多数螺杆加工企业未能掌握转子磨削专用精密加工设备的制造技术,转子加工误差得不到控制,加工精度得不到保证,只能高价进口国外相应加工设备。因此研究磨削螺杆转子误差控制方法对于实现转子磨削专用精密加工设备国产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0975038)资助下,以课题组螺杆转子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研究了螺杆转子成形磨削原理及加工过程,建立了转子磨削时分度误差与型线误差计算与补偿模型,提出了转子型线数据与砂轮数据的处理方法,开发了磨削螺杆转子误差控制软件并采用工程实际数据对本文误差控制方法进行了验证。首先,研究了圆柱螺旋面的加工原理。基于啮合原理建立了转子螺旋面与砂轮回转面的接触条件式。根据接触条件式建立了转子型线与砂轮截形的互逆求解数学模型。研究了转子不产生过渡曲面与不被过切的条件,从而确定了砂轮安装参数的调整范围。其次,提出了磨削转子误差控制方法。分析了螺杆转子成形磨削加工过程,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转子粗磨阶段控制分度误差,精磨阶段控制型线误差的误差控制策略。针对转子分度误差,建立了误差计算模型,通过调整磨削进给量实现了对分度误差的控制。针对转子型线误差,提出了误差评估方法,通过型线更新或砂轮修整实现了对型线误差的控制。接着,建立了螺杆检测型线数据与砂轮修整数据的处理方法。采用角度法对螺杆检测型线数据进行噪声点剔除,采用离散点列能量法对其进行光顺处理;对于砂轮修整数据采用双圆弧样条拟合法对其进行拟合处理。最后,采用Matlab高级编程语言实现了分度误差计算与补偿、型线误差评估与补偿等主要算法,开发了《磨削螺杆转子误差控制软件》,并对软件进行了测试;通过提取螺杆磨床TG350E勺实际加工数据验证了本文误差控制方法的正确性。本文研究的磨削螺杆转子误差控制方法对于提高我国螺杆转子高效高精度加工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王森[7](2013)在《螺旋转子砂轮数控成型磨削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所讨论的是复杂表面的成型磨削加工技术,针对螺旋转子的螺旋曲面进行研究,它的表面加工精度与其在设备工作中的工作精度和工作效率有直接的联系。目前螺旋转子的螺旋曲面加工主要以铣削加工为主,而铣削加工精度往往达不到要求,而怎样提高螺旋转子的螺旋曲面加工精度,寻求一种新的加工方式就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由成型磨削加工过程中成型砂轮与工件啮合运动出发,运用数学方法对成型砂轮的廓形求解,并对求解离散点导数、安装角的选择等问题予以分析处理,此外还应用此方法进行了实例计算,根据计算所得砂轮廓形运用软件做仿真分析。本文通过对成型磨削技术的介绍,结合成型磨削的特点,突出数控成型砂轮磨削在螺旋转子的螺旋曲面加工中的优越性。本文根据螺旋转子端面型线离散点和螺旋转子的导程等基本参数,运用啮合原理等相关数学方法计算成型磨削砂轮的廓型,并以此种计算过程编制一个包括输入螺旋转子端面型线离散点、显示转子端面型线点坐标和砂轮廓形点坐标等功能的便捷成型磨削砂轮廓型计算软件,并结合机床控制系统的研究,使计算机作为终端与数控系统紧密结合,有效提高加工效率与精度。针对国内目前对螺旋曲面成型砂轮磨削技术还没有普遍应用的现状,本论文有着深远的实际意义,为螺旋转子数控砂轮成型磨削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为复杂曲面加工设备的研究提高了新的思路。
路遥[8](2012)在《螺杆转子磨削砂轮在线修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外螺杆转子磨削加工技术已经成熟,新型螺杆磨床也被广泛使用,而我国仅有部分大型螺杆生产企业高价进口国外螺杆磨床,且基本处于应用阶段,对其关键技术仍没掌握。所见相关文献中仅对机床操作过程和功能有所介绍,关键技术方面鲜有提及。转子磨削加工是提高转子加工精度,保证螺杆压缩机工作性能的有效方法,因此该项技术的国产化对我国工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刀具砂轮的在线修整技术是转子磨削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亟须研究和解决的课题之-本文得到了国家支撑计划项目(No.2012BAA01B05)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0975038)的资助。论文在分析螺杆磨削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砂轮的在线修整方法。分析与研究了HOLROYD公司的螺杆磨床磨削工艺,包括对转子磨削前机床的调试、工件的试切、转子自动磨削工艺过程(粗磨、半精磨、精磨、工件的在线检测、砂轮的在线修整)等的研究。根据加工工艺,应用空间造型接触条件基本特征,分别建立工件与刀具(转子和砂轮)互逆求解的数学模型。在前期工艺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砂轮在线修整策略。该策略以实现工件的精确加工、砂轮修整时间最短、修整量最小为目标,基于转子与砂轮互逆求解的数字共轭理论,将砂轮修整过程划分为型线比较、误差评定、型线升级和砂轮修整四个步骤,给出了每一步的基本原则,并完成了各自数学模型的建立。以砂轮在线修整理论模型为背景,开发了《螺杆转子磨削砂轮在线修整应用软件》。通过进行软件的功能需求分析,用MATLAB高级编程语言完成了型线比较、误差评定、型线升级、砂轮修整等主要模块的算法程序、软件数据库和界面设计。该软件已经应用大连冰山集团LG16型转子型线等工程实际数据进行了试算,得到了实测型线与理论型线的误差值,并在超差时,求解得到了砂轮的修整廓形。计算结果证明了程序的正确性和方法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的砂轮在线修整方法及其软件应用于转子磨削过程中,型线检测之后、下一个工步加工之前,通过对当前转子的加工误差求解、误差评定以及对超差进行处理(型线升级或砂轮修整),及时纠正转子误差,与机床数控系统通讯后,可以实现转子的高精度、高效率磨削加工。它是螺杆转子磨削控制软件的基础研究,对实现螺杆转子磨削技术的国产化有积极作用
赵新滨[9](2012)在《面向磨削加工的螺杆转子型线计算机辅助设计》文中指出本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50975038)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2BAA01B00)的资助。磨削加工的广泛应用对螺杆转子型线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研究转子型线的设计和前处理技术,对于提高转子磨削加工的精度和速度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以数值形式给出的转子型线,进行了参数化的三次样条插值,并推导了转子空间共轭基本理论。以此为基础给出了主要性能参数的计算方法,分析型线前处理过程,给出了各个步骤的数学模型和算法,进行了型线设计和前处理软件的设计开发。首先,对以离散点形式给出的平面曲线,用三次样条插值的方法对其进行插值,并用参数化的三次样条对插值效果进行了改进,通过实例证实了改进效果。以坐标变换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转子端面共轭算法以及空间曲面模型。其次,以转子空间曲面模型为基础,进行了转子性能参数的计算。利用啮合条件计算了接触线长度,给出了转子齿间面积和面积利用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分析转子空间啮合状态,推导出泄漏三角形的数值计算方法。将齿间容积的变化转化为齿间面积的变化,推出了扭角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而给出了输气量的计算公式。然后,给出了前处理过程各个步骤的数学模型和算法。通过分析磨削加工前处理各个步骤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分别建立了连续性检查、探针路径检查、添加引入线、点密度调整以及刀具方向调整的数学模型并给出了算法流程图。以等距型线法作为间隙添加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给出间隙的添加及优化方法和基于转子间隙的公差分配方法。最后,以Matlab为编程平台,基于模块化思想开发了转子型线辅助设计软件,并通过实例演示了软件的操作过程,证明了软件的实用性。对型线设计和前处理的研究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对于进一步研究螺杆转子磨削加工工艺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李静敏[10](2010)在《挤出螺杆成型理论及其加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挤出机以其独特的优点广泛应用于橡塑行业。随着挤出理论、挤出工艺的发展及对挤出材料认识的深入,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异形挤出螺杆。目前国内众多螺杆制造企业加工工艺落后,螺杆加工主要采用普通车床、铣床配以专用成形刀具和简易数控机床为主,加工效率低,难以保证高精度、造型复杂的螺杆加工需要。同时螺杆设计大多停留在通用CAD绘图为主,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开展螺杆设计方法、制造技术、工艺方法的研究,对挤出螺杆设计能力、加工水平及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从螺旋面成型理论出发,建立了变导程、圆锥形等异形螺杆螺旋面廓形的数学模型,为异形挤出螺杆的设计和加工提供了依据。2、运用参数化原理,提出了异形挤出螺杆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利用SolidWorks实现了挤出螺杆参数化建模,达到了异形挤出螺杆的快速设计目的。3、运用螺旋面成型原理及单参数包络原理,分析了螺旋面的各种加工方法;研究了成型刀具正确理论廓型的设计方法,利用Matlab工具箱计算了盘形铣刀的截型;分析了同向平行双螺杆加工的关键工序并进行工艺过程设计。4、针对现有螺杆加工工艺的不足,提出了圆柱铣刀加工圆柱螺旋面的工艺新方法,建立了加工的数学模型,对该工艺产生的误差、可能的干涉现象及干涉条件进行了分析;通过该新型工艺与传统加工工艺的分析对比,验证了该工艺在加工效率方面的优势。5、运用包络成型原理和数控加工原理分析了异形螺杆的数控加工方法。
二、异型螺杆数控磨床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型螺杆数控磨床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船用五螺杆泵低噪声工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有五螺杆泵振动噪声分析 |
2 试验装置及测试方法 |
2.1 试验装置 |
2.2 测试方法 |
3 改进方法 |
3.1 进口流道结构的设计 |
3.2 螺杆加工工艺改进 |
3.2.1 现有五螺杆泵型线 |
3.2.2 改进后五螺杆泵型线 |
4 五螺杆泵性能及振动噪声试验验证结果分析 |
4.1 改进前后五螺杆泵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4.2 改进前后五螺杆泵振动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5 结论 |
(2)基于OpenGL的异形螺杆虚拟车床加工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虚拟加工模块建模 |
1.1 工件模型的建立 |
1.2 刀具模型的建立 |
2 异形螺杆实时动态仿真的实现 |
2.1 去除材料的算法 |
2.2 异形螺杆虚拟加工仿真中切屑的模拟 |
2.3 异形螺杆虚拟加工系统的设计 |
2.3.1 整体系统结构 |
2.3.2 异形螺杆虚拟加工仿真的实现 |
3 结语 |
(3)异形螺杆的虚拟数控车削加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异形螺杆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
1.3 虚拟数控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异形螺杆虚拟数控车削加工系统总体方案 |
2.1 系统开发工具介绍 |
2.1.1 OpenGL概述 |
2.1.2 OpenGL主要功能介绍 |
2.1.3 OpenGL的基本工作流程 |
2.1.4 OpenGL的几何变换 |
2.1.5 OpenGL在Visual Studio中的环境配置 |
2.2 虚拟数控车削系统总体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虚拟车削加工模块的几何建模 |
3.1 常用几何建模的方法 |
3.1.1 直接实体构造法 |
3.1.2 基于图像空间法 |
3.1.3 离散矢量法 |
3.1.4 基于三角面片法 |
3.1.5 加工模块选用的建模方法 |
3.2 毛坯模型的建立 |
3.2.1 毛坯离散化的方法 |
3.2.2 离散化数据存储方式 |
3.2.3 离散毛坯的整体绘制 |
3.3 刀具模型的建立 |
3.4 三维模型的渲染 |
3.5 动态仿真实现的基础 |
3.5.1 运动模型坐标系 |
3.5.2 零件的坐标变换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异形螺杆车削加工仿真模块的开发 |
4.1 异形螺杆的数学描述 |
4.1.1 异形螺杆槽底螺旋线的数学描述 |
4.1.2 异形螺杆槽顶螺旋线的数学描述 |
4.2 车削加工去除材料的仿真算法 |
4.2.1 等螺距螺杆去除材料算法的实现 |
4.2.2 变螺距螺杆去除材料算法的实现 |
4.3 刀具路径规划 |
4.4 切屑的生成仿真 |
4.4.1 切屑的成形机理及影响因素 |
4.4.2 切屑的数学模型 |
4.4.3 切屑的三维绘制 |
4.5 碰撞检测 |
4.5.1 碰撞检测的概述 |
4.5.2 本文选用的碰撞检测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异形螺杆虚拟数控车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虚拟车削系统整体流程分析 |
5.2 异形螺杆仿真系统的界面设计 |
5.2.1 主界面设计 |
5.2.2 工件界面设计 |
5.2.3 刀具界面设计 |
5.2.4 螺杆参数界面设计 |
5.3 实验例证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螺杆抛磨机床结构设计分析与数控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2 螺杆机床的研究现状 |
1.3 基于PC的开放式数控系统 |
1.4 数控系统主要函数的调用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数控抛磨机床加工原理 |
2.1 数控抛磨机硬件结构 |
2.2 螺杆几何参数 |
2.2.1 单螺杆挤出机原理 |
2.2.2 主要用途 |
2.2.3 螺杆的几何尺寸关系 |
2.3 螺杆抛磨机主要技术参数 |
2.4 螺杆抛磨轨迹的实现 |
2.5 本章小结 |
3 机床各部件设计选型 |
3.1 异形螺杆抛磨机床运动分配 |
3.1.1 主轴传动部件的选择 |
3.1.2 进给传动部件 |
3.1.3 支承部件 |
3.1.4 回转工作台回转部件 |
3.2 各部件设计选型 |
3.2.1 抛磨器设计 |
3.2.2 滚珠丝杠计算与选型 |
3.2.3 导轨的设计选型 |
3.3 交流伺服电机的选型 |
3.3.1 X向交流伺服电机的计算及选型 |
3.3.2 其他伺服电机选型 |
3.4 本章小结 |
4 数控系统硬件结构 |
4.1 数控系统简介 |
4.2 系统硬件方案 |
4.3 6050卡简介 |
4.3.1 6050运动控制卡的主要功能 |
4.3.2 6050运动控制卡编程体系 |
4.3.3 6050系列电机控制卡特性 |
4.3.4 6050卡与计算机及其附件的连接 |
4.4 元器件选型 |
4.4.1 差模转换器 |
4.4.2 驱动器与电机的选型与连接 |
4.4.3 变频器与变频电机的选型及连线 |
4.5 本章小结 |
5 数控界面设计 |
5.1 轨迹插补的实现 |
5.1.1 插补概念 |
5.1.2 螺纹轨迹曲线 |
5.1.3 插补计算 |
5.2 开发工具及界面程序简介 |
5.2.1 开发工具简介 |
5.2.2 界面程序简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螺杆转子成形磨削与砂轮修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型线的发展 |
1.3.2 转子的加工工艺 |
1.3.3 螺杆转子磨床的发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螺杆转子磨削理论 |
2.1 螺杆转子螺旋齿面方程的建立 |
2.2 螺杆转子螺旋齿面的法线 |
2.3 接触线方程的建立 |
2.3.1 砂轮与转子的位置关系 |
2.3.2 接触条件式 |
2.3.3 砂轮截形的计算 |
2.4 接触线方程的求解 |
2.4.1 各离散点处一阶导数的计算 |
2.4.2 三角超越方程的求解 |
2.5 实例求解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砂轮截形的数学处理 |
3.1 曲线的光顺处理 |
3.2 曲线拟合 |
3.3 直线逼近 |
3.4 插值 |
3.5 砂轮三维模型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螺杆转子磨床砂轮数控修整 |
4.1 螺杆转子磨床及砂轮修整器结构 |
4.2 机床传动系统概述 |
4.2.1 机床螺纹运动 |
4.2.2 砂轮架的横进给和回转运动 |
4.2.3 砂轮修整器滑座的垂直运动和拖板的水平运动 |
4.3 成形砂轮的修整方式 |
4.4 砂轮修整路线 |
4.4.1 砂轮数控修整方案 |
4.4.2 砂轮修整路线 |
4.5 金刚石滚轮及砂轮的选择 |
4.5.1 金刚石滚轮的选用 |
4.5.2 砂轮的选用 |
4.6 修整参数对砂轮修整质量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砂轮修整数控程序 |
5.1 数控程序的编制 |
5.1.1 坐标系的建立 |
5.1.2 砂轮截形坐标系的转换 |
5.1.3 半径补偿 |
5.2 数控程序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螺杆转子磨削成形砂轮修整软件设计 |
6.1 软件设计思想 |
6.2 软件开发平台 |
6.3 程序界面简介 |
6.4 Mcc 编译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成形磨削的螺杆转子误差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螺杆转子加工现状 |
1.2.2 转子误差控制研究现状 |
1.3 课题组研究基础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螺旋面及其加工原理 |
2.1 圆柱螺旋面及其法线表达式 |
2.1.1 螺旋面的形成及其方程式 |
2.1.2 螺旋面的法线 |
2.2 转子螺旋面与砂轮回转面接触条件式 |
2.3 转子螺旋面与砂轮回转面的共轭模型 |
2.3.1 转子螺旋面共轭砂轮回转面 |
2.3.2 砂轮回转面共轭转子螺旋面 |
2.4 螺杆转子成形磨削中安装参数的确定 |
2.4.1 不产生过渡曲面时安装参数的确定 |
2.4.2 不产生过切时安装参数的确定 |
2.5 本章总结 |
3 磨削螺杆转子误差控制方法 |
3.1 螺杆转子磨削加工过程 |
3.2 螺杆转子误差控制方法 |
3.2.1 分度误差控制方法 |
3.2.2 型线误差控制方法 |
3.3 本章总结 |
4 转子与砂轮数据处理方法 |
4.1 螺杆转子在线检测数据处理 |
4.1.1 检测数据噪声点剔除 |
4.1.2 检测数据的光顺处理 |
4.1.3 计算实例 |
4.2 砂轮廓形离散数据拟合 |
4.2.1 双圆弧样条拟合法 |
4.2.2 双圆弧样条拟合实例 |
4.3 本章小结 |
5 磨削螺杆转子误差控制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思想及开发平台 |
5.1.1 软件设计思想 |
5.1.2 软件设计平台 |
5.2 软件功能需求与界面设计 |
5.2.1 软件功能需求 |
5.2.2 软件界面设计 |
5.3 软件测试 |
5.4 算例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螺旋转子砂轮数控成型磨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复杂曲面的加工发展及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成型磨削理论概述 |
2.1 磨削加工方法分类 |
2.2 成型磨削的特点 |
2.3 成型磨削中磨具的选择使用 |
2.4 成型磨削中砂轮的磨损与修整 |
第三章 成型磨削砂轮廓形设计 |
3.1 螺旋曲面的形成原理 |
3.2 模型建立 |
3.3 空间坐标系转换 |
3.4 接触条件式方程求解 |
第四章 成型磨削加工的过程控制 |
4.1 控制系统概述 |
4.2 加工过程控制 |
4.3 伺服系统 |
4.4 行程开关 |
第五章 砂轮廓形设计软件的开发 |
5.1 成型砂轮廓形计算过程 |
5.2 软件功能简介 |
5.3 程序界面介绍 |
5.3.1 基本参数设定模块 |
5.3.2 砂轮廓形设计模块 |
5.3.3 结果显示模块 |
第六章 砂轮成型磨削机床设计 |
6.1 成型磨削的运动原理 |
6.2 机床总体布局 |
6.3 主要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螺杆转子磨削砂轮在线修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螺杆压缩机 |
1.1.1 螺杆压缩机及其特征 |
1.1.2 螺杆压缩机的主要研究方向 |
1.2 螺杆转子加工技术现状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加工方法与专用设备研究现状 |
1.2.3 砂轮在线修整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意义 |
1.3.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圆柱螺旋曲面磨削加工的空间共轭原理 |
2.1 圆柱螺旋曲面的数学模型 |
2.1.1 圆柱螺旋面的数学表达 |
2.1.2 螺旋曲面的法向矢量 |
2.2 圆柱螺旋曲面磨削加工的空间共轭原理 |
2.2.1 曲面加工的空间共轭原理 |
2.2.2 两曲面的相对运动速度 |
2.2.3 螺旋曲面磨削加工共轭原理的方程表达 |
2.2.4 接触线方程 |
2.3 本章小结 |
3 转子型线与砂轮廓形的互逆求解方法 |
3.1 砂轮廓形的共轭求解方法 |
3.1.1 砂轮与转子螺旋面的接触方程式 |
3.1.2 砂轮廓形求解 |
3.2 转子型线的共轭求解方法 |
3.2.1 截面法求解转子磨削接触方程式 |
3.2.2 转子型线求解 |
3.3 本章小结 |
4 转子磨削工艺及砂轮在线修整方法 |
4.1 螺杆转子磨削工艺 |
4.1.1 粗磨前的调试和试切 |
4.1.2 转子的自动循环加工 |
4.2 砂轮在线修整方法 |
4.2.1 基本原则和过程概述 |
4.2.2 型线比较 |
4.2.3 误差评定 |
4.2.4 型线升级 |
4.2.5 砂轮修整 |
4.3 本章小结 |
5 转子磨削砂轮在线修整算法及其软件实现 |
5.1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5.1.1 功能模块划分 |
5.1.2 各模块详细功能需求 |
5.2 关键算法函数 |
5.2.1 全局数据名称及类型 |
5.2.2 函数详细设计 |
5.3 软件实现 |
5.3.1 软件设计思想及语言环境 |
5.3.2 软件总成 |
5.3.3 软件界面设计 |
5.4 软件测试 |
5.4.1 功能测试 |
5.4.2 精度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面向磨削加工的螺杆转子型线计算机辅助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文献综述 |
1.2.1 螺杆压缩机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3.1 课题研究意义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螺杆转子基本理论 |
2.1 平面曲线的数值逼近法 |
2.1.1 三次样条插值 |
2.1.2 参数三次样条 |
2.1.3 曲线插值效果 |
2.2 型线设计理论 |
2.2.1 坐标系建立及坐标转换 |
2.2.2 数值共轭计算 |
2.2.3 螺旋转子曲面及其法线 |
2.3 本章小结 |
3 螺杆转子性能计算 |
3.1 接触线 |
3.1.1 相对运动速度 |
3.1.2 接触线方程 |
3.1.3 接触线长度 |
3.2 齿间面积和面积利用系数 |
3.3 泄漏三角形 |
3.4 输气量 |
3.4.1 齿间容积 |
3.4.2 齿间填塞容积 |
3.4.3 扭角系数 |
3.4.4 输气量 |
3.5 本章小结 |
4 螺杆转子型线数据处理 |
4.1 型线处理方法概述 |
4.2 型线编辑算法 |
4.2.1 连续性检查 |
4.2.2 探针路径检查 |
4.2.3 添加引入线 |
4.2.4 点密度调整 |
4.2.5 刀具方向调整 |
4.3 间隙的添加与优化 |
4.3.1 间隙的添加 |
4.3.2 间隙的优化 |
4.3.3 算法流程 |
4.4 公差分配 |
4.5 本章小结 |
5 转子型线辅助设计软件开发 |
5.1 软件设计 |
5.1.1 软件设计思想 |
5.1.2 软件开发平台 |
5.1.3 软件系统构成 |
5.1.4 软件运行界面 |
5.2 磨削加工前处理实例 |
5.2.1 型线设计和前处理 |
5.2.2 型线处理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挤出螺杆成型理论及其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挤出螺杆的设计造型 |
1.3 螺杆的加工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挤出螺杆螺旋面成型理论 |
2.1 单参数曲面族包络 |
2.1.1 曲面的表示及其法线 |
2.1.2 单参数曲面族 |
2.1.3 单参数曲面族的包络面 |
2.1.4 单参数曲面族的接触线及其性质 |
2.2 挤出螺杆造型理论基础 |
2.2.1 渐变导程平行螺杆数学模型 |
2.2.2 圆锥面螺杆数学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异形挤出螺杆参数化设计 |
3.1 挤出螺杆形状特点 |
3.1.1 挤出螺杆及其几何参数 |
3.1.2 异形挤出螺杆及其参数计算 |
3.2 螺杆参数化设计 |
3.2.1 参数化设计基本原理 |
3.2.2 基于Solidworks 螺杆参数化设计 |
3.2.3 螺杆参数化建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挤出螺杆加工方法及其工艺 |
4.1 成型刀具包络法加工螺旋面分析 |
4.2 螺旋面加工成型铣刀设计 |
4.2.1 盘状刀具加工接触条件 |
4.2.2 盘状铣刀截形及设计实例 |
4.2.3 指状成型铣刀设计 |
4.2.4 直纹螺旋面轨迹法加工 |
4.3 挤出螺杆的加工工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圆柱铣刀加工挤出螺杆新工艺 |
5.1 圆柱铣刀加工螺杆工艺方法及分析 |
5.1.1 工艺方法的提出 |
5.1.2 数学模型 |
5.1.3 圆柱形刀具加工的干涉问题 |
5.1.4 关于产生干涉条件的分析 |
5.2 基于接触线的取点求距优化算法 |
5.3 误差分析计算 |
5.4 同向双螺杆圆柱立铣刀加工工艺方案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异形螺杆的数控加工 |
6.1 锥状异形螺杆的数控加工 |
6.2 异形螺杆盘形铣刀包络法数控加工 |
6.2.1 外包络法螺旋面数控加工 |
6.2.2 内包络法螺旋面数控加工 |
6.2.3 两种包络方法及比较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四、异型螺杆数控磨床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船用五螺杆泵低噪声工艺技术[J]. 朱殿璞,汪旭辉,魏丹丹,吕伟领. 船舶工程, 2020(05)
- [2]基于OpenGL的异形螺杆虚拟车床加工仿真系统研究[J]. 库祥臣,曹贝贝,张国庆.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7(05)
- [3]异形螺杆的虚拟数控车削加工研究[D]. 曹贝贝.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
- [4]螺杆抛磨机床结构设计分析与数控系统开发[D]. 胡靖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5]螺杆转子成形磨削与砂轮修整技术研究[D]. 张彦坤. 陕西理工学院, 2014(06)
- [6]基于成形磨削的螺杆转子误差控制方法研究[D]. 路洪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7]螺旋转子砂轮数控成型磨削技术研究[D]. 王森. 沈阳工业大学, 2013(07)
- [8]螺杆转子磨削砂轮在线修整方法研究[D]. 路遥.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9]面向磨削加工的螺杆转子型线计算机辅助设计[D]. 赵新滨. 大连理工大学, 2012(09)
- [10]挤出螺杆成型理论及其加工技术研究[D]. 李静敏. 浙江工业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