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增值税征收管理的两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赵美欣[1](2021)在《我国C2C电子商务中增值税征收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C2C电子商务模式的不断发展,我国相关税收法律制度已出现了滞后性特点,各项法律制度都丞待建设和完善。本文通过对C2C电子商务模式现实背景分析,提出了C2C电子商务模式中增值税征收的概述和我国C2C电子商务模式中增值税征收的正当性及对制度设计提出的建议等三个问题,并着力剖析提出的问题,解读法律条文,进而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制度设计的建议。第一部分,是关于C2C电子商务模式中增值税征收的概念、特点以及所存在的挑战。C2C电子商务即一种以主体为划分标准而区分的电子商务模式,C2C电子商务的购销双方都是个人为单位。具备虚拟性、隐匿性、无纸化、便捷化的特点,也对在C2C电子商务中增值税征收所应坚持的税收原则提出了要求。通过分析明确C2C电子商务中增值税征收所存在的六项挑战,不仅包括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率、管辖权等纳税要素,还包括征税流程和税收监管等方面的挑战。第二部分,是关于我国C2C电子商务模式中增值税征收的正当性思考,源于课税必要性和税收法律缺位问题。必要性是因为增值税征收不仅对维护国家合理税收利益有利,同时更是有利于规范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环境的措施。可行性则是因为不管在经济上、法律上还是现在我国现所具备的网络技术都必备可行性。第三部分,是我国C2C电子商务模式的增值税征收的法律制度设计。由于我国现行建立的税收征管方面的规定、程序都是基于针对传统实体行业进行征税而建立起来的,但它无法更好的适用于C2C电子商务模式中对增值税的税收征管。目前我国关于C2C电子商务模式中增值税的征收问题还无明确的法律规范,有待进一步阐明细节,建设合理的制度设计。同时也针对第一章中所提出的C2C电子商务中增值税征收所存在的挑战作出回应。对纳税主体不明晰的问题提出完善税务登记和第三方支付平台代扣代缴模式两点建议;对管辖权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引入消费地原则和建立C2C个人经营者的税籍制度两点建议;对传统税率不适用的问题提出制定合理的征税税率和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两点建议;对征税流程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完善增值税征收申报程序和提高税务机关获取征税信息水平两点建议;对税收监管存在漏洞的问题提出建立健全税收征信档案、完善电商领域稽查程序、强化偷税漏税的惩戒制度三点建议以解决该问题。
熊惠君[2](2020)在《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新时代要以收入分配改革为主基调。要以税负公平为基点,通过税制改革,更科学地设置税种、税率,进而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而公平原则是公认的税收首要原则,这一方面是由于公平对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在于税收矫正收入分配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是不可或缺。此外,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又会对社会福利产生影响,社会福利衡量的是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程度。在税收环境下,如何设计税收制度,使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效率损失最小化,同时尽可能兼顾社会公平,是现代税收制度构建需要考虑的一大重要问题。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覆盖面广,其以价格为载体,通过消费流转,直接影响居民实际购买力,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福利。因此,对我国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研究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增进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为研究对象,基于Chip2013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以居民家庭为研究单位,利用增值税实际税率,研究分析我国增值税本身和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搜集国内外有关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文献,并基于搜集到的已有文献从增值税自身和增值税改革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梳理并进行总结。其中,国外文献从年收入视角、终生收入或消费支出视角、社会福利视角对增值税自身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归纳梳理。从扩大增值税范围、税率调整、税收优惠、综合改革对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归纳梳理。国内文献从增值税本身、增值税转型、增值税扩围以及增值税税率简并进行归纳梳理。其次,从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两方面概述增值税相关理论。其中,关于增值税与收入分配,先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收入分配理论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税负公平是收入分配公平的核心理念和最低标准、累进税制是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工具等结论。再围绕增值税的内部因素,理论分析增值税对税负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关于增值税与社会福利,先对新旧福利经济学不同学派的福利理念和福利标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效用是衡量社会福利大小的基本工具、社会福利较多关注交换的效率和生产的效率、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之间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例如:重视穷人的效用)的结论。再基于帕累托福利经济学,进一步分析效率损失的产生和测算,增值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因素。再次,基于Chip2013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采用增值税实际税率,测算增值税本身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其中,关于增值税本身的收入分配效应,分别从年收入和终生收入视角,利用Gini系数、Suits指数、Theil指数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年收入视角下,增值税具有明显累退性,终生收入视角下,累退性减弱。第二,年收入视角下,医疗保健、食品烟酒的累退性最强,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终生收入视角下,食品烟酒累退性最强。第三,城乡居民家庭组内收入差距要大于组间收入差距,且农村居民家庭组内收入差距更大。关于增值税本身的福利效应,利用等价变换(补偿变换)占支出的比率、平均超额负担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增值税对我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福利水平具有较大负向影响,对我国高收入居民家庭的福利水平负向影响较小,高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福利差距约为2倍。第二,食品烟酒对社会福利影响最大,其次是衣着。居住和交通通信对社会福利影响也逐渐增加。第三,低收入家庭的效率损失最大,但近年来,上述情况逐渐有所转变,呈现出高收入家庭的税收效率损失要略微超过低收入家庭的税收效率损失。然后,基于Chip2013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构建增值税CGE模型,测算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其中,关于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利用Gini系数、Suits指数、Theil指数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增值税转型具有明显的正向收入分配效应,有利于缩小各居民家庭的收入差距。第二,交通运输、邮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改征增值税和增值税结构四档并三档加剧了增值税的累退性。第三,增值税税率下调有助于降低增值税的累退性。第四,医疗保健、食品烟酒的累退性最强,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关于增值税改革的福利效应,利用等价变换(补偿变换)和超额负担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增值税转型降低了社会福利损失,提升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尤以农村家庭改善效果最好。第二,增值税税率减并改革对高收入户的福利影响最大,低收入户的福利影响最小。最后,分析影响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税制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其中,关于影响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税制因素,先从征收范围、税率结构、税收优惠、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设置等方面探讨了其对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理论影响,再结合国际经验,与我国增值税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结论如下:第一,征税范围越广,增值税的调节范围越大。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统一征收范围的征税制度。我国从1984年正式开征增值税以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大,至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在全国推开后,我国增值税征收范围已覆盖至所有行业所有环节。第二,税率结构是通过税率档次和税率水平两方面对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产生影响。其中,税率档次对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的影响具有非一致性,而税率水平对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基本一致。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采取1~3档的税率模式。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为“13%+9%+6%”三档,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增值税税率结构相比,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符合国际发展大趋势。但从标准税率和低税率重要程度和适用范围来看,我国生活必需品适用税率偏高,一些现代服务业因为“营改增”的原因适用6%低税率,低税率适用范围不合理。第三,对生活必需品实施税收优惠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但会破坏抵扣链条,引发效率损失,不利于增进社会福利。从国际经验来看,农产品、食品和医药制品均是各国减免税的首选项目。与国际上减免税适用范围相比,我国减免税范围较小,生活必需品免税适用范围比较有限,对部分食品和医药制品的税收优惠力度极小,远远低于其他各国。我国若对药品、乳制品实施免税可以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和增加居民福利。第四,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设置均不利于收入分配公平和增进社会福利。从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的国际经验来看,绝大数国家设置了起征点,我国既设置增值税起征点,又设置了小规模纳税人,与国际相比,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明显偏高。关于改进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建议,基于以上税制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具体如下:第一,减并税率档次,将增值税税率档次三档并两档。第二,对生活必需品适用低税率。第三,将非生活必需品且不具有公益性质的产品或服务适用税率调高至标准税率。第四,将标准税率下调至10%,低税率下调至4%。第五,在财政资金预算许可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对医药制品实施免税,其次考虑对乳制品免税。第六,适当降低增值税起征点。第七,适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先将小规模纳税人占比控制在50%左右,后面持续降低至30%。第八,对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进行实时调整,以保持标准的合理性和可预见性。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内容上。增值税是一种中性税收,筹集财政资金是增值税的第一大职能,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均属于增值税的辅助职能。而关于增值税的现有研究大多围绕增值税的资源配置效应展开,较少涉及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研究内容更加新颖。第二,研究视角上。年收入波动性要高于终生收入,相比年收入,终生收入更能衡量居民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而国内关于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的前期研究大多基于年收入视角展开,从终生收入视角展开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同时基于年收入视角和终生收入视角,研究我国增值税本身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视角更加丰富。第三,研究方法上。增值税属于流转税,具有税负转嫁的本质特征,通过商品流转可以改变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要素市场相对价格变动。而国内对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研究方法大多为投入产出法。实际上,投入产出法难以将商品和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完整考虑在内,因此,在模拟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模拟上述增值税引发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变动,反映商品和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需要借助CGE模型。本文构建增值税CGE模型,利用弹性系数模拟商品和要素间的勾稽关系,结合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测算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研究方法更加科学。
尚鹏辉[3](2020)在《我国区域税收横向转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动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加强对再分配调节的力度,努力缩小全国各地之间的收入差距。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这一问题,提出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公平、更加合理,鼓励勤劳守法致富。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税制改革,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框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是这次分税制改革的并不彻底,并未涉及同级政府间的税收横向分配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市场经济急速发展,地方政府之间的恶性税收竞争现象和企业跨区域经营的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些都使得分税制改革的不彻底性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区域税收横向转移问题严重,税收收入呈现为由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的现象。税收横向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同时激化地区政府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阻碍了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因此,对区域税收横向转移问题展开研究,有利于健全我国的财税体系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税收横向转移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在界定本文研究范围的同时也为分析税收横向转移的原因和影响提供理论支撑;其次选取了我国31个省市2009—2018年十年间的相关数据,从税收收入与税源背离度、背离额和离散系数三个维度分别针对总税收、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进行测度,从而衡量出我国区域税收横向转移的方向和程度,测度结果显示我国税收呈现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欠发达省份向发达省份转移的趋势,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域税收横向转移的程度,同时企业所得税的影响更大。在此基础上本文一方面分析了税收横向转移产生的原因,主要从财税体制设计、企业生产经营、区域发展差异和税收竞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分析了税收横向转移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地方政府财政体系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后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德国和英国在解决税收横向转移问题方面的做法,进而总结出我国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区域税收横向转移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税体制,建立政府收支责任相匹配的制度,继续优化流转税制度,协调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税收征收管理;二是建立跨区域的税收协调机制,一方面要制定跨区域税收协调规则,为协调机制提供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建立跨区域税收协调机构,协调各方税收利益,促进税收的合理分配;三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首先要加强转移支付的法制建设,确保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其次提高一般转移支付的比重,调节各区域的财力,最后要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反向冲减税收的横向转移,平衡各区域的财力水平。
王鑫[4](2020)在《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和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工具中减税是主要手段之一,减税能够减轻供给主体负担、释放供给主体活力而最终实现供给能力提升。企业供给能力提升集中体现为投资水平上升,在减税降费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回答减税对投资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对投资将会产生什么效应?投资主体不同是否存在异质性等问题?本文拟从减税角度研究对投资的影响,希望通过实证提出优化减税政策的建议。征税会提升资本的使用成本,压抑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减税之后资本使用成本减小,企业投资成本降低,企业投资增加。本文首先测算中国上市企业投资的资本使用成本,并以此为解释变量建立实证模型验证减税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因投资主体所有制不同存在的异质性,以及因投资主体面临风险程度不同存在的异质性。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1。新常态下在更深层次上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需要从效率上挖掘(李艳和杨如岱,2018),从创新上挖掘(叶建亮等,2019),从区位上挖掘(佟家栋,2017),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投资创新潜力和投资区位存在怎样的影响是税收政策影响企业投资三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第一,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优化投资效率,提升企业投资效率是实现企业生产价值最大化、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减税可降低由税收给资源配置带来的扭曲进而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实证方法深入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作用与机制。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离不开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研发投入是保障创新驱动战略顺利实现的重要资源,税收激励可有效刺激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增加创新,本文进一步基于研发投资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第三,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后”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压力同时摆在面前,经济调整既要着眼于内部也要到外部找寻机会,需借助国际力量尤其是国际投资推动解决。国内目前关于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影响的研究不多,减税如何发挥作用推动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以及减税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交互作用如何更是少有研究涉及,本文最后讨论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五点:一,减税能显着激励企业增加投资。二,因投资主体不同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减税对国有企业投资影响比民营企业更为显着;减税对高风险创业企业投资影响不显着。三,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显着,既能抑制企业投资过度也能改善企业投资不足。四,减税对企业研发投资作用明显,不管企业的法定税率降低还是实际税率降低,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均显着增长。五,减税对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存在正向影响。减税通过增强中国企业在东道国竞争投资标的的实力,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增加,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企业投资于沿线国家,减税与“一带一路”倡议互补效应明显。本论文共有八章,各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减税、资本使用成本与投资概念的界定,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等等。第二章梳理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相关理论。本章首先介绍减税与企业投资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简单总结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回顾了供给经济学由“萨伊定律”到“凯恩斯主义”再到“供给学派”理论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路径(贾康,2015)。其次运用新古典投资模型对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进行推导与演绎,新古典投资模型将企业自身视为资本的供给者,以此为起点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总结与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效应的理论。第三章分析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机制,并用中国的上市企业数据进行检验。首先介绍研究的制度背景,通过回顾与梳理1993-2016年的主要减税政策,直观呈现中国减税政策的具体措施与规定。该部分内容详述了中国减税历程,明晰了企业缴纳的具体税收种类和税率级次,为后面的测算与实证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机制,税收提升企业资本使用成本进而抑制企业投资。减税能有效降低企业资本使用成本,刺激企业投资增加,本章使用2000-2016年的上市企业数据测算中国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并对企业投资规模进行实证检验。第四章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因投资主体不同存在的异质性,包括两个维度的分析:一是企业所有制不同,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二是企业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减税对投资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首先,减税对国有、民营企业投资是否均有改善,本章对此进行分析,具体分别测算我国国有和民营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并将此作为解释变量分别对国有和民营企业投资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其次创业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但面临高风险需政府扶持,减税能否引导资本向创业企业倾斜是亟需回答的问题,本章通过实证方法进行分析。本文接下来分别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投资创新潜力和投资区位的影响。第五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依靠投资拉动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进入新常态后投资过度和效率低下问题日益突出,“去产能”成为改革重要目标,另一方面投资不足问题也同时存在。减税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引导资本在不同企业间的均衡配置,本章从总体和局部两个视角进行分析:首先使用固定面板模型整体上研究税负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并探讨减税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机制;其次利用“营改增”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直接分析“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第六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针对研发投资进行分析。技术创新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企业研发投入成为影响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减税能否引导企业将资本配置于未来带来更多创新的研发资本上是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章使用两个衡量减税的指标:一是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二是企业实际税率即应交税费占营业收入的比率,以实证方法研究减税是否能够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另外分别检验减税对国有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以识别哪一种减税方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作用更为有效。第七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的影响。首先研究全球税收竞争背景下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一国减税是否敏感,本章利用全球157个国家数据证明一国减税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作用。其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增长迅速,母国减税通过影响企业投资的成本与回报而对其国际竞争力产生作用,税收竞争力可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动力。本章使用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减税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并通过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如果企业对外投资是出于获取资源动机或者分享“一带一路”政策红利动机,减税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第八章为总结和政策建议,对所有的测算和实证结果进行回顾,并针对中国目前减税政策对企业投资活动影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政策建议。
金辉[5](2020)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宏观税负的高低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影响强国富民和稳定发展,是政府、学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国宏观税负高企,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税负畸高的主要原因:“分税制”以来,税权分配向中央集中并趋于规范,但事权划分改革止步不前,存在政府事权范围过大、政府间事权重叠严重、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事权划分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等问题,导致事权与支出责任不断下沉,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纵向失衡,使得地方财政产生巨大缺口,于是地方政府伸出攫取之手,通过土地财政、乱收费等方式增加收入,极大地推高了宏观税负。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将宏观税负约束至合理区间,并科学合理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是破解中国财政困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是切实降低宏观税负、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个部分。首先,国际比较。在国家结构、经济水平差异的视角下,比较了美、英、俄、蒙四国的政府间事权划分模式,并将4国拓展到81个国家,归纳不同类型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共性和特性,提炼出若干经验启示;其次,历史、现状与比较。梳理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讨论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为事权划分改革指明方向;再次,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是在理论分析中,界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利用Barro模型分析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二是在实证研究中,利用熵值法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检验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使用Lind-Mehlum方法估算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最优值,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为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域下,结合国际经验、现实情况以及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从四本预算分别展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部分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制定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可能的创新之处:1、借鉴国际经验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角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1)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以及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研究。已有文献中关于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研究,往往就划分而谈划分,这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支出责任定量划分难以深入。只能停留在事权定性划分的层面,无法深入到支出责任定量划分的层面,使得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划分处于割裂状态。二是无法切实有效地解决宏观税负畸高的问题。这是因为事权与支出责任的上划或下调,都无法改变总财政支出,进而无法降低宏观税负。因此,本文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先参考前人测度的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宏观税负合理区间,再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将部分政府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划分各领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最终降低财政支出和宏观税负至合理区间。(2)较大拓展了国际比较的视野。其一,已有文献中的国际比较研究,往往利用国际数据库的二手数据或者样本国家的政策文件,进行定性分析或者政策解读。本文则从美、英、俄、蒙四国的财政部、统计局等网站,收集详细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二,已有文献注重案例研究,缺乏分类比较。本文依国家结构、经济水平的差异,将目标国家分为四类,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样本数量扩大至81国并进行分类比较。2、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的关系财政分权的已有文献,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理论分析中可能的创新之处。本文利用Barro模型,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代际效用总和最大化,并纳入央、地两级财政支出,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θl*=γ/(β+γ)。财政支出分权水平过高不利于发挥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效益,过低则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信息优势,都将造成效率的损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中可能的创新之处。基于理论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其次,通过Lind-Mehlum方法进一步检验倒“U”型关系,并据此估算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最后,发现中国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过高,远高于其最优值,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时,注重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如在普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缺陷和事权划分的积弊,本文试图以此为背景开展相关研究。首先,界定事权范围。梳理已有文献、财政账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界定公共卫生事权的范围,明确相应支出内容。其次,现状分析。通过分析公共卫生领域的行政体系结构、详细数据,以及事权改革文件,探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改革。再次,开展理论分析,并找出改革方向。归纳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路径,并基于此找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要素和事权划分的重要方向。最后,提出政策建议。结合疫情防控和事权划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从责任分配、行政体系、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央与地方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政策建议。
孙雅洁[6](2020)在《“营改增”对S房地产公司财务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营改增”是近年来我国税制上最大的一次变革,全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就此“营业税”彻底退出中国历史舞台,而增值税对所有行业全面覆盖,层层抵扣,从根本上杜绝了重复征税。其中,房地产业最受瞩目,房地产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不仅对我国税收收入影响巨大,更与老百姓的民生大计密不可分,其产业链条之广泛,价格波动变化都备受关注,营改增以来,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成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是否真的可以通过税改,降低纳税成本,也成了大家关注的目标。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房地产行业在税收筹划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改革。S房地产公司作为一个省级房地产开发公司,中等规模,“营改增”对它的税负、成本、利润、现金流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前期对政策的研究不够透彻,走了许多弯路,税负不降反升,利润和现金流方面也收到很大的冲击,笔者希望以S公司为案例,找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此次税改中受到影响的原因,并为该公司找到应对税改的筹划方法。本文在此背景下,以“营改增”的税收政策为理论依据,S房地产公司的财务数据为数据支持,使用案例法、对比分析法、临界值法等,找出“营改增”政策对该企业各项指标造成影响的原因,并核算出营业税和增值税等值的临界点,针对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收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测算出增值税各税率的成本收入占比多少可与营业税额一致,进一步分析营改增对利润和现金流的影响,找出了“营改增”后该公司数据变化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及对策,为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应对“营改增”提供参考依据。
李晶晶[7](2020)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增值税税收激励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PPP模式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随着PPP模式在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大规模的应用和其逐步受到规范管理,PPP模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但我国关于PPP模式的税收激励政策还停留在PPP模式发展之初。为适应PPP模式稳定的发展现状,出台相关税收激励政策,构建激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相关政策体系就变得由为必要。我国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CPPPC)在2018年公布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项目累计8654个、投资额13.2万亿元,累计落地项目4691个、投资额7.2万亿元,落地率54.2%,到2019年10月末,累计项目9299个、投资额14.2万亿元,累计落地项目6104个、投资额9.3万亿元,落地率65.6%,可以看出我国的PPP模式现正处于平稳的发展之中。当前社会资本最主要的间接税负担就是增值税。PPP模式的增值税相关税收激励政策现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未形成完善的增值税税收激励体系,政策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并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为稳定PPP模式在我国的发展,构建PPP模式的增值税税收激励体系,本文第一章导论,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意义,整理了相关文献,给出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通过对税收激励理论进行梳理,明确税收激励政策的作用机理。第三章对我国PPP模式涉及的增值税税收激励政策进行总结,通过三个相关案例分析总结项目中使用的增值税税收激励政策。第四章提出我国PPP模式的增值税税收激励存在的问题,比如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加大融资成本、增值税的优惠力度小和范围窄、资本投入和赠予增加增值税成本、PPP模式的增值税税收激励政策不符合当前税制改革的方向。第五章论述欧盟国家通过有效立法、使用者付费、税收减免、反向征税、征收管理、调整资本投入和赠予的规定、引入征税选择权等措施构建了系统的PPP模式增值税激励体系,总结欧盟国家做法的经验和教训。第六章提出了加快顶层设计,尽快出台PPP模式的税收激励政策、消除政府作为非增值税纳税人带来的增值税成本、扩大优惠范围与力度、合理规定资本投入和赠予等优化我国增值税税收激励措施的建议。
张彦[8](2020)在《“营改增”后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值税若干问题探讨》文中指出“营改增”是国家供给侧改革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意义重大。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全面推开,房地产业的税制也发生重大变化。2016年5月1日全面实施至今,不仅对不动产的销售、转让、出租等环节税制的进行了改革,解决了营业税时代房地产业的重复征税问题,也实实在在降低了房地产行业的税负。在“营改增”之前,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不动产一直都按照销售额的5%缴纳营业税,税额计算和征收管理相对简便;“营改增”后,则税额计算不仅需要同时考虑进销两方面情况,还要涉及诸多过渡性政策措施。而现有增值税条例和规章主要是基于货物、劳务等交易模式,缺少房地产行业特殊经营模式的针对性考虑,导致出现很多新问题,亟需从政策和管理层面分别予以重视及解决。本文的章节设置旨在从政策问题和征管问题两个维度来分析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企业适用增值税过程中产生的若干问题。这两个问题在实践中是密不可分的。税收政策的完善直接决定了日常征管的质量,而税收征管又反过来能促进政策的建立和维护,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剖析两者在现阶段存在的瑕疵和疏漏,在税务实践中意义重大。从本文章节设置的逻辑看,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的意义、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探讨政策适用问题,针对政策适用中出现的矛盾、无政策可适用及政策适用中发现的不合理情形,进一步剖析政策的缺失点和模糊点,本章从应税销售额确定、抵扣问题及特殊问题三个角度入手进行逐项剖析,梳理了因政策不完善导致实务中观点不一,操作方式多样的情况,进而提出本文观点及建议。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探讨征管问题,第三章从对房地产行业的日常征管的风险识别展开,既存在一般性风险,如发票开具中的风险;也存在房地产行业的个性风险,即收入确认和进项抵扣管理中的风险。这些风险普遍存在,但常被忽视,因此找出现有征管现状中的不足和难点,进一步探讨如何避免十分必要。第四章则围绕房地产开发企业营改增的特殊政策,即过渡政策引起的特殊征管难点展开,过渡政策是营改增全面推开时,针对房地产行业所作的特殊性规定。在政策适用过程中极易产生风险点,也是基层管理实务中公认的征管难点,故单成一章,需要结合上下游企业政策适用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征管建议。第五章是总结,一来对前四章的主要观点作归纳,二来就政策层面和征管层面分别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在介绍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营改增”前后税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营改增”三年来实际操作中增值税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学术探讨,提出的相关建议如下。政策问题层面,建议增值税政策设计需结合房地产行业特点作针对性考虑,并首先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特殊营销方式的税收政策予以明确。主要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细化政策,统一口径,确认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同销售方式的销售额;第二:实质重于形式地确认对土地使用权转让差额计税的销售额;第三:考虑逐步将贷款利息纳入进项抵扣。征管问题层面,提醒税务机关在“营改增”后要充分认识房地产开发企业收入确认和发票管理中的风险,对于过渡政策的实施,既要细化管理,又要加强协调。为进一步提升税务机关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时的应激反应和风控能力,使增值税最大可能性地发挥其优势,实现“营改增”的初衷,建议一要依托“互联网+”,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预缴阶段的管理;二要引入“区块链”概念,全面打通发票管理、信息共享的症结,三要借鉴国外先进征管方法,构建良好法制税务环境。
周鹏[9](2020)在《税收征管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正推行减税降费以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抑制经济下行的态势。减税降费在短期内必然会产生税收短收效应、带来潜在的财政风险。在这种背景下,关注税收收入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文献表明除了基本经济因素外,税收征管是影响税收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从税收征管着手,考察其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并重点考察地区与税种异质性,试图丰富现有的研究。本文首先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与评述,归纳当前研究的进展与不足进而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接着进行理论分析,界定税收收入与税收征管的内涵以及税收征管的影响因素,并从税收流失、税收营商环境以及纳税遵从三个角度阐释税收征管影响税收收入的机理。然后进行现状分析,基于法制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两个角度梳理我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变革,测算我国历年税收征管水平并进行区域与时序的比较分析,分析当前税收收入的规模、结构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再然后选取2001-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实证模型实证分析税收征管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税收征管边际效应的异质性,并进一步考察了不同地区在不同税种上的差异。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政策建议。最终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从宏观经济面来看,税收征管对税收收入呈现非线性影响,随着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边际收益存在递减。目前平均而言税收征管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税收收入提高1.090%。(2)从分地区检验的结果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差异,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税收征管的边际效应高于东部地区。具体来说,税收征管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东中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分别提高0.885%、1.199%、1.159%。(3)我们在分地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税种异质性,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在企业所得税与消费税上没有表现出显着差异,在个人所得税与增值税上则表现出显着的地区差异。
王蕴[10](2019)在《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处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我国GDP已经从年均9%高增速换档为当前6%左右增速水平的新常态,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6%,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在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三大新挑战,首先,人口老龄化加速,传统以廉价劳动力为核心竞争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其次,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下,我国日益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了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但是,也造成了我国制造业总体产能过剩、利润微薄,对出口贸易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最后,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重大冲突,美国相继拉开了以中国为目标的税制改革和贸易战,恶化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在微观经济层面上,我国消费市场已经完成了从“有胜于无”的短缺经济向“高品质消费”的现代化转型,在新的消费品市场条件下,原有以价格为核心竞争手段的工业经济模式已经失效,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消费品市场的新常态。在网络经济的作用下,“海淘”、“代购”等新消费模式已经将我国的终端消费品市场拉入了全球竞争。在这种经济竞争格局之下,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的“六稳”就成为了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然而,如何实现“六稳”?短期刺激政策等措施一段时间会推动经济增长速度,但是长时期会孕育更大的金融经济风险,造成房地产库存继续增加、债务杠杆率持续提高以及产能过剩难以出清等问题。经济演变的周期规律显示,只有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进行效率、动力、质量变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第一,不简单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效益,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更加需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换言之,要优化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减少财税政策对经济的扭曲,激励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提升市场主体的投资经营决策自主权,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具体而言,就是要减少财政的直接补贴,通过优化税制,实现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同时,距离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在2020年左右建立法治政府、落实税收法定的时间目标已经不远了。“营改增”税收制度改革,虽然从实际效果上来看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刺激了经济发展,但是“营改增”改革造成的繁杂税率结构却可能对法律的稳定性造成重大困难。复杂的税率结构,不仅增加了法律执行的成本,更加剧了对微观经济的扭曲作用。增值税立法在即,优化增值税税率结构,合理设置增值税税率水平成为了当前增值税改革的重点与焦点。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分为七大部分,全面论述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问题:第一部分,导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其次,评述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发现增值税税率结构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存在着对最优商品课税理论和增值税税收中性的认知,同时,缓解增值税的累退性更优的做法是通过财政补贴或其它税种。导论的基础研究为本文的研究明确了方向。第二部分,理论分析。本文首先界定了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对象,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优化的对象是法定税率(也就是经济学意义的名义税率);其次,从增值税的税收中性优势、最优商品税理论和增值税税制演化的路径依赖三个角度分析,构建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分析框架。从税收中性的角度而言,单一税率结构是有效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关键机制;但是,考虑到拉姆齐法则,采用差别税率结构的增值税更符合最优商品的课税需求;同时,我国的增值税税制演化存在着典型的路径依赖。在当前增值税完成消费型转型、增值税征收范围实现全覆盖的大背景下,对增值税税率结构进行系统性调整需要明确两大原则,一是明确增值税的生产效率取向;二是必须承认增值税税率结构演化的路径依赖。在这两个原则的约束下,简并增值税税率结构应当尽可能靠近单一税率,但是,由于路径依赖,更为现实的做法是两档税率结构。第三部分,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影响。该部分重点阐述了不同阶段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对经济的影响,虽然不同阶段增值税改革的共性目标都是提振经济、改善效率,但是,仍然存在政策关注点的差异。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均以实现,虽然,这造成了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复杂化,但是,这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然历程。同样,在增值税税率结构完成了转型改革以及货物与劳务的全覆盖之后,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的任务是在先前阶段修修补补的改革后,以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为目标,完成增值税税率结构的科学化、系统化改革。第四部分,在明确了深化增值税改革的任务后,从增值税税率结构出发,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制度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增值税税率水平偏高,从全球供应链视角分析,现行增值税税率水平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制约作用。我国需要通过增值税税率水平的优化,促进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提升全球价值链收入分配的比重,对冲“人口红利”消失对制造业的税后利润,以“中国智造”维持我国“世界工厂”的关键地位;二是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过于复杂。我国增值税现行的三档税率、四档征收率以及不彻底的“零税率”政策,加剧了增值税的扭曲作用,抑制了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有效发挥。从三档税率的税率结构而言,特别是9%和13%两档税率涉及的部分行业是在同一抵扣范围内生产抵扣链条之上的,差别税率造成了不同生产环节的税收资本利润水平差异,扭曲了资本配置;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税制不应当成为企业发展决策的障碍,但是,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客观上对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形成了制度性扭曲,阻碍了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的发挥;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而言,为了保持出口商品竞争力,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增值税零税率政策是征收增值税国家普遍采用的做法,但是,我国增值税“零税率”政策与理论意义上的增值税零税率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第五部分,分析了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产生的原因主要受两种路径依赖约束:一是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不同阶段的政策关注点差异,以及先前增值税税率结构改革所形成的改革成果与既得利益约束了未来改革的空间;二是先前增值税“以票管税”征管技术,在后期不同时期不断强化,“以票管税”客观上解决了早前增值税的征管漏洞,但是也限制了其他增值税征管技术的尝试。因此,后期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历次改革必须考虑增值税征管技术的约束。第六部分,对增值税税率结构的相关制度进行了国际比较。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采用了消费型增值税,仅有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等部分发展中国家采用生产型增值税,而收入型增值税几乎没有国家采用,世界各国增值税实施的主要差别在于税率结构与抵扣范围的不同。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今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的增值税实施情况、税率档次与税率水平。在对比采用增值税多档税率的国家时,重点分析了低税率(优惠税率)的政策,通过增值税税率结构相关制度的国际比较,得出了对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启示。这些启示也成为本文第七部分对策建议的主要依据。第七部分,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对策选择。本部分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通过增值税税率档次的国际比较与模式调整的国际经验,得出“1+1”税率档次是现阶段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模式选择;二是从国家财政安全稳定的角度,分析我国可接受的增值税减税规模,并将这一规模作为确定“1+1”税率档次的约束性条件;三是结合前述约束性条件,确认我国增值税标准税率应当控制在13%,低税率5.5%,并结合国际经验划定了低税率的征收范围;四是对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的退出提出了分阶段的优化改革建议,本文认为,首先应当先将征收率统一,实现简化税制的目的;在统一征收率后,应当将增值税起征点改革为增值税免征额,以实现增值税的税负公平;为了平衡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利益,在增值税免征额替代增值税起征点之后,应当将增值税免征额标准与一般纳税人标准统一,实现增值税简易计税办法的最终退出;五是增值税零税率的优化,实现出口退税率、离境退税率与适用税率相一致,跨境服务的出口退税由免税调整为零税率以及优化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出口退税制度。最后结合现有的研究,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规划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完善增值税征收管理的两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增值税征收管理的两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C2C电子商务中增值税征收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内文献综述 |
2.国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一、C2C电子商务中增值税征收的概述 |
(一)C2C电子商务的涵义 |
1.C2C电子商务的概念 |
2.C2C电子商务的特征 |
(二)C2C电子商务增值税征收中应遵循的原则 |
1.税收法定原则 |
2.税收效率原则 |
3.税收中性原则 |
4.税收优惠原则 |
(三)C2C电子商务中增值税征收存在的挑战 |
1.纳税主体不明晰 |
2.征税对象难以确定 |
3.传统税率不适用 |
4.管辖权难以确定 |
5.征税流程难以确定 |
6.税收监管存在漏洞 |
二、我国C2C电子商务中增值税征收的正当性 |
(一)我国C2C电子商务增值税征收的必要性 |
1.有助于维护国家合理的税收利益 |
2.有助于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 |
(二)我国C2C电子商务增值税征收的可行性 |
1.经济上具备可行性 |
2.法律上具备可行性 |
3.现代网络技术具备可行性 |
三、我国C2C电子商务中增值税征收的法律制度设计 |
(一)明晰C2C电子商务增值税征收的纳税主体 |
1.完善税务登记 |
2.第三方支付平台代扣代缴模式 |
(二)明确C2C电子商务增值税征收的管辖权 |
1.引入消费地原则 |
2.建立C2C个人经营者的税籍制度 |
(三)确定C2C电子商务增值税征收的税率 |
1.制定合理的征税税率 |
2.制定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 |
(四)完善C2C电子商务增值税征收的征税流程 |
1.完善增值税征收申报程序 |
2.提高税务机关获取征税信息水平 |
(五)预防C2C电子商务增值税征收存在反避税空间 |
1.建立健全税收征信档案 |
2.完善电商领域稽查程序 |
3.强化偷税漏税的惩戒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增值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增值税与收入分配 |
2.1.1 收入分配理论 |
2.1.2 增值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
2.2 增值税与社会福利 |
2.2.1 社会福利理论 |
2.2.2 增值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3章 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分析 |
3.1 研究假设、研究单位及样本指标 |
3.1.1 研究假设和研究单位 |
3.1.2 样本数据及测算指标 |
3.2 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
3.2.1 年收入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效应 |
3.2.2 终生收入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效应 |
3.3 增值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
3.3.1 模型构建及政策指标 |
3.3.2 福利效应的测算流程 |
3.3.3 实证结果分析 |
3.4 研究小结 |
第4章 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 |
4.1 我国增值税改革概述 |
4.2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
4.2.1 研究假设 |
4.2.2 CGE模型构建及测算指标 |
4.2.3 CGE模型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4 样本数据选取及测算流程 |
4.3 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
4.3.1 增值税转型的收入分配效应 |
4.3.2 增值税税率减并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 |
4.4 增值税改革的福利效应分析 |
4.4.1 增值税转型的福利效应分析 |
4.4.2 增值税税率减并改革的福利效应分析 |
4.5 研究小结 |
第5章 影响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的税制因素 |
5.1 征税范围 |
5.1.1 理论影响 |
5.1.2 国际经验 |
5.2 税率结构 |
5.2.1 理论影响 |
5.2.2 国际经验 |
5.3 税收优惠 |
5.3.1 理论影响 |
5.3.2 国际经验 |
5.3.3 食品和医药制品免税的实证分析 |
5.4 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 |
5.4.1 理论影响 |
5.4.2 国际经验 |
5.5 研究小结 |
第6章 改进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的对策建议 |
6.1 优化税率结构 |
6.2 优化减免税政策 |
6.3 严控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 |
主要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我国区域税收横向转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我国区域税收横向转移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税收收入与税源 |
2.1.2 税收收入与税源背离度 |
2.1.3 税收收入与税源背离额 |
2.2 理论分析 |
2.2.1 关于区域税收横向转移成因的理论 |
2.2.2 关于区域税收合理分配的理论 |
3 我国区域税收横向转移的测算 |
3.1 区域税收横向转移的测算方法 |
3.1.1 税收收入与税源背离度的测算 |
3.1.2 税收收入与税源背离额的测算 |
3.1.3 离散系数比较 |
3.2 区域税收横向转移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
3.2.1 税收横向转移 |
3.2.2 增值税 |
3.2.3 企业所得税 |
4 我国区域税收横向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
4.1 区域税收横向转移的原因 |
4.1.1 财税体制设计导致区域税收横向转移 |
4.1.2 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导致区域税收横向转移 |
4.1.3 区域发展差异导致区域税收横向转移 |
4.1.4 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导致区域税收横向转移 |
4.2 区域税收横向转移的影响 |
4.2.1 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4.2.2 不利于税收转出地的产业结构升级 |
4.2.3 导致地方政府出现“第二财政” |
4.2.4 导致地方政府陷入“竞争-转移”的困境 |
5 解决我国区域税收横向转移的国际经验借鉴 |
5.1 典型国家解决税收横向转移问题的政策措施 |
5.1.1 美国解决税收横向转移问题的政策措施 |
5.1.2 德国解决税收横向转移问题的政策措施 |
5.1.3 英国解决税收横向转移问题的政策措施 |
5.2 国外解决税收横向转移问题的措施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
5.2.1 完善法律保障 |
5.2.2 建立税收协调机制 |
5.2.3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5.2.4 税收征收与税收分配相分离 |
6 解决我国区域税收横向转移问题的对策 |
6.1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税体制 |
6.1.1 建立收支责任相匹配的制度 |
6.1.2 优化现行的流转税制度 |
6.1.3 协调区域税收优惠政策 |
6.1.4 完善税收征收管理 |
6.2 建立跨区域的税收协调机制 |
6.2.1 制定跨区域税收协调规则 |
6.2.2 建立跨区域税收协调机构 |
6.3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6.3.1 加强转移支付的法制建设 |
6.3.2 提高一般转移支付的比重 |
6.3.3 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减税 |
1.2.2 资本使用成本 |
1.2.3 企业投资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减税对投资的影响机理--基于供给学派理论 |
1.3.2 减税对投资的影响路径 |
1.3.3 减税对投资规模、效率和区位等的影响 |
1.3.4 研究评述 |
1.4 主体结构与框架 |
1.5 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使用的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1.6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6.1 主要创新 |
1.6.2 局限与不足 |
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分析 |
2.1 减税与投资关系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
2.1.1 古典和新古典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
2.1.2 凯恩斯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
2.1.3 后凯恩斯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
2.1.4 供给学派减税与投资理论 |
2.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 |
2.2.1 减税与企业资本使用成本理论 |
2.2.2 减税与企业投资调整成本理论 |
2.2.3 减税与企业投资边际有效税率理论 |
2.3 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效应 |
2.3.1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静态效应分析 |
2.3.2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动态效应分析 |
3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作用机制及实证证据 |
3.1 减税政策的回顾与梳理 |
3.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作用机制 |
3.3 减税对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
3.3.1 资本使用成本的测算 |
3.3.2 研究设计 |
3.3.3 回归结果和分析 |
3.3.4 稳健性检验 |
3.4 本章小结 |
4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
4.1 减税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影响的分析 |
4.1.1 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的事实特征 |
4.1.2 减税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3 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证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
4.2 减税对高风险企业投资影响的分析 |
4.2.1 中国高风险企业投资的事实特征 |
4.2.2 减税对高风险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
4.2.3 不同风险企业实证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 |
5.1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机制 |
5.2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总体分析 |
5.2.1 研究设计 |
5.2.2 回归结果和分析 |
5.2.3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总体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
5.2.4 稳健性检验和机制分析 |
5.3 “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 |
5.3.1 研究设计 |
5.3.2 回归结果和分析 |
5.3.3 “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和机制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针对研发投资的分析 |
6.1 减税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作用机制 |
6.2 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事实特征 |
6.3 减税对企业研发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1 研究设计 |
6.3.2 回归结果和分析 |
6.3.3 稳健性检验 |
6.4 减税对国有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分析 |
6.4.1 国有企业实证结果和分析 |
6.4.2 民营企业实证结果和分析 |
6.4.3 国有和民营企业的比较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影响的分析 |
7.1 减税对投资区位影响的经验证据 |
7.1.1 理论机制 |
7.1.2 研究设计 |
7.1.3 回归结果与分析 |
7.1.4 小结 |
7.2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
7.2.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
7.2.2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
7.2.3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定向设计减税政策,进一步优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制 |
8.2.2 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压力,进一步减税降低民企成本 |
8.2.3 降低税收优惠门槛,鼓励创业企业成长与发展 |
8.2.4 拓宽研发投资税收优惠,落实研发加计扣除 |
8.2.5 降低对外投资货劳税收负担,进一步完善税收抵免制度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5)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1.2.1 论文的研究目标 |
1.2.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1 难点 |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全口径宏观税负 |
2.1.1 全口径宏观税负的概念界定与测度 |
2.1.2 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 |
2.1.3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研究 |
2.2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
2.2.1 经济增长视角下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历程 |
2.2.2 财政分权理论的新发展与现实困境——部分财政分权 |
2.2.3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2.3 财政分权、政府间竞争与政府支出结构 |
2.3.1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要素流动与政府间竞争 |
2.3.2 政府间竞争与财政支出结构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支出 |
2.3.3 政府间竞争与政府规模 |
2.4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
2.4.1 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
2.4.2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国际案例 |
2.4.3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中国案例 |
2.5 简要评述 |
第三章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国际比较 |
3.1 联邦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
3.1.1 联邦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美国为例 |
3.1.2 联邦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俄罗斯为例 |
3.2 单一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
3.2.1 单一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英国为例 |
3.2.2 单一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蒙古为例 |
3.3 各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
3.3.1 美、俄、英、蒙四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
3.3.2 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比较的拓展——基于81个国家的数据 |
3.4 启示与借鉴 |
3.4.1 划清政府、市场边界的启示与借鉴 |
3.4.2 优化中央、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启示与借鉴 |
3.4.3 划分中央、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启示与借鉴 |
3.4.4 健全央、地两级财政法制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现状和比较 |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变迁 |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集权与分权的动荡变化时期(1950-1980年) |
4.1.2 改革开放背景下财政分权体系探索和建设时期(1980-2013 年) |
4.1.3 财政体制现代化改革时期(2014年至今) |
4.2 分税制改革后央、地间财政关系的总体现状——财政困境和思考 |
4.2.1 财政现状之央、地间财政失衡的困境及其思考 |
4.2.2 财政现状之转移支付体系不完善与地方财政缺口的困境及其思考 |
4.2.3 财政现状之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困境及其思考 |
4.2.4 财政现状之宏观税负畸高的困境及其思考 |
4.3 各领域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比较 |
4.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
4.3.5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现状、比较的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研究 |
5.1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
5.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
5.1.2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Barro模型的理论分析 |
5.1.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
5.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与测度 |
5.2.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 |
5.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指标权重计算——基于改进后的熵值法 |
5.2.3 世界8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测度及排序 |
5.2.4 可持续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序比较 |
5.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
5.3.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
5.3.2 基准回归结果 |
5.3.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
5.3.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分权与人类发展指数 |
5.3.5 进一步讨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维讨论 |
5.3.6 基于Lind-Mehlum方法的最优央、地财政支出比例估计 |
5.4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
5.4.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
5.4.2 基准回归结果 |
5.4.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
5.4.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结构与人类发展指数 |
5.4.5 实证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
6.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原则和思路 |
6.1.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基础 |
6.1.2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 |
6.1.3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思路 |
6.2 借鉴国际经验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
6.2.1 一般公共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
6.2.5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
6.3 重构之后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
6.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
6.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
6.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
6.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
6.3.5 重构之后的央、地两级财政支出总规模测算及重构方案的优势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国际比较的研究结论 |
7.1.2 历史、现状和比较的研究结论 |
7.1.3 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政策启示 |
7.2.2 具体的对策建议和方案 |
第八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8.1 本文的不足之处 |
8.2 今后的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Lind-Mehlum方法的Stata编程代码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营改增”对S房地产公司财务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外房产建筑业使用增值税的经验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房地产业“营改增”的理论基础 |
2.1 基本税收理论 |
2.1.1 税收中性理论 |
2.1.2 公平课税理论 |
2.1.3 最优税制理论 |
2.1.4 税负转嫁理论 |
2.2 “营改增”的理论基础 |
2.2.1 “营业税”的基本概念及弊端 |
2.2.2 “增值税”与“营业税”的异同 |
2.2.3 “增值税”的类型 |
2.2.4 房地产业“营改增”的意义 |
2.3 房地产业“增值税”相关抵扣政策 |
2.3.1 土地出让金 |
2.3.2 人工成本 |
2.3.3 贷款利息 |
第三章 “营改增”对S房地产公司的财务影响 |
3.1 “营改增”对S房地产公司税负的影响 |
3.2 “营改增”对S房地产公司利润的影响 |
3.2.1 “营改增”对营业收入的影响 |
3.2.2 “营改增”对营业成本的影响 |
3.2.3 “营改增”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
3.3 “营改增”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 |
第四章 “营改增”过程中S房地产公司存在的财务问题 |
4.1 可抵扣进项税额不足 |
4.2 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变得复杂 |
4.3 发票管理风险增大 |
4.4 上游产业税负转嫁 |
4.5 进项税与销项税不匹配 |
第五章 “营改增”后S房地产公司财务问题的对策建议 |
5.1 对S房地产公司的对策建议 |
5.1.1 合理利用税收抵减政策 |
5.1.2 加强企业方面管理 |
5.1.3 财务工作方面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 |
6.2.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增值税税收激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增值税税收激励的基础理论 |
2.1 税收激励的概念和作用 |
2.1.1 税收激励的概念 |
2.1.2 税收激励的作用 |
2.2 增值税税收激励的形式 |
2.2.1 税收激励的形式 |
2.2.2 PPP模式涉及的增值税税收激励 |
2.3 增值税税收激励对PPP模式发展贡献 |
2.3.1 税收激励影响PPP模式发展 |
2.3.2 增值税税收激励促进PPP模式发展的机理 |
第3章 我国PPP模式的增值税税收激励现状 |
3.1 我国现有涉及PPP模式的增值税税收激励政策 |
3.1.1 低税率 |
3.1.2 税收减免 |
3.1.3 税收即征即退 |
3.2 现有PPP案例中涉及的增值税税收激励政策 |
3.2.1 福建龙岩市四个县(区)乡镇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项目 |
3.2.2 山东临沂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河道治理项目 |
3.2.3 贵州贵阳市南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项目 |
3.2.4 案例总结分析 |
第4章 我国PPP模式增值税税收激励存在的问题 |
4.1 进项税额无法抵扣加大融资成本 |
4.1.1 政府财政出资无法获得增值税抵扣 |
4.1.2 项目前期进项税额的成本较高 |
4.1.3 资产移交环节进项税额加大融资成本 |
4.2 增值税优惠的力度小、范围窄 |
4.2.1 增值税优惠力度小 |
4.2.2 增值税优惠范围窄 |
4.2.3 享受增值税税收激励措施的条件过于严苛 |
4.3 资本投入、赠予增加增值税成本 |
4.3.1 前期资本投入形成资金成本 |
4.3.2 政府付款性质界定不清 |
4.4 PPP模式的增值税税收激励政策不符合当前税制改革方向 |
4.4.1 税收减免政策不符合税制改革方向 |
4.4.2 PPP模式的增值税税收激励政策落后于减税降费政策 |
第5章 欧盟国家PPP模式的增值税税收激励的经验与不足 |
5.1 欧盟国家PPP模式的增值税税收激励措施 |
5.1.1 出台专门立法 |
5.1.2 减免增值税 |
5.1.3 反向征税 |
5.1.4 完善增值税征收管理 |
5.1.5 调整资本投入、赠予的规定 |
5.1.6 征税选择权 |
5.2 欧盟国家PPP模式的增值税税收激励存在的不足 |
5.2.1 欧盟立法《增值税指令》需进一步完善 |
5.2.2 税收减免、反向征税和提高退税频率都会带来额外的成本 |
5.2.3 资本投入、赠予的调整并不能保证完全消除额外增值税成本 |
5.2.4 征税选择权有严格的限制条件 |
第6章 完善PPP模式增值税税收激励的政策建议 |
6.1 加快顶层设计,尽快出台PPP模式的税收激励政策 |
6.1.1 加快顶层设计,明确PPP模式税收争议 |
6.1.2 制定专门 PPP 模式增值税税收激励政策 |
6.2 消除政府作为非增值税纳税人而产生的增值税成本 |
6.2.1 实施认定政府为纳税人特别政策 |
6.2.2 首选使用者付费机制的PPP模式 |
6.3 扩大优惠范围,加大优惠力度 |
6.3.1 扩大优惠范围 |
6.3.2 加大优惠力度 |
6.3.3 实施征收选择权 |
6.4 合理规定资本投入、赠予 |
6.4.1 清晰界定款项性质 |
6.4.2 推迟资本投入时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8)“营改增”后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值税若干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增值税政策适用问题探讨 |
第一节 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值税的应税销售额确定问题 |
一、不同销售模式的销售额确定 |
二、“价外费用——违约金”的计税确定 |
三、土地使用权转让差额计税的销售额确认 |
第二节 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值税的抵扣问题 |
一、取得无形资产的进项抵扣问题 |
二、取得不动产进项抵扣的税务问题 |
三、贷款利息支出的进项抵扣问题 |
四、预缴税款抵扣问题 |
第三节 国有土地出让之土地批租征收增值税的探讨 |
一、问题描述 |
二、实践操作中的几种观点 |
三、本文观点及理由 |
第三章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值税的征管风险识别问题探讨 |
第一节 发票开具中的风险识别 |
一、“三流一致”的日常征管误区 |
二、增值税品目核定的随意性大 |
三、开票商品编码使用的监管缺失 |
第二节 增值税收入确认方面的征管风险 |
一、企业预售房“未按规定预缴税款”的风险 |
二、“销售收入确认不及时”的风险 |
三、“隐瞒收入或收入计算不准确”的风险 |
四、“假代建,真开发”的风险 |
五、“企业扩大土地成本扣除范围”的风险 |
第三节 进项税额确认方面的征管风险 |
一、“企业接受虚开发票以虚增进项”的风险 |
二、“未清晰核算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值税涉税业务”的风险 |
第四章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值税过渡政策的征管问题探讨 |
第一节 试点前发生业务的征管问题 |
一、“营业税”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
二、应特别注重政策衔接阶段的征收管理 |
三、原一般纳税人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的处理 |
第二节 简易征收过渡政策的征管实施难点 |
一、简易征收项目的申报、抵扣问题 |
二、同一企业分期建设的计税方式选择问题 |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适用过渡政策时期,分项目管理的征管建议 |
第三节 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建筑业协同管理的问题 |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建筑业选择不同计税方式的多种情形 |
二、“营改增”后甲供材政策变化对关联企业的影响 |
三、企业适用过渡政策时期,上下游企业协同征管的建议 |
第五章 总结 |
第一节 本文主要观点 |
一、政策层面 |
二、征管层面 |
第二节 主要政策改进建议 |
一、细化政策,统一口径,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同销售方式的销售额确认予以明确 |
二、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确认土地使用权转让差额计税的销售额 |
三、逐步打通抵扣链条,允许贷款利息支出作为进项抵扣 |
第三节 主要管理改进建议 |
一、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值税预缴阶段的管理 |
二、引入“区块链”概念,全面打通发票管理、信息共享各大症结 |
三、借鉴国外先进征管方法,构建良好的法制税务环境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营改增”年鉴 |
附录二 上海市房地产开发企业“营改增”相关政策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9)税收征管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税收收入与税收征管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税收收入与税收征管的概念界定 |
一、税收收入的界定 |
二、税收征管的内涵 |
三、税收征管的衡量 |
第二节 税收征管的影响因素 |
一、税收制度 |
二、税收信息化建设 |
三、税务系统人员队伍建设 |
第三节 税收征管影响税收收入的机理分析 |
一、税收征管与税收流失 |
二、税收征管与税收营商环境 |
三、税收征管与纳税遵从 |
第二章 我国税收征管和税收收入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税收征管制度的现状分析 |
一、税收征管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
二、税收征管制度的信息化建设 |
第二节 税收征管的现状分析 |
一、税收征管的测算 |
二、税收征管的区域与时序比较 |
第三节 税收收入的现状分析 |
一、税收收入的规模与结构 |
二、税收收入的地区差异 |
第三章 税收征管影响税收收入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
一、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税收征管影响税收收入的实证分析 |
一、税收征管影响税收收入的基准回归结果与分析 |
二、税收征管影响税收收入的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分析 |
第三节 异质性分析和研究结论 |
一、税收征管影响税收收入的异质性分析 |
二、研究结论与进一步分析 |
第四章 加强税收征管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加强税收征管的基本原则 |
一、税收法定原则 |
二、征管效率原则 |
第二节 加强税收征管的主要措施 |
一、加强税收法制化建设 |
二、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 |
三、加强税务系统人员队伍建设 |
第三节 加强税收征管的配套措施 |
一、加强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 |
二、进行税收文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10)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结构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理论分析 |
2.1 税率结构及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内涵 |
2.1.1 税率结构 |
2.1.2 税率结构优化 |
2.1.3 增值税税率结构 |
2.1.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2 税收中性与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2.1 增值税中立性之理解 |
2.2.2 法定增值额与税收中性 |
2.3 最优商品税与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 |
2.3.1 拉姆齐法则 |
2.3.2 基于税收公平的最优商品税理论 |
2.3.3 公共选择视角下的最优税收理论 |
2.4 增值税税率结构形成的路径依赖 |
2.4.1 路径依赖的一般机理 |
2.4.2 我国增值税试行期间的税率结构 |
2.4.3 增值税多档税率结构与政治成本 |
2.4.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趋势 |
2.5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理论依据评述 |
2.5.1 增值税税率结构演化与理论选择 |
2.5.2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理论选择 |
3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影响 |
3.1 增值税转型税率结构与经济影响 |
3.1.1 生产型增值税税率结构 |
3.1.2 消费型增值税税率结构 |
3.1.3 增值税转型税率结构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3.2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与经济影响 |
3.2.1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 |
3.2.2 “营改增”改革税率结构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3.3 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期与经济影响 |
3.3.1 2017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2 2018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3 2019年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 |
3.3.4 增值税税率结构调整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4 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结构存在的问题 |
4.1 增值税税率水平偏高不利于全球价值链“升级” |
4.1.1 全球供应链网络形成原因 |
4.1.2 我国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的地位 |
4.1.3 我国增值税税率水平对制造业的“锁定效应” |
4.2 增值税税率档次复杂抑制税收中性优势的发挥 |
4.2.1 增值税三档税率产生的扭曲 |
4.2.2 增值税四档征收率产生的扭曲 |
4.2.3 增值税现行零税率的扭曲作用 |
5 我国现行增值税税率结构的主要原因 |
5.1 增值税税率结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5.1.1 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前流转税税负水平较高 |
5.1.2 “营改增”改革所经历的特定过渡阶段 |
5.1.3 以增值税为基础而征收的各项附加税费水平 |
5.2 征管制度缺陷对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影响 |
5.2.1 增值税信息不对称与征收管理能力缺陷 |
5.2.2 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及其弊端 |
6 增值税税率结构国际比较 |
6.1 世界各地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1 增值税税率档次国际比较 |
6.1.2 欧盟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3 OECD成员国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4 我国周边国家(地区)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1.5 主要国家增值税税率档次比较 |
6.2 世界各国增值税税率水平比较 |
6.2.1 增值税的累退性与差别税率 |
6.2.2 世界各国增值税优惠税率比较 |
6.2.3 增值税抵扣制度与增值税有效税率 |
6.2.4 金融服务业增值税税率比较 |
6.3 增值税税率结构国际比较启示 |
6.3.1 税收中性是现代型增值税主要追求目标 |
6.3.2 优化抵扣制度降低增值税的有效税率 |
7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对策选择 |
7.1 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优化路径选择 |
7.1.1 增值税税率档次 |
7.1.2 “1+1”模式是我国增值税税率档次优化选择 |
7.2 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的财政约束 |
7.2.1 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下滑 |
7.2.2 财政支出面临刚性需求 |
7.2.3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严峻 |
7.2.4 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合理减税规模测算 |
7.3 基于“1+1”模式的增值税税率水平优化 |
7.3.1 增值税标准税率水平的确定 |
7.3.2 增值税低税率水平的确定 |
7.3.3 我国增值税低税率适用范围优化 |
7.4 增值税征收率的优化 |
7.4.1 统一增值税征收率 |
7.4.2 起征点调整为免征额 |
7.4.3 增值税免征额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统一 |
7.5 增值税零税率的优化 |
7.5.1 出口退税率、离境退税率与适用税率相一致 |
7.5.2 跨境服务的出口退税由免税调整为零税率 |
7.5.3 设定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出口退税率 |
7.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6.1 基本结论 |
7.6.2 研究展望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完善增值税征收管理的两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C2C电子商务中增值税征收的法律问题研究[D]. 赵美欣. 辽宁大学, 2021
- [2]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研究[D]. 熊惠君.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3]我国区域税收横向转移问题研究[D]. 尚鹏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4]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D]. 王鑫.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5]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D]. 金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7)
- [6]“营改增”对S房地产公司财务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D]. 孙雅洁.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7]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增值税税收激励问题研究[D]. 李晶晶.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8]“营改增”后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值税若干问题探讨[D]. 张彦.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9]税收征管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研究[D]. 周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10]中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优化研究[D]. 王蕴.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