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EK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53例

LASEK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53例

一、高度近视眼LASEK治疗并发症53例(论文文献综述)

姚沁楠,万修华[1](2021)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角膜屈光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与角膜屈光手术(CRS)治疗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日期为自建库之始至2020年5月,搜集ICL与CRS治疗高度近视眼的观察性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平均等效球镜、等效球镜范围、ICL手术类型、CRS手术类型及屈光不正类型等结局指标。文献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I2检验。若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比较,否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二分类变量采用相对风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结果初步检索获得相关文献476篇,排除重复、与本研究无关及不符合本研究结局指标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1篇,共计988只眼。11篇文献均为观察性研究。所有受试者均为高度近视眼或高度近视眼伴散光的成年人(18岁或以上)。ICL组和CRS组患者的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范围分别为-6.00 D~-25.75 D和-6.00 D~-23.75 D。纳入研究的随访时间为1~49个月。按照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6篇研究得分为7,5篇研究得分为8。说明纳入研究质量较高。经敏感性分析,末次随访时ICL组患者未矫正视力(UCVA)优于或等于20/20的术眼比例大于CRS组。各研究间的组间异质性较小(I2=0)。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06~1.34,P<0.05)。经敏感性分析,ICL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增加1行及以上术眼比例大于CRS组。各研究间的组间异质性较大(I2=83%)。经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65,95%CI:0.94~2.90,P>0.05)。经敏感性分析,ICL组BCVA失去1行及以上的术眼比例较CRS组更低。各研究间的组间异质性较小(I2=0)。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1,95%CI:0.02~0.56,P<0.05)。ICL组和CRS组并发症或二次手术总发生率分别为12.6%和20.8%。各研究间的组间异质性较小(I2=45%)。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6,95%CI:0.28~1.14,P>0.05)。ICL组患者术后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差值在±0.50 D以内的比例高于CRS组。各研究间的组间异质性较小(I2=0)。经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31,95%CI:1.12~1.53,P<0.05)。ICL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差值在±1.00 D以内的比例高于CRS组。各研究的组间异质性较大(I2=85%)。经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两组患者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7,95%CI:0.96~1.20,P>0.05)。结论 ICL矫正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优于CRS,两者的并发症或二次手术总发生率相当。

刘明娜,高华,李娜,史伟云[2](2020)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与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LASEK或FS-LASIK且1年随访期资料完整的高度近视患者75例141眼病历资料,其中接受LASEK者28例56眼作为LASE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8.29±1.64)D;接受FS-LASIK者47例85眼作为FS-LASI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7.97±1.38)D。采用小数视力法记录术眼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术后裸眼视力(UCVA);采用主觉验光法测定术眼等效球镜度。评估2个组术眼术后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以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有效性指数为术眼术后UCVA与术前BCVA比值,安全性指数为术眼术后BCVA与术前BCVA比值,稳定性为术后6个月与12个月间等效球镜度差异,可预测性为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屈光度在±0.50 D以内的眼数比例。结果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术眼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LASEK组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8±0.30)D和(0.10±0.3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6,P>0.05);FS-LASIK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0±0.32)D和(0.01±0.3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7,P>0.05),2个组术后屈光稳定性较好。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等效球镜度在±0.50 D以内者分别占91.1%(51/56)和96.4%(82/85),2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术后12个月LASEK组4眼出现角膜上皮下混浊,术后BCVA小于术前。结论 LASEK和FS-LASIK矫治高度近视均安全、有效。角膜上皮下混浊是引起LASEK术后BCVA下降的主要原因。

查琴[3](2020)在《53例高度近视合并CNV临床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53例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高度近视CNV发生的可能的机制。方法:本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住院,临床上确诊为双眼高度近视伴单眼或双眼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眼别、眼轴、SFCT),分析近视CNV患者年龄分组情况、性别及眼别构成,同时对单眼CNV患者进行自身左右眼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了解患者两眼在眼轴及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差异,P<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收集53例CNV患者,其中男10例,女43例,5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28.3%);CNV以单眼发生为主,占到89%;单眼CNV的高度近视患者CNV眼眼轴较对侧眼眼轴长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CNV眼与对侧眼在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发生CNV年龄峰值在50岁年龄段,女性患病人数多于男性,双眼高度近视单眼CNV者,CNV的发生有可能首先发生于眼轴较长眼,双眼脉络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但CNV眼较对侧眼还是偏薄,高度近视CNV的发生发展可能与长的眼轴及薄的脉络膜有关。

程文博[4](2019)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在矫正近视的手术过程中即时眼压的变化趋势;研究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瞳孔中心的移位及瞳孔直径的改变;研究SMILE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顶点移位的方向及幅度。方法1.12只雌性新西兰白兔(体重2.22±0.23 kg)按照拟矫正近视屈光度分为两组,-2.00 D组和-6.00 D组,每组6只,均右眼进行SMILE手术。手术前给予奥布卡因滴眼液点术眼局部麻醉,肌肉注射盐酸赛拉嗪注射液(2 mg/kg体重)及静脉注射水合氯醛注射液(50mg/kg体重)全身麻醉,不同麻醉方式下手持式眼压计测量眼压不少于8次。麻醉充分后,双眼行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测量角膜厚度。SMILE术中将光纤压力感受器(OFPS)从角巩膜缘处置于玻璃体腔内记录手术全程即时(Real-Time)眼压。2.应用新型智能手机应用软件EyeTurn(EyeNexo,Boston,MA)对21名受试者(42只眼),年龄18到38岁,进行测试。光照充足的环境下分别于坐位、仰卧位、右侧卧位及左侧卧位对受试者眼部信息进行采集。为保证采集信息时,手机均位于双眼正前方40cm处,且无头位的倾斜或偏转,特应用手持式头部固定器固定手机及受试者头部。拍摄时,受试者被要求始终注视手机的闪光灯。所采集到的眼部信息用于分析体位变换时瞳孔中心及其直径的改变。3.共收集43例(86只眼)进行SMILE手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3月及6个月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进行检查,获取角膜顶点与瞳孔中心的相对位置数据,分析术后角膜顶点移位量及影响因素。结果1.单纯局部麻醉后的眼压为(11.77±2.21)mmHg,明显高于全身麻醉后的眼压值(9.97±1.98)mmHg,P=0.000。12只兔的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318.68±29.01)μm,其与表面麻醉后眼压成正相关(r=0.235,P=0.009),与全身麻醉后眼压及Real-Time 眼压监测系统得到的术前基础眼压无相关性(r=0.530,0.7704)。OFPS 测得两组的术前基础眼压分别为15.29±3.06mmHg(-2.00D)和15.04±1.75mmHg(-6.00 D),负压吸引前眼压分别为44.31±14.86mmHg(-2.00 D)和46.81±14.82mmHg(-6.00D),负压吸引实施时的眼压分别为83.94±23.87mmHg(-2.00 D)和89.17±22.66 mmHg(-6.00 D),角膜基质透镜制作过程中眼压分别为 74.81±20.64 mmHg(-2.00D)和 76.94±27.43 mmHg(-6.00D),撤去负压时的眼压分别为 37.79±11.08mmHg(-2.00D)和 38.37±17.81 mmHg(-6.00D),术后基础眼压为 15.36±2.38mmHg(-2.00 D)和 15.69±1.32mmHg(-6.00 D)。两组间手术各阶段的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角膜基质透镜分离和取出阶段的平均眼压值为32.26±2.91mmHg,高于基础眼压值的持续时间为123.57±33.29 s,若将角膜基质透镜制作全过程中眼压升高的时间也算在内,整个SMILE手术过程中,眼压升高持续时间为166.05s(不超过3分钟)。2.在坐位时,相对于角巩膜缘中心,双眼瞳孔中心略微向鼻上方移位,平均矢量偏移为右眼(0.20±0.10)mm,左眼(0.20±0.07)mm,两者之间差异没有显着性差异(P=0.897)。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瞳孔中心向鼻上方位置移动幅度增大。平均矢量偏移为右眼(0.55±0.11)mm和左眼(0.58±0.15)mm,与坐位时的矢量偏移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0.001)。右侧卧位时,相对于坐位的瞳孔中心位置,双眼瞳孔中心均向右侧移动,但左眼的矢量位移(0.33±0.14)mm大于右眼(0.18±0.13)mm(P=0.005)。然而左侧卧位时,双眼瞳孔中心均向左侧移动,矢量位移值右眼(0.30±0.19)mm也大于左眼(0.21±0.11)mm(P=0.046)。在对瞳孔直径进行分析时发现,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双眼瞳孔直径明显变小,右眼由(3.43±0.72)mm变为(2.82±0.42)mm;左眼由(3.45±0.72)mm变为(2.81±0.43)mm(P=0.09,0.08)。双眼坐位瞳孔直径与侧卧位时的瞳孔直径无明显差异(P<0.05)。3.角膜顶点的x轴术前右眼为(0.020±0.103)mm,左眼-(0.023±0.112)mm;术后6月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312,0.071)。角膜顶点的y轴术前右眼为(0.072±0.104)mm,左眼(0.058±0.104)mm;在手术后1月增大,右眼为(0.129±0.139)mm,左眼(0.093±0.122)mm;并在术后3月及6月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月、3月及6月角膜顶点的矢量移位无明显差异(P>0.05),约0.1mm。双眼术后角膜顶点矢量位移与受试者的拟矫正近视等效球镜度曾负相关(r=-0.408,P<0.001)。结论1.用OFPS测量活体兔眼模型的SMILE术中玻璃体腔内Real-Time眼压波动,发现Real-Time眼压从负压吸引前开始升高,平均眼压不超过90mmHg水平,持续整个角膜基质透镜制作过程,撤去负压后迅速回落至基础眼压水平,在透镜分离及取出过程中眼压也有所升高。眼压升高的幅度与拟矫正屈光度及角膜厚度均无相关性。2.体位变换会导致瞳孔中心及直径的改变。当从坐位变为仰卧位时,瞳孔中心向鼻上方移位,同时伴有瞳孔缩小。侧卧位时,双眼瞳孔中心会向身体侧转的方向移动,但双眼移动幅度不一致,指向鼻侧运动眼会有更大幅度的移位。因此,在进行角膜屈光手术时或其他需要参考瞳孔中心的任何治疗时,应考虑到体位变换对瞳孔中心及直径的影响。特别是SMILE手术时,因术中无自动中心定位系统,当参照瞳孔中心进行中心对位调整时需注意到体位变化对其的影响。3.在SMILE术后角膜顶点发生了移位,主要向上方移动,矢量位量移约为0.1mm,且拟矫正近视屈光度越大矢量位移也越大。角膜顶点术后移位可能会引起测量误差而导致切削偏心的误判或角膜地形图测量像差时的参考轴相关的像差引入。

张华,王超英,高少芳,赵欣,米金园,高添思[5](2018)在《去瓣LASE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问卷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角膜上皮瓣去留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高度近视眼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LASEK手术矫正的高度近视患者30例(60眼),所有患者均随机选择一眼行去瓣LASEK手术,另一眼行留瓣LASEK手术。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术后疼痛评分、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和主观视觉质量问卷等指标。结果术后3个月时,去瓣组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的眼数明显多于留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时,2组等值球镜度随时间变化呈现正性球镜度减低趋势,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疼痛刺激症状评分均呈降低趋势,去瓣组术后疼痛刺激症状评分低于留瓣组,组间和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和5d,去瓣组眼角膜上皮完全愈合例数多于留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2组眼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时,2组视力波动、光晕和虚影症状随时间变化均呈现减轻趋势,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虚影症状和总体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瓣组虚影症状评分低于留瓣组,而总体满意度评分高于留瓣组。结论去瓣LASEK治疗高度近视眼术后早期疼痛症状更轻,角膜上皮愈合更快,同时主观视觉质量更好,总体满意度更高。

张华,高少芳,赵欣,米金园,刘啸昔,高添思[6](2018)在《个体化Q值引导去瓣LASE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个体化Q值引导去瓣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LASEK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患者36例(72只眼),患者均随机选择一只眼行去瓣LASEK手术作为去瓣组;另一只眼行留瓣LASEK手术作为留瓣组。于术后第1、3、5、7天以及1、3、6个月随访。评估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疼痛评分、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第1天疼痛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瓣组术后第3、5天疼痛症状评分低于留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瓣组术后第1、3、5天角膜上皮完全愈合的眼数高于留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时,2组角膜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3、6个月的等效球镜度、Haze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Q值引导去瓣LASE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早期疼痛刺激症状轻,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更短,裸眼视力恢复更快。

贾恒[7](2018)在《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后视野变化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近视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造成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度近视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对于高度近视的控制和治疗,仍是一个世界难题。后巩膜加固术作为控制高度近视进行性发展的有效手术方式,手术效果逐渐得到认同,但其作用机制,尚无确切定论。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双眼高度近视单眼后巩膜加固术后视野变化,对后巩膜加固术的手术效果进行探讨。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眼科检查为双眼高度近视,屈光度≥-10.00D,眼轴长度≥27.00mm的患者。对单侧眼行后巩膜加固手术,对侧眼未行手术治疗,术前及术后随访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研究。共计58例,116只眼,其中男21例、女37例,年龄18岁60岁。同时观察术眼和对侧眼术前、术后3周、术后3月和术后1年的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及视野的变化,对后巩膜加固术的手术效果进行探讨。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x±s)表示,每组测量数据均行K-S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wilxcon秩和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屈光度(等效球镜度)变化:术眼:术后3周、3月和1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后屈光度数相对术前无明显变化。对侧眼:术后3周和3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屈光度进一步增加。2最佳矫正视力变化:术眼:术后3周、3月、1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相对术前无明显变化。对侧眼:术后3周、3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最佳矫正视力进一步下降。3眼轴长度变化术眼:术后3周、3月和1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术后眼轴长度相对术前无明显变化。对侧眼:术后3周、3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眼轴长度进一步增加。4视野变化(MD值)术眼:术后3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术后MD值先较术前下降,后较术前提高。表明本组视野缺损先加重,后改善。对侧眼:术后3周、3月和1年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组视野无明显变化。结论1.后巩膜加固术是阻止高度近视进行性发展的有效手术方法;2.后巩膜加固术能有效改善高度近视中心视野。

李庆和,李岳美,宋学英,王浩,齐绍文[8](2017)在《1g/L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联合糖皮质激素在高度近视LASEK术后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后用1g/L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部分替代糖皮质激素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对患者104例208眼高度近视眼,根据术后用药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1g/L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联合1g/L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1g/L氟米龙滴眼液,对照组仅给予1g/L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1g/L氟米龙滴眼液。观察两组术后患者疼痛感、术后视力、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变化以及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2、3d疼痛感评分,研究组分别为1.70±0.35、1.25±0.34、0.82±0.32分,对照组分别为2.30±0.43、1.68±0.44、1.12±0.3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2wk,1、3mo,研究组裸眼视力分别为0.035±0.02、0.71±0.13、0.89±0.17、0.88±0.18,对照组各个时间点分别为0.037±0.015、0.73±0.15、0.87±0.14、0.86±0.1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前、术后1、2wk,1、3mo时眼压分别为17.33±1.58、7.54±1.28、7.23±1.58、7.26±1.47、7.30±1.36mmHg,对照组分别为17.53±1.43、7.57±1.32、7.73±1.55、7.80±1.38、7.86±1.43mmHg,术前、术后1wk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k,1、3m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3mo haze≤1级的分别占全部haze的91.7%、93.3%,对照组术后1、3mo haze≤1级的分别占全部haze的92.0%、92.9%,各时间点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L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部分替代糖皮质激素在LASEK术后效果安全、有效,术后眼压水平更低,术后视力、抗炎等方面获得与糖皮质激素相似的效果。

王军良[9](2016)在《伴发白内障超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术的视觉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Lenstar LS900与A超在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中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的比较目的:比较Lenstar LS900与A超在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测算的差异和优劣。方法: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选取自2015年1月—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由同一主刀医生治疗的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35例51只眼,具有完备的A超和Lenstar LS900检查资料,比较两种仪器的检出率,并依据实际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度数、A常数和角膜曲率值,应用SRK-T公式,分别计算出A超、Lenstar LS900两种仪器计算出的目标屈光度,并与患者三月后实际屈光度进行比较。结果:受检的51只眼中,Lenstar LS900检出率76.47%(39/51),A超检出率100%(51/51);均检出的39只眼中,A超和Lenstar LS900测得眼轴长度分别是(28.78±1.70)mm和(29.11±1.57)mm,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Lenstar LS900和A超测算获得的目标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分别是(-3.69±0.80)、(-3.51±1.02)和(-3.61±0.84)D,三者两两比较结果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Lenstar LS900和A超目标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差值分别是(-0.08±0.29)D和(0.10±0.89)D,虽然P值也大于0.05,但是Lenstar LS900比A更接近目标屈光度,且变异度更小,稳定性更好。结论:合并超高度近视白内障个体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中,在检出率上,A超具有绝对的优势,但从目标屈光度分析,Lenstar LS900测算结果更加精确可靠。第二部分伴发白内障超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术的视觉质量评估目的:对超高度近视伴发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视觉质量的的评估。方法:对2015年我院同一高年资医生完成的超高度近视(眼轴≥27mmhg)白内障手术53例81只眼(男25例41眼,女28例40眼),平均年龄是(62.01±6.73)岁,并依据眼轴将患者分为<29mm、2931mm、>31mm三组。Lenstar LS 900结合A超完成术前眼轴生物测量,自动验光仪检测患者术前双眼屈光状态,双眼屈光大于2.5D为屈光参差,检查其最佳矫正视力(BCVA)。在术后一周、一月、三月分别对患者行自动验光仪检查,结合主觉验光,测量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并于三个月选用标准近视力表检查患者近视力情况,同时行OCT和微视野检查。结果:患者以核性白内障为主,Ⅲ、Ⅳ、Ⅴ级核患者分别占90.12%(72眼)、8.64%(7眼)、1.24%(1眼)。患者术前平均屈光度(-17.92±6.70)D,平均眼轴长度(29.96±2.06)mm,其中眼轴长<29mm共31只眼,术前、术后一周、一月、三月BCVA分别为(0.20±0.17)、(0.67±0.26)、(0.66±0.23)、(0.65±0.21),术后三个月近视力为(0.31±0.11),微视野平均光敏感度阈值(Average Thresh)正常值患者占83.33%,注视稳定性(Fixation Stability)正常值患者占50.00%;轴长在2931mm共20只眼,术前、术后一周、一月、三月最佳矫正视力(0.15±0.13)、(0.62±0.32)、(0.63±0.33)、(0.60±0.32),术后三个月近视力为(0.28±0.13),微视野平均光敏感度阈值正常值的占47.56%,注视稳定性正常值占47.56%;眼轴长>31mm共30只眼,术前,术后一周、一月、三月最佳矫正视力(0.09±0.09)、(0.54±0.27)、(0.54±0.27)、(0.52±0.25),微视野平均阈值正常值的占40.00%,注视稳定性正常值占55.00%,标准近视力为(0.27±0.15)。17例术前屈光参差,其中13例双眼手术,4例单眼手术,术后完全消除屈光参差。结论:超高度近视伴发白内障患者,随着眼轴的增长,患者术前、术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视网膜功能以及近视力都会下降,该手术不仅解决患者的白内障,还解决了患者的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因此,伴发白内障患超高度近视者行超声乳化手术能较大改善患者视觉质量,而且此类患者宜早干预,以获得更满意的视觉效果。

王和平[10](2012)在《薄角膜中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远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术后随访对比,比较中度近视的薄角膜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手术后远期的相关指标如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地形图等,以探讨不同术式对于薄角膜患者远期的疗效。方法:随访于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LASIK手术和LASEK手术的中度近视(等效球镜-3.00D--6.OOD)薄角膜(CCT≤500μm)患者,其中LASIK手术患者19例35眼,LASEK手术患者19例36眼,随访结果用t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论文对比两种术式术后远期(3年以上)的裸眼视力、术后屈光度、眼压、角膜地形图、眼轴、手术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术后远期裸眼视力术后裸眼视力≥1.0及0.5的百分数(有效率)LASIK术后远期裸眼视力≥1.0者29眼(80.6%),0.5≤裸眼视力<1.0者7眼(19.4%),术后未发现裸眼视力≤0.5者。LASEK术后远期裸眼视力≥1.0者27(77.1%)。0.5≤裸眼视力<1.0者8眼(22.9%),术后未发现裸眼视力≤0.5者。两种方法对于薄角膜中度近视都具有很好的远期效果。2.术后远期屈光度术后屈光度<±1.0D的百分比(预测率)LASIK组有1例1眼出现术后远期屈光度达1.0D,术后预测率为97.8%,LASEK组术后未发现屈光度大于1.0D者。LASIK术后屈光度为0.16±0.27D,LASEK组0.10±0.25D,两组比较p值0.453,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治疗中度近视远期屈光度稳定,无明显回退。3.术后远期角膜地形图两组病例术后角膜地形图检查,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后均未发现圆锥角膜出现。CIM术后增加,LASIK比LASEK手术术后角膜地形图不规整度增加。SF、TKM术后较术前降低,表明术后角膜中央与周围角膜差距较术前平坦。4.术后远期随访出现干眼,眩光,眼痒等症状,无术后高眼压出现,无圆锥角膜等严重并发症。术后远期部分患者出现屈光回退,最大回退量为1.0D,术后远期的屈光回退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LASIK、LASEK手术对于矫正薄角膜中度近视的远期都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两者术后远期裸眼视力、屈光度无显着差异,稳定性良好。2.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地形图不规整度较术前增加,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远期均未发生圆锥角膜等严重并发症。3.LASIK和LASEK各有利弊,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医生经验等做出综合考虑。从安全性角度来讲,我们建议对薄角膜中度近视行EK手术。

二、高度近视眼LASEK治疗并发症5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度近视眼LASEK治疗并发症53例(论文提纲范文)

(1)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角膜屈光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检索的数据库与关键词
        1.中文文献数据库:
        2.英文文献数据库:
        3.检索词: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
        2.排除标准:
    三、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的方法
        1.文献筛选:
        2.资料提取:
    四、文献质量评价的方法
    五、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 果
    一、文献检索与纳入研究的结果
    二、文献质量的评价结果
    三、两组患者术后有效性的比较
    四、两组患者术后安全性的比较
        1.患者术后BCVA增加或减少比例的比较:
        2.二次手术或并发症占比的比较:
    五、两组患者术后可预测性的比较
        1.患者术后实际屈光度与预期屈光度差值在±0.50
        2.患者术后实际屈光度值与预期屈光度差值在±1.00D以内者占比的比较:
讨 论
    一、ICL与CRS理论的差异
    二、关于ICL与CRS有效性的研究
    三、关于ICL与CRS安全性的研究
    四、关于ICL与CRS术后可预测性的研究
    五、关于ICL与CRS术后对比度敏感度的研究
    六、关于ICL与CRS术后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结果的研究

(3)53例高度近视合并CNV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全飞秒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中Real-Time眼压变化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仪器及用品
        1.1.3 试验方法
    1.2 结果
        1.2.1 全身麻醉及表面麻醉对兔眼压的影响
        1.2.2 中央角膜厚度与眼压的关系
        1.2.3 SMILE术中Real-Time眼压测量
    1.3 讨论
        1.3.1 应用动物及尸体眼模型研究角膜屈光手术的术中Real-Time眼压波动
        1.3.2 角膜屈光手术术中眼压波动的可能相关术后并发症
        1.3.3 眼压测量相关影响因素
    1.4 实验局限性
    1.5 小结
二、坐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瞳孔中心移位及瞳孔直径变化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坐位时瞳孔位置
        2.2.2 仰卧位瞳孔中心位置
        2.2.3 侧卧位双眼瞳孔中心位置
        2.2.4 瞳孔横径在躺位、仰卧位及侧卧位时的变化
    2.3 讨论
        2.3.1 人眼光学系统
        2.3.2 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对中心研究
        2.3.3 瞳孔直径及大小改变的影响因素
    2.4 实验局限性
    2.5 小结
三、全飞秒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判断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手术前及手术后各时间点角膜顶点坐标轴x及y的变化规律
        3.2.2 术后角膜顶点的矢量位移
        3.2.3 角膜顶点矢量移位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3.1 Pentacam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3.3.2 角膜顶点的移位
        3.3.3 SMILE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估
    3.4 实验局限性
    3.5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角膜屈光手术术前、术中及术后对眼压的评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去瓣LASE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问卷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检查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用药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比较
    2.2 术后等值球镜度比较
    2.3 术后早期疼痛刺激症状评分比较
    2.4 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比较
    2.5 术后角膜上皮下haze比较
    2.6 术后视觉症状评分比较
3 讨论

(6)个体化Q值引导去瓣LASE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术前检查:
        1.2.2 手术方法:
        1.2.3术后处理:
        1.2.4 术后复查: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后疼痛不适症状评分
    2.2 上皮愈合情况
    2.3 视力及屈光状态
    2.4 术后Haze程度
3 讨论

(7)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后视野变化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度近视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1g/L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联合糖皮质激素在高度近视LASEK术后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1.2.2 术后用药
        1.2.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术后早期患者不适感
    2.2 两组手术前后视力比较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比较
    2.4 两组患者haze发生情况
3 讨论

(9)伴发白内障超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术的视觉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仪器索引
前言
第一部分:Lenstar LS900与A超在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中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的比较
    1.1 引言
    1.2 资料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患者基本情况
        1.3.2 A超和Lenstar LS900测量所得眼轴的比较
        1.3.3 A超目标屈光度、LS900目标屈光度与实际屈光度三者的比较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伴发白内障患超高度近视者超声乳化术后视觉质量评估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手术过程
        2.2.3 术后随访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患者视力
        2.3.2 角膜内皮计数的变化
        2.3.3 Mara检查
        2.3.4 屈光参差
        2.3.5 术中、术后并发症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环境和遗传因素对近视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

(10)薄角膜中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远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度近视眼LASEK治疗并发症5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角膜屈光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的Meta分析[J]. 姚沁楠,万修华.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06)
  • [2]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与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高度近视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 刘明娜,高华,李娜,史伟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10)
  • [3]53例高度近视合并CNV临床特点分析[D]. 查琴.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4]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术中即时眼压监测及体位变化、术后角膜顶点移位对中心对位影响的研究[D]. 程文博.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去瓣LASE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问卷调查研究[J]. 张华,王超英,高少芳,赵欣,米金园,高添思.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8(09)
  • [6]个体化Q值引导去瓣LASE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J]. 张华,高少芳,赵欣,米金园,刘啸昔,高添思.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19)
  • [7]高度近视眼后巩膜加固术后视野变化观察[D]. 贾恒. 郑州大学, 2018(11)
  • [8]1g/L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联合糖皮质激素在高度近视LASEK术后的应用[J]. 李庆和,李岳美,宋学英,王浩,齐绍文. 国际眼科杂志, 2017(06)
  • [9]伴发白内障超高度近视超声乳化术的视觉评估[D]. 王军良.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薄角膜中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远期疗效观察[D]. 王和平. 广西医科大学, 2012(09)

标签:;  ;  ;  ;  ;  

LASEK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症5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