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头论——兼论汉族调式对称的数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罗兴[1](2020)在《论童忠良对称乐学的学术视域与理论维度》文中研究指明童忠良先生是我国当代着作等身的音乐理论家,其研究领域涵盖作曲技术理论和传统乐律学,并将这两个领域中的相关知识投射到了音乐基础理论学科,为该学科理论体系的拓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成果。“对称乐学”是童先生重大的理论发现,但相关成果只是散见于《对称乐学论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闭环,也没有学者对此展开过系统的研究。本人作为音乐基础理论方向的研究生,无论从学科属性还是从学源归属,都有这份学术责任和充分的学术自信对童先生宝贵的学术遗产展开探究。本文试图从基础性、民族性、系统性等三个方面来观照对称乐学理论,并在实际应用方面作适当延展,希望为后续学人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郭媛[2](2019)在《行依矩 令以文 ——二胡指序的分类与命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胡指序作为二胡演奏艺术理论的一大分支,在已有的文献中虽有提及,但并未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且与指法概念尚处于分阶模糊、概念混淆的状态。本文运用分类学的方法将二胡指序分为四大类,据其各自特征分别命名为基础指序、音列指序、变位指序和组合指序,各类指序及其内部都存在着包含、递进、并列、派生、交叠的逻辑关系。二胡指序的分类与命名旨在寻究二胡指序的本质内涵,了解各类指序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而厘清指法和指序的概念边界,拓展二胡演奏技术理论,提供达地知根、虑周藻密的研究思路。
孙晓辉[3](2015)在《童忠良年谱》文中认为童忠良,1935年9月生于湖北洪湖。1950-1955年,在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中南音专学习。1955-1961年留学民主德国,毕业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1982年至1996年,先后任湖北艺术学院院长和武汉音乐学院院长暨教授。曾任湖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1991年赴维也纳大学音乐院进行为期两年的合作研究。出版了《近现代和声的功能网》、《对称乐学论集》等二十余部专着和合着,自撰论文数十篇。2001年至2005年,曾任台湾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教授。2007年7月3日逝世。
王伽娜[4](2014)在《从黑格尔美学观看赣南采茶戏杂调》文中提出以黑格尔的审美标准来看,赣南采茶戏杂调有五美。节拍和旋律的重复整齐一律;节拍、调式、旋律、结构比例对称;和声与和声、唱腔与过门、弦路与调性之间的关系符合规律;节拍、旋律、和声、器乐、歌词与音乐的配合体现出和谐之美;唱词表现了赣南人民丰富的生活与情感,体现出统一之美。
汪静渊[5](2012)在《浙江民间器乐曲音乐形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音阶调式、旋律发展手法和曲式结构三个方面对浙江民间器乐曲进行分析研究,试图归纳其在作曲技法中独具个性的技术手法,进而认识其所蕴含的音乐形态规律。全文共分音阶调式、旋律发展手法和曲式结构三篇,具体内容讨论共九章。音阶调式一篇,对该地区民间器乐曲中的音阶、立调手法、犯调手法进行整理与研究。在音阶形态一节中,本文将该地区器乐作品中音阶的使用归纳为“完整的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五声、七声音阶省略形态”、“五声、六声、七声并用”三类,并通过实例对三类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在立调手法一节中,本文以中国传统宫调理论和现代学者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为起点,通过实谱分析和理论提炼,将该地区民间器乐曲作品中建立调式的手法归纳为“直接强调调式功能音”、“间接烘托调式功能音”,并通过实例对两种立调手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在犯调手法一章中,本文对该地区民间器乐曲中四种犯调手法“结构法”、“节拍法”、“节奏法”、“音数法”作了深入探讨,并通过实例对四种犯调手法在不同犯调类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介绍。旋律发展手法一篇,着重对该地区民间器乐曲中的重复法、变奏法、合头、合尾、鱼咬尾、连环扣、特性音调贯穿、展衍法、裁剪法、集曲法展开研究。在这部分内容当中,本文首先对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作较为全面的整理,在此基础上,又从该地区器乐作品的实际出发对上述旋律发展手法的地区特色和手法类型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在重复法一节中,本文对重复法、句句双的地区特点进行了挖掘。在变奏法一节内容中,本文主要对该地区器乐作品中的自由变奏和加花变奏进行探讨并对各种具体手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在合头、合尾一节内容中,本文主要对单曲范围内乐句之间的合头尾和套曲中的循环式合尾作了深入探讨。在鱼咬尾、连环扣一节内容中,本文对该地区器乐作品中的“严格鱼咬尾”、“隔眼鱼咬尾”,“严格连环扣”、“自由连环扣”作介绍并对四种手法的技术特点进行剖析。特性音调贯穿法一章中,本文主要从“特性音调原型”、“特性音调亲缘关系标识”、“特性音调在作品中的贯穿”三个方面出发对该地区器乐作品中的特征音调作论证与研究。在展衍法一节内容中,本文将该地区器乐作品中的展衍法进一步细分为“渐变式展衍”、“派生式展衍”、“解体式展衍”三种形式并对三种展衍手法的具体表现形态和技术特点进行了介绍和归纳。在裁剪法一节中,本文针对“裁剪重组法”、“递减裁剪法”两种裁剪形式作探讨。在集曲法一节中,本文对“异曲撷集”、“同曲撷集”两种集曲形式作了详细介绍并对两者的技法特点作总结。曲式结构一篇,分四章对浙江民间器乐曲中的单一部、单二部、单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循环曲式、套曲曲式展开研究,并对各种曲式的表现形态和基本特点进行了初步揭示,其中,单一部曲式以多乐句的乐段为主,内部会出现个别乐句的重复,有些带有引子和尾声,有些则无;单二、三部曲式主要有带再现的和不带再现两种类型。单三部曲式的中段以两种形态为主:展开性乐段;多乐句乐段。此外,此种曲式通常还与循环曲式相结合形成混合曲式。变奏曲式主要有两种典型形态,一种是以六十八板体为中心的固定板数变奏体,另一种是在“母曲”或主体音乐材料体式结构基础上,将“母曲”或主体音乐材料曲体作为基础单位,通过变奏形成变体的变奏曲式。循环曲式主要有三种典型形态:一种是串连式循环体,吹打乐中的串连段以锣鼓段为主;一种是缠达式循环体,即两个音乐主题的循环反复;一种是合尾式循环体。套曲曲式主要有两种典型形态,一种是单式套曲,另一种是复式结构的综合套曲,后者不仅整体上具有多部性和鲜明的对比联合关系,而且作为套曲的每一次级结构内,还可以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曲式段落,因而其整体结构呈现出复式结构的多部曲式特征。套曲的次级结构往往大于单一部曲式的规模。此外,由于乐曲结构复杂,容量大,篇幅由较长,所以在这类复式结构的大套曲的次级结构间,还常出现不同音乐体裁的对比等,使音乐的表现更具有综合性。
王洪军[6](2008)在《学贯中西通今博古的一代宗师——我心目中的童忠良先生》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武汉音乐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第五、六届主席,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童忠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7月3日凌晨2时在武汉不幸逝世。尽管遵照童先生生前意愿:丧事从简,不发讣告,不举行任何形式的告别仪式。但先生火化的那一天,大家还是自发地早早来到武昌殡仪馆为他送行。因为每个人都清楚,这是
段文晶[7](2008)在《我国“音级集合理论研究”述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对音级集合理论外文文献的译介"、"对音级集合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以及"对音级集合理论的创用"等三个方面,对我国音级集合理论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展示音级集合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成就与状况。在此基础上,反思音级集合理论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该理论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蒋燮[8](2006)在《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对花(II)》的音乐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赣南客家采茶戏《睄妹子》中的路腔曲牌《对花(II)》,从音乐形态构成要素的宏观层面(曲式、调式结构)和微观层面(句法、腔词、旋律)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尝试将《对花(II)》的音乐形态植入赣南客家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进行“形态学”(morphology)意义上的思考、解读。
钱仁平[9](2006)在《音集运动的结构功能——以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之四为例》文中指出
童忠良[10](2003)在《调头论——兼论汉族调式对称的数学模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调头为切入点 ,通过对调式分割的研究 ,用音级集合与定量分析等方法 ,确立了调式对称的数学模型 ,对中国传统音阶与调式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并由此而引申出将“均、宫、调”三层次说从理论上加以扩展的思考。
二、调头论——兼论汉族调式对称的数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头论——兼论汉族调式对称的数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论童忠良对称乐学的学术视域与理论维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本文创新之处 |
一、从对称现象到对称理论 |
(一)从数学到艺术的对称概念 |
(二)对称的几何形式对于对称理论的启示 |
(三)童先生对称理论成果钩沉 |
(四)童先生对称乐学理论的框架与要旨 |
1.对称框架的设想——建立在对称结构之上的同中音调理论 |
2.中西共通的对称结构探寻——两级对称的辅曾体系 |
3.对称理论的大胆构建——存于传统宫调体系中的对称内涵 |
4.不对称是对称的补充——存于民族数列结构中的对称因子 |
小结 |
二、商核论对宫调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
(一)五度关系中D轴现象 |
(二)从D轴到商核的理论构建 |
(三)商核现象的延伸 |
小结 |
三、均场对称理论的探索与构想 |
(一)对称面从线到“场”的扩大 |
(二)双均多宫的理论表述与实践 |
(三)“均控场”对双均多宫的补充 |
小结 |
四、童先生对称理论的应用研究 |
(一)轴心对称的五声性九声音列 |
(二)旋转对称的五声性十二音级 |
1.“五声宫角圈”对称十二音级。 |
2.辅曾四音列组合十二音级 |
3.三声腔(三音列)组合十二音级 |
4.对称的六声音阶十二音级 |
(三)双均对称十二音级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行依矩 令以文 ——二胡指序的分类与命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缘起与意义 |
2.研究对象 |
3.前人研究 |
3.1 研究指序的学术着作 |
3.2 二胡指序相关的论文 |
4.章节安排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础指序 |
1.1 两个手指间的基础指序 |
1.2 三个手指间的基础指序 |
1.3 四个手指间的基础指序 |
第二章 音列指序 |
2.1 七声本位音列指序 |
2.2 五声、十二声非本位音列指序 |
2.2.1 五声非本位音列指序 |
2.2.2 十二声非本位音列指序 |
2.3 宫-徵指序 |
第三章 变位指序 |
3.1 七声变位指序 |
3.2 五声变位指序 |
3.3 十二声变位指序 |
第四章 组合指序 |
4.1 乐曲中的组合指序 |
4.2 组合指序的重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从黑格尔美学观看赣南采茶戏杂调(论文提纲范文)
一、整齐一律 |
1. 微变化重复。 |
2. 加花重复。 |
3. 缩减重复。 |
4. 模进重复。 |
二、平衡对称 |
三、符合规律 |
四、和谐 |
五、统一之美 |
1. 生产。 |
2. 生活。 |
3. 自然环境。 |
4. 情感。 |
(5)浙江民间器乐曲音乐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民间器乐曲宫调研究概述 |
二 民间器乐曲旋律发展手法研究概述 |
三 民间器乐曲曲式结构研究概述 |
四 本课题研究的几点说明 |
上篇 音阶调式 |
第一章 浙江民间器乐曲中的音阶与立调手法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宫调理论概述 |
一 均、宫、调 |
二 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 |
三 同均三宫 |
四 五声调式基本理论 |
第二节 浙江民间器乐曲中的音阶 |
一 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 |
二 五声、七声音阶省略形态 |
三 五声、六声、七声并用 |
第三节 浙江民间器乐曲中的立调手法 |
一 直接强调功能音 |
二 间接烘托功能音 |
三 多种立调手法的综合使用 |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浙江民间器乐曲中的犯调手法 |
第一节 同宫相犯 |
一 同宫系统调式交替理论简述 |
二 浙江民间器乐曲中的调式交替手法 |
第二节 异宫相犯 |
一 异宫犯调理论简述 |
二 浙江民间器乐曲中的异宫犯调手法 |
本章总结 |
中篇 旋律发展手法 |
第三章 重复法、变奏法 |
第一节 重复法 |
一 重复法概述 |
二 句句双 |
第二节 变奏法 |
一 变奏法概述 |
二 自由变奏 |
三 加花变奏 |
第三节 合头与合尾 |
一 合头、合尾概述 |
二 合头 |
三 合尾 |
四 头尾合与循环式合尾 |
第四节 鱼咬尾与连环扣 |
一 鱼咬尾与连环扣概述 |
二 鱼咬尾 |
三 连环扣 |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特性音调贯穿法 |
第一节 特性音调原型概述 |
第二节 特性音调的亲缘关系标识 |
一 “音高”标识 |
二 “节奏”标识 |
三 “节拍·音高”标识 |
四 “节拍·音程”标识 |
五 “节拍·节奏”标识 |
六 “节拍·节奏·音高”标识 |
七 “节拍·节奏·音高·音程”标识 |
第三节 特性音调在作品中的贯穿 |
一 合头式贯穿 |
二 合尾式贯穿 |
三 句中贯穿 |
四 自由贯穿 |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展衍法、裁剪法、集曲法 |
第一节 展衍法 |
一 展衍法概述 |
二 渐变式展衍 |
三 派生式展衍 |
四 解体式展衍 |
第二节 裁剪法 |
一 裁剪重组法 |
二 递减裁剪法 |
第三节 集曲法 |
一 集曲法概述 |
二 异曲撷集 |
三 同曲撷集 |
四 同曲撷集与异曲撷集的综合运用 |
本章总结 |
下篇 曲式结构 |
第六章 单一部、单二部、单兰部曲式 |
第一节 单一部曲式 |
第二节 单二部曲式 |
第三节 单三部曲式 |
第四节 本章总结 |
第七章 变奏曲式 |
第八章 循环曲式 |
第九章 套曲曲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7)我国“音级集合理论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对音级集合理论外文文献的译介 |
对音级集合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
一、集合原型的求解法 |
二、音级集合理论的进一步深入与完善 |
对音级集合理论的创用 |
一、音级集合理论和其它音乐分析方法的结合 |
(一) 音级集合理论与五声性音调相结合 |
(二) 音级集合理论与十二音理论体系的结合 |
(三) 音级集合理论与兴德米特和声体系的结合 |
1、关于音级集合中的谐和度问题 |
2、关于“调中心”的问题 |
二、运用音级集合理论对其最典型的分析对象——无调性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 |
(一) 运用音级集合理论对某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进行整体研究 |
(二) 运用音级集合理论对完整的音乐作品进行整体结构分析 |
结 语 |
“音级集合理论研究在中国”文献目录 |
一、 主要学术论文 |
二、主要相关着作 |
三、主要译着译文 |
(10)调头论——兼论汉族调式对称的数学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调头与反射平移 |
商核式调头与核心三音 |
调头八度框与音级集合 |
变角清官与调头标志 |
余言 |
四、调头论——兼论汉族调式对称的数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童忠良对称乐学的学术视域与理论维度[D]. 罗兴. 武汉音乐学院, 2020(06)
- [2]行依矩 令以文 ——二胡指序的分类与命名[D]. 郭媛. 山西大学, 2019(02)
- [3]童忠良年谱[J]. 孙晓辉.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5(03)
- [4]从黑格尔美学观看赣南采茶戏杂调[J]. 王伽娜. 艺术探索, 2014(02)
- [5]浙江民间器乐曲音乐形态研究[D]. 汪静渊.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 [6]学贯中西通今博古的一代宗师——我心目中的童忠良先生[J]. 王洪军. 人民音乐, 2008(07)
- [7]我国“音级集合理论研究”述略[J]. 段文晶.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8(01)
- [8]赣南客家采茶戏路腔曲牌《对花(II)》的音乐形态研究[J]. 蒋燮.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6(04)
- [9]音集运动的结构功能——以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之四为例[J]. 钱仁平. 音乐研究, 2006(04)
- [10]调头论——兼论汉族调式对称的数学模型[J]. 童忠良. 中国音乐学, 2003(01)
标签:形态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