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收益质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收益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影响收益质量的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为东[1](2021)在《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研究的偶然性发现离不开偶遇信息的点燃,从而引导个体心理发生顿悟、联结、移情和沉思,个体从偶然的被动获得转移到主动求索,非线性和线性的信息搜索行为彼此共生或演替,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存在。偶遇的信息具有潜在价值,希冀解决科学难题、科研疑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个体在搜索、浏览、交互过程中发生信息偶遇的可能性变大,信息偶遇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术新媒体以学术信息服务为己任,包括学术APP、学术虚拟社区、学术微信公众号、学术社交网络和学术博客等多元类型,承载着丰富的学术资源,拥有基数庞大的科研人群,用户之间通过彼此关注、留言、互粉等,形成了社会网络关系,缓解了科研人员的信息孤岛现象。目前关于学术新媒体信息行为的研究主要偏重于主动的交流、交互、共享、贡献、持续使用、科研合作等行为,被动的信息获取行为还有待深入探索。用户在学术新媒体环境下意外获得有趣或有用的信息逐渐常态化,国内外多个领域都有关注信息偶遇,图情领域对信息行为的研究也延伸到了信息偶遇。信息偶遇一般过程模型中涵盖了注意、停驻、检验、摘取、返回5个步骤,表现为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3个阶段。目前缺少从心理和认知层面探析学术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发生原因、感知变化和后续采纳等问题,有必要在偶遇过程下结合用户的感知心理去深入分析信息偶遇现象,挖掘偶遇信息价值,为科学发现提高几率。本文主要分析过程感知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偶遇发生前的影响因素、偶遇中用户的认知演变、偶遇后用户信息采纳路径以及促进信息偶遇的感知和采纳策略5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1)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的个体、环境、行为因素和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S-O-R(即刺激—个体心理、生理—反应),结合学术新媒体特色和信息偶遇概念,将学术新媒体信息偶遇行为的要素划分为: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环境、学术信息。在已有信息偶遇发生过程和过程感知模型下分析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偶遇前-偶遇中-偶遇后。将感知融入到偶遇行为过程,构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给出学术新媒体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包括5个子机理,分别为信息偶遇前的注意触发,信息偶遇中的心流体验、认知联结、感知控制,信息偶遇后的行为反馈,深入分析了5个子机理,以及过程与机理的关系,子机理之间的演进关系。(2)偶遇前引发学术新媒体用户发生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S-O-R模式和技术接受模型从学术新媒体的用户维度、信息维度、环境维度分析引发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给出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其中信息维度包括信息特征、信息质量,环境维度囊括了平台可用性、平台多样性,用户维度涵盖了好奇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先验知识以及信息偶遇行为共有9个变量,10个假设。通过问卷调查学术新媒体平台上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用户,问卷设计的题项中涉及到是否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设置,以排除没有发生过信息偶遇行为的用户;再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例验证了假设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信息特征、信息质量、平台可用性、平台多样性对感知有用性均具备显着正向影响;先验知识对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控制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信息特征显着影响用户的好奇心理;好奇心理、感知有用性、感知控制显着正向影响信息偶遇行为。(3)偶遇中学术新媒体用户的认知演变。本文采用访谈获取学术新媒体用户发生信息偶遇行为时的心理、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资料,共访谈了15位曾经发生过信息偶遇事件的学术新媒体用户。由于学术新媒体主要服务于科研工作者,且以学术信息服务为主,因此,本文以硕博研究生和高校教师为目标人群,共获得4.5万余字的访谈资料。再根据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获得了初始概念38个、初始范畴19个、主范畴8个,最终得到信息偶遇中的用户认知演变状况,构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演变模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中认知变化时的认知结构经历了同化、顺应、图式联结和意义建构过程,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网络,并结合意义建构理论解读了用户从认知鸿沟、断带到认知联结跨越,对认知演变的意义进行了阐释。(4)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路径构型。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信息采纳模型(IAM)、技术接受模型(TAM)和感知价值接受模型(VAM),提取了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构成,动因包括:信息质量、信源可信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收益、认知结构、好奇心理和感知成本7个动因。通过问卷获得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数据。利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中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检验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组态构型,经过数据校准(完全隶属、交叉点和完全不隶属)得到真值表、必要性条件分析、组态充分性条件和结果稳健性分析,得到影响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7条路径,即7种组态结果,并解释了这7条路径。(5)提出了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前-中-后的感知与采纳策略。刺激物特征显着影响信息偶遇的发生,从信息偶遇前的信息质量(信息内容、信息源)和信息特征(信息表征和信息标题)等角度实现注意触发。信息偶遇中用户的认知心理、情感情绪都存在不断的变化,从认知联结、偶遇信息相关信息、感知控制和信息偶遇能力素养角度,帮助用户实现偶遇信息和先验知识的语义互联,更好地理解和研判偶遇信息的作用和价值;最后给出了促进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采纳的策略,从平台可用性、偶遇信息资源关联和学术新媒体的网络口碑等角度,提升偶遇信息的采纳度从而实现信息价值。本研究丰富了学术新媒体信息行为的理论体系,信息偶遇是一种被忽略的、被动的、非线性的信息获取或检索行为。在过程感知视域下,将信息偶遇行为过程分为前-中-后3个阶段,并将用户感知融入到这3个阶段,给出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偶遇前引发信息偶遇的影响因素、偶遇中用户的认知演化和偶遇后的采纳行为,有助于深入了解信息偶遇现象,丰富了信息行为研究。本文最后给出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感知与采纳策略,为学术新媒体平台和学术知识服务体系的调整提供新的视角,优化学术新媒体的知识服务满意度。

胡淼[2](2021)在《面向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协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子商务和冷链物流的发展以及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方式的变化与升级,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成为消费者便捷高效地获得生鲜农产品的重要途径。生鲜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到货新鲜程度以及促销力度等因素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而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又会影响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获利水平。因此,在利益驱动下,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根据自己在供应链中所起的作用在保鲜、促销和改进产品质量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然而,不同努力的成本与收益间并不对等,导致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不可持续。因此,考虑努力水平的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协调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首先,将文献分析和专家问卷调查相结合,通过层次分析法发现,生鲜农产品的价格、质量、到货新鲜程度和促销力度是影响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意愿的决定因素,为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确定了努力方向。其次,在“城市分选中心+社区配送中心”模式下,生鲜供应商做出生产努力,生鲜电商平台集成物流商功能,做出保鲜努力和促销努力;在此情形下,对比分析发现分散决策下的最优努力水平和最大利润均低于集中决策;鉴于成本与收益间并不对等,设计了双方按比例互担对方努力成本的成本互担契约以协调供应链。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模型推导的正确性和契约设计的有效性,探究成本分担比例变化对努力水平和双方利润的影响,对成本敏感系数和努力水平弹性系数进行灵敏度分析,提出指导实践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生鲜农产品的价格、质量、到货新鲜程度和促销力度是影响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的决定因素,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的节点企业需要采取措施提高生产、保鲜和促销努力水平。双重边际效应会导致供应链失调,成本互担契约能够通过提高努力水平提高消费者购买意愿,进而提高生鲜供应商和生鲜电商平台双方的利润;并且随着成本分担比例在可取区间内逐渐变大,生鲜供应商的利润逐渐升高而生鲜电商平台的利润逐渐升高后又逐渐下降。生鲜电商平台在受资金约束的情况下应当综合考虑保鲜努力和促销努力的成本敏感系数和努力水平弹性系数,以确定优先投入保鲜努力或促销努力。生鲜供应商的生产努力水平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对于努力水平和利润,努力水平弹性系数对二者有正向促进作用,努力成本敏感系数对二者有反作用。

张广伟[3](2021)在《考虑营销渠道的J公司冷藏车销售收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梅[4](2021)在《基于B-S模型的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华润三九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医药行业已经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在促进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需要关注的是如何科学合理评估医药企业价值,这也是本文企业价值评估研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由于医药行业本身具有投入高、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的特点,使用传统方法不能确保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因此,本文尝试运用实物期权法对医药企业价值进行评估,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医药企业的投资决策管理和不确定性价值,评估方法更具说服力与可行性。本文首先以资产评估理论、企业价值评估理论为基础,阐述了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的应用条件以及局限性,介绍了实物期权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其次探讨了医药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和评估的重难点,指出传统价值评估方法在医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以及实物期权法的适用性;再者阐明期权定价意义及原理,并对B-S模型的假设条件和参数选取进行分析,保证评估结果科学合理;最后,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构建医药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对案例企业华润三九进行价值评估。通过案例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方法评估的企业价值与其市场整体价值的差异,结果表明引入实物期权法计算的结果更接近基期企业整体价值,体现了华润三九面对不确定性所产生的潜在期权价值,从而证明了该评估方法在医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合理性。本文探索适用于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通过评估方法的科学构建,为医药相关行业的企业价值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余园园[5](2021)在《公立医院管理者和医师的多点执业行为意愿及监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以浙江为样本省,以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和医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双方医师多点执业感知对各自行为意愿的作用机制,识别其中具有优先改进战略价值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监管策略和建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国内外相关成果,借鉴多种理论模型方法,构建分析框架,归纳提取变量和指标。通过焦点小组访谈,邀请来自政府、高校、医院相关专家进行访谈,完善研究框架和初始量表。通过问卷调查法,选择浙江省温州市6家公立医院开展预调研,发放管理者问卷256份、医师问卷295份。在正式调研中,管理者数据来源于全国及片区公立医院院长会议现场调查;医师数据来源于浙江省8个城市19家公立医院现场及线上调查。共发放管理者问卷350份、医师问卷1000份。使用SPSS 24.0软件、AMO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利用因子分析对变量解构和检验;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感知关联度;通过回归分析确定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借鉴IPA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辨识政策调整的“急、重、难”点。【结果】(1)开发了适用于我国医师多点执业感知和行为意愿的评估量表。管理者测评量表包含:经济风险感知(MER)、管理风险感知(MMR)、收益感知(MBP)、难度感知(MDP)、个体靶向约束(MPR)和机构靶向约束(MIR)6个维度,共23道题项。医师测评量表包含:平台风险(PPR)、声誉风险(PRR)、经济风险(PER)、收益感知(PBP)、难度感知(PDP)、参与行为意愿(PBI)6个维度,共25道题项。(2)发现了多点执业感知的相互关系和感知的强弱水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管理者的风险感知与收益感知负向相关(β=-0.779,P<0.001),风险感知与难度感知正向相关(β=0.556,P<0.001),难度感知与收益感知负向相关(β=-0.246,P=0.004)。医师的风险感知与收益感知负向相关(β=-0.090,P=0.021),风险感知与难度感知正向相关(β=0.469,P<0.001),收益感知与难度感知不相关(P>0.001)。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显示,管理者的难度感知因子得分为2.82±0.57,风险感知因子得分为1.93±0.63,收益感知因子得分为0.88±0.48。其中,经济风险因子得分为2.44±0.71,管理风险因子得分为2.53±0.57。医师的收益感知因子得分为3.31±0.64,风险感知因子得分为2.82±0.57,难度感知因子得分为2.69±0.58。其中,平台风险因子得分为3.20±0.70,声誉风险因子得分为2.63±0.54,经济风险因子得分为3.15±0.63。(3)分析了多点执业感知对行为意愿的作用路径和影响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管理者的管理风险感知越高,越倾向于对多点执业实行个体靶向约束(β=0.372,P<0.05)和机构靶向约束(β=0.371,P<0.05)。经济风险感知、收益感知、难度感知对监管行为意愿无显着影响(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师收益感知每增加1个单位,医师参与行为意愿就会增加2.981倍(95%CI:2.238-3.971);医师难度感知每增加1个单位,医师的参与行为意愿就会降低0.558个单位(95%CI:0.386-0.808)。医师的风险感知对其参与行为意愿无显着影响(P>0.05)。(4)辨识了管理者和医师的基础特征对各自行为意愿的影响。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县处级及以上的管理者相比,县处级以下的管理者个体靶向约束意愿(β=0.166,P<0.05)和机构靶向约束意愿(β=0.142,P<0.05)均较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医师的参与行为意愿是男性医师的0.523倍(95%CI:0.375-0.729);硕士医师的参与行为意愿是本科医师的1.469倍(95%CI:1.015-2.128);与无多点执业经历医师相比,非单位指派型多点执业经历医师的参与行为意愿是其6.761倍(95%CI:2.805-16.300),而单位指派型多点执业经历医师的参与行为意愿是其1.585倍(95%CI:1.080-2.325)。(5)构建了医师多点执业管理优先改进战略矩阵。IPA分析结果显示,管理风险感知在“持续加强区”的是公立医院内的工作时间和服务供应量下降(3.97,0.171);在“亟待改进区”的是耗费公立医院过多时间管理成本(3.79,0.24);在“调整转移区”的是很难将多点执业医师收入按固定比例进行调控(4.03,0.07)、加大人员岗位配置和工作量分配的难度(3.89,0.05);在“维持现状区”的是负面影响公立医院教学效果和带教质量(3.65,0.09)。医师收益感知处于“持续加强区”的是扩大社会知名度(3.71,0.11)、更好实现个人价值(3.80,0.15)、获得社会尊重(3.68,0.16);处于“亟待改进区”的是提高临床自主权(3.63,0.12)、提高业务水平(3.61,0.10);处于“调整转移区”的是满足经济需求(3.80,0.08);处于“维持现状区”的是增加同行专家交流(3.58,0.07)、获得同行认可(3.58,0.07)、缓解公立医院的高压环境,获得在公立医院难以得到的赞赏和肯定(3.53,0.04)。医师的难度感知处于“持续加强区”的是“公立医院医师开展多点执业非常艰难”(3.46,0.22);处于“亟待改进区”的是“多点执业无法实现我的预期收益”(3.14,0.26);处于“维持现状区”的是“我无法参与到多点执业中去”(3.18,0.25)。【结论】(1)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感知从强到弱依次为:难度感知、风险感知、收益感知;医师对多点执业的感知从强到弱依次为:收益感知、风险感知、难度感知最弱。管理者的风险感知、收益感知和难度感知相互关联;而医师的收益感知和风险感知相关,风险感知和难度感知相关,难度感知和收益感知不相关。(2)管理者的管理风险感知影响其监管行为意愿,管理者的经济风险感知、收益感知和难度感知不影响其监管行为意愿。而医师的收益感知、难度感知影响其参与行为意愿,医师的风险感知不影响其多点执业参与行为意愿。其中,医师的收益感知对其参与行为意愿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医师的难度感知。(3)管理者的职务对其个体靶向约束意愿和机构靶向约束意愿均有影响,县处级以下的管理者的监管意愿更加强烈。医师的性别、文化水平以及多点执业经历对其参与行为意愿有显着影响,女性医师、本科医师、无多点执业经历医师的多点执业参与行为意愿相对较低。非单位指派型多点执业经历对医师参与行为意愿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单位指派型多点执业经历。(4)多点执业政策调整“急”在:降低给公立医院带来的时间管理成本;加大对提高医师临床自主权和业务水平的作用。“重”在:妥善解决对公立医院服务供应量造成的危机;帮助实现医师个人价值、获得社会尊重和扩大社会知名度。“难”在:达成医师对多点执业的预期收益;以公立医院为多点执业供给侧取得突破。

曾雯珍[6](2021)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随着企业参与办学主体地位的不断升高,其参与动力不足问题也逐渐凸显: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具有较强意愿但实际参与不足;参与办学形式局限于浅层而深度不足等等。这些情况都表明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尚未形成广泛有效的机制。基于此,研究以系统理论以及场动力理论为基础,将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为目标,使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动力要素以及动力生成机理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系统理论与场动力理论分析动力机制内在规律。研究结合系统理论及文献研究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要素分为“内部动力要素”和“外部动力要素”两个维度八个要素,并对动力机制进行SFP分析,作为动力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其次,实证调研与采集数据。一方面,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动力要素构成及作用路径进行分析:采用自编问卷对广东省647名企业负责人进行调查后发现不同特征的企业参与动力存在差异;发挥内外部动力要素作用能够激发企业参与动力;内部动力要素在外部动力要素对企业参与动力特征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另一方面,采取访谈法进一步探讨问卷调查结果的深层次原因:选取15名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后发现企业参与关注长期收益,人力是企业参与办学的最大动力;企业开始关注技术提升作用与社会资本促进作用,但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企业能力与特征影响企业参与办学动力;企业参与过程缺乏政策制度保障、企业参与缺乏市场引领力等成为企业参与阻力。最后,构建模型并提出机制实现路径。基于调查研究与访谈研究结论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认为动力机制模型应包含动力启动、动力加速、动力整合以及动力稳定四个阶段,内外部动力要素发挥阶段性差异作用。在动力机制模型中,涉及政府、市场、行业以及学校四个主体,为实现动力机制有效运行,研究基于四个主体提出动力机制模型的实现路径:企业转变参与态度,提高参与自觉;政府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参与保障;市场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参与规范;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合作吸引力;参与主体动态整合,形成参与合力。

黄晋生[7](2021)在《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我国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现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由消除收入贫困为核心的绝对贫困转向治理以多维贫困为特征的相对贫困问题。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在治理相对贫困的过程中具有长期性作用,党中央与国务院也多次下文对教育扶贫的积极意义做出肯定。进入后脱贫时代,科学评价过去一段时期教育扶贫的政策绩效对后续的政策调整意义重大,也是深度挖掘教育扶贫之功能价值的现实要求。本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经济学、管理学与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结合新疆特殊区情,从效果、效率、公平性与满意度四个方面对新疆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进行评价。基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与脱贫攻坚的现实背景,本文提出了研究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阐明了主要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进一步对能力贫困理论、贫困代际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3E”绩效评价理论系统梳理,并对贫困、教育扶贫、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为研究框架的构建奠定理论基础。在研究内容的主体部分,首先对新疆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现状进行概述,系统阐释了新疆的基本发展概况与贫困特征、扶贫政策的演进历程;进一步通过对教育扶贫的价值、绩效评价原则与评价指标内在关联的辨析,确定研究内容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从家庭与县域层面对新疆深度贫困地区的多维贫困水平进行测度,从静态与动态双重视角呈现新疆深度贫困地区多维贫困的现实表征及区域差异。其次,基于“3E+S”绩效评价准则,围绕效果、效率、公平性与满意度四个方面对教育扶贫政策绩效综合评价,一是从人力资本的基本价值论断出发,基于资源投入视角,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系统GMM模型与分位数回归对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政策效果的动态约束与边际收益特征,客观呈现教育扶贫政策对新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影响效应。二是从资源稀缺性视角出发,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教育扶贫政策的效率问题,通过控制其他扶贫政策对地区脱贫的影响效应,实现对教育扶贫政策效率水平净值的测算,从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角度为政策效率变化寻求合理的解释机制。三是基于差异测度理念分析新疆教育扶贫政策的公平性问题,利用泰尔指数分析方法,构建以资源投入为基准,多维贫困水平为权重依据的测算公式,从南北疆及地州市层面讨论教育扶贫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公平性问题,根据县域资源供给规模与贫困水平的匹配程度,判断政策资源配置的公平与否,围绕政策目标的基本要义,对公平与效率的政策选择进行理论分析。四是从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出发,构建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与精准考核四要素的教育扶贫政策满意度评价模型,基于新疆深度贫困地区11616户家庭调研数据,验证满意度评价模型的有效性,从多维贫困视角出发,分析不同贫困程度家庭对教育扶贫政策的满意度情况。最后,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提出政策优化建议与不足之处。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新疆的温饱问题已经全面解决,但是多维贫困问题并未根除。第二,从多年以来教育投入与脱贫进度的动态关系来看,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脱贫成效显着,并且表现出稳定性与长期性、短期效益与动态约束并存的特征,在前期综合扶贫效果偏弱的情况下,当期的教育投入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扶贫效应,充分发挥了其在阻贫、抑贫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全疆层面的教育扶贫政策效果服从边际收益递减的经济规律,随着综合扶贫效果的提升,教育扶贫的积极作用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北疆的贫困县,而在经济基础条件较弱的南疆地区,教育扶贫政策不仅在静态层面显着促进了地方脱贫,还表现出明显的动态减贫效应,教育减贫的积极作用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第三,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政策效率呈现出减弱趋势与区域差异并存的特征。规模效率不足是导致总体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而高效的组织管理体制抑制了效率衰退,即意味着地方政府在扭转效率衰退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需要从更加长远的角度审视教育扶贫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人才供给及拔出穷根方面的积极作用。第四,新疆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政策实现了总体公平,存在明显的拐点特征,教育扶贫资源总体上在向多维贫困程度更深的地区倾斜。相对于全疆的贫困县而言,教育资源在区域内部的配置差异是导致扶贫政策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区域间差异的持续扩大也制约着政策公平性的提升;这一现象在南北疆与地州层面的表现形式具有相似性;相对于财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师资力量在贫困县及地区间的分配更加公平。第五,新疆深度贫困地区的居民对教育扶贫政策有着较高的满意度评价,这一现象在不同贫困程度的家庭中普遍存在,地区间及不同健康状态的群体对政策满意度评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整体上来看,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推行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符合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杨韩[8](2021)在《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研究 ——以南疆兵团棉农支付意愿的调查数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起,棉花种植产业空间布局的逐步从中部地区转移到了西部地区,新疆作为中国重要的棉花主产区,产生了大量的棉花秸秆,如果将其作为农业废弃物直接堆弃处理,将会产生对资源巨大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巨大的破坏。但是,如果将大量的棉花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就能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为当地产生可观的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新疆南疆兵团作为新疆棉花生产的重要地区,对棉花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有利于增强棉花产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保护改善南疆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产业升级和资源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南疆兵团棉农普遍秸秆资源化利用率不高,并且尚未建立完善的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体系,没有合理的补偿标准,因此本文针对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中的生态补偿标准理论值进行了研究。本文基于南疆兵团棉农支付意愿的调研数据,使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分析了影响棉农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因素,并测算了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可能的补偿标准,根据补偿标准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构建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机制。依据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条件价值评估法、直接成本法和市场价值法分别计算了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补偿标准,最终确立了条件估值法测算的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标准,为18.8~28.1元/亩。(2)受教育年限、棉花种植面积、政府工作人员、是否容易获得政策、是否增加收入会对支付意愿水平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高学历者、高收入者、了解其他技术会对支付意愿水平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关系,政府工作人员、高学历者会对受偿意愿水平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受教育年限、年收入、是否增加收入会对受偿意愿水平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关系,在影响因素中,高收入者对支付意愿水平的影响最大,政府工作人员对受偿意愿水平的影响最大。(3)构建了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机制,从生态补偿机制原则,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框架,生态补偿机制运行保障措施进行分析,确立了破坏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公平性、广泛参与性的原则,同时通过基本框架的设计,确立了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范围和期限,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的确立,共同构建了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态补偿机制,最后通过法律法规、管理机制、社会监督、技术支持、资金来源五个方面对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保障进行确定,以促进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机制能够合理有效的运行。

曾晓红[9](2021)在《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生产调适行为的研究 ——基于新疆一师垦区调查数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对棉花的生产的重要不言而喻,尤其是极端天气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十分重大。为更好的发展棉花生产获得利益最大化,棉农会采取一定的调适行为去弥补因气候变化给棉花生产带来的影响。而棉农如果不能对气候变化有清晰的感知,从而采取的生产调适行为不当,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棉花生产产量和品质、使得棉农增收困难、进而影响棉农植棉的积极性和棉花产业安全,因此,棉农根据气候变化调适棉花生产行为是推动我国棉花产业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由此,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情况如何?棉农就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影响的了解程度如何?为了克服气候变化给棉花生产带来的影响,棉农会采取哪些棉花生产调适行为?棉农开展棉花生产的调适行为优先次序是怎样的呢?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棉农生产调适行为?显然,以上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将有助于摸清气候变化背景下,棉农生产调适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帮助棉农提高生产效益、提升棉花产业安全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推动我国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系统的梳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的影响、以及棉农棉花生产行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基于一师垦区八个团场的棉农调研数据,全面把握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气候变化对棉花影响的了解程度、深入了解棉农棉花生产调适行为,并就调适行为优先序进行了定性分析。再次基础上,选择最主要的四种调适行为,探讨在棉花生产的不同阶段,棉农生产调适行为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存在差异且信息相对滞后。自1980年以来,研究区域年平均气温与四季气温均呈增长趋势,年均降水量也呈波动缓慢增加趋势,日照亦呈逐步增长的趋势。同时,不论客观事实上,还是农户的主观感知上,气候变化都确实给农户的生产、生活等方面带来了很大影响。在气候变化的内容上,农户对降水量变化的感知更为强烈而且准确,但是对日照的感知则存在着很大的偏差,而且个体之间差异明显。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几乎都在实施发生以后,尤其是极端天气的变化,往往是在事实已经开始发生,棉农对此产生反应从而再产生调适行为。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几乎都在事实发生以后,尤其是极端天气的变化,往往是在事实已经开始发生,棉农对此产生反应从而再产生调适行为。(2)从棉农生产调适行为的分析结果来看,调整水肥的用量及频率是第一位次上出现次数最多的调适行为,第二位上是调整农药的用量及频率,第三位次上出现最多的是调整采摘时间和方式,第四位上出现次数最多的是调整棉花品种,第五位上是调整劳动力和资金投入比例。通过运用加乘综合法得出各调适行为的综合评分值以及优先次序,依次是调整水肥用量及投入频率、调整农药投入的时间和用量、调整采摘方式和时间、调整棉花种植品种、调整劳动力和资金投入比例、调整投保力度、调整种植面积。(3)从棉农生产调适行为的影响因素来看,拥有党员身份、身体健康状态、非农就业经历的、种植棉花年限、认为采取调适行为的必要性对棉花生长苗期生产调适行为(更换棉花种植品种)影响较为显着;身体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参加棉花种植专业培训、主动关注天气、棉花种植年限、家庭年收入、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影响的了解程度对棉花生产花蕾期的调适行为(调整水肥投入量、时间和农药的投入量、频率)显着影响;身体健康、参加棉花种植培训、年收入、种植面积、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影响了解程度、认为采取调适行为必要性、民族、家庭劳动力、担任过连队(村)管理人员角色都显着影响着棉花生产成熟期的生产调适行为(调整棉花采摘方式、时间)。

黄显雷[10](2021)在《基于种养结合的奶牛养殖综合效益评价及长效运行机制构建》文中指出过去的二十年,我国奶牛养殖业实现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奶牛养殖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种养结合奶牛场(IPBS)通过青贮玉米种植与奶牛养殖,实现养殖场内粪便、秸秆和青贮玉米的循环利用,减少种植化肥使用,减少部分饲料购买,降低养殖饲料成本,是一种可持续生产模式。然而,长期以来,尚未全面系统的认知IPBS的环境、经济及生产效率,尤其是IPBS的环境绩效、经济性能、生产效率如何?又如何改善?需要配套怎么样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奶牛场主对IPBS的经营管理,也使得相关扶持政策的制定缺乏有力依据。本文以山东省、黑龙江省奶牛场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非种养结合奶牛场(non-IPBS)和IPBS奶牛养殖的环境绩效、经济性能、生产效率等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首先,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OLS)等,对non-IPBS和IPBS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估,揭示IPBS的环境减排潜力,探究影响IPBS环境绩效的决定因素。接着,基于成本收益分析(CBA)、倾向得分匹配(PSM)等,考察non-IPBS和IPBS的经济性能,实证分析non-IPBS与IPBS在牛奶产量、品质等指标上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再次,基于非射线性模型(SBM)、截尾回归模型(Tobit)等,测度non-IPBS和IPBS的生产效率,分析影响奶牛养殖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最后,基于逻辑回归模型(Logit)、解释结构模型(ISM),探究奶牛场选择IPBS的驱动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并根据全文研究结果,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构建IPBS可持续性运行的激励机制。相关研究结论如下:1)IPBS在减少养殖环境损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减少幅度取决于IPBS的青贮玉米自给率。在non-IPBS中,每产1吨标准牛奶(FPCM)的全球变暖潜力(GWP)、酸化潜力(AP)、富营养化潜力(EP)、不可再生能源消耗(NREU)、水消耗(WU)和土地占用(LU)分别为1351.1千克CO2-eq,18.2千克SO2-eq,8.8千克PO43--eq,4600.5兆焦耳,414.9立方米和1533.3平方米,而IPBS相应减少14.3%、10.4%、18.2%、9.9%、7.9%和13.1%,如果IPBS青贮玉米自给率从当前56.6%提升到100%,则相应减少26.9%、17.0%、28.4%、17.2%、14.9%和18.9%。在保证每个奶牛场的青贮玉米自给率达到100%的条件下,全国最多有81%的奶牛场可以采用IPBS,则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比当前减少18.7%。2)IPBS在提升养殖场净收益上具有较大潜力,同时,该净收益的提升率取决于耕地流转费用和青贮玉米价格。non-IPBS生产1t FPCM的净收益为1415元,而IPBS的实际净收益提升率为15%,这些收益的增加主要因为自产青贮玉米成本较低,同时此过程减少青贮玉米的运输费用。non-IPBS与IPBS生产1t FPCM的净收益的平衡点为:耕地流转费用为17262RMB/ha,或者青贮玉米价格为261RMB/t。同时,IPBS能显着降低牛奶体细胞数、菌落总数。3)IPBS在提升养殖生产效率上具有显着效果。在未考虑环境因素时,non-IPBS与IPBS奶牛养殖的生产效率分别为0.75和0.79,将环境因素纳入后,相应的生产效率分别下降16%和10%。饲料成本投入过高和养殖规模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养殖生产效率损失的内生因素,而奶牛场主文化水平不高、奶牛产奶量低、泌乳牛占比低等因素是造成奶牛养殖生产效率损失的外在因素。4)奶牛场主选择种养结合的决定是利益因素和外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牛场与农田距离、降低饲料成本认知、降低粪污治理成本认知等3个因素是驱动奶牛场选择IPBS的表层直接因素;奶牛场主教育水平、奶牛场收入这2因素是驱动奶牛场选择IPBS的中层间接因素;奶牛场总牛数、土地流转价格、青贮玉米价格、当地粪污治理监管力度这4个因素是驱动奶牛场选择IPBS的底层根源因素。基于此,制定基于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保障IPBS长效运行。包括健全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建立绿色生产服务体系、探索绿色产品市场体系、搭建绿色发展技术支持平台、制定合理的亲环境养殖补贴政策、制定完善的养殖规程和标准等。

二、影响收益质量的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收益质量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现状
        2.1.2 信息偶遇行为研究现状
        2.1.3 研究述评
    2.2 概念界定
        2.2.1 学术新媒体
        2.2.2 信息偶遇
        2.2.3 过程感知
        2.2.4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内涵
    2.3 理论基础
        2.3.1 意义建构理论
        2.3.2 图式理论
        2.3.3 信息采纳理论
        2.3.4 三元交互决定论
        2.3.5 技术接受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分析
    3.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要素分析
        3.1.1 学术新媒体用户
        3.1.2 信息偶遇环境
        3.1.3 学术信息
    3.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过程
        3.2.1 信息偶遇前
        3.2.2 信息偶遇中
        3.2.3 信息偶遇后
    3.3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与关系
        3.3.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过程感知模型
        3.3.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机理模型
        3.3.3 信息偶遇行为过程与机理关系
        3.3.4 信息偶遇行为机理之间的演进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
        4.1.1 学术新媒体信息维度
        4.1.2 学术新媒体环境维度
        4.1.3 学术新媒体用户维度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数据收集
    4.3 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4.3.3 模型分析与检验
    4.4 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阐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分析
    5.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问题提出
    5.2 研究设计
        5.2.1 扎根理论
        5.2.2 访谈对象筛选
        5.2.3 访谈过程设计
        5.2.4 访谈资料收集与整理
    5.3 访谈资料编码过程
        5.3.1 开放式编码
        5.3.2 主轴编码
        5.3.3 选择性编码
        5.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5.4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模型构建
        5.4.1 模型构建
        5.4.2 分析与讨论
        5.4.3 认知演变意义阐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分析
    6.1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
        6.1.1 偶遇后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依据
        6.1.2 偶遇信息采纳行为动因构成
    6.2 研究设计
        6.2.1 定性比较分析
        6.2.2 数据采集
        6.2.3 数据校准
    6.3 分析与讨论
        6.3.1 偶遇信息采纳必要性条件分析
        6.3.2 偶遇信息采纳的组态充分性条件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学术新媒体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路径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感知与采纳行为促进策略
    7.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注意触发策略
        7.1.1 利用多元化信息表征刺激用户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7.1.2 设计趣味性的信息标题吸引用户眼球
        7.1.3 改善信息内容质量提高偶遇信息效用
        7.1.4 监控信息源提高偶遇信息可信度
    7.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的认知联结激活策略
        7.2.1 利用资源故事化形式促进用户认知联结
        7.2.2 推送偶遇信息相关的学者、文献和主题提高感知有用性
        7.2.3 增强用户对偶遇信息的感知控制
        7.2.4 加强培养用户的信息偶遇能力素养
    7.3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度提升策略
        7.3.1 改善平台可用性提高偶遇信息采纳度
        7.3.2 形成偶遇信息的资源关联提高采纳度
        7.3.3 建立学术新媒体网络口碑提高信息采纳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 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的认知演变访谈
    附录3 学术新媒体用户偶遇信息采纳行为的动因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2)面向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协调的相关研究
        1.3.2 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意愿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3.3 成本共担协调契约的相关研究
        1.3.4 斯坦伯格博弈的相关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结构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础理论和方法
    2.1 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的概念、特点及运作模式
        2.1.1 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的概念
        2.1.2 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的特点
        2.1.3 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的运作模式
    2.2 斯坦伯格博弈理论
        2.2.1 斯坦伯格博弈的特点
        2.2.2 斯坦伯格博弈的类型
        2.2.3 斯坦伯格博弈模型
    2.3 供应链协调理论
        2.3.1 供应链协调的概念
        2.3.2 供应链协调的内容
        2.3.3 供应链契约
        2.3.4 最优化与帕累托改进
    2.4 层次分析法
        2.4.1 基本原理
        2.4.2 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第三章 消费者网购生鲜农产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消费者购买意愿层次分析结构
    3.2 专家问卷调查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发放与调查结果汇总
    3.3 判断矩阵与权重
    3.4 层次总排序与分析
第四章 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协调模型构建
    4.1 问题描述与假设
    4.2 集中式决策模型
    4.3 分散式决策模型
        4.3.1 生鲜电商平台的最优决策
        4.3.2 生鲜供应商的最优决策
    4.4 集中式和分散式最优决策对比
    4.5 成本互担协调模型
第五章 算例分析及建议
    5.1 相关参数的赋值
    5.2 集中式决策模型和分散式决策模型的最优决策分析
    5.3 成本互担契约分担比例对供应链协调的影响分析
    5.4 参数的灵敏度分析
        5.4.1 成本敏感系数对协调前后努力水平和利润的影响
        5.4.2 努力水平弹性系数对协调前后努力水平和利润的影响
    5.5 建议
        5.5.1 针对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的建议
        5.5.2 针对生鲜供应商的建议
        5.5.3 针对生鲜电商平台的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1:专家问卷调查表

(4)基于B-S模型的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华润三九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案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 企业价值评估概述
    第二节 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一、成本法
        二、市场法
        三、收益法
    第三节 实物期权法概述
        一、实物期权的概念
        二、实物期权的特征
        三、实物期权的分类
第三章 医药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及评估问题分析
    第一节 医药企业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二、中观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三、微观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医药企业价值评估问题分析
        一、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点
        二、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的难点
        三、传统价值评估方法在医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局限性
        四、实物期权法在医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适用性
第四章 期权定价理论及B-S模型
    第一节 期权定价意义及原理
        一、期权定价的意义
        二、看涨与看跌期权定价原理
    第二节 实物期权法主要模型
        一、B-S模型
        二、二叉树模型
    第三节 B-S模型假设条件和参数确定
        一、B-S模型基本思想及假设条件
        二、B-S模型参数确定
    第四节 B-S模型的优势分析
第五章 华润三九估值分析
    第一节 华润三九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公司概况及主营业务
        二、发展战略
        三、华润三九SWOT分析
        四、企业财务状况
    第二节 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评估现有资产价值
        一、自由现金流预测
        二、折现率的确定
        三、现有资产价值的计算
    第三节 B-S模型评估潜在期权价值
        一、期权类型识别
        二、模型参数的确定
        三、潜在期权价值的计算
    第四节 企业价值计算及相关分析
        一、华润三九整体价值
        二、引入修正的市盈率法
        三、评估结果比较分析
        四、B-S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公立医院管理者和医师的多点执业行为意愿及监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医师多点执业极具普遍性
        1.1.2 医师多点执业极具争议性
        1.1.3 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多元化
        1.1.4 我国医师多点执业的困境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感知相关医师多点执业研究述评
        1.2.3 行为相关医师多点执业研究述评
        1.2.4 政策相关医师多点执业研究述评
    1.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理论基础
        1.4.1 计划行为理论和模型
        1.4.2 期望效价理论和模型
        1.4.3 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模型
        1.4.4 政策评估理论和模型
    1.5 总体研究框架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7.1 分析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监管行为意愿
        1.7.2 分析医师对多点执业的参与行为意愿
        1.7.3 分析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管理策略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管理者及样本量
        2.1.2 医师及样本量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焦点小组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法
        2.2.5 IPA分析法
    2.3 研究工具与评价标准
        2.3.1 管理者问卷
        2.3.2 医师问卷
    2.4 质量控制
    2.5 技术路线
第3章 管理者的多点执业监管行为意愿研究
    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3.2 研究问题和假设
        3.2.1 研究问题
        3.2.2 研究假设
    3.3 管理者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3.3.1 管理者初始问卷
        3.3.2 焦点小组访谈
        3.3.3 管理者预调研问卷
        3.3.4 管理者正式问卷和数据收集
    3.4 数据分析和假设论证
        3.4.1 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感知及其构成
        3.4.2 管理者多点执业感知的关联研究
        3.4.3 管理者多点执业感知的强弱研究
        3.4.4 管理者基础特征对多点执业感知的影响
        3.4.5 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监管行为意愿及其构成
        3.4.6 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监管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医师的多点执业参与行为意愿研究
    4.1 研究思路和内容
    4.2 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
        4.2.1 研究问题
        4.2.2 研究假设
    4.3 医师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4.3.1 医师初始问卷
        4.3.2 焦点小组访谈
        4.3.3 医师预调研问卷
        4.3.4 医师正式问卷和数据收集
    4.4 数据分析和假设论证
        4.4.1 医师对多点执业的感知及其构成
        4.4.2 医师多点执业感知的关联研究
        4.4.3 医师多点执业感知的强弱研究
        4.4.4 医师的基础特征对多点执业感知的影响
        4.4.5 医师对多点执业的参与行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管理策略研究
    5.1 研究工具和设计思路
    5.2 管理者多点执业优先改进战略矩阵
        5.2.1 管理者多点执业优先改进战略矩阵构建
        5.2.2 数据结果及分析
    5.3 医师多点执业优先改进战略矩阵
        5.3.1 坐标设置
        5.3.2 数据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讨论
    6.1 多点执业感知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6.1.1 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获得感一般
        6.1.2 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风险体验突出
        6.1.3 管理者对多点执业的畏难情绪严重
        6.1.4 医师对多点执业的获得感强烈
        6.1.5 医师对多点执业的风险体验不强
        6.1.6 医师对多点执业的难度感知一般
    6.2 多点执业感知的关联度和强弱对比
        6.2.1 管理者多点执业感知的关联分析
        6.2.2 医师多点执业感知的关联分析
        6.2.3 双方多点执业感知的强弱对比
    6.3 多点执业行为意愿的分析
        6.3.1 管理者的多点执业监管诉求
        6.3.2 医师的多点执业的参与诉求
    6.4 多点执业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
        6.4.1 管理者多点执业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
        6.4.2 医师多点执业行为意愿的影响因素
第7章 医师多点执业的监管策略与建议
    7.1 降低医师多点执业给公立医院带来的时间管理成本
    7.2 妥善解决多点执业带给公立医院服务供应量的危机
    7.3 加大多点执业对提高临床自主权和业务水平的作用
    7.4 分类构建医疗服务支付标准体系夯实医师工作价值
    7.5 借力“互联网+医疗服务”赋能医师收获社会尊重
    7.6 制定差异化宣传策略提升多点执业医师社会知名度
    7.7 创建临床实践良性循环帮助医师实现个体预期收益
    7.8 降低以公立医院为医师多点执业供给侧的现实难度
第8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二:医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管理者问卷
    附录四:医师问卷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现状研究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
        三、总体研究述评与趋势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难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要素构成及机理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企业参与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三、动力
        四、动力机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系统理论
        二、场动力理论
    第三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SFP分析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结构(S)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功能(F)
        三、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原理(P)
        四、研究假设
第三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问卷调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工具编制及其修订
        一、研究目的
        二、问卷编制
        三、问卷预测试与修订
        四、正式问卷的质量检验
    第三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要素关系检验
        一、企业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基于动力要素的企业基本特征分析
        三、基于相关分析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四、基于回归分析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五、基于中介效应的动力要素作用关系检验
    第四节 假设检验结果与实证研究结论
        一、假设检验结果
        二、实证研究结论
第四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的访谈研究
    第一节 访谈研究设计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工具
        三、访谈资料收集与整理
    第二节 分析结果
        一、总体词频分析
        二、访谈研究分析
        三、访谈调查结论与启示
第五章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建构与实现路径
    第一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分析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模型运行原则
    第二节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实现路径
        一、企业转变参与态度,提高参与自觉
        二、政府完善政策制度,构建参与保障
        三、市场发挥引领作用,加强参与规范
        四、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与引力
        五、参与主体动态整合,形成参与合力
参考文献
附件1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问卷》
附件2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7)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贫困治理任务的调整
        1.1.2 教育发展的脱贫动能
        1.1.3 绩效评价的现实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教育扶贫
        2.1.3 深度贫困地区
        2.1.4 教育扶贫政策绩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能力贫困理论
        2.2.2 贫困代际理论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3E”绩效评价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内涵及贫困现状
    3.1 新疆发展概况与贫困特征
        3.1.1 新疆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况
        3.1.2 新疆经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况
        3.1.3 新疆人口文化环境的基本概况
        3.1.4 新疆教育扶贫政策的基本概况
    3.2 新疆扶贫开发的历史演进
        3.2.1 计划经济模式下的救济扶贫阶段
        3.2.2 改革开放体制变革下的开发扶贫
        3.2.3 经济高速增长下的“八七”扶贫
        3.2.4 新世纪扶贫开发纲要阶段
        3.2.5 新时代精准扶贫开发阶段
    3.3 绩效评价的理论内涵
        3.3.1 教育扶贫的价值分析
        3.3.2 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3.3.3 绩效评价指标的逻辑关系
    3.4 新疆贫困问题现状调查分析
        3.4.1 研究思路
        3.4.2 家庭贫困现状调查分析
        3.4.3 县域贫困现状调查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效果评价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思路
        4.2.2 研究方法
        4.2.3 变量及数据说明
    4.3 实证分析过程
        4.3.1 描述统计与平稳性检验
        4.3.2 静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4.3.3 动态面板模型估计结果
        4.3.4 分位数回归估计结果
        4.3.5 分地区回归估计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效率评价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思路
        5.1.2 研究方法
        5.1.3 变量及数据说明
    5.2 静态效率评价结果
        5.2.1 静态效率的时序变化
        5.2.2 静态效率的县域比较
        5.2.3 规模报酬阶段的县域分布
    5.3 动态效率评价结果
        5.3.1 动态效率的时序变化
        5.3.2 动态效率的县域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公平性评价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思路
        6.1.2 研究方法
        6.1.3 指标选取
    6.2 公平性测度结果
        6.2.1 新疆教育扶贫政策总体差异及分解
        6.2.2 县域教育扶贫资源供给类型分析
    6.3 公平性演变特征及原因分析
    6.4 公平与效率的政策选择辨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的满意度评价
    7.1 评价模型的理论分析
    7.2 研究设计
        7.2.1 研究步骤与方法
        7.2.2 问卷信息及数据来源
    7.3 信效度检验
        7.3.1 探索性因素分析
        7.3.2 验证性因素分析
        7.3.3 模型恒等性检验
    7.4 教育扶贫政策满意度测度结果
        7.4.1 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基本情况
        7.4.2 不同贫困程度家庭的政策满意度
        7.4.3 政策满意度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优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研究 ——以南疆兵团棉农支付意愿的调查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有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
        1.2.2 有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补偿标准的研究
        1.2.3 有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补偿标准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废弃物
        2.1.2 资源化利用
    2.2 理论基础
        2.2.1 循环经济理论
        2.2.2 生态补偿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疆兵团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与问题
    3.1 南疆兵团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
        3.1.1 南疆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现状
        3.1.2 南疆兵团棉花秸秆利用现状
    3.2 南疆兵团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问题
        3.2.1 南疆兵团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缺乏政策支持
        3.2.2 南疆兵团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方式较为单一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棉农补偿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4.1.1 问卷设计
        4.1.2 数据来源
    4.2 样本统计分析
        4.2.1 个人特征统计分析
        4.2.2 家庭特征统计分析
        4.2.3 社会环境影响统计分析
        4.2.4 价值认知情况统计分析
        4.2.5 秸秆还田优点缺点分析
    4.3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置
        4.3.1 模型构建
        4.3.2 变量设置
    4.4 模型检验
        4.4.1 相关系数检验
        4.4.2 多重共线性检验
        4.4.3 回归方程显着性检验
    4.5 回归结果分析
        4.5.1 支付意愿水平(WTP)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
        4.5.2 受偿意愿水平(WTA)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
        4.5.3 农户意愿水平影响因素大小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补偿标准确定
    5.1 条件价值评估法
        5.1.1 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发展历程
        5.1.2 条件价值评估法的理论基础
        5.1.3 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引导技术
        5.1.4 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偏差处理
    5.2 棉农对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意愿分布分析
        5.2.1 农户支付意愿分布分析
        5.2.2 农户支付意愿水平分布分析
        5.2.3 农户受偿意愿分布分析
        5.2.4 农户受偿意愿水平分布分析
    5.3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5.3.1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原则
        5.3.2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方法
    5.4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标准的确立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6.1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原则
        6.1.1 破坏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原则
        6.1.2 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原则
        6.1.3 公平性、广泛参与性原则
    6.2 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设计
        6.2.1 补偿主体的确定
        6.2.2 补偿对象的确定
        6.2.3 补偿范围与补偿期限的确定
        6.2.4 补偿标准的确定
        6.2.5 补偿方式的确定
    6.3 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保障措施
        6.3.1 法律法规保障
        6.3.2 管理机制保障
        6.3.3 社会监督保障
        6.3.4 技术支持保障
        6.3.5 资金来源保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农户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标准的问卷
致谢

(9)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生产调适行为的研究 ——基于新疆一师垦区调查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气候变化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1.2.2 农户对气候变化感知方面的研究
        1.2.3 农户感知与农户生产调适行为的关系方面的研究
        1.2.4 农户生产调适行为方面的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气候变化
        2.1.2 感知
        2.1.3 棉农生产调适行为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情况
    3.1 一师垦区概况
    3.2 调查区域与问卷设计
    3.3 调查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1 被调查棉农的基本特征
        3.3.2 被调查棉农的棉花生产经营情况分析
        3.3.3 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棉农生产调适行为及优先序分析
    4.1 棉农棉花生产过程中调适行为分解
        4.1.1 棉农在棉花生长苗期的调适行为分解
        4.1.2 棉花生长花蕾期的调适行为分解
        4.1.3 棉花生长成熟期的调适行为分解
    4.2 棉农生产调适行为的优先序分析
        4.2.1 棉农生产调适行为排序情况
        4.2.2 棉农生产调适行为的优先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棉农生产调适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棉农生产调适行为的比较分析
        5.1.1 不同区域棉农生产调适行为的选择情况
        5.1.2 不同个体特征的棉农生产调适行为的选择情况
        5.1.3 不同家庭经营情况下棉农生产调适行为的选择情况
        5.1.4 不同感知的棉农生产调适行为的选择情况
    5.2 棉农生产调适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5.2.2 模型设定
        5.2.3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种养结合的奶牛养殖综合效益评价及长效运行机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奶牛养殖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挑战
        1.1.2 我国消费者对国内牛奶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1.1.3 推进种养结合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和奶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1.1.4 种养结合模式得到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1.1.5 奶牛场种养结合模式众多但尚未得到全面认知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关于奶牛养殖环境影响的研究
        1.3.2 关于奶牛养殖经济效益的研究
        1.3.3 关于奶牛养殖生产效率的研究
        1.3.4 关于奶牛场选择种养结合模式的研究
        1.3.5 关于奶牛场采纳种养结合模式扶持政策的研究
        1.3.7 文献评述
    1.4 研究目标
        1.4.1 总体目标
        1.4.2 具体目标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种养结合模式
        2.1.2 种养结合奶牛场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系统协同理论
        2.2.4 物质循环理论
        2.2.5 行为经济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奶牛养殖状况、主要模式及调研地区状况
    3.1 我国奶牛养殖现状及问题
        3.1.1 奶牛养殖现状
        3.1.2 奶牛养殖面临挑战
    3.2 奶牛养殖的典型模式
        3.2.1 奶牛养殖的种养结合模式
        3.2.2 奶牛养殖的非种养结合模式
        3.2.3 两模式的异同
    3.3 调研地区奶牛养殖状况
        3.3.1 调研地区与样本量确定
        3.3.2 调研地区奶牛养殖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种养结合奶牛场环境绩效评估
    4.1 分析框架
    4.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4.2.2 生命周期环境评价的分析框架
        4.2.3 线性回归模型与变量选择
    4.3 奶牛养殖系统的环境绩效
        4.3.1 饲料环节
        4.3.2 饲养环节
        4.3.3 粪污处理环节
        4.3.4 运输环节
        4.3.5 小结
    4.4 奶牛养殖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4.4.1 青贮玉米自给率变化对环境绩效的影响
        4.4.2 基于IPBS的中国奶牛养殖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
    4.5 IPBS环境绩效的决定因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种养结合奶牛场经济效益评估
    5.1 分析框架
    5.2 样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5.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5.2.2 基于LCA的环境成本计算模型
        5.2.3 PSM模型
    5.3 non-IPBS与 IPBS的效益分析
        5.3.1 经济效益
        5.3.2 环境成本
        5.3.3 综合效益
    5.4 关键因素变动对IPBS经济效益的影响
        5.4.1 土地流转费用变化
        5.4.2 青贮玉米价格变化
    5.5 奶牛场采纳IPBS的效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种养结合奶牛场生产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6.1 分析框架
    6.2 样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6.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6.2.2 SBM模型与指标中选取
        6.2.3 Tobit模型与变量选择
    6.3 奶牛场生产效率测度
        6.3.1 non-IPBS与 IPBS生产效率
        6.3.2 non-IPBS与 IPBS生产效率提升
    6.4 奶牛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奶牛场采纳种养结合的行为选择及激励机制构建
    7.1 分析框架
    7.2 样本特征与研究方法
        7.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7.2.2 Logit模型与变量选择
        7.2.3 ISM模型
    7.3 奶牛场采纳IPBS的驱动因素
    7.4 采纳IPBS行为因素的ISM分析
    7.5 驱动奶牛场选择IPBS的激励机制构建
        7.5.1 IPBS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
        7.5.2 基于市场手段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7.5.3 基于政府手段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种养结合奶牛场在建立环境友好、资源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上有明显优势
        8.1.2 种养结合奶牛场在提升养殖净收益上具有较大潜力
        8.1.3 种养结合奶牛场在提升养殖生产效率上具有明显效果
        8.1.4 奶牛场选择种养结合是内在利益因素和外在条件共同驱动的结果
    8.2 政策启示
        8.2.1 因地制宜推广种养结合模式,提高奶牛养殖的整体效率
        8.2.2 提高种养结合的技术水平,提升奶牛养殖的技术盈利性
        8.2.3 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奶牛场采纳种养结合的稳固性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影响收益质量的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过程感知视域下学术新媒体用户信息偶遇行为研究[D]. 陈为东. 吉林大学, 2021(01)
  • [2]面向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生鲜农产品网购供应链协调研究[D]. 胡淼.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考虑营销渠道的J公司冷藏车销售收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广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4]基于B-S模型的医药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以华润三九为例[D]. 张梅.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公立医院管理者和医师的多点执业行为意愿及监管策略研究[D]. 余园园. 吉林大学, 2021(01)
  • [6]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动力机制研究[D]. 曾雯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7]新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 黄晋生. 石河子大学, 2021(01)
  • [8]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棉花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态补偿研究 ——以南疆兵团棉农支付意愿的调查数据为例[D]. 杨韩.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9]棉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及生产调适行为的研究 ——基于新疆一师垦区调查数据[D]. 曾晓红.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10]基于种养结合的奶牛养殖综合效益评价及长效运行机制构建[D]. 黄显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标签:;  ;  ;  

影响收益质量的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