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宫炎片治疗妇科慢性炎症393例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高会影,赵艳玲,陈丽丽,苏立,果佳,焦伟[1](2021)在《抗宫炎片和壳聚糖宫颈炎菌膜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慢性宫颈炎应用抗宫炎片以及壳聚糖宫颈炎菌膜治疗的有效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治疗的慢性宫颈炎患者137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n=68)和治疗组(n=69)。对照组使用壳聚糖宫颈抗菌膜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宫炎片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病原体转阴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4.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47%(P<0.05);治疗组病原体转阴疗效为94.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2组治疗前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L-6、hs-CRP、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生活感受、家庭支持、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和健康感受等Spitzer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活感受、家庭支持、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和健康感受等Spitzer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头晕、便秘、胃肠道不适、阴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且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慢性宫颈炎应用抗宫炎片以及壳聚糖宫颈炎菌膜治疗的有效性显着,能有效抑制炎症,病原体转阴率高,能促进宫颈上皮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无明显不良反应,切实提高了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佘序华,戚惠丽,黄玉梅,秦继胜[2](2020)在《宫颈糜烂的中西医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慢性宫颈炎是一种常见的生殖道炎症,最常见的局部病理特征是宫颈糜烂,本病占妇科门诊就诊量的60%左右,患者的癌变率约为[2.50%,较非宫颈糜烂者高6倍1],已成为威胁女性生命安全的主要妇科病之一。现笔者就近年来宫颈糜烂的临床治疗进展概述如下。1中西医对宫颈糜烂的认识1.1西医学对宫颈糜烂的认识现代医学通常将宫颈糜烂分为两种,一种为病理炎性糜烂,另一种为假性糜烂。假性糜烂发生在青春期以及妊娠期阶段,由
唐春莲,房敏[3](2015)在《聚甲酚磺醛栓联合抗宫炎片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聚甲酚磺醛栓与抗宫炎片联用和单独使用抗宫炎片两种方法治疗宫颈糜烂的效果。方法:选取86例宫颈糜烂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聚甲酚磺醛栓与抗宫炎片联用治疗,对照组使用抗宫炎片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是95.3%和72.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抗宫炎用药剂量为(142.8±8.2)片,少于对照组(255.7±14.6)片(P<0.05);观察组患者的用药时间为(13.5±1.5)d,明显短于对照组(20.6±2.9)d(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精神状态、身体疼痛、情绪、睡眠等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P<0.05)。结论:聚甲酚磺醛栓与抗宫炎片联用应用,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高音,冯晓萍[4](2015)在《聚甲酚磺醛栓联合抗宫炎片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聚甲酚磺醛栓联合抗宫炎片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诊治的普外科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8例。对照组单纯采用抗宫炎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聚甲酚磺醛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显效30例,占总数的78.95%,有效7例,占总数的18.42%,无效1例,占总数的2.63%,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中显效24例,占总数的63.16%,有效6例,占总数的15.79%,无效10例,占总数的21.05%,总有效率为78.9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抗宫炎片用药剂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甲酚磺醛栓联合抗宫炎片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甄会欣[5](2013)在《儿茶溃疡散对慢性宫颈炎LEEP术后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LEEP刀是近些年兴起的诊治宫颈疾病的主要手段,其术后并发症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是通过观察慢性宫颈炎LEEP刀术后联合儿茶溃疡散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LEEP刀治疗,治疗组于术后联合儿茶溃疡散涂于宫颈创面,每日上药1次,1周为1疗程连续上药2周。两组分别于术后4周、6周及8周复查,比较患者术后阴道流血排液量及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正确评估两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8周复查,两组患者宫颈创面全部愈合。治疗组术后阴道流血排液量及持续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综合积分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具有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1例患者发生宫颈狭窄发生率为3.3%。结论:儿茶溃疡散在减少LEEP刀术后的出血、排液现象,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能显着提高LEEP术后的治疗效果。儿茶溃疡散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艳敏[6](2012)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塌渍及TDP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塌渍及TDP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来说明其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有效方法。方法:通过归纳、总结古今文献,了解近些年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各种方法;并在门诊随机选取30例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患者,运用中药保留灌肠、中药塌渍及TDP进行治疗,通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肿瘤坏死因子α等治疗前后的变化,来评定其临床效果。结果:30例PID后遗症患者经过治疗后:痊愈12例(40.0%),显效10例(33.3%),有效6例(20.0%),无效2例(6.7%)。总有效率93.33%。结论: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塌渍及TDP是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有效方法,并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使用。
李楠[7](2011)在《糜消散治疗湿热下注型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32例小样本进行临床观察以了解糜消散在治疗有临床症状的湿热下注型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疗效,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参考。方法:研究对象为符合中医带下病湿热下注型辨证标准,同时符合西医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诊断标准,并且有临床症状、要求局部药物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自拟糜消散(主要成分:龙血竭、人工牛黄、黄连等)由本院医师宫颈局部上药,对照组使用聚甲酚磺醛栓由患者自行阴道上药,以阴道清洁度、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面积大小、炎症程度为主要观察指标;以中医主要症状(带下量多、颜色改变、气味改变)及次要症状(腰骶坠痛、小腹下坠感、膀胱刺激征及接触性出血)为次要观察指标,评价糜消散的有效性。统计方法:本课题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类资料用X2检验(因本研究样本量<40n,主要使用Fisher检验),等级资料用两样本比较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或WiIcoxon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最后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参与分析的共有32例,糜消散治疗组20例和聚甲酚磺醛栓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及次要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从临床治疗总效果来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阴道清洁度、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面积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可以减少阴道分泌物中白细胞数量,改善阴道环境;能够减小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面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缓解临床症状。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来看,两组均能改善中医主要及次要症状。但在治疗白带增多、白带颜色改变、腰骶坠痛及接触性出血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白带增多、白带颜色异常、腰骶坠痛及接触性出血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从一月后复发率看,两组分别为:1/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通过相关性检验得出: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面积及炎症程度均与糜消散疗效间存在相关关系,即随面积的增加,糜消散有效率降低,随炎症程度的加深,糜消散有效率降低;小腹下坠感及接触性出血与病情程度有相关性(p<0.05),即小腹下坠感或接触性出血越重,则病情越重;腰骶坠痛及膀胱刺激征与病情程度无相关性(p>0.05);年龄及病程均与糜消散疗效无相关性。在治疗期间治疗组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糜消散在治疗有临床症状的湿热下注型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疗效显着,能够明显减少阴道分泌物中白细胞数量、减小宫颈柱状上皮异位面积、改善临床症状。
孔利芬[8](2011)在《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减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对中药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减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初步评价;分析临床疗效与患者年龄、病情、病程等的相关性:总结出相对规范、客观的治疗方法,能够为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辨证论治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以期为后继研究工作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0年12月60例妇科门诊诊断为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患者,给予中药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减治疗两个疗程,观察分析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及局部体征的变化,同时对患者年龄、病程、病情与药物疗效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药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减治疗60例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综合疗效结果:痊愈18例,占30%:显效22例,占36.7%:有效15例,占25%:无效5例,占8.3%,总有效率为:91.7%:治疗后患者主要症状积分和次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的子宫压痛和附件压痛体征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附件增厚、包块、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相关因素与疗效观察结果显示:患者年龄、病情和病程与中药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减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有关,年龄小、病情轻、病程短者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用药过程未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疗程结束后进行1个月的随访,无复发或加重。结论: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减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能明显改善相关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马文光[9](2009)在《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文中指出目的:本文在综述了慢性盆腔炎古今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研究炎克宁V号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慢性盆腔炎的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成功的制作了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将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炎克宁V号高、中、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分别应用光镜和电镜方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NF-κB、Bax和ICAM-1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中SOD含量;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INF-γmRNA、NF-κBmRNA和ICAM-1 mRNA的表达。结果:炎克宁V号各组与模型组比较能明显减轻子宫粘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其中炎克宁V号中、低剂量组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炎克宁V号中剂量组NF-κB、Bax和ICAM-1表达与模型组、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炎克宁V号明显减弱了INF-γmRNA、NF-κBmRNA和ICAM-1 mRNA在子宫组织中的表达(P<0.05);炎克宁V号中、低剂量组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炎克宁V号中剂量组血清中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炎克宁V号高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说明炎克宁V号能明显减轻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及粘连,促进组织修复;炎克宁V号能明显降低NF-κB及其下游产物ICAM-1、TNF-α、L-10、INF-γ的水平;炎克宁V号能够促进子宫组织Bax表达,从而促进炎症细胞的凋亡;炎克宁V号能够通过增加SOD活性,加快清除氧自由基;炎克宁V号可能通过抑制NF-κB及炎性介质、促进炎细胞的凋亡及氧自由基的清除,有利于慢性盆腔炎症的消除。炎克宁V号方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剂。
曲凡[10](2007)在《炎克宁Ⅳ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研究探讨了炎克宁Ⅳ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调节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内在机制,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充实、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以Wistar雌性大鼠为受试对象,用混合菌(大肠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法成功地建立了慢性盆腔炎大鼠模型。67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炎克宁Ⅳ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和中药对照组。分别应用光镜和电镜方法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中INF-γ和Caspase-3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2和IL-6含量;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子宫组织INF-γmRNA,MMP-2mRNA,Fas/FasLmRNA和p53mRNA的表达。结果:慢性盆腔炎模型组大鼠血清中IL-2和IL-6的含量,子宫组织中INF-γ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子宫组织中Caspase-3,MMP-2mRNA,Fas/FasLmRNA和p53m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炎克宁Ⅳ号方明显降低了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中IL-2,IL-6的含量(P<0.05),明显减弱了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INF-γ的表达(P<0.05),同时增强了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MMP-2mRNA,Fas/FasLmRNA和p53mRNA的表达(P<0.05)。其中,炎克宁Ⅳ号高剂量组的作用均明显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炎克宁Ⅳ号方通过降低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中IL-2,IL-6含量和子宫组织中INF-γ的表达,使它们接近正常水平,恢复免疫平衡,从而控制慢性盆腔炎的病理发展;通过增强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MMP-2mRNA的表达,降解细胞外基质,从而减轻慢性盆腔炎的纤维组织增生;通过增加模型大鼠子宫组织中Caspase-3,Fas/FasLmRNA和p53mRNA的表达,诱导炎细胞凋亡,抑制炎细胞生长,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慢性盆腔炎症的消除。炎克宁Ⅳ号方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有效方剂。
二、抗宫炎片治疗妇科慢性炎症393例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宫炎片治疗妇科慢性炎症393例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抗宫炎片和壳聚糖宫颈炎菌膜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诊断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临床效果判断标准 |
1.5 病原体转阴疗效判断标准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2组病原体转阴疗效比较 |
2.3 2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
2.4 2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Spitzer指数比较 |
2.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2)宫颈糜烂的中西医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医对宫颈糜烂的认识 |
1.1 西医学对宫颈糜烂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宫颈糜烂的认识 |
2 西医治疗 |
2.1 西药治疗 |
2.2 物理治疗 |
2.2.1 激光治疗 |
2.2.2 微波治疗 |
2.2.3 红外线治疗 |
2.2.4 冷冻治疗 |
2.2.5 聚焦超声治疗 |
2.2.6 射频消融术 |
2.3 手术治疗 |
3 中医治疗 |
3.1 中药内治法 |
3.2 中药外治法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1 中西药配合治疗 |
4.2 中药联合物理治疗 |
4.3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 |
5 结语 |
(3)聚甲酚磺醛栓联合抗宫炎片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比较 |
2.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
3 讨论 |
(4)聚甲酚磺醛栓联合抗宫炎片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
1. 1 一般资料 |
1. 2 方法 |
1. 3 效果判定标准 |
1. 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 1 两组患者的用药时间和用药剂量对比情况 |
2. 2 两组生活质量的比较 |
3 讨论 |
(5)儿茶溃疡散对慢性宫颈炎LEEP术后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慢性宫颈炎的认识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法 |
2. 西医学对慢性宫颈炎的认识 |
2.1 病因 |
2.2 病理类型 |
2.3 临床表现 |
2.4 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观察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术中情况对比 |
2.2 两组术后情况对比 |
2.3 两组术后疗效判定 |
2.4 病理学检查 |
2.5 安全性检测结果 |
讨论 |
1. 儿茶溃疡散的作用 |
1.1 方药组成 |
1.2 药物解析 |
2. 本研究中对LEEP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
2.1 出血 |
2.2 感染 |
2.3 宫颈粘连、狭窄 |
2.4 宫颈机能不全 |
2.5 宫颈管黏膜增生 |
2.6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 |
3. 心理干预 |
4. 预防调护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临床病例观察表 |
附图 |
个人简历 |
附件 |
(6)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塌渍及TDP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方法 |
3 总结 |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治疗方法 |
4 观测指标及疗效评定 |
5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布 |
2 临床疗效 |
3 病案举例 |
讨论 |
1 本课题的立法依据 |
2 肿瘤坏死因子 α 在本课题中的意义 |
3 五味消毒饮和活络效灵丹加减及塌渍药的药理研究 |
4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7)糜消散治疗湿热下注型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带下病的诊疗进展 |
二. 宫颈炎的诊疗进展 |
三.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历选择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疗效性指标 |
6 疗效判定内容及判定依据 |
7 统计学方法 |
8 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信 |
个人简历 |
(8)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减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
2.2.1 中医湿热瘀结证型辩证标准 |
2.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症状体征评分标准 |
2.4.1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2.4.2 局部体征评分标准 |
2.5 治疗方法 |
2.5.1 方药选择 |
2.5.2 服药方法 |
2.5.3 疗程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定标准 |
2.7.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2.7.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2.7.3 局部体征疗效评定标准 |
2.8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疗效评定结果 |
3.1.1 综合疗效评定结果 |
3.1.2 局部体征疗效评定结果 |
3.1.3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结果 |
3.1.4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
3.1.5 治疗前后临床证候的改善情况 |
3.1.6 治疗前后体征积分比较 |
3.2 相关因素与疗效的分析 |
3.2.1 患者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
3.2.2 患者病情与疗效的关系 |
3.2.3 患者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
3.3 安全性评价 |
4、讨论 |
4.1 病因病机:湿热瘀结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
4.2 治法分析 |
4.2.1 清热利湿 |
4.2.2 化瘀止痛 |
4.3 方药分析 |
4.3.1 组方配伍及方义 |
4.3.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5、结论 |
6、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1、中医对慢性盆腔炎的认识及治疗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中医治法方药 |
2、西医对盆腔炎的认识和治疗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一、中医药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古今源流记载 |
二、中医药学关于慢性盆腔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一)辨证分型治疗 |
(二)经方治疗 |
(三)中成药治疗 |
(四)专方专药治疗 |
(五)外治疗法 |
(六)针灸推拿治疗 |
(七)综合治疗 |
三、慢性盆腔炎实验研究涉及的医学理论与技术 |
(一)慢性盆腔炎细菌性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 |
(二)慢性盆腔炎免疫机理的现代研究 |
(三)粘附分子与慢性炎症 |
(四)细胞凋亡与慢性盆腔炎 |
四、现代医学关于慢性盆腔炎防治的临床研究进展 |
(一)流行病学特征 |
(二)病因病理研究现状 |
(三)治疗方法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药物制备 |
(三)实验用主要仪器 |
(四)实验用主要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一)菌液制备 |
(二)分组及造模方法 |
(三)分组及给药方法 |
(四)指标检测及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一)形态学观察结果 |
(二)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NF-κB、ICAM-1和Bax的影响 |
(三)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子宫组织INF-rmRNA,NF-κBmRNA和ICAM-1mRNA表达的影响 |
(四)炎克宁Ⅳ号对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含量的影响。 |
(五)炎克宁Ⅴ号对各组大鼠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
附图 |
讨论 |
一、导师马宝璋教授的学术思想 |
二、炎克宁v号的组成及方药分析 |
三、试验中相关的免疫学指标的讨论分析 |
(一)NF-κB、IFN-γ和ICAM-1及血清中TNF-α、IL-10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激活与调控 |
(二)炎克宁Ⅴ号对CPID大鼠血清中TNF-α和IL-10的影响 |
(三)炎克宁Ⅴ号对CPID大鼠子宫组织IFN-γ、NF-KB和ICAM-1的影响 |
(四)炎克宁Ⅴ对CPID大鼠子宫组织Bax表达的影响 |
(五)炎克宁Ⅳ对CPID大鼠血清中SOD的影响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炎克宁Ⅳ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综述 |
一、中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论述及研究现状 |
二、西医学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概况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讨论 |
一、中医经典中有关慢性盆腔炎论述的分析与探讨 |
二、马宝璋教授诊治慢性盆腔炎的主要学术思想 |
三、炎克宁 IV号方遣方用药依据 |
四、关于动物模型的探讨 |
五、炎克宁 I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
六、炎克宁 IV号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凋亡基因的调控作用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抗宫炎片治疗妇科慢性炎症393例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抗宫炎片和壳聚糖宫颈炎菌膜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研究[J]. 高会影,赵艳玲,陈丽丽,苏立,果佳,焦伟. 河北医药, 2021(08)
- [2]宫颈糜烂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佘序华,戚惠丽,黄玉梅,秦继胜. 广西中医药, 2020(04)
- [3]聚甲酚磺醛栓联合抗宫炎片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效果观察[J]. 唐春莲,房敏.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08)
- [4]聚甲酚磺醛栓联合抗宫炎片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临床效果观察[J]. 高音,冯晓萍. 中国性科学, 2015(02)
- [5]儿茶溃疡散对慢性宫颈炎LEEP术后影响的临床观察[D]. 甄会欣.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6]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塌渍及TDP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 王艳敏.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2(10)
- [7]糜消散治疗湿热下注型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临床观察[D]. 李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1)
- [8]红蒲四逆失笑散加减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D]. 孔利芬.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1)
- [9]炎克宁V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作用的实验研究(Ⅱ)[D]. 马文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炎克宁Ⅳ号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免疫及凋亡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Ⅰ)[D]. 曲凡.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