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园“十爱”不应该(论文文献综述)
李超,张丽军[1](2021)在《历史·现实·戏中人》文中研究指明历史罅隙处,勾连着过往。或个人,或民族,因着记忆,透过这道光,不断品咂着岁月。就这样,我们用文字钩织着现实,现实日渐丰满。个个汉字如花如画,汇聚纸上,它们幻化成小说,轻描淡写,说历史无痕,说人微言轻,说琐碎生活,说戏里戏外万千人生。它啼血泪,记悲愤,悔旧恨,唱无常,绘妙趣。
李张建[2](2018)在《“80后”小说五大主题研究》文中指出“80后”文学的产生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1999年《萌芽》杂志正式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互联网络作为文学写作的介质以及写作的商业化包装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80后”文学的产生与发展。2000年,“80后”写作者春树正式用“80后”来命名这群出生于1980年至1989年的文学写作者,此后,“80后”文学写作共同体逐渐形成。“80后”小说作为“80后”文学中的一枝独秀,其创作成果颇为丰硕。“80后”小说的主题表达更呈现出丰富性,随着“80后”作家走出“青春期”走进“后青春”,“80后”小说的创作主题也由青春叙事主题转向家族、爱欲、乡土与都市生存苦难等主题。“80后”小说已经从书写单一的、浅表性的校园青春转向为关注社会现实以及深度揭示人性,从叙事结构的简单化到叙述手段的多样性,其创作逐渐成熟。本论文以“80后”小说中家庭与家族、爱欲、生存的苦难、生态伦理以及宗教文化五大主题为论述中心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入阐释,进而展现“80后”小说的文学新貌。作为“80后”小说表达最多的主题便是个体与家庭、家族的冲突。“80后”小说在书写代际伦理冲突下的个体、家庭与家族的关系上呈现出独特性。在他们的笔下,个体的成长要打破家庭、家族旧有伦理观念,从而建立一种新的生存秩序。小说里年轻的主人公以某种行为方式打破所谓的家庭规矩,将个体本性发挥到应有的限度,甚至于以一种狂颠的状态来打破束缚他们的旧约旧俗,以实现内心的理想追求,达到内心的自我满足。他们通过文化反哺来争夺话语权与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个体人物对家族伦理也进行着消解,建立起新的秩序与私人伦理空间。“80后”作者在小说中很少进行政治考量,在其文本中呈现的历史观是一种站在历史之外的审视之态,他们淡化了家族的历史背景。爱欲是“80后”小说中表达的又一大主题。“80后”小说的爱欲主题表达不同于传统的情爱秩序,以“欲——爱”的方式呈现出来。在爱欲中凸显个体的存在与本体性欲的重要性,小说重新审视了性的价值,对传统的性道德进行了颠覆。小说的爱欲主题表达显现出多样性,同时爱欲主体得到了凸显,爱欲的叙事空间具有私人空间公共化、公共空间私人化的特点,爱欲语言具有开放性,颠覆了传统的性价值观念。同性恋的书写也成为“80后”小说爱欲主题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论文阐释的“80后”小说第三大主题便是存在与存在之上的苦难。“80后”小说表现的苦难呈现出一种物质与精神即肉体与灵魂的苦难,苦难是由个体的体验感知获得的,作家关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存在状态,日常生活的物质生存基础得不到满足,个体美好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带来的精神的苦痛。在都市生活中,住房的基本生存之痛与事业攀升之痛并存。与此同时,荒诞的社会现实使得人们的思想行为出现了异化。而在乡村世界,同样生存苦难缠绕着作家笔下的人物。此外,“80后”小说的生态伦理主题是论文阐释的第四大主题。面对动物等生灵,小说中的人与动物、植物出现了和谐、对立的关系。“80后”小说披露了人类的妄自尊大的行为,诉说着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的罪行。面对人类的残忍,一种动物与人的紧张对立关系在小说中出现,而人与动物的关系又体现出了一种共生与吞噬。同时,面对自然环境,“80后”小说展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美的追求,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并通过对自然的关注来重新阐释生态历史与文化,重新发现自然对于人类的价值,重新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同时,小说也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被驱逐出土地后的精神生态危机。在“80后”小说中,面对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与自身生存环境的改造,“80后”作家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之声。随着现代化进程脚步的加快,人的复杂性、在利益面前的欲望膨胀就愈加厉害,人的精神生态出现了危机。最后,论文阐释了“80后”小说的第五个主题——多维视角下的宗教文化主题。“80后”小说因受到各类宗教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宗教文化特征。在宗教文化主题表达中,小说受到中国民间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影响,进而文本中出现“鬼神”、“菩萨”、“教堂”等意象,“慈悲”、“原罪”、“救赎”等。尤其佛教文化中的无常观、生死观的影响,使得小说文本具有独特的叙事特征。
李常生[3](2017)在《苏轼行踪考》文中研究表明林语堂说:「苏东坡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亲民的官,大文豪,创新的画家,大书法家,造酒实验家,工程师,憎恶假道学的人,静坐冥想者,诗人,和谐谑的人。然而这些恐怕还不是苏东坡的全貌。我可以这麽说来作个最好的终结----在中国,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露出真挚而称许的笑容。」九百多年来,有许多学者研究苏轼的文学、思想、艺术,但是没有一个人曾经完整的走过苏轼一生所走过的行程。要追踪与研究苏轼的行踪,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和体力。由於缺乏苏轼行走各地的考证,因此,历代有关研究苏轼的论文、书籍当中,总会因此而造成一些误刊和缺憾。特别是方向、位置、时间上的错误。在正式研究苏轼的学问以前,首先必须要研究苏轼曾经去过的地方,并且必须循路线跟随苏轼走一遍,才能深入了解苏轼的一生。有了《苏轼行踪考》这个研究以後,也比较容易继续研究苏轼的文学;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等。这本书,就是作者在全程走过一遍苏轼一生所曾经到过的所有地方,并且经过考证与研究其确实的位置,然後,写出这本《苏轼行踪考》,除了作为继续研究苏轼的文学、哲学、思想与人生观等,作为准备,也希望给其他研究苏轼的学者作为进一步研究苏轼的参考用途。
王鹏[4](2014)在《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文中研究说明文学评奖是文学价值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评奖制度的建构总是与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文化政策、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展开的大规模文学评奖实践活动密不可分。自“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首次以制度化的形式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正式确立以来,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已经成为了 20世纪中国文学制度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文学评奖的动态化发展和评奖制度建构自身的缺陷,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研究始终没能摆脱视角狭窄、对象单一、系统研究相对匮乏的格局和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的研究倾向。本论文以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主要依据,以“重回历史现场”的姿态,在深入挖掘评奖史料、展开理论思辨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伸向整个20世纪的文学评奖活动之中,既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历史源起”研究的诸多学术空白,又在质疑学界已有共识的基础上对理论偏误进行了“纠偏”;既对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演进、修正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又对这种变化背后凸显的、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博弈、此消彼长进行了富有建构性的研究,同时,对因此而形成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主导原则、审美偏向、制度性缺陷等从学理上给予了必要的辨析。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本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等三个方面入手,力图找寻中国现代、“十七年”时期文学评奖与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之间的关联性。(1)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本节在打破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地域区隔”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文学评奖中民间奖励机制、文艺组织奖励机制、个人资助机制的丰富实践进行系统、翔实论述的同时,就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未能真正形成评奖制度、国家共识的个中缘由进行了理论阐明。(2)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本节通过对《文艺报》试刊号第1-13期的搜集、整理、研读,从“无果而终”的构想和“广开言路”的求索两个方面入手,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鲜为人知的学术“盲点”——与第一次文代会同时进行的“文艺作品评选活动”展开论述,扭转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中认识偏误的同时,填补了新中国文艺体制研究的一个空白。(3)“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本节主要通过“墙外花开”、“墙内凋敝”两种截然对立的景象,既肯定了中国当代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性影响”,又从一个侧面说明文学评奖作为“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的一种陪衬,始终未能建构起制度化的文学价值评判方式。第二章,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本章主要从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两个方面,在丰富翔实的史料钩吊中,深入探寻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与新时期国家全新的现代性文化想象和文化意志之间;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生动活泼的文艺局面,缓和文艺界内部分歧之间;与新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合法性论证之间的密切联系。(1)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本节以新时期文学体制重构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了文学组织恢复、文学刊物复刊、文艺政策调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所起的重要作用。(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本节以“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的相继创立为核心,从创设缘由、制度设想、实践操作、意义价值等角度入手,对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通向文学现代性并兼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透析。其中,对“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创立”的系统性研究、对“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从《设想》到《启事》以及评选中“三次篇目调整全过程”背后复杂机制成因的探求是本章力求有所突破的“难题”。第三章,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本章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遭遇“拐点”两个方面入手,运用数据统计学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轨迹进行了系统的阐明。(1)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本节主要通过奖项设置、评委组成、评选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制度性变化,对中国作家协会以介入性探索的方式改革文学评奖制度所作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本节主要通过对“非文学因素”的介入导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评奖制度遭遇“拐点”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既对评奖制度屡遭僭越进行学理批评,又对评奖审美范式发生的可喜变化持以肯定。尤其是对第九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7-1988)、第五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1988)合法性地位的认识、辨析上所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扭转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认识偏误的作用。第四章,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本章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格局、变局三个维度着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1)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本节主要从公共生态与自身存在两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困局的出现进行了学理思辨。(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本节以20世纪90年代的“评奖热”为出发点,对官方政府奖、文学传媒奖、民间机构奖等多元文学评价主体共同构筑的文学价值评判新体系作出宏观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判断。对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全国性文学评奖中凸显出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文学自主性、文学精英话语与读者大众趣味、市场资本话语与文学独立性等评价元素之间的相互博弈进行了富有理论思辨的界说。(3)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本节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选条例》的细致比较中,对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修正过程中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的利弊作出了一分为二的判断。
储竞争[5](2014)在《抗战时期的国族主义与甘宁青少数族群的国家认同》文中研究指明国族主义是持续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导思想,不了解国族主义则无法认清中国近现代史。而欲了解国族主义,就必须在代表性时空中,解读它在实践主客体之间的复杂互动。为此,本文以抗战时期(1931-1945)的甘宁青为时空背景,以国族主义指导下的民族国家建构实践为对象,考察甘宁青各少数族群对战时民族国家建构的反应与认同选择。抗战时期,在日本的步步紧逼下,国人试图通过边疆民族国家建构的推进,提升边疆各族群的国家认同,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抗战格局,在此过程中甘宁青三省以其独特的历史与地理,成为民族国家建构的主要对象之一。对于国家认同,中外学术界一般认为它包括国家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两个方面,但本文强调国家认同还应包括国家的“经济利益认同”,所谓“经济利益认同”,是指族群因可见或预见的经济利益,而对一定的社会组织与体系产生认同的思想与行为。考察战时甘宁青的民族国家建构过程,我们发现,在此建构中知识精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通过“国族式的旅行”及书写,从历史、文化及血缘上把甘宁青各少数族群建构成为中华民族的天然构成;与此同时,他们还为民族国家建构在甘宁青的推进提供大量全面而具体的计划、建议。这种知识精英对民族国家建构事业的广泛参与,无疑是中国近代国族主义运动的一大亮点。作为民族国家建构的主要实践主体,国民政府从国家的政治认同、经济利益认同、文化认同三个方面齐头并进,培养甘宁青各少数族群的国家认同。首先,在政治认同方面。在国民政府的国家意识宣传下,甘宁青各少数族群对于抽象化的“中国”,表现出普遍的认同。但面对具象化的国家政权时,由于地方性政治、军事力量的存在,分割了国家政治认同的的资源,使得地方政治体系成为少数族群政治认同的主要对象。国民政府曾试图通过对三省军事与政治的统一,来确立中央政治体系在少数族群政治认同中的唯一性,但抗战的压力使得国民政府的军事政治力量捉襟见肘无力实现这一目标;其次,在经济利益认同方面。国民政府试图通过经济开发改善三省民生,通过国货与法币的流通形成一体化的经济,建构对国家的经济认同。但事实上,抗战产生的财政压力以及地方实力派对经济的垄断,使得经济开发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加之政权内卷化对地方经济的破坏,三省经济民生陷于绝境,经济认同无从谈起;再者,在文化认同方面。国民政府在统一的国族新文化建设中,无论是对双语教育的推行、寺庙教育的改良,还是对成吉思汗符号的占有,都能以尽量尊重地方族群文化为前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一方面受抗战影响,新的国族文化建设缺乏充足的财力、人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地方实力派也借发展文教之名,培养对其政治统治有利的文化环境,使得国族文化认同建构的总体成绩并不乐观。通过考察抗战时期民族国家建构在甘宁青的实践,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对中国国族主义的勃兴以及中华民族的觉醒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正是在抗战的刺激下,大批知识精英与国民政府联合对甘宁青少数族群进行的民族国家建构,提高了各少数族群对中华民族的认知与认同,从而增强了他们对抽象化国家的认同感;但是,还应看到战争对民族国家建构同样具有阻碍作用。由于抗战的压力,国民政府缺乏足够的力量与时间去完善甘宁青三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最终使得三省少数族群对具象化的国家即国家政权的认同处于很低的水平。虽然国民政府对甘宁青三省的民族国家建构成果并不理想,但考察这一建构过程,仍可使我们获得许多珍贵的经验性认知与启示:第一,族群关系是影响族群国家认同的重要因素,良好族群关系的建立,不但需要恰当的“民族政策”,更依赖“民族政策”的执行力;第二,国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总是存在一致性,抽象化的国家与具象化的国家政权,也不完全耦合,认同主体对两者的认同虽互相关联,但同样存在矛盾;第三,在国家认同的三大体系中,政治认同是前提、经济利益认同是根本、文化认同是保障;第四,少数族群之间以及族群内部的差异性,使得国家认同在各认同主体的认同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的级序。
马英杰[6](2014)在《权威与秩序:西北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政治参与的人类学研究(1871-1994)》文中研究指明"哲合忍耶"((?),al-Jahriyyah,意为高声赞颂)自乾隆年间传入中国,在其传播过程中,因清廷地方处理"教争"不当,引发第一次反清起义,开始了一百多年的反抗、镇压、转移的历史过程。曾经集体处于"封闭"状态,外界较少了解其学理、文化和隐形秩序,被穆斯林((?),Muslim,信仰伊斯兰教者)和非穆斯林误解较多,成为一个生活在"夹缝中"的群体。本文在吸取前辈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仔细甄选文献,把哲合忍耶教群放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民族宗教政策的背景下,尝试使用宗教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的分析方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首先从哲合忍耶的来源和学理上交代哲合忍耶宗教权威的形成,发展。以哲合忍耶门宦三次起义过程为线索,介绍其宗教场域的表达和现状,探讨此教群从一隅走向全国的深层原因。第二,通过阐释宗教权威马元章的宗教自觉,勾勒马元章以儒释教、以诗言国,以笔为兵,以文为武,营救马进西,委派"热伊斯",募贤纳才,兴办经济的历史图景。阐释其以"在野"方式参与国家权力,争取政治空间,达到"和平复教"的意义。第三、分析马元章子侄参政情况,探讨沙沟道宗马震武,板桥道宗马腾霭、宣化冈道宗马重雍在教群中的权威力量,表明了宗教界进步人士以政协委员的方式参政议政的中国性,并进一步诠释了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划时代意义。结论部分凝炼了哲合忍耶门宦发展中"教派导师"权威力量的双重性,教民认同的双重性,以及民族、宗教问题在我国当下的意义,阐明宗教与国家政治体系相适应的必要性。由于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教群的独特性,在现实生活中因"不了解"而引发"误解"的现象较多,影响宗教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本文研究的主要学术价值在于使人们客观认识伊斯兰教的苏非修持方式,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强不同族群间的交流,加大宗教内部的沟通,更好的了解伊斯兰教的本土化过程,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哲合忍耶教群在三个时代下的政治参与方式,表明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合法合理性及其历史必然性。
王红[7](2012)在《汉译佛经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是世界上有无比丰富的寓言和童话的国度,其古代神话、民族史诗、民间故事等文学样式无不以想象之丰富、叙述之华美、语言之繁复而着称,产生于此土壤上的佛经文学无疑带有同样的特质。随着佛典的翻译,以其为载体的异域文学也随之传入中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本论文从时空、人物、主题、话语、比较五个方面研究汉译佛经的叙事特点及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关系。第一章主要研究佛经的时空理论,佛经故事在时空叙事方面的特点。佛教的空间理论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奇幻的想象,独有的程式化描写特点。这样的空间结构为佛经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开阔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空间,使佛经叙事自由灵活,奇幻瑰丽。其空间模式有三种:城邑——山林模式;陆地——大海模式;空间转换模式。佛经故事的叙事时间以预述和追述为主,预述有两种类型,一为受记,一为占卜,受记是对未来事的记说,主要是对未来成佛的预言。占卜是古代印度重要的道术之一,占卜情节在佛经故事中较为普遍,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佛经故事的追述时间跨度灵活多样,从几天、几月、数年,到数世,以至阿僧祗劫。在三世因果报应的时间观念上,笔者分析了佛经故事的果报类型,主要有三种:后世果报型、现世报应型、延续型果报。第二章分析佛经的人物形象,佛经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三类:佛陀形象、声闻弟子形象、菩萨形象,本章主要分析佛陀形象和文殊师利形象。第一节分析不同阶段佛陀形象的特点。第二节分析文殊菩萨智慧解脱、精进神辩的形象,讨论大乘佛经程式化描述的特点。第三章对佛经中的故事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出十一种主题类型,这些不同的主题自由组合、变异,构成了佛经叙事文学的话语世界。十一种主题类型为:考验型主题;肉身型主题;认亲主题;复仇主题;落难主题;斗法主题;异类相恋主题;奇异降生主题;因祸得福,弄巧成拙主题;动物报恩,人忘恩负义主题;入海采宝主题。第四章主要分析佛经的叙事方法。第一节讨论神通在佛经故事中的话语功能,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冥想禅思,证入六神通,以大智慧断尽无名烦恼得解脱,了知宇宙人生的实相开悟成佛,佛教徒观想佛陀、菩萨法身,观想佛教神通力,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无数佛教神灵,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神话思维模式。佛经中记载的神通力成为佛经叙事的重要方式,形成佛经叙事神异、奇幻的特点,尤其是佛经故事中的斗法主题,就是神通话语的典型表现。第二节分析佛经偈散结合的叙事特色,分析偈颂在佛经中的叙事功能,主要有代言、叙事、描状、引证、转承、评论等七种。第三节以《长阿含经》、《中阿含经》为主分析叙事者与叙述视角,讨论阿难在“阿含经”中的叙事功能。第五章以三例个案为主讨论汉译佛经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关系。第一节以“阳羡书生”与“梵志吐壶”为例,分析佛经故事对魏晋小说的影响,通过比较笔者以为“阳羡书生”应是佛经故事与观念被吸收融入中国志怪小说的一个典型范例。第二节以六朝志怪小说中表现佛教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观念的故事,与佛教思想相比对,认为佛经轮回果报观念在开始亦是比附中土固有之鬼神观、故事情节,即以中国民间故事中的情节、主题比拟配合佛经思想,从而使佛教果报观念逐渐在文学中体现出来。第三节以佛经“目连故事”为主分析佛经故事的流传特点:第一,佛经故事本身具有丰富多彩的情节,相似的情节往往附会于一个重要的人物身上,如展现神通的目连、表现智慧辩才的舍利弗、显示菩萨大悲智慧的文殊师利等。第二,佛经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演进变化,各种情节互相融合,表现出灵活多样的叙事技巧。第三,传入中土后,佛经故事经过有意筛选,附会一定的宗教信仰模式,至唐代变文完成了本土化的转变。
李薇[8](2012)在《傅天琳诗歌的美学精神》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的获得者傅天琳,是我国当代诗坛成绩卓着的女诗人。其诗作的特点是将民族传统与现代意识相结合,以客观物象为中介,表现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彰显生命的意义。傅天琳诗歌的情感、语言,以及诗歌的创作修辞无不体现出浓厚的中国美学精神。可是,到目前为止,傅天琳诗歌尚未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傅天琳诗歌的具体分析,以诗歌文本为主体,用文本解读的方式阐释诗中蕴含的美学精神或特质。傅天琳诗歌的美学特质体现为三个主要方面:(一)傅天琳诗歌情感的美学特质:爱与诗意栖居,活在生命的诗意时刻;(二)傅天琳诗歌语言的美学特质:音乐美、绘画美、口语美;(三)傅天琳诗歌创作修辞的美学特质:传承和发展了缘情与绮靡的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修辞。同时,以发生学为理论依据,分析傅天琳诗歌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渊源。
刘兴利[9](2012)在《山西北路梆子研究》文中认为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亦称“雁剧”。形成于清初,主要流行于晋北、内蒙古、陕北、冀西北一带。建国前,当地人称之为“大戏”、“梆子戏”或“代州梆子”,与中路梆子区别时称“上路调”;晋中、晋南人称“北路戏”;省外或泛称“山西梆子”,或专称“代州梆子”;1954年山西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始定名为“北路梆子”。北路梆子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过三大流派。即以忻、代二州为中心包括整个内长城以南地区的“代州道”(俗称“小北路”);以大同为中心包括内蒙古地区在内的“云州道”(俗称“大北路”);以蔚县为中心包括原察哈尔和河北西北部地区的“蔚州道”(俗称“东路调”)。今“蔚州道”已绝迹。晋北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所造就的民风民性,必然对北路梆子的形成产生影响。明末清初,晋北已有多个原生戏曲剧种存在且活动频繁。晋北繁剧的现象为北路梆子的生成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土壤。而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崇拜及民俗活动(主要是庙会)亦为北路梆子的形成营造了现实的社会氛围。北路梆子是山陕梆子北路化的结果,此过程之完成至迟不晚于清雍正到乾隆间(1723—1795)即十八世纪中后叶。关于山陕梆子北传之路径有“移民说”、“官路说”、“军路说”、“商路说”等诸多提法,其中“商路说”最具可能性。北路梆子源出晋北忻代地区,三大支派之形成为其流播之嚆矢。以“小北路”为主流的剧种整体流播状况可分为形成发展期、鼎盛期及恢复期三个历史阶段。北路梆子借助商路得以在内蒙古、张家口等地流播。最终形成了以“小北路”为主线,内蒙古及张家口等地为副线的双线交织发展格局。北路梆子剧目中所反映出的理念,与晋北当地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而又微妙的关系。其文本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基本可分为“尚武精神”的高扬;“君明臣贤、忠胜奸消”的政治理想;“英雄发迹”的功名心;“忠孝节义”观念的颂扬四类。科班是旧时戏曲演员的主要来源路径。北路梆子科班主要集中于晋北及内蒙古两地。职业班社主要集中在晋北、内蒙古及蔚县三个区域内活动。戏班的流动演出,直接带动了艺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剧种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票社,亦是北路梆子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北路梆子的表演体制与其它梆子戏剧种基本相同。脚色行当是中国传统戏剧塑造人物的核心手段,其“空框”特征为戏剧刻画人物提供了特殊的空间。舞台美术是“场上之剧”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之一。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共同促使戏剧由“现实”向“非现实”转化。地方戏之所以称之为地方戏,最重要的两点就是该地区别于它地的地方方言及其特有的音乐体制建构。北路梆子的剧种声腔,包括语言、唱腔、曲牌、板式、乐队五部分内容。对声腔的研究,凸显了北路梆子“这一个”的美学特征。剧团是演出的主要载体。剧团与剧种之间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剧团的生存状况直接关系到剧种的安危。北路梆子国营剧团目前只有3个,且普遍境遇不佳;民营剧团共有7个,均在忻州。民营团与国营团形成事实上“拼抢”市场份额的局面,而非合作共赢。从“他者的”视角对剧团的生存状态作出研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前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忻州及大同已就此出台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建议或方案,但面临着诸多困难也是不争的事实。本论文就北路梆子保护提出七点建议及措施,认为应该对该剧种之前景抱有忧患意识,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契机,尽快走出“戏曲普遍不景气”的怪圈,摆脱“博物馆艺术”的厄运。
张丽军[10](2011)在《花椒树、河流、童年与人类精神家园的建构》文中认为一、底层叙述的人文关怀"底层关注"是以道德的眼光和人的良知来关注社会中的"边缘人",展现了当代作家将视角转移至底层的同时所体现出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关照生活及心灵,在苦难中寻找美善。阿乙的《那晚十点》(《人民文学》第10期)是一个有关杀戮与死亡的故事,呈献给读
二、果园“十爱”不应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园“十爱”不应该(论文提纲范文)
(2)“80后”小说五大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80后”文学写作共同体 |
一、“80后”文学的源起与发展 |
二、“80后”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伦理冲突下的个体、家庭与家族 |
第一节 个体的成长与日常生活下的家庭人伦 |
一、个体意识的独立:对家庭伦理的反抗 |
二、残缺家庭的伦理悲剧 |
三、日常生活的伦理 |
四、代际差异下的文化反哺 |
第二节 家族伦理的解构与新秩序的生成 |
一、家族伦理的解构与颠覆 |
二、私人伦理的建构 |
三、家族政治与历史背景的淡化 |
第三节 伦理束缚下女性的觉醒——以孙频、马金莲小说为例 |
一、女性的悲剧命运 |
二、女性的自我救赎 |
第二章 迷乱颠倒下的爱欲书写 |
第一节 “80后”小说的爱欲主题表达 |
一、青春懵懂的爱欲:性景恋与偷尝“禁果” |
二、开放的身体与孤独的灵魂 |
三、错位的爱恋与爱的“出走” |
四、爱欲的物质化与爱情的骗局 |
五、爱欲的迷狂与自戕 |
第二节 “80后”小说爱欲主题表达的特征 |
一、爱欲主体的凸显 |
二、爱欲空间的公开化与语言的开放性 |
三、传统性道德的颠覆 |
第三节 “阿里斯托芬”式的同性爱恋——以小饭、郑小驴小说为例 |
一、教育压力下的性倒错 |
二、家国仇恨下的个体同性之爱 |
第三章 存在与存在之上的苦难 |
第一节 都市里的苦难 |
一、都市生活、事业之困 |
二、都市精神之困 |
第二节 乡土世界的生存百态 |
一、饥饿之相 |
二、难以出逃的灵魂 |
第四章 “失乐园”之后的生态伦理 |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 |
一、人与动物:和谐中的对立 |
二、诗意栖居的追求 |
第二节 难以拒绝的现代化“附属品”——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 |
一、大地的逝去与无法寄居的灵魂 |
二、现代与传统的冲突——人的精神危机 |
第五章 多维视角下的宗教文化主题 |
第一节 宗教叙事的多元化 |
一、民间宗教:万物有灵和与人共处的鬼神意象 |
二、慈悲与善良的佛、菩萨形象 |
三、教堂意象下的“原罪”、“救赎”与“博爱” |
四、《古兰经》:穆斯林的生命信奉 |
第二节 佛教文化氤氲下的无常观与生死观 |
一、无常观 |
二、向死而生的灵肉解脱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苏轼行踪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册 |
第一篇 绪论 |
第一章 撰写“苏轼行踪考”之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三章 研究目标、内容和表达的方式 |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理论 |
第五章 完成“苏轼行踪考”後的後续研究 |
第二篇 苏轼源乡及先祖 |
第一章 苏轼源乡 |
第二章 眉山 |
第三章 苏轼族系 |
第三篇 眉山苏轼 |
第一章 苏轼出生时与出生地考 |
第二章 苏轼十岁前纪事 |
第三章 苏轼十一至二十岁纪事 |
第四章 嘉佑元年(1056)丙申 |
第四篇 第一次进京 |
第一章 嘉佑元年(1056)丙申,苏轼赴京 |
第二章 嘉佑二年(1057) 丁酉 |
第五篇 母丧回乡 |
第一章 嘉佑二年(1057)丁酉,母丧回乡 |
第二章 嘉佑三年(1058)戊戍 |
第三章 嘉佑四年(1059)己亥 |
第六篇 三苏南行行踪考 |
第一章 南行前集行踪考 |
第二章 南行後集行踪考 |
第三章 总结 |
第七篇 第二次进京 |
第一章 嘉佑五年(1060)庚子 |
第二章 嘉佑六年(1061)辛丑 |
第八篇 陕西凤翔倅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嘉佑六年(1061)辛丑,苏轼赴凤 |
第三章 嘉佑七年(1062)壬寅 |
第四章 仁宗嘉佑八年(1063)癸卯 |
第五章 治平元年(1064)甲辰 |
第六章 结论 |
第九篇 第三次入京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治平二年(1065)乙已 |
第三章 治平三年(1066)丙午 |
第十篇 父丧回乡守丧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治平四年(1067) 丁未 |
第三章 熙宁元年(1068)戊申 |
第四章 本篇结论 |
第十一篇 第四次入京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熙宁二年(1069)己酉 |
第三章 熙宁三年(1070)庚戍 |
第四章 熙宁四年(1071)辛亥 |
第五章 本篇小结 |
第十二篇 任杭州倅 |
第一章 宋代杭州 |
第二章 熙宁四年(1071)辛亥 |
第三章 熙宁五年(1072)壬子 |
第四章 熙宁六年(1073)癸丑 |
第五章 熙宁七年(1074)甲寅 |
第六章 本篇结论 |
第十三篇 山东知密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熙宁七年(1074)曱寅 |
第三章 熙宁八年(1075)乙卯 |
第四章 熙宁九年(1076)丙辰 |
第五章 本篇结论 |
第十四篇 江苏知徐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熙宁九年(1076)丙辰 |
第三章 熙宁十年(1077) 丁已 |
第四章 元丰元年(1078)戊午 |
第五章 元丰二年(1079)戊午 |
第六章 本篇结论 |
下册 |
第十五篇 江苏知湖与乌台诗案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行踪考 |
第三章 乌台诗案纪事 |
第四章 本篇结论 |
第十六篇 贬谪黄州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元丰三年(1080)庚申 |
第三章 元丰四年(1081)辛酉 |
第四章 元丰五年(1082)壬戊 |
第五章 元丰六年(1083)癸亥 |
第六章 元丰七年(1084)甲子 |
第七章 本篇结论 |
第十七篇 万里来去,登州五日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元丰七年(1084)曱子 |
第三章 元丰八年(1085)乙丑 |
第四章 本篇结论 |
第十八篇 第六次入京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元丰八年(1085)乙丑,离登赴京 |
第三章 元佑元年(1086)丙寅 |
第四章 元佑二年(1087) 丁卯 |
第五章 元佑三年(1088)戊辰 |
第六章 元佑四年(1089)己已 |
第七章 本篇结论 |
第十九篇 浙江知杭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元佑四年(1089)己已,苏轼离京赴杭 |
第三章 元佑五年(1090)庚午 |
第四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 |
第五章 本篇结论 |
第二十篇 第七次进京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 |
第三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入京城後纪事 |
第四章 本篇结论 |
第二十一篇 安徽知颍与江苏知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元佑六年(1091)辛未,苏轼离京赴颍 |
第三章 元佑七年(1092)壬申 |
第四章 本篇结论 |
第二十二篇 第八次进京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元佑七年(1092)壬申,离扬後 |
第三章 元佑八年(1093) |
第四章 本篇结论 |
第二十三篇 河北知定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元佑八年(1093)苏轼出京赴定 |
第三章 绍圣元年(1094)甲戍 |
第四章 本篇结论 |
第二十四篇 贬谪惠州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绍圣元年(1094)曱戍,苏轼贬惠 |
第三章 绍圣二年(1095)乙亥 |
第四章 绍圣三年(1096)丙子 |
第五章 绍圣四年(1097) 丁丑 |
第六章 本篇结论 |
第二十五篇 贬谪儋州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绍圣四年(1097)丁丑,苏轼贬儋 |
第三章 元符元年(1098)戊寅 |
第四章 元符二年(1099)己卯 |
第五章 元符三年(1100)庚辰 |
第六章 本篇结论 |
第二十六篇 北归常州,埋骨郏县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元符三年(1100)庚辰,苏轼北归 |
第三章 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已 |
第四章 本章 结论 |
第二十七篇 结论 |
第一章 新发现与新理解的阐述 |
第二章 尚待进一步解决的难题 |
第三章 继续解决难题的方法 |
附件 |
主要参考文献 |
後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4)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制度与文学制度研究 |
二、文学评奖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 |
三、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四、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设计 |
第一章 “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 |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 |
一、民间奖励机制的形成 |
二、文艺组织奖励机制的发挥 |
三、个人资助机制的产生 |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 |
一、“无果而终”的构想 |
二、“广开言路”的求索 |
第三节 “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 |
一、“墙外开花” |
二、“墙内凋敝” |
第二章 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 |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 |
一、文学组织的恢复 |
二、文学刊物的复刊 |
三、文艺政策的调整 |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 |
一、“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 |
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创立 |
三、茅盾文学奖的创立 |
四、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初步建立 |
第三章 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 |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 |
一、奖项设置的扩容与新创 |
二、评委组成的专业化与年轻化改革 |
三、评选机制的革新与奖评机制的形成 |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 |
一、制度“拐点”出现的缘由 |
二、被僭越的评奖制度 |
三、“反向”的艺术高峰 |
第四章 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 |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 |
一、公共生态与制度危机 |
二、自身存在与制度危机 |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 |
一、多元评价主体的共生 |
二、多元评价标准的交锋 |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 |
一、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 |
二、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 |
三、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 |
四、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抗战时期的国族主义与甘宁青少数族群的国家认同(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旨趣 |
第二节 概念阐释 |
一、认同及其相关概念 |
二、族群、国族、国族主义与民族 |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
一、国族主义、国家认同研究 |
二、甘宁青社会的研究 |
第四节 思路方法与资料概况 |
一、思路与方法 |
二、资料概况 |
第一章 思想与场景:国族主义和甘宁青概况 |
第一节 中国近代国族主义思想的产生及流变 |
一、初期国族主义思想的理论争锋 |
二、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族主义理论 |
第二节 甘宁青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一、甘宁青的历史及人口 |
二、甘宁青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三节 甘宁青的少数族群概况 |
一、少数族群的空间分布 |
二、少数族群的社会特征 |
小结 |
第二章 旅行与爱国:甘宁青旅行书写与国族建构 |
第一节 国难背景下的甘宁青旅行 |
一、边疆危机与国族主义式旅行 |
二、甘宁青旅行、考察热的兴起 |
第二节 书写:国族想象的工具 |
一、甘宁青历史与危机的书写 |
二、书写策略与国族建构 |
第三节 开发:国族建构的途径 |
一、甘宁青开发的条件 |
二、甘宁青开发思想 |
小结 |
第三章 一体与多元:政治认同的一体化理想与多元化现实 |
第一节 国家意识宣传与政治认知转变 |
一、国民政府的国家意识宣传 |
二、少数族群的政治认知 |
第二节 比较中的选择一:在日本与中国之间 |
一、蒙藏两族在抗战中的表现 |
二、回族对抗战的参与 |
第三节 比较中的选择二:在中央/国族与地方/族群之间 |
一、军事的统一与挑战:以四马拒孙为中心的博弈 |
二、政治一体化的困境:以改土归流为重点的分析 |
小结 |
第四章 利国与利民:国家利益与族群利益的抉择 |
第一节 民生与民心:甘肃经济开发下的迎拒 |
一、国家主导的经济开发 |
二、经济开发下的民生 |
第二节 发展与垄断:战时宁青两省的经济民生 |
一、中央补助下的经济建设 |
二、经济垄断下的民生 |
第三节 国货与国人:经济一体化目标中的国货与法币 |
一、国民政府对国货与法币的推行 |
二、甘宁青国货、法币的流通状态 |
小结 |
第五章 共相与殊相:国族建构下的文化统一与整合 |
第一节 支持与控制:边疆教育的不同境遇 |
一、边疆教育在甘肃夏河的推进 |
二、青海边疆教育的发展 |
第二节 统一与并存:文化统一中的语言与宗教 |
一、边疆教育中的语言问题 |
二、甘宁青宗教教育与宗教问题 |
第三节 文化与符号:“成陵西迁”与国族建构 |
一、身份转换与成陵西迁 |
二、祭祀仪式与国族想像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在校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权威与秩序:西北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政治参与的人类学研究(1871-199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件 |
导论 哲合忍耶及其学术 |
第一节 缘由与意义:研究对象的设定 |
一、被"误读"者:哲合忍耶教群 |
二、作为意义世界的哲合忍耶 |
三、基本概念界定 |
第二节 文本与域内东方学:哲合忍耶研究的学术史 |
一、国内:建构文本的"他写" |
二、国外:猎奇搜集与理论初探 |
三、学术现状简评 |
第三节 文化释解:哲合忍耶门宦的人类学研究 |
一、"一点两面三学科" |
二、从思路到研究点 |
三、田野场 |
第一章 教道:哲合忍耶信仰与权威 |
第一节 明扬教道:伊斯兰世界的哲合忍耶 |
一、伊斯兰教中的苏非 |
二、纳格什班迪耶与哲合忍耶 |
第二节 凝聚符号:秩序象征与权威生长 |
一、内里符号:"诗乐" |
二、外显符号:秩序的文化 |
三、克里斯玛:宗教的权威 |
第三节 场域:被锻造的空间(1781-1871) |
一、追寻信仰:撒拉尔与早期村庄 |
二、守卫信仰:空间场的再移动 |
第二章 拓界:宗教权威的在野"政治"(1875-1920) |
第一节 教道自觉:清同治后的宗教革新 |
一、观势:清同治后的时代背景 |
二、教道自觉:重释教理 |
三、习俗调适:吸纳"地方性知识" |
第二节 凝聚教群:宗教权威的复兴路 |
一、以暴治暴:营救化龙后人 |
二、刀笔兵墨:因事以诗的认同在场 |
三、扩展空间:委派热伊斯 |
四、和平复教:缔造宣化冈 |
第三节 安民护教:从黄钺书牍解析辛亥前后马元章 |
一、史海钩沉:《陇右光复记》及其致马元章的两封书牍 |
二、出卒护教:卷入辛亥革命的哲合忍耶民团 |
三、还原史实:黄钺秦州起义与马元章 |
第四节 "大转折":共同体的"合法化" |
一、心忧国家:"共和"期的穆热什德 |
二、义聚共同体:二次营救马进西 |
三、进兰州:哲合忍耶门宦大时代的终结 |
第五节 教绅精英:权威事实与理论回应 |
一、在野"政治":抗衡诸侯 |
二、权威的魅力:道宏功备 |
三、兄弟:宗教权威与地方秩序 |
四、教绅精英:回应李普曼 |
第三章 护卫:宗教权威的"在朝参与"(1942-1958) |
第一节 分派:权威消解与重塑 |
一、和平互鉴:同与不同之间 |
二、分的宿命:权威消逝 |
三、分的尴尬:新权威的"合理合法" |
四、纠结的心:到底该如何认同 |
第二节 转折的角色:马绍武、马锡武步入政坛 |
一、"瘦大人"马绍武 |
二、"老司令"马锡武 |
第三节 承续前贤:海固起义与马震武 |
一、官逼民反:海固三次起义 |
二、起义谜团新解:马震武对马元章"和平复教"的承续 |
三、海固的三次起义:一代"光阴"里的政治自觉 |
第四节 教政双兼:权威重构与回民自治 |
一、马震武的宗教创建 |
二、回民的化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县级自治政权 |
三、从民兵团到西吉县:作为教派核心的马震武 |
四、教政双兼:马震武的双重身份 |
第四章 有序:双重权威的民间力量(1978-1994) |
第一节 宣化冈与马重雍 |
一、教事分离:"三善人"的教改思想 |
二、导引秩序:马重雍与宣化冈哲合忍耶 |
三、孰是孰非:宽容生态下的宗教现状 |
第二节 板桥支派与马腾霭 |
一、祖荫下:落居金积 |
二、不拘一格:马腾霭的"参政路" |
三、续弦灵州:板桥道堂(拱北) |
第三节 政协委员:"进步人士"的参政议政 |
一、顺势而为:中国政协制度的产生 |
二、参政符号: "政协"与"委员" |
三、从"在野"到"在朝":哲合忍耶的参政史 |
第四节 个案分析:共产党人吴鸿宾的爱国记教 |
结语 |
一、双重变奏:哲合忍耶共同体的民间秩序 |
二、回汉无异心:马元章对西北回汉民族关系有重要影响 |
三、群体善治:民族、宗教非小事 |
附录: |
附录一: 术语对照表 |
附录二: 结构化访谈样表 |
附录三: 调查问卷样表 |
附录四: 尔曼力时间表 |
附录五: 部分图片 |
参考文献 |
期间的成果 |
致谢 |
(7)汉译佛经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佛教理论及佛经故事叙事模式分析 |
第一节 佛教空间理论分析 |
第二节 佛经故事空间转换叙事模式分析 |
第三节 佛教时间理论与佛经叙事时间分析 |
第四节 佛经故事果报类型分析 |
第二章 佛经人物形象分析 |
第一节 佛陀形象分析 |
第二节 文殊菩萨形象分析 |
第三章 佛经故事主题类型研究 |
第一节 考验型主题与肉身型主题 |
第二节 认亲型主题与复仇型主题 |
第三节 落难型主题与斗法型主题 |
第四节 以“神异降生”为主的其它主题类型 |
第四章 佛经故事叙述功能研究 |
第一节 “神通”在佛经叙事中的话语功能 |
第二节 佛经中偈文的叙事功能分析 |
第三节 《长阿含经》和《中阿含经》中的叙事者与叙述视角分析 |
第五章 以个案为例分析佛经故事对中国文学之影响 |
第一节 以“阳羡书生”与“梵志吐壶”为例略论佛经故事对魏晋小说之影响 |
第二节 论中古中、印地狱观之差异 |
第三节 论佛经“目连故事”在中古之流变 |
参考资料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傅天琳诗歌的美学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傅天琳简介 |
二、关于傅天琳诗歌的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方向和意义 |
第一章 傅天琳诗歌的美学特质 |
一、傅天琳诗歌情感的美学特质:爱与诗意的栖居 |
二、傅天琳诗歌语言的美学特质:音乐、绘画及口语美 |
三、傅天琳诗歌创作修辞的美学特质:缘情与绮靡 |
第二章 傅天琳诗歌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 |
一、“以象尽意”:人性与人道 |
二、爱之美:宇宙生意与生命力 |
三、“天人合一”:简省与和谐 |
第三章 傅天琳诗歌美学特质的总结及启迪 |
一、傅天琳诗歌美学特质的总结 |
二、傅天琳诗歌美学特质的启迪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9)山西北路梆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论文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生成场域 |
第一节 晋北地理环境 |
一、土壤贫瘠,鲜事商贾 |
二、好勇任侠,重武轻文 |
三、三关险要,战略要冲 |
四、驿道纵横,交通便捷 |
第二节 晋北演剧状况 |
一、赛戏 |
二、晋北秧歌 |
三、晋北道情 |
四、耍孩儿 |
五、河曲二人台 |
第三节 晋北演剧成因探析 |
一、民俗信仰与演剧 |
二、晋北庙会与演剧 |
第二章 生成年代及流派考论 |
第一节 生成年代补考 |
第二节“三大”流派形成及内蒙古“西路调”释疑 |
第三节 北路梆子名称之异变考 |
第三章 源流辨析 |
第一节 移民说 |
第二节 军路说 |
第三节 官路说 |
第四节 商路说 |
一、盐路 |
二、茶路 |
三、粮路 |
四、布商 |
第四章 流播考述 |
第一节 在晋北的流播 |
一、形成发展期 |
二、鼎盛期 |
三、恢复期 |
第二节 在张家口的流播 |
一、同治年间至光绪中叶 |
二、光绪中叶至末叶 |
三、宣统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 |
四、抗日战争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
第三节 在蔚县的流播 |
第四节 在内蒙古的流播 |
一、北路梆子的传入 |
二、北、中路梆子的交锋 |
三、建国后的发展 |
第五章 剧目剧本 |
第一节 传统剧目概述 |
一、剧目丰硕,思想驳杂 |
二、同源异流,相互借鉴 |
第二节 传统剧本分析 |
一、“尚武精神”的高扬 |
二、“君明臣贤、忠胜奸消”的政治理想 |
三、“英雄发迹”的功名心 |
四、“忠孝节义”观念的颂扬 |
第六章 科班、班社及票社 |
第一节 科班 |
一、晋北科班 |
二、内蒙古科班 |
第二节 班社 |
一、晋北班社 |
二、内蒙古班社 |
三、蔚县班社 |
第三节 票社 |
一、忻州座腔班 |
二、大同座腔班 |
三、南茹子弟班 |
四、内蒙王府票社 |
第七章 表演体制 |
第一节 脚色行当 |
一、脚色行当分工 |
二、特殊身段谱及舞台特技 |
第二节 舞台美术 |
一、服饰衣箱 |
二、砌末道具 |
三、脸谱 |
四、化妆 |
五、检场人与二道幕式布景 |
第八章 声腔体系 |
第一节 方言及音韵 |
一、“方音润腔,音随地改” |
二、音韵系统 |
第二节 打击乐 |
一、锣鼓字谱 |
二、武场的乐器配置与组合 |
三、锣鼓点儿的感情处理 |
四、鼓板的指挥与“底号” |
五、锣鼓点儿的分类 |
六、打击乐的实际运用 |
第三节 唱腔体系 |
一、唱词格式 |
二、调高、音域、音阶、调式 |
三、板式构成 |
四、曲牌音乐 |
第四节 文、武场及乐队编制 |
一、乐器的结构、性能及演奏法 |
二、乐队编制 |
三、场面布局 |
第五节 唱腔曲式分析 |
第九章 演出团体生存现状考察及对策 |
第一节 国营剧团生存现状考察 |
一、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现状 |
二、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现状 |
三、国营剧团处境维艰原因探析 |
第二节 民营剧团生存现状考察 |
一、人员构成 |
二、收入情况 |
三、演出情况 |
四、启示 |
第三节 重构语境:对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之反思 |
一、大同市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方案 |
二、忻州市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建议 |
三、保护和发展北路梆子的建议及措施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晋北演剧民俗一览表 |
附录B:北路梆子传统剧目一览表 以“大北路”为例 |
附录C:梅琳北路梆子民营剧团2011年演出记录 |
附录D:北路梆子艺人小传 |
附录E:各艺校北路梆子专业招生名单 |
附录F:相关文件 |
附录G:剧团工资表 |
附录H:《算粮》谱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10)花椒树、河流、童年与人类精神家园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底层叙述的人文关怀 |
二、当代中国现实的审视与重建 |
三、花椒树、河流、童年与人类精神家园的艺术建构 |
四、幽微人性的沉沦与救赎 |
五、坚韧的女性心灵 |
四、果园“十爱”不应该(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现实·戏中人[J]. 李超,张丽军. 当代小说, 2021(12)
- [2]“80后”小说五大主题研究[D]. 李张建. 吉林大学, 2018(04)
- [3]苏轼行踪考[D]. 李常生.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4]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D]. 王鹏. 南京大学, 2014(05)
- [5]抗战时期的国族主义与甘宁青少数族群的国家认同[D]. 储竞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7)
- [6]权威与秩序:西北伊斯兰教哲合忍耶门宦政治参与的人类学研究(1871-1994)[D]. 马英杰. 兰州大学, 2014(06)
- [7]汉译佛经叙事研究[D]. 王红. 西北大学, 2012(06)
- [8]傅天琳诗歌的美学精神[D]. 李薇. 西南大学, 2012(10)
- [9]山西北路梆子研究[D]. 刘兴利. 山西师范大学, 2012(08)
- [10]花椒树、河流、童年与人类精神家园的建构[J]. 张丽军. 当代小说,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