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共三代领导人对党建理论的战略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周茜[1](2021)在《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和总纲,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党的政治建设高度重视,就如何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常用到“首位”、“第一”、“统领”这些词语,凸显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深刻,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并特别强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突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属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点、关键点。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研究,是新形势下党建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对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持续推动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缔造过程中,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明确提出过党的政治立场、政治目标和政治要求等光辉的思想理论,是共产党人政治建设思想的理论源头。列宁在创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指导俄国革命、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党建思想,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注重党的政治建设,从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到1945年党的七大提出的“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从建国后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对“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的强调,都表明政治建党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这构成了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形成的历史依据。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也是在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国内外政党建设经验教训和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科学回答为什么加强和怎样加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等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政治关乎根本,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如果不抓好党的政治建设或偏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方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因此,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要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既要把人民立场作为自觉的立场追求,又要将其作为现实的工作取向,确立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根本态度与方法。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做人底线,营造优良政治生态,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论述体现了辩证思维,在党的建设实践中,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和把握党的建设规律的重大成果,是对实践创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中国共产党对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以贯之的,既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起点,也是我们党开展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和统领作用,正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时代表现。在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论述中,表现出对群体主体和个人主体政治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强调对党组织政治功能的突出、对国家机关政治属性的彰显以及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训练和政治实践历练。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将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使其显示出独特的特征,实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统领性与整体性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党的自我革命与推动社会革命的统一。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向,是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行动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从国际大历史视角来看,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探索也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有利于各国政党在比较鉴别中认识自身的长短优劣,有利于加强沟通交流,学习借鉴。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和方法,既是贯彻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党的政治建设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要着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升网上作战能力、批判错误思潮以及发挥制度保障。唯此,才能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向前。
侍舒玮[2](2020)在《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和危险,历史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论述,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新的理论指导,形成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建思想,立足新时代实践不断进行创新,内涵丰富、现实针对性强、意义深远。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体系形成了“5+2”格局,从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和反腐败斗争7个方面分别展开,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总布局等一系列创新内容。这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战略性与务实性的结合、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的联结、微观视野与宏观视野的交融。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科学构建管党治党思想体系、聚焦防范党内风险、有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并突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引领功能,具有深刻的体系创新、方略创新、路径创新、格局创新和内容创新,从此让“政治生态建设”成为党建新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不仅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的境界,而且丰富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成果。在实践意义层面,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成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成为增强人民自信和坚持党的领导的保障,也为世界各国政党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卢汉[3](2020)在《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世界政党类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也就是具有国际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共产主义者同盟。自此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涌现,以其独特的纲领和旗帜塑造着人类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为此,一大批新型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诞生,有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刻,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政党特色鲜明、成就巨大,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仔细分析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其自身性质和党性锤炼起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反映,具有先进性、纯洁性、阶级性、组织性、纪律性等内在规定,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纲领目标、路线方针、组织原则、作风传统等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及其锤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力。综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史,能够始终坚持自身建设和党性锤炼的政党往往都能够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带领该国的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民族振兴事业的新胜利。相反,有一些政党由于放松了自身建设和党性锤炼,往往褪化变质、贪污腐败,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历史告诫和启迪人们,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党性锤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长足进步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旧中国,为了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的结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她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巨大成功。在20世纪上半叶,在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及时顺应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从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中站立起来,之后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又及时顺应和平与发展的大潮流,对中国社会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行科学判断,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从而使中国人民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加强党性锤炼。中国共产党将党性锤炼作为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不断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锤炼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坚持牢固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坚持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坚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方法、坚持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围绕着如何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如何进行党性锤炼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党性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党性思想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对党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站稳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建党,坚持党的意识和党的集中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态度,树立优良的作风,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意识和群众路线,反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六个方面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等方面来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坚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立场和理念,坚持党的纯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党的学习性等方面来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方面来论述党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它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锤炼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建设提供了方案和智慧。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党性思想的指导下,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加强党性锤炼的实践。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呈现出由运动式整风整党到活动式集中教育再到综合性集中教育的发展变化。虽然不同阶段的教育主题不尽相同,方式方法也有差别。但综观中国共产党三个阶段党内集中教育实践的成功探索,它们呈现出了自觉性、时代性、指向性和长期性的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举措,在接近百年的实践历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来加强党性锤炼;要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共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要坚持思想建党,从思想、作风、纪律、制度多方面加强党性;要坚持正面教育和问题整改相结合,将党性教育的各个环节统一衔接。综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实践,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是有其内在逻辑的。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必然性来看,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内在规定,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际要求,是褪变政党的历史镜鉴要求。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容要点来看,具体包括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政治立场(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方法)、传统作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规矩纪律(坚持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精神风貌(践行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精神品质)。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方法来看,主要有三种方法:即通过党性教育与共产党员自我修养的结合来锤炼党性;通过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来锤炼党性;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淬炼来锤炼党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遵循着上述逻辑,实际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中国共产党坚持做到个性与组织性的统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先进性,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坚持做到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锤炼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也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成效,这是令人欣喜的。但与此同时,基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性锤炼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处理得不好,将严重影响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并且极大地弱化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有思想纯洁性问题、政治纯洁性问题、组织纯洁性问题、作风纯洁性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坚持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思想建党的成效;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不断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员的入口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组织队伍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构建完备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刘成喆[4](2020)在《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认同与历史性尊崇,并指出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对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党的传统文化观的变迁深刻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运。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及启示,是极具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历史进程分置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进行考察和分析,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百年来的变迁历程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从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等维度分析和阐释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的表现及其深层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了客观的评述,阐明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意义及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经验启示,揭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除引言外,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对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为起始点,以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阶段节点。选取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作为阶段节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抗战开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从而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后经历了惨痛的大革命失败和艰难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这两个时期虽然略有差异,但并未出现大幅度变化,因此将1921-1937年作为第一个考察阶段是比较科学的。第二章,对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起始于1937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直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深入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抗日战争的新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重要历史节点。第三章,对建国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起点,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为节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变迁过程,也正是这一曲折过程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化必然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的重要性。第四章,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为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重新步入科学、理性的轨道,并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为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五章,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起点,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新时代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观予以深入解析,阐明其科学性、先进性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六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历史经验及启示。本章所总结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秉持“去粗取精”方针、坚持文化自信和与时俱进等经验启示,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理性、客观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郑仁璐[5](2020)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目标演进历程考察》文中指出党建目标是一个政党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而确立的发展目标。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中,随着自身从夺取政权的党到执政党再到长期执政党身份的转变,对自身建设目标的界定和概括经历了一个不断引进和发展的过程。从历史发展历程看,中共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强、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巨大胜利,能够从革命党转变成为执政党,并且长期巩固执政,离不开党建目标的正确引领。本文内容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构成。绪论部分主要说明本选题即中国共产党建设目标研究的现状、方法和意义等。正文部分从党建目标的演进历程、原因分析、基本特征和现实启示等四个方面具体展开研究。第一方面,演进历程。中共成立至今,已近百年,其建设目标不断发生着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建目标主要是围绕着“布尔什维克化”展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即中共执政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时期,在从“夺取政权的党”向“执政党”身份转化过程中,其党建目标经历了社会主义领导党向“五十字建党纲领”的曲折;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和新时代,其党建目标最初强调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强核心”,后强调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十八大以来强调要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提高党建质量,着重建设一个有自我革命精神的、全面从严治党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第二方面,原因分析。中共党建目标演进的原因主要有:世界时代主题的变化、中华民族历史方位的转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的变化、中共自身历史方位的变化、党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变化等。第三方面,基本特征。中共党建目标演进呈现出政治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革命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时代性纯洁性和先进性的统一等基本特征。第四方面,现实启示。本文通过梳理中共党建目标演进的历史进程,分析其原因,总结其基本特征,得出新时代中共全面从严治党的启示:党建目标的制定和演进要始终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展开、要抱定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方向、要不断适应新课题,新任务,新挑战而完善创新、要规避发展误区而加强党性以及要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结语部分是对全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不足、后续研究等作简要总结和对未来党建目标的发展作一个展望。
徐绍红[6](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和交往模式,但并没有消弭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和斗争。在世界范围内,围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治理式、两种发展前途的竞争和博弈仍在持续并日益加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向全球进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输出一刻也没有停止。“苏东剧变”以后,“历史终结论”“文化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普世价值论”甚嚣尘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与此同时,中国成功地扞卫、坚持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中国何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何以能?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更加复杂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对更加尖锐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习近平经过长期思考并集中全党智慧,提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等一系列科学论断和重要论述,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建设党”“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等根本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并用以指导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了管党治党的新局面。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既是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党建理论体系,也是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党建话语体系和方法体系。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研究已成为党的理论工作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学者已从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价值意义等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开展了有价值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历史研究不足,未能清晰揭示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和萌发过程;系统研究较为欠缺,把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揭示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还不够。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研究,是党建理论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对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理论精髓和灵魂,更好地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人们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决定思想的内容和性质。因此,在阶级社会中,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立场、观点、方法是思想的灵魂。这是因为,一定的思想总是反映特定主体针对特定领域的问题所持的立场,表现为对该领域现象、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在实践中坚持并运用的方法。因此,当把“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作为系统研究的对象,不仅应当考察这一思想是如何形成的的,更要通过对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分析来把握其精髓和灵魂,并进一步揭示其地位和价值。立足前人研究基础和上述思路,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分别探讨三个主要问题:第一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本部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如何形成的”这一主要问题展开,是本文研究的起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渊源和个人条件。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和党开展自身建设的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列宁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理论渊源;习近平的成长经历和他本人的思考探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过程包括孕育期、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陕北七年知青岁月(1969-1975)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孕育期;在清华大学学习特别是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1975-1985),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萌芽期;1985年至党的十八大前,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发展期;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进入成熟期。第二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和科学方法。本部分围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主要问题展开,是本文研究的中心和重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基本立场包括阶级立场、人民立场、人类立场三个维度。阶级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核心立场,回答党“是谁,从哪儿出发”,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因和政治底色;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根本立场,回答党“为了谁,依靠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定位和政治情感;人类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终极立场,回答党“向何处去”,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胸怀。阶级立场、人民立场和人类立场互相区别、互相联系、有机统一。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关于党的建设本质的观点、关于党的建设规律的观点和关于党的建设要求的观点三个层面。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关于党的建设本质的观点包括:解决党存在的能力水平与使命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解决党存在的信念作风与党性宗旨不相符合的矛盾,解决党存在先进性纯洁性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具有的唯物性、人民性和革命性相比不够彻底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关于党的建设规律的观点包括: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关于党的建设要求的观点包括:把政治建摆在首位、补足精神之钙、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使纪律成为带电高压线、全方位扎紧制度的笼子、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等。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主要观点的三个层面构成逻辑严密、立体完整的观点体系。习近平新时代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科学方法包括元方法、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元方法是指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原理出发认识和推进党的建设的方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一般方法是指其思维方法,包括战略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历史思维方法、底线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方法、群众思维方法和法治思维方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具体方法包括:从实际出发决定工作方针的调查方法、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的分析方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求是方法、回过头来看的反思方法等具体认识方法;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的方法、维护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局势掌控方法、以上率下抓“关键少数”的抓“牛鼻子”的方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压实方法、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一抓到底的方法等具体实践方法;把执政能力作为根本标准、把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核心标准、把政治生态作为重要标准、把群众满意作为关键标准等具体的评价方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构成系统完整的方法体系。第三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特征和价值。本部分通过围绕“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这一主要问题展开,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鲜明特征包括:传承性、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传承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接续发展;时代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对党面临的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科学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理论体系和科学论断的有机统一;系统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内容全面、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创新性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党建内容体系、话语体系和方法体系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重大实践价值和强烈的时代价值。从历史地位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价值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党思想指明党的建设方向,是新时代党建科学化的行动指南;从时代价值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指导党持续开展自我革命的精神旗帜。
斯钦[7](2019)在《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斯大林在列宁逝世之后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重要领导人,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斯大林于1922年被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此后直到逝世连续担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和书记。在列宁逝世之后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近30年的时间里,关于执政党建设问题,斯大林在理论上对马克思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理论予以了继承和发展,同时在苏联党的建设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中,包含着极具价值和十分宝贵的理论成果。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视角,研究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显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1)毫无疑问,这不仅提出了正确对待和研究苏联国家和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包括正确对待和研究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重大意义,也是正确对待和研究苏联国家和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包括正确对待和研究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重要指导原则。斯大林逝世半个多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和我国关于斯大林的研究比较广泛,世纪之交以来随着前苏联时期的档案逐渐解密,关于斯大林的研究掀起了一股热潮。但综观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斯大林模式,二是关于斯大林本人的传记。而关于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方面的研究明显相对不多,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则更为鲜见。鉴于此,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运用文献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基于斯大林领导时期的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实践,尝试比较系统地对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进行研究,包括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形成要素分析、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阐述、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实践影响简析、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客观评价与启示探讨等。本论文除引言、结语外,主体部分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是分析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形成要素。包括时代背景的分析,指出国际环境和时代主题是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理论来源分析,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政党理论是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分析,指出斯大林早期革命经历和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实践是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二章是阐述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斯大林政党建设思想予以全面整理、归纳和系统阐述,重点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四个方面展开,同时间接论述了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中的精华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政党理论之间具有内在的密切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苏联)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分析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实践影响。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主要历史作用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客观分析,包括对苏联经济建设发展、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苏联社会政治局势稳定等的积极影响,也包括损害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妨碍党内民主生活和降低党内监督实效等消极影响。第四章是关于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评价与启示。指出了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对东欧各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也指出了其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并产生了不良后果;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斯大林政党建设思想对执政党建设的重要启示。
张新洲[8](20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考察》文中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磨难而不退缩,屡受考验仍不忘初心,实现革命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并最终取得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始终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国共产党践行先进性建设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本性决定的,也是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客观需要使然。可以说,践行先进性建设是马列主义党建理论同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与马列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也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与此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还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性因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辉煌发展的时期,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卓有成效的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新途径。通过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整风运动、整肃纪律和制度建设等措施,确立了党的建设的主线,明确了党的建设的科学目标,构建了党的建设的科学布局,逐步形成了一套保持和增强党自身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鲜明地体现了阶级性和群众性相统一、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统一、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统一等特点。通过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进程,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当下党的执政环境非常严峻,影响党的先进性的因素非常复杂。系统地研究并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所采取的保持自身先进性的策略与历史经验,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在新形势下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新时代党开展先进性建设积累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思想指南。
侯捷[9](2019)在《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共产党宣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产党宣言》自1848年发表以来,对全球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其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尤为显着和重要。2018年时值《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纪念,本论文借此契机,研究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共产党宣言》的继承特点和发展成就,算作是对《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的纪念。就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共产党宣言》的继承特点而言,论文作者的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在对《共产党宣言》的继承中都坚持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在整体把握《共产党宣言》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各自所领导事业的实际需要,本着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全面中有重点,以点带面,对《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理论进行了有效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继承特点及发展成就。具体说来:第一,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特别突出地继承了《共产党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其特点是对《共产党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进行了中国化式的继承和发展,其发展成就在于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第二,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特别突出的继承了《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理论,其特点是人为我用,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共产党宣言》的全球化理论进行了反用式继承,把本来属于资产阶级的全球化精神用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展出了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第三,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特别突出地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的无产阶级先进性思想,其继承特点是与时俱进,结合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需要,对无产阶级先进性思想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其成就是形成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研究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共产党宣言》的继承特点和发展成就,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第一,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和理论,反对教条主义的迷信态度。第二,立足于各国的国情和具体实践,与时俱进,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和理论。第三,在继承《共产党宣言》思想和理论时要坚持辩证的态度,既要强调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性,又要突出具体实践的灵活性,要把思想信念的坚定性和指导具体实践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总之,对《共产党宣言》思想和理论的继承是源,结合具体实践对《共产党宣言》理论的发展是流,只有源流相济,才能生生不息,不断把党的事业推向前进。
罗若昕[10](2019)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高校党建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最大优势。高校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有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才能确保高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高校党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新时代高校以党建作为龙头,引领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本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进行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重要论述为指导,分析高校党建工作的历史、现状、主要问题及原因,活学活用重要论述,用以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从而保证党对高校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引领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本文分四部分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进行论述。首先,在分析党建和高校党建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之上,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党建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有关党建思想出发,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依据;其次,从当前所处的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高校党建、党情——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需要高校党建、校情——立德树人依靠高校党建出发,从高校党建的发展历程、工作状况、存在问题出发,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然后,梳理总结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再次,从高校“5+2”党建以及统一战线工作这几个方面,梳理总结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其后,从整体上分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政治性,进而总结出其所具有的时代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理论价值包括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中国化和丰富了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思想的内容,实践价值包括把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推向深入和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最后,结语予以全文之总结。
二、中共三代领导人对党建理论的战略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共三代领导人对党建理论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历史逻辑 |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作用 |
第二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
第三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
第四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方法与特质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思想方法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特质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
第二节 党的政治建设的科学指南 |
第三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 |
第四节 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中国力量 |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要求 |
第一节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第二节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
第三节 提升网上作战能力 |
第四节 抵制错误思潮袭扰 |
第五节 发挥制度保障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理由与意义 |
一、选题理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分析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形成条件 |
第一节 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建理论为根本遵循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党建思想 |
二、列宁党建理论 |
第二节 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党建思想 |
一、毛泽东的“思想建党”思想 |
二、毛泽东关于加强党员干部管理的论述 |
三、毛泽东倡导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 |
四、毛泽东管党治党思想与实践 |
第三节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一脉相承 |
一、邓小平党建理论 |
二、江泽民党建理论 |
三、胡锦涛党建理论 |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国际形势:新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
二、国内形势:新时代发展与问题同在 |
三、党的建设:新时代成就与风险偕行 |
四、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内容体系 |
第一节 突出党的政治建设 |
一、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
二、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全面从严治党 |
第二节 强调党的思想建设 |
一、拧紧人生“总开关” |
二、补充理想信念之“钙” |
三、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
四、倡导科学思维方法 |
第三节 重视党的组织建设 |
一、坚持从严选拔和管理干部 |
二、认真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 |
三、加强和完善党的用人机制建设 |
四、夯实基层组织建设 |
第四节 强化党的作风建设 |
一、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 |
二、集中整治“四风”问题 |
三、“三严三实”树立党的作风建设新标杆 |
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建设 |
五、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
六、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
第五节 严格党的纪律建设 |
一、将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要求 |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
三、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写入党章 |
第六节 创新党的制度建设 |
一、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
二、党章是我们党的总章程和总规矩 |
三、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关键 |
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
五、将制度建设贯穿党建其它方面 |
第七节 把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 |
一、反腐败从打“老虎”到向基层延伸 |
二、提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党理念 |
三、建立完善监督巡视制度的创新举措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理论创新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
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
二、战略性与务实性的结合 |
三、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的联结 |
四、微观视野与宏观视野的交融 |
第二节 基于时代新问题的创新发展 |
一、体系创新:科学构建管党治党思想体系 |
二、方略创新:聚焦防范党内风险 |
三、路径创新:有序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
四、格局创新:突出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功能 |
五、内容创新:让“政治生态”的概念深植党建 |
第五章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
第一节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内涵 |
一、开拓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的境界 |
二、丰富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成果 |
第二节 强化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实践意义 |
一、成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 |
二、成为增强人民自信和坚持党的领导的保障 |
三、为世界各国政党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3)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状况 |
三、研究的整体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性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 |
第一节 现代政党的产生与类别分化 |
一、现代政党的历史生成 |
二、现代政党的类别分化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历程与独特性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与曲折发展 |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性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党性锤炼 |
一、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
二、党性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科学内涵 |
三、中国共产党党性的三重逻辑 |
四、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性思想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性思想 |
二、列宁的党性思想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党性思想的历史演进 |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
三、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
四、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性思想的重要意义 |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科学指南 |
二、世界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建设的积极借鉴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实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党性锤炼实践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阶段性变化与整体性特征 |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阶段性变化 |
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整体性特征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基本经验 |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来加强党性锤炼 |
二、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共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 |
三、坚持思想建党,从思想、作风、纪律、制度多方面加强党性 |
四、坚持正面教育和问题整改相结合,将党性教育的各个环节统一衔接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在逻辑与实际成效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在逻辑 |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必然性 |
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要点 |
三、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方法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实际成效 |
一、党内关系上:坚持个性与组织性的统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
二、党政关系上:突出党的先进性,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
三、党群关系上:坚持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方法取向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 |
一、思想纯洁性问题 |
二、政治纯洁性问题 |
三、组织纯洁性问题 |
四、作风纯洁性问题 |
第二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增进党性锤炼的方法取向 |
一、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思想建党的成效 |
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不断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
三、完善党员的入口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组织队伍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
四、构建完备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
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表现形式 |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加强党性锤炼 |
二、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党性锤炼 |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党性锤炼的综合举措 |
四、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4)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1. 以专着形式所进行的相关研究 |
2. 以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形式进行的相关研究 |
3. 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为线索的专题研究 |
4. 相关纵向历史研究 |
5.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1. 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研究 |
2. 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研究 |
3. 对中华文化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 |
三、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 主要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早期认识(1921-1937) |
一、 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的批判 |
(一) 对传统文化持激烈批判的态度 |
1. 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
2. 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
3. 瞿秋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
(二) 文化政策对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摒弃 |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初步认识 |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原因分析 |
(一)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
(二)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
(三) 国内复杂斗争形势的影响 |
(四) 传统文化自身的保守性不适合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
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传统文化观评价 |
(一)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进步性 |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局限性 |
(三)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历史意义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与运用(1937-1949) |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
(一) 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
(二) 对传统文化政策上的转变 |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认识转变的原因分析 |
(一) 土地革命经验的总结 |
(二) 抗战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 |
(三) 国共两党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需要 |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先进性 |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局限性 |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波折(1949-1978) |
一、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
(一) 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徘徊 |
1.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2.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 |
3. 文化大革命时期 |
4. 拨乱反正时期 |
(二) 传统文化政策效果的反复 |
1.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收效显着 |
2. 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的严重波折 |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波折 |
二、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波折的原因分析 |
(一) 对国内外形势评估不当 |
(二) 早期反传统思想的影响 |
(三) 对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
三、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
(一)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积极作用 |
(二)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局限性 |
(三)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与发掘(1978-2012) |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
(一) 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正视和明确化 |
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
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
3.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
(二) 对传统文化在政策上的重视与扶持 |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发展 |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传统文化的原因分析 |
(一) 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需要 |
(二) 文化政策重新调整的需要 |
(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需要 |
(四) 应对改革开放后外来思想文化冲击的需要 |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创新发展 |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与创新(2012-至今) |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 |
(一)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肯定与时代性推崇 |
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地位的高度评价 |
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冲击作用的高度评价 |
3. 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
(二) 政策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升到治国理政高度 |
1. “中国梦”执政理念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
2.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 |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深化 |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创新发展的原因分析 |
(一) 实现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 |
(二) 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需要 |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 |
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重大意义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经验启示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 秉持“去粗取精”方针理性认识和运用传统文化 |
三、 划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之间的界限 |
四、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
五、 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
六、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目标演进历程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目标的演进历程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建目标 |
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构想 |
2.中共创立之初党建目标的探索 |
3.“布尔什维克化”党建目标的提出 |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建目标 |
1.八大前后夺取政权的党、领导党、执政党三重身份的定位和认识 |
2.“文革”中的“五十字建党纲领” |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建目标 |
1.改革开放初期党建目标的探索 |
2.面向21世纪党建目标的深化 |
3.新世纪以来党建目标的扩展 |
4.新时代党建目标的创新 |
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目标演进的原因分析 |
(一)党建目标演进的客观因素 |
1.世界时代主题变化: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 |
2.中华民族历史方位的转变: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再迎来“强起来” |
3.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的变化 |
(二)党建目标演进的主观因素 |
1.中共历史方位的变化:从“夺取政权的党”到“执政党”再到“长期执政党” |
2.党自身存在主要问题的变化:从“思想问题”到“廉洁问题” |
三、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目标演进的基本特征 |
(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三)革命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
(四)时代性与纯洁性先进性的统一 |
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目标演进的现实启示 |
(一)始终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展开 |
(二)抱定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方向 |
(三)不断适应新挑战而改革创新 |
(四)不断总结经验,规避发展误区而加强党性 |
(五)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价值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作者硕士阶段科研情况一览表 |
(6)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 |
§2.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 |
2.1.1 世情: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2.1.2 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2.1.3 党情: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 |
§2.2 实践基础: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 |
2.2.1 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
2.2.2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
2.2.3 中国共产党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实践 |
§2.3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 |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 |
2.3.2 列宁的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思想 |
2.3.3 中共历代领导人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 |
§2.4 成长经历:家庭、锻炼、工作、文化多因素作用 |
2.4.1 革命家庭言传身教 |
2.4.2 插队经历艰苦磨炼 |
2.4.3 从政之路不断探索 |
2.4.4 优秀文化熏陶启迪 |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形成过程 |
§3.1 孕育期:知青岁月砥砺初心(1969-1975) |
3.1.1 砥砺爱党为民初心 |
3.1.2 融入群众依靠群众 |
3.1.3 理解实际不搞形式 |
3.1.4 读书思考汲取营养 |
§3.2 萌芽期:初步思考、探索和实践(1975-1985) |
3.2.1 坚持从实际出发 |
3.2.2 旗帜鲜明抓政治 |
3.2.3 突出抓基层基础 |
3.2.4 以身作则抓作风 |
§3.3 发展期:从经验到科学、从实践到理论(1985-2012) |
3.3.1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3.3.2 不断深化对党建若干关系的认识 |
3.3.3 不断深化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
3.3.4 不断深化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
§3.4 成熟期:系统阐述运用(2012-) |
3.4.1 系统阐述党建的各方面目标要求 |
3.4.2 系统阐述党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
3.4.3 系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 |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基本立场 |
§4.1 阶级立场: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核心立场 |
4.1.1 阶级立场的本质 |
4.1.2 阶级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立场 |
4.1.3 习近平对阶级立场的坚持 |
4.1.4 新时代党建工作坚持阶级立场的意义 |
§4.2 人民立场: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根本立场 |
4.2.1 人民立场的本质 |
4.2.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 |
4.2.3 习近平对人民立场的坚持 |
4.2.4 新时代党建工作坚持人民立场的意义 |
§4.3 人类立场: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终极立场 |
4.3.1 人类立场的本质 |
4.3.2 人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立场 |
4.3.3 习近平对人类立场的坚持 |
4.3.4 新时代党建工作坚持人类立场的意义 |
§4.4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立场的辩证统一 |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主要观点 |
§5.1 关于党的建设本质的观点 |
5.1.1 解决党存在的能力水平与使命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 |
5.1.2 解决党存在的信念作风与党性宗旨不相符合的矛盾 |
5.1.3 解决党存在的先进性纯洁性不够彻底的矛盾 |
§5.2 关于党的建设规律的观点 |
5.2.1 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 |
5.2.2 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
5.2.3 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 |
5.2.4 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 |
5.2.5 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 |
5.2.6 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 |
§5.3 关于党的建设要求的观点 |
5.3.1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5.3.2 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 |
5.3.3 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
5.3.4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
5.3.5 使纪律成为带电高压线 |
5.3.6 全方位扎牢制度的笼子 |
5.3.7 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 |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科学方法 |
§6.1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元方法 |
6.1.1 坚持并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
6.1.2 坚持并运用事物矛盾运动规律 |
6.1.3 坚持并运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原理 |
6.1.4 坚持并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 |
§6.2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一般方法 |
6.2.1 战略思维的方法 |
6.2.2 系统思维的方法 |
6.2.3 辩证思维的方法 |
6.2.4 历史思维的方法 |
6.2.5 底线思维的方法 |
6.2.6 创新思维的方法 |
6.2.7 群众思维的方法 |
6.2.8 法治思维的方法 |
§6.3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具体方法 |
6.3.1 认识的具体方法 |
6.3.2 实践的具体方法 |
6.3.3 评价的具体方法 |
第七章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特征与价值 |
§7.1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鲜明特征 |
7.1.1 传承性: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接续发展 |
7.1.2 时代性:对党面临的时代问题的科学回答 |
7.1.3 科学性:理论体系和科学论断的有机统一 |
7.1.4 系统性:内容全面、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
7.1.5 创新性:党建内容、话语和方法的新发展 |
§7.2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重要价值 |
7.2.1 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
7.2.2 实践价值:新时代党建科学化的行动指南 |
7.2.3 时代价值:新时代党自我革命的精神旗帜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一)学术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情况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形成 |
一、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大国主导下的国际环境 |
(二)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 |
二、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政党理论 |
(二)列宁政党理论 |
三、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一)斯大林早期的革命经历 |
(二)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实践 |
第二章 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主要内容 |
一、斯大林党的政治建设内容 |
(一)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
(二)党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 |
二、斯大林党的思想建设内容 |
(一)党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 |
(二)党必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
三、斯大林党的组织建设内容 |
(一)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 |
(二)党是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 |
(三)干部是党组织的核心和骨干力量 |
四、斯大林党的作风建设内容 |
(一)党必须坚持革命胆略与求实精神相结合 |
(二)党必须保持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 |
第三章 斯大林时期党的建设的实践影响 |
一、斯大林时期党的建设的积极影响 |
(一)党的建设推动了苏联经济高速发展 |
(二)党的建设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
(三)党的建设稳定了苏联社会政治局势 |
二、斯大林时期党的建设的消极影响 |
(一)权力高度集中破坏了党的集体领导原则 |
(二)忽视党员民主权利妨碍了党内民主生活 |
(三)党内监督趋于虚化降低了党内监督实效 |
第四章 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
一、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 |
(二)对各国共产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
(三)在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教条主义倾向 |
二、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的启示 |
(一)党的政治建设是保持党的政治方向的重要保证 |
(二)党的思想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质的重要保证 |
(三)党的组织建设是保持党的坚强力量的重要保证 |
(四)党的作风建设是保持党和群众关系的重要保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基本概念 |
(一) 政党的先进性 |
(二)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内涵 |
三、研究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评析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建设的论述 |
(一) 工人阶级政党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 |
(二) 工人阶级政党应开展积极有效的组织建设 |
(三) 工人阶级政党应开展积极的党内斗争 |
(四) 纪律和权威是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 |
(五) 团结统一是党保持先进性的基本原则 |
二、列宁和斯大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 |
(一) 以先进理论武装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
(二) 先进的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积极的纲领 |
(三) 先进的党要保证党员的先锋战士品质 |
(四) 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政党保持先进性的基础 |
(五) 民主集中和党内监督是政党先进性的组织保障 |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性因子 |
(一) “实事求是”思想 |
(二) “经世致用”思想 |
(三) “以民为本”思想 |
(四) “自省”“责己”思想 |
(五) “任人唯贤”思想 |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探索历程 |
一、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开始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 |
(一) 中共一大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探索的开端 |
(二) 中共二大探讨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 |
二、国共合作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对先进性建设的新探索 |
(一) 中共三大积极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 |
(二) 中共四大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
(三) 中共五大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的深化 |
(四) 党内右倾错误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影响 |
三、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对先进性建设的探索创新 |
(一) 八七会议对白色恐怖下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作了有益探索 |
(二) 中共六大全面探索党的先进性建设 |
(三) 古田会议开辟了党的先进性建设新思路 |
(四) 党内“左”倾错误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影响 |
四、北上抗日与同国民党合作抗战中对先进性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一) 遵义会议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伟大转折 |
(二) 瓦窑堡会议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 |
(三) 党的苏区代表会议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继续推进 |
(四) 六届六中全会与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
(五) 在建设全国性大党过程中关于先进性建设的探索 |
(六) 延安整风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创新 |
(七) 中共七大与党的先进性建设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 |
五、解放战争时期党加强先进性建设 |
(一) 解放战争初期党加强思想和组织先进性建设 |
(二) 整党整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党的先进性建设 |
(三) 国共战略决战时期加强党的组织和制度先进性建设 |
(四) 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对执政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新要求 |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举措 |
一、思想政治先进性建设 |
(一) 加强理论宣传,增强理论认同 |
(二) 重视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
(三) 开展整风整党运动,肃清错误思想 |
二、组织先进性建设 |
(一) 坚持党员标准,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
(二) 选拔培养干部,夯实干部队伍 |
(三) 加强支部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
三、作风先进性建设 |
(一)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净化党内风气 |
(二) 反对官僚主义,整顿不正之风 |
(三) 严厉惩治贪污腐败,纠正不良作风 |
四、纪律先进性建设 |
(一) 制定严明的纪律,严肃纪律强化执行 |
(二) 加强纪律教育,提高党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 |
(三) 建立纪律监察机构,预防和纠正违纪行为 |
五、制度先进性建设 |
(一) 建立请示报告制度,树立党中央权威 |
(二) 贯彻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三) 完善党内巡视制度,确保中央路线贯彻落实 |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评析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特点 |
(一) 阶级性和群众性相统一 |
(二) 长期性和阶段性相统一 |
(三)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
(四)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
(五) 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统一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贡献 |
(一) 形成了党的建设的科学布局 |
(二) 造就了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
(三)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四) 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理论 |
(五) 奠定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 |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经验启示 |
一、加强政治建设,保持党的政治先进性 |
二、筑牢思想根基,保持党的思想先进性 |
三、构建组织支撑,保持党的组织先进性 |
四、推进作风建设,保持党的作风先进性 |
五、加强纪律建设,保持党的纪律先进性 |
六、创新制度建设,保持党的制度先进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共产党宣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述 |
1.3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 |
2.《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背景及核心观点 |
2.1 《共产党宣言》的产生背景 |
2.1.1 经济背景 |
2.1.2 社会背景 |
2.1.3 理论背景 |
2.1.4 自身转变 |
2.2 《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主要理论及历史价值 |
2.2.1 《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主要理论 |
2.2.2 《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价值 |
3.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共产党宣言》思想的继承特点 |
3.1 毛泽东对《共产党宣言》中阶级斗争思想的中国化式继承 |
3.1.1 紧密的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
3.1.2 立足中国的历史传统 |
3.1.3 彰显中国的文化性格 |
3.2 邓小平对《共产党宣言》中资产阶级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反用式继承 |
3.2.1 国际形势 |
3.2.2 国内需求 |
3.2.3 辩证的看待经济全球化 |
3.3 江泽民对《共产党宣言》中无产阶级先进性思想的与时俱进式的继承 |
3.3.1 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入侵 |
3.3.2 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 |
3.3.3 国内封建思想的沉渣泛起 |
4.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成就 |
4.1 毛泽东将阶级斗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革命实践 |
4.1.1 国民大革命时期 |
4.1.2 土地革命时期 |
4.1.3 抗日战争时期 |
4.1.4 解放战争时期 |
4.1.5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
4.1.6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
4.2 邓小平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4.2.1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
4.2.2 积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
4.3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全面加强党员队伍的自身建设 |
4.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4.3.2 全面加强党员队伍的自身建设 |
5.由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共产党宣言》思想的继承特点和发展成就所获得的启示 |
5.1 《共产党宣言》是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源泉 |
5.2 《共产党宣言》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 |
5.3 继承和发扬《共产党宣言》思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5.4 《共产党宣言》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不断创新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
6.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和现实背景 |
(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
(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
(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的现实需要 |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 |
(一) 党建思想的形成 |
(二) 高校党建重要论述的形成 |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 把政治建设摆在高校党的建设首位 |
(二) 把思想建设作为高校党的基础性建设 |
(三) 加强新时代高校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 |
(四) 将高校党的作风、纪律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引向深入 |
(五) 开创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 |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和时代价值 |
(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
(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共三代领导人对党建理论的战略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周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研究[D]. 侍舒玮. 江苏大学, 2020(05)
- [3]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D]. 卢汉.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4]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D]. 刘成喆.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目标演进历程考察[D]. 郑仁璐.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2)
- [6]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研究[D]. 徐绍红.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8)
- [7]斯大林党的建设思想研究[D]. 斯钦.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考察[D]. 张新洲. 湘潭大学, 2019(12)
- [9]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对《共产党宣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侯捷. 兰州财经大学, 2019(08)
- [10]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的重要论述研究[D]. 罗若昕.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