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二氟甲氧基-2-硝基苯胺的制备

4-二氟甲氧基-2-硝基苯胺的制备

一、4-二氟甲氧基-2-硝基苯胺的制备(论文文献综述)

张红彦[1](2021)在《硝基芳烃还原甲酰化新工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精细化学中间体在化学相关行业及领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既是基础原料的下游产品,又是精细化工、染料、活性产品的原料。21世纪初,我国将精细化工等化学相关领域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有力促进了精细化学中间体质量、品种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在此背景下,本论文主要研究硝基芳烃的还原甲酰化制备芳香甲酰胺的新工艺,并应用于重要的邻苯二胺类中间体3,4-二氨基苯甲酸及4-甲氧基-1,2-苯二胺的合成中,发展两个中间体简单、有效和低成本的合成新工艺。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重要的中间体芳香甲酰胺,开发了一种方便且价廉易得的催化反应体系,即在以醋酸铜为催化剂,在甲酸-乙酸铵缓冲体系中,一锅法直接还原和甲酰化硝基芳烃合成芳香甲酰胺的新方法。优化得到该合成反应较佳的工艺条件是:使用20 mol%用量的醋酸铜为催化剂,以DMF为溶剂、摩尔配比为10:1甲酸/醋酸铵为还原体系,其用量为底物硝基芳烃的9倍,在温度140 ℃下,反应6 h,目标产物的收率最高达到91%。该工艺提供一种简便、绿色和经济的途径合成各种芳香甲酰胺类化合物,而且,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活性几乎没有明显的降低。经过原料的普适性考察、原料放大及催化剂循环使用实验说明,该合成工艺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为芳香甲酰胺的制备提供一种简便、绿色和经济的途径。(2)将芳香甲酰胺的合成新工艺应用于3,4-二氨基苯甲酸的制备中,发展了中间体3,4-二氨基苯甲酸的合成新工艺,并优化得到了本工艺中关键硝化反应步骤的工艺条件。以4-硝基苯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一锅法直接还原甲酰化反应,得到4-甲酰胺基苯甲酸;再经过较为关键的硝化反应步骤产生3-硝基-4-甲酰氨基苯甲酸;然后水解脱甲酰基形成3-硝基-4-氨基苯甲酸,最后通过还原反应得到目标产物3,4-二氨基苯甲酸,四步反应的总收率为65.7%。该合成工艺具有原材料便宜易得、反应步骤少、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以及产物的总收率较高等优点。(3)将芳香甲酰胺的合成新工艺应用于4-甲氧基邻苯二胺的制备中,发展了中间体4-甲氧基邻苯二胺合成的新工艺。以4-硝基苯甲醚为原料,经过还原甲酰化、硝化、水解和还原四步合成反应,得到4-甲氧基邻苯二胺中间体,产物的总收率为68.9%。还分析讨论了硝化反应步骤的工艺条件和产物的选择性。与常用的合成方法相比,该合成工艺的原材料便宜易得、反应步骤少、工艺简单及产物的总收率较高。

钟丛杉[2](2021)在《氯法齐明及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优化和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氯法齐明是一种具有抗分枝杆菌、抗原虫以及抗炎作用的化合物,属于亚胺吩嗪的一种。近年来,氯法齐明在耐药结核病的治疗方面效果显着,并且可以应用到新冠肺炎等其它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的关注。本论文首先进行了氯法齐明的合成和精制工艺研究,并制备出一种新型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考察了其溶解性和抑菌活性;同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氯法齐明类似物,考察它们的抑菌活性,筛选出最具发展潜力的化合物。(1)以邻氟硝基苯和对氯苯胺为起始原料,通过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中间产物N-(4-氯苯基)-2-硝基苯胺,邻氟硝基苯、对氯苯胺、三乙胺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1.5:0.5,在140℃无溶剂反应10小时,生成N-(4-氯苯基)-2-硝基苯胺的收率为96%;将其进行还原制备N-(4-氯苯基)-1,2-苯二胺,还原工艺最适宜的条件为N-(4-氯苯基)-2-硝基苯胺、二氧化硫脲和乙醇胺物质的量的比为1:5:9,乙醇和水作混合溶剂,30℃反应1.3小时,生成N-(4-氯苯基)-1,2-苯二胺的收率为88%。还原剂二氧化硫脲的使用能够解决原始还原工艺中操作复杂、环境污染的问题;两分子N-(4-氯苯基)-1,2-苯二胺在三氯化铁作用下发生环化,最适宜的工艺条件为N-(4-氯苯基)-1,2-苯二胺、盐酸和三氯化铁的物质的量的比为1:1.1:3,在室温下反应10小时左右,得到环合物的盐酸盐,用氨水中和后制得2-对氯苯胺基-5-对氯苯基-3,5-二氢-3-亚氨基吩嗪,收率为98%,产生的异构体最少,实验现象和结果与推测的反应历程基本相符;2-对氯苯胺基-5-对氯苯基-3,5-二氢-3-亚氨基吩嗪与过量异丙胺进行加成-消除反应,在冰乙酸的催化下于110℃反应6小时得到氯法齐明粗品,收率为91%。(2)研究了氯法齐明的精制工艺,在二氯甲烷和甲醇混合溶剂(体积比3:1)中,通过挥发析晶可制得纯品。取三批纯品进行紫外、红外、薄层色谱、干燥失重、电位滴定和高效液相分析,结果表明精制后的产品质量能够符合中国药典和欧洲药典的标准,产品总收率达到了53%,液相纯度达到99.8%以上制备了氯法齐明的三种晶型,通过PXRD、FTIR和MP进行表征;研究了三晶型样品的溶解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三种晶型在p H 4.8的醋酸-醋酸铵缓冲溶液体系中溶解性最好,晶型Ⅰ在四种缓冲液中溶解速率都最快,溶解百分量最大;三种晶型在高温(60℃)、高湿(25℃,相对湿度90%±5%)和光照(照度为4500lx)条件下至少可稳定存放十天,不发生转晶、没有分解出新杂质并且吸湿性差。因晶型Ⅰ的溶解性能最好,可初步将其选作优势药用晶型,开展更深入的研究。(3)制备了一种新的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在60%乙醇中搅拌24小后测其溶解度为2.7763 mg/m L,是氯法齐明(0.0402 mg/m L)的69.06倍;在60%乙醇中进行125分钟的固体溶解实验,以时间为横坐标,溶解量为纵坐标绘制曲线,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在大约80 min时基本达到曲线的平台期,此时的浓度为0.45 mg/m L,是氯法齐明(0.05mg/m L)的8.7倍。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定性测试抑菌圈直径,结果表明,氯法齐明及其对甲苯磺酸盐对革兰氏阴性菌,例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真菌白色念珠菌都不存抑制性;对革兰氏阳性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样品浓度为25μg/m L时,氯法齐明对两种试验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是8.39±0.08 mm和11.15±0.65 mm,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对两种试验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6.97±0.27 mm和10.96±0.37 mm。用琼脂稀释法定量测试了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是25μg/m L,比氯法齐明(MIC=3.1μg/m L)活性稍差;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是1.65μg/m L,与氯法齐明(MIC=1.56μg/m L)活性相当。(4)研究了氯法齐明类似物及其中间产物的合成工艺。设计并合成了32种氯法齐明类似物6-37。对中间产物及类似物进行IR、1H NMR、13C NMR和MS表征,确定结构。研究了氯法齐明类似物6-37的生物活性,抑菌圈直径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6、13、14、19、21和22抑菌圈较大,可定性判断它们的抑菌性能较好;MIC和Clog P结果表明,6、13、14、27、33和34六种化合物的抑菌效果较好,它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6.25、12.5、100、12.5、3.13和1.56μg/m 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3.13、6.25、1.56、6.25、3.13和25μg/m L。除34外的五种化合物的Clog P性都比CFZ小。

李思源[3](2021)在《基于硝基正离子参与的不饱和键双官能团化和芳烃硝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硝基化合物由于独特的结构特点、生物生理活性和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印染、香料、爆破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自18世纪发现苯类化合物的混酸硝化反应以来,硝化反应的发展从NO2+亲电硝化到·NO2参与的自由基硝化已取得不错的成就。尽管如此,目前硝化反应仍主要局限在芳烃硝化和硝基烯烃的合成。同时,这些反应方法存在着试剂毒性高、反应成本高、反应条件严苛、安全风险和污染严重等问题,尤其是·NO2类型的硝化方法还有着反应难放大和过程难控制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它们大尺度规模化合成应用。含氯和硝基的结构单元作为高价值合成砌块和药物前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饱和键的1,2-双官能团化反应已经成为制备复杂分子的强大工具,利用这一手段将氯和硝基同时引入目标分子是一种经济高效的合成策略。因此,直接以廉价硝酸盐为起始原料,基于NO2+开发廉价、绿色、高效型催化氯硝基化反应方法十分有必要。针对硝化反应存在的缺陷与挑战,我们设计开发了首例五水硫酸铜(Cu SO4·5H2O)催化的三甲基氯硅烷(Me3SiCl)和硝酸胍参与的不饱和键氯硝基化双官能团化反应。该反应方法不仅反应条件温和,原料廉价易得;而且底物范围广阔,对各种富电子烯烃、缺电子烯烃、多取代烯烃、环内双键、烯丙胺、烯丙酯和炔烃都能以高收率实现氯硝基双官能团化。反应产物不但可以通过两步一锅碱消除合成硝基烯烃,还可以作为合成砌块进行Friedel-Crafts芳基化反应、亲核取代胺化反应、亲核取代硫化反应、Grignard反应以及和Na N3发生的类Click环化反应等多种类型反应,高产率得到一系列含有邻亲核单元(如C、N、S等)的硝基衍生物。体现了本方法在有机合成和复杂分子修饰领域优秀的应用潜力。同时,本方法学还可以拓展至富电子芳烃的硝化,能够选择性实现众多酚类、苯醚、苯酰胺类化合物的单硝基或多硝基亲电取代。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氯硝基双官能团还是芳环的亲电取代反应都已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放大至20克级别,相信我们的方法有很好工业应用价值和潜力。机理研究表明,在本方法学中,Me3SiCl和硝酸胍原位生成的Me3SiONO2是反应的活性中间体,Raman光谱为反应体系中NO2+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结合控制实验我们还推测氯硝基化反应的专一性可能是由NO2+Cl-离子对导致。硝基和氯的反式加成类型被NOESY二维谱所揭示。最后,我们对烯烃的氯硝基化反应给出了简单合理的反应历程。

邹洁[4](2021)在《基于布朗斯特酸共价有机框架的合成及催化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是由轻元素(如C、H、O、N、B等)通过共价键组装而成的晶态多孔有机材料。由于COFs具有密度低、比表面积大、孔道高度有序、功能可调性和孔隙率高等优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为止COFs在气体分离和储存、催化、传感、质子传导、光电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论文研究了两类COFs的合成及其在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Ⅰ.设计合成了一类共价有机框架与Br(?)nsted酸结合的双功能化COFs,其中,TAPB-DMTP-PA-COF通过喹啉-4-羧酸连接,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因此,可作为异相催化剂,在无溶剂的条件下用于高效地催化一锅串联脱缩醛-Knoevenagel反应,获得了99%的GC产率。并且TAPB-DMTP-PA-COF能重复使用至少16次而不会损失其催化活性。我们的工作不仅提供了一种获得稳定COFs的合成策略,同时为开发更多新型的基于COFs的双功能化催化剂提供了可能性。Ⅱ.通过1,3,6,8-四(4-甲酰基苯基)芘(TFPPY)和1,4-二苯基脲(BDU),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例高结晶度Br(?)nsted酸的TFPPY-BDU-COF,并通过PXRD、FT-IR、NMR等进行表征。同时,基于TFPPY-BDU-COF骨架中Br(?)nsted酸的催化活性位点,将其作为异相催化剂催化傅克(Friedel-Crafts)反应,获得了高达99%的产率。并且,TFPPY-BDU-COF易于分离回收,重复使用10次而不会损失其催化活性。

陈璞[5](2021)在《邻烯/芳基苯胺的[5+1]环化反应合成喹啉衍生物的研究》文中认为喹啉类化合物作为一类极其重要的含氮杂环,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精细化学品中,应用于合成化学、材料化学、医药化学、催化反应等众多领域。传统合成喹啉的方法通常以芳胺作为起始原料,尽管方法有效,但产物结构较为局限,且存在反应条件苛刻、选择性差与产率低等问题,发展更多喹啉衍生物的合成方法仍备受关注。近年来,邻取代苯胺与不同的C1合成子进行[5+1]环化反应日益成为喹啉衍生物高效的合成方法之一,但该类转化中高活性的C1合成子类型仍然较为局限。基于此,本课题围绕邻取代苯胺探索更多C1合成子参与的[5+1]环化反应,旨在建立有效的喹啉衍生物合成新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建立了钌催化邻烯基苯胺与硫叶立德的[5+1]环化反应。通过对反应催化剂、溶剂及添加剂的筛选,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邻烯基苯胺与硫叶立德底物进行了适用性考察,结果表明该反应适用于不同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底物,以优良的产率(高达91%)合成44例2-酰基喹啉化合物;能够通过环加成、去芳构化和C-H功能化转化对产物进行多样化衍生合成;系列机理实验表明,该反应依次经历C-H键活化、卡宾迁移插入、RuⅡ还原消除和氧化芳构化过程。该工作实现了氨基导向的烯基C-H键高选择性活化,建立了硫叶立德作为C1合成子的[5+1]环化反应合成2-酰基喹啉化合物的方法。(2)发展了酸催化邻烯基苯胺与β-二羰基化合物的[5+1]环化反应。通过对反应溶剂、催化剂和温度进行筛选,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邻烯基苯胺与β-二羰基化合物的适用性进行了探索,实验结果表明该转化对邻烯基苯胺具有良好的底物兼容性,并适用于β-酮酯与β-二酮类化合物参与的反应,以优良的产率(高达89%)构筑了39例2-取代喹啉化合物;作用不同偶联片段实现了喹啉产物多个定向位点的C-H官能团化;基于反应机理的探究,提出该反应经历亲核加成、杂Prins反应和逆羟醛缩合串联过程。该工作实现了无金属参与β-二羰基化合物通过C-C键断裂作为C1源与邻烯基苯胺的环化反应,高选择性构筑了 2-烷基/氟烷基/芳基喹啉化合物,该转化也适用于苯胺、苯乙炔和β-酮酯三组分[3+2+1]环化。(3)提出了酸促进邻芳基苯胺与重氮化合物的[5+1]环化反应。通过对反应溶剂、环境、温度及重氮底物结构的筛选,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邻芳基苯胺的底物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当利用苯磺酰基重氮化合物作为底物时,重氮化合物发生C-C键与C-S键的同步断裂,通过[5+1]环化合成了 17种6-氢菲啶化合物;当采用烷氧酰基取代重氮化合物为底物时,发生C-C键选择性断裂,通过[5+1]环化生成15种6-烷氧酰基菲啶化合物;探究实验机理表明,该反应依次经历N-H键插入、芳环亲电取代反应、C-C键断裂和氧化芳构化过程。该工作在无金属催化下,以重氮化合物作为C1合成片段,实现了底物结构控制的多米诺反应,高化学选择性合成6-氢菲啶及6-烷氧酰基菲啶化合物。(4)实现了邻烯基/邻吡咯基苯胺与二恶唑酮的[5+1]羰基化反应。通过对反应溶剂、温度与二恶唑酮结构的筛选,确立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对苯胺底物适用性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该反应能够同时适用于邻烯基苯胺与邻吡咯基苯胺底物,以优良的产率(高达92%)得到了 22例喹啉酮和16例吡咯并喹喔啉酮化合物;较系统的机理实验表明,该转化先后经历Curtius型重排、异氰酸酯的形成和Prins型反应。该工作实现了无金属催化下,二恶唑酮作为C1源参与的[5+1]环化羰基化反应,该转化为喹啉酮和吡咯并喹喔啉酮的制备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罗喜爱[6](2020)在《Pd催化N-邻卤苯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反应性研究》文中指出含氮杂环化合物,例如吲哚酮、异喹啉酮等,是很多药物和天然产物的核心骨架,在合成化学、药物化学和材料化学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N-邻卤苯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是含氮杂环化合物的重要合成子,通过钯催化串联反应可以简洁、高效构建含氮杂环化合物。本论文以N-邻卤苯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为底物,通过钯催化的串联反应,构建含有吲哚酮和异喹啉酮骨架等含氮杂环新型化合物。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钯催化下,利用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碘苯反应,开发了一种合成螺环吲哚酮衍生物的方法。在该反应中,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通过Heck反应形成了σ-烷基Pd(II)物种后,发生分子内远程C-H活化形成两次五元螺环环钯中间体,实现了与一分子碘苯的偶联和一分子碘苯的插入。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区域选择性及底物适用性,可为合成螺环吲哚酮衍生物提供新方法。2.钯催化下,利用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碘苯反应,开发了一种形成吲哚酮螺苊衍生物的方法。在前一个工作的基础上,该方法将与双键相连的苯环变换为萘环,通过形成五元和六元环钯中间体,依次实现了萘环的C2-H芳基化和C8-H烷基化。该反应条件简单,底物适用性良好,并能以理想的产率获得吲哚酮螺苊结构单元。3.钯催化下,利用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4-苯甲酸吗啉酯和丙烯酸酯三组分反应,开发了具有多官能团吲哚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该方法实现了螺环环钯中间体的烯基化和苯甲酰氧基化。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反应中4-苯甲酸吗啉酯被发现提供氧源而非氮源。4.钯催化下,利用具有烯炔的邻碘芳基丙烯酰胺和芳基苯硼酸反应,开发了具有全碳四取代烯烃结构的吲哚酮螺二氢吲哚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该过程中,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通过引入炔基,发生Heck反应形成σ-烷基Pd(II)物种后,通过化学选择性形成烯基钯中间体,再被苯硼酸捕获。此反应具有条件简单,区域选择性良好以及底物适用性广等特点,并能以理想的产率得到具有全碳四取代烯烃结构的吲哚酮螺二氢吲哚类衍生物。5.钯催化下,利用丙烯酰胺类芳基碘化物和邻溴苯甲酸反应,开发了一种合成稠合的二苯并异喹啉二酮和二苯并异喹啉酮类化合物的方法。该过程中,丙烯酰胺类芳基碘化物在钯催化下发生Heck反应形成σ-烷基Pd(II)物种,实现了C-I键邻位的C-H活化形成稠环环钯中间体、经过邻溴苯甲酸的脱羧偶联插入,以良好的收率合成了稠合的二苯并异喹啉二酮和二苯并异喹啉酮类化合物。该反应具有良好的底物适用性和官能团耐受性,烯基上被芳基取代的底物也能表现出良好的区域选择性。

朱雄[7](2020)在《GSK-A1的合成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血液传播性疾病,目前,全球约有1.3~1.8亿人感染丙肝,每年约有70万人死于丙型肝炎及其并发症。脂酰肌醇4-激酶IIIα(PI4KIIIα)是主要负责在质膜上产生脂质磷脂酰肌醇4-磷酸(PI4P)的脂质激酶,经常参与病原性RNA病毒的复制,其最常被研究的作用是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目前发现:NS5A可以激活PI4KIIIα进而上调PI4P。合成具有选择性PI4KIIIα抑制剂的出发点是这些抑制剂可用于对抗HCV感染。GSK-A1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性PI4KIIIα型抑制剂,其通过抑制PI4KIIIα来干扰PI4P的供应进而抑制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查阅文献发现,现有合成路线受专利保护且产率低,后处理复杂,不适于中试放大生产,受合作企业委托优化实验合成GSK-A1及其中间体,并在合成得到目标化合物的同时,完善实验室制备工艺,为接下来的中试研究及GSK-A1衍生物的制备做准备。本课题设计考察了两条合成路线,通过实验考察确定适合中试放大实验的合成路线,即以5-溴-2-氯-3-硝基吡啶、4-吗啉代苯胺和4-溴-2氟硝基苯等为原料,经过硝基还原,磺酰化,硼酸酯化,环合及Suzuki-Miyaura等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与已报道的文献路线相比,经过本课题实验设计并优化后的路线原料相对廉价易得、反应操作可行、条件适宜、后处理简捷以及收率高,适于后续中试放大生产,为下一步放大实验奠定良好基础,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 NMR、MS和IR表征,总产率为22.45%。

霍翔宇[8](2020)在《手性恶嗪稠苯并咪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并咪唑是一类具有两个氮原子的苯并杂环化合物,特殊的结构和良好的配位能力赋予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多种生物和生理活性。因此,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无论是在医药领域还是农药行业,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在抑菌、消炎、杀虫、抗病毒以及抗肿瘤等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它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直是新药创制中的热点之一。本文以1,4:3,6-二缩水-D-果糖和取代邻苯二胺为原料,设计合成了恶嗪稠苯并咪唑和醌并咪唑衍生物,并进行初步生物活性评价,发现了一些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化合物。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优化了 1,4:3,6-二缩水-D-果糖和邻苯二胺的反应条件,通过一锅多步合成呋喃并恶嗪稠苯并咪唑衍生物,并且在芳环和脂肪环的羟基位置进行系统地结构修饰,合成两个系列衍生物。2、以呋喃并恶嗪稠合苯并咪唑为基础,探索呋喃环的开环反应,发现了一种用四氢锂铝为开环试剂的合成方法,合成一系列恶嗪稠合苯并咪唑衍生物。3、以8-甲氧基呋喃并恶嗪稠合苯并咪唑为原料,经过硝化、还原、氧化和取代等多步反应,合成一系列呋喃并恶嗪稠合醌并咪唑衍生物。4、采用MTT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人食管癌细胞TE1、人胃癌细胞MGC-803和乳腺癌细胞MCF-7等八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醌并咪唑衍生物和个别苯并咪唑衍生物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如化合物d6对TE1的抑制活性(IC50)达到了 4.245 μM。5、分别测定了目标化合物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乙肝病毒(HBV)的活性。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较弱,部分化合物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抑制作用优于或相当于阳性对照药利巴韦林。化合物a21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本论文共合成了 73个化合物,其中68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所得化合物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等分析手段得到确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苯并咪唑衍生物取代基位置。

金则高[9](2020)在《新型促神经母细胞瘤分化调节剂和WSB-1抑制剂的发现和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近年来,已发展了多种分子靶向治疗、肿瘤免疫疗法、细胞疗法等针对肿瘤的治疗策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然而,恶性肿瘤是一种由多因素共同调控,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的疾病,肿瘤的防治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发现基于新靶标、新机制的肿瘤治疗策略仍是肿瘤治疗的热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针对神经母细胞瘤和肿瘤转移的干预,本论文一方面采用诱导神经母细胞瘤Neuro2a细胞分化的表型筛选模型,从内部化合物库中发现了具有一定促Neuro2a细胞分化先导分子E22,另一方面基于抗肿瘤转移的表型筛选方法(划痕模型)及机制探索,从内部化合物发现了具有抗肿瘤转移活性的新型WSB1抑制剂先导分子W15,进一步地,本论文开展较为系统的构效关系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分述如下:新型促神经母细胞瘤分化的先导分子的发现和优化:神经母细胞瘤的诱导分化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但临床上小分子药物只有13-cis RA作为诱导分化剂用于高危NB病人的维持治疗。因此,本论文从课题组内部化合物库出发(22个结构多样、类药化合物),利用Neuro2a作为表型筛选细胞,以细胞神经轴突平均长度作为诱导分化评价指标,发现了结构新颖、作用机制独特的NB细胞诱导分化调节剂E22。首先,与空白组相比,其轴突平均长度较空白组增长了55%,与阳性药13-cis RA(轴突平均长度增长了69%)活性相当。进一步地,本论文通过生物电子等排,骨架跃迁及环合策略,设计、合成了6个系列,共计25个化合物。以Neuro2a细胞的分化比率、细胞轴突平均长度以及最大轴突长度三方面评价目标化合物的促分化活性。结果表明,有10余个化合物促分化活性要优于13-cis RA阳性对照,绝大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细胞活性,IC50在5μM以下。令人感兴趣的是,通过环合策略得到的系列VI化合物,其促分化活性得到了显着提升,尤其是化合物1-95和1-97,分化比率分别为11.73和9.71,分别是阳性药13-cis RA的5.6倍和4.6倍。优选了10个化合物进行细胞周期考察,发现该类化合物能引起细胞G0/G1期阻滞,进一步说明了该类化合物具有诱导细胞分化作用。体外代谢性质研究表明,高活性化合物1-91,1-95和1-97表现出优异的全血稳定性以及中等的肝微粒体稳定性。针对肿瘤微环境的低氧靶标WSB-1的先导分子发现和优化:肿瘤转移往往与肿瘤缺氧微环境关系密切,肿瘤细胞缺氧往往导致肿瘤更具转移性和侵袭性。WSB-1是在缺氧下肿瘤转移的关键蛋白,与肿瘤转移能力密切相关,针对WSB1开发特异性的抑制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论文以前期表型筛选发现的化合物W15作为先导分子,通过生物电子等排,骨架跃迁等合理的药物设计策略,设计、合成了4个系列,共计33个化合物。Wound healing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在SW1990和H460细胞上都具有良好的抗转移活性,且对细胞毒性较小(IC50大于20μM)。在SW1990和H460细胞上抗转移活性优于W15的化合物各有6个。代表性化合物2-18和2-51都能显着的抑制WSB1对下游蛋白RhoGDI2的降解和对MORF4L1的泛素化作用,且优于化合物W15。此外,化合物2-18还能显着抑制WSB1过表达的KHOS细胞(KHOS-WSB1)的迁移,抗迁移活性与阳性相当。因此,化合物2-18具有明确的WSB1通路抑制和抗肿瘤转移活性,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综上,本论文针对神经母细胞瘤分化异常和肿瘤微环境低氧靶标WSB-1,通过基于表型筛选、生物电子等排、骨架迁越等合理的药物设计,分别发现了具有高活性的促细胞分化先导分子1-95、1-97和高特异性靶向WSB-1的先导分子2-18,为神经母细胞瘤的促分化治疗和靶向缺氧微环境的抗肿瘤转移治疗奠定了基础。

董涛[10](2019)在《无过渡金属参与的三氟甲硒基化与二氟甲硒基化反应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有机氟化物被应用于医药、农药、材料等领域。虽然含氟有机分子如此有用,但是天然含氟有机分子非常稀少。因此,发展向分子中引入氟原子或含氟官能团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三氟甲硒基和二氟甲硒基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含氟官能团,它不仅能赋予目标分子较好的脂溶性和膜通透性,在预防和治疗癌症等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含有三氟甲硒基和二氟甲硒基的分子是两类新型的含硒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药物和补硒产品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无过渡金属和添加剂参与的三氟甲硒基化和二氟甲硒基化方法,为合成更多类型的三氟甲基硒醚类化合物和二氟甲基硒醚类化合物提供了更加绿色和有效的方法。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发现三氟甲硒基四甲基铵([Me4N][SeCF3])作为廉价、易得且热稳定好的三氟甲硒基化试剂,可以在无金属和添加剂参与的条件下直接实现烷基卤代烷、缺电子的芳基卤代烷、二芳基碘盐、芳基重氮盐和α-重氮羰基化合物等一系列亲电试剂的三氟甲硒基化反应。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底物官能团耐受性好、操作简单,且产率较高。其中,大部分烷基卤代烷与[Me4N][SeCF3]只需在室温下反应0.5 h就能以优秀的产率得到三氟甲硒基化产物。另外,芳基重氮盐也能与[Me4N][SeCF3]在无过渡金属参与下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并且产率与已经报道的在铜盐催化下反应的产率相当。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报道了一种在无过渡金属参与的条件下,合成结构多样的二氟甲基硒醚(RSeCF2H)的方法。该方法利用TMSCF2H在t-BuOK的作用下,与芳基或烷基硒氰酸酯(RSeCN)反应得到芳基或烷基(二氟甲基)硒醚。无论是在0 oC下反应24 h还是在室温下反应6 h,都能以良好到优秀的产率得到各种类型的二氟甲基硒醚化合物。并且我们将该方法成功应用至磺胺二甲氧嗪的二氟甲硒基化和1-苄基-5-二氟甲硒基-吲哚啉的克级制备。这两个例子展示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和广泛的底物适用性。该反应的优点包括温和的反应条件和较高的反应效率。在此之前,二氟甲硒基化反应几乎还没有被系统的研究过,合成二氟甲基硒醚类化合物的方法非常有限。我们合成的一系列结构新颖的二氟甲基硒醚类化合物,为该类化合物在生命科学领域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综上,利用[Me4N][SeCF3]作为三氟甲硒基源,在无金属和添加剂的条件下,我们实现了多种亲电试剂的三氟甲硒基化反应,证实了过渡金属在这些转换中不是必需的。同样在无过渡金属的条件下,我们合成了结构多样的二氟甲基硒醚类化合物,为该类化合物在其他领域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二、4-二氟甲氧基-2-硝基苯胺的制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4-二氟甲氧基-2-硝基苯胺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硝基芳烃还原甲酰化新工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精细化学品简介
    1.2 精细化学中间体
    1.3 芳胺类中间体
        1.3.1 芳胺的制备
        1.3.2 硝基芳烃还原的机理
        1.3.3 硝基芳烃的还原方法
    1.4 几个重要的芳胺中间体
        1.4.1 芳香甲酰胺
        1.4.2 邻苯二胺类中间体
    1.5 论文的选题
        1.5.1 芳香甲酰胺的制备新工艺研究
        1.5.2 邻苯二胺中间体的制备新工艺研究
第二章 硝基芳烃的还原甲酰化工艺研究
    2.1 研究背景简介
        2.1.1 甲酰胺类化合物的制备
    2.2 研究思路设计
    2.3 工艺条件优化研究
        2.3.1 催化剂优选
        2.3.2 反应溶剂考察
        2.3.3 反应温度的考察
        2.3.4 反应时间考察
        2.3.5 还原剂配比考察
    2.4 反应底物的普适性研究
    2.5 实验部分
        2.5.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2.5.2 一般实验程序
        2.5.3 产物结构确定
    2.6 放大实验
    2.7 催化剂循环使用实验
    2.8 可能的反应机理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4-二氨基苯甲酸的合成工艺研究
    3.1 3,4-二氨基苯甲酸的制备
        3.1.1 酰化水解法
        3.1.2 氨解还原法
        3.1.3 霍夫曼重排法
        3.1.4 微波辅助合成法
        3.1.5 其它制备方法
    3.2 研究思路
    3.3 合成工艺研究
        3.3.1 3,4-二氨基苯甲酸的合成工艺设计
        3.3.2 4-甲酰胺基苯甲酸的合成
        3.3.3 3-硝基-4-甲酰胺基苯甲酸的制备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3.4.2 实验步骤
    3.5 3-硝基-4-氨基苯甲酸制备的放大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4-甲氧基邻苯二胺的合成研究
    4.1 中间体4-甲氧基邻苯二胺的制备方法
        4.1.1 4-甲氧基-2-硝基苯胺的合成方法
        4.1.2 4-甲氧基邻苯二胺的合成方法
    4.2 研究思路设计
    4.3 合成工艺研究
        4.3.1 4-甲氧基邻苯二胺的合成工艺设计
        4.3.2 甲酰胺苯甲醚的制备
        4.3.3 4-甲氧基-2-硝基苯胺的制备
        4.3.4 硝化反应机理探讨
        4.3.5 硝化反应其它工艺条件的优化
    4.4 实验部分
        4.4.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4.4.2 实验步骤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附录
    附录A、部分化合物的波谱分析图

(2)氯法齐明及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优化和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氯法齐明在结核病中的应用
        1.1.2 氯法齐明在麻风病中的应用
        1.1.3 氯法齐明在非结核分枝杆菌疾病中的应用
        1.1.4 氯法齐明在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中的应用
        1.1.5 氯法齐明在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1.1.6 氯法齐明的作用机制
    1.2 氯法齐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氯法齐明的概述
        1.2.2 氯法齐明的合成路线
        1.2.3 氯法齐明盐的研究现状
        1.2.4 氯法齐明类似物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氯法齐明制备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理论分析
        2.2.1 芳香族亲核取代反应
        2.2.2 还原反应
        2.2.3 环化反应
        2.2.4 加成-消除反应
    2.3 N-(4-氯苯基)-2-硝基苯胺制备工艺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1.2 实验过程
        2.3.1.3 产品表征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起始原料的选择
        2.3.2.2 缚酸剂对反应的影响
    2.4 还原制备N-(4-氯苯基)-1,2-苯二胺工艺研究
        2.4.1 实验部分
        2.4.1.1 不同还原剂还原制备N-(4-氯苯基)-1,2-苯二胺
        2.4.1.2 产品表征
        2.4.2 结果与讨论
        2.4.2.1 还原剂的选择
        2.4.2.2 二氧化硫脲/乙醇胺还原体系
    2.5 2-对氯苯胺基-5-对氯苯基-3,5-二氢-3-亚胺基吩嗪制备工艺研究
        2.5.1 实验部分
        2.5.1.1 实验过程
        2.5.1.2 产品表征
        2.5.2 结果与讨论
        2.5.2.1 不加酸对反应的影响
        2.5.2.2 酸对反应的影响
        2.5.2.3 反应机理的探讨
    2.6 氯法齐明制备工艺研究
        2.6.1 实验部分
        2.6.1.1 实验过程
        2.6.1.2 产品表征
        2.6.2 结果与讨论
    2.7 小结
3 氯法齐明原料药的质量和多晶型研究
    3.1 引言
        3.1.1 国内外药典标准
        3.1.2 结晶动力学分析
        3.1.3 多晶型研究
    3.2 氯法齐明的精制
        3.2.1 实验部分
        3.2.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2 实验过程
        3.2.2 结果与讨论
    3.3 质量检测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多晶型制备、表征以及性质研究
        3.4.1 实验部分
        3.4.1.1 多晶型制备过程
        3.4.1.2 表征方法
        3.4.1.3 溶解曲线的测定
        3.4.1.4 多晶型药品的稳定性试验
        3.4.2 结果讨论
        3.4.2.1 晶型表征
        3.4.2.2 溶解曲线分析
        3.4.2.3 稳定性试验结果分析
    3.5 小结
4 一种新的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氯法齐明对甲苯磺酸盐(CFZ-Ts OH)的制备和表征
        4.2.3 单晶培养
        4.2.4 溶解性实验
        4.2.5 体外生物活性测试
        4.2.5.1 药物储备液、培养基和菌液制备
        4.2.5.2 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4.2.5.3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4.3 结果讨论
        4.3.1 结构表征
        4.3.2 晶体结构分析
        4.3.3 溶解实验结果分析
        4.3.4 体外生物活性评价
    4.4 小结
5 氯法齐明类似物的合成及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构设计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3.2 实验过程
        5.3.3 产物表征
        5.3.4 抑菌活性评价
    5.4 结果讨论
        5.4.1 氯法齐明类似物的合成
        5.4.2 抑菌性能
    5.5 小结
6 结论
附录一 化合物的红外、核磁以及质谱图
附录二 晶体参数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硝基正离子参与的不饱和键双官能团化和芳烃硝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重要的硝基化合物
    1.2 硝化反应
        1.2.1 芳(杂)环硝化反应
        1.2.2 C(sp~3)–H键硝化
        1.2.3 硝基烯烃
        1.2.4 新型硝化试剂
    1.3 NO_2~+的应用
    1.4 本文的选题意义
第二章 不饱和键的氯硝基化反应
    2.1 引言
        2.1.1 不饱和键双官能团化反应
        2.1.2 硝化双官能团化反应
        2.1.3 三甲基硅基硝酸酯的应用
    2.2 反应设计
        2.2.1 反应设计
        2.2.2 底物设计与合成
    2.3 氯硝基化反应条件优化
        2.3.1 反应条件优化——硝基源
        2.3.2 反应条件优化——金属催化剂
        2.3.3 反应条件优化——亲核离子源
        2.3.4 反应条件优化——溶剂
        2.3.5 反应条件优化——反应物用量
    2.4 氯硝基化反应底物范围
        2.4.1 不饱和键的氯硝基化反应底物范围
        2.4.2 硝基烯烃
        2.4.3 杂环烯烃的底物范围
        2.4.4 底物局限性
    2.5 反应实用性研究
        2.5.1 100 mmol放大反应
        2.5.2 产物衍生化修饰
    2.6 小结
第三章 芳环亲电硝化反应
    3.1 引言
    3.2 芳环亲电硝化反应条件优化
    3.3 芳环亲电硝化反应底物范围
        3.3.1 单硝基化底物范围
        3.3.2 双硝基化底物范围
        3.3.3 底物局限性
    3.4 放大反应
    3.5 小结
第四章 烯烃氯硝基化反应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机理探究实验
        4.2.1 控制实验
        4.2.2 Raman光谱测试
        4.2.3 ~1H-~1H NOESY二维谱
        4.2.4 动力学测试
    4.3 机理推测
    4.4 小结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实验通则
    5.2 底物合成
    5.3 产物合成及表征
        5.3.1 产物合成
        5.3.2 产物表征数据
    5.4 大量制备及衍生化实验步骤
        5.4.1 大量制备实验步骤
        5.4.2 衍生化实验步骤
        5.4.3 衍生化表征数据
    5.5 机理探究实验步骤
        5.5.1 控制实验实验步骤
        5.5.2 Raman光谱测试实验步骤
        5.5.3 动力学实验步骤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4)基于布朗斯特酸共价有机框架的合成及催化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COFs材料的分类
        1.2.1 含硼类COFs
        1.2.2 亚胺类COFs
        1.2.3 三嗪类COFs
    1.3 COFs的合成方法
        1.3.1 溶剂热合成法
        1.3.2 微波合成法
        1.3.3 离子热合成法
        1.3.4 机械化学研磨法
        1.3.5 室温合成法
    1.4 COFs在催化方面的探究及最新进展
        1.4.1 COFs在催化领域的概述
        1.4.2 COFs在催化方面的最新进展
    1.5 本课题组在COFs方面的研究进展
    1.6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喹啉-4-羧酸连接的COFs的合成及催化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结果及讨论
        2.2.1 COFs的合成及表征
        2.2.2 COFs合成机理的研究
        2.2.3 COFs合成策略的普适性
        2.2.4 TAPB-DMTP-PA-COF的催化性能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2.4 实验部分
        2.4.1 仪器与试剂
        2.4.2 实验步骤
    2.5 本章附录
        2.5.1 扩展COFs表征
        2.5.2 催化产物GC谱图
        2.5.3 催化产物~1H NMR核磁图
        2.5.4 催化产物~(13)C NMR核磁图
第三章 TFPPY-BDU-COF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及讨论
        3.2.1 TFPPY-BDU-COF的合成及表征
        3.2.2 TFPPY-BDU-COF的催化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3.4 实验部分
        3.4.1 仪器与试剂
        3.4.2 实验步骤
    3.5 本章附录
        3.5.1 催化产物~1H NMR核磁图
        3.5.2 催化产物~(13)C NMR核磁图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邻烯/芳基苯胺的[5+1]环化反应合成喹啉衍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对照表
1. 邻烯/芳基苯胺参与的[5+1]环化反应综述
    1.1 引言
    1.2 邻烯/芳基苯胺和CO/CO_2/CS_2的环化反应
        1.2.1 邻烯/芳基苯胺和CO的环化反应
        1.2.2 邻烯/芳基苯胺和CO_2的环化反应
        1.2.3 邻烯/芳基苯胺和CS_2的环化反应
    1.3 邻烯/芳基苯胺与含羰基化合物的环化反应
        1.3.1 邻烯/芳基苯胺与酮的环化反应
        1.3.2 邻烯/芳基苯胺与醛的环化反应
        1.3.3 邻烯/芳基苯胺与羧酸的环化反应
        1.3.4 邻烯/芳基苯胺与酯的环化反应
    1.4 邻烯/芳基苯胺与不饱和烃的环化反应
        1.4.1 邻烯/芳基苯胺与烯烃的环化反应
        1.4.2 邻烯/芳基苯胺与炔烃的环化反应
    1.5 邻烯/芳基苯胺与异腈的环化反应
    1.6 邻烯/芳基苯胺与其他偶联片段的环化反应
2. 邻烯基苯胺与硫叶立德的[5+1]环化反应研究
    2.1 课题背景与设计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邻烯基苯胺的合成
        2.2.3 硫叶立德的合成
        2.2.4 催化反应的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 反应底物的拓展
        2.3.3 1.0 mmol反应的考察
        2.3.4 衍生转化实验
        2.3.5 竞争实验的考察
        2.3.6 反应机理的研究
    2.4 化合物结构的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邻烯基苯胺与β-二羰基化合物的[5+1]环化反应研究
    3.1 课题背景与设计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邻烯基苯胺的合成
        3.2.3 β-酮酯的合成
        3.2.4 环化反应的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2 底物的拓展
        3.3.3 3.0 mmol反应的考察
        3.3.4 衍生转化实验
        3.3.5 反应机理的研究
    3.4 化合物结构的表征
    3.5 本章小结
4. 邻芳基苯胺与重氮化合物的[5+1]环化反应研究
    4.1 课题背景与设计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邻芳基苯胺的合成
        4.2.3 重氮化合物的合成
        4.2.4 环化反应的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4.3.2 底物的拓展
        4.3.3 2.0 mmol反应的考察
        4.3.4 衍生转化实验
        4.3.5 反应机理的研究
    4.4 化合物结构的表征
    4.5 本章小结
5. 邻烯/吡咯基苯胺与二嗯唑酮的[5+1]羰基化反应
    5.1 课题背景与设计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邻取代苯胺的合成
        5.2.3 二嗯唑酮的合成
        5.2.4 羰基化反应的研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5.3.2 底物的拓展
        5.3.3 2.0 mmol反应的考察
        5.3.4 衍生转化实验
        5.3.5 反应机理的研究
    5.4 化合物结构的表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Pd催化N-邻卤苯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反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亲核试剂与?-烷基Pd(Ⅱ)物种偶联的反应
        1.2.1 通过杂原子直接与?-烷基Pd(Ⅱ)物种偶联
        1.2.2 通过形成有机金属化合物与?-烷基Pd(Ⅱ)物种偶联
        1.2.3 通过不饱和分子的插入后再与?-烷基Pd(Ⅱ)物种偶联
    1.3 环钯中间体的C-H功能化串联反应
        1.3.1 环钯中间体的分子内直接还原消除
        1.3.2 环钯中间体的分子间C-H官能团化
    1.4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钯催化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芳基碘苯涉及三重C-H活化的串联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条件探索
        2.2.2 底物适应性范围的研究
        2.2.3 反应机理研究
        2.2.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钯催化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芳基碘苯的C-H活化形成吲哚酮螺苊的串联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探索
        3.2.2 底物适应性范围的研究
        3.2.3 可能的反应机理
        3.2.4 实验小结
第四章 钯催化Heck环化/C-H活化/双官能团化的串联反应:吲哚酮衍生物的合成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条件探索
        4.2.2 底物适应性范围的研究
        4.2.3 反应机理研究
        4.2.4 实验小结
第五章 钯催化N-(2-碘苯基)-(2-(苯基乙炔基)苯基)丙烯酰胺与苯硼酸的串联环化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反应条件探索
        5.2.2 底物适应性范围的研究
        5.2.3 可能的反应机理
        5.2.4 实验小结
第六章 钯催化Heck/ C-H活化/脱羧偶联的串联反应:快速合成异喹啉二酮和异喹啉酮
    6.1 引言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反应条件探索
        6.2.2 底物适应性范围的研究
        6.2.3 可能的反应机理
        6.2.4 实验小结
第七章 实验部分
    7.1 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7.1.1 实验仪器
        7.1.2 实验试剂
    7.2 钯催化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芳基碘苯涉及三重C-H活化的串联反应研究
        7.2.1 钯催化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芳基碘苯涉及三重C-H活化的串联反应研究基本实验操作
        7.2.2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7.3 钯催化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芳基碘苯的C-H活化形成吲哚酮螺苊的串联反应研究
        7.3.1 钯催化N-邻碘苯基丙烯酰胺和芳基碘苯的C-H活化形成吲哚酮螺苊的串联反应研究的基本实验操作
        7.3.2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7.4 钯催化Heck环化/C-H活化/双官能团化的串联反应:吲哚酮衍生物的合成
        7.4.1 钯催化Heck环化/C-H活化/双官能团化的串联反应:吲哚酮衍生物的合成典型的实验操作
        7.4.2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7.5 钯催化N-(2-碘苯基)-(2-(苯基乙炔基)苯基)丙烯酰胺与苯硼酸的串联环化研究
        7.5.1 钯催化N-(2-碘苯基)-(2-(苯基乙炔基)苯基)丙烯酰胺与苯硼酸的串联环化研究典型的实验操作
        7.5.2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7.6 钯催化Heck/ C-H活化/脱羧偶联的串联反应:快速合成异喹啉酮和异喹啉二酮
        7.6.1 钯催化Heck/ C-H活化/脱羧偶联的串联反应:快速合成异喹啉酮和异喹啉二酮的基本实验操作
        7.6.2 化合物结构与表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Ⅱ 典型化合物的核磁图谱
致谢

(7)GSK-A1的合成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炎
        1.1.1 甲型肝炎
        1.1.2 乙型肝炎
        1.1.3 丙型肝炎
    1.2 HCV抑制剂
    1.3 PI4K激酶及PI4KⅢα抑制剂
        1.3.1 磷脂酰肌醇4-激酶(PI4K激酶)
        1.3.2 磷脂酰肌醇4-激酶Ⅲα(PI4KⅢα)抑制剂
    1.4GSK-A1
        1.4.1 GSK-A1的命名及分子结构
        1.4.2 GSK-A1的文献合成路线
    1.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GSK-A1的合成路线设计
    2.1 合成路线的设计
        2.1.1 合成路线一
        2.1.2 合成路线二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SK-A1的合成工艺考察
    3.1 GSK-A1合成路线一的工艺考察
        3.1.1 5-溴-2-甲氧基-3-硝基吡啶(2)的合成工艺考察
        3.1.2 5-溴-2-甲氧基-3-吡啶磺酰氯(3)的合成工艺考察
        3.1.3 5 -溴-N-(2-氟苯基)-2-甲氧基吡啶-3-磺酰胺(4)的合成工艺考察
        3.1.4 N-(2-氟苯基)-2-甲氧基-5-(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烷-2-基)吡啶-3-磺酰胺(5)的合成工艺考察
        3.1.5 5-溴-N1-(4-吗啉代苯基)苯-1,2-二胺(7)的合成工艺考察
        3.1.6 6-溴-1-(4-吗啉代苯基)-1H-苯并[d]咪唑-2-胺(8)的合成工艺考察
        3.1.7 5-(2-氨基-1-(4-吗啉代苯基)-1H-苯并[d]咪唑-6-基)-N-(2-氟苯基)-2-甲氧基吡啶-3-磺酰胺(9)的合成工艺考察
    3.2 GSK-A1合成路线二的工艺考察
        3.2.1 2-甲氧基吡啶-3-磺酰氯(C2)与N-(2-氟苯基)-2-甲氧基吡啶-3-磺酰胺(C3)的合成工艺考察
        3.2.2 路线二N-(2-氟苯基)-2-甲氧基-5-(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烷-2-基)吡啶-3-磺酰胺(5)的合成工艺考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SK-A1衍生物的设计与合成
    4.1 GSK-A1衍生物的设计
    4.2 GSK-A1衍生物的合成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试剂和仪器
        5.1.1 主要药品试剂
        5.1.2 仪器
    5.2 GSK-A1及其中间体的制备
        5.2.1 5-溴-2-甲氧基-3-硝基吡啶(2)的合成
        5.2.2 5-溴-2-甲氧基吡啶-3-磺酰氯(3)的合成
        5.2.3 5-溴-N-(2-氟苯基)-2-甲氧基吡啶-3-磺酰胺(4)的合成
        5.2.4 N-(2-氟苯基)-2-甲氧基-5-(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烷-2-基)吡啶-3-磺酰胺(5)的合成
        5.2.5 5-溴-N1-(4-吗啉代苯基)苯-1,2-二胺(7)的合成
        5.2.6 6-溴-1-(4-吗啉代苯基)-1H-苯并[d]咪唑-2-胺(8)的合成
        5.2.7 5-(2-氨基-1-(4-吗啉代苯基)-1H-苯并[d]咪唑-6-基)-N-(2-氟苯基)-2-甲氧基吡啶-3-磺酰胺(9)的合成
        5.2.8 2-甲氧基吡啶-3-磺酰氯(C2)的合成
        5.2.9 N-(2-氟苯基)-2-甲氧基吡啶-3-磺酰胺(C3)的合成
        5.2.10 路线二N-(2-氟苯基)-2-甲氧基-5-(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烷-2-基)吡啶-3-磺酰胺(5)的合成
    5.3 GSK-A1衍生物及其中间体的制备
        5.3.1 衍生物中间体(5a~b)的合成
        5.3.2 衍生物中间体(8a~b)的合成
        5.3.3 GSK-A1衍生物(G-1~6)的合成
    5.4 GSK-A1的结构确证
        5.4.1 ~1HNMR谱图分析
        5.4.2 质谱分析
        5.4.3 IR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8)手性恶嗪稠苯并咪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列表
第一章 前言
    1.1 苯并咪唑的合成
        1.1.1 邻苯二胺与羧酸(及其衍生物)为原料合成苯并咪唑
        1.1.2 邻苯二胺与醛(或酮)为原料合成苯并咪唑
        1.1.3 以其他原料合成苯并咪唑衍生物
    1.2 苯并咪唑的应用
        1.2.1 苯并咪唑类抗寄生虫药
        1.2.2 苯并咪唑类抗溃疡药
        1.2.3 具有抗炎镇痛活性的苯并咪唑衍生物
        1.2.4 具有镇痛活性的苯并咪唑类化合物
        1.2.5 苯并咪唑类抗菌药
        1.2.6 具有抗真菌活性的苯并咪唑衍生物
        1.2.7 苯并咪唑类抗结核化合物
        1.2.8 苯并咪唑类抗病毒化合物
        1.2.9 苯并咪唑类抗高血压药
        1.2.10 苯并咪唑类抗肿瘤活性
    1.3 研究背景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呋喃并恶嗪稠合苯并咪唑的合成
    2.1 引言
    2.2 合成条件优化
        2.2.1 反应溶剂的选择
        2.2.2 反应温度的确定
        2.2.3 氧化剂的选择
    2.3 芳环修饰衍生物的合成
        2.3.1 苯环单取代衍生物的合成
        2.3.2 苯环二取代衍生物的合成
        2.3.3 苯环多取代衍生物的合成
    2.4 脂肪环修饰的呋喃并恶嗪稠合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2.4.1 3-叠氮和3-氨基取代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2.4.2 3-肟甲基醚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2.4.3 3-O-膦酸酯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恶嗪稠合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3.1 呋喃并恶嗪稠合苯并咪唑的加氢还原
    3.2 反应产物结构确定
    3.3 反应机理
    3.4 反应条件探索
    3.5 其它恶嗪稠合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醌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4.1 引言
    4.2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合成
        4.2.1 醌并咪唑合成路线的设计
        4.2.2 硝化产物的结构确证
    4.3 合成条件探索
        4.3.1 苯并咪唑硝化条件的选择
        4.3.2 成醌反应
    4.4 取代醌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生物活性评价
    5.1 抗肿瘤活性评价
        5.1.1 MTT比色法原理
        5.1.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1.3 细胞培养
        5.1.4 实验结果
    5.2 抗病毒活性评价
        5.2.1 抗RSV病毒活性测定方法
        5.2.2 抗RSV活性结果及构效关系讨论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部分
全文总结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新型促神经母细胞瘤分化调节剂和WSB-1抑制剂的发现和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1、研究背景
2、新型促神经母细胞瘤分化先导分子的发现和构效关系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基于表型筛选的新型促神经母细胞瘤分化调节剂的发现
    2.3 基于化合物E22 的合理药物设计
    2.4 化合物的合成
        2.4.1 (3S,4S)-3-氨基-4-取代芳基哌啶衍生物的制备
        2.4.2 噻吩并氮杂?酸衍生物的制备
        2.4.3 噻吩并氧杂氮杂?酸衍生物的制备
        2.4.4 苯并氧杂氮杂?酸衍生物的制备
        2.4.5 吡唑联苯甲酸衍生物的制备
        2.4.6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5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
        2.5.1 目标化合物对Neruo2a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和促分化活性评价
        2.5.2 受试化合物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2.5.3 目标化合物引起细胞周期G1期阻滞
        2.5.4 目标化合物促分化活性与AKT激酶抑制活性的关系
        2.5.5 化合物1-91,1-95和1-97 的肝微粒体和全血稳定性评价
    2.6 小结
    2.7 实验部分
        2.7.1 化学合成
        2.7.2 神经母细胞瘤Neruo2a增殖抑制活性测试
        2.7.3 神经母细胞瘤Neruo2a分化活性测试
        2.7.4 AKT1 激酶活性测试
        2.7.5 PI单染流式检测周期
        2.7.6 大鼠全血稳定性测试
        2.7.7 大鼠肝微粒体稳定性测试
3、WSB-1 抑制剂的发现、优化以及生物活性评价
    3.1 研究背景
    3.2 基于化合物W15 的合理药物设计
    3.3 目标化合物的制备
        3.3.1 5 ,6-二取代芳基吡啶衍生物(系列I)的合成
        3.3.2 5 ,6-二取代芳基吡啶衍生物(系列II)的合成
        3.3.3 5 ,6-二取代芳基吡啶衍生物(系列III)的合成
        3.3.4 5 ,6-二取代芳基吡啶衍生物(系列IV)的合成
    3.4 目标化合物体外生物活性评价
        3.4.1 目标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影响和增殖抑制活性
        3.4.2 代表化合物的抗肿瘤转移活性与WSB-1 通路抑制
    3.5 小结
    3.6 实验部分
        3.6.1 化学合成
        3.6.2 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测定
        3.6.3 细胞迁移抑制活性测定
        3.6.4 目标化合物抑制WSB1对RhoGDI2泛素化降解的测定
        3.6.5 化合物2-18和2-51对MORF4L1 蛋白的泛素化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4.神经母细胞瘤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综述)
    4.1 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分型
    4.2 高危NB患者治疗现状
    4.3 诱导分化治疗
        4.3.1 促NB细胞分化调节剂的研究进展
        4.3.2 新型促NB细胞分化相关靶点研究
    4.4 NB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
        4.4.1 MYCN通路抑制剂
        4.4.2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抑制剂
        4.4.3 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Trk)抑制剂
        4.4.4 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抑制剂
    4.5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10)无过渡金属参与的三氟甲硒基化与二氟甲硒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有机氟化学
    1.2 含氟有机化合物在药物中的应用简述
    1.3 三氟甲硒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1.3.1 间接的三氟甲硒基化方法
        1.3.2 直接的三氟甲硒基化方法
    1.4 二氟甲硒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无催化剂和添加剂的三氟甲硒基化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3 无过渡金属参与的卤代烷的三氟甲硒基化反应
    2.4 无过渡金属参与的二芳基碘盐的三氟甲硒基化反应
    2.5 无过渡金属参与的芳基重氮盐的三氟甲硒基化反应
    2.6 无过渡金属参与的α-重氮羰基化合物的三氟甲硒基化反应
    2.7 α-重氮羰基化合物与[Me4N][SeCF_3]的反应机理探索
    2.8 本章小结
    2.9 实验过程
        2.9.1 三氟甲硒基化反应原料的制备
        2.9.2 三氟甲硒基化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第3章 无过渡金属参与的二氟甲硒基化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3 反应条件筛选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3.6 实验过程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附图

四、4-二氟甲氧基-2-硝基苯胺的制备(论文参考文献)

  • [1]硝基芳烃还原甲酰化新工艺及其应用研究[D]. 张红彦. 贵州民族大学, 2021(12)
  • [2]氯法齐明及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优化和生物活性研究[D]. 钟丛杉. 中北大学, 2021(01)
  • [3]基于硝基正离子参与的不饱和键双官能团化和芳烃硝化反应研究[D]. 李思源.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基于布朗斯特酸共价有机框架的合成及催化性质研究[D]. 邹洁.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5]邻烯/芳基苯胺的[5+1]环化反应合成喹啉衍生物的研究[D]. 陈璞.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 [6]Pd催化N-邻卤苯基丙烯酰胺类化合物的反应性研究[D]. 罗喜爱.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GSK-A1的合成工艺优化研究[D]. 朱雄. 贵州大学, 2020(01)
  • [8]手性恶嗪稠苯并咪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D]. 霍翔宇. 郑州大学, 2020(02)
  • [9]新型促神经母细胞瘤分化调节剂和WSB-1抑制剂的发现和构效关系研究[D]. 金则高. 浙江大学, 2020(07)
  • [10]无过渡金属参与的三氟甲硒基化与二氟甲硒基化反应研究[D]. 董涛.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4-二氟甲氧基-2-硝基苯胺的制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