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体巩膜条翻转引流青光眼滤过术(论文文献综述)
凌博,陈俊杰,陈水生[1](2019)在《P50型EX-PRESS引流钉结合生物羊膜植入术治疗POAG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探讨P50型EX-PRESS引流钉结合生物羊膜植入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03/2019-01收治的POAG患者96例96眼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单纯植入P50型EX-PRESS引流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生物羊膜植入术治疗,观察两组滤过泡情况,术前、术后7d,1、3mo的眼压、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RNFLT)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3mo功能性滤过泡占比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眼压、RNFLT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7d,1、3mo的眼压及RNFLT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25%(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6%、75%(P<0.05)。结论:POAG应用P50型EX-PRESS引流钉结合生物羊膜植入术治疗,疗效满意,能改善术后滤过泡情况,降低眼压及RNFLT,安全性佳,手术成功率高。
任新军[2](2019)在《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Healaflow覆盖封闭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巩膜外垫压原理和微创观念,本研究采用特制微导管系统将Healaflow作为一种新型内垫压材料注射于脉络膜上腔,引起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观察研究其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操作的可重复性,为推广临床采用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提供依据;以此为契机,基于Healaflow特性,将其应用于其他眼科疾病,开发新的、更符合临床述求的粘滞性材料,尤其是玻璃体腔填充物,提供理论依据和积累经验,拓展其眼科应用。方法:(1)体外实验:空气状态下,将0.05ml的Healaflow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爱尔康,美国)分别注射于培养瓶内的上壁、侧壁和下壁,遂将培养瓶内充满平衡液,置于37℃温箱中,定期观察和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粘弹剂溶解和移位情况。(2)设计前瞻性研究,收集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 A、B级)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27G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无菌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观察首次和最终视网膜复位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等。(3)收集就诊于我院并临床确诊为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PVR C1级以下)纳入第二部分研究。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裂隙灯检查、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和眼B超检查等。患眼行27G套管穿刺巩膜制作光纤切口,全视网膜镜下定位视网膜裂孔位置,冷冻裂孔和变性区,必要时引流视网膜下液。角膜缘后3.5-4.0mm制作平行角膜缘长度约2mm全层巩膜切口,用15度刀平行于角膜缘垂直切开全层巩膜,暴露睫状体平坦部。将特制钝性针头经巩膜切口插入脉络膜上腔,全视网膜镜下于靶点位置注射0.1-0.4ml Healaflow。拔出导管,缝合巩膜和结膜切口。术中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常规光谱抗生素点眼,详细记录术后1周、1月、3月、6月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情进展情况。(4)Healaflow用于其他眼部疾病:1)Healaflow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后,气液交换,彻底吸除视网膜下液后Healaflow覆盖黄斑裂孔,术毕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2)Healaflow用于治疗严重PDR,气液交换后将Healaflow覆盖于视网膜裂孔上,空气填充,术后自由体位;3)前房注入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结果:(1)体外实验:不同时间点(包括1天、3天、1周和2周),Healaflow组始终保持贴壁黏附无溶解,直径和大小无改变。然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3天后全部溶于平衡液中。(2)37例38眼入组患者中,女性16例(43.2%),男性21例(56.8%),平均年龄为59.5±9.5岁,平均随访时间8.9±3.8个月,单一视网膜裂孔患者21例(55.3%),介于2-5个视网膜裂孔患者17例(44.8%),黄斑受累及患者25眼(65.8%),13眼(34.2)黄斑未受累及。37眼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97.4%),最终复位率为100%。仅一例首次视网膜未复位,与术前接受大量视网膜光凝后,裂孔周围视网膜僵硬、瘢痕形成有关,二次手术时,将裂孔周围视网膜放射状切开后仍使用Healaflow覆盖裂孔,最终成功复位视网膜。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1.02±0.82和0.23±0.17(LogMAR视力),一过性眼压升高28眼(73.7%),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7例7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入组,男性3人(42.9%),女性4人(57.1%),右眼3眼(42.9%),左眼4眼(57.1%),平均年龄33.7±10.0岁(19-43岁),平均随访时间7.6±3.4个月,黄斑受累及患者5眼(71.4%),2眼(28.6%)黄斑未受累及。7例入组患者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100%),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4±0.5和0.1±0.1(LogMAR视力,P=0.093),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14.3%),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4)Healaflow在其他眼部疾病中的应用:成功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和严重PDR各一例,术后空气填充,无体位限制,裂孔闭合良好,术后视功能恢复快,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3例,眼压维持在6-11mmHg之间。维持时间6个月以上,减少了重复注射次数。结论:(1)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Healaflow在培养瓶中不同位置贴壁后,水浴下持续存留时间至少两周。(2)27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视功能恢复快,术后不需限制体位,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持久的手术方式。(3)Healaflow半衰期长,粘滞性和内聚性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脉络膜上腔内填充材料,在保障视网膜复位高成功率和微创前提下,大大缩短了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时间。特制脉络膜上腔导管系统为微创手术治疗其他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提供了入路和可行性,为开发新的脉络膜上腔治疗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积累。(4)基于Healaflow特性,拓展其应用于眼科其他疾病,如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低眼压综合征等。
邱艳飞,何建中,何琼,王丽华,赖伟,钟敏[3](2012)在《层间巩膜瓣切除联合小梁巩膜条转移治疗青光眼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层间巩膜瓣切除联合小梁巩膜条转移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青光眼患者42例(51眼),分为治疗组(21例26眼)与对照组(21例25眼)。治疗组采用层间巩膜瓣切除联合小梁巩膜条转移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两组视力、眼压、滤过泡情况及并发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两组视力均较术前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治疗组手术后眼压明显下降,至随访12个月时眼压为(14.46±1.92)mmHg(1kPa=7.5mmHg)。对照组手术后眼压亦明显下降,至随访12个月时眼压为(19.27±1.7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治疗组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所占比例为88.5%,对照组为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6眼中7眼出现浅前房,对照组仅3眼术后出现浅前房。治疗组Ⅰ级前房积血3眼,对照组Ⅰ级前房积血3眼,术后3~5d可完全吸收。治疗组5眼出现低眼压,对照组3眼出现低眼压,术后8d内眼压缓慢回升。结论层间巩膜瓣切除联合小梁巩膜条转移操作相对简单,手术安全,远期降眼压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田甜[4](2012)在《晶状体前囊膜在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自体晶状体前囊膜作为植入物应用于兔眼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中抗滤过道瘢痕化的效果。2.比较自体晶状体前囊膜与丝裂霉素C应用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评价晶状体前囊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动物实验:对20只新西兰白兔实施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只兔(20只眼),第1组:随机选取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简称Trab组),另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晶状体前囊膜(简称ALC组);第2组:随机选取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简称MMC组);另1只眼做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并辅助应用晶状体前囊膜。第3、7、14、21、28天观察并比较三种不同术式手术后眼前节反应、滤过泡形态及功能、眼压情况,并于上述5个时间点两组中各随机处死1只兔制作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滤过道情况。2.临床研究: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确诊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住院患者共60例(60只眼),行二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及小梁切除术,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ALC组和MMC组,术中ALC组29例(29只眼)巩膜瓣下植入自体晶状体前囊膜,MMC组31例(31只眼)应用丝裂霉素。术后1、3、6、12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滤过泡形态、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并定期行超声生物显微镜及视野检查,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动物实验:(1)眼前节反应:3种术式术后第1、5天,结膜充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4,0.232,P值均>0.05);角膜混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0,3.442,P值均>0.05);术后第1、3、7、14天前房炎性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99,3.200,3.388,2.133,P值均>0.05),所有眼均未发现囊膜对兔眼的刺激体征;(2)滤过泡情况:术后第21天,3种术式术后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分别为14.3%(1/7)、92.9%(12/14)、85.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77,P<0.05),结合所占比例值,可以认为ALC组和MMC组的功能性滤过泡数多于Trab组,其他观察时间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眼压:3种术式术后眼压早期下降,后逐渐升高,术后第14、21天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7,10.279,P值均<0.05),其他观察时间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织病理学:术后7天除Trab组有1眼近端部分滤过道关闭外,ALC组和MMC组滤过道均开放,ALC组可见囊膜组织结构完整,边缘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未见炎症细胞侵入;术后28天Trab组滤过道完全被瘢痕组织阻塞,MMC组滤过道远端闭合,近端小部分开放,ALC组滤过道完全开放,囊膜边缘变钝,未见淋巴细胞浸润。2.临床研究:(1)眼压:术后1年时,ALC组眼压从术前(22.28±10.81mmHg)下降至(12.24±2.9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1,P<0.05); MMC组眼压从术前(26.50±12.69mmHg)下降至(11.15±2.8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01,P<0.05)。组间各时间点眼压下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2)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Lc=-5.294, P<0.05; tMMc=-4.027, P<0.05),两组之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2,P>0.05);(3)滤过泡形态:术后1年时,ALC组Ⅰ、Ⅱ型滤过泡分别有4眼、21眼,即功能性滤过泡占86.2%(25/29),Ⅲ型滤过泡4眼;MMC组Ⅰ、Ⅱ型滤过泡分别有5眼、24眼,即功能性滤过泡占93.5%(29/31),Ⅲ型滤过泡2眼,两组均未出现Ⅳ型滤过泡,两组滤过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12,P>0.05);(4)手术成功率与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情况:术后1年时,ALC组手术成功率为86.2%(25/29),MMC组为93.5%(29/3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97,P>0.05)。术前ALC组患者平均使2.45种抗青光眼药物,MMC组为2.61种;术后1年时,ALC组减少至0.14种,MMC组为0.06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Lc=13.970, tMMC=14.772, P<0.05);(5)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在术后2周内消退或缓解,ALC组未出现严重排斥反应;(6)视野: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的平均视野缺损值、平均模式标准差的变化与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即术后视野均保持稳定;(7)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均可见清晰的滤过间隙,滤过道内外口通畅,而ALC组部分患者可见巩膜瓣下晶状体前囊膜的强回声,为晶状体前囊膜。结论1.动物实验: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晶状体前囊膜与丝裂霉素相比,两者在眼前节反应及降眼压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但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植入晶状体前囊膜维持滤过道开放的时间长于应用丝裂霉素,两者均明显优于单纯小梁切除术后的降眼压效果及滤过道瘢痕化程度。2.临床研究:晶状体前囊膜应用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中能有效防止滤过泡瘢痕化,控制眼压、提高视力、稳定视野,与传统应用丝裂霉素C的疗效相当,方法安全有效。
安琳[5](2012)在《联合电凝改良青光眼手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兔眼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床电凝术(改良术式ECT)的降眼压作用,探讨巩膜床电凝是否存在抗瘢痕化作用。2.联合电凝术的改良前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的临床研究,与传统MMC的前三联手术对照,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床电凝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新西兰白兔12只(12眼),体重2.0-2.5kg,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小梁切除+ECT(ECT组)、小梁切除+MMC (0.2mg/ml,2min)(MMC组),另取新西兰白兔3只(3眼)行单纯小梁切除术(Trab组)。ECT组、MMC组两组术后定期观察眼压、眼前节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三组定期各随机处死1只实验兔,制作术区滤过道病理切片。2.选择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住院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IOL植入+小梁切除+ECT (ECT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IOL植入+小梁切除+MMC (MMC组)。比较术前术后视力、眼压、眼前节形态、眼底、UBM、视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分析与传统术式相比,改良前三联手术的实用性及安全性。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动物实验中,ECT组与传统MMC组兔眼术后3d内,所有术眼均有不同程度的结膜充血,7d内充血全部消退,1d、7d各组结膜充血差异无显着性(x2=0.556,0.78,P值均>0.05)。手术后第1、2天两组前房反应较重,所有兔术眼前房水混浊程度(++),7d后两组前房反应均消失。术后早期大多为功能性滤过泡,随着时间的推移,滤过泡均有不同程度瘢痕化,术后第14天,两组功能性滤过泡所占比例均为66.7%(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T组及MMC组在做周边虹膜切除术时各有1例前房出血,均于术后第3天吸收。MMC组术后1天有2例前房纤维素渗出,于术后7天内吸收。2.动物实验中,ECT组与传统MMC组术后1d、3d、7d眼压均较术前下降,下降程度有统计学差异(tECT=0.000、0.000、0.001,tMMc=0.000、0.000、0.011,P均<0.05),而第14d、28d两组眼压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别(tECT=0.39、0.728,tMMC=0.084、0.908,P均>0.05);ECT组与传统MMC组之间各时间点眼压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动物实验中,术后7天所有兔术眼结膜下组织疏松且轻度水肿,巩膜瘘道间隙可见,滤过道内较多成纤维细胞及少数炎症细胞浸润,除单纯Trab组有较薄纤维结缔组织阻塞滤过道外,ECT组和MMC组滤过道均开放。术后14天三组滤过通道不同程度关闭。术后28天,周围大量胶原纤维沉积,三组均呈现瘢痕样改变。4.临床研究中,术后1年随访时ECT组功能性滤过泡占89.7%(26/29),MMC组功能性滤过泡占93.3%(2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56,P=0.813)。两组均各有7眼BCVA>20/30,无统计学差异(Mann-Whitney U检验t,Z=-1.000,P=0.710)。ECT组5眼轻度角膜水肿,1眼术后早期前房有渗出;MMC组6眼角膜轻度水肿,1眼前房少量积血,1眼伤口渗漏,均在1周内自愈。5.临床研究中,ECT组术后眼压14.6±2.2mmHg,较术前27.0±6.2mmHg有统计学差异(t=13.675,P=0.000);MMC组术后眼压14.2±3.7mmHg,较术前28.6±7.1mmHg,差别有统计学差异(t=0.655,P=0.000)。各组术后眼压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00),但两组眼压下降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t=0.655,P=0.109)。随访12个月,两组术前、术后MD值与PS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CT组tMD=1.417,PMD=0.171,tPSD=0.553,PPSD=0.586;MMC组tMD=1.665,PMD=0.110,tPSD=-1.390,PPSD=0.178),表明术后视野保持稳定。6.临床研究中两组内所有患者术后3,6,12月均能通过UBM观察到滤过道。结论1.动物实验研究电凝联合小梁切除术与传统MMC小梁切除切除术术后眼压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少且14d内病理切片显示两组均尚存滤过间隙,较单纯小梁切除术明显延缓了滤过道瘢痕化进程。2.临床研究联合电凝的改良前三联手术与传统MMC前三联手术术后1年内降眼压效果相当,且术后并发症少、操作简单易于基层医院推广。其长期的治疗效果仍有待于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考察。3.本研究的结果是令人鼓舞的,但也存在不足,仍需深一步细胞或基因水平的研究证实电凝抗瘢痕化的机理。并且,本研究的随访时间还需延长,以验证改良术式是否存在长期保持滤过通路的效果。
李由[6](2012)在《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海绵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青光眼滤过术后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瘢痕粘连导致滤过泡瘢痕化是青光眼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基于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病理生理特点,近年来国内外专家们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以减少滤过道瘢痕形成,显着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该技术包括:改进手术方式和技巧,引入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在术中外置可拆除巩膜缝线,术后控制性定量拆除或激光松解巩膜缝线;术中术后使用抑制瘢痕形成的药物;术中使用植入物。非穿透小梁切除术是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手术,它在巩膜表层下作深层巩膜、Schlemm管外壁、前小梁和狄氏膜前的角膜基质切除,保留自然的小梁狄氏膜作为滤过层,并在巩膜层间植入透明质酸钠生物胶,使房水通畅外渗的同时有一些阻力,在眼压逐步降低时保持眼球完整性,由此建立一个巩膜内空间,使房水在巩膜腔中经不同流出通道进行引流。该手术优点在于:手术并发症相对较低,视力恢复较快;术后炎症反应较轻;滤过泡更加弥散及扁平;眼内炎的发生率较低。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预防瘢痕形成的药物只有5-Fu和丝裂霉素C(MMC)。丝裂霉素C是使用最早抗代谢药物之一,抗增殖作用很强,约为同剂量5-Fu的100倍,可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延缓术后伤口瘢痕愈合的过程,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5-FU,可提高预后较差眼的青光眼手术成功率,其效果已经临床和询证医学验证。临床常在术中用MMC0.2~0.4mg/ml的棉片置于巩膜瓣、结膜瓣下2-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但局部单独一次性给药方式远期易形成包裹性无功能滤过泡,导致手术失败。青光眼滤过手术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植入材料的改进。现有的术中植入物有包括透明质酸钠凝胶、生物膜、晶体前囊膜、胶原膜、自体巩膜条等,可机械隔离巩膜瓣和巩膜床,避免或减少纤维粘连,保持滤过道通畅。现在常用的透明质酸钠凝胶和胶原的生物降解期大约只有3-6个月。当植入物降解过程中,非穿透部分的滤过膜表面会逐渐发生纤维增殖而变厚。从而房水的滤过效果可能受到影响,减压室也常常会因纤维增殖而逐渐减小,甚至完全消失。羊膜、巩膜条等植入物可能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等副作用。而透明质酸钠凝胶则因来源受限、价格昂贵而难以普及。因此我们考虑植入材料的改进。在材料的改进上应该选择成型性好、生物相容性良好、眼内降解缓慢、且具有一定的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作用的生物材料。壳聚糖是一种良好的可降解的天然生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且具有止血和抑菌作用,可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组织修复、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减少瘢痕粘连等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类重要的控制释放给药系统,临床上广泛用于预防骨关节、腹腔术后粘连,可作为眼科粘弹剂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基于以上研究基础和文献复习,我们希望在植入物中整合抗纤维化药物,即研制良好组织相容性的嵌合式丝裂霉素C壳聚糖的缓释海绵,进行体外及体内动物实验研究,从而达到有效地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减少滤过泡的瘢痕形成,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第一章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的制备目的:通过制剂学手段将药物和材料结合起来,制备性质稳定的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方法:(1)选用高脱乙酰度的壳聚糖为基本原料同时复合医用几丁糖通过冷冻干燥,制备壳聚糖海绵;(2)采用二次冷冻干燥技术将两种材料进行嵌合,制备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MMC-SPCM),使制品的孔隙率更大,孔径更小,更利于药物的填充和负载;(3)采用SD大鼠体内植入MMC-SPCM,测定其组织相容性和体内降解性。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软件,对海绵干、湿态厚度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制备不同浓度的新型嵌合式丝裂霉素C的载药缓释海绵;海绵干湿态厚度比较,P干态=0.593,P湿态=0.2033,各组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1);(2)检测载药海绵有效地体外缓释的药物释放量;(3)载药海绵在大鼠体内无毒副作用,体内吸收时间3月以上。结论:(1)成功制备不同浓度的新型嵌合式丝裂霉素C的载药缓释海绵;(2)嵌合式丝裂霉素C的载药缓释海绵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降解性,为其作为体内植入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章丝裂霉素缓释海绵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体外实验研究目的:确认MMC-SPCM中丝裂霉素的生物学活性,体外验证该控释系统可以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同时探索最低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较低丝裂霉素浓度。方法:(1)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培养原代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2)收集稳定传代4-6代的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将其分为四组:A组--丝裂霉素缓释海绵组(MMC-SPCM组)、B组--单纯丝裂霉素组(MMC组)、C组--壳聚糖海绵组(SPCM组)和D组--磷酸盐缓冲液组为空白对照组(PBS组)。在MMC-SPCM组中加入2.5mm*5mm大小的丝裂霉素缓释海绵,其中含有MMC含量分别为250、100、50、25、组加入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MMC浓度分别为250、100、50、25、组中加入2.5mm*5mm大小的壳聚糖海绵;PBS组设空白对照组;用CCK-8法检测对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3)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数量并照相;(4)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软件,对5种不同浓度和4个处理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应用LSD法进行组件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成功培养原代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并经免疫荧光证实;(2)随着样品中MMC的浓度增加,细胞生长抑制率逐渐升高。浓度25μg/ml即对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浓度为50μg/ml的MMC-SPCM组与100μg/ml的MMC组抑制率分别为77.48%和76.18%,两者抑制率相当;(3) MMC-SPCM影响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的形态,使正常细胞形状改变,细胞数减少,凋亡和坏死细胞增多;(4)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发现,丝裂霉素浓度较高时,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浓度为50μg/ml的MMC-SPCM细胞死亡与凋亡比例适当。结论:(1)成功培养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2)验证了我们所制备的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中丝裂霉素的活性正常,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3)利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仪考察和比较了不同浓度丝裂霉素C对凋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25μg/ml)的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仍然具有抑制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说明其具有缓释作用。(4)筛选出浓度为50μg/ml的4MC-SPCM为有效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的最佳浓度。为下一步体内实验将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其在抗青光眼术后粘连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丝裂霉素缓释海绵预防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体内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研究丝裂霉素缓释海绵对预防兔眼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有效作用,从基因水平证明了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的有效性。方法:(1)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右眼为实验组行非穿透小梁手术。A组为生理盐水组(NS组),仅作非穿透小梁手术,瓣下注入生理盐水;B组植入SPCM组;C组植入MMC-SPCM组。(2)分别在术后1天、3天、5天、1周、2周、4周、8周、12周观察结膜充血等一般情况、滤过泡高度和面积、眼压变化(每组6只)。(3)分别于术后10d和28d将兔处死(每组2只),3月时处死18只。分别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4)分别于术后10d将兔处死(每组2只),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三组VEGF和TGF-β2的]mRNA水平。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3软件,对不同时间段3个处理组的眼压、滤过泡面积和高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ANOVA)对不同时间段3个处理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并采用LSD法或Dunnett T3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裂隙灯下观察术眼结膜、角膜、前房等眼前节一般情况,三组无明显差异;(2)术后滤过泡大小和高度变化,随着术后时间延长,逐渐变小、消失。21天时NS组滤过泡完全消失。方差分析三组组间两两比较术后滤过泡情况,滤过泡高度变化:14d时NS组与SPCM组比较,P=0.015,P<0.05有显着差异,NS组与MMC-SPCM组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28-84d时,三组组间两两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滤过泡面积变化:14d时NS组与SPCM组比较,P=0.002,有显着差异;NS组与MMC-SPCM组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28d时,NS组与SPCM组和MMC-SPCM组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56-84d时,三组组间两两比较,P<0.001,有显着差异。(3)术后眼压变化,术后3d,NS组分别与SPCM组和MMC-SPCM组比较,P<0.001,眼压变化有显着差异;术后5-84d,三组组间P<0.001,三组组间两两比较眼压值变化都有显着性差异。MMC-SPCM组3月时仍能维持较低眼压;(4)组织病理学改变:术后10d时,NS组结膜、结膜下及滤过道区域可见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血管明显充血扩张,并可见到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滤过道区域的炎性细胞较前明显减少,胶原排列较前紧密,成纤维细胞较前增多。MMC-SPCM组,可见壳聚糖海绵,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最少,SPCM组介于两者之间。术后28d,NS组大量胶原纤维增生,排列致密,滤过道基本堵塞。MMC-SPCM组,仍可见胶原纤维疏松和滤过道存在,膜片残留。术后3月,MMC-SPCM组,仍可见胶原纤维疏松和滤过道存在。(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MC-SPCM组的VEGF和TGF-β2的mRNA水平均远远低于NS组和SP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成功建立兔眼青光眼非穿透小梁手术模型。(2)通过观察术后兔眼前节一般情况无异常,表明局部应用丝裂霉素缓释海绵对眼内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组织相容性良好。(3)通过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的改变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应用MMC-SPCM能有效预防青光眼术后滤过道瘢痕粘连。(4)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MC缓释海绵组通过明显抑制手术部位的VEGF和TGF-β2的mRNA水平来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从基因水平证明了MMC-SPCM的有效性。
杨珂,杜宁静[7](2010)在《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形成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者不断寻找新的手术途径和技术,作者就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周艳,裴重刚[8](2008)在《植入物在青光眼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前青光眼的滤过性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方法,但手术后2年的失败率仍达15~30%。其失败
高志国[9](2007)在《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层间埋藏式缝合方法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层间埋藏式缝合方法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改良,设计增加了巩膜瓣面积达6mm×6mm(原为4mm×4mm),巩膜瓣缝线增至5针(原2针),改变缝合方式由原来的巩膜瓣上角对位缝合改为以小梁切口缘五个方向呈放射状分布大跨度埋藏缝合,并把线结旋入巩膜瓣下,使缝线连接切口,巩膜瓣下至结膜下。使巩膜瓣复位缝合后瓣下形成一定间隙,防止术后滤过道阻塞。又因巩膜瓣5针大跨度缝合具有一定张力,能促进前房早期形成。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中心和大港医院眼科2001—2006年间资料完整的难治性青光眼64例(64眼)为观察对象,改良组33例(33眼)行巩膜瓣层间埋藏式缝合方法的小梁切除术,常规组31例(31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并对两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1)术后视力改良组和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p>0.05)。(2)术后一周两组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05);术后6个月改良组平均眼压(15.08±4.17)mmHg,常规组(18.79±5.56)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5);手术成功率:改良组84.8%,常规组6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86,P<0.05)。(3)改良组功能性滤过泡87.9%,常规组6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2,P<0.05)。(4)术后改良组出现浅前房较常规组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P<0.05),治疗后一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层间埋藏式缝合方法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可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其近期疗效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且操作安全,简单,易于掌握。因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例数较少,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王连峰[10](2005)在《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及其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进行改良,以降低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后房水引流不畅及斑痕形成发生率。方法利用自体巩膜条作为引流物,在常规小梁切除术后的巩膜瓣后,再做一板层巩膜条,植入巩膜瓣下,引流房水。结果治疗38例(50只眼),术后早期前房形成良好,眼压正常;随访2年,1只眼滤过泡消失(手术失败),49只眼维持功能滤过泡,眼压正常。结论自体巩膜作为引流物能长期保持滤过功能及防止并发症。
二、自体巩膜条翻转引流青光眼滤过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体巩膜条翻转引流青光眼滤过术(论文提纲范文)
(1)P50型EX-PRESS引流钉结合生物羊膜植入术治疗POAG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对象和方法 |
1.1对象 |
1.2方法 |
1.2.1治疗方法 |
1.2.2观察指标 |
2结果 |
2.1两组滤过泡情况对比 |
2.2两组眼压和RNFLT对比 |
2.3两组并发症对比 |
2.4手术成功率对比 |
3讨论 |
(2)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一、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退出标准 |
1.1.3 手术材料 |
1.1.4体外实验 |
1.1.5 手术步骤 |
1.1.6 研究指标 |
1.1.7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Healaflow体外实验结果 |
1.2.2 患者一般情况 |
1.2.3 术中情况 |
1.2.4 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 |
1.2.5 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 |
1.2.6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
1.3 讨论 |
1.4 小结 二、脉络膜上腔填充Healaflow内垫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方法 |
2.1.3 术后观察和随访 |
2.1.4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眼部情况 |
2.2.2 术后主要观察指标 |
2.2.3 并发症 |
2.3 讨论 |
2.3.1 评估Healaflow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
2.3.2 在巩膜外垫压基础上改进为脉络膜上腔垫压的优势体现 |
2.3.3 评估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对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
2.3.4 对比分析本研究与传统外路手术成功率 |
2.3.5 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手术时间和术后眼压变化 |
2.3.6 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
2.3.7 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潜在并发症 |
2.4 小结 三、Healaflow在眼科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
3.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 |
3.1.1 病例基本情况 |
3.1.2 治疗过程及预后 |
3.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PDR治疗 |
3.2.1 病例基本情况 |
3.2.2 治疗过程及预后 |
3.3 Healaflow应用治疗低眼压 |
3.3.1 病例基本情况 |
3.3.2 治疗过程及预后 |
3.4 病例总结与讨论 |
3.4.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3.4.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3.4.3 Healaflow应用于低眼压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临床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
(3)层间巩膜瓣切除联合小梁巩膜条转移治疗青光眼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视力 |
2.2 眼压 |
2.3 滤过泡 |
2.4 并发症 |
2.4.1 浅前房 |
2.4.2 前房积血 |
2.4.3 低眼压 |
3 讨论 |
(4)晶状体前囊膜在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一、Phaco+Trab+ALC的动物实验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Phaco+IOL+Trab+ALC的临床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5)联合电凝改良青光眼手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小梁切除+ECT的动物实验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1.3 实验方法 |
1.1.4 术后观察指标及处理 |
1.1.5 统计学分析 |
1.2 结果 |
1.2.1 术后结膜,角膜情况及前房反应情况 |
1.2.2 术后滤过泡情况 |
1.2.3 手术前后眼压的变化 |
1.2.4 组织病理学 |
1.2.5 眼部并发症发生情况 |
1.3 讨论 |
1.3.1 青光眼滤过手术作用机制 |
1.3.2 动物种属的选择 |
1.3.3 兔眼滤过手术后眼压变化与组织瘢痕化病理过程 |
1.3.4 电凝术应用的可行性 |
1.4 小结 |
二、Phaco+IOL+小梁切除+ECT的临床研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排除标准 |
2.1.3 手术方法及术后护理 |
2.1.4 术后随访及观察指标 |
2.1.5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术前术后眼压变化情况 |
2.2.2 BCVA变化 |
2.2.3 滤过泡形态 |
2.2.4 术后干预情况 |
2.2.5 UBM |
2.2.6 并发症发生情况 |
2.2.7 术前术后视野变化 |
2.3 讨论 |
2.3.1 电凝在眼科临床上的发展及应用 |
2.3.2 电凝在抗青光眼手术中应用的展望 |
2.3.3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意义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6)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海绵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缓释海绵的制备 |
1.1 壳聚糖样品的制备 |
1.1.1 几丁质的制备 |
1.1.2 特定壳聚糖的制备的性质研究 |
1.1.3 实验结果 |
1.2 嵌合丝裂霉素C壳聚糖海绵的制备及性质评价 |
1.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1.2.2 主要仪器 |
1.2.3 实验内容 |
1.2.4 实验结果 |
1.2.5 统计学方法 |
1.3 讨论 |
1.3.1 壳聚糖的性质 |
1.3.2 MMC缓释海绵的生物相容性 |
1.3.3 MMC缓释海绵的生物降解性 |
1.4 结论 |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丝裂霉素缓释海绵促进成纤维细胞凋亡的体外的实验研究 |
2.1 人眼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荧光鉴定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结果 |
2.2 MMC缓释海绵促细胞凋亡的体外实验研究 |
2.2.1 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2.4 结果 |
2.2.4.1 CCK8法检测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
2.2.4.2 MMC对人Tenon's囊成纤维细胞形态的影响 |
2.2.4.3 MMC对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结论 |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丝裂霉素缓释海绵预防预防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体内实验研究 |
3.1 材料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观察指标由同一检查者采用盲法完成.记录术前、术后1D、3D、1w、2 w、3w、1M、3M检查 |
3.3.1 一般情况术后裂隙灯下观察术眼结膜、角膜、前房等眼前节情况 |
3.3.2 滤过泡 |
3.3.3 眼压 |
3.3.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3.3.5 荧光实时定量PCR |
3.4 统计学分析 |
3.5 实验结果 |
3.5.1 一般情况 |
3.5.2 滤过泡情况 |
3.5.3 眼压变化 |
3.5.4 组织病理学改变 |
3.5.5 荧光实时定量PCR |
3.6 讨论 |
3.6.1 关于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瘢痕化 |
3.6.2 非穿透小梁切除术 |
3.6.3 相关基因检测与瘢痕形成的关系 |
3.7 结论 |
3.8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大纲) 缩写词简表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国内国际会议 统计学审稿证明 |
(9)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层间埋藏式缝合方法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现状(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四、自体巩膜条翻转引流青光眼滤过术(论文参考文献)
- [1]P50型EX-PRESS引流钉结合生物羊膜植入术治疗POAG的疗效[J]. 凌博,陈俊杰,陈水生. 国际眼科杂志, 2019(11)
- [2]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D]. 任新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层间巩膜瓣切除联合小梁巩膜条转移治疗青光眼疗效观察[J]. 邱艳飞,何建中,何琼,王丽华,赖伟,钟敏. 眼科新进展, 2012(09)
- [4]晶状体前囊膜在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 田甜.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5]联合电凝改良青光眼手术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D]. 安琳.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3)
- [6]嵌合式丝裂霉素壳聚糖海绵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化的研究[D]. 李由.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7)
- [7]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J]. 杨珂,杜宁静.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0(08)
- [8]植入物在青光眼术中的应用[J]. 周艳,裴重刚. 江西医药, 2008(05)
- [9]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层间埋藏式缝合方法治疗难治性青光眼[D]. 高志国.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
- [10]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滤过术及其临床应用[J]. 王连峰. 山东医药, 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