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怀洪新河峰山段施工图设计方案的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彭颖[1](2015)在《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选取湖南省洪水管理项目中的子项目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比较法和成功度法对其进行后评价。后评价包括过程、防洪效益、环境影响、水土保持、移民安置、社会影响、目标和可持续性评价等方面内容,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针对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项目建设周期内各阶段的工作情况,对本项目的建设过程、运行管理工作的程序和质量分别进行分析评价,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2)将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的防洪效益划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经济效益的计算值作为本项目的防洪效益值,用定性方法分析了社会效益。得出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的2013年直接经济效益为945万元,采用系数法估算得出本项目的间接经济效益为198万元。(3)分析了本项目对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建设征地移民安置的影响,提出了应当采取的措施,并且对比了实际工程中执行措施的情况,以此来进行了本项目的环境、水土保持、征地移民安置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环境、水土保护措施实施到位,征地移民安置工作无遗留问题,并对以上工作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4)在分析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项目建成后对社会发展、社会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基础上,确定了社会影响评价指标,对本项目的社会影响进行了评价;在分析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项目建成后对原目标的实现程度、项目持续运行的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对项目的目标和可持续性开展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项目实施后的社会影响积极、良好,项目对原定目标的实现程度较高,项目的可持续性良好。后评价总结果表明: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保障了宁远县防洪排涝安全,其前期工作扎实成功,实施过程规范有序,生产准备完善,验收理想,运行管理规范标准,项目运行状况良好,防洪效益显着,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到位,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吴茂洲[2](2014)在《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合龙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跨高墩连续刚构桥梁有整体受力性能好、刚度大、活载作用下竖向变位小、行车舒适性强、超载能力大等优点。但伴随着跨度及跨数的增多,多跨高墩连续刚构桥在施工过程中,结构应力和变形会伴随主梁悬臂长度的增大及体系的转换而改变,且体系转换的顺序对桥梁施工阶段及使用阶段的受力和变形有着重要的影响,选择最佳的合龙方案,可以优化桥梁施工阶段及使用阶段的受力和变形,本文以某六跨连续刚构桥梁为工程背景,开展多跨连续刚构桥梁合龙方案及顶推力研究。运用有限元软件桥梁博士建立桥梁施工仿真模型,进行多种合龙顺序下的施工计算,确定各种合龙方案的顶推力大小。通过对不同合龙方案下桥梁变形、内力、顶推效果的对比分析,确定出最优合龙方案,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合龙段及顶推力的施加过程,论文主要研究如下:①查阅众多资料,归纳总结多跨连续刚构桥的受力特点,及其合龙技术现状,并统计连续刚构桥梁存在的常见合龙段施工病害。介绍了多跨连续刚构桥的合龙工序,总结各合龙方案存在的特点,并对连续刚构桥合龙段施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归纳;②针对某六跨连续刚构桥梁给出四种合龙方案,结合工程实际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对各合龙方案的施工线形和内力进行计算;③给出合龙施工中顶推力的确定方法;④针对各合龙方案的计算结果开展对比分析,研究不同合龙方案下桥梁线形和内力变化,对比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及效果,确定最优的合龙方案为方案一:边跨→中跨→次中跨。采用本文确定的最终合龙方案,可以保证桥梁在施工及使用阶段的受力和变形均较为合理,对本桥的顺利合龙起着建议性作用,并可以供同类桥梁的合龙参考和借鉴。
刘亚非[3](2012)在《多跨连续梁桥合龙顺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桥梁设计理论与施工方法的日趋成熟,以及大变位量伸缩缝、橡胶支座的开发与应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正不断向着多跨长联的方向发展。合龙段施工作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施工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桥梁建成后主梁恒载内力有很大影响,而合龙方案的设计与选择是确保成桥后受力状态和梁体线形均满足设计要求的关键。论文以渭河石鼓山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总结了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多跨连续梁桥合龙技术的发展现状,对连续梁桥的合龙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通过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总结了多跨连续梁桥线形与内力在不同施工阶段下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不同合龙顺序下梁体受力与变形的区别。论文的研究结果在渭河石鼓山连续梁桥施工中得到了实际应用,成桥后线形与受力状态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郝海峰[4](2011)在《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理合龙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以及工程界对混凝土的收缩徐变、连续梁合龙及结构体系转换内力、预拱度和施工变形控制等问题的深化认识,尤其是在大变形量伸缩缝和大位移支座的开发和应用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跨长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江河湖海上。大跨长联连续梁桥充分发挥了连续梁受力整体性好、刚度大、活载作用下竖向变位小、变形和缓、伸缩缝少、行车安全舒适、超载能力大等优点。但随着跨径的增大、跨数的增多,大跨长联连续梁桥在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内力和挠度将随着主梁悬臂段的伸长以及体系转换的进行而发生变化,而且体系转换的顺序对结构内力和挠度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确定最佳的合龙方案,确保结构线形及受力处于较为合理的状态,这对大跨连续梁桥合龙顺序的优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渭河八跨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研究大跨长联连续梁桥的合龙顺序对结构受力及线形的影响。首先结合已经顺利合龙的紫阳汉江特大桥三跨连续梁桥的监控项目,对连续梁桥的支座模拟、临时固结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以及监控实测数据,确定了连续梁桥施工过程中对支座模拟、临时固结模拟的较为理想的一些方法。接着对渭河特大桥所有可行的合龙方案,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 7.8建立桥梁施工过程仿真模型,对多种合龙顺序进行桥梁的合龙研究,通过对其结构变形、内力对比分析、施工稳定性的比较,确定了最佳的合龙方案,确保大桥梁体在较小挠度变化情况及受力处于较为合理的状态下顺利合龙,对渭河特大桥的顺利合龙有着预先建议性的作用,并为同类多孔连续桥梁的合龙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何建新[5](2007)在《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后评价》文中提出建设项目后评价是水利基本建设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后环节,是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对投资效益的关注日益增强,投资主管部门需要审视政府的投资行为,以给公众一个交待。为了提高水利基建项目投资决策和管理水平,探索开展公益性水利工程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进行了后评价,从方法和理论上对如何开展公益性水利工程后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简要评述了项目后评价的概念、特点,分析了公益性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难于广泛开展的原因。最后,介绍了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概况。(2)从项目决策、征地拆迁、勘察设计、资金以及物资落实五个方面对项目前期工作进行了综合后评价,指出该工程前期工作准备充分,过程严谨,决策科学。同时也指出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等方面还需根据工程实际从政策层面予以统筹考虑。(3)从项目施工准备、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项目同步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以及工程竣工决算等方面对项目实施阶段进行分析评价,指出了项目实施阶段可借鉴的先进的经验及应当进一步解决的问题。(4)从机构设置、运行管理以及管理经费三个方面对工程生产运行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管理运行体制适合,制度健全,手段先进,能够结合水管体制改革增强自身实力。(5)根据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运行初期已实际发生数据和以此为基础的预测数据为依据,对投资和效益进行分析计算,进行国民经济后评价,得出了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等评价指标值。(6)运用综合对比分析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社会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促进了流域社会的发展目标,社会效益显着。对项目可持续性进行评价,提出了改进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关建议。
邱秉华,仇红军[6](2002)在《怀洪新河峰山段施工图设计方案的优化》文中指出 江苏省泗洪县境内的峰山段工程是怀洪新河全河中较为艰巨的一段,也是治淮工程中着名的省际卡口项目。在怀洪新河续建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中已对这段河道的走势、断面标准、实施方案做了深入研究。1994年初水利部审批工程初步设计时,要求施工图设计阶段在保证不抬高设计洪、涝水位,不降低过流能力的前提下优化设计。淮安市(原淮阴市)水利勘
史展[7](2002)在《精心组织 强化管理 全力打造跨世纪精品工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怀洪新河续建工程是国家重点治淮项目,是淮河中游开辟的一条大型排洪河道。它西起安徽省怀远县何巷,经固镇、五河分别会合浍河、沱河等淮北平原河道东流,到江苏省泗洪县双沟注入洪泽湖的溧河洼。工程全长127km,其中江苏境内长26km,设计排洪流量4710m3/s,其中百年一遇时分
二、怀洪新河峰山段施工图设计方案的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怀洪新河峰山段施工图设计方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历程 |
1.2.1 国外后评价发展历程 |
1.2.2 国内后评价发展历程 |
1.3 后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
1.3.1 评价方法理论探究 |
1.3.2 评价指标探究 |
1.4 本文技术路线、研究思路、内容方法、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
2.1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2.1.1 后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2.1.2 后评价指标分析研究 |
2.2 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方法研究 |
2.2.1 成功度法 |
2.2.2 逻辑框架法 |
2.2.3 综合比较分析法 |
第三章 项目概况 |
3.1 自然地理概况 |
3.2 社会经济 |
3.3 工程地位与作用 |
3.4 工程建设任务与设计标准 |
3.5 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
3.6 主要技术指标 |
3.6.1 防洪工程设计 |
3.6.2 治涝工程设计 |
3.6.3 非工程措施设计 |
3.6.4 金属结构 |
3.7 主要经济指标 |
3.8 工程特性表 |
第四章 工程建设过程评价 |
4.1 前期工作评价 |
4.1.1 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及评价 |
4.1.2 项目前期工作评价 |
4.2 建设实施评价 |
4.2.1 施工准备评价 |
4.2.2 建设实施评价 |
4.3 生产准备评价 |
4.4 验收工作评价 |
4.5 投入运行管理评价 |
4.5.1 工程运行管理体制评价 |
4.5.2 工程管理评价 |
第五章 工程防洪效益评价 |
5.1 防洪效益计算理论 |
5.1.1 防洪效益分析 |
5.1.2 防洪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
5.1.3 社会效益分析 |
5.2 保护区防洪减灾效益计算 |
5.2.1 保护区概况 |
5.2.2 保护区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计算 |
5.2.3 保护区防洪减灾间接经济效益计算 |
5.2.4 保护区防洪减灾直接效益 |
5.2.5 社会效益 |
5.3 防洪效益评价结论 |
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 |
6.1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情况调查 |
6.1.1 工程环评概况 |
6.1.2 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结论 |
6.2 环境措施保护设计 |
6.2.1 施工区环境保护设计 |
6.2.2 工程占地及居民拆迁保护设计 |
6.3 环境保护管理与环境监测 |
6.3.1 环境保护管理 |
6.3.2 工程环境保护防治措施 |
6.4 工程环境保护防治措施实际执行情况 |
6.5 评价结论及建议 |
6.5.1 结论 |
6.5.2 建议 |
第七章 水土保持评价 |
7.1 工程影响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7.1.1 宁远县水土流失现状 |
7.1.2 工程影响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7.2 工程水土保持评价情况调查 |
7.3 工程水土保持控制措施执行情况 |
7.3.1 工程水土保持主要控制措施 |
7.3.2 工程水土保持控制措施执行情况 |
7.4 评价结论及建议 |
第八章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评价 |
8.1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分析 |
8.1.1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情况 |
8.1.2 项目影响调查 |
8.1.3 项目影响分析 |
8.2 项目影响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
8.2.1 移民安置措施 |
8.3 移民安置机构与职责 |
8.4 建设征地移民安置执行情况 |
8.4.1 移民工作实施进展情况 |
8.4.2 移民心理及申诉与抱怨 |
8.4.3 脆弱群体的扶持 |
8.4.4 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
8.5 征地拆迁工作的评价 |
第九章 社会影响评价 |
9.1 项目的社会环境影响 |
9.2 项目的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
9.3 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及水环境的影响及评价 |
9.4 社会影响评价结论建议 |
第十章 项目目标与可持续影响评价 |
10.1 项目目标评价 |
10.1.1 原定目标的实现程度评价 |
10.1.2 适应性评价 |
10.2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
10.2.1 持续运行的外部条件 |
10.2.2 持续运行的内部条件 |
10.3 项目成功度及可持续性评价 |
10.3.1 项目成功度评价 |
10.3.2 项目持续性评价 |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
11.1 结论 |
1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目录) |
附图 |
(2)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合龙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发展 |
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特点 |
1.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施工方法 |
1.3.1 概述 |
1.3.2 悬臂拼装法 |
1.3.3 悬臂浇筑法 |
1.3.4 顶推法架梁 |
1.4 合龙段研究的现状 |
1.5 合龙段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合龙方法 |
2.1 合龙段概述 |
2.1.1 合龙段施工 |
2.1.2 合龙段病害 |
2.2 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合龙影响因素 |
2.2.1 合龙段施工工艺 |
2.2.2 合龙温度 |
2.2.3 合龙段收缩徐变次内力 |
2.2.4 合龙中预应力的影响 |
2.2.5 施工工期对合龙的影响 |
2.3 连续刚构桥一般合龙工序 |
2.4 常见多跨连续刚构桥的合龙方案 |
2.4.1 由两岸向中间依次合龙 |
2.4.2 由中间向两岸依次合龙 |
2.4.3 先静定“小合龙”,后超静定“大合龙” |
2.4.4 几跨同时合龙 |
2.4.5 大、小合龙方式综合 |
2.4.6 由一岸向另一岸依次合龙 |
2.5 连续梁合龙体系转换应注意事项 |
2.6 合龙方案的评价 |
2.7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合龙方案分析 |
3.1 工程背景 |
3.2 工程各种可行合龙方案拟定 |
3.3 顶推力确定方法 |
3.4 合龙计算 |
3.4.1 计算程序与计算依据 |
3.4.2 方案一计算 |
3.4.3 方案二计算 |
3.4.4 方案三计算 |
3.4.5 方案四计算 |
3.5 合龙方案选择 |
3.5.1 方案评述 |
3.5.2 合龙方案的选择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合龙段现场施工控制 |
4.1 合龙施工拟投入的人员和设备 |
4.2 合龙施工步骤 |
4.3 顶推力的施加 |
4.4 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
4.5 合龙施工注意事项 |
4.6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多跨连续梁桥合龙顺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特点 |
1.3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龙技术现状 |
1.3.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发展 |
1.3.2 合龙技术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跨连续梁桥合龙方法 |
2.1 连续梁桥一般合龙工序 |
2.2 常见多跨连续梁桥的合龙方案 |
2.2.1 从两岸向中间依次合龙 |
2.2.2 从中间向两岸依次合龙 |
2.2.3 先静定“小合龙”,再超静定“大合龙” |
2.2.4 几跨同时合龙 |
2.2.5 大、小合龙方式综合采用 |
2.2.6 从一岸向另一岸依次合龙 |
2.3 连续梁桥合龙主要影响因素 |
2.3.1 劲性骨架的影响 |
2.3.2 合龙中配重的影响 |
2.3.3 合龙顺序的影响 |
2.3.4 合龙温度的影响 |
2.3.5 合龙中预应力的影响 |
2.3.6 施工工期对合龙的影响 |
2.4 实际工程案例 |
2.4.1 温厚高速张家跨线桥合龙方案 |
2.4.2 沙洋汉江大桥合龙方案 |
2.4.3 红岭高架桥合龙方案 |
2.4.4 山东省东明黄河公路大桥合龙方案 |
2.4.5 峡口 2 号大桥中跨合龙方案 |
第三章 多跨连续梁桥有限元分析 |
3.1 桥梁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法 |
3.2 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 |
3.2.1 工程背景 |
3.2.2 单元划分以及材料参数 |
3.2.3 边界条件 |
第四章 多跨连续梁桥合龙方案研究 |
4.1 概述 |
4.2 合龙方案优化 |
4.3 合龙方案Ⅰ(边跨→次边跨→次中跨→中跨) |
4.3.1 恒载作用下主梁竖向位移 |
4.3.2 恒载作用下主梁应力 |
4.5 合龙方案Ⅱ(边跨次中跨→次边跨→中跨) |
4.5.1 恒载作用下主梁竖向位移 |
4.5.2 恒载作用下主梁应力 |
4.6 合龙方案Ⅲ(次边跨与中跨→边跨→次中跨) |
4.6.1 恒载作用下主梁竖向位移 |
4.6.2 恒载作用下主梁应力 |
4.7 合龙方案Ⅳ(中跨→次中跨→次边跨→边跨) |
4.7.1 恒载作用下主梁竖向位移 |
4.7.2 恒载作用下主梁应力 |
4.8 合龙方案Ⅴ(从一岸向另一岸依次合龙) |
4.8.1 恒载作用下主梁竖向位移 |
4.8.2 恒载作用下主梁应力 |
4.9 合龙方案Ⅵ (全桥一次合龙) |
4.9.1 恒载作用下主梁竖向位移 |
4.9.2 恒载作用下主梁应力 |
第五章 不同合龙方案比较分析 |
5.1 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5.1.1 合龙阶段主梁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5.1.2 拆除临时固结后主梁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5.1.3 成桥阶段主梁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5.1.4 成桥 3 年后主梁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5.2 应力对比分析 |
5.2.1 合龙阶段主梁应力对比分析 |
5.2.2 拆除临时固结后主梁应力对比分析 |
5.2.3 成桥阶段主梁应力对比分析 |
5.2.4 成桥三年后主梁应力对比分析 |
5.3 合龙方案的选择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理合龙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多跨连续梁桥发展概况 |
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施工方法 |
1.2.1 有支架就地浇注施工 |
1.2.2 逐孔施工法 |
1.2.3 顶推施工法 |
1.2.4 转体施工法 |
1.2.5 悬臂施工法 |
1.3 悬臂施工法连续梁桥合龙方案研究的现状及论文题目的来源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影响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龙的因素 |
2.1 合龙段施工的工艺 |
2.1.1 配重的设置 |
2.1.2 合龙口锁定措施 |
2.2 合龙温度 |
2.3 合龙段收缩徐变次内力 |
2.4 连续梁支座、临时固结模拟方法分析 |
2.4.1 临时固结的设计原则 |
2.4.2 墩梁临时固结的常用措施 |
2.4.3 常用桥梁软件中对临时固结模拟的一般方法及存在问题 |
2.4.4 紫阳汉江特大桥支座模拟、临时固结实例工程背景 |
2.4.5 实例桥梁支座模拟、临时固结模型的建立 |
2.4.6 计算结果内力对比分析 |
2.4.7 计算结果挠度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龙方案分析 |
3.1 合龙方案归类 |
3.2 各种合龙方案的优缺点分析 |
3.2.1 方案1:多跨连续体系一次合龙 |
3.2.2 方案2:先静定"小合龙",再按既定顺序进行超静定"大合龙" |
3.2.3 方案3:从中间向两岸顺序合龙 |
3.2.4 方案4:从两岸向中间顺序合龙 |
3.2.5 方案5:大、小合龙方式综合采用 |
3.2.6 方案6:从一侧向另一侧依次合龙 |
3.3 连续梁合龙施工的注意事项 |
3.4 连续梁合龙体系转换应注意事项 |
3.5 合龙方案的评价 |
第四章 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龙方案优化研究 |
4.1 渭河八跨特大连续梁桥设计合龙方案 |
4.1.1 工程背景 |
4.1.2 实例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1.3 渭河特大桥设计合龙方案 |
4.1.4 设计合龙方案恒载作用下主梁内力 |
4.1.5 设计合龙方案恒载作用下主梁竖向位移 |
4.1.6 设计合龙方案恒载作用下主梁应力 |
4.2 渭河八跨特大连续梁桥各种可行的合龙方案 |
4.2.1 合龙方案一 |
4.2.2 合龙方案二 |
4.2.3 合龙方案三 |
4.2.4 合龙方案四 |
4.2.5 合龙方案五 |
4.2.6 合龙方案六 |
4.2.7 合龙方案七 |
4.2.8 合龙方案八 |
4.2.9 合龙方案九 |
4.2.10 合龙方案十 |
4.3 各种方案下控制断面内力对比分析 |
4.3.1 各种方案下各控制截面弯矩值对比分析 |
4.3.2 预应力筋引起的次内力结果 |
4.3.3 收缩引起的次内力结果 |
4.3.4 徐变引起的次内力结果 |
4.4 各种方案下应力对比分析 |
4.4.1 各种方案下主梁各控制截面上缘应力结果 |
4.4.2 各种方案下主梁各控制截面下缘应力结果 |
4.4.3 各种方案下各墩上部主梁结构最大压应力结果 |
4.5 各种方案下竖向位移值对比分析 |
4.5.1 成桥阶段及运营三年后主梁各控制截面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
4.5.2 成桥运营三年后上部结构竖向位移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后评价概述 |
1.1.1 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概念 |
1.1.2 建设项目后评价的特点和原则 |
1.1.3 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分类 |
1.1.4 国外建设项目后评价的开展 |
1.1.5 我国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 |
1.2 怀洪新河工程项目概况 |
1.2.1 怀洪新河的区域位置 |
1.2.2 怀洪新河的地位与作用 |
1.2.3 安徽省怀洪新河的建设标准和主要内容 |
1.2.4 安徽省怀洪新河的实施过程 |
1.2.5 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后评价的工作依据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项目前期工作评价 |
2.1 项目决策的评价 |
2.1.1 70年代至停缓建期间建设情况 |
2.1.2 项目筹备决策的评估 |
2.2 征地拆迁工作的评估 |
2.2.1 征地拆迁工作方法与实施过程 |
2.2.2 资金管理 |
2.2.3 结论 |
2.3 勘察设计工作的评价 |
2.3.1 工程勘察设计单位选择评价 |
2.3.2 主要勘察设计方案及勘察设计质量评价 |
2.3.3 项目重大设计变更评估 |
2.3.4 勘察设计工作总体评价 |
2.3.5 建议 |
2.4 资金落实情况的评价 |
2.5 物资落实情况的评价 |
2.6 项目前期工作总体评价 |
第三章 项目实施阶段评价 |
3.1 施工准备工作评价 |
3.1.1 准备工作评价 |
3.1.2 监理单位选择方式评价 |
3.1.3 施工单位的选择方式评价 |
3.2 施工现场的“四通一平”和大型临时设施准备、物资供应评价 |
3.2.1 施工交通评价 |
3.2.2 施工供电评价 |
3.2.3 施工供水与排水评价 |
3.2.4 其它建设评价 |
3.3 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评价 |
3.3.1 施工组织方式的评价 |
3.3.2 项目成本目标控制评价 |
3.3.3 项目工期目标评价 |
3.3.4 项目质量情况的评价 |
3.4 项目建设资金供应与使用情况评价 |
3.5 项目同步建设的评价 |
3.5.1 安徽省怀洪新河穿堤涵闸工程同步建设评价 |
3.5.2 安徽省怀洪新河防汛道路工程同步建设评价 |
3.5.3 安徽省怀洪新河影响处理工程同步建设评价 |
3.6 项目竣工验收的评价 |
3.7 工程竣工决算评价 |
3.8 项目实施阶段总体评价 |
第四章 项目生产运行评价 |
4.1 工程管理机构情况评价 |
4.2 工程运行管理情况评价 |
4.2.1 运行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 |
4.2.2 防洪、除涝运行管理评价 |
4.2.3 工程运行管理现代化评价 |
4.3 工程运行管理经费 |
4.4 项目生产运行总体评价 |
第五章 经济评价 |
5.1 概述 |
5.2 评价依据 |
5.3 国民经济评价 |
5.3.1 主要参数 |
5.3.2 工程投资和费用计算 |
5.3.3 工程效益计算 |
5.3.4 国民经济评价 |
5.3.5 评价结论 |
5.4 财务评价 |
第六章 社会影响及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
6.1 评价内容 |
6.2 评价方法 |
6.3 基于 FUZZY-AHP 的水利建设项目社会影响后评价 |
6.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6.3.2 评价指标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 |
6.3.3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计算 |
6.3.4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6.3.5 评价结果 |
6.4 可持续性评价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评价结论 |
7.1.1 项目前期工作及实施阶段评价 |
7.1.2 生产运行评价 |
7.1.3 经济评价 |
7.1.4 社会影响及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
7.2 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四、怀洪新河峰山段施工图设计方案的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宁远县城市防洪工程后评价研究[D]. 彭颖.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4)
- [2]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合龙方案研究[D]. 吴茂洲.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4)
- [3]多跨连续梁桥合龙顺序优化研究[D]. 刘亚非. 长安大学, 2012(08)
- [4]多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合理合龙方案研究[D]. 郝海峰. 长安大学, 2011(01)
- [5]安徽省怀洪新河工程项目后评价[D]. 何建新. 河海大学, 2007(05)
- [6]怀洪新河峰山段施工图设计方案的优化[J]. 邱秉华,仇红军. 治淮, 2002(01)
- [7]精心组织 强化管理 全力打造跨世纪精品工程[J]. 史展. 治淮, 2002(01)
标签:施工图设计论文; 连续刚构桥论文;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论文; 龙方论文; 防洪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