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阔型海区海底投石增殖海参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闫佳雯[1](2021)在《舟山沿岸渔场绿色渔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震[2](2015)在《基于海洋牧场建设的休闲渔业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休闲渔业发展迅速,休闲渔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具发展潜力。因此,休闲渔业持续开发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但是,随着休闲渔业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却面临着海洋渔业资源约束。无论是渔业资源数量还是质量,我国沿海地区渔业资源日益衰退,而这一现状已经成为休闲渔业发展的瓶颈。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牧场建设的快速发展,给休闲渔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鉴于此,本文立足于通过海洋牧场建设来寻求休闲渔业发展的新途径,主要以海洋牧场休闲渔业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学矛盾学说、旅游系统开发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休闲渔业开发相关理论、海洋功能区划理论以及渔业经济学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内涵解析—开发基础—形成机理—系统构建—综合评价—路径探索”为研究思路,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进行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以期为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建设与休闲渔业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首先,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的资源环境条件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包括自然基础条件、渔业发展、滨海旅游发展环境。根据我国海洋功能区划对近海海域的功能定位,分析海洋牧场建设对近海海域自然环境的要求,结合我国渔业资源现状、传统渔场变化以及渔业增养殖业以及滨海旅游的发展,综合分析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建设与休闲渔业发展状况。第二,阐释利用海洋牧场发展休闲渔业的原因。提出休闲渔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与发展”矛盾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通过“公地悲剧”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相对剥夺理论分析矛盾的形成。通过海洋捕捞、传统养殖、增殖放流与休闲渔业相关性分析,验证渔业资源与休闲渔业之间的高相关性。并从渔业资源供给角度,将休闲渔业划分为自然供给休闲渔业、传统养殖休闲渔业和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比较分析了海洋牧场在渔业资源供给、产业融合发展以及休闲渔业体验性方面的优势和价值。因此,海洋牧场通过化解休闲渔业“资源与发展”矛盾,进而削弱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为休闲渔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途径。第三,建立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的过程。结合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基础与机理分析,构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由开发环境、休闲渔业子系统、渔业资源子系统和海洋牧场子系统构成。其中开发环境为其它三个子系统提供开发基础与环境,海洋牧场则通过集成技术使渔业资源增殖,进而满足休闲渔业对渔业资源生物量日益增长的需求。开发环境由海域自然环境、渔业基础环境以及滨海旅游环境构成;休闲渔业子系统是通过旅游开发系统思想,由休闲渔业旅游资源、休闲渔业旅游市场、休闲渔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旅游产业因素构成:渔业资源子系统则根据渔业资源生物量变动模型,分别由渔业资源渔获量和渔业资源补充量因素构成;海洋牧场子系统则通过对技术的归类为依据,由渔场造成技术与渔业资源增殖技术因素构成。通过对各子系统综合分析,理清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特点,为定量分析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第四,依据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分析,构建指标体系,提取各层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情况进行定量评价与综合分类。分别从开发环境、休闲渔业子系统、渔业资源子系统和海洋牧场子系统四个角度分析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状况。综合四个子系统的评价结果,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类型划分。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整体发展状况划分为三个类型:Ⅰ类地区分别为山东省、辽宁省、广东省与福建省;Ⅱ类地区分别为浙江省与江苏省;Ⅲ类地区分别为广西省、海南省、上海市、河北省与天津市,并结合三个类型的地区数量的分布、综合指数值以及空间格局分布对评价结果做进一步的分析。最后,对不同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提出不同的开发路径的相关建议。基于海洋牧场建设的休闲渔业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的协调与融合发展。通过建立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的关联系数矩阵,判断不同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的核心因素与关联因素。将关联因素与开发环境、渔业资源进行进一步分析,探索不同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类地区的开发路径包括海洋牧场休闲渔业逐渐取代传统养殖休闲渔业,增加休闲渔业渔业资源量提升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品质,吸引滨海旅游游客带动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市场,注重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经济效益发挥;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包括通过改善近海水域水质提升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与经营环境,通过减低海洋捕捞规模保证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渔业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利用海洋牧场休闲渔业与渔民转产转业工作融合开展,合理利用渔村空问对海洋牧场休闲渔业进行开发;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包括提高近海水域适游度增加休闲渔业游憩机会,从而提升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品质,全面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海洋牧场和休闲渔业融合开发等,为我国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赵竹明[3](2015)在《贝类产业对地域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长岛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迄今为止,尚无有关贝类产业的统一定义。为了本研究的需要,作者给出的工作定义是“贝类产业泛指与贝类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活动直接相关的人类活动的组合”。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1950年世界贝类产量只有160.52万吨,2013年增加到1784.32万吨。中国贝类产量1950年只有10.05万吨,2013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380.36万吨。显然,贝类产业拓展了人类生存空间,增加了食物供给。但是,“兴一利必有一弊”。快速发展的贝类产业究竟给生态系统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衡量其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又如何?本研究试图对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做出初步解答。探究贝类产业对地域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可以为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提供方法论的理论意义,也具有为政府关于促进渔业经济发展的未来改革措施提出政策建议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贝类资源空间分布广泛、品种众多,基于这一类资源而形成的产业同样表现出空间分布广泛、产业门类众多的特点,要做一个“全景性”研究,显然受时间、财力、物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故选择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养殖品种相对单一的海岛县作为研究对象。作为“十二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现代贝类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CARS-48-09B)"的一个子项目,本项目以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贝类产业为研究对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分别考察贝类产业对“地域生态”、“地域经济”和“地域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力求客观地反映出长岛县贝类产业发展的“得与失”,总结经验教训,为产业长期健康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运用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借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的“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指标体系、联合国统计局(UNSTAT)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FISD).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兰国良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宋春晓提出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包括贝类产业发展对地域生态、地域经济和地域社会三方面影响在内的综合性评价三级指标体系。本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自问卷调查、访谈、参与式观察、中国渔业统计年鉴、长岛县地方渔业统计年鉴以及其他渠道获得的相关信息。本论文包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文献综述、相关理论和长岛县贝类产业概况等:第二部分对长岛县贝类产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第三部分总结归纳了长岛县贝类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努力方向。本研究形成了如下基本结论:一、长岛县贝类产业发展(1949-2014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其发展路径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呈一个倒“U”型结构。在长岛县贝类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每个阶段均是以海岛资源、海岛生态环境为依托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海岛生态环境是贝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坚持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实现库兹涅茨曲线的第三阶段是其发展必然的选择。二、长岛县贝类产业对生态的影响既表现为固碳、基础食物链、防止赤潮发生、净化海水和恢复苏打盐碱土地等正外部性作用,也带来一些诸如种质退化、养殖污染、物种污染、生物沉降、物种单一和加工污染等负外部性作用。但总体而言,长岛县贝类产业要实现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三、根据本研究项目构建的指标体系,对四岛典型案例测算分析,以及对栉孔扇贝产业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具体研究得出结论:陀矶岛贝类产业对经济的影响最大,说明贝类产业对陀矶岛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南隍城岛与大钦岛经济影响居中,说明贝类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一般;南长山岛贝类产业对经济的影响最小,说明贝类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不显着。随着贝类产业的发展与扩张,长岛县经济得到跨越式的飞速发展,贝类产业的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带动了包括扇贝培育、种苗、养成、加工、流通产业等在内的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与进步。笔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贝类产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地域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长岛县贝类产业更好地与当地经济协调发展,笔者根据调研的四岛各自产业的特点和贝类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四、根据本研究项目构建的指标体系,对四岛典型案例测算分析,以及对南隍城岛贝产业对地域社会的影响具体研究得出结论:南隍城岛贝类产业对社会的影响最大,砣矶岛次之:南长山岛第三,大钦岛最小。南隍城岛贝类产业增加了社会福利,促进了技术进步,增加了就业岗位,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市场份额和使得各分配主体获益等,对社会的影响显着。笔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贝类产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地域社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长岛县贝类产业与当地社会协调发展,笔者根据调研的四岛各自产业的特点和贝类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五、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发现长岛县贝类产业存在以下问题:不合理的贝类养殖方式对生态与经济均造成了不良影响;成熟阶段的贝类产业对经济、社会影响具有两面性;产业集中度较低导致贝类产业整合难、成本高:贝类产业近亲繁殖,导致种质退化:贝类产品差异化不显着,常被以次充好;制度壁垒抑制贝类产业腾飞;私有产权结构凸显产业弊端;“跨区养殖”触发诸多社会问题等。在本文的最后,笔者从相关学者、长岛县扇贝养殖业主、长岛县贝类产品加工企业、长岛县贝类产品销售商以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五个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的局限性与未来的努力方向。
李河[4](2015)在《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研究及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省是我国的海洋大省和渔业大省。全省海域面积广阔,渔业资源丰富,海洋和渔业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从20世纪中期开始,由于长期较高的捕捞强度和单一的捕捞作业形式下造成了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渔船单产、渔获质量以及传统鱼类种质下降严重;同时,随着沿海工业的发展以及浅海相关产业的兴起,造成的海洋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出现绿潮、浒苔及营养盐失衡、产卵场退化、海洋生物栖息地和生存环境丧失或改变等现象,对渔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国家和山东省采取一系列限制措施,诸如实行禁渔区和伏季休渔制度,执行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负增长”计划,鼓励发展远洋渔业生产等,对缓解渔业资源颓势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在减少的问题。国内海洋牧场概念的提出,国外成功的经验,给山东省海洋渔业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和空间:依托人工鱼礁和藻类增养殖构建渔业资源栖息环境,开展人工放流,并利用科学手段进行有效管理,打造人工渔场,实现资源的恢复和环境的改善。本文通过对相关概念的定义和总结,对照韩国、日本等国外成熟经验,吸取广东、辽宁省建设经验,结合山东省发展海洋牧场的优势条件分析,研究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最后,根据海洋牧场发展的趋势,展望山东省海洋牧场发展趋势,认为休闲海钓产业是海洋牧场的综合利用和提升,是海洋牧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山东省海洋渔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馨文[5](2014)在《北方滨海型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模式研究 ——以莱州湾金仓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例》文中提出滨海湿地是海岸带范围内,陆地与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的生态系统,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拦蓄、净化入海污染物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莱州湾是我国北方沿海湿地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域,但近年来受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莱州湾滨海湿地严重退化。本论文研究的莱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案例地处莱州湾东岸,通过实地调查莱州湾湿地的生态环境,结合本区域的地形图、卫星遥感所得数据的分析,发现莱州湾东岸滨海湿地的退化过程主要表现为自然湿地面积减小,大规模的过度开发,滨海湿地退化成为潮上带盐沼湿地、盐生草甸等。使得它的自然湿地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景观格局破碎化,同时赤潮等自然灾害加剧。由于近年来的无序开发,日益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破坏。在这种背景下,建立湿地公园作为恢复保护湿地的一种手段,开始广泛用于我国的湿地保护与开发建设当中。对于湿地的恢复保护与开发利用,二者本身就存在难以平衡的矛盾。本文试图从湿地公园生态规划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讨论,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索,从概念到规划导则及法律法规问题,从关于湿地公园的相关保护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在规划方法所存在的问题上进行相关的探讨。在深入现场调研以及研究莱州湾金仓滨海湿地退化原因和过程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学原则、地域性原则和美学原则等,提出了莱州湾金仓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规划和修复退化湿地的模式。在规划层面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不同模式的退养还滩、合理利用盐沼湿地、内陆淡水沼泽湿地等。在管理层面,提出了建设莱州湾金仓国家湿地公园,对保护管理基础能力进行建设规划,建立湿地监测网络与信息管理系统,依法加强对莱州湾东岸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提高居民对滨海湿地认知和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周边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和恢复退化湿地等重要措施。本论文的结构以层层递进为线索,首先阐述湿地,滨海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的相关概念,并分析城市湿地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不合理的规划倾向,并对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同时,以莱州湾金仓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为例,提出生态规划的一种思路,探索退化的滨海湿地通过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生态规划模式,对滨海湿地进行保护与恢复,以期得到正确合理的结果。
王欣[6](2014)在《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增殖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人工鱼礁作为诱集鱼类的装置已经有悠久的历史。近些年,他们的用途已经开始多样化,主要包括:水产增养殖﹑娱乐潜水﹑海岸防护﹑栖息地保护以及生态修复等。建设人工鱼礁,发展海珍品增殖成为我国北方沿海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皱纹盘鲍是人工鱼礁区重要的增殖种类之一,鲍鱼的增殖与人工鱼礁的投放相结合,能够获得双重目的,即栖息地和资源的改善,同时这也是定向增产目标物种的廉价方法。本文的目的就是对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的这一增殖方式进行效果评价,即在一个特定网箱内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来构建栖息地,并利用增殖技术投放一定量的皱纹盘鲍,从而对网箱内鲍鱼的生长存活以及网箱周围环境进行监测。环境监测结果发现:水温变化范围为3.1~25.1℃,盐度变化范围31.6~34.1,符合皱纹盘鲍生长存活要求;透明度、pH、DO、CODMn、BOD5、各类营养盐、油类和硫化物在试验调查期间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二类水质标准,污染指数Pi均小于1;水中的重金属都符合《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要求,在监测调查期间,各重金属的污染指数Pi均小于1;底质调查的重金属、油类和硫化物从试验开始到试验结束,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2)中的第一类标准,污染指数Pi均小于1;底栖藻类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90.2g/m2~463.5g/m2,并且在鲍鱼摄食高峰期生物量较大的种类有裙带菜、马尾藻、小石花菜、石花菜、绿管浒苔和小珊瑚藻,而其中的裙带菜和马尾藻都是鲍鱼喜食的藻类。鲍鱼监测结果:试验中鲍鱼15个月平均生长率为63.5μm/d,生长最快阶段达到78.7μm/d,最慢阶段为13.6μm/d,与其它鲍鱼养殖数据相比,生长速度达到较高水平,并且也符合商业要求;存活率方面,试验最终存活率为66.03%,死亡主要集中在试验开始阶段,之后存活率能都达到90%以上,存活率略低于网箱养殖数据,高于底播增殖数据。并且,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了鲍鱼生长与主要环境因子水温的关系方程:y=-0.0009x3+0.0188x2+0.2271x-2.0025, R2=0.9471,y为皱纹盘鲍壳长增长率(mm/月),x为水温。
尚桐[7](2013)在《我国海洋渔业发展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法律地位的不同,海洋可以划分为内水、领海、毗连区、群岛水域、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从世界范围来说,海洋渔业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中国的这一比例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从而说明海洋渔业在整个渔业产出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海洋渔场有40多个,其中渤海和黄海有15个,东海有5个,南海有22个。随着人类利用海洋和开发海洋的活动日益增多,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解决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海洋资源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海洋资源保护的迫切需要,杜绝海洋资源开发活动中“无偿、无序、无度”的现象,使海洋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以整治,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管理体系,但与目前国际海洋环境制服的发展状况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我国海洋渔业法律体系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和空白。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简单介绍了研究海洋渔业法律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从我国海洋渔业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了我国海洋渔业的分类,发展现状和原则。第三部分评析了我国海洋渔业发展过程中法律法规的现状和不足之处,显示出我国海洋渔业制度方面存在很多缺陷。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对国外法律制度的考察,探索对我国完善海洋渔业法律制度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第五部分主要针对我国海洋渔业法律制度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对策。渔业按作业水域可分为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海洋渔业又分为海洋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海产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在海洋渔业的范围内,通过分析我国海洋渔业环境,相对侧重于海洋捕捞业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完善我国海洋环境法律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以期对我国海洋环境法律的建立、健全有所裨益。
许强[8](2012)在《海洋牧场选址问题的研究 ——以舟山市为例》文中提出海洋牧场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能够接受的新型渔业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海洋牧场建设的人力和物力投入,海洋牧场在沿海多个省市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在建和已建的海洋牧场数量超过30个。海洋牧场选址是海洋牧场建设首先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科学的开展选址工作,是确保海洋牧场建设成功有效的前提。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数值模型、系统管理等多个工具和方法,对海洋牧场选址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现代海洋牧场的概念可归纳为:通过人工鱼礁等生物栖息地改善技术、幼体放流等渔业资源增殖技术、音响投饵驯化等鱼类行为控制技术等手段,有机地组合多种渔业生产要素,形成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放流-育成-回捕可控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海域生产力和海域空间,使渔业综合产出获得可持续效益的渔业生产与管理形式。海洋牧场选址对海洋牧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1)海洋牧场选址是实现海洋牧场目标物种产出的环境保证;2)海洋牧场选址是实现海洋牧场生产可控性的重要条件;3)海洋牧场选址是实现各技术要素发挥协同作用的必要载体。(2)海洋牧场的选址的理论问题本质是“多目标决策问题”,其操作流程主要包括:确立海洋牧场选址的原则,分析海洋牧场的类型与目的,分析影响海洋牧场的因素,对目标海区进行数据资料搜集与整理,定性分析确定初选方案,资料再收集,选取特征因素建立方案评价体系,进行二次评价,确定最优方案。(3)归纳和总结出影响海洋牧场选址的因素是实现海洋牧场选址的重中之重,本文归纳总结了影响海洋牧场选址的因素主要分为三大类:社会经济因素,海洋物理因素,海洋生物环境因素。具体可分为:海洋牧场建设的类型与目的、可接近性、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牧场建设基础考虑选址、渔业发展规划与管理政策、水质、水深、流速、坡度、波浪、底质、目标种及其生活史、初级生产力水平、渔业资源水平等。(4)选取舟山群岛海域为例,利用FVCOM模型建立了舟山群岛海域的非线性结构模型,选取若干站点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精确度满足选址需要;进一步的,通过FVCOM计算得到舟山群岛海域的水深和流速分布,对结果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得到舟山市适宜建设海洋牧场的4片海域,分别是:马鞍列岛海域、岱山东部列岛海域、东极列岛海域和洋鞍—猫头洋海域。(5)结合舟山市渔业特征,以及舟山市建设海洋牧场的基本类型和目的,在分析影响海洋牧场选址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海洋牧场选址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采用专家调查法构建判断矩阵,利用yaahp5.3R1软件一一计算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依次按照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的顺序进行。计算得到各选址方案的权重值。结果表明,舟山市拟选的4个海洋牧场选址的优劣排序依次为:马鞍列岛海洋牧场(0.2895)、东极岛海洋牧场(0.2766)、洋鞍—猫头洋海洋牧场(0.2219)和岱山东部列岛海洋牧场(0.2120)。舟山市可以优先安排资金和项目开展马鞍列岛海洋牧场和东极海洋牧场的建设工作。(6)选取适宜性较高的马鞍列岛海域,开展海洋牧场选址的微观研究。采用GIS工具对海区的水深、流速进行处理,采用Mapinfo软件对海区海洋功能区划数据进行处理。分别获得马鞍列岛海域水深分布图、流速分布图和海洋功能区划图;根据分级准则,对获得的单因子分布度进行重分类,之后进行叠置分析,最终将海洋功能区划叠置获得马鞍列岛海域的最适海洋牧场建设区域。结果表明:海洋牧场选址的最佳区域一般位于各个岛屿的周边海域,并避免了一些流速过大和过小、水深过大和过小,以及海域功能区划不利于海洋牧场建设的区域。具体描述为,马鞍列岛海洋牧场适宜的选址位于绿华岛北部避开贻贝筏式养殖的区域、狮子礁及其周边临近海域、上三横周边海域、下三横以西部分海域、黄礁周边海域等。该海区已建立的两个人工渔礁区均位于本文所选的区域内。
王启尧[9](2011)在《海域承载力评价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世界范围内工业化浪潮的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类自身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趋尖锐,海洋作为资源宝库和人类生存空间的价值大大提升,世界各临海国家开始高度关注海洋资源开发,大规模向海洋进军,一股席卷全球的海洋开发热潮悄然兴起。不断升温的海洋开发活动给沿海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由于开发过程中忽视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遭受到了极大破坏,海岸侵蚀、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渔业资源衰退、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常见并不断恶化,已经给沿海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到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沿海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各种海洋生态问题多与沿海地区不合理的经济临海布局直接相关。海岸带是地球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地球上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其生态平衡依赖于一系列复杂而独特的物理、化学过程,这些过程极易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从而引起生态系统的迅速退化。随着临海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经济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干扰不断加重,人海相互作用空前增强,而经济临海布局作为生产力在空间上的配置方式,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剧烈。在经济临海布局中,所布局海域的承载能力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而这一因素历来被传统的布局理论与实践所忽视。事实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摒弃过去单纯依照传统生产力布局理论安排沿海地区涉海生产力布局的错误做法,将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决策因子纳入布局方案的制定,使环境保护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之一。将环境因素纳入沿海地区涉海生产力布局实践必须解决一系列实际操作问题,尤其是海域承载力研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海域承载力即海洋资源和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资源的稀缺性和海洋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导致了海域对人类活动承载能力的有限性,将临海经济布局在海域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这一问题,目前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还不能为临海经济布局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此,本文在对海域承载力和经济临海布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海域承载力评价并用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的一般方法,并以胶州湾为案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实证应用。论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对海域承载力与经济临海布局一般关系的研究。在该板块中,论文首先在对海域承载力进行概念解释、内容划分、特征描述基础上,深入归纳总结了海域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然后,对经济的临海布局现象和趋势进行了探讨,基于主导产业分析划分了经济临海布局的基本类型,分析了经济临海布局的内在驱动力和影响因素;最后,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以三种行为、四种变化、五种关系为框架,讨论了经济临海布局对海域承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阐述了港口、临港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水养殖业、海水制盐及盐化工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洋矿业、海水利用业等主要临海经济类型的海洋资源需求与海洋环境影响,并提出了基于海域可承载的经济临海布局优化途径。二是面向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的海域承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在本部分中,论文首先以P-S-R模型为框架,并借鉴前人相关研究成果,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代表性、动态性、可靠性原则,建立了海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提出了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运用该指标体系进行面向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的海域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三是对青岛胶州湾地区的实证研究。通过该研究,以案例的形式进一步阐述了应用本文建立的海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层次分析法与系统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海域承载力评价,并用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的一般方法,同时也对环胶州湾地区经济临海布局的优化提出了建议。
王国钢[10](2009)在《荣成海水养殖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荣成现有海水增养殖面积达到2万hm2,各类养殖品种30多个,形成了鱼虾贝藻多品种养殖,水面、海底、滩涂、工厂化立体利用的养殖格局。2008年水产品总产量105万吨,渔业总收入410.8亿元,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6.2%,水产品产量、渔业总收入连续28年名列全国县级第一。荣成是全国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鲜海带产量占全国的50%左右,也是全国海参、鲍和高档海水鱼类重点养殖基地,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渔业大市”。本文通过对荣成主要海湾、港的养殖现状和养殖环境的调查,对1999年-2008年荣成海水养殖面积、品种、产值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荣成海水养殖近十年的发展趋势:(一)养殖总面积增大,增速放缓。表明在目前养殖生产力水平下,可规模开发的养殖水域面积不断减小。(二)各养殖品种的养殖面积不断调整。市场好、经济价值高的海珍品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其养殖面积增幅比其他品种如海带等养殖面积增长比例大。表明市场因素在整个海水养殖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荣成海水养殖结构正逐步调整。但海珍品总体养殖面积仍然偏小,传统养殖品种养殖面积仍占绝对优势。(三)养殖总产量与养殖总面积增幅走势接近,养殖总产值增幅明显高于养殖总产量的增幅。养殖总产量增长缓慢,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总产量未出现增长;而养殖产值增长迅速,近十年来养殖产值平均增长为15.03%。养殖产值增长有两方面因素:一是传统大宗养殖产品海带的价格不断增长;二是海珍品海参、鲍鱼等养殖面积的扩大,产量产值不断增长。(四)养殖总产值增速明显高于养殖总产量的增速。养殖总产量增长缓慢,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总产量未出现增长;而养殖产值增长迅速,近十年来养殖产值平均增长为15.03%。养殖产值增长有两方面因素:一是传统大宗养殖产品海带的价格不断增长;二是海珍品海参、鲍鱼等养殖面积的扩大,产量产值不断增长。(五)工厂化养殖水体面积截止2005年前不断增长,自2005年至今未发生变化。其中主要因素有:一是2006年发生的“多宝鱼事件”直接影响整个工厂化养殖的发展,导致消费观念的改变,市场追求绿色、健康的水产品;二是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发展,技术门槛降低,大量养殖户迅速增加养殖面积,产量增加,市场价格的降低,导致了养殖面积的徘徊不前。(六)高效的网箱养殖技术特别是深水网箱养殖技术未能在荣成得到推广。主要因素有:一是深水网箱养殖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市场价格变化大;二是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短期利益驱动,仍以传统养殖品种为主,传统养殖观念仍为改变。(七)近十年,专业养殖人员数量呈不断增长状态,平均增长3.48%。每百人养殖产量徘徊在2500吨线附近,但有略微下降的趋势。每百人养殖产值不断持续增长,平均增长11.16%,见图1-7,增长比例远大于专业养殖人员的增长比例。总结了目前荣成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结合存在的问题为荣成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发展战略和方向,探索今后荣成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对于促进整体海水养殖产业结构调整、渔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战略如下:一是运用科学手段,制定海水养殖产业整体规划;二是以“海上牧场”为基础,建设“海底银行;三是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发展绿色养殖,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区;四是推行养殖水域资源配置市场化,培育养殖用海使用权流转二级市场;五是发展“养殖合作社”,完善海藻协会功能;六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养殖业,促进新渔村建设。
二、开阔型海区海底投石增殖海参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阔型海区海底投石增殖海参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海洋牧场建设的休闲渔业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所用研究方法 |
1.3.3 研究逻辑框架 |
2 相关理论解析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休闲渔业的界定 |
2.1.2 海洋牧场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旅游开发相关理论 |
2.2.2 休闲渔业相关理论 |
2.2.3 海洋功能区划理论 |
2.2.4 渔业资源经济理论 |
3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基础分析 |
3.1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环境条件分析 |
3.1.1 海洋功能区划 |
3.1.2 近海海域自然环境 |
3.1.3 中国渔业发展 |
3.1.4 我国滨海旅游环境 |
3.2 海洋牧场建设现状 |
3.2.1 人工鱼礁发展 |
3.2.2 海洋牧场示范区 |
3.3 休闲渔业发展阶段 |
3.4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现状 |
4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形成机理 |
4.1 休闲渔业发展矛盾分析 |
4.1.1 休闲渔业发展面临的两个基本矛盾 |
4.1.2 休闲渔业发展矛盾的理论分析 |
4.2 休闲渔业与渔业资源相互关系 |
4.2.1 休闲渔业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
4.2.2 渔业资源是休闲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 |
4.2.3 渔业资源与休闲渔业相关性分析 |
4.3 渔业资源视角下休闲渔业发展模式 |
4.3.1 自然供给休闲渔业 |
4.3.2 传统养殖休闲渔业 |
4.3.3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 |
4.4 海洋牧场化解休闲渔业发展矛盾 |
4.4.1 海洋牧场化解休闲渔业资源与发展的矛盾 |
4.4.2 海洋牧场化解休闲渔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 |
5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与各子系统构建 |
5.1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构建原则 |
5.2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子系统选取 |
5.3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系统外部环境分析 |
5.3.1 海域自然环境分析 |
5.3.2 渔业基础环境分析 |
5.3.3 滨海旅游环境分析 |
5.4 休闲渔业子系统结构分析 |
5.4.1 旅游资源分析 |
5.4.2 旅游市场分析 |
5.4.3 基础设施分析 |
5.4.4 旅游接待产业分析 |
5.5 渔业资源子系统结构分析 |
5.5.1 渔获量分析 |
5.5.2 补充量分析 |
5.6 海洋牧场子系统结构分析 |
5.6.1 渔场造成技术 |
5.6.2 资源养护技术 |
6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 |
6.1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的原则 |
6.2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
6.3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综合评价指标综合测度 |
6.4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综合评价结果分类 |
6.4.1 开发环境评价结果 |
6.4.2 休闲渔业子系统评价结果 |
6.4.3 渔业资源子系统评价结果 |
6.4.4 海洋牧场子系统评价结果 |
6.4.5 综合评价结果 |
7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 |
7.1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选择依据 |
7.1.1 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交互耦合 |
7.1.2 海洋牧场与休闲渔业协调发展 |
7.2 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选择方法与思路 |
7.2.1 协调度理论模型 |
7.2.2 灰色关联模型 |
7.2.3 开发路径选取基本思路 |
7.3 Ⅰ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影响因素与开发路径 |
7.3.1 Ⅰ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核心因素 |
7.3.2 Ⅰ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关联因素 |
7.3.3 Ⅰ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 |
7.4 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影响因素与开发路径 |
7.4.1 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核心因素 |
7.4.2 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关联因素 |
7.4.3 Ⅱ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 |
7.5 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影响因素与开发路径 |
7.5.1 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核心因素 |
7.5.2 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关联因素 |
7.5.3 Ⅲ类地区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路径 |
8 结语 |
8.1 基本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贝类产业对地域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长岛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 |
0.2 研究目标 |
0.3 研究意义 |
0.3.1 理论意义 |
0.3.2 现实意义 |
0.4 研究内容 |
0.5 研究方法 |
0.5.1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
0.5.2 综合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 |
0.5.3 数据采集方法 |
0.6 技术路线 |
0.7 结构安排 |
0.8 创新之处 |
1 关键概念厘定、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1.1 关键概念厘定 |
1.1.1 贝类 |
1.1.2 产业 |
1.1.3 贝类产业 |
1.1.4 贝类产业的生态影响 |
1.1.5 贝类产业的经济影响 |
1.1.6 贝类产业的社会影响 |
1.1.7 贝类产业管理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贝类产业对生态影响的文献综述 |
1.2.2 有关贝类产业对经济影响的文献综述 |
1.2.3 有关贝类产业对社会影响的文献综述 |
1.2.4 研究评述与本研究的切入点 |
1.3 基础理论 |
1.3.1 外部性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
1.3.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1.3.3 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 |
1.3.4 环境经济学理论 |
2 长岛县及其贝类产业概况 |
2.1 长岛县概况 |
2.1.1 长岛县地理位置、行政区划 |
2.1.2 长岛县人口概况 |
2.1.3 长岛县资源、区位状况 |
2.1.4 长岛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2.1.5 长岛县四岛概况 |
2.1.6 长岛县海域功能区划 |
2.2 长岛县贝类产业概况 |
2.2.1 长岛县贝类产业的历史与发展阶段分析 |
2.2.2 长岛县贝类养殖现状 |
2.2.3 长岛县贝类加工现状 |
2.2.4 长岛县贝类销售产业现状 |
2.2.5 长岛县贝类产品出口现状 |
2.2.6 长岛县四岛海洋资源现状 |
3 对地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与构建思路 |
3.2.1 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3.3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各指标的含义 |
3.4 指标体系中一、二级指标权重的设定 |
3.4.1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分析法) |
3.4.2 层次分析法(AHP分析法) |
3.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4.4 本文所采取的权重确定方法——德尔菲法 |
3.5 指标体系中各级指标的计算方法 |
4 贝类产业对地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
4.1 贝类产业对生态影响的实地调研设计 |
4.1.1 实地调研设计概述 |
4.1.2 实地调研内容 |
4.1.3 实地调研方案 |
4.2 贝类产业对地域生态影响的分析 |
4.2.1 正外部性 |
4.2.2 负外部性 |
4.3 贝类产业对地域生态影响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
4.3.1 贝类产业对地域生态影响的综合评价 |
4.3.2 导致长岛贝类产业发展对生态产生不同影响的原因分析 |
4.4 贝类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4.5 长岛县四岛贝类产业对生态影响的改进策略分析 |
4.5.1 做好贝类产业规划 |
4.5.2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
4.5.3 加强养殖生态环境预警 |
4.5.4 强化贝类养殖生态环境的修复 |
5 贝类产业对地域经济的影响 |
5.1 实地调研设计 |
5.1.1 实地调研设计概述 |
5.1.2 实地调研内容 |
5.1.3 实地调研方案 |
5.1.4 本章主要运用的数据资料 |
5.2 贝类产业对地域经济影响的数据计算、对比与分析 |
5.2.1 贝类产业对地域经济影响三级指标的计算 |
5.2.2 贝类产业对地域经济影响三级指标的对比与分析 |
5.2.3 一、二级指标权重的设定 |
5.2.4 贝类产业对经济影响一、二级指标的计算 |
5.2.5 贝类产业对经济影响一、二级指标的对比与分析 |
5.3 贝类产业链各环节对经济的影响 |
5.3.1 栉孔扇贝产业简介与产业链整体架构 |
5.3.2 栉孔扇贝培育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
5.3.3 栉孔扇贝种苗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
5.3.4 栉孔扇贝养成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
5.3.5 栉孔扇贝加工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
5.3.6 栉孔扇贝流通产业对经济的影响 |
5.4 长岛县四岛贝类产业对地域经济影响的改进策略分析 |
5.4.1 南长山岛对当地经济影响的改进策略 |
5.4.2 陀矶岛对当地经济影响的改进策略 |
5.4.3 大钦岛对当地经济影响的改进策略 |
5.4.4 南隍城岛对当地经济影响的改进策略 |
6 贝类产业对地域社会的影响 |
6.1 实地调研设计 |
6.1.1 实地调研设计概述 |
6.1.2 实地调研内容 |
6.1.3 实地调研方案 |
6.1.4 本章主要运用的数据资料 |
6.2 贝类产业对地域社会影响的数据计算、对比与分析 |
6.2.1 贝类产业对地域社会影响三级指标的计算 |
6.2.2 贝类产业对地域社会影响三级指标的对比与分析 |
6.2.3 一、二级指标权重的设定 |
6.2.4 贝类产业对地域社会影响一、二级指标的计算 |
6.3 南隍城岛贝类产业概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
6.3.1 南隍城岛贝类产业概况 |
6.3.2 南隍城岛贝类产业对社会的影响 |
6.4 长岛县四岛贝类产业对当地社会影响的改进策略分析 |
6.4.1 南长山岛对当地社会影响的改进策略 |
6.4.2 陀矶岛对当地社会影响的改进策略 |
6.4.3 大钦岛对当地社会影响的改进策略 |
6.4.4 南隍城岛对当地社会影响的改进策略 |
7 贝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局限性与未来努力方向 |
7.1 贝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7.1.1 不合理的养殖方式对生态与经济均造成了不良影响 |
7.1.2 成熟阶段的贝类产业对经济、社会影响具有两面性 |
7.1.3 贝类产业集中度较低导致贝类产业整合难、成本高 |
7.1.4 贝类产业近亲繁殖,导致种质退化 |
7.1.5 贝类产品差异化不显着,常被以次充好 |
7.1.6 制度壁垒抑制贝类产业腾飞 |
7.1.7 私有产权结构凸显产业弊端 |
7.1.8 “跨区养殖”触发诸多社会问题 |
7.2 建议 |
7.2.1 对相关学者的建议 |
7.2.2 对扇贝养殖业主的建议 |
7.2.3 对贝类产品加工企业的建议 |
7.2.4 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建议 |
7.3 局限性与未来努力方向 |
7.3.1 局限性 |
7.3.2 未来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重要课题 |
(4)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研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的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海洋牧场相关概念界定 |
2.1 海洋牧场的内涵 |
2.1.1 海洋牧场的定义 |
2.1.2 海洋牧场的主要特征 |
2.1.3 海洋牧场的分类 |
2.1.4 海洋牧场建设的主要环节 |
2.2 人工鱼礁的内涵 |
2.2.1 人工鱼礁的含义 |
2.2.2 人工鱼礁种类 |
2.2.3 海洋牧场与人工鱼礁之间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山东省海洋牧场发展现状 |
3.1 国内外海洋牧场发展状况及经验借鉴 |
3.1.1 国外海洋牧场发展状况 |
3.1.2 国外海洋牧场发展经验借鉴 |
3.1.3 国内其他省份海洋牧场建设情况 |
3.1.4 国内其他省份海洋牧场发展经验借鉴 |
3.2 山东省海洋牧场发展的条件 |
3.2.1 优越的自然条件 |
3.2.2 丰富的生物资源 |
3.2.3 雄厚的科技支撑 |
3.2.4 完善的制度保障 |
3.3 山东省海洋牧场发展的历程 |
3.4 山东省海洋牧场现状综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东省海洋牧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
4.1 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1 缺乏系统科学的规划,运行管理体系不健全 |
4.1.2 科研试验重视程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不凸显 |
4.1.3 鱼礁类型结构不合理,海底执法监管缺乏 |
4.1.4 财政资金整合作用不明显,社会力量投入不足 |
4.2 推动山东省海洋牧场发展的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山东省海洋牧场发展展望 |
5.1 休闲海钓是海洋牧场发展的进一步延伸 |
5.2 山东省发展休闲海钓的优势和基础 |
5.2.1 海钓资源丰富 |
5.2.2 市场前景广阔 |
5.2.3 海钓可选方式多 |
5.3 山东省人工鱼礁区休闲海钓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5.3.1 山东省人工鱼礁区休闲海钓活动现状 |
5.3.2 山东省休闲海钓业存在的问题 |
5.4 发展休闲海钓的建议 |
5.4.1 建立休闲海钓渔船和从业服务者准入机制,确保休闲海钓安全 |
5.4.2 高标准、高起点,打造一批休闲海钓基地 |
5.4.3 制定鼓励钓场开放政策,大力开发现有增殖型人工鱼礁休闲海钓 |
5.4.4 明确专管机构职责,加强管理 |
5.5 山东省休闲海钓基地规划布局及发展建议 |
5.5.1 日照人工鱼礁钓场 |
5.5.2 青岛人工鱼礁钓场 |
5.5.3 荣成人工鱼礁钓场 |
5.5.4 威海人工鱼礁钓场 |
5.5.5 烟台人工鱼礁钓场 |
5.5.6 潍坊人工鱼礁钓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北方滨海型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模式研究 ——以莱州湾金仓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国内外湿地相关研究及实践 |
1.4.1 湿地科学研究发展概况 |
1.4.2 国外滨海湿地研究及处理方法 |
1.4.3 国内滨海湿地理论研究 |
1.4.4 国内外湿地公园研究概况 |
2. 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相关理论研究及思考 |
2.1 湿地公园的概念辨析 |
2.1.1 国家湿地公园概念 |
2.1.2 湿地公园与城市湿地公园概念辨析 |
2.1.3 湿地公园规划与公园规划 |
2.2 目前存在的不合理规划倾向相关解析 |
2.2.1 纯“公园化”的规划倾向 |
2.2.2 纯“湿地化”的规划倾向 |
2.3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理论基础 |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3 环境承载力理论 |
2.3.4 生态美学理论 |
2.3.5 生态恢复理论 |
3. 莱州湾金仓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构筑模式 |
3.1 项目概要和基本情况 |
3.1.1 项目概要 |
3.1.2 湿地基本情况 |
3.2 湿地公园建设必要性 |
3.2.1 完善国家湿地公园组成结构,构建环渤海滨海湿地保护网络 |
3.2.2 遏制无序围海开发活动对滨海湿地的破坏,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 |
3.2.3 控制近海污染,维护莱州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需求 |
3.2.4 抑制海水入侵区域,保障莱州湾滨海区域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的需要 |
3.2.5 探索北方滨海围海养殖区“退养还滩”滨海湿地恢复及其可持续利用模式的需求 |
3.3 基于生态恢复角度出发的湿地公园规划模式 |
3.3.1 现状调查与评估 |
3.3.2 规划定位 |
3.3.3 功能分区 |
3.3.4 保护规划 |
3.3.5 恢复规划 |
3.3.6 旅游规划 |
3.3.7 其他工程规划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增殖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皱纹盘鲍的生物学特征及渔业资源状况 |
1.1 皱纹盘鲍的分类 |
1.2 皱纹盘鲍的自然分布 |
1.3 皱纹盘鲍的生物学特征 |
1.3.1 形态特征 |
1.3.2 生活习性 |
1.4 皱纹盘鲍的价值 |
1.4.1 食用价值 |
1.4.2 药用价值 |
1.5 鲍鱼渔业资源状况 |
1.6 目前存在问题 |
1.6.1 养殖水质恶化 |
1.6.2 种质退化 |
1.6.3 病害问题 |
2 人工鱼礁区皱纹盘鲍养殖和增殖现状 |
2.1 皱纹盘鲍养殖方式 |
2.1.1 筏式养殖 |
2.1.2 海底沉箱养殖 |
2.1.3 潮间带围池养殖 |
2.1.4 陆上工厂化养殖 |
2.1.5 礁区底播增殖 |
2.2 皱纹盘鲍的增养殖 |
2.3 皱纹盘鲍礁区增殖的优势及其潜在问题 |
2.4 皱纹盘鲍礁区底播技术要求 |
2.4.1 皱纹盘鲍增殖礁区的选择 |
2.4.2 皱纹盘鲍礁区增殖的放流规格与密度 |
2.4.3 皱纹盘鲍礁区底播的方法 |
2.4.4 皱纹盘鲍礁区增殖的管理与收获 |
2.5 国内外人工鱼礁区鲍鱼养殖和研究的例子 |
2.6 皱纹盘鲍礁区增殖研究中的问题 |
3 崂山湾皱纹盘鲍人工鱼礁区环境调查与评价 |
3.1 背景 |
3.2 研究样地与取样方法 |
3.2.1 水质和底质的采集 |
3.2.2 底栖藻类的采集 |
3.3 样品处理分析 |
3.3.1 水质和底质的测定 |
3.3.2 底栖藻类的分类鉴定 |
3.4 水质、底质评价方法 |
3.4.1 评价标准 |
3.4.2 单项污染指数法 |
3.4.3 溶解氧评价方法 |
3.4.4 pH 评价方法 |
3.5 结果与分析 |
3.5.1 水质结果 |
3.5.2 底质结果 |
3.5.3 大型底栖藻类 |
3.6 讨论 |
3.6.1 水质结果讨论 |
3.6.2 底质结果讨论 |
3.6.3 底栖藻类结果讨论 |
4 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皱纹盘鲍增殖效果研究 |
4.1 背景 |
4.2 试验地点 |
4.3 试验材料 |
4.4 试验方法 |
4.4.1 网箱和人工鱼礁的设置 |
4.4.2 幼鲍的标记、测量及投放 |
4.4.3 数据采集 |
4.4.4 日常管理 |
4.4.5 室内试验 |
4.4.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4.5 结果 |
4.5.1 壳长与鲜重的关系 |
4.5.2 鲍鱼生长情况 |
4.5.3 鲍鱼存活情况 |
4.5.4 试验鲍鱼生长及存活情况与其它地方对比 |
4.5.5 室内试验情况 |
4.6 讨论 |
4.6.1 鲍鱼生长情况讨论 |
4.6.2 鲍鱼存活情况讨论 |
4.6.3 鲍鱼增殖效果评价讨论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我国海洋渔业发展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2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概述 |
2.1 我国海洋渔业的概念 |
2.2 我国海洋渔业的分类 |
2.2.1 海洋养殖业 |
2.2.2 海洋捕捞业 |
2.2.3 海产品加工业 |
2.3 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
2.3.1 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 |
2.3.2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特点 |
2.3.3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成就 |
2.4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2.4.1 科学管理原则 |
2.4.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2.4.3 统筹兼顾原则 |
2.4.4 国际合作原则 |
2.5 本章小结 |
3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1 规模过大发展无序 |
3.2 税费法律制度有缺陷 |
3.3 违法捕捞现象严重 |
3.4 渔业执法监管体制不顺 |
3.5 渔业水体污染造成的损失得不到补偿 |
3.5.1 海洋水体污染范围大,后果严重 |
3.5.2 海洋水体污染来源复杂 |
3.5.3 有关机构制度存在漏洞 |
3.6 专属经济区依法管理不到位 |
3.7 本章小结 |
4 国外海洋渔业发展的立法考察 |
4.1 国外海洋渔业的立法现状 |
4.1.1 日本渔业法 |
4.1.2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 |
4.1.3 英国环境法 |
4.1.4 韩国环境法典 |
4.1.5 挪威环境法规 |
4.1.6 加拿大环境法规 |
4.2 对发展我国海洋渔业法的启示 |
4.2.1 完善的立法 |
4.2.2 规范的执法 |
4.3 本章小结 |
5 解决我国海洋渔业发展问题的法律对策 |
5.1 完善渔业法律法规体系 |
5.2 建立合理的渔业收费法律制度 |
5.3 严格执行休渔禁渔法律制度 |
5.4 依法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 |
5.5 完善海洋渔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
5.6 依法加强专属经济区的管理与协调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海洋牧场选址问题的研究 ——以舟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海洋牧场的定义 |
1.1.2 海洋牧场的特点 |
1.1.3 我国海洋牧场政策与建设概况 |
1.1.4 海洋牧场建设选址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我国海洋牧场选址工作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海洋牧场建设选址的理论研究 |
2.1 海洋牧场选址流程 |
2.1.1 确立海洋牧场选址的原则 |
2.1.2 分析海洋牧场的类型与目的 |
2.1.3 分析影响海洋牧场的因素 |
2.1.4 对目标海区进行数据资料搜集与整理 |
2.1.5 定性分析确定初选方案 |
2.1.6 资料再收集 |
2.1.7 选取特征因素建立方案评价体系 |
2.1.8 进行二次评价,确定最优方案 |
2.2 海洋牧场选址的原则 |
2.2.1 安全有效的原则 |
2.2.2 方便管理的原则 |
2.2.3 长远发展的原则 |
2.3 海洋牧场选址问题的本质 |
2.3.1 选址问题的理论本质——多目标决策 |
2.3.2 多目标决策问题的类型 |
2.3.3 多属性决策问题的一般方法 |
2.4 海洋牧场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1 社会经济因素对选址影响的分析 |
2.4.2 海洋物理因素对选址影响的分析 |
2.4.3 海洋生物环境因素对选址影响的分析 |
第三章 非线性结构模型在海洋牧场选址中的应用——以舟山市为例 |
3.1 舟山海域特征与渔业概况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数值试验方法 |
3.2.2 模式构建 |
3.2.3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数值模式验证 |
3.3.2 备选礁区附近的水深分布特征 |
3.3.3 备选礁区附近的流速分布特征 |
3.3.4 海洋牧场区域的确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层次分析法在海洋牧场选址中的应用——以舟山市为例 |
4.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4.1.1 层次分析法概述 |
4.1.2 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步骤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 |
4.2.1 科学性原则 |
4.2.2 系统性原则 |
4.2.3 层次性原则 |
4.2.4 针对性原则 |
4.2.5 可测性原则 |
4.2.6 简易性原则 |
4.3 舟山市海洋牧场选址评价指标体系 |
4.4 评价准则 |
4.4.1 社会经济条件优越性比较 |
4.4.2 物理海洋条件优越性比较 |
4.4.3 海洋生物条件优越性比较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判断矩阵 |
4.5.2 判断矩阵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4.5.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4.6 小结 |
第五章 GIS 技术在海洋牧场选址中的应用——以马鞍列岛为例 |
5.1 马鞍列岛海区概况 |
5.2 技术路线及方法 |
5.2.1 技术路线 |
5.2.2 层次分析 |
5.2.3 空间分析 |
5.2.4 评价准则 |
5.3 结果与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海域承载力评价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主要贡献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2.1 临海经济布局研究 |
2.1.1 国外研究情况 |
2.1.2 国内研究情况 |
2.2 海域承载力研究 |
2.2.1 国外研究情况 |
2.2.2 国内研究情况 |
2.3 基于资源环境的产业布局应用研究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3 海域承载力理论解析 |
3.1 承载力概念的由来及演变 |
3.2 海域承载力概念、内容、内涵及特征 |
3.2.1 海域的特点 |
3.2.2 海域承载力的概念 |
3.2.3 海域承载力的内容 |
3.2.4 海域承载力的内涵 |
3.2.5 海域承载力的特征 |
3.3 海域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
3.3.1 自然因素与海域承载力 |
3.3.2 人为因素与海域承载力 |
3.3.3 海域承载力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机制 |
4 经济临海布局及其与海域承载力的一般关系 |
4.1 经济临海布局释义 |
4.1.1 经济临海布局的含义 |
4.1.2 经济临海布局的判断 |
4.2 经济临海布局的层次与本研究的关注 |
4.3 经济临海布局的趋势 |
4.4 经济临海布局的基本特征 |
4.4.1 内容的综合性 |
4.4.2 布局的临海性 |
4.4.3 对海洋生态的破坏性 |
4.4.4 对海洋资源的依赖性 |
4.4.5 布局的地域集中性 |
4.5 经济临海布局的内在驱动力 |
4.5.1 资源诉求 |
4.5.2 港口诉求 |
4.5.3 土地诉求 |
4.5.4 环境诉求 |
4.6 经济临海布局的影响因素 |
4.6.1 自然因素 |
4.6.2 社会历史因素 |
4.6.3 经济因素 |
4.6.4 科学技术因素 |
4.7 经济临海布局的基本类型 |
4.7.1 港口驱动型 |
4.7.2 旅游拉动型 |
4.7.3 海洋渔业推动型 |
4.7.4 海洋高科技带动型 |
4.8 经济临海布局对海域承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
4.8.1 影响产生的根源——三种行为 |
4.8.2 影响的作用途径——四种变化 |
4.8.3 影响的表现——五种关系 |
4.8.4 经济临海布局对海域承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
4.9 典型临海经济活动的海洋资源需求与海洋环境影响 |
4.9.1 港口发展的海洋资源需求与海洋环境影响 |
4.9.2 临港工业发展的海洋资源需求与海洋环境影响 |
4.9.3 滨海旅游业发展的海洋资源需求与海洋环境影响 |
4.9.4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海洋资源需求与海洋环境影响 |
4.9.5 海水制盐及盐化工业发展的海洋资源需求与海洋环境影响 |
4.9.6 海洋油气工业发展的海洋资源需求与海洋环境影响 |
4.9.7 海洋矿业发展的海洋资源需求与海洋环境影响 |
4.9.8 海水利用业发展的海洋资源需求与海洋环境影响 |
4.9.9 其它临海经济活动的海洋资源需求与海洋环境影响 |
4.10 基于海域可承载的经济临海布局优化内容 |
4.10.1 经济总量 |
4.10.2 空间结构 |
4.10.3 产业结构 |
4.10.4 开发方式 |
4.10.5 人口规模 |
4.10.6 环保投资 |
5 面向临海经济合理布局的海域承载力评价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5.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框架 |
5.1.3 指标体系的内容 |
5.1.4 海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5.2 评价方法 |
5.2.1 评价方法简介 |
5.2.2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海域承载力评价 |
6 以胶州湾为例的实证研究 |
6.1 胶州湾概况 |
6.1.1 自然地理概况 |
6.1.2 海洋生物概况 |
6.2 胶州湾在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
6.3 环胶州湾地区临海经济布局现状 |
6.4 现状临海经济布局对胶州湾海洋环境的影响 |
6.4.1 海岸线缩短,海域面积和纳潮量急剧减少 |
6.4.2 水质污染严重 |
6.4.3 生物多样性降低 |
6.4.4 赤潮频发 |
6.5 胶州湾海域承载力评价 |
6.5.1 胶州湾海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6.5.2 胶州湾海域承载力评价 |
6.6 胶州湾海域承载力分析 |
6.6.1 胶州湾海域承载力系统动力模型 |
6.6.2 方案与结果 |
6.6.3 结果分析 |
6.7 胶州湾临海经济布局优化 |
6.7.1 优化的出发点 |
6.7.2 优化的基本原则 |
6.7.3 优化方案 |
6.8 有关建议 |
6.8.1 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建设 |
6.8.2 抓好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 |
6.8.3 突出可持续发展软实力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荣成海水养殖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研究背景 |
0.1.1 荣成概况 |
0.1.2 荣成海水养殖概况 |
0.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 荣成海水养殖现状及养殖环境现状 |
1.1 荣成各海湾养殖现状及养殖环境现状 |
1.2 荣成各港(jiang)养殖现状及养殖环境现状 |
1.3 养殖品种、方式、面积及产值分析 |
1.3.1 养殖品种 |
1.3.2 养殖方式 |
1.3.3 养殖面积 |
1.4 分析讨论 |
2 荣成海水养殖存在主要问题 |
2.1 海水养殖生产力整体水平不高 |
2.2 养殖规划相对滞后的问题 |
2.3 企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化程度不高 |
2.4 养殖环境恶化与种质退化、病害并存 |
2.5 沿海产业结构调整制约海水养殖业发展 |
3 荣成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对策 |
3.1 发展战略 |
3.2 发展对策 |
3.2.1 运用科学手段,制定海水养殖产业整体规划 |
3.2.2 以"海上牧场"为基础,建设"海底银行" |
3.2.3 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发展绿色养殖,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区 |
3.2.4 推行养殖水域资源配置市场化,培育养殖用海使用权流转二级市场 |
3.2.5 发展"养殖合作社",完善海藻协会功能 |
3.2.6 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养殖业,促进新渔村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开阔型海区海底投石增殖海参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舟山沿岸渔场绿色渔业发展对策研究[D]. 闫佳雯.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2]基于海洋牧场建设的休闲渔业开发研究[D]. 张震.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 [3]贝类产业对地域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影响研究 ——以山东省长岛县为例[D]. 赵竹明.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4]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研究及展望[D]. 李河. 燕山大学, 2015(12)
- [5]北方滨海型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规划模式研究 ——以莱州湾金仓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为例[D]. 张馨文.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6]崂山湾人工鱼礁区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增殖效果的研究[D]. 王欣.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7]我国海洋渔业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 尚桐.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3)
- [8]海洋牧场选址问题的研究 ——以舟山市为例[D]. 许强.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3)
- [9]海域承载力评价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 王启尧.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6)
- [10]荣成海水养殖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D]. 王国钢.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