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论文文献综述)
葛颖[1](2021)在《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电子商务作为解决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流通销售问题的有效途径,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例如,农村电子商务连续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互联网+现代农业”、“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数字乡村”等工作相继启动。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表现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4年的1800亿元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1.7万亿元;从业主体迅速增加,截止到2019年农村网店达到1384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农产品上行规模高速增长,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约3975亿元。我国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商务技术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拉动农产品上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然而,电子商务是否实现了带动农产品上行、扩大农户的消费需求、壮大县域经济的初衷?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中国农业、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为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提档及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与全国县域社会经济指标为例,识别了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以期回答以下问题:电子商务影响农户行为的机理是怎样的?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电子商如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陈述如下:(1)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微观实证。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对农户行为产生影响的前提条件是农户采纳电子商务,因此识别农户电子商务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理论上,无论农户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倾向于采纳电子商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促使其采纳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然而,基于微观农户数据,运用double-hurdl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仅人力资本中的受教育年限、社会资本中的通讯支出对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进一步的主观解释表明,农户电子商务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限制了其电商采纳行为。(2)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严重制约了全国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中国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理论上看,电子商务促进了农户的消费,基于微观农户数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电子商务促农户消费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促进农户的家庭非生产性消费又可以提高农户的家庭生活性消费;通过增加农户的家庭总收入来提升农户的家庭消费,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具有完全的中介效应。(3)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边界理论分析发现,电子商务节省了农户销售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边界。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成功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农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五原县农户在原有产业优势的前提下,多方式规避了农产品鲜活易腐的特性,抓住政策机会,利用农户熟知的社群电商成功销售农产品;此外,电子商务通过扩大市场、提高农产品单位价格、减少交易成本、优化种植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以及羊群效应推动农产品上行。(4)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实证分析。从理论上看,“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提升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准确评估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进一步运用多期倍差法实证检验电子商务是否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产生了影响,结果显示,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一结论在安慰剂检验、匹配倍差法检验后依然成立;示范项目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效果显着,但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效果最为显着,县域经济由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向第三产业为主导,优化了县域产业结构;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大于东部沿海地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基于市场与不确定条件下的跨期消费理论分析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影响机理,同时运用内蒙古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检验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既丰富了不确定条件下跨期消费理论在电子商务促消费方面的应用,又拓展了电子商务促消费领域农户微观视角的定量研究。第二,基于市场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边界理论解释电子商务对农户销售农产品行为的影响,以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进行分析,发掘电子商务促进农户销售农产品的内在逻辑,全面揭示农户成功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特点。第三,提出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例实证检验了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上述研究发现,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张珩,罗博文,程名望,叶俊焘,张家平[2](2021)在《“赐福”抑或“诅咒”:农信社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2008—2016年陕西省数据,本文运用FGLS方法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了农信社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此验证"金融诅咒"假说是否对于农信社成立。研究发现,"非学习效应"(即农信社发展)会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显着的"诅咒"效应,而"学习效应"会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显着的"赐福"效应。检验非线性关系后发现:第一,农信社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着的门槛效应;第二,金融状态的不同会使农信社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有条件的金融"诅咒"效应,当农信社规模过大、市场份额过高和经营效率较低时,这种"诅咒"效应表现得更明显;第三,经济基础的不同也会使农信社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的"诅咒"效应存在显着差异,并且在市场潜能低、人均生产总值高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低的县域,这种"诅咒"效应表现得更明显。作用机制分析发现,在不同的金融状态和经济基础的影响下,改变信用环境、交易成本、中间业务创新力度或金融服务渗透度会使农信社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程度的"赐福"或"诅咒"效应。
孙博[3](2020)在《山东省商业银行县域金融发展战略研究 ——以平安银行J分行为例》文中提出县域经济在当前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央经济会议上曾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研究县域经济对实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山东省是全国经济强省,但发展不平衡,且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逐年增大。促进全省的经济发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经济发展起到显着的推动作用。过去,县域金融业务滞后于城区的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对县域认识上的缺失和工作上的忽视。主要体现在较少的从业人员和营业网点、单一的金融业务结构、不发达的电子银行渠道以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及服务等。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县域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解决,把开拓县域金融业务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对策和措施,大力推进县域金融业务发展结构的调整,紧紧抓住县域经济发展机遇。不能再将县域金融业务等同于以往“农村金融”,除了传统的存、贷、汇及小微业务,还应包含多种规模化融资、投资银行以及财富管理等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文章作者基于在山东省商业银行从业的实际经验,针对山东省县域金融业务发展的抑制因素,主要运用了区域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研究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的概念、特征。根据山东省经济运行情况及县域金融市场现状,结合当前的国家政策和山东省的经济环境加以分析。指出商业银行开展“三农业务”所带来的增值效应以及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县域金融的必要性,提出了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如何兼顾好分支机构的搭建、风险的管理、金融产品的创新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SWOT分析法,分析平安银行J分行在县域金融市场发展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的机遇、面临的挑战等。最后结合当前影响山东省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的因素,列举平安银行寿光蔬菜打通产业链金融项目这一优秀案例,研究商业银行在山东省开展县域金融业务的具体发展策略,力争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推动山东省县域金融发展,完成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余静静[4](2020)在《粤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广东和江苏经济总量不断创新高的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却呈现很大的差异。县域经济是广东省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速度和潜力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文章对广东57个县、江苏41个县的经济发展竞争力进行比较,试图探究两省县域差异,为广东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意见。文章从经济效益、经济结构、消费、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竞争力五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依次对2015-2017年广东和江苏两省县域竞争力进行排名;然后利用聚类分析将2017年两省县域竞争力划分为发达、较发达、中等和落后四个等级,对不同等级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对粤苏两省县域经济的总量和平均水平、均衡性发展水平进行比较,找出两省县域发展差异。结果显示,广东三年来竞争力得分前五位在博罗、惠东、普宁、四会、鹤山之间波动,而江苏始终是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和宜兴,两省均有超过一半的县市竞争力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下;广东四个等级的县市发展水平均远远低于江苏同等级的县市,并且其县域总体发展和平均水平均落后于江苏,但江苏县域发展差异明显高于广东,广东县域是低水平的均衡发展。
刘梓晔[5](2020)在《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县域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探究 ——基于城投债视角》文中指出郡县治,则天下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来,中央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给予了较高的关注。但是由于县域层面市场经济体制尚且不完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缺乏,而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往往以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导,因而财政实力相对薄弱的县级政府常常通过增加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方式推动县域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面临地方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等攻关难题,而中国县域地方政府性债务占比较高,县级政府大量举债能否对县域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该经济增长模式能够持续,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江苏省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门槛效应进行研究,主要基于城投债视角。首先,对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发展历程和成因进行回顾,接着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实证检验方面,本文选择2011-2017年江苏省328个县域面板数据作为样本,采用非平衡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城投债规模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在Hansen非动态门槛面板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对债务门槛值进行估计,实证结果表明城投债的债务负担率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着的门槛效应,并且估算出债务门槛值,即当存量城投债规模占地方GDP的比例低于债务门槛值时,城投债规模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当存量城投债规模占地方GDP的比例高于门槛值债务门槛值时,城投债规模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由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众多,本文引入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门槛变量对债务门槛值进行异质性分析。由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内生性检验,引入门槛模型交叉项和采用GMM估计进行稳健性检验。当前环境下,我国面临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地方政府面临着财政缺口持续扩大的问题,以政府举债促进经济增长的传统大国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对于县级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监管应当确认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门槛值以合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进而有效发挥地方政府融资的引领作用,多渠道来化解县级隐性债务风险,促进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增长。
朱一鸣[6](2020)在《中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创新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落脚点是农民富裕,关键是促进农民增收。事实上,农民收入一直是“三农”问题的焦点,如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保证农民收入持续性增长是困扰我国已久的经济难题。农民收入问题之所以长期难以解决,主要根源在于要素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而金融资源配置的失衡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普惠金融本质上属于要素配置的范畴,其重要性源自金融要素的配置、流动开始注重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因此,为打赢脱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乡村振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能性”;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发展乡村普惠金融,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那么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能否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对于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村居民,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是否具有异质性特征?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关于上述问题的回答,能为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农民增收、支持乡村振兴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对避免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建设中出现金融供给结构与金融需求结构失衡现象和提高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普惠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理论体系,对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着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这一核心问题,系统探讨了“县域农村居民金融排斥特征及影响因素”、“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能否促进农民增收”、“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农民增收效应的异质性特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农民增收效应的影响机制”等四个主要问题,得到以下基本结论:当前我国县域农村居民不仅面临正规金融机构因供给不足形成的供给型金融排斥,同时也面临因自身有效需求不足而形成的需求型金融排斥;农户由于经济机会缺乏导致的有效金融需求不足是造成需求型金融排斥的重要原因,普通农户更易因缺乏经济机会而受到需求型金融排斥;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着的农民增收效应,IFI指数上升1个百分点,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会增加0.71%;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具有异质性的农民增收效应,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条件分布的高端影响要大于其对中间和低端部分的影响;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存在显着的空间地理机制作用,周边县域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本地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存在溢出效应;县域普惠金融的农民增收效应会受当地经济机会的制约,增加低收入群体的金融供给,预期的增收作用受当地经济机会的条件约束;县域普惠金融发展能够通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即宏观经济机会对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中介效应显着。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对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进行概念界定,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框架结构等方面对研究的问题做一个总体安排规划,并阐述文章可能产生的边际贡献、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章是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本章主要介绍相关理论基础,并基于普惠金融内在演化逻辑,从金融排斥与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普惠金融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综述。第三章是县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及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分析。本章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剖析了当前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一些偏误。基于农民增收的视角,从金融机构的渗透性、金融服务可获得性、金融服务使用效用性以及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四个维度构建县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从理论层面对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是县域农民金融排斥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章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我国县域金融排斥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识别了微观个体面临的金融排斥的具体类型,并从农户分化、贫困县与非贫困县分层对比等多个视角考察了县域农户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为后文进一步考察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影响机制埋下铺垫。从研究的技术路线来看,本章是后文实证分析部分的逻辑起点。第五章是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与空间效应。本章利用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来推导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分层比较的方法,采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讨了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第六章是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机制检验。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章基于经济机会的视角,重点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传导机制,利用调节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个体经济机会、宏观经济机会和政府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增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的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第七章是研究结论与启示。本章通过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并基于本文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赵天昊[7](2020)在《A银行莱西支行发展转型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作为社会经济重要参与主体的银行业也发展的日新月异。近年来,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等外界变化对传统银行业影响深远,尤其是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既要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县域经济、服务“三农”的政策要求,又要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以保持在同行业中和本行系统内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对A银行莱西支行这样的县域商业银行来说,迫切需要通过发展转型来应对内外部的冲击和竞争。本文基于普惠金融、竞争战略等理论,结合现有文献对县域金融和县域商业银行的研究,以A银行莱西支行为例,对县域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发展转型中所聚焦的产品创新、业务营销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全文主要包括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等。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介绍县域金融业务概念及其特点,以及加强县域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并介绍普惠金融理论、竞争战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为A银行莱西支行发展现状分析,主要是对莱西市地域经济情况、A银行总体发展情况以及A银行莱西支行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并采用PEST分析、SWOT分析对A银行莱西支行内外部发展环境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为A银行莱西支行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通过深入分析产品创新、工作效率、营销模式等问题,探讨问题背后隐藏的制约因素及成因,归纳总结制约因素,并以此为突破点,探索A银行莱西支行经营发展转型策略。第五部分为A银行莱西支行经营发展转型的应对策略,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包括产品创新、业务管理模式优化、风险管理、营销模式转型等策略方案,帮助A银行莱西支行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对论文进行整体总结。本文提出的部分转型措施已经在A银行莱西支行实施,对A银行莱西支行自身的转型发展已有明显效果,对国内其他县域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实际运用中还要结合国家政策变化以及金融机构发展的总体规划等,转型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清晰的目标、可执行的计划以及高效准确的执行力,适时而变地发展才能实现。
张鑫[8](2020)在《金融密度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湖北省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面,实现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县域金融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手段,促进经济增长是县域金融发展的职责所在。21世纪以来随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大肆合并、撤销,县域范围内金融网点数量不断下降,导致金融基础设施落后,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增加。近些年,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以及邮储银行大量布局县域网点,县域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力的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金融密度作为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度量金融基础设施的方式,研究金融密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金融更好促进经济增长。本文研究时主要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找准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改变了原有的金融密度指标体系,将金融密度从地理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区域四个维度划分为地理金融密度、人口金融密度、经济金融密度、行政金融密度。鉴于研究的实际意义来看,将行政金融密度不列为研究对象,只对其他三个金融密度展开分析。实证部分利用选定的2011—2017年湖北省63个县级行政单位的数据,分别建立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对三个维度的县域金融密度与县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湖北的选定的县级行政单位中,县域人口金融密度与县域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县域经济金融密度与县域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县域地理金融密度与县域经济增长呈倒“U”型曲线关系。论文研究表明,金融密度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现实来看,目前湖北省县域范围内的金融密度水平较低,金融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因此,首先要加快县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增加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县域金融中的比重,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其次,继续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布局县域网点机构,也要引导大型商业银行回归县域金融。再次,要建立良好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征信体系建设,完善违约追偿机制。最后,金融网点布局时要使其保持在合理水平,不可一味追求金融机构数量,而是要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要综合参考人口金融密度、经济金融密度、地理金融密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到金融资源不浪费又能满足金融服务需求。
王良良[9](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商行金融创新发展研究 ——基于余姚农村商业银行的数据》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中央1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都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三农”问题,全党工作的都应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点。然而当今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外部形势严峻,农村经济发展问题重重。要想更好的支持乡村振兴,金融创新发展是关键,完善金融支农组织体系和金融支农激励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难点上要投入大量金融资源,加大农村普惠金融保障力度,从而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县域经济以乡镇和农村为依托,农业产业所占比重较大,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而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体,在服务乡村振兴上有着重要作用。要想更好的支持乡村振兴,探讨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不仅能丰富金融创新理论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理论,还能创新出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增加农村金融整体的竞争力,为我国的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对于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看,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缺乏详细的研究和论述,研究结果也比较少见。本文运用金融创新理论、农业金融政策支持理论、农村金融市场论等相关理论,来分析目前我国县域农商行金融创新发展现状。得出我国县域农商银行在服务体制、产品创新、风险管控、互联网冲击以及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整理、分析浙江省余姚市的经济水平和余姚农商行的相关经营数据,对余姚农商行支持余姚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回归分析法得出余姚GDP水平与余姚农商行的贷款水平有着正相关性。并且分析、总结了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和江苏市江阴农商银行在金融创新上的经验和启示。针对上述问题,从服务体制、产品结构、风险管控、互联网平台、利率市场化这五个方面出发,提出了针对性的金融创新发展对策。对策包括完善县域农商行金融服务体制、优化县域农商行金融产品结构、强化县域农商行各类风险的管控、构建县域农商行与互联网金融合作机制以及推进县域农商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等五个方面。这些对策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商行金融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石坚[10](2019)在《A银行横县支行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商业银行县域业务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商业银行纷纷加快转型步伐,抢抓县域“蓝海”市场。A银行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其机构覆盖面广、业务种类齐全、品牌影响力强,如何有效提升县域市场竞争力,是A银行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广西经济“十强县”之一——横县为例,通过对标同业、对标历史、对标市场,研究A银行横县支行竞争力提升策略,以期对A银行提高县域市场整体竞争力提供有益参考。本文结合农村金融理论和市场竞争力理论,构建县域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构建的县域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现行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角度,通过将A行横县支行与其他7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得出A银行横县支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中游水平,现行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不足,进而分析制约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A银行横县支行要提升市场竞争力,必须明确发展思路,找准经营定位。同时,要加大对横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以贷款业务带动存款业务发展;强化线上线下渠道建设,提高获客活客粘客能力;加大对存款、贷款、中间业务以及“三农”产品的创新推广力度;从考核激励、资源配置、人才队伍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强化支持保障体系建设。
二、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的影响 |
1.2.2 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数据及资料来源 |
1.5.1 二手数据资料 |
1.5.2 实地考察与访谈资料 |
1.5.3 问卷调查数据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其他相关概念 |
2.1.3 相近概念之间的辨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2.2.4 社会资本理论 |
2.2.5 市场均衡理论 |
2.2.6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3 理论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1 内蒙古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规模变化 |
3.1.2 内蒙古农村电商规模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
3.2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 |
3.2.1 政策支持 |
3.2.2 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
3.2.3 示范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
3.3 农民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
3.3.1 数据来源 |
3.3.2 农户网购程度 |
3.3.3 农户网购技能熟练度 |
3.3.4 农户网购平台 |
3.3.5 农户网购原因 |
3.4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1 农村电商的推动政策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
3.4.2 配套资金的下放与使用不合理 |
3.4.3 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作用未充分发挥 |
3.4.4 冷链物流的高成本限制了农产品上行 |
3.4.5 农产品产业链各环节均存在不利于农产品上行的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微观实证 |
4.1 农户电商采纳行为理论模型 |
4.1.1 农户电商采纳理论模型:消费者电商采纳分析 |
4.1.2 农户电商采纳理论模型:生产者电商采纳分析 |
4.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
4.2.1 人力资本与农户电商采纳行为 |
4.2.2 社会资本与农户电商采纳行为 |
4.3 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模型构建 |
4.3.3 变量选取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农户采纳电子商务行为描述性分析 |
4.4.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4.4.3 模型稳健性检验 |
4.4.4 农户不愿意采纳电子商务的原因分析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 |
5.1 理论分析框架 |
5.1.1 电子商务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机理 |
5.1.2 电子商务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中介效应机理 |
5.2 模型与数据 |
5.2.1 模型设置 |
5.2.2 变量构建 |
5.2.3 数据说明 |
5.3 描述性统计与实证结果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基本模型的回归分析 |
5.3.3 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 |
5.4 结论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 |
6.1 相关文献综述 |
6.1.1 有关的经济学解释 |
6.1.2 有关的文献综述 |
6.2 研究方法与案例来源 |
6.2.1 研究方法 |
6.2.2 案例来源 |
6.3 案例分析 |
6.3.1 电子商务改变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机理 |
6.3.2 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特点 |
6.3.3 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4 理论分析 |
6.4.1 电子商务促进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模式 |
6.4.2 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 |
6.5 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7 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例 |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7.2 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 |
7.2.1 模型选择 |
7.2.2 数据来源 |
7.2.3 变量设置与描述性统计 |
7.3 实证分析 |
7.3.1 倍差法的前提假设条件 |
7.3.2 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结果分析 |
7.3.3 稳健性检验 |
7.3.4 示范项目对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分析 |
7.3.5 地区异质性检验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1.1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就与问题并存 |
8.1.2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促进了农户的电子商务采纳行为 |
8.1.3 电子商务提升了农户的家庭消费 |
8.1.4 电子商务成为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新载体 |
8.1.5 电子商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效果显着 |
8.2 政策建议 |
8.2.1 优化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 |
8.2.2 积极完善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基础体系 |
8.2.3 加大对普通农民电商知识的宣讲 |
8.2.4 基于已有产业优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
8.2.5 “引进+培育+合作”吸引电子商务人才 |
8.2.6 依托电子商务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
8.3 进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山东省商业银行县域金融发展战略研究 ——以平安银行J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文献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相关理论 |
2.1.1 区域经济理论 |
2.1.2 区域金融理论 |
2.2 区域经济对区域金融的影响 |
2.3 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2.4 县域经济及县域金融 |
2.4.1 县域经济基本内涵 |
2.4.2 县域金融基本内涵 |
2.4.3 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的作用 |
2.5 金融中介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3章 山东省县域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
3.1 县域金融发展的历程 |
3.2 山东省发展县域金融的必要性 |
3.3 山东省县域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
3.3.1 山东省县域金融机构的空间分布 |
3.3.2 山东省县域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
3.4 山东省县域金融市场存在问题 |
第4章 平安银行J分行县域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
4.1 平安银行J分行发展现状 |
4.2 平安银行J分行SWOT分析 |
4.2.1 SWOT分析法 |
4.2.2 平安银行J分行发展优势 |
4.2.3 平安银行J分行发展劣势 |
4.2.4 平安银行J分行发展机遇 |
4.2.5 平安银行J分行面临挑战 |
4.2.6 SWOT矩阵 |
4.3 平安银行J分行县域金融发展策略 |
4.3.1 建立适合县域特色的支行客户结构 |
4.3.2 深入推进零售转型 |
4.3.3 开发适合县域的多元化产品及服务 |
4.3.4 科技引领发展 |
4.3.5 加强风险防控和基础管理 |
4.3.6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 |
4.4 典型案例 |
4.4.1 项目背景 |
4.4.2 实施进程及企业需求 |
4.4.3 具体实施方案 |
4.4.4 项目总结 |
第5章 山东省商业银行县域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
5.1 精准的市场定位 |
5.2 紧跟时代发展的产品及服务模式 |
5.3 系统完善的县域网点建设 |
5.4 良好的风险防控体系 |
5.5 完善金融人才队伍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粤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与存在不足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省域经济 |
2.1.2 县域经济 |
2.1.3 区域经济比较 |
2.1.4 经济竞争力 |
2.1.5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波特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 |
2.2.2 国家统计局编撰的年度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对县域经济内涵与评价体系的理论建构 |
2.2.3 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理论 |
2.2.4 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竞争力涵义的界定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
2.3.2 县域经济的理论内涵及其功能作用研究 |
2.3.3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
2.3.4 国家统计局主办的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评价研究 |
2.3.5 粤苏省域经济发展研究 |
2.3.6 粤苏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
第三章 粤苏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格局分析 |
3.1 广东和江苏省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格局分析 |
3.1.1 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
3.1.2 公共预算收支持续增长 |
3.1.3 对外经济贸易平稳发展 |
3.1.4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
3.1.5 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
3.2 县域经济在广东省域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
3.2.1 县域经济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
3.2.2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 |
3.2.3 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广东推进城镇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3.3 县域经济在江苏省域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
3.3.1 将县域发展实力转化为省域整体竞争优势 |
3.3.2 县域发展推动江苏产业结构调整 |
3.3.3 发挥县域优势,推动江苏中心城市培育和区域协调发展 |
第四章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的理论分析 |
4.1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的理论分析 |
4.1.1 粤苏县域经济效益竞争力比较 |
4.1.2 粤苏县域经济结构竞争力分析 |
4.1.3 粤苏县域经济消费竞争力分析 |
4.1.4 粤苏县域经济人力资本竞争力评估 |
4.1.5 粤苏县域基础设施竞争力分析 |
4.2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指标的构建 |
第五章 粤苏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的实证分析 |
5.1 广东县域经济的实证分析 |
5.1.1 广东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
5.1.2 主成分分析:2015-2017广东县域经济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
5.1.3 聚类分析:2017年广东县域经济竞争力聚类分析结果 |
5.2 江苏县域经济的实证分析 |
5.2.1 江苏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
5.2.2 主成分分析:2015-2017江苏县域经济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
5.2.3 聚类分析:2017年江苏县域经济竞争力聚类分析结果 |
5.3 粤苏两省县域经济比较的实证分析 |
5.3.1 粤苏县域经济比较的聚类分析 |
5.3.2 粤苏县域经济比较的总量和平均水平分析 |
5.3.3 粤苏县域经济比较的均衡性分析 |
第六章 粤苏经济比较视角下的广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原因与对策建议 |
6.1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面临和存在的问题 |
6.1.1 广东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竞争力不强 |
6.1.2 产业结构滞后,总体经济不发达 |
6.1.3 广东县域经济的空间发展不均衡 |
6.1.4 广东县域财政收入占比低,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
6.1.5 外向型经济发展落后,外商投资比重较低 |
6.2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6.2.1 区位与自然环境差异 |
6.2.2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入明显不足 |
6.2.3 经济的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 |
6.2.4 县域财政脆弱,发展资本缺乏 |
6.2.5 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人才流失严重 |
6.2.6 现行市管县区域行政体制加重县域负担,成为体制和制度障碍 |
6.3 新形势下,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建议 |
6.3.1 全力加快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融入大湾区2小时经济圈 |
6.3.2 实施积极的产业发展政策,依托县域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
6.3.3 创新政策环境和投资机制,加快构建开放、透明和法治化市场机制 |
6.3.4 多途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 |
6.3.5 多方联动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 |
6.3.6 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 |
6.3.7 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和引进外商投资,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格局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5)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县域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探究 ——基于城投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本文的结构安排及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主要贡献及不足 |
一、研究主要贡献 |
二、研究主要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文献综述 |
一、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影响 |
二、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影响 |
三、政府性债务与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 |
第二节 国内文献综述 |
一、国内对政府债务及政府性债务的主要研究方向 |
二、地方政府性债务与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 |
第三节 文献研究评述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发展与成因 |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发展历程 |
一、1949年到1978年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发展历程 |
二、1978年-1994年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发展历程 |
三、1994年-2008年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发展历程 |
四、2008年以来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扩张的原因 |
一、制度性因素 |
二、政治性因素 |
三、财政性因素 |
第四章 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县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
一、Barro经济增长模型 |
二、引入政府债务的模型 |
第二节 地方政府性债务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假说 |
第五章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县域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研究 |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一、变量选择 |
二、变量的定义与描述 |
第二节 计量模型设定 |
第三节 实证检验 |
一、非平衡面板回归分析 |
二、面板门槛模型回归分析 |
三、关于债务门槛值异质性的机制分析 |
四、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
第四节 实证检验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一、审慎对待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充分发挥债务资金的引领作用 |
二、多渠道化解县级政府债务风险 |
三、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体制,严格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流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县域的诠释 |
1.2.2 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
1.2.3 普惠金融与政策性金融 |
1.2.4 普惠金融的经济伦理本质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贡献与不足 |
1.4.1 主要贡献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金融排斥理论 |
2.1.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
2.1.3 低收入与贫困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内涵及测度 |
2.2.2 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
2.2.3 普惠金融发展的社会经济效应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县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及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分析 |
3.1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1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3.1.2 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偏误 |
3.2 县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国内外主要普惠金融指标体系 |
3.2.2 县域普惠金融指数构建 |
3.3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机理分析 |
3.3.1 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直接路径 |
3.3.2 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间接路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县域农民金融排斥特征及影响因素 |
4.1 县域农村居民金融排斥类型的识别 |
4.1.1 数据来源及调查设计 |
4.1.2 金融排斥类型的识别 |
4.2 县域农村居民金融排斥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
4.2.2 基于总体样本的分析 |
4.2.3 基于农户分化视角的分析 |
4.2.4 基于不同县域层次的对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与空间效应 |
5.1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理论模型的推导 |
5.2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 |
5.2.1 模型设定、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5.2.2 内生性检验及分层比较的设计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2.4 稳健性检验 |
5.3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溢出效应 |
5.3.1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
5.3.2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5.3.3 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机制检验 |
6.1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影响机理分析 |
6.2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调节效应 |
6.2.1 模型设定和变量说明 |
6.2.2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调节效应分析 |
6.2.3 不同县域层次的分层对比分析 |
6.3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中介效应 |
6.3.1 中介效应模型的设定及检验程序 |
6.3.2 经济机会对普惠金融农民增收作用的中介效应分析 |
6.3.3 不同县域层次的分层对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A银行莱西支行发展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县域金融相关概念 |
2.1.1 县域金融相关定义 |
2.1.2 县域金融的特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普惠金融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竞争战略理论 |
2.2.4 发展战略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A银行莱西支行发展现状分析 |
3.1 A银行莱西支行概述 |
3.1.1 地域经济情况 |
3.1.2 A银行总体概况 |
3.1.3 莱西支行基本情况 |
3.2 A银行莱西支行的PEST分析 |
3.2.1 金融政策环境分析 |
3.2.2 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
3.2.3 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
3.2.4 金融科技环境分析 |
3.3 A银行莱西支行的SWOT分析 |
3.3.1 优势(Strengths)分析 |
3.3.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
3.3.3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
3.3.4 威胁(Threats)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A银行莱西支行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金融产品同质化问题 |
4.1.2 业务链条冗长问题 |
4.1.3 风险管控形式主义问题 |
4.1.4 员工营销动力不足问题 |
4.2 上述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竞争环境的制约 |
4.2.2 管理方式的制约 |
4.2.3 风控机制的制约 |
4.2.4 思想观念的制约 |
4.3 本章小结 |
5 A银行莱西支行经营发展转型的应对策略 |
5.1 指导思想 |
5.2 转型目标 |
5.3 产品创新策略 |
5.3.1 构建产品体系策略 |
5.3.2 实施品牌化策略 |
5.3.3 数字化转型策略 |
5.4 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
5.4.1 机构优化调整策略 |
5.4.2 强化激励约束策略 |
5.4.3 完善人才培养策略 |
5.4.4 普惠金融服务转型策略 |
5.5 风险管理策略 |
5.5.1 “双基”管理策略 |
5.5.2 强化风险管控策略 |
5.5.3 员工行为管理策略 |
5.5.4 信贷业务全流程管控策略 |
5.6 营销模式转型策略 |
5.6.1 名单制营销管理策略 |
5.6.2 分层分类营销管理策略 |
5.6.3 公私联动营销策略 |
5.6.4 存量客户挖潜策略 |
5.6.5 突出网点营销策略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金融密度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湖北省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性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性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 |
2.1 相关概念 |
2.1.1 金融排斥 |
2.1.2 金融密度 |
2.1.3 县域金融 |
2.2 相关理论 |
2.2.1 金融发展理论 |
2.2.2 经济增长理论 |
2.2.3 金融密度理论 |
第三章 湖北省县域金融发展现状 |
3.1 湖北省经济社会基本状况 |
3.2 湖北省县域金融发展现状 |
3.2.1 湖北省县域金融机构构成 |
3.2.2 湖北省县域金融发展水平 |
3.2.3 湖北省县域金融密度现状 |
第四章 湖北省县域金融密度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4.1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说明 |
4.1.1 变量的选取 |
4.1.2 数据说明 |
4.2 研究方法 |
4.3 模型的建立 |
4.4 实证分析 |
4.5 模型检验 |
4.6 实证总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政策性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商行金融创新发展研究 ——基于余姚农村商业银行的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概述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农村金融创新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金融创新理论 |
2.2 农业金融政策支持理论 |
2.3 农村金融市场论 |
2.4 实证研究方法 |
2.4.1 实证研究 |
2.4.2 回归分析法 |
第三章 农村金融创新发展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
3.1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金融创新发展经验 |
3.2 江苏江阴农商行的金融创新发展经验 |
3.3 国内外农村金融创新发展 |
3.3.1 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的建立要结合实际 |
3.3.2 建立灵活的风险管控机制 |
3.3.3 政府扶持农村金融机构 |
第四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商行金融 |
4.1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商行金融创新发展现状 |
4.1.1 县域农商行的规模 |
4.1.2 县域农商行的营运能力 |
4.1.3 县域农商行的风险指标 |
4.2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商行金融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
4.2.1 县域农商行的服务体制问题 |
4.2.2 县域农商行的产品创新问题 |
4.2.3 县域农商行的风险管控问题 |
4.2.4 互联网金融对县域农商行的冲击 |
4.2.5 利率市场化对县域农商行的冲击 |
第五章 余姚农商行金融创新发展的实证分析 |
5.1 余姚农商行的概况 |
5.1.1 余姚农商行基本情况 |
5.1.2 余姚农商行经营状况 |
5.2 实证研究过程 |
5.2.1 实证数据的选取 |
5.2.2 实证数据处理 |
5.2.3 实证检验结果 |
5.3 实证结果分析 |
5.3.1 余姚农商行存贷款变化对余姚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
5.3.2 余姚农村经济增长对农商行金融创新发展的影响 |
第六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商行金融创新发展对策 |
6.1 完善县域农商行金融服务体制 |
6.1.1 完善支持乡村振兴的服务体系 |
6.1.2 推动服务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 |
6.1.3 健全法律体系保障县域农商行金融服务 |
6.2 优化县域农商行金融产品结构 |
6.2.1 理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机制 |
6.2.2 金融产品根据不同客户群体进行创新 |
6.2.3 健全内部管理,保障金融产品创新 |
6.3 强化县域农商行各类风险的管控 |
6.3.1 加强流动性管理 |
6.3.2 加强信贷管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
6.3.3 对柜面操作风险的防范 |
6.3.4 加强合规、案件防控和消保管理 |
6.4 构建县域农商行与互联网金融合作机制 |
6.4.1 县域农商行与互联网金融的渠道创新 |
6.4.2 县域农商行与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创新 |
6.5 推进县域农商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
6.5.1 建立定价体系,提高定价能力 |
6.5.2 建立防范利率风险机构 |
6.5.3 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
6.5.4 加强对利率风险管理类人才的培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A银行横县支行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有关农村金融的研究现状 |
1.2.2 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主要方法 |
1.4 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县域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2.1 县域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
2.1.1 县域商业银行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 |
2.1.2 影响县域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
2.2 县域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内容 |
2.2.1 县域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2.2.2 县域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
第三章 A银行横县支行竞争力现状研究 |
3.1 A银行横县支行概况 |
3.1.1 横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3.1.2 A银行横县支行经营概况 |
3.1.3 同业竞争环境 |
3.2 A银行横县支行与同业现行竞争力对比分析 |
3.2.1 A银行横县支行与同业重要经营指标对比分析 |
3.2.2 A银行横县支行与同业业务指标竞争力对比分析 |
3.3 A银行横县支行潜在竞争力分析 |
3.3.1 客户结构分析 |
3.3.2 员工年龄学历结构分析 |
3.3.3 风险管理能力 |
3.3.4 产品创新能力 |
3.4 A银行横县支行竞争力总体评价 |
第四章 A银行横县支行竞争力提升策略 |
4.1 制约A银行横县支行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
4.1.1 外部环境因素 |
4.1.2 内部制约因素 |
4.2 提升A银行横县支行竞争力的策略 |
4.2.1 明确总体思路和经营定位 |
4.2.2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
4.2.3 加快渠道建设 |
4.2.4 强化产品创新推广 |
4.2.5 加强支持保障体系建设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全文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力度(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葛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赐福”抑或“诅咒”:农信社发展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 张珩,罗博文,程名望,叶俊焘,张家平. 中国农村经济, 2021(03)
- [3]山东省商业银行县域金融发展战略研究 ——以平安银行J分行为例[D]. 孙博. 吉林大学, 2020(04)
- [4]粤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比较研究[D]. 余静静. 暨南大学, 2020(04)
- [5]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县域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探究 ——基于城投债视角[D]. 刘梓晔. 南开大学, 2020(04)
- [6]中国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农民增收效应研究[D]. 朱一鸣. 辽宁大学, 2020(01)
- [7]A银行莱西支行发展转型策略研究[D]. 赵天昊.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8]金融密度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湖北省的实证分析[D]. 张鑫. 兰州大学, 2020(01)
- [9]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农商行金融创新发展研究 ——基于余姚农村商业银行的数据[D]. 王良良.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10]A银行横县支行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D]. 石坚. 广西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