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代徐闻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王晶[1](2021)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成为世界各国竞逐的角力场。新时代的中国海洋文化复兴之路究竟该以何作为科学的价值引领?近代以来,国内大部分研究者在探讨海洋问题时,总是习惯性地沿用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这表明中国学术界在海洋研究领域缺乏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质疑否定中国拥有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或海洋文明,并依循西方海洋文化或西方海洋文明范式来研究中国海洋文化,甚至还以此来指导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事实上,中国海洋文化有其自身发展历程与独特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其底蕴、梳理其源流、探寻其从发轫之初一直延续至今的价值基因,既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亟需面对的问题,也是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的时代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合浦海上古丝路文化底蕴深厚”,合浦及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所孕育的合浦海洋文化,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为其提供了典型样本。合浦海洋文化是指自西汉为加强岭南地区政治军事统治而设立合浦郡以来,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汉民族、岭南地区少数民族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各民族之间通过内河、近海、陆路等途径,在交通贸易、生产交流、文化交往等具体历史活动中所形成的以开放包容、和合交往为核心价值的一种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合浦海洋文化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是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海外文化汇聚合浦交融而成,合浦当地出土的各种古代器物是这种文化融合的主要标志。同时根据这些古代器物可以推断,“合浦”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经由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辐射至东南亚、南亚各地区与各民族。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或文明的一般原理,审视汉代合浦郡在海陆一体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与人文地理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融合。为此,在论述展开的过程中,按照“器物—符号—价值”的研究范式,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的方法、跨学科研究与跨地域研究相结合等方法,通过梳理源流、勾勒轮廓、抽象符号、挖掘价值、凝练精髓、总结规律,重新探讨合浦海洋文化过去已经贡献什么、现在及未来能够贡献什么等问题,以此揭示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研究合浦海洋文化,不仅在于论证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末就已经逐步发展出海洋文化,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尝试突破西方海洋文明的评价标准与话语逻辑,主要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学术观点方面,提出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与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与“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合浦海洋文化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了海陆一体的开放包容、和合交往核心价值等新观点;二是学术思想方面,探讨构建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作为科学评价体系、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挖掘合浦海洋文化所蕴涵的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与价值底蕴、基于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及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海陆一体始源价值基因的基础性意义;三是研究方法方面,形成了“器物—符号—价值”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范式。综上,通过深入挖掘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探讨其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揭示其作为中国海洋文化的起点所蕴涵的价值基因,由此对以合浦海洋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进行话语重构与价值重塑,从而树立中国海洋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为当前的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倡议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价值基础与理论支撑。
杨琳曦[2](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旅游开发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时间早、涉及朝代众多,遗址类型丰富、数量多、保存好,具有许多独特之处。文章对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渊源、文化经典和文化脉络,以期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的发展提供新动能。
毛明霞[3](2020)在《南流江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文中认为南流江的航运发展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秦汉时期的经营,成为岭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魏晋以来,随着中外交流逐渐增加,以南流江为通道的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明清时期,由于海禁政策的实施和南流江泥沙淤积,南流江对外的功能逐渐减弱。本文将日益丰富的考古遗存与文献记载相结合,对南流江的航运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考古学观察。以航运交通为线索,较系统地复原南流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并探讨南流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等问题。本文分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回顾学界对南流江航运及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对南流江流域内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主要河道、生态环境及区位条件进行概述。第三部分:结合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分析南流江航运的发展。认为南流江的航运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秦汉时期统治者对岭南的开发,南流江内河航通道开始形成,以合浦为始发港的海上丝绸之路兴起。魏晋至唐宋时期南流江的内河航运和沿海地区的航海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走向衰落,南流江由江海联运逐渐走向内河航运。第四部分:通过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探讨南流江流域采珠业、漕运和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进而分析流域内货币的流通、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第五部分:论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合浦港的兴起,南流江流域出土的具有外来风格的文物及南流江流域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中东南亚地区的物质交流,分析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流江经济交流的情况,并探讨了南流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相互关系。第六部分:结语,总结全文。
李海珍[4](2019)在《海上丝绸之路与徐闻的历史渊源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在我国的发展始于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时期,兴盛于唐宋,衰败于明清时期。徐闻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重要的历史发源地,在今天的历史丝绸之路建设中仍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对徐闻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兴盛进行简要概述;其次,对徐闻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历史地位综合分析;最后,针对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深入探究徐闻地区的战略意义。
蒋双江[5](2019)在《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及“申遗”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遗”既是广西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海上丝绸之路”中央赋予广西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工程。因此深入开展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遗”对策的研究,不仅具有高度的政治意义,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文对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资料进行系统梳理,阐述了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并在论述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以及“申遗”的对策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期望能够为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遗”提供参考。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明选题的缘由、意义,并对相关概念予以说明解释。第一章把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分为汉墓群、城址、出土文物三类,并对重点墓群的禁山七星岭、望牛岭、风门岭、寮尾、母猪岭、九只岭等六处代表性墓群的空间位置、时代、墓葬形制和主要出土文物等做了阐述;第二章对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对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做了梳理;第四章通过对比分析法,论述了合浦“申遗”的优、劣势;第五章根据合浦“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遗”存在的优劣势,提出了政府加强行政管理力度,开展遗产宣传、扩大影响、与高校合作等方面的具体的建议、措施。
俞雪莲[6](2019)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及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而依托于这一背景下所形成的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则是综合反映东汉至民国期间福州十邑地区与其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地区通过海上交通进行对外经贸往来而延伸至政治、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的各种历史文献以及民国以来的相关研究文献的总和。前者涵盖的文献类型包括地方史料、地方志、谱牒、侨批、考古资料、乡邦人士及外邦人士着述等文本文献,以及票据、契约、金石拓片、舆图、碑刻铭文等非文本文献;后者则主要为民国以来学者的相关研究论着、论文集等文献类型呈现。本文以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等科学方法,对目前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整理与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从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概念界定、收藏现状、研究价值等方面,系统梳理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和开发的整体情况,论述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的各自特点,分析了目前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开发工作中分别存在的不足,最后就现存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及对策。
祝进[7](2019)在《两汉时期苍梧郡研究》文中指出“苍梧”为岭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文化符号,先秦时期即有“苍梧族”与“苍梧古国”等见于文献记载。汉代苍梧郡为汉武帝所置岭南九郡之一,位于岭南中部,地理位置独特,岭南地区的水上交通动脉离水与郁水相交于此,因此苍梧郡自古以来就是岭南重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秦代开凿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以后,形成了以越城岭道与萌诸岭道两条水上通道为主的南北交通线,且郁水干流又通过北流江、南流江联通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之一合浦县,苍梧郡的交通枢纽作用越发凸显。以苍梧郡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网,为岭南的对外交通交流提供了重要条件。正因其重要的交通地位,两汉时期的统治者皆对此地颇为重视,汉初南越王赵佗于此地置苍梧王国以作屏藩,拱卫都城番禺;武帝平南越后,更将交趾刺史部始置于苍梧广信,以统管岭南九郡。同时,两汉时期每当中原战乱,便有大量移民涌入岭南,而苍梧郡凭借其优越的交通与自然条件,成为早期中原移民南迁的聚居地,而移民的到来又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这反过来又大大促进了苍梧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时中原的儒家思想文化亦随之而来,一改往日原始落后的文化面貌,尤其至汉末,苍梧文化已取得长足进步,汉越文化在此交融,催生出早期的岭南文化。因此,苍梧郡对岭南地区的开发及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融产生了重要作用,并一度作为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对早期岭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马申[8](2019)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中斯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斯里兰卡是一个位于印度东南海岸的岛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早年的兴盛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斯里兰卡靠近印度洋海域的主航道中心线,西临阿拉伯海,扼守保克海峡,与印度隔海相望,一北一南分别为孟加拉湾与印度洋。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其战略价值非同一般,因而成为了南亚地区璀璨的明珠。自1957年中国与斯里兰卡建交,两国都享有在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健康,稳定的合作关系。中斯建交60年有余,两国人民的交往史已超千年。斯里兰卡与中国的关系一直发展良好,中国给斯里兰卡提供了全方位的帮助。对于斯里兰卡来说,与中国的关系总是处于优先地位。近年来,由于斯里兰卡政府更迭,中斯关系受到一些影响。经过双方共同努力,这个过渡期已经结束。当前,中斯关系重新走上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倡议以来,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蓬勃展开,全面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在同步发展。本文在阐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对中斯关系进行全面多维的探析。中斯关系由于斯里兰卡的独特地理位置以及与印度的特殊关系,在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作为沿线国家,基于共同的愿景与合作意向,斯里兰卡方面给予支持并积极参与,其在我国外交战略中的重要性也不断增加。尽管在总体上中斯两国关系处于稳步升温的阶段,但是在诸多领域,仍存在影响中斯关系良性发展的障碍。如何去应对这些挑战,并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发现合作机遇是目前亟待探讨并解决的问题。只有同以斯里兰卡为例的周边国家建设全新的双边关系,方能促进亚太地区的长久繁荣。本文第一部分首先首先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历史与时代背景、内涵与使命的角度,简要概括了21世纪海丝之路的诞生和构成,并从国家战略层面分析了该倡议的必要性和其对沿线国家的积极作用。第二部分,主要从斯里兰卡的自然条件与资源、社会构成、经济建设以及其地理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斯里兰卡缘何能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中斯两国关系在新机遇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的发展情况,以该倡议的提出为时间节点,对此之前的两国历史关系进行了梳理的同时,对斯里兰卡与中国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战略合作与对接做了分析。最后一部分梳理了中斯关系目前在经济和政治上所面临的多方面挑战,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吴方浪,吴方基[9](2016)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秦汉丝织研究综述》文中指出丝织业,自远古以来,已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社会稳定、国家富裕的重要评价因素。特别是秦汉以来,丝织业渐已成为仅次农桑的支柱经济产业,并在对外贸易及政治文化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深受学界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秦汉丝织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涵盖了丝织品生产技术,丝织品价格、种类、贸易、消费,丝织文化与丝绸之路及秦汉丝织考古等各个领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秦汉丝织业提供了借鉴。
李巧玲[10](2015)在《海上丝路文化在雷州的传播、影响及其开发利用》文中认为在分析雷州具有临海、港湾众多等自然地理特征,是中国海上丝路必经之地的历史基础上,阐述海上丝路文化在雷州广泛而深入的传播,在农业土地利用、器艺制作、建筑、以佛教和妈祖崇拜为主的观念文化等方面留下深刻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雷州文化具有多元、海洋、开放、包容、冒险等文化特质和风格。在当代背景下,应充分认识雷州海上丝路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经济价值,并通过开展海上丝路文化古迹普查,建立区域合作关系,构建海丝会展平台,进行宗教文化交流,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等途径,对雷州海上丝路文化资源加以深度发掘及开发利用,为建设"一带一路"之海上丝路服务。
二、汉代徐闻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代徐闻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与发展理论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与文明的论述 |
一、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文化与文明的产生 |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论述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核心概念 |
一、海洋概念 |
二、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
三、海洋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构成 |
一、海洋文化的主体 |
二、海洋文化的客体 |
三、海洋文化的中介 |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海洋文化的发展理论 |
一、海洋文化的发展路径 |
二、海洋文化的发展动力 |
三、海洋文化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 |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发展历程 |
一、合浦海洋文化的兴起 |
二、合浦海洋文化的繁荣 |
三、合浦海洋文化的延续 |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
一、合浦地理位置的海陆一体特征 |
二、合浦是中国海上对外开放的第一个窗口 |
三、合浦是海陆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影响 |
一、与东南亚、南亚诸国深植经济文化交往厚谊 |
二、向东南亚、南亚诸国传播和合交往理念 |
第三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
第一节 合浦器物文化符号的主要标志 |
一、蚕桑丝绸业是汉民族生产方式的器物文化符号 |
二、玻璃烧制技术是海外生产技术的器物文化符号 |
三、羽纹铜凤灯是生活用具的器物文化符号 |
四、南珠与奇石异物是海上贸易的器物文化符号 |
五、钵生莲花器是佛教传播的器物文化符号 |
六、宝石珠饰形制是审美价值的器物文化符号 |
七、叠涩穹窿顶墓是丧葬习俗的器物文化符号 |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融合符号 |
一、海陆一体是合浦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符号 |
二、辐射影响是合浦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与海外文化的融合符号 |
第三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符号 |
一、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开放包容的价值符号 |
二、合浦海洋文化作为和合交往的价值符号 |
第四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价值精髓与学术意义 |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精髓 |
一、合浦的海陆一体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始源标识 |
二、合浦海洋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原发标识 |
三、合浦海洋文化是“丝路精神”的创始标识 |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核心价值对突破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学术意义 |
一、对西方海洋文化优越论的批判 |
二、对中国海洋文化失觉的反思 |
三、合浦海洋文化与西方海洋文化核心价值的根本区别 |
第五章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与现实双重展望 |
第一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理论展望 |
一、树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文化自信与理论自觉 |
二、为中国海洋文化贡献发展理念 |
第二节 合浦海洋文化的现实展望 |
一、为中国海洋文化夯实发展基础 |
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
三、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旅游开发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概况梳理 |
1.1 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点 |
1.2 汕头市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点 |
1.3 阳江市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点 |
1.4 江门市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点 |
1.5 湛江市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点 |
1.6 潮州市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点 |
1.7 梅州市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点 |
2 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特色 |
2.1 历史跨度较长 |
2.2 功能价值突出 |
2.3 中外交流突出 |
2.4 文化类型多样化 |
3 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举措建议 |
3.1 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
3.2 搭建跨区域发展平台 |
3.3 细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市场 |
3.4 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化旅游产品 |
4 小结 |
(3)南流江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一)对南流江航运的研究 |
(二)对南流江入海口——合浦港的研究 |
第一章 南流江自然环境 |
一、自然特征 |
(一)地形地貌 |
(二)气象水文 |
二、水系主要河道 |
三、生态环境 |
(一)林木丰富 |
(二)野生动物繁多 |
四、优越的地域条件 |
第二章 南流江航运的发展 |
一、先秦时期南流江航运的起源 |
(一)南流江流域的人类活动 |
(二)南流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
(三)航运起源 |
二、秦汉时期南流江航运的繁荣 |
(一)造船业的发展 |
(二)航运的发展 |
三、三国两晋至唐宋元时期南流江航运的开拓 |
(一)水运网络的完善 |
(二)航运的繁荣 |
四、明清时期南流江航运的起伏发展 |
(一)漕运与商贸的兴盛 |
(二)茂北运河的开凿 |
(三)航运的衰落 |
第三章 南流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
一、长盛不衰的采珠业 |
(一)合浦采珠的历史 |
(二)采珠方法 |
二、漕运海盐的崛起 |
三、手工业的繁荣 |
(一)青铜铸造业 |
(二)陶瓷制造业 |
(三)冶铁业 |
(四)纺织业 |
四、流域内商业的兴起与城市的出现 |
(一)钱币的出现和流通 |
(二)商品的流通 |
(三)城市的出现 |
第四章 南流江航运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 |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合浦港的兴起 |
二、南流江流域出土的外来因素文物 |
(一)奇石异物 |
(二)玻璃制品 |
(三)黄金制品 |
(四)陶器 |
(五)香料 |
三、南流江流域与东南亚地区的交流 |
四、南流江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作用 |
(一)成为中外交流的纽带 |
(二)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物质保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海上丝绸之路与徐闻的历史渊源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徐闻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与兴盛 |
1.1 先秦徐闻海上丝绸之路 |
1.2 汉代徐闻海上丝绸之路 |
1.3 汉代之后徐闻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
2 徐闻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
2.1 徐闻对琼粤两地的连接作用 |
2.2 现代历史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 |
3 徐闻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
3.1 徐闻海上丝绸文化的千年传承 |
3.2 推进绿色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发展 |
3.3 推进徐闻港的文化产业发展 |
4 结语 |
(5)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及“申遗”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途径与方法 |
(一)文物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研究方法 |
(二)田野调查法 |
三、相关概念说明 |
(一)世界遗产 |
(二)世界文化遗产 |
(三)“申遗” |
(四)研究对象和空间 |
四、相关动态研究 |
(一)国内外学者对“申遗”问题的研究 |
(二)对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遗”的研究 |
(三)对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考古学研究 |
(四)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产品等研究 |
(五)对合浦作为始发港的研究 |
第一章 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概况 |
一、合浦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二、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及分类 |
(一)城址与码头 |
(二)汉墓群 |
(三)合浦汉墓出土代表性文物 |
第二章 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
一、推动了古代中国海洋文明的发展 |
二、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和北部湾贸易网络的形成 |
三、对汉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四、合浦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
(一)合浦是佛教从海路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
(二)合浦是中原文化南传的中心 |
五、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
六、提升了人们对艺术和美的追求 |
第三章 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遗”历程及相关工作 |
一、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遗”历程 |
(一)“申遗”历程 |
(二)工作成效 |
二、进一步完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和规章制度 |
(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法规逐渐健全和实施 |
(二)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推进三大遗产点项目建设 |
(三)积极开展基础研究 |
第四章 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意义与可能性 |
一、“申遗”的意义 |
(一)政治意义 |
(二)经济意义 |
(三)人文意义 |
二、“申遗”的优势 |
(一)依托国家战略的优势 |
(二)位于北部湾的区域优势 |
(三)高度真实性和完整性优势 |
(四)人文优势 |
三、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
(一)存在着环境被破坏的问题 |
(二)基础实证材料不充分 |
(三)配套设施建设与事业经费不足 |
(四)尚未形成“官民一体”的共识 |
(五)政府层面管理不规范 |
(六)基层人才不足 |
(七)宣传不到位 |
第五章 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申遗”对策 |
一、推进对“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及周围环境改善 |
二、夯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 |
三、努力争取更多的“申遗”资金 |
四、发动相关利益者支持参与“申遗” |
(一)获得利益相关者支持 |
(二)获得遗产区居民支持 |
五、以国家政策与法律为依托,规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
六、提升人员培训交流工作 |
(一)加强人员培训 |
(二)实施高层次人才激励政策 |
(三)强化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遗产保护工程相结合 |
七、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工作 |
(一)国内外专家学者会议交流 |
(二)“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友好城市 |
(三)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 |
八、制定合理的“申遗”宣传策略与计划 |
(一)发动全民参与 |
(二)扩宽遗产宣传渠道 |
(三)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海丝文献研究现状 |
1.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概述 |
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空间界定 |
2.1.2 时间界定 |
2.1.3 内涵界定 |
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研究价值 |
2.2.1 学术价值 |
2.2.2 应用价值 |
2.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收藏现状 |
2.3.1 以福州市图书馆为首的公共图书馆 |
2.3.2 以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为首的高校图书馆 |
2.3.3 以福州市档案馆为首的档案馆 |
2.3.4 以福州市博物馆为首的文博机构 |
2.3.5 其他海丝文献收藏机构 |
第三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整理现状 |
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概况 |
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形式及内容 |
3.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影印出版 |
3.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编订出版 |
3.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
3.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的特点 |
3.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存在问题 |
第四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的开发现状 |
4.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概况 |
4.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形式及内容 |
4.2.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特藏机构设置 |
4.2.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书目索引编制 |
4.2.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 |
4.2.4 利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展的宣传推介活动 |
4.2.5 利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展的研究活动 |
4.3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4.3.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的特点 |
4.3.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
第五章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的相应对策 |
5.1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对策 |
5.1.1 组建海丝文献整理专业人才队伍 |
5.1.2 创新海丝文献整理方式 |
5.1.3 转变重藏轻用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
5.2 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开发对策 |
5.2.1 推动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
5.2.2 编制福州海丝文献资源综合书目索引 |
5.2.3 深入挖掘福州海丝文献资源内涵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 州古代海丝文献资源整理论着 |
附录2 州近现代海丝文献资源整理论着 |
附录3 州海丝文献资源相关研究论着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两汉时期苍梧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汉代岭南交通发展研究 |
(二)汉代岭南文化发展研究 |
(三)汉代岭南经济发展研究 |
(四)汉代苍梧郡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时段与空间的确定 |
(二)论文结构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苍梧郡的自然地理环境 |
一、苍梧郡的地理概况 |
二、苍梧郡的气候条件 |
第二章 先秦到两汉时期苍梧郡的历史沿革与政治地位 |
一、先秦之苍梧部族、楚之苍梧郡、秦之苍梧郡 |
(一)苍梧部族 |
(二)楚苍梧郡 |
(三)秦苍梧郡 |
二、两汉时期苍梧郡的政治地位 |
(一)汉初之苍梧王国时期 |
(二)两汉之苍梧郡时期 |
(三)汉末苍梧士氏家族 |
小结 |
第三章 两汉时期苍梧郡的交通状况 |
一、苍梧郡与中原地区的交通 |
(一)越城岭道 |
(二)萌渚岭道 |
(三)交通沿线的古城址 |
二、苍梧郡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 |
三、苍梧郡与西南地区的交通 |
四、汉代经苍梧郡输送的贡物 |
(一)珠玑等饰品 |
(二)翠羽、孔雀等珍禽 |
(三)犀、象等奇兽 |
(四)异香之属 |
(五)美木、异果 |
小结 |
第四章 两汉时期苍梧郡的人口和经济 |
一、苍梧郡的人口变动 |
二、苍梧郡的经济发展 |
(一)农业发展状况 |
(二)手工业发展状况 |
(三)商业发展状况 |
小结 |
第五章 两汉时期苍梧郡的文化发展 |
一、中原文化对苍梧郡的影响 |
(一)施行仁政的清官廉吏 |
(二)南下的中原移民 |
二、苍梧郡的文化进步 |
(一)教育学术活动的兴盛 |
(二)各类学术文化人才的涌现 |
三、早期粤语的形成 |
小结 |
第六章 汉代以后苍梧郡的发展状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中斯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
第一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背景 |
一、历史背景 |
二、现实背景 |
第二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内容及战略意义 |
一、主要内容 |
二、战略意义 |
第二章 斯里兰卡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战略地位 |
第一节 斯里兰卡国家基本情况 |
一、地理位置 |
二、自然条件与资源 |
三、人口、民族、语言及宗教 |
四、经济建设 |
第二节 斯里兰卡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
一、印度洋的门户 |
二、重大的经济价值 |
三、契合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
第三章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的中斯合作 |
第一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之前的中斯关系 |
一、中斯政治关系回顾 |
二、中斯经济关系回顾 |
第二节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后的中斯合作 |
一、斯里兰卡国家战略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 |
三、全面深化经济合作 |
第四章 中斯关系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
第一节 中斯关系面临的挑战 |
一、不稳定的斯里兰卡国内政治局势 |
二、斯里兰卡债务问题 |
三、双边经济合作结构性失衡 |
四、美国地缘政治的影响 |
五、印度地缘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应对中斯关系挑战的对策 |
一、多领域深化中斯双边关系 |
二、维持中印在斯里兰卡的战略平衡 |
三、平衡中美在斯里兰卡的博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9)20世纪80年代以来秦汉丝织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综合性研究 |
二、丝织品生产方面的研究 |
(一)丝织品生产工艺方面的研究 |
(二)丝织品生产管理方面的研究 |
三、丝织品贸易与丝绸之路方面的研究 |
(一)丝织品贸易方面的研究 |
(二)丝织品价格方面的研究 |
(三)丝绸之路方面的研究 |
1. 西北陆上丝绸之路的研究 |
2. 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 |
3. 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 |
四、丝织品消费与丝织文化方面的研究 |
(一)丝织品消费方面的研究 |
(二)丝织文化方面的研究 |
五、秦汉丝织物考古发掘及其研究 |
(10)海上丝路文化在雷州的传播、影响及其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雷州半岛区位在海上丝路地位 |
2海上丝路文化在雷州的传播 |
2.1丝路农业文化的传入 |
2.2器艺文化的传入 |
2.3建筑文化的传入 |
2.4观念文化的传入 |
3海上丝路与雷州文化风格 |
3.1雷州文化的多元性 |
3.2雷州文化的海洋性 |
3.3雷州文化的开放性 |
3.4雷州文化的包容性 |
3.5雷州文化的冒险性 |
4海上丝路文化发掘利用 |
4.1开展海上丝路文化古迹调查、整理工作,作为开发利用的基础 |
4.2建立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研发海上丝路资源的区域合作关系 |
4.3构建海丝会展平台 |
4.4开展宗教文化交流 |
4.5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申遗 |
5结论 |
四、汉代徐闻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合浦海洋文化研究[D]. 王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粤港澳大湾区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旅游开发路径研究[J]. 杨琳曦. 广东蚕业, 2020(06)
- [3]南流江古代经济社会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D]. 毛明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海上丝绸之路与徐闻的历史渊源探讨[J]. 李海珍.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12)
- [5]合浦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及“申遗”对策研究[D]. 蒋双江.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6]福州海丝文献资源整理与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D]. 俞雪莲.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1)
- [7]两汉时期苍梧郡研究[D]. 祝进.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8]“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中斯关系研究[D]. 马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20世纪80年代以来秦汉丝织研究综述[J]. 吴方浪,吴方基.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6(01)
- [10]海上丝路文化在雷州的传播、影响及其开发利用[J]. 李巧玲. 热带地理,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