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

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

一、生物降解塑料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科,曾智文,曾琦斐[1](2021)在《国内外新型可降解塑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可降解塑料的分类以及每种可降解塑料的基本降解原理。综述常见的三种可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以及光-生物降解塑料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介绍化学合成型、共混型、天然型以及微生物合成型等生物降解塑料。探讨添加型光降解塑料和共聚型光降解塑料。分析既可以进行生物降解又可以进行光降解的光-生物降解塑料。探讨当前可降解塑料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可控较差、成本较高、种类有限等,并对可降解塑料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王子君[2](2021)在《黄粉虫幼虫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肠道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苯乙烯是合成塑料的主要种类之一,堆积在自然环境中会造成较大污染且极难降解,已有研究表明黄粉虫幼虫能啮食并降解聚苯乙烯塑料。本研究从转录组、代谢组以及肠道细菌菌群结构等方面对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0d、10d、20d以及啮食麸皮20d后的黄粉虫幼虫肠道进行研究,旨在探索与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代谢通路、肠道细菌,以及初步探究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在黄粉虫幼虫体内的降解代谢机制,为聚苯乙烯的生物降解机制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比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0d、10d、20d以及啮食麸皮20d的黄粉虫幼虫肠道的真核无参转录组和非靶向代谢组结果,发现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对黄粉虫幼虫自身有较大的影响。与啮食麸皮20d的黄粉虫幼虫相比,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20d的黄粉虫幼虫肠道中水解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等基因的表达量显着升高,外源物质代谢-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其他酶等与外源化学物的生物降解与代谢有关的通路表达上调。综合分析并经q RT-PCR验证后证实细胞色素P450、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二氢二醇脱氢酶、羧基裂解酶等酶的相关基因在啮食EPS的黄粉虫幼虫肠道中表达上调,这些酶可能与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代谢相关。(2)对比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0d、10d、20d以及啮食麸皮20d的黄粉虫幼虫肠道全长16S r 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与啮食麸皮20d的黄粉虫幼虫相比,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20d的黄粉虫幼虫肠道细菌中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欧文科(Erwiniaceae)、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肠球菌科(Enterococcaceae)的细菌明显增多,这些细菌可能与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代谢相关。(3)推测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在黄粉虫幼虫体内的代谢过程为: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经黄粉虫幼虫口器的咀嚼以及胃酸作用后,随机断裂成不定长度的聚苯乙烯长链,在细胞色素P450的作用下,长链上苯基的2,3-位发生环氧化,形成酯中间体;接着微粒体环氧化物水解酶进行水解,在2,3-位上形成羟基,形成顺二氢二醇类物质;再由二氢二醇脱氢酶将2,3-位上的H+脱去,形成以聚苯乙烯为侧链的顺式二醇;然后通过2,3-二羟基双加氧酶将苯环从1,2-位置断裂,产生间位开环化合物;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生成长链酸和2-羟基-2,4-二烯戊酸。长链酸由羧基裂解酶将羧基脱去,形成长链烷烃类物质,进入直链烷烃的降解过程,最后形成短链脂肪酸和乙酰辅酶A;2-羟基-2,4-二烯戊酸则形成丙酮酸和乙酸。最终这些小分子物质进入三羧酸循环等过程,为只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黄粉虫幼虫提供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并放出CO2。

张妍[3](2021)在《可光降解PVC复合薄膜的制备及降解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氯乙烯(PVC)具有不燃、耐腐蚀、绝缘和良好的机械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日常用品、建筑、航天、化工、电子等各个领域。但大量的废弃PVC塑料制品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开发可光降解塑料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法。为了提高PVC光降解性,且避免复杂工艺,本文在TiO2/PVC体系中分别掺杂亚甲基蓝(MB)、纳米石墨(Nano-G)、稀土镧离子(La3+)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优良可光降解性能的MB/TiO2/PVC、Nano-G/TiO2/PVC、La3+-TiO2/PVC及Nano-G/MB/La3+-TiO2/PVC复合薄膜。系统地研究了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光吸收性能、光降解性能,并探究了PVC复合膜光催化氧化降解机制。(1)为了研究MB与TiO2掺杂对PVC复合薄的光降解性能的影响,制备出可光降解的MB/TiO2/PVC薄膜。在光照30 h后,PVC、TiO2/PVC和MB/PVC薄膜的失重率分别为2.12%、8.94%、15.84%,MB/TiO2/PVC复合膜失重率为27.55%,Mw和Mn降解率分别为35.68%和65.38%,证明MB/TiO2/PVC复合膜具有较高的光降解性,其中MB的最佳掺杂量为2 wt%。在此基础上讨论了MB/TiO2/PVC复合膜光催化降解的机理,MB增强PVC对光的吸收,且TiO2实现光生载流子有效分离,提高了光催化活性,以加快PVC塑料的速率降解。(2)为了研究Nano-G与TiO2掺杂对PVC复合膜的光降解性能的影响,制备出可光降解Nano-G/TiO2/PVC复合膜。PVC、Nano-G/PVC、TiO2/PVC和Nano-G/TiO2/PVC薄膜在光照30 h后失重率分别为2.12%、7.68%、8.94%、17.24%,证明Nano-G/TiO2/PVC复合膜具有较高的光降解性,其中Nano-G的最佳掺杂量为1 wt%。讨论了Nano-G/TiO2/PVC复合膜光催化降解的机理。纳米石墨可以存储和转移电子,可以有效地改善TiO2光生电子的迁移和分离,抑制光生载流子的构象,提高光催化效率。(3)为了研究球磨法稀土镧离子改性TiO2对PVC复合膜的光降解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可光降解La3+-TiO2/PVC复合膜。在照射30 h后,La3+-TiO2/PVC复合膜降解率为17.78%,是PVC降解率的8倍,TiO2/PVC降解率的2倍,显然光催化降解活性增加,La3+-TiO2的最佳掺杂量为1.5 wt%。讨论了La3+与TiO2的相互作用对PVC进行光降解机理。La具有特殊4f电子结构,可以成为光生载流子的浅势捕获陷阱,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4)为了研究MB、Nano-G与La3+-TiO2共掺杂对PVC复合膜的光降解性能的影响,制备了Nano-G/MB/La3+-TiO2/PVC复合膜。探究了Nano-G、MB与La3+-TiO2的最佳掺杂量比为0.1 wt%、1 wt%、1.5 wt%,其中MB对PVC降解影响最显着。将前三章优选的MB/TiO2/PVC、Nano-G/TiO2/PVC、La3+-TiO2/PVC与Nano-G/MB/La3+-TiO2/PVC(M-7)复合薄膜的进行光降解性能比较,结果显示出M-7薄膜具有最好的光降解效果,失重率为67.00%。在纳米石墨、亚甲基蓝和La3+-TiO2共同作用下,使得Nano-G/MB/La3+-TiO2/PVC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光降解效果。通过不同添加量可以调控力学性能,以确保正常使用性。本文制备的可光降解PVC复合薄膜,为开发利用可光降解PVC复合薄膜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理论参考。

李娟,邓婧,梁黎[4](2021)在《可降解塑料在包装产品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可降解塑料的降解性、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利用微生物或环境实现降解的可降解塑料替代传统塑料已经成为高分子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限塑令"加码为"禁塑令",可降解塑料迎来了政策性的发展机遇。综述了可降解塑料的分类、降解机理,着重介绍了可降解塑料如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PLA)、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等在包装产品中的应用进展,指出了可降解塑料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万和江[5](2021)在《可降解塑料的研发与应用》文中认为上世纪50年代起,随着石油化工的迅猛发展,化学合成材料工业中的塑料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常规化学合成材料在自然界中难以降解的问题日益突出,形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欧洲共同体各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相继制定了法规限制非降解塑料的生产,我国也从2007年开始陆续出台了限制塑料制品使用的相关文件,使得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及应用变得越来越必要和重要。简述可降解塑料的发展历程、可降解塑料的分类及其降解机理,阐述可降解塑料的研发进展、生产与应用,并指出可降解塑料广泛应用的壁垒。目前来说,PLA和PBS/PBAT是研究和应用最广的可降解塑料,其他的可降解塑料可望以其独特的性能加速产业化进程,也期望通过可降解塑料研发与生产工艺技术方面的突破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孙伟娜,刘国辉,吴宗泽,赵亮,卢志凯[6](2020)在《浅析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的生产改进工艺和应用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全球禁限塑政策浪潮下备受关注的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的分类、合成方法、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四种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的最新改性研究进展及生产应用状况,进一步对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生产、加工、应用、回收利用过程中的现存问题进行简单剖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孙闯闯[7](2020)在《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可以完全分解的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具有易于处理,环境危害性小,所需原料的来源广泛等优点,发展生物降解塑料是解决石油资源紧张、"白色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随着国家"限塑令"政策的实施,生物降解塑料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章介绍了几种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HA、PBS、PLA、淀粉基塑料)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赵冰冰[8](2020)在《蓝藻/菌渣填充型可降解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解决巢湖水华蓝藻和青霉素菌渣难以资源化、规模化利用的问题,并克服生物质/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较差和LDPE树脂降解能力较低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以巢湖水华蓝藻、青霉素菌渣为生物原料,与LDPE树脂共混制备填充型可生物降解塑料的方法。通过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法的实验方法,优化工艺组合和参数配置;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表观形貌分析、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分析实验过程中的机理变化;通过力学性能测试、熔融温度测试、青霉素残留实验、失重率实验等方法对制得的生物质/LDPE复合材料性能进行进一步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研究了巢湖水华蓝藻干化工艺,其中蓝藻粉/LDP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蓝藻粉的含水率和颗粒粒径呈负相关,以二者为指标,获得干化巢湖水华蓝藻的最优工艺参数为:冻融破壁(-13℃、室温)2次、微波真空干燥(40℃,700W/h,真空度0.08,1 h)粉碎30 s。此条件下制得的蓝藻粉含水率约为6.71%,颗粒平均粒径为25.397μm。(2)研究了作为润滑剂的聚乙烯蜡和白油、作为增容剂的钛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PE-g-MAH)、作为增塑剂的丙三醇、三乙醇胺和甲酰胺添加量对蓝藻粉/L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蓝藻粉和LDPE树脂的添加量为15.00%和85.00%时,单独加入润滑剂(聚乙烯蜡和白油)的最优添加量为2.67%(2.00%和0.67%),此时该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为10.10 MPa、8.23 MPa和193.00 MPa;增容剂选择PE-g-MAH,单独加入PE-g-MAH的最优添加量为3.00%,此时该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为11.20 MPa、8.45 MPa和212.00 MPa;增塑剂选择丙三醇/三乙醇胺,单独加入丙三醇/三乙醇胺的最优添加量均为3.00%,此时该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为9.90 MPa/9.80 MPa、8.25 MPa/8.05 MPa和202.00 MPa/199.00 MPa,相较于未添加助剂时该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9.80 MPa、7.22 MPa和168.00 MPa,均得到有效提升。(3)优化了蓝藻粉/LDPE复合材料配方,通过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法实验比选,获得最优配方参数为:蓝藻粉添加量为15.00%,LDPE树脂添加量为85.00%,润滑剂(聚乙烯蜡和白油)、PE-g-MAH、丙三醇的添加量分别为2.61%(1.96%和0.65%)、4.06%、3.08%。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为11.60 MPa、9.95 MPa和241.00 MPa,熔融温度为108℃。(4)优化了蓝藻粉-青霉素菌渣/LDPE复合材料配方,可知青霉素菌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等物质,其红外光谱图与蓝藻粉相似。在青霉素菌渣中加入蓝藻粉可提高青霉素菌渣颗粒的分散性,但两种物质与LDPE树脂的相容性仍较差。通过对蓝藻粉与青霉素菌渣共混比例、润滑剂、PE-g-MAH和三乙醇胺添加量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实验比选,可得最优配方参数为:蓝藻粉与青霉素菌渣的共混比例为1:2,蓝藻粉/青霉素菌渣(1:2)共混粉末添加量为15.00%,LDPE树脂添加量为85.00%,润滑剂(聚乙烯蜡和白油)、PE-gMAH、三乙醇胺的添加量分别为3.08%(2.32%和0.76%)、4.33%、4.23%。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为12.30 MPa、9.03MPa和220.00 MPa,熔融温度为109℃,该复合材料的样品提取液经检测青霉素残留量低于仪器的检出限。(5)研究了助剂的作用机理。分析结果显示:润滑剂的加入,可有效减弱复合材料体系中蓝藻粉和LDPE两相间、复合材料与模具间的摩擦,改善样条内部的柔顺度和表面光滑度;钛酸酯偶联剂和铝酸酯偶联剂一端的异丙氧基端与蓝藻粉中羟基发生作用,PE-g-MAH一端的环状酸酐与蓝藻粉中羟基发生开环酯化反应,另一端的长链碳基端与LDPE分子链紧密缠绕;丙三醇和三乙醇胺的羟基与粉体中羟基形成氢键,甲酰胺的氨基、羰基均可与蓝藻粉中羟基形成氢键,削弱粉体分子间或内部的氢键,降低其成团作用,提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由于甲酰胺分子使蓝藻粉在冷却的复合材料体系中仍具有链段运动的能力,导致复合材料柔韧性提升而强度较弱。综合考虑材料力学性能变化和作用机理,选择润滑剂(聚乙烯蜡和白油)、PE-g-MAH和丙三醇/三乙醇胺可作为本文实验的高效助剂。同时,在蓝藻粉-青霉素菌渣/LDPE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助剂的作用机理也符合上述规律。(6)以土壤和加入荧光假单胞杆菌的土壤为基质进行填埋降解实验时,以最佳工艺参数制备的蓝藻粉/LDPE复合材料、蓝藻粉-青霉素菌渣/LDPE复合材料前期降解程度分别为7.73%/180 d和7.86%/180 d、8.98%/180 d和9.12%/180d,平均降解速率约为0.0429%/d和0.0437%/d、0.0499%/d和0.0507%/d。经模型预测,两种基质中,以上两种复合材料的降解周期约为2300 d和2000 d、1500 d和1600 d,180 d后至其完全降解两种复合材料的平均降解速率约为0.0435%/d和0.0506%/d、0.0690%/d和0.0640%/d,降解速率较前期实验有明显提升。

刁晓倩,翁云宣,宋鑫宇,周迎鑫,付烨,黄志刚[9](2020)在《国内外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现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国内外生物降解塑料产业的最新进展及其在纤维、日用膜袋、农业制品以及汽车工业制品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主要包括聚乳酸(PLA)、聚羟基烷酸酯(PHA)、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PBAT)、聚碳酸亚丙酯(PPC)等;梳理了我国生物降解相关的检测方法与标准现状,并与国际标准进行了对比;综述了各国针对不易回收、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一次性制品的有关禁限政策。

张丹丹[10](2020)在《高直链淀粉成膜工艺及增强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塑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原材料的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淀粉来源丰富,具有可再生、可生物降解、对环境友好等特性。高直链淀粉分子间结合力强、成膜性能好,相对于一般普通淀粉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是制备淀粉基可降解塑料的重要绿色原材料。但是因为淀粉耐水性能和机械性能较差,实验综合选择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凹凸棒对高直链淀粉薄膜进行增强改性。本论文以高直链淀粉作为主要的原材料,考察了其水介质中的糊化成膜条件,同时选择合适的增塑剂、增强剂对淀粉膜进行增塑、增强的工艺探讨,并采用FT-IR、TG、XRD、SEM等测试分析手段对薄膜进行结构分析表征。本论文首先对高直链淀粉直接成膜机制进行了工艺优化,当高直链淀粉用量为10g,糊化剂用量为1.5g,选择1.5g甘油/0.75g增塑剂1/0.75g增塑剂2为复合增塑剂,糊化温度为95℃,糊化时间为3h。制备得到的高直链淀粉基薄膜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为18.29MPa,弹性模量为615.31 MPa,断裂伸长率为18.21%。纤维素增强高直链淀粉复合膜的实验中,溶剂1/溶剂2/溶剂3三种溶液低温溶解后的纤维素增强高直链淀粉制备的复合薄膜性能更好。当高直链淀粉用量为5g,纤维素用量为3g时,最优条件下,制备得到的纤维素增强高直链淀粉复合膜的力学性能较好,拉伸强度为25.40MPa,弹性模量为1068.60MPa。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增强高直链淀粉复合膜的实验中,当高直链淀粉用量为5g,CMC用量为5g时,最优条件下,得到CMC增强高直链淀粉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为27.33MPa,弹性模量为832.76 MPa。凹凸棒增强高直链淀粉复合膜的实验中,当高直链淀粉用量为5g,凹凸棒用量为1g,最优条件下,得到凹凸棒增强高直链淀粉复合膜的拉伸强度为19.13MPa,弹性模量为671.75 MPa。实验最后通过对比支链淀粉膜和高直链淀粉膜力学性能发现,高直链淀粉成膜后力学性能更加优异,膜的柔韧性也更好。

二、生物降解塑料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降解塑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新型可降解塑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可降解塑料分类及降解机理
2 生物降解塑料
    2.1 化学合成型可降解塑料
    2.2 共混型可降解塑料
    2.3 天然型可降解塑料
    2.4 微生物合成型可降解塑料
3 光降解塑料
    3.1 添加型可降解塑料
    3.2 共聚型可降解塑料
4 光-生物可降解塑料
5 结论

(2)黄粉虫幼虫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肠道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塑料及其环境污染问题
        1.1.1 塑料化学成分、常见分类与应用
        1.1.2 塑料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1.1.3 塑料污染的治理现状
    1.2 生物降解塑料的相关研究
        1.2.1 微生物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
        1.2.2 昆虫啮食降解塑料的相关研究
        1.2.3 黄粉虫啮食降解塑料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啮食聚苯乙烯黄粉虫的转录组及代谢组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及黄粉虫幼虫的饲养
        2.1.2 样品采集
        2.1.3 转录组分析
        2.1.4 代谢组分析
        2.1.5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啮食降解EPS的黄粉虫幼虫肠道的转录组变化
        2.2.2 啮食降解EPS的黄粉虫幼虫肠道的代谢组变化
        2.2.3 转录组和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结果
        2.2.4 qRT-PCR验证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啮食聚苯乙烯黄粉虫的肠道细菌菌群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及黄粉虫幼虫的饲养
        3.1.2 样品采集
        3.1.3 全长16S扩增子测序分析
        3.1.4 肠道细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测序数据统计
        3.2.2 Alpha多样性分析
        3.2.3 菌群结构组成及相对丰度
        3.2.4 Beta多样性分析
        3.2.5 统计学检验分析
        3.2.6 可分离细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4.1 啮食EPS对黄粉虫幼虫肠道基因表达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4.2 啮食EPS对黄粉虫幼虫肠道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
    4.3 EPS在黄粉虫幼虫体内代谢机制的推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资助项目

(3)可光降解PVC复合薄膜的制备及降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可降解塑料研究进展
        1.1.1 可光降解
        1.1.2 可生物降解
        1.1.3 可光-生物降解
        1.1.4 可水降解
    1.2 聚合物降解的影响因素
        1.2.1 内部因素
        1.2.2 外部因素
    1.3 可降解聚氯乙烯(PVC)研究进展
        1.3.1 PVC降解机理
        1.3.2 可降解PVC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可光降解TiO_2/PVC复合薄膜的研究进展
        1.4.1 TiO_2光催化降解塑料原理
        1.4.2 TiO_2及改性TiO_2光催化降解PVC塑料
        1.4.3 TiO_2光催化降解塑料存在的问题
    1.5 TiO_2光催化剂改性研究
        1.5.1 颗粒超细化
        1.5.2 稀土离子掺杂
        1.5.3 碳掺杂
        1.5.4 染料光敏化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内容
    1.7 本文的创新
第二章 可光降解MB/TiO_2/PVC复合膜制备及降解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塑料薄膜的表征
        2.2.4 薄膜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光降解PVC复合膜中添加剂掺杂量的优化实验
        2.3.2 MB/TiO_2/PVC复合膜的表征
        2.3.3 MB/TiO_2/PVC复合膜光降解性能的比较
        2.3.4 MB/TiO_2/PVC复合膜光降解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光降解Nano-G/TiO_2/PVC复合膜制备及降解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塑料薄膜的表征
        3.2.4 薄膜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ano-G/TiO_2/PVC复合膜中Nano-G掺杂量优化实验
        3.3.2 Nano-G/TiO_2/PVC复合膜的表征
        3.3.3 Nano-G/TiO_2/PVC光降解性能的比较
        3.3.4 Nano-G/TiO_2/PVC复合膜光降解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球磨法制备La~(3+)-TiO_2光催化剂及应用于光降解PVC复合膜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塑料薄膜的表征
        4.2.4 光催化剂的制备
        4.2.5 薄膜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a~(3+)-Ti O_2光催化剂及La~(3+)-TiO_2/PVC的表征
        4.3.2 光降解La~(3+)-TiO_2/PVC复合膜中La~(3+)-TiO_2掺杂量优化实验
        4.3.3 La~(3+)-TiO_2/PVC光降解性能的比较
        4.3.4 La~(3+)-TiO_2/PVC复合膜光降解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光降解Nano-G/MB/La~(3+)-TiO_2/PVC复合膜制备及降解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塑料薄膜的表征
        5.2.4 薄膜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ano-G/MB/La~(3+)-TiO_2/PVC中不同添加剂的光降解影响
        5.3.2 Nano-G/MB/La~(3+)-TiO_2/PVC的表征
        5.3.3 Nano-G/MB/La~(3+)-TiO_2/PVC光降解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

(4)可降解塑料在包装产品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可降解塑料
    1.1 可降解塑料的分类
    1.2 可降解塑料的降解机理
        1.2.1 生物降解
        1.2.2 光降解
        1.2.3 光-生物降解
        1.2.4 水降解
2 可降解塑料在包装产品中的应用进展
    2.1 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在包装产品中的应用进展
    2.2 PLA在包装产品中的应用进展
    2.3 PBAT在包装产品中的应用进展
    2.4 PBS在包装产品中的应用进展
3 可降解塑料面临的挑战
4 可降解塑料的行业发展趋势
5 结论

(5)可降解塑料的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可降解塑料的发展历程
    1.1 历史情况
    1.2 发展现状
2 可降解塑料的研究与开发
    2.1 可降解塑料的种类及降解机理
        2.1.1 CO2基聚合物
        2.1.2 光降解塑料
        2.1.2. 1 共聚型光降解塑料
        2.1.2. 2 添加型光降解塑料
        2.1.3 生物降解塑料
        2.1.3. 1 化学合成型
        2.1.3. 2 天然高分子型
        2.1.3. 3 掺混型
        2.1.3. 4 微生物合成型
        2.1.4 光-生物降解塑料
    2.2 可降解塑料的研发进展
3 可降解塑料的生产与应用
    3.1 国外的生产与应用情况
    3.2 国内的生产与应用情况
        3.2.1 PLA
        3.2.2 PBS/PBAT
    3.3 广泛应用的壁垒
4 结束语

(6)浅析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的生产改进工艺和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概述
    2.1 定义
    2.2 分类
        2.2.1淀粉基塑料
        2.2.2聚乳酸生物降解塑料(PLA)
        2.2.3聚羟基烷酸酯(PHA)
        2.2.4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
3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改性研究进展
    3.1 淀粉基塑料
    3.2 PLA
    3.3 PHA
    3.4 PBS
4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生产应用现状
    4.1 淀粉基塑料
    4.2 PLA
    4.3 PHAs
    4.4 PBS
5 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现存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5.1 现存问题
    5.2 未来的发展方向
        5.2.1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多维度促进规模化生产
        5.2.2加大改进技术力度,改善材料固有缺陷
        5.2.3创新降解工艺研究,拓宽生物塑料范围
        5.2.4统一行业标准与规范,有力推进行业快速发展

(7)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完全降解生物塑料的种类及其发展状况
    1.1 微生物合成降解塑料
    1.2 化学合成降解塑料
        1.2.1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
        1.2.2 聚乳酸(PLA)
    1.3 天然高分子共混降解塑料(淀粉基塑料)
2 降解塑料存在的问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2.1 发展问题
        2.1.1 经济效益问题
        2.1.2 产品性能问题
        2.1.3 降解问题
        2.1.4 原料来源问题
    2.2 发展方向
3 结束语

(8)蓝藻/菌渣填充型可降解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巢湖富营养化现状
        1.1.2 巢湖水华蓝藻及其资源化利用现状
        1.1.3 青霉素菌渣及其处置现状
        1.1.4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可生物降解塑料研究现状
        1.2.2 填充型可生物降解塑料研究现状
        1.2.3 主要问题和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巢湖水华蓝藻干化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主要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破壁方式影响蓝藻粉性状实验
        2.3.2 破壁方式影响蓝藻粉/L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实验
        2.3.3 干燥方式影响蓝藻粉性状实验
        2.3.4 干燥方式影响蓝藻粉/LDPE复合材料性能实验
        2.3.5 粒径影响蓝藻粉/LDPE复合材料性能实验
        2.3.6 羟值测定
        2.3.7 性能测试与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蓝藻粉性状分析
        2.4.2 力学性能分析
        2.4.3 光谱分析
        2.4.4 羟值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几种常见助剂比选研究及机理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主要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原材料制备
        3.3.2 蓝藻粉/LDPE复合材料单因素实验
        3.3.3 性能测试与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力学性能分析
        3.4.2 形貌分析
        3.4.3 X射线衍射分析
        3.4.4 红外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响应面法优化蓝藻粉/L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主要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原材料制备
        4.3.2 蓝藻粉/LDPE复合材料助剂添加量实验
        4.3.3 蓝藻粉/LDPE复合材料响应面实验
        4.3.4 性能测试与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力学性能分析
        4.4.2 响应面实验分析
        4.4.3 熔融曲线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响应面法优化蓝藻粉-青霉素菌渣/LDP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1 主要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原材料制备
        5.3.2 蓝藻粉-青霉素菌渣/LDPE复合材料粉末比例实验
        5.3.3 蓝藻粉-青霉素菌渣/LDPE复合材料助剂添加量实验
        5.3.4 蓝藻粉-青霉素菌渣/LDPE复合材料响应面实验
        5.3.5 青霉素残留测定实验
        5.3.6 性能测试与表征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力学性能分析
        5.4.2 响应面实验分析
        5.4.3 形貌分析
        5.4.4 红外光谱分析
        5.4.5 熔融曲线分析
        5.4.6 青霉素残留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复合材料降解性能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和仪器
        6.2.1 主要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原材料制备
        6.3.2 蓝藻粉/LDPE复合材料降解实验
        6.3.3 蓝藻粉-青霉素菌渣/LDPE复合材料降解实验
        6.3.4 测试方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蓝藻粉/LDPE降解性能分析
        6.4.2 蓝藻粉-青霉素菌渣/LDPE降解性能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国内外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主要品类
    1.1 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
        1.1.1 天然高分子材料类生物降解塑料
        1.1.2 PLA
        1.1.3 PHA
    1.2 石化基生物降解塑料
        1.2.1 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
        1.2.2 PPC
        1.2.3 其他石化基生物降解塑料
    1.3 共混类生物降解塑料
2 生物降解检测方法与标准现状
3 应用
    3.1 纺织纤维
    3.2 日用膜、袋
    3.3 片材及其热成型制品
    3.4 农林渔牧制品
    3.5 汽车工业制品
    3.6 泡沫制品
    3.7 3D打印材料
4 国内外相关政策
    4.1 世界各国对一次性制品的禁限政策
    4.2 我国相关政策
5 结语

(10)高直链淀粉成膜工艺及增强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淀粉的结构、组成及性质
        1.2.1 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
        1.2.2 高直链淀粉的特性
        1.2.3 高直链淀粉的应用前景
    1.3 淀粉基可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
        1.3.1 不完全降解型
        1.3.2 淀粉/可降解聚酯共混型塑料
        1.3.3 全淀粉塑料
        1.3.4 淀粉/天然高分子材料复合塑料
    1.4 纤维素增强增强淀粉基复合材料
    1.5 天然矿物增强淀粉基复合材料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1.6.1 增塑剂对淀粉膜的作用
        1.6.2 高直链淀粉的糊化条件
        1.6.3 纤维素的溶解工艺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意义
第二章 高直链淀粉成膜条件优化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2.1.2 高直链淀粉膜的制备
    2.2 高直链淀粉膜的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2.2.1 力学性能测试
        2.2.2 红外光谱分析
        2.2.3 X射线衍射分析
        2.2.4 SEM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工艺条件对高直链淀粉膜力学性能的影响
        2.3.2 高直链淀粉膜结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强剂对淀粉膜增强机制的探讨
    3.1 纤维素增强高直链淀粉成膜工艺探讨
        3.1.1 实验部分
        3.1.2 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小结
    3.2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增强高直链淀粉成膜工艺探讨
        3.2.1 实验部分
        3.2.2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增强淀粉膜的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小结
    3.3 凹凸棒增强高直链淀粉成膜工艺探讨
        3.3.1 实验部分
        3.3.2 凹凸棒增强高直链淀粉膜的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成膜性能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4.1.2 淀粉膜的制备
    4.2 淀粉薄膜的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4.2.1 力学性能测试
        4.2.2 红外光谱分析
        4.2.3 SEM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糊化剂对支链淀粉膜和CMC增强支链淀粉复合膜的影响
        4.3.2 支链淀粉和高直链淀粉薄膜性能的对比
        4.3.3 淀粉膜的结构表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生物降解塑料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新型可降解塑料研究进展[J]. 陈科,曾智文,曾琦斐. 塑料科技, 2021(11)
  • [2]黄粉虫幼虫啮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肠道组学研究[D]. 王子君.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
  • [3]可光降解PVC复合薄膜的制备及降解性能研究[D]. 张妍. 海南师范大学, 2021(12)
  • [4]可降解塑料在包装产品中的应用进展[J]. 李娟,邓婧,梁黎. 塑料科技, 2021(04)
  • [5]可降解塑料的研发与应用[J]. 万和江. 中氮肥, 2021(02)
  • [6]浅析生物基可降解塑料的生产改进工艺和应用现状[J]. 孙伟娜,刘国辉,吴宗泽,赵亮,卢志凯. 信息记录材料, 2020(11)
  • [7]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研究进展[J]. 孙闯闯. 广东化工, 2020(20)
  • [8]蓝藻/菌渣填充型可降解塑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赵冰冰.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9]国内外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现状[J]. 刁晓倩,翁云宣,宋鑫宇,周迎鑫,付烨,黄志刚. 中国塑料, 2020(05)
  • [10]高直链淀粉成膜工艺及增强机制探讨[D]. 张丹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标签:;  ;  ;  ;  ;  

生物降解塑料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