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剥脱性皮炎

药物性剥脱性皮炎

一、药物所致剥脱性皮炎(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燕,苗秋丽,宋燕青,王相峰[1](2021)在《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致剥脱性皮炎》文中指出1例62岁女性胃癌患者在根治术后接受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第1天)+替吉奥(第1~14天)治疗,21 d为1个周期。每次应用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前3 h予地塞米松等药物预处理以减轻化疗不良反应。第1周期化疗期间,患者除恶心、乏力外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未予干预。第2周期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滴注结束后约2 h,患者四肢肿胀、潮红,皮肤出现红色斑片,之后红斑增多并融合成片,足部皮肤脱屑,经抗过敏治疗后上述症状好转。第3周期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滴注结束后约3 h,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全身皮肤潮红、肿胀,伴抓痕;之后,部分皮肤可见大水疱,关节屈曲处水疱裂开,有渗出液浸渍。给予甲泼尼龙等抗过敏治疗,4 d后患者全身皮肤呈鳞片状脱屑,手足皮肤呈手套状脱落,诊断为剥脱性皮炎;9 d后患者皮肤颜色变浅,无新发皮疹。考虑剥脱性皮炎由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所致,将化疗方案更改为多西他赛(第1天)+替吉奥(第1~14天),患者未再出现皮肤过敏反应。

任雪雯[2](2021)在《复方紫草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症状评分好转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好转有效率探究复方紫草油、康复新液和普通麻油外治慢性剥脱性唇炎皮损症状及自觉疼痛/瘙痒症状程度的治疗疗效,为之后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试验为三臂、随机、双对照的临床疗效观察试验,通过随机数字表和信封法实现随机隐藏,从而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阳性对照组和安慰剂组三组。利用PASS软件及计算公式完成样本量的估算。试验组予以外涂复方紫草油,阳性对照组予以外涂康复新液,安慰剂组予以外涂普通麻油,嘱受试者遵统一规范的涂药方法,一个疗程为28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天、治疗后28天,三个时间节点分别进行观察和记录,以衡量受试者的客观皮损症状评分和衡量受试者自觉症状VAS评分。并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记录和处理受试者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本试验研究共完成124例受试者,其中女性受试者数量是男性受试者数量的3倍;平均年龄为29.70岁;未婚人员占多数;BMI指数均值21.02,未见明显偏向。本病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平均病程为2-3年,有4例患者患病高于10年;已知明确的过敏史的受试者有30例;主观症状分布疼痛约是瘙痒的1.53倍。各组组内对比发现,试验组的治疗前、治疗14天和治疗28天三个时间节点的客观症状评分分别为11.37、6.33和3.6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观症状VAS评分分别为3.29、1.94和1.1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时段的客观症状疗效及主观症状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阳性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4天和治疗28天三个时间节点的客观症状评分分别为10.67、8.23和7.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观症状VAS评分分别为3.73、2.73和2.42,治疗前分别与治疗14天、治疗28天的主观症状VA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但治疗14天与治疗28天的主观症状VAS评分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时段对应的客观症状疗效及主观症状疗效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安慰剂组治疗前、治疗14天和治疗28天三个时间节点的客观症状评分分别为10.46、8.42和7.04,主观症状VAS评分分别为4.04、2.71和1.9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4天及治疗28天的客观症状疗效及主观症状疗效存在统计学差异。对于客观皮损症状,治疗14天时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2.60%,阳性对照组为27.10%,安慰剂组为8.3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天时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4.20%,阳性对照组为58.40%,安慰剂组为37.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主观自觉疼痛/瘙痒症状,治疗14天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61.60%,阳性对照组为52.10%,安慰剂组为29.20%,P=0.032<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28天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0.80%,阳性对照组为60.40%,安慰剂组为66.6%,P=0.078>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外用复方紫草油、康复新液和麻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发现三种药物对该病均有一定疗效,且每个药物的治疗作用均在28天内持续递增。对于客观皮损症状的改善,复方紫草油的疗效明显优于康复新液和麻油。对于主观疼痛/瘙痒症状的改善,复方紫草油的疗效略优于康复新液和麻油,但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且三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报告,药物安全稳定。因此证明复方紫草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疗效确切,安全稳定,适用于临床的治疗应用与推广研究。

骆碧云,王鹏,汪滢[3](2020)在《口服苯妥英钠片致剥脱性皮炎1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1例口服苯妥英钠片致剥脱性皮炎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3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重型颅脑损伤,予口服苯妥英钠片预防癫痫,用药第14天出现发热,第16天出现了严重的剥脱性皮炎,停用苯妥英钠片,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冲击治疗,注射用免疫球蛋白营养支持,注射用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治疗后好转。结果治疗有效,患者转院。结论临床用药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用药;在用药前,务必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一旦出现药源性剥脱性皮炎,应首先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及时使用激素及抗组胺药物等抗过敏治疗,并提供足够热量及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朱春迎[4](2020)在《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病情发展特征与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描述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DMLT)患者病情发展特征和病程中细胞因子随发病日数的变化规律,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细胞因子在DMLT病情发展中的作用,为探索该病发病机制以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线索与参考。方法:选择2013-2019年发病初期即到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治疗,按《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诊断标准》(GBZ185-2006)诊断为“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的患者。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表》回顾性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三氯乙烯(TCE)接触史、医疗史等资料,通过病案资料收集病情发展特征血常规、血生化等信息。在DMLT患者入院第1-5周和出院时进行了6次的血液采集,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细胞因子白介素(IL)-5、IL-6、IL-10、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选取同一时间内检测的病情发展特征指标,并分析其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病例的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27例DMLT患者,其中男性19名,女性8名,年龄在16~40岁之间,中位数M(P25~P75)为22(18~32)岁;发病潜伏期2~66天,中位数M(P25~P75)为30(23~34)天;病例主要来自于湖南等10个省份,患者来源省份呈零散分布,无明显的地域联系。病例主要来自于电子厂(44.4%),病人多为擦洗工(59.2%)。DMLT可引起多种类型的皮炎,在本研究所有患者中,剥脱性皮炎占20例(74.1%),多形红斑占6例(22.2%),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占1例(3.7%);入院时所有患者均存在皮疹、肝损害,患者尿液中均可检测出三氯乙酸(TCA),其最高浓度可达216 mg/L;少数患者有肺部感染、银屑病等并发症发生;比较入院时剥脱性皮炎和非剥脱性皮炎患者的一般情况,结果表明,剥脱性皮炎患者的肝脏肿大率(75%)高于非剥脱性皮炎(14.3%),剥脱性皮炎患者的脾脏增大率(65%)高于非剥脱性皮炎(14.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情发展特征的检测结果2.1血常规指标对不同皮炎患者的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剥脱性皮炎患者发病初期,白细胞(WBC)升高明显且幅度大,最高计数可达28(10^9/L),部分患者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下降明显,血小板计数(PLT)在整个病程波动性大;多形红斑患者发病初期,WBC升高,最高计数可达25(10^9/L);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的WBC在中后期升高,最高计数可达15(10^9/L),其PLT波动性较大。2.2肝功能指标对不同皮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剥脱性皮炎患者发病初期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谷氨酰转肽酶(GGT)迅速升高。值得注意的是,个别患者的ALT、AST在恢复期容易再次升高。剥脱性皮炎患者发病初期的总蛋白(TP)、白蛋白(ALB)下降明显;多形红斑患者发病初期的ALT、AST、GGT上升明显,相对剥脱性皮炎患者,多形红斑患者的TBil、DBil、IBil、TBA上升幅度较小,发病初期的TP呈下降趋势;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发病中期ALT逐渐升高,其上升幅度远小于剥脱性皮炎和多形红斑患者。2.3肾功能指标对不同皮炎患者的肾功能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剥脱性皮炎患者发病初期葡萄糖(GLU)升高,最高浓度可达20(mmol/L),少数患者恢复期GLU再次升高。剥脱性皮炎患者发病后期尿酸(UA)明显升高;多形红斑患者发病初期GLU升高,最高浓度可达15(mmol/L),发病后期UA逐渐上升;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发病初期GLU和肌酐(CREA)均升高,GLU最高浓度可达10(mmol/L)。2.4血脂指标对不同皮炎患者的血脂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剥脱性皮炎患者发病初期甘油三脂(TG)升高,最高浓度可达7(mmol/L),此外剥脱性皮炎患者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载脂蛋白A1(ApoA1)呈现先下降后升高至正常水平的趋势。体内载脂蛋白B(ApoB)水平高于正常值且呈锯齿状波动;多形红斑和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发病初期TG显着升高,最高浓度达4(mmol/L),CHOL、HDLC、Apo A1呈现先下降后升高至正常水平。2.5心肌酶指标对不同皮炎患者的心肌酶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剥脱性皮炎患者发病初期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上升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胆碱酯酶(CHE)则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多形红斑患者发病初期LDH、HBDH上升幅度小且持续时间短;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发病中后期LDH、HBDH显着升高。2.6免疫功能指标对不同皮炎患者的免疫功能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剥脱性皮炎患者发病初期免疫球蛋白A(lgA)、免疫球蛋白M(lgM)小幅度升高,C-反应蛋白(CRP)高于正常水平,呈锯齿状波动且持续时间长,体内补体3(C3)、补体4(C4)水平呈下降趋势;多形红斑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的发病初期lgA、lgM均呈小幅度升高,CRP高于正常水平且呈现锯齿状波动,但其持续时间短。3、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对不同皮炎患者的细胞因子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剥脱性皮炎患者发病早期的细胞因子以TNF-α、IL-5、IL-6、IL-10上升为主,其上升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多形红斑患者发病早期的细胞因子以IFN-γ、IL-6、IL-10上升为主,其上升幅度小于剥脱性皮炎且持续时间短;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发病早期的细胞因子以TNF-α、IFN-γ、IL-6、IL-10升高为主,上升幅度大且迅速,但其持续时间较短。比较不同类型皮炎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皮炎患者的细胞因子上升趋势和时间不同,但与各自的病情发展相一致。不同类型皮炎患者的细胞因子TNF-α、IL-10均高于恢复期水平,且TNF-α与IL-10的体内变化趋势相似。剥脱性皮炎和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患者的细胞因子检出人数高于多形红斑患者。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因子IFN-γ、IL-10、TNF-α、IL-6之间存在相关联系且相关性强。4、病情发展特征与细胞因子的关系4.1血常规指标与细胞因子的Spearman相关性通过分析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常规指标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评价细胞因子与病情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第1周,TNF-α、INF-γ、IL-10、IL-6与HGB、HCT均存在负相关(rS=-0.381~-0.560);第2周,TNF-α与RBC、HGB、HCT存在负相关(rS=-0.452~-0.548),IL-10与RBC存在负相关(rS=-0.446);第3周,TNF-α、IL-10与HGB、HCT均存在负相关(rS=-0.429~-0.514);第4周,TNF-α与WBC、HCT均存在负相关(rS=-0.459~-0.515),IL-10与RBC、HGB、HCT均存在负相关(rS=-0.417~-0.628);第5周,TNF-α与HCT存在负相关(rS=-0.439),IL-10与WBC、RBC、HGB、HCT存在负相关(rS=-0.404~-0.567)。以上相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2肝功能指标与细胞因子的Spearman相关性通过分析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肝功能指标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评价细胞因子与病情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第1周,IL-10与TBil、DBil、IBil存在正相关(rS=0.405~0.454);第2周,TNF-α与TP、ALB均存在负相关(rS=-0.414~-0.487),TNF-α与TBil、DBil存在正相关(rS=0.374~0.387);第3周,TNF-α与AST、TBil、DBil、IBil、GGT存在正相关(rS=0.399~0.526),IL-10与TBil、DBil、GGT存在正相关(rS=0.381~0.486);第4周,TNF-α与ALT、AST、TBil、DBil、IBil存在正相关(rS=0.393~0.561),IL-10与ALT、TBA存在正相关(rS=0.399~0.423);第5周,TNF-α与AST、TBil、DBil、GGT存在正相关(rS=0.404~0.496)。以上相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3肾功能指标与细胞因子的Spearman相关性通过分析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肾功能指标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评价细胞因子与病情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第1周,TNF-α与BUN存在负相关(rS=-0.382),IL-10与CREA存在负相关(rS=-0.405);第2周,TNF-α、IL-10、IL-5与CREA存在负相关(rS=-0.409~-0.424);第3周,TNF-α、IL-6与CREA存在负相关(rS=-0.445~-0.499);第4周,IL-10、IL-6与GLU存在正相关(rS=0.422~0.446);第5周,IL-10、IL-6与CREA存在负相关(rS=-0.453~-0.507)。以上相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4血脂指标与细胞因子的Spearman相关性通过分析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脂指标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评价细胞因子与病情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第1周,TNF-α与ApoA1存在负相关(rS=-0.405),IL-10与HDLC存在负相关(rS=-0.452);第2周,TNF-α、IL-5与HDLC、ApoA1均存在负相关(rS=-0.407~-0.512);第3周,TNF-α与TG存在正相关(rS=0.445),TNF-α与HDLC、ApoA1存在负相关(rS=-0.508~-0.592),IL-10与HDLC存在负相关(rS=-0.409);第4周,TNF-α与HDLC、ApoA1存在负相关(rS=-0.593~-0.666),IL-10、IL-6与TG存在正相关(rS=0.431~0.432);第5周,TNF-α、IL-6与HDLC、ApoA1均存在负相关(rS=-0.439~-0.467)。以上相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5心肌酶指标与细胞因子的Spearman相关性通过分析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肌酶指标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评价细胞因子与病情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第1周,TNF-α与LDH、HBDH存在正相关(rS=0.596~0.626),TNF-α、IL-10与CHE存在负相关(rS=-0.429~-0.558);第2周,TNF-α、IL-6与CHE存在负相关(rS=-0.451~-0.595);第3周,TNF-α、IL-10与CHE存在负相关(rS=-0.520~-0.541);第4周,INF-γ与LDH、HBDH存在正相关(rS=0.453);第5周,TNF-α、IL-10、IL-6与CHE存在负相关(rS=-0.466~-0.554)。以上相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6免疫功能指标与细胞因子的Spearman相关性通过分析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免疫功能指标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评价细胞因子与病情发展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第1周,INF-γ、IL-10与C4存在负相关(rS=-0.394~-0.415);第2周,IL-10与lgG存在正相关(rS=0.458);第3周,TNF-α与C3、C4、CRP存在负相关(rS=-0.426~-0.549),IL-10与C4、CRP存在负相关(rS=-0.405~-0.414);第4周,TNF-α、IL-6与CRP存在正相关(rS=0.419~0.631);第5周,IL-10与lgG存在正相关(rS=0.474)。以上相关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DMLT患者常伴随有肝脏、肾脏、心脏等脏器的损伤。2、DMLT可引起患者血常规、血脂、免疫功能异常。3、DMLT患者的发病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密切相关。4、DMLT患者的病程进展,伴随有体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6、IL-10、IL-5的显着上升。5、细胞因子TNF-α、IL-10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程度相关性.

王志刚,杨影,李长龙,白素君[5](2019)在《盐酸乙胺丁醇所致的过敏性皮疹2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盐酸乙胺丁醇导致过敏性皮疹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处理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近8年住院患者,确定为盐酸乙胺丁醇引起过敏性皮疹的病例,对其发生时间、皮疹特点、伴随症状、处理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皮疹特点为充血性皮疹,其中粟粒大小,均匀一致的红色丘疹15例,荨麻疹样大小不等的红斑11例,剥脱性皮炎2例;皮疹部位在颜面部4例,四肢7例,躯干部12例,周身5例;伴有皮肤瘙痒19例,伴有发热5例,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6例;11例为第二次试验性用药时发现,12例为停用乙胺丁醇后皮疹消褪后明确,5例为排除法提示乙胺丁醇导致的过敏性皮疹;2例患者为复治患者,第一次应用乙胺丁醇未出现皮疹,为第二次应用乙胺丁醇后出现皮疹;初次用药后皮疹出现时间最短4 d,最长48 d,一般在6~20 d之间。再次致敏的11例中皮疹出现时间短则2 h,长则3 d,一般在1~2 d之间。结论盐酸乙胺丁醇引起的过敏性皮疹疹型特点多样性,出疹时间长短不一,再次致敏时出疹时间缩短,出疹亦加重。发现后立即停药,并根据药疹情况,给予补液支持治疗,维生素C、钙剂、抗组织胺药物和激素。预后良好,无后遗症状。

王楠,魏广玉[6](2019)在《别嘌呤醇致剥脱性皮炎一例报道》文中研究表明别嘌呤醇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痛风的药物,在降低尿酸的同时,也可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本文报告1例别嘌呤醇引起的剥脱性皮炎,回顾了该患者的用药及诊治经过,并复习了相关文献。该病例提示临床医师需提高对别嘌呤醇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认识,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陈马可(Mark Chern)[7](2019)在《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中医证治特点,提出中医药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思路及方法,为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的参考。方法:收集整理近代与激素依赖性湿疮有关的研究文献,总结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临床表现及血热证的辨证论治,结合个人临床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有效案例,提出该病的治疗策略及紫草地黄汤的应用方法。结果:激素依赖性湿疮为湿疮演变而成的病理情况。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产生取决于湿疮患者长期、反复性的激素使用,且必须有湿疮患者停用激素使用方出现戒断后的“反跳现象”,此为激素依赖性湿疮,即使度过急性期后亦可持续停留于皮炎发作状态。此病在临床表现上有广泛的特征,患者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皮炎症状,因此给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带来困难。激素依赖性湿疮的病因基于激素的使用,西医多使用激素治疗皮炎,对此治疗效果不佳。本文通过疾病辨证论治,展现了中医药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优势,应用中药帮助消退皮炎,不仅能缓解停用激素后的急性皮炎发作,亦可终止疾病的周期性复发,使疾病得以痊愈。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宜用凉血之法,在紫草地黄汤(紫草、生地、丹皮、赤芍)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可在临床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结论:长期或过量外用激素软膏而停止使用是导致激素依赖性湿疮的主要因素。激素软膏导致邪气阻滞于肌肤,浸淫血脉,日久化热化毒,伏于血分。虽然激素软膏能明显改善皮疹症状,一旦停止使用则热毒释放于局部,散发至周围,甚至全身。血热证表现为皮色鲜红或暗红,散于局部或弥漫全身,皮下有灼热感,体内热盛兼有明显恶寒,皮肤瘙痒剧烈,夜间不能入眠,舌面多光滑,舌色偏紫,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而沉等症状。经51病例观察,其中40例表现为血热证,以紫草地黄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表明在治疗皮肤科疑难杂症方面,中医药具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深入研究。

徐玲玲,巴宏军,唐雯,陈孝,韩尔乔[8](2019)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剥脱性皮炎并溶血性贫血、胆结石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总结1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剥脱性皮炎并溶血性贫血、胆结石的临床特点,并行文献复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PICU收治的1例4岁11个月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因高热而滥用激素退热,部分掩盖青霉素所致的严重过敏反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使机体处于高度的致敏状态,停青霉素,改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抗感染后,激发了更严重的过敏反应(剥脱性皮炎2次,合并溶血性贫血及胆结石)。结果予患儿激素、人免疫球蛋白冲击和抗过敏等对症治疗后治愈。结论激素可掩盖部分过敏反应;青霉素与碳青霉烯类、头孢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交叉过敏反应时症状更严重。临床应高度重视滥用激素的危害,加强对青霉素皮试假阴性的认识,避免交叉过敏反应的发生。

杨子浩,许丹[9](2019)在《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文中研究表明重症药疹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皮肤药物不良反应。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是最常见的,包括轻度、自限性皮疹,IgE介导的超敏反应和严重的皮肤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的皮肤药物不良反应是一种罕见但可能危及生命的迟发性T细胞介导反应,疾病的范围从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到药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系统症状,到最严重的疾病形式,Stevens-Johnson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药物所致的剥脱性皮炎可能是药疹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系统症状的一个表现,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用药病史、相关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均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本文主要介绍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和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柳柳[10](2019)在《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激素使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三氯乙烯(Trichloroethylene,TCE)作为重要的有机氯溶剂,广泛用于电子、五金等行业的清洗工艺。暴露于TCE可引起皮肤紊乱,临床表现以皮损、发热、肝脏损害及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因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与药物所致的高敏综合征相似,所以被称为“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Occupational Medicamentos-like Dermatitis Induced by Trichloroethylene,OMDT)”。该病发病急、危害大、病死率高、控制办法少、以往研究少,目前糖皮质激素为其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为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OMDT治疗过程中的激素使用量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并利用模型预测激素使用量,指导和规范OMDT激素治疗。目的本研究根据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病历构建数据库,为该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病因分析、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的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和贝叶斯网络模型对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治疗方案中的激素使用量进行分析,运用所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探索激素使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并对激素使用量的后验概率进行推理,为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的激素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和支持。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的研究方向,确定数据库的结构;收集和分析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1988-2013年间收治的所有新发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将其按照基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激素使用情况、住院费五个部分进行归纳和整理,利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计算均数,标准差或者占比情况对数据进行描述,对于描述性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用t检验或者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激素使用量(激素首次剂量、最大剂量和总剂量)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回归结果和专业知识对变量进行筛选,描述性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均在 SPSS25.0 中完成;基于 TAN(Tree Augmented Naive Bayes)和期望优化(Expectation-Maximization,EM)算法建立贝叶斯网络模型,通过敏感性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研究,利用条件概率表对激素使用情况进行后验概率的推理。结果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的病例数据,建立了一个含有五个板块、196例患者信息的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病例数据库。利用logistic回归和贝叶斯网络对该病治疗过程的激素使用量分析预测结果如下: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对于激素首次剂量,轻度肝功能损害(OR=9.246,P=0.017)、重度肝功能损害(OR=23.258,P<0.001)、剥脱性皮炎(OR=2.703,P=0.047)、发热(OR=4.492,P=0.007)、有淋巴结肿大(OR=3.058,P=0.045)、扁桃体肿大(OR=4.530,P=0.007)、腹部压痛(OR=16.088,P=0.002)以及血红蛋白和磷酸肌酸激酶增高的患者,首次剂量大于60mg的可能性增高;(2)对于激素最高剂量,剥脱性皮炎(OR=3.525,P=0.016)、表皮坏死松解症(OR=17.599,P=0.011)、以及血小板计数,a-羟丁酸脱氢酶,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小板容积,谷丙转氨酶,免疫球蛋白A和C-反应蛋白增加的患者,最大剂量大于110mg的可能性更高,随着钠的增加,患者最大剂量小于110mg的可能性在逐渐增加;(3)对于激素总剂量,有黄疸(OR=3.552,P=0.006)、感染(OR=2.669,P=0.031)以及住院时间,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A,平均血小板容积和a-羟丁酸脱氢酶增加的患者,激素总剂量大于2900mg的可能性更高,随着胆碱酯酶的增加,激素总剂量小于2900mg的可能性在逐渐增加。2.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和分析结果:结合专业知识和logistic回归结果,在构建的以激素首次剂量为研究变量、以激素最大剂量为研究变量和以激素总剂量为研究变量的三个贝叶斯模型中,所包含的节点分别有9个、11个和11个。利用建立的贝叶斯网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对首次剂量影响最大的前三位因素是肝功能损害、皮疹类型、腹部压痛;对最大剂量影响最大的前三位是钠、C-反应蛋白、平均血小板容积;对总剂量影响最大的前三位是住院时间、平均血小板容积、a-羟丁酸脱氢酶。3.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应用:以激素首次剂量为例说明贝叶斯模型在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激素治疗中的应用。在不知道患者任何情况下,其激素首次剂量≤60mg和>60mg的概率为24.6%和75.4%;若患者肝功能损害为轻度,其他情况未知时,激素首次剂量≤60mg的概率从24.6%上升到33.3%,首次剂量>60 mg的概率从75.4%下降到66.7%;若确定患者有淋巴结肿大,其他情况未知时,首次剂量≤60mg的概率从24.6%下降到21.1%,首次剂量>60 mg的概率从75.4%上升到78.9%;若确定患者肝功能损害为轻度同时有淋巴结肿大症状,首次剂量≤60mg的概率从24.6%上升到28.7%,首次剂量>60 mg的概率从75.4%下降到71.3%。结论1.本研究中建立的数据库包含病例多且信息全面、数据完整、有科研价值,能为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治疗方案的完善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2.在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的激素治疗中,对首次剂量影响最大的前三位因素是肝功能损害、皮疹类型、腹部压痛;对最大剂量影响最大的前三位因素是钠、C-反应蛋白、平均血小板容积;对激素总剂量影响最大的前三位因素是住院时间、平均血小板容积、a-羟丁酸脱氢酶。3.利用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病例数据建立贝叶斯网络模型,对治疗过程中的激素剂量进行预测,可为规范OMDT患者的激素治疗提供基于证据的决策信息。4.贝叶斯网络可有效利用复杂的、变量间有相互关联的缺失数据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以及概率推理。

二、药物所致剥脱性皮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所致剥脱性皮炎(论文提纲范文)

(2)复方紫草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文献对病名的认识
        1.1 唇风
        1.2 紧唇
        1.3 驴嘴风,鱼口风
        2 中医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1 外因之为病,多湿多热
        2.2 内因之为病,多虚多郁
        3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
        3.1 内治法
        3.2 外治法
        3.3 针灸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研究进展
        1 病因
        1.1 季节因素
        1.2 化学因素
        1.3 机械因素
        1.4 其他因素
        2 发病机制及病理表现
        3 治疗方法
        3.1 内用药物
        3.2 外用药物
        3.3 激光疗法
        3.4 手术疗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2.1 设计类型
        2.2 设计方法
        2.3 样本量估算
        3 研究对象
        4 诊断标准
        4.1 西医诊断标准
        4.2 中医诊断标准
        5 病例选择
        5.1 纳入标准
        5.2 排除标准
        5.3 剔除标准
        5.4 受试者退出的条件
        5.5 脱落或筛除病例的处理
        6 治疗方案
        6.1 治疗药物
        6.2 用药方法
        7 数据观察
        7.1 一般资料数据
        7.2 临床观察指标
        8 时间节点
        9 疗效评判
        10 安全性评价
        11 统计方法
        12 伦理原则
        13 技术路线
    二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情况
        3 治疗前三组评分对比
        3.1 客观症状评分
        3.2 主观症状VAS评分
        4 疗效分析
        5 不良反应
    三 结论
    四 讨论
        1 基线资料分析
        1.1 性别
        1.2 年龄
        1.3 婚姻
        1.4 身高、体重、BMI指数
        1.5 病程
        1.6 过敏史
        2 治疗前三组评分对比
        2.1 客观症状评分
        2.2 主观症状VAS评分
        3 疗效分析
        3.1 客观症状对比
        3.2 主观症状对比
        4 不良反应分析
        5 药物分析
        5.1 对照组药物选取
        5.2 方药分析
        6 研究的优势
        6.1 前期基础坚实
        6.2 研究方法可行
        6.3 药物安全稳定
        6.4 受试者接受度高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口服苯妥英钠片致剥脱性皮炎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资料
2 治疗与结果
3 讨论

(4)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病情发展特征与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2.2 数据的收集
    2.3 血液细胞因子的检测
    2.4 病情发展特征指标的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病例的基本情况
        3.1.1 病例的一般情况及主要临床表现
        3.1.2 病例的地区、工厂和工种分布
        3.1.3 病例入院时一般情况的比较
    3.2 病情发展特征的检测结果
        3.2.1 血常规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
        3.2.2 肝功能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
        3.2.3 肾功能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
        3.2.4 血脂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
        3.2.5 心肌酶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
        3.2.6 免疫功能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
    3.3 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
        3.3.1 细胞因子最高浓度的检测情况
        3.3.2 细胞因子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
        3.3.3 细胞因子的协同变化趋势
        3.3.4 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
    3.4 病情发展特征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3.4.1 血常规指标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3.4.2 肝功能指标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3.4.3 肾功能指标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3.4.4 血脂指标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3.4.5 心肌酶指标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3.4.6 免疫功能指标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病例的基本情况
    4.2 病情发展特征的检测结果
        4.2.1 血常规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
        4.2.2 肝功能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
        4.2.3 肾功能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
        4.2.4 血脂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
        4.2.5 心肌酶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
        4.2.6 免疫功能指标在病程中的变化情况
    4.3 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
    4.4 病情发展特征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4.5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盐酸乙胺丁醇所致的过敏性皮疹2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主要临床特征
    2.2 处理及转归
3 讨论

(6)别嘌呤醇致剥脱性皮炎一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7)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湿疮的基本概念
    1.1 病因病机
    1.2 临床表现
    1.3 西医的治疗对策
    1.4 中医的治疗对策
    1.6 总结
2. 激素依赖性湿疮的基本概念
    2.1 发病机制
    2.2 临床表现
    2.3 诊断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存在问题
3. 中医对激素依赖性湿疮的认识
    3.1 病因病机
    3.2 证候类型
    3.3 治病对策
    3.4 常用方药
4. 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治探析
    4.1 病机特征
    4.2 辨证要点
    4.3 局部辨证
    4.4 全身辨证
    4.5 治法撷要
    4.6 紫草地黄汤方解
    4.7 紫草地黄汤临床化裁
    4.8 临床注意
5. 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验案举例
6.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病例汇总表
    附录2: 近19年有关激素依赖性湿疮中药治疗的研究
    附录3: 不同皮肤病之血热证治
    参考文献(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剥脱性皮炎并溶血性贫血、胆结石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1.2 治疗及结果
2 讨论

(10)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激素使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概述
    1.2 OMDT研究现状
    1.3 糖皮质激素治疗
    1.4 研究目的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收集
        2.2.1 纳入变量和录入规则
        2.2.2 建立EpiData数据库
        2.2.3 预录入
        2.2.4 EpiData数据库构建流程
    2.3 统计描述
    2.4 二分类logistic回归
        2.4.1 二分类logistic回归概述
        2.4.2 多重填补(Multiple Imputation,MI)
    2.5 贝叶斯网络
        2.5.1 贝叶斯网络概述
        2.5.2 结构学习
        2.5.3 参数学习
        2.5.4 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推理
        2.5.5 贝叶斯网络在OMDT激素使用量分析中的应用
    2.6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总结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数据库基本情况
        3.1.1 数据库基本情况
        3.1.2 病例基本情况
    3.2 激素使用量分析
        3.2.1 激素使用总体情况
        3.2.2 激素使用量与发病年份
        3.2.3 建模前研究变量的预处理
    3.3 基于logistic回归对激素使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和变量筛选
        3.3.1 基于logistic回归对激素使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3.3.2 筛选变量纳入贝叶斯模型
    3.4 基于贝叶斯网络对激素使用量的分析
        3.4.1 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和参数学习结果
        3.4.2 敏感性分析
        3.4.3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应用
第四章 讨论
    4.1 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数据库建立
    4.2 基于logistic回归和贝叶斯网络对激素使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药物所致剥脱性皮炎(论文参考文献)

  • [1]奥沙利铂甘露醇注射液致剥脱性皮炎[J]. 刘海燕,苗秋丽,宋燕青,王相峰.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07)
  • [2]复方紫草油治疗慢性剥脱性唇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 任雪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口服苯妥英钠片致剥脱性皮炎1例分析[J]. 骆碧云,王鹏,汪滢. 系统医学, 2020(13)
  • [4]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病情发展特征与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D]. 朱春迎.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5]盐酸乙胺丁醇所致的过敏性皮疹28例临床分析[J]. 王志刚,杨影,李长龙,白素君. 当代医学, 2019(26)
  • [6]别嘌呤醇致剥脱性皮炎一例报道[J]. 王楠,魏广玉.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 2019(24)
  • [7]紫草地黄汤治疗激素依赖性湿疮血热证的应用探讨[D]. 陈马可(Mark Chern).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剥脱性皮炎并溶血性贫血、胆结石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徐玲玲,巴宏军,唐雯,陈孝,韩尔乔. 实用临床医学, 2019(06)
  • [9]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剥脱性皮炎型药疹[J]. 杨子浩,许丹.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9(05)
  • [10]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激素使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柳柳.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药物性剥脱性皮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