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全国远动及厂站自动化技术交流会成功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赵丹[1](2014)在《配电网自动化中面保护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用户对电力的依赖性显着提高。提高电能质量和改善供电可靠性已经成为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的重中之重。而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配电网馈线保护能力,缩短故障停电时间,减少越级跳闸对电网造成的损害。传统的馈线保护方式是通过多次重合闸来完成对故障的处理,这种方式对电气设备损害较大,针对传统方式的不足,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面保护方式的馈线保护模式,利用完整的通信网络和安装于柱上开关上的配电终端(如FTU、TTU、DTU)来实现的,全线速动性分布式的馈线保护方式。该配电终端装置不仅采集自身的信息,还通过完整的双向通信网络,接收相邻的FTU发送的信息,独立的作出故障的分析判断和动作出口,不再依赖配电主站和子站的控制。本文在分析了面保护方式的原理的基础上,论述了面保护方式实现的必要条件,推出面保护的相关算法。并通过典型案例对面保护的相关判据进行验证,同时设计了具有信息采集、运行监控、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及快速恢复供电等控制功能集一身的馈线终端的硬件与软件系统,硬件设计包括模拟量处理电路、开关量驱动控制电路和通信模块,软件设计包括主程序、数据采集模块及跳闸模块、重合闸模块、失压合闸模块和通信模块,最后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验证。
赖继年[2](2012)在《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1877年3月,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中国近代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留英人数增多,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海军留英”及“庚款留英”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许多留英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回国。建国初期,因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与美国一致,所以中国没有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也没有教育交流活动。1954年6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56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文革”爆发后,留英教育工作中止。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留英教育得以恢复。这一年年底,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6名留学生。此后,中国每年向英国派出少量留学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4月17日,31名留学生赴英学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留英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0年代初,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派遣留学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也应时而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运行十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也改善了中英关系。1986年,国家调整了留学政策,留英生的层次愈加高了,质量得到了保证。1990年代,国家继续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留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英生越来越多,成为留英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赴英国学习相对应的是留英生回国。留英生回国后参与了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留英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造,并引进了新的专业,建立了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所。在高校教学方面,他们编写了新教材,开设了新课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一些留英生还担任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了改革。留英生还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科研条件较差,留英生开始了艰苦的科技创业。他们从组建实验室开始,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并发展之。中国的科技水平也逐渐恢复并有所提高。1990年代后,中国的科研条件有所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留英生的科技创业。留英生进一步引进新知识、新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的留英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留英生还在“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精英群体——留英院士群体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一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他们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推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80年代,一些留英生转变了观念,开始自主创业。1990年代,回国创业的留英生逐渐增多,他们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进入21世纪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引导下,留英生创办了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留学生创业园。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留英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评价。留英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学术环境问题、创业园融资问题,创业园建设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留英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刘兴昌[3](2012)在《北京德威特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加入WTO以来,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规则、标准及竞争较好的引入到了经济体制之中。而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对电力设备的营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解决传统营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改变落后的营销观念,改善营销技术方面的不足,并进行适于市场竞争的营销策略的研究,使我们能更好的、更全面的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之中。本文根据市场中继电保护、电力自动化系统使用的现状和发展等现实环境,结合该行业营销现状,并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分析市场拓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市场份额的因素,研究制定适应企业自身特点的营销策略,使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北京德威特公司是一家主营继电保护及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煤炭、化工、石油等行业的变、配电工程,作用是对电力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继电保护技术从九十年代初期的微机式保护监控开始向基于IEC61850的智能数字保护发展,电气设备智能化是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公司原有的营销策略已无法满足新的市场竞争,需要制定使企业快速适应竞争环境的市场营销策略,解决阻碍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使企业快速实现发展目标。本文以市场营销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结合公司文献资料及通过对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对公司内外部市场营销环境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迈尔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对公司在行业地位、供应商要求、买方要求、替代产品进入、潜在竞争者加入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一套营销策略,并提出了实施方案和建议来辅助营销策略的实施,本文对其他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市场营销也有借鉴意义。
马建军[4](2011)在《宁煤古窑子110千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灵武矿区古窑子110千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配置及所实现的功能。古窑子变电站采用了西安西瑞公司的XR-2000综合自动化系统,它是集电力系统保护、控制、监视、测量、故障分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自动化系统,可以同时完成电力系统的优化控制、经济运行和智能决策等功能,能够全面改善电力系统的性能。本文首先分析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和特点,结合本站确定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其次,深入分析变电站站控层及网络层系统;然后对古窑子变电站一次系统进行介绍,然后根据上述分析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完成了配置及功能的设计研究,最后针对实际运行运行情况进行了应用结果说明。
王泽良[5](2011)在《基于面保护原理馈线自动化的研究》文中提出馈线自动化对于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有基于配电自动化开关设备相互配合的馈线自动化系统和基于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的馈线自动化系统两类。前者需要多次重合闸才能对故障进行隔离和健全区段供电的恢复,因而对电气设备的冲击较大,后者需要将故障信息上传到配电网自动化中心的主站,通过主站的判断后遥控开关操作对故障进行隔离,因此故障处理时间较长且依赖于配电网自动化中心的主机和通信网络。针对上述不足,设计了一种馈线自动化面保护系统。当馈线发生故障时,经历了故障电流的馈线终端单元(FTU)分别向其上游FTU发出分闸闭锁命令,向其下游FTU发出分闸命令,各个FTU根据自身检测到的故障信息和相邻FTU发来的信息做出判断,将故障隔离在最小范围内从而避免了越级跳闸;安装在联络开关处的FTU根据自身检测到开关两侧的失压状态、利用失压合闸延时时间整定值和相邻FTU发送来的信息,决定是否合闸恢复健全区段的供电。该系统能够迅速完成故障处理,避免了多次重合闸对电气设备的冲击,也不需要将故障信息上传到配电网自动化中心的主站进行决策和控制,减少了故障判断和恢复健全区段供电的时间。根据面保护的要求设计了馈线终端单元的功能,论述了故障处理的基本原理、具有分支的配电网的故障处理以及自动重合闸的过程。具有面保护的FTU是以TMS320F2812为核心,采用C语言进行编程,实现馈线自动化面保护的功能。通过实验室的模拟实验对馈线自动化面保护系统进行功能测试,测试的结果表明设计方案是可行的。
王清刚[6](2007)在《DF公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DF公司面对着纷繁复杂的战略环境,既蕴含重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既具备明显的战略优势,又存在生存和发展隐患。深刻分析公司面临的市场需求环境,发挥战略优势,抓住发展机遇,制定产品的营销策略,是公司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针对DF公司发展现状,从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与法律环境等方面分析了电力自动化产品的市场环境;并从主要竞争厂家、有潜力小规模公司、国外知名公司等角度探究了电力自动化产品的市场竞争状态。在分析市场需求环境基础上,以市场营销策略理论为研究基础平台,通过从地理区域与产品级别两个方面对电力自动化产品市场进行细分,确定公司的目标市场选择与市场定位即:优先考虑中低端产品地理区域上的拓展;积极进入厂矿和铁路自动化等新兴市场;在中期内待技术成熟进入高端市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的一系列措施:系统定位公司的电力自动化产品、合理制订公司的电力自动化产品价格、科学设计公司的电力自动化产品渠道、完善公司的电力自动化产品促销。最后,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组织保障,以确保产品营销策略的有效实施。
周鲁霞[7](2008)在《从垄断到竞争:发电厂商经营策略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等具有自然垄断和基础网络性质行业的改革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在经历了放松管制运动之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基本完成了这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并取得显着绩效。中国这些行业的改革还刚刚起步。改革的难点不在于这些行业的自然垄断性质,而在于这些行业处于严格的行政垄断之下。行政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实质上是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政府自己革自己的“命”。以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2]5号)为标志,中国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整体设计、全面推进的新阶段,并取得初步成效。由于进入2003年后中国出现了连续4年的大面积电力短缺,也由于利益集团的强势干扰等原因,电力改革不仅没有顺利推进,甚至出现了方向上的偏差。直至2007年4月国务院批复实施《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对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做了新的矫正。与此同时,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对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加严格的要求,发电行业恰恰是高耗能和重污染的行业。行政垄断的消解、新型管制的建立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使发电厂商的外部环境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化。迎接挑战,抓住机遇,适应环境的变化,制定和实施正确的经营策略,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是发电厂商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企业经营策略是企业在特定环境下,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应对措施,是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下的战术组合。古典战略管理理论假设环境相对稳定,或是可测和基本可测的。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尽管大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已经明确,但具体政策和通向最终目标的路径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发电厂商经营策略的选择较战略的研究制定,对企业的发展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这是论文选择发电厂商经营策略研究的重要原因。论文在以较宽的视野对行政垄断、管制理论、发电厂商的行业背景和行业特性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在从垄断到竞争的背景下,发电厂商的总体经营战略:基于总成本控制的核心竞争能力提升战略,以及实现这一总体经营战略的具体经营策略:绿色能源策略、大客户营销策略、信息化建设策略、价值重塑策略。论文以A发电公司为具体案例进行实证性研究,验证和拓展了本论文所提出的理论和具体经营策略的正确性,提出了A公司在垄断到竞争背景下所应该采取的经营策略。1.论文首次对行政垄断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对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市场垄断和管制作了比较分析。按照公共利益理论、部门利益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新管制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对管制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对国内外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回顾概括,分析了发电厂商内部环境以及不同发电厂的经济特性。目的是为发电厂商制订科学的战略和策略提供理论和现实背景支持。2.论文提出并论证了从垄断到竞争背景下发电厂商实施基于总成本控制的核心竞争能力提升战略的必要性和途径。总体战略以总成本领先战略、技术改造与创新战略、产业价值链提升战略为主要内容。由垄断到竞争的大背景、发电厂商的行业特性决定了总成本领先战略对发电厂商的适用性,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必须着眼于降低价值链上每一项活动的成本。竞争策略的核心是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巩固原有优势,并不断创造竞争新优势。技术改造与创新战略是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产业价值链提升战略纵向以煤电一体化为重点,横向以产融结合做保证,核心是服务于做大作强发电主业。3.论文提出并论证了发电厂商实施绿色能源策略的必要性、总体思路及外部保障措施。鉴于发电厂商电源结构已经对外部环境呈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性,实施绿色能源策略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实施绿色能源策略的重点是在国家能源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以市场发展和资源分布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发展大容量、高效率、环保型火电机组为基础,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开发水电,稳步发展风电、核电、秸秆发电,形成以火电为主,水电、风电、核电等新能源互补的“一主多元”的发电结构。论文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例,构建了垃圾焚烧发电市场可行性经济模型。此模型同样适用于秸秆等可再生能源发电。4.论文提出并论证了发电厂商运用先进的营销理论,重点做好大客户营销工作的原则和途径。面对发电侧即将出现的竞争局面,发电厂商要树立市场意识、创建营销模式,以先进的市场营销理论指导开展营销活动。重点是做好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高和社会效益好的大客户业务,通过向大客户提供高差异、高附加值服务,巩固原有市场优势,并不断发展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论文对发电厂商做好大客户营销的策略组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到论文提交时,大客户直供电制度政策尚未出台,论文的研究具有较强的超前性。论文把电网公司也看作发电厂商的大客户,构建了发电厂商竞价模型。5.为了保证经营策略目标的实现,论文提出并研究了发电厂商的信息化建设策略和价值重塑策略。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支撑和手段,分析研究了发电厂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总体策略与具体内容。资源总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发展的原动力;电力工业作为耗能大户和排放大户,在实现节能降耗目标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社会责任。论文把企业文化塑造和社会责任重塑,作为发电厂商提升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重要途径,目的是以价值的重塑,为实现企业经营策略提供人文支持。6.论文以A发电公司为具体案例,进行实证性研究,验证和拓展了本论文所提出的理论和具体经营策略的正确性。在对A发电公司目前经营管理现状深入分析、总结其优劣的基础上,根据本文前面章节的研究成果,提出A发电公司在垄断到竞争背景下所应采取的经营策略。打破行政垄断,建立基于法律和规则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管制,是中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2002年以来的中国电力体制改革历经曲折和反复。但是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未来的5到10年,应是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的时期,也是发电厂商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在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未雨绸缪、及早应对,研究制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正确地经营策略,对发电厂商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刘治国[8](2006)在《建筑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文中指出信息化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变革管理手段,降低运营成本,扩张营销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国内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A集团作为亚洲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发展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国内建筑企业的代表,做好该集团信息化建设个案研究,对我国建筑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建筑业技术手段和生产组织方式,推动传统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从分析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入手,利用诺兰模型对A集团的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了定位。通过全面分析A集团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阐明了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同时,利用企业系统规划法、战略集合转移法、战略系统规划法等研究方法,自上而下地把握A集团的发展战略,识别系统目标、企业过程和数据,并认真分析企业的主要职能和业务流程,明确了A集团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不足,提出了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指导思想和具体实施方案。为确保“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本文还提出了具体的保障措施。通过对A集团信息化建设的系统研究,A集团制定了具体的“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为企业“十一五”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
叶旭东[9](2006)在《地区电网负荷预测与优化模式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电力工业逐渐步入电力市场,发电厂的产权多元化,电力供需矛盾不断突出,电力调度部门如何制定发电调度计划,实现电力生产的经济调度确保电网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电力企业而言,负荷预测已成为电力系统管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电网负荷预测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代电力系统科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负荷预测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变化、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除尽量选用可靠的分析方法外,预测精度还取决于预测者的判断能力。对负荷进行预测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因此用于解决负荷预测问题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很多,但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网复杂性的加大和电力市场的建立都需要对负荷预测不断地进行研究,用新理论和新的数学手段去研究新的预测方法。因此论文的核心是用信息处理中新的数学手段——人工免疫模型建立精度更高的地区电网负荷预测的新方法。在对电力系统构成、电力工业特点和电网负荷预测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当前供电形势的变化特点,并系统全面地对现有电网负荷预测的各种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区电网负荷预测特点,确立基于人工免疫系统对电网负荷预测进行研究的新方向,并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具体实践。运用免疫系统生理学原理及信息处理特征,采用对比的方法对免疫系统与ANN和GA进行技术区分,首次建立基于人工免疫算法的电网负荷预测模型,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针对阜新地区电网运行的实际情况,在电网负荷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对阜新市电力市场的电网负荷情况进行预测,包括未来5年需求量和未来10年社会用电量和最高负荷。以负荷预测为出发点对城区电网设备优化进行优化设计,提出ETA(Equipment-target assignment, ETA)问题并给出数学描述和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对人工免疫算法进行有益的改进。免疫系统在进化过程中能够提高搜索能力,因此可以设计一个特别的免疫系统来提高蚂蚁算法在局部搜索时的效率。把上述的免疫思想引入到蚂蚁算法中,构成改进人工免疫优化算法,这种算法综合了蚂蚁和免疫系
方辉钦,施冲[10](2005)在《以更高的自动化水平迎接我国水电发展的新机遇》文中研究说明用大量的资料列举了中国水电发展的新机遇,回顾了水电厂值班方式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情况,着重讨论了中国水电厂计算机监控技术发展的4个阶段及攀登监控技术的4个台阶,阐述了所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及攻克关键技术从而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情况。
二、2002年全国远动及厂站自动化技术交流会成功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全国远动及厂站自动化技术交流会成功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配电网自动化中面保护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配电网自动化的概念 |
1.2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 |
1.2.1 配电网自动化的构成 |
1.2.2 配电网自动化的功能 |
1.2.3 配电网自动化作用 |
1.3 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
1.4 课题的意义 |
1.5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面保护的原理及其实现 |
2.1 几种常见的馈线保护方式 |
2.2 面保护定义 |
2.3 面保护的原理 |
2.3.1 面保护原理介绍 |
2.3.2 面保护实现的必备条件 |
2.4 面保护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保护的算法和判据 |
3.1 状态量的测量计算 |
3.1.1 算法的选择 |
3.1.2 算法的实现 |
3.2 配电网故障处理判据 |
3.2.1 故障定位判据 |
3.2.2 故障隔离判据 |
3.2.3 供电恢复判据 |
3.3 典型故障案例分析 |
3.3.1 瞬时性故障处理过程分析 |
3.3.2 永久性故障处理过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馈线终端单元硬件设计 |
4.1 馈线终端单元的基本定义及设计要求 |
4.1.1 馈线终端单元的基本功能 |
4.1.2 馈线终端单元的设计要求 |
4.2 馈线终端单元设计的总体方案 |
4.3 CPU 选型 |
4.4 模拟量处理电路设计 |
4.4.1 电压信号输入通道 |
4.4.2 电流信号输入通道 |
4.5 开关量驱动控制模块设计 |
4.5.1 开关量输入通道 |
4.5.2 开关量输出模块 |
4.6 通信模块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馈线终端单元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的功能要求 |
5.2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 |
5.3 具体功能模块的设计 |
5.3.1 主控程序设计 |
5.3.2 数据采样模块设计 |
5.3.3 故障电流判断模块设计 |
5.3.4 跳闸模块设计 |
5.3.5 重合闸模块设计 |
5.3.6 失压合闸模块设计 |
5.3.7 通信模块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仿真实验 |
6.1 硬件调试 |
6.2 软件调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留英教育 |
一、 海军留英教育 |
二、 其他留英教育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留英教育 |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
第三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
一、 建国初期留英生回国 |
二、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三、 留英生群体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 |
第一节 留英教育工作的启动 |
一、 邓小平的指示及新时期留学工作的启动 |
二、 首批留英生的派遣 |
第二节 留学政策的演变 |
一、 中国公派留学政策的演变及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的演变 |
二、 英国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及吸引留学生的措施 |
第三节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
一、 留英教育的演变 |
二、 留英学生统计 |
三、 留英生的学习与生活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执行——兼述典型的留英生群体 |
第一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背景 |
二、 包玉刚与“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
第二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实施 |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留英生的选派 |
二、 留英生群体分析 |
三、 留英生的留学生涯 |
第三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影响 |
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才提高了中国的科研水平,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留英生与中国的高等教育 |
第一节 高等院校留英生群体分析 |
一、 高等院校留英生回国原因分析 |
二、 高等院校留英生情况介绍及其专业分析 |
三、 高等院校留英生的群体特征 |
第二节 留英生群体与高校发展 |
一、 留英生与学科建设 |
二、 留英生与高校教学 |
三、 留英生与学术研究 |
第三节 留英生与大学管理 |
一、 留英回国的大学领导 |
二、 留英校长与高校改革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留英生与中国科技 |
第一节 留英生群体的科技创业 |
一、 1980 年代的科技创业 |
二、 1990 年代以后的科技创业 |
第二节 留英生的重要科技角色 |
一、 留英生与“863”计划 |
二、 留英生与“973”计划 |
三、 留英生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
第三节 两院院士中的留英生 |
一、 具有留英背景的院士群体统计 |
二、 留英院士的科技贡献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七章 留英生与人文社会科学 |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 |
一、 留英生学科统计分析——以学科排名靠前的大学为中心 |
二、 部份优秀留英生分析 |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留英生的成就 |
一、 经济学与法学 |
二、 历史学与社会学 |
三、 哲学、文学及其它学科 |
四、 留英生与当代艺术 |
第三节 小结 |
第八章 留英生创业 |
第一节 留英生的创业轨迹 |
一、 留英生的早期创业 |
二、 留英生创业的新时期 |
第二节 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一、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二、 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三、 其它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
第三节 三个典型的留英创业者 |
一、 张欣:优秀的留英创业人员 |
二、 沈锟:回国卖鸡的留英双硕士 |
三、 隋涛:一般的留英创业者 |
第四节 留英生创业的评价 |
一、 社会评价 |
二、 政府评价 |
第五节 小结 |
第九章 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第一节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一、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
三、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学术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
第二节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
一、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 |
二、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创业园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
第三节 留英生面临的其它重要问题及其对策 |
一、 留英生子女就学问题及其对策 |
二、 留英生待业问题及其对策 |
第四节 小结 |
第十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3)北京德威特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基本框架 |
第2章 营销理论综述 |
2.1 STP理论 |
2.2 营销组合4PS理论 |
2.3 营销4C、4R营销组合 |
2.4 品牌营销理论 |
第3章 北京德威特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北京德威特公司企业简介 |
3.2 北京德威特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国内政治环境 |
3.2.2 国内经济环境 |
3.2.3 国内社会环境 |
3.2.4 国内科技环境 |
3.3 北京德威特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企业研发能力分析 |
3.3.2 企业生产能力分析 |
3.3.3 企业营销能力分析 |
3.3.4 企业资源分析 |
3.4 基于迈尔·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的北京德威特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
3.4.1 行业地位 |
3.4.2 现有竞争者分析 |
3.4.3 供应商要求 |
3.4.4 购买者要求 |
3.4.5 替代产品进入 |
3.4.6 潜在竞争者加入 |
3.5 北京德威特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章 北京德威特公司营销定位 |
4.1 市场细分 |
4.2 目标市场选择 |
4.3 竞争定位 |
4.4 品牌定位 |
第5章 北京德威特公司营销策略 |
5.1 产品策略 |
5.1.1 新产品开发策略 |
5.1.2 产品组合策略 |
5.2 公司定价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3.1 渠道的建设 |
5.3.2 渠道的选择和管理 |
5.4 促销策略 |
5.5 知识营销策略 |
5.6 创新营销策略 |
5.7 营销策略的实施与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宁煤古窑子110千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
1.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简介 |
1.3 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不同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
1.3.1 集中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1.3.2 分层分布结构集中式组屏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1.3.3 分散分布式与集中相结合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 |
1.3.4 完全分散式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2.1 引言 |
2.2 系统设计原则及常用结构 |
2.2.1 设计原则 |
2.2.2 系统常用结构 |
2.3 站控层子系统 |
2.3.1 站级监控计算机系统 |
2.3.2 站级监控系统硬件系统配置 |
2.3.3 站级监控系统应用软件系统 |
2.4 网络层子系统 |
2.4.1 网络通信的特点与要求 |
2.4.2 站控层网络结构 |
2.4.3 间隔层网络结构 |
2.5 系统安全 |
2.5.1 网络安全 |
2.5.2 数据安全 |
2.5.3 应用安全 |
2.5.4 电源安全 |
2.6 小结 |
3 古窑子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设计 |
3.1 工程简介 |
3.2 总体方案的设计 |
3.3 古窑子变电站综自系统配置 |
3.4 站级(后台)综自系统的实现 |
3.4.1 继电保护功能 |
3.4.2 实时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3.4.3 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
3.4.4 电压一无功自动调节 |
3.4.5 报警处理 |
3.4.6 事件顺序记录 |
3.4.7 在线计算及制表 |
3.4.8 远动功能 |
3.4.9 时钟同步 |
3.4.10 系统自诊断与自恢复 |
3.4.11 监控主机与其它设备接口 |
3.4.12 人一机联系 |
3.5 站控层网络实现 |
3.5.1 报文格式 |
3.5.2 控制域 |
3.5.3 应用数据服务单元报文 |
3.5.4 协议通信流程图 |
3.6 小结 |
4 应用结果 |
4.1 网络通信 |
4.2 五防系统 |
4.3 方案实现 |
4.4 运行情况 |
4.5 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应用中的一些问题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面保护原理馈线自动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面保护的基本原理 |
2.1 面保护的定义 |
2.2 馈线自动化面保护系统组成 |
2.3 算法以及实现方法 |
2.3.1 算法分析 |
2.3.2 算法实现 |
2.4 面保护馈线终端单元(FTU)的功能要求 |
2.5 馈线故障隔离的判据 |
2.6 馈线健全区段供电恢复的判据 |
2.7 自动重合闸机制 |
2.7.1 自动重合闸的作用 |
2.7.2 馈线上自动重合闸的实现方式 |
2.8 本章小结 |
3 故障处理的原理以及重合闸的实现 |
3.1 故障处理的基本原理 |
3.1.1 瞬时性故障处理 |
3.1.2 永久性故障处理 |
3.2 具有分支的配电网的故障处理 |
3.3 本章小结 |
4 馈线终端单元的硬件设计 |
4.1 FTU 的基本要求 |
4.2 FTU 的硬件结构 |
4.3 馈线终端单元的CPU 选型 |
4.3.1 TMS320F2812 简要介绍 |
4.4 交流信号处理电路 |
4.4.1 交流信号输入通道 |
4.5 驱动控制单元设计 |
4.5.1 开关量输入通道 |
4.5.2 开关量输出通道 |
4.6 液晶显示接口设计 |
4.7 通信方式的选择 |
4.7.1 CAN 总线的特点 |
4.7.2 CAN 接口电路设计 |
4.7.3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5 馈线终端单元的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概述 |
5.1.1 软件编程语言的选用 |
5.2 软件整体结构设计 |
5.3 各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 |
5.3.1 主程序设计 |
5.3.2 初始化模块 |
5.3.4 数据采样 |
5.3.4 CAN 通信程序设计 |
5.3.5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 |
5.3.6 过流判断及跳闸模块 |
5.3.7 重合闸模块 |
5.3.8 失压合闸模块 |
5.4 本章小结 |
6 测试与实验 |
6.1 硬件调试 |
6.2 软件调试 |
6.3 单台FTU 的功能测试 |
6.3 系统组网实验 |
6.4 实验结果 |
6.5 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DF公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DF 公司电力自动化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2.1 DF 公司发展现状 |
2.2 电力自动化产品市场环境分析 |
2.3 电力自动化产品市场竞争分析 |
第三章 DF 公司电力自动化产品需求分析及市场定位 |
3.1 电力自动化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性分析 |
3.2 电力自动化产品的购买行为分析 |
3.3 电力自动化产品的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 |
第四章 DF 公司电力自动化产品营销策略选择 |
4.1 系统定位公司的电力自动化产品 |
4.2 合理制订公司的电力自动化产品价格 |
4.3 科学设计公司的电力自动化产品渠道 |
4.4 完善公司的电力自动化产品促销 |
第五章 DF 公司电力自动化产品营销策略实施的组织保障 |
5.1 售后服务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
5.2 销售人员的管理 |
5.3 对营销组织机构的重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从垄断到竞争:发电厂商经营策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逻辑框架 |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论文的基本逻辑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行政垄断、管制与电力改革综述 |
2.1 行政垄断的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
2.1.1 行政垄断的由来与发展 |
2.1.2 行政垄断与市场垄断、自然垄断 |
2.1.3 行政垄断的危害与电力产业安全 |
2.2 管制理论综述 |
2.2.1 管制的起源 |
2.2.2 管制理论的发展 |
2.2.3 放松管制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
2.3 国外电力行业的改革与发展 |
2.3.1 国外电力行业改革模式和经验总结 |
2.3.2 国外电力行业监管发展趋势展望 |
2.4 中国电力行业的改革与重组 |
2.4.1 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
2.4.2 中国发电行业经济特性分析 |
2.5 发电厂商经营策略总体设想 |
2.5.1 发电厂商内外部环境分析 |
2.5.2 发电厂商经营策略总体设想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电厂商基于总成本控制的核心竞争能力提升战略 |
3.1 发电厂商总成本领先战略 |
3.1.1 发电厂商总成本领先战略 |
3.1.2 发电厂商目标成本控制策略 |
3.2 发电厂商技术改造与创新战略 |
3.2.1 发电厂商技术改造与创新现状分析 |
3.2.2 发电厂商技术改造与创新的重点策略 |
3.3 发电厂商产业价值链提升战略 |
3.3.1 发电厂商多元化经营与产业链整合策略 |
3.3.2 发电厂商煤电一体化策略 |
3.3.3 发电厂商产融结合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电厂商绿色能源策略 |
4.1 我国电源结构现状分析 |
4.1.1 我国电源结构状况分析 |
4.1.2 发电厂商实施绿色能源策略的紧迫性 |
4.2 发电厂商实施绿色能源策略的风险制约因素分析 |
4.2.1 水电的风险制约因素 |
4.2.2 核电的风险制约因素 |
4.2.3 风电的风险制约因素 |
4.2.4 生物质能发电的风险制约因素 |
4.2.5 天然气发电的风险制约因素 |
4.3 发电厂商实施绿色能源策略的重点 |
4.3.1 优化火电结构 |
4.3.2 大力发展水电 |
4.3.3 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 |
4.4 发电厂商实施绿色能源策略的内外部保障措施 |
4.4.1 强化内部管理,优化区域布局 |
4.4.2 引入竞争机制,依法治电 |
4.5 发电厂商绿色能源策略经济分析模型: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例 |
4.5.1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外部性分析 |
4.5.2 垃圾焚烧发电经济分析模型构建 |
4.5.3 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政策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电厂商大客户营销策略 |
5.1 营销理念基础 |
5.1.1 “4C”营销理念 |
5.1.2 “4R”营销理念 |
5.1.3 电力营销研究 |
5.2 大客户营销对发电厂商的适用性分析 |
5.2.1 行政垄断消解后发电厂商客户结构变化 |
5.2.2 发电厂商大客户营销的意义 |
5.2.3 发电厂商大客户营销原则 |
5.3 发电厂商大客户营销策略 |
5.3.1 产品组合策略 |
5.3.2 定价策略 |
5.3.3 促销策略 |
5.3.4 品牌策略 |
5.3.5 需求侧管理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发电厂商信息化建设策略 |
6.1 信息化对发电厂商的重要意义 |
6.1.1 信息化是发电厂商战略管理的组成部分 |
6.1.2 信息化促进发电厂商的经营管理向集约化转变 |
6.1.3 信息化有助于发电厂商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
6.2 发电厂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基本需求 |
6.2.1 我国电力行业及发电厂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6.2.2 发电厂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
6.2.3 发电厂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
6.2.4 发电厂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需求 |
6.3 发电厂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策略与具体内容 |
6.3.1 发电厂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 |
6.3.2 发电厂商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
6.4 发电厂商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
6.4.1 适应竞争需求,配合经营战略 |
6.4.2 优化业务模式,做好整体规划 |
6.4.3 建立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
6.4.4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发电厂商价值重塑策略 |
7.1 内在价值提升策略——企业文化塑造 |
7.1.1 企业文化的作用 |
7.1.2 发电厂商企业文化特点 |
7.1.3 发电厂商企业文化的层面分析 |
7.1.4 发电厂商企业文化建设 |
7.2 外在价值提升策略——社会责任重塑 |
7.2.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
7.2.2 发电厂商的节能减排责任 |
7.2.3 发电厂商的公共利益责任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实证研究: A发电公司经营策略选择 |
8.1 A发电公司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
8.1.1 A发电公司概况 |
8.1.2 A发电公司经营管理的现状 |
8.1.3 A发电公司经营管理的不足 |
8.2 A发电公司的经营改进和创新策略 |
8.2.1 实施低成本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 |
8.2.2 创新管理模式,提升管理能力 |
8.2.3 强化资本运营,提升融资能力 |
8.2.4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8.3 A发电公司绿色能源策略的改进与创新 |
8.3.1 电源结构建设现状 |
8.3.2 电源结构调整策略 |
8.3.3 A发电公司绿色能源策略实施: AX电厂秸秆混烧发电项目 |
8.4 A发电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改进与创新策略 |
8.4.1 信息化建设情况 |
8.4.2 信息化建设的改进与创新策略 |
8.5 A发电公司的企业文化改进与创新策略 |
8.5.1 企业文化建设概况及面临形势分析 |
8.5.2 企业文化改进与创新策略 |
8.6 本章小结 |
论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建筑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简况 |
1.2.1 以单项信息化技术应用为主的初级阶段 |
1.2.2 以业务流程再造为核心的中级阶段 |
1.2.3 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的高级阶段 |
1.3 选题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企业系统规划法 |
1.4.2 战略集合转移法 |
1.4.3 关键成功因素法 |
1.4.4 战略系统规划法 |
2 建筑企业信息化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
2.1 什么是信息化 |
2.2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 |
2.2.1 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
2.2.2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
2.2.3 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
2.3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规划 |
2.3.1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定义 |
2.3.2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意义 |
2.3.3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原则 |
2.3.4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步骤和内容 |
3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
3.1 企业基本情况 |
3.2 企业发展愿景 |
3.3 企业竞争力分析 |
3.3.1 竞争优势 |
3.3.2 竞争劣势 |
3.4 企业发展战略 |
4 企业信息化战略分析 |
4.1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4.1.1 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迫切需要 |
4.1.2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现实要求 |
4.1.3 A 集团做强、做优、做大的内在需求 |
4.1.4 提高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
4.2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4.2.1 A 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4.2.2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4.3 战略目标集合转移(SST) |
4.3.1 识别战略集合 |
4.3.2 企业战略目标向信息化战略转移 |
4.3.3 A 集团企业信息化战略 |
5 A 集团“十一五”期间企业信息化实施体系 |
5.1 建立一个中心 |
5.2 完善两个平台 |
5.2.1 完善OA 协同工作平台 |
5.2.2 完善视频会议系统 |
5.3 推进三项建设 |
5.3.1 VPN 虚拟专用网络建设 |
5.3.2 重点工程项目可视化管理系统建设 |
5.3.3 IP 电话系统建设 |
5.4 实施六大工程 |
5.4.1 勘察设计信息化工程 |
5.4.2 工程企业市场开发信息化工程 |
5.4.3 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工程 |
5.4.4 科技管理信息化工程 |
5.4.5 综合管理应用信息化工程 |
5.4.6 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
5.5 制定标准规范 |
5.6 启动电子商务 |
6 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 |
6.1 效益分析 |
6.2 风险分析 |
6.2.1 决策风险 |
6.2.2 实施风险 |
6.2.3 管理变革风险 |
6.2.4 内部环境风险 |
6.2.5 其他风险 |
7 A 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
7.1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
7.2 提高认识,确保投入 |
7.3 强化培训,重视人才 |
7.4 发挥技术专家作用,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决策水平 |
7.5 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建立成果共享机制 |
7.6 推广典型经验,加强信息交流 |
结论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地区电网负荷预测与优化模式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电力市场改革与运作模式 |
1.1.2 国内电力市场改革进程与现状分析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与评价 |
1.2.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1.4 研究框架、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
1.5 论文预期创新 |
第2章 电网负荷预测理论方法与应用概况 |
2.1 电力系统构成与电力工业的特点 |
2.2 电力系统负荷类型 |
2.2.1 负荷用户分类 |
2.2.2 负荷系统分类 |
2.2.3 负荷时间分类 |
2.2.4 负荷曲线 |
2.3 电网负荷的描述 |
2.4 负荷预测的原理 |
2.5 负荷预测的重要作用 |
2.6 负荷预测的应用状况分析 |
2.7 当前电网负荷变化特点 |
第3章 人工免疫系统(AIS)理论基础 |
3.1 人工免疫系统(AIS)原理提出与发展简述 |
3.2 人工免疫系统原理分析 |
3.2.1 免疫系统生理学原理及信息处理特性 |
3.2.2 免疫系统与ANN 和GA 生理学基础的主要区别 |
3.3 人工免疫系统基本应用 |
3.4 人工免疫系统与人工免疫网络 |
3.5 其他模拟人工免疫部分功能的主要模型 |
第4章 基于人工免疫算法的电网负荷预测模型 |
4.1 人工免疫算法基本原理 |
4.2 基本步骤 |
4.3 模型的实现 |
4.4 电网负荷预测实例分析 |
4.5 预测误差分析指标 |
4.6 地区电网负荷预测软件包的开发 |
第5章 基于AIS 的地区电网负荷预测研究 |
5.1 阜新电网运行概况 |
5.1.1 阜新电网运行状况介绍 |
5.1.2 阜新电网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5.1.3 重大工程管理与行风建设 |
5.1.4 产业结构对负荷变化的影响 |
5.1.5 企业集约化发展、内部模拟市场与建立激励机制建立 |
5.2 阜新农村电网工作与县城电网改造 |
5.2.1 农村电网市场模式与可持续发展 |
5.2.2 县网改造范围与技术支持 |
5.2.3 指标完成情况与技术经济特征体现 |
5.3 发电侧经济运行与阜新电网负荷预测 |
5.3.1 基于负荷持续曲线(LDC)的投资模型 |
5.3.2 负荷持续曲线计算与对发电侧的影响 |
5.4 阜新地区电力负荷量化预测 |
5.4.1 未来5 年阜新地区电力负荷量化预测 |
5.4.2 未来10 年阜新地区社会用电量和最高负荷预测 |
第6章 基于负荷预测的电网优化设计 |
6.1 改进人工免疫算法的应用 |
6.1.1 蚂蚁算法(Ant Algorithm)基本原理 |
6.1.2 人工免疫与AA 思想的引入 |
6.2 ETA 问题 |
6.3 改进算法的求解流程 |
6.4 在ETA 问题中的应用 |
6.4.1 改进算法仿真 |
6.4.2 与其他算法的对比 |
6.5 地区电网负荷预测与城市区域电网规划的关系 |
6.6 城市电网规划的内容 |
6.7 负荷预测下的配电主网长期最优设计 |
6.7.1 城区小区域负荷预测的特点 |
6.7.2 小区域负荷变化 |
6.8 负荷预测在城市区域电网规划中的应用 |
6.8.1 负荷平均密度计算 |
6.8.2 变电所选址规划 |
6.8.3 网络流模型 |
第7章 负荷预测与电力市场的发展研究 |
7.1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对用电需求的带动 |
7.2 电力市场开拓与电力负荷管理 |
7.2.1 地区电力市场的作用与预测 |
7.2.2 发电能力和供电水平 |
7.2.3 市场化的竞争机制与电网的发展 |
7.2.4 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
7.3 电力市场拓展与电网负荷预测 |
7.3.1 优化发供电能力 |
7.3.2 提高电网可靠性 |
7.3.3 电力市场下AGC 容量需求预测 |
7.4 负荷预测与能量管理系统EMS |
7.5 阜新电力市场需求分析 |
7.5.1 电力市场发展新形式、新特点 |
7.5.2 居民用电需求变化的前景 |
7.5.3 产业用电需求变化的前景 |
7.6 阜新电力市场需求变化的结论 |
第8章 负荷预测系统分析与评价 |
8.1 影响评价的经济发展因素 |
8.2 负荷预测评价的层次分析结构 |
8.3 负荷预测与金融风险评估 |
8.4 负荷预测误差对购电成本的影响 |
第9 章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成果和结论 |
9.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以更高的自动化水平迎接我国水电发展的新机遇(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电厂值班方式的发展 |
2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技术发展的4个阶段 |
2.1 探索阶段 |
2.2 试点阶段 |
2.3 推广阶段 |
2.4 提高阶段 |
3 监控技术攀登的4个台阶 |
3.1 平地起步,成功运用微型计算机 |
3.2 探索监控模式,成功实现计算机对全水电厂的监控 |
3.3 逐步提高,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 |
3.4 研究关键技术,跨入世界监控技术先进行列 |
4 水电厂监控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
4.1 狠抓信息收集,加强科学研究 |
4.2 巩固科研成果,推广工程应用 |
4.3 形成成熟模式,完善规程规范 |
4.4 潜心进取,努力攀登技术高峰 |
5 关于水电厂的检修 |
6 结语 |
四、2002年全国远动及厂站自动化技术交流会成功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配电网自动化中面保护的研究与应用[D]. 赵丹. 青岛理工大学, 2014(04)
- [2]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D]. 赖继年. 南开大学, 2012(06)
- [3]北京德威特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刘兴昌. 大连海事大学, 2012(11)
- [4]宁煤古窑子110千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 马建军.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1)
- [5]基于面保护原理馈线自动化的研究[D]. 王泽良. 西安科技大学, 2011(01)
- [6]DF公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D]. 王清刚. 天津大学, 2007(04)
- [7]从垄断到竞争:发电厂商经营策略选择[D]. 周鲁霞.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5)
- [8]建筑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D]. 刘治国. 北京交通大学, 2006(06)
- [9]地区电网负荷预测与优化模式理论及应用研究[D]. 叶旭东.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6(03)
- [10]以更高的自动化水平迎接我国水电发展的新机遇[J]. 方辉钦,施冲. 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 2005(04)
标签:市场营销论文;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论文; 自动化控制论文; 营销计划论文; 控制计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