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不良反应致蛋白尿1例(论文文献综述)
阮冬冬[1](2021)在《真武汤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作用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meta分析和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真武汤加减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分析真武汤治疗PNS的潜在靶点和作用机制,以期为未来临床用药及相关实验研究提供些许证据和方向。方法:1.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 Fang)、重庆维普全文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及Embase,检索时间均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月17日,检索语种限定为中英文,全面收集真武汤加减治疗PNS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研究员按照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数据,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校对,对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同时对结局指标异质性较高的按干预措施及用药疗程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2.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检索真武汤药物活性成分,再通过人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 Cards)和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该疾病的相关靶点,运用VENNY软件对中药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绘制韦恩图,筛选出中药成分-疾病共同靶点,再运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并通过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最后通过David数据库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检索获得相关文献372篇,共纳入26篇文献,共1827例患者,试验组949例,对照组878例。纳入的文献质量普遍偏低。疗效:在总有效率方面,试验组在提高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SMD=-1.00,95%CI(-1.27,-0.73),Z=7.18(P<0.00001)];在24h尿蛋白方面,试验组在降低24h尿蛋白定量方面优于对照组[SMD=-1.00,95%CI(-1.27,-0.73),Z=7.18(P<0.00001)];在血清白蛋白方面,试验组在升高血清白蛋白方面优于对照组[MD=4.31,95%CI(3.62,5.00),Z=12.26(P<0.00001)];在血肌酐方面,试验组在降低血肌酐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MD=-5.18,95%CI(-6.47,-3.89),Z=7.90(P<0.00001)];在尿素氮方面,试验组加减在降低尿素氮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MD=-0.85,95%CI(-1.21,-0.50),Z=4.71(P<0.00001)];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试验组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优于对照组[MD=-0.85,95%CI(-1.16,-0.53),Z=5.27(P<0.00001)],[MD=-0.32,95%CI(-0.44,-0.19),Z=5.06(P<0.00001)];在中医症候积分方面,试验组在改善中医症候方面优于对照组[MD=-3.73,95%CI(-4.45,-3.01),Z=10.19(P<0.00001)];安全性方面,试验组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RR=0.48,95%CI(0.37,0.64),Z=5.20(P<0.00001)],本研究统计的不良反应有感染、痤疮、失眠、血压升高、血糖升高、以及胃痛胃胀、腹泻或便秘等。2.检索得到真武汤59个药物化学成分,获得药物成分相关靶点94个及疾病有效靶点1778个,drgree值较高的化学成分为β-谷甾醇、山奈酚、豆甾醇、常春藤皂苷元等。PNS与真武汤药物的共同靶点41个,得到39个节点(2个蛋白未参与相互作用),273条边,其中drgree值大于平均值的核心靶点有17个,分别为AKT1、IL6、CASP3、PTGS2、MAPK8、JUN、CAT、HMOX1、HSP90AA1、ICAM1、RELA、ESR1、CASP8、STAT1、VCAM1、NOS2、CASP9;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251个条目,生物过程(BP)相关条目186个,细胞组分(CC)相关条目25个,分子功能(MF)相关条目40个;KEGG信号通路富集功能分析显示共有88条信号通路,富集结果较高的通路有TNF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凋亡、NF-k 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发现,真武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在提高总有效率、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24h尿蛋白、血肌酐、尿素氮、血脂、中医症候积分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好。2.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真武汤是通过多药物、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关系发挥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有效成分β-谷甾醇、山奈酚、豆甾醇、常春藤皂苷元等,作用于AKT1、IL-6、CASP3等靶点,同时尚可能与TNF、TOLL样受体、细胞凋亡、NF-k B、HIF-1、NOD样受体等信号通路有关。
刘文君[2](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90例Ⅰ、Ⅱ期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IM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肾病诊疗中心中医治疗IMN的用药规律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情况,并探讨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初步总结本肾病诊疗中心对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特色,为今后进一步制定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肾病诊疗中心的90例明确诊断为Ⅰ、Ⅱ期IMN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治疗1个月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总蛋白、血常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转氨酶、血肌酐、纤维蛋白原浓度、D-二聚体等)用药情况等。根据患者的四诊资料,参照2002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应用SPSS25.0软件,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系统聚类分析中药治疗IMN的高频药物。结果:1.治疗前中医辨证分型情况:本虚证中脾肾气虚证45例(50.00%)、脾肾阳虚证13例(14.44%)、肝肾阴虚证13例(14.44%)、气阴两虚证12例(13.33%)、肺肾气虚证7例(7.79%)。标实证中血瘀证82例(91.11%)、水湿证50例(55.56%)、湿热证29例(32.22%)、湿浊证9例(10%)。标实证中存在有多个标证共存的情况:其中以血瘀水湿证45例(50.00%),血瘀湿热证27例(30.00%)为多,本虚证与标实证共存90例(100.00%),可见本病虚实相兼,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其中以脾肾气虚兼血瘀水湿证25例(27.78%)、脾肾气虚兼血瘀湿热证12例(13.33%)为多。2.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所有患者均使用中药治疗,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使用基础治疗(ACEI/ARB、降压、降糖、降脂、抗凝等治疗)。单纯使用中药者6例(6.67%),中药+免疫抑制剂者84例(93.33%)。84例患者中,中药+雷公藤多苷片29例(34.52%),中药+他克莫司9例(10.72%),中药+激素8例(9.52%),中药+来氟米特2例(2.38%),中药+白芍总苷3例(3.57%),中药+激素+雷公藤多苷片18例(21.43%),中药+激素+他克莫司6例(7.15%),中药+激素+环磷酰胺7例(8.33%),中药+激素+来氟米特1例(1.19%),中药+激素+环孢素A1例(1.19%)。90例IMN患者中,使用雷公藤多苷片者共47例(52.22%),剂量使用以40mg/d(31.91%)、60mg/d(65.96%)为多,使用激素(醋酸泼尼松或甲泼尼龙)者共41例(45.56%),剂量以≤4片/(日43.90%)、5~10片/日(36.59%)为多。3.中药使用情况:(1)中药药物频次频率分析:90例患者的90张初诊方剂中共使用药物165味,总用药频次为1538次。通过EXCEL频次分析,将药物频次>20次的药物进行统计,共有24味,按照频次从高到底排列为黄芪、丹参、川芎、白术、土茯苓、茯苓、金樱子、砂仁、五味子、芡实、冬瓜皮、桑白皮、茯苓皮、当归、三棱、大黄炭、升麻、覆盆子、大腹皮、补骨脂、败酱草、石斛、桂枝、枳壳。其中黄芪(100.00%)、丹参(82.22%)、川芎(80.00%)、白术(80.00%)、土茯苓(56.67%)5味中药使用率≥50.0%。(2)本诊疗中心治疗IMN的常用药物功效分类有补虚药(23.67%)、活血化瘀药(15.54%)、利水渗湿药(12.55%)、收涩药(10.47%)、清热药(9.69%)。(3)聚类分析:将药物频次>20次的24味高频药物可聚为6类,第一类:丹参、川芎、土茯苓、砂仁、三棱;第二类:五味子、石斛、补骨脂、升麻;第三类:冬瓜皮、茯苓皮、桑白皮、大腹皮;第四类:金樱子、芡实、覆盆子;第五类:大黄炭、枳壳;第六类:当归、桂枝。黄芪、白术、茯苓、败酱草4味药因广泛应用于众多方剂中,而未与特定中药聚为一类而单独存在。4.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对90例IMN患者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分别分析性别、年龄、合并症、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各项化验指标等因素是否与患者出现高凝状态有统计学差异。对上述与高凝状态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P<0.05)再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OR=6.752,95%CI=1.510~30.185,P=0.012)、血浆白蛋白(OR=0.769,95%CI=0.626~0.946,P=0.013)是IMN患者发生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IM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虚实相兼,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为主,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常见证型为脾肾气虚兼血瘀水湿证、脾肾气虚证兼血瘀湿热证。2.本诊疗中心用中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IMN,其中免疫抑制剂以雷公藤多苷片为主,激素使用时以中小剂量为主;中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清热药为主,其中使用较多的为黄芪、丹参、川芎、白术、土茯苓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利湿热。3.IMN合并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是血浆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
吴思雨[3](2021)在《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Elderly 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EPN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蛋白尿分层情况,探讨中医各证型、不同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为促进EPNS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观察益气活血方治疗EPN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提高EPNS疗效,改善患者症状,拓展治疗手段。方法:1.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诊断为EPNS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录入患者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方案等,并且将中医证型按本虚证与标实证分类,尿蛋白定量按≤4g/24h、4~8g/24h、≥8g/24h分为三组,分析得出中医证型、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取自身前后对照,组间相互比较的方法,评价治疗效果。2.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30例气虚血瘀型EPN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西医基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合用益气活血方加减。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12周、治疗24周的各项疗效指标。结果:1.回顾性分析1.1实际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EPNS患者72例,其中男女比例1.7:1,男性居多。65~69岁患者例数最多,占44.4%,平均发病年龄70.85±5.19岁。病程从10天至36年不等,病程在1至2年的患者最多,中位数为1年。35例行肾活检,病理类型以膜性肾病最多,占68.6%。发病类型中,33例为初发,22例为复发,17例为经6个月及以上治疗无效者。发病时合并并发症18例,依次为感染(61%),深静脉血栓(22%),急性肾损伤(17%);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事件32例,依次为肝功能异常(38%),感染(31%),类固醇性糖尿病(22%),血肌酐由正常值升高为异常(9%)。合并基础病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主要的基础病有高血压病(84.7%),2型糖尿病(22.2%),脑梗死(19.4%),冠心病(8.3%)。1.2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治疗方案中选择单用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者最多,不同治疗方案有效率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蛋白定量在4~8g/24h人数最多,占40.3%,≤4g/24h的占29.2%,≥8g/24h的占30.5%。不同蛋白尿分组在临床有效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清白蛋白、肾功能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在血清白蛋白方面有差异(P<0.05),肾功能方面无差异(P>0.05)。各组治疗后尿蛋白定量、尿蛋白定性、血清白蛋白均较前改善(P<0.05)。蛋白尿分层与尿蛋白定性、甘油三酯显着相关(P<0.01),与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肾功能、CKD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后血肌酐、血尿酸较治疗前进一步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尿素氮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1.3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EPNS患者以气虚类证夹血瘀证最多见。不同本虚证在蛋白尿分层间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尿蛋白定量水平最高,脾肾气虚证最低(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则是脾肾气虚证最高,肺肾气虚证最低(P<0.01)。本虚证各证型在肾功能、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05)。湿浊证血肌酐水平最高,血瘀证最低(P<0.01),湿浊证与其他证型均有差异(P<0.05);湿热证总胆固醇水平最高,湿浊证最低(P<0.01)。标实证各证型在尿蛋白分层间的分布、尿素氮、血尿酸、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方面无差异(P>0.05)。2.前瞻性疗效观察:共有26例患者完成24周观察,其中治疗组13例,对照组13例。两组治疗前尿蛋白定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有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12周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无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24周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尿蛋白定量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疗效更佳(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4周、12周、24周均明显升高血清白蛋白(P<0.01),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治疗12周、24周总胆固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P<0.05,P<0.01),对照组治疗24周总胆固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肾功能各指标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疗效相当(P>0.05)。治疗组在降低D-二聚体方面疗效较对照组更好(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临床总体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存在差异(P<0.05),中医症状总积分、生活质量得分均不同程度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72例EPNS患者以男性居多,病程长短不一,行肾活检的肾脏病理类型主要是膜性肾病,临床症状有轻有重,常合并并发症,用药后易出现不良反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易出现肝肾功能损伤。2.不同蛋白尿分层间疗效存在差异,蛋白尿分层与尿蛋白定性、甘油三酯显着相关,与血清白蛋白、肾功能、总胆固醇、CKD分期等指标无明显相关性。3.EPNS患者中医辨证以气虚血瘀证最为多见,本虚证从脾肾气虚至肺肾气虚、脾肾阳虚尿蛋白定量递增,血清白蛋白从脾肾气虚至脾肾阳虚、肺肾气虚递减。标实证血肌酐从血瘀证至水湿证、湿热证、湿浊证递增,总胆固醇从湿浊证至血瘀证、水湿证、湿热证递增。4.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加用益气活血方能早期、显着改善EPNS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蛋白尿、维持肾功能稳定、改善高凝状态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江海军[4](2020)在《杨宇飞教授健脾补肾解毒法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二、我国发病率第三死亡率第五的恶性肿瘤,晚期结直肠癌(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mCRC)目前尚不能治愈,西医治疗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已有研究显示RAS野生型的mCRC患者中位生存期可达33个月,一项真实世界注册研究表明mCR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14个月。真实世界中具备高龄、机体状况差、经济状况差和治疗意愿不强等特征的患者是西医标准治疗无法覆盖的人群。就诊于中医医院的患者大多是西医标准治疗无法覆盖的人群。中医药在结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杨宇飞教授结合30余年临床经验提出健脾补肾解毒法治疗mCRC的理念,将健脾补肾解毒法灵活应用于结直肠癌的全程治疗中。在不同治疗方案中,此法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谨守病机的原则不变。在不同患者群体中,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在西医治疗的有效人群中,能发挥协同作用;在西医标准治疗无法覆盖的人群,能发挥主导作用。为了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开展以下3个临床研究。研究一: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方案临床观察研究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杨宇飞主任门诊的Ⅳ期结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经济条件较差、KPS评分较高。接受健脾补肾解毒方、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死亡或不可耐受的毒性,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4月22日。主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FS);采用CTCAE 5.0版对不良事件进行评价,观察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研究结果:(1)一般特征:共入组3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位年龄59.5岁。(2)疗效结果:一线用药患者PFS未出现,二线用药患者PFS为8.25月,三线用药患者PFS为5.42月。二线用药患者和三线用药患者PFS较现有报道所有延长。既往接受卡培他滨或替吉奥胶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失败患者疗效并不理想。(3)安全性结果:本研究不良事件发生率与现有的类似临床研究相比更低,未出现用药相关的死亡。研究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二线及以后治疗,与现有研究相比,具有出更长的PFS和更好的安全性。(2)对于经济条件较差、KPS评分较高的mCRC患者,该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3)但对既往接受卡培他滨或替吉奥胶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失败患者可能不能从该方案中获益。研究二: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临床观察研究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mCRC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单臂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接受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经济条件较好、KPS评分较低。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为Ⅳ期时间、进展时间或死亡时间等信息,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3月1日,主要观察指标无进展生存期(PFS)。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10例,年龄中位数为64.5岁。(2)疗效结果:入组时处于一线治疗患者PFS为4.70月,处于三线及以上患者PFS为5.61月。该方案的PFS较FRESCO研究中3.71个月的PFS更长。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疗效并不理想。(3)安全性结果:本研究中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与FRESCO研究相比更低,未出现用药相关死亡。研究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用于mCRC的三线及以后治疗,与FRESCO研究相比,具有出更长的PFS和更好的安全性。(2)对于经济条件较好、KPS评分较低的mCRC患者,该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3)但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可能无法从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中获益。研究三: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观察研究目的:观察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mCRC的疗效。研究方法:采用前瞻与回顾相结合的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杨宇飞教授门诊的接受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的mCRC患者,这些患者高龄、或只愿接受中医治疗。末次随访时间为2020年3月1日,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为Ⅳ期时间、死亡时间等信息,主要观察指标为Ⅳ期生存期。研究结果:(1)一般特征: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15例患者,中位年龄为81岁;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7例。(2)生存期结果:截止到末次随访,该群患者中位Ⅳ期生存期15月,有8例患者(53.3%)存活。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疗效并不理想。研究结论:(1)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疗效。(2)对于高龄、或只愿接受中医治疗mCRC患者,该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3)但对于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可能无法从健脾补肾解毒纯中医治疗中获益。对于KPS评分较高、经济条件较差的mCRC患者,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此时健脾补肾以四君子汤加生黄芪合二至丸,加天麻、钩藤、补骨脂、菟丝子;必要时加蛇六谷、蛇莓、白花蛇舌草等。既往接受卡培他滨或替吉奥胶囊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失败患者可能不能从该方案中获益。对于KPS评分较低、经济条件较好的mCRC患者,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此时健脾补肾以四君子汤加生黄芪合二至丸,加天麻、钩藤、鸡内金、炒谷芽、炒三仙等,必要时加石见穿、鬼箭羽等。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可能无法从该方案中获益。对于高龄、只愿接受中医治疗的mCRC患者,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临床方案或许为理想选择,此时健脾补肾以四君子汤加生黄芪合二至丸,加石见穿、半枝莲、鬼箭羽等,必要时加安替可胶囊、复方斑蝥胶囊、平消胶囊等。肿瘤快速进展的患者或许无法从该方案中获益。
刁珂[5](2020)在《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前期短期应用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3b期、Ⅲ期的研究基础上,针对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G3aA2期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患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临床观察再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糖尿病肾脏疾病(G3aA2期)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诊断的患者,经过2周的洗脱期治疗后随机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给予芪蛭降糖胶囊(每粒0.5g)每次5粒,每天3次;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胶囊(每粒80mg)每次80-160mg,每日一次。治疗时间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基线值、治疗后第1、3、6个月尿蛋白/肌酐(UACR)、血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ys-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中医症候的变化,并计算出肾小球滤过率(eGFR);观察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进展、终点事件例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试验共有118例患者完成6个月的观察,其中试验组60例,对照组58例。(1)治疗前两组患者各实验室指标及中医症状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室指标:试验组治疗后1个月,UACR、SCr较基线值均有所降低,eGFR较前有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UACR、SCr、eGFR较基线值改善明显(P<0.01),Cys-C与基线值相比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UACR、SCr、eGFR、Cys-C与基线值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1),FBG、HbAlc较基线值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后1个月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UACR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余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SCr、Cys-C、FBG水平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ACR、eGFR水平较同期对照组显着改善(P<0.01),HbA1c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3)中医症状积分: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的中医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为90%,治疗后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临床总疗效: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1.67%,对照组为58.62%,试验组治疗本病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各随访点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进展、终点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长期应用芪蛭降糖胶囊能够减少DKD(G3aA2期)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型患者尿蛋白排泄,维持早期肾功能稳定,延缓DKD进展。
吕洋[6](2020)在《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雷公藤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正式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已有40余年用药史,然而随着雷公藤在临床应用范围上的扩大,其毒副作用也显现出来,甚至限制了雷公藤的使用。目前尚未有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目的评价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雷公藤在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应用上提供客观依据,以及为今后相关临床用药及实验研究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等文献资料库中自建库起至2020年2月有关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试验组为雷公藤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以“狼疮性肾炎”、“雷公藤”为中文主题词,主题词逻辑关系为“或”;以“lupus nephritis”、“Tripterygium”为英文主题词,以主题词+自由词检索策略检索相关文献,主题词间逻辑关系为“and”,主题词与自由词逻辑关系为“or”,以引文检索和参考文献检索作为补充。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资料筛选,经阅读标题和摘要初筛、阅读全文复筛纳入研究文献,然后集中核对,有分歧者互相讨论或经与第3位研究者讨论后决定取舍;文献质量评价步骤同文献筛选,运用Cochrane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运用RevMan5.3软件完成Meta分析,异质性检验(χ2检验)中,异质性较小者(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异质性较大者(P<0.1,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异质性较大者通过逐篇剔除文献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分析其异质性来源,二分类变量的统计分析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连续型变量则使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及其95%置信区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总体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清白蛋白(ALB)、补体C3、SLEDAI(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评分为结局指标。结果共9篇文献包含608例患者纳入本项研究,发表年份从1993年至2019年,其中试验组242例,对照组234例,男性112例,女性496例。9篇文献均为低至中等质量文献。纳入文献中除何胜虎等研究为雷公藤草药直接煎服,12-15g/d,文火煎2小时顿服,其余研究均为雷公藤多苷片,11.5mg/(kg·d),分3次口服。各结局指标的合并RR值[95%CI]分别为总体有效率2.36[1.55,3.60]、不良反应发生率0.47[0.32,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MD值[95%CI]分别为24h尿蛋白定量-0.13[-0.23,-0.03]、血清肌酐-9.93[-17.94,-1.93]、血尿素氮-1.14[-2.13,-0.14]、血清白蛋白3.99[0.82,7.17]、补体C3 0.13[-0.12,0.38]、SLEDAI评分-0.35[-0.97,0.28],除补体C3、SLED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试验组在提高总体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上均优于对照组,在升高补体C3、降低SLEDAI评分上与对照组效果相当。结果显示雷公藤单用或联合西药治疗狼疮性肾炎在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均优于纯西药组。结论雷公藤单用或联合西药在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上有明显的效果,且安全性较好。
袁美林[7](2020)在《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我国MN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常使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但也带来较多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近年来中医参与IMN治疗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目的评价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经肾组织病理检查诊断的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IMN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由2名研究员根据纳排除标准对数据库进行全面、系统的检索,检索时间自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跨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BM disc)、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医学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med等。收集资料并提取数据后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和Jadad评分量表进行质量评价,最后使用Revman5.3软件对总有效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结局指标和相关不良反应进行Meta分析,所有结局指标均按照逐一排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并按照文献质量等级、对照组治疗措施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IMN的Meta分析共检索到438篇文献,经反复与纳排标准比对筛查后,最终纳入14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照组治疗方法为单用西医基础治疗或联合免疫抑制治疗;试验组治疗方法为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方。2.临床疗效方面,总有效率异质性结果[chi2=13.9,df=12(P=0.31),I2=14%],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结果[RR=1.18,95%CI(1.10,1.26),Z=4.69,P<0.00001],提示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4小时尿蛋白异质性结果[chi2=118.10,df=13(P<0.00001),I2=8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MD=﹣1.11,95%CI(﹣1.45,﹣0.77),Z=6.36,P<0.00001],提示试验组降低尿蛋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异质性结果[chi2=71.98,df=13(P<0.00001),I2=8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结果[MD=2.85,95%CI(1.98,3.72),Z=6.44,P<0.00001],提示试验组升高血清白蛋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血肌酐异质性结果[chi2=76.36,df=9(P<0.00001),I2=88%],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结果[MD=﹣2.51,95%CI(﹣6.97,1.95),Z=1.10,P=0.27],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降低血肌酐方面无明显差异;尿素氮异质性结果[chi2=242.00,df=9(P<0.00001),I2=9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结果[MD=﹣0.36,95%CI(﹣1.35,0.63),Z=0.7,P=0.48],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在降低尿素氮方面无明显差异;总胆固醇异质性结果[chi2=11.89,df=6(P=0.06),I2=50%],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结果[MD=﹣0.75,95%CI(﹣1.03,﹣0.48),Z=5.36,P<0.00001],提示试验组在降低总胆固醇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甘油三酯异质性结果[chi2=35.79,df=5(P<0.00001),I2=8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结果[MD=﹣0.42,95%CI(﹣0.71,﹣0.12),Z=2.78,P=0.005],表明试验组在降低甘油三酯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由于纳入研究偏少,只对24小时尿蛋白进行亚组分析。(1)按对照组不同治疗措施分A、B两组,A组为中医药+西医基础治疗VS西医基础治疗,B组为中医药+基础治疗联合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VS基础治疗联合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结果:A组合并效应量[MD=﹣1.07,95%CI(﹣1.49,﹣0.65),P<0.00001],B组合并效应量[MD=﹣1.22,95%CI(﹣1.93,﹣0.51),P=0.0007],提示两组结果均有意义,且两组仍显示高度异质性,表明对照组不同治疗措施并非是24小时尿蛋白的异质性来源;(2)按随访时长进行分组,第一组(≥90天)I2=89%,合并结果显示MD=﹣1.25,95%CI(﹣1.77,﹣0.72),P<0.00001;第二组(<90天)I2=91%,合并结果显示MD=﹣0.92,95%CI(﹣1.43,﹣0.42),P<0.00001,两组仍显示高度异质性,说明随访时长并非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异质性来源。4.安全性异质性[chi2=1.85,df=6(P=0.93),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结果[RR=0.53,95%CI(0.31,0.89),Z=2.40,P=0.02],提示试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关于总有效率、24小时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结果稳定性好,其中有2篇中、低等质量的文献分别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异质性结果影响较大,提示其为异质性来源。结论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IMN在提高总有效率、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方面的有效性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高于对照组。但在改善肾功能指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郝文翠[8](2020)在《益气活血、通利三焦法联合免疫调节治疗IgA肾病合并急性小管间质肾病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IgA肾病(immunoglobulinA nephropathy,IgAN)是指免疫球蛋白A在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袢异常沉积所导致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N以中青年受累为主,发病年龄高峰在20岁~40岁之间,大约20%~30%的患者在发病后10~20年内进入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为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目前IgAN运用牛津病理分型作为预后因素,其中T病变(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是预后最强的指标。急性肾小管间质肾病(acute tubulointerstitial nephropathy,ATIN)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肾间质急性炎症细胞浸润、水肿,肾小管不同程度受损,伴肾功能不全为特点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目前临床病理表现为IgAN合并ATIN约占原发性IgAN的5%~9%,此类患者常出现肾功能快速下降,目前针对此病理类型的研究较少,无法提供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信息。IgAN合并ATIN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特点,既往导师在AKI的研究中发现和解少阳、通利三焦法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因此形成了在免疫调节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通利三焦法为基础的辨证论治的思路。本研究以广安门医院IgAN患者长期随访数据库为基础,回顾性分析免疫调节治疗联合益气活血、通利三焦法对IgAN合并ATIN的治疗效果,并与已经发表过的临床研究比较,旨在为益气活血、通利三焦法治疗IgAN合并ATIN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提供临床证据,为进一步临床对照实验提供实验基础。研究目的:探讨并评价益气活血、通利三焦法联合免疫调节治疗IgAN合并ATIN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以广安门医院2007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513例IgAN数据库为基础,筛选肾活检表现为IgAN合并ATIN患者41例(8.0%),符合纳入标准36例,回顾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病理资料、随访资料等,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根据治疗6个月、12个月患者Scr、BUN、ALB、UTP、eGFR指标,对益气活血、通利三焦法联合免疫调节治疗IgAN合并ATIN的疗效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1)IgAN合并ATIN占原发性IgAN的8.0%,以男性患者多见,男女比例为2.6:1,以青年人多发,尤其20~30岁最多,占总人数的27.8%。(2)临床上高血压常见,高血压3级占总人数的59%;未出现少尿、无尿,30.56%的患者出现肉眼血尿,69.4%的患者出现夜尿超过2次;临床上75%的患者蛋白尿<3.5g/d,血肌酐水平偏高,CKD3期以上占80.5%。(3)感染是引起IgAN合并ATIN的主要原因,呼吸道感染最多见,占19.4%;药物、妊娠等也是其诱发因素。(4)尿检异常到肾穿的时间从4天持续到7年,3个月内的占47.2%。2.肾功能指标(1)治疗6个月后,与基线相比,患者血肌酐Scr(158.07±68.96 vs187.12±78.67)、尿蛋白定量 UTP[1.84(1.03,2.89)vs 2.47(1.67,3.49)]降低,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白蛋白 ALB(41.22±4.99vs37.75±6.44)、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eGFR(52.20±23.23 vs 42.68±18.78)升高,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血尿素氮BUN(9.17±3.48vs9.38±3.17)降低,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12个月后,与基线相比,患者血肌酐Scr(145.26±62.44 vs 187.12±78.67)、尿蛋白定量 UTP[1.54(0.84,2.41)vs 2.47(1.67,3.49)]降低,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白蛋白 ALB(42.25±5.04 vs 37.75±6.44)、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eGFR(57.47±24.97 vs42.68±18.78)升高,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血尿素氮BUN(8.41±3.07vs9.38±3.17)降低,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3)经过12个月治疗,8例(22.2%)Scr恢复至正常水平,23例(63.9%)Scr较基线降低,5例(13.9%)Scr较基线升高(升高均不超过35%),无患者出现Scr翻倍。3.中医证候及主要症状疗效评价(1)经过益气活血、通利三焦法联合免疫调节治疗后,36例患者中医症状较前明显减轻,Z=-5.250,P<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其中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食少纳呆、夜尿清长等症状较前明显减轻。(2)根据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显效(证候积分减少≥70%)有1例;有效(证候积分减少≥30%)有33例;无效(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有2例,总有效率为94.44%。4.不良反应截止治疗12个月,中药联合免疫调节治疗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在后续随访中,总体随访时间为12~93月,中位18.0(12.0,38.2)个月,共出现1例不良事件,为感染。5.临床终点事件截止治疗12个月,观察期内无患者进入CKD5期、肾脏替代治疗或死亡等临床终点事件。截止观察到2019年12月,中位18.0(12.0,38.2)个月,共发生3例(8.33%)临床终点事件,其中CKD5期1例,透析2例。结论:(1)益气活血、通利三焦法联合免疫调节治疗IgAN合并ATIN,能明显减轻蛋白尿,稳定或者改善肾功能;(2)益气活血、通利三焦相关中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能无明显的副作用,但其在该病的治疗作用还有待于新的临床研究证实。
马千舒[9](202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Ⅰ-Ⅳ期)疗效性与安全性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应用循证医学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提供证据。资料与方法:按照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系统评价方法,严格遵循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CNKI、VIP、CBM、万方、Pub Med,收集建库至2019年12月31日正式发表的并手工检索2019年下半年6种中文核心期刊中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Ⅰ-Ⅳ期)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制作森林图、漏斗图,对主要结局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合格文献20篇,共包含1300名患者。质量评价结果显示:3分文献4篇,2分文献6篇,1分文献10篇。森林图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单纯西医治疗,在提高临床有效率、减少24小时尿蛋白定量、提高血清白蛋白、降低血脂(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维持肾功能稳定(血清肌酐)、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不良事件方面效果更优,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稳健,漏斗图较对称。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相比于单纯西医治疗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好。
范婷[10](2020)在《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及老年糖尿病肾病与衰弱的关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地评估益气补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初步探讨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1.益气补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 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8年10月28日。并且手工检索《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近两年的相关文献,对采用益气补肾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筛选,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标准进行资料提取、文献质量的评价,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2.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的临床疗效观察。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每组样本量21例,共42例。纳入病例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42例患者按就诊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糖肾汤颗粒剂,糖肾汤为免煎中药配方颗粒,水冲200ml,早晚各一次温服,日一剂。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实验周期6个月。观察时点:治疗组在0月、3个月、6个月,共3次,对照组在0月、6个月,共2次;疗效性指标: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分别进行疗效评估的评测。安全性指标:在0个月、6个月各作一次,分别在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周内检查,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进行疗效评价,包括A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GFR、空腹血糖等相关临床指标,中医症状积分量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DSQL。进行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按照国家《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证候判定标准及病变脏腑诊断标准,同时应用《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衰弱指数,根据《临床衰弱量表》计算患者的衰弱分级情况,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斯皮尔曼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不同证候的衰弱指数及衰弱分级情况。结果:1.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共纳入12项研究。纳入的研究质量普遍偏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联合使用相比,单用益气补肾方在减少尿蛋白[RR=-0.74,95%CI=(-0.89,-0.59)]、降低糖化血红蛋白[RR=-0.28,95%CI=(-0.58,0.01)]和空腹血糖[RR=-0.56,95%CI=(-0.77,-0.36)]方面更加具有优势。2.临床疗效观察2.1组间比较主要疗效指标:6个月治疗周期干预后,治疗组在ACR指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糖化血红蛋白上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ACR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率,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次要疗效指标:在空腹血糖及GFR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中,6个月治疗周期的干预后,治疗组在治疗维度上,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及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中,6个月治疗周期的干预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症状改善率均不明显,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2组内比较:主要疗效指标:治疗组用药3个月,ACR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的ACR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个月干预后的糖化血红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干预后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HbA1c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可以观察到糖肾汤治疗降低HbA1c的作用在3个月时优于6个月。治疗组ACR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率,3个月的总有效率高于6个月,治疗组两时间段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次要疗效指标:治疗组3个月干预后的空腹血糖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的空腹血糖亦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干预后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空腹血糖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可以观察到糖肾汤治疗降低空腹血糖作用明显,并且在3个月时优于6个月。治疗组3个月及6个月干预后的GFR有升高趋势,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在3个月时的中医症状积分有下降趋势,3个月及6个月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个月干预后中医症状积分高于干预前,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通过本研究44例患者观察显示,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衰弱指数与衰弱分级逐渐增加,衰弱指数和衰弱分级呈正相关,衰弱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不论是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还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其兼夹证候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并发症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并发症越多。44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以气虚、阴虚证候最为多见;在老年糖尿病肾病多见证候气虚及阴虚患者中,病程越长,衰弱等级越高;并发症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并发症越多;病程与衰弱指数无关;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与年龄、病程、辨证、并发症、衰弱分级及FI指数无显着相关性。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衰弱指数在阳虚、痰浊、血瘀证候下有差异,指数在气虚、血虚、阴虚、气滞、湿、火热、毒证候下无差异;各证候中痰浊、血瘀与衰弱分级相关,而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火热、湿、毒与衰弱分级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提示益气补肾方能够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减少蛋白尿,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2、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调节糖代谢,并在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疾病进展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临床观察期间未发现严重的相关不良反应,证明糖肾汤安全性良好且风险较低,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方法之一,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部分中医证候与衰弱程度密切相关。
二、中药不良反应致蛋白尿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不良反应致蛋白尿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真武汤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作用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一真武汤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处理 |
1.7 敏感性分析 |
1.8 发表偏倚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发表偏倚评价 |
3.讨论 |
3.1 立题依据 |
3.2 本次研究结果 |
3.3 安全性分析 |
3.4 本次研究的异质性来源 |
3.5 研究不足之处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真武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
1.研究目的 |
2.资料与方法 |
2.1 数据库与软件 |
2.2 真武汤中药物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的筛选 |
2.3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关靶点检索与筛选 |
2.4 “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图及韦恩图的构建 |
2.5 构建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 |
2.6 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结果 |
3.1 真武汤中药物活性成分及潜在作用靶点的筛选 |
3.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关靶点获取结果 |
3.3 构建真武汤中药成分-靶点图及韦恩图 |
3.4 PPI相互作用网络结果 |
3.5 真武汤治疗PNS的GO与 KEGG通路分析 |
4.讨论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2:Jadad评分表 |
附录3: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回顾性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IMN病因病机 |
3 中药使用情况 |
4 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 |
5 高凝状态与血栓栓塞症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知情同意书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回顾性研究知情同意书 |
综述 特发性膜性肾病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1.1 疾病定义 |
1.2 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
1.3 治疗 |
1.4 小结 |
2 中医对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认识 |
2.1 对EPNS病名的认识 |
2.2 对EPNS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治疗EPNS |
2.4 小结 |
第二部分 EPNS患者疗效及中医证型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及研究方法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评定标准 |
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EPNS的临床疗效观察 |
4.1.1 一般资料 |
4.1.2 尿蛋白定量分层情况 |
4.1.3 治疗方案情况 |
4.1.4 临床总体疗效情况 |
4.1.5 蛋白尿分层与临床总体疗效的关系 |
4.1.6 蛋白尿分层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
4.1.7 肾功能不全病人的治疗情况 |
4.2 EPNS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研究 |
4.2.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4.2.2 本证合并兼证分布情况 |
4.2.3 中医证型与蛋白尿分层的关系 |
4.2.4 中医证型与血压的关系 |
4.2.5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
第三部分 益气活血方治疗EPNS的前瞻性疗效观察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及研究方法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2.7 疗效评定标准 |
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临床疗效情况 |
4.2.1 临床总体疗效 |
4.2.2 中医证候疗效 |
4.2.3 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简表各项得分的变化 |
4.2.4 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 |
4.3 临床研究期间不良反应 |
4.4 安全性评价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益气活血方制方背景及组方思路 |
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结果分析 |
3.1 回顾性研究结果分析 |
3.2 前瞻性研究结果分析 |
4 结论 |
5 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型 |
附录2 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方案 |
附录3 中医症状积分表 |
附录4 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 |
附录5 CKD分期 |
中英文缩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杨宇飞教授健脾补肾解毒法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晚期结直肠癌内科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背景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小剂量阿帕替尼和替吉奥胶囊治疗方案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健脾补肾解毒法联合呋喹替尼治疗方案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健脾补肾解毒法纯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观察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终止试验、脱落病例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机化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与随访 |
4 观察指标 |
4.1 安全性指标 |
4.2 疗效性指标 |
5 疗效评定标准 |
5.1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采用积分比法(尼莫地平法) |
5.2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5.3 不良反应 |
6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的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ACR的比较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Cr、eGFR、Cys-C的比较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BG、HbA1c的比较 |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 |
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的比较 |
7 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总疗效的比较 |
8 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的比较 |
9 两组患者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进展和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
10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 |
1.1 蛋白尿与DKD |
1.2 Cys-C与DKD |
1.3 RAAS与DKD |
2.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3 导师观点 |
4 芪蛭降糖胶囊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1 组方分析 |
4.2 现代药理学研究 |
5 芪蛭降糖胶囊疗效分析 |
5.1 减少尿蛋白 |
5.2 延缓早期肾功能进展 |
5.3 改善中医临床症状 |
6 本研究的意义、不足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意义 |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6)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结局指标 |
1.5 研究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分析 |
1.6 质量评估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及纳入文献情况 |
2.2 发表偏倚分析 |
2.3 各结局指标分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
1 LN的诊治进展 |
2 雷公藤的药理毒理作用及合理应用 |
3 中医药循证医学的发展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2 Cochrane 风险偏倚评估工具 |
附录 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2 排除标准 |
1.3 资料来源 |
1.3.1 检索方法 |
1.3.2 检索词 |
1.4 文献筛选方法 |
1.5 数据提取 |
1.6 统计分析 |
1.6.1 质量评价 |
1.6.2 统计结果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2.2.1 基本特征 |
2.2.2 诊断标准引用 |
2.2.3 干预措施特征 |
2.2.4 结局指标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3.1 随机序列 |
2.3.2 分配隐藏 |
2.3.3 盲法 |
2.3.4 测量偏倚 |
2.3.5 随访偏倚 |
2.3.6 选择性报告偏倚 |
2.3.7 其他偏倚 |
2.3.8 Jadad评分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总有效率 |
2.4.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
2.4.3 血清白蛋白 |
2.4.4 血肌酐 |
2.4.5 尿素氮 |
2.4.6 总胆固醇 |
2.4.7 甘油三酯 |
2.4.8 安全性 |
2.4.9 发表偏倚 |
2.5 敏感性分析 |
2.6 亚组分析 |
2.6.1 不同治疗措施的亚组分析 |
2.6.2 随访时长的亚组分析 |
2.7 常用中药 |
3 讨论 |
3.1 IMN的发病机制及进展 |
3.2 IMN的中医理论与专家经验 |
3.2.1 IMN的病因病机 |
3.2.2 专家辨证论治经验 |
3.3 益气活血法治疗IMN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3.4 中医治疗膜性肾病用药规律的分析 |
3.4.1 常用单味药 |
3.4.1.1 益气类 |
3.4.1.2 活血类 |
3.4.2 治疗IMN的中成药 |
3.4.3 治疗IMN的益气活血方 |
3.5 本Meta分析的总结 |
3.5.1 结局指标分析 |
3.5.1.1 总有效率 |
3.5.1.2 24 小时尿蛋白 |
3.5.1.3 血清白蛋白 |
3.5.1.4 血肌酐 |
3.5.1.5 尿素氮 |
3.5.1.6 总胆固醇 |
3.5.1.7 甘油三酯 |
3.5.2 异质性分析 |
3.5.2.1 敏感性分析 |
3.5.2.2 亚组分析 |
3.5.3 发表偏倚分析 |
3.5.4 常用药规律分析 |
3.5.5 临床建议 |
3.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1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表 |
附表2 中西医诊断标准 |
附表3 不良反应 |
附表4 Jadad评分量表 |
附表5 中药方组成 |
在校经历 |
致谢 |
(8)益气活血、通利三焦法联合免疫调节治疗IgA肾病合并急性小管间质肾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对急性小管间质肾病的认识及其治疗 |
1. 病因病机认识 |
2. 中医药治疗 |
3. 结语 |
综述二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研究进展 |
1.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流行病学 |
2.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 |
3.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生物学标志物 |
4.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预后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治疗疗效判断 |
5. 统计与分析 |
6. 流程图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疗效评价 |
3. 相关性分析 |
4. 疗效对比 |
5. 不良事件 |
6. 临床终点事件 |
讨论 |
1. IgAN合并ATIN患者一般情况 |
2. IgAN合并ATIN诱因 |
3. IgAN合并ATIN临床表现及病理 |
4. IgAN合并ATIN治疗及病理预测因子 |
5. IgAN合并ATIN的中医认识 |
6. IgAN合并ATIN的疗效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症状积分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Ⅰ-Ⅳ期)疗效性与安全性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IMN 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及老年糖尿病肾病与衰弱的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1.1 概述 |
1.2 古代医学认识 |
1.3 中医病名探究 |
1.4 病因病机 |
1.5 中医治疗 |
1.6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2. 糖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相关药理学研究探讨 |
2.1 概述 |
2.2 黄芪 |
2.3 黄连 |
2.4 芡实 |
2.5 金樱子 |
2.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益气补肾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1 资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2. 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III期)的临床观察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药物和使用相关规定 |
2.4 研究流程 |
2.5 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结果 |
2.8 药物安全性评定 |
2.9 讨论 |
2.10 结论 |
3.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程度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
3.1 临床资料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中药不良反应致蛋白尿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真武汤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meta分析及作用机制探讨[D]. 阮冬冬.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回顾性研究[D]. 刘文君.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益气活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吴思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杨宇飞教授健脾补肾解毒法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江海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芪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临床再研究[D]. 刁珂.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中药雷公藤治疗狼疮性肾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吕洋.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7]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Meta分析[D]. 袁美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益气活血、通利三焦法联合免疫调节治疗IgA肾病合并急性小管间质肾病的疗效分析[D]. 郝文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Ⅰ-Ⅳ期)疗效性与安全性Meta分析[D]. 马千舒.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及老年糖尿病肾病与衰弱的关联[D]. 范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