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高技术条件下我军机动装备隐蔽伪装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万春琦[1](2018)在《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中进攻作战作为我军空中力量运用的主要作战样式,其对主战装备与保障装备之间协同配合的要求十分很严格。然而,当空军作战部队进行转场作战时,由于一线机场一般不配备对应型号作战飞机所需的保障装备或配备的保障装备数量有限,进驻的飞行部队需通过铁路或公路等方式运输相应的保障装备到前方。目前的做法往往是依靠部队实践经验总结或是主观决策的方式,行动的组织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无法达到现代化战场的时效性和安全性等要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对各保障装备资源点的保障力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空中进攻作战行动效率达到最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改变了以往保障装备调度的定性决策模式,将实际作战中的问题抽象转化成具体的运筹规划模型,根据不同的空中进攻作战使命任务的需求和空中进攻作战背景下的保障装备调度与传统的应急资源调度的不同特点,明确了模型中的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和决策变量等因素,以高效率完成保障任务为牵引,以调度效用最大和调度成本最小为准则,建立了一个面向空中进攻作战使命任务的保障装备调度规划模型,寻找保障装备最优数量分配和最优运输路径选择方案。并将传统的NSGA-Ⅱ算法与DE算法相结合,进行问题的算法设计并求解。
邓军[2](2013)在《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我军的根本任务是“能打仗、打胜仗”。我国西部高原寒区(西藏、青海、新疆地区)人口稀少,幅员广阔,边防线长,道路崎岖,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反“蚕食”、对内反“分裂”斗争任务艰巨,是我军未来作战的主要方向。高技术条件下高原寒区作战有发起突然、时间急促、部队集结量大、保障范围广、保障难点多等特点,加之高原寒区环境气候恶劣,地方病、环境相关病、自然疫源性疾病突出,对高原寒区卫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军定点布局、对口保障、分级负责的卫勤保障模式,在作战中容易成为打击目标,医疗保障机构面临很大的生存威胁。同时,未来信息化条件下,高原寒区发生战役级及以上规模的高技术战争时,军队建制保障医疗资源数量不足,其他战区支援保障的医疗机构,面临难以适应环境、难以遂行保障、难以有效诊治等问题。因此,研究这一特殊地域作战的卫勤保障体系,加强地方医院的平时储备和战时动员,将作战方向战略后方支援区域内的地方医院纳入战时卫勤保障的后备力量,实施军民融合式发展,建立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寓军于民的卫勤保障创新模式,探索行之有效的保障手段和方法,对提高战役卫勤保障能力,取得高原寒区作战胜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依据军队卫生勤务学、国防卫生动员、模块化理论及系统评估理论等相关学科理论,聚焦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问题,采用文献荟萃、现场调研等方法,研究总结我国地方医院平转战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国内外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发展历程和探索实践,分析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基础和存在的问题。采用专家咨询、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某区域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应急响应需求、卫生资源储备与战备训练等潜力情况,获得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现实卫勤需求。在此基础上,采用优化建模、模块化等方法,构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应急响应模型,优化应急响应体系与流程,探讨应急响应机制;解析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医疗分队模块结构,建立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医疗分队模块体系,阐明地方医院平战转换模块化机制;编制各类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形成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体系,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提供平战转换的理论与方法支持。进一步通过专家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提供工具,从而提升地方医院参与高原寒区作战的卫勤保障能力。本课题研究共分七章,第1章主要分析了高原寒区的概况及对机体的影响,阐明了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的特点和要求,重点回答“意义性”的问题;第24章主要分析了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发展历程、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围绕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有无需求开展研究,回答“虽有意义,是否必要”的问题;第56章主要围绕高原寒区地方医院有无基础而开展潜力调查和分析,并依据调查结果,针对地方医院是否具备平转战能力开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回答“既然必要,有无可能”的问题;第7章主要研究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机制和预案体系构建,回答“既然可能,如何实践”的问题。基于这一思路,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等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结果:地方医院平转战发展历程和现况研究结果:(1)国内外国防卫生动员和地方医院平转战相关研究取得一系列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本研究中的地方医院平转战,是指战时由地方抽组的医疗救护分队预编地方各级医院中,从接到动员命令后,完成抽组或整体转换并到指定区域集结待命的过程;目前,我国地方医院平转战主要存在潜力调查管理不足、平转战机制建设不健全、平转战预案体系和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尚不健全、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研究不足等四个方面的问题。(2)地方医院资源丰富,人才和技术密集,卫生动员潜力巨大,高效的国防卫生动员是实现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的重要补充。(3)高原寒区作战对卫勤保障提出了新要求,大批量伤员、伤情复杂严重,伤病员救治与后送困难,地方医院的快速平战转换成为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的重要方式之一。(4)从地方医院平战转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上入手,研究前后密切衔接、军地密切融合、任务密切协同的“军地一体保障体系”,是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研究的新路子。地方医院平转战需求研究结果:(1)高原寒区作战急性高原病发病率高、卫生防病任务重、伤病员后送困难、地方卫生资源缺乏、高原特需药材保障难度大,卫勤保障的需求突出。(2)高原寒区作战减员率高,卫生人员的需求大,肢体伤、多部位伤、轻度脑损伤发生率高,救治难度很高,急性高原适应不全症、冻伤和非战斗外伤发生率高,救治任务的艰巨。(3)深入分析某战略后方支援区域卫生资源的现状发现,某区域医院在卫生机构总数、卫生床位、卫生人力及卫生设备等方面资源充足,说明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卫生资源的潜力储备充足。(4)地方医院建立了国防卫生动员与应急响应体系,但存在应急体系规范化程度不高、基础设施综合防范能力不强、应急处置救援能力不足、应急管理的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等问题;应急响应体系主要以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为主,与战时卫勤保障的应急响应存在差距,现有的体系还不能完全满足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任务需求。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研究结果:(1)在高原寒区战略后方支援区域某城市地方医院动员潜力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两轮专家咨询,筛选确定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指标。(2)确定了各评估指标的权重,制定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标准,形成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经总体一致性检验,指标各项权重判断无逻辑错误,具有满意一致性,指标体系构建合理,能够较好评估高寒地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机制和预案构建研究结果:(1)围绕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快速“转”的问题,开展平转战应急响应机制研究,提出了地方医院应急响应程序,构建出平战转换模型,阐明了保障潜力向保障实力转化的机制。(2)围绕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高效“转”的问题,开展平转战模块化机制研究,明确了地方医院医疗分队模块化步骤和模块化测算方法,提出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医疗分队可作为野战医疗队、野战医疗所、“中心型”野战医院、途中医疗站、基地医院、专科手术队、前沿手术队等模式实施保障,解析构建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野战医疗所和野战医疗队三级模块化体系,以野战医疗队为例,研究建立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野战医疗队人员编组配置的标准化模块,明确了卫勤保障模块化的机制。(3)提出了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应急预案的分级、分类,依据军队卫勤保障预案研制的思路与方法,构建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体系,形成了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案例,为地方医院平转战提供范例。下一步将在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需求大规模调研、地方医疗分队模块化建设实战化、平转战能力评估体系现场验证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为高寒地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系统的优化调整提供更加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
王炳南,程正祥,杨宁宁[3](2013)在《对军队卫勤装备伪装技术的思考》文中提出根据现代高技术战争和现代侦察技术特点,提出了后勤装备伪装的重要性,并运用随机过程理论分析了装备遭受敌方攻击时的生存概率,指出了军队卫勤装备暴露征候及伪装性能存在的不足及问题;结合外军伪装器材特点及军队卫勤装备伪装技术现状,提出了提高卫勤装备伪装性能应采取的措施,为卫勤装备伪装难题的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
王炳南[4](2012)在《方舱医院的伪装防护》文中认为随着现代战争的发展,卫勤装备发展必须适应不同的卫勤保障模式,并随着军事战略和保障要求的变革而发生变化,与武器装备、战场环境及战争样式同步发展。在未来战争军事行动中,野战方舱医院必然担负着重要的卫勤保障任务。为适应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需要,提高装备和人员
卜江[5](2011)在《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及其信息生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为心理战的实施开辟了新的更加广阔的空间。目前,心理战已不再局限于战时的发挥和单纯的战场范围,它已融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目标多元性”和“隐蔽性”成为了现代心理战的两个典型特征,然而,传统的心理战类型由于各自的缺陷已经很难满足未来心理作战的需求,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探索具备现代心理战特征的新型心理作战方式。本文提出了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相关理论,并详细分析了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进攻技术,在当前已有的足球视频分析、处理和传播技术基础上,突破了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信息生成的关键技术,并用于信息生成平台的应用验证。具体来讲,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理论。将现代心理战与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进行比较分析,指明了足球视频在心理战应用中的广阔前景;给出了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定义和类型,在此基础上,对进攻对象、进攻特点以及进攻的流程和方法进行了详细讨论。2.为了提高心理战信息生成的速度,提出了基于卫星直播、基于P2P网络流媒体直播和基于分布式视频点播的足球视频获取与投送流程。设计了足球视频中的心理战信息生成流程并明确了其中所涉及的关键技术。3.提出了足球视频中心理战信息叠加位置的实时、自动探测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球门定位、广告牌探测和识别、场地探测和静态区域检测,区别于以往基于规则的方法,本文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关联方法来发现低层特征与高层语义对象间的非显性关联模式,有效提高了心理战信息叠加位置探测的准确率。4.提出了足球视频中的心理战信息叠加方法——“视频植入”。为了实现“视频植入”,需要预先定义球场模型并匹配特征点,实时求解拍摄足球视频的摄像机内外参数,并对连续帧中的摄像机参数进行跟踪,然后依据这些摄像机参数再结合后处理技术对待叠加的心理战信息进行相应的几何变换。“视频植入”后的心理战信息符合视觉效果、没有透视失真,具备良好的“隐蔽性”。5.设计并实现了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信息生成平台(IGPPO),该平台包括心理战信息叠加位置探测子平台和心理战信息叠加子平台。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验证了IGPPO平台的应用情况,一是足球视频中心理战信息生成的实时性和隐蔽性验证,二是心理战信息生成平台的有效性验证。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理论及其进攻技术,并深入研究了足球视频中的心理战信息生成技术。本文的研究不仅为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建立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也将对信息化条件下现代心理战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王诺贝[6](2010)在《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及其对我军的借鉴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新军事变革进入了加速发展期。为适应军事战略和建军方针的调整,建设适应21世纪作战需要的后勤,外军对后勤保障的组织体系、保障理论、手段模式都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试图通过后勤领域的变革在新一轮军事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本文以美、俄、日三国军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文献检索、问题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主要内容:一是回顾概述军队后勤保障在冷兵器、热兵器、机械化和信息化四个时代的基本情况,包括: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规模与构成、专业化与分工以及模式与制度。二是分别对美、俄、日三国军队后勤保障及其特点进行了剖析与归纳,认为美军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在后勤保障上呈现出以高科技为依托、战略投送为基础、民间支持为辅助和全球化布局的重要特征;俄军在现有条件下为适应国家军事战略转型的需要,其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为一体化联勤、信息化驱动、“模块化”编组和“常态化”战备;日军为扩大军事力量的职能范围,依据其国土地形和兵员状况的现实特点对后勤保障体制和模式进行了优化改造,三军一体、全方位机动和军民结合是其鲜明特色。三是在总结与论述了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一些主要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战争后勤保障实例,辨证的指出了外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得出外军后勤保障对我军后勤建设发展的重要启示。四是结合实际,对如何借鉴和参考外军后勤保障有益做法和经验以实现我军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杨坤[7](2009)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炮兵进攻战斗行动研究》文中指出复杂电磁环境下炮兵进攻战斗行动必须深入分析一体化联合火力战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把握未来炮兵作战环境,探讨复杂电磁环境下一体化联合火力战中炮兵作战行动,通过对炮兵作战理论上的创新对未来炮兵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牵引作用。目前,国内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炮兵作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火力,战法,运用层次,对于炮兵作战行动的研究的较少,本文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这一概念的基础上,研究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炮兵进攻战斗行动,并对其涵义、形成、特点、基本要素及基本原则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炮兵复杂电磁环境下进攻作战的特点,本文研究了炮兵进攻战斗中,作战力量的构成及其编组原则及方式,从炮兵复杂电磁环境下进攻战斗行动特点出发,从行动要素的角度对炮兵复杂电磁环境下进攻战的行动过程和行动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对炮兵作战效能的影响。以具体行动为突破口,数理结合,着重分析了评估了行动的效果。同时也提出了在进攻战斗中快速保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复杂电磁环境下信息化战争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在战争中,复杂电磁环境下信息化军队在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和复杂电磁环境下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基础上,在构成网络的复杂电磁环境下信息化战场上,进行全时空信息较量的一种战争状态,是由信息时代战争形势、军事力量状态和使用主导兵器的技术形态所决定的战争动因、性质、规模等整体的表现形态。它是以大量使用复杂电磁环境下信息化武器系统、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以信息与能量结合为基本的能量释放形态,以信息网络化战场为活动舞台而存在的,属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高技术战争形态,是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以网络为中心”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复杂电磁环境下信息化战争将由以平台为中心的方式,向以网络为中心的方式转变,网络中心战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张守华[8](2008)在《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军以“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为目标的三军联勤体制改革是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趋势、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我军信息化建设,提高一体化联合作战保障能力的必然选择。军医大学作为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应积极面对三军联勤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探讨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为培养适应三军卫生联勤的新型军事医学人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专题组讨论、专家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以及轮廓分析、典型相关分析、综合评分等定性和定量方法,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国内外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三军联勤及其主要环境因素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和需求,以及应采取的对策与建议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提出联勤军事医学人才、特勤军事医学人才等新概念,并界定了其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特勤军事医学人才也是联勤军事医学人才的一部分,联勤军事医学人才需要加强跨军兵种知识教育和战略素质培养,联勤军事医学人才不能临战从民间应急征招培训,联勤军事医学人才培养不能等同医学人才应急培训等新观点。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表明:1、外军正逐步建立起与本国三军联勤相适应的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以学历教育培养为主:美、俄、日、法、印等国家均以三军联合医科大学承担的学历教育(或毕业后教育衔接)培养联勤军事医学人才,英、德等国家在依托国民高等医学学历教育基础上,补充军队院校承担的军事、军事医学等内容的任职教育来培养联勤军事医学人才;海、空军军事医学人才以毕业后教育培养为主。除俄罗斯和我国等国家分别通过学历教育培养特勤军事医学人才外,美、英、日、印等国家主要通过毕业后教育模式培养。2、我军尚未建立与三军联勤相适应的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观念淡薄;培养目标以满足单一军种线性作战卫勤保障为主;培养内容缺乏异军种军事医学及三军联勤相关内容;三军军事医学人才分别由陆、海、空军军事医学学历教育培养,培养过程并列;缺乏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的有机衔接;三军培养机构“各管一摊”,资源难以共享等。需求分析及实证研究表明,应树立能力、素质本位的联勤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应前瞻性地定位在三军一体化保障需要的“全职能型”军事医学人才;课程设置针对三军联勤军事医学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在目前军医大学五年制军医培养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海、空军军事医学及联勤相关课程;改革三军并行、自成体系的人才培养现状,建立三军一体、军民兼融、平战结合的培养体制和机制;学历教育与职教育有机衔接,以学历教育培养联勤军事医学人才,任职教育培养中、高级联勤和特勤军事医学人才;信息化战争卫生联勤保障不能完全依赖临战前应急培训的普通医学人员来承担,应加强以联勤素质、创新素质和信息素质培养为重点的军事医学任职教育等。基于整体涌现原理构建了“综合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树立综合性一体化人才培养观念;培养目标由传统“专业对口”转变为“能在相近多种岗位快速转换适应”,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通用性专业技能、较强创新能力、较高信息素质和一定战略素质;增加海、空军军事医学及三军联勤相关课程设置,并提出了基于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型;建立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衔接一体化、三军联合一体化、军民兼容双向培养一体化、人才培养类型勤务与技术融合一体化、平战结合一体化等特征的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任职教育区分为联勤、特勤军事医学任职教育,依据培养对象和方向设置模块化课程;实施以“5+1”为主的弹性学制。
李源,杨建军,韩晓明[9](2008)在《防空武器系统伪装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防空武器系统伪装技术和发展现状,分析了防空武器系统伪装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军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的伪装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李森[10](2007)在《军队医院战时机动卫勤力量保障能力评价的研究》文中提出战时军队医院是我军建设的重点。加强战时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的建设是军队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战时卫勤保障能力的主要手段。由于我军组建医院机动卫勤分队的时间不长,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卫勤保障能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来评估医院机动卫勤分队的保障能力,以推动战时军队医院建设。本课题旨在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军队医院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为依据,围绕实现“保打赢”的总要求,着眼于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在调研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保障能力的构成要素,建立了我军医院战时机动卫勤分队保障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并用该指标体系对XXX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进行评估,结合问卷调查,对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讨论,为评估战时医院机动卫勤分队的卫勤保障能力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进行医院机动卫勤分队建设的对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浅析高技术条件下我军机动装备隐蔽伪装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高技术条件下我军机动装备隐蔽伪装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体系发展研究现状 |
1.2.2 装备保障调度规划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与组织结构 |
1.3.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研究框架 |
2.1 基本概念 |
2.1.1 空中进攻作战 |
2.1.2 空中进攻作战使命任务 |
2.1.3 空军战斗转场 |
2.1.4 保障装备调度 |
2.1.5 保障装备调度方法研究 |
2.2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问题分析 |
2.2.1 空中进攻作战基本流程描述 |
2.2.2 空中进攻作战的特点 |
2.2.3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的特点 |
2.2.4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问题基本描述 |
2.2.5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问题关键 |
2.3 问题研究框架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模型研究 |
3.1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问题定量化描述 |
3.2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问题建模 |
3.2.1 模型输入与决策变量分析 |
3.2.2 目标函数分析 |
3.2.3 约束条件分析 |
3.3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问题求解及分析 |
4.1 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问题算法设计 |
4.1.1 差分进化算法简介 |
4.1.2 NSGA-Ⅱ算法简介 |
4.2 求解算法设计与分析评价 |
4.2.1 基于NSDE的求解算法设计 |
4.2.2 基于TOPSIS的妥协解 |
4.2.3 分析与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研究 |
5.1 示例描述 |
5.2 模型构建 |
5.2.1 决策变量 |
5.2.2 目标函数 |
5.2.3 约束条件 |
5.3 问题求解与结果分析 |
5.3.1 问题求解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程序源代码(主程序) |
(2)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与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防动员和国防卫生动员理论 |
2.3 我国地方医院平转战的研究 |
2.4 讨论 |
第三章 国内外地方医院平转战发展历程和探索实践 |
3.1 我国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发展历程和探索实践 |
3.2 国外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实践及其借鉴 |
3.3 国外地方医院平转战实践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四章 我国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的现状和需求分析 |
4.1 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储备现况 |
4.2 高原寒区作战卫勤保障需求分析 |
4.3 我国高原寒区地方医院平转战的必要性 |
第五章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潜力调查与分析 |
5.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5.2 调查内容与分析 |
5.3 小结和讨论 |
第六章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
6.1 指标体系构建目的 |
6.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3 指标体系构建 |
6.4 讨论 |
第七章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机制与预案体系构建研究 |
7.1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应急响应机制 |
7.2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模块化及机制研究 |
7.3 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预案体系构建 |
7.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 |
致谢 |
(4)方舱医院的伪装防护(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技术战争下实施方舱医院伪装防护的地位作用 |
1.1 有利隐藏作战企图, 与生存息息相关 |
1.2 有利作战保障行动, 与完成任务直接相关 |
2 高技术战争下实施方舱医院伪装防护的对策措施 |
2.1 加强制度和标准建设 |
2.2 加强高科技伪装技术研究 |
2.3 加强通用制式伪装器材研发 |
2.4 加强专用伪装器材设计 |
2.5 加强方舱结构型式改进 |
2.6 加强伪装技术推广 |
2.7 加强人员伪装技能培训 |
2.8 加强机动隐蔽伪装措施 |
2.9 加强伪装训练演练 |
(5)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及其信息生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心理战的发展演变历程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现代心理战理论及相关技术 |
1.4.2 足球视频处理技术 |
1.4.3 心理战中的视频处理技术应用 |
1.4.4 研究现状总结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
1.5.1 研究思路 |
1.5.2 主要工作 |
1.6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理论 |
2.1 现代心理战与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比较分析 |
2.1.1 传播媒介比较 |
2.1.2 区别与联系 |
2.2 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内涵 |
2.2.1 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定义 |
2.2.2 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类型 |
2.3 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作用机理 |
2.4 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进攻 |
2.4.1 进攻对象分析 |
2.4.2 明示进攻和暗示进攻 |
2.4.3 暗示进攻相关概念 |
2.4.4 暗示原理及其效应过程 |
2.4.5 暗示进攻特点 |
2.4.6 暗示进攻流程与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进攻技术 |
3.1 足球视频获取与投送 |
3.1.1 足球视频获取与投送流程 |
3.1.2 足球视频传输技术 |
3.2 足球视频中的心理战信息生成 |
3.2.1 心理战信息生成流程 |
3.2.2 心理战信息生成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足球视频中的心理战信息叠加位置探测 |
4.1 预备知识 |
4.1.1 足球视频节目制作基础 |
4.1.2 高斯混合模型 |
4.1.3 模糊决策树 |
4.1.4 潜在语义分析 |
4.2 足球视频中的心理战信息叠加位置分析 |
4.3 足球视频中的心理战信息叠加位置探测 |
4.3.1 预处理 |
4.3.2 球场探测算法 |
4.3.3 静态区域检测算法 |
4.3.4 球门定位算法 |
4.3.5 广告牌探测和识别算法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预处理实验 |
4.4.2 球场探测实验 |
4.4.3 静态区域检测实验 |
4.4.4 球门定位实验 |
4.4.5 广告牌探测和识别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足球视频中的心理战信息叠加 |
5.1 预备知识 |
5.1.1 摄像机运动 |
5.1.2 摄像机位设置 |
5.1.3 摄像机映射 |
5.2 足球视频中心理战信息的叠加方式比较 |
5.3 基于球场模型的摄像机定标 |
5.3.1 球场模型 |
5.3.2 2 维-2 维摄像机定标 |
5.3.3 3 维-2 维摄像机定标 |
5.4 摄像机参数跟踪 |
5.5 心理战信息叠加与后处理 |
5.5.1 心理战信息叠加 |
5.5.2 后处理 |
5.6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6.1 摄像机定标实验 |
5.6.2 心理战信息叠加与后处理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信息生成平台的设计实现与应用验证 |
6.1 背景 |
6.2 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信息生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
6.2.1 信息生成平台的设计思路 |
6.2.2 信息生成平台的总体结构 |
6.2.3 信息生成平台的数据库设计 |
6.2.4 心理战信息生成平台的实现 |
6.3 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信息生成平台的应用验证 |
6.3.1 心理战信息生成平台的实时性和隐蔽性验证 |
6.3.2 心理战信息生成平台的有效性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6)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及其对我军的借鉴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三、本文的研究重点和难点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
第一章 军队后勤保障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军队后勤与军队后勤保障 |
二、联合后勤保障和一体化后勤保障 |
三、后勤保障社会化与全球化后勤保障 |
第二节 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原则 |
一、确保全局原则 |
二、预有准备原则 |
三、突出重点原则 |
四、整体保障原则 |
五、灵活应变原则 |
六、讲求效益原则 |
第三节 军队后勤保障的基本理论 |
一、后勤平等理论 |
二、联合后勤保障理论 |
三、一体化后勤保障理论 |
四、后勤集约化理论 |
五、后勤核心能力理论 |
六、军事供应链管理理论 |
七、军事后勤交易费用理论 |
第二章 军队后勤保障的发展演进 |
第一节 冷兵器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
三、后勤的专业化分工 |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
第二节 热兵器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
三、后勤保障专业化分工 |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
第三节 机械化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
三、后勤保障的专业化分工 |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
第四节 信息化时代的军队后勤保障 |
一、后勤保障的地位与作用 |
二、后勤保障的规模与构成 |
三、后勤保障的专业化分工 |
四、后勤保障的模式 |
第三章 当代美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 |
第一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 |
一、二战时期的美军后勤保障 |
二、冷战时期的美军后勤保障 |
三、冷战后美军后勤保障 |
第二节 美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 |
一、美军后勤保障体制 |
二、美军后勤指挥体系 |
第三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 |
一、主动直达式后勤保障 |
二、远程分离式后勤保障 |
三、立体全维式后勤保障 |
四、民力参与式后勤保障 |
五、全球化后勤保障 |
第四节 美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
一、坚持以配送为基础的后勤理念 |
二、建立紧密衔接的无缝隙后勤系统 |
三、实现后勤全资产可视性 |
四、强调企业管理方法在后勤中的运用 |
五、广泛利用民力实施后勤保障 |
六、积极拓展全球化后勤领域 |
第四章 当代俄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 |
第一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 |
一、二战时期原苏军后勤保障 |
二、冷战时期原苏军后勤保障 |
三、冷战后俄军后勤保障 |
第二节 俄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 |
一、俄军后勤保障体制 |
二、俄军后勤指挥体系 |
第三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 |
一、平战结合的区域式保障 |
二、快速机动的立体直达式保障 |
三、准确及时的优先式保障 |
四、"模块化"的伴随式保障 |
第四节 俄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
一、推进一体化联勤,提升整体保障能力 |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精确保障能力 |
三、优化后勤力量编组,提升快反保障能力 |
四、强化后勤战备建设,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
第五章 当代日军后勤保障及其特点 |
第一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历史回顾 |
一、二战时期的日军后勤保障 |
二、二战结束后日军后勤保障 |
第二节 日军后勤保障体制与指挥体系 |
一、日军后勤保障体制 |
二、日军后勤指挥体系 |
第三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主要方式 |
一、三军一体式保障 |
二、全方位机动式保障 |
三、军民结合式保障 |
第四节 日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特点 |
一、加强一元化领导,发挥保障整体效能 |
二、改革"烟囱式"后勤结构,强化三军联勤程度 |
三、注重战储物资管理,提升不间断保障能力 |
四、拓展利用民力范围,建立军民兼容保障体系 |
第六章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主要经验与不足 |
第一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特色比较 |
一、后勤保障体制比较 |
二、后勤指挥体系比较 |
三、后勤保障方式比较 |
第二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的先进经验 |
一、重视后勤理论研究 |
二、突出后勤信息能力的关键作用 |
三、大力推行后勤保障社会化 |
四、加快发展战略投送能力 |
五、注重全球化后勤的运作 |
第三节 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 |
一、美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以伊拉克战争为例 |
二、俄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以第二次车臣战争为例 |
三、日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 |
第七章 借鉴外军先进经验实现我军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 |
第一节 我军后勤保障的发展回顾 |
一、革命战争时期我军的后勤保障 |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的后勤保障 |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军的后勤保障 |
第二节 我军后勤保障改革的主要成就与问题 |
一、我军后勤保障改革的主要成就 |
二、我军后勤保障改革存在的问题 |
三、我军后勤保障改革未来的方向 |
第三节 当前我军后勤保障的优势与不足 |
一、我军后勤保障的优势 |
二、我军后勤保障存在的不足 |
第四节 实现我军后勤保障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推进我军后勤保障理论研究 |
二、逐步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的后勤保障体制 |
三、加强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 |
四、加快我军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 |
五、重视我军战略投送力量建设 |
六、适时启动全球化后勤战略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复杂电磁环境下炮兵进攻战斗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二章 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中的炮兵 |
2.1 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的涵义 |
2.2 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的要素 |
2.3 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的特征 |
2.3.1 战场空间态势空前透明 |
2.3.2 作战效率高,作战进程缩短 |
2.3.3 制信息权成为作战关键 |
2.3.4 一体化作战特征明显 |
2.3.5 信息系统地位突出 |
2.4 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中的炮兵 |
2.4.1 炮兵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的地位 |
2.4.2 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对炮兵行动的影响 |
第三章 复杂电磁环境下进攻战斗炮兵的作战力量 |
3.1 复杂电磁环境下进攻战斗炮兵作战力量构成要素 |
3.1.1 复合型的高素质炮兵指挥员 |
3.1.2 复杂电磁环境下信息化的火炮弹药 |
3.1.3 高精度、强度的火力因素 |
3.1.4 高技术型的信息侦察力量 |
3.2 复杂电磁环境下进攻战斗中炮兵兵力编成 |
3.2.1 基本作战单元的组成及其职能 |
3.2.2 军属炮兵旅的兵力编成 |
3.2.3 旅属炮兵营的兵力编成 |
第四章 复杂电磁环境下进攻战斗炮兵的行动 |
4.1 复杂电磁环境下进攻战斗炮兵行动的特点 |
4.1.1 类型样式区分淡化 |
4.1.2 一体化的打击行动 |
4.1.3 作战手段一体化 |
4.1.4 行动效果评估精确化 |
4.1.5 行动要素高度融合 |
4.2 进攻战斗中炮兵行动的要素 |
4.2.1 感知要素 |
4.2.2 机动要素 |
4.2.3 打击要素 |
4.2.4 防护要素 |
4.2.5 保障要素 |
4.3 复杂电磁环境下进攻战斗中炮兵的行动 |
4.3.1 侦察感知行动 |
4.3.2 机动行动 |
4.3.3 打击、效果评价双管齐下 |
4.3.4 全程防护与保障 |
第五章 复杂电磁环境下进攻战斗中炮兵行动的保障 |
5.1 复杂电磁环境下进攻战斗炮兵行动的保障的内涵 |
5.2 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炮兵保障的特点 |
5.2.1 项目多、任务重 |
5.2.2 时效性、连续性增强 |
5.2.3 技术性、复杂性增强 |
5.2.4 保障系统受敌威胁大,野战防护更加困难 |
5.3 复杂电磁环境下进攻战斗炮兵行动保障能力分析 |
5.3.1 炮兵保障能力的构成要素 |
5.3.2 影响炮兵保障能力的主要因素 |
5.4 提高复杂电磁环境下进攻战斗炮兵行动保障能力的主要措施 |
5.4.1 预有准备,力争主动 |
5.4.2 统筹兼顾,保障重点 |
5.4.3 科学组织,严密防护 |
5.4.4 建立综合保障体系 |
5.4.5 合理控制预备力量 |
5.4.6 实施精确保障,提高保障效益 |
第六章 复杂电磁环境下进攻战斗中炮兵作战方案评估设计、优化与优选 |
6.1 作战方案评估与优化问题概述 |
6.1.1 炮兵作战方案 |
6.1.2 作战方案评估及其评估方法 |
6.1.3 作战方案优化的内涵及其一般步骤 |
6.2 炮兵作战方案评估与优选 |
6.2.1 炮兵作战方案的内涵及其评估指标体系 |
6.2.2 炮兵作战方案评估指标及模型 |
6.2.3 炮兵作战方案优选 |
6.3 炮兵作战方案优化 |
6.3.1 兵力展开的优化 |
6.3.2 兵力部署的优化 |
6.3.3 决策效能评估软件计算机实现 |
第七章 结论 |
7.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论文正文 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概述 |
第一节 立题依据 |
一、课题来源 |
二、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一) 三军联勤是世界各国军队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 我军联勤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
(三) 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新挑战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目的 |
(二) 意义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指导思想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视角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 |
(一) 专题组讨论法 |
(二) 专家深度访谈法 |
(三) 问卷调查法 |
(四) 比较研究法 |
(五) 文献研究法 |
小结 |
第二部分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概念释义 |
二、内涵界定和分类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联合教育理论 |
二、军事医学人才分类理论 |
三、联勤军事医学人才群体结构特征理论 |
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培养一体化理论 |
五、军队医学人才军事适应性理论(国民教育资源利用) |
六、军事医学战略素质教育 |
七、聚焦卫勤与精确卫勤 |
八、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培养与应急培训 |
(一) 联勤军事医学人才不能临战从民间征招应急培训 |
(二) 联勤军事医学人才培养不能等同于医学人才应急培训 |
小结 |
第三部分 国内外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趋势 |
一、国内外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趋势 |
(一) 国外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趋势 |
(二) 国内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趋势 |
二、外军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
(一) 外军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
(二) 外军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分析 |
(三) 外军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 |
三、我军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 |
(一) 我军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
(二) 我军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分析 |
(三) 我军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问题 |
四、中外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
(一) 中外军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
(二) 启示 |
小结 |
第四部分 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影响及需求的系统分析 |
第一节 系统环境因素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及需求 |
一、军事转型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及需求 |
(一) 军事转型概述 |
(二) 军事转型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及需求 |
二、教育转型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及需求 |
(一) 教育转型的概述 |
(二) 教育转型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及需求 |
三、军队新历史使命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及需求 |
(一) 我军新时期历史使命概述 |
(二) 我军新时期历史使命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及需求 |
四、国民教育资源利用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及需求 |
(一) 国民教育资源利用概述 |
(二) 国民教育资源利用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及需求 |
第二节 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影响及需求 |
一、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及需求 |
二、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群体结构的影响及需求 |
三、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及需求 |
四、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任职教育的影响及需求 |
五、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内容的影响及需求 |
六、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及需求 |
七、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及需求 |
小结 |
第五部分 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实证研究概述及基本原则 |
一、概述 |
二、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专题组讨论研究 |
一、研究方案设计 |
(一) 专题组讨论的设计 |
(二) 专题组讨论工作人员组成及技术要求 |
(三) 讨论与资料收集 |
(四) 资料处理 |
二、结果及分析 |
(一) 关于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及需求 |
(二) 关于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培养人才目标的影响及需求 |
(三) 关于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课程的影响及需求 |
(四) 关于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影响及需求 |
(五) 关于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其它影响及需求 |
第三节 专家深度访谈研究 |
一、研究方案设计 |
(一) 基本情况 |
(二) 专家权威性分析 |
(三) 实施方法 |
二、结果及分析 |
(一) 关于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及需求 |
(二) 关于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培养人才目标的影响及需求 |
(三) 关于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影响及需求 |
(四) 关于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影响及需求 |
(五) 关于三军联勤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的其它影响及需求 |
第四节 问卷调查研究 |
一、研究方案设计 |
(一) 调查对象来源及代表性 |
(二) 调查问卷的设计 |
(三) 调查实施方法 |
(四) 调查问卷各项目命名及量化方法 |
(五) 调查对象的积极性 |
(六) 问卷调查信度分析 |
(七) 问卷调查效度分析 |
(八) 统计分析方法 |
二、结果及分析 |
(一) 问卷调查结果轮廓分析 |
(二) 问卷调查结果典型相关分析 |
(三) 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的综合评价 |
(四) 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相关认知和态度分析 |
(五) 军事医学实践教育方式需求调查的统计分析 |
小结 |
第六部分 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
第一节 基于整体涌现原理构建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的整体涌现原理 |
二、现行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结构存在W<Pi 问题 |
三、构建实现W>Pi 的“综合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
第二节 “综合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
一、关于人才培养观念 |
(一) 由传统大陆军主导观念向联勤观念转变 |
(二) 由物质主导向信息主导观念转变 |
(三) 由知识本位向能力、素质本位观念转变 |
(四) 由传统封闭式向联合开放式人才培养观念转变 |
(五) 树立多元文化培养观念 |
(六) 树立前瞻性人才培养观念 |
二、关于人才培养目标 |
(一) 培养目标层次区分 |
(二) 培养目标定位 |
(三) 培养目标设计 |
(四) 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模型 |
(五) 注意事项 |
三、关于课程体系 |
(一) 需求 |
(二) 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
(三) 课程体系设置模型 |
(四) 注意事项 |
四、关于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 |
(一) 需求及外军经验 |
(二) 构建“综合性一体化”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 |
(三) 完善其它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 |
五、关于任职教育 |
(一) 主要问题及建议 |
(二) 学制 |
(三) 步骤 |
(四) 措施 |
小结 |
讨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联勤体制下国内外军事医学人才培养特点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件1.访谈题纲 |
附件2.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调查问卷 |
附件3.关于请求协助填写调查问卷的函 |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英文论着 |
(9)防空武器系统伪装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防空武器系统伪装技术及其运用 |
(1) 指挥中心的伪装 |
(2) 发射阵地的伪装 |
(3) 地面装备的伪装 |
2. 防空武器系统伪装技术的发展现状 |
(1) 融合技术 |
(2) 遮障技术 |
(3) 示假技术 |
(1) 运动目标的伪装 |
(2) 平坦宽阔地形上目标的伪装 |
3. 防空武器系统伪装技术的发展趋势 |
(1) 全波段迷彩伪装器材 |
(2) 多元化遮障伪装器材 |
(3) 智能化模拟伪装器材 |
(4) 轻型化干扰伪装器材 |
(5) 伪装技术与装备一体化 |
(6) 广泛应用隐身技术 |
4. 结束语 |
(10)军队医院战时机动卫勤力量保障能力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力量的发展 |
1.2 我军医院机动卫勤分队的现状 |
1.3 未来局部战争我军医院机动卫勤力量保障的主要特点 |
1.4 美军机动卫勤力量保障能力的主要特点 |
第二章 构建我军医院战时机动卫勤力量保障能力评估标准的意义、方法与原则 |
2.1 构建评估标准的目的 |
2.2 构建评估标准的意义 |
2.3 构建评估体系的研究方法 |
2.4 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三章 构建战时军队医院机动卫勤力量保障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
3.1 初拟评估指标体系 |
3.2 运用Delphi技术构建指标体系 |
3.3 专家咨询可靠性分析 |
3.4 战时XX医院机动卫勤保障能力综合评估标准说明 |
3.5 对战时军队医院机动卫勤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实例验证 |
第四章 讨论 |
4.1 完善组织计划,健全规章制度 |
4.2 加快装备更新,畅通保障渠道 |
4.3 更新训练思维,突出训练重点 |
4.4 紧贴救治能力,确保打赢目的 |
4.5 如何改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4.6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及特色 |
4.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在读研究生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浅析高技术条件下我军机动装备隐蔽伪装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空中进攻作战保障装备调度方法研究[D]. 万春琦.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2]高原寒区作战地方医院平转战研究[D]. 邓军. 第三军医大学, 2013(05)
- [3]对军队卫勤装备伪装技术的思考[J]. 王炳南,程正祥,杨宁宁. 医疗卫生装备, 2013(03)
- [4]方舱医院的伪装防护[J]. 王炳南. 实用医药杂志, 2012(10)
- [5]以足球视频为媒介的心理战及其信息生成技术研究[D]. 卜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6]当代外军后勤保障及其对我军的借鉴价值研究[D]. 王诺贝. 武汉大学, 2010(05)
- [7]复杂电磁环境下炮兵进攻战斗行动研究[D]. 杨坤. 电子科技大学, 2009(03)
- [8]三军联勤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 张守华.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4)
- [9]防空武器系统伪装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 李源,杨建军,韩晓明. 国防技术基础, 2008(02)
- [10]军队医院战时机动卫勤力量保障能力评价的研究[D]. 李森. 南方医科大学, 2007(08)
标签:后勤保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