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low治疗女性下生殖器尖锐湿疣63例临床观察

Uslow治疗女性下生殖器尖锐湿疣63例临床观察

一、尤斯洛治疗妇女下生殖道尖锐湿疣63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秋荣[1](2014)在《基于差异蛋白质组学和酶学的两种甲虫生长发育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们分别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和酶学方法研究了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和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两种鞘翅目昆虫的生长发育分子机制。通过对中华豆芫菁1-5龄幼虫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获得了42个差异蛋白质。在这些差异蛋白中,卵黄原蛋白(Vg)、二氢硫辛酸脱氢酶(DLD)、溶菌酶C(Lmz-S)对幼虫的发育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Vg是中华豆芫菁卵和幼虫早期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具有免疫活性,该蛋白在1-4龄幼虫体内一直表达,但伪蛹滞育期不表达,它的合成受保幼激素(JH)和食物因子的调控;DLD催化丙酮酸生成乙酰辅酶A,而后者是合成JH的甲羟戊酸途径的初始物质。因此,DLD可能间接影响JH和Vg的生物合成。2-DE检测结果表明1、2龄幼虫体内DLD的酶活性比3、4、5龄偏低;溶菌酶C有防御、免疫功能,其活性高低是昆虫免疫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此酶在1龄幼虫体内活性最低。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了Wnt信号通路的一个负调控因子APR-1,它的过量表达会导致昆虫的眼、卵、足以及雌虫卵巢异位或畸形,此蛋白在2龄幼虫体内表达量最高,之后又下调至极低水平。对其中5个差异蛋白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只有热休克同源蛋白70在两个水平的表达比较一致。对中华豆芫菁成虫羽化初期0、6、12日龄中肠和去除中肠、翅的其余部位的研究共成功鉴定出64个差异蛋白质,发现了一些对昆虫生长发育非常重要的差异蛋白质。其中,于成虫中肠发现的具消化吸收功能的3种蛋白质,如葡萄糖苷酶、羧肽酶D前体物和中性α葡萄糖苷酶ab前体物,它们在0日龄雄虫中肠活性极低,随着羽化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增强,12日龄达最强;具抗氧化与解毒作用的蛋白共10个,包括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及其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电子传递黄素蛋白α亚基、金属硫蛋白和乙醇脱氢酶等,防御免疫功能的蛋白3个,分别为免疫调节因子、多酚氧化酶酶原和抗增殖蛋白,这两种功能的蛋白在6、12日龄成虫体内的表达量均明显比0日龄高;参与中华豆芫菁生长发育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参与脂肪酸合成的3-氧酰基-酰基载体蛋白还原酶,在0日龄表达量最低,6日龄达到最高峰;抑制保幼激素合成的咽侧体抑制素前体在中肠的表达量随日龄增加呈不断增高趋势。蛋白与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选取的10个差异蛋白基因中只有3个与蛋白的表达趋势比较一致,由此反应了翻译与转录水平之间复杂的关系。分别用LC10和LC25亚致死剂量的甲酸乙酯处理赤拟谷盗成虫12h、24h、48h、72h和96h,研究发现赤拟谷盗体内的P450酶和AChE活性在LC10剂量诱导72h内显着升高,而LC25剂量诱导72h内,它们的活性则被抑制;CarE舌性在LC10剂量诱导48h时显着提高,LC25剂量处理48h之内活性显着降低,72h时恢复正常,96h时重新被激活;GST活性在两亚致死剂量处理的12-72h内均显着上升;而ALP活性在两个亚致死剂量处理下均未发生显着变化。赤拟谷盗CYP4BN1、AChE1GstD2此3个基因在两个亚致死剂量的甲酸乙酯熏蒸72-96h内一直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它们可能参与了赤拟谷盗对甲酸乙酯的主要代谢过程;LC10浓度的药剂诱导est2表达,但LC25却显着抑制其表达;48h处理时间内,两剂量药剂均促进Hsp68的表达,LC25促进Hsp27表达,而LC10则抑制Hsp27表达。这两个热激蛋白基因可能在不同的剂量和诱导时间下各自发挥抵抗药剂胁迫的作用。选择42-51℃高温和4℃低温分别处理赤拟谷盗成虫,研究高、低温胁迫对试虫P450酶、CarE、AChE、GST此4种代谢酶的活性影响以及对代谢酶基因和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赤拟谷盗P450、CarE、AChE、GST这4种解毒酶的活性在高温与低温诱导下均被显着抑制;高温抑制而低温促进CYP4BN1表达;51℃高温和4℃低温促进est2表达;高温诱导促进Hsp68和Hsp27的表达,短时间内低温会促进Hsp68却抑制Hsp27表达。就它们的作用而言,CYP4BN1、est2和Hsp68均可能有助于赤拟谷盗减轻低温胁迫带来的伤害,Hsp68和Hsp27可能在机体抵抗高温胁迫时起作用,est2还可能有助于试虫抵抗高温。通过对中华豆芫菁的研究,建立了中华豆芫菁幼虫和成虫的双向电泳图谱数据库,分析并探讨了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同时研究了部分差异蛋白基因的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初步了解其体内蛋白质和RNA的瞬时表达与积累效应的分子发生机制,为今后在分子水平更深入地研究芫菁的滞育与生物合成斑蝥素奠定基础。从酶学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了甲酸乙酯熏蒸和温度胁迫等逆境条件对赤拟谷盗成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了逆境胁迫对试虫产生亚致死效应的生理与分子机制,为今后在生产实践中更高效地防治储粮害虫做理论指导。

王正[2](2009)在《光合细菌生物代谢斑蝥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动力学初析》文中研究表明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以优选的有益光合细菌作为菌种,加入到中药提取液中,再按照现代发酵工艺制成产品,是一种含有中药活性成分、菌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全组分发酵液的新型中药发酵加工制剂。本研究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中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光合细菌引入到斑蝥提取液中进行发酵代谢,通过光合细菌的生物转化功能和自身营养价值的利用,以强强联合的方式,挖掘出传统中药方剂的潜在药用价值。本研究首先完成了斑蝥素含量测定的方法学研究,确定了样品制备方法及含量测定的气相色谱条件。并以斑蝥素浸出量为考察指标,以三氯甲烷用量、酸水用量、提取时间作为考察因素,设计了L9(34)正交试验。实验结果得出:氯仿用量分别为斑蝥生药量的10倍,8倍;酸水用量分别为生药量的6倍,4倍;提取时间分别为1.5,1h,水浴提取两次为最佳工艺条件。然后分别以斑蝥水提液浓度、代谢pH值、代谢时间、接种量为因素,设计了L9(34)正交试验。由试验结果得出,No.4为斑蝥光合细菌代谢液制备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全面深入地开展斑蝥光合菌代谢液的药理学和化学成分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本章同时对斑蝥光合菌代谢液中光合菌浓度与OD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为斑蝥光合菌代谢液的代谢过程监控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斑蝥中的主要药效成分与毒性成分都是斑蝥素,光合菌对斑蝥药材有没有增效减毒作用主要看是不是能够以斑蝥素为底物进行生物代谢,进一步通过测定斑蝥素的含量以证明斑蝥素能够被光合菌作为底物,被光合细菌生物代谢,并对光合细菌对斑蝥素代谢动力学进行了初步分析。中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制备,具有一般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为开发新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为中药的发展开辟新的研究空间。进行中药发酵研究也具有成熟的现实条件,应当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内容之一,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李鑫[3](2009)在《斑蝥素半抗原、人工抗原合成及多克隆抗体制备》文中研究表明斑蝥素(Cantharidin)存在于芫菁等昆虫体内,对多种害虫有良好的杀虫活性。本研究以斑蝥素为研究对象,从芫菁中提取斑蝥素并开展斑蝥素多克隆抗体制备研究,针对不同抗原-抗体反应特点建立了间接竞争ELISA方法。取得如下结果:1.选择低毒的二氯甲烷为提取溶剂,在常规水解实验基础上,运用超声波萃取法对回收残渣进行提取工艺的改进,补充改进了斑蝥素提取工艺流程:超声波常温提取,萃取3次,料液比1:5(M/V)。通过改进的工艺,斑蝥素在回收残渣中依然提取出4.51g,表明通过常规水解法提取后,依然存在相当量斑蝥素存在残渣中。补充后的提取工艺简单易行,稳定性好。2.斑蝥素没有直接与选用的载体蛋白偶联的基团,不能直接用于人工抗原的合成,必须加以改造形成含羧基的物质才能偶联,合成人工抗原以便产生抗体。本实验采用不同反应温度在两种不同溶剂中以斑蝥素、甘氨酸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半抗原--含羧基斑蝥素衍生物-氮羧甲基斑蝥素,通过对展开剂的选择,确定了最佳流动相V(氯仿):V(丙酮)=3:2,柱层析分离纯化,并利用IR、MS、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合成路线采用温度120℃、溶剂DMF为反应条件,产率达80%,且操作简便,重现性好。3.利用碳二亚胺法(EDC),成功制备了稳定性好的免疫抗原Hapten-BSA和检测抗原Hapten-OVA。免疫抗原浓度为1.42 mg/mL,检测抗原浓度为2.27 mg/mL。200400nm下紫外扫描证明合成成功。4.斑蝥素免疫抗原Hapten-BSA免疫5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抗血清效价,结果表明:2#兔免疫效果最佳,获得针对斑蝥素的多克隆抗体效价达6.4×104。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确定了间接竞争ELISA方法检测斑蝥素的最佳工作浓度为:包被抗原稀释2000倍、抗体稀释4000倍。这些结果为今后深入研究斑蝥素的细胞与分子毒理提供了物质基础。

崔东来,陈卫,姚希贤[4](2008)在《斑蝥素及其衍生物治疗乙型肝炎及消化系肿瘤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斑螯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螫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虫体,味辛、热,有大毒,在我国已经应用两千多年.斑蝥的有效成分为斑蝥素(cantharidin),对肝癌、乳腺癌、食道癌、肺癌、贲门癌和肠癌治疗有效,但毒性较大.去甲基斑蝥素(noncantharidion,NCTD)为斑蝥素的衍生物。是我国首先合成的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和独特升高白细胞作用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斑蝥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尖锐湿疣取得一定疗效,现将其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王雪梅[5](2007)在《锯角豆芫菁与毛胫豆芫菁的生物学及人工饲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芫菁为鞘翅目(Coleoptera)芫菁科(Meloidae)昆虫的通称,世界共记录2500余种,我国已知130余种,所分泌的斑蝥素可医治多种癌症。出于药用目的,国内学者对斑蝥素提取类似物及衍生物合成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药用昆虫本身研究不多,特别是芫菁的人工饲养和生殖生态方面,在国内至今少见有关报道。本论文对豆芫菁属的锯角豆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和毛胫豆芫菁(Epicauta tibialis Waterhouse)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锯角豆芫菁、毛胫豆芫菁在贵州省分布广泛。锯角豆芫菁在贵阳地区一年发生2代,以假蛹越冬;毛胫豆芫菁在贵阳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假蛹越冬。两者幼虫均共7龄,1龄幼虫为三爪蚴,2、3、4、5及7龄幼虫为蛴螬型,6龄幼虫为不吃不动的象甲型假蛹,1-5龄为取食生长期,取食蝗虫卵,7龄幼虫不再取食,蛹为裸蛹。2.两种芫菁均在土中产卵,土中化蛹。两者交配方式相同,开始时均为背伏式,交配成功后为直线式。雌虫产卵前仅交配一次,雄虫一生交配多次。毛胫豆芫菁雌虫一生可产卵2-4次,第一次每雌可产约200粒卵,以后会渐少,最后一次产约20粒卵。锯角豆芫菁雌虫一生可产卵3-5次,第一次产卵约80粒,最后一次产卵约20粒。3.两种芫菁成虫食性较杂,主要取食豆科、茄科、十字花科、某些蕨类植物及一些杂草的叶片。毛胫豆芫菁对四种实验植物的取食偏好性顺序为大豆>蕨类>西红柿>马铃薯。4.锯角豆芫菁个体较小。成虫平均体重:♀0.15g,♂0.14g,但其繁殖速率较快。在18℃、21℃、24℃、27℃、30℃下,测定了锯角豆芫菁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在温度27℃、30℃时,相对湿度60%,1500Lx每天14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的条件下,成虫羽化后,取食2-3天即可交配,7天可产卵,卵约10天孵化,幼虫取食蝗卵后平均20天可以羽化为成虫,实验室可实现40天繁殖1代,一年繁殖9代,饲养成功率较高。5.毛胫豆芫菁个体较锯角豆芫菁大,成虫平均体重:♀0.35g,♂0.33g,繁殖速率较慢。在27℃、30℃下,测定了毛胫豆芫菁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卵在27℃下40天才可孵化,幼虫期约为70天,因此不适合人工饲养。6.饲料植物种类对毛胫豆芫菁成虫的产卵时间及产卵量有一定影响。四种实验饲料植物按有利于毛胫豆芫菁产卵的顺序排列:大豆叶>蕨类植物叶>西红柿叶>马铃薯叶。7.两种芫菁的幼虫具有互残行为,仅捕食蝗卵,但幼虫不具有捕食某一种蝗卵的专一性。8.实验证明2种芫菁均在假蛹期滞育。低温可能是锯角豆芫菁幼虫滞育的诱导因素。而毛胫豆芫菁的幼虫在变温条件下比持续高温更容易解除滞育。9.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发现绒螨科的两种螨以及白僵菌对芫菁幼虫有寄生现象。10.实验室饲养锯角豆芫菁与野生锯角豆芫菁的斑蝥素含量无明显差异,刚羽化的锯角豆芫菁斑蝥素含量略高于取食产卵后的锯角豆芫菁斑蝥素含量。11.探讨了“锯角豆芫菁的野外助养——中华稻蝗的生物防治模型”的合理性及可行性。

王雪梅,陈祥盛,李晓飞[6](2007)在《芫菁科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芫菁科昆虫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斑蝥素资源,综述了芫菁科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并对芫菁科昆虫的饲养技术作了简要介绍。

李晓飞,陈祥盛,国兴明[7](2004)在《昆虫斑蝥素的研究与利用》文中认为斑蝥素(cantharidin)是由芫菁科Meloidae等昆虫产生的单萜类防御物质,因其具有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而长期、广泛地被人们研究和利用。对斑蝥素的化学特性、生化特性、在昆虫体内的分布和生物合成、毒性、药理作用以及在医学、植物保护中的应用等方面国内外已有诸多研究,本文对其进行概述。

杨柳,席时燕,郭夫心[8](2000)在《尤斯洛治疗妇女下生殖道尖锐湿疣63例临床观察》文中指出

二、尤斯洛治疗妇女下生殖道尖锐湿疣63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尤斯洛治疗妇女下生殖道尖锐湿疣63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差异蛋白质组学和酶学的两种甲虫生长发育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中华豆芫菁研究概况
        1. 形态特征
        2. 生物学特性
        3. 芫菁的利用价值
        3.1 临床及药用价值
        3.2 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应用
        4. 当前面临的问题
    二、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在昆虫研究中的应用
        1. 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的发展
        2. 蛋白质组学在昆虫上的应用
    三、赤拟谷盗与熏蒸剂的研究进展
        1. 赤拟谷盗
        2. 储粮熏蒸剂的现状
        2.1 逐步被淘汰的溴甲烷
        2.2 面临严峻挑战的磷化氢
        2.3 熏蒸能力有限的熏蒸剂
        2.3.1 敌敌畏
        2.3.2 氯化苦
        2.3.3 氢氰酸
        2.3.4 植物精油
        2.4 一种新型绿色熏蒸剂——甲酸乙酯
        3. 昆虫解毒酶研究进展
        3.1 细胞色素P450
        3.1.1 细胞色素P450的结构与功能
        3.1.2 昆虫细胞色素P450的分布与诱导
        3.1.3 昆虫细胞色素P450的表达调控机制
        3.2 谷胱甘肽-S-转移酶
        3.2.1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结构与功能
        3.2.2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分布与诱导
        3.2.3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表达调控机制
        3.3 羧酸酯酶
        3.3.1 羧酸酯酶的结构与功能
        3.3.2 羧酸酯酶的分布与诱导
        3.3.3 羧酸酯酶的表达调控机制
        3.4 碱性磷酸酶
        3.4.1 碱性磷酸酶的结构与功能
        3.4.2 碱性磷酸酶的分布与诱导
        3.5 乙酰胆碱酯酶
        3.5.1 乙酰胆碱酯酶的结构与功能
        3.5.2 乙酰胆碱酯酶的分布与诱导
        3.5.3 乙酰胆碱酯酶的表达与调控
        4 热激蛋白与昆虫耐热性
第二章 中华豆芫菁生长发育期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一、中华豆芫菁1-5龄幼虫比较蛋白质组学与5个差异蛋白基因转录表达研究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试剂配制
        2.3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幼虫2-DE凝胶图像对比
        3.2 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结果
        3.3 差异蛋白功能分类注释
        3.4 差异蛋白聚类分析
        3.5 蛋白水平与基因水平表达比较
        4 讨论
        4.1 幼虫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4.2 基因与食物/营养的关系
        4.3 翻译与转录水平比较
        5 小结
    二、中华豆芫菁成虫羽化早期比较蛋白质组学与10个差异蛋白基因转录表达研究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华豆芫菁成虫的双向电泳结果
        3.2 差异蛋白质谱鉴定结果
        3.3 差异蛋白功能分类注释
        3.4 差异蛋白聚类分析
        3.5 蛋白与mRNA水平的表达比较
        4 讨论
        4.1 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4.2 关于斑蝥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5 小结
第三章 赤拟谷盗在逆境中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一、赤拟谷盗在甲酸乙酯诱导下的生长发育分子机制研究
        (一) 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成虫的熏蒸活性研究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3 试验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二) 甲酸乙酯熏蒸对赤拟谷盗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三) 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代谢酶及热激蛋白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亚致死剂量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CYP4BN1基因表达的影响
        3.2 亚致死剂量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est2基因表达的影响
        3.3 亚致死剂量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AChE1和AChE2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亚致死剂量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GstD2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亚致死剂量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ALP1和ALP2基因表达的影响
        3.6 亚致死剂量甲酸乙酯对赤拟谷盗Hsp68与Hsp27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二、高低温诱导对赤拟谷盗生长发育的酶学研究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 试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低温诱导对赤拟谷盗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2 高低温诱导对赤拟谷盗热激蛋白与代谢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高低温诱导均抑制赤拟谷盗4种代谢酶活性
        4.2 CYP4BN1可减轻低温胁迫带来的伤害
        4.3 不同的非正常温度诱导对est2的影响不同
        4.4 Hsp68和Hsp27在高温下的表达量与昆虫耐热能力呈正相关
        4.5 Hsp68和Hsp27在低温胁迫下的作用甚微
        5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光合细菌生物代谢斑蝥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动力学初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斑蝥的研究概况
    1 斑蝥体内物质组成
    2 分析方法
        2.1 定性鉴别
        2.2 定量分析
    3 炮制
        3.1 炮制目的
        3.2 炮制方法
    4 药理作用
        4.1 抗癌作用
        4.2 升高白细胞数的作用
        4.3 抗病毒作用
        4.4 抗菌作用
        4.5 杀虫作用
        4.6 其它作用
    5 毒性及防治
        5.1 中毒原因分析
        5.2 中毒症状及实验室检查
        5.3 斑蝥中毒的防治
    6 斑蝥素衍生物
        6.1 斑蝥酸盐
        6.2 去甲斑蝥素及其衍生物
        6.3 氧桥的改造
    7 含斑蝥素类制剂
        7.1 片剂
        7.2 胶囊剂
        7.3 半固体制剂
        7.4 注射剂
        7.5 搽剂
        7.6 新剂型
    8 临床应用
        8.1 治疗肿瘤
        8.2 治疗乙型肝炎
        8.3 治疗面瘫
        8.4 治疗梅核气
        8.5 治疗鼻炎
        8.6 治疗皮肤病
        8.7 治疗斑秃
        8.8 治疗风湿痛、神经痛
        8.9 治疗前列腺增生
        8.10 治疗乳腺增生
    9 资源
第二章 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斑蝥中斑蝥素的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气相色谱条件
        2.2 标准溶液与内标溶液的配制
        2.3 药材前处理及供试品的制备
        2.4 定量方法
        2.5 线性范围
        2.6 方法的精密度
        2.7 重复性实验
        2.8 回收率实验
        2.9 稳定性实验
        2.10 样品分析
    3 讨论
        3.1 色谱柱的选择
        3.2 内标的选择
        3.3 处理方法比较
第三章 斑蝥素的提取分离
    1 药材、试剂与仪器
        1.1 药材
        1.2 吸附剂与试剂
        1.3 分离和测试用仪器
    2. 提取分离
        2.1 提取溶剂的选择
        2.2 酸水溶液的pH 选择
        2.3 提取方法的选择
        2.4 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条件
        2.5 正交验证实验
        2.6 提取次数的选择
    3 斑蝥素的分离纯化
        3.1 提取
        3.2 浓缩静置
        3.3 洗杂
        3.4 重结晶
    4 鉴别
    5 纯度检测
    6 小结
第四章 光合细菌在斑蝥光合菌代谢液中的生长情况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仪器
        1.2 光合细菌
        1.3 培养基
    2 方法与结果
        2.1 试验条件
        2.2 斑蝥水提液的制备
        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2.4 OD 值-光合菌浓度关系
        2.5 代谢条件的优选
        2.6 最佳代谢条件下光合细菌的生长情况
    3 小结
第五章 代谢前第五章后斑蝥素含量变化及斑蝥素代谢动力学初析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斑蝥光合代谢液与斑蝥素光合代谢液的制备
        2.2 气相色谱条件
        2.4 供试品的制备
        2.5 阴性干扰实验
        2.6 重复性实验
        2.7 回收率实验
        2.8 稳定性实验
        2.9 样品分析
    3 斑蝥素降解动力学初析
        3.1 含量测定
        3.2 降解动力学分析
    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工艺研究
    2 化学成分研究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缩写词注释
附录Ⅱ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斑蝥素半抗原、人工抗原合成及多克隆抗体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斑蝥素及其类似物研究进展
        1.1.1 斑蝥素及其类似物研究应用现状
        1.1.2 斑蝥素及其类似物在植物保护方面研究进展
    1.2 生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1.2.1 生物源农药提取技术新进展
        1.2.2 生物源农药有效成分及合成物分离纯化方法
        1.2.3 生物源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技术新进展
    1.3 免疫分析技术
        1.3.1 农药酶免疫分析的原理
        1.3.2 农药检测免疫分析技术的建立
        1.3.3 免疫检测技术在农药学研究中应用
    1.4 本研究的提出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斑蝥素提取工艺的改进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薄层层析(PTLC)
        2.1.4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斑蝥素的鉴定
        2.2.2 残渣中斑蝥素产率测定
    2.3 讨论
        2.3.1 超声波萃取是产率提高的关键
        2.3.2 超声波萃取针对斑蝥素提取的优缺点
第三章 斑蝥素半抗原及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试剂
        3.1.2 试验仪器
        3.1.3 薄层层析(PTLC)
        3.1.4 透析袋的准备
        3.1.5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斑蝥素半抗原分子结构的鉴定
        3.2.2 斑蝥素半抗原反应条件的优化
        3.2.3 斑蝥素人工抗原的鉴定
        3.2.4 半抗原与载体的结合比
    3.3 讨论
第四章 斑蝥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试剂
        4.1.2 试验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抗血清浓度
        4.2.2 抗血清效价的监测
        4.2.3 抗体效价的测定
        4.2.4 抗血清及包被原工作浓度的确定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5.1 改进了斑蝥素的提取方法
    5.2 成功合成斑蝥素半抗原及获得了多克隆抗体
    5.3 建立了斑蝥素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斑蝥素及其衍生物治疗乙型肝炎及消化系肿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抗病毒作用
2抗癌作用
3升高白细胞作用
4结论

(5)锯角豆芫菁与毛胫豆芫菁的生物学及人工饲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芫菁科昆虫的研究现状
    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锯角豆芫菁和毛胫豆芫菁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材料
        1.1.2 实验设备和仪器
        1.2 方法
        1.2.1 形态特征
        1.2.2 行为习性
        1.2.3 毛胫豆芫菁对食料的偏好性
        1.2.4 生活史凋查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1.1 锯角豆芫菁各虫态形态特征
        2.1.2 毛胫豆芫菁各虫态形态特征
        2.2 行为习性
        2.2.1 交配习性
        2.2.2 产卵习性
        2.2.3 孵化习性
        2.2.4 蜕皮习性
        2.2.5 化蛹习性
        2.2.6 羽化习性
        2.2.7 取食习性
        2.3 毛胫豆芫菁对食料的偏好性
        2.3.1 毛胫豆芫菁对蕨类和大豆的选择
        2.3.2 毛胫豆芫菁对蕨类和西红柿的选择
        2.3.3 毛胫豆芫菁对蕨类和马铃薯的选择
        2.3.4 毛胫豆芫菁对大豆和西红柿的选择
        2.3.5 毛胫豆芫菁对大豆和马铃薯的选择
        2.3.6 毛胫豆芫菁对西红柿和马铃薯的选择
        2.3.7 毛胫豆芫菁对四种植物叶的偏好性的综合分析
        2.4 生活史调查
        2.4.1 锯角豆芫菁生活史
        2.4.2 毛胫豆芫菁生活史
第二章 锯角豆芫菁和毛胫豆芫菁的人工饲养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设各及器材
        1.3 实验条件
        1.4 实验方法
        1.4.1 饲养条件的探索研究
        1.4.2 1龄幼虫对蝗卵的选择性
        1.4.3 1龄幼虫捕食蝗卵的搜索半径及其与时间的关系
        1.4.4 成虫投食方法的研究
        1.4.5 毛胫豆芫菁成虫取食量的研究
        1.4.6 不同食物对毛胫豆芫菁成虫产卵时间和产卵量的影响
        1.4.7 滞育的观察
        1.4.8 饲养中的病虫害
        1.5 发育历期与发育速率的计算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育历期分析
        2.1.1 锯角豆芫菁的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分析
        2.1.2 毛胫豆芫菁的发育历期分析
        2.2 1龄幼虫对蝗卵的选择性
        2.2.1 锯角豆芫菁1龄幼虫对蝗卵的选择性
        2.2.2 毛胫豆芫菁1龄幼虫对蝗卵的选择性
        2.3 1龄幼虫捕食蝗卵的搜索半径与搜索时间的关系
        2.3.1 锯角豆芫菁1龄幼虫捕食蝗卵的搜索半径与搜索时间的关系
        2.3.2 毛胫豆芫菁1龄幼虫捕食蝗卵的搜索半径与搜索时间的关系
        2.4 成虫投食方法的研究
        2.5 毛胫豆芫菁成虫取食量的研究
        2.6 不同食物对毛胫豆芫菁产卵时间和产卵量的影响
        2.7 滞育的观察
        2.7.1 锯角豆芫菁的滞育
        2.7.2 毛胫豆芫菁的滞育
        2.8 饲养中的病虫害
第三章 芫菁幼虫的饲料昆虫蝗虫的饲养
    1 材料
    2 饲养设备
    3 饲养条件
    4 饲养方法
        4.1 卵的孵化
        4.2 蝗蝻及成虫的饲养
        4.3 卵的采集及保存
    5 饲养结果
        5.1 卵的孵化
        5.2 蝗蝻的饲养
        5.3 成虫的交配、产卵
第四章 实验室饲养锯角豆芫菁的斑蝥素含量测定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原料
        1.3 色谱分析条件
        1.4 测定方法
        1.4.1 标准液与内标液的的配制
        1.4.2 样品制备
        1.4.3 样品分析
    2 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生物学特性
        1.1.1 形态特征
        1.1.2 生活习性
        1.1.3 生活史
        1.2 人工饲养研究
        1.2.1 发育历期
        1.2.2 两种芫菁幼虫的龄期
        1.2.3 幼虫对蝗卵的捕食
        1.2.4 成虫饲料对成虫产卵的影响
        1.2.5 成虫的投食方式
        1.2.6 病虫害
        1.2.7 滞育
        1.3 斑蝥素含量测定
        1.4 蝗虫的饲养
    2 讨论
        2.1 关于芫菁幼虫的龄期
        2.2 关于幼虫对蝗卵捕食的专一性
        2.3 关于病虫害
        2.4 关于滞育
        2.5 关于实验室饲养的芫菁的斑蝥素含量
        2.6 关于蝗虫的人工饲养
        2.7 关于利用锯角豆芫菁防治中华稻蝗的应用前景
    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工作方向
        3.1 创新之处
        3.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3.3 今后的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昆虫斑蝥素的研究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特性
    1.1 结构、性质
    1.2 鉴定
    1.3 含量测定方法
    1.4 提取方法
    1.5 化学合成
2 生化特性
3 在昆虫体内的分布
    3.1 芫菁科昆虫
    3.2 其它昆虫
4 与人类的关系
    4.1 毒性
    4.2 人畜中毒与救治
        4.2.1 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
        4.2.2 中毒的救治
    4.3 应用研究
        4.3.1 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其药理学
        4.3.2 在植保等方面的应用
    4.4 人工养殖
5 结语与讨论

(8)尤斯洛治疗妇女下生殖道尖锐湿疣63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资料
    1.3 妇科检查
    1.4 诊断依据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
    2.2 使用方法
3 疗效判定标准
4 治疗结果
5 讨论

四、尤斯洛治疗妇女下生殖道尖锐湿疣63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差异蛋白质组学和酶学的两种甲虫生长发育分子机制研究[D]. 李秋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8)
  • [2]光合细菌生物代谢斑蝥的制备工艺研究及动力学初析[D]. 王正. 广东药学院, 2009(07)
  • [3]斑蝥素半抗原、人工抗原合成及多克隆抗体制备[D]. 李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4]斑蝥素及其衍生物治疗乙型肝炎及消化系肿瘤的研究进展[J]. 崔东来,陈卫,姚希贤.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05)
  • [5]锯角豆芫菁与毛胫豆芫菁的生物学及人工饲养研究[D]. 王雪梅. 贵州大学, 2007(04)
  • [6]芫菁科昆虫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养殖研究概况[J]. 王雪梅,陈祥盛,李晓飞. 贵州农业科学, 2007(02)
  • [7]昆虫斑蝥素的研究与利用[J]. 李晓飞,陈祥盛,国兴明.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4(02)
  • [8]尤斯洛治疗妇女下生殖道尖锐湿疣63例临床观察[J]. 杨柳,席时燕,郭夫心.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0(01)

标签:;  ;  ;  ;  ;  

Uslow治疗女性下生殖器尖锐湿疣63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