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照射脾脏治疗小儿难治性原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附15例临床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崔庆科[1](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张娜娜[2](2020)在《地塞米松序贯泼尼松治疗重症ITP早期治疗反应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地塞米松短期静脉滴注序贯泼尼松口服治疗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早期治疗反应与疗效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医生及早甄别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例、及时调整为二线治疗方案、避免因长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引发相关不良反应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7医院血液科并以接受了地塞米松10mg/d×5d静脉滴注、序贯泼尼松1mg/kg·d口服的81例重症ITP患者病历资料;以糖皮质激素序贯治疗的第3d、第6d为早期治疗反应的观察点,以第28d为疗效的观察点,以血小板计数为指标判定早期治疗反应和疗效;并根据第6d的早期治疗反应将研究对象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对相关临床指标(性别、年龄、临床乏力症状、有无合并感染、出血积分、单供体血小板输注量),入院时血常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免疫指标(抗核抗体、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等进行分析,判断其与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结果:1、81例重症ITP患者糖皮质激素序贯治疗后第3d、6d、28d中位PLT分别为19.00×109/L、47.00×109/L、79.00×109/L,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其中有效组患者血小板提升更为明显,分别为29.50×109/L、73.00×109/L、119.00×109/L,且与无效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反应第3d、第6d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1.60%、74.10%;第28d的CR率、R率和NR率分别为37.00%、42.00%、21.00%,有效率为79.00%,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第3d、第6d及第28d有效率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2、年龄、临床乏力症状、中性粒细胞比率、骨髓巨核细胞计数、抗核抗体、补体C3在有效组与无效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有无合并感染、出血积分、单供体血小板输注量、白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补体C4、Ig G、Ig M、Ig A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秩相关研究显示骨髓巨核细胞计数与早期治疗有效患者的比例具有相关性(R=-0.462,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髓巨核细胞计数及补体C3是糖皮质激素序贯治疗早期治疗反应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1、糖皮质激素序贯治疗是重症ITP的有效治疗方案。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可使重症ITP患者的血小板明显上升,大大降低了出血风险。序贯应用泼尼松则可巩固疗效。2、糖皮质激素序贯的早期治疗反应可以作为糖皮质激素疗效的早期预判指标。3、治疗前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增多的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早期治疗反应;ANA阳性、补体C3降低对早期治疗反应有负性影响;骨髓巨核细胞及补体C3是影响糖皮质激素序贯治疗方案早期治疗反应的独立预后因素。
包琪琪[3](2019)在《裴氏升板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从裴氏升板方治疗血热妄行型ITP血小板计数、中西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探讨裴氏升板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血热妄行型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予以激素治疗的一组命名为西药组,激素加裴氏升板方的一组命名为中西组。14d为一周期,共观察4个周期,通过观察两组ITP第0、7、14、28、42、56 d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出血积分、中医临床症状的改善来评价裴氏升板方的临床疗效,记录肝肾功等评价裴氏升板方是否安全。结果:西药组有2例脱落病例,故中西组和西药组分别有24、22例病例进入统计,试验结果显示:1.PLT:治疗前后,中西组及西药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以往,但中西组升高的更为明显,P<0.0000,说明裴氏升板方确能升高血热妄行型ITP血小板计数。2.出血积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出血积分均较前下降,中西组出血积分下降较西药组更为明显,两组经秩和检验比较,P=0.001,说明裴氏升板方可改善血热妄行型ITP患者的出血。3.中医临床症状:中医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均显示下降,P=0.042;中西组总有效率95.83%;对照组总有效率72.73%,两组比较,中西组中医临床症状缓解方面优于西药组,这仍然说明裴氏升板方能有效缓解血热妄行型ITP患者中医临床症状。4.安全性指标:在两组患者的治疗中,发生异常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粪常规和不良事件发生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裴氏升板方治疗血热妄行型ITP无肝肾功损害、胃肠道、心血管等明显副作用。结论:1.裴氏升板方能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治疗血热妄行型ITP确有疗效;2.裴氏升板方可明显降低ITP患者出血积分计数,减少出血,改善预后;3.裴氏升板方能明显改善ITP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程海晏[4](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ITP用药规律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索近20年国内中医药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今后中医治疗本病提供一定的思路及方法。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结合人工检索的方法,检索1999年至2018年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运用中医药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建立中医文献数据库,搜集文献中的中药处方,并逐一录入Excel表格,建立中医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药数据库,对处方中涉及的中药进行频次统计,并用SPSS Statistics 20.0对处方中的药物进行频数统计和聚类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初步探讨现代医家运用中医药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规律。结果:(1)检索到154篇文献,涉及到的处方共179首,其中含单味中药173味,总用药频次达2042次,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是甘草(117次),其他使用频次达40次以上的药物包括黄芪116次、当归95次、生地黄93次、仙鹤草83次、白术76次、丹皮71次、党参61次、墨旱莲59次、茜草58次、茯苓56次、三七47次、白芍46次、女贞子44次、赤芍43次、熟地黄43次、阿胶41次、紫草41次。(2)检索到的173味中药可归为17种中药类别,运用频率最高的中药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次之。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医家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常用的药对有墨旱莲与女贞子、生地黄与丹皮、黄芪与当归、赤芍与水牛角、白术与茯苓等,注重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和配伍。(3)检索到的154篇文献中涉及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处方共51首,其中含单味中药114味,总用药频次达634次,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是甘草(41次),其他使用频次达10次以上的药物包括黄芪(40次)、生地黄(34次)、当归(31次)、仙鹤草(29次)、丹皮(24次)、墨旱莲(23次)、白术(22次)、党参(20次)、茜草(20次)、茯苓(18次)、女贞子(16次)、赤芍(15次)、紫草(14次)、三七(13次)。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现代医家治疗慢性期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症的常用药对分别为:酸枣仁与龙眼肉、墨旱莲与女贞子、生地黄和丹皮、山药和枸杞子等,注重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和配伍。结论:中医药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甘草、黄芪、当归、生地黄、仙鹤草等,主要用药类别为补虚药、清热药、止血药和活血化瘀药。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发现现代医家运用中医药对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规律,进一步服务于临床。
刘书方[5](2017)在《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临床疗效,并以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为切入点,从凝血机制角度出发,探索扶正解毒方对ITP患儿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持续性、慢性IT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予扶正解毒方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对照组15例,予中药模拟剂联合小剂量醋酸泼尼松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两组PLT变化,评价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在1、2、3个月时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ITP出血分级量表,评价扶正解毒方对ITP儿童患者中医证候、出血情况的改善。应用血栓弹力图,比较治疗3个月两组前后血栓弹力图R、K、Angle、MA、LY30、CI数值的变化,探索扶正解毒方对患儿血小板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脱落1例,共完成28例,每组各14例。1.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确切,治疗1、2、3个月,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是35.7%、42.9%、64.3%,对照组总有效率14.3%、14.3%、28.6%。其中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4.3%,包括完全反应率42.9%、有效率21.4%,高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部分患儿完成了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75%,对照组 50%。2.研究发现ITP患儿绝大多数存在血小板功能偏低(MA值低于正常),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血栓弹力图中R、K、Angle、MA、LY30、CI数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点对MA值进行自身前后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自身前后比较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扶正解毒方改善ITP患儿的临床症状,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78.6%,高于对照组35.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3个月后两组主证、次证的积分变化,患儿紫斑出血、神疲乏力、气短、口干、便溏、自汗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扶正解毒方能明显改善ITP患儿皮肤粘膜的出血情况,治疗后ITP出血分级不同程度的改善。5.扶正解毒方临床应用安全性高,ITP患儿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扶正解毒方治疗气不摄血型持续性、慢性ITP患儿临床疗效确切,能够稳定提高血小板计数,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出血风险,但在改善血小板功能方面不显着。治疗期间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异常,无不良事件发生,提示扶正解毒方安全性高。
谢欢来[6](2017)在《探索扶正解毒方对ITP患儿PLT、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原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09年国内正式进行了更名,其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由于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引起自身抗血小板抗体产生,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加。其发病率为0.46/10万,20%-30%ITP患儿逐渐演变成持续性、慢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至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临床治疗中运用糖皮质激素与静脉丙种球蛋白可引起骨质疏松症、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因此,积极寻找治疗ITP有效的方法是必须的。导师以自拟"扶正解毒方"临床疗效满意。因此,我们提出扶正解毒方能调理儿童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多种发病机制如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异常这一假说,拟以血小板相关抗体为切入点,借助导师前期对血免疫细胞亚群的相关临床研究,客观评价扶正解毒方在儿童持续性、慢性ITP治疗和机制研究中的价值,为ITP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门诊就诊儿童中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30名气不摄血型持续性、慢性ITP患儿。观察周期:观察12周,随访4周。干预措施: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0名儿童随机分为A、B两组。A为治疗组,予扶正解毒方协同小剂量激素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干预;B为对照组,予中药模拟剂协同小剂量激素西医常规治疗进行干预。两组受试者皮肤及黏膜出血明显者,辅助多维片、复方芦丁片治疗。观察指标:入组当天:A、B两组必须首先签署知情同意书,然后进行体格检查,治疗前(入组当天)完成安全性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以及主要观察指标(血常规、血小板相关抗体)。2/4/6/8/10周:A、B两组进行体格检查,完成血常规。12周:A、B两组进行体格检查,完成安全性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以及主要观察指标(血常规、血小板相关抗体)。结果1.两组PLT整体走向是为上升趋势,对照组中个别患儿PLT有所下降;两组治疗前PLT均值相近,但随治疗周期展开两组PLT均值拉开距离,相比来说治疗组较对照组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且更为平稳。2.治疗组:总有效9例(64.3%),完全反应8例(42.9%),有效3例(21.4%),无效5例(35.7%);对照组:总有效4例(28.6%),完全反应0例(0%),有效4例(28.6%),无效10例(71.4%);两组在治疗效果方面相比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周期的延长,治疗组疗效优势更为明显且更为平稳。在临床观察周期中,未发现两组治疗前后的安全性指标有任何不良影响,提示两组干预措施临床安全性均比较好。3.两组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较低,可能与样本量太少及本研究对象特殊有关,具体的原因尚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探讨。对四种抗体进行统计发现,血小板相关抗体大部分数值均有所下降,相比来说治疗组下降例数稍多一些,但两观察组检测的四种抗体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差异也并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扶正解毒方一定程度上可对血小板相关抗体产生影响,但其变化差异并不显着,由于时间及经费的限制,不排除可能为观察周期及监测次数对本研究造成的影响,具体原因仍尚需进一步探讨。另外有相关报道过ITP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增高值与血小板寿命及血小板计数呈负向的关系,本研究数据并无直接表明,其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的探讨。结论1.扶正解毒方能安全、平稳、有效地提高气不摄血型持续性、慢性ITP患儿的血小板数目,治疗效果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2.扶正解毒方对血小板相关抗体在一定程度产生影响,具体作用机理尚需要进一步的进行研究及探讨。
郭云山[7](2015)在《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经验初探及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当今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中西医诊治进展,对导师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的临床经验进行初步学习整理。方法:本文分西医综述、中医综述、临床研究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概述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再通过查阅对比近30年来不同时期国内外西医文献中提出的ITP的病名及代表性诊断标准,分析人们对本病的认识过程。由于ITP是一种排除性诊断的疾病,该部分从机制入手列举了几类具有代表性的鉴别诊断。最后筛选汇总近5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等文献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关儿童治疗相关内容,整体把握本病的治疗进展情况。第二部分梳理诊治儿童ITP的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文献。一方面从《中华医典》等数据库中查找ITP相关症状、病名的代表性古代中医文献,加以分析总结。另一方面,现代中医文献内容则主要来源于近5年CNKI数据库及专着,并以简要介绍导师诊治ITP的观点为结尾。第三部分以导师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初诊中药处方进行用药频次统计并归类,统计患儿治疗前后出血症状、血小板计数变化及疗效,对导师的经验进行初步总结。结果: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以原因未明的单纯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特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往被称作特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目前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血常规等检查,尚没有金标准,不典型者可完善骨穿、免疫及病毒病原等相关检查除外其他疾病。本病的分期主要根据病程长短划分为新诊断ITP、持续性ITP及慢性ITP。西医治疗本病常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无效者酌情选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促血小板生成剂、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治疗。但相对成人而言,多数ITP患儿预后良好,约3%慢性ITP会发展成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更为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古代文献中“血证”、“鼻衄”、“肌衄”等病证的论治可以作为治疗儿童ITP的借鉴。现代医家根据其发病特点及机制,发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想,分阶段、辨标本,从五脏虚实、气血阴阳盛衰的角度循方选药,或者与一线西药同用,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导师余惠平主任医师根据临床所见,认为ITP早期多以热迫血行为主要病机,后期多有血脉瘀阻、气血不足、阴虚火旺之候,而热与瘀贯穿本病始终。故以自拟仙芍丹归草汤辨证加减治疗。对于病程较长、疗效不佳的患儿,导师采取个体化的综合疗法,酌情配合免疫调节、抗感染等西药,丰富了治疗手段,疗效也较为满意。本研究观察了22例在导师门诊就诊的持续性、慢性ITP患儿,统计初诊中药处方以补气温阳药(炙黄芪、太子参/党参、大枣、菟丝子、肉桂)、养阴补血药(煅龙骨、山茱萸、白芍、当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药(黄芩、土茯苓、白茅根、生地黄、牡丹皮、仙鹤草)为主要构成,佐以川芎等行气活血,细辛、桂枝祛风散邪,苍术、鸡内金健脾助运,再根据患儿情况加减。治疗期间配合口服多种维生素,部分患儿继续服用未减停的小剂量激素并适当补钙。治疗3个月时绝大多数(11/15)患儿已无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中位数较前无明显变化。将治疗未满3个月的病例也纳入统计,则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疗效的总有效(完全反应+有效)率分别为15.0%、15.8%、33.3%。在本次观察研究的一年多时间里,22例患儿的总有效率为36.4%,其中5例有复发,中药治疗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尚有待进一步大样本、长期观察研究。治疗的安全性评估也需要更多样本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病例随访。结论:导师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时扶正与解毒并举,从补气温阳、滋阴养血、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等多个方面入手,兼顾阴阳互根互用,气血同调,去瘀生新,从整体把握患儿体质,从疾病发展阶段分析虚实变化,辨证施治。患儿在3个月左右出血情况大都明显好转,血小板计数较为稳定。
刘庆[8](2014)在《健脾益气摄血方治疗脾气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规范化临床试验,验证以不同干预方法(健脾益气摄血、健脾益气摄血联合强的松、强的松)改善脾气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临床症状(证候)与止血疗效,观察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探索从脾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机制,比较从脾论治的疗效优势与特色,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支撑。方法:采用中央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方法。各临床试验单位的研究者将符合入选病例标准的ITP患者,通过中央随机方法分组,分别给予健脾益气摄血配方颗粒、健脾益气摄血配方颗粒联合强的松、强的松治疗。健脾益气摄血配方颗粒(组成:黄芪、党参、茯苓、白术、阿胶、茜草、炙甘草),每次1袋,每日2次;强的松首次剂量按1-1.5mg/(kg·d),早8点顿服,治疗期间有效减量;健脾益气摄血联合强的松组用法用量同前。各组疗程均为21天。治疗开始后每周对受试者进行访视,采集可供有效性、安全性评估以及机制探讨的各种试验数据,包括:临床症状(证候)、出血症状、外周血象、5-羟色胺、13-内啡肽、血管活性肠肽、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及安全性监测指标,并记录在CRF表上。结果:主要观察指标:①中医证候疗效,三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三组不全相同,P<0.05。其中强的松组与联合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7;健脾益气摄血组与强的松组、联合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各时间点三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行配对t检验,结果1周时健脾益气摄血组、联合组与疗前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强的松组与疗前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3周时三组与疗前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单项症状疗效比较,体倦乏力、神疲懒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各组均有效。其中对体倦乏力的疗效三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间两两进行秩和检验,取a=0.025,其中强的松组与联合组、健脾益气摄血组与强的松组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25,健脾益气摄血组与联合组无显着性差异,P>0.025。而对神疲懒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三组均有效,但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④三组在止血方面,均有疗效。三组止血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间两两进行秩和检验,取α=0.025,结果强的松组、联合组与健脾益气摄血组比较,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25,强的松组与联合组无显着性差异,P>0.025。⑤三组在提升血小板方面,均有疗效。三组间血小板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⑥各时间点三组血小板与疗前变化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强的松组各时点与疗前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健脾益气摄血组与联合组各时点与疗前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次要观察指标:三组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t检验,联合组血红蛋白疗后与疗前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健脾益气摄血组、强的松组与疗前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白细胞、红细胞在治疗前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探索性指标:①三组T细胞亚群各指标,疗前与疗后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三组5-羟色胺、β-内啡肽疗前疗后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③健脾益气摄血组与联合组血管活性肠肽疗前疗后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目前临床研究的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①健脾益气摄血方,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出血情况;②健脾益气摄血方对脾气虚型ITP患者的治疗机制,可能与其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升高肽类神经递质——血管活性肠肽有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9](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蒋伟,林文远,朱小东[10](2012)在《放射治疗在脾脏相关疾病中的应用(附15年国内文献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总结我国脾区放射治疗的开展情况,治疗效果及预后,为脾区放疗的临床实施提供指导。方法:应用清华同方医学期刊数据库,检索1995年-2010年刊出脾区放射治疗的文章,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获得相关文献20篇,病例423例,接受脾区放疗的疾病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良恶性疾病合并脾大或脾亢、脾脏原发或继发恶性肿瘤、增强免疫力的脾区照射。治疗效果:脾大或脾亢放疗后脾脏缩小明显,白细胞、血小板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70%-90%;脾转移瘤放疗后完全缓解率达60%;低剂量脾区放疗后,提高NK细胞活性,可刺激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CD3和CD4升高,增强患者免疫力。结论:脾区放疗疗效可靠,安全易行,不良反应小,是临床治疗脾相关疾病可选择的方法。
二、照射脾脏治疗小儿难治性原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附15例临床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照射脾脏治疗小儿难治性原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附15例临床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
1 材料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地塞米松序贯泼尼松治疗重症ITP早期治疗反应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表 |
(一)前言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成人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裴氏升板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与处理 |
2 试验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2.5 统计处理 |
3 主要技术路线图 |
4.结果 |
4.1 入组情况 |
4.2 基线资料 |
4.3 疗效性指标观测结果 |
4.4 安全性指标观测结果 |
4.5 不良事件 |
讨论 |
1 裴正学教授治疗ITP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 |
2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
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进展 |
西医学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ITP用药规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1.1.1 中医学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名的认识 |
1.1.2 中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3 古代医家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辨证论治 |
1.1.4 现代医家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辨证论治 |
1.1.5 慢性期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1.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1.2.1 概述 |
1.2.2 病因研究 |
1.2.3 发病机制的研究 |
1.2.4 西医学治疗方法 |
第二章 现代医家用药规律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处方收集与整理 |
2.1.5 数据库建立和转化 |
2.1.6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期刊来源统计结果 |
2.2.2 药物归类统计结果 |
2.2.3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
2.2.4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结果 |
2.2.5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
2.2.6 药物关联分析结果 |
第三章 慢性期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药规律的研究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药物归类统计结果 |
3.2.2 药物频数统计结果 |
3.2.3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结果 |
3.2.4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
3.2.5 药物关联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现代医家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药规律的分析 |
4.1.1 ITP高频用药分析 |
4.1.2 ITP用药类别分析 |
4.1.3 ITP高频用药聚类结果分析 |
4.1.4 ITP高频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
4.2 现代医家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用药规律的分析 |
4.2.1 慢性ITP高频用药分析 |
4.2.2 慢性ITP用药类别分析 |
4.2.3 慢性ITP高频用药聚类结果分析 |
4.2.4 慢性ITP高频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5)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综述 |
1.1 概述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及研究现状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2. 西医综述 |
2.1 概述 |
2.2 病因学研究 |
2.3 发病机制研究 |
2.4 诊断及治疗现状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排标准及剔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变化 |
3.3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栓弹力图各参数变化 |
3.4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疗效比较 |
3.5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 |
3.6 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各积分的变化 |
3.7 治疗组与对照组出血分级改善情况 |
4. 讨论 |
4.1 试验结果分析 |
4.2 ITP病机与治法的分析 |
4.3 扶正解毒方是治疗儿童ITP的有效方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探索扶正解毒方对ITP患儿PLT、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现代医学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诊疗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现状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传统医学文献综述 |
综述二 传统医学对儿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治疗研究概况 |
1. 病因病机 |
2. 治疗 |
3. 相关实验研究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临床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 临床研究结果 |
2. 实验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1.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前期相关基础研究 |
3. 本研究疗效分析 |
4. 作用机制探讨 |
5. 问题和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结果 |
(7)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经验初探及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西医诊断与治疗综述 |
1 概述 |
2 诊断 |
2.1 国内标准的历史与现实 |
2.2 国外标准的差异与统一 |
2.3 鉴别诊断 |
3 治疗 |
3.1 治疗理念与反思 |
3.2 治疗策略与临床实践 |
3.3 预后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的中医理论及临床研究综述 |
1 从中医典籍中挖掘他山之石 |
1.1 衄(鼻衄) |
1.2 血溢 |
1.3 肌衄 |
1.4 汗血、血汗 |
1.5 葡萄疫 |
1.6 发斑 |
1.7 小结 |
2 现代中医对ITP的临证发挥 |
2.1 诊疗标准的发展 |
2.2 各家论点与临床实践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从临床病例观察初探导师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经验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设计 |
2.1 观察项目 |
2.2 疗效标准 |
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患儿基本信息及病程、既往治疗情况 |
3.2 初次观察时患儿情况 |
3.3 初次观察时的用药记录 |
3.4 治疗后观察 |
4 讨论 |
4.1 导师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经验归纳 |
4.2 本研究的不足及问题说明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健脾益气摄血方治疗脾气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英汉对照 |
综述一:中医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
1 病名溯源 |
2 病因病机 |
3 治疗 |
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现状 |
1 病因 |
2 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 |
5 治疗进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方案 |
1 病例标准 |
2 设计类型与原则 |
3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5 疗效标准 |
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
7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统计分析人口学划分 |
2 可比性分析 |
3 治疗结果 |
4 安全性分析 |
讨论 |
1 健脾益气摄血的理论基础 |
2 健脾益气摄血方的方解 |
3 健脾益气摄血方临床观察结果分析及可能的机制探讨 |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照射脾脏治疗小儿难治性原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附15例临床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地塞米松序贯泼尼松治疗重症ITP早期治疗反应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张娜娜.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3]裴氏升板方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D]. 包琪琪.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ITP用药规律的分析[D]. 程海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D]. 刘书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探索扶正解毒方对ITP患儿PLT、血小板相关抗体水平的影响[D]. 谢欢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7]余惠平主任医师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用药经验初探及临床观察[D]. 郭云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3)
- [8]健脾益气摄血方治疗脾气虚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D]. 刘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10]放射治疗在脾脏相关疾病中的应用(附15年国内文献分析)[J]. 蒋伟,林文远,朱小东. 现代肿瘤医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