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与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贾明明,王宗明,毛德华,黄春林,路春燕[1](2021)在《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红树林近50年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红树林作为独特的海陆过渡湿地,具有极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红树林的保护、管理和恢复与多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密切相关.然而,迄今还没有面向SDGs的中国红树林时空变化分析.本研究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和面向对象分析方法解译1973~2020年中国红树林生长区的土地覆被,得出近50年红树林及其与周边土地覆被类型的时空变化和相互转化.结合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等政策,探讨SDGs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进展.结果表明:由于农田和养殖池扩张等因素, 1973~2000年中国红树林面积减少30199ha(1 ha=1×104m2)(约占1973年的62%); 2000~2020年,由于中国政府的大力保护和造林,全国新增红树林9408 ha,红树林总面积基本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 1973~2020年,中国滨海一直生长有红树林的陆表面积为8657 ha,仅占1973年红树林总面积的18%.从SDGs元年(2015年)到目标完成年(2020年),中国沿海新增25%的红树林;截至2020年9月,中国红树林保护区面积占生长区的16%, 77%的红树林得到良好的保护,国家级经济特区中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比例达80%.近年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行动计划以达到停止毁林、恢复红树林的目的,中国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已基本达到了相关SDGs的规定.本工作的研究方法、数据集和结论可为监测和评估中国乃至全球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方法借鉴和数据基础.
袁鑫[2](2020)在《海南岛近岸水产养殖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生态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空间,当前,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世界粮食生产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尤其在近岸地区,适宜的环境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促使近岸地区的水产养殖业快速掘起。近岸地区作为海陆交界地带,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突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对近岸地区水产养殖的发展现状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海南位于中国的最南端,是中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水产养殖业发达,但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废水排放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掌握海南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情况,对其造成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估是科学、合理地开发和保护海南近岸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本文利用Landsat多时相遥感数据,结合国产高分(GF)卫星影像、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土地利用类型和海洋水质数据等辅助数据,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提取了海南岛1987-2018年共计8期近岸水产养殖信息,分析了海南岛水产养殖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水产养殖对近岸生态景观及近海水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87-2018年海南岛近岸地区水产养殖面积大幅度增长,31年间面积共增加22605公顷,其中1995-2015年为增长最快时期;2015年后,水产养殖面积出现少量减少。海南岛近岸水产养殖区分布呈“东多西少”的特点,各地发展速度不均衡,水产养殖区质心总体表现为向东北方向的不断迁移,共移动72.9km,且养殖区的景观格局变得越来越复杂,水产养殖业长期呈无序发展状态。(2)水产养殖的快速扩张对海南岛近岸生态景观及水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1990-2015年海南岛近岸地区水产养殖主要表现为各类型土地向养殖用地大量转入,造成大量土地流失,其中,水产养殖用地和红树林湿地的竞争关系最为显着,水产养殖扩张已成为红树林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海水叶绿素a浓度可以反映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海南岛水产养殖面积与近海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说明水产养殖致使浮游植物增殖,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现象。(3)长期以来,缺少科学的管理和政策支持是海南水产养殖业发展造成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生态修复工作已不断开展,本文基于对谷歌地球高分辨率数据对海南岛生态修复状况进行了监测,发现在2010年后,东寨港、铁炉港等多地区“退塘还林”“退塘还湿”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果,海南水产养殖业将会更加科学规范。本研究揭示了 30余年来海南岛水产养殖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为海南岛渔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能为促进海南岛水产养殖业的科学发展和转型,推动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张旭[3](2020)在《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分区研究 ——以海口海岸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海岸带是陆海交接的过渡地带,拥有最为优越的资源种类与环境条件。然而,随着海岸带地区经济不断发展,人类活动不断增多,导致海岸带开发出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海岸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统筹平衡海岸带空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本世纪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海岸带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是实现陆海统筹的重要举措,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研究。首先,海岸带地区陆海统筹的空间范围尚缺少系统的划分,相关分区更着重于陆域开发空间需求的配置,较为忽视海域空间的影响。其次,陆海统筹作为本世纪沿海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对于海岸带地区陆海统筹的基本理论的应用探索仍然较少,所以理解陆海统筹的内涵,探讨海岸带空间分区基本理论及方法也极为必要。因此,本文以海岸带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为背景,基于陆海统筹的基本理论,重点研究海岸带空间功能分区方法。研究选择海口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探讨了陆海统筹理论在海口海岸带空间分区过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海口海岸带空间适宜功能为旅游娱乐、港口码头、城镇建设、生态保护、农林渔牧、其他空间6种类型,其中旅游娱乐空间主要分布在西部片区,城镇建设空间分布在中心城区,东部片区主要为农林渔牧空间与生态保护空间。另外海口海岸带虽然目前生态空间面积较大,但总体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部片区的东寨港,建议未来在维持现有生态空间的基础上,加强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沿南渡江两岸和沿海岸线的带状生态公园建设,保护河流入海口、沙滩、基岩海岸、自然岬湾、泻湖、红树林等海岸带资源;另外海口海岸带东部片区沿岸生态环境质量优越,生产条件较好,是未来的发展重点,但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以农林渔牧功能为主,建议逐渐转变现有开发功能类型,逐步退耕还塘,提高陆海空间资源利用配置效率,增强陆海空间生产和服务功能,实现海岸带资源的高效利用。
赵航[4](2020)在《基于PSR-AHP-GRA模型的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以海南省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活动的日益频繁,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十九大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研究也愈发地重视和深入。本文选取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开展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得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状况及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参考前人对于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的研究,总结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依据研究区的实际生态环境特征,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从人类活动、气象水文、区域地质、土地覆盖、社会经济五个方面选取了13个评价指标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体系。(2)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需要收集研究区的遥感影像数据、气象水文数据、地质概况数据及社会经济数据,利用遥感及GIS技术,对获取的数据进行信息处理、提取及空间分析等,进行了坡度信息提取、气温和降水量插值、土地利用类型解译等工作,提取了研究区各个评价指标的信息并制作了各个评价指标信息图。(3)考虑到传统的指标加权综合法等评价方法主观性较强、精度较差的问题,本文将灰色关联分析模型(GRA)引入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中,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值,然后利用GRA模型得到灰色关联投影权重值,再利用GRA模型计算得到各个评价单元的各个评价指标的关联系数,进而得到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并利用等间距法进行分级,得到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图。(4)分析评价结果,研究区整体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较低,生态环境脆弱性较低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0.85%,总体上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根据四个评价等级,选取每个评价等级的典型地区,分别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而为研究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陈正[5](2019)在《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为例》文中认为海南生态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生态文化旅游对于海南旅游业实践来说,蕴含巨大发展潜力,目前除了海南呀诺达雨林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等极个别成功的案例外,八门湾红树林等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都没达到旅游开发的预期。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既是实现“全域旅游”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美丽新海南和海南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的重要手段。论文以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查阅文献、访谈、SWOT分析等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经济理论、生态美理论等理论对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探索了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发展的特点,为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发展提出建议。全文首先通过对生态文化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归纳生态文化旅游的相关概念、定义和研究方法。其次,对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和分析。一是以文昌八门湾红树林绿道开发为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实例研究,分析文昌八门湾红树林绿道开发的概况、资源、背景、规划和现状。对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案例开发不成功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生态破坏严重、资金投入不足、缺乏美感、文化内涵不够等问题。二是对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三是根据研究分析情况,给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提出了建设大旅游圈、提高景区竞争力、提升文化内涵、加强疗养旅游产品开发、开展专题比赛等建议。然后,探索了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发展,指出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存在宣传力度不够、人才匮乏、缺少核心竞争力,政府扶持有限等问题。为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变传统开发理念、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等促进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发展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总的来讲机遇与挑战同行,开发潜力巨大。
龚彦阳[6](2019)在《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生态变迁与保护探析》文中认为广西东兴市北仑河口是中国唯一的京族世居地。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系统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特有的红树林资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仑河口拥有的红树林资源发生了变化,红树林的面积从多到少,再由少增多。变化原因主要分为人类损害、自然灾害、组织限制因素以及积极因素。人类损害包括直接砍伐、盐业围垦、农业围垦、围塘养殖、采果、旅游、收集饵料、筑堤、挖捕底栖动物、城市沿海发展、港口建设等;自然灾害包括极端天气、病虫害、海平面上升等;组织限制因素有边界执法困难、管理站基础功能不齐、宣传的局限性等问题;积极因素则是巡护工作、科研监测、社区共管等稳步进行,成效显着。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与山口红树林、海南东寨港黎族世居地红树林的生态变迁趋势几乎一致,这些变化趋势可以较全面地为中国红树林的生态环境变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概念是解决红树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推进绿色发展要因地制宜,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原生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实质上就是对地方性知识的保护,亦是知识地方性的升华。深入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继承维护好京族人民世代积累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不仅可以保护红树林生态资源,还能实现对京族人民的科技扶贫、精准脱贫。
敖星海[7](2019)在《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寻找红树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是发展中国家红树林保护的前提。自2005年以来,红树林中不受控制的海鸭养殖对我国的红树林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引发了对红树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讨论。为了保护红树林,我国管理人员正在考虑全面禁止红树林中的海鸭养殖。海鸭养殖是否真的与红树林保护相冲突?目前关于海鸭养殖对红树林的各种潜在不利影响的科学资料很少,本研究对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海鸭养殖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试图寻找一种红树林友好的海鸭养殖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红树林的经济效益,同时不破坏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达到对红树林资源“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目的,为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这项工作为缓解红树林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尖锐矛盾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为沿海生态和经济之间的权衡提供了机会。从2011年至2018年,本研究对我国红树林分布的主要省份海南、广东、广西(共占我国红树林面积的80%以上)的重点海鸭养殖村镇进行走访及入户调查,并对红树林区所有的海鸭养殖情况进行了反复调研,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养殖户(一般养殖多年,主要通过养殖海鸭来改善生计)进行了拜访,并全面调查了海鸭品种、养殖规模、养殖时间、经济效益、饲料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鸭子是否被圈养,养殖数量和密度的不同确定了四种海鸭养殖模式:传统养殖,集约化养殖(以东寨港为例),半集约化养殖(以儋州湾为例)和准生态养殖(以钦州湾为例)。研究了集约化、半集约化和准生态三种不同海鸭养殖模式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期找到一种红树林保护与利用并存的养殖模式(其中传统养殖对提高经济收入的作用有限,仅限于农户家的自给自足,且中国红树林区的传统养殖并不普遍,我们只收集了相关经济利润方面的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的海鸭养殖模式对红树林产生的影响不同。集约化和半集约化养殖模式严重破坏了成年红树植物和幼苗,减少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而准生态养殖模式对红树林的影响较小,对红树林的影响是可控的。2.海鸭养殖可以为养殖户带来显着的经济效益,集约化养殖年收入10万元,半集约化养殖年收入8万元,准生态养殖年收入5万元。但准生态养殖的投资回报率(100%)大于集约化养殖(40%)和半集约化养殖(62.5%)。3.从稳定同位素和胃含物分析来看,钦州湾准生态养殖海鸭的主要食物来源主要包括四大类:谷类,软体动物,蟹类,碎石屑。4.按照红树林提供食物来源的环境容量来看,我们可以得出钦州湾大风江的养殖容量为0.02只/m2。钦州湾准生态养殖的养殖密度为0.015只/m2,小于钦州湾大风江的养殖容量。所以准生态养殖对红树林的影响是可控的,是一种红树林友好的可持续利用模式。本研究表明集约化养殖模式虽然经济效益显着,但已经被证明会对红树林造成巨大破坏,应该明令禁止,根据《海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201 1)》第二十条规定,禁止在海南省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从事海鸭养殖。不可控的海鸭养殖已经对红树林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尤其是儋州湾和新英湾。准生态养殖模式是一种红树林可持续利用模式,既能较好地保护红树林又能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可以在无法开展生态旅游的非自然保护区适当开展,不能简单取缔。另外,对养殖模式和养殖容量仍需进行进一步研究,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平衡点。
邓湘娟[8](2018)在《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提升方案》文中提出红树林是我国滨海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具有提供产品、净化水质、消浪护岸、固碳释氧、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对于维护海岸带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对象,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模型与生态经济学方法,研究东寨港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提出了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方案。结果表明:(1)1988-2015年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1988年,红树林及其他湿地、林地、耕地、分别占30.1%,1.8%、5.4%;草地占0.6%;居民及其他建设用地占0.8%;其余面积为水域。2015年,红树林及水域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31.7%和64.9%;其余为林地(2.4%),其他湿地(0.6%),耕地(0.2%),居民及其他建设用地(0.1%)。研究期内,保护区内红树林总面积呈增加趋势,增幅为7.71%。保护区内共有红树林及其伴生植物13科17属20种,其中包含外来引种的红树林面积占保护区红树林总面积的14.1%。(2)1988-2015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增加趋势,由1988年21919.50万元增加至33815.50万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最高,1988年以及1998年均占到总服务价值的93%以上,2015年为65.73%;其次为文化服务和供给服务。(3)土地利用变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是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据此,从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提出了红树林生态系统价值提升的空间规划方案,规划出宜林滩涂作为红树林补增面积,增补部分能提高红树林生态系统价值9869.79万元,占提升后红树林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的11.98%。上述研究结果可以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及恢复、协调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
肖春霖[9](2018)在《东寨港红树林团水虱爆发原因分析》文中认为红树林处于陆地和海洋的过渡地带,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为生物提供丰富的食物、理想的栖息繁衍地,对维持物种多样性和维护海岸带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具有较高的生态服务价值。海南省是我国红树林植物种类最多、保护面积最大的省份。其中,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面积占地最广,生态服务价值高,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很重要,故而研究东寨港红树林的保护意义重大。然而,近年海南却出现红树林大面积死亡的现象,东寨港红树林尤为突出,研究人员发现出现此种现象是因为团水虱爆发导致的红树林死亡。本文基于研究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团水虱为害的差异性,重点研究海南受损红树林群落与邻近的同一类型的未受损红树林群落之间海水中温度、盐度、pH、DIN、DIP、COD、悬浮物、叶绿素a、浮游动物、大型底栖生物的异同,为团水虱的防治和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累积了基础数据,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为了调查团水虱爆发导致红树林死亡和退化的生态因子,作者在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选取4个典型的受损区域,分别为A、B、C、D进行调查。现场勘探这四个调查区,其中A调查区为海莲群落,B、C、D三个调查区为白骨壤群落。选取受团水虱危害严重的红树林群落为受损组(实验组),受损样点分别为A2、B2、C2、D2;与每个受损样点邻近的同一类型的健康红树林群落为未受损组(对照组),对应的未受损样点分别为A1、B1、C1、D1,共8个采样点。用GPS导航采样点,于2016年3月、6月、9月、12月分别在采样点采集样品,现场测定表层水温、盐度,并采集样品,在实验室分别测量样品的pH、DIN、DIP、COD,海水中的悬浮物、叶绿素a和浮游动物的干重,以及大型底栖生物的湿重,每次每个测量指标做3次重复,取平均值。研究结果表明:(1)调查受损与未受损样点海水的的非生物环境因子温度、盐度、pH、DIN、DIP、COD、悬浮物,对四个季度研究站位A、B、C、D受损组与未受损样点其海水温度、盐度、pH、DIN、DIP、COD、悬浮物分别进行T检验。温度、盐度、pH、DIN、DIP、COD的P>0.05,差异均不显着,没有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受损(实验组)与未受损(对照组)的海水温度、盐度、pH均相差不大,由于受损与未受损采样点相差不远。悬浮物的P<0.05,受损组与未受损样点之间的差异性显着。(2)调查受损与未受损样点海水中的生物环境因子叶绿素a、浮游动物、湿地的大型底栖生物,受损组均比未受损样点高,对四个季度研究站位A、B、C、D受损组与未受损样点海水中的叶绿素a、浮游动物、湿地的大型底栖生物分别进行T检验,P<0.05,差异性显着,显着性差异结果表明受损(实验组)与未受损(对照组)海水中的叶绿素a、浮游动物、湿地的大型底栖生物均相差较大。(3)B、C、D三个地点的红树林都是白骨壤群落,同一个地方,白骨壤红树林群落有被团水虱侵害,也有不被团水虱侵害,可以推知红树林受团水虱侵害与红树林是否是白骨壤群落无关;A处同一个地方,海莲群落也是有被团水虱侵害,也有不被团水虱侵害,同样可以推知红树林受团水虱侵害与红树林是否是海莲红树林群落无关;所以,红树林被团水虱侵害与红树植物种类是白骨壤或海莲无关。(4)依据全年调查数据,通过采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红树林湿地生态因子:盐度、pH、DIN、DIP、COD、悬浮物、叶绿素a、浮游动物、大型底栖生物共9个因子进行分析,按主成分得分值得大小,结果表明:团水虱引起红树林受损的A2区调查区主要因素是悬浮物;团水虱引起红树林受损的B2区调查区主要因素是大型底栖生物;团水虱引起红树林受损的C2区调查区主要因素是大型底栖生物;团水虱引起红树林受损的D2区调查区主要因素是DIN。因此,团水虱引起红树林受损的生态因子是各方面的原因,不可以一概而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团水虱引起红树林受损的生态因子不尽相同。就调查海区而言,可以确定的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团水虱引起红树林受损的生态因子主要是大型底栖生物、悬浮物和DIN的变化。
林生,林惠宇[10](2018)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陆域植物资源与植被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陆域植被类型复杂多样,除在保护区内分布有中国典型的红树林群落外,在保护区外分布有种类多样、结构复杂的农村周边自然、半自然森林植被及多样化的人工植被。该区域现有植物种类940种,其中红树林植物28种;在非红树林植物中,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3种,省级保护植物7种,其中3个省级保护植物为野生分布。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资源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植物生态多样性保护价值,从更大的尺度上开展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陆域植物生态调查研究,更全面地展示该地区的植物资源,对加强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过渡地带陆域植物生态的协同保护,从而更好地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与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与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红树林近50年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与数据源 |
1.1 中国红树林分布区 |
1.2 遥感与地面参考数据集 |
2 中国红树林分布区土地覆被解译 |
2.1 面向对象分类及最优图像分割方法 |
2.2 红树林空间范围提取 |
2.3 红树林周边土地覆被类型提取 |
2.4 精度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红树林及其周边景观分类精度 |
3.2 1973~2020年中国红树林时空特征 |
3.3 省级以上保护区内红树林时空变化 |
3.4 红树林与周边土地覆被的相互转化 |
4 讨论 |
4.1 Target 6.6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
4.2 Target 14.2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
4.3 Target 14.5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
4.4 Target 15.2在中国红树林方面的实施和完成情况 |
4.5 中国红树林面临的威胁 |
5 结论 |
(2)海南岛近岸水产养殖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生态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篇章结构 |
2 研究区和数据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源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GEE的近岸养殖信息提取 |
3.1 Google Earth Engine (GEE)平台遥感应用优势 |
3.2 水产养殖信息提取 |
3.3 提取结果精度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海南岛近岸水产养殖时空变化分析 |
4.1 近岸水产养殖区面积变化分析 |
4.2 近岸水产养殖区空间位置变化分析 |
4.3 近岸水产养殖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
4.4 典型地区近岸水产养殖时空变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海南岛近岸水产养殖生态影响分析 |
5.1 对近岸地区生态景观的影响 |
5.2 近岸水产养殖对近海叶绿素a的影响 |
5.3 养殖业管理保障与生态修复状况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分区研究 ——以海口海岸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陆海统筹 |
1.2.2 分区方法 |
1.2.3 海岸带范围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海岸带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
2.1 研究思路 |
2.2 指标体系构建 |
2.2.1 指标选取原则 |
2.2.2 海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
2.2.3 陆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
2.3 数据来源 |
2.3.1 数据来源 |
2.3.2 数据预处理 |
2.4 指标分析与处理 |
2.4.1 海域空间评价指标 |
2.4.2 陆域空间评价指标 |
2.5 指标权重 |
2.5.1 权重计算方法 |
2.5.2 确定指标权重 |
2.6 评价模型 |
2.6.1 叠加分析法 |
2.6.2 模糊评价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岸带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探索 |
3.1 研究概述 |
3.2 研究思路 |
3.3 分类体系 |
3.3.1 分类原则 |
3.3.2 兼容矩阵 |
3.3.3 海岸带空间分类体系 |
3.4 分类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研究 |
4.1 海口市概况 |
4.1.1 自然生态 |
4.1.2 社会经济 |
4.1.3 资源环境 |
4.2 海岸带范围与开发现状 |
4.2.1 海口海岸线位置 |
4.2.2 海口海岸带范围 |
4.2.3 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 |
4.3 海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
4.3.1 指标分析与处理 |
4.3.2 赋分标准 |
4.3.3 适宜性评价 |
4.3.4 确定海域空间功能类型 |
4.3.5 海域分区结果 |
4.4 陆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
4.4.1 基本评价单元 |
4.4.2 指标分析与处理 |
4.4.3 单因素模糊评判 |
4.4.4 适宜性评价 |
4.4.5 确定陆域空间功能类型 |
4.4.6 陆域分区结果 |
4.5 海岸带空间综合分区 |
4.5.1 分区结果 |
4.5.2 分区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口海岸带空间管制 |
5.1 海岸带空间布局 |
5.1.1 海岸线分类分段 |
5.1.2 海岸带功能区块布局 |
5.2 海岸带空间管制重点 |
5.2.1 海岸线分段分类管制 |
5.2.2 海岸带功能空间管制 |
5.3 海岸带空间管理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主要工作与成果 |
致谢 |
(4)基于PSR-AHP-GRA模型的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以海南省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2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区域地质 |
2.1.3 水文气象 |
2.1.4 生态资源 |
2.1.5 社会经济 |
2.2 数据基础 |
3 基于PSR-AHP-GRA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 |
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2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
3.2.1 压力层 |
3.2.2 状态层 |
3.2.2.1 气象水文 |
3.2.2.2 区域地质 |
3.2.2.3 土地覆盖 |
3.2.3 响应层 |
3.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3.4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综合评价 |
4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结果分析 |
4.1 评价指标数据提取 |
4.2 评价单元 |
4.3 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计算及分级 |
4.3.1 确定权重向量 |
4.3.2 构建关联系数矩阵 |
4.3.3 计算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及分级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4.5 建议 |
5 结论 |
5.1 研究成果 |
5.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简介) |
(5)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技术路线 |
1.3 相关基础理论 |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3.2 旅游经济理论 |
1.3.3 生态美理论 |
1.4 相关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
1.4.1 生态旅游 |
1.4.2 文化旅游 |
1.4.3 生态文化旅游 |
1.4.3.1 生态文化旅游定义 |
1.4.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
2.1 八门湾红树林绿道基本概况 |
2.2 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
2.3 八门湾红树林绿道开发背景 |
2.4 八门湾红树林绿道旅游规划 |
2.5 八门湾红树林绿道旅游现状 |
2.6 八门湾红树林绿道旅游开发失败的理论分析 |
2.6.1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 |
2.6.1.1 八门湾湿地局部生态破坏严重 |
2.6.1.2 缺乏保护意识的人文环境 |
2.6.2 基于旅游经济理论的分析 |
2.6.2.1 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
2.6.2.2 缺乏专业经营团队和先进经营理念 |
2.6.2.3 公共信息标识系统不够完善 |
2.6.3 基于生态美理论的分析 |
2.6.3.1 景观单调,缺乏美感 |
2.6.3.2 生态文化的文化内涵不够 |
第3章 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SWOT分析 |
3.1 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问卷调查情况 |
3.2 优势(S) |
3.2.1 动植物品种丰富,自然环境优美 |
3.2.2 地理优势明显 |
3.3 劣势(W) |
3.3.1 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开发之间矛盾深化 |
3.3.2 规划理念滞后 |
3.3.3 政府投入有限,公共交通配套不够 |
3.4 机遇(O) |
3.4.1 政策支持 |
3.4.2 当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旅游者的期待 |
3.4.3 生态旅游市场需求增大 |
3.4.4 八门湾红树林海上森林公园立项启动 |
3.4.5 便利的交通网即将完善 |
3.5 挑战(T) |
3.5.1 可持续发展要求更加严格 |
3.5.2 生态文化旅游的限制性 |
3.5.3 “同行”竞争激烈 |
3.5.4 台风自然灾害较多 |
第4章 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
4.1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观念 |
4.2 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
4.3 整合旅游资源,建设大旅游圈 |
4.4 大力挖掘疗养旅游产品 |
4.5 深挖红树林科普教育旅游产品 |
4.6 加强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者的培养 |
4.7 提升生态文化的文化内涵 |
4.8 培养专业人才 |
4.9 引进资金,共同开发 |
4.10 开展“最美八门湾红树林”主题比赛 |
第5章 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探索 |
5.1 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
5.1.1 海南社会发展的选择 |
5.1.2 有利可持续发展 |
5.2 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5.2.1 人才匮乏 |
5.2.2 宣传力度不够 |
5.2.3 公共交通配套不够 |
5.2.4 缺乏核心竞争力 |
5.2.5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
5.2.6 政府扶持有限 |
5.3 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
5.3.1 改变传统开发理念 |
5.3.2 培养专业人才 |
5.3.3 争取中央的资金和政策扶持 |
5.3.4 优化旅游经营模式 |
5.3.5 做强疗养旅游产品 |
5.3.6 提高景区服务质量 |
5.3.7 推进旅游综合执法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6)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生态变迁与保护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一节 地理位置 |
第二节 生态系统 |
第三节 保护区与京族世居地 |
一、行政区域 |
二、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
三、交通、通信 |
四、地方经济 |
第四节 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
一、保护区生态条件组成 |
二、保护区红树植物种类和群落类型的复杂性 |
三、历史沿革 |
四、法律地位 |
五、国土问题 |
第二章 红树林的地方性知识 |
第一节 京族药用红树植物 |
一、京族医生 |
二、京医药用红树植物 |
第二节 京族与红树林生态渔业 |
第三节 京族民俗崇拜红树植物 |
第四节 京族开发特色红树林产品 |
第三章 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生态变迁 |
第一节 红树林面积与分布变化 |
一、面积变化 |
二、变化原因 |
第二节 保护区范围内的动物类群 |
第三节 红树林变迁口述史 |
第四节 对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生态变迁的反思 |
一、科技是防治虫害的有效方法 |
二、地方性知识与生态平衡的联系 |
第四章 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生态情况撷类对比 |
第一节 广西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与广西山口红树林对比 |
一、红树林密集程度 |
二、红树林面积变化 |
三、两地红树林同异性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广西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与海南黎族世居地生态环境对比 |
一、民族特色对比 |
二、广西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对比 |
第五章 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管理现状与规划 |
第一节 功能分区的实现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基本情况 |
一、管理处的设立 |
二、管理站的设立 |
第三节 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
第四节 社区共管模式 |
一、社区共管组织体系 |
二、社区共管发展项目 |
三、社区共管规划的内容 |
第五节 当前红树林保护存在问题 |
第六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红树林保护工作 |
第一节 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
第二节 利用大数据平台探究公众关注度 |
第七章 结论 |
一、“文化思想”和科技发展决定生存环境 |
二、北仑河口红树林对京族的经济发展作用巨大 |
三、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红树林的保护工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红树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
1.2 红树林的开发利用 |
1.2.1 红树林旅游 |
1.2.2 民间利用 |
1.2.3 水产养殖 |
1.2.4 蜂养殖 |
1.2.5 家禽养殖 |
1.3 海鸭的品种和不同养殖模式介绍 |
1.4 海鸭养殖快速发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样地概况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方选择 |
2.2.2 红树植物群落调查 |
2.2.3 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
2.2.4 环境因子测定 |
2.2.5 胃含物分析 |
2.2.6 稳定同位素分析 |
2.2.7 统计分析和计算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成年红树植物的影响 |
3.2 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红树幼苗的影响 |
3.3 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红树林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
3.4 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环境因子的影响 |
3.5 海鸭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对比 |
3.6 基于胃含物与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钦州湾海鸭的食性 |
3.6.1 胃含物分析结果 |
3.6.2 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海鸭养殖与红树植物的关系 |
4.2 海鸭养殖与大型底栖动物的关系 |
4.3 海鸭养殖不同模式的对比 |
4.4 胃含物分析与稳定同位素分析的比较 |
4.5 钦州湾海鸭养殖容量的估算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1.1 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红树植物群落及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
5.1.2 基于稳定同位素和胃含物分析的钦州湾海鸭食性 |
5.1.3 钦州湾海鸭养殖容量 |
5.1.4 海鸭养殖建议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8)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提升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 |
1.2.1 生态系统服务内涵 |
1.2.2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
1.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 |
1.2.4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1.2.5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1.3 气候 |
2.1.4 土壤 |
2.1.5 水文 |
2.1.6 植被 |
2.1.7 动物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3 红树林保护区域分类 |
第3章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变化分析 |
3.1 土地利用分类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1 土地利用分类 |
3.1.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 |
3.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
3.2 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3.2.1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 |
3.2.2 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 |
3.2.3 土地利用斑块分析 |
3.3 自然保护区红树林变化分析 |
3.3.1 红树林分布时空变化 |
3.3.2 红树林种类及分布现状 |
3.3.3 红树林引进种组成及分布 |
3.4 小结 |
第4章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变化分析 |
4.1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
4.1.1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步骤 |
4.1.2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分类 |
4.2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
4.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简介 |
4.2.2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甄选 |
4.2.3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
4.3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 |
4.3.1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1988-2015) |
4.3.2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 |
4.4 小结 |
第5章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驱动因素 |
5.1 土地利用变化 |
5.2 旅游资源开发 |
5.3 小结 |
第6章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策略 |
6.1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空间规划方案 |
6.1.1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策略 |
6.1.2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的规划方案 |
6.2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技术及实施效益 |
6.2.1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技术 |
6.2.2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价值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管理性建议 |
7.1 结论 |
7.2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东寨港红树林团水虱爆发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红树林的概述 |
1.1 红树林及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定义 |
1.2 国内外红树林分布、种类、面积 |
1.3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意义 |
1.4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
1.5 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
1.6 红树林开发利用进展 |
1.7 东寨港红树林开发利用进展 |
2 团水虱概述 |
2.1 团水虱生物学特征 |
2.2 国内外团水虱危害红树林的研究动态 |
3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团水虱相关因子研究 |
1 采样地点与方法 |
1.1 监测站位与监测时间 |
1.2 采样地概述 |
1.3 采样方法 |
1.4 测定方法 |
1.5 统计方法 |
2 实验材料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温度 |
3.2 盐度 |
3.3 pH |
3.4 DIN(mg/L) |
3.5 DIP(mg/L) |
3.6 COD(mg/L) |
3.7 悬浮物含量(g/L) |
3.8 叶绿素a(mg/m3) |
3.9 浮游动物生物量(mg/L) |
3.10 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g/m2) |
3.11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与分析 |
3.12 团水虱侵害红树林与红树林种类的关系 |
3.13 团水虱引起红树林受损的水质因子主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水温、盐度、pH、DIN、DIP、COD与团水虱生长分布的相关分析 |
4.2 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悬浮物与团水虱生长分布的相关分析 |
4.3 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叶绿素a与团水虱生长分布的相关分析 |
4.4 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的浮游动物与团水虱生长分布的相关分析 |
4.5 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的大型底栖生物与团水虱生长分布的相关分析 |
4.6 团水虱侵害红树林与红树林种类的相关分析 |
4.7 关于团水虱引起红树林受损的水质因子主成分分析的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陆域植物资源与植被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调查区域范围 |
1.2调查研究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植物种类组成特点 |
2.1.1红树林植物种类资源分析 |
2.1.2非红树林濒危植物、保护植物和名木古树资源分析 |
2.2植被类型、组成与分布特点 |
2.2.1植被的分类系统与类型 |
2.2.2植被类型的组成与分布特点 |
3讨论 |
四、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与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红树林近50年变化分析[J]. 贾明明,王宗明,毛德华,黄春林,路春燕. 科学通报, 2021(30)
- [2]海南岛近岸水产养殖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生态影响分析[D]. 袁鑫.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基于陆海统筹的海岸带空间分区研究 ——以海口海岸带为例[D]. 张旭.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2020(01)
- [4]基于PSR-AHP-GRA模型的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以海南省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为例[D]. 赵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海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以八门湾红树林生态文化旅游开发为例[D]. 陈正.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19(01)
- [6]北仑河口京族世居地红树林生态变迁与保护探析[D]. 龚彦阳.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7]海鸭不同养殖模式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D]. 敖星海. 厦门大学, 2019(09)
- [8]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提升方案[D]. 邓湘娟.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9]东寨港红树林团水虱爆发原因分析[D]. 肖春霖. 海南大学, 2018
- [10]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陆域植物资源与植被调查研究[J]. 林生,林惠宇. 热带作物学报,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