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污水泵站混杂系统的Petri网建模与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沈佳辉[1](2020)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模及优化控制》文中指出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加速,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污水溢出污染环境的事故时有发生。我国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普遍存在着设施不完善、控制方式落后等问题。除了加强雨污分离、污染源监控、输排调蓄等基础设施外,安全、高效排水急需生产运行监控与优化技术手段。本文针对单级泵站优化控制、两级泵站之间的协调控制问题,开展了排水管网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LSTM的污水泵站液位预测模型。通过对排水管网的机理分析,得到可能引起泵站液位变化的因素,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将关联度较大的因素作为输入建立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LSTM模型相较于传统神经网络不仅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并且具有更好的拐点跟踪性。2、基于SWMM的排水管网动态水力模型。运用SWMM模型对实际排水管段进行水力建模,其中对模型重要输入条件—节点流量的日变化模式重点分析研究,并在模拟过程中克服了满管流的问题。最终模型通过校核,为研究区域污水泵站的协调控制提供分析手段。3、排水管网局部优化控制应用。(1)单级泵站恒液位控制方法。针对污水泵站泵机频繁启停且能耗大的问题,将LSTM预测模型与模糊控制相结合,应用于实际污水泵站的变频控制中,通过改造前后实际运行数据对比,控制效果良好。(2)上下级泵站协调控制策略。针对排水高峰期污水易在排水管道中间检查井溢出的问题,首先用SWMM水力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后提出上下级协调控制策略,嵌入调度软件用于实际操作指导,试运行数月后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实际指导作用。
徐化岩[2](2019)在《钢铁流程物质流、能量流的信息表征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钢铁企业信息化逐步形成了五级架构模式,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新形势下,多级架构信息流耗散严重问题日趋凸显,如何借助大数据、CPS技术实现信息化架构的扁平化,并最终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三流协同是行业面临的新命题。本论文从钢铁生产流程的数据入手,提出大数据-小应用扁平信息化架构、物质流能量流的信息表征模型和数据组织方法,分别用生产和能源两个应用对表征模型进行了验证。(1)分析了钢铁流程数据的特点,指出钢铁大数据呈哑铃型结构;针对现行多级架构的弊端,提出大数据-小应用扁平信息化架构;设计了时序、业务、非结构三类数据的统一管理平台结构;开发了包含引擎和驱动两部分的软网关(DataX);开发了具有异常过滤、多种存档类型、高效读写引擎以及缓存优化机制的时序数据库软件,通过轧钢过程监控、能源数据案例对比分析,缓存优化后数据查询响应速度提高了5060倍。(2)提出了物质流、能量流的信息表征模型,分别对钢铁生产流程物质流网络、能量流网络进行了信息化解析,证明了模型的表征能力。给出了利用该模型进行数据组织和指标计算的方法,回答了哑铃型大数据的逻辑组织问题。并且,针对时空匹配问题,将空间的表征从节点空间进一步细化到物料空间,提出了物料空间信息描述方法。(3)结合某工具钢生产流程,给出了基于物质流的信息表征模型构建生产管理系统的方法;对生产计划、生产实绩、物流跟踪、全流程质量管理等关键业务运用该模型的实现方式进行了展开说明,仅用过程、节点、物料、变迁几个对象和一种业务画面就实现了炼钢、锻钢、连轧、成品的生产实绩信息贯通,并配置出了43种查询场景。(4)结合某大型钢铁企业,给出了基于能量流的信息表征模型构建能源管理系统的方法,帮助该钢厂在2016年实现了吨钢能耗下降7公斤标煤、能源成本下降7.6亿元;提出了基于工况组合的介质不平衡量预测方法,建立了多介质多时段能源优化调度模型,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前提下,消除了煤气放散,优化了煤气的分配,保证了蒸汽的产生量,发电增加了103.8万kWh,实现了效益最大化。
安淑萍[3](2016)在《城乡集约化模式下上海奉贤区供水智慧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关注,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实施了城乡集约化供水模式。这一模式将原乡镇地区分散分布的小水厂纳入城市统一供水之中,依靠大型供水企业的资金、技术以及管理优势,更好地保障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本文重点研究了城乡集约化供水模式下,供水管网运行的各项智慧信息化平台技术与实践方法。针对城乡集约化供水企业各种资料在完整性、准确性、标准化方面参差不齐的现状,本文结合奉贤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建设的过程,分析了供水管网GIS系统中数据采集及规范方式、质量控制以及阀门操作及管道施工管理业务模式,并结合城乡集约化供水的特点,着重分析了GIS在水平衡管理和节点水量分析中的功能设计和业务应用。结合供水管网在线监测系统的实施,研究分析了在线监测系统的构成。针对城乡集约化供水的管网分布特征,建立了不同的测压点布置原则,主要是根据镇级水厂切换方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监测点设置方式。并着重分析了以水压、流量监测点、WEB展示服务平台等组成的在线监测系统运行多年的成效。基于管网动态水力建模的理论方法,本文依托已建立的管网GIS和在线水力监测系统,利用三高水力动态模拟软件建立了管网动态水力模型并实施校核,基于GIS水平衡理论以及营业收费系统,实现了供水管网水力模型节点流量的动态更新;针对城乡集约化供水管网在拓扑结构、实施状态、运行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以典型供水工况的管网动态水力模拟和模型校核为手段,在管网模型应用层面,提出了模型校核应用于管网运行状态分析的几个途径,提出了运行优化的相关策略。
雷煜斌[4](2016)在《基于关联规则的煤矿瓦斯事故致因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政府对煤矿行业进行了大力整改,加大对煤矿行业的资金技术投入和监管力度,使煤矿行业的安全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重特大煤矿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瓦斯事故是煤矿事故的重中之重,研究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机理,预防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对煤矿致因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等方面建立煤矿的致因模型,缺乏对煤矿事故“大数据”的有效利用。为有效利用煤矿安全事故“大数据”来研究煤矿安全事故的潜在规律,本文首先从环境因素、设备因素和人因因素三方面建立了煤矿安全事故的致因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煤矿瓦斯事故报告,将事故报告中从文本信息转化成关系型数据,建立煤矿瓦斯安全事故数据库。进一步,利用JAVA语言编程,实现对煤矿瓦斯事故致因数据的关联规则挖掘,获得煤矿瓦斯事故极大频繁项集。最后,通过对极大频繁项集内因素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获得煤矿瓦斯事故致因链。研究结果表明:操作者违反规章制度是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未严格落实规章制度是瓦斯事故发生的关键致因因素。通过预防未严格落实规章制度的发生切断煤矿瓦斯事故的致因链,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煤矿瓦斯事故发生的概率。
涂超[5](2014)在《城区雨洪计算机模拟的应用研究 ——以大余县城北区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强降雨现象出现得会愈加频繁,从而使得防洪防灾在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显得极为重要。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水文地理环境随着人类的活动发生着显着的改变,如地表下垫面特性、地形地貌、河道、水系、地面透水性、水利设施等,城市排水管网取代了天然的排水系统。地表不透水面积随着混凝土路面、基础设施、房屋等的建设不断增加,透水面积则不断减少,尽管城市周围未建设的地区保留着原有的自然条件,但是已建成和在建的区域己经形成了复杂的降雨——径流系统。因此评价城市洪水进程随水文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研究城市洪水形成机制,模拟洪水推进过程,预测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是目前研究的重点。本文基于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模型的建立,归纳了城市排水管网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依据,总结了城市管网系统模型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应用状况。紧接着,分析了排水管网系统计算机模型构成和技术方法,其中以江西大余县城北某一区块为研究对象,运用MIKE Urban软件对研究区的设计雨洪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提出了计算机模型的数据分类和收集方法体系,可为今后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建模工作提供大力的帮助。最后,基于研究区内模型构建的实例,提出了包含基础数据查找与收入、模型参数初选、汇水子流域划分和模拟情境设计与分析在内的一整套实用的排水管网建模方法。模拟情境的设定基于城市特定的暴雨强度公式,运用芝加哥过程线模拟合成多种重现期的降雨情境,对排水管网内的非恒定流进行动态模拟分析。初步建立了大余县城北区排水管网系统模型,为排水管网系统瓶颈识别及系统服务性能的总体评价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和参考,同时针对模拟结果下排水管网系统“瓶颈”的识别,提出了相应的管线改造及坡度优化措施:在系统瓶颈处考虑适当放大排水管管径的同时,通过提高区域绿化比例、增加道路透水砖的铺设等工程措施,以减少区域内不透水面积的比例,从而达到降低该区域内雨洪风险的目的。
罗靖[6](2014)在《深圳市白石洲城中村排水系统模型构建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其城市生活方式和农村卫生设施,导致城中村排水系统及其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如排水标准偏低,管网布局混乱,雨污混流、私接偷排现象普遍,排水排污不畅,内涝溢流严重,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等。因此提出城中村合流制排水管网管理方法研究,以期为相关排水管网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在分析城中村排水管网系统及其运营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建立基础数据需求量低、关键指标相似度高的雨污分流一体化管网模型,提出了包括基础数据收集、整理及导入,拓扑关系检查,子汇水区划分,模型参数校核,模拟情景设计的排水管网具体建模方法。提出了基于剖面图、沿线勘察与现场调研结果,以及窨井水位监测数据的模型校核方法。结合窨井水位物联网监控系统和排水管网系统模型,建立排水管网模拟管理控制平台,以实现排水管网的实时查看,为排水管网的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以深圳市白石洲片区排水管网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雨污分流、混流为一体的城市排水系统数学模型,及城中村排水系统辅助管理平台。分别以不同重现期0.25a、0.333a、0.5a、1a、2a、3a、5a、10a、20a、50a、100a下,不同淤积、不同边界条件为情景,开展雨水内涝与污水溢流过程建模及情景分析,分析了该区域排水能力,并定位排水管网瓶颈点。发现在重现期小于10年时,研究区排水管网可以满足排水需求。重现期小于50年时,不会有污水溢流情况发生。结果表明,深圳市白石洲城中村排水管网建模方法可为基础数据不完善的现状条件下片区的排水管网建模提供借鉴。利用排水系统辅助管理平台,可预测和分析不同降雨情景下内涝溢流情况,指导排水管网系统科学管理,为排水管网日常的巡检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李晓燕[7](2013)在《SWMM模型在西北典型城镇雨洪系统规划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城市雨洪系统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起到了排渍、排涝、防洪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雨洪系统不断延伸,许多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安全与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各地雨洪系统中出现各种灾害问题,给城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需要对城市雨洪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传统的防洪工程规划、雨水工程规划方法很难解决日益快速的城市化发展需求,需要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以解决日益复杂的城市雨洪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数学模型方法解决雨洪系统规划中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综述了雨洪排除系统模型的基本理论,介绍了雨水排除系统数学模型机构成与模型的应用情况。通过与国际上现有的各种雨洪排除系统模型分析比较,分析了SWMM模型对用于雨洪系统规划的适用性。论述了基于SWMM模型模拟的理论方法与步骤,重点论述了子流域概化、各种计算子模型以及建模的基本步骤,并对SWMM模型中的各参数进行了律定。以西北某典型城市为研究区域,考虑该城市现状及未来的发展、用地性质、地形特点、天然界限(河流)以及下垫面形式等差异,将该城市概化划分六个汇水区域,建立SWMM计算模型,并对不同汇水区域的雨量进行模拟分析,模拟结果能明确指示各汇水区域雨洪排放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各子汇水区域哪些排水管道的排水能力,特别是在大暴雨情形下可能产生的雨洪灾害问题节点,研究结果可为该城市雨洪工程改造提供可靠的优化方案。
郑伟[8](2013)在《基于GIS的城市排水管网信息系统研究 ——以巢湖市排水管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城市化建设正稳步快速地进行,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排水管网的建设也同步大力推进,排水管线日趋增多且布置复杂,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城市市政的现代化管理需求,市政管理部门对信息化排水管网管理系统的需求迫在眉睫。开展对基于GIS的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工作,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已建排水管网,而且能为改扩建及新建排水管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对市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巢湖市为研究区域,在GIS理论基础上,以ArcGIS Desktop9.3为研究平台,对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系统可以加强对排水管网的管理效率,为市政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同时加快了排水管网信息的流通速度,增强了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首先,详细阐述了对已建排水管网的管理方法。一方面完成了排水管网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和整合,实现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显示、管理、更新、查询、统计等系统基本功能,通过系统专业化的窗口界面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所需的排水管网信息并完成对目标管网要素的分析;另一方面应用系统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对指定管网要素的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其中,缓冲区分析操作可以得出该管网要素的影响范围;网络分析操作可以实现根据事故点寻找事故源。其次,结合SWMM(暴雨管理模型)为管网的改扩建提供参考。以巢湖市老城区排水管网为模型研究区域,通过对比分析各排水管网系统子模型的原理、方法及适用性,确定适合研究区域的模型方法。如选择以圣维南方程组为核心的运动波法作为管网汇流模型的模拟方法,选择芝加哥合成降雨过程线(CHM)法作为降雨模型的模拟方法,选择Horton入渗模型计算降雨损失即地表洼蓄量,选择非线性水库法作为地表汇流的计算方法等,最终确定了适合研究区域的SWMM模型参数的具体值。然后将排水管网GIS数据库作为数据信息交换平台,针对SWMM模型各模块的数据需求,提出如何使用ArcGIS数据库为SWMM模型软件提供模拟数据,如使用属性查询功能确定管道标高、偏移量等参数,用区域统计功能确定汇水区域面积,用表面分析功能确定汇水子区域的坡度值等,并将模拟结果反馈到ArcGIS,直观地显示瓶颈管段的位置。此外,本文对新建管网地区排水规划提供决策进行了初步探讨。包括基于系统的水文分析功能的排水区域划分,以及基于最短路径网络分析功能分析如何协调排水管道的布置。
缪静芳,姜平,陈峰,程双双,肖红升[9](2010)在《基于Petri网的太阳能集热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太阳能集热系统是连续变量动态系统和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混杂系统。基于层次型结构模型框架下,分析了太阳能集热控制系统的混杂特性。在传统的混合Petri网基础上,建立了推广混合Petri网的太阳能集热仿真模型。并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和Stateflow对太阳能集热系统推广混合Petri网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为进一步优化混合控制器性能奠定了基础。
谢善斌[10](2009)在《基于瞬变流动分析的给水管网事件模型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给水管网运行状态的分析方法主要是以EPANET软件模型为代表的管网延时分析模型,分析的水力时间尺度一般为小时,所分析的状态为该时段的特征状态,并非实时状态,只是统计意义上的“期望”状态,不能满足管网机械设备控制动作及管网节点用水量变化的实时表达,不能更“真实”的描述管网状态变化。管网的状态变化本质上是组成管网的各个管网物理构件的状态变化及其对管网其它构件状态的影响,若能够知道管网构件状态的变化过程以及构件状态变化对管网状态的影响,就能够建立管网的在线模型,能够描述管网状态的实时变化过程。管网构件状态的变化过程一般是应用SCADA系统及相关算法对构件状态进行估计。对于构件状态变化的描述及其对管网状态的影响,本文引入一个新概念:事件模型加以描述和表达。给水管网的事件模型抽象、封装了管网构件状态变化触发的管网瞬变流动分析逻辑,本论文基于给水管网事件模型的分析主要作了以下各项创新性工作:(1)架构了给水管网框架模型系统。基于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原理,分析了管网模型设计的要求以及将来模型应用的需要。基于模型设计的要求以及软件工程学的方法论,构建了给水管网基础模型框架。并对管网的主要构成构件进行具体分析,给出了管网及管网构件的模型具体表述及类型表达,它是管网事件模型的表达基础及重要组成部份。(2)设计了给水管网模型系统的数据库表结构。主要包括:构件静态数据表,动态数据表,模型选项配置表,流体特性表,单位表等。(3)给水管网系统用水量分析。用水量的准确估算是给水管网模型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给水管网事件分析模型得以建立并运行的必要条件。本文对用水量的时序特征,空间分布及运行时管网节点用水量的计算都进行了分析。(4)推导了瞬变流动的动力方程与连续性方程,应用特征线法,将运动方程与连续性方程两个偏微分方程转化为在两条特征线上的常微分方程,通过对常微分方程积分的方法来求解流体的流量与水头等运动参量的时序变化;推导了管网中各类边界条件的处理方法(包括管线与连接点、水泵、阀门、水库、水箱等构件的连接),对在管网瞬变流动计算中的管系分段与网格剖分问题的多种方法作了探讨(包括刚化法、波速调整法、内插法、重分阻尼系数法等),最后对瞬变流动管壁阻力模型的发展做了回顾。(5)提出了管网的事件及事件分析模型的概念,讲述了事件原型的结构及构成对象,对于多事件的模拟应采用事件池的结构来解决,同时对于事件的触发机制及事件类型进行了分析,引进控制理论相关知识来表征流体瞬变的特性(如:延迟时间、上升时间、峰值时间、最大超调量、调节时间或过渡时间、振荡次数等)。(6)对管网构件的状态变化对管网的状态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示例管网进行了案例分析,主要有:水泵停车影响分析,水泵启动影响分析,水泵调速影响分析,用水点异常突发用水影响分析,阀门的开启、关闭影响分析等。
二、污水泵站混杂系统的Petri网建模与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污水泵站混杂系统的Petri网建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模及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排水管网系统建模 |
1.2.2 排水管网优化控制 |
1.2.3 文献总结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基于LSTM的泵站液位预测模型 |
2.1 LSTM模型介绍 |
2.2 污水泵站机理分析 |
2.2.1 泵站流入/流出量 |
2.2.2 上下级泵站时滞分析 |
2.3 影响泵站液位主要因素分析 |
2.3.1 泵站液位影响因素分类 |
2.3.2 灰色关联分析 |
2.4 模型参数设置及评价指标 |
2.5 实例计算 |
2.5.1 数据采集 |
2.5.2 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
2.5.3 确定LSTM模型参数 |
2.5.4 预测结果及误差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际排水管段SWMM机理建模 |
3.1 SWMM软件简介 |
3.2 排水管网建模流程 |
3.2.1 排水管网静态模型 |
3.2.2 排水管网节点流量 |
3.2.3 模型校核 |
3.3 实例建模 |
3.3.1 实例概况 |
3.3.2 排水管段静态模型构建 |
3.3.3 节点流量过程线 |
3.3.4 模型初试及修正 |
3.3.5 模型校核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排水管网局部优化控制应用 |
4.1 单级泵站恒液位控制 |
4.1.1 污水泵站的运行工况 |
4.1.2 变频泵的节能机理 |
4.1.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4.1.4 实例应用 |
4.1.5 系统运行验证 |
4.2 上下级泵站协调控制 |
4.2.1 实例分析 |
4.2.2 仿真研究 |
4.2.3 上下级协调控制策略应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钢铁流程物质流、能量流的信息表征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钢铁流程物质流、能量流网络 |
1.2.1 流程网络定义与特点 |
1.2.2 网络问题的图论研究方法 |
1.2.3 物质流、能量流网络模型研究 |
1.3 从五级信息化架构到CPS |
1.3.1 信息化架构演变 |
1.3.2 多级架构下紊乱的信息流 |
1.3.3 信息物理系统CPS |
1.4 从关系数据库到大数据 |
1.4.1 数据库系统的演变 |
1.4.2 钢铁生产流程大数据 |
1.4.3 钢铁企业大数据集成与应用 |
1.5 已有研究中的不足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1 研究内容 |
1.6.2 创新点 |
2 钢铁流程数据集成平台 |
2.1 钢铁流程数据特点与数据规模 |
2.1.1 时序数据 |
2.1.2 业务数据 |
2.1.3 非结构化数据 |
2.2 大数据-小应用扁平信息化架构 |
2.3 统一数据平台 |
2.3.1 数据集成网关 |
2.3.2 时序数据总线 |
2.3.3 时序数据库 |
2.4 本章小结 |
3 物质流、能量流的信息表征 |
3.1 对象定义 |
3.1.1 基本对象定义 |
3.1.2 组合对象定义 |
3.2 信息流网络模型 |
3.3 物质流的信息表征 |
3.3.1 公司级物质流对象及属性 |
3.3.2 分厂级物质流对象及属性 |
3.4 能量流的信息表征 |
3.4.1 能源物料类型及其属性 |
3.4.2 公司级能流 |
3.4.3 主工序级能流 |
3.4.4 能源转换设施能流 |
3.4.5 网络连接 |
3.5 通过表征模型组织数据 |
3.5.1 属性化的数据组织方式 |
3.5.2 通过属性计算丰富信息量 |
3.6 物料空间信息描述方法 |
3.6.1 时空匹配问题 |
3.6.2 物料空间信息描述方法 |
3.6.3 实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物质流模型的生产管理 |
4.1 流程解析与模型构建 |
4.1.1 某工具钢企业的生产流程 |
4.1.2 传统生产管理系统的建模方法 |
4.1.3 信息表征模型的建模方法 |
4.2 主要业务功能实现 |
4.2.1 主要业务流程 |
4.2.2 生产计划制定 |
4.2.3 生产实绩与物流跟踪 |
4.2.4 全流程质量管理 |
4.3 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能量流模型的能源优化 |
5.1 能源优化的三个层面 |
5.1.1 静态网络结构优化 |
5.1.2 网络运行参数优化 |
5.1.3 网络动态平衡优化 |
5.2 信息表征与能源精细化管理 |
5.2.1 能量流网络的信息表征 |
5.2.2 属性组合成内容 |
5.2.3 能源精细化管理 |
5.3 基于工况组合的能源预测模型 |
5.3.1 钢铁企业的煤气、蒸汽、电 |
5.3.2 预测模型的建立 |
5.3.3 预测模型的执行过程 |
5.3.4 预测模型的实例 |
5.3.5 预测模型的软件实现 |
5.3.6 预测模型小结 |
5.4 多介质多时段能源调度模型 |
5.4.1 能源优化调度模型的建立 |
5.4.2 调度模型求解 |
5.4.3 案例分析 |
5.4.4 结果及应用 |
5.4.5 调度模型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科研工作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3)城乡集约化模式下上海奉贤区供水智慧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供水智慧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
1.2.1 给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 |
1.2.2 给水管网SCADA系统 |
1.2.3 给水管网水力水质模拟计算系统 |
1.2.4 给水管网优化调度系统 |
1.2.5 其他信息化系统 |
1.2.6 运行智慧系统进行管网漏损控制研究现状 |
1.2.7 供水智慧管理系统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上海市奉贤区城乡集约化供水发展现状 |
2.1 城乡集约化供水模式 |
2.2 集约化供水模式下的智慧供水管理需求 |
2.3 上海奉贤区城乡集约化供水现状 |
2.3.1 奉贤区供水管网简介 |
2.3.2 集约化供水过程采取的措施 |
2.4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章 奉贤区供水地理信息系统构建 |
3.1 引言 |
3.2 GIS系统的架构 |
3.3 GIS系统数据资料采集与管理 |
3.3.1 GIS系统数据采集 |
3.3.2 GIS系统数据管理 |
3.4 供水管网GIS系统的功能 |
3.4.1 基础功能 |
3.4.2 专业应用功能 |
3.4.3 与其它系统的接口 |
3.5 供水管网GIS的应用效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水在线监测与运行调度系统构建 |
4.1 引言 |
4.2 供水在线监测系统的主要数据 |
4.2.1 水压在线监测 |
4.2.2 管道流量在线监测 |
4.3 供水在线监测与运行调度系统构成 |
4.4 供水在线监测与运行调度系统应用成效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奉贤区供水管网动态水力模型的构建 |
5.1 引言 |
5.2 供水管网动态水力建模理论与方法 |
5.2.1 管网水力计算原理 |
5.2.2 管网建模的步骤 |
5.3 管网动态水力模型的作用 |
5.4 奉贤区供水管网动态水力模型的应用 |
5.4.1 管网动态水力建模成果 |
5.4.2 供水动态水力模型校核技术分析 |
5.4.3 管网动态水力建模研究及应用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基于关联规则的煤矿瓦斯事故致因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事故致因研究 |
1.2.2 事故致因链方法研究 |
1.2.3 关联规则算法研究 |
1.3 研究内容综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关联规则挖掘以及算法 |
2.1 数据挖掘介绍 |
2.1.1 数据挖掘的特点 |
2.1.2 数据挖掘的分类 |
2.2 关联规则算法的选择 |
2.2.1 关联规则算法的分类 |
2.2.2 常见频繁项集发现的关联规则算法 |
2.3 Apriori算法描述及改进方法 |
2.3.1 Apriori算法描述 |
2.3.2 Apriori算法的缺陷 |
2.3.3 Apriori算法的改进思想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煤矿安全事故致因模型的构建 |
3.1 煤矿安全事故的设备致因因素 |
3.2 煤矿安全事故的环境因素 |
3.3 煤矿安全事故的人因致因因素 |
3.4 煤矿安全事故致因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priori算法的煤矿瓦斯事故致因链挖掘 |
4.1 煤矿瓦斯事故致因数据库的建立 |
4.1.1 煤矿安全事故数据库系统概述 |
4.1.2 瓦斯致因数据库的建立 |
4.2 关联规则挖掘需求分析 |
4.2.1 挖掘样本分析 |
4.2.2 规则需求分析 |
4.3 Apriori算法实施环境 |
4.4 Apriori算法功能模块 |
4.5 Apriori算法运行流程 |
4.6 极大频繁项集挖掘结果 |
4.7 煤矿瓦斯事故致因链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 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城区雨洪计算机模拟的应用研究 ——以大余县城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主要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2.1 主要内容 |
1.2.2 技术路线 |
1.3 数据来源与技术软件 |
1.3.1 数据来源 |
1.3.2 技术软件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城市雨洪模型 |
2.1 城市雨洪模型概述 |
2.1.1 基本概念 |
2.1.2 模型分类 |
2.2 城市雨洪模型的发展背景 |
2.2.1 模型理论的发展背景 |
2.2.2 计算机模型的发展背景 |
2.3 国内外城市雨洪模型 |
2.3.1 国外城市雨洪模型 |
2.3.2 我国城市雨洪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雨洪模型原理及模拟方法 |
3.1 城市雨洪模拟模型的组成 |
3.1.1 降雨模型 |
3.1.2 径流模型 |
3.1.3 汇流模型 |
3.2 城市雨洪模型数据需求及其收集方法 |
3.2.1 数据需求分类 |
3.2.2 数据获取方法 |
3.3 城市雨洪模型误差及预校准方法 |
3.3.1 模型误差来源 |
3.3.2 模型预校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MIKE URBAN 原理 |
4.1 软件的背景 |
4.2 MIKE Urban 模块及其功能 |
4.2.1 MIKE URBAN 模块管理器(MM) |
4.2.2 模型水动力学模块–Hydrodynamics(HD) |
4.2.3 模型降雨径流模块—Rainfall-Runoff(RR) |
4.2.4 模型实时监控模块 Real-Time Control(RTC) |
第5章 研究区域及 MIKE Urban 模型建立 |
5.1 概述 |
5.2 研究区域概况 |
5.2.1 建模区域概况 |
5.2.2 现状存在的问题 |
5.2.3 目标 |
5.3 数据准备 |
5.3.1 DEM 数据 |
5.3.2 Urban 数据 |
5.4 建模过程 |
5.4.1 研究区域用地性质概况 |
5.4.2 基础数据处理 |
5.4.3 排水管网概化 |
5.4.4 子汇水区划分 |
5.4.5 基本参数设置 |
5.5 设计雨洪的模拟分析 |
5.5.1 不同降雨情景设定 |
5.5.2 模拟结果分析 |
5.5.3 管网瓶颈识别与优化 |
5.5.4 雨洪风险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深圳市白石洲城中村排水系统模型构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中村排水系统存在问题 |
1.1.2 城市雨水内涝问题 |
1.1.3 污水管网溢流问题 |
1.1.4 排水管网信息化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排水系统旧城改造 |
1.2.2 排水管网技术的发展 |
1.2.3 污水溢流控制技术 |
1.2.4 城市内涝控制技术 |
1.2.5 排水管网计算机模型发展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系统分析与实施方案制定 |
2.1 需求分析 |
2.1.1 可行性研究分析 |
2.1.2 用户需求 |
2.1.3 排水系统建模需求 |
2.1.4 使用范围 |
2.1.5 业务流程分析 |
2.2 概要设计 |
2.2.1 排水系统数据流 |
2.2.2 现场实验数据流 |
2.2.3 模型校核数据流 |
2.2.4 信息化辅助管理平台建设数据流 |
2.3 详细设计 |
2.3.1 资料收集 |
2.3.2 排水管网模型构建 |
2.3.3 模拟情景设计 |
2.3.4 现场实验流程 |
2.3.5 模型校核流程 |
2.3.6 信息化辅助管理平台建设 |
第3章 排水管网系统建模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基础数据整理及导入 |
3.3 拓扑关系检查 |
3.4 创建模型背景图 |
3.5 排水管网系统建模 |
3.5.1 污水量处理 |
3.5.2 子汇水区划分 |
3.5.3 建立分析情景 |
3.6 排水管网概况 |
第4章 排水管网模型校核 |
4.1 基础属性参数校核 |
4.1.1 基于剖面图 |
4.1.2 基于沿线勘察 |
4.1.3 基于现场调研 |
4.2 现场监测与实施 |
4.2.1 监测方案制定原则 |
4.2.2 监测指标与监测仪器 |
4.2.3 监测点选择 |
4.2.4 液位计安装调试 |
4.2.5 监测数据核查 |
4.3 模型参数率定 |
4.3.1 旱季模型校核 |
4.3.2 雨季模型校核 |
第5章 排水管网系统情景分析 |
5.1 情景分析方法 |
5.2 旱季管网流速分布及淤积评估 |
5.3 不同降雨情景模拟分析 |
5.3.1 重现期为 0.25 a 的降雨情景 |
5.3.2 重现期为 0.333 a 的降雨情景 |
5.3.3 重现期为 0.5 a 的降雨情景 |
5.3.4 重现期为 1 a 的降雨情景 |
5.3.5 重现期为 2 a 的降雨情景 |
5.3.6 重现期为 3 a 的降雨情景 |
5.3.7 重现期为 5 a 的降雨情景 |
5.3.8 重现期为 10 a 的降雨情景 |
5.3.9 重现期为 20 a 的降雨情景 |
5.3.10 重现期为 50 a 的降雨情景 |
5.3.11 重现期为 100 a 的降雨情景 |
5.4 不同边界条件模拟分析 |
5.5 污水溢流与对策 |
5.6 雨水内涝与对策 |
5.7 管道淤积与对策 |
第6章 排水系统辅助管理平台 |
6.1 辅助管理平台建设 |
6.1.1 物联网体系架构 |
6.1.2 物联网建设一般步骤 |
6.1.3 软件集成与平台建设 |
6.2 指挥决策系统 |
6.2.1 排水构筑物管理 |
6.2.2 内涝与防洪指挥 |
6.2.3 污水溢流决策 |
6.2.4 淤积风险决策 |
6.3 平台展示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专业实践总结摘要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研究成果 |
(7)SWMM模型在西北典型城镇雨洪系统规划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SWMM(暴雨管理模型)的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排水管网模型理论 |
2.1 排水管网数学模型及其构成 |
2.1.1 排水管网数学模型 |
2.1.2 排水管网数学模型组成 |
2.2 排水管网模型应用 |
3 基于 SWMM 的排水管网系统模拟方法与步骤 |
3.1 SWMM 软件的概述 |
3.2 SWMM 模型功能 |
3.3 SWMM 模型的理论方法 |
3.3.1 子流域概化 |
3.3.2 产流计算模型 |
3.3.3 下渗计算模型 |
3.3.4 非线性水库模型 |
3.4 SWMM 建模基本技术路线 |
3.4.1 创建新工程 |
3.4.2 绘制建模对象 |
3.4.3 属性设置 |
3.4.4 运行模拟 |
3.4.5 模拟结果查看 |
3.4.6 状态报告 |
4 基于 SWMM 模型的绥德县雨洪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
4.1 绥德县概况 |
4.2 SWMM 模型在绥德县城的雨洪模拟适用性分析 |
4.3 绥德县雨洪模型的建立 |
4.3.1 研究区域排水系统概化 |
4.3.2 模型参数的选择 |
4.4 研究区域六个子分区的降雨径流模拟结果分析 |
5 总结与建议 |
5.1 总结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GIS的城市排水管网信息系统研究 ——以巢湖市排水管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排水管网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
1.1.2 基于 GIS 的排水管网管理系统的特点 |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概述 |
1.2.1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分类 |
1.2.2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相关技术 |
1.2.3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 |
1.2.4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应用软件 |
1.2.5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研究情况与应用现状 |
1.3.1 国外研究情况与应用现状 |
1.3.2 国内研究情况与应用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分析 |
2.1 系统的目的与原则 |
2.2 系统总体框架 |
2.3 排水管网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平台介绍 |
2.3.1 硬件平台 |
2.3.2 软件平台 |
2.4 城市排水管网数据分析 |
2.4.1 城市排水管网数据的组成、特点 |
2.4.2 排水管网概化理论 |
2.4.3 排水管网数据的编码方案 |
2.4.4 拓扑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数据库的建立与功能实现 |
3.1 基础数据的需求分析 |
3.1.1 基础数据的获取 |
3.1.2 基础数据的处理 |
3.2 数据库建立 |
3.2.1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3.2.2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3.2.3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链接 |
3.3 系统功能实现 |
3.3.1 界面、视图管理 |
3.3.2 数据管理 |
3.3.3 数据查询 |
3.3.4 几何量算 |
3.3.5 空间分析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排水管网系统模型与应用 |
4.1 排水管网数学模型及构成 |
4.2 旱流污水模型 |
4.2.1 国内计算方法 |
4.2.2 国外计算方法 |
4.3 管网汇流模型 |
4.3.1 常用推理方法 |
4.3.2 非恒定流理论 |
4.4 降雨径流模型 |
4.4.1 模型分类 |
4.4.2 降雨模型 |
4.4.3 产流模型 |
4.5 汇流模型 |
4.6 SWMM 软件介绍 |
4.6.1 SWMM 简介 |
4.6.2 SWMM 应用 |
4.6.3 SWMM 模型方法理论 |
4.7 SWMM 模型应用 |
4.7.1 研究区概况 |
4.7.2 研究区建模数据概况 |
4.7.3 模拟结果表达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
5.1 研究的成果 |
5.2 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基于瞬变流动分析的给水管网事件模型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给水管网系统模型研究背景 |
1.2 给水管网模型介绍 |
1.2.1 给水管网微观模型简介 |
1.2.2 给水管网模型应用 |
1.2.3 模型建立基本流程 |
1.2.4 给水管网模型发展简史 |
1.2.5 非恒定流(瞬变流)简介及分析方法发展简史 |
1.2.6 非恒定流(瞬变流)管网模型应用 |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发展趋势 |
1.4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技术路线 |
1.4.1 课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总体架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给水管网瞬变流动分析基础 |
2.1 瞬变流动基本方程 |
2.1.1 动力方程 |
2.1.2 连续性方程 |
2.2 特征线法 |
2.3 管线边界条件 |
2.3.1 水箱(水库)与管线连接 |
2.3.2 连接点(Junction)与管线连接 |
2.3.3 水泵与管线连接 |
2.3.4 阀门与管线连接 |
2.4 管系分段及网格剖分 |
2.4.1 刚化法 |
2.4.2 波速调整法 |
2.4.3 内插法 |
2.4.4 重分阻尼系数法 |
2.5 瞬变流动管壁阻力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给水管网构件状态变化影响分析 |
3.1 瞬变流动事件时域分析性能指标 |
3.2 管网构件状态变化影响分析算例介绍 |
3.3 水泵状态变化影响分析 |
3.3.1 水泵停车影响分析 |
3.3.2 水泵启动影响分析 |
3.3.3 水泵调速影响分析 |
3.4 连接点(Junction)用水异常的影响分析 |
3.5 阀门状态变化的影响分析 |
3.6 管网构件状态变化的影响分析总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给水管网系统用水量分析 |
4.1 用水量组成、用水分类及用水量变化影响因素 |
4.2 用水量预测方法 |
4.3 各类型用户用水量变化(时间分布)和用水类型分类计算 |
4.3.1 类型用户用水量变化模式的估算原理 |
4.3.2 管网模型中用户用水量变化模式曲线的聚类分析 |
4.3.3 实用用水量变化(时间分布)和用水类型分类计算步骤 |
4.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用水量空间分布及类型用水基量计算 |
4.4.1 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4.4.2 用水量的空间分布及类型用水基量计算 |
4.5 未计量水量估算及水量平衡 |
4.6 节点用水量计算 |
4.7 基于反问题分析的给水管网节点实时用水量估算 |
4.7.1 控制系统反问题分析 |
4.7.2 给水管网系统反问题分析及给水管网节点实时用水量估算 |
4.8 工程实例分析: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给水管网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给水管网事件模型面向对象框架设计 |
5.1 模型设计要求 |
5.2 框架构造 |
5.3 主要类型介绍 |
5.4 数据库设计 |
5.5 事件及事件模型 |
5.5.1 事件与事件模型概念 |
5.5.2 事件原型与事件池 |
5.5.3 事件触发机制及事件类型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污水泵站混杂系统的Petri网建模与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模及优化控制[D]. 沈佳辉.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2]钢铁流程物质流、能量流的信息表征及应用研究[D]. 徐化岩. 钢铁研究总院, 2019(09)
- [3]城乡集约化模式下上海奉贤区供水智慧管理系统的研究[D]. 安淑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4]基于关联规则的煤矿瓦斯事故致因链研究[D]. 雷煜斌. 太原科技大学, 2016(12)
- [5]城区雨洪计算机模拟的应用研究 ——以大余县城北区为例[D]. 涂超. 南昌大学, 2014(01)
- [6]深圳市白石洲城中村排水系统模型构建及其应用[D]. 罗靖. 清华大学, 2014(12)
- [7]SWMM模型在西北典型城镇雨洪系统规划中的应用[D]. 李晓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7)
- [8]基于GIS的城市排水管网信息系统研究 ——以巢湖市排水管网为例[D]. 郑伟. 安徽建筑大学, 2013(S2)
- [9]基于Petri网的太阳能集热系统的研究[J]. 缪静芳,姜平,陈峰,程双双,肖红升. 电气自动化, 2010(02)
- [10]基于瞬变流动分析的给水管网事件模型基础研究[D]. 谢善斌. 北京工业大学,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