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磺酸的制备及应用前景

氨基磺酸的制备及应用前景

一、氨基磺酸的制备及应用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李迎春[1](2021)在《葡萄糖-氨基磺酸盐双重改性WPU的制备与表征》文中研究表明聚氨酯(PU)因其优异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被广泛应用,但主要缺点是制备过程使用溶剂和不可降解。为此通过结构设计和工艺优化,采用乳液聚合的方法,以可降解的聚己内酯二醇(PCL)为原料,以天然多羟基小分子化合物葡萄糖(GLC)为内交联剂,以二羟甲基丙酸(DMPA)和乙二胺基乙磺酸钠(AAS)为亲水单体制备葡萄糖-氨基磺酸盐双重改性可降解水性聚氨酯(WPU);为了拓展WPU的应用,使用丙烯酸羟乙酯(HEA)双键功能化封端的WPU对丙烯酰胺系水凝胶进行交联改性,制备高性能聚氨酯水凝胶(HWPU),主要研究如下:葡萄糖-氨基磺酸盐双重改性WPU的制备。以聚己内酯二醇(PCL)和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软硬段单体,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为催化剂,GLC为内交联剂,AAS和DMPA为亲水单体进行WPU的合成。考察GLC和AAS的含量对WPU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LC可以有效交联WPU。改性后的WPU综合性能良好,乳液稳定性高,与未改性的WPU相比,当GLC使用量为预聚体的2wt%,AAS使用量为预聚体的2.2 wt%时,改性后得到的WPU4膜的拉伸强度达到51.55 MPa,与未改性的WPU1相比提高了14.81 MPa;断裂伸长率达到932%,比WPU1提高了12.4%。改性的WPU膜具有良好的土壤和生物酶降解性能,在相同的降解时间内,WPU3膜的降解程度较WPU1提高了2倍以上。以HEA封端WPU交联型丙烯酰胺系HWPU的制备。对力学性能优化的WPU乳液进行HEA封端,作为丙烯酰胺(AAm)系水凝胶的交联剂,采用自由基聚合方法合成一系列HWPU,考察WPU用量对HWPU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WPU的加入,HWPU的拉伸及压缩等性能提升明显。当WPU用量占AAm的10 wt%时,HWPU3的拉伸强度高达939.48 k Pa,是HWPU1的4.8倍,杨氏模量达到98.7 k Pa,是HWPU1的1.5倍;压缩强度达到513.48 k Pa,是HWPU1的1.4倍,具有良好的可循环压缩性能。p H敏感性和离子强度敏感性实验发现,HWPU对水溶液的p H值及离子浓度均具有敏感性。当p H值为13时,HWPU的溶胀比均在600%以上,HWPU的溶胀比均随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钟磊[2](2021)在《杨木组分在乙醇/水体系中的解离及其高值化转化利用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物质炼制技术和生物质科学的发展,农林生物质资源全组分高值、高效转化利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本论文以速生材杨木为研究对象,利用乙醇/水体系绿色高效分离技术,将农林生物质原料分离转化为固态纤维素浆料和富含半纤维素类聚糖以及低分子量木质素的液体产物,并进一步利用生物、化学方法分别将三大组分转化为高品质能源或化学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本论文首先使用酸碱辅助乙醇/水体系预处理杨木粉,探究酸碱的种类和用量等工况条件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溶出的影响,并以水解液半纤维素组分为原料制备糠醛。结果表明,酸碱辅助乙醇/水体系对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具有选择溶解性,其中酸(2%氨基磺酸)辅助乙醇/水体系中的木质素溶出率最高可达93%,碱(2%氢氧化锂)辅助乙醇/水体系中的木质素溶出率最高可达85%,而固体残渣中纤维素均得到较高的保留(>90%),并且随着酸碱用量的增加,木质素优先脱除效率(LFDE)上升。此外,酸性环境下更适合生产功能性低聚木糖及糠醛产物。基于上述研究,以富含纤维素的固体浆料为原料酶解发酵制备乙醇。结果表明,乙醇/水体系预处理后的杨木纤维素骨架保留完整,杨木粉的表面形貌由颗粒状转变为蓬松状,且纤维表面出现褶皱和裂纹。预处理后杨木纤维素的结晶度和微晶尺寸分别由62.7和2.50 nm增加到76.6和3.56 nm,并且与酶解性能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较未处理的杨木原料,经过乙醇/水体系处理后的杨木酶解效率最高提升了10倍,可达94.4%,乙醇产率最高提升了4.5倍,可达82.6%。利用酸析沉淀技术分离提取乙醇/水处理液中的杨木木质素,发现在氨基磺酸催化乙醇/水体系下的木质素产品得率较高,为81%,纯度高达98%。结合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凝胶渗透色谱等分析手段对杨木乙醇/水体系分离获取的木质素与酶解温和酸水解木质素(EMAL)结构特征进行对比解析,发现乙醇/水体系下的木质素化学结构较为完整(具有典型的GSH型木质素结构),分子量较低且分布均一(Mw 1550~4240 g/mol,PDI 1.67~2.51),粒径尺寸呈现微纳米尺度(300~7000 nm)。利用核磁共振磷谱、Folin-Ciocalteu比色法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木质素的总酚含量及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显示木质素中的酚羟基含量越高,其抗氧化能力越强,乙醇/水体系下分离获取木质素的自由基清除指数(RSI)较商业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和EMAL分别提高了152%和143%。进一步利用Na BH4和Ru/C催化乙醇/水体系降解木质素以制备酚型化学品,结果显示Na BH4和Ru/C可协同催化木质素转化,在240 oC下反应1h,木质素的单体转化率可达56.1%。

谭玉风[3](2021)在《阴离子淀粉基减水剂的干法制备与减水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减水剂是必不可少的一类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的加入可以在减少水泥混凝土拌合用水量的同时提高水泥混凝土的均一性和流动性。本文根据传统减水剂的结构特点设计合成了淀粉基减水剂——淀粉硫酸酯和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并对制备的反应条件及作为减水剂使用时的减水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氨基磺酸为磺化试剂、尿素为催化剂,在少量水的存在下,通过干法制备了淀粉硫酸酯(SAS)。详细研究了各个反应条件对干法制备淀粉硫酸酯反应的影响,其中,氨基磺酸用量、反应温度和水用量都对硫酸酯基取代度和氨基磺酸反应效率的影响较大。通过单因素实验可得出干法制备淀粉硫酸酯的最佳条件是n(NH2SO3H):n(AGU)为1.5:1,水用量占淀粉干基的20 wt%,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4 h,得到的淀粉硫酸酯的硫酸酯基取代度为0.65,氨基甲酸酯基取代度为0.12。同时在制备淀粉硫酸酯的基础上添加苯甲醇,制得了苄基取代度为0.06、硫酸酯基取代度为0.23、氨基甲酸酯基取代度为0.045的苄基淀粉硫酸酯(Bn SAS)。本文以盐酸降解淀粉为原料、顺丁烯二酸酐为酯化试剂、氨基磺酸为磺化试剂、以尿素为催化剂,通过干法制备了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SAMAS)。详细研究了各个反应因素对干法制备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反应的影响,其中,酸用量、尿素用量和反应温度对顺丁烯二酸酯基取代度和顺丁烯二酸酐反应效率的影响较大,氨基磺酸用量对硫酸酯基取代度和氨基磺酸反应效率的影响较大。通过单因素实验可得出干法制备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的最佳条件是n(MA):n(SA)为1:1,n(Acid):n(AGU)为1.3:1,n(Urea):n(AGU)为0.5:1,水用量占淀粉干基的20 wt%,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4 h,得到的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的顺丁烯二酸酯基取代度为0.128,硫酸酯基取代度为0.35,氨基甲酸酯基取代度为0.20。本文以水泥净浆流动度和凝结时间为参考指标,研究了SAMAS、SAS作为水泥减水剂使用时的减水性能,并与市售的萘磺酸系(PDN)和聚羧酸系(P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水泥的分散能力PC>SAMAS>SAS>FDN,掺量0.3%的SAMAS和SAS的FCP接近PC,分散效果优良,水泥净浆流动度(FCP)最大为227mm。对掺加SAS、SAMAS、Bn SAS水泥浆的凝结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AMAS对水泥浆具有弱缓凝效果,SAS对水泥浆具有强缓凝效果,且与XRD和SEM的表征结果相对应。

赵俊吉[4](2021)在《黏土基高分子防蒸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缺水是导致许多地方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世界人口76亿,养活这些人口并不缺乏土地。真正缺乏的是可以适合植被生长的耕地。我国西北地区处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常年水分的蒸发量大于降雨量,使得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最终导致植被种类逐渐递减。所以,研究集水节水材料和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利用高分子复合材料优异的保水性来减少干旱地区水分因大量蒸发而流失。在干旱地区添加一定量的高分子复合材料,一方面可以降低水的入渗,另一方面减缓水的大量蒸发,从而提高水分利用率。同时,更有利于改善干旱地区土壤环境功能,进而为植被的生长提供适宜环境条件。本研究是将黏土-SAP(高吸水树脂)复合物添加到土壤中制备成防蒸发材料。在自然条件下,记录环境温度、湿度和防蒸发材料的重量,测定防蒸发材料中水分的蒸发。本论文的具体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黄蓍胶(GT)、丙烯酸(AA)、N-羟甲基丙烯酰胺、坡缕石(APT)、高岭土(Kaolin)和蒙脱土(MMT)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co-N-羟甲基丙烯酰胺/黏土)接枝黄蓍胶(GT-g-P(AA-co-NHA)/黏土)黏土-SAP复合物1(CSC1)。通过红外(FTIR),热重(TGA)和电镜(SEM)对CSC1的结构以及形貌进行表征。在最佳合成条件下,在去离子水中坡缕石(3%),高岭土(3%)和蒙脱石(3%)-SAP复合物最大吸水率分别达到1180、819和525 g/g,在自来水中的最大吸水率分别达到206、192和170 g/g。同时,在0.9%Na Cl溶液中的吸水率分别为95、82和62 g/g。研究了APT(3%)-SAP复合物对防蒸发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PT(3%)-SAP复合材料在45℃下,12 h后的保水率为36%。在自然条件下,抗蒸发材料的蒸发速率与APT(3%)-SAP复合物的添加量成反比。(2)以刺梧桐胶(KG)、氨基磺酸(AS)、丙烯酸(AA)和坡缕石(APT)为原料,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改性刺梧桐胶接枝聚丙烯酸/坡缕石(MKG-g-PAA/APT)坡缕石-SAP复合物2(CSC2)。利用FTIR、TG/DTA和SEM对CSC2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刺梧桐胶与氨基磺酸的质量比、坡缕石、交联剂(MBA)、引发剂(APS)、中和度和氨基磺酸含量对吸水率的影响。测定了最大持水量与CSC2的添加量之间的关系和不同温度下的保水率。结果表明,在最佳制备条件下,CSC2在去离子水的吸水率为1110 g/g;在自来水中的吸水率为210 g/g;在0.9%Na Cl溶液中的吸水率为108 g/g,优于市售农用保水剂;保水率在25℃、45℃和60℃下,12h内分别高达54%、14.4%和8%;CSC2的最大持水量高于市售保水剂;CSC2的防蒸发效果也优于市售保水剂。(3)以葫芦巴胶(CG)、乙烯基磺酸钠(SVS)、丙烯酸(AA)和红土(laterite)为原料,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葫芦巴胶接枝聚(丙烯酸-共聚-乙烯基磺酸钠)/红土(CGg-P(AA-co-SVS)/laterite)红土-SAP复合物3(CSC3)。采用红外、电镜和热重对CSC3的结构、热稳定性以及形貌进行了表征。考察了CG、乙烯基磺酸钠、红土、引发剂(APS)和交联剂(MBA)的含量对吸水率的影响。测定了在不同温度下的保水率。结果表明,CSC3具有优异的保水性和吸水性。研究了CSC3的含量对防蒸发性能的影响。

刘乐[5](2021)在《建筑渣土制备轻质墙材及地面铺装材料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每年都会产生数十亿立方的建筑渣土,大多数建筑渣土被外运、受纳、填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土地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建筑渣土,使其变废为宝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因此本文通过大量的试验,研发适合建筑渣土特性的纳米离子固化剂,结合水泥、矿粉、废石膏等无机材料,制备出轻质墙材和地面铺装材料制品,以解决建筑渣土消纳的难题,研究结果如下:(1)制备建筑渣土轻质保温条板所用的纳米离子固化剂确定为氨基磺酸盐系固化剂,其配合比为:氨基磺酸盐:硫酸钠:氯化铵:氯化镁:三异丙醇胺:三乙醇胺为12wt%:3~3.6wt%:1.4~2wt%:3wt%:1.5wt%:1.5wt%;自来水77wt%。固化剂固含量23%,建议掺量3%(液体量)。(2)制备渣土基轻质保温条板所用原材料的配合比为:渣土:水泥:矿粉:石粉:废石膏:氨基磺酸盐系固化剂:聚苯颗粒为384:120:200:80:16:24:26或384:160:160:80:16:24:26,聚苯颗粒粒径为1~2mm,水料比0.22。(3)制备的轻质保温条板材料各项性能指标为:导热系数可低达0.075W/(m·k),制品具有优异的保温隔热效果;干燥收缩值小于0.17mm/m,因此制品不容易发生开裂剥皮;干密度稳定在870kg/m3左右;软化系数在0.81左右,因此制品抗水侵蚀能力较强;28d抗压强度高于4MPa,且经过15次冻融循环,试样表面无变化,其抗冻性能较好;满足了GB/T23450-2009《建筑隔墙用保温条板》相关性能指标的要求。(4)通过20MPa压力成型,适用于路面砖的氯化钙系和硫酸钠系固化剂的较优配比及使用掺量为:a氯化钙系固化剂配比为:氯化铵4wt%、硫酸亚铁2wt%、三乙醇胺0.5wt%、氯化钙15wt%、三异丙醇胺1.5wt%,固化剂掺量优选为0.45wt%(以固化剂中固体量计)。b硫酸钠系固化剂配比为:氨基磺酸盐9wt%、硫酸钠4wt%、氯化铵6wt%、氯化镁4wt%、三乙醇胺1.5wt%、三异丙醇胺1.5wt%,固化剂掺量优选为0.3wt%(以固化剂中固体量计)。(5)路面砖原材料的较优配比及养护方式为:a.胶材总量30wt%:渣土:水泥:粉煤灰:矿粉:水:固化剂=70wt%:10wt%:5wt%:15wt%:10wt%:0.3wt%,覆膜自然养护条件下,28d抗压强度可达40.4MPa。b.胶材总量35wt%:渣土:水泥:粉煤灰:矿粉:水:固化剂=65wt%:15wt%:10wt%:10wt%:10wt%:0.3wt%,覆膜自然养护条件下,28d抗压强度可达42.3MPa。c.渣土路面砖的28d抗压强度远远大于《再生细骨料地面砖和透水砖(CJ 400-2012)》MU30强度要求。(6)通过XRD和SEM分析得到渣土固化剂改善轻质墙材和地面铺装材料性能的作用机理主要有:固化剂能够促进水泥、渣土的水化反应,生成更多的水化产物;固化剂可以通过离子交换反应释放出颗粒间的自由水,促使颗粒之间相互靠近,空隙减小形成较为致密的整体。

王攀[6](2021)在《乙炔氢氯化反应中钌基催化剂的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托我国丰富的电力和煤炭资源,乙炔氢氯化法是我国生产氯乙烯的主要方法。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该法主要使用氯化汞催化剂(Hg Cl2/AC)。Hg Cl2的高毒性和易挥发性,对人体和环境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研发绿色、高效的无汞催化剂迫在眉睫。本文采用1,3-二甲基-2-咪唑啉酮(DMEU)、氨基磺酸(SN)、六甲基磷酰三胺(HMPA)改性乙炔氢氯化钌基催化剂(钌含量为0.25 wt%),并同金基催化剂(金含量为0.25 wt%)和未改性的钌基催化剂(钌含量为0.25 wt%)进行了简单催化性能比对,采用BET、XRD、TG、SEM、TEM、XPS等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同时对钌含量为0.25 wt%、1,3-二甲基-2-咪唑啉酮添加量为7 wt%的Ru-7%DMEU/AC催化剂进了了DFT理论计算。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钌含量为0.25 wt%的1,3-二甲基-2-咪唑啉酮改性的Ru-5%DMEU/AC、Ru-7%DMEU/AC、Ru-10%DMEU/AC三种催化剂,在T=150℃,GSHV(C2H2)=522 h-1,VHCl:VC2H2=1.15的条件下,测试发现1,3-二甲基-2-咪唑啉酮添加量为7 wt%的Ru-7%DMEU/AC催化剂反应8 h后的乙炔转化率为87.5%,氯乙烯选择性高达99%,表现最佳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通过TG、H2-TPR、XPS等表征手段,我们发现1,3-二甲基-2-咪唑啉酮的添加抑制了催化剂表面积碳的形成,增强了钌活性物种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抑制Ru4+在反应过程中还原成Ru0。特别是通过XPS表征发现所制备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含有吡咯氮、吡啶氮、四环类型氮三种氮物种,其中吡咯氮参与反应是该催化剂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主要活性氮物种。进而又对该催化剂初步进行了实验室乙炔氢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通过lnk和1/T之间的关系可以计算出Ru-7%DMEU/AC催化剂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的活化能为E=71.32 k J/mol。Ru-7%DMEU/AC催化剂DFT理论计算结果发现,1,3-二甲基-2-咪唑啉酮(DMEU)中的O与Ru Cl4中的活性金属中心Ru配位,形成的配合物DMEU-Ru吸附HCl时,HCl中的Cl与配合物DMEU-Ru中活性金属中心的Ru结合,改善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2)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钌含量为0.25 wt%氨基磺酸改性的Ru-3%SN/AC、Ru-5%SN/AC、Ru-7%SN/AC催化剂,在T=150℃,GSHV(C2H2)=522 h-1,VHCl:VC2H2=1.15的条件下,测试发现氨基磺酸添加量为5 wt%的Ru-5%SN/AC催化剂反应8 h后乙炔转化率为88.7%,氯乙烯选择性为99%,其乙炔转化率比相同制备条件下钌含量相同的未添加氨基磺酸的Ru/AC催化剂提高了32.1%。通过BET、H2-TPR、XPS、SE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氨基磺酸的添加提高钌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可能的原因是丰富了钌基催化剂的孔道结构,抑制了反应过程中的烧结并稳定了钌活性物种。(3)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钌含量为0.25 wt%的六甲基磷酰三胺改性的Ru-1%HMPA/AC、Ru-2%HMPA/AC、Ru-3%HMPA/AC三种催化剂,在T=150℃,GSHV(C2H2)=522 h-1,VHCl:VC2H2=1.15的条件下,活性测试发现Ru-2%HMPA/AC催化剂展现最佳的催化性能,反应8 h后乙炔转化率为87.5%,氯乙烯选择性为99%。通过SEM、TEM、ICP、XPS、H2-TPR等表征分析,发现六甲基磷酰三胺的添加丰富了钌基催化剂的孔道结构,增加了钌物种的分散度,增强了活性钌物种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值得指出的是,通过XPS表征发现所制备的Ru-2%HMPA/A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含有吡咯氮、吡啶氮、四环类型氮三种氮物种,而在该催化剂催化乙炔氢氯化反应中吡咯氮是参与反应主要的活性氮物种。

郭旭东[7](2021)在《基于羟基磺酸型亲水扩链剂制备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性聚氨酯(WPU)因环保优势被广泛应用在诸多领域,但WPU的固含量较低,在运输和应用上造成较大的成本和能源消耗。本课题分别以N,N-二(2-羟乙基)-2-氨基乙磺酸钠(BES-Na)、自制的1,2-二羟基-3-丙酯磺酸钠(DEPS)和含有磺酸基的聚酯多元醇(BY-3303)为亲水扩链剂,制备了三种不同结构的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聚碳酸酯多元醇(PCDL)为原料,N,N-二(2-羟乙基)-2-氨基乙磺酸钠(BES-Na)为亲水扩链剂,合成了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B-WPU。单因素实验优化出B-WPU的最佳合成条件为:BES-Na用量8wt%,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3.5 h。在此条件下制得的B-WPU乳液的稳定性较好,固含量为46.92%,属于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乳液粒子粒径为383.3 nm,B-WPU胶膜的拉伸强度为13.7 MPa,断裂伸长率为300.3%,水接触角为66.7°。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检测结果表明BES-Na 与 IPDI 成功反应,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证明B-WPU的结晶相和非结晶相的相容性良好。为克服BES-Na反应效率低、用量大、产物流动性差的问题,以氨基磺酸(SA)与丙三醇(GI)为原料,通过硫酸酯化反应得到中间产物,分离提纯后再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备得到1,2-二羟基-3-丙酯磺酸钠(DEPS)。单因素实验优化出DEPS的最佳合成条件为:n(SA):n(GI)为1:1.2,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4h,在此条件下,产率达到92%。FT-IR和核磁氢谱(1H-NMR)检测结果表明:DEPS结构中出现了硫酸酯基团。DEPS的溶解性能检测结果表明:DEPS在极性较大的溶剂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然后以DEPS作为新型的亲水扩链剂,PCDL和IPDI为原料,合成了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D-WPU。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DEPS用量为5 wt%,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4 h时,D-WPU乳液的稳定性较好,固含量为48.14%,粒径为182nm,D-WPU胶膜的拉伸强度为10.9MPa,断裂伸长率为573.6%,水接触角为61.7°。FT-IR表征结果证明D-WPU与聚氨酯预聚体(PPU)成功反应,通过AFM和SEM观察到胶膜的结晶区和非结晶区的相容性良好。为了探讨亲水扩链剂位于不同位置时对聚氨酯性能的影响,将含磺酸基的聚酯多元醇(BY-3303)作为亲水基团的提供剂,PCDL和IPDI为原料,合成了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BY-WPU。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BY-3303用量为50 wt%,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4.5 h时,BY-WPU乳液的稳定性较好,固含量达到47.61%,粒径为100.1 nm,BY-WPU胶膜的拉伸强度为15.0 MPa,断裂伸长率为373.4%,水接触角为68.2°。FT-IR表征结果证明BY-WPU胶膜中含有磺酸盐基团,AFM和SEM观察到胶膜内为两相结构,两相相容性较好。将制备的三种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B-WPU、D-WPU和BY-WPU进行了性能对比。结果表明:BY-WPU乳液的粒径最小,稳定性最好,而B-WPU乳液的粒径最大,稳定性较差,三种胶膜的水接触角均在60.0°左右,说明胶膜的疏水性均较差。X-射线衍射(XRD)检测结果表明:B-WPU、D-WPU和BY-WPU的结晶度分别为2.58%、2.45%和2.92%,说明结构对称的小分子扩链剂或亲水基团位于软段均能增加聚氨酯的结晶性。B-WPU、D-WPU和BY-WPU胶膜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BY-WPU胶膜的强度最好,而D-WPU的延伸性最好,说明提高结晶度有利于增加水性聚氨酯胶膜的强度,但是会降低其断裂伸长率。热重分析(TGA)分析结果表明:B-WPU、D-WPU和BY-WPU胶膜的最大分解温度分别为315℃、373.9℃和329℃,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透明度分析结果表明三种胶膜的最大透光率均在90%左右。溶胀度测定结果表明:B-WPU、D-WPU和BY-WPU的溶胀度分别为13.62%、15.19%和12.79%,均具有良好的耐水解性。与其它两种相比,采用自制的羟基磺酸型亲水扩链剂合成的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乳液的性能介于两者之间,而胶膜表现出良好的弹性和热稳定性。

纪文华[8](2021)在《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功能化设计、合成与吸附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是一类基于共价键有序连接的晶态高分子材料,具有规整的孔道结构、高比表面积、大孔隙率、稳定性好、易于功能化、应用潜力大等突出特点,业已发展为功能有机材料化学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因此,基于COFs的合理设计合成与选择性功能化,研究开发具有特定吸附功能的新型COF材料,对环境水体中典型污染物的精准监测与有效治理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对功能有机材料化学、环境分析化学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基于多组分智能构建、单体功能化和反应条件调控等策略,设计、合成与表征了具有不同孔道结构和功能基团的新型COF材料,分别实现了对环境水体中某些重金属离子及持久性典型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吸附,探究了COFs功能化设计策略与吸附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构筑具有特定吸附功能的COF材料提供了实验方法和理论依据。论文包括以下5个部分:1.综述了不同桥连结构COFs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构建单体种类、合成方法、功能化设计策略及其在生态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等领域的应用。2.基于单体设计策略,以同时清除环境水体中Hg2+和Pb2+离子为目标,通过预置基团制备了乙烯基COF,利用click反应对其再功能化,构建了硫醚桥连芳香羧酸双功能化COF材料(COF-S-CO2H),其结构经FT-IR、固体13C NMR、XPS、SEM、PXRD、元素分析和N2吸脱附实验等技术系统表征。研究发现,COF-S-CO2H对Hg2+和Pb2+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其饱和吸附量分别达99.1mg/g和123.8mg/g,主要为单层化学吸附过程,吸附平衡时间在20min以内,满足实际应用要求;COF-S-CO2H还呈现出优异的清除选择性,对不同环境水样中Hg2+和Pb2+的清除效率均大于99%。3.为实现环境水体中高极性有机污染物固相萃取(SPE)样品前处理,基于单体设计策略,经调控反应条件制备了满足SPE填料形貌要求的乙烯基COF,利用click反应对其再修饰,合成表征了硫醚桥连芳香胺功能化COF材料(COF-S-NH2)。研究发现,COF-S-NH2对环境水体中苯氧乙酸类农药污染物具有出色的吸附性能,其饱和吸附量和选择性均优于C18、硅胶、苯基硅胶和季铵基键合硅胶等商品吸附材料。基于COF-S-NH2建立了可靠性与准确性良好的水样中苯氧乙酸类农药污染物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在0.2~100 ng/mL范围内,对6种代表农药分析物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0.060 ng/mL,定量限≤0.20ng/mL,精密度RSDs范围为4.3%~8.7%,加标回收率在89.6%~102.4%,RSDs≤7.1%。根据《欧盟饮用水水质指令》(98/83/EC)对苯氧乙酸类农药的限制标准,该方法可用于饮用水中对4-氯苯氧乙酸、麦草畏、2,4-二氯苯氧乙酸和2-(2,4-二氯苯氧基)丙酸的监测。4.基于多组分智能构建策略,以对苯二甲醛/联苯二甲醛、1,3,5-三(4-氨基苯基)苯和丙酮酸为原料,三组分“一锅”反应成功构建了2种既含羧酸边臂又含喹啉骨架的双功能基COF材料(QCA-COFs),其结构经FT-IR、固体13C NMR、SEM、PXRD、元素分析和N2吸脱附实验等技术系统表征。研究发现在COF材料孔道内边臂上的两个羧基主要呈顺式分布,这种优势结构的形成可能源于分子间氢键驱动所致。2种QCA-COFs对罗丹明B、亚甲基蓝、庆大霉素和2,4-二氯苯氧乙酸4种典型水溶性环境有机污染物均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其饱和吸附量均大于250mg/g,在15min内即可完成低浓度(≤200 ng/mL)水平下对4种有机污染物的高效清除,对实际水体中污染物的清除率超过95%,在水体净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基于反应条件调控策略,以2,3,5,6-四氟-4-吡啶二甲腈和2,3,6,7,10,11-六羟基苯并菲为原料,采用微波辐射技术成功合成了芳香醚桥连COF材料TH-COF。微波辐射加热将反应时间由传导加热的72h缩短至30min,材料比表面积由文献报道的576m2/g提升至1254m2/g。考察了TH-COF对典型非芳香性全氟与多氟有机污染物(PFASs)的吸附性能,发现对全氟辛酸和全氟辛磺酸的饱和吸附量分别达261.0mg/g和209.5mg/g,主要归结为TH-COF结构中的吡啶N原子与PFASs羧基之间的亲和力。基于TH-COF为固相微萃取(SPME)涂层,建立了水样中8种PFASs的TH-COF-SPME-UPLC-MS/MS检测方法,在0.01~1000 n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0.0045 ng/L,定量限≤0.015 ng/L,精密度RSDs范围为3.3%~7.9%,加标回收率在89.5%~105%,RSDs≤6.7%,证明该方法适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PFASs的精准分析。总之,本论文以环境水体中典型污染物的分析与治理为目标,基于COF材料的功能化设计,通过多组分反应、单体预置侧基与再功能化、微波辅助合成等技术,构建与表征了5种功能化COF吸附材料。在优选的条件下,成功实现了对环境水体中某些重金属离子、染料、抗生素、农药等典型污染物的高效清除,建立了适用于痕量非芳香性全氟与多氟有机污染物检测的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成果对COF材料的功能化设计、合成及拓宽其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李雪扬[9](2021)在《基于三氧化硫合成磺化聚合物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合物磺化改性是赋予聚合物酸性、提升聚合物亲水性等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采用三氧化硫(SO3)作为磺化剂,合成磺化聚合物并研究其性能,主要开展了以实验室自制的磺化聚苯硫醚无纺布(SPSSF)作为固体酸催化剂对乙酸甘油酯的催化工艺性能研究及SO3对聚醚砜(PES)的磺化合成工艺及性能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PSSF催化乙酸(HOAc)和甘油酯化反应的研究。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完成了SO3非均相催化制备磺化改性的聚苯硫醚非织造布催化材料。在此基础上,本工作采用已合成的SPSSF作为固体酸,甘油和HOAc为反应物,进行了甘油乙酸酯的合成,重点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醇酸摩尔比、反应时间等反应因素对乙酸甘油酯合成的影响,在单因素基础上对酯化反应进行了响应面工艺优化,建立了酯化反应的动力学模型。实验结果表明:经响应曲面法优化后工艺条件为:SPSSF催化剂用量为3 g,甘油/HOAc的摩尔比为1:6(甘油0.1 mol),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2 h。此时,甘油的转化率达到96%,与预测值(96.8%)相比,其绝对误差为0.8%,说明响应面优化SPSSF催化乙酸甘油酯化反应的工艺参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并且在最优工艺下,对二乙酸甘油酯(DAG)的选择性达到56.1%。重复使用试验表明,经过5个反应周期后,甘油转化率和对单乙酸甘油酯(MAG)、DAG和三乙酸甘油酯(TAG)的选择性均无明显下降。实验效果优于现有实验工艺。酯化反应符合二级动力学反应并受化学反应控制,该反应的活化能为23.69 k J/mol。(2)SO3对PES的磺化合成工艺影响及其性能研究。PES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成膜材料,提高其亲水性能可显着提升其作为膜材料的渗透通量和抗污染性能,因此PES的磺化改性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本工作在温和条件下采用SO3对PES进行磺化改性,利用PES和磺化聚醚砜(SPES)溶解度参数的差异,使达到一定磺化度(DS)的SPES直接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实现反应分离一体化。探讨了SO3/PES质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离子交换容量值(IEC)和DS的影响,通过X光电子能谱仪(XPS)、核磁共振氢谱(NMR)和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表明SPES成功合成,结果发现通过调控工艺参数,可以将不同DS的SPES直接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来,并研究了磺化后溶剂和磺化剂的回收再利用工艺。通过将SPES与PES共混制备PES/SPES超滤膜,PES/SPES超滤膜分离性能和亲水性明显改善。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O3进行固相磺化和液相磺化制备磺化聚合物材料工艺具有合成工艺简单、高效、环保、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等优点,所制得的SPSSF和SPES等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张金艳[10](2020)在《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吸收—荧光双模式水致变色材料 ——亚取代基和微环境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人们对于纸张的大量需求加速了对森林资源的消耗,而很多纸张在使用过一次后就被废弃,这样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造成资源浪费,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近年来人们在围绕着可重复使用纸张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用以解决或者缓解自然资源的浪费现象。可重复使用材料的核心是“智能刺激响应材料”,这类材料能够积极响应外部的刺激,发生可逆的颜色/荧光切换。其中基于水刺激的可重复书写材料具有绿色环保、能够与现有喷墨打印技术兼容等优势,已经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和研究。现如今所报道的水致变色材料大多只有单一的显示模式,如单独的可见显色或荧光显色模式,在可见-荧光双模式显示的水致变色材料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亟待开发双模式显示的水致变色材料,这种集合可见与荧光显示模式优势的材料势必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第一章绪论中,我们介绍了近年来各课题组开发的水致变色材料(包括单一显示模式及双模式显示模式),这对本论文的选题起到了指导作用;此外,还介绍了其他刺激方式的可重复使用材料,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为开发出材料的更多应用提供了灵感。在第二章工作中,我们为了探究优质水致变色染料氨基罗丹明分子水致荧光淬灭的原因,设计制备/合成了一系列含有不同推吸电子取代基的分子。通过对比各分子的水致变色性质发现,分子内部取代基的强给电子性质是导致氨基罗丹明分子荧光淬灭的主要原因。此外,通过对比分子的不同的开环方式(水致开环与酸致开环)与微环境,探究并总结了水对于分子荧光性质的影响。探究这些现象的成因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水致开环体系中水所起到的多重作用,对今后水致变色染料的设计与合成提供了参考。同时我们也利用经过取代基修饰后水致荧光较强的(CH3)2-N-Rh B分子制备了一种基于双模式显示的水致变色荧光材料,其具有优异的显色与荧光性质及良好的循环性,可用于信息显示与双重加密等领域。在第三章工作中,我们利用罗丹明类分子在不同酸性环境中的颜色与荧光的明显差异制备了一种基于固体基质的双模式水致变色材料。我们将染料分子与强酸一同负载在固体基质上,通过加入与除去水来调节固体环境中酸的浓度,从而改变分子的状态,可以使材料发生颜色与荧光的变化。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调节酸的种类,使材料拥有从“开启”到“关闭”或从“关闭”到“开启”两种显色模式。这种特殊的方法拓宽了水致变色荧光材料的种类,为人们开发新的水致变色材料提供了灵感。

二、氨基磺酸的制备及应用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氨基磺酸的制备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葡萄糖-氨基磺酸盐双重改性WPU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1.1.1 磺酸型水性聚氨酯
        1.1.2 可降解水性聚氨酯
        1.1.3 生物质改性水性聚氨酯
        1.1.4 葡萄糖改性水性聚氨酯
    1.2 聚氨酯水凝胶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1.3.1 可降解WPU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3.2 聚氨酯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第2章 可降解WPU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3 WPU乳液及其膜的制备
        2.2.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WPU乳液稳定性比较
        2.3.2 WPU乳液粒径分析
        2.3.3 WPU乳液粒子形貌表征
        2.3.4 WPU的 FTIR表征
        2.3.5 WPU膜拉伸性能研究
        2.3.6 WPU膜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2.3.7 WPU膜热稳定性能分析
        2.3.8 WPU膜表面性能研究
        2.3.9 WPU膜降解性能研究
        2.3.10 WPU降解形貌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氨酯水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聚氨酯水凝胶的制备
        3.2.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封端WPU乳液粒径分析
        3.3.2 HWPU的 FTIR表征
        3.3.3 HWPU的拉伸性能研究
        3.3.4 HWPU的压缩性能研究
        3.3.5 HWPU的溶胀性能研究
        3.3.6 HWPU的 p H敏感性研究
        3.3.7 HWPU的离子强度敏感性研究
        3.3.8 HWPU的表面性能研究
        3.3.9 HWPU的热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杨木组分在乙醇/水体系中的解离及其高值化转化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质纤维生物质
        1.2.1 分布与组成
        1.2.2 木质纤维生物质的应用潜力
        1.2.3 木质纤维生物质的应用难点
    1.3 生物精炼技术
    1.4 木质纤维生物质预处理技术
        1.4.1 生物法
        1.4.2 物理法
        1.4.3 化学法
        1.4.4 物理-化学法
    1.5 有机溶剂在木质纤维生物质中的应用
        1.5.1 有机溶剂预处理的原理及特点
        1.5.2 有机溶剂预处理的应用
        1.5.3 木质纤维生物质在有机溶剂中的转化
    1.6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6.1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乙醇/水体系中杨木组分的溶解规律及糠醛转化
    2.1 实验部分
        2.1.1 材料与药品
        2.1.2 杨木组分的分离
        2.1.3 糠醛产品的转化
        2.1.4 杨木组分分析
        2.1.5 预水解液中木糖含量的检测
        2.1.6 预水解液中抑制物含量的检测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杨木木粉的溶解能力
        2.2.2 杨木组分的溶出规律
        2.2.3 分离效率的评价
        2.2.4 预处理液中产物分布
        2.2.5 木糖的转化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杨木纤维素的酶解糖化与乙醇发酵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材料与药品
        3.1.2 纤维素纯度分析
        3.1.3 红外光谱分析
        3.1.4 扫描电镜分析
        3.1.5 X-射线衍射分析
        3.1.6 酶解实验
        3.1.7 发酵实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纤维素纯度
        3.2.2 红外光谱分析
        3.2.3 表面形态分析
        3.2.4 X-射线衍射分析
        3.2.5 酶解糖化分析
        3.2.6 发酵乙醇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乙醇/水体系中杨木木质素的提取表征及酚类化学品制备
    4.1 实验部分
        4.1.1 材料与药品
        4.1.2 木质素的提取
        4.1.3 木质素的解聚
        4.1.4 纯度分析
        4.1.5 分子量分析
        4.1.6 红外光谱分析
        4.1.7 形貌分析
        4.1.8 核磁共振磷谱分析
        4.1.9 抗氧化分析
        4.1.10 生物油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木质素的提取率
        4.2.2 纯度及分子量分析
        4.2.3 红外光谱分析
        4.2.4 形貌分析
        4.2.5 核磁共振磷谱分析
        4.2.6 抗氧化活性研究
        4.2.7 生物油的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5.3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阴离子淀粉基减水剂的干法制备与减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减水剂概述
        1.1.1 减水剂分类
        1.1.2 减水剂的减水机理
        1.1.3 淀粉基减水剂概述
    1.2 淀粉和变性淀粉概述
        1.2.1 淀粉
        1.2.2 变性淀粉
    1.3 阴离子淀粉概述
        1.3.1 淀粉硫酸酯的研究进展
        1.3.2 淀粉顺丁烯二酸酯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2 淀粉硫酸酯的干法制备
    2.1 反应原理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淀粉硫酸酯的制备
        2.2.3 苄基淀粉硫酸酯的制备
        2.2.4 淀粉硫酸酯各取代基取代度的测定和反应效率的计算
        2.2.5 苄基淀粉硫酸酯各取代基取代度的测定
    2.3 反应条件对SAS制备反应的影响
        2.3.1 氨基磺酸用量对SAS制备反应的影响
        2.3.2 反应温度对SAS制备反应的影响
        2.3.3 反应时间对SAS制备反应的影响
        2.3.4 水用量对SAS制备反应的影响
    2.4 淀粉硫酸酯的结构分析
        2.4.1 淀粉硫酸酯红外表征方法
        2.4.2 淀粉硫酸酯的红外谱图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的干法制备
    3.1 反应原理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的制备
        3.2.3 硫酸酯基-淀粉顺丁烯二酸酯各取代基取代度的测定和反应效率的计算
    3.3 反应条件对SAMAS制备反应的影响
        3.3.1 顺丁烯二酸酐和氨基磺酸用量对SAMAS制备反应的影响
        3.3.2 尿素用量对SAMAS制备反应的影响
        3.3.3 反应温度对SAMAS制备反应的影响
        3.3.4 水用量对SAMAS制备反应的影响
    3.4 SAMAS的结构分析
        3.4.1 SAMAS的红外和核磁表征方法
        3.4.2 SAMAS的红外谱图分析
        3.4.3 SAMAS的核磁谱图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SAS和 SAMAS的减水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4.1.2 水泥净浆流动度的测试
        4.1.3 凝结时间的测试
        4.1.4 XRD测试
        4.1.5 SEM测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AMAS淀粉降解度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2.2 掺量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2.3 SAMAS单因素实验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2.4 凝结时间分析
        4.2.5 XRD分析
        4.2.6 SEM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使用的主要符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黏土基高分子防蒸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我国干旱地区分布概述
    1.3 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现状
    1.4 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1.4.1 土壤中水分蒸发的机理
        1.4.2 土壤中水分蒸发的历程描述
        1.4.2.1 常速阶段
        1.4.2.2 降速阶段
        1.4.2.3 蒸发滞缓阶段
    1.5 影响土壤水分蒸发的因素
    1.6 防蒸发材料研究进展
        1.6.1 秸秆掩埋或覆盖
        1.6.2 地膜覆盖
        1.6.3 砾石覆盖
        1.6.4 土基材料
    1.7 有机-无机吸水材料
        1.7.1 天然高分子吸水材料
        1.7.2 复合高吸水材料的概述
        1.7.3 吸水和保水机理
    1.8 复合高吸水材料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8.1 沙漠改良
        1.8.2 保水抗旱
        1.8.3 土壤改良
        1.8.4 保肥增效
    1.9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黄蓍胶基吸水复合材料的合成及防蒸发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试剂
        2.2.2 CSC1 的合成
        2.2.3 防蒸发材料的制备
        2.2.4 CSC1 的表征
        2.2.5 CSC1 的性能分析
        2.2.5.1 CSC1 溶胀能力的测定
        2.2.5.2 CSC1 在去离子水中的溶胀动力学
        2.2.5.3 CSC1 保水率的测定
        2.2.6 沙土中防蒸发性能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
        2.3.2 热重分析
        2.3.3 电镜分析
        2.3.4 XRD分析
        2.3.5 合成条件对溶胀比(吸水倍率)的影响
        2.3.5.1 m _(NHA):m _(GT)对溶胀倍率的影响
        2.3.5.2 APS含量对溶胀比的影响
        2.3.5.3 MBA含量对溶胀比率的影响
        2.3.5.4 中和度对溶胀比的影响
        2.3.6 CSC1 的溶胀性能的测定
        2.3.6.1 CSC1 的溶胀比率
        2.3.6.2 在不同温度下的保水率
        2.3.7 动力学分析
        2.3.7.1 黏土-SAP复合物在去离子水中的溶胀动力学
        2.3.7.2 CSC1 在去离子水中的扩散动力学
        2.3.8 防蒸发性能的测定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耐盐型刺梧桐胶基吸水复合材料的合成及防蒸发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所用试剂和实验仪器
        3.2.2 CSC2 合成过程
        3.2.3 制备防蒸发材料
        3.2.4 表征
        3.2.5 CSC2 的溶胀性能
        3.2.5.1 吸水(盐)能力的测定
        3.2.5.2 CSC2 保水率的测定
        3.2.6 测定最大持水量
        3.2.7 防蒸发性能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T-TR谱图分析
        3.3.2 TG/DTA分析
        3.3.3 电镜分析
        3.3.4 CSC2 的合成条件对吸水(盐)能力的影响
        3.3.4.1 GK含量对CSC2 吸水(盐)能力的影响
        3.3.4.2 m (GK):m (AS)的比对CSC2 吸水(盐)能力的影响
        3.3.4.3 APS含量对CSC2 吸水(盐)能力的影响
        3.3.4.4 MBA含量对CSC2 吸水(盐)能力的影响
        3.3.4.5 中和度(ND)对CSC2 吸水(盐)能力的影响
        3.3.4.6 坡缕石含量对CSC2 吸水(盐)能力的影响
        3.3.5 溶胀性能测定
        3.3.5.1 不同吸水聚合物在去离子水、自来水和0.9%Na Cl溶液中吸水(盐)能力的比较
        3.3.5.2 不同温度下的保水率
        3.3.6 防蒸发材料的最大持水量
        3.3.6.1 最大持水量的测定
        3.3.6.2 防蒸发性能
        3.3.6.3 苜蓿种子在防蒸发材料中的发芽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速吸水的复合吸水聚合物的合成及防蒸发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试剂
        4.2.2 CSC3 的合成
        4.2.3 防蒸发材料的制备
        4.2.4 表征
        4.2.5 CSC3 的溶胀性能
        4.2.5.1 吸水(盐)能力的测定
        4.2.5.2 CSC3 保水率的测定
        4.2.5.3 防蒸发性能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T-TR谱图分析
        4.3.2 TG分析
        4.3.3 电镜分析
        4.3.4 CSC3 合成条件对吸水倍率的影响
        4.3.4.1 GF含量对CSC3 溶胀比的影响
        4.3.4.2 m (SVS):m (GF)对CSC3 溶胀比的影响
        4.3.4.3 APS含量对CSC3 溶胀比的影响
        4.3.4.4 MBA含量对CSC3 溶胀比的影响
        4.3.4.5 AA中和度对CSC3 溶胀比的影响
        4.3.4.6 Laterite含量对CSC3 溶胀比的影响
        4.3.5 CSC3 在不同温度下的保水率
        4.3.6 防蒸发性能测定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建筑渣土制备轻质墙材及地面铺装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渣土回收利用研究现状
        1.2.2 轻质墙材和地面铺装材料研究现状
        1.2.3 土壤固化剂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制备工艺及测试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渣土
        2.1.3 矿粉、石粉及废石膏
        2.1.4 聚苯颗粒
        2.1.5 化学试剂
    2.2 制备工艺及测试方法
        2.2.1 轻质墙材成型工艺及测试方法
        2.2.2 路面砖制备工艺及测试方法
        2.2.3 微观结构测试
    2.3 试验设备
第三章 建筑渣土制备轻质墙材的研究
    3.1 轻质墙材离子型固化剂研究
        3.1.1 硫酸钠、氨基磺酸盐对轻质砌块性能的影响
        3.1.2 氯化镁、氯化铵对轻质砌块性能的影响
        3.1.3 三异丙醇胺、三乙醇胺外掺对轻质砌块性能的影响
        3.1.4 氨基磺酸盐固化剂体系优化
        3.1.5 萘系磺酸盐对轻质砌块性能的影响
        3.1.6 小结
    3.2 渣土基轻质墙材配合比研究
        3.2.1 配合比初步探索
        3.2.2 配合比调整
        3.2.3 配合比优化
        3.2.4 渣土基轻质墙材其它性能
        3.2.5 小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渣土制备地面铺装材料的研究
    4.1 渣土路面砖固化剂研究
        4.1.1 路面砖固化剂初步探索
        4.1.2 氯化钙系固化剂正交试验
        4.1.3 硫酸钠系固化剂正交试验
        4.1.4 两系列固化剂掺量优化
    4.2 路面砖配比及养护方式优化
        4.2.1 路面砖配比优化
        4.2.2 路面砖养护方式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观结构及机理分析
    5.1 轻质墙材微观分析
        5.1.1 轻质墙材XRD分析
        5.1.2 轻质墙材SEM分析
        5.1.3 轻质墙材固化机理分析
    5.2 地面铺装材料微观结构分析
        5.2.1 地面铺装材料XRD分析
        5.2.2 地面铺装材料SEM分析
        5.2.3 地面铺装材料固化机理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乙炔氢氯化反应中钌基催化剂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氯乙烯和聚氯乙烯的性质、用途
        1.1.2 氯乙烯生产工艺
    1.2 乙炔氢氯化非均相无汞催化剂的进展与挑战
        1.2.1 非金属催化剂
        1.2.2 非贵金属催化剂
        1.2.3 Au基催化剂
        1.2.4 Ru基催化剂
    1.3 本文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2 催化剂制备方法
        2.2.1 活性炭的预处理
        2.2.2 Au基和Ru基催化剂制备方法
    2.3 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测试方法
    2.4 催化剂表征方法
        2.4.1 热重分析(TG)
        2.4.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BET)
        2.4.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4.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第三章 1,3-二甲基-2-咪唑啉酮改性Ru基催化剂对乙炔氢氯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3.2.1 Ru/AC催化剂的制备
        3.2.2 DMEU改性的Ru基催化剂的制备
        3.2.3 Au/AC催化剂的制备
        3.2.4 Au-7%DMEU/AC催化剂的制备
    3.3 结果讨论
        3.3.1 催化剂活性分析
        3.3.2 BET分析
        3.3.3 TG分析
        3.3.4 XRD和 TEM分析
        3.3.5 STEM/EDS分析
        3.3.6 H_2-TPR和XPS分析
    3.4 Ru-7%DMEU/AC催化剂的动力学研究
        3.4.1 引言
        3.4.2 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3.4.3 动力学实验参数的求解
    3.5 DFT计算
        3.5.1 引言
        3.5.2 DFT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氨基磺酸改性Ru基催化剂对乙炔氢氯化反应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4.2.1 Ru/AC催化剂的制备
        4.2.2 氨基磺酸改性的Ru基催化剂的制备
        4.2.3 Au/AC催化剂的制备
        4.2.4 Au-5%SN/AC催化剂的制备
    4.3 结果讨论
        4.3.1 催化剂活性分析
        4.3.2 BET分析
        4.3.3 TG分析
        4.3.4 SEM分析
        4.3.5 XRD分析
        4.3.6 STEM分析
        4.3.7 H_2-TPR和XPS分析
        4.3.8 ICP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六甲基磷酰三胺改性Ru基催化剂对乙炔氢氯化反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5.2.1 Ru/AC催化剂的制备
        5.2.2 HMPA改性的Ru基催化剂的制备
        5.2.3 Au/AC催化剂的制备
        5.2.4 Au-2%HMPA/AC基催化剂的制备
    5.3 结果讨论
        5.3.1 催化剂活性分析
        5.3.2 BET分析
        5.3.3 TG分析
        5.3.4 XRD分析
        5.3.5 SEM分析
        5.3.6 STEM/EDS分析
        5.3.7 H_2-TPR和XPS分析
        5.3.8 ICP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羟基磺酸型亲水扩链剂制备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1.1.1 水性聚氨酯的概况
        1.1.2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1.1.3 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的研究进展
    1.2 亲水扩链剂的研究进展
        1.2.1 阳离子亲水扩链剂
        1.2.2 阴离子型亲水扩链剂
        1.2.3 两性离子和非离子亲水扩链剂
    1.3 磺化剂的研究进展
        1.3.1 磺化剂的种类
        1.3.2 氨基磺酸及其衍生物
    1.4 课题的提出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羟基磺酸盐亲水扩链剂制备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以BES-Na为亲水扩链剂的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2.1.4 测试与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2.2.2 FT-IR光谱分析
        2.2.3 结晶性能分析
        2.2.4 B-WPU胶膜的AFM图
        2.2.5 B-WPU胶膜的SEM图
        2.2.6 热稳定性分析
        2.2.7 溶胀度分析
        2.2.8 透明度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1,2-二羟基-3-丙酯磺酸钠的合成及其在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中的应用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DEPS的合成
        3.1.4 基于DEPS合成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
        3.1.5 测试与表征
    3.2 结果与讨论
        3.2.1 DEPS的结果与分析
        3.2.2 D-WPU的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3.2.3 FT-IR光谱分析
        3.2.4 结晶性能的分析
        3.2.5 D-WPU胶膜的AFM图
        3.2.6 D-WPU胶膜的SEM图
        3.2.7 热稳定性分析
        3.2.8 溶胀度分析
        3.2.9 透明度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磺酸盐聚酯多元醇制备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基于BY-3303合成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
        4.1.4 测试与表征
    4.2 结果与讨论
        4.2.1 BY-WPU的单因素结果与分析
        4.2.2 FT-IR光谱分析
        4.2.3 BY-WPU胶膜的AFM图
        4.2.4 BY-WPU胶膜的SEM图
        4.2.5 性能对比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创新点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6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功能化设计、合成与吸附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动态
        1.2.1 COFs的分类
        1.2.2 COFs的合成与功能化
        1.2.3 COF材料在吸附领域的应用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
        1.3.1 设计思想与研究内容
        1.3.2 特色与创新
第2章 基于click反应设计合成羧基功能化COF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单体的合成
        2.2.3 COF-S-CO_2H的合成
        2.2.4 COF结构表征与模拟
        2.2.5 等温吸附实验
        2.2.6 动力学吸附实验
        2.2.7 选择性吸附实验
        2.2.8 重金属离子清除实验
        2.2.9 COF材料再生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羧基COF的合成与表征
        2.3.2 羧基COF的吸附性能研究
        2.3.3 羧基COF的应用性能评价
    2.4 结论
第3章 基于click反应设计合成氨基功能化COF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COF-S-NH_2的合成
        3.2.3 COF材料的表征
        3.2.4 色谱/质谱检测条件
        3.2.5 选择性实验
        3.2.6 等温吸附实验
        3.2.7 动力学吸附实验
        3.2.8 固相萃取条件优化实验
        3.2.9 固相萃取应用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氨基COF的合成与表征
        3.3.2 氨基COF的吸附性能研究
        3.3.3 氨基COF的应用性能评价
    3.4 结论
第4 章 基于多组分反应设计合成喹啉羧酸COFs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材料的合成
        4.2.3 COF材料的表征
        4.2.4 检测方法
        4.2.5 等温吸附实验
        4.2.6 吸附效果比较实验
        4.2.7 清除率实验
        4.2.8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4.2.9 污染物清除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喹啉羧酸COFs的合成与表征
        4.3.2 QCA-COFs结构中羧基cis/trans-分布
        4.3.3 QCA-COFs的吸附性能研究
        4.3.4 QCA-COFs的吸附机理
        4.3.5 QCA-COFs的应用性能评价
    4.4 结论
第5章 基于微波辐射加速合成芳香醚桥连COF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材料的合成
        5.2.3 材料的表征
        5.2.4 UPLC-MS/MS检测条件
        5.2.5 等温吸附实验
        5.2.6 动力学吸附实验
        5.2.7 TH-COF固相微萃取涂层的制备
        5.2.8 TH-COF的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
        5.2.9 TH-COF的固相微萃取应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H-COF的合成与表征
        5.3.2 TH-COF的吸附性能研究
        5.3.3 TH-COF的吸附机理
        5.3.4 TH-COF的应用性能评价
    5.4 结论
第6 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COF-S-NH_2吸附的Langmuir等温拟合曲线
附录2 COF-S-NH_2吸附的Freundlich等温拟合曲线
附录3 COF-S-NH_2的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方程拟合曲线
附录4 COF-S-NH2的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拟合曲线
附录5 COF-S-NH_2-SPE条件优化结果
附录6 2-苯基喹啉-4-羧酸的核磁共振谱图
附录7 QCA-COFs的cis/trans-异构体
附录8 cis-QCA-COF-1结构原子坐标
附录9 cis-QCA-COF-2结构原子坐标
附录10 QCA-COFs的AA stacking结构模型
附录11 QCA-COFs的AB stacking结构模型
附录12 QCA-COF-1的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拟合曲线
附录13 TH-COF的准一级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拟合曲线
附录14 TH-COF固相微萃取条件优化
附录15 TH-COF固相微萃取实际样品分析与相对加标回收结果
附录16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三氧化硫合成磺化聚合物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磺化反应
    1.2 磺化剂分类
        1.2.1 SO_3
        1.2.2 浓硫酸和发烟硫酸
        1.2.3 氯磺酸
        1.2.4 氨基磺酸
        1.2.5 其他
    1.3 磺化聚合物的应用
        1.3.1 磺化聚合物作为催化剂方面的应用
        1.3.2 磺化聚合物作为膜材料方面的应用
    1.4 磺化聚合物催化乙酸甘油酯的合成
    1.5 SPES的合成与应用
        1.5.1 PES简介
        1.5.2 PES的磺化改性
        1.5.4 SPES的应用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SPSSF催化合成乙酸甘油酯
    2.1 本章研究内容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乙酸甘油酯的制备
        2.2.4 产物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气相色谱分析
        2.3.2 甘油的标准曲线
        2.3.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3.4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3.5 甘油与乙酸的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2.3.6 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
        2.3.7 工艺优化
        2.3.8 SPSSF的重复使用性能
        2.3.9 与他人工作比较
        2.3.10 动力学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ES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3.1 本章研究内容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SPES的制备
        3.2.4 IEC值测试
        3.2.5 DS测试
        3.2.6 红外光谱分析
        3.2.7 核磁共振氢谱
        3.2.8 热重分析
        3.2.9 溶解性能测试
        3.2.10 超滤膜的制备
        3.2.11 X射线光电子能谱
        3.2.12 水接触角测试
        3.2.1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2.14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
        3.2.15 超滤膜的分离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I-IR表征
        3.3.2 核磁表征
        3.3.3 热稳定性分析
        3.3.4 溶剂的选择
        3.3.5 SO_3/PES质量比对IEC值及DS的影响
        3.3.6 反应温度对IEC值及DS的影响
        3.3.7 反应时间对IEC值及DS的影响
        3.3.8 后处理工艺
        3.3.9 溶解性能分析
        3.3.10 表面化学组分分析
        3.3.11 亲水性分析
        3.3.12 表面和断面形貌
        3.3.13 纯水和截留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中英文名词对照及缩写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吸收—荧光双模式水致变色材料 ——亚取代基和微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水刺激响应材料简介
        1.2.1 水刺激响应荧光材料
        1.2.2 水刺激响应变色材料
        1.2.3 水刺激响应可见-荧光双模式显示材料
    1.3 其他刺激响应材料简介(可重复使用类)
        1.3.1 光致变色可重复使用材料
        1.3.2 电致变色可重复使用材料
        1.3.3 热致变色可重复使用材料
        1.3.4 力致变色可重复使用材料
    1.4 课题提出及设计思路
第二章 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吸收-荧光双模式显示水致变色材料:亚取代基和水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化合物分子的制备与合成
        2.2.4 化合物分子溶液的配置方法
        2.2.5 双模式水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亚取代基对分子水致变色/荧光性质的影响
        2.3.2 水对分子荧光性质的影响
        2.3.3 水致变色荧光材料制备与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FF-ON/ON-OFF双模式水致变色材料:水诱导微环境酸度值改变调控罗丹明衍生物颜色切换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水致变色荧光材料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_2H_3CO-NH-RhB分子在溶液中酸致变色及过度质子化的光谱研究
        3.3.2 基于分子过度质子化现象的双模式水致变色材料研究
        3.3.3 基于过度质子化原理的水致变色荧光材料性质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氨基磺酸的制备及应用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葡萄糖-氨基磺酸盐双重改性WPU的制备与表征[D]. 李迎春.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杨木组分在乙醇/水体系中的解离及其高值化转化利用的研究[D]. 钟磊.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3]阴离子淀粉基减水剂的干法制备与减水性能研究[D]. 谭玉风.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黏土基高分子防蒸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赵俊吉.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建筑渣土制备轻质墙材及地面铺装材料的研究[D]. 刘乐. 济南大学, 2021
  • [6]乙炔氢氯化反应中钌基催化剂的改性研究[D]. 王攀. 内蒙古大学, 2021
  • [7]基于羟基磺酸型亲水扩链剂制备高固含量水性聚氨酯及其性能研究[D]. 郭旭东.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8]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功能化设计、合成与吸附性质研究[D]. 纪文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0)
  • [9]基于三氧化硫合成磺化聚合物及性能研究[D]. 李雪扬. 天津工业大学, 2021
  • [10]基于罗丹明衍生物的吸收—荧光双模式水致变色材料 ——亚取代基和微环境的影响[D]. 张金艳. 吉林大学, 2020(03)

标签:;  ;  

氨基磺酸的制备及应用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