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气虚血瘀的现状及意义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气虚血瘀的现状及意义

一、气虚血瘀在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地位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高源勋[1](2021)在《芪蛭活络方对老年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芪蛭活络方对气虚血瘀型老年脑梗死(后遗症期)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干预效果,为临床诊治该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依据纳入标准将最终符合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30人、试验组30人。对照组予以西药常规治疗加叶酸片、维生素B6片、维生素B12片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芪蛭活络方治疗,通过为期4周的疗程,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一分析处理,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指数)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同时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的水平变化并将指标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明显,证明试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更具有优势。2.临床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试验组在临床疗效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有下降,且试验组改善更明显(P<0.05)。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I指数):试验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能力方面更有优势。5.相关检查指标疗效:表明芪蛭活络方在降低患者血浆Hcy水平上具有显着作用,对NO、SOD指标作用不明显。6.试验观察中所有病例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佳。结论:通过临床观察证明,芪蛭活络方对改善气虚血瘀型老年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独立生活能力具有较好作用,且能降低Hcy水平,安全性佳,可进行临床推广与应用。

吕小茹[2](2021)在《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总结心绞痛分级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心室重塑、血脂、肾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阐明稳定性冠心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医特点,以期为临床中医辨证提供一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本论文收集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的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相关临床症状、相关检查结果、化验指标等),依据2002年发布的《中药新药治疗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依据2018年发布的《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的心绞痛分级标准进行心绞痛分级,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分布:心绞痛2级>心绞痛1级>心绞痛3级>心绞痛4级。2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吸烟人数为207例,饮酒人数197例,分别占总人数的61.8%和58.8%,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吸烟、饮酒人数分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超重人数最多,为164例(49.0%),肥胖人数为68例(20.3%),不同心绞痛分级间肥胖人数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4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合并患有高血压共261例(77.9%),合并患有糖尿病共154例(46.0%),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分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不同心绞痛分级间高血压分级分布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女性在绝经后发病人数高于绝经前。不同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间的平均年龄分布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均与患者年龄分布呈正相关。6不同心绞痛分级间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肾小球滤过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左心射血分数大小、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人群分布、颈动脉斑块大小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血糖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绞痛分级与肌酐、尿素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颈动脉斑块大小呈正相关,与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射血分数呈负相关。7不同冠脉病变支数间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颈动脉狭窄人群分布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内中膜增厚人群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斑块大小呈正相关。8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痰阻心脉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阴寒凝滞证。9各中医证型间心绞痛2级、心绞痛4级、冠脉三支病变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1级、心绞痛3级、冠脉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2级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心绞痛4级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阳气虚衰证;冠脉三支病变组中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痰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10各中医证型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水平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水平最高的是痰阻心脉证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水平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水平最高的是阳气虚衰证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素、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各中医证型间左室舒末内径大小与射血分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室间隔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末内径最大的为气虚血瘀证组,射血分数最小的为阳气虚衰证组。研究结论1吸烟史、饮酒史、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为影响稳定性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2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女性发病人数与绝经期有关,女性绝经后发病人数高于绝经前。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与患者年龄分布呈正相关。3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肾小球滤过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左室舒末内径、室间隔大小及左心射血分数、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为影响心绞痛分级的因素,可加重心绞痛分级程度。4颈动脉斑块、斑块大小、颈动脉狭窄为稳定性冠心病冠脉病变支数的影响因素,颈动脉斑块大小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5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痰阻心脉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阴寒凝滞证。6冠心病发展早期,病变以痰浊、气滞、血瘀等实邪为主,冠心病发展晚期,病变以痰浊、阳虚、气虚等为主,痰浊贯穿于冠心病全程,且冠心病的发展是由实证转为虚实夹杂证的过程。7痰阻心脉证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水平高于其他证型,阳气虚衰证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水平高于其他证型。提示中医证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血脂及肾功能相关情况。8气虚血瘀证组的左室舒末内径大小高于其他证型,阳气虚衰证组的射血分数低于其他证型。提示中医证型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心脏病变程度。

李金懋[3](2021)在《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用药规律进行探究,分析其常用药对,总结治疗心律失常的核心方,总结整体的治则治法,为中医治疗心律失常提供可能的优质方案,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提供方向,为进一步探索作用机制做基础。2.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对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估,同时对不适合进行Meta分析的研究进行定性分析。本研究为客观评价清热化痰法对心律失常的疗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3.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以清热化痰为法的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进行预测,为今后中医药防治心律失常的研究方向和临床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同时试图从分子机制的角度分析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筛选李平教授使用中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记录全面的门诊病历,进行数据标准化,利用Excel录入、校对,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的软件平台V2.3.8和网页平台对纳入的病历进行清洗、建库、数据再次标准化、分析与挖掘。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点式互信息等分析方法对李平教授的常用药对以及治疗心律失常的核心方进行挖掘与探索。2.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全部公开发表的关于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用R软件(metafor软件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用漏斗图、Egger检验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论的稳健性。2.网络药理连夏宁心方是通过数据挖掘获取的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核心方,也是李平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经验方,由黄连温胆汤化裁而来,可以作为清热化痰法的代表方,包括姜半夏、黄连、陈皮等9味药。通过网络药理的研究方法,初步研究这9味中药对心律失常作用的相关的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为后期研究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机制等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试图解释心律失常痰热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结果:1.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数据挖掘结果共纳入244个病历,其中痰热证占比54.92%、气滞血瘀证和痰瘀互结证占比均为15.57%。共涉及195种中药,李平教授用药以寒凉为主,辅以温平,注重甘缓及辛开苦降配伍,同时心肺、脾胃同调,且重视气机的调节。药物频次不低于20的一共有32味,其中郁金、茯苓、石菖蒲、竹茹、陈皮、姜半夏、黄连、麸炒枳壳、首乌藤的的频次明显较高。聚类分析发现10种药物搭配:郁金、石菖蒲;川芎、葛根;茯神、炙远志;姜半夏、茯苓、陈皮;首乌藤、竹茹、黄连;麦冬、醋五味子、太子参;柏子仁、当归、炒酸枣仁;柴胡、龙骨、牡蛎;党参、黄芩、桂枝;煅紫石英、甘松、白芍、地龙、红景天。通过关联规则与点式互信息共总结3首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核心方,分别是针对痰热证的连夏宁心方、针对气滞血瘀证的核心方以及针对气阴两虚证的核心方。2.清热化痰方药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项研究,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热化痰方药治疗室性早搏、房颤以及未明确类型的心律失常患者在提高心电图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的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且具有显着差异(P<0.05)。同时发现清热化痰法在治疗室早方面显着优于房颤;发现单独使用中药在改善心电图疗效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中西药联合使用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更具优势。3.连夏宁心方干预心律失常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检索连夏宁心方中9味药材的成分,筛选获得57种活性成分及198个节点;检索到1229个心律失常靶点,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后最终得到药物-疾病共同相关的53个靶点,共同靶点进行生物学功能以及信号通路富集,得到15条通路,35个基因靶点,27种活性成分。整合通路进一步筛选出7个通路,8个核心靶点,17种活性成分,并进行可视化处理。研究结论:数据挖掘提示连夏宁心方是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核心方。Meta分析结果提示清热化痰方药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疗效确切,对比单纯使用常规西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立法正确。网络药理研究初步揭示了连夏宁心方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推测连夏宁心方可能是以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信号通路为主的信号通路网来干预心律失常的,其主要效应是对离子通道以及组织结构的调节,同时也对脂质代谢、炎症反应有影响。其主要靶点为MMP9,次要靶点为PIK3CA;ESR1和SRC为雌激素通路的辅助靶点;ACHE、CHRM1为信号传递的辅助靶点;PTGS2是炎性反应辅助靶点;HMGCR为血脂调节的辅助靶点。清热化痰法治疗室性早搏的优势可能与多通路的最终效应为L型Ca2+通道(L-type Calcium Channel,LTCC)有关。

刘大胜[4](2020)在《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概念、大数据时代,创新意识与原创思维得到高度重视,海量医疗数据的产生对医学研究提供了巨大便利。中医药学以天人相应、形神一体的思维模式与真实世界研究注重临床实际情况的理念不谋而合。将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有效地融入到中医药的诊治规律及精准化方药的探索中,使中医原创思维与形象思维、具象思维、逻辑思维相结合,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思路。顽固性高血压病(Resistanthypertension,RH)作为临床中常见、高发、难治性疾病,病情复杂、病程长,易引发心、脑、肾等多脏器的并发症,尤其容易引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目前中西医均未给出有效的治疗方案,使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认为RH多为虚实夹杂,主要体现在疾病日久,脏腑受损,阴阳气血失调,同时风、火、痰、瘀等相互兼夹,临床辨证困难。如何在真实世界下研究RH的诊治规律及其合并MACE的相关因素,克服辨证论治存在的客观证据欠缺与治疗方药缺乏精细的不足,逐步理清“病-症-证-药”之间的关系,实现由“症-药”的精准化用药思路以指导临床,提高诊治效果,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1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索中医药诊治RH过程中“病-症-证-药”的精准化辨证思路及处方用药的形成方法,初步明确精准化方法的关键技术和适用范围,为中医辨证论治中由“症-药”的精准用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研究内容2.1研究真实世界下RH“病-证-药”的诊疗规律,比较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和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的中西医诊断和用药规律的差异,探索RH的核心病机及处方思路;2.2通过GBM和XGBoost算法筛选RH患者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针对关键相关因素挖掘其与用药及中医证素的关联,结合相关因素对MACE发生的影响率,挖掘“症-证”“症-药”的规律,探索由“症-药”的精准用药方法的形成过程。3研究方案3.1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3.1.1病例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HIS系统中2015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的门诊和住院的RH患者。主要信息包括基本信息、诊断信息(西医病名、中医病名、中医证类)、西药信息、中药信息。3.1.2设计类型本研究属于真实世界研究下的横断面研究。3.1.3目标人群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高血压患者常伴发的不良事件对其分类,主要分为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和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3.1.4研究方法(1)RH总人群诊治规律挖掘:对RH总人群进行基本信息描述,然后对西医诊断名、西药及其分类、中医证素、中药等进行频数统计及关联分析,挖掘中西医核心诊断及用药,结合中医理论,对挖掘结果进行诊疗规律分析;(2)两类人群诊治规律比较:对RH人群和RH+MACE人群分别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挖掘西医诊断、西药用药及分类、中医证素、中药、中医证素与中药之间的规律,分析两类人群核心诊断及用药规律的差异,总结两类人群的病理特点和用药思路,为下一步精准用药研究提供基础。3.1.5统计方法本研究使用R3.6.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一般统计方法、基线分析、关联分析等。3.2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3.2.1病例来源此研究内容需用完整电子病历信息,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住院治疗的RH患者中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与RH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RH+MACE人群)。主要信息包括HIS系统中的诊断、用药信息及EMR系统中的电子病历信息。3.2.2设计类型本研究采用真实世界中回顾性研究的设计,选取患者首次明确诊断为RH的病历记录进行研究。3.2.3目标人群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中高血压患者常伴发的不良事件分为RH人群和RH+MACE人群。3.2.4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以提升树算法中的GBM、XGBoost两种算法筛选相关因素,并用关联规则分析主要相关因素与中西药、中医证素的关联,初步明确针对主要相关因素使用的中药,以期达到由“症-药”的精准用药的目的。具体方法如下:(1)构建RH人群与RH+MACE人群相关因素变量的筛选方法。①建立RH个体发生MACE概率的目标函数:引入对数似然比,构建RH个体发生MACE概率的对数函数g(X),X表示影响RH个体发生MACE的因素。②构建MACE目标函数的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采用自适应算法,自动将RH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合并疾病等多个维度的相关因素作为协变量不断引入MACE的目标函数g(X),构建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直至模型中含有交互阶数K个相关因素。(2)确定RH个体发生MACE的相关因素。估算MACE目标函数g(X)的初始值,通过Boosting算法,对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进行线性相加,通过不断调整模型残差,确定RH个体发生MACE相关因素。(3)建立RH+MACE主要相关因素由“症-药”的形成方法。针对RH+MACE的主要相关因素,如头晕、胸闷等,利用关联规则的方法挖掘与其关联的核心证素与药对,分析其治疗相关因素的理论基础,得到针对相关因素的由“症-药”的精准用药。(4)建立RH与RH+MACE个体的分类模型。估算MACE目标函数g(X)的初始值,通过Boosting算法的不断迭代,将多个单棵回归树模型进行线性组合,估算RH个体分类到RH+MACE人群的概率。(5)结合关键“症-药”的结果识别相关因素对RH分类模型的影响。假设方药对相关因素有效,去掉对应的相关因素,再次对RH个体进行概率估算,根据概率变化识别这一相关因素对RH引发MACE结局的重要性,指导临床用药的精准性。3.2.5统计方法本研究以R3.6.2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提升树算法中的GBM、XGBoost算法筛选相关变量,其他统计方法包括基线分析、一般统计分析等。4研究结果4.1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4.1.1研究人群根据RH的筛选流程,共筛选2015年1月2日-2019年11月5日的RH门诊及住院患者总人群4753例,其中RH人群807例,RH+MACE人群3319例。4.1.2年龄与性别RH总人群中,60岁以下RH患者男性多于女性,60岁及以上患者女性发病率逐渐上升,出现女性高于男性的趋势(P<0.001)。两类人群中,RH人群半数以上集中在60岁以下(53.4%),RH+MACE人群大多数集中在60岁及以上(74.8%)(P<0.001)。两类人群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4.1.3西医诊断名及相关疾病分析RH总人群中,共出现西医诊断名3306个。根据提升度>1,关联分析发现血脂代谢异常与高血压的关联性较强(385例,置信度96.98%),高血压3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心脏病、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联性较强(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RH人群关联疾病以高脂血症、糖尿病、关节痛等为主(关联节点多);RH+MACE人群关联疾病以高血压3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主(关联节点多)。4.1.4中医诊断名及中医证类分析RH总人群中,中医诊断名以胸痹、失眠、心衰病、胸痹心痛病等为主,中医证类以气虚血瘀、肝阳上亢、痰瘀互结、气阴两虚为主。4.1.5中医证素名及证素相关分析RH总人群中,中医病位以肝、脾、肾为主,“肺-心-经络”提升度较高(13.6154)。“气虚、血瘀、痰”为核心证素,“气虚-血瘀(支持度27.33%,置信度67.69%)”“痰-血瘀(支持度22.95%,置信度72.78%)”的支持度与置信度较高,说明“气虚血瘀”“痰瘀互结”是RH两个主要证类。两类人群中,RH+MACE人群病位在“心-肺-经络”之间关联度较RH高(提升度10.1916)。RH人群病素核心关联为气虚、血瘀、气滞、阴虚、阳亢;RH+MACE人群气虚、血瘀、痰、精亏、热等关联较高。4.1.6西药分类及药物相关分析RH总人群中,CC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使用频率最高(总人群占比>60%),利尿剂、CCB、β受体阻滞剂三类药与其他降压药关联度最高(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RH+MACE人群使用呋塞米、螺内酯比RH人群高(关联节点多),酒石酸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也比RH人群高(关联节点多)。利尿剂、CCB、β受体阻滞剂为两类人群共同的常用药,RH+MACE人群调血脂药与其他药的关联高于RH人群(关联节点多)。4.1.7中药名及组方分析RH总人群中,以茯苓、竹茹、陈皮、半夏、甘草等利湿化痰药,黄芪、党参等补气药,丹参、赤芍、川芎、当归等活血药的频次及关联度高(支持度>5%,关联节点多)。两类人群中,茯苓、陈皮、半夏、白术等健脾祛痰药为两类人群共同核心处方。RH人群以天麻钩藤饮的思路明显,RH+MACE人群中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加丹参、川芎的思路明显(支持度>10%,关联节点多)。4.1.8中医证素与中药的相关分析两类人群中,RH人群以气虚、血瘀、阳亢为主,处方中阳亢与天麻钩藤饮,气虚与黄芪、白术、茯苓,血瘀与当归、川芎、赤芍等关联度高(支持度>3%,关联节点多)。RH+MACE人群中,痰证与半夏、陈皮、茯苓、甘草,血瘀与丹参、川芎、当归,气虚与党参、白术的关联度高(支持度>5%,关联节点多)。4.2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4.2.1研究人群共纳入2015年4月27日-2019年10月25日电子病历信息完整的住院RH患者总人群2367例。其中RH无不良事件人群(RH人群)152例,RH+MACE人群1286例,共1438例患者。4.2.2一般信息(1)年龄特征:RH人群年龄均数及中位数均小于RH+MACE人群(P<0.001)。(2)性别、民族、婚姻、职业特征:两类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在RH+MACE人群高于RH人群。民族、婚姻无统计学差异(P>0.05)。(3)发病节气:雷达图显示,RH人群以霜降、寒露、处暑等节气较多,RH+MACE人群以寒露、处暑、立冬等节气较多。(4)一般体格检查:RH+MACE人群呼吸快于RH人群,RH人群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RH+MACE人群。身高、体重、BMI值、体温、心率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4.2.3两种提升树算法相关因素筛选结果(1)GBM算法:前15位相关因素为舒张压、既往高血压、既往脑梗死、收缩压、胸闷、年龄60岁及以上、年龄60岁以下、个人吸烟时间、心率、两目乏神、大便秘结、体温、憋喘、颈动脉硬化、性别。分类模型正确率89.25%,精度92.05%,灵敏度96.43%,ROC曲线的AUC值为0.851。(2)XGBoost算法:前15位相关因素为舒张压、年龄60岁以下、心率、收缩压、胸闷、性别、年龄60岁及以上、下肢水肿、老舌、大便秘结、既往高血压、高血压3级、既往脑梗死、两目乏神、憋喘。分类模型正确率93.4%,精度94.2%,灵敏度98.9%,ROC曲线的AUC值为0.897。(3)两种算法综合结果:舒张压、收缩压、年龄60岁及以上、年龄60岁以下、性别、既往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心率、胸闷、两目乏神、大便秘结、憋喘等12个相关因素共同出现,结合临床特点,以胸闷、两目乏神、憋喘为主要症状进行“症-证”“症-药”的用药挖掘。4.2.4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症-药”规律挖掘与分析(1)西药结果:“胸闷”与呋塞米、螺内酯等利尿剂,美托洛尔、富马酸比索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等关联较高(关联节点多)。“两目乏神”与呋塞米、螺内酯等利尿剂,酒石酸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关联较高(关联节点多),“憋喘”关联不明显。(2)中药结果:“胸闷”与半夏、陈皮、茯苓等利湿化痰药,黄芪、党参、白术、甘草等补气健脾药,川芎、当归、赤芍等活血药关联较高(支持度>13%,关联节点多);“两目乏神”与黄芪、党参、甘草等补气健脾药,茯苓、陈皮等利湿化痰药,赤芍、当归、川芎等活血药关联较高(支持度>13%,关联节点多);“憋喘”关联不明显。组方配伍中发现半夏泻心汤、温胆汤、当归补血汤、四君子汤、芎芍胶囊等方剂配伍思想。(3)症状与证素结果:“胸闷、弦、腻、两目乏神、下肢水肿”与“血瘀”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60%),“胸闷、下肢水肿、睡眠欠佳”与“气虚”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55%),“胸闷、腻、弦”与“痰”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55%);“两目乏神、面色少华、精神欠佳”与气虚关联度高(支持度>13%,置信度>47%),“两目乏神、精神欠佳、腻”与痰关联度高(支持度>14%,置信度>50%),“两目乏神、精神欠佳”与血瘀关联度高(支持度=13.22%,置信度=57.05%)。(4)“症-药”的精准用药:若“胸闷”合并“苔腻、脉滑”,可使用“半夏、陈皮、茯苓”;若“胸闷”合并“两目乏神、下肢水肿”,可使用“黄芪、丹参、白术、甘草”;若“胸闷”合并“脉弦、睡眠欠佳”,可使用“川芎、当归、赤芍”。若“两目乏神”合并“苔腻、脉滑”,可使用“茯苓、陈皮”;若“两目乏神”合并“脉弦、胸闷”,可使用“赤芍、当归、川芎”;若“两目乏神”合并“面色少华、精神欠佳”,可使用黄芪、党参、甘草。4.2.5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对RH+MACE的概率估算及重要性识别用20个相关因素的重要性绘制瀑布图发现最初对RH个体分类为RH+MACE人群的可能性为98.57%,在改善“胸闷”“两目乏神”两个主要相关因素后,可能性下降至94.78%。5结论5.1 RH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理性质以“风、火、痰、瘀、虚”为主。RH无不良事件时多为阴虚阳亢,风阳变动,兼有气血亏虚,痰瘀阻络;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后,痰瘀互结,蕴毒化火,阻遏气机,煎液伤津,“风、火、痰、瘀、虚”互为因果,病性更加复杂多变。5.2 RH治疗当虚实兼顾。RH无不良事件时应平肝、补气、祛痰,以天麻钩藤饮、当归补血汤、温胆汤等为主,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后,应补气活血、痰瘀同治,以当归补血汤、黄连温胆汤、冠心Ⅱ方、芎芍胶囊等为主。5.3本研究首先通过描述性与推断性统计及关联规则的方法,探索了“病-证”、“证-药”的规律,然后通过GBM、XGBoost等提升树算法筛选相关因素,寻求“症-证”、“症-药”的内在关联,最终得出关键“症-药”的精准用药挖掘方法切实可行。6创新点6.1本研究较早基于真实世界临床证据,挖掘临床常见病、难治病的RH的中西医用药规律,初步解决了从“病-证”、“证-药”及“症-证”、“症-药”的用药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6.2本研究以RH为范例,较早将真实世界研究思路与提升树算法等技术相结合,探索中医辨证论治中由“症-药”的精准用药形成的关键技术,为下一步精准方药方案的挖掘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曾祥雨[5](2020)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心功能与踝/肱指数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在“心主血脉”理论指导下,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心功能与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在不同中医证型中的分布规律,以及下肢ASO患者心功能与ABI的相关性,以期进一步完善下肢ASO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并且能够为佐证、阐释“心主血脉”这一理论提供相应的现代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下肢ASO患者80例为观察组,其中血脉瘀阻证40例,气血亏虚证40例,同时设正常对照组20例。收集、整理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低密度脂蛋白、ABI、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s,NT-proBNP)、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水平,对观察指标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收缩压、脉压差、总胆固醇、NT-proBN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HDL、ABI、LVEF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NYHA分级较正常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气血亏虚证组HDL、LVEF较血脉瘀阻证组降低,NT-proBNP较血脉瘀阻证组升高。观察组LVEF与NT-proBNP、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呈负相关,NT-proBNP与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呈正相关。观察组中,ABI<0.4组与0.4≤ABI≤0.7组、ABI>0.7组比较,LVEF明显降低,NT-proBNP明显升高,NYHA心功能分级有差异性。ABI>0.7组和0.4≤ABI≤0.7组LVEF、NT-proBNP、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DL、LVEF、NT-proBNP在下肢ASO气血亏虚证和血脉瘀阻证中存在差异,下肢ASO患者心功能水平与ABI存在一定的相关性,ABI<0.4患者心功能明显低于0.4≤ABI≤0.7和ABI>0.7的患者,0.4≤ABI≤0.7与ABI>0.7的患者心功能差异不显着。

张霜梅[6](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魏淑芳[7](2020)在《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各证型与合并症、相关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样本来源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云南省中医医院内分泌科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住院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及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梳理其合并症及相关理化指标,回顾性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46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1岁(66-77岁);男性204例,女性260例;病程在5年以上者共347例,占74.78%;18.5≤BMI<24.0kg/m2患者共217例,24.0≤BMI<28.0kg/m2患者共184例,BMI≥28.0kg/m2患者共51例,BMI<18.5kg/m2患者共12例。2.464例患者证型分布规律为:气阴两虚>湿热困脾>气虚血瘀>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夹瘀>肝肾阴虚夹瘀>热盛伤津>湿热困脾夹瘀(P<0.01);各证型患者性别、BMI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伴发率:PVD(81.03%)、DPN(75.22%)、DN(26.29%),DR(18.32%);8组证型中气阴两虚证患者DM慢性并发症伴发率高于其他证型(P<0.05)。4.其他合并症伴发率:高血压(77.59%)、脑梗塞(29.53%)、高脂血症(26.51%)、冠心病(19.40%)、脂肪肝(17.67%)、高尿酸血症(14.44%);各证型患者其他合并症伴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证型患者人均合并症情况:肝肾阴虚夹瘀证>湿热困脾夹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夹瘀证>湿热困脾证>热盛伤津证。6.各组证型患者间HbA1c、FP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示:热盛伤津证主要影响因素是性别,肝肾阴虚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BMI、FPG、HbA1c,湿热困脾主要影响因素是性别、BMI、HbA1c,湿热困脾夹瘀主要影响因素是性别、FPG,气虚血瘀主要影响因素为HbA1c(P<0.05);肝肾阴虚夹瘀证、气阴两虚夹瘀证与所有指标均没有相关性(P>0.05)。研究结论:1.老年T2DM患者病程多在5年以上,以正常体型多见,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2.证型分布情况:老年T2DM患者以气阴两虚、湿热困脾、气虚血瘀证多见;男性患者以实证偏多,女性以虚证为主;湿热困脾、湿热困脾夹瘀、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证患者多体型偏胖。3.老年T2DM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PVD伴发率最高,其他合并症中高血压伴发率最高;气阴两虚证患者伴发DM慢性并发症情况最严重,说明中医证型判定可能在提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上有参考意义。4.各证型中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患者人均合并症多于实证患者,提示本病演变过程是从实到虚或虚实夹杂的过程;且兼夹血瘀证患者更容易出现合并症。5.指标HbA1c、FPG可以为老年2型糖尿病的辨证分型提供一定参考。

程宇[8](2020)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与胆碱酯酶等指标的关系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与胆碱酯酶、血红蛋白、白蛋白的关系,旨在提高衰弱在冠心病患者中重视程度,并通过检测胆碱酯酶等指标可对冠心病伴衰弱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情况提供参考,研究衰弱及衰弱前期的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常见证型之间与胆碱酯酶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心内一、二科病房诊断为胸痹(冠心病)的患者115例,对患者采用Fried衰弱症状学量表(fried phenotype)进行衰弱评估,对全部入选的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收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收集记录住院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观察的检查指标包括胆碱酯酶(CHE)、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等。分析衰弱及衰弱前期的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和常见证型之间与胆碱酯酶的相关性。建立观察病人的临床电子数据库,将得到的数据资料使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两组患者性别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年龄进行比较,衰弱组年龄高于非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衰弱组胆碱酯酶水平显着低于非衰弱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衰弱组血红蛋白水平显着低于非衰弱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衰弱组白蛋白水平显着低于非衰弱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衰弱及衰弱前期的冠心病患者各证型所占比例为气虚血瘀证48.94%,气滞血瘀证4.25%,痰瘀互结证32.98%,心肾两虚证13.83%,说明衰弱及衰弱前期的冠心病患者中以气虚血瘀证较为多见,所占比例最高,痰瘀互结证次之。6.衰弱及衰弱前期的冠心病患者痰瘀互结证胆碱酯酶水平高于气虚血瘀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衰弱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较多,其中高龄是衰弱的相关危险因素,年龄与衰弱正相关。2.老年冠心病患者胆碱酯酶、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与衰弱呈负相关。3.衰弱及衰弱前期的冠心病患者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较其他证型更常见,说明在发病过程中,气虚、痰、瘀都起着很大的作用。4.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胆碱酯酶的水平不同,为预测及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特别是伴有衰弱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赵旋[9](2019)在《三香通络饮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网络药理学探析与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三香通络饮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临床观察初步评价三香通络饮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1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进行对应中药名检索分析,筛选得到符合标准的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检索得到疾病的靶点,采用相关分析软件,找出药物对应疾病靶点的关键成分,分别构建两者对应节点的文恩图、PPI网络图,并将其可视化,得到中药网络调控图,对网络图中的核心基因进行GO、PEGG富集分析,最终得出两者间起调控作用的调节通路。2临床疗效观察:病例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住入院的70例患者。对照组予西药降压药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服三香通络饮,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1月后、治疗2月后的情况。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IMT、ABI、ba PWV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1)整合得到三香通络饮中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其中丹参65项,木香13项,人参22项,茯神15项等。筛选得到高血压病相关靶点共4935个,与复方对应核心靶点167个,其主要包括IL10、IL2、NCOA2、PTGS1等。(2)通过GO富集功能分析,得出三香通络饮在治疗高血压中,发挥调节蛋白质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类固醇激素等受体活性功能,影响细胞因子、RNA聚合酶II转录调控区序列特异性的DNA、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等受体结合来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3)通过KEGG富集通路分析,发现PI3K-Akt、MAPK、IL-17、肿瘤坏死因子、HIF-1等为重要的信号通路。其中,PI3K-Akt、MAPK及IL-17三条信号通路均可下调NFκB、Bcl-xl、HIF-1、CasP9等蛋白因子表达。2临床疗效观察结果(1)血压各指标情况:经1月、2月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血压达标率为68.75%,对照组血压达标率为58.63%,治疗组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2)IMT:经治疗1月、2月后,两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患者IMT较对照组有所降低。(3)ABI、ba PWV:经治疗1月后,ABI、ba PWV差异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经治疗后,治疗组证候积分下降较治疗组更为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为47.36%,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为16.53%。结论:网络药理学整体研究发现,三香通络饮有效活性成分具有影响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物质与相应酶的转化功能。同时,通过PI3K-Akt、MAPK、IL-17等主要信号通路下调NFκB、Bcl-xl、HIF-1、CasP9等蛋白因子表达,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可初步论证三香通络饮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具有一定疗效,可以有效降压,影响IMT、ABI、ba PWV动脉硬化指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曲江凤,余江维,余国君,黄玮[10](2018)在《浅析气虚血瘀证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本篇主要分析了气虚血瘀证的研究现状,气虚血瘀证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各个研究之间大多相对独立,关联性差,只有把相关因素综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全面的把握气虚血瘀证。

二、气虚血瘀在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地位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虚血瘀在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地位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芪蛭活络方对老年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数据处理方法
    4 临床资料分析
        4.1 总体情况
        4.2 一般资料分析如下
        4.3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比较
        4.4 研究结果
        4.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一、对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中医认识
    二、对HHcy的中医认识
    三、对脑梗死及HHcy的西医认识
        1.脑梗死病因研究
        2.脑梗死目前治疗原则
        3.Hcy与脑梗死的关系
        4.HHcy的目前治疗
    四、芪蛭活络方的组方特点
        1.芪蛭活络方方药组成
        2.立方思想
    五、临床疗效及结果分析
        1.两组治疗28d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两组治疗28d后 NIHSS积分比较
        3.两组治疗28d后BI积分比较
        4.两组治疗 28d 后 Hcy 含量比较
        5.两组治疗 28d 后 SOD、NO 水平比较
    六、不良反应
    七、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致谢
发表论文

(2)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心绞痛分级标准
        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与脱落标准
    6 临床资料采集
    7 研究方法
    8 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临床资料
        1.1 心绞痛分级与一般情况
        1.2 冠脉病变支数与一般情况
        1.3 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分布
        1.4 心绞痛分级与BMI分级
        1.5 心绞痛分级与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1.6 冠脉病变支数与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2 心绞痛分级与相关实验指标
        2.1 心绞痛分级与血脂四项
        2.2 心绞痛分级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2.3 心绞痛分级与血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2.4 心绞痛分级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2.5 心绞痛分级与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
        2.6 冠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
    3 中医证型与心绞痛分级
    4 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支数
    5 中医证型与相关实验指标
        5.1 中医证型与血脂四项
        5.2 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5.3 中医证型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6 研究结果
讨论
    1 稳定性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2 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危险因素
        2.1 心绞痛分级与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肥胖
        2.2 心绞痛分级与高血压、糖尿病
        2.3 心绞痛分级与血脂四项
        2.4 心绞痛分级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2.5 心绞痛分级与血糖、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2.6 心绞痛分级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2.7 心绞痛分级与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
    3 稳定性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 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
        4.1 各中医证型与心绞痛分级、冠脉病变支数
        4.2 各中医证型与血脂四项
        4.3 各中医证型与肾功能相关指标
        4.4 各中医证型与心脏超声相关指标
结论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冠心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稳定性冠心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系统综述的应用现状
        1 系统综述的概念
        2 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3 Meta分析在中医领域应用现状
        4 Meta分析在中医心血管领域的应用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清热化痰法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1 中西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
        2 清热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进展
        3 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4 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5 清热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研究进展
        6 清热化痰法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用药规律研究
    1 背景
    2 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Meta分析的清热化痰法治疗心律失常痰热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1 背景
    2 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作者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的连夏宁心方干预心律失常的机制预测研究
    1 背景
    2 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本章小结
结语
    1 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 纳入研究文献特征
个人简历

(4)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临床科研中的应用
        1 真实世界研究的发展渊源
        2 真实世界研究的常见类型
        3 真实世界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5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研究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6 真实世界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综述二 顽固性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1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定义及其致病风险
        2 西医学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病因及病理机制研究
        2.2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西医治疗方案
        3 中医学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3.1 中医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认识
        3.2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3.3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辨证研究
        3.4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4 顽固性高血压病研究的述评及展望
第二部分 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图
    研究内容一 真实世界下中西医诊治顽固性高血压病“病-证-药”的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设计方案
        2 研究结果
        2.1 顽固性高血压病总人群研究结果
        2.2 顽固性高血压病人群与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类人群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年龄、性别是影响顽固性高血压病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
        3.2 顽固性高血压病属高血压3级时易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
        3.3 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人群的西药以保护靶器官、降低恶化风险为主
        3.4 顽固性高血压病核心病位以“肝、脾、肾”,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3.5 顽固性高血压病治疗应虚实兼顾
    研究内容二 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及关键“症-药”的方法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设计方案
        2 研究结果
        2.1 研究人群
        2.2 一般信息
        2.3 两类人群临床信息比较
        2.4 两种提升树算法相关因素筛选结果
        2.5 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症-药”规律挖掘与分析
        2.6 以症为主的相关因素对RH+MACE的概率估算及重要性识别
        3 讨论
        3.1 真实世界研究与大数据处理方法为中医药精准方药的挖掘提供了依据
        3.2 GBM和XGBoost等提升树算法为非线性复杂关系的挖掘提供了方法学思路
        3.3 筛选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对疾病预后有参考价值
        3.4 针对相关因素的精准用药方法切实可行
        3.5 顽固性高血压病合并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与精准用药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预测和治疗提供思路
结论
创新点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心功能与踝/肱指数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一、中医学对心主血脉的认识
        (一) 心主血
        (二) 心主脉
        (三) 心主血脉
    二、现代医学对心主血脉的认识
    三、心主血脉与下肢ASO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观察指标
        (三) 检测方法
        (四) 统计学方法
    三、统计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血压指标
        (三) 血脂指标
        (四) ABI
        (五) 心功能指标
        (六) 观察组心功能指标相关性
        (七) 观察组不同ABI区间心功能指标
讨论
    一、下肢ASO
        (一) 中医学对下肢ASO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下肢ASO的认识
    二、心功能不全
        (一) 中医学对心功能不全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心功能不全的认识
    三、下肢ASO与心功能不全的联系
        (一) 中医学认识
        (二) 现代医学认识
    四、结果分析
        (一) 一般资料
        (二) 血压指标
        (三) 血脂指标
        (四) ABI
        (五) 心功能指标
        (六) 观察组心功能指标与ABI相关性
    五、课题意义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医证型客观指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6)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八、小结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四、网状Meta证据图
    五、网状Meta结果图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三、局限性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7)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案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调查方式
        4.2 调查内容
        4.3 质量控制
        5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分析
        2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本情况分析
        2.1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2.2 基本情况与证型分布
        3 合并症与中医证型相关分析
        3.1 合并症分布情况
        3.2 合并症基本情况分析
        3.3 合并症与证型分布
        3.4 人均合并症情况与证型分布
        3.5 合并慢性并发症个数情况与证型分布
        4 中医证型与相关理化指标分析
        4.1 各证型患者糖代谢指标比较
        4.2 各证型患者脂代谢指标比较
        4.3 各证型患者CRP、D-D、UA比较
        5 中医证型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研究结果分析
        1.1 老年T2DM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1.2 老年T2DM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基本情况分析
        1.3 老年T2DM患者合并症与中医证型相关分析
        1.4 老年T2DM患者中医证型与部分理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2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一
附表二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8)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与胆碱酯酶等指标的关系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与胆碱酯酶等指标的关系研究
    资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冠心病伴衰弱的证型分布及常见证型间胆碱酯酶的关系研究
    资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冠心病与衰弱综合征的相关性及中西医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三香通络饮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网络药理学探析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现状
        2.3 病因及发病特点
        2.4 降压目标
        2.5 西医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三香通络饮的网络药理学探析
    1 网络药理学概况
    2 研究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3.1 数据库和软件
        3.2 方法
        3.2.1 构建三香通络饮单味药及复方有效成分网络图
        3.2.2 流程图
    4 结果
        4.1 三香通络饮单味药有效成分
        4.2 三香通络饮“有效成分—靶点—高血压病”网络图
        4.3 网络图
    5 讨论
        5.1 三香通络饮有效成分分析
        5.2 三香通络饮组方机制的分析
        5.3 三香通络饮作用于高血压的功能及通路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一般情况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脱落与中止试验标准
        3.6 试验中药制备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收集
        4.2 治疗方案
        4.3 基线资料
        4.4 疗效指标
        4.4.1 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
        4.4.2 踝臂血压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上臂—脚踝间脉搏波传导速度(Upper arm-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 PWV)
        4.4.3 中医证候积分
    5 数据统计与处理
    6 研究结果
        6.1 基线资料比较
        6.2 家族遗传史情况比较
        6.3 合并病情况比较
        6.4 治疗前两组血清指标比较
        6.5 两组患者血压各指标比较
        6.6 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比较
        6.7 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指标(ABI、ba PWV)比较
        6.8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7 结果
    8 讨论
        8.1 病因病机的探讨
        8.2 疗效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8.2.1 IMT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8.2.2 ABI、ba PWV 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8.3 疗效指标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
        8.3.1 IMT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
        8.3.2 ABI和ba PWV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
        8.4 三香通络饮组方的探讨
        8.4.1 方名的由来
        8.4.2 治则
        8.4.3 方解
        8.5 研究结果的探讨
        8.5.1 三香通络饮对血压的影响
        8.5.2 三香通络饮对IMT的影响
        8.5.3 三香通络饮对ABI、ba PWV的影响
        8.5.4 三香通络饮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浅析气虚血瘀证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气虚血瘀理论研究
    1.1 传统理论研究
    1.2 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2 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2.1 心脑血管疾病
    2.2 内分泌疾病
    2.3 肿瘤病
3 气虚血瘀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
4 气虚血瘀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4.1 实验室检查指标
    4.2 仪器设备检查指标
    4.3 其他指标
5 小结

四、气虚血瘀在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地位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芪蛭活络方对老年脑梗死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用的临床观察[D]. 高源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稳定性冠心病心绞痛分级与中医证型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吕小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李平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信息挖掘及连夏宁心方的机制预测研究[D]. 李金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真实世界下顽固性高血压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治规律研究[D]. 刘大胜.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 [5]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心功能与踝/肱指数及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曾祥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老年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D]. 魏淑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老年冠心病患者衰弱与胆碱酯酶等指标的关系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D]. 程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三香通络饮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网络药理学探析与疗效观察[D]. 赵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浅析气虚血瘀证的研究现状[J]. 曲江凤,余江维,余国君,黄玮. 现代养生, 2018(12)

标签:;  ;  ;  ;  ;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气虚血瘀的现状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