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食用色素的提取、纯化及应用

天然食用色素的提取、纯化及应用

一、天然食用色素的提取、纯化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治城[1](2021)在《黄甜菜中甜菜黄色素的稳定性及分离纯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甜菜中的甜菜黄色素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将其开发成一种天然水溶性黄色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黄甜菜为原料,研究了黄甜菜色素的提取条件;黄甜菜色素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以及采用大孔树脂对甜菜黄色素进行分离纯化,所得结果如下:(1)在黄甜菜色素提取实验中,黄甜菜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480 nm,且在提取液p H为4.0时可以最大程度的保持甜菜黄素的稳定性;相比较压榨的方式,酸水浸提的可以降低黄甜菜色素的氧化程度,更好的保持黄甜菜色素溶液的色泽;黄甜菜色素易溶于与水互溶的有机溶剂中,使用50%的甲醇溶液进行提取可以得到浓度较高的黄甜菜色素溶液(51.92±1.92 mg/L)且杂质含量少,澄清度高;乙酸乙酯对黄甜菜色素中的非极性物质具有较好的分离效果,采用乙酸乙酯一次萃取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黄甜菜色素。(2)在不同条件下黄甜菜色素稳定性实验中,温度对黄甜菜色素的稳定性影响很大,采用拟一阶动力学模型阐述了不同温度下黄甜菜色素的热降解动力学,相关系数均在0.83以上,反应速率常数k的变化程度与温度的升高趋势成正比;通过阿伦尼乌斯公式计算得到的黄甜菜色素热降解的反应活化能为Ea=45.10 KJ/mol,黄甜菜色素对温度的敏感程度在天然色素中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根据温度熵Q10可以看出温度对黄甜菜色素降解速率的影响主要发生在40-50oC,这可能与酶解作用有关。对不同摩尔量的7种金属离子进行了研究得到在允许添加的范围内选择0.01mol/LK+可以较好的保持黄甜菜色素的色泽并维持其稳定性。拟一阶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的拟合9种酸类添加剂和2种糖类添加剂对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在酸类添加剂中没食子酸表现出较好的效果,阿魏酸的效果最差,在糖类添加剂中壳多糖表现出较好的增强效果。由防腐剂和抗氧化剂实验得出,在短时间内添加0.2%的Vc和使用1.0%的山梨酸钾低温冷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黄甜菜色素的稳定性。(3)在大孔树脂纯化黄甜菜色素实验中,通过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根据树脂吸附量筛选了6种树脂,并选择XAD-4(2.879±0.156 mg/g)、XAD-16(4.025±0.142mg/g)、LH-17(4.438±0.119 mg/g)三种树脂进行静态吸附等温线实验。Langmuir方程可以更好的拟合三种树脂的静态吸附行为(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3、0.9903、0.9808),三种树脂对甜菜黄素的吸附行为更倾向于单分子层吸附。且根据最大吸附容量Qmax(10.941 mg/g)来看,LH-17树脂更有利于从黄甜菜色素粗提液中回收甜菜黄素,且拟一阶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的描述三种树脂吸附甜菜黄素的动力学行为。通过动态吸附实验,采用1 BV/h流速进行吸附和解吸时可以得到较高的树脂利用率和洗脱液浓度,且LH-17树脂的再生效果明显优于另外两种树脂,可以用于连续生产使用。经过大孔树脂的一轮吸附和洗脱处理,黄甜菜色素回收率为37.03%、纯度为2.18%,与粗提液中黄甜菜色素的纯度相比提高了72.4%。

单辉[2](2021)在《芥菜疙瘩红色素的制备工艺及其稳定性与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芥菜疙瘩(Brassica napiformis)为十字花科芸苔属常见蔬菜,在我国广泛种植,主要被加工成腌制小菜食用,急需深加工利用和开发。为了实现芥菜疙瘩的高值化加工,本论文以芥菜疙瘩为原料经过一定加工处理,提取、精制芥菜疙瘩红色素,并对芥菜疙瘩红色素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芥菜疙瘩红色素的提取条件:经加热温度和时间以及乙醇沉淀除杂的试验分析,芥菜疙瘩红色素生成的最佳加热温度为80℃、最适加热时间为3h,提取红色素的最适乙醇浓度为80%;在此条件下,芥菜疙瘩红色素粗提物的得率为(1.45±0.12)%。(2)建立了芥菜疙瘩红色素的两级精制工艺:芥菜疙瘩红色素粗提物经AB-8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和5%乙醇的解析,可有效除去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杂质,所得一级精制红色素的得率为(3.26±0.014)%;将一级精制红色素在含1%甲酸的30%甲醇洗脱下经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精制,得二级精制红色素;HPLC分析显示,二级精制红色素为单一色谱峰,由LC-MS/MS分析可推测芥菜疙瘩红色素中可能含有芍药花青素。(3)考察了影响芥菜疙瘩红色素稳定性的因素:芥菜疙瘩红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不随p H值的变化而变化,当p H<5.0时一级精制红色素和二级精制红色素均较为稳定,当p H>5.0时,两种红色素的吸光度随着p H值的升高而降低,同时颜色也由红色逐渐变为淡黄色;p H值对红色素稳定性的时间动态变化分析显示,在2-8 h内,相同p H值条件下,红色素的吸光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两种精制红色素溶液相较于低温避光环境中,高温光照可显着降低其稳定性,而当红色素以固体形式存在时在高温光照环境中保持稳定;不同食品添加剂对红色素的稳定性有不同的影响,糖类添加剂和抗氧化剂对红色素的稳定性影响较小,金属离子可以显着提高其吸光度,而食品防腐剂焦亚硫酸钠会使色素的吸光度发生显着性降低。(4)证明了芥菜疙瘩红色素具有抗氧化活性:芥菜疙瘩红色素对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均具有显着的清除能力;进一步的Ha Ca T细胞实验表明芥菜疙瘩红色素可以通过提高UVB损伤细胞中SOD活性和GSH含量、降低MDA含量的方式发挥抗氧化保护细胞的作用。

代娟[3](2020)在《基于ZIFs的新型复合分离材料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吸附分离作为化工分离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造纸废水染料、林产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其核心是发展高效的吸附分离材料。类沸石金属有机骨架(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简称ZIFs)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可作为分离材料应用于水处理和天然产物分离:作为吸附剂可从水中快速高效吸附造纸废水染料,作为改性材料可同时提高分离膜的选择性和渗透性。但其晶体结构特点和粉末状形态致使ZIFs材料实用性变差,如吸附后难以快速回收,且在水中分散性较差阻碍了与被吸附物质的充分接触,ZIFs粉末填充在高分子铸膜液中易团聚而产生界面缺陷使膜选择性下降。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提出将ZIFs材料与易加工和改性的高分子材料二者结合,构建兼具两材料优点的新型复合分离材料,用于造纸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和天然产物的分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新型ZIFs(Co)/树脂复合微球分离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以羧基化高分子树脂球为载体,通过原位自组装法在其表面生长一层ZIFs(Co)纳米粒子外壳层,制备即显示树脂球微球形态又具备ZIFs(Co)材料微孔结构的ZIFs(Co)/树脂复合微球(ZIF-9@SMM和ZIF-67 CMs)。ZIF-67 CMs对100 mg/L造纸废水染料溶液进行1 h和5 h静态吸附中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9%和99.1%,表现出快速高效的吸附分离性能。(2)基于上述ZIFs(Co)/树脂复合微球的吸附性能,分析了4种ZIFs(Co/Zn)/树脂复合微球(CSS-ZIFs)吸附天然色素的可能性,进一步制备了ZIFs(Zn)/树脂复合微球。利用二价Zn或Co离子与树脂微球表面的羧基官能团间的配位作用制备一系列具有核-壳结构的CSS-ZIFs;其作为吸附剂分离纯化与染料分子结构类似的天然色素玫瑰茄红时,CSS-7表现出最佳的吸附分离性能并优于其他CSS-ZIFs//树脂复合微球,去除率高达95%,这主要归因于ZIFs壳层与玫瑰茄红分子之间的π-π作用和阳离子-阳离子排斥作用。(3)基于ZIF-8树脂微球的高截留率、高渗透性新型复合纳滤膜的制备、表征及对天然药物的分离性能研究。为解决高含量ZIFs粉末填充在高分子铸膜液中易团聚而产生界面缺陷使膜选择性下降的问题,以ZIF-8树脂微球(ZIF-8@RMs)作为填料与聚亚苯基砜(PPSU)铸膜液共混制备PPSU/ZIF-8@RMs混合基质膜并测试其纳滤性能。ZIF-8的亲和力、微孔结构以及树脂球的球形外壳有利于减少ZIF-8@RMs与PPSU基质之间的界面缺陷,并使PPSU/ZIF-8@RMs膜对染料甲醇溶液具有更高的选择性。与纯PPSU膜(对甲基红具有53%的截留率和35.2 kg m-2 h-1的甲醇通量)相比,PPSU/5.0 wt%ZIF-8@RMs膜则表现出88.8%的截留率,此时甲醇通量略降至33.0kg m-2 h-1,同时也对20 mg/L的熊果酸去除率高达93.2%。(4)木质素基ZIFs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分离性能研究。以具备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可再生等特点的木质素磺酸盐(LS)为改性剂,利用木质素磺酸盐的阴离子与二价金属盐的配位作用通过原位生长法生长ZIF-8,制备出一系列具有球形形态的ZIF-8-LS26复合材料,其在水中的分散性显着提高。ZIF-8-LS4复合材料对25 mg/L刚果红水溶液的吸附容量和去除率分别可达到31.5 mg/g和99.1%,均高于ZIF-8和其他配比的ZIF-8-LS复合材料,具有快速高效的吸附分离性能。(5)基于木质素基ZIFs分离膜的制备、表征及分离性能研究。为了解决(4)所述ZIF-8-LS复合材料的粉末状问题并提高其在吸附应用中的操作性,以聚偏氟烯(PVDF)膜为基底,通过气相沉积法以环保的方式在其表面快速生长致密均匀的ZIF-8-LS层,制备出超薄PVDF/ZIF-8-LS复合膜。与PVDF/ZIF-8膜相比,PVDF/ZIF-8-LS复合膜表面的水接触角减少了22°,亲水性明显提高;其对100 mg/L刚果红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07.3 mg/g,明显提高了13.1%。此外,PVDF/ZIF-8-LS复合膜的膜形态使其在吸附分离应用中的实用性与操作性明显提高。

徐恒[4](2020)在《新疆骏枣综合利用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新疆骏枣为原料,基于红枣中精油、糖、色素的溶解特性差异,依次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加水浸提及碱液浸提等技术,从骏枣中提取出精油、枣汁和色素,获得了相应产品及工艺参数,实现了红枣枣果的综合加工利用,提高了红枣产业的经济效益。主要研究内容概况如下:(1)以新疆骏枣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对枣果中精油进行萃取分离,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骏枣精油的萃取工艺,最后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骏枣精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骏枣精油最佳工艺为,乙醇作夹带剂,萃取压力25MPa,萃取温度32℃,夹带剂流速0.3mL/min,萃取时间3h,红枣精油的萃取率可达1.224%;经GC-MS分析,共检出68种物质,结构推断59种,占总峰面积的91.737%,其中主要包括酸类、烷烃类、酮类、酯类以及少量的醛类、醇类等。各类物质中焦糖香味的麦芽醇和5-羟甲基糠醛,杏仁气味苯甲酸和糠醛,以及奶香味的3-羟基-2-丁酮可能是骏枣精油的主要香气成分。(2)以上述(1)工艺剩余残渣为原料,运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酶法协同浸提红枣汁的工艺条件,并对浓缩汁的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浸提温度55℃、浸提时间4.0h、加酶量0.42%、料液比为1:7.2,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红枣汁出汁率为(74.21±0.42)%,对浓缩汁的品质指标分析得出,浓缩后的红枣汁呈红褐色半流体,营养成分受到一定损失,果汁色泽、透光率等也有所下降,总体而言在贮藏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以碱液为溶剂,上述(2)工艺剩余残渣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红枣色素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适宜工艺条件为NaOH浓度0.40mol/L,超声温度75℃,超声时间50min,加水量为1:22。在此工艺条件下浸提红枣色素的提取率可达82.37%,红枣色素得率可达2.030%。表明浸提完红枣汁后剩余残渣来继续浸提色素方案可行。(4)以上述(3)工艺提取所得到的色素液为原料,采用大孔树脂精制纯化红枣色素。比较了9种大孔树脂对红枣色素吸附及洗脱效果,发现LX-60大孔树脂对红枣色素纯化效果最好,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大孔树脂对红枣色素的纯化工艺。结果表明,红枣色素纯化的最优工艺为:色素浓度1.5mg/mL,上样流速1.5mL/min,树脂填充高度45cm,在此条件下的色素吸附率可达77.36%;然后使用60%乙醇溶液以1.0mL/min流速进行洗脱解吸,其纯化后的色素溶液,澄清透亮、呈深红色。该条件下红枣色素色价从3.33提高到23.13,纯度提高近7倍。综合表明,依次从红枣中提取制备枣精油、枣汁及色素,三者对红枣(去核)的总利用率达83.387%,可实现红枣高值化综合加工利用。

李佳[5](2020)在《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研究》文中认为天然低共熔溶剂具有易制备,低成本,低毒性,可持续性和生态友好性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姜黄素类化合物属于多酚化合物,又是一种黄色色素,具有抗氧化性、抗炎,抗肿瘤、抗癌和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等功效,其着色能力强,有很高的应用开发价值。本研究选用十二种低共熔溶剂对姜黄素类化合物进行提取,筛选出三种天然低共熔溶剂,包括柠檬酸与葡萄糖、苹果酸与葡萄糖、乳酸与葡萄糖,通过不同的摩尔比和水分含量制备筛选出较优的天然低共熔溶剂。同时,对提取条件(包括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姜黄粉与提取溶剂之间的固液比)进行优化,得到对姜黄粉中姜黄素类化合物(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DMC,去甲氧基姜黄素DMC,姜黄素CUR)的最佳提取率。最终,选取柠檬酸:葡萄糖=1:1,含15%水(CGH)为最优提取溶剂,在提取温度为50℃,姜黄粉与提取溶剂的固液比为0.1 g/10 mL,提取时间为30 min的优化提取条件下,得到对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率分别是: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为16.54mg/g,去甲氧基姜黄素为15.12mg/g,姜黄素为21.18 mg/g。将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的姜黄素类化合物进行抗氧化试验和储藏时间稳定性、温度稳定性试验,并与有机试剂进行比较。结论显示,姜黄素类化合物在天然低共熔溶剂中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和优良的温度稳定性和储藏时间稳定性。同时,我们将提取的姜黄素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使用Waters 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对姜黄素类化合物进行富集纯化,得到回收率分别是: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为88.5%,去甲氧基姜黄素为94.4%和姜黄素为93.2%。我们将提取得到的姜黄素类化合物加入到由氧化羟丙基马铃薯淀粉为基材的可食用膜中,制备一种天然色素淀粉膜,对其机械强度,水蒸气透过率等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空白淀粉膜相比,天然色素淀粉膜的断裂伸长率显着增加。并研究了天然色素淀粉膜对橄榄油的抗光氧化性,与空白淀粉膜相比,天然色素淀粉膜的抗光氧化能力显着增加,但与合成色素淀粉膜的抗光氧化能力无显着性差异。

王思宇[6](2020)在《Pseudomonas stutzeri ZH-1色素发酵、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文中认为微生物色素作为一种着色剂在染色、纺织、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被大量应用,同时其具有安全、营养、受环境限制较小等特点,故受到广泛关注。Pseudomonas stutzeri ZH-1是从山西省临汾市汾河淤泥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产色素的细菌,本文以P.stutzeri ZH-1生产的色素为对象,研究了P.stutzeri ZH-1色素的培养条件、提取条件,并对P.stutzeri ZH-1色素进行了结构鉴定和理化性质研究。其具体内容及结果如下:研究了时间、温度、初始p H、接种量、装液量、培养基浓度等六个培养条件,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条件对P.stutzeri ZH-1色素含量的影响情况,以时间、温度、初始p H、装液量为实验条件完成响应面优化,得到的最优培养条件是:时间为52 h、温度为37℃、初始p H为7、装液量为96 m L(250 m L锥形瓶)。分析了P.stutzeri ZH-1色素的分泌途径并进行了提取条件单因素实验,结果显示,P.stutzeri ZH-1色素的分泌途径为胞外分泌,40%乙醇的溶解性最强。单因素实验结果得出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时间是12 h,温度是60℃,p H是12,液料比是1:5。在经过优化培养条件和提取条件后,对P.stutzeri ZH-1色素色价和得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P.stutzeri ZH-1色素色价为129.58±8.75,P.stutzeri ZH-1色素得率提高了11.03±0.13%。采用化学显色法、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对色素进行结构鉴定,显色反应表现出P.stutzeri ZH-1色素具有醌类结构。P.stutzeri ZH-1色素的紫外光谱吸收峰在252 nm出现,斜率为-0.0015,这是黑色素的典型特征。红外光谱显示该色素具有DOPA途径真黑色素典型吸收峰。综上所述,可推断P.stutzeri ZH-1色素为DOPA途径的真黑色素(黑色素的一种)。对P.stutzeri ZH-1色素的稳定性和抗氧化性也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在p H>5、温度为30~100℃等条件下该色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H2O2、Na2S2O8、Na SO3等溶液中色素残留量均大于90%,在Mn2+、Na+、Al3+和Cu2+溶液中色素残留率均达90%以上。P.stutzeri ZH-1色素在多数金属离子、氧化还原剂中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当P.stutzeri ZH-1色素浓度为0.5 g/L时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DPPH·、ABTS·、O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20.58±1.40%、19.23±2.80%、37.69±1.80%。显着性分析结果是:在p H=2~12、温度为30~100℃、金属离子Ca2+、Mn2+、Na+、Al3+、Cu2+和Zn2+等条件下色素的残留量均有显着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P.stutzeri ZH-1色素的稳定性良好,在生产利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本研究也为P.stutzeri ZH-1菌株的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并开发了生产黑色素微生物的新资源。

李艳艳[7](2020)在《低共熔溶剂微萃取用于色素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共熔溶剂(DESs)是一种新型绿色溶剂,由两组分或多组分混合形成,通过选择不同氢键供体和氢键受体以一定化学计量比制备成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质的均一稳定体系,低共熔溶剂原料廉价易得,具有不挥发性、低毒或无毒性、不可燃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热稳定性等特点。此外,低共熔溶剂对多种化合物具有高溶解力。尤其是近几年逐渐被开发出来的疏水性低共熔溶剂,由于其良好的憎水性,疏水性低共熔溶剂作为萃取剂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检测等领域的样品前处理方向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主要研究将所制备的疏水性低共熔溶剂应用于部分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的检测分析实验的样品预处理,并取得了良好的分离与富集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低共熔溶剂-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孔雀石绿与结晶紫的含量本研究使用氯化胆碱(氢键受体)与苯酚(氢键供体)按照摩尔比为1:4的比例简单快速地制备出疏水性低共熔溶剂(DESs),密度为1.106。本研究使用该低共熔溶剂作为萃取剂,TMN-10(聚乙二醇三甲基壬基醚)作为乳化剂对孔雀石绿与结晶紫样品进行预处理。TMN-10无芳香族基团,无紫外吸收或其他干扰信号,在室温下呈透明液体,且具有优异的分散性和渗透性。将孔雀石绿与结晶紫富集于DESs后,结合高相液相色谱法测定孔雀石绿与结晶紫的含量。本实验对萃取剂和乳化剂的用量,离心时间,p H值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使用该方法检测孔雀石绿与结晶紫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LODs)分别为0.19和0.28μg·L-1。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当地海鲜市场养虾水的测定,得到的平均回收率分别在86.20~99.15%和83.0~92.50%之间。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二、低共熔溶剂-光度法测定罗丹明B的含量本研究使用百里香酚(氢键供体)与樟脑(氢键受体)按照摩尔比为1:1的比例简单快速合成天然绿色的疏水性低共熔溶剂(DES)作为萃取剂,TMN-10作为乳化剂对罗丹明B样品进行预处理。合成的低共熔溶剂的密度为0.9873,粘度为25.8,且与水互不相溶。将罗丹明B富集于DES后,结合紫外-可见光度法测定罗丹明B的含量。经优化实验条件后,使用该实验方法检测罗丹明B的含量所得到的线性动态范围在0.004~0.5μg·m L-1,检出限(LOD)为1.5μg·L-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67%。将构建的实验方法应用于当地河水以及红牛饮料的测定,得到的平均回收率在83.92~98.25%之间。因此,该实验方法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三、由酸碱诱导的低共熔溶剂-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的含量本研究通过同时作为氢键供体与氢键受体的C9:C10:C11(2:1:1)制备的三元脂肪酸低共熔溶剂提取果汁中的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为得到更好的萃取效果,使用NH3·H2O作为乳化剂,HCl用作破乳剂,离心后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富集于DES中的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进行测定。在优化条件下,测得番茄红素的浓度范围为0.1~100μg·m L-1,β-胡萝卜素的浓度范围为0.025~5.00μg·m L-1,线性范围较宽。检出限(LODs)分别为0.05和0.002μg·m L-1。表明该方法测定胡萝卜素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刘洋[8](2020)在《红色素产生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红色素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色素在生活中的应用已愈加广泛,其安全性也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合成色素由于其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在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对天然色素进行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能产生各类色素的微生物种类有很多,且不受资源、环境和空间的制约,作为一个潜在的色素资源库,在天然色素工业化生产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本实验室在血芝的培养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一株能大量分泌红色素的菌株,命名为EFOZ-01,通过对真菌的分类、筛选、红色素的稳定性、产红色素发酵条件的优化及色素的纯化与鉴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找到一种能够作为天然色素进行开发利用的生产菌株。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经典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两方面入手,对菌株进行鉴定。从形态上看,该菌株的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有多个分枝,产生不对称的小梗,形状为扫帚状,分生孢子的形状为椭圆形,颜色呈蓝绿色,初步判定该菌株属于青霉属真菌。利用ITS序列分析,构建进化树,确定该菌与青霉属的同源性达到了99%,属于产紫青霉。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将其命名为产紫青霉EFOZ-01(Penicillium purpurogenum EFOZ-01)。2)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培养基内的碳源、氮源、无机盐离子及发酵培养基的接种量、发酵时间、温度、装液量和起始p H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无机盐离子的添加量为K2HPO40.4 g/L,Mg SO40.2 g/L,KCl 0.3g/L,Fe SO4·7H2O 0.004 g/L,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起始p H值为7.0、接种量为10%、培养时间为5 d、生长温度为28℃、摇瓶装液量为100 m L/250 m L。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和碳源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条件为:接种量8%,培养时间5 d,生长温度28℃,碳源为蔗糖。3)以产红色素菌株的发酵液为原料,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对红色素进行了粗提取,并对红色素的特征光谱曲线进行测定,确定了该红色素的特征吸收峰在510 nm处。同时研究了红色素的性质,实验表明:该色素可溶于甲醇、乙醇、正丁醇等有机溶剂,也可溶于磷酸盐缓冲液当中,极易溶于甲醇和乙醇等有机溶剂;该红色素在中性、弱酸和弱碱性环境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该红色素在避光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在光照条件下,对该红色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该色素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在常温环境中,该色素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高温条件下,该红色素的损失较多;该色素对氧化剂、还原剂、多数的金属离子、防腐剂、食品添加剂和维生素的稳定性较好,其中VE对红色素具有一定的增色效果,需要注意Fe3+对红色素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4)利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液质联用(LC-MS)等分离纯化方法,对得到的色素粗提物进行分离提纯。初步确定该红色素的分子量为364.1,对比当前的天然产物数据库,并无相关的报道,有可能是一种新物质。具体结构还需要通过NMR测定。

周艳蕊[9](2020)在《鲜榨橙汁加工新工艺及副产物高值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橙汁色香味营养俱佳,深受消费者喜爱;而橙子榨汁后的橙皮作为副产物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大都作为垃圾处理,资源浪费严重,且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鉴于橙皮富含类胡萝卜素、果胶等高附加值的组分,进行深度开发,将大大提高橙子的综合利用价值,意义非常重大。为此,本研究以橙子为加工对象,开发出橙皮强化橙汁的制备新工艺;同时,探讨了超声辅助酸法提取橙皮果胶工艺,优化超声辅助萃取橙皮色素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橙子果肉汁、橙皮浆液、白砂糖和柠檬酸四个因素为指标,单因素实验探究各个因素对强化橙汁的影响,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强化型饮料的配方组合为橙汁43%,橙皮浆液4%,白砂糖5%,柠檬酸0.05%,综合评定其产品感官品质最佳。进行3次平行试验验证,得到饮料的平均感官评分为92.1。为避免橙汁饮料在贮藏期间发生分层现象,选取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果胶三种稳定剂,进行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羧甲基纤维素钠0.09%、果胶0.06%,黄原胶0.05%为复合稳定剂最佳添加量。(2)超声辅助酸法提取橙皮果胶,探究料液比、提取温度、超声提取时间、p H值对提取效果的影响。采用超声辅助酸法提取果胶,目标组分得率和质量都有提高。在提取橙皮果胶中,萃取溶剂选择盐酸最适宜。萃取料液比为1:50,提取液p H值为2.0,提取温度为70℃,超声提取时间为70min,橙皮果胶提取率可达20.30%。进行验证试验,果胶提取率为21.32%。并探究了活性炭脱色、AB-8树脂脱色、D-101树脂脱色、硅藻土脱色对采用超声波辅助酸法提取的粗果胶进行纯化,比较几种吸附剂对果胶的纯化效果,并对纯化前后的果胶进行理化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通过AB-8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的果胶与粗果胶相比,果胶含量提高了18.29%,酯化度提高了14.75%。(3)对橙皮色素提取进行了优化,在考察了料液比、超声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温度等因素对色素提取效率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色素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75,提取温度为50℃,乙醇溶液体积分数95%,超声时间为70min,主要影响因素为料液比。进行验证试验,橙皮色素吸光光度值平均值是1.021,色素得率为9.217%,提取率较高。

鲍杰[10](2019)在《微胶囊化对玫瑰花渣色素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玫瑰(Rosarugosa)是一种具有较高食用与药用价值的花卉,但工业中提取玫瑰精油的同时产生了大量废弃花渣。从玫瑰花渣中提取天然可食用色素,并采用微胶囊技术提高色素稳定性,既可提高玫瑰资源的利用价值,同时也降低了天然色素的开发成本。本研究以玫瑰花渣为原料,探究其色素的不同提取方法,并优化微胶囊制备的工艺条件;通过感官评价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玫瑰花渣色素及其微胶囊进行形态表征,对其水分含量、密度、吸湿性、溶解性及流动性等物理性质进行检测,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鉴定其物质结构的键合作用;最后,以总黄酮保留率为指标,探究玫瑰花渣色素及其微胶囊的稳定性、降解动力学及模拟胃肠道消化特性。主要结论如下:从玫瑰花渣中提取出的天然玫瑰色素,根据其紫外吸收光谱及显色反应,可初步鉴定为黄酮类化合物。采用双水相萃取法得到天然色素的提取率为11.58%,显着高于酸性水溶液提取法与乙醇提取法。双水相萃取法可以实现色素和糖的差向分离,具有初步纯化的作用,其上相色素的回收率达93.70%。经AB-8大孔树脂纯化后,玫瑰花渣色素的纯度可达79.20%。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玫瑰花渣色素微胶囊,以麦芽糊精为壁材的微胶囊包埋率最高,可达84.25%;复合壁材的微胶囊中,麦芽糊精与阿拉伯胶组合壁材的包埋率和感官状态均最优。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总固形物含量20%,芯壁比5:1、壁材比4:1,玫瑰花渣色素的包埋效率可达98.34±0.40%。通过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均显示负载花渣色素的微胶囊为新的物相,证明色素微胶囊形成。花渣色素微胶囊样品色泽为浅粉色粉末,颗粒细腻均匀,无杂质,略发黏;冲调其复原溶液呈深橙色,与喷雾干燥前基本一致,溶液均匀稳定无结块。微胶囊经喷雾干燥后形成单个球形颗粒,颗粒尺寸变大,约为1~10 μm,产品表面完整,无裂缝或孔洞,部分有凹陷。复合壁材的微胶囊表面相对光滑,具有更好的包埋性能。微胶囊的水分含量约4%,为未包埋色素的1/3;密度约0.5 g/mL,约为未包埋颗粒的2.5倍;吸湿性有所降低,溶解度略有提升,流动性降低。玫瑰花渣色素不耐光和热,且对氧气与pH敏感,微胶囊化可显着提高色素的稳定性。在4℃、25℃、37℃的贮藏温度下,玫瑰花渣色素及其微胶囊中的总黄酮含量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降解速率常数k随贮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玫瑰花渣色素微胶囊的k值远远低于未包埋色素,且半衰期显着增加,表明包埋过程可以稳定并延长花渣黄酮色素含量的保质期。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作为包埋壁材,其微胶囊具有最低的降解速率及最长的半衰期。在模拟胃肠道消化过程中,微胶囊中玫瑰花渣色素的释放速率明显降低,且复合壁材微胶囊的释放率最低,说明微胶囊具有缓释的效果。

二、天然食用色素的提取、纯化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食用色素的提取、纯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黄甜菜中甜菜黄色素的稳定性及分离纯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天然色素
        1.2.1 天然色素的分类
    1.3 甜菜的种类及甜菜色素的研究进展
        1.3.1 甜菜作物简介
        1.3.2 甜菜色素的种类、性质及功能
        1.3.3 甜菜色素的提取纯化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黄甜菜色素的提取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原料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分析方法
        2.2.2 黄甜菜色素粗提液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黄甜菜中甜菜碱的最佳测定波长和p H的确定
        2.3.2 不同提取方法对黄甜菜色素的影响
        2.3.3 不同溶剂对黄甜菜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
    2.4 小结
3 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3.1 仪器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黄甜菜色素热降解动力学分析
        3.2.2 不同金属离子对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2.3 食品添加剂对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黄甜菜色素热降解动力学分析
        3.3.2 不同金属离子对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3.3 酸类和糖类添加剂对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3.4 抗氧化剂对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3.5 防腐剂对黄甜菜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4 小结
4 大孔树脂对黄甜菜色素的初步纯化
    4.1 材料与设备
        4.1.2 实验用树脂
    4.2 实验方法
        4.2.1 树脂预处理
        4.2.2 树脂最适吸附p H和洗脱剂的选择
        4.2.3 静态吸附和解吸筛选树脂
        4.2.4 静态吸附等温线实验
        4.2.5 静态吸附和解吸动力学
        4.2.6 动态吸附和洗脱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树脂最适吸附p H和洗脱剂的选择
        4.3.2 静态吸附和解吸筛选树脂
        4.3.3 静态吸附等温线实验
        4.3.4 静态吸附和解吸动力学
        4.3.5 动态吸附和洗脱实验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附录2 不同酸类和糖类添加剂条件下黄甜菜色素保留率
附录3 不同抗氧化剂条件下黄甜菜色素的颜色变化
附录4 不同防腐剂条件下黄甜菜色素的颜色变化
附录5 不同防腐剂条件下黄甜菜色素保留率

(2)芥菜疙瘩红色素的制备工艺及其稳定性与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简表
第一章 前言
    1.1 天然红色素的结构类型
    1.2 天然红色素的提取
    1.3 天然红色素的纯化
    1.4 天然红色素的稳定性
        1.4.1 pH对天然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2 光照对天然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3 金属离子对天然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4 食品添加剂对天然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1.4.5 提高天然红色素稳定性的方法
    1.5 天然红色素的生物活性
        1.5.1 抗氧化活性
        1.5.2 抗肥胖
        1.5.3 抗肿瘤
        1.5.4 抗糖尿病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1.6.3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仪器与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芥菜疙瘩红色素的提取
        2.4.2 芥菜疙瘩红色素的精制
        2.4.3 芥菜疙瘩红色素的稳定性
        2.4.4 芥菜疙瘩红色素的抗氧化活性
        2.4.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芥菜疙瘩红色素的提取
        3.1.1 芥菜疙瘩红色素的光谱性质
        3.1.2 芥菜疙瘩红色素提取的最佳温度
        3.1.3 芥菜疙瘩红色素提取的最佳加热时间
        3.1.4 芥菜疙瘩红色素提取的最佳乙醇浓度
        3.1.5 芥菜疙瘩红色素的得率
    3.2 芥菜疙瘩红色素的精制
        3.2.1 AB-8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量
        3.2.2 糖和蛋白质的去除
        3.2.3 乙醇浓度对解吸附效果的影响
        3.2.4 5%解吸液效果的验证
        3.2.5 芥菜疙瘩一级精制红色素的得率
        3.2.6 通过制备型液相色谱仪对一级精制红色素进行精制
        3.2.7 芥菜疙瘩精制红色素的纯度检测
    3.3 芥菜疙瘩红色素的稳定性
        3.3.1 pH值对精制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3.2 光照对精制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3.3 食品添加剂对精制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3.4 芥菜疙瘩红色素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3.4.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
        3.4.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
        3.4.3 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
        3.4.4 芥菜疙瘩红色素对HaCaT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3.4.5 UVB照射对HaCaT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3.4.6 芥菜疙瘩红色素对UVB光损伤的HaCaT细胞中SOD、MDA、GSH水平以及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基于ZIFs的新型复合分离材料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分离技术
        1.2.1 天然产物简介
        1.2.2 天然产物的提取
        1.2.3 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
        1.2.4 吸附分离
        1.2.5 膜分离
    1.3 类沸石金属-有机骨架(ZIFs)材料的简介
        1.3.1 类沸石金属-有机骨架(ZIFs)材料
        1.3.2 ZIFs材料的制备方法
        1.3.3 ZIFs材料的应用
    1.4 基于ZIFs分离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4.1 基于ZIFs材料的吸附分离
        1.4.2 基于ZIFs材料的膜分离
        1.4.3 ZIFs材料对天然产物的吸附分离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论文立题依据
        1.5.2 论文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 ZIFs(Co)/树脂复合微球的构建及对性能测试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ZIFs(Co)/树脂复合微球的制备
        2.2.4 材料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2.2.5 ZIFs(Co)/树脂复合微球对染料的吸附实验
        2.2.6 吸附等温方程
        2.2.7 吸附动力学方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ZIF-9/树脂复合微球的表征
        2.3.2 ZIF-67/树脂复合微球的表征
        2.3.3 ZIF-9/树脂复合微球对刚果红染料的吸附性能
        2.3.4 ZIF-67/树脂复合微球对亮蓝染料的吸附性能
        2.3.5 ZIFs(Co)/树脂复合微球吸附染料的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ZIFs/树脂复合微球的构建及吸附分离天然色素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ZIFs/树脂复合微球的制备
        3.2.4 材料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3.2.5 ZIFs/树脂复合微球对玫瑰茄红色素吸附性能测试
        3.2.6 解吸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ZIFs/树脂复合微球的结构表征
        3.3.2 ZIFs/树脂复合微球对玫瑰茄红的吸附性能
        3.3.3 ZIFs/树脂复合微球的吸附机理
        3.3.4 ZIF-7/树脂复合微球的再生性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ZIF-8树脂微球的复合纳滤膜及对天然药物的分离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ZIF-8@RMs的制备
        4.2.4 复合纳滤膜PPSU/ZIF-8@RMs的制备
        4.2.5 材料的物理化学结构表征
        4.2.6 PPSU/ZIF-8@RMs膜对染料分离性能测试
        4.2.7 PPSU/ZIF-8@RMs膜对天然药物的分离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ZIF-8@RMs的结构表征
        4.3.2 复合纳滤膜的结构表征
        4.3.3 不同种类复合纳滤膜对染料的分离性能
        4.3.4 PPSU/ZIF-8@RMs复合纳滤膜的分离机理
        4.3.5 PPSU/5.0 wt%ZIF-8@RMs复合纳滤膜的稳定性
        4.3.6 PPSU/5.0 wt%ZIF-8@RMs膜对天然药物分离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木质素基ZIFs材料的构建及其分离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材料的合成ZIF-8-LS复合材料的制备
        5.2.4 ZIF-8-LS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5.2.5 ZIF-8-LS复合材料对染料水溶液的吸附分离性能
        5.2.6 吸附等温方程
        5.2.7 吸附动力学方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ZIF-8-LS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
        5.3.2 ZIF-8-LS的吸附分离性能
        5.3.3 吸附机理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木质素基ZIFs吸附膜的构建及分离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PVDF/ZIF-8-LS复合膜的制备
        6.2.4 PVDF/ZIF-8-LS复合膜的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6.2.5 PVDF/ZIF-8-LS复合膜的吸附性能测试
        6.2.6 吸附等温方程
        6.2.7 吸附动力学方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VDF/ZIF-8-LS复合膜结构表征
        6.3.2 PVDF/ZIF-8-LS复合膜的吸附分离性能
        6.3.3 吸附机理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新疆骏枣综合利用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红枣概述
        1.1.2 红枣营养价值
        1.1.3 红枣资源现状
        1.1.4 红枣加工现状与发展前景
    1.2 红枣深加工产品的研究现状
        1.2.1 红枣香味物质的研究现状
        1.2.2 红枣浓缩汁的研究现状
        1.2.3 红枣色素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工艺路线
第2章 红枣精油的超临界CO_2 萃取工艺及其组成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预处理
        2.2.2 红枣精油提取制备
        2.2.3 单因素试验
        2.2.4 正交试验优化红枣精油提取条件
        2.2.5 HS-SPME的分离富集
        2.2.6 GC-MS红枣精油成分分析
        2.2.7 定性分析
    2.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萃取条件选择
        2.4.2 正交试验
        2.4.3 红枣精油的HS-SPME-GC-MS成分分析
    2.5 结论
第3章 红枣汁工艺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红枣汁的浸提工艺
        3.2.2 单因素试验
        3.2.3 响应面试验优化浸提红枣汁条件
        3.2.4 红枣汁澄清与浓缩工艺
        3.2.5 红枣浓缩汁品质指标检测与贮藏稳定性研究
    3.3 数据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单因素分析
        3.4.2 红枣浓缩汁Box-Behnken试验设计与结果
        3.4.3 红枣浓缩汁品质指标分析
    3.5 结论
第4章 红枣色素提取工艺
    4.1 试验材料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制备
        4.2.2 红枣色素的粗提
        4.2.3 测定波长的选择
        4.2.4 单因素试验
        4.2.5 红枣色素提取条件优化
        4.2.6 提取级数和提取得率的确定
    4.3 数据分析
    4.4 结果分析
        4.4.1 单因素分析
        4.4.2 正交试验分析
        4.4.3 提取级数和提取率的确定
    4.5 结论
第5章 大孔树脂纯化红枣色素
    5.1 试验材料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大孔树脂对红枣色素的吸附纯化
        5.2.2 大孔树脂预处理
        5.2.3 大孔树脂型号选择
        5.2.4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吸曲线的研究
        5.2.5 大孔树脂纯化红枣色素的条件优化
        5.2.6 动态吸附正交试验
        5.2.7 纯化前后色素的色价对比
    5.3 数据分析
    5.4 结果分析
        5.4.1 最佳大孔树脂确定
        5.4.2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解吸曲线的绘制
        5.4.3 大孔树脂纯化红枣色素的优化条件
        5.4.4 正交试验
        5.4.5 骏枣色素纯化结果
    5.5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提取溶剂的发展概况
        1.1.1 离子液体提取天然产物的研究概况
        1.1.2 低共熔溶剂提取天然产物的的研究概况
        1.1.3 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天然产物的的研究概况
    1.2 酚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2.1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1.3 可食用膜的定义及分类
        1.3.1 蛋白类可食用膜
        1.3.2 多糖类可食用膜
        1.3.3 脂类可食用膜
        1.3.4 复合类可食用膜
    1.4 可食用膜对油脂抗氧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姜黄根茎的预处理
        2.3.2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2.3.3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提取
        2.3.4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2.3.5 姜黄素类化合物提取条件的优化
        2.3.6 姜黄素类化合物抗氧化试验
        2.3.7 姜黄素类化合物稳定性试验
        2.3.8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2.3.9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的制备
        2.3.10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的厚度的测定
        2.3.11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2.3.12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机械性能的测定
        2.3.13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颜色的测定
        2.3.14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抑制油脂光氧化的研究
3 结果与讨论
    3.1 天然低共熔溶剂的选择
        3.1.1 低共熔溶剂种类的选择
        3.1.2 天然低共熔溶剂种类的选择
        3.1.3 天然低共熔溶剂组分摩尔比的选择
        3.1.4 天然低共熔溶剂水分含量的选择
    3.2 姜黄素类化合物提取条件的优化
        3.2.1 提取温度的优化
        3.2.2 固/液比的优化
        3.2.3 提取时间的优化
    3.3 最优提取条件
    3.4 姜黄素类化合物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
    3.5 NADES中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稳定性
    3.6 姜黄素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
    3.7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的制备
    3.8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的厚度的测定
    3.9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3.10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机械性能的测定
    3.11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颜色的测定
    3.12 天然/合成色素淀粉膜抑制油脂光氧化的研究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6)Pseudomonas stutzeri ZH-1色素发酵、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色素概述
    1.2 黑色素概述
        1.2.1 常见色素提取方法
        1.2.2 黑色素纯化方法
        1.2.3 黑色素结构分析方法
        1.2.4 黑色素的理化性质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P.stutzeri ZH-1发酵色素培养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菌种培养
    2.2 实验方法
        2.2.1 色素最大吸收波长测定
        2.2.2 单因素实验
        2.2.3 Box-Behnken实验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色素最大吸收波长
        2.3.2 不同发酵时间对色素产量的影响
        2.3.3 不同温度对色素产量的影响
        2.3.4 不同初始pH对色素产量的影响
        2.3.5 不同接种量对色素产量的影响
        2.3.6 不同装液量对色素产量的影响
        2.3.7 不同培养基浓度对色素产量的影响
        2.3.8 响应面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P.stutzeri ZH-1色素提取条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1.3 菌种
        3.1.4 发酵液
    3.2 实验方法
        3.2.1 色素分泌情况分析
        3.2.2 色素溶解性检测
        3.2.3 色素提取条件单因素实验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细菌胞内胞外色素分泌情况
        3.3.2 色素溶解性分析
        3.3.3 不同浓度对色素提取量的影响
        3.3.4 不同提取时间对色素提取量的影响
        3.3.5 不同提取温度对色素提取量的影响
        3.3.6 不同提取液料比对色素提取量的影响
        3.3.7 不同提取pH对色素提取量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P.stutzeri ZH-1色素结构表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1.3 菌种
        4.1.4 发酵液
    4.2 实验方法
        4.2.1 色素的提取
        4.2.2 色素色价测定
        4.2.3 色素得率
        4.2.4 显色反应
        4.2.5 色素紫外光谱分析
        4.2.6 色素红外光谱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色价
        4.3.2 得率
        4.3.3 显色反应
        4.3.4 色素紫外光谱
        4.3.5 色素红外光谱
    4.4 本章小结
5 P.stutzeri ZH-1色素性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1.3 色素来源
    5.2 实验方法
        5.2.1 不同环境条件对色素稳定性研究
        5.2.2 色素抗氧化性质研究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pH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5.3.2 不同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5.3.3 不同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5.3.4 氧化剂还原剂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5.3.5 抗氧化能力测定
    5.4 本章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低共熔溶剂微萃取用于色素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天然色素与合成色素的概述及监管现状
        1.2.1 天然色素
        1.2.2 合成色素
    1.3 色素检测技术的概述
    1.4 样品前处理的概述
    1.5 萃取溶剂
        1.5.1 新型溶剂
        1.5.2 低共熔溶剂简介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二章 低共熔溶剂-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孔雀石绿与结晶紫的含量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共熔溶剂乳化液液微萃取-光度法测定水及饮料中罗丹明B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酸碱诱导低共熔溶剂-高效液相色谱法提取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8)红色素产生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红色素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色素的分类
    1.2 主要微生物色素的研究进展
        1.2.1 红曲色素
        1.2.2 黑色素
        1.2.3 β-类胡萝卜素
        1.2.4 灵菌红素
        1.2.5 蓝色素
    1.3 微生物色素的提取
    1.4 我国天然色素的局限与发展
    1.5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产红色素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菌株
        2.1.2 培养基
        2.1.3 实验试剂与药品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产红色菌株的分离与经典分类学鉴定
        2.2.2 产红色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目标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2.3.2 产红色素菌株在平板上的生长速率
        2.3.3 产红色素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97-100]
    2.4 实验小结
第三章 产紫青霉产红色素发酵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与设备
        3.1.1 实验菌株
        3.1.2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菌种的活化与制备
        3.2.2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
        3.2.3 红色素产量的测定方法
        3.2.4 营养性因素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
        3.2.5 非营养性因素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基础培养基的筛选
        3.3.2 营养性因素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
        3.3.3 非营养性因素对产紫青霉EFOZ-01产红色素的影响
    3.4 实验小结
第四章 红色素的性质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1.1 实验菌株
        4.1.2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4.1.3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色素粗产物的制备
        4.2.2 红色素性质的研究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色素粗产物的制备
        4.3.2 红色素的性质研究
    4.4 实验小结
第五章 红色素的制备与结构分析
    5.1 材料与设备
        5.1.1 实验试剂和药品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色素粗产物的制备
        5.2.2 固相萃取法分离色素
        5.2.3 HPLC分析
        5.2.4 LC-MS分析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实验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鲜榨橙汁加工新工艺及副产物高值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橙子概述
        1.2.1 橙子分类
        1.2.2 橙子的营养价值与功效
        1.2.3 橙子加工制品
    1.3 橙汁生产与消费现状
    1.4 食品稳定剂的研究进展
    1.5 橙皮色素的研究进展
        1.5.1 橙皮色素介绍
        1.5.2 橙子色素种类
        1.5.3 橙皮色素的提取方法
    1.6 果胶的研究进展
        1.6.1 果胶的概述
        1.6.2 果胶的提取工艺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橙皮外果皮强化橙汁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2.3.1 工艺流程
        2.3.2 操作要点
        2.3.3 试验设计
        2.3.4 感官指标的测定
        2.3.5 稳定剂的单一及复合配比试验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橙皮浆液料液水比试验结果
        2.4.2 原料最佳比例单因素试验结果
        2.4.3 最佳配方正交试验结果
        2.4.4 验证试验
        2.4.5 橙汁饮料产品质量要求
        2.4.6 稳定剂的单一及复合配比试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声波辅助酸法提取橙皮果胶
    3.1 前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工艺流程图
        3.3.2 操作要点
        3.3.3 不同酸水解对果胶提取的影响
        3.3.4 单因素实验
        3.3.5 正交试验
        3.3.6 粗果胶的纯化
        3.3.7 橙皮果胶理化性质的测定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不同酸水解对果胶提取的影响
        3.4.2 单因素试验
        3.4.3 正交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声辅助提取橙皮色素
    4.1 前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色素提取工艺流程
        4.3.2 操作要点
        4.3.3 橙皮色素定量分析
        4.3.4 预实验及紫外全波长扫描
        4.3.5 单因素试验
        4.3.6 正交试验
        4.3.7 橙皮色素稳定性试验研究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橙皮色素最大吸收波长λmax的确定
        4.4.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4.4.3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4.4.4 放大试验及结果分析
        4.4.5 稳定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10)微胶囊化对玫瑰花渣色素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玫瑰花渣及其色素资源
        1.1.1 玫瑰花渣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1.1.2 玫瑰花渣色素的研究现状
    1.2 天然色素的性质与提取
        1.2.1 天然色素的性质特点
        1.2.2 天然色素的提取方法
    1.3 微胶囊的研究现状
        1.3.1 微胶囊技术的概述
        1.3.2 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2 玫瑰花渣色素的提取及纯化工艺
    2.1 材料与设备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玫瑰花渣色素的不同提取方法
        2.2.2 玫瑰花渣色素的紫外吸收光谱检测
        2.2.3 玫瑰花渣色素提取率的计算
        2.2.4 双水相萃取的相比、分配系数、回收率计算
        2.2.5 玫瑰花渣色素的纯化工艺
        2.2.6 玫瑰花渣色素纯化液的理化性质测定
        2.2.7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玫瑰花渣色素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2.3.2 玫瑰花渣色素的提取效果
        2.3.3 玫瑰花渣色素纯化液的理化性质
    2.4 本章小结
3 玫瑰花渣色素的微胶囊制备工艺及优化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喷雾干燥法制备玫瑰花渣色素微胶囊
        3.2.2 微胶囊的评价指标
        3.2.3 不同因素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3.2.4 响应面优化试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壁材组成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3.3.2 总固形物含量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3.3.3 芯壁比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3.3.4 壁材比对微胶囊制备的影响
        3.3.5 响应面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玫瑰花渣色素微胶囊的形态及性质表征
    4.1 材料与设备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微胶囊的感官评价
        4.2.2 微胶囊的微观形貌
        4.2.3 微胶囊的水分含量测定
        4.2.4 微胶囊的密度测定
        4.2.5 微胶囊的吸湿性测定
        4.2.6 微胶囊的溶解度测定
        4.2.7 微胶囊的流动性测定
        4.2.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2.9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微胶囊的感官评价
        4.3.2 微胶囊的微观形貌
        4.3.3 微胶囊的物理性质
        4.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玫瑰花渣色素及微胶囊的稳定性及体外模拟消化特性
    5.1 材料与设备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及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光照对色素及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5.2.2 温度对色素及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5.2.3 氧气对及其色素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5.2.4 色素及微胶囊的贮藏试验与降解动力学分析
        5.2.5 色素及其微胶囊的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光照对色素及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5.3.2 温度对色素及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5.3.3 氧气对色素及微胶囊稳定性的影响
        5.3.4 色素及微胶囊的降解动力学分析
        5.3.5 色素及微胶囊的模拟胃肠道消化特性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天然食用色素的提取、纯化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黄甜菜中甜菜黄色素的稳定性及分离纯化技术研究[D]. 李治城. 烟台大学, 2021(11)
  • [2]芥菜疙瘩红色素的制备工艺及其稳定性与抗氧化活性研究[D]. 单辉.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基于ZIFs的新型复合分离材料构建及性能研究[D]. 代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新疆骏枣综合利用加工工艺研究[D]. 徐恒.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5]天然低共熔溶剂提取姜黄素类化合物的研究[D]. 李佳.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6]Pseudomonas stutzeri ZH-1色素发酵、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D]. 王思宇.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低共熔溶剂微萃取用于色素检测技术研究[D]. 李艳艳.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8]红色素产生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红色素性质研究[D]. 刘洋. 湖北师范大学, 2020(02)
  • [9]鲜榨橙汁加工新工艺及副产物高值开发[D]. 周艳蕊.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微胶囊化对玫瑰花渣色素理化性质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鲍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天然食用色素的提取、纯化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