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治疗足跟痛12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体外冲击波治疗足跟痛12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一、体外震波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12例(论文文献综述)

吴以臣[1](2021)在《跟部解剖结构与痛点骨水泥注入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跟痛症临床多见、治疗棘手。我们在前期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方法,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于2013年开始临床试用,取得良好效果。初期12例临床应用研究文章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在中华系列杂志上发表。本课题是在前期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从解剖学角度对跟痛症患者进行分类分型,并进一步对适合骨水泥注入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更深入了解骨水泥注入对跟痛症的疗效。方法:在解剖学理论指导下,本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09月至2020年12月于骨科就诊的明显跟痛症患者32例进行分型和筛选,32例中,跖筋膜炎型11例,神经卡压型3例,骨内压增高型5例,足跟脂肪垫型7例,跟腱炎及滑囊炎型6例。从解剖结构分析,选取其中骨内压增高型5例纳入研究对象,排除其余27例不适合行骨水泥治疗的病例,纳入研究的5例病人加上前期临床研究并随访的12例行骨水泥注入治疗的跟痛症病例,共计17例作为本课题的临床研究对象。将17例根据患足跟骨有无骨刺分为有骨刺组(A组)6例和无骨刺组(B组)11例。此17例年龄在45-75岁之间,平均57岁,病史6-36个月,平均15个月。以上患者均于门诊手术室采用骨水泥注入治疗,治疗在局麻下进行,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患足有无跟骨骨刺、术前压痛定位点,术中骨水泥注入量,以及有无出现穿刺点出血、感染、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过敏等并发症。术后均进行为期2个月-1年的临床随访。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2月三个时间点对受试者进行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并在术后2月随访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分析该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类型跟痛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该疗法对于有无跟骨骨刺的跟痛症患者各时期疗效差异。结果:1各分组患者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有骨刺组和无骨刺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周与术后2月三个时期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有骨刺组和无骨刺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个月两个时期的AOFAS踝-后足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2周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骨水泥注入治疗,对有无伴跟骨骨刺生成的跟痛症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疗效无明显差异。2在疼痛的缓解方面,无论患者有无伴有跟骨骨刺生成,骨水泥注入治疗各时期疗效相似;而在踝-后足功能的恢复方面,骨水泥注入治疗对于伴有骨刺的患者短期内起效更快,但两组患者中长期疗效相仿。

刘璇[2](2020)在《膏摩法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膏摩法治疗跟痛症并进行相关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该疗法是否有效,为跟痛症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案和思路。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包含30例患者的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频次均为每日1次,以15日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1个疗程。要求患者在治疗期间严格执行治疗方案,并认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填写Maryland足功能表和VAS评分,并对每位患者进行15天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ryland足功能表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运用SPSS22.0统计分析的结果,探讨观察组基于膏摩法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96.7%,治愈9例,显效17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90.0%,其中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3例,经秩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而且从有效率来看,观察组更有优势。(2)本研究表明治疗后观察组的Maryland评分和VAS分数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有效率、Maryland评分和VAS评分上,经统计学检验,均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膏摩法对于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具有显着疗效,并且在疗效上要优于传统推拿法。

杨招成[3](2020)在《体外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治疗跖筋膜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比方法,对冲击波组、加味苏木煎组、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组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跖筋膜炎的疗效,寻找一种治疗跖筋膜炎更为快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造福广大跖筋膜炎患者。方法:本研究将60例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跖筋膜炎的患者进行随机分配成冲击波组、加味苏木煎组、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组各20例,三组患者性别、部位、年龄、病程、体重指数、VAS评分、Marylan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冲击波组:单纯采用骨科体外冲击波,1周治疗2次,连续4周;加味苏木煎组:采用加味苏木煎煎水熏蒸患部30分钟,每日1次,总共治疗4周;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组:先采用骨科体外冲击波,1周治疗2次,连续4周,睡前再用加味苏木煎煎水熏蒸患部30分钟,每日1次,总共治疗4周。三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2周后、4周后运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Maryland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对比,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患者的性别、部位采用卡方检验;对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VAS评分、Maryland评分进行t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结果:1.治疗前,对患者的性别、部位、年龄、病程、体重指数、VAS评分、Maryland评分等数据进行分析,对性别、部位采用卡方检验,三组性别、部位卡方检验p值大于0.05,差别没有统计学的意义;对年龄、病程、体重指数、VAS评分、Maryland评分,先检验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如符合正态分布(p>0.05),则采用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非参数检验。年龄、病程、体重指数、VAS评分、Maryland评分的检验结果差别均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2.三组在治疗1周后、2周后、4周后相比治疗前的VAS评分,均随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即治疗前评分>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它们之间的评分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三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降低的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治疗1周后三组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治疗2周后,三组VAS评分均较治疗1周后降低,差异较治疗前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治疗2周后体外冲击波组与加味苏木煎组的评分差别没有统计学的差别(p<0.05),而联合组的VAS评分较其他两组降低更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VAS评分均较治疗2周后降低,降低的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治疗4周后体外冲击波组与加味苏木煎组的评分差别没有统计学的差别(p<0.05),而联合组的VAS评分较其他两组降低更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3.三组在治疗1周后、2周后、4周后相比治疗前的Maryland评分,均随时间的延长明显提高,治疗前评分<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它们之间的评分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三组的Maryland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提高的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治疗1周后三组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治疗2周后,三组Maryland评分均较治疗1周后提高,差异较治疗前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治疗2周后体外冲击波组与加味苏木煎组的评分差别没有统计学的差别(p<0.05),而联合组的Maryland评分较其他两组提高更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三组Maryland评分均较治疗2周后提高,提高的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治疗2周后体外冲击波组与加味苏木煎组的评分差别没有统计学的差别(p<0.05),而联合组的Maryland评分较其他两组提高更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4.联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加味苏木煎组,总有效率的差别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体外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组较单用体外冲击波组、加味苏木煎组的疗效更为显着;体外冲击波组、加味苏木煎组、体外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组无明显不良反应,较为安全。

林珍妮[4](2019)在《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腓肠肌痉挛是指腓肠肌突发性肌肉强烈收缩,肢体筋脉牵掣、痛如扭转,疼痛剧烈,常在受寒刺激、运动后、睡眠时,尤其是寒冷的夜间发生,患者常因痉挛所致的巨大疼痛而从睡梦中惊醒,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成正比,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下降,可能会导致患者在工作或其他日常活动中遇到更多问题,而且剧烈肌肉疼痛不仅会影响睡眠,而且往往会导致患者在数天内因小腿疼痛而行走困难,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研究主要观察针刺支沟穴与针刺承山穴对治疗腓肠肌痉挛的疗效对比,初步探讨下病上取与局部选穴对痛症的临床疗效,拓宽临床治疗思路,为本病提供较优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腓肠肌痉挛患者随机分成支沟组和承山组,支沟组30例,承山组30例。支沟组针刺支沟穴,承山组针刺承山穴。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5次为1疗程,共5日,并在疗程结束的的第1周及第1个月随诊,共2次。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疼痛评分、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健康调查评分等变化,并跟据症状评分、体征评分对两组进行疗效评定。对以上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Stata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腓肠肌的症状分级积分、体征分级积分、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具备可比性。两组间治疗前失眠严重指数相比,P=0.431,P<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症状分级积分比较:支沟组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症状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3.体征分级积分比较: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治疗第1次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5次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第1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支沟缓解腓肠肌痉挛体征较承山好。两组症状分级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支沟、承山对缓解徘肠肌痉挛的症状均具有明显疗效。两组的第1次治疗与第5次治疗之间也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缓解腓肠肌痉挛的疗效与疗程的长短相关。两组的治疗后及随访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情况均稳定。4.疗效评定: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支沟组临床治愈13例(43.4%),显效14例(46.7%),有效2例(7%),无效1例(3%),总有效率96.7%;承山组临床治愈8例(26.7%),显效12例(40%),有效8例(26.7%),无效2例(7%),总有效率93.3%。根据秩和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治疗腓肠肌痉挛均有明显疗效,但支沟组的临床治愈率比承山组高,说明支沟对缓解腓肠肌痉挛的效果比承山好。5.疼痛评分比较:(1)两组患者第1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7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734,P=0.058>0.05,说明支沟组和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相近。(2)两组患者第2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未随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7.642,P=0.008<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3)两组患者第3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3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22.39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4)两组患者第4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4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时间*组别交互P均<0.05,说明时间因素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并且时间因素的作用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组间效应检验F=30.353,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5)两组患者第5次治疗时的疼痛指数比较:治疗前支沟组与承山组相比,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5次治疗开始支沟组患者疼痛程度已经开始小于承山组;针刺2分钟、针刺5分钟、针刺10分钟、取针后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支沟组在不同时间段其止痛效果均好于承山组。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球形检验P<0.05,不符合球形检验,说明重复测量数据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可按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处理,需要进行多变量方差分析,以多元检验结果为准。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结果提示时间P<0.05,时间*组别交互P>0.05,说明时间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以及时间因素和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即VAS评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而不同,但是时间因素的作用并没有随着组别的不同而不同,提示在第5次治疗支沟组和承山组对于疼痛的改善随着时间的变化,两者趋势接近。组间效应检验F=48.465,P=0.000<0.05,说明支沟组比承山组治疗后的疗效好。(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2次与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第1次、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1次与治疗第2次、治疗第3次、治疗第4次、治疗第5次、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两两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减轻疼痛均好于承山组。6.失眠严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且情况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7.功能障碍指数比较:支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第1个月两两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承山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分别组间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与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组内相比,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支沟组随访第1周、随访第1个月两两相比均无差异,p>0.05,而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第1个月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的功能障碍在后期随访中较治疗后均有改善,相对来说支沟组的疗效较为稳定。说明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均好于承山组。8.健康调查评分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比,支沟组和承山组在PF及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随访第1个月支沟组和承山组相比,BP中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承山组随访第1周与随访第1个月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腓肠肌痉挛的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低,其主要影响健康和日常活动和躯体疼痛,在各组之间,其余SF-36项目中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支沟组对躯体疼痛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结论:针刺支沟穴与承山穴都是治疗腓肠肌痉挛的有效方法,但支沟组的治疗方案无论是治疗后还是后期随访的疗效中,在症状分级、体征分级,以及患者自评疼痛指数、失眠严重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及健康调查评分方面的疗效均好于承山组。综上所述,说明针刺支沟穴治疗腓肠肌痉挛有效且安全,值得广泛推广。

缪轩磊[5](2019)在《关节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关节镜手术联合内服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单纯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做对比,观察和比较其治疗效果、功能恢复情况、安全性等,力求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思路、手术方式及评估结果。方法:选取42例符合实验要求的诊断为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关节镜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味口服,对照组单纯采用关节镜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在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回访获得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nkle-Hindfoot Score,AOFAS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Visual Analogue Scale),并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课题中42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时间,两组患者治疗后获得的AOFAS及VAS评分数据均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治疗后3个月两组VAS评分对比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相比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AOF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例未出现手术失败情况,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单纯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效果显着,关节镜治疗配合内服桃红四物汤加味的实验组在短期内能够更快地降低疼痛评分、提升足部功能,缩短患者康复所需时间,使患者更早恢复日常活动。(2)关节镜联合内服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短期内效果显着,且短期内疼痛减轻快、功能恢复更快,相较于单纯手术治疗,虽然远期疗效评价与单纯手术治疗方案相当,但其优势在于能够缩短术后康复时间、提升患者在锻炼阶段的配合意愿,是较理想的一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学习应用。

陈虞文[6](2019)在《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膝鹅足滑囊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中药热奄包对膝鹅足滑囊炎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肯定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中药热奄包在改善鹅足滑囊炎患者的疼痛、活动受限症状和功能活动度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同时与西药双氯芬酸二乙乳胶外涂治疗相比,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到2018年12月在江西省中医院骨伤科因膝鹅足滑囊炎就诊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和临床实际信息,将研究对象分成两组,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情况无特殊差异。治疗组予以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时先予以中药热奄包外敷30min,再予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参数设置为:频率1.8Hz,冲击2500次;热奄包治疗每天1次,15天为1个疗程;冲击波治疗1次间隔5天,治疗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以双氯芬酸二乙乳胶外涂治疗,每次2mg,每天2次,15天为一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两个疗程。以疼痛视觉模拟定级(VAS)、膝关节Lyshlom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ROM)等指标来评定。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如皮肤瘀斑、皮下血肿、心悸等。结果:(1)VAS评分:两组的VAS评分治疗后都有降低,相比之下,治疗组VAS评分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膝关节Lyshlom评分:两组的Lyshlom评分治疗后都有提升,相比之下,治疗组升高幅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膝关节活动度(ROM):两组在治疗后关节活动度均有改善,相比之下治疗组活动度改善的幅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疗效分析:两组经治疗后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总的有效率分别是治疗组95.00%,对照组85.00%。较之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治疗结束后,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Lyshlom评分及关节活动度(ROM)等指标上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中药热奄包优于双氯芬酸二乙乳胶外涂治疗。(2)冲击波疗法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鹅足滑囊炎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和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朱燕侠[7](2019)在《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的关节活动度、疼痛指数和肩关节功能的变化情况,探讨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以提供一种疗效高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患者88例,从中随机抽取60例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将纳入的6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采用针刺结合麦粒灸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疗法,以肩髁、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为主穴,结合远端配穴。每天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治疗效果。通过观察两组的关节活动度(ROM)、疼痛指数(VAS)、肩关节功能评分系统Constant-Murl(CMS)以及整体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前相关资料的比较,在年龄、病程、性别、VAS评分、ROM评分、CMS评分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资料具有可较性。2.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性降低(P<0.01),实验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性降低(P<0.01),实验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显着性降低(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缓解肩周炎患者疼痛症状,实验组优于对照组。3.对照组治疗后RO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实验组治疗后RO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实验组治疗前后ROM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4.对照组治疗后CM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实验组治疗后CM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实验组治疗前后CMS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显着性升高(P<0.01)。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功能,实验组优于对照组。5.对照组30例患者中治愈2例,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实验组30例患者中治愈4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方法均对瘀滞型肩周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麦粒灸和单纯针刺均能有效改善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症状、肩关节活动度及肩关节功能,并有较好的疗效,且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这说明,针刺结合麦粒灸是治疗瘀滞型肩周炎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凌上清[8](2018)在《冲击波循经穴位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比体外冲击波疗法痛点治疗以及冲击波循经穴位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从而探索出冲击波疗法结合中医传统疗法针灸疗法是否能提高治疗跟痛症的临床效果,为治疗跟痛症寻找更加有效的临床方法。方法:选取60例门诊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冲击波痛点进行治疗,30例观察组患者予以冲击波循经穴位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四周及八周对病人进行随访,询问患者VAS评分、AOFAS评分及临床疗效,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组内对比,观察组治疗四周后与治疗前VAS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四周后与治疗前VAS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八周后与治疗前VAS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组治疗八周后与治疗前VAS评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四周及八周后的组内比较VAS评分观察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治疗四周及八周后的组内比较VAS评分观察P>0.05,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四周AOFAS评分同治疗前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四周AOFAS评分同治疗前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八周AOFAS评分同治疗前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八周AOFAS评分同治疗前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八周AOFAS评分同治疗后四周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八周AOFAS评分同治疗后四周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治疗后四周两组VAS评分观察,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八周两组VAS评分观察,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四周两组AOFAS评分观察,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八周两组AOFAS评分观察,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八周后临床疗效观察,P<0.05,有临床意义。结论:1.冲击波痛点治疗及冲击波循经穴位治疗跟痛症的治疗效果(VAS评分、AOFAS评分及临床效果)明显;2.冲击波循经穴位治疗跟痛症较冲击波痛点治疗的治疗效果更佳;3.冲击波循经穴位治疗比冲击波痛点治疗能保持更长时间的镇痛效果;4.冲击波循经穴位治疗几冲击波痛点治疗对改善AOFAS评分疗效相似;5.通过观察冲击波及冲击波循经穴位治疗跟痛症的两组患者,发现在治疗开始至结束的过程中未出现其他与冲击波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可见冲击波在医治跟痛症中安全性较高。所以冲击波治疗跟痛症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靠的。

吕骏贤[9](2017)在《海桐皮汤熏洗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系统海桐皮汤熏洗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探讨海桐皮汤熏洗结合体外冲击波对足跟疼痛,足踝功能评分改善等方面的疗效。为选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简便廉价的治疗跟痛症复合疗法,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月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骨科门诊跟痛症患者90例。证型符合气滞血瘀证,通过釆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跟痛症(气滞血瘀证)随机分为三组。(A组)30例中药熏洗配合冲击波治疗组:每次治疗冲击2000次,每3天1次,连续治疗5次为1疗程。每次熏洗20min左右,每天熏洗两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B组)30例中药熏洗组:每次熏洗20min左右,每天熏洗两次,7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C组)30例冲击波治疗组:每次治疗冲击2000次,每3天1次,连续治疗5次为1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足跟疼痛VAS疼痛评分,足踝功能评分。结果:临床疗效:A、B和C组共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3.3%,冲击波组:86.6%、熏洗组:80%,三组之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VAS疼痛评分比较治疗前较治疗后均明显好转,治疗后VAS疼痛评分:治疗组低于冲击波组及熏洗组(P<0.05),冲击波组低于熏洗组(P<0.05)。足功能明显改善,Maryland足功能评分:治疗组优于冲击波组及熏洗组(P<0.05),冲击波组优于熏洗组(P<0.05)。结论:1.单独体外冲击波治疗、单独海桐皮汤中药熏洗治疗及体外冲击波结合海桐皮汤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均能够改善跟痛症患者的足跟疼痛及行走功能障碍。2.体外冲击波结合海桐皮汤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在缓解症状方面,优于单独体外冲击波治疗单独海桐皮汤中药熏洗治疗,并且,体外冲击波的治疗效果优于海桐皮汤的治疗效果。3.海桐皮汤中药熏洗能够有效的缓解冲击波治疗过程中麻刺感等副作用,二者配合疗效确切稳定,副作用小,价格实惠简单方便,容易被中老年患者接受、适合在临床中推广。

黄吉利,潘捷,赵鸿声[10](2015)在《跟内侧神经阻滞联合牵伸训练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跟内侧神经阻滞联合牵伸训练治疗跟痛症的疗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84例跟痛症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45例)予以跟内侧神经阻滞联合跟腱及跖筋膜牵伸训练治疗;B组患者(39例)予以局部压痛点封闭联合牵伸训练治疗。统计2组患者治疗1周、2周、4周VAS评分,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患者治疗1周及2周后VAS评分(4.18±2.37,2.65±1.29)分均小于B组(5.29±2.41,3.25±1.3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后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内侧神经阻滞联合牵伸训练治疗跟痛症疗效满意。

二、体外震波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1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震波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12例(论文提纲范文)

(1)跟部解剖结构与痛点骨水泥注入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跟部解剖结构研究分析及病例筛选
    1 跟部解剖学基础
    2 纳入骨水泥治疗跟痛症类型的选择
第二部分 各型跟痛症痛点骨水泥注入的临床疗效研究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部分患者手术摄影及影像学资料
附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
参考文献
综述 当代医学从解剖基础对跟痛症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膏摩法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组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跟痛症的中医认识
        1.1 跟痛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1.2 跟痛症的中医治疗
    2 跟痛症的西医认识
        2.1 足跟部的解剖
        2.2 跟痛症的病因
        2.3 跟痛症的西医治疗
    3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药物资料
        1.3 病例选择
    2.一般资料
        2.1 性别分析
        2.2 年龄分析
        2.3 病程分析
        2.4 VAS评分比较
    3 治疗方法
        3.1 观察组治疗方案:膏摩法治疗
        3.2 对照组治疗方案:传统推拿法治疗
    4 疗效评定的标准
        4.1 观察指标
        4.2 中途退出试验标准
    5 推拿异常情况及处理[59]
    6 统计学处理
    7 结果分析
        7.1 治疗后患者足跟痛程度(VAS)比较
        7.2 治疗后患者Maryland评分比较
        7.3 治疗后疗效分析
        7.4 治疗前后足跟痛程度(VAS)疗效比较
        7.5 治疗前后Maryland评分比较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膏摩法在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探讨
        2.1 膏摩法的现代临床研究
        2.2 膏摩法作用机制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分析结果如下
        3.2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VAS及 Maryland评分比较
        3.3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疗效分析比较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介

(3)体外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治疗跖筋膜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文献综述
    1 概述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疗法
        2.2 物理因子疗法
        2.3 夜间夹板
        2.4 有创疗法
        2.5 其他疗法
    3 小结与展望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的来源
        1.2 病例的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内容
    3.安全性方面的评价
    4.数据的分析
观察结果
    1 基本情况分析
        1.1 性别的分析
        1.2 疼痛部位的分析
        1.3 年龄(岁)的分析
        1.4 病程长短(月)分析
        1.5 体重指数的分析
        1.6 VAS评分分析
        1.7 Maryland评分的分析
    2 治疗后VAS评分和Maryland评分对比分析
        2.1 治疗后1周后、2周后、4周后VAS评分分析
        2.2 治疗后1 周后、2 周后、4 周后Maryland评分
    3 总有效率的对比分析
    4 安全性的观察
讨论
    1 解剖结构
    2 发病机理
    3 病理特点
    4 常见诱发因素
    5 中国医学对跖筋膜炎的认识
    6 简述现阶段跖筋膜炎的治疗方法
        6.1 药物治疗
        6.2 物理因子疗法
        6.3 有创疗法
        6.4 其他疗法
    7 治疗方式的选择
        7.1 体外冲击波(ESWT)的选择
        7.2 加味苏木煎的选择
        7.3 联合组选择的优势
    8 疗效的评分分析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附录
作者简介

(4)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1.1.1 中医病名溯源
        1.1.2 病因病机分析
    1.2 现代西医对腓肠肌痉挛的研究
        1.2.1 发病机理
        1.2.2 常用治疗手段
    1.3 近代中医治疗腓肠肌痉挛的进展
        1.3.1 针灸治疗
        1.3.2 以支沟为主的治疗研究
        1.3.3 以承山为主的治疗研究
        1.3.4 以中药为主的治疗研究
    1.4 近代中医以“下病上取”法为主的治疗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2 研究方法
        2.1.3 实验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2.1.6 中止、剔除标准
    2.2 研究结果
        2.2.1 基线情况
        2.2.2 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2.2.3 疼痛评分(目测类比定级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
        2.2.4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nsomnia Severity Index, ISI)
        2.2.5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2.2.6 健康调查简表(SF-36)
    2.3 不良反应观察
    2.4 脱落情况
第三章 讨论
    3.1 临床疗效分析
        3.1.1 基线性况
        3.1.2 症状评分
        3.1.3 体征评分
        3.1.4 疗效评定
        3.1.5 疼痛评分(VAS)
        3.1.6 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
        3.1.7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3.1.8 健康调查简表(SF-36)
    3.2 治疗方法分析
        3.2.1 选穴原理
        3.2.2 下病上取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4.1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
    4.2 问题与展望
    4.3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5)关节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治疗方法
    1.7 典型病例图像资料
    1.8 疗效观察指标
    1.9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两组VAS足跟部疼痛评分比较
    2.2 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
3.讨论
    3.1 中医学对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认识和治疗
    3.2 桃红四物汤的组方、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3.3 桃红四物汤加味在骨科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3.4 现代医学对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非手术治疗
    3.5 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手术治疗
    3.6 关节镜微创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3.7 关节镜微创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手术讨论
    3.8 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临床病因研究进展
    3.9 不足之处
    3.10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答辩委员会名单

(6)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膝鹅足滑囊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膝关节鹅足滑囊炎的认识
    2 中药热奄包的历史源流和临床应用研究
    3 体外冲击波的历史源流和临床应用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研究内容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病例的剔除
    1.7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及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观察
3 数据统计
4 注意事项
5 结果
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7 附图
讨论
    1 膝鹅足滑囊炎治疗的探讨
        1.1 传统医学疗法
        1.2 现代医学疗法
    2 体外冲击波作用机理探讨
        2.1 体外冲击波的结构和操作原理
        2.2 体外冲击波的使用原则
        2.3 冲击波治疗作用原理
        2.4 体外冲击波治疗机制分析
    3 中药热奄包作用机理探讨
        3.1 中药热奄包组方与方药分析
        3.2 中药热奄包治疗机制分析
    4 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体会
    5 研究结果分析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状况
        一、肩周炎的定义
        —、肩周炎的病因
        三、肩周炎临床表现
        四、肩周炎的治疗概况
    第二节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研究状况
        一、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二、肩周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三、肩周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四、肩周炎的中医治疗
    第三节 麦粒灸治疗疾病的文献研究
        一、心脑血管疾病
        二、呼吸系统疾病
        三、肿瘤
        四、消化系统疾病
        五、泌尿系疾病
        六、妇科疾病
        七、皮肤科疾病
        八、免疫系统疾病
        九、乳房疾病
        十、骨伤科疾病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器具及材料
        三、取穴
        四、具体操作
        五、疗程
        六、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七、统计分析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一、治疗前资料比较
        二、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化较
        三、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ROM评分化较
        四、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前后CMS评分比较
        五、两组肩周炎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麦粒灸的作用机理
        一、刺激强,可产生长时间的无菌反应
        二、选穴精准,节省原料,副反应低
    第二节 选题依据
    第三节 实验结果分析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冲击波循经穴位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临床资料和方法
    1.病例选择及分组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临床分组
    2.治疗方法
        2.1 分组及治疗
    3.观察项目及指标
        3.1 一般项目
        3.2 观察指标
        3.3 次要观察指标
    4.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临床资料分析
    2.治疗后结果分析
    3.安全性及不良事件分析
三、讨 论
    1.中医对跟痛症的认识
    2.西医对跟痛症的认识
    3.跟痛症目前的治疗方法
    4.冲击波治疗的原理
    5.冲击波在骨伤科中的应用
    6.取穴依据
    7.本研究的治疗方法
    8.本研究观察指标
        8.1 VAS评分
        8.2 足踝AOFAS评分
        8.3 综合疗效
    9.结果及分析
    10.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四、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附表5
综述
    参考文献

(9)海桐皮汤熏洗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3 观察指标
        3.1 VAS疼痛评分
        3.2 Maryland足功能评分
        3.3 安全性评价标准
        3.4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性指标的比较和分析
        1.1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构成分析
        1.2 三组治疗前VAS疼 痛评分、Maryland足 功能评分情况
    2 三组治疗后疗效性指标观察与分析
        2.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三组VAS疼 痛评分、Maryland足 功能评分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一、体外冲击波治疗疼痛疾病的认识
        1. 冲击波治疗概况
        2. 冲击波治疗机制
        3. 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的治疗部位的选择
        4. 体外冲击波疗法参数的设定
        5. 体外冲击波的副作用
    二、海桐皮汤熏洗的治疗机制
        1. 海桐皮汤方剂分析
        2. 药物熏洗疗法治疗疼痛机理分析
    三、体外冲击波配合海桐皮汤熏洗作用机制及优势
    四、安全性指标检测及不良反应处理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10)跟内侧神经阻滞联合牵伸训练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纳入标准
    1.3方法
    1.4疗效标准
    1.5统计学方法
2结果
3讨论

四、体外震波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观察及护理1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跟部解剖结构与痛点骨水泥注入的临床研究[D]. 吴以臣.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膏摩法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体外冲击波联合加味苏木煎治疗跖筋膜炎的疗效观察[D]. 杨招成.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4]基於“下病上取”法针刺支沟穴对腓肠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 林珍妮.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关节镜技术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非神经源性跟痛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 缪轩磊.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体外冲击波疗法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膝鹅足滑囊炎的临床研究[D]. 陈虞文.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瘀滞型肩周炎的疗效分析[D]. 朱燕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冲击波循经穴位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观察[D]. 凌上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海桐皮汤熏洗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吕骏贤.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4)
  • [10]跟内侧神经阻滞联合牵伸训练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研究[J]. 黄吉利,潘捷,赵鸿声.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5(05)

标签:;  

体外冲击波治疗足跟痛12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