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安美玉[1](2021)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究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对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2.探究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冠脉CTO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3.分析冠脉CTO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分布,探究高脑钠肽水平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评估BNP预测事件发生的能力。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8月安贞医院住院行冠脉造影并确诊为冠脉CTO的患者,并且这些患者进行了门控静息心肌灌注及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共349例。对全部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年。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获取标准门控断层扫描图像。经过Cedars QGS软件对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功能进行半定量分析,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经相位分析(phase analysis,PA)可以得到左室同步参数即相位直方图带宽(phase histogram bandwidth,PBW)、相位标准差(phase standard deviation,PSD)、相位熵(phase entropy,PE)。分析比较不同组CTO患者的左室同步参数(PBW、PSD和PE)及心功能参数,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评估PBW、PSD、PE的预测价值。另外,为了探究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的影响因素,我们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了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由于结果显示血浆BNP水平与左室不同步参数显着相关。因而,我们在入院后测定血浆BNP浓度的214例患者中,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继续探究了血浆BNP水平对冠脉CTO患者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BNP对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性能。并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CTO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在349例进行门控心肌灌注以及心肌代谢相位分析的患者中,事件组与非事件组EDV、ESV、LVEF具有显着差异,事件组EDV、ESV较大,LVEF较小。使用门控心肌灌注和心肌代谢相位分析所得到的左室不同步参数具有中等强度相关性,两种方法所得的PBW相关系数为0.75,PSD的相关系数为0.56,PE的相关系数为0.7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对冠脉CTO MACE发生风险具有预测价值。PBW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1.523倍[HR:1.523,95%CI(1.239-1.872),P<0.001];PSD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1.419倍[HR:1.419,95%CI(1.165-1.728),P=0.001];PE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2.038倍[HR:2.038,95%CI(1.413-2.940),P<0.001]。对每个结局事件单独分析显示,PBW、PSD、PE对全因死亡和心衰的预测作用较好。对于全因死亡,PBW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增加1.765倍[HR:1.765,95%CI(1.286-2.422),P<0.001];PSD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增加1.419倍[HR:1.419,95%CI(1.174-1.569),P=0.002];对于心衰,PBW每增加一个单位患者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291倍[HR:2.291,95%CI(1.371-3.828),P=0.002];PSD每增加一个单位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106倍[HR:2.106,95%CI(1.305-3.398),P=0.002];PE每增加一个单位心衰发生风险增加1.221倍[HR:1.221,95%CI(1.085-1.374),P<0.001]。3.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BW和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钾离子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09、0.234、0.154、0.153;PSD和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钾离子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05、0.243、0.176、0.250;PE和BNP、D-Dime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0.161、0.188、0.238、0.27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PBW、PSD、PE都具有显着相关性的有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与BNP的相关系数最大。4.进一步分析BNP在CTO患者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中的差异,结果显示,BNP浓度在事件组中显着高于非事件组(P<0.01),尤其是在全因死亡的患者中。BNP浓度越高患者发生MACE风险越大[HR(95%CI)=2.334(1.521-3.579),P<0.01],调整性别、年龄、BMI等因素后,BNP对MACE仍具有预测价值[调整HR(95%CI)=1.862(1.097-3.160),P=0.021]。单独对全因死亡进行分析显示,BNP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491倍[HR(95%CI)=3.491(1.874-6.503),P<0.01],调整上述因素后,BNP对全因死亡发生风险仍具有预测价值[HR(95%CI)=2.146(1.015-4.534),P=0.046]。ROC曲线分析显示,BNP水平预测患者全因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13,敏感性为73.5%,特异性为62.2%。结论:1.门控心肌灌注与心肌代谢的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结果具有中度相关性。2.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相位直方图带宽、相位标准差及相位熵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心衰和全因死亡。3.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PBW、SD、PE与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具有显着正相关性,其中与BNP的相关系数最大。4.脑钠肽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对全因死亡。当BNP水平≥287.98pg/ml时,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着增加。
蔡杰[2](2021)在《CTO并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成功介入治疗后的远期疗效》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介入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CTO)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HFr EF)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湘潭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住院诊断CTO并HFr EF的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196例。按照是否对CTO病变进行成功的介入治疗(CTO PCI手术成功率为:86.44%)而分为研究组102例和对照组94例,研究组内根据患者是否完全血运重建介入治疗进一步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21例和部分血运重建组81例。对照组仅接受最佳药物治疗。以LVEF、CCS心绞痛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为主要研究终点。以生存时间、MACE发生率、因心脏原因再住院率作为次要研究终点,随访方式包括门诊、再住院及电话随访等。结果:研究对象失访18例,余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在2012年1月-2020年12月,平均随访时间:41.01±22.89月。1、一般资料比较:对照组在年龄、日本多中心CTO注册研究(J-CTO、J-Channel CTO)评分上高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在既往PCI史、心肌梗死病史上高于对照组(P<0.05),余基线资料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2、主要临床终点:对照组CCS心绞痛分级,EF值改善(P<0.05),但在CCS心绞痛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LVEF改善程度上,完全血运重建组分别优于部分血运重建及对照组(P<0.05),部分血运重建组优于对照组(P<0.05)。3、次要临床终点:完全血运重建组在MACE事件发生率、因心脏原因再住院率、生存曲线上优于对照组(P<0.05)。部分血运重建组在MACE事件发生率上高于完全血运重建组(P<0.05),而在生存曲线、因心脏原因再住院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在MACE事件发生率、因心脏原因再住院率高于部分血运重建组(P<0.05),而在生存曲线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4、药物服用情况:入选时在单硝酸异山梨酯、尼可地尔、曲美他嗪上对照组服药率高于研究组(P<0.05),在其他药物服药上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研究随访结束时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ACEI/ARB/ARNI、利尿剂的服药率上完全血运重建组比部分血运重建组和对照组少(P<0.05)。结论:1.对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LVEF≤40%)的CTO患者,若CTO病变介入难度不高,介入治疗结合规范药物治疗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规范的药物治疗。2.对于CTO病变介入难度高,尤其是逆向介入难度高的这类患者,若不得不介入治疗,应有循环辅助治疗减少手术风险。在降低风险的情况下介入治疗也会明显获益。3.单纯规范药物治疗能部分获益。
张双[3](2021)在《单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CI前、后左心收缩、舒张功能观察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左心收缩及舒张功能相关指标,并前后观察分析不同分支CTO病变在介入术后左心收缩、舒张功能有无差异,探讨PCI在单支CTO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20年7月间就诊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至六区,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单支CTO病变,且经PCI成功开通病变血管,排除左主干病变,共计104例患者纳入此项研究。将其分为三组,左回旋支CTO 15例、右冠状动脉CTO 51例、左前降支CTO 38例。分别收集三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家族史、既往卒中史、入院前及入院后药物史、血脂水平、肌酐水平)、术前及术后6-12个月超声心动图结果,对比分析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的相关参数;其中超声心动图(UCG)指标包括: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房内径(LAd)、舒张早期及晚期二尖瓣前向血流峰值(E峰及A峰)、E/A值、三尖瓣反流峰值速度(TR)、间隔侧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sep)、二尖瓣环侧壁侧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lat)、舒张早期二尖瓣环平均运动速度(e’mean)、E/e’mean,观察分析三组患者组间及组内左心收缩、舒张功能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1)三组单支CTO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既往心肌梗死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家族史、既往卒中史、入院前及入院后药物史、血脂水平、肌酐水平)及术前超声心动图指标(LVEF、LVEDd、LAd、LAVI、E峰、A峰、E/A比值、TR、e’sep、e’lat、e’mean、E/e’mean)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LAD-CTO组:PCI后6-12个月超声心动图LVEF、e’sep、e’lat较术前有所升高;LVEDd、LAd、LAVI较PCI前有所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峰、A峰、E/A比值、e’mean、E/e’mean、TR较PCI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LCX-CTO组:患者PCI后6-12个月超声心动图e’sep、e’lat较PCI前升高,LAVI较PCI前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VEF、LVEDd、LAd、E峰、A峰、E/A比值、TR、e’mean、E/e’mean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RCA-CTO组:PCI后6-12个月LVEF、e’sep、e’lat参数较术前升高,LAVI则较术前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后6-12个月的E峰、A峰、LVEDd、LAd、E/A、TR、e’mean、E/e’mean较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三组单支CTO患者PCI术后6-12个月三组超声心动图参数组间比较,RCA-CTO组E峰、e’sep、e’lat升高较LCX-CTO升高更明显,RCA-CTO组术后LAVI减小较LCX-CTO减低更明显,P<0.05,LVEF、LVEDd、LAd、A峰、E/A比值、TR、e’mean、E/e’mean三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单支LAD-CTO、单支RCA-CTO患者PCI术后左心收缩、舒张功能有所改善。(2)单支LCX-CTO患者PCI术后左心舒张功能有所改善,收缩功能可能无明显改善。
邵圆[4](2021)在《心肌声学造影结合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后微循环灌注和左心功能》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心肌声学造影(MCE)结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E)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左心功能。方法:入组了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CTO患者31例(年龄60.90±10.67岁),于PCI治疗前、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2D-STE和MCE。在基础状态下常规存储心脏的标准切面图像,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峰)、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峰)、二尖瓣环室间隔侧舒张期早期速度e S’,二尖瓣环侧壁侧舒张期早期速度e L’、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E/A和E/e’。2D-STE应用仪器内置的自动功能成像分析软件获得左室的总体纵向应变(GLS)、局部应变(RLS)指标。在MCE模式下进行半定量评分:回声均匀性增强记为1分,回声稀疏不均匀记为2分;充盈缺损记为3分。使用造影增强指数(CSI)对半定量评分进行分析,CSI的计算方法是各个节段造影评分之和除以总节段数。在MCE模式下进行定量分析:使用Qlab110定量软件自动生成时间-灌注强度曲线并拟合函数Y=Ax(1-eβt)+C,其中A是曲线的峰值强度,反映局部心肌血容量,β是曲线的斜率,反映局部心肌血流速度,Axβ反映局部心肌血流量(MBF)。根据冠脉三个主要血管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的范围计算局部心肌灌注参数A、β、MBF的平均值。比较治疗前、治疗后3天、治疗后6个月上述各个指标的变化。结果:1.与治疗前相比,CTO-PCI患者治疗后3天、治疗后6个月的LA、E/A、e’、E/e’、LVEDV、LVESV,LVEF的改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CTO-PCI患者治疗后3天、治疗后6个月GLS、RLS逐渐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3天相比,治疗后6个月GLS、RLS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天、治疗后6个月左室局部CSI、A、β及MBF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3天相比,治疗后6个月A、β及MBF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RLS绝对值与A、β及MBF呈正相关(r=0.76、0.56、0.68,P<0.05)。结论:MCE和2D-STE可以无创、定量评估CTO患者PCI治疗后心肌血流灌注和左心室功能改善情况,随着时间的变化CTO-PCI患者心肌灌注水平和左室功能逐渐增加,为CTO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韩梦月[5](2021)在《双核素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与侧支循环等级及心功能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双核素联合显像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存活心肌数量、心功能参数与不同等级的侧支循环的关系,研究慢闭患者行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不同的存活心肌数量与术后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患者在PCI术前行99mTc-MIBI(Technetium99-Methoxy Isonitrile Injection,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及18F-FDG(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并根据图像结果,评估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心肌存活情况,并随访术后3-6个月心功能参数。依据Rentrop分级评价侧支循环形成的程度,入组57例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0、1级)侧支A组、循环良好组(2、3级)B组,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存活心肌与不同等级的侧支循环的关系。依据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分组(<10%、10-20%之间、>20%定义为C1组、C2组、C3组),比较不同存活心肌数量与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变化、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变化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变化(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的关系。通过ROC曲线分析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对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的诊断作用及临界值。结果:1.患者存活心肌数量、范围及心功能指标与侧支循环循环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当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10%,LVEF较术前未明显改变甚至减小(P>0.05)。当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10%,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越高,LVEF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与左室射血分数变化成正相关(r=0.854,p<0.05),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变化呈负相关(r=-0.913),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变化呈负相关(-0.966,p<0.05)。3.ROC曲线示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预测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三者的ROC AUC 0.979、0.988、0.984(p<0.05),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界值分别为11.5%、10%、10%。结论: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等级不能预测患者存活心肌数量。当灌注代谢不匹配程度≥10%时,术后左室射血分数改善。灌注的代谢不匹配百分比与LVEF变化呈正相关性,与LVEDV、LVESV变化呈负相关。双核素心肌显像对于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的患者临床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赵圆元[6](2020)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左心室功能》文中认为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功能的变化,探讨斑点追踪技术在CTO-PCI治疗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入组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成功行PCI治疗的CTO病变患者共56例,分别于PCI血运重建术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二维斑点超声成像,获取常规超声参数及心肌应变参数。常规超声参数包括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利用Echo PAC工作站分析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应变指标,整体应变指标包括:心尖四腔心切面整体峰值纵向应变(GLPS-4AC)、心尖长轴切面整体峰值纵向应变(GLPSLAX)、心尖两腔心切面整体峰值纵向应变(GLPS-2AC)和整体峰值纵向应变平均值(GLPSAvg)。根据冠状动脉供应心肌节段,计算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供血区域局部纵向应变(RLPS)。分别比较术前及术后常规超声参数、整体纵向应变和开通冠状动脉对应供血区域局部应变之间有无差异。根据Rentrop法将患者分为侧枝循环良好组和侧枝循环不良组,观察PCI术前及术后各组患者整体纵向应变和区域纵向应变的变化,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间应变参数有无差异,并分析时间与侧枝循环分组的交互作用。结果:术后1个月LVEF、LVEDV、LVEDVi、WMSI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LVEF、LVESV、LVEDV、LVESVi、LVEDVi、WMSI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出现显着变化(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和术后3个月与术前1个月相比,整体应变和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局部应变绝对值均显着升高(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之间侧枝循环良好组和侧枝循环不良组GLPS-Avg和RLPS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1),各组患者GLPS-Avg和RLPS在三个测量时间点的成对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CI术后两组患者GLPS-Avg和RLPS绝对值显着升高。各测量时间点两组患者间GLPS-Av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侧枝循环良好组RLPS绝对值显着高于侧枝循环不良组(P<0.05)。侧枝循环形成情况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血运重建治疗后,侧枝循环良好组GLPS-Avg和RLPS绝对值随时间升高幅度大于侧枝循环不良组。结论:PCI治疗可以显着改善CTO病变患者左心室整体和局部心肌功能,与常规超声测量方法相比,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可以更灵敏、更全面的反映出整体和局部心肌运动能力的恢复情况,为CTO介入治疗术后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提供一种无创便捷的手段。
吕盛龙[7](2020)在《STEMI急诊术后早期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与预测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测研究目的:本研究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炎性因子、血小板参数与MACE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中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直接PCI术的患者218例,根据住院期间有无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将患者分为事件组(48例)和非事件组(170例)。比较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ACE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炎性因子、血小板参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MACE发生的早期预测价值,通过统计学软件绘制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并计算约登指数,探寻最佳临界值。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炎性因子及血小板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年龄偏高(P<0.05),合并糖尿病病史比例较多(P<0.05),血清Cr、NT-proBNP水平显着升高(P<0.05),住院天数延长(P<0.05)。两组间在性别构成、高血压病史、吸烟史、TC、LDL-C、HDL-C、TG、UA、CK-MB峰值、cTnT峰值、前壁心肌梗死比例、LVEF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2.IRA病变部位方面,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的右冠脉病变及左主干病变比例较高(P<0.05),IRA各支亚组间比较,前降支近端病变发生MACE的比例高于远端病变(P<0.05),回旋支与右冠脉的近、远端病变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IRA开通时间方面,事件组IRA开通时间小于4h的比例较低,而大于8h的比例明显偏高(P<0.05),事件组non-IRA单支病变及双支病变比例较高(P<0.05);3.在炎性因子及血小板参数方面,与非事件组比较,事件组血清NLR、PLT、MPV、PLCR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hs-CRP、PDW水平显着性升高(P<0.05);4.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增加、IRA开通时间延长、NT-proBNP、hs-CRP、PDW水平升高为STEMI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应用ROC曲线计算hs-CRP、PDW曲线下面积,hs-CRP预测MACE发生的AUC为0.840,hs-CRP的最佳临界值为5.49,敏感度为0.871,特异性为0.679,PDW预测MACE发生的AUC为0.690,PDW的最佳临界值为12.55,敏感度为0.935,特异性为0.462,进一步将hs-CRP与PDW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hs-CRP与PDW两组变量未呈一定相关性(P>0.05)。结论:1.年龄增加、IRA开通时间延长、NT-proBNP、hs-CRP、PDW水平升高为STEMI急诊术后早期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2.急性STEMI的梗死部位与早期MACE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右冠脉及左主干病变预后较差,前降支近端病变MACE发生率较高,回旋支与右冠脉的近、远端病变之间无明显差异。3.越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尽可能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对STEMI早期预后具有重要意义。4.急性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时,除了积极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外,还需加强评估非梗死相关血管病变,可有效减少MACE发生。5.hs-CRP、PDW对早期MACE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以视为STEMI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监测有助于识别高危STEMI。第二部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早期不良心脏事件的关系研究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在中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12例,按照《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依次分为实证组,虚实夹杂证组及虚证组,记录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不良心脏事件,分析中医证型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1、实证组34例(30.36%),虚实夹杂证组46例(41.07%),虚证组32例(28.57%)。2、入选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脏事件总共30例,实证组中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共有5例(14.70%),虚实夹杂证组中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共有15例(32.61%),虚证组中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共有10例(31.25%),其中发现,与实证组比较,虚实夹杂证组及虚证组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比例更高(P<0.05),而虚实夹杂证组与虚证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中医证型以虚实夹杂证为多见,虚实夹杂证及虚证患者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可能性较大,早期预后不良,而实证患者发生可能性较小,早期预后相对较好。
赵煜[8](2020)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的左室应变》文中指出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左室心肌应变、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功能。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来我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确诊冠心病患者35例作为病例组,于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术后一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将冠心病患者分为PCI术前三天(A组)、PCI术后一周(B组)、PCI术后一个月(C组)。病例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均有狭窄75%以上的单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并成功施行PCI介入治疗。根据冠脉造影确定病变冠脉支数,其中单支冠脉病变者22例(单支左前降支病变组12例,单支右冠状动脉病变组9例,单支左回旋支病变组1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者13例。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的3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左心腔造影检测,应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左室射血分数。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得左室整体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和圆周应变,左室各心肌节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和圆周应变。记录病例组左心腔声学造影前、后左室各心肌节段心内膜显示评分,计算心内膜显影改善率。对所获得的结果经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病例组PCI术后一周LVESV、LVEDV、GLS、GCS与PCI术前三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一个月LVEDV、LVESV较PCI术前三天及术后一周均减小(P<0.05)。病例组PCI术后一周LVEF与术前三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一个月LVEF、GLS、GCS较PCI术前三天及术后一周均增大(P<0.05)。2、单支左前降支病变组PCI术后一个月左室前壁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间隔心尖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较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提高(P<0.05),PCI术后一个月左室前壁基底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较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提高(P<0.05)。单支右冠状动脉病变组PCI术后一个月左室下间隔基底段、下壁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下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较术前三天提高(P<0.05),PCI术后一个月左室下间隔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较术后一周提高(P<0.05)。单支右冠状动脉病变组PCI术后一个月左室下间隔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收缩期峰值圆周应变较PCI术前三天、术后一周提高(P<0.05)。3、病例组PCI术前三天LVEDV、LVESV均大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PCI术前三天LVEF、GLS、GCS均小于对照组(P<0.05)。4、病例组PCI术前三天左室前壁基底段、前壁中间段、前壁心尖段、前间隔基底段、前间隔中间段、间隔心尖段、下间隔基底段、下间隔中间段、下壁基底段、下壁中间段、下壁心尖段、下侧壁基底段、下侧壁中间段、侧壁心尖段、前侧壁中间段、心尖部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及圆周应变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5、病例组PCI术前三天GLS、GCS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左室整体纵向应变ROC曲线下面积是0.941(P<0.05),采用GLS=-15.5%作为检测冠心病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94.3%,特异度为82.9%。左室整体圆周应变ROC曲线下面积是0.896(P<0.05),采用GCS=-23.5%为作为检测冠心病的临界值时,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74.3%。6、病例组GLS与LVEF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593,P<0.05),GCS与LVEF之间存在相关关系(r=-0.572,P<0.05)。7、病例组左心腔造影前、后各心内膜边界评分分数的心肌节段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心内膜显影改善率为91.2%。结论:1、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一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左室整体圆周应变均较术前提高,各心肌缺血节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圆周应变均较术前提高,PCI术后狭窄或者闭塞的冠状动脉开通,缺血心肌再灌注治疗后心肌活性逐渐恢复,左室整体及局部心肌的收缩功能逐渐改善。2、左心腔声学造影可以清晰的显示心内膜的边界,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准确测得左室各心肌节段应变值,根据心肌各节段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及圆周应变下降节段的分布情况可以间接推断冠心病患者病变的冠状动脉。3、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作为一种新方法,定量、准确的评估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左室心肌应变、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功能,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褚嫒嫒[9](2020)在《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一、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房、左室应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评价的左房峰值纵向应变(PALS)和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左室重构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99例首发确诊为STEMI并成功实施PCI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PCI术后24小时内完成常规和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检查。在6个月和18个月的随访期内,根据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重构发生与否,分为左室重构组(LV remodeling,LVR)和非左室重构组(non-LV remodeling,Non-LVR);根据不良事件发生与否,分为主要不良事件发生(Event)组和无主要不良事件发生(Event-free)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LS和LVGLS对AMI后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采用Cox模型分析PALS和LVGLS对AMI后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PALS、LVGLS及PALS联合LVGLS参数对AMI后左室重构及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LVGLS和PALS均与左室重构独立相关(均P<0.05)。LVGLS和PALS预测左室重构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1.3%(AUC:0.86,敏感性:71.4%,特异度:84.0%)和28.9%(AUC:0.89,敏感性:72.7%,特异度:87.8%)。PALS联合LVGLS预测左室重构的曲线下面积虽有所增加(AUC从0.89增加到0.91,P=0.24),但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模型分析表明糖尿病、LVGLS和PALS均与主要不良事件独立相关(均P<0.05)。LVGLS和PALS预测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2.3%(AUC:0.86,敏感性:95.7%,特异度:67.0%)和23.8%(AUC:0.83,敏感性:88.1%,特异度:65.2%)。PALS联合LVGLS预测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并无增加,甚至略低于单参数LVGLS的曲线下面积(AUC从0.86下降到0.83,P=0.69),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的左房PALS和LVGLS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左室重构和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均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然而,联合使用左房PALS和LVGLS指标预测预后的能力可能并不优于单一指标。因此,在对AMI患者的超声评价中关注左房PALS或LVGLS即可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危险程度分层,有助于临床优化诊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二、实时三维超声联合斑点追踪技术预测介入治疗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功能改善及中远期预后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NFMI)患者的右室收缩功能住院期间恢复状况,并探讨右室功能预测INFMI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首发确诊为INFMI并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24h内(TTE1)以及出院时(TTE2)(PCI术后4.5±2.1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用RT-3DE和2D-STI测定右室功能。出院后随访平均13±2.3个月,根据心肌梗死后是否发生主要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或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发生事件组(Event组)和未发生事件组(Event-free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入院24h内及出院时各组间应变及RT-3DE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右室功能对INFMI后发生主要不良临床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入院时相比(TTE1),出院时(TTE2)INFMI患者三尖瓣环侧壁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S’)、TAPSE、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和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FW-BAS)、中间段(FW-MID)及间隔基底段(SEP-BAS)应变均升高(均P<0.05),且右心室整体射血分数(EF-global)、流入道EF(EF-inflow)及体部EF(EF-body)均升高(均P<0.05),而右心室流入道舒张末容积(EDV-inflow)及体部EDV(EDV-body)均减小(均P<0.05)。Event组年龄、Killip分级≥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NT-pro BNP、EDV-inflow(TTE2)及EDV-body(TTE2)均高于Event-free组(均P<0.05),而S’(TTE2)、RVGLS(TTE1和TTE2)、FM-MID(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均低于Event-free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VGLS(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均是预测INFMI后发生主要临床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最佳界值分别为-13.5%[曲线下面积(AUC):0.833,灵敏度:83%,特异度:69%]、51.5%(AUC:0.728,灵敏度:59%,特异度:83%)及43.5%(AUC:0.811,灵敏度:59%,特异度:92%)。结论:急性INFMI患者在出院时右心室心肌机械性能及收缩功能已有明显恢复,表明受到缺血性损害的右心室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且恢复较快。出院时超声心动图的部分参数RVGLS(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是预测INFMI后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本研究强调了对心肌梗死后患者进行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必要性,对持续性右心室功能障碍者进行更密切的随访可能是有用的,RVGLS-TTE2可能更有利于识别INFMI后发生不良预后的高危患者。三、实时三维超声和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房容积及功能的变化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NFMI)伴或不伴有右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的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及功能进行定量评估。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6例首发确诊为INFMI并实施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并根据是否伴有RVMI分为单纯INFMI组(55例)和INMFI+RVMI组(31例)。另选取30例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且冠脉造影结果阴性者为对照组。应用RT-3DE测量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得出右心房最大容积(RAVmax)、右心房最小容积(RAVmin)及右心房收缩前容积(RAVpre);应用STI技术评价右心房应变,得出舒张期正向应变(LSpos)、心房主动收缩期负向应变(LSneg)及两者绝对值之和(LStot);并研究三尖瓣环位移(TAPSE)、E/e’、RVGLS与右心房容积及应变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RT-3DE及STI参数预测急性INFMI合并RVMI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与对照组及INFMI组比较,INFMI+RVMI组右心房最大容积指数(RAVmax I)、右心房最小容积指数(RAVmin I)、右心房收缩前容积指数(RAVpre I)、总排空容积指数(TSVI)及主动排空容积指数(ASVI)均明显增大(均P<0.05),而右心房被动排空分数(PEF)、LStot及LSpos显着减低(均P<0.05)。LStot、LSpos与TAPSE、RVGLS呈明显正相关(r=0.352,r=0.551;r=0.312,r=0.5537;均P<0.001),而与E/e’呈明显负相关(r=-0.490,r=-0.590;均P<0.001);RAVmax I、RAVmin I、RAVpre I与TAPSE、RVGLS呈明显负相关(r=-0.336,r=-0.629;r=-0.346,r=-0.588;r=-0.383,r=-0.601;均P<0.001),而与E/e’呈明显正相关(r=0.526,r=0.456,r=0.502;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RAVmax I诊断急性INFMI伴RVMI曲线下面积最大,以27.5 ml/m2为界断值,其灵敏度为74%、特异度为80%。结论:应用RT-3DE和STI技术可以早期发现急性INFMI伴RVMI患者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均增大及心肌受损情况;RAVmax I可作为判断INFMI是否合并RVMI的终点替代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二部分:血浆游离DN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及生存结局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时可导致细胞坏死、损伤,并将细胞核内容物释放到血液循环中。血浆游离细胞DNA(cf DNA)含量可以用来衡量细胞受损程度,本研究旨在探讨cf DNA对AMI患者生存结局及心功能改善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50例首发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实施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患者。另选取50例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且冠脉造影结果阴性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者连续7天的静脉血,用直接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浆cf DNA含量并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AMI患者的实时状态。计算cf DNA的变化率,即第1天至第7天cf DNA最大含量与基线值的比值。随访90天,根据生存状态分为存活组和非存活组;根据是否△LVEF≥5%分为改善组和非改善组,同时对相关两组人群的cf DNA含量、变异系数CV及变化率进行比较。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确定cf DNA预测生存结局及心功能改善的能力。结果:AMI患者cf DNA的平均浓度是健康对照组的5.93倍,其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AMI组及健康对照组的cf DNA变异趋势明显不同。与非存活组相比,存活组cf DNA变化率及CV明显升高(均P<0.05)。与非改善组相比,改善组cf DNA变化率及CV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cf DNA变化率预测AMI后患者的生存状态及心功能改善曲线下面积最大,最佳界值分别为2.5(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74.0%)、2.65(敏感性为50.0%,特异性为100%)。结论:血浆cf DNA含量与AMI之间存在临床相关性,在发病早期动态监测cf DNA可以作为判断AMI患者早期预后的指标之一,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武艳强[10](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急性冠脉冠脉综合征患者尤其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而言,应该及时、快速、有效的开通梗塞相关血管,从而达到恢复缺血心肌血流灌注、抑制梗死面积延展、挽救濒死心肌的目的。直接PCI术是快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恢复心肌灌注、从而改善STEMI患者心脏功能及预后的直接有效的策略。尽管直接PCI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成功率约90%,仍有三分之一的STEMI患者在成功开通梗塞相关血管后,未达到有效充分的心肌组织微循环灌注,加重梗死区域心肌组织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增加患者院内及院外的死亡率。并且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大约10~20%的患者在1年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预后。因此,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如何在快速开通犯罪血管的同时,能够有效的保护下游的冠脉微循环,实现有效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以及对于接受介入治疗的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危险因素的预测是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的热点。已有大量文献及证据表明,溶栓结合介入干预治疗及经导管冠脉内靶向溶栓治疗不仅能够对大冠脉系统中红色血栓,甚至对于中、小冠脉及冠脉微循环和侧枝循环系统血栓都有溶解作用,在开通闭塞的大血管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改善冠脉微循环及心肌灌注水平,减少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发生,改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是一种量化冠脉微循环生理特征的一种的新的指标,其能够准确、特异、定量的反应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功能异常,而不受心率、血压、血流动力学及冠脉狭窄程度等指标的影响,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心血管介入领域,对于患者预后及心功能恢复指标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因此,基于我中心前期研究的基础,本系列研究围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策略与微循环保护及介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方向进行了四个部分的探讨:第一部分通过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来预测并评估接受溶栓结合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大小及心脏功能恢复。第二部分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的影响。第三部分评价经导管靶向溶栓在急性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第四部分通过收集各种临床指标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和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第一部分应用IMR评价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与心脏功能及预后的研究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需要紧急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以挽救缺血心肌。溶栓结合介入治疗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抢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之有效的方法。IMR是一种评价冠脉微循环功能的侵入性指标,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IMR与STEMI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应用IMR来评价溶栓结合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与心脏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38例诊断为急性STEMI的患者,首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行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CFR、FFR、IMR,评价术后TIMI、CTFC,测量CK、CK-MB、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心肌梗死24小时内及3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术后7天常规行静息心肌核素检查,评价心脏冠脉微循环阻力指数与心脏梗死面积大小及左室心脏功能的关系。结果:溶栓联合介入干预治疗获得了良好的心肌灌注水平,术后90%的患者达到TIMI血流3级,只有10%的患者术后TIMI血流2级,无TIMI血流1级及0级的患者出现;术后IMR水平与与3月后LVEF有明显负相关性(r=-0.419,P=0.009),与3月后WMS有明显正相关性(r=0.776,P<0.001)。术后IMR水平与术后7天PDA有明显正相关性(r=0.966,P<0.001)。3月后心脏功能恢复组IMR值较心脏功能未恢复组明显降低(36.3±2.8Uvs.47.8±6.3,P<0.001)。以3月后左室心脏功能的恢复与否作为因变量,只有IMR可作为预测指标(P=0.009),OR值1.263(95%置信区间1.059-1.507)。IMR值可以预测心肌梗死面积大小,IMR≥40.5组PDA 28.58±7.22,IMR<40.5组,PDA16.16±3.82,P<0.001,反应IMR越高,心肌梗死面积越大。小结:1.IMR可以安全、有效的应用于急性STEMI患者冠脉微循环生理学指标的测量;临床应用可重复性强,不受血压、心率、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是目前有创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可靠指标;2.溶栓结合PCI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冠脉微循环灌注,降低IMR水平,保护和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3.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IMR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正相关,与短期内心脏功能恢复负相关,IMR≥40.5U提示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梗死面积大,心室功能恢复及预后较差。第二部分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影响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应用IMR和心肌核素(SPECT)显像,与常规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对于血栓积分≤3分的STEMI患者血栓抽吸后评价微循环灌注及心肌梗死面积大小,以提高此类STEMI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103名冠脉造影示血栓积分为1-3分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RT组)及血栓抽吸组(TA组)。RT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TA采用血栓抽吸后行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IMR,评价术后TIMI、CTFC及TMPG,测量CK、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天行心肌核素检查评价PDA,心肌梗死24小时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随访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及造影资料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RT组术中造影剂用量(132.41±43.27),TA组术中造影剂用量(164.98±56.15),P=0.001。RT组手术操作时间(2.3±0.5)小于TA组(2.6±0.7),P=0.014。RT组c Tn I组80(75,93),TA组c Tn I组88(78,100),P<0.001,有统计学意义。24小时LVEF,RT组52.06±5.48,TA组47.39±7.26,P<0.001,有明显统计学差异。RT组PDA18.35±6.97,TA组22.08±9.81,P=0.028,有统计学意义。随访90天,两组在MACE事件及出血事件上无统计学差异。小结:1.对于轻度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常规血栓抽吸操作时间更长,术中应用造影剂量增多。2.与常规介入治疗方式相比,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对存在一定血栓负荷的病变进行血栓抽吸,可以造成冠脉微循环损伤,减少有效冠脉微循环灌注。3.对于轻度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常规血栓抽吸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恶化心脏功能,但不增加卒中发生率。第三部分经导管靶向溶栓在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患者需要紧急开通梗塞相关血管(IRA)以挽救缺血心肌、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在开通IRA后仍出现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可能与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有关。本研究旨在对于STEMI患者通过微导管行冠脉内靶向溶栓,观察其对冠脉微循环灌注、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50名冠脉造影示血栓积分为3分及以上的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经微导管冠脉内靶向溶栓组(IT组n=25)及常规血栓抽吸组(TA组n=25)。IT组通过微导管冠脉内给予低剂量重组尿激酶原10mg,TA组常规血栓抽吸,PCI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犯罪血管的IMR,评价术后TIMI、CTFC及TMPG,测量CK、CK-MB、c TNI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天行心肌核素检查评价PDA,心肌梗死24小时及3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随访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及出血的发生。结果: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及造影资料、介入数据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ALL P>0.05)。IT组CK、CK-MB、c TNI峰值明显低于TA组(1159.12±617.89vs.1661.18±1079.60;123.19±31.08vs.181.56±112.85;38.83±12.52vs.51.71±26.32,P<0.05),术后两组在TIMI分级及CTFC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IT组TMPG3级比例明显高于TA组(P=0.005)。IT组在完全ST回落率(STR)上明显优于TA组(P=0.005)。IT组IMR值(35(29,40))明显小于TA组(49(41,57))(P<0.001)。术后24小时心脏超声在心脏功能(LVEF)及左室舒张末径(LVED)、室壁运动积分(WMSI)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LL P>0.05)。术后7天心肌核素IT组PDA15.35±4.73,TA组PDA 18.58±5.44,P=0.030。3月后复查心脏超声,IT组在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舒张末径、室壁运动积分指数优于TA组(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事件及3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LL P>0.05)。小结:1.冠脉内靶向溶栓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可有效的降低血栓负荷,恢复前向血流,提高冠脉微循环灌注水平,更好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2.对于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与单纯血栓抽吸相比,冠脉内靶向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3.微循环阻力指数是量化评估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的有效的生理学指标。第四部分ACS-PCI术后非支架植入血管狭窄进展及支架植入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ACS患者PC I术后患者基线资料、介入相关资料与非靶病变狭窄进展(RASP)和支架内再狭窄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214例ACS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资料和介入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在PCI术前和介入术后12个月。然后对非靶病变RASP和支架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结果:37.8%的ACS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时发生RASP,与非RASP组相比,RASP组合并糖尿病(DM)、血清尿酸(SUA)浓度升高、心肌肌钙蛋白I、N端前脑钠肽和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多支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升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P=0.022)、SUA(P=0.011)、hs-CRP(P<0.001)、多支血管病变(P=0.010)和需要导丝的分叉病变(P=0.001)是预测RASP的独立危险因素。21.0%的患者在PCI术后12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再狭窄组患者与非再狭窄组相比,高血压和DM发生率增加,SUA、LDL-C和hs-CRP浓度升高,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和支架长度增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P<0.001)、LDL-C(P<0.001)、hs-CRP(P<0.001)、靶病变长度(P=0.002)、支架直径过小(P=0.047)和需要双导丝的分叉病变(P=0.009)是预测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小结:1.尽管接受了规范优化的介入操作及药物治疗,非介入治疗的病变一年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加重的发生率约为37.8%,支架内再狭窄一年发生率约为21.0%。2.DM和hs-CRP水平增高是ACS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共同的危险因素。3.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过小和分叉病变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长病变,尽量选择短支架精确定位解决固定性狭窄,支架直径选择与血管直径相匹配,避免选择支架过小,对于分叉病变,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明显高于非分叉病变,更应根据疾病解剖形态,选择合适的手术策略及更加优化的药物治疗。结论:1.溶栓联合PCI能够有效的改善心肌冠脉微循环灌注,降低IMR水平,保护和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IMR值与心肌梗死面积大小正相关,与短期内心脏功能恢复负相关性,接受溶栓联合PCI的患者,IMR≥40.5提示心肌微循环灌注较差,梗死面积大,心室功能恢复及预后较差。2.与常规介入治疗方式相比,STEMI患者直接PCI术中,对存在轻度血栓负荷的病变进行血栓抽吸,可以实现相似的TIMI血流分级,但是对冠脉微循环和心肌梗死面积可能造成不良影响。3.对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冠脉内靶向溶栓可有效的降低血栓负荷,恢复前向血流,提高冠脉微循环灌注水平,更好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从而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4.微循环阻力指数是量化评估STEMI患者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的有效的生理学指标。5.DM和hs-CRP水平增高是冠心病患者非靶病变狭窄进展及支架内再狭窄共同的危险因素。6.靶病变长度、支架直径过小和分叉病变是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
二、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探究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线资料收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闭塞情况 |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参数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左室不同步参数的比较 |
2.5 左室不同步参数对CTO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3 讨论 |
3.1 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的应用价值 |
3.2 不同门控技术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的比较 |
3.3 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对CTO患者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 |
3.4 机制探讨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探究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线资料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参数分布 |
2.2 左室不同步参数与各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 |
2.3 分析总结 |
3 讨论 |
3.1 影响冠脉完全闭塞病变左室不同步参数的临床检验指标 |
3.2 机制探讨 |
3.3 研究展望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线资料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闭塞情况 |
2.3 脑钠肽水平在事件组与非事件组的分布 |
2.4 BNP对 CTO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 |
2.5 BNP对 CTO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作用 |
3 讨论 |
3.1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需要简便的生物标志物预测预后 |
3.2 本研究中脑钠肽的预测价值 |
3.3 脑钠肽预测冠脉CTO预后的可能机制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预后的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CTO并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成功介入治疗后的远期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对象、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知情同意事宜 |
2.3 研究资料与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血管造影结果 |
3.3 入选前研究组手术情况 |
3.4 随访研究情况 |
3.4.1 复查冠状动脉情况 |
3.4.2 药物治疗情况 |
3.4.3 主要终点结果 |
3.4.4 次要终点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介入治疗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病变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单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CI前、后左心收缩、舒张功能观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PCI手术适应症及相对禁忌症 |
2.2 收集患者基本信息 |
2.2.1 基本信息内容 |
2.2.2 基本信息说明 |
2.3 研究对象分组 |
2.4 研究内容 |
2.4.1 药物使用情况 |
2.4.2 CAG及PCI过程 |
2.4.3 PCI成功的标准 |
2.4.4 超声仪器与方法 |
2.4.5 超声心动图关于左心舒张、收缩功能参数的标准解读 |
2.4.6 关于超声心动图的质控 |
2.4.7 随访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技术线路图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比较 |
4.1.1 性别因素在三组间的比例及原因 |
4.1.2 高血压在三组间的比例及原因 |
4.1.3 CCC与舒张压联合作用在CTO中的机制 |
4.1.4 吸烟在三组间的比例及原因 |
4.2 单支CTO病变对左心功能的影响 |
4.3 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室收缩、舒张功能的科学性 |
4.4 CTO成功血运重建的临床获益 |
4.5 研究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CTO病变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心肌声学造影结合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后微循环灌注和左心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常规超声心动图数据采集 |
2.2.2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数据采集及分析 |
2.2.3 心肌声学造影数据采集及分析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临床基线资料 |
3.2 CTO-PCI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左室功能及应变指标比较 |
3.3 CTO-PCI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左室局部心肌灌注指标比较 |
3.4 CTO-PCI患者局部应变与局部心肌血流灌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缺血性心脏病存活心肌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双核素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与侧支循环等级及心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语录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定义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存活心肌数量、术前心功能指标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
3.2 患者不同的存活心肌数量与术前、术后心功能变化相关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PET/SPECT核素心肌显像对存活心肌检测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左心室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对象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综述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STEMI急诊术后早期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测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STEMI事件组一般临床特征的分析 |
4.2. STEMI梗死相关血管部位、开通时间与MACE的关系 |
4.3. STEMI非梗死相关血管病变与MACE的关系 |
4.4. 炎性因子hs-CRP与 STEMI相关性及预测研究 |
4.5. 血小板分布宽度与STEMI相关性及预测研究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型与早期不良心脏事件的关系研究 |
前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中医学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名、病因及病机的认识 |
4.2. 中医学对急性心肌梗死辨证分型、施治的认识 |
4.3.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证型与不良心脏事件的关系 |
5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8)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的左室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语表 |
附录B 综述 |
参考文献 |
(9)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和预后的临床研究 |
第一章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房、左室应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和预后的预测价值 |
1.1 前言 |
1.2 资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实时三维超声联合斑点追踪技术预测介入治疗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功能改善及中远期预后 |
2.1 前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实时三维超声和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房容积及功能的变化 |
3.1 前言 |
3.2 资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二部分 :血浆游离DN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及生存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资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综述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在心脏功能评价的临床应用进展.. |
1 2D-STE的临床应用 |
2 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应用IMR评价溶栓结合PCI的STEMI患者梗死面积与心室功能及预后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IMR评价血栓抽吸对冠脉微循环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经导管靶向靶向溶栓在STEMI救治中的微循环保护价值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ACS-PCI术后非支架植入血管狭窄进展及支架植入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D]. 安美玉.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CTO并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成功介入治疗后的远期疗效[D]. 蔡杰. 南华大学, 2021
- [3]单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CI前、后左心收缩、舒张功能观察分析[D]. 张双. 南华大学, 2021
- [4]心肌声学造影结合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后微循环灌注和左心功能[D]. 邵圆.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双核素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与侧支循环等级及心功能的关系[D]. 韩梦月.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6]应用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左心室功能[D]. 赵圆元. 东南大学, 2020(01)
- [7]STEMI急诊术后早期不良事件的相关因素与预测研究[D]. 吕盛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左心腔声学造影评价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的左室应变[D]. 赵煜.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9]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D]. 褚嫒嫒. 兰州大学, 2020(01)
- [10]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与微循环保护及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评价的系列研究[D]. 武艳强.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冠状动脉狭窄论文; 微循环障碍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心肌损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