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性冠状动脉~(99m)Tc-MIBI介入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安美玉[1](2021)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究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对冠状动脉(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2.探究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冠脉CTO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3.分析冠脉CTO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分布,探究高脑钠肽水平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影响,评估BNP预测事件发生的能力。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9年8月安贞医院住院行冠脉造影并确诊为冠脉CTO的患者,并且这些患者进行了门控静息心肌灌注及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共349例。对全部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年。通过后处理工作站获取标准门控断层扫描图像。经过Cedars QGS软件对心肌灌注显像左心室功能进行半定量分析,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E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经相位分析(phase analysis,PA)可以得到左室同步参数即相位直方图带宽(phase histogram bandwidth,PBW)、相位标准差(phase standard deviation,PSD)、相位熵(phase entropy,PE)。分析比较不同组CTO患者的左室同步参数(PBW、PSD和PE)及心功能参数,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评估PBW、PSD、PE的预测价值。另外,为了探究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的影响因素,我们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了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由于结果显示血浆BNP水平与左室不同步参数显着相关。因而,我们在入院后测定血浆BNP浓度的214例患者中,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继续探究了血浆BNP水平对冠脉CTO患者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BNP对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性能。并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CTO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在349例进行门控心肌灌注以及心肌代谢相位分析的患者中,事件组与非事件组EDV、ESV、LVEF具有显着差异,事件组EDV、ESV较大,LVEF较小。使用门控心肌灌注和心肌代谢相位分析所得到的左室不同步参数具有中等强度相关性,两种方法所得的PBW相关系数为0.75,PSD的相关系数为0.56,PE的相关系数为0.7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对冠脉CTO MACE发生风险具有预测价值。PBW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1.523倍[HR:1.523,95%CI(1.239-1.872),P<0.001];PSD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1.419倍[HR:1.419,95%CI(1.165-1.728),P=0.001];PE每增加一个单位MACE发生风险增加2.038倍[HR:2.038,95%CI(1.413-2.940),P<0.001]。对每个结局事件单独分析显示,PBW、PSD、PE对全因死亡和心衰的预测作用较好。对于全因死亡,PBW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增加1.765倍[HR:1.765,95%CI(1.286-2.422),P<0.001];PSD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增加1.419倍[HR:1.419,95%CI(1.174-1.569),P=0.002];对于心衰,PBW每增加一个单位患者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291倍[HR:2.291,95%CI(1.371-3.828),P=0.002];PSD每增加一个单位心衰发生风险增加2.106倍[HR:2.106,95%CI(1.305-3.398),P=0.002];PE每增加一个单位心衰发生风险增加1.221倍[HR:1.221,95%CI(1.085-1.374),P<0.001]。3.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BW和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钾离子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09、0.234、0.154、0.153;PSD和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钾离子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05、0.243、0.176、0.250;PE和BNP、D-Dimer、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0.161、0.188、0.238、0.27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PBW、PSD、PE都具有显着相关性的有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与BNP的相关系数最大。4.进一步分析BNP在CTO患者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中的差异,结果显示,BNP浓度在事件组中显着高于非事件组(P<0.01),尤其是在全因死亡的患者中。BNP浓度越高患者发生MACE风险越大[HR(95%CI)=2.334(1.521-3.579),P<0.01],调整性别、年龄、BMI等因素后,BNP对MACE仍具有预测价值[调整HR(95%CI)=1.862(1.097-3.160),P=0.021]。单独对全因死亡进行分析显示,BNP每增加一个单位,全因死亡风险增加3.491倍[HR(95%CI)=3.491(1.874-6.503),P<0.01],调整上述因素后,BNP对全因死亡发生风险仍具有预测价值[HR(95%CI)=2.146(1.015-4.534),P=0.046]。ROC曲线分析显示,BNP水平预测患者全因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13,敏感性为73.5%,特异性为62.2%。结论:1.门控心肌灌注与心肌代谢的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结果具有中度相关性。2.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相位直方图带宽、相位标准差及相位熵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对心衰和全因死亡。3.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PBW、SD、PE与BNP、D-Dime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都具有显着正相关性,其中与BNP的相关系数最大。4.脑钠肽是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对全因死亡。当BNP水平≥287.98pg/ml时,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着增加。
朱卓豪[2](2021)在《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评价SMI患者的存活心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99mTc-替曲膦(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99mTc-HL91)乏氧显像对评估隐匿型冠心病(SMI)患者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62例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的SMI患者,通过两日法行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及99mTc-HL91乏氧显像,并根据结果将SMI患者分为:正常组、心肌存活组、无心肌存活组。同时计算3组患者静息状态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单因素分析组间LVEF值。结果:62例SMI患者中正常组12例,LVEF值(69.16±12.36%);心肌存活组38例,LVEF值(58.69±19.61%);无心肌存活组12例,LVEF(34.16±13.27%),组间进行单因素分析示正常组与心肌存活组LVE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正常组与无心肌存活组、心肌存活组与无心肌存活组LVE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左室心肌梗死后无存活会导致心功能减低,并通过两种显像剂联合应用可以检测心肌存活。结论: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可以从多方面同时观察心肌状态,判断SMI患者心肌活性,对SM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及后续治疗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同时对于未配备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的科室进行心肌梗死区域心肌活性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马盼弟[3](2021)在《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由于其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肌梗死所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冠脉搭桥术后心功能是否能够恢复,以及可以改善到何种程度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仍然是一大难题,以往研究表明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心功能是否改善取决于心梗后的存活心肌组织所占的比例。除了心脏MRI心肌灌注成像、负荷心脏MRI外,属于核素心肌显像的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核素心肌代谢显像均可实现对存活心肌的有效评估,由于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风险及禁忌症,在临床中的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二维分层应变(2D-LS)技术和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检查技术,克服了组织多普勒成像存在的局限性,实现了从心肌力学角度定量评价左心室整体及局部的收缩功能。本研究通过二维超声对左室壁各节段心肌进行室壁运动分析,然后观察室壁运动在搭桥术后的改善程度,以此来评估心肌存活性,评价2D-LS与3D-STI对冠心病患者存活心肌评估的准确性,有助于临床医生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目的探讨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及二维分层应变技术评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前患者心肌存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心脏二维超声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选取其中射血分数<50%的2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CABG术前通过二维分层应变测定左心室室壁各节段的长轴分层峰值应变值,其包括内膜下心肌的纵向应变(Endo-LS),中层心肌的纵向应变(Mid-LS),外膜下心肌的纵向应变(Epi-LS),并通过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得三维的峰值环向应变即3D-CPS、长轴应变即3D-LPS、径向应变即3DRPS以及面积应变即3D-APS,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6个月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左室壁各心肌节段在二维动态图像中的运动情况并进行评分,分析比较手术前后各节段室壁运动及评分的变化情况,以此作为标准来对存在室壁运动异常的心肌节段进行划分,分为存活心肌组、非存活心肌组。结果CABG术前存活心肌组的二维及三维应变参数绝对值明显高于非存活心肌组,对两组间的应变值进行比较,显示存在较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采用内膜下、中膜、外膜下心肌的LS及三维应变参数评估存活心肌均有较好的临床价值(AUC>0.50,P<0.05),其中术前以3D-AS-9.5为截点值评估存活心肌的价值明显高于其他参数,其诊断存活心肌的AUC为0.92,敏感度为0.86,特异度为0.83,Kappa值为0.642。结论二维分层应变及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均可实现对CABG术前存活心肌的评估,其中以三维应变参数3D-AS-9.5为截断值判断存活心肌的价值最高。
韩梦月[4](2021)在《双核素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与侧支循环等级及心功能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双核素联合显像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存活心肌数量、心功能参数与不同等级的侧支循环的关系,研究慢闭患者行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不同的存活心肌数量与术后心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患者在PCI术前行99mTc-MIBI(Technetium99-Methoxy Isonitrile Injection,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及18F-FDG(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并根据图像结果,评估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心肌存活情况,并随访术后3-6个月心功能参数。依据Rentrop分级评价侧支循环形成的程度,入组57例患者,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0、1级)侧支A组、循环良好组(2、3级)B组,分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存活心肌与不同等级的侧支循环的关系。依据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分组(<10%、10-20%之间、>20%定义为C1组、C2组、C3组),比较不同存活心肌数量与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变化、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变化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变化(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的关系。通过ROC曲线分析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对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的诊断作用及临界值。结果:1.患者存活心肌数量、范围及心功能指标与侧支循环循环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当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10%,LVEF较术前未明显改变甚至减小(P>0.05)。当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10%,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越高,LVEF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与左室射血分数变化成正相关(r=0.854,p<0.05),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变化呈负相关(r=-0.913),与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变化呈负相关(-0.966,p<0.05)。3.ROC曲线示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预测左室射血分数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小,三者的ROC AUC 0.979、0.988、0.984(p<0.05),灌注代谢不匹配百分比界值分别为11.5%、10%、10%。结论: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等级不能预测患者存活心肌数量。当灌注代谢不匹配程度≥10%时,术后左室射血分数改善。灌注的代谢不匹配百分比与LVEF变化呈正相关性,与LVEDV、LVESV变化呈负相关。双核素心肌显像对于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的患者临床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孙晓昕[5](2020)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心肌存活显像研究》文中提出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心肌存活显像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计算机断层(PET/CT)心肌代谢显像结合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单光子计算机断层(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评价侧支循环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对心肌血流灌注、存活心肌、心功能的作用,同时评价左心室整体功能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164例患者,其中男性138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60±11岁),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单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例,并且在冠状动脉造影前或后90天内进行了 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结合99mTc-MIBI SPECT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肌存活。将心肌灌注数据与心肌代谢数据进行同机重建,使用QPS软件分别得到总灌注缺损(TPD)定量、静息灌注总积分(SRS)、心肌灌注/代谢匹配(Scar,梗死心肌)、定量心肌灌注/代谢不匹配(Mismatch,冬眠心肌)定量;QGS软件分析门控心肌代谢数据,得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有侧支循环组、无侧支循环组,比较两组之间TPD、SRS、Scar、Mismatch、门控心功能参数(EDV、ESV、LVEF)之间的差异。随访治疗前后超声EF值,将ΔEF增加超过5%作为左心室整体功能改善的界值,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对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家族史、SRS、TPD、Scar、Mismatch、EDV、ESV、LVEF、有无侧支循环和治疗方式(规范药物治疗与CABG/PCI)等变量进行分析,观察各种变量对左心室整体功能的预后影响。结果:56例(34%)患者有侧支循环,108例(66%)没有侧支循环。有侧支循环组TPD(30%±13%)低于无侧支循环组TPD(35%±14%),P<0.05。有侧支循环组冬眠心肌定量(22%±12%)高于无侧支循环组冬眠心肌定量(12%±9%),P<0.001。侧支循环组 EF(39%±11%)高于无侧支循环组EF(31%±9%),P<0.001;侧支循环组EDV(138±66)低于无侧支循环组EDV(177±55),P<0.001;侧支循环组ESV(89±57)低于无侧支循环组ESV(125±48),P<0.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 LVEF(OR:1.1,95%CI:1.0-1.3,P<0.01)和治疗方式(OR:3.9,95%CI:1.9-7.8,P<0.001)与左心室整体功能改善有显着相关性。结论:侧支循环在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对心肌血流灌注、存活心肌、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具有保护作用。LVEF和治疗方式对患者预后左心室整体功能恢复有显着影响。促进心肌FDG摄取的补救方案在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心肌代谢显像图像质量差,不足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时,采用第二次注射低剂量18F-氟脱氧葡萄糖(FDG),同时注射1-2U胰岛素+口服10g葡萄糖的补救方案,提高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计算机断层(PET/CT)心肌代谢显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方法:对51例进行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时由于质量差不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连续病例就行了补救方案。比较了初始显像和补救显像的图像质量。图像质量采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进行评价。对心肌代谢图像质量进行定性视觉评分,比较同一患者两次显像评分的差别,根据心肌摄取FDG的情况,分级评分如下:0分,均匀几乎无摄取;1分,局灶轻度摄取;2分,中等度摄取;3分,摄取良好。采用测定心肌18F-FDG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心血池本底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比值(M/B)的方法,定量评价图像质量。比较患者两次显像的M/B值之间的差异。结果:初始成像评分为0、1、2、3分患者的例数分别为24例(47%)、27例(53%)、0例(0%)和0例(0%),补救成像时评分为0、1、2、3分患者的例数分布为0例(0%)、3例(5.9%)、4例(7.8%)和44例(86.3%),P<0.001。补救显像图像质量评分中位数(3,范围1-3)显着高于初始显像图像质量评分中位数(1,范围0-1),P<0.001。补救成像 M/B(3.4±1.4)显着高于初始成像M/B(1.6±0.6),P<0.001。结论:采用第二次低剂量注射18F-FDG,同时注射1-2U胰岛素+口服10g葡萄糖的补救方案,能显着提高心肌对FDG的摄取,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改善心肌18F-FDG代谢显像图像质量的方法。
刘雅妮[6](2020)在《双核素心肌显像联合sST2及Galectin-3对AMI患者延迟PCI治疗的指导及预后的预测》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发病大于24小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延迟PCI治疗前,通过双核素心肌显象判断梗死区域存活心肌情况,并联合sST2及Galectin-3血清浓度指导进一步治疗,并对预后做进一步评估。方法:收集发病大于24小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延迟PCI治疗,AMI患者10例(killip分级1-2级),拟行择期PCI治疗前2日依次行99mTc-MIBI/18F-FDG双核素心肌显像,以显像剂代谢缺损面积占整体面积的百分比经计算机软件处理得存活心肌占梗死区域的百分比,获取患者梗死区域存活心肌情况,指导PCI治疗,并随访1月,对比PCI术前术后心功能(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变化,以及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同时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中sST2及Galectin-3的浓度为实验组,与同期在本院体检,年龄在18-65岁的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将AMI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清中sST2及Galectin-3的浓度做统计学处理,指导进一步治疗,评估与心功能变化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预测预后。结果:1.双核素心肌显象可以评估AMI后存活心肌的面积百分比。2.梗死区有存活心肌的患者,行延迟PCI后,随访1个月,随着血运重建,血流的恢复,左室射血分数(53.50±9.44%vs 58.20±10.82%,P=0.011)、左室收缩末期容积(73.50±26.74ml vs 63.50±25.10ml,P<0.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118.70±29.32ml vs 108.60±30.93ml,P<0.001)较前有改善。存活心肌得面积百分比与LVEF呈正相关(r=0.767,P=0.010),与LVESV(r=-0.847,P=0.002)、LVEDV(r=-0.799,P=0.010)呈负相关。心功能的变化在MACE事件发生与否的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LVEF:P=0.078,(35)LVESV:P=0.700,(35)LVEDV:P=0.309)。3.双核素心肌显象的病例1月随访中存活心肌范围与MACE事件发生与否的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4.实验组sST2(22.84±1.12ng/ml vs 7.71±1.24,P=0.002)及Gelactin-3(7.65±3.87ng/ml vs 1.21±0.38ng/ml,P=0.001)的浓度高于对照组,sST2及Gelactin-3浓度与LVEF的变化呈负相关(sST2:r=-0.733,P=0.016 Gelactin-3:r=-0.800,P=0.005),与LVESV的变化呈正相关(sST2:r=0.866,P=0.001Gelactin-3:r=0.689,P=0.028),与LVEDV的变化呈正相关(sST2:r=0.755,P=0.012 Gelactin-3:r=0.640,P=0.046),且sST2及Gelactin-3浓度与MACE事件的发生无明显相关(sST2:0R=1.378,90%CI:0.970-2.121Gelactin-3:0R=1.127,90%CI:0.779-1.631)。结论:对于发病大于24小时的AMI患者,利用双核素心肌显象能够明确梗死区存活心肌的情况,对进一步PCI治疗有指导意义。AMI患者sST2及Galectin-3的浓度,能为确定前临床心衰阶段提供更多信息,是预测心力衰竭不良预后的独立的生物学标志物。
仲琪[7](2019)在《CTO患者存活心肌的影像学评价与同型半胱氨酸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心肌核素显像的方法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存活心肌进行评价并研究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存活心肌面积与同型半胱氨酸表达的相关性。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自2018年01月01日至2018年09月01日于山东省烟台毓璜顶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达3个月以上的病人23例。2.观察指标:2.1采用两日法对上述收集的23例患者进行99mTc-MIBI-SPECT和18F-FDG-PET心肌成像扫描。第一天患者空腹,静脉注射99mTc-MIBI(25mCi),0.5小时后服用脂餐,1.5小时后用门控采集程序进行图像采集。第二天患者进行空腹调糖,在血糖调节至标准值(5.55-7.77mmol/L)后,静脉注射18F-FDG(0.1mCi/kg),1小时后用门控采集程序进行图像采集。99mTc-MIBI-SPECT显示正常灌注,18F-FDG-PET显示代谢正常或增加的心肌为正常心肌;99mTc-MIBI-SPECT显示血流灌注减低而18F-FDG-PET显示代谢正常或增加的心肌为不匹配,可归为存活心肌;99mTc-MIBI-SPECT、18F-FDG-PET均显示减低的心肌为匹配,可归为非存活心肌。2.2入院当天或第二天的清晨(空腹8个小时以上)使用EDTA抗凝管采集上述23例患者的空腹静脉血2mL,在室温中静置30分钟后测定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2.3分别收集上述23例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既往病史: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PCI术后等病史;生命体征:血压、心率、体温;辅助检查结果: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甘油三酯、胆固醇、肌酸激酶、同型半胱氨酸、心梗三项、肿瘤指标、空腹静脉血糖等;个人史:吸烟史;冠脉造影资料:闭塞血管情况)。3.分组:存活心肌占左心室面积≥10%的患者可纳入存活心肌组,<10%则纳入非存活心肌组。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线性回归分析,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于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体重、BMI指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PCI术史、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吸烟、堵塞血管数量、LVEF、ESV、EDV、E/A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肌酸激酶、空腹静脉血糖等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3.将行PET-CT检查得到的ESV、EDV与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所得到的ESV、EDV进行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PET-CT检查得到的EF显着小于心脏彩色多普勒所得到的E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比较两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表达水平,非存活心肌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表达水平明显较存活心肌组高(p<0.05);将同型半胱氨酸表达水平与存活心肌面积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存活心肌面积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本研究中,左心室的收缩功能、血脂、肌酸激酶、血糖等因素并不能对心肌的存活性产生影响,进一步提示了我们对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务必重视存活心肌的检测。目前虽然任何方法都不能够完全理想地评价存活心肌,但利用99mTc-MIBI-SPECT和18F-FDG-PET心肌显像能够客观、准确的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存活心肌做出评价,从而指导我们在诊疗工作中科学的选择治疗方案,而不是单纯凭借经验去选择治疗方法,令患者获得最大的收益,具有良好的前景。同时,本研究指出具有较高同型半胱氨酸表达水平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其存活心肌面积较小,提示通过降低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能够增加存活心肌的面积,改善患者预后。
吕宇航[8](2019)在《基于双能量CT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制备目的:以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为栓塞剂,采用经皮微导管介入方法建立可存活的萨能奶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探讨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用萨能奶山羊10只,雌雄不限,5-8月龄挑选实验动物。麻醉后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于不同分支冠状动脉远端缓慢注入相同浓度不同剂量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于术后第7天后采用空气栓塞处死实验动物,取出心脏冰冻后自心尖到心底部于垂直室间隔方向切成厚约2mm薄片,平展至于培养皿中,使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约20 min后,取心肌各节段进行固定,对心肌组织行TTC染色和组织病理学观察,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证实有无心肌损伤,确定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区域。结果:实验动物8只雄性,2只雌性,体重(18.61±3.01)kg,实验动物术中死亡3只,余7只实验动物顺利完成造模,微球计数为1.14×106/ml,注射总量为1ml时实验动物可长期存活。心肌TTC染色和病理示微血管栓塞区域心肌梗死或缺血。结论:通过以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为栓塞剂,可以建立存活萨能奶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第二部分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多模态影像学评价目的:通过建立萨能奶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比较双源CT双能量心肌血池成像(Dual-source C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DECT-MP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以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评价心肌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准确性,探讨多模态影像学诊断心肌微循环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第一部分实验动物术后7天后分别行DECT-MPI、SPECT/CT心肌灌注、PET/CT氨水心肌灌注显像及MRI心肌灌注-心肌延迟强化成像。结果:(1)实验动物术中死亡3只,余7只实验动物顺利完成造模、DECT-MPI、SPECT/CT心肌灌注、PET/CT心肌灌注显像及MRI心肌灌注-心肌延迟强化成像。共计119个心肌节段,病理证实有缺血心肌节段18个,正常心肌节段101个;共评估119个心肌节段。(2)以病理学为金标准,DECT-MPI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性为55.56%(10/18)、特异性为98.02%(99/101)、阳性预测值为83.33%(10/12)、阴性预测值为92.52%(99/107)、准确性为91.60%(109/119);(3)(99m Tc-MIBI)SPECT-MPI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性为66.75(11/16)、特异性为98.83%(85/86)、阳性预测值为91.66%(11/12)、阴性预测值为94.44%(85/90)、准确性为94.12%(96/102);(13N-NH3)PET-MPI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性为93.75%(15/16)、特异性为97.68%(84/86)、阳性预测值为88.23%(15/17)、阴性预测值为98.82%(84/85)、准确性为97.06%(99/102)。(4)CMR-MPI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敏感性为50%(2/4)、特异性为100%(13/13)、阳性预测值为100%(2/2)、阴性预测值为86.67%(13/15)、准确性为88.24%(15/17)结论:(1)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多模态影像学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病理学对照有较好的一致性。(2)DECT可一站式同时完成冠状动脉和心肌微循环的评估,可半定量评估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图像质量及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有:心室内碘剂的线束硬化、心肌运动导致的伪影及心脏周围结构等因素。(3)(13N-NH3)PET-MPI诊断CMD准确性高,但不能同时评价冠状动脉情况。由于空间分辨率低,图像质量受到影响。(4)(99m Tc-MIBI)SPECT-MPI评价CMD准确性高,缺点是:扫描时间长,存在运动伪影,心脏周围组织的衰减也可产生伪影。(5)CMR诊断CMD准确性较高,敏感性较低,缺点是:评价冠状动脉存在局限性。
施李彤[9](2019)在《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活性的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由放射性核素F-18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行正电子发射断层体层摄影(PET/CT)显像以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活性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基线资料及临床资料,且均行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超声心动图(Ultrasound Cardiogram,UCG)、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检查,并在前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rteriongraphy,CAG)。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当冠脉狭窄程度≥50%时诊断为冠心病,即冠脉造影阳性,否则为阴性。将冠脉三个主要分支分为前降支组(LAD组)、回旋支组(LCX组)、右冠状动脉组(RCA组),共46×3=138个分支,并根据冠脉狭窄程度分为A组(冠脉狭窄介于0-49%)、B组(冠脉狭窄介于50%-74%)、C组(冠脉狭窄介于75%-99%)、D组(冠脉完全闭塞)。采用左心室17节段评分法,在心肌18F-FDG-PET/CT显像中,根据对左室各节段FDG摄取进行计算机分析后确定其结果为阳性或阴性;在UCG中,根据对左室各节段室壁运动情况确定其结果为阳性或阴性,最后确定PET/CT及UCG是否与CAG结果相符。采用IBM SPSS 24.0及MedCalc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ROC曲线及AUC来判别最佳诊断效能,诊断符合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进行数据处理,两组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两组一致性检验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双侧P<0.05定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AG结果(1)46例患者中,非冠心病组(LAD、LCX、RCA狭窄程度均<50%)共6例,冠心病组(LAD、LCX、RCA中至少有一支狭窄程度≥50%)共40例,其中1支病变12例,2支病变11例,3支病变17例;(2)A组中LAD有11支,LCX有22支,RCA有20支,共53支;B组中LAD有10支,LCX有9支,RCA有11支,共30支;C组中LAD有13支,LCX有10支,RCA有8支,共31支;D组中LAD有12支,LCX有5支,RCA有7支,共24支;2、心肌18F-FDG-PET/CT显像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高质量的心肌18F-FDG-PET/CT显像结果,LAD组的最佳诊断效能为连续4个节段FDG摄取率<70%;LCX组的最佳诊断效能为连续2个节段FDG摄取率<70%;RCAS组的最佳诊断效能为连续3个节段FDG摄取率<70%;3、心肌18F-FDG-PET/CT显像、ECG、CAG结果比较(1)LAD、LCX、RCA分别以上述最佳诊断准确率为标准,随冠脉狭窄率增加,LAD、LCX、RCA的心肌18F-FDG-PET/CT显像诊断符合情况越好。(2)40例冠脉造影阳性患者中,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均提示心肌缺血或坏死。其中20例ECG有心肌梗死表现,20例ECG有心肌缺血表现。(3)6例冠脉造影阴性患者中,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均提示心肌缺血或坏死。其中2例ECG有心肌梗死表现,2例ECG有心肌缺血表现,2例ECG无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表现。4、心肌18F-FDG-PET/CT显像与UCG室壁运动情况(1)LAD组心肌18F-FDG-PET/CT显像对心肌缺血的诊断符合情况与UCG无差异(P=1);LCX组心肌18F-FDG-PET/CT显像对心肌缺血的诊断符合情况高于UCG,差异显着(P<0.05);RCA组中,心肌18F-FDG-PET/CT显像对心肌缺血的诊断符合情况高于UCG,差异不显着(P>0.05);(2)LAD、LCX及RCA三组心肌18F-FDG-PET/CT显像与UCG在异常心肌检出率方面一致性均较差,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1)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通过FDG摄取率可以较准确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活性:当心肌细胞能够摄取18F-FDG时,提示心肌活性存在,即正常心肌或存活心肌;当心肌细胞无法摄取18F-FDG时,则提示心肌坏死。(2)FDG摄取率可大致区分正常心肌与异常心肌。(3)40例冠脉造影阳性患者中,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均提示心肌缺血或坏死,心电图有20例表现为心肌缺血,20例表现为心肌梗死(均有不同程度的cTn升高)。
姚勇[10](2019)在《CS-IGF-1C水凝胶增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研究》文中指出CS-IGF-1C水凝胶对间充质干细胞及新生小鼠心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分子影像学评价目的:本研究用CS-IGF-1C水凝胶人工模拟干细胞生存所需要的周围微环境来保持干细胞的活性。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生物发光成像(bioluminescence imaging,BLI)评价水凝胶的细胞相容性及其对人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placenta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PMSC)体外增殖、抗凋亡和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对新生小鼠心肌细胞抗凋亡、抗缺氧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CS-IGF-1C水凝胶增强间充质干细胞及小鼠心肌细胞效果的机制,为使用生物材料手段挽救受损心肌提供新的实验数据。方法:构建稳定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与绿色荧光蛋白的PMSCs细胞系,提取新生小鼠心肌细胞,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CS-IGF-1C水凝胶,通过生物发光成像技术检测CS-IGF-1C水凝胶对PMSCs的生物相容性、促细胞增殖及抗凋亡能力,Calcein-AM/PI染色评价CS-IGF-1C水凝胶对新生小鼠心肌细胞抗凋亡、抗缺氧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划痕实验评价CS-IGF-1C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促血管新生能力。使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PMSCs中促增殖及抗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PMSCs体外培养中,能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BLI结果显示PMSCs细胞数量和生物荧光强度明显正相关(R2=0.993);CS-IGF-1C水凝胶能增强PMSCs细胞增殖,增强PMSCs细胞抗H202诱导的细胞凋亡;体外培养,Calcein-AM/PI染色结果表明,CS-IGF-1C能促进新生小鼠心肌细胞抗凋亡、抗缺氧等生物学特性。体外培养,划痕实验结果表明,CS-IGF-1C能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促血管新生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结论:CS-IGF-1C水凝胶在体外能促进PMSCs的增殖、抗凋亡、促进血管新生;与新生小鼠心肌细胞体外共培养,能够有效改善新生小鼠心肌细胞的抗凋亡、抗缺氧能力;可以增强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新生能力。CS-IGF-1C水凝胶增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研究目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安全、有效。但是移植后干细胞的存活率低,限制了间充质干细胞在AMI治疗中的成功应用。本研究使用CS-IGF-1C水凝胶人工模拟干细胞赖以生存的微环境来保持干细胞的活性,评价CS-IGF-1C能否改善PMSCs在体内的存活率,为进一步使用生物材料挽救受损心肌提供新的实验数据。方法:构建稳定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及绿色荧光蛋白的PMSCs细胞系,制备有生物活性的CS-IGF-1C水凝胶,造AMI小鼠模型,于梗死周边心肌内注射CS-IGF-1C水凝胶负载的PMSCs,通过生物发光成像技术(bioluminescence imaging,BLI)评价移植的PMSCs体内存活效果。使用CD31免疫荧光评价CS-IGF-1C水凝胶对P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术后4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组织取材进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梗死面积及心肌纤维化情况,使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炎症、血管新生及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体内研究中,BLI结果表明,CS-IGF-1C水凝胶可显着促进移植后PMSCs在体内的存活(P<0.05);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CS-IGF-1C水凝胶联合PMSCs移植有利于血管新生,从而促进组织学和功能学修复。另一方面,CS-IGF-1C水凝胶联合PMSCs移植可以降低炎症反应,下调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损伤后4周Masson染色结果表明,CS-IGF-1C水凝胶联合PMSCs移植能显着降低胶原沉积,下调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超声结果表明,CS-IGF-1C水凝胶联合PMSCs移植可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P<0.01)。结论:CS-IGF-1C水凝胶联合PMSCs注射到受损心脏,可以改善PMSCs体内存活;可以增强血管新生、降低炎症反应及减少纤维化程度,从而改善心功能,加快心脏修复。99mTc-MIBI门控SPECT和18F-FDG门控PET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左室容积和射血分数评价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门控SPECT(GSPECT)和门控PET(GPET)在陈旧性心肌梗死(MI)患者中,对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射血分数(LVEF)测定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方法:本课题连续收纳了 168例常规行存活心肌GSPECT和GPET检查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76例患者除接受GSPECT和GPET两种影像学检查外,还进行了 CMR检查。用QGS、ECToolBox和4D-MSPECT三种软件分别测定左室容积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GPET、GSPECT所测定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r=0.855-0.914)、左室收缩末容积(r=0.852-0.949)和左室射血分数(r=0.618-0.820)与和CMR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按照心肌灌注受损(TPD)、存活心肌和灌注/代谢不匹配的不同程度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GPET测定的EDV、ESV和LVEF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此外,多元回归分析表明,GPET与CMR所测量的EDV之间存在的差异与不匹配分数相关(P<0.05)。结论: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中,GSPECT和GPET测定的左室容积和射血分数与CMR测定的结果具有可比性,但在单个患者中不同成像模式测定结果不能互换。
二、选择性冠状动脉~(99m)Tc-MIBI介入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性冠状动脉~(99m)Tc-MIBI介入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探究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线资料收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闭塞情况 |
2.3 两组患者心功能参数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左室不同步参数的比较 |
2.5 左室不同步参数对CTO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3 讨论 |
3.1 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的应用价值 |
3.2 不同门控技术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的比较 |
3.3 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对CTO患者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 |
3.4 机制探讨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探究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左室不同步参数与临床检验指标之间的关系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线资料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门控心肌灌注相位分析参数分布 |
2.2 左室不同步参数与各临床检验指标的关系 |
2.3 分析总结 |
3 讨论 |
3.1 影响冠脉完全闭塞病变左室不同步参数的临床检验指标 |
3.2 机制探讨 |
3.3 研究展望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影响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线资料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事件组与非事件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血管闭塞情况 |
2.3 脑钠肽水平在事件组与非事件组的分布 |
2.4 BNP对 CTO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 |
2.5 BNP对 CTO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作用 |
3 讨论 |
3.1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需要简便的生物标志物预测预后 |
3.2 本研究中脑钠肽的预测价值 |
3.3 脑钠肽预测冠脉CTO预后的可能机制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预后的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评价SMI患者的存活心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药物及仪器 |
1.3 显像方法 |
1.4 采集条件 |
1.5 判断标准 |
1.6 心肌血流灌注评分标准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2.2 双核素显像图像统计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核素心肌显像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存活心肌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心肌梗死存活心肌无创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双核素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与侧支循环等级及心功能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语录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定义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的存活心肌数量、术前心功能指标与侧支循环的关系 |
3.2 患者不同的存活心肌数量与术前、术后心功能变化相关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PET/SPECT核素心肌显像对存活心肌检测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心肌存活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心肌存活显像研究 |
引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促进心肌FDG摄取的补救方案在PET/CT心肌代谢显像中的应用研究 |
引言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心肌存活检测方法及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双核素心肌显像联合sST2及Galectin-3对AMI患者延迟PCI治疗的指导及预后的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双核素心肌显像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CTO患者存活心肌的影像学评价与同型半胱氨酸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入选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基线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2 具体研究方法 |
3 图像分析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存活心肌组与非存活心肌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2 存活心肌组与非存活心肌组生化指标的比较 |
3 PET-CT与心脏彩色多普勒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
4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组间比较及其与存活心肌面积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8)基于双能量CT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制备 |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多模态影像学评价 |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局限性 |
5.创新性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活性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仪器设备及试剂、药品 |
3.方法 |
3.1 心电图 |
3.2 超声心动图 |
3.3 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 显像 |
3.4 冠脉造影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CS-IGF-1C水凝胶增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一 |
摘要二 |
摘要三 |
Abstract part I |
Abstract part II |
Abstract part ID |
第一部分 CS-IGF-1C水凝胶对间充质干细胞及新生小鼠心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分子影像学评价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流程 |
二. 材料 |
三. 方法 |
四. 结果 |
讨论 |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第二部分 CS-IGF-1C水凝胶増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流程 |
二. 材料 |
三. 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本研宄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第三部分 ~(99m)Tc-MIBI门控SPECT和~(18)F-FDG门控PET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对左室容积和射血分数的评价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静息门控SPECT心肌灌注显像 |
三. 门控PET心肌代谢显像 |
四. SPECT和PET图像分析 |
五. 心脏MRI |
六.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生物材料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中的应用及分子影像学评价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选择性冠状动脉~(99m)Tc-MIBI介入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分析和脑钠肽水平对冠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预后研究[D]. 安美玉.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99mTc-TF心肌灌注显像联合99mTc-HL91乏氧显像评价SMI患者的存活心肌[D]. 朱卓豪.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3]3D-STI与2D-LS评估冠心病患者CABG术前心肌存活性[D]. 马盼弟.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4]双核素显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存活心肌与侧支循环等级及心功能的关系[D]. 韩梦月.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的心肌存活显像研究[D]. 孙晓昕.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2)
- [6]双核素心肌显像联合sST2及Galectin-3对AMI患者延迟PCI治疗的指导及预后的预测[D]. 刘雅妮.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CTO患者存活心肌的影像学评价与同型半胱氨酸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仲琪. 青岛大学, 2019(02)
- [8]基于双能量CT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D]. 吕宇航.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9]糖负荷心肌18F-FDG-PET/CT显像评估冠心病患者心肌活性的临床价值[D]. 施李彤.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10]CS-IGF-1C水凝胶增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研究[D]. 姚勇.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