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欣[1](2021)在《新疆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展望》文中指出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幅员辽阔,但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具有类型多样、分布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的特点。为有效解决新疆水土流失问题,文章在总结其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并提出针对性治理建议。研究成果对类似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参考意义。
毛建荣[2](2021)在《民国时期任承统的水土保持思想与实践》文中认为近代以来,国人逐渐认识到林业建设的重要性。森林的功用被有识之士反复提倡并宣扬。在此环境之下,人们认识到发展现代林业,必须要推动林业教育的兴盛。因此,以金陵大学森林系为代表的众多拥有林科的学校迅速成长了起来。林业学习机会增多也使得人们重视林业的思想空前高涨。任承统求学于金陵大学,并投身于林业学习之中。通过学院的课程学习以及外出实践,使得任承统拥有了扎实的林学基础。在林学家凌道扬的指导下,任承统林学思想进一步成熟。特别是凌道扬对于水土保持的认识和水旱灾害的理解,更加让任承统重视灾害对于人民生活的影响,其水土保持理论中的民生理念展露无遗。同时在水土保持专家罗德民的引领下,任承统积极的投身于水土流失的相关调查。罗德民的土壤侵蚀实验以及鼓励民众参与等水土保持观点,深刻的影响着任承统的相关理论。多方因素共同促使任承统由一名森林系高材生向水土保持专家转变。在水土保持领域,任承统的实践主要分为考察与研究两个部分。考察又主要分为以调查森林为主的林业调查和以河流治理为主的河流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以江苏、绥远为代表的南北各地森林滥伐严重,黄河、淮河等河流堵塞,各地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水土流失现象。保护森林并培育植被实为最重要的水土保持手段。研究则主要是建立农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任承统积极参与区内实验并大力推广水土保持的相关成果。总的来说,任承统认为水土保持工作首先应与经济建设开发并行,其次水保事业应重视全民协力并加强教育,最后要注重工作的系统性与因地制宜性。而其水土保持思想背后涌动的救国救民思潮以及重视生态建设的思路更为关键。
朱梦阳[3](2020)在《区域土壤侵蚀遥感快速抽样调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全球范围内影响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土壤侵蚀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而且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土壤侵蚀的防治,必须建立在土壤侵蚀定量评价制图、掌握土壤侵蚀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泛第三极地区以青藏高原为核心,包含?65个国家,是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和功能脆弱区,但是该地区土壤侵蚀观测数据以及调查制图数据匮乏,不能满足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从而阻碍了绿色“一带一路”的倡议的实施。为了满足泛第三极地区对土壤侵蚀数据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土壤侵蚀的抽样调查方法,快速精确地估算土壤侵蚀实际速率,为区域土壤侵蚀调查制图提供数据基础,本文对区域土壤侵蚀遥感快速抽样调查方法进行了研究。考虑到土壤侵蚀及其防治的时空特征和中美土壤侵蚀抽样调查的实践积累,本研究以分层不等概系统空间抽样的方式布设调查单元,基于公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来完成泛第三极地区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遥感抽样调查。该方法可为解决区域土壤侵蚀调查评价中精确数据的快速获取提供方法支持,解译结果将为区域乃至全球土壤侵蚀定量评价制图提供数据基础。本研究依托的项目完成了31900个抽样调查单元的遥感解译,提取了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信息。基于抽样遥感解译结果,进一步进行了野外校检及精度评价、抽样单元解译结果的区域代表性研究以及结果的适用性评价。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现有公开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可以实现区域土壤侵蚀的抽样调查。遥感抽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抽样单元定位、单元边界的确定、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遥感解译、解译结果的野外校核和抽样单元土壤侵蚀速率计算5个部分。该抽样调查方法以土壤侵蚀的发生特征为理论基础,以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最新发展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了公开共享的高分遥感影像数据,将室内解译、野外验证、空间数据高效管理有机结合,能够实现信息的快速提取,可满足大区域土壤侵蚀调查及制图的需求。(2)抽样调查的数据解译精度在单元尺度可达80%以上,因此,该方法能够获取与地表实际情况接近的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信息。该方法的精确度在西藏、新疆、泰国以及巴基斯坦地区分别为80.1%、81.9%、85.8%和88.3%,该精度略高于我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解译精度(64%—91%,面积加权平均精度值为76.86%)。对于解译中出现的典型一级类、二级类偏差问题,可通过实地考察修订完善解译标志库,结合先验知识、常识判断以及经验总结,并考虑历史影像与季相变化特征,进一步提高解译精度。(3)抽样遥感解译结果(Remotely Sensed Sampling Unit,RS-SU)对于土地利用特征的表达具有较好的区域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具有较高的抽样精度。在泛第三极范围内划分的11个样区分别为东北黑土缓坡丘陵(中国)、西北黄土丘陵(中国)、南方红壤丘陵(中国)、青海东部山地(中国)、西藏东南部河谷山地(中国)、新疆东部干旱山地(中国)、南亚湿润山地(泰国中北部)、中亚大湖平原(哈萨克斯坦中部)、中东山地(伊朗中部)、东欧缓坡丘陵(乌克兰中部)和俄罗斯高寒平原(俄罗斯中部)地区。样区内RS-SU数据与全球已有土地覆盖数据产品(GLC1km、GLC300m、GLC30m和GLC10m)比较表明,对比土地覆盖产品分辨率越高,RS-SU数据与之越相似,特别是与中高分辨率GLC10m数据产品的HS平均值可达到0.83。因此,RS-SU数据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的特征具有较好的区域代表性表达,可用于土壤侵蚀的定量评价研究。RS-SU数据与各种土地覆盖产品的地类差异主要源于草地、灌木林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遥感解译过程对不同类型的混分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校检与修正。(4)基于抽样遥感解译结果,结合其他土壤侵蚀因子数据产品,可以完成抽样单元尺度上的土壤侵蚀速率精确计算。典型单元计算结果表明,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和裸地,部分稀疏林地以及草地也存在侵蚀。基于抽样遥感解译结果得到的典型单元处的土壤侵蚀强度以及反映的实地土壤侵蚀情况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结果能够表达调查单元所在地的土壤侵蚀状况和单元内部的局地空间变异特征。潜在土壤侵蚀速率(Ap=RKLSB)的平均值高于真实土壤侵蚀速率(A=RKLSBET)的平均值,在耕地处差异尤为明显。因此,抽样调查方法计算得到的土壤侵蚀速率更接近于地表真实情况,该方法可以弥补传统遥感制图方法基本上只能表现土壤侵蚀危险性的缺陷,在适量增加采集信息后,有望形成大区域乃至“全球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成为全球土壤侵蚀制图的技术基础。
尹晓静[4](2020)在《新疆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探讨》文中提出我国地域辽阔,新疆位于西北边陲,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省份。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新疆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是越来越严重,为了更好的解决新疆水土流失问题,需要加强对新疆水土流失问题治理,更好的对新疆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本文主要对新疆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保持的对策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刘洋[5](2019)在《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油气资源开发过程扰动资源开采地区原始的自然环境、地质地貌和水文情况,因占压土地、落地原油、注水采油、水力压裂等导致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下降,成为影响油气产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是解决油气资源开发经济利益与水土生态环境利益之间冲突,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有效措施。中国现有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为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论文运用理论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现有制度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价值评价方法估算油气开采期间补偿标准,围绕制度构成要素,提出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建议,以期为国家制定油气等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完善环境规制政策法规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首先明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水土保持补偿制度等概念。从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等角度阐释相关理论,总结主要基本理论在油气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环境领域的具体表现。其次,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利益主体行为博弈视角和成本收益视角,进一步探寻生态补偿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关系机理,以上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三,对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历史进行梳理和对制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从根本上探寻制度建立的阻碍和发展缺失。美国、澳大利亚、哥伦比亚和德国等国在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方面上都具有一定值得借鉴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进一步明确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优化路径。第四,分析了中国水土流失总体情况和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阐述油气资源开发作用生态因子的影响,对比研究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两个阶段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表现,说明两阶段应予以区别补偿。第五,综合运用生态价值估算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估算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区域内典型油气田所在省域单位土地面积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此为基础数据,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并考虑落地原油污染问题折损测算油气资源开采期单位产量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为0.68~10.88元/t/a之间,平均2.08/t/a,为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提供参考。第六,基于补偿制度的构成要素,设计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的框架体系。在现有水土保持补偿费制度基础上,仅仅围绕制度构成要素进行优化,具体包括:(1)明确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补偿主体包括补偿给付主体、补偿接受主体和补偿实施主体。(2)确认补偿客体。补偿客体即为水土环境生态利益,此部分生态利益可用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进行衡量。(3)确定补偿标准。现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标准中油气项目建设期间依据油田征占用土地面积一次计征是比较合理的。开采期间则应根据油田整体占地面积折损计算,用单位产能损耗的水土保持生态服务价值衡量更加科学。(4)拓宽补偿途径。广泛筹集资金,建立具有油气行业特点的生态补偿基金,鼓励油气企业进行自助补偿等拓宽补偿途径。(5)增加补偿方式。在政府纵向补偿基础上提出运用横向市场补偿,依照市场化规则对生态环境破坏者进行惩戒,对环境保护者进行奖励和补偿等。同时,以《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为核心进行完善修订,在其他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中体现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有关具体规定,增加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等,重构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最后,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监督能力等,跟进制度保障。
陈媛媛[6](2019)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稳步提升,作为增进区域活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有效途径的水利建设投资亦将迎来关键期,如何客观地分析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通过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等定量分析2002~2016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不仅可为水利行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可为水利建设投资实践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分析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现状。2002~2016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占比虽然与中东部地区有一定差距,但也在稳步提升,三大产业值均呈显着增长趋势,产业结构正在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水利建设投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政府,投资总额处于不断增长状态,投资流向主要以防洪除涝、灌溉供水为主。(2)探究了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关系。首先,2002~2016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水利建设投资及其各分项投资都产生长期显着的正向影响,对防洪工程投资影响最大,滞后2期弹性系数达0.2475,对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治理影响最小,滞后5期弹性系数为0.0944;其次,水利建设投资、灌溉工程投资、供水工程投资、水电工程投资和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治理投资均对经济发展有长期显着的正向影响,供水工程对其影响最大,滞后3期弹性系数达0.1014,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治理对其影响最小,滞后4期弹性系数为0.0236;此外,防洪工程特征主要是以防洪减灾为主,直接经济效益不突出,因此在宏观经济增量视角下,防洪工程投资对经济发展无显着的正向作用。(3)研究了西部地区省域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关系。首先,2002~2016年西部地区12省市区经济发展对水利建设投资有长期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重庆市但影响最大,滞后3期弹性系数为0.1200,但其水利建设投资对中央依赖最小,甘肃省影响最小,滞后7弹性系数为0.0172,但其水利建设投资对中央依赖较大;其次,各省市区水利建设投资对经济发展有长期显着影响,贵州省、最大,滞后2期弹性系数为0.1647,云南省最小,滞后3期弹性系数为0.0288;此外,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对水利建设投资促进作用投于西南地区,二者的弹性系数分别在滞后5期和滞后4期达到最大值为0.0533、0.0667,但西北地区水利建设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西南地区,二者的弹性系数均在滞滞后2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0502、0.0401。
熊盼盼[7](2018)在《干旱区公路建设期水土保持方案与实际监测对比分析 ——以S239线准东段项目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S239线准东五彩湾煤电煤化工基地至吉木萨尔公路建设项目为例,采用布设定位监测、调查法结合定期巡查对研究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对比分析研究区水土保持方案与实际水土保持监测各项指标的达标情况,为后期同类工程各监测分区因地制宜布设水土保持设施提供依据,为水土保持监测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1)通过调查巡视监测,工程的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水土保持措施基本合理,实际实施的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均根据实际扰动地表面积有所调整。但临时措施实施过程中没有根据施工进度的调整同步实施,风积沙区取土场未采取草方格沙障的防风固沙措施,因此,在后期的公路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过程中建议加强项目区现场勘查,完善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尤其是对风积沙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2)根据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实际监测按照线路实际占地类型进行重新分区,将风积沙区单独分区,原生侵蚀模数为7049t/km2·a,平均扰动后侵蚀模数为8942t/km2·a。农田区原生侵蚀模数为1076t/km2·a与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原生侵蚀模数1000t/km2·a相差不大,戈壁区原生侵蚀模数为1982t/km2·a与水土保持方案经验值确定的原生侵蚀模数2500t/km2·a相比,实际原生侵蚀模数略高于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模数。农田区扰动后侵蚀模数为4026t/km2·a与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扰动后侵蚀模数3000t/km2·a增加了 1026t/km2·a。戈壁区扰动后侵蚀模数为7278t/km2·a与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平均扰动后侵蚀模数5400t/km2·a相比增加了 1878t/km2.a,原因为水土保持方案中确定的平均扰动后模数为类比值,类比工程距本项目区约10km,且占地类型不完全相同。(3)根据水土保持监测结果显示,实际监测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6%,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6%,拦渣率达到96%,土壤流失控制比大于0.8,林草植被恢复达到96%,林草覆盖率达到3%,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监测结果达到的各项指标略高于水土保持方案报告的目标值,基本达到了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
刘思海[8](2018)在《克孜尔水库水沙变化特性、泥沙淤积影响及排沙方案研究》文中提出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是制约水库持续发挥其工程效益的关键性问题,针对入库水沙变化特性、影响因素以及泥沙淤积对水库各项功能影响的研究,是制定水库排沙减淤方案的前提及依据。克孜尔水库位处渭干河流域上游,是一座建立在山区多沙河流上的山区性水库,水库运行至今泥沙淤积问题严重。为了探究克孜尔水库泥沙淤积原因及水库泥沙淤积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宜水库淤积现状的排沙减淤方案。本文对水库入库水沙量的演变规律及驱动因子、水沙的模拟预测、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以及泥沙淤积原因、排沙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1959~2015年间,克孜尔水库坝址处年入库水沙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径流量表现出3个阶段性变化,分别为持续减小阶段(1959~1976年)、交替波动阶段(1977~1994年)以及显着增加阶段(1995~2015年);输沙量表现出4个阶段性变化,分别为持续减小阶段(1959~1991年)、缓慢增加阶段(1992~1996年)、显着增加阶段(1997~2003年)以及交替波动阶段(2004~2015年);径流量、输沙量发生由少至多的突变年份分别为1987年、1979年;径流量、输沙量的周期变化尺度具有一致性,均存在3个时间尺度,分别为7、12、28年以及6、11、26年,其中主周期长度分别为28年、26年;入库水沙的增加是导致水库泥沙淤积程度增大的主要原因之一;(2)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是导致入库水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气候变化对克孜尔水库入库径流量的影响大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对入库输沙量的影响则大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衰减分析法的结果显示降水及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分别为62.4%和37.6%,对输沙量的影响分别为35.2%和64.8%;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的结果显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分别为377.79%和-277.79%,对输沙量的影响分别为11.33%和88.67%;(3)针对NAR神经网络及BP神经网络的特点,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修正NAR神经网络预测结果的NAR-BP组合预测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对年径流量拟合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28%,对年输沙量拟合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55%,模型对水沙序列的拟合效果较好;克孜尔水库2018~2067年的年均入库径流量达到30.49×108m3,年均入库输沙量达到1486.31×104t,与现阶段相比,径流量与输沙量整体呈增加趋势;2038年时年径流量、年输沙量同时达到峰值,分别为38.72×108m3及3095.21×104t;在现有排沙措施不变的条件下,2027、2040、2048年时水库初设汛限水位、防洪高水位及初设设计洪水位对应库容将全部被泥沙淤满,水库丧失防洪功能;2052年、2059年时水库将完全失去兴利库容及总库容,水库泥沙淤积发展态势严峻;(4)通过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理论以及云模型理论的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效避免了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过程中专家个人经验导致的评价结果不准确问题;将模型应用于克孜尔水库泥沙淤积影响评价工作,结果显示克孜尔水库泥沙淤积影响程度的期望为0.7002,表明水库泥沙淤积影响等级介于重度影响与特重度影响之间,熵及超熵分别为0.0306、0.0143,表明评价结果波动性较小;(5)现有异重流运行时间公式中的参数不易获得,因此以入库段洪水的含沙量、单宽流量以及库底坡降为计算参数,建立了均匀异重流流速及运行时间计算关系式,水库采取异重流运行时间计算公式控制泄水排沙闸门之后,异重流平均排沙比由172.34%提高至301.75%,为水库异重流排沙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计算依据;针对水库支流堤渠结合布置塑造异重流方案,综合分析汛期不同水位下的排沙效果,发现水位控制在1140.0 m以下时支流异重流排沙效果最好,同时支流泥沙淤积体发生溯源冲刷现象,排沙比大于100%;(6)通过对水库入库输沙量、排沙工程布置以及河道泥沙淤积特点分析发现,入库输沙量逐年增加、水库汛期高水位运行、泄洪排沙洞布设不合理、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受限以及干支流交汇处拦沙底坎对泥沙的阻碍作用等是造成克孜尔水库泥沙淤积严重的原因;综合考虑水库泥沙淤积现状及排沙条件,提出近期水库排沙应以异重流排沙为主,并通过汛期水库联调以及机械清淤逐步实现水库低水位排沙的条件,以缓解水库泥沙淤积问题;水库远期治沙方案包括加大上游水土保持工作力度、水库干流上游新建水库,以形成克孜尔水库排沙良性循环。
常博[9](2018)在《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人类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很注重,但对水与生态系统的恢复比较忽视,研究生态用水是社会发展对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关系再认识的必然。本文在对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气候变化、水资源态势和植被覆盖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生态分区的特征,利用试验研究的植物蒸散模型,计算出祁连山地区不同生态分区的植物耗水与需水系数,再利用桑斯维特公式计算了各生态分区的潜在蒸散发,随后结合不同分区中植被面积,从而计算出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林草植被的生态用水量。采用定额法计算出平原绿化生态用水量;根据水量平衡的原理计算出湖泊生态用水量;采用对比分析法,计算出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量。通过经验公式对河道内的非消耗性生态用水进行计算,得出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量,并对现状生态用水进行分析。随后,对青海省祁连山地区2020年和2030年生态需水进行预测。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生态用水可持续性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对各县市的协调利用程度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青海省祁连山地区降水量地区差异大,年均降水量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降水量集中分配在6-9月,所占比例达到68.5%-82.5%。祁连山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01.5mm,折合水量330.3558亿m3。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144.8404亿m3;西北诸河185.5155亿m3,其中河西内陆河68.1712亿m3,青海湖水系117.3443亿m3。青海省祁连山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为2.7℃,受地形影响,分布趋势表现为东西高,中间低。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的潜在蒸散发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异,总体趋势为东西高,中间低。(2)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水资源总量为101.81亿m3。按流域分区黄河流域总水资源量为48.59亿m3,西北诸河总水资源量为53.23亿m3;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47.30亿m3,西北诸河地表水资源量为50.29亿m3;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量为23.54亿m3,西北诸河地下水资源量为24.12亿m3。各类工程总供水量为144790.60万m3,调入水量为14015.15万m3,调出水量为20136.10万m3,因此供本地水量为138669.65万m3。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量为138669.65万m3,国民经济各部门耗水量为82274.97万m3。(3)从空间分布上分析,青海省祁连山地区NDVI的多年平均值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地区递减的趋势,表明东部植被覆盖明显高于西部。从时间变化上分析,青海省祁连山地区1982-2016年年均NDVI值波动上升,平均值为0.218,增长率为0.005/10a,这表明35年来,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的植被覆盖状况处于改善状态。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返青期开始时间主要发生5月上旬至6月中旬。植被枯黄期开始时间主要发生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生长季长度为4-6.5个月。(4)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现状生态用水总量为212.28亿m3。森林植被生态用水量为56.58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26.65%;草地生态用水量为123.55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58.20%;平原绿化生态用水量为0.3188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0.15%;湖泊生态用水量为9.97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4.70%;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量为0.27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0.13%;河流基流生态用水量为6.47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3.05%;河流输沙生态用水量为15.13亿m3,占生态用水总量的7.13%。(5)对青海省祁连山地区降水平衡关系进行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30.36亿m3,水资源总量为101.81亿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76.30亿m3,出境水量为133.27亿m3。水资源总量占总收入(降水资源量和入境水量之和)的25.04%,降水消耗性生态用水为180.13亿m3,占总收入的44.29%。对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水资源平衡关系进行分析,表明在现状条件下,水资源有20.09亿m3盈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并考虑平水年、丰水年和枯水年的可能性,预测2020年和2030年为丰水年或平水年时,可供水资源量能够满足需水总量的需求;预测2020年为枯水年时,可供水资源量不能满足需水总量的需求,国民经济发展有可能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6)生态用水的可持续性表现为大通县、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县、天峻县处于可协调利用或准可协调利用状态,湟源县、湟中县、西宁市区、海东市(互助县、平安县、乐都县、民和县)、海晏县、共和县、德令哈市协调利用程度较低,用于生态建设的降水资源短缺,从而导致包括生态建设用水在内的各行业用水不足,协调利用水平较低。
仲亚婷[10](2017)在《植被及土壤类型对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新疆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降雨径流是造成其水土流失的主要驱动因子,植被及土壤类型对坡面含水量以及产流产沙有着深刻影响。本文采取天然和野外人工模拟降雨相联合的方式,以伊犁河谷区域自然草地植被、土壤与玛纳斯县的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伊犁河谷不同植被类型径流小区的减流减沙效果,研究其产流产沙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对照研究了相同降雨前提下3种类型土壤的坡面侵蚀特性。经过样地选择、植被调查、野外采样、样品室内测定、数据处理,得出以下结论:(1)伊宁巴彦岱镇水利局附近径流小区的模拟降雨试验表明:几种草地类型初始产流时间的长短依次为:角果藜>伊犁蒿>狗牙根>裸地;径流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裸地>伊犁蒿>狗牙根>角果藜;泥沙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裸地>伊犁蒿>狗牙根>角果藜。狗牙根减流因子的数值处于0.21-0.58之间,伊犁蒿的减流因子处于0.14-0.87之间,角果藜的减流因子则在0.02-0.11之间;狗牙根减沙因子的数值在0.16-0.76之间,角果藜的减沙因子处于0-0.42之间,伊犁蒿的减沙因子则在0.42-0.88之间。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角果藜,其次为狗牙根与伊犁蒿,裸地效果最差。(2)伊宁北山坡附近径流小区自然降雨试验表明:不一样的植被类型,各小区的产沙和产流量也有差异。径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裸地>干杏>草地>金叶榆>山桃、沙枣;产沙量大小顺序为:裸地>干杏>草地>金叶榆>山桃、沙枣。减流作用大小顺序为:山桃、沙枣(减流因子为0.37-0.46)>金叶榆(减流因子为0.45-0.66)>草地(减流因子为0.51-0.71)>干杏(减流因子为0.27-0.87);减沙效益大小排序为:山桃、沙枣(减沙因子为0.14-0.57)>金叶榆(减沙因子为0.38-0.56)>草地(减沙因子为0.38-0.61)>干杏(减沙因子为0.57-1.04)。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为山桃、沙枣,草地其次,效益最差的是干杏。从月变化来看,各植被小区7月份的减流减沙效应最明显。各小区累积径流总量随降雨量的增长呈现出幂函数递增趋向,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山桃、沙枣的相关性最大,R2可以达到0.93;干杏的相关性最小,R2为0.56。同样,累积产沙量具有跟随累积径流量增大而增大的变化趋势,相关系数在0.61-0.89之间。(3)新疆3种类型土壤的人工降雨试验表明:土壤的颗粒构成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可侵蚀性差别的主要因素。土壤中粉粒的含量越高,其含沙量、可蚀性K值愈大,越易发生侵蚀;土壤中粘粒含量越高,土壤含沙量、可蚀性K值愈小,越易抵制侵蚀。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的径流速率和产沙量的相关系数为0.56,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对土壤的有机质和累积含沙总量做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相关,相关系数是0.73。通过打破土壤结构体,发现>2 mm结构体土壤中,灰钙土的产流速率、产沙量及可蚀性K值均最小;<2 mm土壤结构体中,棕钙土的产流速率、产沙量及可蚀性K值均最小,且>2 mm土壤结构体的抵御侵蚀的能力较大于<2 mm结构体的土壤。
二、新疆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 |
2 水土流失现状 |
2.1 水土流失类型与面积 |
2.2 水土流失分布与特征 |
2.3 水土流失危害 |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 |
3.1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3.2 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
3.3 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保障粮食安全 |
3.4 巩固边疆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
4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展望 |
4.1 治理建议 |
4.2 治理展望 |
4.2.1 治理布局 |
4.2.2 治理范围和规模 |
4.2.3 效益展望 |
5 结 语 |
(2)民国时期任承统的水土保持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对象与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基础 |
五、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
第一章 任承统水土保持思想溯源 |
第一节 近代中国林业教育的兴起 |
第二节 凌道扬学术思想对任承统的影响 |
第三节 罗德民水土保持研究的引领 |
小结 |
第二章 森林调查与任承统水土保持思想的形成 |
第一节 南方地区的森林调查 |
第二节 北方地区的森林调查 |
小结 |
第三章 调查研究与任承统水土保持思想的深化 |
第一节 沿河水土保持实践与考察 |
1.淮河与黄河的考察治理 |
2.渭河考察与水土保持实验区的规划 |
第二节 水土保持实验区的建设 |
1.实验区的筹建与地方合作 |
2.部分科研实验与理论宣传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区域土壤侵蚀遥感快速抽样调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区域土壤侵蚀研究现状 |
1.2.1 土壤侵蚀遥感制图方法 |
1.2.2 土壤侵蚀抽样调查方法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1 研究区与数据基础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数据基础 |
2.2 抽样调查方法 |
2.2.1 抽样单元概念 |
2.2.2 抽样单元定位 |
2.3 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 |
2.3.1 质量控制的思路 |
2.3.2 抽样单元的精度评价方法 |
2.3.3 区域代表性评价方法 |
2.3.4 适用性评价 |
2.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2.4.1 研究思路 |
2.4.2 软硬件环境 |
2.4.3 辅助软件开发 |
2.4.4 技术路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抽样单元的遥感解译方法 |
3.1 抽样调查单元边界确定 |
3.1.1 数据准备 |
3.1.2 抽样单元空间范围划定 |
3.2 解译内容与标志 |
3.2.1 解译内容 |
3.2.2 属性表结构设计 |
3.2.3 解译标志 |
3.3 室内解译流程 |
3.3.1 解译前期准备 |
3.3.2 目视解译方法 |
3.3.3 质量检查与总结 |
3.4 野外调查 |
3.4.1 路线布设与流域选择 |
3.4.2 遥感解译与实地验证 |
3.4.3 数据整理与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野外校核及精度评价 |
4.1 野外校检调查路线及样点布设 |
4.2 抽样遥感解译精度评价 |
4.2.1 土地利用分类解译精度定性分析 |
4.2.2 解译精度定量评价与分析 |
4.3 基于野外验证的问题归纳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遥感抽样调查结果区域代表性分析 |
5.1 典型样区的确定 |
5.2 遥感抽样调查结果的抽样误差分析 |
5.2.1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照 |
5.2.2 RS-SU数据与低分辨率土地覆盖产品相似度分析 |
5.2.3 RS-SU数据与中高分辨率土地覆盖产品相似度分析 |
5.3 抽样误差原因分析 |
5.3.1 RS-SU数据与低分辨率土地覆盖产品差异性分析 |
5.3.2 RS-SU数据与中高分辨率土地覆盖产品差异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解译结果适用性研究 |
6.1 适用性评价方法 |
6.1.1 模型和数据 |
6.1.2 计算方法 |
6.2 抽样遥感解译结果适用性 |
6.2.1 土壤侵蚀模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
6.2.2 潜在土壤侵蚀与真实土壤侵蚀差异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和取得的成果 |
作者简介 |
(4)新疆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水土流失现状 |
1.1 自然环境概况 |
1.2 水土流失类型 |
2 新疆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
3 水土保持的对策 |
3.1 做好宣传工作,将全民的思想意识提高 |
3.2 做好水土保持的造林规划 |
3.3 做好水土保持的种草规划 |
3.4 做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规划 |
3.5 预防为主,加强水土保持执法力度 |
3.6 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 |
(5)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油气资源开发 |
2.1.2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
2.1.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 |
2.1.4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 |
2.2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基本构成要素 |
2.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
2.3.1 外部性理论 |
2.3.2 公共产品理论 |
2.3.3 稀缺性理论 |
2.3.4 生态价值理论 |
2.3.5 生态伦理理论 |
2.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机理 |
2.4.1 基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视角的分析 |
2.4.2 基于补偿主体行为选择视角的博弈分析 |
2.4.3 基于成本收益视角的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及实践分析 |
3.1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分析 |
3.1.1 中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沿革 |
3.1.2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现状 |
3.1.3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特点 |
3.1.4 中国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问题分析 |
3.2 中国油气企业水土流失防治实践分析 |
3.2.1 防治措施 |
3.2.2 防治效果 |
3.3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分析 |
3.3.1 国外政府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实践 |
3.3.2 对我国的启示 |
3.4 小结 |
第4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及影响表现 |
4.1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 |
4.1.1 中国水土流失的总体特征 |
4.1.2 东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1.3 中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1.4 西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1.5 西南部油气田所处区域水土流失特征 |
4.2 油气资源开发作用于生态因子的影响表现 |
4.3 油气资源开发建设期和开采期对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分析 |
4.3.1 两阶段的工作内容 |
4.3.2 两阶段的影响表现 |
4.3.3 两阶段的影响比较 |
4.4 小结 |
第5章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 |
5.1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估算依据 |
5.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
5.2.1 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
5.2.2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
5.2.3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方法 |
5.2.4 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结果 |
5.3 油气资源开采期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 |
5.3.1 参数的确定 |
5.3.2 估算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及保障 |
6.1 优化的基本原则 |
6.2 优化的目标 |
6.3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优化策略 |
6.3.1 明确补偿主体 |
6.3.2 确认补偿客体 |
6.3.3 确定补偿标准 |
6.3.4 拓宽补偿途径 |
6.3.5 增加补偿方式 |
6.3.6 重构法律制度体系 |
6.4 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的保障措施 |
6.4.1 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控 |
6.4.2 确立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 |
6.4.3 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能力 |
6.4.4 增设地方油气环保专门监督机构 |
6.4.5 搜集油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相关信息 |
6.4.6 监督水土保持相关费用使用效果 |
6.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经济发展的内涵 |
2.1.1 经济增长 |
2.1.2 产业结构 |
2.2 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
2.2.1 区域经济理论 |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2.2.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3 水利建设投资基本概念 |
2.3.1 水利建设投资概念 |
2.3.2 水利建设工程分类 |
2.4 水利建设投资相关理论 |
2.4.1 水利建设投资模式 |
2.4.2 水利投资基础性理论 |
2.4.3 水利投资公益性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现状 |
3.1 研究区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水资源概况 |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平台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处理 |
3.3 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
3.4.1 经济增长分析 |
3.4.2 产业结构分析 |
3.4.3 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
3.4 水利建设投资水平分析 |
3.4.1 投资政策分析 |
3.4.2 投资规模分析 |
3.4.3 投资来源分析 |
3.4.4 投资流向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关系 |
4.1 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关系定性分析 |
4.1.1 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利投资建设关系 |
4.1.2 经济发展模式与水利投资建设关系 |
4.1.3 经济产业结构与水利投资建设关系 |
4.2 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关系模型构建 |
4.2.0 指标选取 |
4.2.1 ADF平稳性检验 |
4.2.2 Johansen协整检验 |
4.2.3 VAR模型构建 |
4.3 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关系分析 |
4.3.1 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关系 |
4.3.2 经济发展与防洪工程投资关系 |
4.3.3 经济发展与灌溉工程投资关系 |
4.3.4 经济发展与供水工程投资关系 |
4.3.5 经济发展与水电工程投资关系 |
4.3.6 经济发展和水土保持与水生态治理投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 西部地区省域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关系 |
5.1 省域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差异描述 |
5.1.1 经济发展水平 |
5.1.2 水利建设投资 |
5.2 省域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关系研究 |
5.2.1 经济发展对水利建设投资的影响 |
5.2.2 水利建设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5.3 省域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关系差异分析 |
5.3.1 十二省域差异分析 |
5.3.2 西北、西南区域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干旱区公路建设期水土保持方案与实际监测对比分析 ——以S239线准东段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和内容 |
1.3 水土保持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我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现状 |
1.5 本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6 技术线路 |
第2章 研究区及工程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工程概况 |
2.3 工程水土保持设计方案 |
2.4 水土保持监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土保持方案与实际监测结果分析 |
3.1 调查巡视法监测结果 |
3.2 定位监测法结果 |
3.3 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监测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克孜尔水库水沙变化特性、泥沙淤积影响及排沙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工程概况 |
2.2 流域概况 |
2.3 气象条件 |
2.4 入库水沙情况 |
2.5 水土保持现状 |
第3章 克孜尔水库水沙变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1 概述 |
3.2 分析方法简介 |
3.3 水沙变化特性分析 |
3.4 水沙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入库水沙模拟预测 |
4.1 概述 |
4.2 人工神经网络 |
4.3 预测模型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5.1 概述 |
5.2 泥沙淤积对水库的影响 |
5.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基础 |
5.4 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5 应用实例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云模型改进的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6.1 概述 |
6.2 云模型理论简介 |
6.3 云模型改进的水库泥沙淤积影响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6.4 工程评价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克孜尔水库泥沙淤积原因分析及排沙方案研究 |
7.1 概述 |
7.2 水库泥沙淤积原因分析 |
7.3 水库排沙减淤方案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生态用水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生态用水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生态用水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候特征 |
2.1.4 土壤特征 |
2.1.5 植被与土地利用特征 |
2.1.6 水文特征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2.4 研究方法 |
2.4.1 数据源 |
2.4.2 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
2.4.3 水资源态势分析 |
2.4.4 植被NDVI的分析 |
2.4.5 生态用水的界定及分区 |
2.4.6 生态用水计算 |
3.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
3.1 降水特征分析 |
3.1.1 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
3.1.2 降水时间序列分析 |
3.1.3 分区降水量 |
3.2 气温特征分析 |
3.2.1 气温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
3.2.2 气温时间序列分析 |
3.3 潜在蒸散发特征分析 |
3.3.1 潜在蒸散发的计算 |
3.3.2 潜在蒸散发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
3.3.3 潜在蒸散发时间序列分析 |
3.4 小结 |
4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水资源态势分析 |
4.1 径流特征分析 |
4.1.1 径流年际变化 |
4.1.2 径流年内变化 |
4.1.3 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
4.2 水资源统计与态势分析 |
4.2.1 水资源分区划分 |
4.2.2 地表水资源量 |
4.2.3 地下水资源 |
4.2.4 水资源总量 |
4.2.5 出入境水量 |
4.3 水资源利用状况统计分析 |
4.3.1 供水状况统计分析 |
4.3.2 用水状况分析 |
4.3.3 耗水状况分析 |
4.4 小结 |
5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和植被物候变化特征分析 |
5.1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
5.1.1 研究区NDⅥ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
5.1.2 研究区NDⅥ时间变化特征 |
5.1.3 不同植被类型NDⅥ年际变化特征 |
5.2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植被物候变化特征 |
5.2.1 植被物候参数提取 |
5.2.2 反青期 |
5.2.3 枯黄期 |
5.2.4 生长季长度 |
5.2.5 不同植被类型物候年际变化趋势比较 |
5.3 小结 |
6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计算与态势分析 |
6.1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类型界定及分区 |
6.1.1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类型界定与划分 |
6.1.2 用于生态用水分析的生态分区 |
6.2 林草植被蒸散量研究 |
6.2.1 林木蒸腾的测定和计算 |
6.2.2 林木蒸腾实测与模拟 |
6.2.3 林地蒸散量的计算 |
6.2.4 林草植被需水系数Kc和耗水系数K的确定 |
6.3 林草植被生态用水量计算 |
6.3.1 各生态分区潜在蒸散发的计算 |
6.3.2 各生态分区Kc与K的确定 |
6.3.3 林草植被生态用水量计算 |
6.4 湖泊生态用水量计算 |
6.4.1 青海湖湖面降水 |
6.4.2 青海湖湖面蒸发 |
6.4.3 青海湖湖泊面积 |
6.4.4 青海湖生态用水量 |
6.5 水土保持生态用水量计算 |
6.6 河道内生态系统用水量计算 |
6.6.1 河流基流生态用水量 |
6.6.2 河流输沙生态用水量 |
6.7 现状生态用水及分析 |
6.7.1 现状生态用水 |
6.7.2 现状生态用水分析 |
6.8 小结 |
7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需水预测 |
7.1 生态需水量预测 |
7.1.1 平原绿化生态需水量 |
7.1.2 水土保持生态需水量 |
7.2 国民经济需水量预测 |
7.3 生态需水的降水平衡分析 |
7.4 生态需水的水资源平衡分析 |
7.5 小结 |
8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可持续性评价 |
8.1 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 |
8.1.1 评价内容 |
8.1.2 评价指标体系 |
8.2 评价模型 |
8.2.1 水量支持度 |
8.2.2 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控度 |
8.2.3 水资源与经济发展协调度 |
8.3 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协调利用评价 |
8.3.1 生态用水协调利用度 |
8.3.2 生态用水可持续利用评价 |
8.4 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9.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植被及土壤类型对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伊犁河谷水土流失表现及成因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人工模拟降雨装置试验研究现状 |
1.3.2 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现状 |
1.3.3 不同土壤类型产流产沙特性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伊犁河谷不同草地类型水土保持效应的模拟降雨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样地布设 |
2.1.3 实验设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草地类型与产流时间的关系 |
2.2.2 不同草地类型与径流速率关系 |
2.2.3 不同草地类型与含沙量的关系 |
2.2.4 不同草地类型径流速率与累积含沙量的相关关系 |
2.2.5 疆内有关水土流失文献的比较 |
2.3 小结 |
第3章 自然降雨条件下伊犁河谷不同植被类型的产流产沙特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区概况 |
3.1.2 样地布设 |
3.1.3 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径流小区不同月份的降雨量 |
3.2.2 不同植被类型径流小区的径流量 |
3.2.3 不同植被类型径流小区的含沙量 |
3.2.4 研究区径流量与各月降雨量、含沙量的相关关系 |
3.3 小结 |
第4章 用人工模拟降雨研究不同土壤类型的产沙特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土壤 |
4.1.2 实验设计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类型土壤的径流速率 |
4.2.2 不同类型土壤的含沙量 |
4.2.3 径流含沙量与径流速率以及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关性 |
4.2.4 土壤可蚀性K值与含沙量的相关关系 |
4.3 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特色与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新疆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展望[J]. 赵欣. 水利技术监督, 2021(11)
- [2]民国时期任承统的水土保持思想与实践[D]. 毛建荣. 兰州大学, 2021(12)
- [3]区域土壤侵蚀遥感快速抽样调查方法研究[D]. 朱梦阳. 西北大学, 2020(02)
- [4]新疆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探讨[J]. 尹晓静. 科技风, 2020(07)
- [5]油气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 刘洋.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3)
- [6]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投资的关系研究[D]. 陈媛媛.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7]干旱区公路建设期水土保持方案与实际监测对比分析 ——以S239线准东段项目为例[D]. 熊盼盼.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8]克孜尔水库水沙变化特性、泥沙淤积影响及排沙方案研究[D]. 刘思海.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9]青海省祁连山地区生态用水研究[D]. 常博.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植被及土壤类型对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D]. 仲亚婷. 新疆农业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