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漆用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旭[1](2021)在《高光金属漆用丙烯酸乳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涂料水性化的推广与普及,在防腐要求不高的领域,单组份水性涂料的综合性能已能与同类溶剂型涂料相媲美。其中,水性醇酸树脂因自身分子量低、成膜光泽度高占据着轻防腐领域的主要市场,但其也存在干燥速率慢、耐候性和初期耐水性差等不足之处。水性丙烯酸树脂在应用中表现出极佳的耐候性和保光保色性,且合成改性技术成熟,因此可通过对水性丙烯酸树脂的结构进行改性设计,获得光泽度高、初期耐水性好的涂层。本论文的目的便是通过乳液聚合法,引入含有机硅氧烷交联体系和酮肼交联体系,开发出一种高光泽度金属漆用丙烯酸乳胶,并对其应用性能进行探究。本论文以苯乙烯(St)为硬单体、丙烯酸丁酯为软单体,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己二酸二酰肼(ADH)和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71)为功能单体,通过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丙烯酸乳胶。研究表明:丙烯酸乳胶固含为48%,种子乳液用量为5%,SDS用量为2.5%,St与BA配比为2:1,DAAM用量为1%,A-171用量为0.5%,APS用量为0.4%,NDM用量为0.5%和AA用量为2%时,合成的丙烯酸乳胶单体转化率高,粒径分布范围窄,配成漆后,所得涂层在金属基材具有极佳的附着力、光泽度高和初期耐水性优异。将自制的丙烯酸乳胶用作基料制备金属漆,系统考察了多种因素对金属漆应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成膜助剂DPn B用量占丙烯酸乳胶用量的5%,颜基比为0.8,分散剂BYK-190用量占颜料用量9%,中和剂选择DMEA,制备出的金属漆热储存稳定性好,对多种金属基材均表现出优异的附着力,涂层光泽度高,初期耐水性和耐盐雾性能优异。同时将自制的丙烯酸乳胶与水性醇酸树脂冷拼使用,所得涂层既能改善单独使用醇酸树脂时涂层干燥慢和耐水性差的不足,也能显着提升丙烯酸树脂涂层的光泽度。
吴金平[2](2020)在《纳米SiO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性氨基-丙烯酸烤漆作为一种环保涂料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农用机、电动车、自行车以及防盗门等轻工机械。但是目前水性氨基-丙烯酸烤漆仍存在附着力、硬度以及耐候等性能上的不足。本文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并掺入氨基-丙烯酸烤漆乳液中,研究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粒径和掺入浓度对氨基-丙烯酸烤漆性能的影响,寻求提高氨基-丙烯酸烤漆性能的最优方案。具体内容如下:利用半间歇式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粒子,通过改变投料方式、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无水乙醇的体积等因素,探索合成平均粒径在120-150 nm范围内纳米粒子的最大化量产条件。首先,在不定点投料方式条件下,TEOS的体积由10m L上升到20m L时,所制备粒子的平均粒径仍维持在120-150 nm范围内,且形貌良好,产率在97%以上。其次,在TEOS体积20m L的基础上,探索制备120-150 nm范围SiO2纳米粒子的最小醇/水体积比。结果表明,获得单位质量该粒径粒子所需乙醇溶剂减少了约62.5%。在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的合成过程中,加入不同粒径、不同重量百分比的SiO2纳米粒子溶胶,制备纳米SiO2/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对其光泽度、粘度、附着力、硬度、接触角、耐盐雾等性能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显示,随着粒子浓度的增加,复合烤漆乳液的粘度增大,光泽度逐渐下降,漆膜接触角在57°-73°之间,附着力先增加后减小(最高可达6.02 MPa),铅笔硬度先增高后下降(2H到4H)。耐盐雾性能在掺入粒子的重量百分比为1.0 wt%和1.3 wt%条件下最优。另外,TGA图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分析表明SiO2的加入未降低原始漆膜的热稳定性,且可以有效提高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漆膜的耐老化性能。本论文共有图26幅,表9个,参考文献100篇。
邓康[3](2020)在《羟基丙烯酸乳胶合成及其水性涂料制备》文中研究说明水性涂料环境友好,是涂料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水性羟基丙烯酸乳胶用于制备双组分水性乳胶涂料(乳胶漆),可以采用室温固化剂如多异氰酸酯固化,制备水性木器涂料等,采用高温固化剂如氨基树脂固化,制备彩钢板防腐涂料等。但是,羟基丙烯酸乳胶,如同其它乳胶涂料一样,很难制备出高光泽(如60°光泽>90)的涂料,这将不利于某些领域的应用。本论文从乳胶涂料成膜机理分析,乳胶粒子堆积融合成膜,乳胶共聚物组成和乳胶粒子的形态结构直接影响乳胶膜强度、硬度、通透性和光泽性能等理化性能。通过优化配方设计和合成工艺设计,来降低乳胶的粒径、提高稳定性和转化率、降低凝聚率,制备出性能优异的羟基丙烯酸乳胶,以满足高性能水性涂料的制备要求。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羟基丙烯酸分散体、核壳羟基丙烯酸乳液的合成及其相应的水性涂料的制备与性能。1、水性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合成。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为主要单体,采用阴离子乳化剂073和非离子乳化剂407按2:1复配,乳化剂总用量为单体用量的3%、SPA用量占HPMA单体用量3%、十二硫醇用量占单体用量的0.2%、羟基含量占乳胶共聚物的1%,通过预乳化聚合工艺,制备出的羟基丙烯酸乳胶,其固含量为47%,粒径在90nm左右,凝聚率在万分之五左右,单体转化率>99%,5%钙离子稳定性通过。2、“核壳”型羟基丙烯酸乳胶的合成。采用两步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羟丙酯(HPMA)为主要单体,通过“核层共聚单体组成、壳层共聚单体的组成,“核壳”单体比、羟基功能单体种类和用量、乳化剂种类与用量等对“核壳”型羟基丙烯酸乳胶合成过程,以及乳胶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优化了合成配方和工艺。结果表明在两步种子聚合法中,核壳质量比为1:1,核层聚合物玻璃化温度为70℃,壳层聚合物玻璃化温度为10℃,壳层HPMA用量为壳层单体用量的10%,乳化剂总为单体用量3%的配方下,制备的核壳型羟基丙烯酸乳胶,其粒径稳定在100nm左右,凝胶率低于0.1%,5%钙离子稳定性通过。3、将所合成的羟基丙烯酸胶乳、核壳型羟基丙烯酸乳胶调制成水性清漆和水性白漆,以325氨基树脂为固化剂,制成双组份水性羟基丙烯酸-氨基涂料。喷涂在钢板上并以130℃烘烤,清漆漆膜60°光泽>90,铅笔硬度4H,高附着力0级,抗冲击:正冲/反冲为120/80(kg*cm),柔韧性0.5mm,耐介质性能良好。制备的颜基比为0.5:1白色漆同样也具有高光泽,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田莹[4](2020)在《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及在木器面漆中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普及与涂料相关条例的不断出台与规范,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涂料逐渐成为工程师研究的热点。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涂膜既有聚氨酯树脂的高光泽度、良好的耐水性、优良的耐溶剂性、优异的附着力以及优异的柔韧性等优点,还有丙烯酸树脂极好的保光保色性以及户外耐候性,被广泛应用于木器、汽车、塑料、地坪以及防护领域等。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涂料包括水性羟基多元醇与水性异氰酸酯固化剂两部分,水性多元醇主要有羟基丙烯酸酯分散体、羟基丙烯酸酯乳胶及水溶性羟基丙烯酸酯三类。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生产成本低,乳胶溶剂含量低甚至不含溶剂,涂膜耐候性、耐化性等性能优异,但是因其分子量太大,以致于涂膜光泽、丰满度等较差,且在乳胶的制备过程中存在稳定性差等缺点,大大限制了应用的推广。本文利用乳液聚合制备了稳定的、乙酰乙酸甲基丙烯酸乙酯(AAEM)改性的高光羟基丙烯酸酯乳胶,与亲水性异氰酸酯固化剂混合,制得了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涂料,并对其进行表征与分析,最后将其应用于双组份丙烯酸木器白面漆中。通过对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性能表征,考察了乳液聚合工艺、乳化剂种类及用量、反应温度(T)、单体滴加时间(t)对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影响,最后优化了制备工艺。研究发现:采取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工艺、反应型阴离子乳化剂、反应温度为85℃、单体滴加时间为4.0 h制备的乳胶聚合稳定性、贮存稳定性、冻融稳定性、机械稳定性优异,且制备的乳胶粒径小、凝胶率低。然后,利用优化的制备工艺,通过对合成配方的设计与优化,制备了高光羟基丙烯酸酯乳胶,通过实验得出:当分子量调节剂用量为0.3%(占单体总量,下同)、羧基用量为1.5%、羧基配比甲基丙烯酸甲酯(MAA)/丙烯酸(AA)为1:1、理论Tg为65℃、引发剂用量为0.4%、功能性单体AAEM用量为4%、羟基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且羟基含量为2.5%时,制得的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涂料的漆膜饱满度好、光泽度高、耐性优异。最后,将自制的高光羟基丙烯酸酯乳胶作为成膜基料制备了水性双组份丙烯酸木器白面漆,系统研究了固化剂种类及用量、颜基比大小、分散剂种类及用量对白面漆的影响,还探究了白面漆的适用期,结果表明:当固化剂为Bayhydur XP 2655、(-NCO)/(-OH)为1.5、颜基比为0.8、分散剂为BYK-190且用量为0.50%时,漆膜的光泽度较高、硬度较高、耐性优异,且施工周期可达5 h。
符宗可[5](2020)在《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塑料涂料的合成及改性研究》文中提出聚碳酸亚丙酯多醇(PPC)是合成聚氨酯的新型材料,相比于传统聚醚、聚酯型聚氨酯,PPC型聚氨酯同时拥有耐水解、高力学强度的优点。本课题组多年来一直研究PPC的合成与应用,现开发的PPC性能媲美聚碳酸酯二醇(PCDL)且价格远远低于PCDL,并开发了一系列性能优良的PPC型水性聚氨酯产品。本论文以PPC、IPDI、DMP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苯乙烯(St)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PPC型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PUA)乳液,制备塑料涂料,研究了合成工艺、外乳化剂、引发剂、PU/PA、PUA中PU与PA组分软硬段、HEMA含量和外加固化剂用量等对单组分PUA乳液及塑料涂料性能的影响,找到影响得到最佳的合成配方。本文还用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己二酸二酰肼(ADH)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对PUA进行改性,用该交联改性PUA制备交联改性塑料涂料,探讨DAAM用量、ADH用量和GMA用量对交联改性PUA乳液及交联改性塑料涂料性能影响。在此交联改性PUA基础上用KH-550进一步进行改性得到硅烷偶联剂、交联双重改性PUA乳液,并制备双重改性塑料涂料,并考察KH-550对其性能影响。另外,本文还制备了PA组分和PU组分均是-OH封端的PUA多元醇,并于亲水改性多异氰酸酯固化剂反应合成双组分PUA乳液,并制备了双组分塑料涂料,考察了PU组分-OH含量、PA组分-OH、PU/PA和双组分体系n-NCO/n-OH对双组分塑料涂料性能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合成工艺、外乳化剂和引发剂对单组分PUA乳液和塑料涂料性能影响很大。其中,最佳合成工艺为:中和前引入苯乙烯(St)等乙烯基单体降粘度,在水中加外乳化剂,再乳化、引发的工艺制备单组分PUA乳液。此工艺外乳化剂搭配为SDS/OP-10=1或1.5,引发剂为过硫酸铵(APS)。只有采用该工艺制备的塑料涂料才能在PS上有良好的附着力。(2)PUA的合成参数如PU/PA、PUA中PU与PA组分软硬段、HEMA含量对PUA乳液和塑料涂料性能影响较大。随着PU/PA值下降,涂膜附着力、铅笔硬度、耐乙醇性均得到提升,对涂膜耐水性影响不大,乳液的离心稳定性反而下降;PU软硬段其性能影响不大;苯乙烯在PA组分含量提升,涂膜附着力明显提升,对其他性能影响不大;HEMA用量增加,涂膜附着力提升,铅笔硬度增强,耐水性变好,耐醇性受其影响不大,离心稳定性在HEMA封端率达到一定程度下降。另外对单组分塑料涂料加入适量固化剂,涂膜硬度和耐性上升但附着力反而下降了。(3)当PU/PA=4:6、m(St)/m(PA)不低于70%、HEMA封端率在20%—30%之间并用最佳合成工艺制备的PUA乳液稳定性优良,单组分塑料涂料在PS基材上的附着力可达0级,除了铅笔硬度和耐醇性有待改进,其他综合性能优良。(4)经过交联改性塑料涂料,铅笔硬度和耐醇性都有一定程度提升。用KH-550进一步改性的双重改性塑料涂料,在耐醇性上得到很大的提升,耐醇性达到应用要求,但在PS板的铅笔硬度仍为B级。(5)制备双组分塑料涂料时,PUA多元醇的PU组分-OH含量、PA组分-OH、PU/PA和双组分体系n-NCO/n-OH对其涂膜性能影响很大。经综合分析,当m(HEMA)/m(PA)=25%、PU中Rt=0.8、PU/PA=4:6、n-NCO/n-OH=1.5时,双组分塑料涂料作为面涂,附着力为0级,在PS板的铅笔硬度达到H级,涂膜各种耐性优良,满足水性涂料应用要求,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胡娟,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6](2020)在《2019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根据2019年公开发表的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杨乐民[7](2019)在《水性丙烯酸树脂及其工业漆的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稀释型本体聚合法(微粒本体聚合法)制备了系列水性丙烯酸酯树脂,并配制了相应的工业漆,产物耐水性好、不返锈、光泽度高;水性树脂的黏度及水溶性符合制漆要求。本文首先探究了水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研究了原材料选择、配方和制备工艺等,着重探究了分子量调节剂对水性树脂性能的影响,制备的水性丙烯酸酯树脂耐水性较好、不返锈、光泽度为54;通过粒径分析,证明本研究所采用的聚合方法为稀释型本体聚合法。然后探究了水性环氧改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与性能影响因素,相比水性丙烯酸酯树脂,制备的水性环氧改性丙烯酸酯树脂耐水性提高、光泽度为86、耐热性提高;进一步探究了水性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与性能影响因素,相比水性丙烯酸酯树脂,制备的水性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树脂耐水性提高、光泽度为118、耐热性提高。最后研究了系列水性丙烯酸酯树脂工程机械漆的制备和性能,制备的水性工程机械漆耐水性好,不返锈,光泽度最高达113,其它主要性能符合行业标准HG/T 4758-2014《水性丙烯酸树脂涂料》的要求。
李昭[8](2019)在《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木器漆的合成及改性研究》文中认为CO2共聚物多元醇(PPC)是合成聚氨酯的新型材料,相比于传统聚醚、聚酯型聚氨酯,PPC型聚氨酯兼具耐水解、高力学强度的优点。本课题组多年来一直从事PPC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已开发出性能优良的PPC型水性聚氨酯材料。本论文以PPC、IPDI、DMPA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水性聚氨酯,制备木器漆,研究了硬段、DMPA含量、TMP、小分子扩链剂种类、不同软硬段结构等对水性聚氨酯及木器漆性能的影响。本文还分别采用及复合采用植物油、硅烷偶联剂SCA-37对PUD进行改性,采用FT-IR表征PUD结构及Zeta电位仪分析乳液粒径,考察了SCA-37、植物油、熟化工艺、固化剂等因素对乳液和木器漆性能的影响。另外,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水性聚氨酯木器漆,通过原位聚合法和物理共混法合成改性PUD,采用FT-IR表征表面化学基团成分,SEM分析复合材料的形貌,以及通过热重分析探究其热降解过程,考察了两种改性方法对PUD以及木器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PUD合成参数如硬段、DMPA含量、TMP、小分子扩链剂种类等对PUD及木器漆性能产生较大影响。硬段含量增加,木器漆的硬度和耐水性有提升,乳液热贮存稳定性下降;DMPA含量增加,乳液外观变好,漆膜耐水性下降,光泽度提高;随着TMP含量的增加,木器漆硬度提高、耐水性和耐乙醇性轻微提升;含刚性己环的小分子醇扩链剂,在硬度、耐水性和耐乙醇性方面优于直链型扩链剂。(2)与传统聚醚多元醇型木器漆相比,PPC型水性木器漆具有硬度高、光泽性好、丰满度高、打磨性好的优点,工业应用前景广阔。(3)PPC型水性木器漆,综合性能优良,除耐乙醇性外其他性能均达到水性木器漆使用要求。(4)SCA-37改性后木器漆的耐沸水性、耐乙醇性明显提升,硬度大幅度下降,当SCA-37用量达到2wt%时,耐沸水、耐乙醇性达到水性木器漆性能要求。(5)植物油改性后木器漆的耐水性、耐乙醇性明显提升,光泽度提高,硬度稍微下降,打磨性变差,当植物油含量达到7.4wt%,耐沸水、耐乙醇性达到水性木器漆要求,打磨性好、硬度较好。(6)植物油硅氧烷双重改性后耐乙醇性进一步提升,当SCA-37用量为3wt%、植物油含量为7.4wt%时,漆膜耐70vol%乙醇8h无异常,耐50vol%乙醇擦拭大于500次,达到溶剂型性木器漆要求。(7)熟化温度对VSPUD的外观以及稳定性有较大影响,熟化温度为4555℃时,乳液外观、贮存稳定性最好。(8)固化剂可以使VSPUD木器漆性能进一步提升,固化剂用量越高,木器漆的硬度、光泽越高,耐乙醇性越好,当固化剂用量达到4wt%时,耐70vol%乙醇擦拭大于500次。(9)原位聚合法改性后,胶膜及木器漆的耐水性明显提高,耐乙醇性无明显变化,硬度提高,光泽轻微下降。物理共混法改性后,胶膜及木器漆的耐水性明显下降,耐乙醇性轻微变差,硬度大幅度提高、光泽大幅度下降。(10)TGA分析表明,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后胶膜的耐热性有显着提高,原位聚合法改性效果优于物理共混法。SEM分析表明,原位聚合法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和聚氨酯相容性较好,胶膜表面比较平整;物理共混法改性,纳米二氧化硅和聚氨酯相容性差,胶膜表面比较粗糙。
宋甜甜[9](2019)在《阻燃硅丙静电植绒粘合剂的制备及应用》文中指出静电植绒是使绒毛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垂直插入到带有粘合剂的基材表面的过程。丙烯酸酯粘合剂产品在纺织行业中应用广泛。然而,聚丙烯酸酯是一种易燃的高分子材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制备具有阻燃性能的丙烯酸酯粘合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论文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采用化学改性的方法将阻燃单体和有机硅单体接枝到丙烯酸酯乳液,制备了含磷型硅丙乳液;然后经氢氧化铝共混改性后制备成阻燃硅丙粘合剂,并应用于静电植绒工艺中。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反应单体种类及配比、乳液反应温度、乳化剂用量及配比、引发剂用量、单体甲基丙烯酸酯基烷氧基磷酸酯(PAM-100)用量以及缓冲剂(NaHCO3)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反应单体转化率,乳液凝聚率、稳定性,聚合现象以及乳胶粒径和成膜性等各项性能的分析确定了合成含磷型硅丙乳液的最优工艺:选用丙烯酸正丁酯(BA)、丙烯酸乙酯(E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乙烯基硅油和甲基丙烯酸酯基烷氧基磷酸酯(PAM-100)为反应单体,双丙酮丙烯酰胺(DAAM)和己二酸二酰肼(ADH)为交联单体;单体配比为BA/EA/MMA/PAM-100=55/25/15/5;聚合温度为85℃;乳化剂用量为4%,配比为3:2,引发剂用量为0.4%,PAM-100用量为5%,NaHCO3用量为1%。(2)采用纳米粒径测试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重分析仪(TG)、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对含磷型硅丙乳液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乳胶粒子具有核壳结构,乳液粒径小且平均粒径为168.1 nm;单体之间均发生反应;合成的乳胶粒子只存在一个玻璃化温度,实际测试值为-28.44℃,与理论值-29℃基本一致;含磷型硅丙乳液胶膜与工业硅丙乳液胶膜相比其耐热性能提高了69.56℃。(3)将制备的含磷型硅丙乳液与无机阻燃剂共混得到阻燃硅丙粘合剂。本论文选用Al(OH)3作为无机阻燃剂,探讨了添加不同量的Al(OH)3对粘合剂阻燃性能的影响。通过UL-94阻燃防火等级测试及标准法测试评定其阻燃性能,结果显示:未添加阻燃剂的含磷型硅丙乳液胶膜在10 s内燃尽,工业硅丙乳液胶膜在3 s内燃尽,说明含磷型硅丙乳液的阻燃性能优于工业硅丙乳液。当Al(OH)3添加量为乳液的50%时,阻燃硅丙粘合剂阻燃等级达到V-1级;工业粘合剂未达到评定等级,当Al(OH)3添加量达到100%时,阻燃硅丙粘合剂完全不燃烧,工业粘合剂达到V-0级。说明在相同阻燃剂添加条件下阻燃硅丙粘合剂的阻燃性优于工业粘合剂的阻燃性。(4)将阻燃硅丙粘合剂用于静电植绒工艺中,探讨上胶量、焙烘温度、焙烘时间和不同阻燃剂添加量对植绒织物性能的影响。确定静电植绒最优工艺参数为:上胶量250 g/m2、焙烘温度100℃、焙烘时间5 min、阻燃剂用量为50%100%;所得植绒织物的植绒牢度达到9000次以上,弯曲长度仅为2.6 cm,手感柔软达到34级,干摩擦牢度达到4级,湿摩擦牢度达到34级,均达到静电植绒家纺用产品一等品的标准。
李瑞琦[10](2019)在《高羟基含量自乳化聚酯的制备及其改性聚丙烯酸酯的研究》文中认为水性涂料因其具有安全环保的特点而一直备受关注,其中,水性聚酯涂料和水性聚丙烯酸酯涂料作为代表性涂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木器等领域。然而水性聚酯的酯键易水解,导致其应用受到限制;水性聚丙烯酸酯乳液使用的乳化剂影响漆膜的性能,还会对金属底板造成腐蚀。本文合成了高羟基含量自乳化水性聚酯,再引入聚酯对聚丙烯酸酯改性,解决了乳化剂残留及腐蚀的问题,同时改善了聚丙烯酸酯涂膜柔韧性低的缺陷。采用己二醇(HG),新戊二醇(NPG),三羟甲基丙烷(TMP)作为醇组分,己二酸(HA)作为酸组分,通过六氢苯酐(HHPA)封端引入游离羧基,中和成盐后分散在水中得到自乳化水性聚酯。由TMP提供高含量的羟基,聚合反应温度为140180℃,采用分步投料和逐步升温的工艺,成功地制备了贮存稳定性良好、涂膜耐水性好的高羟基含量自乳化水性饱和聚酯(WSP)。实验研究了单体、催化剂和反应温度的选择,根据设计的树脂配方确定了最佳的聚合条件:醇酸摩尔比为1.07,TMP含量占醇组分总量的70%且分步投料的比例为1:1,HHPA含量为12%,HG/NPG摩尔比为1/21/4时制备的水性聚酯固含量为50%,酸值为45 mgKOH/g,羟值为217 mgKOH/g,粒径为83 nm,PdI为0.141,分子量为1780,粘度为1340 mPa·s。自乳化水性聚酯分散体与氨基树脂复配后制备的涂膜综合性能优异。通过物理共混和化学共聚两种方法,用自制的自乳化水性饱和聚酯(WSP)和水性不饱和聚酯(WUP)对聚丙烯酸酯进行改性,制备水性聚酯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首先利用WSP改性制备WUP,在乳液聚合反应中,WSP替代乳化剂,而WUP同时充当乳化剂和反应单体,采用预乳化法和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法获得具有良好性能和贮存稳定性的改性乳液。实验结果表明当链转移剂为1%,WSP/AC=1:10时,乳液固含量为47.5%,平均粒径为209 nm,PdI为0.141,分子量为4410,粘度为385 mPa·s,树脂的热稳定性好。当WUP/AC=1:5时,乳液固含量为47.5%,平均粒径为173 nm,PdI为0.043,分子量为5570,粘度为298 mPa·s,乳液的综合性能较好。对比聚丙烯酸酯乳液,聚酯改性后,乳液的分子量降低,粘度增大,涂膜的耐水性和硬度增强,此外,WSP-AC的热稳定性稍有下降,WUP-AC的热稳定性显着升高,且WUP-AC相比于WSP-AC的粒径更小,粒度分布更窄。两种改性乳液制备的氨基聚丙烯酸酯涂料的漆膜附着力为1级,柔韧性为1 mm,耐水性良好。
二、建筑漆用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漆用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高光金属漆用丙烯酸乳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性单组份轻防腐涂料概述 |
1.2.1 水性丙烯酸涂料 |
1.2.2 水性醇酸涂料 |
1.2.3 水性环氧酯涂料 |
1.2.4 水性聚氨酯涂料 |
1.2.5 水性氨基烤漆 |
1.2.6 水性单组份轻防腐涂料小结 |
1.3 水性单组份丙烯酸金属高光漆的市场要求 |
1.3.1 光泽度 |
1.3.2 初期耐水性 |
1.4 单组份丙烯酸乳胶自交联技术研究 |
1.4.1 含有机硅氧烷室温自交联体系 |
1.4.2 酮肼室温自交联体系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
1.5.1 论文研究意义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1.5.3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高光金属漆用丙烯酸乳胶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材料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2.2.3 自交联丙烯酸乳胶的合成 |
2.2.4 水性金属高光漆的制备 |
2.3 自交联丙烯酸乳胶及涂层的性能检测 |
2.3.1 自交联丙烯酸乳胶的性能测试 |
2.3.2 高光金属漆性能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聚合工艺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2 乳化剂用量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3 St与BA配比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4 DAAM用量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5 A-171加入方式和用量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6 引发剂用量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7 链转移试剂用量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8 丙烯酸用量对丙烯酸乳胶及涂层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光金属漆用丙烯酸乳胶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材料 |
3.2.2 实验仪器设备 |
3.2.3 水性高光金属漆的制备工艺 |
3.3 高光金属漆性能测试 |
3.3.1 浆料细度的测定 |
3.3.2 表干时间的测定 |
3.3.3 摆杆硬度的测试 |
3.3.4 涂料黏度的测定 |
3.3.5 热储存稳定性的测试 |
3.3.6 其余性能测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成膜助剂对金属漆性能的影响 |
3.4.2 颜料对金属漆性能的影响 |
3.4.3 分散剂的选择对金属漆性能的影响 |
3.4.4 中和剂的选择对金属漆涂层性能的影响 |
3.4.5 冷拼水性醇酸树脂对金属漆涂层性能的影响 |
3.4.6 自干时间对金属漆涂层性能的影响 |
3.4.7 不同基材对金属漆涂层性能的影响 |
3.4.8 最佳配方制备的金属漆性能检测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2)纳米SiO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丙烯酸树脂概述 |
1.3 水性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的研究进展 |
1.4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水性涂料中的应用 |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2 实验路线与分析方法 |
2.3 性能测试方法 |
3 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实验条件优化 |
3.1 前言 |
3.2 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纳米粒子 |
3.3 不同因素对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粒径、分散度以及量产方面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纳米SiO_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纳米SiO_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 |
4.3 纳米SiO_2/氨基-丙烯酸树脂烤漆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羟基丙烯酸乳胶合成及其水性涂料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羟基丙烯酸树脂简介 |
1.3 羟基丙烯酸乳胶的合成技术进展 |
1.3.1 微乳液聚合 |
1.3.2 核壳乳液聚合 |
1.3.3 无皂乳液聚合 |
1.3.4 种子乳液聚合 |
1.4 羟基丙烯酸乳胶的改性技术进展 |
1.4.1 有机硅改性 |
1.4.2 环氧改性 |
1.4.3 聚氨酯改性 |
1.4.4 其它改性技术 |
1.5 羟基丙烯酸树脂羟基值对涂料漆膜性能的影响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1 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 |
1.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水性羟基丙烯酸乳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设备和原料 |
2.2.2 乳胶的性能检测及表征方法 |
2.2.3 水性羟基丙烯酸乳胶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乳化剂的种类对乳胶的影响 |
2.3.2 乳化剂用量对乳胶性能的影响 |
2.3.3 分子量调节剂十二硫醇的用量对乳胶性能的影响 |
2.3.4 羟基单体的用量对乳胶性能的影响 |
2.3.5 功能性单体SPA对乳胶性能的影响 |
2.3.6 其它因素对乳胶性能的影响 |
2.3.7 推荐配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核壳型羟基丙烯酸胶乳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3.2.2 乳液的性能检测及表征方法 |
3.2.3 水性羟基丙烯酸核壳乳胶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透射电镜与DSC分析 |
3.3.2 乳化剂的种类对核壳型羟基丙烯酸酯乳胶性能的影响 |
3.3.3 乳化剂的用量对羟丙乳液的研究 |
3.3.4 亲水性单体HPMA的用量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
3.3.5 亲水性单体AA的用量对乳液的性能的影响 |
3.3.6 核壳比对羟丙乳液的性能的影响 |
3.3.7 推荐配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羟基丙烯酸合成胶乳的水性涂料制备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
4.2.2 羟基丙烯酸水性涂料的制备 |
4.2.3 涂层的制备 |
4.2.4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单罐装核壳羟丙乳胶水性涂料制备 |
4.3.2 羟丙乳胶涂料制备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4)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及在木器面漆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涂料 |
1.2.1 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的组成 |
1.2.2 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的成膜机理 |
1.3 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研究进展 |
1.3.1 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 |
1.3.2 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改性 |
1.4 水性双组份羟基丙烯酸酯涂料的应用 |
1.4.1 木器涂料 |
1.4.2 汽车涂料 |
1.4.3 塑料涂料 |
1.4.4 地坪涂料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用品 |
2.2.3 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 |
2.2.4 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检测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制备工艺对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影响 |
2.3.2 乳化剂对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影响 |
2.3.3 反应温度对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影响 |
2.3.4 单体滴加时间对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影响 |
2.3.5 优化工艺及性能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光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配方设计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用品 |
3.2.3 高光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 |
3.2.4 水性双组份木器清面漆的制备 |
3.2.5 水性双组份木器清面漆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分子量调节剂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3.2 羧基用量与配比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3.3 玻璃化转变温度(Tg)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3.4 引发剂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3.5 AAEM用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3.6 羟基单体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3.7 羟基含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3.3.8 应力-应变分析 |
3.3.9 热重分析 |
3.3.10 优化配方及性能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性双组份丙烯酸木器白面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用品 |
4.2.3 水性双组份丙烯酸木器白面漆的制备工艺 |
4.2.4 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固化剂对木器面漆及涂膜性能的影响 |
4.3.2 颜基比对木器面漆及涂膜性能的影响 |
4.3.3 分散剂对木器面漆及涂膜性能的影响 |
4.3.4 水性双组份丙烯酸木器白面漆适用期研究 |
4.3.5 水性双组份丙烯酸木器白面漆应用配方及性能指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塑料涂料的合成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性塑料涂料用乳液及其研究进展 |
1.2.1 水性聚氨酯(PUD)乳液 |
1.2.1.1 单组分PUD及其改性 |
1.2.1.2 双组分水性聚氨酯 |
1.2.2 水性聚丙烯酸酯类乳液(PA) |
1.2.2.1 聚丙烯酸酯类(PA)乳液的结构与性能 |
1.2.2.2 塑料用聚丙烯酸酯类(PA)乳液 |
1.2.3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乳液(PUA) |
1.3 水性塑料涂料附着理论 |
1.4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1.4.1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4.2 课题的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PPC型单组分水性PUA涂料基本性能研究 |
2.1 实验合成原料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案 |
2.3.1 原料的预处理 |
2.3.2 PUA乳液的合成 |
2.3.3 PPC型水性PUA乳液合成路线 |
2.3.4 塑料涂料的制备 |
2.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2.4.1 NCO含量的测定 |
2.4.2 乳液性能的测试 |
2.4.3 涂膜性能测试 |
2.4.3.1 涂覆于聚苯乙烯(PS)板的PUA涂膜的制备 |
2.4.3.2 附着力 |
2.4.3.3 铅笔硬度 |
2.4.3.4 耐水性 |
2.4.3.5 耐乙醇性 |
2.4.3.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合成工艺对塑料涂料性能的影响 |
2.5.1.1 无外加乳化剂,原位聚合发合成PUA |
2.5.1.2 外加乳化剂法合成PUA |
2.5.1.3 红外谱图分析 |
2.5.2 外乳化剂对PUA塑料涂料性能影响 |
2.5.3 DMPA的量对PUA塑料涂料性能影响 |
2.5.4 引发剂种类对PUA塑料涂料性能影响 |
2.5.5 PU/PA之比对塑料涂料性能影响 |
2.5.6 PUA中PU组分软硬段的影响 |
2.5.7 PUA中PA组分软硬段的影响 |
2.5.8 HEMA用量的对PUA塑料涂料性能的影响 |
2.5.9 固化剂对单组份PUA塑料涂料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PC型交联和硅烷偶联剂改性PUA乳液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 |
3.3 实验方案 |
3.3.1 PPC型交联改性PUA乳液的制备 |
3.3.2 PPC型交联改性PUA塑料涂料的制备 |
3.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3.4.1 乳液性能的测试 |
3.4.2 涂膜性能测试 |
3.4.2.1 附着力 |
3.4.2.2 铅笔硬度 |
3.4.2.3 耐水性 |
3.4.2.4 耐醇性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ADH用量的影响 |
3.5.2 DAAM用量的影响 |
3.5.3 GMA含量的影响 |
3.5.4 交联、硅烷偶联剂双重改性单组分PPC型水性PUA塑料涂料性能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PC型羟基化PUA乳液的制备及其在双组分涂料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合成原料 |
4.3 实验方案 |
4.3.1 PPC型羟基化PUA乳液的制备 |
4.3.2 双组分水性PUA涂膜的制备 |
4.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4.4.1 乳液性能的测试 |
4.4.2 涂膜性能测试 |
4.4.2.1 附着力 |
4.4.2.2 铅笔硬度 |
4.4.2.3 耐水性 |
4.4.2.4 耐醇性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1 PUA多元醇中PA组分-OH含量的影响 |
4.5.2 PUA多元醇中PU组分-OH含量的影响 |
4.5.3 PUA多元醇的PU/PA影响 |
4.5.4 双组分体系中n-NCO/n-OH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6)2019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
2 产品研发进展 |
2.1 硅橡胶 |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
2.1.2 热硫化硅橡胶 |
2.1.3 加成型硅橡胶 |
2.2 硅油 |
2.3 硅树脂 |
2.4 硅烷 |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
2.6.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
2.6.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
(7)水性丙烯酸树脂及其工业漆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水性工业漆简介 |
1.2 水性工程机械漆中水性树脂的分类 |
1.2.1 水性丙烯酸树脂 |
1.2.2 水性环氧树脂 |
1.3 水性丙烯酸树脂 |
1.3.1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发展历史 |
1.3.2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种类 |
1.4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聚合方法 |
1.4.1 溶液聚合 |
1.4.2 乳液聚合 |
1.4.3 本体聚合 |
1.4.4 悬浮聚合 |
1.5 水稀释型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工艺 |
1.6 水性丙烯酸树脂的改性 |
1.6.1 环氧树脂改性水性丙烯酸树脂 |
1.6.2 有机硅改性水性丙烯酸树脂 |
1.7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内容 |
1.7.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7.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7.3 课题的成果 |
第二章 水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2 制备原理与方法 |
2.2.1 制备原理 |
2.2.2 制备方法 |
2.3 表征与测试 |
2.3.1 黏度的测定 |
2.3.2 涂膜耐水性能 |
2.3.3 水溶性的测定 |
2.3.4 光泽度的测定 |
2.3.5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6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2.3.7 热重(TG)分析 |
2.3.8 透过率的测定 |
2.3.9 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
2.3.10 涂膜性能的测定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原料的选择 |
2.4.2 FT-IR分析 |
2.4.3 树脂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
2.4.4 分子量调节剂对水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影响 |
2.4.5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2.4.6 热重(TG)分析 |
2.4.7 分子量调节剂用量对水性丙烯酸酯树脂涂膜性能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性环氧改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2 制备原理与方法 |
3.2.1 制备原理 |
3.2.2 制备方法 |
3.3 测试与表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FT-IR分析 |
3.4.2 水性树脂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
3.4.3 环氧树脂加入量对水性环氧改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影响 |
3.4.4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3.4.5 热重(TG)分析 |
3.4.6 环氧树脂加入量对水性环氧改性丙烯酸酯树脂涂膜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性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2 制备原理与方法 |
4.2.1 制备原理 |
4.2.2 制备方法 |
4.3 测试与表征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FT-IR分析 |
4.4.2 树脂粒径及粒径分布的测定 |
4.4.3 有机硅加入量对水性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树脂的影响 |
4.4.4 树脂透过率比较 |
4.4.5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4.4.6 热重(TG)分析 |
4.4.7 有机硅加入量对水性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树脂涂膜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单组分水性丙烯酸树脂工业漆的制备与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所需仪器 |
5.1.2 单组分水性丙烯酸树脂工业漆制备的原料 |
5.2 制备方法 |
5.3 测试与表征 |
5.3.1 光泽度的测定 |
5.3.2 涂膜性能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助剂的选择和颜基比 |
5.4.2 不同水性树脂用量对水性漆性能的影响 |
5.4.3 不同树脂对水性漆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8)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木器漆的合成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性木器漆的组成 |
1.3 水性木器漆的分类 |
1.3.1 水性聚丙烯酸酯型木器漆 |
1.3.2 水性聚氨酯型木器漆 |
1.3.3 水性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型木器漆 |
1.4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研究 |
1.4.1 环氧树脂改性 |
1.4.2 有机硅改性 |
1.4.3 植物油改性 |
1.4.4 丙烯酸酯改性 |
1.4.5 纳米无机材料改性 |
1.5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1.5.1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1.5.2 课题的特色与创新 |
第二章 PPC型水性聚氨酯木器漆基本性能研究 |
2.1 实验合成原料 |
2.2 实验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案 |
2.3.1 原料的预处理 |
2.3.2 PUD的合成 |
2.3.3 PUD胶膜的制备 |
2.3.4 木器漆的制备 |
2.3.5 水性聚氨酯乳液合成路线 |
2.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2.4.1 NCO含量的测定 |
2.4.2 乳液性能的测试 |
2.4.3 胶膜性能测试 |
2.4.4 木器漆性能测试 |
2.4.5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红外谱图分析 |
2.5.2 硬段对PUD及木器漆性能影响 |
2.5.3 DMPA含量对PUD及木器漆性能的影响 |
2.5.4 TMP含量对木器漆性能的影响 |
2.5.5 扩链剂对木器漆性能的影响 |
2.5.6 软段对木器漆性能的影响 |
2.5.7 PPC型水性聚氨酯木器漆性能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植物油硅烷偶联剂改性水性木器漆 |
3.1 引言 |
3.2 实验合成原料 |
3.3 实验方案 |
3.3.1 SCA-37改性水性聚氨酯(SPUD)的制备 |
3.3.2 植物油改性水性聚氨酯(VPUD)的制备 |
3.3.3 植物油氨基硅烷双重改性水性聚氨酯(VSPUD)的制备 |
3.3.4 木器漆的制备 |
3.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SCA-37改性PUD及木器漆性能的研究 |
3.5.2 植物油改性PUD木器漆性能的研究 |
3.5.3 植物油硅烷偶联剂双重改性木器漆性能的研究 |
3.5.4 红外光谱分析 |
3.5.5 熟化工艺对PUD性能的影响 |
3.5.6 固化剂对VSPUD型木器漆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纳米二氧化硅改性水性木器漆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 |
4.3 实验方案 |
4.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4.4.1 胶膜性能的测试 |
4.4.2 木器漆性能的测试 |
4.4.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4.4.4 热失重分析(TGA) |
4.4.5 扫描电镜分析(SEM)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1 红外光谱分析 |
4.5.2 INSPUD胶膜及木器漆性能研究 |
4.5.3 BNSPUD胶膜及木器漆性能研究 |
4.5.4 热失重分析 |
4.5.5 扫描电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致谢 |
(9)阻燃硅丙静电植绒粘合剂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静电植绒概述 |
1.2.1 静电植绒原理 |
1.2.2 静电植绒原材料 |
1.2.3 静电植绒工艺 |
1.3 丙烯酸酯粘合剂概述 |
1.3.1 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原理 |
1.3.2 核壳丙烯酸酯乳液的研究进展 |
1.3.3 硅丙乳液的研究进展 |
1.4 阻燃型丙烯酸酯粘合剂概述 |
1.4.1 阻燃机理 |
1.4.2 阻燃剂介绍 |
1.4.3 阻燃型丙烯酸酯粘合剂的研究进展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2 含磷型硅丙乳液的合成及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方案 |
2.1.4 含磷型硅丙乳液性能测试及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乳液聚合影响因素探讨 |
2.2.2 含磷型硅丙乳液结构性能表征 |
2.2.3 含磷型硅丙乳液与工业硅丙乳液综合性能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3 阻燃硅丙静电植绒粘合剂的制备及应用 |
3.1 实验部分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1.3 实验步骤及工艺 |
3.1.4 阻燃硅丙粘合剂和植绒织物性能测试及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Al(OH)_3 添加量对粘合剂阻燃性能的影响 |
3.2.2 阻燃硅丙粘合剂的静电植绒应用性能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申请的成果 |
致谢 |
(10)高羟基含量自乳化聚酯的制备及其改性聚丙烯酸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性树脂与水性涂料 |
1.2.1 水性聚酯树脂 |
1.2.2 水性丙烯酸树脂 |
1.2.3 水性聚氨酯树脂 |
1.2.4 水性环氧树脂 |
1.2.5 其他水性树脂和涂料 |
1.3 水性聚酯树脂 |
1.3.1 水性聚酯的分类 |
1.3.2 水性聚酯的制备 |
1.3.3 成膜机理及工艺 |
1.3.4 水性聚酯的改性研究 |
1.3.5 水性聚酯的应用 |
1.4 水性聚酯改性聚丙烯酸酯 |
1.4.1 水性聚酯改性聚丙烯酸酯的制备 |
1.4.2 水性聚酯改性聚丙烯酸酯的聚合方法 |
1.5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1.5.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高羟基含量自乳化聚酯的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主要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水性饱和聚酯分散体的制备 |
2.2.4 结构与性能测试方法 |
2.3 聚酯结构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聚合过程 |
2.4.2 醇酸摩尔比的影响 |
2.4.3 TMP的影响 |
2.4.4 HHPA含量的影响 |
2.4.5 HG/NPG比例的影响 |
2.4.6 乳液性能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性聚酯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主要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水性聚酯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制备 |
3.2.4 结构与性能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红外分析 |
3.3.2 水性聚酯的表面活性 |
3.3.3 水性饱和聚酯共混改性聚丙烯酸酯 |
3.3.4 水性不饱和聚酯共聚改性聚丙烯酸酯 |
3.3.5 树脂改性前后的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建筑漆用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光金属漆用丙烯酸乳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刘旭.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12)
- [2]纳米SiO2/氨基—丙烯酸烤漆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吴金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羟基丙烯酸乳胶合成及其水性涂料制备[D]. 邓康.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羟基丙烯酸酯乳胶的制备及在木器面漆中的性能研究[D]. 田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0(02)
- [5]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塑料涂料的合成及改性研究[D]. 符宗可.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6]2019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胡娟,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20(03)
- [7]水性丙烯酸树脂及其工业漆的制备研究[D]. 杨乐民.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2)
- [8]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木器漆的合成及改性研究[D]. 李昭.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9]阻燃硅丙静电植绒粘合剂的制备及应用[D]. 宋甜甜. 东华大学, 2019(03)
- [10]高羟基含量自乳化聚酯的制备及其改性聚丙烯酸酯的研究[D]. 李瑞琦. 武汉大学, 2019(06)
标签:丙烯酸酯论文; 乳胶论文; 羟基论文; 丙烯酸乳液论文; 丙烯酸聚氨酯面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