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集二矿主井井架加固施工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程桦,周瑞鹤,姚直书,居宪博,王晓健[1](2021)在《厚表土薄基岩凿井突水溃砂井筒破坏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厚表土薄基岩地层凿井井筒溃砂涌水综合治理修复技术难题,以两淮矿区某在建煤矿副井为工程背景,分析认为马头门上覆岩层受反复扰动发生弯曲下沉变形是该矿副井井筒破坏的主要原因,主、风井井筒破坏为副井引发的次生破坏。本着修复、预防并重的原则,制定"注、冻、修、防"井筒综合治理方案,即通过地面注浆改善地层性能,防止下部基岩再次发生弯曲变形;通过套壁与原井壁形成复合井壁,提高井筒在该复杂地层条件下的结构安全度;既有井筒围岩冻结作为套壁措施工程,为其施工提供安全保障。研发了系列井筒及马头门修复施工技术:(1)下行式钻注结合,见漏就注,多级套管的挠动地层注浆孔施工与注浆技术;(2)副井内、外排孔分别采用局部、全深冻结,主、风井全深冻结,冻结壁内均设置水文卸压孔,测温数据与数值模拟结合预测冻结壁发展的控制冻结技术;(3)依据井壁破坏程度采取不同修补方式的井壁修复技术;(4)组合钢板拼装和焊接、高性能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配制等内套钢板井壁施工技术;(5)壁后注浆加固马头门围岩,破损马头门破除,超强复合永久支护控制围岩,两侧同时分层修复架设施工技术等。综合监测结果表明:工业广场内地表沉降稳定;修复后的3个井筒内套井壁内力和副井壁间压力均小于设计值;主、风井井筒涌水量各为1m3/d左右,副井井筒涌水量为4 m3/d左右。采用该方案修复后的主、副、风3个井筒,符合相关规范(程)要求,井筒均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程桦,张楠,姚直书,居宪博,周瑞鹤[2](2019)在《厚表土井筒修复内套钢板混凝土井壁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解决由突水溃砂引起的厚表土地层井筒破损问题,针对其竖向压裂、法兰盘拉开及井筒偏斜等破坏特征,提出钢筋混凝土井壁与内套钢板(钢纤维)混凝土井壁结构相结合的全深套壁修复加固方案。以淮南矿区某在建煤矿副井为工程背景,结合现场井壁破坏形式及突水溃砂机理,提出井筒套壁设计原则和结构形式;根据现场井筒变形情况和相关规范计算得出套壁厚度以及钢板、混凝土应力;通过分析计算结果并结合现场实际,制定套壁施工方案;采用振弦传感器法对修复后内套井壁壁间压力、环向钢筋应力和变形进行监测,并长期观测检查孔水位。研究结果表明:①按组合筒公式计算得出,内套钢板(钢纤维)混凝土复合井壁结构钢板应力范围为187.6~292.0 MPa,混凝土应力范围为32.8~51.0 MPa,均满足设计要求;②施工完成后,壁间压力和环向钢筋应力监测最大值分别为3.2MPa和113.4 MPa,均处于安全范围内;③修复后井筒涌水量约为4 m3/d,内套钢板混凝土复合井壁结构防水效果突出,井筒结构安全稳定;④在累深315.0~567.7 m段,井筒多处破损,以偏斜破坏为主,最大偏斜值达1 154 mm,在严重偏斜段,沿竖向采用分模、随偏、微调方式施工内套井壁,解决各模钢板接茬过渡施工难点。该方案利用单层内钢板(钢纤维)混凝土复合井壁结构其自身强度高、防水性能好等优点,不仅大幅减少内套井壁厚度,且保证修复后井筒的安全稳定运行。
刘志强,洪伯潜,龙志阳[3](2017)在《矿井建设科研成就60年》文中提出我国矿井建设技术不断发展提高,为解决深厚冲积层和复杂地层中的矿井建设问题起到关键作用。60年来,研究开发了特殊凿井和井巷掘进机械化等技术;从人工手抱钻施工到半机械化掘进、井巷机械化一条线掘进、大型钻机钻井和全断面掘进机掘进,作了大量研发和工程应用工作。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建井研究所(建井研究分院)自成立以来,在矿井建设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介绍三法(冻结法凿井、注浆法凿井、钻井法凿井)一套(井巷机械化配套)技术,以及立井普通法施工和平巷掘进、爆破与支护技术等的相关研究与应用情况。
蒋戈[4](2015)在《军转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中兴建安公司为例》文中提出军转国有建筑施工企业有着特殊的历史经历,其前身是1966年8月1日开始组建,1983年11月整体撤消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部队。这批有着特殊成长背景的国有建筑企业,从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中走来,经市场经济的洗礼,历经国家计划经济时期的任务安排、国家拨款到市场经济时期的市场竟标、自筹资金、自谋发展,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脉动,在辉煌与困惑之间跌宕。目前这些企业中,有的已成功实现了企业转型和发展,有的已渐失企业发展后劲,到了举步维艰、经营异常困难的境地。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些企业自身也存在诸如职工年龄老化、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管理体制僵化、企业包袱沉重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国家经济下行压力依然明显,投资驱动不足,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这些企业无疑生存更加困难。那么这样的军转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寻找出路,采取何种方式,制定怎样的企业发展战略,才能保证企业稳定运营,求得更大发展?这是值得深深思考的问题。针对这些疑问,本文以中兴建安公司为例,应用价值链分析法,对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了剖析梳理,指出了企业存在的主要战略性问题和形成的原因,并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角度,提出实施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该文运用五力模型分析法,对企业所处环境的行业竞争力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运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内部自身条件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了企业自身具备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对的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通过SWOT矩阵分析,匹配出一系列战略组合,最终经过研究提出了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战略。
刘志强[5](2015)在《大直径反井钻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矿山、水电、交通等地下工程需要建设大量井筒,作为进出口、通风、安全逃逸通道等,许多井筒都有下部出口。以前这类工程采用的钻爆法正向施工,在安全和效率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没有充分利用大部分工程具有下部出口这一有利工程条件。因此,本文提出反井钻井法凿井新工艺,达到综合机械化破岩钻进,操作人员不下井作业,从根本解决凿井安全问题。反井钻机采用的是由上向下钻进导孔,然后由下向上扩孔的施工工艺,以前多用作爆破刷大的导井,作为反井钻井凿井法,需要一次扩孔到所需直径,钻进直径从1.4m到5m,破岩面积增大12.7倍,需要解决大体积机械破岩、大面积暴露井帮稳定及控制理论,以及相适应的大直径反井钻机。本文对反井钻井凿井新工艺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大直径反井钻机技术关键。大体积破岩采用的盘形滚刀和镶齿滚刀,本文对两种滚刀破岩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并采用LS-DYNA动态有限元,对镶齿盘型滚刀破岩进行了数值分析,在岩石为花岗岩条件下,两种滚刀压入岩体的深度与正压力成正比,同样正压力条件下,镶齿滚刀压入深度大,且破碎单位体积岩石能耗相对小,为了达到同样破岩效果,盘形滚刀所需压力大,也增大了切向推力,这样也需要更大的扭矩和钻机功率,考虑反井钻机特点,本文认为镶齿滚刀更适合反井钻井法凿井大体积破岩。对于大直径反井钻机扩孔钻头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力矩平衡钻头滚刀布置原则,形成了5m大直径扩孔钻头。在对滚刀及扩孔钻头受力分析基础上,研究确定了大直径反井钻机主要技术参数:导孔直径350-380mm、扩孔直径3.5-5.0m、拉力600kN、出轴转速0-5rpm、扭矩300kNm等,为大直径反井钻机设计打下基础。大直径反井井帮需要在扩孔钻进、设备拆除及支护期间长时间暴露,井帮稳定是反井钻井凿井法成败的技术关键,地层条件、地应力及地质构造是影响井帮稳定的主要因素,本文建立了井帮力学分析模型,采用剪切破坏强度理论,确定了井帮失稳条件,提出采用地层改性方法,通过对破碎地层的注浆加固,提高了软弱地层的完整性和等效模量,使地层中的塑性变形区域消失,软弱地层塌孔和缩颈的风险大大减小。通过计算对比,在煤矿岩石地层条件下注浆扩散直径在10m,能够达到反井井帮稳定。本文在分析大直径反井钻井穿过的不同地层条件的基础上,研究确定5种反井钻井凿井工艺,包括大直径反井一次成井、局部开挖预支护、定向钻进导孔、地表局部不稳定地层加固、局部破碎地层单孔加固、地面预注浆地层改性等,使反井钻井凿井法能够在不同工程条件和地质条件得到应用。本文对倒“T”新型大直径反井钻架结构在钻进、拆卸钻杆过程中,钻架受力及变形进行了模拟计算,对分体式大直径扩孔钻头及滚刀布置进行了分析,成功研制出5.0m大直径反井钻机。在此基础上,在煤矿井筒工程中进行工业性试验,通过工程实践检验了滚刀破岩及地层稳定理论,大直径反井钻机的设计和反井钻井工艺合理性,证明反井钻井凿井法的是一种可靠地凿井工艺。
陈登前[6](2014)在《淮南矿区立井井筒地面预注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煤炭资源越来越紧缺,深部开采煤炭必将成为未来的趋势,然而在井筒开凿施工中,地下水的治理愈发困难。当前,在立井井筒涌水的防治方面,形成了以地面预注浆为主的一套先进的施工工艺与技术。但由于对这门技术的机理缺乏足够的研究和其本身隐蔽性的特点,不能深入的研究浆液在土体中渗透的过程。在理论计算和工程实践上往往存在很大差别,且施工中多靠经验和工程类比法来指导。这就难以保证注浆堵水及加固的效果,不能科学有效的解决注浆工程中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本文首先对地面预注浆机理进行了分析,包括了它的扩散机理、作用机理、注浆参数等。重点分析了浆液的渗透扩散,围绕其注浆机理设计出合理的注浆参数与施工工艺,其中“三同时”的施工工艺大大缩短了施工的工期。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注浆渗透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影响浆液扩散的主要因素与扩散规律,为注浆设计施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论文总结了淮南矿区立井井筒地面预注浆参数设计及其施工的工艺,以张集煤矿副井立井井筒地面预注浆工程为工程实例代表,合理的设计出井筒注浆施工方案,按照规定安全施工。利用注浆监测监控信息化设备对注浆过程进行监控,对测得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随时调整注浆的参数,保证了注浆过程的安全,确保了注浆质量和注浆堵水工程质量。这次立井井筒地面预注浆工程的大成功为淮南矿区今后井筒治水提供了参照物,也为指导地面预注浆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得到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钟应伟[7](2013)在《深厚第四系流砂层竖井井筒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竖井工程遇到深厚第四系流砂层时容易出现井筒破裂等地质灾害,这种灾害轻者造成井壁变形、渗水,重者造成卡罐、涌水涌沙,甚至停产。因此研究深厚第四系流砂层下竖井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以甘肃省窑泉锰铁铅锌矿探矿竖井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井壁破裂机理、探矿竖井支护方案优选以及井壁安全稳定性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竖井井壁进行弹塑性受力分析,推导出井壁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下井壁弹塑性极限承载力公式。对竖井井壁破裂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井壁破裂的外部显现规律及内部破裂面发展规律。对矿方提供的矿区岩层土工试验数据进行工程处理,得到探矿竖井井筒所处地层的相关岩体力学参数。(2)利用Flac3D软件对窑泉矿3号探矿竖井开挖活动进行模拟,与工程实际中3号探矿竖井冒落垮塌事故发生位置及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在深厚第四系流砂层下井筒的变形破坏机理。(3)对探矿竖井加固利用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利用Flac3D软件对1号探矿竖井各支护方案进行模拟,结合理论计算优选出合理的加固利用方案。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探矿竖井井壁安全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计算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排序,得出几个对井壁安全稳定重要性较大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得出各支护方案的优劣度。(4)引入突变理论对井壁稳定性进行探讨。通过建立了井筒径向破坏圆环尖点突变模型,对流沙层井壁所能承受的临界压力进行理论计算,得出井壁的临界压力公式。并代入工程实例验算了优选方案的适用性。本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次卸荷条件下岩体流变损伤破坏机理研究(项目编号:51174088)”、“茅口灰岩隐伏承压溶洞围岩时效破断-滞后突水机理研究(项目编号:51274097)”的帮助和支持。
罗立平[8](2010)在《矿井老空水形成机制与防水煤柱留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地质、水文地质、采矿矿压和数值模拟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淮南潘一矿、谢桥矿、张集矿、孔集矿、新庄孜矿为实施矿井,系统研究了矿井老空水的基本特征。根据对老空水水害事故的调研,提出了采煤(掘进)工作面老空水水害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通过充水水源、充水通道、聚水空间的分析,系统研究了老空水的形成机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采动影响下老空水防水煤柱的留设。研究了老空水的预测预报方法与防治技术。结果表明,淮南煤田老空水具有不均衡分布的特点,多数老空水以静态储存水量为主;老空水位于工作面煤层底板标高相对低处,主要位于冒落带内。根据淮南煤田老空水实际数据,采用非线性理论建立了采空区积水系数的预测模型,结合应用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老空水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渗流-应力-围岩三者藕合作用下的动态过程,老空水的形成机制具有多样性。煤柱的宽度对地层沉降影响显着,充水情况下采空区的孔隙水压力是随着煤柱宽度增加而逐渐减小的,孔隙水压力的显着改变对煤柱节点位移的影响却比较小,防水煤柱的合理留设宽度在本次模拟的三种工况下表现出较为一致的规律。在本次对淮南潘集一矿的模拟中,将煤柱宽度留设为8m左右较为合理。
蒋万军[9](2008)在《泥浆中超深钻井井壁竖向稳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安徽板集煤矿主井、风井井壁为研究对象,根据能量法基本原理,对两个井壁结构的竖向稳定进行了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基于Newmrak数值积分原理,编制了相应的井壁稳定计算程序,探讨了不同受力状态下的井壁稳定性,重点研究了钻井顶端扶正力的施加对井壁稳定产生的影响。本文所采用的计算模型、计算方法及计算结果经工程实践初步检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工程实际难题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在调研国内外深井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将井壁假定为下端固定、上端自由的压杆来分析其稳定性,得到了更加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计算结果。(2)本文分别采用解析解、Newmark数值计算程序对安徽板集煤矿主井、风井井壁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泥浆中板集煤矿主井、风井均不会发生失稳,这与现场监测结果基本一致。(3)从理论上对井壁节间焊缝的抗弯强度和刚度进行了验算,并对井壁节间焊缝的厚度和焊缝质量等提出了具体要求。(4)对影响井壁竖向稳定的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井壁自重和配重水对井壁稳定不利,泥浆对井壁稳定有较大贡献。(5)为了保持超深钻井井壁的竖向稳定性,应从设计施工两方面改进。实践证明,加强井壁节间焊缝厚度和质量、改进泥浆稠度、对扶正力密切监控和精心纠偏、清除沉渣使井底坚实嵌固、早强水泥浆固井等方法和措施对提高深井井壁稳定性是有效的。
洪伯潜[10](2007)在《迅速发展的我国特殊凿井技术》文中提出我国煤炭储量比较丰富,但埋藏深度在1000~2000m 的煤层,约占总储量的53.2%,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煤炭深部开发已日益突出。我国东部地区许多煤田上部覆盖有500~800m 的深厚冲积层,又成为我国煤炭深部开采的另一特点,进入21世纪, 龙固、丁集、赵固、板集、郭屯等一批近600m 深厚冲积层特殊凿井工程的相继建设,“三同时”建井技术的全面推广,使我国深厚冲积层建井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施工速度,降低成本等方面仍有待于结合我国的地层特点,进一步研究提高。
二、新集二矿主井井架加固施工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集二矿主井井架加固施工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厚表土薄基岩凿井突水溃砂井筒破坏治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1.1 井筒概况 |
1.2 井筒水文与工程地质条件 |
2 井筒破坏特征与机理分析 |
2.1 破坏特征 |
2.2 破坏机理分析 |
3 井筒修复综合治理方案 |
3.1 治理原则与方法 |
3.2 扰动地层地面注浆设计方案 |
3.3 既有井筒控制冻结方案 |
3.4 破坏井壁修复 |
3.5 井筒内套井壁 |
3.6 副井马头门修复加固方案 |
4 综合治理施工技术 |
4.1 扰动地层地面注浆技术 |
4.2 控制冻结技术 |
4.2.1 冻结器设计 |
4.2.2 水文卸压孔 |
4.2.3 控制冻结技术 |
4.3 井筒修复施工技术 |
4.4 井筒内套井壁施工技术 |
4.4.1 内套钢筋混凝土井壁段施工 |
4.4.2 内套钢板井壁施工 |
4.5 副井马头门修复技术 |
5 治理效果 |
6 结论 |
(2)厚表土井筒修复内套钢板混凝土井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1.1 井筒概况 |
1.2 井筒破坏特征 |
2 内套井壁设计 |
2.1 井筒套壁设计原则 |
2.2 内套钢板混凝土复合井壁结构 |
2.3 内套钢板混凝土复合井壁设计计算 |
2.3.1 套壁厚度取定 |
2.3.2 套壁设计计算 |
3 内套钢板混凝土复合井壁施工技术 |
3.1 内套井壁施工工序与组织 |
3.2 内层钢板井下焊接拼装 |
3.3 井筒偏斜段套壁施工 |
3.4 高性能 (钢纤维) 混凝土配制与施工 |
3.4.1 高性能 (钢纤维) 混凝土配制 |
3.4.2 高性能 (钢纤维) 混凝土浇筑 |
4 套壁修复效果 |
5 结论 |
(3)矿井建设科研成就6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普通法凿井技术 |
2 冻结法凿井技术 |
3 注浆法凿井技术 |
4 钻井法凿井技术 |
5 反井法凿井技术 |
6 冻注凿三同时凿井技术 |
7 平巷掘进技术 |
8 锚喷支护技术 |
9 工程加固技术 |
(4)军转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中兴建安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2.2 发展趋势 |
3 国内同类典型企业发展战略的总结与评价 |
3.1 国内同类典型企业战略转型经验总结 |
3.2 国内同类典型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模式和特点 |
3.2.1 主要模式 |
3.2.2 特点分析 |
4 中兴建安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
4.1 公司概况 |
4.1.1 公司简介 |
4.1.2 组织机构图 |
4.1.3 从业人员状况 |
4.2 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
4.2.1 公司现有经营板块简介 |
4.2.2 公司现有经营效果分析 |
4.3 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战略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
4.4 公司战略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
5 中兴建安公司战略调整面临的环境分析 |
5.1 宏观环境分析 |
5.2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
5.2.1 现有竞争者之间的威胁 |
5.2.2 潜在新进入者的威胁 |
5.2.3 购买者议价能力(业主方) |
5.2.4 供应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
5.2.5 替代品的威胁 |
5.3 公司内外环境战略因素综合分析(SWOT分析) |
5.3.1 优势分析(Strength) |
5.3.2 劣势分析(Weakness) |
5.3.3 机遇分析(Opportunity) |
5.3.4 威胁分析(Threats) |
6 中兴建安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
6.1 公司战略 |
6.2 事业层战略 |
6.3 职能战略 |
7 战略执行的措施保证 |
7.1 优化组织结构 |
7.2 规范管理流程 |
7.3 完善各项制度 |
7.4 强化绩效考核 |
7.5 严格责任追究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大直径反井钻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凿井方法概述 |
1.1.1 普通法凿井 |
1.1.2 钻井凿井法 |
1.2 反井钻机技术及发展 |
1.2.1 无钻杆反机钻进系统 |
1.2.2 有钻杆反井钻机钻进系统改进 |
1.2.3 现代反井钻机 |
1.2.4 国内反井钻机技术发展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特点 |
1.3.1 研究背景 |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反井钻机滚刀破岩分析及实验研究 |
2.1 反井钻机钻井 |
2.2 破岩滚刀及扩孔钻头 |
2.2.1 机械破岩方式简述 |
2.2.2. 反井钻机破岩滚刀 |
2.3 滚刀破岩机理研究 |
2.3.1 刀齿破岩理论研究现状 |
2.3.2 影响刀齿压入效果的因素 |
2.3.3 滚刀破岩有限元仿真 |
2.3.4 滚刀破岩试验研究 |
2.4 反井钻机破岩滚刀及岩石适用性 |
2.5 本章小结 |
3 大直径反井钻机研制 |
3.1 大直径反井钻机基础参数分析 |
3.1.1 工程用途分析 |
3.1.2 影响反井钻机设计主要因素分析 |
3.1.3 大直径反井钻机技术参数确定 |
3.2 反井钻进系统构成 |
3.2.1 主机系统 |
3.2.2 反井钻机钻架 |
3.2.3 动力系统 |
3.2.4 控制系统 |
3.2.5 钻具系统 |
3.2.6 反井钻机辅助系统 |
3.3 大直径反井钻机总体方案 |
3.4 反井钻机主机钻架数值分析 |
3.4.1 “L”型机架结构 |
3.4.2 ZFY5.0/600型钻机机架有限元验算 |
3.4.3 钻架工况模态分析 |
3.5 大直径扩孔钻头结构 |
3.6 本章小结 |
4 大直径反井钻井工艺及井帮稳定性分析 |
4.1 大直径反井钻井工艺 |
4.1.1 大直径反井一次成井钻井工艺 |
4.1.2 局部开挖预支护反井钻井工艺 |
4.1.3 定向钻进导孔反井钻井工艺 |
4.1.4 地表局部不稳定地层加固反井钻井工艺 |
4.1.5 局部破碎地层单孔加固工艺 |
4.1.6 地面预注浆地层改性反井钻井工艺 |
4.2 大直径反井钻井井帮稳定性分析 |
4.2.1 反井钻井井帮稳定的平衡路径 |
4.2.2 反井钻井井壁稳定性的判断 |
4.3 反井钻机注浆改性数值模拟研究 |
4.3.1 计算模型建立 |
4.3.2 井帮稳定岩层本构关系 |
4.3.3 计算模拟主要参数选择 |
4.3.4 计算模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反井钻关键技术及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地质条件 |
5.3 试验方案 |
5.4 试验准备 |
5.4.1 钻机基础准备 |
5.4.2 反井钻机的安装 |
5.4.3 反井钻机系统调试 |
5.5 试验钻进 |
5.5.1 导孔钻进 |
5.5.2 扩孔钻进 |
5.6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淮南矿区立井井筒地面预注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淮南矿区复杂地质条件的需要 |
1.2.2 淮南矿区未来发展的需要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
2 地面预注浆的机理分析 |
2.1 注浆扩散机理 |
2.1.1 浆液的流变性 |
2.1.2 渗透扩散 |
2.1.3 裂隙填充 |
2.1.4 压密注浆 |
2.1.5 劈裂注浆 |
2.2 注浆作用机理 |
2.2.1 加固机理 |
2.2.2 堵水机理 |
2.2.3 固结土的渗透性 |
2.2.4 岩土介质的注浆改性理论分析 |
2.3 注浆参数 |
2.3.1 注浆压力 |
2.3.2 浆液扩散半径 |
2.3.3 注浆量的计算 |
2.4 注浆材料 |
3 淮南矿区地面预注浆参数设计与施工工艺 |
3.1 注浆孔设计参数 |
3.1.1 注浆孔深度 |
3.1.2 注浆孔布置原则 |
3.1.3 注浆孔布置方式 |
3.1.4 注浆孔布孔参数 |
3.1.5 注浆压力 |
3.1.6 注浆量 |
3.1.7 注浆段高 |
3.1.8 注浆结束标准 |
3.2 施工工艺与技术 |
3.2.1 钻孔施工 |
3.2.2 注浆方式 |
3.2.3 注浆材料选取 |
3.3 注浆设备 |
3.4 注浆、冻结、凿井“三同时”技术 |
3.4.1 “三同时”工艺介绍 |
3.4.2 设计原则 |
3.4.3 实例分析 |
4 数值模拟与分析 |
4.1 算例 |
4.2 模拟模型建立 |
4.2.1 材料选择及边界条件荷载施加 |
4.2.2 单元网络划分 |
4.3 模拟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5 工程实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井筒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
5.3 注浆参数的确定 |
5.4 钻孔施工及定向钻进 |
5.5 注浆施工 |
6 注浆监控监测与效果评价 |
6.1 监测仪器 |
6.2 监测监控效果分析 |
6.3 注浆效果分析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深厚第四系流砂层竖井井筒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程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厚第四系覆盖层下竖井破坏研究现状 |
1.2.2 竖井井筒稳定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竖井井壁受力及破裂特征分析 |
2.1 竖井井壁受力分析 |
2.1.1 竖井井壁弹性应力分析 |
2.1.2 井壁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弹性分析 |
2.1.3 竖井井壁弹塑性应力分析 |
2.1.4 井壁围岩与支护相互作用弹塑性分析 |
2.2 竖井井壁破裂特征分析 |
2.2.1 竖井井壁破裂外部显现特征分析 |
2.2.2 竖井井壁破裂力学特征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床地质概况及岩石力学参数处理 |
3.1 窑泉锰铁铅锌矿地质概况 |
3.1.1 矿区背景情况 |
3.1.2 矿区工程地质特征 |
3.1.3 矿区水文地质特征 |
3.2 矿山开拓系统现状 |
3.3 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的工程处理 |
3.3.1 岩体抗压强度 |
3.3.2 岩体抗拉强度 |
3.3.3 岩体抗剪切强度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流砂层下探矿竖井井筒破裂数值分析 |
4.1 概述 |
4.2 井壁地压的估算 |
4.3 计算模型及参数 |
4.3.1 计算模型的选取 |
4.3.2 屈服准则的选取 |
4.3.3 计算步骤 |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5 流砂层井壁位移、应力与埋深的关系 |
4.6 流砂层下井壁破裂机理分析 |
4.7 工程实例对比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探矿竖井加固利用方案优选 |
5.1 探矿竖井加固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
5.1.1 西矿段 1#、2#探矿竖井具体情况 |
5.1.2 西矿段 1#、2#探矿竖井处理 |
5.2 支护处理方案的数值模拟 |
5.2.1 方案一(破壁注浆支护)模拟计算 |
5.2.2 方案二(锚杆支护)模拟计算 |
5.2.3 方案三(锚喷支护)模拟计算 |
5.2.4 方案四(锚注喷加壁座支护)模拟计算 |
5.3 各方案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5.3.1 最大水平位移分析 |
5.3.2 塑性区分析 |
5.3.3 剪应变增量分析 |
5.3.4 井壁结构支护承载力分析 |
5.3.5 单元安全度分析 |
5.4 各方案支护机理分析 |
5.5 工程实例中适用性比较 |
5.6 基于 AHP-FCE 模型综合评价 |
5.6.1 井壁安全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6.2 AHP 确定指标层的权重 |
5.6.3 FCE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突变理论对井壁稳定性探讨 |
6.1 突变理论在结构失稳性系统中的应用 |
6.2 建竖井筒径向破坏突变模型 |
6.2.1 微圆环的弯曲应变能计算 |
6.2.2 微元环薄膜应变能计算 |
6.2.3 微元环荷载位能计算 |
6.3 井筒临界破坏稳定性探讨 |
6.4 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矿井老空水形成机制与防水煤柱留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模拟研究 |
1.2.2 现场观测与老空水水害实例统计 |
1.2.3 防水煤柱留设 |
1.2.4 老空水的预测预报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工作量及创新点 |
1.4.1 主要工作量 |
1.4.2 主要创新点 |
2 研究区的地质与水文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位置范围与交通 |
2.1.2 地形地貌与水文气象 |
2.1.3 矿区开发简况 |
2.2 区域地质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水文地质 |
2.3.1 淮南煤田立体充水水文地质特征 |
2.3.2 淮南煤田地下水流动特征 |
2.3.3 淮南煤田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
2.3.4 淮南煤田矿井主要充水水源 |
2.3.5 淮南煤田矿井充水方向与充水方式 |
2.3.6 淮南煤田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
2.4 本章小结 |
3 淮南煤田老空水特征 |
3.1 淮南煤田新区老空水特征 |
3.1.1 淮南煤田新区水文地质概况 |
3.1.2 淮南煤田新区充水因素分析 |
3.1.3 淮南煤田新区老空水概况 |
3.1.4 淮南煤田新区老空水特征 |
3.2 淮南煤田老区老空水特征 |
3.2.1 淮南煤田老区水文地质概况 |
3.2.2 淮南煤田老区充水因素分析 |
3.2.3 淮南煤田老区老空水概况 |
3.2.4 淮南煤田老区老空水特征 |
3.3 淮南煤田老空水的主要特征 |
3.4 老空水水害的统计与分类 |
3.4.1 老空水水害的统计规律 |
3.4.2 老空水水害的分类 |
3.4.3 淮南煤田老空水的分类 |
3.5 本章小结 |
4 老空水的形成机制 |
4.1 概述 |
4.2 充水水源分析 |
4.2.1 大气降水 |
4.2.2 地表水 |
4.2.3 松散层含水层水 |
4.2.4 煤系顶板砂岩裂隙水与灰岩水 |
4.2.5 灌浆水与工业用水 |
4.3 充水通道分析 |
4.3.1 顶板垮落形成的冒落带、断裂带 |
4.3.2 底板破坏形成的导水裂隙带 |
4.3.3 陷落柱、地面塌陷坑 |
4.4 |
4.4.2 采空区积水与上覆岩层结构类型的关系 |
4.4.3 影响采空区积水的主要因素 |
4.4.4 采空区动态积水过程的描述与分析 |
4.4.5 英国煤矿防水煤柱渗流特征分析与国内煤矿防水煤柱试验研究对比 |
4.5 老空水的形成机制 |
4.5.1 充水水源分析 |
4.5.2 充水通道分析 |
4.5.3 聚水空间分析 |
4.5.4 老空水形成机制的多样性 |
4.6 本章小结 |
5 采动影响下老空水防水煤柱留设研究 |
5.1 引言 |
5.2 计算方法 |
5.2.1 计算软件简介 |
5.2.2 水-岩石耦合作用分析的FLAC3d数值理论 |
5.3 巨厚松散层下近水平煤层开采老空水防水煤柱留设研究 |
5.3.1 工程概况 |
5.3.2 三维计算模型 |
5.3.3 岩体力学参数 |
5.3.4 计算方案 |
5.3.5 模拟计算过程 |
5.3.6 计算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老空水的预测预报方法与防治技术 |
6.1 引言 |
6.2 老空水的预测预报方法 |
6.2.1 资料分析法 |
6.2.2 现场调查 |
6.2.3 钻探法 |
6.2.4 物探法 |
6.2.5 分析计算法 |
6.3 存在的问题 |
6.3.1 老空水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难以查清 |
6.3.2 老空水的动态水量尚无法计算 |
6.3.3 老空水静态水量计算中积水系数K值的取值缺乏科学性 |
6.4 解决的办法 |
6.4.1 采用综合物探方法查清老空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
6.4.2 采用微积分方法计算老空水的动态积水量 |
6.4.3 采空区积水系数值的确定 |
6.5 采空区积水系数的预测模型 |
6.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6.5.2 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6.5.3 煤层顶板岩层碎胀性R值的定量表述 |
6.5.4 采空区积水系数的预测模型 |
6.5.5 验证 |
6.5.6 结论 |
6.6 老空水的防治技术 |
6.6.1 引言 |
6.6.2 老空水的防治技术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泥浆中超深钻井井壁竖向稳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钻井法施工技术发展概况 |
1.3 国内外井壁稳定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工程背景 |
1.4.1 工程简介 |
1.4.2 钻井施工 |
1.4.3 井壁预制及下沉 |
1.4.4 壁后充填 |
1.5 本文主要工作、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目的 |
第二章 井壁漂浮下沉竖向失稳基本原理 |
2.1 井壁下沉永久支护方法 |
2.2 井壁漂浮下沉施工原理 |
2.2.1 井壁漂浮下沉前的准备工作 |
2.2.2 井壁的连接与下沉 |
2.2.3 充填与固井 |
2.3 井壁竖向失稳的基本原理 |
2.3.1 结构稳定问题基本概念 |
2.3.2 结构失稳破坏的形式 |
2.3.3 井壁竖向失稳原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钻井井壁竖向稳定解析解研究 |
3.1 概述 |
3.2 计算模型及基本假设 |
3.2.1 计算模型 |
3.2.2 基本假设 |
3.3 井壁竖向稳定分析 |
3.3.1 只考虑井壁自重的稳定分析 |
3.3.2 泥浆作用下井壁稳定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钻井井壁竖向稳定数值分析 |
4.1 采用Newmark数值积分方法缘由 |
4.2 Newmark数值积分计算原理 |
4.2.1 挠度计算 |
4.2.2 边界条件 |
4.2.3 曲率图及变截面杆件的处理 |
4.2.4 曲率值在节点处的集度 |
4.2.5 非连续曲率值的计算 |
4.2.6 Newmark数值积分计算步骤总结 |
4.2.7 计算例题 |
4.3 Newmark数值积分时荷载选取 |
4.3.1 井壁自重及配重水 |
4.3.2 泥浆浮力计算 |
4.4 用Newmark数值计算程序分析超深钻井井壁的竖向稳定 |
4.4.1 Newmark数值计算程序说明 |
4.4.2 Newmark数值计算程序正确性检验 |
4.4.3 用Newmark数值计算程序分析井壁稳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井壁局部稳定验算 |
5.1 概述 |
5.2 井壁节间焊缝抗拉强度验算 |
5.2.1 焊缝截面惯性矩计算 |
5.2.2 板集主井焊缝抗拉强度验算 |
5.2.3 板集风井焊缝抗拉强度验算 |
5.3 井壁环向局部稳定验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施工监测对比分析研究 |
6.1 概述 |
6.2 工程实测过程及结果 |
6.2.1 井壁扶正前的测量方法简介 |
6.2.2 井壁扶正过程及结果 |
6.2.3 井壁充填后成井图 |
6.3 理论分析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影响井壁竖向稳定的因素及解决办法探讨 |
7.1 概述 |
7.2 影响井壁竖向稳定的因素 |
7.2.1 井壁自重及配重水 |
7.2.2 泥浆 |
7.2.3 扶正力 |
7.2.4 井壁底端为弹性铰支座 |
7.3 防止井壁失稳的措施探讨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
8.2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新集二矿主井井架加固施工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厚表土薄基岩凿井突水溃砂井筒破坏治理技术研究[J]. 程桦,周瑞鹤,姚直书,居宪博,王晓健. 煤炭科学技术, 2021(04)
- [2]厚表土井筒修复内套钢板混凝土井壁技术研究[J]. 程桦,张楠,姚直书,居宪博,周瑞鹤. 煤炭科学技术, 2019(06)
- [3]矿井建设科研成就60年[J]. 刘志强,洪伯潜,龙志阳. 建井技术, 2017(05)
- [4]军转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中兴建安公司为例[D]. 蒋戈. 海南大学, 2015(09)
- [5]大直径反井钻机关键技术研究[D]. 刘志强.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6)
- [6]淮南矿区立井井筒地面预注浆技术研究[D]. 陈登前. 安徽理工大学, 2014(03)
- [7]深厚第四系流砂层竖井井筒稳定性研究[D]. 钟应伟. 湖南科技大学, 2013(03)
- [8]矿井老空水形成机制与防水煤柱留设研究[D]. 罗立平.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0(12)
- [9]泥浆中超深钻井井壁竖向稳定研究[D]. 蒋万军. 同济大学, 2008(08)
- [10]迅速发展的我国特殊凿井技术[A]. 洪伯潜. 中国煤炭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论坛论文集,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