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间相互作用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间相互作用

一、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间的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皓晗[1](2020)在《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分析单左心室起搏(LUVP)与双心室起搏(BVP)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预后,并评价LUVP对左心房结构及功能影响。方法:筛选出2017年07月至2019年02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并符合CRT适应症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3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7例。将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性别、病因按1:1匹配分成两组,单左室起搏组15例,双心室起搏组15例。术前随机选择不同型号起搏器,根据分组,通过起搏器Smart delay算法、Adaptive CRT算法、频率适应性房室延迟(RAAVD)功能程控为两种不同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模式。随访6个月,统计分析两组术前及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房容积指数(LAVI),左房射血分数(LAEF),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期轴向应变达峰时间差(SPWMD),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ED)的差异。采用SPSS 22.0系统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双心室起搏组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QRS波时限缩短(183.8±17.2ms vs 141.3±8.4ms),LAVI减小(53.1±9.5ml/m2 vs 47.0±7.8ml/m2),MRA减小(6.0±1.2cm2 vs 3.0±1.0cm2),LVEED减小(75.1±9.2mm vs 58.3±6.0mm),IVMD减小(74.5±4.5ms vs 43.0±9.5ms),SPWMD减小(201.3±10.1ms vs153.3±16.4ms),LAEF增加(35.9±6.3%vs 43.3±6.0%),LVEF增加(26.4±6.5%vs43.5±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单左室起搏组的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QRS波时限缩短(179.7±22.3ms vs 133.8±9.1ms),LAVI减小(52.8±10.0ml/m2 vs 47.1±10.2ml/m2),MRA减小(5.4±1.2cm2 vs 1.9±1.0cm2),LVEED减小(73.3±6.7mm vs 55.0±5.5mm),IVMD减小(77.1±5.2ms vs 41.7±9.3ms),SPWMD减小(201.9±13.1ms vs 154.6±17.6ms),LAEF增加(35.9±6.9%vs42.5±7.2%),LVEF增加(25.6±6.7%vs 43.7±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双心室起搏组相比,单左室起搏组QRS波时限缩短(141.3±8.4ms vs133.8±9.1ms),MRA减小(3.0±1.0cm2 vs 1.9±1.0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左心室及左心房结构、功能在CRT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在缩短QRS波时限、减小二尖瓣返流面积方面,单左室起搏较双心室起搏更有优势。

刘修颖[2](2020)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等级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右室功能》文中认为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E)技术评价不同等级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的心力衰竭(HF)患者的右室功能。方法:对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6例射血分数减低型心衰患者(HFrEF组),86例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患者(HFpEF组)及2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2016年ASE指南对HFpEF患者进行LVDD分级,其中左室舒张功能正常9例,LVDD1级47例,LVDD2级23例,LVDD3级7例。于心尖四腔心切面获得常规超声参数:右室基底段内径(RVD1)、中间段内径(RVD2)、长轴内径(RVD3)、右室收缩末期面积(ESA)、舒张末期面积(EDA)、面积变化分数(FAC)、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心肌做功指数(MPI);应用2D-STE技术获得右室游离壁基底段应变(RVLSbas)、中间段应变(RVLSmid)、心尖段应变(RVLSapi)及游离壁整体应变(RVLSfw)。比较各组间二维应变参数,分析RVLSfw与常规超声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对照组、HFpEF组及HFrEF组中TAPSE及S’呈依次递减的趋势(P<0.01)。HFpEF各亚组中,LVDD3级组的TAPSE、S’小于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LVDD1级组和LVDD2级组(P<0.01)。(2)在对照组、HFpEF组及HFrEF组中,RVLSbas、RVLSmid、RVLSfw呈依次递增的趋势(P<0.01)。LVDD1级组、LVDD2级组、LVDD3级组之间,RVLSbas、RVLSmid、RVLSapi、RVLSfw呈依次递增趋势(P<0.05)。(3)在对照组、HFpEF、HFrEF三组中,RVLSfw与LVEF呈强相关(r=0.77,P<0.01),与年龄、TAPSE、S’呈中等相关(r=0.41,-0.48,-0.40;均P<0.01)。在HFpEF各亚组中,RVLSfw与舒张功能呈中等相关(r=0.60,P<0.01),与年龄、BNP、FAC、TAPSE呈弱相关(r=0.21,0.28,-0.29,-0.29;均P<0.01)。结论:2D-STE技术能够早期发现HFpEF患者右室收缩功能受损的变化。

贺万堑[3](2020)在《基于双心辅助的心血管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心室辅助是临床上治疗终末期双心室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心室辅助治疗可改善系统血流动力学行为,促进心脏功能恢复。这种机械辅助装置对心衰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受到其控制策略的约束。因此,本文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针对双心室辅助的心血管系统进行研究,研究辅助模式对系统血流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生理学基础建立心血管系统的集总参数模型。与左心血液循环系统相比,该模型考虑了右心和肺循环系统,可用于系统研究心室辅助装置与心血管系统的交互作用。该模型能模拟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特性,其数值结果符合临床生理特点,证实了模型可行。将模型和课题组前期提出的旋转式心脏泵数学模型结合,构建了心血管—心脏泵的耦合模型。应用耦合模型,首先研究了左心室辅助的卸载水平以及辅助模式对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和双心室搏动同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卸载水平的增加,左心室压力、容积减小;右心室压力、容积则增大。若左心室过度卸载,则导致右心室负荷的增加,从而增加了右心衰竭的风险。在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连续模式可实现最大左心室卸载,同时对右心室负荷的增加也达到最大;显着降低了主动脉压和主动脉血流的搏动性。若长期缺乏生理搏动性,会降低动脉顺应性,导致血管硬化。搏动模式下,对右心室的负荷增加最小,且提高了主动脉压力和流量的搏动性。三种模式中,连续模式下左心室收缩持续时间显着减少,导致左、右心室收缩的不同步。而反搏动模式通过降低收缩期的转速,显着校正了左心室收缩持续时间,有利于实现左、右心室之间的同步,预防右心室功能障碍。总之,反搏动模式在维持双心室搏动的同步性方面具有优势,而搏动模式则可避免右心室负荷过高,并能提高系统搏动性。其次,研究了双心室辅助装置的辅助模式对心血管系统血流动力学影响。结果表明,定转速辅助虽然能提高心衰患者血液灌注量,但降低了系统的搏动性,且不能根据患者生理状态的改变自动调节泵转速以适应灌注需求。变转速辅助能够在患者活动水平变化时快速响应不同的血液灌注需求,并在患者活动水平变化过程中维持动脉血压、血流的搏动性。此外,变转速辅助能跟随心室收缩和舒张时的特点自动调节泵转速以避免心脏泵反流和心室抽吸。最后,设计了双心室辅助装置的非同步辅助模式,并研究非同步辅助方式对系统的影响。采用泵速的延时以表征非同步性。结果表明,在非同步辅助下,随着泵转速在心动周期内延时时长的增加,平均泵流量逐渐减小,跨瓣流量逐渐增加,但总心输出量维持在正常水平。原因在于心动周期内泵转速的延时时间越长,则左、右心室的射血持续时间越久,由心室自主泵出的血量就越多。因此,适当延时泵速,使心室保持一定的自主泵血功能从而保持动脉瓣膜有序的开闭,可维持瓣膜的生物活性和预防融合的发生。

应忠梅[4](2020)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室收缩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房间隔缺损(ASD)是最常见的结构性心脏病之一,常规心脏超声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有效评估左室收缩功能,但其发现左心室早期功能的变化并不敏感,而三维斑点追踪(3D-STI)这一项新技术可更加全面、精确的评估左室收缩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室收缩功能,应用三维容量及应变参数评估左心室整体及局部功能,明确成人ASD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以及ASD患者介入封堵术后短期左心室功能改善情况。[方 法]选取本院2019年4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介入封堵成功的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小时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三维斑点追踪检查,此外术前行经食道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右心导管测压检查;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三维斑点追踪检查。所有病例组及对照组均采集临床一般资料,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相关二维参数,三维斑点追踪获取容量参数、整体及各节段应变参数。[结 果]1.对照组与ASD组临床一般资料对比:对照组与ASD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及体表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与对照组比较,ASD患者LVEDD、LAESD缩小,MPAD增宽(P<0.05);与术前比较,ASD患者术后LVEDD、LAESD增大,MPAD缩小,其中以LVEDD、MPA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D-STI结果示:3.1 3D-STI容量参数:与对照组比较,ASD组患者LVEDV、LVESV、LVEF均降低,其中以EDV、ESV降低较为明显(P<0.05);与术前比较,ASD患者术后LVEDV、LVESV、LVEF均增加,其中以EDV较为明显,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3D-STI应变参数:①径向峰值应变:与对照组比较,ASD患者左心室前壁的基底段、前间隔的基底段及中间段应变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室间隔、后壁、下壁、侧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及前间隔的中间段应变及整体应变降低(P<0.05)。②圆周峰值应变:与对照组比较,ASD患者左心室前壁、前间隔、下壁、侧壁的基底段,前间隔、后间隔的中间段及室间隔、下壁的心尖段应变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前壁、前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前壁的心尖段及整体应变增加(P<0.05)。③长轴峰值应变:与对照组比较,ASD患者左心室前壁、前间隔、后间隔的基底段、侧壁的中间段及前壁、室间隔、下壁、侧壁的心尖段应变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前壁、下壁、侧壁的心尖段应变增加(P<0.05);后壁的基底段、前壁、前间隔、后间隔、下壁、后壁、侧壁的中间段及整体峰值应变降低(P<0.05)。④3D峰值应变:与对照组比较,ASD患者左心室前壁、前间隔的基底段、中间段及前壁的心尖段应变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后间隔、下壁、后壁、侧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前间隔的中间段,下壁的心尖段及整体峰值应变降低(P<0.05)。⑤面积峰值应变:与对照组比较,ASD患者左心室前壁、前间隔的基底段,前壁、前间隔、后间隔、侧壁的中间段,室间隔、下壁的心尖段及整体峰值应变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前壁的基底段,前壁、下壁、侧壁的心尖段及整体峰值应变增加(P<0.05),侧壁的基底段应变降低(P<0.05)。⑥40岁以上患者与40岁以下患者、缺损口 18mm以上患者与缺损口 18mm以下患者介入封堵术后应变值比较:四组患者部分节段及整体应变均较术前降低,但40岁以上患者较40岁以下患者、缺损口 18mm以上患者较缺损口 18mm以下患者降低更为明显(P<0.05)。⑦ASD患者左心室部分节段及整体应变与LVEDV、LVESV、LVEF呈正相关,其中前壁基底段的RS,前间隔中间段的CS,侧壁中间段的LS,前间隔基底段的3DS以及室间隔心尖段的AS与LVEDV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357、0.365、0.544、0.356、0.439,室间隔基底段的RS、前间隔中间段的CS、侧壁中间段的LS,前壁基底段的3DS以及前壁心尖段的AS与LVESV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483、0.536、0.604、0.420、0.602,下壁中间段的RS、GPCS、前间隔基底段的LS,室间隔中间段的3DS以及GPAS与LVEF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606、0.580、0.408、0.531、0.537。[结 论]1.ASD右心容量负荷增加,同时扩张的右心室压迫室间隔使其运动异常,可引起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同程度的降低。2.ASD介入封堵术后解除了心房间异常分流,左心室发生适应性改变,形态和功能均得到改善,但是时间历程因心室心肌纤维排列方式、心肌所发生的形变方向以及患者年龄、缺损口大小、心功能情况而异,若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那么可能会发生封堵术后心力衰竭。3.3D-STI是一项实时、无创、简便的新技术,可全面、精确的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左心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

刘冰洋[5](2020)在《二维和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心功能参数与肺动脉高压患者运动能力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19.35:1499-1508)目的:既往研究显示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2D-STE)测量的右室(Right ventricular,RV)收缩功能能够用于预测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运动能力。然而,对于2D-STE测量的右室应变率参数及舒张功能参数与PH患者运动能力的关系却少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2D-STE测量的右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与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Pre-capill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cPH)患者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测量的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consumption,PVO2)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肺血管病诊治中心住院的PcPH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所有入选者均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图像,使用离线软件进行测量,并记录2D-STE测量的右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参数。所有患者均接受CPET检查,用PVO2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使用线性相关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估和比较2D-STE测量参数与PV02的关系,分别用spearman系数(r)和校正后的r2表示。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 2D-STE测量参数对高危患者的PVO2界值(PV02<11ml/min/kg)的预测能力。结果:研究共纳入66例PcPH患者(男性19例,女性47例,平均年龄35岁)和28例健康对照者(男性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2岁)。结果表明PcPH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2D-STE测量参数相比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前者的右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参数都显着低于后者。在PcPH患者中,RV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r=-0.498,P<0.001)、RV 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率(Global peak systolic strain rate,GSRs,r=-0.537,P<0.001)和RV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Global peak early diastolic strain rate,GSRe,r=0.527,P<0.001)与 PVO2显着相关,但在RV舒张晚期峰值应变率(Global peak late diastolic strain rate,GSRa,rs=0.208,P=0.093)和PVO2之间未观察到显着的相关性。首次多元回归分析纳入除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以外的临床指标,确定WHO功能分级(WHO functional class,WHO-FC)、N 末端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PVO2的独立预测因子(模型1,校正的r2=0.421,P<0.001);随后将传统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和2D-STE参数分别与临床指标一同纳入多元回归分析,确定组织多普勒收缩期三尖瓣环峰值运动速度(模型 2,校正的 r2=0.502,P<0.001)、RV-GLS(模型 3,校正的 r2=0.491,P<0.001)、RV-GSRe(模型 4,校正的 r2=0.500,P<0.001)和 RV-GSRs(模型 5,校正的r2=0.519,P<0.001)可作为PVO2的独立预测因子。随着超声心动图参数的加入,模型对PVO2的预测能力逐步提高,其中包含RV-GSRs的模型5表现出最佳的预测能力。ROC曲线进一步提示RV-GSRs的预测能力最强(曲线下面积0.88,P<0.001),RV-GSRs>-0.65s-1预测 PVO2<11ml/min/kg 的敏感度为 88.2%,特性度为82.2%。结论: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功能应变参数可提高对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运动能力的预测。第二部分: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右心室间不同步运动参数可预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病情严重程度(Ann Transl Med.2020.8:456)目的:既往研究报道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2D-STE)测量的右心室(Right ventricular,RV)机械不同步运动参数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右室收缩效率降低相关,但PH患者的左、右心室室间不同步运动很少引起关注。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2D-STE测量的左右心室间不同步运动参数对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Pre-capill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cPH)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肺血管病诊治中心住院治疗的PcPH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常规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图像,并离线进行2D-STE分析测量;同时接受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检查。不同步运动的计算公式为:QRS波起点和达到峰值纵向应变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并用心率校正。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CPET测量的峰值摄氧量(Peak oxygen consumption,PVO2)的独立预测因子。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左右心室室间不同步运动参数和PH患者危险分层之间的关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6例PcPH患者(男19例,女47例,平均35岁)。首次多元回归分析纳入不包含超声心动图参数的临床指标,提示WHO功能分级(WHO functional class,WHO-FC)、N末端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 PVO2的独立预测因子(模型1,校正的r2=0.423,P<0.001)。随后的多元回归分析在临床指标的基础上分别加入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和2D-STE测量参数,RV面积变化分数(模型2,校正的r2=0.417,P<0.001)、RV整体纵向应变(模型3,校正的r2=0.454,P<0.001)、RV室内不同步运动参数(模型4,校正的r2=0.474,P<0.001)和左右心室室间不同步运动参数(模型5,校正的r2=0.483,P<0.001)被确认为PVO2的独立预测因子。以左右心室游离壁和室间隔共九个节段的时间间隔SD计算的室间不同步运动参数(LSR-SD9)与患者的危险分层独立相关(OR值1.027,95%可信区间:1.003-1.052,P=0.03),ROC 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 0.73(P<0.001)。结论: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右心室室间不同步运动参数有助于更好地评估毛细血管前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疾病严重程度。第三部分: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应变在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应用比较(Pulmonary Circulation.2019.DOI:10.1177/2045894019894525)目的:探索和比较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纵向应变参数在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Pre-capill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PcPH)患者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纳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肺血管病诊治中心诊断为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根据2015年ESC肺动脉高压指南推荐的综合风险评估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低危组和中高危组。使用线下软件(GE EchoPAC 201版本和TomTec 4D RV 2.0版本)测量患者的二维和三维右室应变参数。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探索和比较不同参数对PcPH患者危险分层的预测能力,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PcPH患者危险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57例PcPH患者(平均年龄35岁,男18例,女39例)。其中低危组32例(56.1%),中高危组25例(43.9%)。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的常规临床指标,例如N末端利钠肽前体(r=0.574,P<0.001)、峰值摄氧量(r=-0.484,P<0.001)和6分钟步行距离(r=-0.356,P=0.008),均与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纵向应变参数显着相关;但与三维测量的右室纵向应变参数的相关性较弱。用于预测PcPH患者处于中高危危险分层的ROC曲线提示,二维右室纵向应变参数具有最佳预测能力(曲线下面积0.82,95%置信区间:0.71-0.93,P<0.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二维右室纵向应变参数是该PcPH人群的中高危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Odd ratio,OR:1.42,95%置信区间:1.18-1.71,P<0.001);且经过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校正后,仍具有独立预测能力(OR:1.45,95%置信区间:1.17-1.78,P<0.001),而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应变参数则未观察到相同的预测能力。结论:当用于预测毛细血管前肺动脉高压患者处于中高危危险分层时,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纵向应变参数优于三维测量参数。第四部分: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在肺动脉高压患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Int J Cardiovasc Imaging.2020.36:577-584)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3DE)测量的右心室(Right ventricular,RV)功能参数在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患者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们前瞻性地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肺血管病诊治中心入选了 130名肺动脉高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采集图像,随后使用离线软件(4D RV Function 2.0,TomTec)测量患者三维超声心动图参数。根据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肺动脉高压诊治指南将患者分为低、中、高危组用于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探索和比较不同3DE测量参数对PAH患者处于中高危危险分层的预测能力,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PAH患者处于中高危危险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本研究最终共纳入91例PAH患者(34±12岁,男性25例,女性66例),其中低危组42例,中高危组49例。与低危组患者相比,中高危组患者的3DE右室容量明显增加,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和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显着下降,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LS)也显着降低。ROC曲线表明,本研究中所包含的3DE测量的右室功能参数均能够预测PAH患者处于中高危险分层,其中3D-RVEF的预测能力最强(曲线下面积0.82,95%置信区间0.73-0.91,P<0.001)。且3D-RVEF<26.39%预测本组PAH患者处于中高危险分层的敏感度为81.6%,特异度为73.8%。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 3DE测量的右室舒张末期容积(OR 1.02,95%置信区间1.01-1.03,P=0.002)、收缩末期容积(OR 1.03,95%置信区间 1.01-1.04,P<0.001)、3D-RVEF(OR 0.82,95%置信区间 0.75-0.90,P<0.001)和游离壁的纵向应变(OR 1.17,95%置信区间1.05-1.31,P=0.005)是PAH患者处于中高危危险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体积、右室射血分数和游离壁纵向应变是动脉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处于中高危危险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其中右室射血分数的预测能力最佳。

苟春丽,刘永铭[6](2020)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在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HFrEF)中,右心室功能障碍(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RVD)已被广泛证实和认识,但在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中,RVD还未被广泛关注和描述。近年来,研究表明RVD在HFpEF中所占比例较高,而且与心力衰竭不良预后独立相关。此外,肺动脉高压及心房颤动、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个合并症是RVD的致病或促进因素,也与心力衰竭临床预后不良相关。同时,认识右心与左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RVD的进一步理解至关重要。本文就HFpEF患者,RVD的患病率、RVD与多个合并症及与左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通过对HFpEF患者右心室功能进行评估为临床干预和治疗决策提供指导。

黄佳[7](2019)在《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因不断飙升的患病率和居高不下的死亡率成为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致命杀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左室充盈能力及左室舒张功能不同程度受损。超声心动图不仅对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有极高辨识度,且具有安全无创、简便易行、成本低廉、可重复性操作等优势成为了诊断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2016年的ASE/EACVI指南与标准将左室舒张功能评估流程简化,推荐了E、E/e’、LAVI及TR峰值流速四个关键参数来评价左室充盈压是否增高并将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分成I、II、III级。本文通过分析HFpEF患者超声心动图特征及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分级,探讨超声心动图在HFpEF患者中的诊疗价值与优势。第一部分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超声心动图基本特征目的:本部分拟通过比较HFpEF、HFmrEF和HFrEF三种不同类型心力衰竭患者性别、年龄、病因、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血钠、NYHA心功能分级的差异和超声心动图的基本特征,探讨超声心动图对HFpEF患者的诊断价值。研究对象及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我院心血管内科慢性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II-IV级)住院患者587例,其中男性372例,女性215例,所有患者血清NT-proBNP值均升高(NT-proBNP>125pg/mL)。根据2016年ESC心力衰竭指南将将587例患者分成了HFpEF组(LVEF<40%)、HFmrEF组(LVEF40-49%)和HFrEF组(LVEF≥50%)三组,比较分析各组之间性别、年龄、病因、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血钠、NYHA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舒张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1.HFpEF、HFmrEF和HFrEF三组患者之间,年龄、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血钠无统计学差异,性别构成、病因、NYHA心功能分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HFpEF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HFmrEF组和HFrEF组;HFpEF组高心病占比远远高于其他两组,扩心病则主要分布在HFrEF组,冠心病患病率在三组均占比很高,;HFrEF组NYHA心功能IV级患者明显多于HFpEF组和HFmrEF组,NYHA心功能III级在HFpEF、HFmrEF、HFrEF三组患者中的占比为38%:24%:38%。2.HFpEF组患者超声心动图特点的主要表现为LAVI、IVSd、LVPWd、E、E/e’值升高(P<0.05);三组不同类型的心力衰竭患者均表现为左室舒张功能不同程度减低、与其有关参数(E、E/e’、LAVI、TR峰值流速)与亚洲健康人群正常值比较均增高。结论:1.相比HFmrEF和HFrEF患者,HFpEF组女性比例、高心病占比高,冠心病患病率相似;HFpEF组NYHA心功能IV级患者比率低于HFrEF组,与HFmrEF相似。2.HFpEF患者超声心动图特征主要表现为左房增大、左心室壁对称性增厚、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第二部分不同舒张功能障碍分级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基本特征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分级HFpEF患者的超声心动图指标特点,研究超声心动图指标、NT-proBNP及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探讨超声心动图对HFpEF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研究对象及方法:将第一部分入选患者中的HFpEF组患者(n=217例)根据2016版ASE/EACVI指南将患者分成左室舒张功能不全I级组(n=66例,男31例,女35例)、左室舒张功能不全II级组(n=114例,男65例,女49例)、左室舒张功能不全III级组(n=37,男19例,女18例)三组,对各组之间的超声心动图指标、NT-proBNP、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三个不同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分级组患者尿酸的水平随着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等级的增高而增加(P=0.020)。三组不同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分级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等级与NT-proBNP水平及NYHA心功能分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随着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等级的增高,其NT-proBNP水平增高(P<0.05);HFpEF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等级和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P<0.05)。2.在不同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分级的HFpEF患者中,其超声心动图特点的主要表现为LAVI、E、E/e’及TR峰值流速随着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等级的增加而升高(P<0.05),而三组不同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分级的患者的LVEF值与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等级呈负相关(P=0.000)。结论:1.通过超声心动图参数综合制定的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分级,其等级随着HFpEF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严重程度而增高。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相关参数可从心脏结构、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多方面反映左室心功能受损程度。2.HFpEF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分级与NT-proBNP、NYHA心功能分级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通过三者综合整体评估HFpEF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和心功能情况。

胡锋[8](2019)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超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调查并分析了本院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Pacemaker,CRT-P)或除颤器(Cardiac Synchronous Therapeutic Defibrillator,CRT-D)的临床特征资料、器械植入和药物使用情况,术后规律随访患者心功能指标、程控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the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情况,探讨影响CRT超反应性的因素。方法:本研究筛选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接收CRT治疗、规律完成半年随访、且资料完整的CHF患者38例。收集住院时一般情况、心功能指标、病史、基础疾病状态、实验室指标、心超结构和功能、心电参数、药物使用、器械类型和程控参数等基线资料,规律随访术后1月、3月和6月患者的心功能指标、程控优化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情况,所有患者于术后6月复查心超。根据CRT反应性分为CRT反应组和CRT超反应组,比较他们各自对应的基线或随访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CRT超反应性的因素。结果:1.本研究入组患者38例,其中男性20例(52.6%),女性18例(47.4%);最低年龄37岁,最高年龄88岁,均值64.5±10.0岁。入组患者所患心肌病类型中,扩张型心肌病34例(占89.5%,NYHA分级为3.2±0.4级),缺血性心肌病 4 例(占 10.5%,NYHA 分级为 2.8±0.96 级)。2.根据本研究CRT反应性的定义标准,22例患者符合CRT超反应性的定义。相较于CRT反应组,CRT超反应组如下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线资料中,术前NYHA分级较高,缺血性心肌病的比例更低,t-CLBBB的比例较高,non-CLBBB(RBBB/IVCD)的比例较低,左室四极导线植入的比例较高。随访指标中,术后6月NYHA分级改善更为明显,心功能呈持续性好转趋势,心衰好转后一度恶化的比例更低,LVEF提高更明显,fQRS波导联减少数较多,发生心衰相关的急性治疗事件和联合终点事件的比例较低。此外,CRT超反应组术后6月的LAD、LVEDD、肺动脉收缩压、二尖瓣中度及以上返流比例较术前明显改善,而CRT有反应组在这些指标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发现,缺血性心肌病病史是减少CRT超反应的影响因素,而NYHA分级较高、束支传导阻滞类型为t-CLBBB和四极导线植入是增加CRT超反应的影响因素。将上述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心肌病病史是减少CRT超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束支传导阻滞类型为t-CLBBB和四极导线植入是增加CRT超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RT有反应者心功能在术后半年可能会再次恶化,而CRT超反应者心功能可以维持稳定良好的状态。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心肌病病史是减少CRT超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而束支传导阻滞类型为t-CLBBB和四极导线植入是增加CRT超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

吴健民[9](2019)在《希氏束起搏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希氏束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术后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3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本中心行希氏束起搏患者124例,排除未在我院复查术后至少1月以上超声心动图者15例,共纳入109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将轻度及以下瓣膜反流定义为正常反流,超过轻度反流定义为异常反流。比较患者希氏束起搏前后三尖瓣反流、二尖瓣反流及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如左、右心房大小,左、右心室大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右室收缩压等,并进一步分析可能的原因。结果:共入选109例患者,其中男性76例(69.7%),平均年龄(69.11±11.09)岁,102例(93.6%)有房颤病史,中位随访时间8(3,15)月,跨度为(1-60)月。术前正常反流组57例,异常反流组52例。发现术后三尖瓣反流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1.58±0.73分比1.53±0.60分,P=0.283)。进一步亚组分析,术前正常三尖瓣反流组术后三尖瓣反流较术前有加重(1.17±0.45分比0.96±0.19分,P=0.005);术前异常三尖瓣反流组术后三尖瓣反流较术前无明显变化(2.04±0.71分比2.14±0.48分,P=0.155)。术后二尖瓣反流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49±0.80分比1.55±0.83分,P=0.382),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改善(56.63±13.67%比53.81±15.05%,P=0.006),右心室收缩压较术前下降(40.63±15.48 mmHg 比 45.02±17.15 mmHg,P<0.001),左室收缩末及舒张末内径均较术前减小(分别为37.75±10.92 mm比39.95±11.82mm,P<0.001;52.70±9.37mm 比 54.74±10.15mm,P=0.001)。结论:希氏束起搏可改善心功能,逆转左心室重构,避免二尖瓣反流的恶化,并且不会导致术前轻度以上三尖瓣反流患者电极导线植入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加重。但对于术前无或轻度三尖瓣反流患者,植入跨三尖瓣电极导线可能导致术后三尖瓣反流加重,因此植入跨三尖瓣电极导线时需特别注意避免损伤瓣膜,术后随访时密切关注瓣膜反流的变化。

杨相挺[10](2018)在《阿魏酸哌嗪片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即COPD是其最重要的原发病)是我国老年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兼循环系统的严重疾病,而且发病率还在不断升高,严重威胁公众健康。该病常常合并存在高尿酸(UA)血症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正相关性。肺动脉高压和心肌受损伤便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病理学基础。内皮素(ET)极重要地参与了肺动脉高压及心肌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而言非常重要,可减轻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目前治疗现状:缺乏统一固定的治疗方案;单一治疗措施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多采取联合治疗方案;新型靶向治疗肺动脉高压药物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服务临床;肺移植或心肺联合移植尚不能广泛开展;基因治疗缺乏广泛文献报道,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治疗途径。常规治疗整体疗效仍然欠佳,严重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故探索既能够提高疗效而安全性又有保障的治疗药物或措施就具有重大意义。阿魏酸哌嗪片作为一种新型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其可用于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但尚未见到用于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UA血症的报道,故考虑试用阿魏酸哌嗪片治疗COPD所致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UA血症的患者,观察其减轻肺动脉高压、改善心肺功能等的实际疗效及安全性。目的:观察并分析COPD所致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UA血症的患者使用阿魏酸哌嗪片药物治疗后右心功能、血气分析、血UA等指标的变化,为临床上安全有效应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将96例COPD所致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UA血症的患者依照随机抛硬币法分组为:对照组(主要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主要予常规西医+阿魏酸哌嗪片治疗),每组都是48例,各治疗8周时间。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右心功能相关指标(TAPSE、E/A、RVMPI、PASP)、动脉血血气分析指标(Pa02、PaC02)、血UA和血TG等分别进行检测。治疗开始后一般对每例患者:每2周复查 TAPSE、E/A、RVMPI、PASP,每周复查 Pa02、PaC02,每 4 周复查血 UA、血TG(但治疗期间一旦患者症状、体征如有明显异常变化则随时复查上述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各自的临床疗效,并主要在8周的治疗时间结束后作两组间疗效比较,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经过8周时间的治疗后右心功能指标:TAPSE、RVMPI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且治疗组好转程度比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E/A、PASP较治疗前好转程度均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治疗后两组之间好转程度差别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血气分析指标都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而且治疗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好转程度都比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另外发现阿魏酸哌嗪片也有降血UA及血TG作用。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患者为93.75%,明显比对照组79.17%高(P<0.05);两组患者都未见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阿魏酸哌嗪片用于治疗COPD所致的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UA血症患者可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疗效,而且安全性亦高,临床上可推荐推广应用。但是其总体治疗作用仍然有限,仍需要继续积极探索和研究。

二、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间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起搏器植入
    1.3 起搏器程控优化
    1.4 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测量指标
    1.5 统计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起搏模式的选择
    2.左心房结构及功能
    3.左心房与心房颤动
    4.左心房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5.左心房相关超声参数测定
    6.讨论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等级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右室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学术交流情况

(3)基于双心辅助的心血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心血管系统模型研究进展
        1.2.2 心室辅助装置研究进展
        1.2.3 心室辅助模式研究进展
        1.2.4 双心室辅助的控制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双心辅助的心血管系统模型
    2.1 心血管系统集总参数模型
        2.1.1 心脏模型
        2.1.2 循环系统模型
    2.2 旋转式心脏泵与心血管系统的耦合模型
        2.2.1 耦合双心室辅助装置的心血管系统
        2.2.2 耦合模型状态方程
    2.3 心血管系统集总参数模型的数值验证
        2.3.1 血流动力学参数
        2.3.2 数值仿真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VAD对双心室血流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3.1 卸载水平对心室血流动力学影响研究
    3.2 辅助模式对心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3.2.1 辅助模式
        3.2.2 数值结果与分析
    3.3 辅助模式对双心室搏动同步性影响的数值研究
        3.3.1 心室搏动的生理机制
        3.3.2 研究方案
        3.3.3 数值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心辅助下心血管系统的数值研究
    4.1 定转速辅助的数值仿真
        4.1.1 对不同生理状态的定转速辅助
        4.1.2 抽吸和反流的模拟
    4.2 变转速辅助的数值仿真
        4.2.1 基于PI控制的变转速辅助
        4.2.2 数值结果分析
        4.2.3 变转速辅助的性能评估
    4.3 非同步辅助的数值仿真
        4.3.1 非同步辅助方案
        4.3.2 非同步辅助下血流动力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4)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室收缩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房间隔缺损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二维和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心功能参数与肺动脉高压患者运动能力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1.1 前言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1.6 基金支持
    1.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右心室间不同步运动参数可预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病情严重程度
    2.1 前言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2.6 基金支持
    2.7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右室应变在肺动脉高压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3.1 前言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3.6 基金支持
    3.7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参数在肺动脉高压患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研究对象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结论
    4.6 基金支持
    4.7 参考文献
综述-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高压患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5.1 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参数用于估算PH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5.2 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参数用于评估PH患者的右心功能
    5.3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在PH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5.4 三维超声心动图在PH患者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5.5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RVD的患病率
2 RVD与肺动脉高压
3 RVD与合并症的关系
    3.1 心房颤动
    3.2 2型糖尿病
    3.3 高血压
    3.4冠心病
4 RVD与左心室之间的相互关系

(7)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及英文索引
绪论
第一部分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超声心动图基本特征
    第1章 研究背景
    第2章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舒张功能障碍分级的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基本特征
    第1章 研究背景
    第2章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超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病历来源
        1.1.2 入选标准
        1.1.3 伦理学原则
        1.1.4 排除标准
    1.2 研究分组
    1.3 数据指标收集
        1.3.1 基线数据指标:
        1.3.2 随访指标:
    1.4 起搏系统主要器械
    1.5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CRT有反应组和超反应组临床资料对比和影响因素分析
        2.2.1 CRT有反应组和超反应组基线和随访资料对比分析
        2.2.2 CRT有反应组和CRT超反应组NYHA分级动态变化分析
        2.2.3 CRT有反应组和超反应组基线与术后6月心超指标对比分析
        2.2.4 CRT有反应组和超反应组基线与随访期间QRS时限对比分析
        2.2.5 CRT超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创新性和局限性
    5.1 创新性:
    5.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希氏束起搏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对象
    2.2 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希氏束起搏术前临床基线资料对比
    3.2 希氏束起搏术前心超数据对比
    3.3 术中各电极参数对比
    3.4 希氏束起搏前后心超数据对比
4. 讨论
5. 局限性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阿魏酸哌嗪片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 3.2
    临床疗效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时间后右心功能相关检查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时间后动脉血血气分析检查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8周时间后血UA、TG检查指标的变化情况比较 3.6
    不良反应 4
    讨论 5
    本实验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间的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单左心室起搏实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D]. 李皓晗. 青岛大学, 2020(01)
  • [2]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等级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右室功能[D]. 刘修颖.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3]基于双心辅助的心血管系统研究[D]. 贺万堑. 江苏大学, 2020(02)
  • [4]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患者介入封堵术前后左室收缩功能[D]. 应忠梅.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5]二维和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研究[D]. 刘冰洋.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右心室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 苟春丽,刘永铭. 中国全科医学, 2020(16)
  • [7]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分析[D]. 黄佳. 南华大学, 2019(01)
  • [8]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超反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D]. 胡锋. 浙江大学, 2019(03)
  • [9]希氏束起搏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D]. 吴健民. 浙江大学, 2019(03)
  • [10]阿魏酸哌嗪片治疗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疗效观察[D]. 杨相挺. 浙江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室间相互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