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吸收涂层的工艺性能研究

雷达吸收涂层的工艺性能研究

一、吸收雷达波涂料工艺性能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谈珍,胡进奔,吴津成,李博文,张剑飞[1](2020)在《微波吸收涂料涂装工艺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从涂装施工工艺角度探讨了影响微波吸收涂料施工及涂层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根据试验结果得出了优化的微波吸收涂料涂装施工工艺参数,并测得了微波吸收涂料的反射率性能。

文明[2](2013)在《聚苯胺及碳化硅涂层吸波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波吸收材料是军事、信息和环保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对聚合物及陶瓷吸波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多,成为吸波材料研究的重点。导电聚苯胺(PANI)环境稳定性好,导电性能优良,原料价廉,易加工,且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是导电高分子研究领域的热点。碳化硅制备工艺成熟,耐高温性能好,密度小,且可以在常温环境下与电磁波有效耦合,具有多波段吸波材料的潜质,可以成为一种具备“轻、薄、宽、强”特性的吸波材料。本文采用化学氧化法分别制备了盐酸及柠檬酸掺杂的聚苯胺,讨论氧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聚苯胺电导率的影响,利用XRD、FT-IR和SEM等手段对聚苯胺的结晶性、分子结构以及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并研究了盐酸掺杂聚苯胺(HCl-PANI)和柠檬酸掺杂聚苯胺(CA-PANI)吸波涂层的吸波性能。制备了碳化硅吸波涂层,探讨涂层中碳化硅体积含量及涂层厚度对吸波性能间的影响,并对涂层的耐高温性能做了进一步的测试。最后探讨了碳化硅/聚苯胺双层结构吸波涂层的吸波性能。得到的结论如下:1.盐酸掺杂最佳的制备条件是,当n(APS)/n(An)=1,反应时间为18h时,得到的产物电导率最高,6=2.20S/cm;柠檬酸掺杂聚苯胺的最佳合成条件是,n(APS)/n(An)=1.25,反应时间t=6h,此时产物的电导率达到了0.13S/cm。盐酸掺杂聚苯胺的掺杂效果要好于柠檬酸掺杂,电导率也较大。对聚苯胺吸波涂层的雷达波反射率进行测试,发现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加,吸波性能增加且吸收峰的峰位向低频移动。HCl-PANI吸波涂层在低频处的吸波效果较好,而CA-PANI吸波涂层在高频频段的吸波性能更佳。2.通过对碳化硅吸波涂层的研究发现涂层吸收峰的峰位随着厚度的增加向低频移动;粘结剂体积含量的降低会导致吸收峰的峰位向高频移动。厚度为1mm的涂层吸波性能较好;厚度增加到3mm时,涂层对两个波段雷达波都有较好的吸收能力,具有多波段吸收的性能。3.碳化硅吸波涂层可以在150℃的环境下长时间起作用。250℃处理10h后,碳化硅体积含量低、厚度小的涂层吸波性能降低,其中厚度1mm, SiC体积分数为20%时的涂层,吸收强度从250℃处理前的-20.5dB减小到只有-11.7dB,小于-10dB的频宽也从2.1GHz变为1.4GHz;增加涂层厚度和SiC体积含量,涂层可以承受250℃的工作环境。4.SiC-PANI双层结构涂层的反射率测试表明,复合涂层在低频处的吸波性能要低于SiC单一涂层,在高频处的性能要好于SiC涂层;复合涂层在各波段的吸收性能稳定,为制备吸收频率宽的涂层奠定了基础。

承湘舸,李洪亮,尤欣敏,陈春,金峰,郭福田[3](2011)在《薄型单层结构雷达吸波涂料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依据阻抗匹配原理制备了一种薄型单层结构雷达波吸波涂料。试验结果表明,由电磁损耗型吸波剂、磁损耗吸波剂和导电高聚物吸波剂制备的1 mm厚度单层结构吸波涂层在8~18 GHz范围内雷达波反射率≤-8 dB,具有厚度薄、吸波频带宽、面密度低、吸波性能强的特点。

周学梅,李兵,刘孝会,唐继海[4](2010)在《增韧减薄毫米雷达吸波涂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涂层结构阻抗匹配计算机辅助设计,将毫米波吸波涂层厚度减薄至0.7mm以下;以聚酯聚氨酯、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为成膜物,通过弹性体树脂改性,制备的吸波涂层断裂伸长率达到88%,柔韧性达到5mm,解决了吸波涂层在使用中的开裂问题,大幅提高在装备上的使用寿命。

张敏[5](2009)在《改性羰基铁粉—氯磺化聚乙烯涂层环境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改性羰基铁粉—氯磺化聚乙烯(简称CSM)涂层在空间环境因素作用下的老化行为和损伤机理,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热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及平板反射率测试等手段对改性羰基铁粉-CSM涂层及CSM涂层在真空、低温、臭氧和紫外辐照环境暴露实验前后的表面形貌、结构及吸波性能进行了表征,并对其结构性能演化机制进行了分析。在10-4 Pa真空下处理48小时后,改性羰基铁粉-CSM吸波涂层的质量损失小于1%,满足高真空下的使用条件。低温冲击试验后,改性羰基铁粉-CSM吸波涂料表面出现裂纹并发生脱落。经臭氧暴露试验,涂层表面的CSM氧化分解,生成双酮、磺酸酯和磺酸等小分子物质。但臭氧未改变作为吸收剂的羰基铁粉的相结构,因此对涂层的吸波性能影响不大。不同配比涂层的臭氧作用结果表明,羰基铁粉的添加量对CSM降解的影响不大。紫外辐照试验后,涂层中CSM的大部分氯磺基脱落,涂层减薄,这种变化趋势与涂层中羰基铁粉添加量关系不大。紫外辐照作用对涂层吸波性能影响不大。

吕维华[6](2009)在《两亲丙烯酸共聚物的制备及在水敏感呼吸涂料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涂料正在从单纯的保护性、装饰性作用朝着专业化、功能化及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涂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是从聚合物膜、颜填料及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其中创造具有“开关”性质的、且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刺激/响应聚合物膜的设计最为重要。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区域,相对湿度较低,而居民一般是通过采暖设施为室内升温,导致相对湿度急剧下降。针对此类现象,我们制备了一种无需消耗人工能源、能够随着环境湿度的变化,通过涂层吸/放湿特性来控制调节室内湿度的涂料——水敏感呼吸涂料。在设计、制备时突破了传统涂料中“涂层吸水性强,耐水性就差”的观点,大幅度提高亲水功能团总量,在保证涂料基本性能的前提下,提高涂层吸水性。这种涂料具有较强的保湿能力,属于生态性调控湿度的涂料。论文是在综述国内外有关智能涂料、调湿材料和调湿涂料的种类、性能、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的基础上展开的。首先制备了四种用于水敏感呼吸涂料的两亲丙烯酸共聚物,即水分散体型、乳液型、无皂乳液型和无皂核壳乳液型。研究了这些树脂主要单体、乳化剂、引发剂、酸碱调节剂用量和反应温度、滴加速度等工艺参数对转化率和聚合稳定性的影响;然后将这些树脂与多孔功能填料复配,制备了双组分室温交联固化水敏感呼吸涂料,研究了涂料颜基比对涂层吸水率、耐水性、调湿性等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粒径电位(DLS)和热重(TG)等分析方法对其组成、形貌、粒径、电位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通过X衍射(XRD)、比表面积(BET)和孔容孔径(BJH)等分析手段对多孔功能填料和水敏感呼吸涂料的物相、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进行表征,依此对涂层呼吸机理进行了阐述,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制备了水分散型水敏感呼吸涂料及其含酮羰基的树脂组分,首次系统研究了水分散型两亲丙烯酸共聚物水溶解规律,发现由于该树脂极性很高,所以用水溶解时与普通丙烯酸树脂不同,没有“稀释峰”,其水溶性规律为:树脂极性越大,水溶性越好,透明度越高。考查了影响聚合反应、树脂和涂料性能的多种因素,发现聚合温度在85℃、在单体的滴加时间为3-4h、涂料颜基比10:4-6时,树脂和涂料性能最好;树脂添加交联剂后热稳定性由330℃~390℃提高到370℃~420℃。2.制备了乳液型水敏感呼吸涂料及其含酮羰基的树脂组分,确定了两亲丙烯酸共聚物乳液中乳化剂、DAAM、MAA和NaHCO3的最佳用量和最佳反应温度,所得树脂热分解温度370℃~450℃。3.制备了无皂乳液型水敏感呼吸涂料及其含酮羰基的树脂组分,通过与常规乳液聚合法对比,认为对于含大量亲水单体的乳液聚合体系来说,无皂乳液聚合法较常规乳液聚合法更为适合;确定了聚合反应中羧酸单体种类、用量及中和度,最佳温度和搅拌速度,以及涂料最佳颜基比。4.制备了无皂核壳乳液型水敏感呼吸涂料及其含酮羰基的树脂组分,首次系统研究了两亲丙烯酸无皂核壳乳液和含纳米SiO2两亲丙烯酸无皂核壳乳液。确定了核壳单体组成,纳米硅溶胶、丙烯酸、引发剂等的最佳用量,以及最佳反应温度和滴加时间。研究了涂料配比和颜基比对涂层吸水、耐水、调湿等性能的影响。该乳液结合了无皂乳液和核壳乳液聚合法的优点,制备出的乳液粒径小、分布窄,具有单分散性;不含乳化剂,乳胶粒洁净、综合性能好;亲水单体的添加量较大,利于制备高吸水率的聚合物乳液。最重要的是制备出的“硬核软壳”的核壳乳液很好地解决了乳液最低成膜温度与硬度之间矛盾问题,无需添加成膜助剂就能在低温条件下(<5℃)进行施工,且树脂成膜性好(平整光滑透明),硬度大,强度高。另外,由于纳米硅溶胶含30%左右的nano-SiO2和大量的硅酸盐,所以含纳米SiO2两亲丙烯酸共聚物无皂核壳乳液粒径更小,涂膜性能更好。5.用上述四种两亲丙烯酸共聚物制成的水敏感呼吸涂料的基本性能均达到国标合成乳液内墙涂料标准,并且吸水、耐水性和调湿性能更优越。通过吸/放水、吸/放湿试验和SEM、XRD、BET、BJH等多种分析手段,对多孔功能填料及水敏感呼吸涂料的吸水率、形貌、物相、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进行分析,说明孔道效应和表面效应存在。同时还发现颜填料越细、温度越低,吸湿率越高,孔道效应越明显,并依此阐述了该类水敏感呼吸涂料呼吸机理和特性。由于水敏感呼吸涂料使用的是交联型两亲聚丙烯酸树脂,含大量羧基、羟基、酰胺基、酮羰基,添加交联剂后能够在室温条件下交联固化,较普通热塑性聚丙烯酸树脂具有更好的强度、附着力、吸水性等物化性能;由于在制备呼吸涂料时还添加了大量的多孔/多层功能填料,所以水敏感性更强,当水作用在涂层上,会被瞬时吸入涂层;正是因为颜填料含大量的孔道,树脂又具有两亲性,所以制成的水敏感呼吸涂料能够与底材形成一个“连通”层,具有更出色的吸水性、耐水性、调湿性和透水透气性。水敏感呼吸涂料也具有安全环保、节约能源的特点,原料和设备易得,制备工艺和施工方法简单易行,有利于普及推广应用。

王霄[7](2009)在《钛合金表面微结构的制备及其红外/雷达隐身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Ti-6Al-4V合金表面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制备具有一定表面微结构的复合吸波涂层。通过在电解液铝酸钠盐系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乙酸锌,铁粒子以及两者混合的电解质,得到性能不同的薄膜。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膜层的成分组成;涡流测厚仪测量膜层的厚度;并利用非接触式表面形貌仪以及扫描电镜观察了涂层薄膜的表面三维形貌及微观结构;使用IR-2双波段发射率测量仪测试薄膜对8~14μm红外线的发射性质,最后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了薄膜在雷达波段8.2GHz~18GHz内的反射损耗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薄膜主要是由Al2TiO5以及少量金红石型TiO2组成,Zn元素在涂层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相,而只是固容于其他相中,置换了其他晶格中的粒子;铁粒子通过反应界面粘附在薄膜上。乙酸锌单独做为电解质时,薄膜的红外发射率最高,达到了0.7,当浓度为5g/L的时候,薄膜的雷达波反射损耗达到最大,为-1.22dB,且在频率11.8GHz时的反射损耗可以达到-2.5dB。当铁粒子做为单独电解质的时候,薄膜的平均红外发射率最小,最小值达到0.52,在不同波段,5g/L和6g/L两种浓度制备的薄膜的雷达波反射损耗呈现相反的特性,铁粒子浓度为6g/L时,薄膜在频率8.6GHz时对雷达波的反射损耗最高,达到-2dB。当铁粒子浓度为5g/L的时候,薄膜在17.8GHz波段时候的反射损耗能够达到-2.5dB。当乙酸锌为5g/L,铁粒子浓度为4,5,6g/L时,混合电解质制备的薄膜的红外发射率处于两者之间,值为0.6左右。乙酸锌为5g/L,铁粒子为6g/L的时候,薄膜的雷达波反射损耗较高,在8.7GHz处可以达到-2dB。最后建立了表面微结构对电磁波反射率影响的模型,模拟得知,随着完整周期内凸起结构所占比例的变小,薄膜对电磁波反射率也不断减小,并且当表面微结构一定,薄膜的反射率所呈趋势与实验结果相同。

杨亮[8](2008)在《舰艇雷达隐身快速修复涂料及其界面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战场快速修复的要求以羰基铁粉(CIP)为吸收剂,聚氨酯树脂为胶粘剂制备快速固化雷达隐身修复涂料,并对涂料与基材之间界面行为进行初步研究。通过选择适宜的聚氨酯种类,改性多羟基组分,确定双组分比例、催化剂及CIP含量设计快速固化雷达隐身修复涂料的初步配方;研究CIP、基材润湿剂、硅烷偶联剂及表面处理工艺对快速固化雷达隐身涂料界面行为(润湿性)及涂料与基材界面结构的影响,以提高快速固化隐身修复涂料的附着力;通过各种助剂的选择减少快速固化雷达隐身涂层的表面缺陷,进一步优化修复涂料配方;制备出性能优良的快速固化雷达隐身修复涂料,对不同面积的平板及二面角结构隐身涂层机械损伤进行修复,修复后吸波性能达到原来的80%以上,满足战场快速修复要求。研究确定快速固化雷达隐身修复涂料初步配方。以六甲基二异氰酸酯(HDI)缩二脲为异氰酸酯组分,摩尔比为2:5的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甲烷(MOCA)/羟基丙烯酸树脂(HPAR)为多羟基组分,异氰酸根指数(R值)为1.15,CIP/胶粘剂质量比为4:1,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DBTDL)用量为体系的0.03%。所制备涂料性能为:常温固化,表干时间为30min,实干时间为3h,附着力为4.6MPa,耐冲击性为50kg·cm,反射率最低为-9.4dB,小于-8dB带宽为6GHz(12GHz~18GHz)。研究快速固化雷达隐身修复涂料的界面行为(润湿性),采用FT-IR、RA-IR、SEM和EDXA等手段表征涂层与基材的界面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IP含量增加,快速固化雷达隐身修复涂料的表面张力增大,接触角增大,粘结功减小,附着力降低;隐身涂料中加入含量为0.1%的基材润湿剂BYK-306,涂料表面张力降低,接触角减小,粘结功增加,附着力提高为5.0MPa;隐身涂料中加入含量为1.0%的硅烷偶联剂KH-560,涂料表面张力降低,接触角减小,粘结功增加,附着力提高为5.6MPa,提高了21.7%,KH-560直接加入隐身涂料中,在涂层结构中增强CIP颗粒与树脂基体界面结合,改善涂料润湿性;打磨处理和化学处理钢板,增大钢板表面能和粗糙度,粗糙度增大促进附着和浸透润湿行为自发进行,提高涂层附着力;5.0%的硅烷偶联剂KH-550水解溶液处理钢板,钢板表面能降低,涂层附着力提高为7.3MPa,提高了58.7%,KH-550水解溶液处理钢板后,在钢板表面形成底膜,与钢板表面的Fe-OH发生作用,以一种化学键方式结合。硅烷膜与涂层紧密结合,因为KH-550膜中氨基可能与-NCO作用。研究消泡剂、防缩孔流平剂和润湿分散剂对涂层性能影响,解决CIP颗粒团聚、起泡和缩孔等涂膜缺陷问题。Deform5400用量为体系的0.2%0.3%,防缩孔流平剂Levelov 837用量为体系的0.3%0.4%,润湿分散剂BYK-W980用量为CIP含量的1.0%1.5%。通过以上各种助剂对快速固化雷达隐身修复涂料配方进一步优化,在保持其它性能稳定前提下,附着力提高为7.8MPa。本文采用优化后的快速固化雷达隐身修复涂料和适宜的表面处理工艺对不同面积机械损伤平板及二面角隐身涂层进行修复。研究结果表明:平板涂层快速修复后,在818GHz频率范围内反射率可达原来的85%以上,高频区域修复效果不如低频区域好;二面角结构涂层快速修复后,反射率在818GHz频率范围可达原有涂层80%左右,修复效果明显,但没有平板涂层损伤修复效果好。从整体上看,用快速固化隐身涂料修复不同面积的机械损伤涂层,修复效果能够满足战场快速修复的要求。

艾宝英[9](2007)在《浅谈隐身涂料技术应用特性与研究发展方向》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隐身涂料的发展趋势及隐身涂料的应用特性,重点介绍了纳米材料、纳米隐身涂料的作用机理和发展状况。

穆永民[10](2007)在《新型纳米雷达吸波涂层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了纳米SiC/Fe3O4复合吸波涂层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首先,从理论上对纳米材料的新型吸波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其次,对吸波材料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以单层干涉型纳米吸波涂层为例进行了阻抗匹配的优化计算。最后,对纳米Fe3O4粉体及纳米SiC粉体电磁参数(复介电常数εr和复磁导率μr)进行了测试,并根据测得的电磁参数对纳米SiC/Fe3O4复合吸波涂层的进行了仿真优化设计。根据优化设计结果,分别制备了以纳米SiC粉体、纳米Fe3O4粉体和纳米SiC/Fe3O4复合粉体为吸收剂的三种纳米吸波涂层,并利用电波暗室对三种不同的纳米材料涂层进行了吸波效能测试。结果表明,以纳米SiC粉体和纳米Fe3O4粉体制成的复合吸波涂层对8~18GHz(Ku波段)雷达波具有较好的吸收效果:当复合粉体中SiC粉体质量比率为0.4且样品涂层厚度为2mm时,复合粉涂层的反射损耗在14.1GHz附近达到峰值-23.1dB;整体小于-10dB的带宽接近5.5GHz,且正好处于Ku波段电磁波(8~18GHz)。因此它可以成为一种具备“轻、薄、宽、强”特性的新型吸波材料。此外还对三种样品涂层对8mm波的吸收效能进行了测试,纳米Fe3O4涂层对8mm波的吸收效果最好,反射损耗达到-7.988dB。本文为研制新一代“轻、薄、宽、强”吸波材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及实验依据。

二、吸收雷达波涂料工艺性能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吸收雷达波涂料工艺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微波吸收涂料涂装工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原料
    1.2 试验方法
    1.3 主要设备
    1.4 涂层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微波吸收涂料与底涂层配套性能
    2.2 微波吸收涂料涂装工艺的影响因素
        2.2.1 环境温湿度的影响
        2.2.2 喷涂间隔时间的影响
        2.2.3 单次喷涂厚度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2.2.4 施工黏度及喷涂设备等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3 结语

(2)聚苯胺及碳化硅涂层吸波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微波吸收材料的吸波原理
        1.2.1 材料损耗
        1.2.2 干涉对消
        1.2.3 散射
    1.3 微波吸收材料的分类
        1.3.1 铁磁金属微粉吸波材料
        1.3.2 铁氧体吸波材料
        1.3.3 纳米吸波材料
        1.3.4 多晶铁纤维吸波材料
        1.3.5 陶瓷吸波材料
        1.3.6 导电高聚物吸波材料
    1.4 吸波材料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1.5 导电聚苯胺
        1.5.1 聚苯胺的结构及导电机理
        1.5.2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1.5.3 聚苯胺的应用
        1.5.4 聚苯胺作为吸波材料
    1.6 碳化硅吸波材料
        1.6.1 碳化硅的性能及应用
        1.6.2 碳化硅在吸波材料方面的应用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设备
    2.3 样品的表征手段
        2.3.1 表观收率
        2.3.2 电导率的测定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4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5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6 涂层吸波性能的测试
第3章 不同酸掺杂聚苯胺的制备及性能
    3.1 聚苯胺的制备
        3.1.1 苯胺单体的减压蒸馏
        3.1.2 聚苯胺的化学氧化合成
    3.2 氧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聚苯胺电导率和表观收率的影响
        3.2.1 氧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掺杂聚苯胺电导率的影响
        3.2.2 氧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掺杂聚苯胺表观收率的影响
    3.3 掺杂聚苯胺的XRD测试
    3.4 掺杂聚苯胺的红外光谱分析
    3.5 掺杂聚苯胺的表面形貌
    3.6 掺杂聚苯胺的吸波性能
        3.6.1 吸波涂层的制备
        3.6.2 聚苯胺的反射率测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化硅涂层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4.1 粘结剂的选择
    4.2 碳化硅陶瓷吸波损耗机理
    4.3 碳化硅颗粒的形貌表征
    4.4 样品的制备
    4.5 不同体积含量的碳化硅对吸波涂层性能的影响
        4.5.1 涂层厚度为1mm时的反射率测试
        4.5.2 涂层厚度为2mm时的反射率测试
        4.5.3 涂层厚度为3mm时的反射率测试
    4.6 涂层厚度的变化对吸波性能的影响
        4.6.1 碳化硅体积含量为20%时不同厚度涂层的吸波性能测试
        4.6.2 碳化硅体积含量为25%时不同厚度涂层的吸波性能测试
        4.6.3 碳化硅体积含量为30%时不同厚度涂层的吸波性能测试
    4.7 碳化硅吸波涂层的高温性能测试
    4.8 双层吸波涂层性能的研究
        4.8.1 双层吸波涂层的设计
        4.8.2 双层吸波涂层的性能测试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薄型单层结构雷达吸波涂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实验指导原理
    2.2 吸波涂料的制备
    2.3 A、B单独制漆双层结构与A、B复合制漆单层结构反射率对比
    2.4 不同涂层厚度反射率对比
    2.5 A、B吸波剂不同质量比的涂层反射率对比
    2.6 不同颜基比涂层反射率对比
    2.7 添加不同量导电高聚物吸波剂C后涂层反射率对比
4 结语

(5)改性羰基铁粉—氯磺化聚乙烯涂层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隐身材料简介
        1.1.1 隐身材料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1.1.2 隐身材料的分类
        1.1.3 雷达吸波材料
        1.1.4 雷达吸波涂料的组成
    1.2 羰基铁粉
        1.2.1 羰基铁粉的生产
        1.2.2 羰基铁粉的基本用途
    1.3 氯磺化聚乙烯
        1.3.1 CSM 的应用
        1.3.2 氯磺化聚乙烯橡胶
        1.3.3 氯磺化聚乙烯涂料
    1.4 空间环境
    1.5 臭氧化作用对共聚物的影响
    1.6 紫外辐照对材料的影响
    1.7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部分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备
        2.2.1 环境老化试验设备
        2.2.2 样品分析测试仪器
    2.3 试验方案
        2.3.1 真空质损试验
        2.3.2 低温冲击效应研究
        2.3.3 臭氧暴露试验
        2.3.4 紫外辐照试验
第3章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真空质损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低温冲击效应研究
    3.3 臭氧暴露试验研究
        3.3.1 臭氧暴露对纯CSM 涂层性能的影响研究
        3.3.2 臭氧暴露对吸波涂层结构与性能影响分析
    3.4 紫外辐照试验研究
        3.4.1 紫外辐照对纯CSM 涂层性能的影响研究
        3.4.2 紫外辐照对吸波涂层性能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两亲丙烯酸共聚物的制备及在水敏感呼吸涂料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智能涂料与调湿涂料研究进展
    1.1 智能涂料发展概述
        1.1.1 智能涂料制备技术
        1.1.2 智能涂料主要类型与应用
    1.2 调湿材料与调湿涂料
        1.2.1 调湿材料
        1.2.2 调湿涂料
    1.3 论文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水分散型两亲丙烯酸共聚物及其水敏感呼吸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仪器
        2.2.2 水分散型两亲丙烯酸共聚物(WBR)的合成
        2.2.3 水分散型水敏感呼吸涂料(WBR-C)的制备
        2.2.4 性能检测项目及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两亲丙烯酸共聚物制备工艺参数及性能
        2.3.2 水分散型水敏感呼吸涂料工艺参数及基本性能研究
        2.3.3 水敏感呼吸涂料涂层表面形貌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两亲丙烯酸共聚物乳液及其水敏感呼吸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仪器
        3.2.2 两亲丙烯酸共聚物乳液(EBR)的合成
        3.2.3 乳液型水敏感呼吸涂料(EBR-C)制备
        3.2.4 乳液及涂料性能检测项目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乳液(EBR)工艺参数及性能研究
        3.3.2 乳液型水敏感呼吸涂料基本性能研究
        3.3.3 水敏感呼吸涂料(EBR-C)涂层表面形貌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两亲丙烯酸共聚物无皂乳液及其水敏感呼吸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仪器
        4.2.2 无皂乳液(EF-EBR)聚合工艺
        4.2.3 无皂乳液型呼吸涂料(EF-EBR-C)制备工艺
        4.2.4 乳液及涂料性能检测项目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无皂乳液(EF-EBR)工艺参数及性能研究
        4.3.2 无皂乳液型水敏感呼吸涂料性能研究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两亲丙烯酸无皂核壳乳液及其水敏感呼吸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仪器
        5.2.2 两亲丙烯酸无皂核壳乳液聚合工艺及配方
        5.2.3 无皂核壳乳液型水敏感呼吸涂料制备工艺
        5.2.4 含nano-SiO_2无皂核壳乳液聚合工艺及配方
        5.2.5 含纳米SiO_2无皂核壳乳液型水敏感呼吸涂料制备工艺
        5.2.6 分析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无皂核壳乳液(EFCB-SKBR)工艺参数及性能研究
        5.3.2 无皂核壳乳液(EFCSi-SKBR)工艺参数及性能研究
        5.3.3 无皂核壳乳液型水敏感呼吸涂料性能研究
        5.3.4 含纳米硅溶胶无皂核壳乳液型水敏感呼吸涂料调湿性能研究
        5.3.5 EFCSi-SKBR-C涂层表面形貌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水敏感呼吸涂料涂层呼吸原理
    6.1 实验部分
        6.1.1 原料
        6.1.2 试验仪器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多孔功能填料形貌与物相分析
        6.2.2 多孔功能填料的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分布
        6.2.3 多孔功能填料吸/放湿和吸/放水试验
        6.2.4 细度对多孔功能填料吸湿及吸水性能影响
        6.2.5 温度对多孔功能填料吸湿性能影响
    6.3 水敏感呼吸涂料涂层的呼吸原理
        6.3.1 成膜物的作用
        6.3.2 颜料和填料的作用
        6.3.3 助剂的作用
    6.4 水敏感呼吸涂料的特性
        6.4.1 调湿性能
        6.4.2 耐水性
        6.4.3 通透性
    6.5 涂料用多孔功能填料的选择原则
    6.6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致谢

(7)钛合金表面微结构的制备及其红外/雷达隐身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涂层隐身吸波材料的分类和发展
    1.3 红外线隐身涂层
        1.3.1 红外技术简介
        1.3.2 红外隐身的机理
        1.3.3 红外隐身涂层
    1.4 雷达吸波涂层
        1.4.1 雷达波的吸收损耗物理指标
        1.4.2 雷达吸波涂层
    1.5 红外和雷达的复合吸波涂层
    1.6 吸波材料的物理模型
    1.7 微弧氧化技术在复合吸波涂层中的应用
        1.7.1 微弧氧化的原理及特性
        1.7.2 微弧氧化在复合吸波涂层中的应用
    1.8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意义
        1.8.1 吸波隐身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8.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9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1.1 样品材料
        2.1.2 薄膜的制备
    2.2 薄膜的表征方法
        2.2.1 薄膜物相组成分析(XRD)
        2.2.2 表面形貌分析
    2.3 薄膜的红外发射率的测定
    2.4 薄膜的雷达波吸收损耗的测定
        2.4.1 实验测试仪器
        2.4.2 矢量网络分析仪原理及测试
    2.5 虚拟平台 Labview 在实验中的应用
        2.5.1 Labview 简介
        2.5.2 Labview 在实验中的应用
    2.6 本章 小结
第三章 单独电解质形成的薄膜红外发射和雷达波反射性能测试
    3.1 在铝酸钠盐系添加单独电解质乙酸锌
        3.1.1 微弧氧化薄膜的表面表征
        3.1.2 薄膜的红外发射率的测定
        3.1.3 薄膜的雷达波吸收能力测试
    3.2 电解质为铝酸钠和铁粒子
        3.2.1 微弧氧化薄膜的表面表征
        3.2.2 薄膜的红外发射率的测定
        3.2.3 薄膜的雷达波吸收能力测试
    3.3 本章 小结
第四章 混合电解质形成的薄膜红外发射和雷达波反射性能测试
    4.1 微弧氧化薄膜的表面表征
        4.1.1 X 射线衍射分析
        4.1.2 薄膜的三维形貌
        4.1.3 扫描电镜分析
    4.2 薄膜的红外发射率的测定
    4.3 薄膜的雷达波吸波能力测试
    4.4 实验结果对比
        4.4.1 红外发射率的比较
        4.4.2 雷达波反射损耗的比较
    4.5 本章 小结
第五章 复合吸波涂层表面结构模型及吸波作用原理
    5.1 表面凸起结构在复合吸波涂层中的作用
    5.2 角锥吸波材料对电磁波反射及吸收原理
        5.2.1 锥体高度及底座高度
        5.2.2 锥体的顶角
    5.3 台阶浮雕凸起结构的反射模型研究
        5.3.1 一维表面凸起结构分析
        5.3.2 二维表面凸起结构分析
        5.3.3 表面凸起结构的反射特性理论分析
        5.3.4 利用Labview 分析表面结构的反射率
    5.4 复合吸波涂层
    5.5 微弧氧化技术在复合吸波涂层中的作用
    5.6 本章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舰艇雷达隐身快速修复涂料及其界面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雷达隐身涂层研究概况
        1.2.1 雷达隐身涂层的工作原理
        1.2.2 雷达隐身涂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涂层附着力及界面研究进展
        1.3.1 涂层的附着机理和影响因素
        1.3.2 金属基材表面处理工艺
        1.3.3 硅烷偶联剂处理工艺
    1.4 雷达隐身涂层损伤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1.4.1 隐身涂层的损伤研究
        1.4.2 隐身涂层修复技术研究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 快速固化隐身修复涂层的制备
        2.2.1 隐身涂层制备工艺流程
        2.2.2 金属基材表面处理
        2.2.3 涂层人工机械损伤设计
    2.3 快速固化隐身修复涂料的性能检测
        2.3.1 涂层附着力测试
        2.3.2 柔韧性和耐冲击性测试
        2.3.3 反射率测试
        2.3.4 接触角测定
        2.3.5 表面张力测定
        2.3.6 表面能计算
    2.4 分析表征
        2.4.1 红外光谱分析
        2.4.2 扫描电镜显微镜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雷达隐身涂层快速固化体系研究
        3.1.1 聚氨酯树脂的选择
        3.1.2 多羟基组分的改性
        3.1.3 异氰酸根指数R 的选择
        3.1.4 催化剂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3.1.5 CIP 含量的选择
    3.2 快速固化雷达隐身修复涂层界面行为及界面结构研究
        3.2.1 CIP 含量对隐身涂料界面行为(润湿性)研究
        3.2.2 基材润湿剂对隐身涂料界面行为(润湿性)研究
        3.2.3 SCA 对隐身涂料界面行为(润湿性)及涂层结构研究
        3.2.4 表面处理工艺对隐身涂料界面行为(润湿性)及界面结构研究
    3.3 快速固化雷达隐身修复涂料配方优化研究
        3.3.1 助剂对雷达隐身涂料性能的影响
        3.3.2 快速固化雷达隐身修复涂料优化配方研究
    3.4 雷达隐身涂层快速修复研究
        3.4.1 平板雷达隐身涂层快速修复研究
        3.4.2 二面角雷达隐身涂层快速修复研究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浅谈隐身涂料技术应用特性与研究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隐身涂料的应用特性
    1.1 雷达隐身涂料
    1.2 红外隐身涂料
    1.3 可见光隐身涂料
    1.4 多频隐身涂料
2 隐身涂料的研究方向
    2.1 纳米材料和纳米隐身涂料
    2.2 国内外纳米隐身涂料的现状
    2.3 纳米隐身涂料的发展趋势

(10)新型纳米雷达吸波涂层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1.1 国外纳米吸收剂的研究现状
        1.1.2 国内纳米吸收剂的研究现状
        1.1.3 纳米隐身材料的发展趋势
    1.2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手段
    1.4 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特色
第二章 吸波材料的物理基础
    2.1 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及边界条件
    2.2 电磁波的反射
    2.3 吸收剂的吸波机理
        2.3.1 微波与微波吸收材料相互作用原理
        2.3.2 复介电常数的物理意义
        2.3.3 复磁导率的物理意义
第三章 纳米材料的新型吸波机理探讨
    3.1 引言
    3.2 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
    3.3 纳米吸波材料吸波机理的初步探讨
        3.3.1 纳米粒子对电磁波的散射衰减
        3.3.2 纳米粒子表面效应的作用
        3.3.3 共振吸收
        3.3.4 小尺寸及量子尺寸效应
第四章 纳米吸波材料的制备
    4.1 引言
    4.2 纳米粉体吸收剂的制备
    4.3 纳米吸波涂层的制备
第五章 纳米吸波材料的表征与测试
    5.1 引言
    5.2 纳米微粒的结构表征
    5.2 纳米吸波材料的电磁参数测试
        5.2.1 8~18GHz复磁导率测试方法
        5.2.2 8~18GHz复介电常数测试方法
    5.3 纳米吸波材料的吸波效能测试
第六章 吸波材料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
    6.1 引言
    6.2 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的主要算法
    6.3 吸波材料优化设计时的阻抗匹配问题研究
    6.4 单层干涉型纳米吸波涂层的阻抗匹配计算实例
    6.5 小结
第七章 纳米SiC/Fe_3O_4吸波涂层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的研究
    7.1 引言
    7.2 纳米Fe_3O_4粉体及纳米SiC粉体的制备
    7.3 纳米Fe_3O_4粉体及纳米SiC粉体的XRD结构表征
    7.4 纳米Fe_3O_4粉体及纳米SiC粉体的电磁参数测试
        7.4.1 8~18GHz复磁导率的测试结果
        7.4.2 8~18GHz复介电常数的测试结果
        7.4.3 8~18GHz磁损耗正切和电损耗正切的计算结果
    7.5 纳米Fe_3O_4及纳米SiC单层吸波材料的仿真设计
    7.6 纳米SiC/Fe_3O_4复合吸波涂层的仿真优化设计
    7.7 吸波涂层样品的制备
    7.8 8~18GHz涂层吸波效能的测试与分析
    7.9 小结
第八章 课题总结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四、吸收雷达波涂料工艺性能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波吸收涂料涂装工艺初探[J]. 谈珍,胡进奔,吴津成,李博文,张剑飞. 现代涂料与涂装, 2020(11)
  • [2]聚苯胺及碳化硅涂层吸波性能的研究[D]. 文明. 东北大学, 2013(05)
  • [3]薄型单层结构雷达吸波涂料的制备[J]. 承湘舸,李洪亮,尤欣敏,陈春,金峰,郭福田. 广东化工, 2011(12)
  • [4]增韧减薄毫米雷达吸波涂料研究[A]. 周学梅,李兵,刘孝会,唐继海. 第四届中国重庆涂料涂装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0
  • [5]改性羰基铁粉—氯磺化聚乙烯涂层环境效应研究[D]. 张敏. 燕山大学, 2009(07)
  • [6]两亲丙烯酸共聚物的制备及在水敏感呼吸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 吕维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7)
  • [7]钛合金表面微结构的制备及其红外/雷达隐身特性研究[D]. 王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
  • [8]舰艇雷达隐身快速修复涂料及其界面行为研究[D]. 杨亮.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5)
  • [9]浅谈隐身涂料技术应用特性与研究发展方向[J]. 艾宝英. 中国涂料, 2007(07)
  • [10]新型纳米雷达吸波涂层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研究[D]. 穆永民.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雷达吸收涂层的工艺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