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一、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聂晓冉[1](2021)在《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煤炭系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金振宇[2](2021)在《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为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是帮助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能力与信念。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是实现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近些年鲜有学者对体育教师教学效能进行实证调查,因此,本研究对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进行调查,分析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相关因素,以期发现教学效能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并为促进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以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为研究对象,选取部分初中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案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编制教学效能评价问卷并交由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定,将修改后的问卷线上发放给22位初中体育教师(男,64%)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7个区共235位在职初中体育教师(男,56%)发放网络电子问卷,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数据进行初步的筛查与整理。使用SPSS 24.0对结果进行整体性描述,了解样本的基本信息,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教学效能各个维度与教学业绩、教学效果和归因的相关关系;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因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故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体育教师在不同性别、年龄、教龄以及学历之间教学效能的差异,以p<0.05为标准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显着性。研究结果:(1)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28(总分为5);(2)体育教师教学业绩、教学效果和归因的平均得分为4.01、4.50和4.11,与教学效能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01);(3)男性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35,女性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23;(4)21~30岁、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平均得分分别为4.25、4.36、4.29和4.28,不同年龄段之间教学效能得分均值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562);(5)从业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20年、20年以上的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平均得分分别是4.31、4.33、4.33、4.27和4.30,不同教龄之间教学效能得分均值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889)(6)具有大专及以下、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38、4.31和4.17,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认知维度上的教学效能水平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p<0.05)。研究结论:(1)从整体水平上来看,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水平较高;(2)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水平与教学效果、教学业绩和归因得分均值具有正相关关系;(3)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整体层面及下属教学期望和教学能力两个维度,男性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于女性体育教师;(4)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认知维度上的教学效能水平要高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5)初中体育教师的年龄、教龄差异与其教学效能水平之间没有关系。

张程程[3](2021)在《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影响着学生体育基本常识的认知、体育态度、体育价值的认知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养成,丰富着体育课程教学理论,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及身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对于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还局限在各大环境因素、各类APP对体育认知及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认知以及体育基本常识认知三个维度探究大学生体育认知与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以及云南农业大学三所大学体育选项课的大一、大二的1323名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对体育认知的三个维度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部分高校体育选项课程可选项目设置过少。31.4%的学生反映出所选课程并非意向课程,体育项目的缺少成为阻碍他们体育认知的主要因素之一。(2)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较为缺乏是造成学生体育基本常识较差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71.6%的学生反映他们并没有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在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方面总体认知性较差,主要表现在扭伤后的处理办法、运动后保暖以及体育锻炼后洗澡几个方面。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中,目标态度和行为认知呈现基本肯定的态度,在行为态度、行为意向以及情感体验呈现出不确定态度。在体育价值认知当中,认知较好,大都呈现出基本肯定状态。(3)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受个体差异性影响。表现在体育态度、体育价值、体育基本常识认知中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男生认知较女生认知好,大二同学较大一认知好。(4)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意识薄弱。96.6%的学生都会参与体育锻炼,但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较少,仅有13.2%。说明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意识还有待加强。通过对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来分析,低运动量参与人数最多,其中大约有一半人的运动量没有达标,且不同群体各有差异。(5)学生体育认知情况影响锻炼行为参与。大学生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认知以及体育基本常识认知都影响着大学生的运动量以及参与度。(6)学业紧张成为制约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的首要因素。其次理论课的缺乏、课程项目的稀缺、场地器材的不足以及自身的兴趣爱好等也是影响学生体育认知与行为特征的主要因素,不容忽视。

张廷宏[4](2021)在《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成就在世界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也取得了好的成绩,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发展。国家在体育的发展上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时间、和经历,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相关报告人强调指出:重点培养的对象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青年,体育的价值和作用是通过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表现出来的,从而让更多的学生找到兴趣,增强身体质,培养人格,锻炼意志。体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是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被提升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州市高校的青年体育教师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机遇和体育教育的重任,但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用这些研究方法对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压力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并得出题以下结论:云南省州市高校的青年体育教师,一定程度上存在职业压力,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科研因子、评价考核因子、社会地位因子、职业发展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方面的压力与性别整体没有显着性差异;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科研因子、评价考核因子方面的压力与年龄的整体差异性显着,而在人际关系因子、职业发展因子、社会地位方因子面的压力与年龄整体没有显着性差异;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科研因子、评价考核因子、职业发展因子、社会地位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方面的压力与教龄整体没有显着性差异;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科研因子、评价考核因子方面的压力与学历整体差异性非常显着,而职业发展因子、社会地位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方面的压力与学历整体没有显着性差异;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科研因子、评价考核因子方面的压力与职称和收入的整体差异性非常显着;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科研因子方面的压力与婚姻状况的整体差异非常显着、与评价考核因子方面的压力有显着差异;而职业发展因子、社会地位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方面的压力与婚姻状况整体没有显着性差异。云南省各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工作压力的应对策略:(1)州市高校要加大科研制体系建设力度,提升教学水平与科研技能,完善学校体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教育部门、学校及体育主管部门要完善评价考核内容,推动建立多种分类评价体系;(3)体育教师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职业素养,树立爱岗敬业精神;(4)云南省教育部门及各州市高校要重视学校体育发展,把体育教师地位地放在重要位置;(5)师生间要相互沟通与交流,建立友好和谐平等关系。研究通过调查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基本现状,并从中分析影响压力的主要因素,并从影响因素中找出压力的应对策略。以缓解云南省各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希望通过本研究让社会更好的了解体育教师这一个职业和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让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真正关心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状况,关注他们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并将这些工作落到实处。从某种意义上说,丰富了有关体育教师职业压力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提供了管理制度上的参考依据,促进体育教师生活质量的提高。

濮志俊[5](2020)在《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文中提出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促进作用,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教育具有共性,且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从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入手,分析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阐述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

董文静[6](2020)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无可替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儒家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价值观念,追求“君子”的优秀人格,一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修养,这些文化精髓对当今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具有极大地修正与指导借鉴意义。高校体育教师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高校教育往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突出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再次突出强调“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改革中的重点目标与要求,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强落实包含高校体育教师在内的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建设。师德的建设更应扎根于传统优秀文化,汲取精华。因此,将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精华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当中去,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应,更是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发展的重要一步。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师德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入手分析,通过阐述儒家人文精神对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修正指导作用,旨在探讨儒家人文精神融入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敬业意识薄弱、自我提升意识不强、育人意识不强等失范现象以及人文精神缺失,这不仅损害了高校体育教师的群体形象,更阻碍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表明了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亟待加强。2.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师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继承与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建设,也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战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3.儒家以人为本、仁爱、博学、笃志、终身学习、尊师重教、诚信、忧患责任意识、义利观等人文精神可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文化元素支持。4.以“君子”人格为指导,依据义利关系、安贫乐道、仁礼并重、自省自克、经世致用等原则,构建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以及66个二级指标构成,该体系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5.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既包含“德性”又包含“德行”在内的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45个二级评价指标构成,可为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评价提供参考。6.基于儒家人文精神提出的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等举措,可为提升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水平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7.可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增大师资培训资金投入、完善师德考核制度、依法实施社会舆论管控等方式保障基于儒家人文精神的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落实。

邱建华[7](2020)在《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文中认为目的:以上饶师范学院大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比较体育拓展课程、拓展+传统体育课程、传统体育课程等三种干预方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不同影响,弄清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实验结果:(1)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各实验组SCL-90量表测试各因子得分实验后较实验前均有所减少,其中拓展+传统体育课程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其次是拓展课程,传统课程不明显。(2)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除对照组男生的BMI(P=0.063>0.05)和腿围(P=0.465>0.05)、对照组女生腿围(P=0.904>0.05)外,其余各组学生在各项身体形态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在BMI、腰围、臀围三个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下降;在腿围指标上,传统体育教学+体育拓展训练组学生测试结果下降,体育拓展训练学生测试结果提高,传统体育教学组变化较为平缓;因此就改善学生身体形态而言,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比较明显,但拓展+传统体育课程效果最明显。(3)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三组学生在各项身体机能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肺活量、台阶测试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上升;安静心率、安静血压指标上,三组学生(男女生趋势相同)测试结果均下降;因此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但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效果最明显。(4)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三组学生在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上均出现了显着性变化(P=0.000<0.05),其中立定跳远、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指标上,三组学生测试结果均上升;50米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指标上,三组学生测试结果均下降;因此传统体育课程、单纯体育拓展训练、拓展+传统体育课程均能够明显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拓展+传统体育课程效果最明显。结论: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体质健康影响效果一般,明显弱于体育拓展课程、拓展+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干预效果;体育拓展课程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身体机能改善效果明显;拓展+传统体育课程相结合教学干预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提升显着;传统体育课程与拓展课程融合发展,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扩大宣传,提高师生对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认识;建立机制,实现体育拓展训练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的有机结合;加强研究,达到现代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李小芳[8](2020)在《“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新时代政治思想教育新的理念,在大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成人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可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根据自愿的原则主动参加体育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能补充高校体育课程的不足,通过将“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当中,实现理念与实践同步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健康人生的形成。因此,本文以“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路径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路径进行探索,以攀岩社团、棒球社团、跳绳社团为个案进行分析,将理念运用到实践当中。研究表明:1、大学生对“三生教育”理念的认识不足,且受学校领导组织机制、社团服务支持体系、教师的教育理念等多方面的影响。2、社团自主性、自愿性的特点与“三生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相契合,社团的实践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宣传手段都为“三生教育”理念的融入创造良好的条件。3、运用启发式、领会式、情景式、体验式、讲授式等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激发学生探索有利生存手段,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达到尊重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的目标。4、运用生命教育手段、生存教育手段、生活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大学生具备快速识别危险并自救的能力,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生活态度积极乐观、生活质量明显提高。5、“三生教育”理念的实现,需要以身体为载体,以社团项目中的极限运动“攀岩”、时尚运动“棒球”、传统运动“跳绳”为例,运用具体运动项目与“三生教育”理念相结合,是“三生教育”理念实现的最优路径。

魏梓瑶[9](2020)在《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基于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共融》文中研究表明在整个教育阶段中,高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而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更是高校教育的必须构成要素。教学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建立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之上,体育课堂因为其课程的独特性,师生的互动交流更为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进行调查研究,发掘师生互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论文主要以调查法的形式对河南省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课堂进行调查研究:首先,本文分别对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教师的互动自我评价、学生对师生互动的自我感受、体育课堂互动行为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运用预设与生成评价量表对实际的课堂进行评价;其次,对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并对调查内容概括总结,寻找出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结合预设与生成理论,提出改善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建议。结论:(1)在对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调查中,教师和师生的互动内容是对师生互动干预比较大的因素。其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互动的结果最为重要,有决定性的影响,师生互动的内容排其次,主要影响着互动过程的正常进行。(2)在针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应该掌握的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方面的内容准备较为全面,而对课堂情况的预设和对课堂中遇到意外情况时的调动互动过程两方面存在明显的欠缺。(3)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在通过与体育教师的课堂互动后,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对运动知识与技能运用的掌握及其个人情感方面有积极影响,合理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显着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同感。(4)高校公共体育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行为主要发生在教师的讲解、强化和指导、还有课后评价三个部分,在教师纠错、学生提问、学生评价与反馈三个部分中师生互动行为缺乏,导致教学效果不佳。(5)关于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评价,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弹性的预设不足、大部分教师不能及时的捕捉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并对其利用,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讨论的时间较少。建议:(1)教师要加强在课堂上对师生互动的主导作用意识,提高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互动形式,创新课堂互动内容,完善体育课堂必备的设施和保证体育课堂正常的安全环境。(2)提高教师对体育课堂互动设计的课前预设工作,提前对课堂内容进行准备,考虑学生具体情况以及差异性。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的反思意识,并总结如何运用互动手段将其转化为新的学习资源。(3)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要积极与老师交流互动,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想法。主动思考,积极学习老师指导的体育运动知识,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意志品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思想品德。(4)教师要对课堂中师生互动行为中教师的讲解部分、强化和指导部分和课后评价部分三个方面要多运用新颖多样的互动方法,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主要在纠错部分、学生提问部分、学生评价与反馈部分方面提高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环节次数,多与学生沟通,提升教学效果。(5)教师应提高在课前对课堂互动设计的弹性预设思维,设计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案。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多关注教学“生成资源”,并合理利用教学生成,提高教学效果。(6)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师生互动要做到多样化互动的方式、平等化的互动主体、具体化的互动基础条件、完整化的互动过程和实际化的互动结果“五化一体”的融合运用,促进课堂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成果。

张龙龙[10](2020)在《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现状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在强大的经济体系支撑下跃居世界前三,也在国际社会建立了相当稳固的地位。要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取得胜利,保持一定的国际地位,国家的经济水平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提升综合国力需要靠各类人才的贡献。人才是建设国家的保证,而高校则承担着家园建设者培养任务。所以高校的办学水平决定着人才的上限,也影响着国家建设者新老更替,从另一角度来看,则决定了国家发展命运,这也契合“科教兴国,人才强国”这一国家政策方针。而体育作为高等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心教育和适应能力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要做到成为社会建设有用的人才,首先自身得保持一个健康体魄,然后才能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严格教育教学管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合理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以适当方式纳入考核成绩。严格进行学生体育考核,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平线以上者不能如期毕业,体现了国家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视,关注学生身体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结合,促进了体育专业领域创新发展,推动质量标准提档升级[1]。而我国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灌输式教学,教学过程枯燥泛味,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因材施教。本文抽取陕西省10所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陕西省普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种类、领导态度及实施目的、管理结构、项目的设置、场地设备情况、师资结构、经费运作以及学生参与俱乐部的动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得出本论文相应的研究结果。调查结果如下: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分为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以及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三种类型,其中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为主要活动形式;体育项目设置传统化,达不到学生实际锻炼需要,场地开放程度不高以及现有的场馆配备不完善,场馆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存在部分场地不够用,部分场地处于空闲的现象,场地设施不能完全满足体育项目开设的需要;经费来源单一,以学校财政支出为主,自我创收和社会赞助以及学生会费等方式保证经费开支,导致经费不足;师资结构中,主要以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教授和副教授年龄偏大、人数较少,从职称、学历、年龄等几方面综合来看,师资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本文就以上问题给出相应合理的建议,进一步提高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实施,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社会和政府教育部门等多方面积极响应,积极参与,共同努力。

二、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假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初级中学
        2.1.2 自我效能
        2.1.3 教学效能
        2.1.4 体育教师教学效能
        2.1.5 教学效果
        2.1.6 教学业绩
        2.1.7 归因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国外研究综述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1.1 教学效能总体表现
        4.1.2 教学效果、教学业绩和归因整体表现
        4.1.3 教学效果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4.1.4 教学业绩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4.1.5 归因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4.2 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相关因素的分析
        4.2.1 性别
        4.2.2 年龄
        4.2.3 教龄
        4.2.4 学历
    4.3 研究局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1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 2 问卷内容效度专家评价表
致谢

(3)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提供参考
        1.1.2 为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提供参考
        1.1.3 是提升大学生体育认知的重要渠道
        1.1.4 是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课程教学理论
        2.1.2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
        2.1.3 计划行为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体育选项课
        2.2.2 体育认知
        2.2.3 体育锻炼行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内文献综述
        2.3.2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框架
    3.2 假设模型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资料法
        3.4.2 问卷调查法
        3.4.3 访谈法
        3.4.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昆明市三所高校样本情况统计
        4.1.1 体育选项课学生课程选择的意愿情况调查
        4.1.2 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
    4.2 大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现状分析
        4.2.1 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分析
        4.2.2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
    4.3 体育认知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4.3.1 基本常识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4.3.2 体育价值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4.3.3 体育态度与锻炼行为特征相关性
    4.4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4.4.1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认知特征差异性分析
        4.4.2 不同体育选项课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差异性分析
    4.5 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4.5.2 昆明市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锻炼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4.5.3 研究假设验证结果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创新点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访谈纪要
附录 B 学生问卷
附录 C 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录 D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1.1.2 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更要关注青年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2.3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青年体育教师
        2.1.2 压力
        2.1.3 职业压力
        2.1.4 教师职业压力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国内关于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
        2.3.2 教师职业压力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3 体育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的研究
        2.3.4 体育教师与其他职业差别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云南省州市高校不同性别的青年体育教师情况与职业压力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4.2 云南省州市高校不同年龄的青年体育教师情况与职业压力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4.3 云南省州市高校不同教龄的青年体育教师情况与职业压力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4.4 云南省州市高校不同学历的青年体育教师情况与职业压力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4.5 云南省州市高校不同职称的青年体育教师情况与职业压力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4.6 云南省州市高校不同收入的青年体育教师情况与职业压力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4.7 云南省州市高校不同婚姻状况的青年体育教师情况与职业压力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5.1 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1.1 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分析
        5.1.2 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评价考核压力分析
        5.1.3 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压力分析
        5.1.4 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压力分析
        5.1.5 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人际关系压力分析
    5.2 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策略
        5.2.1 州市高校应加大科研制度建立的力度,建立良好的教学与科研环境
        5.2.2 学校及体育主管部门应完善评价考核内容,推进多种分类评价体系建立
        5.2.3 体育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要有个长远规划,提升专业素养,有爱岗敬业精神
        5.2.4 教育部门及学校要关注高校的体育发展,提升体育教师社会地位
        5.2.5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二)原因分析
二、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纾解心理压力及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分析
    (二)推动社会能力发展及协调人际关系作用分析
    (三)促进心理健康调节及意志培养作用分析
三、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及可行性
    (一)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二)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四、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创新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理念,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二)明确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拓展其教育内容
    (三)应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营造身心健康的发展环境

(6)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儒家人文精神
        1.3.2 高校体育教师
        1.3.3 高校体育教师师德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国内对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2.1.2 国内对高校体育教师师德的研究现状
        2.1.3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2.1.4 国内对儒家文化融入体育道德的研究现状
        2.1.5 国内对儒家人文精神融入体育的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关于儒家人文精神的研究现状
        2.2.2 国外关于体育道德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归纳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4.1.1 儒家思想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4.1.2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的师德建设整体现状
        4.1.3 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中的问题
        4.1.3.1 原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乏力
        4.1.3.2 高校体育教师相关法律法规较少
        4.1.3.3 体育教师社会地位不高
        4.1.3.4 政治思想觉悟有提升空间
        4.1.3.5 爱岗敬业意识薄弱
        4.1.3.6 教师自身提升意识淡薄
        4.1.3.7 部分教师责任心缺少
        4.1.3.8 功利主义倾向
        4.1.3.9 育人意识淡薄,忽视德育工作
        4.1.3.10 学术风气不正
        4.1.3.11 部分教师精业博学程度不高
        4.1.3.12 部分教师以身作则意识淡薄
    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4.2.1 成就“君子”的理想人格目标
        4.2.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任务
        4.2.2.1 体现儒家“人文”精神
        4.2.2.2 突出高校体育教师特点
        4.2.2.3 强化“立德树人”思想
    4.3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原则
        4.3.1 坚持“安贫乐道”原则,实现师德与自身职业特征相统一
        4.3.2 坚持“仁礼并重”原则,实现师德与社会关系相制约
        4.3.3 坚持“自省自克”原则,实现师德与个人道德品质相统一
        4.3.4 坚持“经世致用”原则,实现师德标准的系统性、可操作性
    4.4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与方式
        4.4.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元素
        4.4.1.1 以人为本
        4.4.1.2 忧患、责任、奉献精神
        4.4.1.3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4.4.1.4 自省自克
        4.4.1.5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4.4.1.6 尊师而惮,耆艾而信,知微而论
        4.4.1.7 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4.4.1.8 君子义以为上
        4.4.1.9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4.4.1.10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
        4.4.1.11 有教无类
        4.4.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方式
        4.4.2.1 以“君子”人格为指导,构建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规范指标体系
        4.4.2.2 以“德治”思想为指导,建立高校体育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4.5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4.5.1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
        4.5.1.1 弘扬“人本”精神,重塑教育理念
        4.5.1.2 重视“义利”精神,提升个人品质
        4.5.1.3 坚定“笃行”精神,力求精业博学
        4.5.1.4 坚定“乐道”精神,提升敬业意识
        4.5.1.5 遵循“师道”精神,发挥榜样作用
        4.5.2 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保障
        4.5.2.1 政府发挥作用,加强政策保障
        4.5.2.2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制保障
        4.5.2.3 加大培训投入,保障师资质量
        4.5.2.4 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学校保障
        4.5.2.5 依法管理舆论,加强社会保障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课程的相关研究
        2.1.1 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高校开展体育拓展课程的现状
    2.2 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相关研究
        2.2.1 体质概念界定
        2.2.2 健康概念界定
        2.2.3 体质与健康的相关性
        2.2.4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
        2.2.5 大学生体质促进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测量法
        3.2.6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分析
        4.1.1 实验前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4.1.2 实验中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4.1.3 实验后期学生SCL-90量表测试结果
    4.2 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形态的影响分析
        4.2.1 对学生BMI指数的影响分析
        4.2.2 对学生身体围度的影响分析(腰围、臀围、腿围)
    4.3 高校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机能的影响分析
        4.3.1 肺活量变化情况分析
        4.3.2 台阶试验变化情况分析
        4.3.3 安静心率变化情况分析
        4.3.4 安静血压变化情况分析
    4.4 高校体育拓展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
        4.4.1 对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的影响分析
        4.4.2 对学生50米跑成绩的影响分析
        4.4.3 对学生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成绩的影响分析
        4.4.4 对学生坐位体前屈成绩的影响分析
        4.4.5 对学生1000米跑成绩和800米跑成绩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A 教学进度表
附件B 访谈提纲
附件C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附件D 部分测试数据统计结果
附件E 实验过程部分照片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概述
        2.1.1 三生教育
        2.1.2 社团
    2.2 国外研究综述
        2.2.1 “三生教育”理念相关研究综述
        2.2.2 体育社团的相关研究综述
    2.3 国内研究综述
        2.3.1 “三生教育”理念相关研究综述
        2.3.2 体育社团的相关研究综述
        2.3.3 “三生教育”理念与体育活动的相关研究综述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的问题分析
        4.1.1 社团成员对“三生教育”理念的认识
        4.1.2 “三生教育”理念融入体育社团遇到的问题
    4.2 “三生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社团的关联分析
        4.2.1 “三生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社团的内在共同点
        4.2.2 “三生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社团的互促意义
    4.3 “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路径探索
        4.3.1 树立社团管理者主导性的“三生教育”理念
        4.3.2 建立社团成员“三生教育”观念的五级管理体制
        4.3.3 整合优化“三生教育”理念的内容
        4.3.4 探索多元、有效的“三生教育”理念的教育手段
        4.3.5 个案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致谢

(9)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基于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共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教育改革要求提升师生关系与教师队伍建设
        1.1.2 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改革要求将师生互动作为体育课程的重点之一
        1.1.3 师生互动对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基本现状调查
        3.1.1 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因素调查
        3.1.2 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的师生调查
    3.2 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观察
        3.2.1 教师目标导向行为类型的观察
        3.2.2 学生响应学习行为类型的观察
        3.2.3 教师反馈与评价行为类型的观察
        3.2.4 预设生成评价分析
    3.3 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下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师生互动行为优化
        3.3.1 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下师生互动的方式多样化
        3.3.2 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下师生互动的主体平等化
        3.3.3 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下师生互动的基础和条件具体化
        3.3.4 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下师生互动的过程完整化
        3.3.5 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下师生互动的结果实际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体育俱乐部概念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的现状
        3.1.1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实施的种类现状
        3.1.2 陕西省高校领导对体育俱乐部实施的态度及目的
        3.1.3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项目设置与组织形式现状
        3.1.4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场馆设施与经费运作现状
        3.1.5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师资结构现状
        3.1.6 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现状
    3.2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和运行现状
        3.2.1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管理现状
        3.2.2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运行现状
    3.3 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学生参与现状
        3.3.1 学生课余生活现状
        3.3.2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动机与态度现状
        3.3.3 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情况现状
        3.3.4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频率和时间现状
        3.3.5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影响因素现状
        3.3.6 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运动效果和满意度现状
    3.4 影响陕西省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因素
        3.4.1 体育项目设置结构,经费渠道及场馆建设
        3.4.2 师资层次结构
        3.4.3 学生个体参与度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期间我国煤炭系统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优化路径研究[D]. 聂晓冉.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D]. 金振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3]云南高校体育选项课学生体育认知与锻炼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程程.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云南省州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策略研究[D]. 张廷宏.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J]. 濮志俊. 现代职业教育, 2020(40)
  • [6]儒家人文精神融入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研究[D]. 董文静.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7]高校开设体育拓展课程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D]. 邱建华.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8]“三生教育”理念融入高校体育社团的路径研究[D]. 李小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2)
  • [9]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基于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共融[D]. 魏梓瑶. 河南大学, 2020(02)
  • [10]陕西省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 张龙龙. 延安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