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产量水平花生品种光合作用特性研究(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安杰[1](2021)在《不同棉花品种冠层温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冠层温度是表征作物冠层能量平衡及生理生态特征的重要参数之一,同时也是作物抗逆监测的重要指标,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冠层温度的因素很多,包括环境因素和作物本身遗传因素,其中遗传因素往往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试验选择10个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搭载热红外测温仪获取棉花不同生育时期的冠层温度数字图像,利用红外辐射计测定不同棉花品种的气冠温差,同时结合棉花生育期内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等生理指标和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产量等农艺性状,探究不同棉花品种冠层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的关系,了解不同类型品种在生育期中的变化特征,明确不同品种的耐热性和抗早衰特性,为棉花精准栽培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持。试验结果表明:1、在花铃期不同棉花品种的平均冠层温度差异明显。(1)通骞一号和新陆早33的冠层温度最低,分别为35.6℃和35.1℃;中棉所3799和中棉所915的冠层温度最高,分别为36.2℃和36.1℃;鲁棉研28的冠层温度为35.8℃,中棉所60的冠层温度为35.7℃。(2)在整个生育期中,不同棉花品种的冠层温度最大值均出现在花铃期,冠层温度均表现为先升后降再回升的现象。(3)在日变化中,棉花冠层温度和空气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低于空气温度,其中在11:00-15:00时间段中的棉花气冠温差变化明显。2、不同棉花品种的生理特性存在差异且与冠层温度紧密相关。(1)中棉所915和中棉所3799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低于其他品种;通骞一号和冀棉228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其他品种。(2)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等生理指标在整个生长期中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棉花花铃期各生理指标均达到最大值。(3)在棉花花铃期冠层温度与生理特性达到显着相关,其中以中棉所60和鲁棉研28相关性最强。(4)关联度分析表明与冠层温度最为密切的是叶片的蒸腾速率,关联度达到0.662,其次为净光合速率。3、不同生育时期冠层温度的变化反映不同的棉花长势,其中花铃期冠层温度与产量呈显着负相关(r=-0.446*),而蕾期和吐絮期的冠层温度与产量相关性较小。根据不同棉花品种的冠层温度、生理特性和农艺性状综合关联度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中棉所60和通骞一号具有冠层温度低,蒸腾速率高、产量高等特点;中棉所3799和中棉所915具有冠层温度高,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低的特点;中棉所50和中棉所92等早熟品种的冠层温度、生理指标等在所有品种中居中,但产量较低。综上所述,观测棉花冠层温度的最佳生育时期为棉花花铃期,日最佳观测时段为中午11时至15时;不同棉花品种冠层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其中中熟品种生理特性、农艺指标及产量与棉花花铃期冠层温度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将棉花花铃期冠层温度作为评估中熟品种产量性能、生理特性和反映逆境胁迫的重要指标。
张旭辉[2](2021)在《接种根瘤菌对豌豆重茬障碍的缓解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为探究接种根瘤菌对豌豆重茬障碍的缓解效应,筛选具有应用潜力的根瘤菌,对豌豆的重茬障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盆栽方式对2种不同品种豌豆(L6:陇豌6号、D8:定豌8号)进行正茬、重茬种植,以接种单一菌(R1:ACCC15657,R2:ACCC15735,R3:Wa32)和混合菌(R4:ACCC15657+ACCC15735,R5:ACCC15657+Wa32,R6:ACCC15735+Wa32,R7:ACCC15657+ACCC15735+Wa32)为实验处理并以不接菌为对照,研究根瘤菌对正茬和重茬种植豌豆植株不同生育期(苗期、花期、成熟期)生长指标、光合指标及根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外源接种根瘤菌作为生物肥料来缓解豌豆重茬障碍提供科学依据。其结果如下:1.不同豌豆品种重茬种植对各生长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影响不同,重茬较正茬种植,L6花期和D8各生育期的株高分别降低26.5%、14.4%、17.3%、16.8%;L6和D8地上部生物量在苗期分别下降18.2%、35.3%,在花期分别下降26.8%、18.9%;L6地下部生物量花期降低了51.8%;根长L6花期、D8苗期分别降低25.3%、44.5%;L6根系表面积在花期和成熟期降低39.5%、22.4%,D8在各生育期差异不显着;根冠比L6苗期和D8各生育期增加36.9%、46.0%、34.6、36.2%;L6和D8叶绿素含量在花期分别降低13.6%、16.2%;L6苗期和花期Pn值分别降低29.4%、76.3%;L6和D8的Gs值在花期分别升高93.6%、55.2%;L6和D8的Tr值在花期分别增加101.9%、107.8%,成熟期分别降低16.4%、75.5%;L6和D8的Ci值在苗期和花期显着增加,成熟期显着降低;L6和D8细菌数量在成熟期分别下降36.9%、39.9%;2个豌豆品种真菌数量在各生育期菌显着降低;L6和D8放线菌数量在成熟期分别升高92.0%、86.1%。2.接种根瘤菌有益于正茬和重茬豌豆植株生长,不同根瘤菌对不同豌豆品种的影响不同。正茬种植接种单一根瘤菌R2处理对L6生长指标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混合接种R5处理对L6光合指标的促进作用最好;重茬种植混合接种R5对L6生长指标效果最好,重茬种植以单接种R1对L6光合指标促进作用较好。D8正茬种植以混合接种R7对生长指标的促进作用明显,混合接种R6对光合指标最好;重茬种植以混合接种R4处理对生长指标效果最好,单接种R1处理对D8光合指标促进作用最好。接种根瘤菌处理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真菌数量有降低的趋势。3.对各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L6株高与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地上部生物量与根长呈极显着正相关,地下部生物量与根系总表面积、根冠比呈极显着正相关,根长与根系总表面积呈极显着正相关,Pn与Gs、Tr呈显着正相关,Gs与Tr呈极显着正相关,细菌数量与放线菌数量呈极显着正相关;D8地下部生物量与根冠比呈显着正相关,根长与根系总表面积呈极显着正相关,根冠比在花期和成熟期与Pn、Gs、细菌数量呈显着负相关,Pn与Gs、Tr呈显着正相关,Gs与Tr呈极显着正相关。豌豆重茬种植严重抑制豌豆生长发育,接种根瘤菌可增加正茬和重茬豌豆植株的生长及光合作用,增加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但不同根瘤菌与不同豌豆品种及不同种植方式间存在差异。因此,选择接种与豆科作物匹配性强的优势根瘤菌可作为其缓解重茬障碍的措施之一。
商彩丽[3](2021)在《花生叶片颜色QTLs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叶片的颜色是叶片中各种色素的综合体现,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等植物中影响叶片颜色的色素主要包括叶绿素、胡萝卜素和花青素,这些色素的比例和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导致了叶片颜色的不同。植物叶色变异是较常见的突变性状,叶色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对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和作物的产量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及其它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叶色相关基因被挖掘,叶色突变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其叶片颜色对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水稻、小麦等主要作物叶片颜色变异的机理研究比较深入,而花生中的研究还很有限,这不仅制约了花生种质资源的利用,也影响了花生的分子育种进程。因此,对控制花生叶色性状的QTLs/基因进行定位,进而揭示花生叶色变异的分子机理,对高产优质花生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花生二倍体祖先种和栽培种全基因组测序先后完成,课题组开发了花生全基因组SSR标记,促进了花生重要农艺性状QTL的挖掘和的分子机理解析。本研究利用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测序、生理指标的测定、表达谱分析等方法对花生叶色相关的QTLs和基因进行定位分析,为花生叶色性状相关基因的挖掘和分子机理解析奠定基础。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为了探究花生叶片颜色的变化是由哪种色素含量异常导致的,我们对亲本以及后代群体中3个黄色叶片和3个绿色叶片表型植株的叶片进行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绿色叶片植株和亲本Tifrunner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以及花青素含量均显着高于黄色叶片植株和亲本ID。我们推测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是导致叶片呈黄色的主要原因,而花青素可能是导致绿色叶片更绿的原因。(2)根据调查的F2代分离群体中叶色分离数据,分别选取生长期叶色差异明显的25个绿色和25个黄色的F2代单株,提取其叶片DNA,将DNA等量混合,构建黄色和绿色叶片表型的两个极端混池,进行BSA测序。结果表明,差异SNPs主要分布于02号、08号、10号和12号染色体上,其次,01号、04号、05号、07号、09号染色体上也有较短区间的分布。(3)利用SSR和InDel分子标记对BSA结果进行验证,在02号染色体84.7Mb-97 Mb的区间内设计了10对SSR引物。对其扩增产物进行SDS-PAGE凝胶检测,结果有1个SSR标记具有多态性且与叶色相关联。该标记位于02号染色体的95,935,239 bp处,命名为A02-95。在08号染色体定位区间内设计了6对InDel引物,筛选出2个标记与叶色相关,命名为A08-2和A08-4。为了分析以上标记与花生叶色性状的连锁关系,在02号染色体标记所在区域及附近设计合成8对引物,其中有3个标记具有多态性且与叶色相关联,这3个标记分别命名为A02-95-2、A02-96-1、A02-96-4。在08号染色体两个标记之间设计合成14对引物,其中有3个标记具有多态性且与叶色相关联,将这3个标记分别命名为A08-16、A08-22、A08-24。(4)将02号染色体上开发的4个标记在该群体50个黄色和52个绿色F2代个体中进行检测,利用QTL Ici Mapping 4.2软件进行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结果显示,在该位置检测到一个与花生叶色相关的QTL,位于标记A02-96-1和A02-96-4之间,两个标记的物理位置分别为96.17 Mb和96.98 Mb,相距0.81Mb。该叶色调控基因位点可解释11.86%的表型变异率。(5)为了进一步分析花生叶片颜色基因调控的分子机理,我们对黄色叶片和绿色叶片进行表达谱分析,并结合BSA分析结果,筛选可能参与调控叶片颜色的基因。结果发现与血红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上调,与镁离子转运相关基因、光合作用蛋白相关基因以及脂氧合酶基因表达下调,这会引起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相对含量升高,导致叶黄表型的产生。
靳丹[4](2021)在《五种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碳代谢及产量与脂肪酸的影响》文中提出试验于2018-2019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宏伟乡吉祥村试验基地进行。以绿丰2号和绿丰5号两个绿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本试验播种前分别使用海藻酸钠寡糖(AOS)、1-(2,4-二氯甲酰氨基环丙羧酸)(B2)、5-氨基乙酰丙酸(ALA)、抗光解S-ABA(SABA)、冠菌素(COR)5种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种子进行拌种处理,以未进行种子拌种处理为对照(CK)。研究5种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态特征、光合荧光作用、糖代谢、脂肪酸、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探讨新型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不同时期的调控效果和作用机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与CK相比,AOS显着降低绿丰2号株高、增加茎粗、促进地上干物质积累,B2有效降低了两品种绿豆株高,促进茎粗、叶面积指数等形态指标,ALA较其余各处理相比调控效果不明显,S-ABA在V3、R3、R5期均抑制了绿丰5号地上干物质积累量,COR明显增加绿丰5号茎粗以及地上干物质积累量。2.AOS显着提升绿丰5号叶绿素b(Chl b)、总叶绿素(Chl a+b)含量,有效缓解叶绿素衰退速率,B2促进绿丰2号光合系统潜在活性(Fv/Fo)、降低热耗散量子比率(Fo/Fm),ALA提高绿丰5号净光合速率(Pn),S-ABA加速绿丰2号蒸腾速率(Tr),COR增加绿丰5号Fv/Fo、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Fo/Fm。3.与CK相比,AOS明显抑制绿丰2号酸性转化酶(Ai)活力,B2明显提高绿丰2号Ai活力,ALA显着提升绿丰2号蔗糖含量、促进绿丰5号淀粉含量积累,S-ABA明显提升绿丰5号蔗糖合成酶活性促进蔗糖积累,COR增加了绿丰2号淀粉的积累。4.分析产量构成因素可知,B2显着增加了绿丰2号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ALA明显增加了绿丰5号各产量构成因素,S-ABA提高了籽粒花生四烯酸含量,COR有效提高两品种绿豆油酸以及花生四烯酸含量,改善绿豆脂肪酸含量,提高品质,促进绿豆产量积累。综上所述,AOS、B2有效降低两品种绿豆株高,增加茎粗;ALA、AOS、COR、B2处理有效改善绿豆光合特性;ALA、S-ABA显着提升绿豆糖代谢水平;COR、B2增产效果较其余各处理物质较优。由此可知,AOS、B2对绿豆形态的调控效果表现为生长抑制型物质,COR增产效果最好,其中绿丰5号两年增产率分别达6.65%、17.63%。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各植物生长物质调控效果生长前期较生长后期效果显着。
刘兆新[5](2021)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麦套种花生是麦油两熟的重要种植方式,也是缓解粮油整地矛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5-2020年在山东农业大学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学试验站进行。选用济麦22和山花101为试验材料,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种植体系下,选用N-P2O5-K2O含量相同的普通复合肥(CCF)和控释复合肥(CRF),在施氮总量为30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基肥:拔节期:挑旗期:始花期施肥比例分别为:50%-50%-0-0(JCF100),50%-0-50%-0(FCF100),35%-35%-0-30%(JCF70和JCRF70)和35%-0-35%-30%(FCF70和FCRF70),以不施肥为对照(CK),同时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光合生理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品质以及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小麦套种花生周年种植体系下,全年氮肥两作三次施用(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追肥)能显着提高麦套花生叶绿素含量、LAI、Pn、ΦPSⅡ和qpo,且小麦挑旗期追肥效果优于拔节期追肥。在N-P2O5-K2O等比例和等养分处理下,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能够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SOD、POD与APX活性,同时降低各生育时期的MDA含量。表明控释复合肥有利于降低花生生育中后期叶片的膜脂过氧化程度,延缓叶片衰老。两作三次施肥方式显着提高了小麦的籽仁产量和花生的荚果产量,增加了麦套花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总量,同时控释复合肥处理促进了氮素向花生荚果的转运,从而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可见,两作三次施肥并采用控释复合肥,能够延长麦套花生叶片的功能期,延缓叶片衰老,从而增加花生产量。2.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II性能及品质的调控效应控释复合肥显着提高叶片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降低K点的可变荧光FK占Fj–Fo振幅的比例(Wk)和J点的可变荧光Fj占振幅Fo–Fp的比例(Vj),表明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链综合性能以及供体侧和受体侧的电子传递能力均明显提高,其中受体侧性能的改善大于供体侧。在N-P2O5-K2O等比例和等养分处理下,与普通复合肥处理相比较,控释复合肥对花生脂肪含量影响不大,但明显增加了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说明控释复合肥有利于花生籽仁蛋白质积累。另外,JCRF70处理还可以增加花生脂肪酸组分中油酸含量,降低亚油酸含量,提高花生籽仁的O/L比值,对延长花生制品货架寿命有利。3.不同肥料运筹对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的影响两作三次施肥方式同时推迟追肥时期对小麦季氮素吸收没有显着影响,但增加了花生季和周年的氮素吸收总量。小麦季15N来源于追肥的比例要高于基肥。花生季15N来源于花针期追肥的比例大约是挑旗期追肥或者拔节期追肥的两倍,在相同追肥比例下,花生季15N来源于挑旗期追肥的比例要显着高于拔节期追肥。15N示踪试验表明,小麦对挑旗期或者拔节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显着高于基肥。在相同的施肥比例下,花生对挑旗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显着高于拔节期追肥;此外,花生对花针期追肥的氮素回收效率要高于挑旗期追肥或者拔节期追肥,氮素损失率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由于同时具有较高的氮素回收效率和土壤残留率,FCF70处理的损失率在三个施肥处理中最低。4.不同肥料运筹对小麦花生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与CK相比较,各施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显着增加,尤其在灌水或者降雨后更为明显。由于较高的气温和较多的降雨量,整个花生季各施肥处理的N2O排放通量要整体高于小麦季。两作三次施肥方式N2O累积排放量要显着高于一作两次施肥,相同施肥量情况下,JCRF70处理的N2O排放量在两个生长季均低于JCF70。CO2排放通量与N2O排放通量在小麦季与花生季均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各施肥处理的GWP较CK均显着增加,在相同施肥量情况下,JCF70处理的GWP较JCRF70提高了7.2%。但JCF100和JCRF70两处理间没有显着性差异。由于两作三次施肥显着增加了作物产量,JCF70和JCRF70处理的GHGI较JCF100分别降低了11.0%和18.2%。此外,由于周年产量最高,JCRF70处理的GHGI在所有处理中最低。
郭佩[6](2021)在《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生长发育及不同氮源供氮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过量施用氮肥不仅造成肥料浪费、生产成本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抑制花生自身生物固氮能力。本试验采用辽宁省主栽花生品种农花5号(NH5)、铁引花1号(TYH1)和高效结瘤品种湘花11号(XH11)、红花16号(HH16),在大田隔离池试验条件下,设置不同施氮水平,施氮量为(纯氮)45kg·hm-2、75kg·hm-2、105kg·hm-2、135kg·hm-2、165kg·hm-2,测定花生的农艺性状、植株干物质积累量、结瘤数量及干物重、氮素积累量、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指标。同时采用15N同位素示踪盆栽试验,研究结荚期花生结瘤特性、光合能力、氮素积累量,并分析土壤、根瘤、化学氮肥不同氮源供氮量、化学氮肥的转运与损失率等。本研究探明了不同施氮量对花生生长发育、结瘤特性、氮肥利用效率及不同氮源供氮特性的影响,为确定最适施氮量,优化辽宁花生氮肥减施节本增效的生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花生全生育期内,各施氮水平均能明显提高花生的生长发育、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素积累,在施氮量为105kg·hm-2效果最明显,但过量施氮(>135kg·hm-2)效果不显着。施氮量为105135kg·hm-2能显着提高结荚期花生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而高氮(>135kg·hm-2)条件下,Pn和Tr有所下降。2.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品种根瘤数量及干物重持续增长,结荚期后降低。施氮量的增加显着降低花生结瘤能力,高效结瘤花生品种XH11、HH16在75kg·hm-2氮水平下结瘤能力最强,尤其XH11的根瘤数量在出苗后80d达121个,显着高于其他品种。3.植株对15N的总吸收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抛物线趋势,各处理间回收率差异显着,结荚期根瘤、土壤、肥料供氮比例约为5:3:2,在高氮(>135kg·hm-2)水平下土壤残留量、损失量较大,在4575kg·hm-2施氮水平下损失率显着低于其他处理,说明植株对于肥料氮的吸收量是有限的,施入更多的氮肥并不会促进其吸收,反而造成大量肥料损失。其中,NH5是喜氮肥品种,增施氮肥提高了NH5对土壤氮的利用率,在较高氮肥水平下(105165 kg·hm-2)产量相关性状均有所提高。施氮显着抑制NH5的结瘤能力,但NH5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15N分配比例约2:3,与其他品种1:1相比,向荚果有较高的转运氮素能力,从而有较高的产量。综上所述,施氮量为105135 kg·hm-2时,花生具有较好的生长表型和较强的光合能力。结合产量与土壤氮、生物固氮、化学氮肥的不同氮源供氮量、化学氮肥的转运与损失率等指标综合评价,辽宁地区花生生产较适宜的施氮量为105135kg·hm-2。
高世杰[7](2020)在《耐荫花生品种的筛选及其光合生理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花生种植时常采用与高秆作物间作方式以防风蚀,但高位作物会遮挡下位作物花生,进而影响花生的光合作用造成产量低下。本试验选取45个花生品种为试材,在花生的开花下针期进行遮光处理,研究遮荫对不同花生品种形态特征、产量性状、光合特性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进而对花生品种耐荫性评价和筛选。次年依据鉴定筛选结果选取耐荫性强的2个品种和耐荫性弱的2个品种,研究花生响应遮荫的光合生理机制,旨在为花生耐荫品种选育和大田生产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性状在遮荫条件下,花生的株高有显着的增长,而其侧枝长、主茎节数、分枝数等指标均有所下降。淮花6号、农花5号在遮荫下株高增长幅度较高,侧枝长、主茎节数、分枝数等指标下降幅度较高;粤油85、淮花9819在遮荫下株高增长幅度较低,侧枝长、主茎节数、分枝数等指标下降幅度较低。2.SPAD值和产量性状遮荫对花生的单株荚果数、单株生产力、百果重和荚果产量有较大的影响,而对百仁重和SPAD值的影响较小。在本次的试验中,由于遮荫导致光照不足进而影响到作物形态结构的生长,使作物光和能力降低,影响干物质积累,最终影响产量。遮荫处理中产量性状等指标均有所下降。在本次试验中,遮荫对荚果产量的影响是花育62号的下降幅度最大为47.43%,粤油85号的下降幅度最小为9.54%。3.花生品种耐荫性评价用隶属函数统计出各品种花生的耐荫性综合评价值,将45个花生种质资源分为4类耐荫性,分别为强耐荫型、较耐荫型、弱耐荫型和不耐荫型。第一类包括8个品种,分别是粤油85号、淮花9819、青兰2号、山花8号、花育32、阜花12号、冀油98、冀油5号,属于强耐荫性品种;第二类包括21个品种,分别是花小宝103、花育46、徐花9号等,属于中等耐荫性品种;第三类包括11个品种,分别是日本香香、玉宝4号、阜花20等,属于较弱耐荫性品种;第四类包括5个品种,分别是粤油7、濮花23、花育62、淮花6号、农花5号,属于弱耐荫性品种。进一步通过逐步回归方程,得出所考察的指标中有10个指标对花生耐荫性有显着影响,分别为株高、侧枝长、分枝数、主茎节数、SPAD值、单株荚果数、单株生产力、百果重、百仁重和荚果产量。4.不同耐荫性花生品种的光合特性在遮荫条件下,花生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降低,胞间CO2浓度(Ci)增高。耐荫品种粤油85号、淮花9819Pn、Gs和Tr下降幅度较小,Ci增长幅度较小;不耐荫品种淮花6号、农花5号Pn、Gs和Tr下降幅度较大,Ci增长幅度较大。5.不同耐荫性花生品种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在遮荫条件下,品种粤油85号以及淮花9819的Y(II)、q P、ETR和NPQ值均高于淮花6号和农花5号。这表明在遮光条件下品种粤油85号和淮花9819的光合能力和过量光能的消散能力要优于淮花6号和农花5号。6.不同耐荫性花生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在遮荫条件下,品种粤油85号、淮花9819在单株荚果数、单株生产力、百果重、荚果产量、百仁重等指标中下降幅度较小,而品种淮花6号、农花5号下降幅度较大。荚果产量中品种粤油85号、淮花9819的下降幅度要显着低于品种淮花6号、农花5号。经本次试验发现,花生品种粤油85号、淮花9819具有强耐荫性,其耐荫性表现最强;淮花6号、农花5号具有弱耐荫型,其耐荫性表现最弱。
林松明[8](2020)在《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钙调控生理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资源环境硬约束问题加剧,花生种植面积连年缩减。玉米花生3:4间作模式因其可实现稳粮增油的目标而成为黄淮海地区一种重要间作模式。由于间作花生的生长和产量主要受弱光环境的影响,如何降低间作效应,提高花生的耐荫能力,是间作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关键。钙是花生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营养元素,合理使用钙素能明显抑制花生营养生长;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碳代谢关键酶活性,提高光合速率和碳代谢能力;增加花生单株结果数、出仁率、果重和籽仁产量。目前关于施钙对间作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在大田条件玉米花生3:4间作和花生单作模式下,以登海605和花育25为试验材料,开展了间作与单作花生冠层气候因子在生育期内及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差异研究;设置不同施钙处理(CaO 0kg.hm-2、150kg.hm-2、300kg.hm-2、450kg.hm-2),开展了钙对间作花生主要生育时期不同器官钙素吸收利用、解剖结构、光合产物积累、产量形成的影响及钙调控的机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花生间作导致间作花生冠层光照度降低,冠层相对湿度升高。通径分析发现,结荚期冠层光照度、冠层环境湿度,饱果期冠层环境湿度是限制间作花生荚果产量的主要气候生态因子。2、间作显着降低了花生生育中后期单株叶面积、叶面积系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及群体干物质积累;施钙处理缓解了其降低幅度。从回归方程推算出间作中间行较适宜施钙量在306~329kg.hm-2范围内。本试验施钙量为300kg.hm-2的CaO处理获得最高荚果产量。3、间作抑制了植株茎、叶钙的吸收和积累,促进了花生地下部器官钙吸收、积累。施钙有利于花生生物量的增加,增加茎、根、果针、果壳、籽仁的钙含量,增加花生叶的钙素分配率,降低花生茎的钙素分配率,并有利于维持花生钙肥利用率。施钙提高了间作条件下花生钙素生产效率、钙肥农学利用率、钙肥偏生产力。4、间作导致了花生植株徒长、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降低,碳代谢酶活性降低,进而影响单株饱果数、百果重,最终降低荚果产量。本试验条件下,间作施钙有效改善了花生的农艺性状、提高了叶片光合性能和碳代谢酶活性,增加了花生主茎倒三叶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花生叶片细胞膜透性,使其在生育后期仍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每公顷施钙肥300kg,间作中间行花生功能叶在补充光源条件下光合速率可达花生单作不施钙处理水平。表明间作条件下,施钙可部分缓解间作对花生产量的不利影响。5、施钙可增加间作花生叶片单位面积气孔数量和面积指数,使叶片变厚,栅栏组织变得紧密,叶片、茎的维管束数量增加;每细胞的叶绿体数增加,叶绿体和淀粉粒均变大。表明施钙可缓减间作对花生叶片气孔,叶片、茎细胞结构的负面效应。这也可能是间作条件下施钙提高花生光合物质的运输、卸载能力的生理机理。综合来看,间作条件下冠层光照度与冠层湿度为限制间作花生产量的主要微生态因子。施钙可缓解间作对花生植株形态、解剖结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增加间作花生叶片钙含量,提高花生叶片光合生产能力和相关酶活性,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延缓衰老,降低膜质过氧化程度,提高细胞膜和细胞结构的稳定性。本试验条件下,间作施CaO300kg.hm-2为最适宜施钙量。
路亚[9](2020)在《施钙对山东花生土壤特性及花生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钙在维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抗逆性、促进信号传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花生是嗜钙作物。山东是我国花生最重要生产区之一,土壤类型多样,p H值跨度大,土壤钙含量差异大。最近几十年来,由于不合理的土壤、肥料管理,包括化肥投入大幅增加、有机肥施量剧减、秸秆焚烧及酸雨频率加大,土壤酸化、盐碱化及缺钙胁迫日益严重,普遍导致花生荚果空秕、腐烂,不仅造成该区花生单产水平徘徊不前,而且品质劣化,植保成本大幅增加。高油酸花生具有货架寿命长、保健功能好的优点,市场价值高,但其植物生理与营养特性研究滞后,导致目前生产上仍延用普通花生的种植技术,产量及品质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鉴于此,本研究于2018~2019年运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三因素试验设计,因素一为不同类型土壤,分别为鲁东酸化土、中性土及鲁北盐碱土;因素二为油酸含量不同的两个大花生主栽品种,高油酸品种(花育951,油酸含量80.47%)和普通品种(花育22,油酸含量51.75%);因素三为施钙量(Ca O),设置0(CK)、225和450 kg/hm2三个水平,其中酸性土钙源为石灰,盐碱土为石膏,中性土分别为石灰和石膏。从施肥-土壤-花生复合生态系统调控角度,研究施钙对山东不同类型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细菌群落结构、花生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形态建成、养分累积与分配、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为高油酸花生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施钙对土壤的改良效应。施钙对三种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有所差异。花生收获后取土化验表明,酸性土施石灰对土壤酸化的缓解作用显着,全氮及速效氮磷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并补充交换性钙和钾离子,有效培肥地力,降低了镁和钠含量。中性土施石灰提高了土壤p H,而石膏降低p H,还显着增加全氮含量,两种钙肥均能有效补充钙素,对氮磷钾速效养分含量影响较小。盐碱土施石膏能够显着缓解“碱化”和“盐化”,表现为p H值、交换性钠、钾、镁和氯显着降低,并提高交换性硫含量,使土壤中高危害的“氯盐”向低危害的“硫酸盐”转变,但施石膏降低氮含量。三种土壤的5种酶活性对施钙反应差异较大。其中,施石灰对酸性土酶活性的影响最为显着,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而盐碱土施石膏仅提高了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中性土施石膏一定程度提高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而施用高量石灰却抑制了酸性磷酸酶活性。施钙显着影响三种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其中,施石灰对酸性土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的提升作用最为显着,而对中性土的作用不显着;施石膏一定程度提高了中性土和盐碱土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施钙还改变了细菌门水平下优势菌群丰度(%)。其中,酸性土施石灰后更有利于富养型微生物生长,表现为增加变形菌门丰度,降低绿弯菌门丰度;中性土施石灰提高芽单胞杆菌门丰度、降低放线菌门丰度,表明土壤碱性增加,抗逆、解磷及固氮能力降低,而施石膏不利于寡营养细菌生长,表现为降低酸杆菌门丰度,提高疣微菌门丰度;盐碱土施石膏有利于嗜酸及不耐碱微生物生长,表现为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增加,而浮霉菌门降低。在三种土壤上,p H值均为影响细菌群落和结构的重要因子。另外,在酸性土上,多数肥力指标(钠、钙、氮和磷)与细菌群落和结构的相关性也达显着水平;在中性土上,仅少量肥力指标与细菌群落和结构的关系密切相关,而且两种钙肥的作用有所差异;而在盐碱土上,肥力指标的影响较小。(2)施钙对花生形态建成及干物质累积分配的影响。酸性土和盐碱土施钙均促进花生各器官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增强叶片光合效率,有利于“源”的扩充及高产结构构建,降低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干重比值(V/R),促进了营养体“源”中干物质“流”向“果库”。两类土壤的差异在于酸性土施石灰对不同直径根系(0~0.5、0.5~1及>1 mm)长度、体积和表面积均有积极影响,其中对细根的促进作用最大;而盐碱土施石膏主要促进了细根(直径0~0.5 mm)生长发育。中性土施用两种钙肥对形态建成及干物质累积无显着促进作用。(3)施钙对花生养分累积与分配的影响。酸性土和盐碱土施钙促进了花生植株氮、磷、钾和钙的协同吸收,其中生殖体(果针和荚果)养分累积量的增幅大于营养体(根、茎和叶),促进了4种元素由营养体向生殖体转运,“畅流”作用显着。盐碱土施石膏还能提高植株对硫的吸收,降低钠的累积,稀释各器官氯含量,缓解两种盐离子对植株的危害。多数情况下,中性土施用两种钙肥的各种养分累积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4)施钙对荚果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对产量及相关荚果性状的影响程度表现为土壤类型>钙水平>品种。无论施钙与否,中性土上花生产量最高,较盐碱土和酸性土花生产量分别显着增加13.66%和68.62%,表现为单株有效果和双仁果数多、虫芽烂果少、果仁大、出米率高,说明中性土更适宜花生种植,而逆境土壤尤其是酸性土对产量影响很大。施钙显着提高逆境土壤花生产量,尤其是盐碱土产量。盐碱土低、高钙水平较对照的增产幅度分别为2.51%~27.07%和9.53%~24.55%,酸性土分别增产2.62%~14.81%及6.93%~14.98%,中性土施两种钙肥对花生荚果产量影响相对较小,其中施石灰和石膏的增产幅度分别为-8.69%~9.38%和2.17%~9.9%。此外,盐碱土施石膏增产来源于果重增加、单株有效果数和出米率提高,但无效果数也相应增加;酸性土施石灰主要是增加果重、出米率,还增加了有效果率和双仁果率,减少虫、芽、烂和幼果等无效果。(5)施钙对花生品质及油脂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表明,施钙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促进花生籽仁脂肪的合成:1)降低了饱果至成熟期两类花生品种籽仁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使碳原子的流向从糖类物质的合成转向脂肪酸的合成;2)提高了结荚期高油酸品种籽仁中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活性,促进三油甘脂的合成。酸性土和盐碱土施钙对花生粗脂肪含量的调控均为促进作用。其中,酸性土两施钙水平高油酸品种粗脂肪含量较对照增加1.92~1.99个百分点,普通品种增加2.04~2.73个百分点,处理间差异均达显着水平;盐碱土高油酸品种粗脂肪含量提高0.64~1.15个百分点,普通品种增加0.10~0.72个百分点,但多数与对照差异不显着。酸性土和盐碱土施钙均降低了籽仁可溶性糖含量,但对蛋白质含量均无显着影响。在中性土上,施用两种钙肥对两类品种可溶性糖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均不显着,但施低量石灰增加了高油酸品种粗脂肪含量。表明施钙对花生脂肪等品质指标影响表现为酸性土>盐碱土>中性土,酸性土和盐碱土施钙能够促进花生籽仁中糖分向脂肪转化。施钙对脂肪酸主要组分的调控作用因土壤类型和品种类型有所差异。在酸性土和盐碱土两类逆境土壤上,施钙显着提高了高油酸品种籽仁中△12-油酸去饱和酶(FAD2)活性和亚油酸的含量,亚油酸含量增加了0.24~2.29个百分点,而普通品种籽仁FAD2活性、油酸及亚油酸含量对施钙反应不敏感;在中性土多数情况下施钙对脂肪酸主要组分影响不显着。综上所述,物美价廉的石灰和石膏不仅分别是酸性土壤、盐碱土壤的有效改良剂,也是嗜钙作物花生的钙素养分直接提供者,能促进植株干物质和主要养分积累并优化其分配,而中性土壤受施钙影响较小。这些研究成果既对未来山东花生主要逆境土壤改良及花生高产高效栽培具有重大技术指导作用,也丰富了花生源流库理论、肥料-土壤-作物复合生态系统调控理论。本研究还表明,施钙对花生高油酸和普通油酸花生品种品质调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亚油酸含量及FAD2酶活性的变化等方面,这一结论对于高油酸花生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董祺平[10](2020)在《花生低昼温光合障碍规律及其钙素调控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花生(Arachis hypogaea)是世界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在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北方栽培区土壤肥沃气候冷凉,本区域土壤黄曲霉菌含量极低,所产花生以品质高、无黄曲霉毒素污染而闻名于世,备受全球消费者青睐。中国北方地区早春冷害时有发生,且冷害来临速度快,对花生苗期生长造成极大影响,直接导致缺苗断垄,严重限制产量和品质形成。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外源钙能有效提高花生耐冷性。但是,有关低昼温胁迫下(包括常见的北方地膜覆盖情况下低昼温-高根(际)温和非地膜覆盖情况下的普通低昼温)外源钙素对花生光合障碍的缓解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本试验以常见大果型主栽花生品种“丰花1号”为试材,采用人工气候室精量模拟花生早春不同栽培条件下(地膜覆盖根际高温、非地膜覆盖根际低温等情况)的低昼温环境条件,运用叶面喷施钙离子及其抑制剂,研究外源钙缓解低昼温光合障碍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的影响(1)低昼温胁迫下,植株叶片气孔限制增强,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降低,进而导致光合效率降低。同时低昼温导致根系活力降低,长势减小,向地上部输送水分的量减小,光合作用显着受到抑制,该抑制又会以减少光合同化产物生产和输出的形式反馈给根系,根系生长显着受到抑制。(2)地膜覆盖条件下低昼温胁迫引起根系构型发生变化,即:根系数量增多且细弱,根长缩短。高根温引起叶片蒸腾速率剧增,由过量蒸腾引起气孔导度降低并限制了CO2交换量,从而降低了光合速率。光合产物代谢运输受到抑制,进一步抑制根系活力下降,导致植株整体生长抑制。(3)在地膜覆盖与非地膜覆盖条件下,外源钙均显着缓解低昼温花生生长的抑制、叶片碳水化合物的外运障碍及其造成的光合产物反馈抑制;同时外源钙也显着缓解花生低昼温光合机构的损伤,进而全面缓解了(地膜覆盖及非地膜覆盖)低昼温花生光合障碍,显着提升花生对低昼温的适应性。2.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短时光化学活性的影响(1)低昼温胁迫下,花生生长及叶片碳水化物外运受到显着抑制,反馈抑制光合,从而进一步对光合机构造成伤害。低昼温胁迫下,叶片光系统受损位点有OEC,QA-QB的电子传递受限,PQ库变为慢还原型。同时CO2同化速率减慢Y(NPQ)上升Y(II)降低,电子传递速率下降PSII处产生电子堆积,引起类囊体膜酸化,损伤类囊体膜完整性,产生玉米黄质积累。(2)地膜覆盖条件下低昼温胁迫植株叶片OEC受损更为严重,PSII过剩光量子导致Y(NO)启动,且由于线性电子与环式电子间传递严重受阻,导致环式电子传递启动极弱,Y(ND)显着上升。无法产生玉米黄质,产生活性氧积累。外源施钙能有效缓解两种低温胁迫带来的光化学抑制。而施钙抑制剂EGTA则加剧了光化学活性的抑制。3.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光合系统活性的影响明确了光系统在低温胁迫下与植株生长抑制的响应规律与反馈机制。并且明确钙素在整个过程中如何缓解光合抑制以及作用位点。实验发现:由于根系增温导致叶片蒸腾速率提高显着,叶片失水,根系向地上部的水分和有机物的运输分配出现障碍,不同程度降低了叶绿素、类黄酮素、花青素以及氮含量。叶片为了减缓蒸腾速率开始增加气孔限制值、但伴随蒸腾速率下降的是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降低,这导致CO2同化速率的不断降低。植株的生长抑制与光合速率下降影响到光系统的光化学活性,具体表现为Y(ND)上升并成为造成部分叶片可见伤的直接原因。外源施钙能够有效促进气孔导度的维持,光系统各受损位点的修复如OEC,显着缓解光合抑制。
二、不同产量水平花生品种光合作用特性研究(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产量水平花生品种光合作用特性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棉花品种冠层温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作物冠层温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1.2.2 作物冠层温度的测量方法 |
1.2.3 作物冠层温度在农业中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调查及取样方法 |
2.2.1 棉花生育时期及生育期调查 |
2.2.2 棉花群体冠层温度获取 |
2.2.3 棉花单株叶片温度获取 |
2.2.4 叶片光合指标测定 |
2.2.5 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测定 |
2.2.6 棉花农艺性状调查和取样 |
2.2.7 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不同棉花品种冠层温度的变化特征 |
3.1 不同棉花品种冠层温度各生育时期变化特征 |
3.1.1 不同棉花品种蕾期冠层温度的差异 |
3.1.2 不同棉花品种花铃期冠层温度的差异 |
3.1.3 不同棉花品种吐絮期冠层温度的差异 |
3.1.4 不同棉花品种冠层温度随生育期变化特征 |
3.2 不同棉花品种冠层温度和叶片温度的日变化特征 |
3.2.1 各生育时期不同棉花品种冠层温度日变化特征 |
3.2.2 各生育时期不同棉花品种叶片温度日变化特征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棉花品种生理特性及其与冠层温度的关系 |
4.1 不同棉花品种生理特性随出苗后天数的变化规律 |
4.1.1 不同棉花品种蒸腾速率随出苗后天数的变化 |
4.1.2 不同棉花品种净光合速率随出苗后天数的变化 |
4.1.3 不同棉花品种气孔导度随出苗后天数的变化 |
4.1.4 不同棉花品种叶绿素荧光随出苗后天数的变化 |
4.2 各个生育时期不同棉花品种生理性状和冠层温度的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不同棉花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及其与冠层温度的关系 |
5.1 不同棉花品种农艺指标随出苗后天数的变化规律 |
5.1.1 不同棉花品种叶面积随出苗后天数的变化 |
5.1.2 不同棉花品种株高随出苗后天数的变化 |
5.1.3 不同棉花品种干物质积累随出苗后天数的变化 |
5.1.4 不同棉花品种成铃空间分布特征 |
5.1.5 不同棉花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
5.2 棉花冠层温度与农艺指标的关系 |
5.2.1 不同生育时期棉花冠层温度与农艺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2.2 不同棉花品种冠层温度、生理特性与农艺指标的聚类分析 |
5.3 讨论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不同棉花品种冠层温度时间变化特征 |
6.2 不同棉花品种冠层温度与生理特性的关系 |
6.3 不同棉花品种冠层温度与农艺指标及产量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接种根瘤菌对豌豆重茬障碍的缓解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引言 |
1 重茬障碍的研究进展 |
1.1 重茬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 重茬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3 重茬对微生物的影响 |
2 缓解重茬障碍的措施 |
2.1 轮作换茬 |
2.2 选用抗病品种 |
2.3 使用专一性生物肥料 |
3 根瘤菌与豆科作物共生体系研究 |
3.1 豆类与根瘤菌的相互作用 |
3.2 根瘤菌对作物的影响 |
3.3 重茬对豆科植物根瘤固氮的影响 |
4 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豌豆植株生长特性对接种不同根瘤菌的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植株株高的影响 |
2.2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植株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
2.3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植株地下部生物量的影响 |
2.4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植株根长的影响 |
2.5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植株根系总表面积的影响 |
2.6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
2.7 接种根瘤菌对两种豌豆品种生长指标综合隶属函数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豌豆植株光合特性对接种不同根瘤菌的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2.2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2.3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叶片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2.4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叶片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2.5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叶片胞间二氧化碳(Ci)的影响 |
2.6 接种根瘤菌对两种豌豆品种光合指标综合隶属函数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豌豆植株土壤微生物对接种不同根瘤菌的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根际细菌数量的影响 |
2.2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根际真菌数量的影响 |
2.3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根际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2.4 不同时期豌豆生长指标及光合指标与微生物数量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3)花生叶片颜色QTLs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叶色变化的分子机理 |
1.1 叶绿素代谢途径 |
1.2 类胡萝卜素代谢途径 |
1.3 花青素代谢 |
1.4 环境因素 |
2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 |
2.1 叶色突变体在作物中的应用 |
2.2 叶色突变体在园艺植物中的应用 |
3 花生叶片颜色的研究进展 |
4 混合分组分析技术(BSA) |
4.1 BSA简介 |
4.2 BSA在基因定位方面的应用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实验论文 |
1 实验材料 |
1.1 植物材料 |
1.2 化学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试剂配置方法 |
1.5 实验引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植物叶绿素的提取 |
2.2 植物花青素的提取 |
2.3 花生基因组DNA的提取 |
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2.5 BSA测序 |
2.6 分子标记验证 |
2.7 SDS-PAGE胶检测的步骤 |
2.8 Trizol法提取花生RNA |
2.9 RNA的反转录 |
2.10 Real-time PCR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花生叶片颜色的调查统计 |
3.2 花生叶片的色素含量测定 |
3.3 BSA分析 |
3.4 利用分子标记验证BSA结果 |
3.5 基因表达谱分析 |
3.6 花生叶色调控基因的筛选 |
4 讨论与展望 |
4.1 讨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着 |
致谢 |
(4)五种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碳代谢及产量与脂肪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植物生长物质研究概况 |
1.2.2 植物生长物质调控作物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态指标的研究 |
1.2.3 植物生长物质调控作物光合特性的研究 |
1.2.4 植物生长物质调控作物碳代谢相关指标的研究 |
1.2.5 植物生长物质调控作物产量及脂肪酸的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植物生长物质 |
2.1.3 试验土壤基本情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地上干物质积累量测定 |
2.3.2 叶绿素含量、荧光及光合参数测定 |
2.3.3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3.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
2.3.5 脂肪酸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形态特征的影响 |
3.1.1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株高的影响 |
3.1.2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茎粗的影响 |
3.1.3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地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3.1.4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2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光合生理的影响 |
3.2.1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荧光特性的影响 |
3.2.3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1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蔗糖含量的影响 |
3.3.2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淀粉含量的影响 |
3.3.3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合成酶的影响 |
3.3.4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转化酶的影响 |
3.4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产量及脂肪酸的影响 |
3.4.1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4.2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脂肪酸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光合生理的影响 |
4.3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糖代谢的影响 |
4.4 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间套作研究进展 |
1.2.2 花生施肥研究进展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2.1 叶绿素含量 |
2.2.2 气体交换参数 |
2.2.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2.2.4 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 |
2.2.5 JIP-test分析 |
2.2.6 干物质积累量与养分含量 |
2.2.7 ~(15)N丰度值测定 |
2.2.8 NH~+_4-N和 NO~-_3-N含量的测定 |
2.2.9 根系活力 |
2.2.10 硝酸还原酶活性 |
2.2.11 叶片衰老特性 |
2.2.12 籽仁品质 |
2.2.13 产量测定 |
2.2.14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测定 |
2.3 数据处理与方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
3.1.1 叶片光合生理特性 |
3.1.2 叶绿素荧光特性 |
3.1.3 叶片衰老特性 |
3.1.4 产量形成 |
3.2 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II性能及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
3.2.1 叶片光合特性 |
3.2.2 叶片光系统Ⅱ(PSⅡ)特性 |
3.2.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3.2.4 籽仁品质 |
3.3 不同施肥措施对麦套花生周年氮素利用的影响 |
3.3.1 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氮素收获指数和表观回收效率 |
3.3.2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花生周年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
3.3.3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花生周年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
3.3.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
3.4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周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
3.4.1 土壤养分以及周年温室气体排放 |
3.4.2 GWP和 GHGI |
4 讨论 |
4.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及周年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
4.1.1 叶片光合特性 |
4.1.2 叶片衰老特性 |
4.1.3 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 |
4.1.4 氮素积累与分配 |
4.1.5 麦套花生周年产量 |
4.2 控释复合肥对麦套花生光系统Ⅱ性能及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
4.2.1 光系统Ⅱ性能 |
4.2.2 花生籽仁品质 |
4.3 氮素利用效率 |
4.3.1 花生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以及在各器官的分布 |
4.3.2 周年氮素平衡 |
4.4 周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
4.4.1 不同肥料运筹对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
4.4.2 不同肥料运筹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
4.4.3 控释复合肥对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 |
4.4.4 控释复合肥对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
4.4.5 产量、GWP和GHGI |
5 结论 |
5.1 不同肥料运筹对麦套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5.2 控释复合肥对PSII性能和籽仁品质的影响 |
5.3 氮素利用效率 |
5.4 周年温室气体排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生长发育及不同氮源供氮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花生生产现状 |
1.1.2 氮肥使用及花生氮素吸收现状 |
1.2 研究进展 |
1.2.1 氮肥对花生生长发育以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1.2.2 氮肥对花生结瘤特性的影响 |
1.2.3 氮肥对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4 氮肥对花生氮素吸收的影响 |
1.2.5 氮肥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2 供试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氮肥隔离池种植试验 |
2.3.2 ~(15)N同位素标记盆栽试验 |
2.4 取样方法 |
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5.1 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 |
2.5.2 植株根瘤数量、干物重的测定 |
2.5.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5.4 光合参数的测定 |
2.5.5 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
2.5.6 植株、土壤全氮含量的测定 |
2.5.7 盆栽试验土壤、植株~(15)N含量的测定 |
2.5.8 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
2.5.9 相关计算公式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根瘤变化的影响 |
3.2.1 根瘤数量 |
3.2.2 根瘤干物重 |
3.2.3 结荚期根瘤特性 |
3.3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结荚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1 叶绿素含量 |
3.3.2 光合参数 |
3.4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4.1 根干物质积累 |
3.4.2 茎干物质积累 |
3.4.3 叶干物质积累 |
3.4.4 荚果干物质积累 |
3.4.5 植株总干物质积累 |
3.5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各器官氮积累量的影响 |
3.5.1 根氮积累量 |
3.5.2 茎氮积累量 |
3.5.3 叶氮积累量 |
3.5.4 荚果氮积累量 |
3.5.5 植株总氮积累量 |
3.6 施氮量对花生结荚期不同氮源供氮特性的影响 |
3.6.1 结荚期不同氮源供氮积累 |
3.6.2 结荚期不同氮源供氮积累分配比例 |
3.6.3 各器官~(15)N积累量 |
3.6.4 ~(15)N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 |
3.6.5 ~(15)N的吸收利用与损失 |
3.7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
3.8 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施氮量对花生形态、干物质积累以及氮素积累变化的影响 |
4.2 施氮量对花生结瘤特性的影响 |
4.3 施氮量对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
4.4 施氮量对花生氮素吸收的影响 |
4.4.1 施氮量对花生各氮素来源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4.4.2 施氮量对花生肥料氮吸收转化与损失的影响 |
4.4.3 施氮量对花生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
4.5 施氮量对花生产量的影响 |
4.6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7)耐荫花生品种的筛选及其光合生理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花生种植现状 |
1.1.1 中国花生种植现状 |
1.1.2 东北花生种植现状 |
1.2 国内外关于作物耐荫性研究进展 |
1.2.1 耐荫作物品种的鉴定与筛选 |
1.2.2 遮荫对作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
1.2.3 遮荫对作物产量性状的影响 |
1.2.4 遮荫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5 遮荫对作物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2019 年试验设计 |
2.2.2 2020 年试验设计 |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3.1 农艺性状 |
2.3.2 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 |
2.3.3 光合指标 |
2.3.4 叶绿素荧光参数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遮荫对花生结荚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1 遮荫对花生结荚期株高的影响 |
3.1.2 遮荫对花生结荚期侧枝长的影响 |
3.1.3 遮荫对花生结荚期分枝数的影响 |
3.1.4 遮荫对花生结荚期基部节间长的影响 |
3.1.5 遮荫对花生结荚期SPAD值的影响 |
3.1.6 遮荫对花生结荚期各器官干重的影响 |
3.2 遮荫对花生成熟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1 遮荫对花生成熟期株高的影响 |
3.2.2 遮荫对花生成熟期侧枝长的影响 |
3.2.3 遮荫对花生成熟期分枝数的影响 |
3.2.4 遮荫对花生成熟期主茎节数的影响 |
3.2.5 遮荫对花生成熟期SPAD值的影响 |
3.3 遮荫对花生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3.3.1 遮荫对花生单株荚果数的影响 |
3.3.2 遮荫对花生单株生产力的影响 |
3.3.3 遮荫对花生百果重的影响 |
3.3.4 遮荫对花生百仁重的影响 |
3.3.5 遮荫对花生荚果产量的影响 |
3.4 花生耐荫性综合评价 |
3.4.1 不同花生品种各单项指标的耐荫系数 |
3.4.2 不同花生品种单项指标耐荫系数间的相关分析 |
3.4.3 不同花生品种性状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及贡献率 |
3.4.4 不同花生品种耐荫性综合评价 |
3.4.5 逐步回归分析及耐荫鉴定指标的选择 |
3.4.6 不同花生品种耐荫类别的特征分析 |
3.5 遮荫对不同耐荫型花生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3.5.1 遮荫对不同耐荫型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
3.5.2 遮荫对不同耐荫型花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5.3 遮荫对不同耐荫型花生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遮荫条件下花生的形态特征和干物质积累 |
4.1.2 遮荫条件下花生的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 |
4.1.3 花生耐荫性综合评价 |
4.1.4 不同耐荫型花生品种光合特性 |
4.2 结论 |
4.2.1 耐荫花生品种的筛选 |
4.2.2 不同耐荫性花生品种的光合特性及产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钙调控生理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我国玉米花生间作发展历史 |
1.2.2 玉米花生间作对系统光温资源利用研究现状 |
1.2.3 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研究现状 |
1.2.3.1 作物的光合作用与光合产物 |
1.2.3.2 间作条件下花生光合作用与光合产物转运的影响研究 |
1.2.4 玉米花生间作对群体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 |
1.2.5 玉米花生间作氮磷铁营养吸收研究 |
1.2.6 钙肥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
1.2.7 作物弱光胁迫下对钙肥的响应研究 |
1.3 研究切入点与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玉米间作花生冠层微环境变化及其与荚果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区自然条件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2.1.3.1 冠层透光率的测定 |
2.1.3.2 冠层光照强度的测定 |
2.1.3.3 冠层环境温、湿度的测定 |
2.1.3.4 产量测定与调查 |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对花生冠层透光率的影响 |
2.2.2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对花生冠层光照强度的影响 |
2.2.2.1 花生关键生育时期冠层光照强度的差异 |
2.2.2.2 花生关键生育时期冠层光照度日变化规律 |
2.2.3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对花生冠层温度的影响 |
2.2.3.1 冠层上午9:00—11:00 平均温度的差异 |
2.2.3.2 冠层温度日变化规律 |
2.2.4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对花生冠层相对湿度的影响 |
2.2.4.1 花生关键生育时期冠层相对湿度的变化 |
2.2.4.2 花生关键生育时期冠层相对湿度日变化规律 |
2.2.5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及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2.2.6 不同冠层微环境因子与间作花生荚果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2.2.7 不同冠层微环境因子与花生荚果产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 |
2.2.8 不同冠层微环境因子与花生荚果产量的通径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与玉米间作的花生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变化 |
2.3.2 间作花生冠层微环境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施钙量对间作花生产量形成与钙肥利用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3.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
3.1.3.2 植株农艺性状调查 |
3.1.3.3 叶面积及叶面积系数的测定 |
3.1.3.4 植株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测定 |
3.1.3.5 钙含量测定 |
3.1.3.6 相关计算方法(王建国等,2017)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施钙量对间作花生荚果产量的影响 |
3.2.2 不同施钙量对间作花生荚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3 钙量对间作花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4 不同施钙量对间作花生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2.5 群体叶面积指数与荚果产量的关系 |
3.2.6 不同施钙量对间作花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2.7 群体干物质积累与荚果产量的关系 |
3.2.8 不同施钙量对间作花生饱果成熟期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3.2.9 不同施钙量对间作花生植株钙含量的影响 |
3.2.10 不同施钙量对间作花生植株钙积累量的影响 |
3.2.11 不同施钙量对间作花生植株各器官钙素分配率的影响 |
3.2.12 不同施钙量对间作花生钙积累量的影响 |
3.2.13 不同施钙量对间作花生钙肥利用率的影响 |
3.2.14 花生钙积累量与荚果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钙肥及间作对花生荚果产量的影响 |
3.3.2 钙肥及间作对花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3.3 钙肥及间作对花生LAI的影响 |
3.3.4 钙肥及间作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
3.3.5 钙肥及间作对花生钙吸收分配特性的影响 |
3.3.6 钙肥及间作对花生钙肥利用率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施钙对间作花生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糖代谢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1.3.1 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
4.1.3.2 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4.1.3.3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4.1.3.4 蔗糖含量与酶活性测定 |
4.1.3.5 叶片保护酶活性及膜透性的测定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施钙对间作花生生育后期功能叶光合性能的调控 |
4.2.1.1 施钙对间作花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2.1.2 施钙对间作花生生育后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1.3 施钙对间作花生饱果成熟期叶片叶绿素荧光学参数的影响 |
4.2.1.4 施钙对间作花生生育后期叶片光合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4.2.2 施钙对间作花生生育后期叶片糖代谢的调控 |
4.2.2.1 施钙对间作花生生育后期叶片蔗糖含量的影响 |
4.2.2.2 施钙对间作花生生育后期叶片SS和SPS活性的影响 |
4.2.3 施钙对间作花生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特性的调控 |
4.2.3.1 施钙对间作花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3.2 施钙对间作花生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2.3.3 施钙对间作花生叶片氧化氢酶酶活性的影响 |
4.2.3.4 施钙对间作花生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钙肥对间作花生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2 钙肥对间作花生碳代谢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4.3.3 钙肥对间作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的影响 |
4.3.4 钙肥对间作花生衰老特性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施钙对间作花生不同器官解剖结构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3.1 花生叶片气孔观察与测量方法 |
5.1.3.2 花生植株细胞显微结构观察方法 |
5.1.3.3 花生叶片细胞超显微结构观察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施钙对间作花生叶片气孔数量的影响 |
5.2.2 施钙对间作花生叶片细胞结构显微和超显微结构的影响 |
5.2.2.1 施钙对间作花生叶片细胞结构显微的影响 |
5.2.2.2 施钙对间作花生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5.2.3 施钙对间作花生主茎细胞显微结构的影响 |
5.2.4 施钙对间作花生果针细胞显微结构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施钙对间作花生气孔发育的影响 |
5.3.2 施钙对间作花生叶片细胞显微结构的影响 |
5.3.3 施钙对间作花生茎维管束的影响 |
5.3.4 施钙对间作花生果针显微结构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施钙对山东花生土壤特性及花生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花生生产对保障我国食用油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
1.1.2 高油酸花生营养和生理特性研究滞后,缺乏配套栽培技术 |
1.1.3 花生土壤缺钙现象普遍 |
1.1.4 山东酸化、盐碱等障碍性土壤面积大,花生单产徘徊不前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高油酸花生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2.2 施钙对土壤的改良效应 |
1.2.2.1 施钙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1.2.2.2 施钙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1.2.3 施钙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1.2.4 施钙对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5 施钙对花生根系及荚果形态结构的影响 |
1.2.6 施钙对花生养分吸收的影响 |
1.2.7 施钙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
1.3 研究切入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施钙对不同类型花生田土壤的改良效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点概况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施钙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2.2.2 施钙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2.2.2.1 施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2.2.2 施钙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2.2.3 土壤化学性质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
2.3 讨论 |
2.3.1 施钙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2.3.2 施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2.3.3 施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结构的影响 |
2.3.4 土壤化学性质与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
2.4 小结 |
第三章 施钙对花生形态建成及物质分配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点概况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施钙对花生根系形态的影响 |
3.2.1.1 施钙对花生根长的影响 |
3.2.1.2 施钙对花生根表面积的影响 |
3.2.1.3 施钙对花生根体积的影响 |
3.2.1.4 施钙量与花生根系形态指标的关系 |
3.2.2 施钙对花生植株形态的影响 |
3.2.3 施钙对花生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4 施钙对花生干物质累积和分配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施钙对花生根系形态特性的影响 |
3.3.2 施钙对花生植株形态特性的影响 |
3.3.3 施钙对花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4 施钙对花生干物质累积和分配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施钙对花生养分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点概况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施钙对花生大量元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
4.2.1.1 施钙对花生氮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
4.2.1.2 施钙对花生磷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
4.2.1.3 施钙对花生钾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
4.2.2 施钙对花生中微量元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
4.2.2.1 施钙对花生钙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
4.2.2.2 施钙对花生钠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
4.2.2.3 施钙对花生硫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
4.2.2.4 施钙对花生氯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
4.2.3 施钙对钙肥偏生产力及钙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施钙对花生荚果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点概况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施钙对荚果性状的影响 |
5.2.2 施钙对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5.2.3 施钙量与花生荚果性状和产量的关系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施钙对不同花生品种品质的影响及机制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试验点概况 |
6.1.2 试验设计 |
6.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6.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施钙对油脂合成相关酶的影响 |
6.2.2 施钙对籽仁品质指标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花生低昼温光合障碍规律及其钙素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低昼温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2.2 地膜覆盖条件下的低昼温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2.3 钙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的调控作用 |
2.4 钙素对植物冷适应性的调控作用 |
3 本研究思路 |
4 技术路线 |
第一章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生长发育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叶片物质积累的影响 |
2.3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叶片光合气体交换性能的影响 |
2.4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地下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低昼温胁迫对花生生物性状的影响 |
3.2 地膜覆盖条件下低昼温胁迫对花生生物性状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二章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短时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2.2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叶片电子传递的影响 |
2.3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叶片OJIP曲线的影响 |
2.4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叶片类囊体膜、ATP酶活性以及跨膜质子动力势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光系统对低温胁迫的响应规律 |
3.2 地膜覆盖条件下光系统对低昼温胁迫的响应规律 |
3.3 外源钙素对低昼温胁迫诱导光系统受损的修复作用 |
4 小结 |
第三章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光合系统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叶片荧光光电信号的影响 |
2.2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叶片PSII和 PSI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
2.3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叶片PSII最大量子效率的影响 |
2.4 低昼温胁迫下外源钙素对花生叶片PSII和 PSI电子传递的影响 |
3 讨论 |
4.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四、不同产量水平花生品种光合作用特性研究(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棉花品种冠层温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D]. 安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接种根瘤菌对豌豆重茬障碍的缓解效应研究[D]. 张旭辉.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3]花生叶片颜色QTLs定位研究[D]. 商彩丽. 山东师范大学, 2021(12)
- [4]五种植物生长物质对绿豆碳代谢及产量与脂肪酸的影响[D]. 靳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5]小麦套种花生周年协同高效施肥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研究[D]. 刘兆新.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6]施氮量对不同花生品种生长发育及不同氮源供氮特性的影响[D]. 郭佩.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7]耐荫花生品种的筛选及其光合生理特性研究[D]. 高世杰.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5)
- [8]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钙调控生理机理研究[D]. 林松明.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9]施钙对山东花生土壤特性及花生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D]. 路亚.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10]花生低昼温光合障碍规律及其钙素调控机制[D]. 董祺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