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肿瘤学索引,2004年第31卷

中国临床肿瘤学索引,2004年第31卷

一、《中国肿瘤临床》2004年第31卷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杨鸣[1](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赵悦[2](2021)在《盐酸羟考酮胶囊在阿片耐受癌痛患者爆发痛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癌性爆发痛处理是癌痛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盐酸吗啡片是临床上治疗爆发痛的常用药物,但其起效相对缓慢,影响爆发痛的治疗。盐酸羟考酮胶囊是我国新型即释阿片类药物,但目前对其在爆发痛治疗上鲜有研究。因此,探讨盐酸羟考酮胶囊在阿片耐受癌痛患者爆发痛解救治疗中的镇痛疗效及安全性,评估其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旨在为癌痛患者爆发痛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本研究确定的入排标准,收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阿片耐受癌痛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者均使用缓释阿片类药物控制基础疼痛。当患者发生爆发痛时,A组口服盐酸吗啡片,B组口服盐酸羟考酮胶囊,剂量为全天背景剂量的10%-20%,给药后15min、30min、45min、60min分别进行疼痛评估。给药1h后,若NR S评分4-6分,即释剂在原有基础上酌情加量25%-50%,若NRS评分≥7分,即释剂在原有基础上酌情加量50%-100%,1h后再次评估,方案同前,以此类推,直到NRS评分≤3分。每24h调整一次背景剂量,主要根据前一天内疼痛减轻程度或者爆发痛药物使用次数进行调整。若疼痛无法缓解或解救药物使用超过2次,则调整背景剂量为原剂量基础之上加量25%-50%,否则保持原剂量。对于每个患者,收集连续3天发作的爆发痛例数。比较两组患者爆发痛时药物镇痛效果,以及治疗3天后生活质量水平、满意度以及治疗期间毒副反应情况。结果:1.本研究共入组40人,两组在肿瘤类型、基础止疼药物、疼痛性质、性别、ECOG、年龄、基础NRS评分方面无差异(P>0.05)。2.收集每位患者连续3天发作的爆发痛事件,共100例次,盐酸吗啡片组47例次、盐酸羟考酮胶囊组53例次。盐酸吗啡片组爆发痛发作时疼痛强度(PI0)为7.36±1.05,盐酸羟考酮胶囊组为7.21±1.0,比较无差异(P>0.05)。盐酸羟考酮胶囊组在给药后30min疼痛强度(PI30)为4.96±0.10,盐酸吗啡片组为5.46±0.11,差异有意义(P<0.05)。3.盐酸羟考酮胶囊组给药后30min疼痛强度差异(PID30)为2.25±0.55,盐酸吗啡片组为1.89±0.66,差异有意义(P<0.05)。4.盐酸羟考酮胶囊组给药后60min的疼痛缓解率为90.56%,盐酸吗啡片组为89.56%,比较无意义(P>0.05)。5.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在止疼药起效时间上满意度存在差异(P<0.05),而在相关疼痛治疗信息、医生查房的时间、护士对疼痛的护理、止疼药的给药方式、用药次数、止疼药的用量、止疼药持续时间、药物止疼效果以及综合疼痛控制满意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3天后盐酸吗啡片组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组在恶心、便秘、皮肤瘙痒、呕吐、头晕发生率分别为:35%、80%、10%、15%、5%VS 30%、50%、10%、10%、5%,盐酸羟考酮胶囊组治疗3天后便秘发生情况低于盐酸吗啡片组,差异有意义(P<0.05),余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P>0.05)。7.两组患者给药前生活质量无差异(P>0.05),分别为31.0±2.596和30.0±2.511,治疗3天后的生活质量无差异(P>0.05),分别为37.35±1.725和38.0±2.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均比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盐酸羟考酮胶囊和盐酸吗啡片均可用于治疗癌性爆发痛,减轻疼痛水平,但与盐酸吗啡片相比,盐酸羟考酮胶囊在给药后30min疼痛减轻明显,镇痛起效相对较快,患者满意度更好。2.盐酸羟考酮胶囊和盐酸吗啡片均可提升生活质量,但与盐酸吗啡片相比,盐酸羟考酮胶囊便秘发生率较低,可为癌痛患者爆发痛治疗带来获益。

张小凡[3](2020)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源外泌体非编码RNA谱鉴定及作用于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棘球蚴病又称为包虫病,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和多种食草类家畜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其主要寄生部位为肝脏和肺脏。包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为我国重点防治的重大疾病。由细粒棘球蚴寄生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受危胁人口数、患病数和发病率居全球首位。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一类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可有效启动初次免疫应答,在寄生虫感染时决定机体免疫应答方向。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cells,MDSC)和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T cells,Treg)是两群主要引起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两者在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感染小鼠的外周血、腹腔和脾脏中明显富集。DC和MDSC可诱导Treg的产生,且DC可由MDSC分化产生。研究发现,寄生虫可释放携带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的外泌体,参与寄生虫-寄生虫的信息交流,寄生虫-宿主的相互作用,在寄生虫感染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寄生虫源外泌体含有大量的miRNAs,可被宿主细胞摄取,进而调控宿主的免疫应答。然而,DC和抑制性细胞群(MDSC和Treg)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的原发感染病灶肝脏的动态变化情况尚不清楚;原头节源外泌体及其含有的miRNAs在细粒棘球蚴感染致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建立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感染早、中、晚期(3、6和12个月)肝脏白细胞DC、MDSC和Treg的比例动态变化情况。采用超速离心获得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源外泌体样囊泡(protoscoleces derived exosome like vesicles,PSC-ELVs)和囊液源外泌体样囊泡(hydatid fluid derived exosome like vesicles,HF-ELVs),进行高通量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PSC-ELVs和HF-ELVs的ncRNAs(包括 miRNAs、lncRNAs 和 circRNAs)表达谱,对 PSC-ELVs 中含量前20的miRNAs进行筛选和鉴定,分析预测其潜在的靶基因,构建lncRNA-mRNA-miRNA调控网络,初步探索PSC-ELVs中最为丰富的miRNAs可能参与宿主的免疫调控和发病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这两种ELVs中miRNAs在寄生虫-宿主相互作用中的免疫调控功能提供理论基础。细粒棘球绦虫排泄分泌抗原(excretion-secretion antigens,ES)可调控DC的成熟和功能,影响炎症因子释放,调节Th1/Th2型免疫应答。外泌体是ES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核酸运输,细胞间物质交换和抗原递呈等。本研究通过将原头节源外泌体与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共培养,分析其对BMDC表面MHCII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表达,以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探索原头节源外泌体及其含有的miRNAs对DC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为原头节源外泌体及其含有的miRNAs参与宿主免疫应答的作用提供理论及分子基础,也为包虫病临床诊断和基因治疗等研究提供新思路。一、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和免疫抑制细胞群比例动态变化研究建立细粒棘球蚴感染Balb/c小鼠模型,每只感染组小鼠腹腔注射2 000个原头节,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小鼠感染后3、6和12个月(感染早、中、晚期)收集肝脏白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脏白细胞中DC、MDSC及其亚型M-MDSC、PMN-MDSC与Treg细胞的比例;动态分析感染小鼠肝脏DC和免疫抑制细胞群(MDSC和Treg)比例的变化。结果显示,小鼠感染后3、6和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DC细胞比例分别为(5.27±0.55)%、(6.87±0.32)%和(18.5±0.64)%,对照组分别为(5.92±0.43)%、(5.99±0.12)%和(13.73±0.22)%,感染后6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鼠感染后3、6和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MDSC 比例分别为(1.61±0.36)%、(5.68±0.69)%和(16.18±0.69)%,对照组分别为(2.19±0.42)%、(0.99 ±0.07)%和(4.18±0.84)%,感染后6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小鼠感染后3、6和12个月后肝脏白细胞中M-MDSC 比例分别为(0.69±0.27)%、(5.30±0.72)%和(10.75±0.29)%,对照组分别为(0.42± 0.24)%、(0.69±0.02)%和(2.12±0.13)%,感染后 6 和 12 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小鼠感染后3、6和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PMN-MDSC 比例分别为(0.93 ± 0.23)%、(0.32±0.02)%和(5.14±1.03)%,对照组分别为(1.77±0.26)%、(0.28±0.05)%和(1.99±0.90)%,感染后3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鼠感染后3、6和12个月肝脏白细胞中Treg细胞比例分别为(3.35 ± 0.14)%、(6.24±0.38)%和(3.41±0.07)%,对照组分别为(3.48±0.46)%、(3.65±0.45)%和(3.12±0.12)%,感染后6和12个月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小鼠感染原头节6和12个月后,肝脏白细胞中DC、MDSC与Treg细胞比例增加;其中MDSC比例变化更明显,以M-MDSC为主;同时可由M-MDSC分化形成的DC也明显升高,提示M-MDSC可能在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中后期发挥主要免疫抑制作用,且可能促进DC的产生。二、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源外泌体非编码RNA表达谱分析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protoscoleces,PSCs)的培养液和绵羊可育囊的囊液(hydatid fluid,HF)进行超速离心获得PSC-ELVs和HF-ELVs。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子跟踪分析和Western blotting,对分离获得的两种外泌体进行鉴定,其大小,形态与外泌体一致,且含有特定的外泌体标记物。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两种ELVs的ncRNAs(包括miRNAs、lncRNAs和circRNAs)表达谱,并利用GO和Pathway对PSC-ELVs中含量前20的miRNAs功能进行预测。在PSC-ELVs和HF-ELVs中,分别鉴定出1 18和58个miRNAs,两者共表达的miRNAs共有53个,其中PSC-ELVs特异表达65个,HF-ELVs特异表达5个。在PSC-ELVs和HF-ELVs分别鉴定出2 361和1 254个lncRNAs,其中两者共表达的lncRNAs共有1 004个,PSC-ELVs特异表达1 357个,HF-ELVs特异表达250个。PSC-ELVs中含量前20的miRNAs和circRNAs的表达量高于HF-ELVs中相应的miRNAs和circRNAs,而lncRNAs的表达量则低于HF-ELVs。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对miRNAs测序结果进行验证。此外,从PSC-ELVs含量前20的miRNAs中筛选出与宿主免疫应答有关的miRNAs,及其调控的lncRNAs 和 mRNAs,并构建了一个包含 5 个 miRNAs,41 个 lncRNAs 和 23 个mRNAs的ceRNA调控网络。PSC-ELVs含量前20的miRNAs的靶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寄生虫感染过程中的炎症反应、MAPK级联反应和胶原分解代谢过程。此外,egr-miR-4989-3p 为 PSC-ELVs 和 HF-ELVs 中含量最高的 miRNA,与 egr-miR-277a-3p同属一个miRNA家族,具有相同的种子序列。本研究为首次鉴定获得PSC-ELVs和HF-ELVs中的ncRNAs谱,可能与宿主免疫应答和发病机理有关。这两种外泌体中含量丰富的miRNAs可能介导相关信号通路或与靶基因相互作用方式,在外泌体参与寄生虫-宿主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三、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源外泌体miRNA作用于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通过将PSC-ELVs与BMDC共孵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PSC-ELVs可被BMDC内化摄取,qRT-PCR检测发现PSC-ELVs能将携带的miRNAs转运至BMDC中。通过q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处理后的BMDC细胞因子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面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表达水平,结果发现PSC-ELVs可有效诱导BMDC产生促炎性因子IL-6、IL-12、TNF-α、IL-β、IFN-γ和抑炎性因子IL-10,且大多数与LPS存在协同作用,上调细胞表面MHC Ⅱ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PDL1和PDL2的表达,这一结果提示PSC-ELVs可能携带某些毒力分子诱导BMDC成熟且往刺激型DC极化,呈现明显的促炎特性,可能产生Th1型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有助于杀伤并清除入侵的病原体而保护机体。将miR-277a-3p和miR-4989-3p的mimic 和 inhibitor 转染 BMDC 后,qRT-PCR 检测发现,miR-277a-3p 和 miR-4989-3p诱导BMDC促炎性因子IL-6、IL-12和TNF-α的mRNA水平显着增加,抑炎性因子IL-10的mRNA水平显着降低,提示miR-277a-3p和miR-4989-3p可诱导BMDC产生炎性因子,往刺激型DC极化。miR-277a-3p和miR-4989-3pmimic诱导BMDC IGF1和NF-κB1的mRNA水平显着降低,NF-κB P65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显着增加,并增加其磷酸化水平,提示IGF1和NF-κB1是miR-277a-3p和miR-4989-3p潜在的靶基因,可能通过活化NF-κB P65并使其磷酸化,进而诱导促炎性因子产生。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原头节源外泌体及其含有的miRNAs调控宿主免疫应答机制及包虫病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和分子基础。

彭振仁[4](2020)在《广西肝癌流行现状及肝癌患者住院医疗费用、生活质量与人格评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肝癌是影响和危害广西居民生命和健康的最重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肝癌导致的经济和社会负担比较严重,有报道显示广西农村地区肝癌发病和死亡负担明显高于城市地区,但广西城市地区肝癌防控形势也不容乐观。另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因为被诊断为肝癌而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人们的人格特征。特别是随着城市地区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在城市地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其生活质量也受到极大冲击,城市地区的人们也逐渐认识到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 L)以及人格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如下3个:1.本研究将基于2011-2015年广西肝癌登记地区肝癌发病和死亡数据,分析广西肝癌发病和死亡变化规律,并对2016-2020年广西肝癌发病和死亡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为今后广西肝癌防控工作的重点和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2.本研究将通过收集广西某肿瘤医院肝癌患者住院资料,对肝癌患者住院医疗费用进行分析,并分析影响住院医疗费用的重要因素,为卫生策略制定者和实施者提供一定的卫生经济学参考依据。3.本研究将对肝癌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和人格测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索如何准确和有效评估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和人格的方法和手段,为临床医务人员在对肝癌患者实施治疗方案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1.描述和分析2011-2015年广西肝癌登记地区肝癌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中国标准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 adjusted by the China standard population in 2000,ASIRcn)、世界标准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 adjusted by the world Segi’s population,ASIRwld)、中国标准死亡率(Ag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adjusted by the China standard population in 2000,ASMRcn)、世界标准死亡率(Age-standardized mortality rate adjusted by the world Segi’s population,ASMRwld)、累积发病率和死亡率、截缩发病率和死亡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率(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人均潜在减寿年数(Average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APYLL)、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orking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WYPLL)、人均潜在工作损失年数(Average working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AWYPLL)等发病和死亡指标,并以2011-2015年广西肝癌登记地区肝癌发病和死亡数据为基础,采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16-2020年广西肝癌发病和死亡趋势。2.在广西某肿瘤医院回顾性收集2006-2017年肝癌患者的住院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P25,P75)、频数和构成比对肝癌患者住院的基本信息和临床治疗信息进行统计描述,并对肝癌患者各年度住院医疗费用的趋势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肝癌患者住院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3.在广西城市地区肝癌患者中开展生活质量评估和人格测评,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欧洲五维度三水平健康生活指数量表(The 3-level version of European quality of life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3L)和癌症治疗之肝胆功能评定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Hepatobiliary Questionnaire,FACT-Hep),其中FACT-Hep量表包含癌症治疗功能评定通用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General Questionnaire,FACT-G)和肝胆癌功能评定子量表(Hepatobiliary Cancer Subscale,Hep CS),人格评估采用10项目大五人格评估量表(Ten-Item Personality Inventory of the Big-Five dimensions,TIPI)。研究对象将分为病例组(肝癌患者、肝癌癌前病变者及其他肝癌相关病变者)和对照组(普通人群),病例组均参与EQ-5D-3L量表、FACT-Hep量表、TIPI量表的随访调查,对照组仅参与EQ-5D-3L量表和TIPI量表的随访调查。主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EQ-5D-3L量表、FACT-Hep量表、TIPI量表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广西肝癌登记地区肝癌流行现状及趋势预测2011-2015年广西肝癌登记地区肝癌粗发病率、ASIRcn、ASIRwld、累积发病率、截缩发病率分别为42.84/10万、36.72/10万、35.32/10万、3.97%、73.39%,男性和农村地区各肝癌发病指标均分别明显高于女性和城市地区。2011-2015年广西肝癌登记地区合计截缩发病率以及农村地区ASIRcn、ASIRwld和截缩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11-2015年广西肝癌登记地区肝癌粗死亡率、ASMRcn、ASMRwld、累积死亡率、截缩死亡率分别为34.33/10万、28.97/10万、28.02/10万、3.16%、56.13%,男性和农村地区各肝癌死亡指标均分别明显高于女性和城市地区。2011-2015年广西肝癌登记地区肝癌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从40岁开始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上升幅度开始变得比较明显,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波峰值出现在80-84岁年龄组。2011-2015年广西肝癌登记地区因肝癌死亡损失的PYLL和APYLL分别为179762.95人年和16.66年,农村地区PYLL和APYLL总体高于城市地区,男性PYLL明显高于女性,男性和女性APYLL基本持平,农村地区男性PYLL呈上升趋势。2011-2015年广西肝癌登记地区因肝癌死亡损失的WYPLL和AWYPLL分别为67275.50人年和6.23年,农村地区WYPLL和AWYPLL总体高于城市地区,男性WYPLL和AWYPLL明显高于女性。灰色预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广西肝癌登记地区肝癌粗发病率和粗死亡率在2016-2020年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农村地区呈缓慢上升趋势,而城市地区则呈快速上升趋势;广西肝癌登记地区肝癌ASIRcn和ASMRcn、ASIRwld和ASMRwld、累积发病率和死亡率、截缩发病率和死亡率在2016-2020年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农村地区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城市地区则呈快速上升趋势。2.广西某肿瘤医院肝癌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分析肝癌患者次均住院天数为14.5天(11-20天),住院总医疗费用为46668.00元(28465.00-87557.25元),其中总药品费占47.72%,日均住院医疗费用为1515.09元/人.天(1099.08-2070.12元/人.天),次均住院医疗费用为22109.09元/人.次(15968.95-31478.50元/人.次)。2006-2017年肝癌患者各年度日均住院医疗费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诊断年龄和治疗方案是日均住院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采用组合治疗方案的日均住院医疗费用明显高于采用单纯治疗方案的,但日均住院医疗费用并没有随着肝癌患者诊断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学历、巴塞罗那(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分期、治疗方案是肝癌患者住院总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学历越高、BCLC分期级别越低,肝癌患者住院总医疗费用越高,采用组合治疗方案的住院总医疗费用明显高于采用单纯治疗方案的。3.广西肝癌患者生活质量与人格评估分析(1)EQ-5D-3L量表统计分析结果卡方检验或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分析显示:病例组在疼痛/不舒服、焦虑/抑郁的水平分布上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在疼痛/不舒服、焦虑/抑郁上出现“有些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在EQ-5D-3L量表的健康状态分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病例组中完全健康状态的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五维度健康指数量表(Euro 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效用值存在统计学差异,病例组的EQ-5D效用值低于对照组;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欧洲生活质量量表之视觉模拟刻度尺(European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s visual analogue scale,EQ VAS)刻度值则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大影响生活事件是病例组EQ-5D效用值的影响因素,有发生重大影响生活事件的EQ-5D效用值明显低于未发生的;而病例组EQ VAS值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2)FACT-Hep量表统计分析结果随访对象FACT-Hep量表得分为145.70±17.42,其中FACT-G和Hep CS量表得分分别为85.23±14.40和60.47±5.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Q-5D效用值和EQ VAS值是FACT-Hep量表得分的影响因素,肝癌患者EQ-5D-3L量表的EQ-5D效用值和EQ VAS值越高,其FACT-Hep量表的得分越高。(3)TIPI量表统计分析结果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宜人性因子(Agreeableness,Agree.)和尽责性因子(Conscientiousness,Cons.)上的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病例组在Agree.和Cons.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病例组中的高宜人型人格和高尽责型人格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病例组中,未发现外向性因子(Extraversion,Extrav.)、Agree.及情绪稳定性因子(Emotional Stability,Em.St.)的人格类型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而FACT-Hep量表得分是Cons.人格类型的影响因素,FACT-Hep量表得分越高越偏向于高尽责型人格;学历是开放性因子(Openness to Experience,Open.)人格类型的影响因素,高中/中专学历的与初中及以下的相比越偏向于思想开放型人格。结论1.2011-2015年广西肝癌登记地区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无论是在总体水平,男性,农村地区或是城市地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均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同期平均水平,虽然肝癌标化发病率在2011-2015年呈下降趋势反映了广西肝癌防控工作是有成效的,但广西肝癌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而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是肝癌高发病和高死亡人群,对中老年高危群仍然需要加大肝癌预防及健康教育促进等防控工作力度。其次,广西肝癌登记地区因肝癌死亡造成的APYLL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且肝癌是造成广西居民寿命损失及男性劳动力损失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另外,模型预测结果提示,广西城市地区将是未来肝癌防控工作的重点,但广西农村地区肝癌防控工作仍然需要继续加强和推进。2.广西肝癌患者次均住院天数及次均住院医疗费用在全国均处于较低水平,药品费占住院医疗费用比例与国内外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且肝癌患者日均住院医疗费用随着年份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其次,虽然接受早期治疗的肝癌患者其住院总医疗费用高于晚期治疗的患者,但其出院转归情况是好于接受晚期治疗的。这些数据均可为广西肝癌患者防治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提供一定的卫生经济学参考依据。3.在肝癌患者中,有发生重大影响生活事件的EQ-5D-3L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未发生的,而肝癌患者的EQ-5D-3L量表的生活质量评分越高,其FACT-Hep量表的评分越高。其次,肝癌患者与普通人群在TIPI量表人格类型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肝癌患者高宜人型人格和高尽责型人格比例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另外,学历和FACT-Hep量表得分分别是肝癌患者Open.和Cons.人格类型的影响因素,FACT-Hep量表的评分越高,肝癌患者的Cons.人格评分越高。因此,在对肝癌患者开展早期干预及治疗时,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及人格评估均可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高建琼[5](2019)在《内蒙古2015年恶性肿瘤流行现状与2011-2015年流行趋势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为掌握2015年内蒙古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与人群分布特点,并以肿瘤登记地区数据估算全区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水平,分析2011-2015年癌症流行趋势,为精准地制定肿瘤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健全自治区肿瘤登记系统及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以2015年恶性肿瘤登记资料为基础,按城乡、性别、年龄组分层,依照《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推荐方法,计算各分层发病及死亡率;每层内登记处数据加权后估算全区的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以2011-2015年登记地区各癌种的粗发病和死亡率及世界标化发病/死亡率为因变量,年份为自变量建立对数线性方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95%CI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内蒙古肿瘤登记地区2015年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54.50/10万、中标率183.11/10万、世标率181.39/10万;死亡率153.45/10万、中标率106.98/10万、世标率106.09/10万。(2)估计2015年全区恶性肿瘤发病人数64628人,发病率256/10万;死亡人数39270人,死亡率138.36/10万,估计全区发病前五顺位: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食管癌,与登记地区发病顺位有差别;估计死亡前五顺位与登记地区基本一致。(3)2011-2015年内蒙古恶性肿瘤粗发病率及世标率分别以每年5.3%和4.7%的速度增长;粗死亡率及世标率分别以每年4.2%和3.7%速度增长,甲状腺癌以每年38.5%速度增长,子宫颈癌死亡增长速度为每年27.2%。男性粗发病率及世标率增长速度分别为63.7%和59.6%;女性发病世标率以每年36.5%增加、粗死亡率以每年34.3%增长。结论2015年内蒙古肿瘤登记地区发病前五顺位为肺癌、乳腺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死亡前五顺位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发病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发病及死亡率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全区估计发病/死亡率均低于全国水平。2011至2015年内蒙古恶性肿瘤发病及死亡趋势呈缓慢升高趋势。发病率增长最快为甲状腺癌,死亡率增长最快是子宫颈癌。发病率增长速度女性比男性快,死亡率相反。

王丹[6](2019)在《意义的重塑:临终患者的仪式治疗研究 ——以春社工机构“再生缘”项目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重生轻死的文化传统与技术导向的现代医学,致使临终者常常在身体疼痛与死亡恐惧中痛苦离世。伴随社会文明的飞速进步,个体的生命意义却愈发虚无。临终关怀的提出恰恰回应了人类对于生命本身的尊重,社会工作对临终关怀的积极介入则进一步体现了生命理念的革新。作为社会行动的本质体现,仪式逐渐成为生活意义的象征和价值的表达。为了探究社会工作视角下,以仪式的理念介入临终关怀的作用及实践策略。本研究以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与14位临终患者、7位家属、4名医护人员、6名社工及志愿者的半结构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探究临终关怀服务中仪式治疗介入的过程及运作逻辑,为仪式化的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了一种实践反思。研究发现,仪式治疗介入临终关怀服务具有一定成效,进一步提炼出实践策略,并整合出仪式治疗阶段性干预的综合模型:个体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事件包括出生、成长、结婚以及死亡,在生命周期仪式上分别对应出生礼、成人礼、婚礼以及葬礼,又分别导向觉醒、成长、实现、告别四个主题,具体的仪式实践则通过故事会、生日会、心愿会以及感恩会的形式进行。四个仪式呈现出阶段性的递进关系,每个仪式内部的推进也包含“分离、过渡与组合”三个不同的阶段,且阶段之间的转换比较缓和。在实践层面,仪式化服务又可以通过社会工作中的具体技术来达成:在觉醒仪式中,借由人生回顾聚焦重要事件,通过发现述说的多种可能而与“问题经验”分离,并向“新故事”转换以实现个体价值再塑;在成长仪式中,通过为患者创造一个展现能力的机会,来与“缺陷为本”的状态分离从而向“优势为本”过渡,以强化主体意识与自我认同;在实现仪式中,聚焦立即性需要以弱化无力感,帮助患者再度体验社会参与以实现权力感的提升;在告别仪式中,正向关系的维持支撑着患者与“社会世界”告别,重建生存和希望为主的生命意义,从而获得生命最后的安宁。

李征[7](2018)在《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及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中心(NCCN)在2000年将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定义为由癌症或癌症治疗引起的、能扰乱机体正常功能的、非同寻常的、持久疲乏的主观感觉,这种疲乏与近期体力活动不成比例,具有持续性的特点。神经内分泌是人体的能量调节的核心系统,为深入探讨CRF的机制,必须首先确定CRF与神经内分泌的生物相关性。癌因性疲乏(CRF)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引导人们重视癌症及癌症治疗对人体正常机能的整体影响,符合现代整体观的医学模式。治疗CRF本质上就是更加科学全面的治疗因癌症失去健康的患者,从根本上以患者整体的概念取代单一的癌症作为肿瘤患者治疗的最高目标。CRF的科学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核心原则,即在消除肿瘤或减轻肿瘤负荷的同时,应兼顾人体正常机能的运转,扶正与祛邪之间相辅相成。从CRF的核心治疗原则出发,热学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特色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首次以CRF概念为引导,结合热学疗法扶正祛邪的抗癌特色探索了肿瘤治疗中以人为本取代以病为本的临床实践路径,完成了在CRF概念引导下基于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相对完善的系统理论构建。第一部分: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目的:初步探讨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与神经内分泌的相关性,为CRF生物学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康复期肺癌患者进行研究,设置疲乏组及非疲乏对照组。利用多维疲乏症状量表-简化版(multidimensional fatigue symptom inventory-short form,MFSI-SF)和疲劳症状量表(fatigue symptom inventory,FSI)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评估患者的CRF状况。采集所有纳入患者的清晨8:00静脉血,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皮质醇激素、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浓度。应用SPSS软件19.0版对所得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59例康复期肺癌患者,按照患者的CRF情况分为疲乏组(39例)和非疲乏组(20例)两组。疲乏组的血清皮质醇激素及血清甲状腺激素(T3,T4,FT3,FT4)浓度均低于非疲乏组,疲乏组的血清ACTH浓度高于非疲乏组,且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SH浓度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疲乏组患者的MFSI-SF评分与血清皮质醇及甲状腺激素浓度均呈负相关(r=-0.820,-0.893,-0.797,-0.717,-0.855;P<0.05);疲乏组患者的FSI评分与血清中所测得的皮质醇激素浓度及甲状腺激素浓度均呈负相关(r=-0.778,-0.772,-0.659,-0.661,-0.653;P<0.05);疲乏组患者的MFSI-SF评分、FSI评分与血清ACTH浓度均呈正相关(r=0.813,0.629;P<0.05)。结论:康复期肺癌患者的CRF与肾上腺轴及甲状腺轴的神经内分泌相关。疲乏患者的皮质醇及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显着低于非疲乏患者,且其在血清中的浓度会影响患者CRF的程度。癌症损害对患者神经内分泌的负反馈调节系统有较为复杂的影响,在本研究中,疲乏患者血清中皮质醇的促激素ACTH水平升高,而甲状腺激素的促激素TSH的血清浓度则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第二部分:热疗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目的:基础实验通过热疗对放化疗的抗癌增敏效果的研究,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临床研究通过CRF评分变化直接评估热疗治疗CRF的临床效果,并通过常用具体临床指标的分析,深入探讨热疗治疗CRF的临床机制。方法:将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常规传代培养于RPMI-1640培养液中,所有实验步骤均选用对数生长期细胞。设置化疗组及放疗组为对照组,同时设置单纯培养组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包括热化联合组、热放联合组,热化联合组及热放联合组又分别设置41℃及43℃两个不同的温度组,共为7组。各组干预完成后37℃继续培养48h,然后以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增殖抑制率、碘化丙啶(PI)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实验重复3次。应用19.0版SPSS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分析。选取非小细胞肺癌(NSCLC)CRF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为热疗联合组及同步放化疗对照组,热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同步热疗。利用MFSI-SF和FSI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CRF程度进行评估。按WHO标准评估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稳定率(SD)、进展率(PD)及总有效率的数据,详细观测并记录治疗后的毒副反应,选取主要的毒副反应指标进行组间对比分析。采用免疫荧光法及流式细胞仪测定患者外周血治疗前后的NK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及CD4+/CD8+的分布比例,对比免疫功能变化。应用SPSS软件19.0版对所得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础实验中热化联合组的癌细胞存活率显着低于单纯化疗组,热放联合组的癌细胞存活率显着低于单纯放疗组;热化联合组的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均显着高于单纯化疗组,热放联合组的癌细胞增殖抑制率及凋亡率均显着高于单纯放疗组;这些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最终纳入CRF肺癌患者共107例,计算机随机分为热疗联合组(52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对照组2例患者因毒副反应过重中途退出,热疗联合组和对照组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分别为52例和53例。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CRF程度应用MFSI-SF与FSI两种评分系统显示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联合组MFSI-SF评分与FSI评分在治疗后降低,与治疗前的CRF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FSI-SF评分与FSI评分在治疗后升高,与治疗前的CRF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FSI-SF评分与FSI评分系统中,热疗联合组治疗后的CRF评分均显着低于同步放化疗组治疗后的CRF评分(P<0.05)。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联合组患者的部分缓解率和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同步放化疗对照组(P<0.05)。热疗联合组的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及肝肾损伤的中重度毒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疗联合组的CD3+、CD4+及NK等淋巴细胞及CD4+/CD8+的分布比例在治疗后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CD8+细胞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基础实验从细胞水平证实了热疗对放化疗的抗癌增敏作用。临床研究表明热疗治疗CRF安全有效,能显着改善CRF肺癌患者的疲乏程度。热疗协同放化疗提高抗癌有效性,是热疗治疗CRF祛邪途径的具体临床机制;热疗有利于降低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并改善患者的抗肿瘤免疫机能,是热疗治疗CRF扶正途径的具体临床机制。治疗CRF本质上就是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治疗因癌症失去健康的患者,从根本上以患者整体的概念取代单一的癌症作为肿瘤患者治疗的最高目标。因本章样本量相对较小,本文第三章采用了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综合了高质量的大样本数据来完成第二章的理论验证。第三部分: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目的:CRF治疗就是从根本上追求更好更科学的抗癌治疗方案。以CRF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为出发点,以热学疗法为研究核心,系统评价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与单独常规疗法比较治疗肺癌、食管癌、直肠癌、胃癌及肝癌共5大类肿瘤的祛邪及扶正的具体临床指标。探讨热学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热学疗法治疗肿瘤及CRF的临床实践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首先确定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并通过预检索制定科学的检索策略。检索源包括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共8个数据库,Google Scholar、Medical Matrix等互联网资源,以及相关的重要书籍等纸质版资源。以保证查全率从而避免漏检重要文献为主要原则,常规检索与追溯参考文献的方式同时进行,收集所有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独常规疗法治疗五类肿瘤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充分应用EndNote及Excel软件,按照研究计划书执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参照Cochrane标准对所有纳入分析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并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软件5.3版实施Meta分析。所有的方法步骤按照整体的技术路线进行。结果:检索完成后获得文献总量9098篇,通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216个RCT,其中英文文献共计32篇。最终纳入的32篇英文文献全部被SCI收录,分别来自于日本、中国、德国、韩国、荷兰、乌克兰、美国、俄国、希腊、丹麦以及意大利等11个不同的国家。所有研究共计纳入16069例癌症患者,其中热学疗法联合组共8037例患者,常规疗法对照组共8032例患者。(1)肺癌最终纳入47篇RCT,共纳入3083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551例,对照组153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肺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2)食管癌最终纳入46篇RCT,共纳入3508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771例,对照组173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食管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3)直肠癌最终纳入35篇RCT,共纳入2415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196例,对照组121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直肠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常规疗法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4)胃癌最终纳入34篇RCT,共纳入3018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546例,对照组14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化疗相比,联合温热疗法有利于提高胃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化疗相比,联合温热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5)肝癌最终纳入54篇RCT,共纳入4045名患者,其中联合组1973例,对照组207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与单独TACE相比,联合热学疗法有利于提高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及近期疗效。(2)与单独TACE相比,联合热学疗法临床安全性良好,且有利于降低部分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结论:与单独常规疗法治疗五类肿瘤相比,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能显着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近期疗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并有利于降低部分常规疗法引起的毒副反应。治疗CRF要求以患者整体的概念取代单一的癌症作为肿瘤患者治疗的最高目标,因而需要同时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CRF的角度考虑,热学疗法在提高肿瘤治疗有效性的同时能降低常规疗法对肿瘤患者的伤害,同时提高了综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因而有利于从整体上改善患者的CRF的程度。热学疗法的临床效果依赖于热疗技术的成长,本研究为肿瘤热学疗法的实践及热疗技术开发提供了较为系统的临床参考证据。

王伟[8](2017)在《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文献研究检索历年有关“轮状病毒性肠炎”(RVE)的文献,系统研究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动态,中西医对病毒性肠炎的诊疗进展,尤其是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2.临床研究进行五加减正气散(WJJZQS)治疗小儿寒湿型RVE的临床疗效评价,分析经典古方五加减正气散在治疗寒湿型RVE中的治疗优势。3.实验研究进行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作用于体外细胞染毒模型后其抗病毒机制的研究;并进一步检测其对IL-6、IL-1 β、TNF-α、IFN-β因子以及对TLR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调控作用,探讨五加减正气散抗轮状病毒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查阅国内外文献数据库,通过对RVE的相关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研究动态,分别完成中医对RVE的研究进展综述(包括病名及沿革、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分型、中医治疗等),以及西医对RVE的研究进展综述(包括流行病学特征、RV的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等)。2.临床研究2.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的中医诊断为寒湿型RVE的患儿,年龄6个月-3岁,病情属轻、中型,共计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2.2治疗方法在常规饮食及生活调摄指导基础上,根据脱水情况对症应用ORS治疗外,治疗组应用《温病条辨》五加减正气散原方:藿香12g、苍术12g、陈皮10g、厚朴12g、大腹皮10g、茯苓18g、谷芽6g治疗。以上药物全部采用中药饮片,并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代煎,每剂浓缩制成100ml/袋的液体。6个月-1岁每日20ml,1-2岁每日25ml,2岁以上每日35ml。分早晚两次,连服3天。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颗粒,50mg/粒,按15mg/kg·d剂量应用,分3次口服,连续3天。2.3观察指标通过治疗前后腹泻、腹痛、发热、呕吐、精神状态等临床表现观察,进行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证候总积分、证候疗效、综合疗效、大便RV抗原转阴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比较,结合治疗前后三大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检查评估,完成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寒湿型RVE的临床疗效评价。3.实验研究3.1实验材料病毒株与细胞株:轮状病毒SA11株(RV SA11),恒河猴胚胎肾细胞(MA104)为RVSA11株敏感细胞。动物:SPF级Wistar大鼠36只,体质量160g-200g,雌雄各半。药物:五加减正气散原方(同上)、利巴韦林颗粒、藿香正气口服液等。3.2含药血清制备36只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7d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中成药组、西药组及WJJZQS大、中、小剂量组共6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给药量按成人日用量等效剂量换算后,分别给予0.9%生理盐水、蕾香正气液、利巴韦林颗粒液、五加减正气散大、中、小剂量灌胃。每日分2次,连续3天。末次灌胃1h后取血。3.3 WJJZQS含药血清对RV SA11的体外抗病毒作用采用细胞病变法(CPE)检测WJJZQS含药血清(大、中、小剂量组)对MA104的最大无毒浓度(TC0)和RVSA11对MA104细胞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在TC0范围内,检测WJJZQS含药血清对RVSA11的体外抗病毒作用。3.4 WJJZQS含药血清对TLR/TRIF/IRF3信号通路及下游因子的调控作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L-1 β、TNF-α、IFN-β的含量;RT-PCR法检测细胞中TLR3、TRIF、IRF3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TLR3、TRIF、IRF3蛋白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中医多以“泄泻”论治RVE。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药疗法应用广泛,且临床疗效确切,但缺乏有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实验研究论证。西医在临床及基础研究方面虽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没有针对肠道病毒的特效药物,仅采取对症治疗。2.临床研究2.1病例基本情况治疗期间除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轻度皮疹)脱落1例,余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并坚持治疗至疗程结束,资料齐全。实际共收集病例59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2.2 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病情轻重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3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除倦怠乏力、恶寒/发热积分差异不显着外(P>0.05),治疗组余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2.4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组内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差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差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5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显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6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两组显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两组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8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1例,服药1天后出现轻度皮疹,病例脱落。未予特殊处理2天后皮疹渐退。余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治疗前后肝、肾功,心电图等均正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研究3.1 RV SA11毒力测定RV SA11 对 MA104 细胞的 TCID50 10-3 34/ml:3.2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WJJZQS含药血清(大、中、小剂量组)对MA104细胞的TC0均为20%;3.3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与同浓度空白血清组比较,除WJJZQS小剂量50%浓度组抑毒率差异不显着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均优于空白血清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WJJZQS中剂量各浓度组抑毒率均明显优于空白血清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与同浓度中成药组比较,除WJJZQS中剂量5%浓度组抑毒率明显优于中成药组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与同浓度中成药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同浓度西药组比较,除WJJZQS小剂量各浓度组抑毒率明显低于西药组,差异显着外(P<0.05),余各组抑毒率与同浓度西药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组内不同浓度多重比较结果,说明各组均能有效抑制RV合成,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关系(P<0.05或0.01)。3.4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除空白血清组在20%浓度抗病毒吸附率为4.04%外,其余各组含药血清的TC0范围内各浓度,对RV吸附的过程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3.5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各组含药血清的TC。范围内各浓度,对RV均无直接灭活作用(P>0.05)。3.6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IL-6、IL-1β、TNF-α、IFN-β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L-6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L-6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与染毒组比较,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能明显下调IL-6的表达水平,差异特别显着(P<0.01);大剂量组亦可下调IL-6的高表达,且差异显着(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虽能使细胞IL-6的高表达降低,但与染毒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L-1β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L-1β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WJJZQS大、中剂量组下调IL-1β作用最强(P<0.01);其次为中成药、小剂量组(P<0.05);西药组对IL-1β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TNF-α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NF-α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WJJZQS小剂量组可明显下调TNF-α的高表达,差异显着(P<0.05);其余各组的调控作用则更强(依次为中成药组、西药组、WJJZQS中剂量、大剂量组),差异特别显着(P<0.01)。病毒感染细胞后,各组IFN-β表达量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IFN-β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升高。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上调IFN-β表达作用最强(P<0.01);WJJZQS大剂量组亦可上调IFN-β的表达(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对IFN-β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P>0.05)。3.7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TLR3mRNA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LR3mRNA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大、中剂量组可明显下调TLR3mRNA的过表达(P<0.01),WJJZQS小剂量组、中成药组、西药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调TLR3mRNA表达的作用(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TRIFmRNA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RIFmRNA表达量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以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下调作用尤为显着(P<0.01)。WJJZQS大剂量组也可显着下调TRIFmRNA的过表达(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调控作用不明显(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IRF3mRNA表达量虽较空白组升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药血清干预后,虽各组IRF3mRNA表达较染毒组均不同程度降低,但下降幅度小于1.5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各组含药血清对IRF3mRNA的表达无明显调控作用。3.8 WJJZQS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病毒感染细胞后,TLR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LR3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大、中剂量组较染毒组显着降低(P<0.01),WJJZQS小剂量组、中成药组、西药组TLR3蛋白表达量亦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TRI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空白组比较P<0.01)。含药血清干预后,各组TRIF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WJJZQS中剂量组、中成药组较染毒组显着降低(P<0.01),WJJZQS大剂量组TRIF蛋白表达量亦显着降低(P<0.05);WJJZQS小剂量组、西药组虽蛋白表达量减少,但差异不显着(P>0.05)。病毒感染细胞后,IRF3蛋白表达量虽较空白组升高,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含药血清干预后,虽各组IRF3蛋白表达量较染毒组不同程度降低,但经数据分析,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文献研究中医药在治疗RVE临床疗效确切,但缺乏有力的临床疗效评价及实验研究论证。2.临床研究WJJZQS可明显改善寒湿型RVE患儿腹泻、腹痛/肠鸣、恶心呕吐、脘腹闷胀、食欲不振症状积分,尤其是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倦怠乏力、恶寒/发热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当。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证候疗效(显效率)、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大便RV抗原转阴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WJJZQS治疗寒湿型RVE,安全有效,值得深入研究并临床推广应用。3.实验研究(1)WJJZQS具有的抗病毒作用,不是通过抗病毒吸附和对病毒的直接杀灭作用实现的,其抗病毒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病毒进入细胞后的病毒生物合成作用。(2)WJJZQS通过下调IL-6、IL-1β、TNF-α等致炎因子的过表达,上调抑炎因子IFN-β的表达,发挥辅助的抗病毒作用。(3)WJJZQS对特异性识别dsRNA病毒的TLR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TLR3、TRIF表达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但对IRF3的表达则无显着调控作用。

赵雪瑜[9](2017)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0年胃癌数据库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内蒙古西部地区是我国胃癌高发区,但到目前为止一直缺乏详细的胃癌临床病理资料报道。我院是内蒙古西部地区最大的胃癌诊疗中心之一,分析我院10年来胃癌数据库的临床病理资料,以了解本地区胃癌的发病特点。方法将2007年01月01日至2017年01月01日期间在我院诊治的2049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癌患者男性1619例(79.01%),女性430例(20.99%)例,平均年龄60.94±10.90岁。发病部位以胃窦部最多,830例,占40.51%;不同年龄段胃癌发病部位构成比不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8.583,P=0.000),胃底贲门癌的构成比随年龄升高逐渐升高;不同性别胃癌发病部位构成比不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9.902,P=0.042),男性较女性好发部位更靠近近端胃。组织类型最多的为低分化腺癌922例,占45.00%;不同年龄组胃癌组织类型存在差异,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66,P=0.000),青年人胃癌恶性程度高;男性与女性胃癌组织学类型无差异。早期胃癌181例,占8.83%;进展期胃癌Bormann分型以Ⅲ型最多,共1167例,占57.00%;胃癌TNM分期中,Ⅲ期+Ⅳ期胃癌患者占大多数,共1492例,占72.82%;年轻人TNM分期较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1.946,P=0.008)。130例蒙古族胃癌患者中男性106例(81.54%),女性24例(18.46%)例,平均年龄61.25±11.38岁,与汉族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4,P=0.754)。各年龄段构成比与汉族相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716,P=0.633)。蒙古族患者胃癌最好发部位为贲门胃底部55例(42.31%),其次为胃窦部,好发部位与汉族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54,P=0.033)。组织类型最多的为低分化腺癌67例,占51.54%,与汉族对比,恶性程度较低的高、中分化腺癌构成比与汉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86,P=0.000),恶性程度较高的印戒细胞癌和粘液腺癌构成比较汉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58,P=0.004;χ2=12.723,P=0.000)。TNM分期蒙古族与汉族患者无明显差异。胃癌患者ABO血型与内蒙古中心血站所报道内蒙古地区呼和浩特健康人群血型分布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93,P=0.661)。结论内蒙古西部地区胃癌以进展期胃癌占大多数,老年男性高发,好发于远端胃,其次为胃底贲门部。随年龄增加近端胃癌发病率增加。分化程度较差,青年人胃癌恶性程度高,但分期较早。蒙古族患者为老年男性好发,好发部位为近端胃,恶性程度相对较低,肿瘤分期与汉族基本一致。ABO血型与胃癌发生未见明显相关性。

赵宇倩[10](2016)在《适合中国不同资源地区的宫颈癌筛查技术及阴道镜检查中组织学活检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标探讨三种不同的宫颈癌初筛技术在基层技术水平条件下应用的实际筛查效果以及分流策略,探讨阴道镜下直接活检和随机活检在人群筛查中的作用,探索我国女性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解剖学好发部位,为提高我国现实条件下人群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工作的质量探寻更为客观的技术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研究内容1.比较三种不同宫颈癌初筛技术在基层应用的初筛效果;2.比较初筛hrHPV阳性女性中不同分流策略的实际效果;3.探讨阴道镜下直接活检和随机活检的作用;4.探索中国女性高度宫颈上皮内病变在宫颈表面的分布特征。研究方法首先,选择国家“两癌”筛查项目点作为本研究项目点,根据不同经济水平,分为农村筛查点和城市筛查点。在农村筛查点,分别采用细胞学、醋酸/碘染色肉眼观察法、hrHPV检测法对随机分为三组的适龄女性进行筛查,初筛细胞学或肉眼观察法阳性的女性进行阴道镜检查,hrHPV检测组阳性女性随机分组后采用细胞学、肉眼观法或直接阴道镜进行分流;在城市筛查点,分别采用细胞学、HPV分型检测对随机分为二组的女性进行筛查,初筛细胞学阳性女性、HPV16/18型阳性女性直接进行阴道镜检查,其他hrHPV阳性女性随机分为细胞学分流、直接阴道镜检查组。比较不同初筛方法及不同分流技术的筛查阳性率、阳性预测值及宫颈高度病变的检出率,为我国人群宫颈癌筛查项目提供科学证据。其次,利用既往开展的人群筛查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初筛技术阳性人群中,阴道镜下直接活检和随机活检的作用,并分析我国女性人群宫颈上皮内病变在宫颈表面的分布特征,为制定较为客观的阴道镜下活检的规范提供参考。研究结果1.农村各筛查点不同筛查组间初筛阳性率有显着差异,hrHPV检测组阳性率显着高于细胞学和VIA/VILI(16.3% vs.8.4%,8.9%,P<0.001);城市筛查点中,HPV16/18型阳性率为1.9%,其他hrHPV感染率为6.2%,城市hrHPV检测阳性率显着高于细胞学阳性率(8.1% vs.5.8%,P<0.001)。若初筛阳性女性均直接转诊阴道镜,农村地区hrHPV检测组的调整CIN2+病变检出率高于细胞学组和VIA/VILI组,分别为1.2%,0.7%和0.7%,调整的CIN3+病变检出率分别为1.2%,0.4%和0.5%。城市地区HPV检测组调整的CIN2+及CIN3+病变检出率分别为1.3%和0.6%,细胞学组为0.8%和0.4%。2.在hrHPV阳性女性中,农村地区分流细胞学、分流VIA/VILI、直接阴道镜的估计人群阴道镜应转诊率分别为2.9%、2.9%、16.3%,三组CIN3+以上病变的检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5%,1.6%,7.5%,P=-0.012)。平均每检出1例CIN2+病变所需的阴道镜检查数在直接阴道镜检查组、分流细胞学、分流VIA/VILI组分别为13.1、5.3、7.7,而对CIN3+病变分别为13.1、8.0、11.5。城市地区HPV16/18型阳性女性中的CIN2+病变检出率为24.1%,CIN3+病变检出率为13.8%。其他高危型阳性细胞学分流或直接阴道镜检查的估计人群阴道镜转诊率为2.6%和6.2%,直接阴道镜检查的女性CIN2+和CIN3+病变检出率显着高于细胞学分流(13.0% vs.5.9%,P=-0.003;6.3%vs.0.9%,P=-0.003),每检出1例CIN2+或CIN3+病变,HPV 16/18型检查所需的平均阴道镜检查数为4.1、7.1,其他高危阳性女性直接阴道镜检查为6.8、14.1,分流细胞学组每检出1例宫颈高度病变所需的平均阴道镜检查数最多为6.0、39.0。3.在hrHPV阴性女性中,CIN2+病变检出率为0.1%,且无论是在阴道镜阳性女性中增加随机活检还是阴道镜阴性女性四象限活检,均无CIN2+病变检出。在VIA阳性但阴道镜阴性的女性中,四象限随机活检对CIN2+病变的检出率为0.7%。阴道镜下直接活检的女性中,VIA初筛异常和正常女性中CIN2+病变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7)。单独细胞学作为筛查时,随细胞学诊断严重程度升高,阴道镜阴性女性中进行四象限随机活检的CIN2+病变检出率增高(ptrend<0.001),在HSIL+女性中达到25.0%。若细胞学联合HPV检测作为初筛,LSIL及以上细胞学且hrHPV阳性女性阴道镜下直接活检与阴道镜阴性四象限随机活检对CIN2+病变的检出率无差异(P=0.283)。无论细胞学诊断如何,若hrHPV阴性且阴道镜阴性,随机活检均未发现CIN2+病变。4.CIN2+病变在宫颈后唇发生率高于宫颈前唇(P<0.0001)。直接活检中获得的CIN2和CIN3+病变在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象限(P<0.0001)。在直接活检的样本中,CIN2+病变最多见于钟面4点(OR=2.572,95%CI:1.900,3.481)、7点(OR=1.689,95%CI:1.211, 2.355)。CIN3+病变在钟面4点和7点最多见,OR值分别为2.959(95%CI:2.026,4.323)和1.678(95% CI:1.095,2.572)。在随机活检中,CIN2+病变在钟面5点(OR=4.793,95%CI:2.462,9.330),6点(OR=3.841, 95%CI:1.530,9.644),7点(OR=4.185,95%CI:2.156,8.121),9点(OR=3.657,95% CI:1.125,11.893)以及12点(OR=3.697,95%CI:1.593,8.583)较多。CIN3+病变在钟面3点(OR=6.033,95%CI:1.431,25.431),5点(OR=4.744,95%CI:1.695,13.277),7点(OR=5.178,95%CI:2.046,13.106)以及12点(OR=4.575,95%CI:1.408,14.861)较多见。研究结论1.在国家公共卫生项目的现实条件下,农村地区若采用hrHPV检测作为初筛方法,阳性女性直接转诊阴道镜的方案,与细胞学或者VIA/VILI初筛相比可提高宫颈高度病变的检出率,但阴道镜转诊率也会有大幅度增加。城市地区采用HPV分型检测作为初筛的阳性率与细胞学初筛比较,阴道镜转诊率及CIN2+病变检出率均会有较大幅度增加。2.在经济水平稍差且HPV感染率较高的人群中,hrHPV阳性女性采用细胞学或VIA/VILI分流对CIN2+病变的检出率比较接近,可大大减少阴道镜的转诊率。若采用这两种技术进行分流,需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否则会漏掉较多宫颈高度病变病例。经济水平较好且HPV感染率较低的人群中,hrHPV阳性女性直接转诊阴道镜的筛查方案与HPV16/18阳性直接阴道镜检查、其他高危型阳性女性细胞学分流的方案相比,虽然增加阴道镜的转诊率,但不会降低阴道镜检查的效率。3.单独VIA或hrHPV检测做初筛对阴道镜下是否需要随机活检的参考作用有限。在单独VIA或hrHPV初筛阳性,阴道镜阴性时,不建议进行四象限活检。若单独细胞学诊断为HSIL+则应该进行四象限活检。细胞学联合hrHPV检测时,若细胞学诊断LSIL及以上且HPV感染阳性,无论阴道镜检查是否发现可疑病变均建议进行四象限活检;无论细胞学诊断如何,若hrHPV检测为阴性,随机活检的作用不大。4.CIN2+病变分布在中国女性宫颈表面的分布存在一定特征,在宫颈后唇的第二象限和第三象限CIN2+病变检出率高于前唇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直接活检发现在钟面4点和7点CIN2+病变相对较多,提示在宫颈第二或第三象限,尤其是钟面4点和7点,在阴道镜检查时适当多取活检。综上所述,hrHPV检测用于初筛在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基层地区可提高宫颈高度病变检出率,但同时大幅度增加阴道镜转诊率。若要对hrHPV感染女性进行分流,则需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或采用客观的检测技术。根据不同的初筛及阴道镜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阴道镜下随机活检或在某些临床指征的人群中行常规四象限活检,并且根据CIN2+病变在宫颈表面的分布特征选择随机活检的部位可能会对阴道镜下组织学活检的准确性提供一些客观参考信息,有助于提高CIN2+病变的检出率。针对不同人群及不同的经济水平,尽量采用客观、合理的筛查技术,制定适合我国基层实际情况的宫颈癌筛查策略,以达到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目的。

二、《中国肿瘤临床》2004年第31卷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肿瘤临床》2004年第31卷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1. 前言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盐酸羟考酮胶囊在阿片耐受癌痛患者爆发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简写索引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爆发痛诊断标准
    2.4 观察和评价指标
    2.5 镇痛满意度
    2.6 不良反应评估
    2.7 生活质量评估(QOL)
    2.8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盐酸吗啡片组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组给药前后疼痛强度比较
    3.3 盐酸吗啡片组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组给药后疼痛强度差异比较
    3.4 盐酸吗啡片组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组给药后疼痛缓解度比较
    3.5 盐酸吗啡片组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组给药后满意度比较
    3.6 盐酸吗啡片组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组不良反应比较
    3.7 盐酸吗啡片组和盐酸羟考酮胶囊组生活质量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爆发痛的药物治疗
    4.2 爆发痛治疗与镇痛满意度
    4.3 爆发痛与不良反应
    4.4 爆发痛与生活质量
    4.5 研究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研期间成果简介
附录 生活质量(QOL)评估表
综述 癌症患者爆发痛药物治疗的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3)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源外泌体非编码RNA谱鉴定及作用于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树突状细胞和免疫抑制细胞群比例动态变化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建立细粒棘球蚴小鼠感染模型
        2.4.2 肝脏白细胞悬液制备
        2.4.3 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DC细胞比例
        2.4.4 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MDSC及其亚型比例
        2.4.5 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脏Treg细胞比例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DC细胞在肝脏白细胞中的比例变化
        3.2 MDSC及其亚群在肝脏白细胞中的比例变化
        3.3 Treg细胞在肝脏白细胞中的比例变化
    4 讨论
第二部分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源外泌体非编码RNA表达谱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本来源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和囊液分离
        2.4.2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体外培养
        2.4.3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和囊液源外泌体分离和纯化
        2.4.4 透射电镜分析(TEM)
        2.4.5 纳米粒径跟踪分析(NTA)
        2.4.6 Western blotting
        2.4.7 外泌体总RNA的提取和纯化
        2.4.8 外泌体总RNA浓度和纯度测定
        2.4.9 miRNA文库构建及测序
        2.4.10 全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及测序分析
        2.4.11 ceRNA调控网络构建
        2.4.12 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和囊液源外泌体的分离鉴定
        3.1.1 透射电镜分析(TEM)
        3.1.2 纳米粒径跟踪分析(NTA)
        3.1.3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外泌体特有蛋白标志物
        3.2 外泌体源miRNAs测序结果分析
        3.2.1 样本测序结果基本情况
        3.2.2 PSC-ELVs和HF-ELVs中保守miRNAs鉴定
        3.2.3 PSC-ELVs和HF-ELVs中miRNAs数量和表达水平分析
        3.2.4 靶基因预测及其功能富集和信号通路分析
        3.2.5 荧光定量PCR (qRT-PCR)验证
        3.3 外泌体源lncRNAs和circRNAs表达谱分析鉴定
        3.4 mRNA-miRNA-lncRNA相互作用网络
    4 讨论
第三部分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源外泌体miRNA作用于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源外泌体的分离鉴定:同第二章内容
        2.4.2 原头节源外泌体总蛋白浓度测定
        2.4.3 小鼠骨髓来源的DC体外培养
        2.4.4 外泌体内化实验
        2.4.5 miRNA功能获得性和缺失性研究
        2.4.6 BMDC总蛋白制备
        2.4.7 Western blotting
        2.4.8 ELISA
        2.4.9 BMDC总RNA提取
        2.4.10 荧光定量PCR (qRT-PCR)
        2.4.11 流式细胞术检测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PSC-ELVs总蛋白含量
        3.2 BMDC纯度鉴定
        3.3 BMDC摄取原头节源外泌体
        3.4 原头节源外泌体转运miRNAs至BMDC
        3.5 转录水平原头节源外泌体活化BMDC
        3.6 原头节源外泌体诱导BMDC产生炎性因子
        3.7 原头节源外泌体诱导BMDC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的改变
        3.8 原头节外泌体源miR-277a-3p和miR-4989-3p诱导BMDC上调炎性因子表达
        3.9 miR-277a-3p和miR-4989-3p潜在靶基因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及申请专利
附件

(4)广西肝癌流行现状及肝癌患者住院医疗费用、生活质量与人格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受资助项目说明
主要英文缩写词索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广西肝癌登记地区肝癌流行现状及趋势预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统计分析指标
        1.3 肝癌发病和死亡预测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人口覆盖情况
        2.2 主要质控指标
        2.3 肝癌发病主要指标
        2.4 肝癌发病主要指标预测结果
        2.5 肝癌死亡主要指标
        2.6 肝癌死亡主要指标预测结果
        2.7 因肝癌死亡损失的PYLL和APYLL
        2.8 因肝癌死亡损失的WYPLL和AWYPLL
    3.讨论
        3.1 广西肝癌登记地区监测人口覆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2 广西肝癌登记地区肝癌M/I值和MV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3 广西肝癌登记地区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国内外相比均处于较高水平,而肝癌标化发病率在2011-2015年则呈下降趋势
        3.4 广西肝癌登记地区标化后的肝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2016-2020年将呈缓慢下降趋势,农村地区呈缓慢下降趋势,而城市地区则呈快速上升趋势
        3.5 广西肝癌登记地区因肝癌死亡造成的APYLL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男性AWYPLL明显高于女性
    4.结论
    5.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 广西某肿瘤医院肝癌患者住院医疗费用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研究对象样本量要求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基本信息
        2.2 临床治疗信息
        2.3 住院医疗费用概况
        2.4 各年度住院医疗费用
        2.5 日均住院医疗费用概况
        2.6 日均住院医疗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2.7 住院总医疗费用概况
        2.8 住院总医疗费用影响因素分析
    3.讨论
        3.1 肝癌患者次均住院天数及次均住院医疗费用在全国均处于较低水平,药品费占住院医疗费用比例与国内外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
        3.2 肝癌患者日均住院医疗费用随着年份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3.3 诊断年龄、学历、BCLC分期、治疗方案是肝癌患者住院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
    4.结论
    5.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三部分 广西肝癌患者生活质量与人格评估分析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 研究对象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研究对象样本量要求
        1.4 评估量表测评方法
        1.5 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EQ-5D-3L量表统计分析结果
        2.2 FACT-Hep量表统计分析结果
        2.3 TIPI量表统计分析结果
    3.讨论
        3.1 EQ-5D-3L量、FACT-Hep量表、TIPI量表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2 婚姻状况、职业、重大影响生活事件是EQ-5D-3L量表的影响因素
        3.3 EQ-5D效用值和EQ VAS值是FACT-Hep量表的影响因素
        得分是 TIPI 量表人格类型的影响因素 3.4 病例组高宜人型人格和高尽责型人格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EQ-5D 效用值、EQ VAS 值、FACT-Hep 量表
    4.结论
    5.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肝癌发病和死亡负担研究及肝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工具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内蒙古2015年恶性肿瘤流行现状与2011-2015年流行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数据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6)意义的重塑:临终患者的仪式治疗研究 ——以春社工机构“再生缘”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我国临终关怀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1.2.2 仪式的定义、特点与功能
        1.2.3 生死仪式的象征意义
        1.2.4 临终关怀中的仪式研究及其它实践
        1.2.5 研究不足与总结
    1.3 理论视角及概念界定
        1.3.1 理论视角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1.4.5 研究伦理
第2章 临终关怀服务中的仪式引入
    2.1 临终患者的现实境况
        2.1.1 身体的疼痛与凋零
        2.1.2 全面的丧失与死亡恐惧
        2.1.3 生命意义的失落与否定
        2.1.4 社会位置的边缘化
    2.2 医学的去仪式化:临终者的病理性客体
        2.2.1 技术医学的主导地位与使命
        2.2.2 身体话语权的剥夺
    2.3 由“通过仪式”到“仪式治疗”:社会工作的赋仪式化
        2.3.1 仪式行动的过程:分离、过渡与组合
        2.3.2 临终关怀的仪式:觉醒、成长、实现与告别
第3章 觉醒仪式:故事会中的生命叙事
    3.1 借由人生回顾,分离“问题化经验”
        3.1.1 社会语境下临终者的述说
        3.1.2 时间脉络下社会经验的再互动
    3.2 发现阐释的多种可能,向“新故事”转换
        3.2.1 捕捉独特事件的隐喻意义
        3.2.2 创造意义载体,解构问题化归因
    3.3 基于重构叙事的个体价值再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成长仪式:生日会中的主体表达
    4.1 探寻内在力量,与“缺陷为本”分离
        4.1.1 祛除污名化标签
        4.1.2 强化能力与品质
    4.2 展现潜藏能力,向“优势为本”过渡
        4.2.1 获得表达自我的机会
        4.2.2 成为生日展演的主角
    4.3 自我认同的转换与重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现仪式:心愿会中的社会互动
    5.1 聚焦立即性需要,弱化无力感
        5.1.1 关注可实现的临终需求
        5.1.2 再度体验社会参与
    5.2 从“失权”到“增权”:权力感的转换和提升
        5.2.1 临终者的发声与表达
        5.2.2 重获尊严与权力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告别仪式:感恩会中的生命接纳
    6.1 与自我和解,与“社会世界”告别
        6.1.1 正向关系的不可替代性
        6.1.2 直面与表达的责任
    6.2 整合与重塑:回归生命本真的安宁
        6.2.1 凝聚碎片化经验
        6.2.2 完成生命观的重塑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仪式治疗介入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的反思
    7.1 仪式与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
        7.1.1 临终关怀中仪式治疗阶段性干预的综合模型
        7.1.2 生命意义的唤醒与重建
    7.2 研究反思与未来展望
        7.2.1 研究反思
        7.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生命故事
附录二: 访谈提纲

(7)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及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
    前言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试剂
        1.1.3 疲乏量表
        1.2 方法
        1.2.1 资料的收集
        1.2.2 血清激素水平的检测
        1.2.3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特征
        2.2 组间MFSI-SF评分、FSI评分比较
        2.3 组间血清激素水平比较
        2.3.1 组间血清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比较
        2.3.2 组间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2.3.3 组间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
        2.4 疲乏组患者MFSI-SF评分与血清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2.4.1 MFSI-SF评分与皮质醇激素、ACTH水平的相关性
        2.4.2 MFSI-SF评分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2.5 疲乏组患者FSI评分与血清激素水平的相关性
        2.5.1 FSI评分与血清皮质醇激素、ACTH水平的相关性
        2.5.2 疲乏组FSI评分与甲状腺激素浓度的相关性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热疗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基础实验的材料及方法
        1.1.1 细胞培养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1.4 实验分组
        1.1.5 热化放疗的方法
        1.1.6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方法
        1.1.7 细胞增殖抑制率的测定方法
        1.1.8 细胞凋亡率的测定方法
        1.1.9 统计学方法
        1.2 临床研究的材料及方法
        1.2.1 患者的纳入及排除标准
        1.2.2 同步放化疗及热疗的临床方案
        1.2.3 临床效果评估标准
        1.2.4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
        2.1 热疗协同放化疗实验结果
        2.2 临床研究纳入患者的基本特征
        2.3 患者治疗前后的MFSI-SF及FSI评分对比
        2.4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常规临床指标对比
        2.4.1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抗癌近期疗效对比
        2.4.2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中重度毒副反应对比
        2.4.3 热疗联合组与对照组的免疫指标测定对比
    第三节 讨论
    第四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
    前言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文献纳入标准
        1.1.1.1 研究类型
        1.1.1.2 研究对象
        1.1.1.3 干预措施
        1.1.1.4 测量的结局指标
        1.1.2 文献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
        1.4 文献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方法
        1.7 GRADE结果总结表
        1.8 技术路线和系统评价流程图
    第二节 结果
        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2.2 纳入外文文献的基本信息分析
        2.3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5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的Meta分析结果
        2.5.1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肺癌的Meta分析结果
        2.5.1.1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的效果评价
        2.5.1.2 热学疗法联合放疗治疗肺癌的效果评价
        2.5.1.3 热学疗法联合化放疗治疗肺癌的效果评价
        2.5.2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食管癌的Meta分析结果
        2.5.2.1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评价
        2.5.2.2 热学疗法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评价
        2.5.2.3 热学疗法联合化放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评价
        2.5.3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直肠癌的Meta分析结果
        2.5.3.1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评价
        2.5.3.2 热学疗法联合放疗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评价
        2.5.3.3 热学疗法联合化放疗治疗直肠癌的效果评价
        2.5.4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Meta分析结果
        2.5.5 热学疗法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Meta分析结果
        2.5.5.1 氩氦刀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评价
        2.5.5.2 温热疗法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评价
        2.5.5.3 射频消融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效果评价
        2.6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的GRADE结果总结表
        2.6.1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肺癌的结果总结表
        2.6.2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食管癌的结果总结表
        2.6.3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治疗直肠癌的结果总结表
        2.6.4 热学疗法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结果总结表
        2.6.5 热学疗法联合TACE治疗肝癌的结果总结表
    第三节 讨论
        3.1 癌症的流行病学分析
        3.2 五种癌症的治疗现状分析
        3.3 肿瘤热学疗法的简介
        3.4 热学疗法联合常规疗法的基本原理
        3.5 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研究结果的简要总结
        3.6 研究结论
        3.7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对今后热疗试验研究的建议
    第四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癌因性疲乏及肿瘤热学疗法的相关综述
    第一节 癌因性疲乏的简介
    第二节 热学疗法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热学疗法在五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肿瘤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探讨与展望
    第五节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简表Ⅰ
英文缩略语简表Ⅱ
英文缩略语简表Ⅲ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在学期间的获奖情况
在学期间参与课题、参编专着及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
致谢

(8)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学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1.1 病名及沿革
        1.2 病因病机
        1.2.1 感受外邪
        1.2.2 饮食所伤
        1.2.3 情志不畅
        1.2.4 病后体虚
        1.2.5 肾命火衰
        1.3 治法方药
        1.4 辨证分型
        1.4.1 辨证要点
        1.4.2 疾病分型
        1.5 中医治疗
        1.5.1 经典治疗
        1.5.2 现代中医治疗
        1.6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
    2. 西医对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特征
        2.2 轮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2.3 发病机制
        2.4 临床表现及诊断
        2.5 常用治疗方法
        2.5.1 液体疗法
        2.5.2 抗病毒及免疫疗法
        2.5.3 微生态制剂
        2.5.4 肠黏膜保护剂
        2.5.5 RV疫苗
        2.5.6 补锌治疗
第二部分 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证候量化标准
        1.2.4 中医证候轻重判定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3. 疗效判定标准
        3.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3.2 症状量化判定标准
        3.3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3.5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3.6 医学伦理控制
        3.7 统计学处理方法
    4. 结果
        4.1 病例基本情况
        4.2 一般资料比较
        4.2.1 两组性别分布比较
        4.2.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4.2.3 两组病情轻重比较
        4.3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4.3.1 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4.3.2 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比较
        4.3.3 治疗后证候疗效比较
        4.3.4 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
        4.3.5 大便RV抗原转阴率比较
        4.3.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5. 讨论
        5.1 五加减正气散出处及组方依据
        5.1.1 原方出处及方义
        5.1.2 药物分析
        5.2 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小儿RVE的理论依据
        5.2.1 基于“温病理论”辨治RVE的思路
        5.2.2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与RVE发病的关系
        5.3 利巴韦林在病毒性肠炎中的临床应用
        5.3.1 药物概述
        5.3.2 利巴韦林在治疗中的应用
        5.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 小结
第三部分 五加减正气散抗体外轮状病毒的作用机制探讨
    实验一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抗体外轮状病毒的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病毒株与细胞株
        1.2 动物
        1.3 药物
        1.4 试剂
        1.5 主要仪器及实验室
        2. 实验方法
        2.1 血清制备
        2.1.1 分组
        2.1.2 给药
        2.1.3 取血
        2.2 MA104细胞的复苏及传代
        2.3 病毒活化
        2.4 病毒毒力测定
        2.5 含药血清体外抗病毒试验
        2.5.1 含药血清的前处理
        2.5.2 制备96孔板内单层细胞
        2.5.3 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试验
        2.5.4 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抑制作用的测定
        2.5.5 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
        2.5.6 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
        2.6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RV SA11毒力测定
        3.2 含药血清的细胞毒性
        3.3 含药血清对病毒生物合成的抑制作用
        3.4 含药血清抗病毒吸附试验
        3.5 含药血清直接灭活病毒试验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IL-6、IL-1β、TNF-α及IFN-β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检测原理
        2.2 实验步骤
        2.3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IL-6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IL-1β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TNF-α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3.4 WJJZQS对染毒细胞IFN-β表达水平的调控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总RNA的提取
        2.2 反转录
        2.2.1 去除基因组DNA反应
        2.2.2 逆转录反应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1 实时荧光检测PCR引物
        2.3.2 进行Realtime PCR反应
        2.4 计算
        3. 实验结果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TLR3 mRNA表达的影响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TRIF mRNA表达的影响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IRF3 mRNA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Toll样受体(TLRs)家族
        4.2 TLR3信号通路在RV感染中的作用
        4.3 WJJZQS对TLR3、TRIF、IRF3 mRNA表达的调控作用
        5. 小结
    实验四 五加减正气散含药血清对染毒细胞TLR3、TRIF、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制备蛋白样品
        2.2 BCA法测蛋白浓度
        2.3 样品处理
        2.4 蛋白检测
        2.5 配置SDS-PAGE
        2.6 上样
        2.7 电泳
        2.8 转膜
        2.9 免疫反应
        2.10 化学发光
        2.11 凝胶图像分析及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WJJZQS对染毒细胞TLR3蛋白表达的影响
        3.2 WJJZQS对染毒细胞TRIF蛋白表达的影响
        3.3 WJJZQS对染毒细胞IRF3蛋白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略语索引
    附录2 临床调查表
    附录3 症状积分评估表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附件

(9)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0年胃癌数据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适合中国不同资源地区的宫颈癌筛查技术及阴道镜检查中组织学活检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目标
第一部分 适合中国不同地区的宫颈癌筛查方案研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人群
        2.2 临床研究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参加筛查女性基本信息
        3.2 VIA/VILI组筛查结果
        3.3 细胞学组筛查结果
        3.4 hrHPV检测组筛查结果
        3.5 初筛组间比较
    4 讨论
        4.1 “两癌”筛查现有方案的初筛阳性率及宫颈高度病变检出率比较
        4.2 hrHPV感染率及宫颈高度病变检出率比较
        4.3 HPV阳性女性分流策略
        4.4 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4.5 小结
第二部分 阴道镜检查中组织学活检的探讨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阴道镜检查及组织诊断
        2.3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3.2 不同临床检查方法阴道镜下活检
        3.3 宫颈上皮内病变在宫颈表面分布结果
    4 讨论
        4.1 阴道镜下直接活检和随机活检在不同初筛阳性人群中的作用
        4.2 宫颈上皮病变分布特征的探讨
        4.3 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国肿瘤临床》2004年第31卷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盐酸羟考酮胶囊在阿片耐受癌痛患者爆发痛中的应用[D]. 赵悦. 青海大学, 2021(01)
  • [3]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源外泌体非编码RNA谱鉴定及作用于树突状细胞的功能与机制研究[D]. 张小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
  • [4]广西肝癌流行现状及肝癌患者住院医疗费用、生活质量与人格评估分析[D]. 彭振仁. 广西医科大学, 2020
  • [5]内蒙古2015年恶性肿瘤流行现状与2011-2015年流行趋势分析[D]. 高建琼.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6]意义的重塑:临终患者的仪式治疗研究 ——以春社工机构“再生缘”项目为例[D]. 王丹.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7]癌因性疲乏机制探讨及热学疗法临床应用的系统研究[D]. 李征. 兰州大学, 2018(02)
  • [8]五加减正气散治疗寒湿型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体外抗病毒的实验研究[D]. 王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0年胃癌数据库分析[D]. 赵雪瑜.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7(02)
  • [10]适合中国不同资源地区的宫颈癌筛查技术及阴道镜检查中组织学活检的探讨[D]. 赵宇倩.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1)

标签:;  ;  ;  ;  ;  

中国临床肿瘤学索引,2004年第31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