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用直流电机技术新动向(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峰[1](2021)在《直驱式轮毂电机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研究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其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相较于其它驱动形式的电动汽车,采用轮毂电机驱动的电动汽车由于集轻量化、电动化、集成化、高效化和空间布置合理化于一体,更具优势。轮毂电机作为电动汽车动力输出的核心部件,对其结构和工作性能要求很高。又由于其工作环境特殊,温度控制和机械强度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因此,对轮毂电机的电磁结构设计、电磁场、温度场以及机械结构强度的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电动汽车永磁同步轮毂电机为研究对象,对轮毂电机进行设计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首先结合所设计轮毂电机的技术要求,对常见轮毂电机驱动方式、磁路结构、永磁体性能以及电机相关参数等进行分析计算,设计出一台选用钕铁硼N30UH永磁材料的48槽46极六相双层短距分布叠绕组式的6.8k W永磁同步轮毂电机样机。(2)在ANSYS Motor-CAD软件中建立样机电磁场仿真模型,对电机内部电磁场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电机内部磁场分布均匀合理,未出现磁饱和现象,整体来看电机的磁路设计是合理的。电机负载运行时电磁转矩在144~146N·m区间内小范围地波动,符合电机设计的要求。结果表明轮毂电机电磁设计合理,满足电机设计要求。(3)为保证电机机械结构在运行时能够达到实际工况的机械强度需求,对电机进行机械结构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当轮毂电机在额定转速和设计最高转速之间运行时,其所受的最大机械应力为4.31(6,远低于硅钢片屈服强度370(6和钕铁硼永磁体屈服强度80(6,轮毂电机机械结构设计合理,满足机械强度要求,能够确保电机安全运行。(4)建立温度场有限元仿真模型,并将热源损耗作为激励耦合到温度场仿真模型中,对轮毂电机温度场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电机内部温度场中,绕组的最高温度达到了113.2℃,永磁体温度为63.6℃,最高温度均低于其允许最高工作温度。轮毂电机的材料选择合理,符合设计要求,能够满足电机正常工作。(5)对试制出的样机进行样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样机设计合理,符合设计要求。
何旭[2](2020)在《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全体系各种优惠政策与资金直接补贴的护航下,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生产与销售大国。在“一带一路”走廊的建设下,沿线各国对我国的产品需求从数量和质量全面覆盖,这将是我国在世界汽车产业中实现超越的重大机会。本文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首先,整理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文献综述并展开述评,再对新能源汽车和产业集群及产业竞争力进行概念界定,整理出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理论、钻石模型竞争优势理论。然后,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发现新能源汽车存在核心技术未建立统一标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待完善、销售价格偏高等问题。再基于钻石模型从五个维度定性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构建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得到31个省市产业竞争力得分,进而得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得分。其中长三角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最强,东北产业集群与西部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弱。最后,提出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布局,加快技术创新、提高技术合作,调整财税优惠政策、推进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宣传、改变消费者的观念等对策与建议。本文对我国在新兴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补充,有利于我国在新兴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同时,提供新的视角、新思路、新方法。
庄佳红[3](2020)在《混合磁材料少稀土永磁电机的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三大关键技术之一的驱动电机,其性能将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性能。稀土永磁无刷电机凭借着其功率密度高、效率高、可靠性强等优点成为了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主要选择。然而长期以来对稀土战略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导致了稀土永磁材料价格的飙升,客观上也造成了电机系统价格的提高,一定程度上给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因此,如何在保持电机优良性能的基础上减少稀土永磁的用量成为了永磁同步电机领域研究的新方向之一。结合驱动电机的设计指标,本文设计分析了一种混合磁材料少稀土永磁电机,该电机一方面在保持高转矩输出的同时降低永磁体成本,另一方面具有较宽的调速范围和较强的抗退磁退能力。本文主要内容有:一、概述了新能源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研究现状,综述了非稀土永磁(Non-rare-earth Permanent Magnet,NRE-PMBL)电机以及少稀土永磁(Less-rare-earth Permanent Magnet,LRE-HPM)电机研究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潜在的电动汽车应用背景对电机性能的需求,提出了一种结构新颖的LRE-HPM电机。分析了该电机的运行原理,根据设计指标和理论分析初步确定了电机的主要结构尺寸、极槽配比、定子槽设计、绕组设计和两种永磁体的尺寸。二、建立了 LRE-HPM电机的参数化模型,选择输出转矩、转矩脉动、凸极率和铁耗等电磁性能为优化目标,通过参数敏感度分析对电机参数进行敏感度分层,对于关键参数进行响应面分析,并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Multi 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MOGA)得到Pareto最优解集,对于低敏感度参数进行单一参数优化扫描分析,最终确定电机最优结构尺寸。三、分析了 LRE-HPM电机的电磁性能,除了磁场分布、空载反电势、转矩特性等常规电磁性能,还对电机的抗去磁能力、调速性能和永磁体成本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优化设计前后的性能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电机结构的合理性和设计的可行性。四、给出了 LRE-HPM电机的加工方案,并设计加工图纸,目前原理样机的加工仍在进行中,定、转子硅钢片已经切割完成。待原理样机加工完毕,将进行后续的实验分析等工作。
苏兴彪[4](2020)在《无人机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设计及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人机的发明与应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危险的高空作业以及人类很难到达的地方,无人机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无人机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对无人机动力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因其结构简单、效率高、功率密度大等优点,在无人机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本文针对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设计,力求效率更高,线反电势正弦度和结构刚性更优,使电机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和机械性能。主要工作内容归纳如下:首先,根据电机的设计理论与设计要求,初步确定电机的主要尺寸,对相同槽数不同极数的电机进行齿槽转矩、反电势波形、磁链、相间电感、铁损分析,确定更适合的槽极配合数。根据电机的设计流程,对电机各部分参数的计算,最终确定电机各部分的参数,如定子内外径,定子槽型以及尺寸等。然后根据各部分参数,建立RM电机基本模型。其次,通过建立好的RM模型,计算出电机RM模型下的电磁参数,然后根据电机的要求进行参数的调整,然后仿真电机的输出转矩、输出功率、效率、空载反电势与齿槽转矩,通过分析电机的Map曲线图,分析电机参数,然后利用Ansys软件中的参数化扫描,对电机的极弧系数优化,得到最优的极弧系数。最后,分析电机的静力学、谐响应和瞬态冲击响应,分别校核了电机的前六阶的共振频率和振型,依据飞机冲击与追撞试验程序仿真,得到了该电机在基本冲击与追撞冲击下的应力与应变的分布。制造样机并进行实际的测试,测试电机的性能参数,并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验证了本文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潘博[5](2020)在《车用轮毂电机三维稳态温度分析与冷却结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加重,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轮毂电机因其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因数大、传动效率高等特点成为了许多汽车厂家以及设计人员的研究对象。相较于传统燃油汽车,轮毂电机减少了动力传动系统零件的数量,提高了驱动系统的动力传递效率。但是由于轮毂电机的工作空间狭小且封闭,空气流通差,导致轮毂电机在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同时,减小轮毂电机的体积,虽然提高了驱动电机的转矩与功率密度,但是也增加了电机的损耗密度,最终导致电机温升过高。过高的温升可能会导致电机绝缘高温失效,永磁体磁密降低,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其发生不可逆退磁现象,严重影响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分析计算轮毂电机的温度分布,对其发热严重部分进行着重研究,并合理设计冷却结构对于提升整车性能以及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75kW外转子永磁同步轮毂电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电气参数建立了三维物理模型,分析计算了轮毂电机额定工况下各部分的损耗,并根据材料的热性能参数,计算出该轮毂电机自然冷却下各部分的温度分布,针对发热严重部分进行了着重研究,并设计了两种冷却结构,分别与自然冷却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案的冷却性能。根据传热学基础理论,并结合研究对象的特殊结构,分析了轮毂电机各部分之间的传热形式,并建立了轮毂电机的物理模型以及温度场属性模型。同时为了方便计算,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对电机绕组等部分进行了等效处理,确定了温度场计算中各种热参数的数值。基于电机学和电磁场基础理论,对轮毂电机各部分损耗进行计算,并根据损耗和各部分对应的体积计算出各部件的生热率。在所得的热源以及各类热参数的基础上,通过仿真得到了轮毂电机的温度场分布,分析其温度分布规律,并沿轴向在发热严重部分取了若干特征点进行着重分析,为轮毂电机冷却优化提供了有效的对比数据。根据轮毂电机外转子的结构、流体力学基础理论,以及自然冷却下轮毂电机的温度分布情况,设计了螺旋水道水冷以及石墨烯复合材料冷却两种冷却方案。结果表明,两种冷却方案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轮毂电机的温升,使轮毂电机可以在绝缘等级要求范围之内正常工作。
黄倩[6](2019)在《汽车直流驱动电机专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CNABS和VEN专利检索数据库进行汽车直流驱动电机相关专利检索,统计分析了汽车直流驱动电机的专利申请量趋势、专利申请地域分布、国内外主要申请人,并对比分析了国内、全球汽车直流驱动电机专利申请情况。
王道麟[7](2019)在《纯电动车用轮边直驱外转子电机的研究》文中提出永磁轮边直驱动力总成结构无论是高传动效率还是有效减少车体空间占用等方面,都明显优于集中驱动结构。而相较于传统内转子永磁电机而言,外转子永磁同步电机拥有更高的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该课题对电动汽车轮边直驱电机进行研究。针对轮边直驱电机的特殊需求,本文以轮边直驱电机的拓扑结构研究为主线,同时对电机的控制进行研究,最后计算温度是否满足要求。本文从汽车动力学特性角度出发,根据轮边驱动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特性指标要求,对电机性能参数进行校核,确定电机的性能参数。首先,合理选取电机极槽配合、转子磁路结构。接下来通过电机磁路算法计算电机主要尺寸、定子齿轭磁密、电磁负荷、空载反电势等电机基本参数。在初步方案确定之后,用有限元软件对电机额定工况、过载工况以及弱磁工况进行仿真计算。对于车用轮边直驱电机来说,电机的振动对车辆的安全运行以及舒适性会产生很大影响,其中电机转矩脉动是电机振动的重要来源,因此本文采用不均匀气隙的方法降低电机齿槽转矩和转矩脉动。最后针对于电机续航能力问题,分析了电机在整个运行区间的效率分布。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说,电机的控制策略对电机运行状况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轮边直驱永磁电机的控制策略进行分析,设计了一款滑模速度控制器,相比于传统的PI速度控制器,整个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有所提高,搭建永磁电机的矢量控制模型,仿真电机的转速、转矩、电流波形,验证了控制模型的可行性。由于轮边直驱电机在额定工况长时间运行,在过载工况时电机输出峰值转矩,电机电流较大,电机的热负荷以及铜耗偏高,因此电机在这两个工况运行时温度较高。为验算永磁电机温升能否满足绝缘材料要求,建立了永磁电机温度场仿真模型。计算电机在额定以及过载工况时的电机温度分布,验证电机能够安全运行。
沈记威[8](2019)在《MD公司产品线拓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化、智能化趋势加剧,中国传统制造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低成本优势已经丧失,传统模式已经失效,导致很多企业经营步履维艰,甚至面临破产,各企业纷纷寻找出路,MD公司就是其中之一。针对中国传统家电制造行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其所处的下游企业,即:家电重要配件压缩机及电机行业更是百家争鸣,MD公司基于此提出产品线及营销模式亟待拓展与创新的战略调整,试图通过变革提升产品竞争力及品牌影响力,以便使企业保持行业龙头地位。结合理论与实证,按照从理论——实证——对策应用的研究步骤,为MD公司构建一套完整的产品线拓展方案和新型营销模型,从而提高MD公司的盈利水平,提升公司的竞争力,以便立于行业顶端。从MD公司面临激烈的竞争市场、产品的同质化、盈利水平急剧下降等问题及困境进行深入研究,分别从整体发展现状剖析其产品特点及所处的市场环境,并提出产品线拓展思路及新型营销模式;运用案例研究法、SWOT和差异化理论研究法和顾客导向研究法,得出产品线拓展和新型营销模式:产品领域由传统的家电电机和压缩机向新能源汽车电机和压缩机拓展,营销策略由粗放营销向精准营销转变,技术营销取代传统营销,通过产品技术加服务平台推出以服务带动产品的销售模式,并经过差异化经营得到差异化价值。成立创新部门,加大研发的力度及有效专利数的比重,MD公司最终以“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的三大战略主轴战略成功转型。MD公司通过产品线拓展、营销策略的规划、产品技术、工艺的更新,使企业成功转型为一家全球经营的科技型企业,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屹立于制造企业的顶端。该案例中的思路希望可以为其他同类企业提供新的参考和借鉴。
张智超[9](2018)在《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设计及分析》文中提出作为清洁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具有高能效,低噪音和零排放,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对于永磁同步电动机,其结构简单,运行效率高,功率密度高,调速性能优良,符合电动汽车用电动机的要求。因此,它在汽车工业中受到很多关注,并已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领域。本文在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场路结合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设计和运行特性分析。分析磁路结构参数变化对电机性能的影响,开发出适用于电动汽车的高效率、高功率密度、高过载能力的驱动电机,并由此总结了适用于电动汽车驱动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方法,为后续系列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以下几个部分:根据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结合电动汽车的特殊运行条件和动力驱动特性,分析各种电动机性能的优缺点。本文选择内置永磁同步电动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的分析,确定设计任务目标,使设计突出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特性。以有限元软件为基础,依据电机学和相关电磁场理论,本文采用场路结合设计方法,确定了电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电机主要尺寸设计、绕组方案确定、极槽配合选择、永磁体参数计算、永磁体充磁方向分析、气隙长度的设计等工作,完成样机的初步设计方案;然后根据电机电磁设计方案,建立有限元求解模型,对电机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主要是对电机的空载、负载及过载工况进行仿真,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电机的磁场分布、气隙磁密、空载反电动势、齿槽转矩、转矩转速以及永磁体涡流损耗等;研究相关结构的参数变化对电机的影响;从转子结构方面分析电机的弱磁扩速性能;为保证所设计的电机结构在运行时能够满足实际工况的机械强度需求,还对电机进行机械结构仿真,确保电机的各部分的应力能够满足所用材料的屈服强度的要求,保证电机的稳定运行。最后依据设计结果制作了额定功率8.5kW、额定转速650r/min的样机,对样机的性能进行试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样机具有较大的过载倍数和高效运行区域,达到预期设计目标。
陈展文[10](2018)在《NSDG(中国)公司技术创新战略》文中提出当今世界,创新技术不断推成出新,人类的生活也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更向智能化方面发展。随着经济世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加速,跨国企业更是进一步大力拓展全球市场。然而在众多实施全球化战略的跨国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更是拓展全球市场的主要方法。NSDG母公司作为一家全球排行第一的综合电机厂商,其技术创新模式值得进行研究。本文简要分析了NSDG(中国)公司的技术创新背景和创新模式,指出技术创新战略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性,必须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提高企业竞争力。本文以NSDG(中国)公司的技术创新为研究目标,使用企业战略管理、SWOT分析法等相关理论,对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及战略实施保障措施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公司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对公司当前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及其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进行研究,指出公司现有技术创新过程所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认为,NSDG(中国)公司的技术创新工作必须首先制定技术创新总体战略和指导思想,确立技术创新目标,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方向和方式,依据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公司的技术创新机会、行业发展机遇等外部因素的认识和总结,确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相关内容。同时,为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和最终效果,必须有相应的技术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二、车用直流电机技术新动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用直流电机技术新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直驱式轮毂电机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轮毂电机基本分析与设计 |
2.1 轮毂电机的技术要求及驱动方式 |
2.1.1 轮毂电机技术要求 |
2.1.2 轮毂电机驱动方式分析 |
2.2 轮毂电机转子磁路结构分析 |
2.2.1 表面式磁路结构 |
2.2.2 内置式磁路结构 |
2.2.3 轮毂电机磁路结构的选择 |
2.3 轮毂电机永磁材料分析 |
2.3.1 永磁材料基本分析 |
2.3.2 常用永磁材料基本性能 |
2.3.3 永磁材料选取原则 |
2.4 轮毂电机电磁参数设计 |
2.4.1 主要尺寸计算 |
2.4.2 绕组方案的确定 |
2.4.3 永磁体参数计算 |
2.4.4 永磁体充磁方式选择 |
2.5 轮毂电机样机基本参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轮毂电机电磁及机械特性研究 |
3.1 电机电磁场基本理论分析 |
3.1.1 麦克斯韦方程解析 |
3.1.2 位函数及其微分方程 |
3.1.3 电磁场中的边界条件分析 |
3.1.4 轮毂电机电磁场模型建立 |
3.2 轮毂电机电磁场仿真分析 |
3.2.1 空载磁场分析 |
3.2.2 稳定运行状态下的负载磁场分析 |
3.3 轮毂电机机械强度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轮毂电机磁热耦合分析研究 |
4.1 温度场理论分析 |
4.2 轮毂电机的热源损耗计算 |
4.2.1 铜损耗计算 |
4.2.2 铁心损耗计算 |
4.2.3 涡流损耗计算 |
4.2.4 机械损耗计算 |
4.2.5 轮毂电机热源损耗仿真分析 |
4.3 轮毂电机温度场仿真分析 |
4.3.1 电磁热耦方式的分析 |
4.3.2 轮毂电机电磁热耦合模型建立 |
4.3.3 温度场仿真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样机试验 |
5.1 冷态电阻测量 |
5.2 空载试验 |
5.3 负载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能源汽车的概念 |
2.1.2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
2.1.3 产业集群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钻石模型理论 |
第三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
3.2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 |
第四章 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
4.1 生产要素 |
4.1.1 人力资源 |
4.1.2 基础设施 |
4.1.3 政府资金投入 |
4.2 国内市场需求状况 |
4.2.1 潜在消费者数量与经济能力 |
4.2.2 私人汽车保有量 |
4.3 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 |
4.3.1 驱动电机产业 |
4.3.2 储能产业 |
4.3.3 充电系统行业 |
4.4 企业战略和同业竞争者 |
4.4.1 企业战略 |
4.4.2 同业竞争者 |
4.5 政府政策与机遇 |
4.5.1 产业政策 |
4.5.2 机遇 |
第五章 基于钻石模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
5.1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
5.1.1 指标构建的原则 |
5.1.2 指标选取与说明 |
5.1.3 数据来源 |
5.1.4 熵值法基本原理和步骤 |
5.2 我国各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
5.2.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5.2.2 熵值法确定权重 |
5.2.3 结果与讨论 |
5.3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
5.3.1 数据标准化处理 |
5.3.2 熵值法确定权重 |
5.3.3 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6.1 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布局 |
6.2 加快技术创新,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
6.3 合理制定财税优惠政策,推进产业协同发展 |
6.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
6.5 创新商业模式,提升消费者认同度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混合磁材料少稀土永磁电机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车用驱动电机研究现状 |
1.3 稀土危机与少(非)稀土永磁电机 |
1.3.1 稀土永磁与稀土危机 |
1.3.2 非稀土永磁电机 |
1.3.3 少稀土永磁电机 |
1.3.4 混合磁材料少稀土永磁电机现状及难点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混合磁材料少稀土电机运行原理及初始设计 |
2.1 电机总体设计与优化流程 |
2.2 电机运行原理分析 |
2.2.1 磁链方程与电压方程 |
2.2.2 转矩和功率方程 |
2.2.3 机械运动方程 |
2.3 电机主要参数确定 |
2.3.1 电机设计指标 |
2.3.2 电机主要尺寸 |
2.3.3 极槽配比选择 |
2.3.4 定子槽设计 |
2.3.5 绕组设计 |
2.4 混合永磁体结构设计与尺寸确定 |
2.4.1 混合永磁磁路结构设计 |
2.4.2 混合永磁体尺寸参数确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机多目标结构优化设计 |
3.1 总体优化设计流程 |
3.1.1 电机优化流程 |
3.1.2 LRE-HPM电机参数化建模及优化变量选取 |
3.2 电机优化设计 |
3.2.1 基于参数敏感度的关键参数筛选 |
3.2.2 关键参数响应面分析 |
3.2.3 MOGA优化设计 |
3.2.4 低敏感度参数的单一扫描优化设计 |
3.3 LRE-HPM电机优化前后性能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RE-HPM电机性能分析 |
4.1 电机基本电磁性能分析 |
4.1.1 磁场分布分析 |
4.1.2 空载特性分析 |
4.1.3 转矩特性分析 |
4.2 电机抗去磁能力分析 |
4.3 弱磁调速能力 |
4.4 损耗分析 |
4.5 永磁体成本与永磁体利用率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机样机加工 |
5.1 LRE-HPM电机样机参数 |
5.2 LRE-HPM电机样机加工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4)无人机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设计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程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及原理 |
1.3.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 |
1.3.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原理 |
1.4 无人机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与其它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设计区别 |
1.5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研究方法 |
1.5.1 磁路法 |
1.5.2 有限元计算法 |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无人机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设计方法 |
2.1 无人机对驱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具体要求 |
2.2 电机的设计流程 |
2.3 电机主要尺寸的确定 |
2.4 极槽配合数的选择 |
2.4.1 齿槽转矩的影响 |
2.4.2 线反电势与线反电势谐波对比 |
2.4.3 相间电感与磁链的变化 |
2.4.4 电机铁耗的变化 |
2.5 永磁材料的特性及计算方法 |
2.5.1 永磁材料的特性 |
2.5.2 永磁体的计算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人机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设计与计算 |
3.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主要参数 |
3.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设计过程 |
3.2.1 电机的基本参数 |
3.2.2 主要尺寸的设定及永磁体的选择 |
3.2.3 电枢冲片及电枢绕组计算 |
3.2.4 空载磁路计算 |
3.2.5 电机损耗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仿真及分析 |
4.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RM建模与仿真计算 |
4.1.1 RM建模 |
4.1.2 有限元分析结果及性能分析 |
4.2 电机Map图计算 |
4.3 基于不同极弧系数下反电势波形优化和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人机用外转子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振动及冲击分析 |
5.1 振动模态有限元分析方法 |
5.1.1 单元体的运动方程式 |
5.1.2 模态分析基础理论 |
5.2 表贴式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振动仿真分析 |
5.2.1 电机材料与模型简化 |
5.2.2 表贴式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模态仿真结果 |
5.3 表贴式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强度分析 |
5.3.1 表贴式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基本冲击 |
5.3.2 表贴式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坠撞冲击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机实验结果 |
6.1 样机的测试 |
6.2 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车用轮毂电机三维稳态温度分析与冷却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轮毂式驱动电机结构 |
1.2.2 轮毂电机驱动车辆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3 电机温度场研究现状 |
1.2.4 轮毂电机冷却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轮毂电机温度场计算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外转子轮毂电机传热基本理论 |
2.2.1 热传导 |
2.2.2 热对流 |
2.2.3 热辐射 |
2.3 轮毂电机温度场模型的确定 |
2.3.1 轮毂电机物理模型建立 |
2.3.2 轮毂电机温度场建模的基本假设 |
2.3.3 轮毂电机温度场数学计算模型建立 |
2.4 温度场计算中各物理量的确定 |
2.4.1 轮毂电机材料导热系数的计算 |
2.4.2 轮毂电机定子绕组等效处理 |
2.4.3 轮毂电机接触面间传热系数的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轮毂电机热源计算与自然冷却温度分析 |
3.1 引言 |
3.2 轮毂电机损耗计算 |
3.2.1 铁芯损耗的计算 |
3.2.2 铜损耗的计算 |
3.2.3 永磁体涡流损耗的计算 |
3.3 轮毂电机生热率计算 |
3.4 轮毂电机自然冷却温度场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轮毂电机冷却优化与温度分析 |
4.1 引言 |
4.2 流体力学基础理论 |
4.2.1 计算流体力学基础理论 |
4.2.2 计算流体力学求解过程 |
4.3 计算模型的假设与流体模型的确定 |
4.4 轮毂电机水冷结构设计与分析 |
4.4.1 轮毂电机水冷结构设计 |
4.4.2 轮毂电机水冷性能分析 |
4.5 石墨烯复合材料冷却设计与分析 |
4.5.1 石墨烯复合材料特性 |
4.5.2 石墨烯复合材料冷却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汽车直流驱动电机专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专利申请时间分布 |
2 专利申请地域分布 |
3 国内、全球主要申请人分布 |
4 小结 |
(7)纯电动车用轮边直驱外转子电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轮边直驱电机概述 |
1.2.1 轮边直驱电机简介 |
1.2.2 轮边直驱电机驱动方式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电动汽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轮边直驱电机研究现状 |
1.4 轮边直驱电机研究关键点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轮边直驱外转子电机设计与分析 |
2.1 电机设计要求的确定 |
2.1.1 电动汽车力学分析 |
2.1.2 电机性能指标计算 |
2.2 轮边直驱电机结构参数设计 |
2.2.1 轮边直驱电机主要参数选择 |
2.2.2 轮边直驱电机转子结构 |
2.2.3 永磁体尺寸的设计 |
2.2.4 气隙长度以及转子冲片尺寸设计 |
2.2.5 定子绕组设计 |
2.2.6 隔磁桥尺寸设计 |
2.2.7 轮边直驱电机初步电磁计算方案 |
2.3 轮边直驱电机电磁仿真 |
2.3.1 轮边直驱电机空载电磁分析 |
2.3.2 轮边直驱电机额定及峰值工况分析 |
2.3.3 轮边直驱电机弱磁仿真 |
2.4 不均匀气隙设计与分析 |
2.5 轮边直驱电机整体效率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轮边直驱电机控制系统研究 |
3.1 电机控制策略 |
3.1.1 最小电流最大转矩比控制策略 |
3.1.2 弱磁控制策略 |
3.1.3 电压、电流极限 |
3.2 电机控制系统组成 |
3.2.1 MTPA模块 |
3.2.2 转速环速度控制器设计 |
3.3 电机控制模型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轮边直驱电机温度场计算 |
4.1 电机冷却结构设计 |
4.2 电机热源计算 |
4.3 导热系数和散热系数等效处理 |
4.3.1 槽内等效导热系数计算 |
4.3.2 气隙等效传热系数 |
4.4 温度场计算 |
4.4.1 温度场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 |
4.4.2 电机温度场求解过程 |
4.4.3 电机温度场仿真模型建立 |
4.4.4 电机温度场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8)MD公司产品线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传统家电制造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
1.1.2 家电配件压缩机及电机行业百家争鸣 |
1.1.3 MD公司现行产品线及营销模式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理论意义 |
1.3.3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 |
1.5 主要结构及技术路线 |
1.6 产品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产品线含义与种类 |
1.6.2 产品线的研究现状 |
1.6.3 产品线拓展相关研究 |
1.6.4 SWOT分析法 |
第2章 MD公司经营现状 |
2.1 MD公司概况 |
2.1.1 公司简介 |
2.1.2 产品概况 |
2.1.3 行业现状及市场竞争格局 |
2.2 MD公司经营及产品存在的问题 |
2.2.1 产品进入门槛低 |
2.2.2 产品竞争力持续下滑 |
2.2.3 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
2.2.4 传统营销模式失效 |
2.3 MD公司产品线拓展变革的必要性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D公司的产品线拓展 |
3.1 MD公司产品线拓展依据 |
3.1.1 MD公司事业部整合协同发展 |
3.1.2 提升产品创新力,创造差异价值 |
3.1.3 增强员工归属感及提升员工凝聚力 |
3.1.4 紧跟国家政策把握发展机遇 |
3.2 MD公司产品线拓展思路 |
3.2.1 通过技术延伸和引进满足创新产品需求 |
3.2.2 通过线体升级改造可适用于新产品 |
3.2.3 供应链及市场渠道 |
3.3 MD公司产品线的SWOT分析 |
3.3.1 MD公司产品线的优势条件 |
3.3.2 MD公司产品线面临的机遇 |
3.3.3 公司MD产品线面临的挑战 |
3.3.4 MD公司产品线面临的威胁 |
3.4 MD公司产品线拓展的原则 |
3.5 MD公司产品线拓展领域 |
3.5.1 新产品的市场定位与客户群体 |
3.5.2 压缩机类相关产品的拓展 |
3.5.3 电机类相关产品的拓展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MD公司产品线拓展后的营销模式变革 |
4.1 新的营销模式 |
4.1.1 营销模式变革的依据 |
4.1.2 新的营销模式 |
4.2 新营销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
4.2.1 新营销模式的特点 |
4.2.2 新营销模式的优势 |
4.3 市场占有和盈利能力分析 |
4.3.1 盈利能力分析 |
4.3.2 市场占有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MD公司产品线拓展及新营销模式的保障措施 |
5.1 产品线拓展中遇到的问题 |
5.2 产品线拓展及新营销模式的保障措施 |
5.2.1 组织保障 |
5.2.2 人员保障 |
5.2.3 技术保障 |
5.2.4 创新保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设计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电动汽车驱动方式及特点 |
1.3 轮毂电机的两种驱动方式 |
1.4 不同种类轮毂电机的技术特点 |
1.5 国内外轮毂电机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
1.5.1 国外轮毂电机研究现状 |
1.5.2 国内轮毂电机研究现状 |
1.5.3 轮毂电机技术发展方向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轮毂电机原理及关键技术 |
2.1 永磁同步电机工作原理 |
2.2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2.3 外转子轮毂电机磁路结构分析 |
2.3.1 表贴式磁路结构 |
2.3.2 内置式磁路结构 |
2.3.3 磁路结构的选择 |
2.4 轮毂电机设计研究的关键点 |
第3章 电动汽车用轮毂电机电磁方案分析与设计 |
3.1 电动汽车动力性能分析 |
3.1.1 电动汽车的驱动力 |
3.1.2 电动汽车的行驶阻力 |
3.1.3 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要求 |
3.2 电动汽车用轮毂电机电磁参数设计与计算 |
3.2.1 主要尺寸的计算 |
3.2.2 绕组方案的确定 |
3.2.3 极槽配合的选择 |
3.2.4 永磁体参数计算 |
3.2.5 永磁体充磁方向分析 |
3.2.6 气隙长度的设计 |
3.3 样机基本参数 |
第4章 电动汽车用永磁轮毂电机有限元分析 |
4.1 电机电磁场分析的基础理论 |
4.2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和电磁场有限元软件介绍 |
4.2.1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4.2.2 电磁场有限元软件介绍 |
4.3 轮毂电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4.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2 电机材料选取与模型网格剖分 |
4.3.3 求解及后处理 |
4.4 轮毂电机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分析 |
4.4.1 空载磁场分析 |
4.4.2 负载性能分析 |
4.4.3 弱磁扩速性能分析 |
4.5 轮毂电机机械结构分析 |
4.5.1 轮毂电机机械结构有限元仿真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4.5.2 轮毂电机机械结构有限元仿真模型有限元分析 |
第5章 样机试验 |
5.1 电机测试方法与内容 |
5.2 测试结果 |
5.2.1 空载试验 |
5.2.2 负载试验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NSDG(中国)公司技术创新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技术创新概念 |
1.2.2 技术创新模式 |
1.2.3 技术创新资源 |
1.2.4 SWOT分析法 |
1.2.5 技术创新战略 |
1.2.6 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框架 |
第二章 NSDG母公司的约束与支持 |
2.1 母公司的历史及现状 |
2.2 母公司技术创新历史 |
2.3 母公司的技术创新战略 |
2.4 NSDG(中国)公司在母公司的战略地位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技术创新模式分析 |
3.1 NSDG(中国)公司基本情况 |
3.2 经营状况分析 |
3.2.1 经营状况 |
3.2.2 公司现有业务 |
3.3 技术创新模式 |
3.4 技术创新资源 |
3.4.1 创新人力资源 |
3.4.2 创新财力资源 |
3.4.3 创新物力资源 |
3.4.4 技术知识 |
3.4.5 配套资源 |
3.5 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
3.5.1 技术创新能力 |
3.5.2 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 |
3.5.3 研发成果转化能力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技术创新宏观环境分析 |
4.1 微特电机行业国际技术环境 |
4.1.1 微特电机行业国际技术发展行情研究 |
4.1.2 微特电机行业国际技术需求分析 |
4.2 中国微特电机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4.2.1 微特电机行业的发展现状 |
4.2.2 微特电机产品的发展趋势 |
4.3 全球范围微特电机技术力量环境分析 |
4.3.1 全球微特电机行业技术力量 |
4.3.2 中国微特电机行业技术力量分析 |
4.4 中国技术创新环境分析 |
4.5 NSDG(中国)公司战略需求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创新战略方案 |
5.1 技术创新战略SWOT分析 |
5.1.1 技术创新的优势分析 |
5.1.2 技术创新的劣势分析 |
5.1.3 技术创新的机会分析 |
5.1.4 技术创新面临的威胁分析 |
5.1.5 技术创新的战略模式选择 |
5.2 技术创新总体战略 |
5.3 技术创新的指导思想 |
5.4 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
5.5 技术创新战略方向的选择 |
5.6 技术创新方式的选择 |
5.7 技术创新战略的经营地位 |
5.8 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6.1 指导思想的转变 |
6.2 组织架构保障 |
6.3 管理运行机制保障 |
6.4 人才本地化保障 |
6.5 激励措施保障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车用直流电机技术新动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直驱式轮毂电机的设计研究[D]. 王雪峰. 福建工程学院, 2021(02)
- [2]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 何旭.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3]混合磁材料少稀土永磁电机的设计与分析[D]. 庄佳红. 扬州大学, 2020(04)
- [4]无人机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设计及优化[D]. 苏兴彪.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5]车用轮毂电机三维稳态温度分析与冷却结构优化[D]. 潘博.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6]汽车直流驱动电机专利分析[J]. 黄倩. 科技风, 2019(19)
- [7]纯电动车用轮边直驱外转子电机的研究[D]. 王道麟.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8)
- [8]MD公司产品线拓展研究[D]. 沈记威.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4)
- [9]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轮毂电机的设计及分析[D]. 张智超. 天津大学, 2018(06)
- [10]NSDG(中国)公司技术创新战略[D]. 陈展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